时间:2022-07-25 03:01:46
导语:在中学数学创新教育研究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一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摘 要:创新教育已成为当今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数学教育是创新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的实验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以情境激发兴趣、善于表扬和鼓励,培养学生善于质疑并设疑辨难的能力和建立互动型的师生关系三个方面阐述如何在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创新教育。
关键词: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 创新教育 问题情境 质疑 师生关系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兴趣是推动人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一种重要动机,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我们在创造线上,若无发明欲,便依然不会探寻未知之境界,以开发科学之源泉。”可见,兴趣不仅是学习最好的老师,而且是创新之母。没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就没有学习的自动力,也就没有创新的智慧和灵感。
一、用情境激发兴趣,善于表扬和鼓励
在实际教学实践中,要积极挖掘教材的内在因素,结合学生实际认识水平,引用一些生动的生活例子,供学生思考研究。例如在介绍三角形的稳定性时,可向学生提出问题:“矩形的门上,为什么还要焊上一条斜着的铁条?”这样,学生的兴趣一下被激发出来,纷纷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概括总结出三角形的稳定性。在教学中要配合教材讲解,用问题情境引发他们表达观点的好奇心和兴趣。还要针对学生好动、好说、乐于参与的特点,做到讲解与讨论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动脑与动手结合,动脑与动口结合。不断变换教学方式,用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如在教学七年级数学《单项式乘多项式法则的再认识――因式分解》时,设计了三个情境导入新课:
情境1:手工课上,老师给同学们发下一张如左图形状的纸张,要求在不浪费纸张的前提下,剪拼成右图形状的长方形,请问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你能给出数学解释吗?
(3)②式左边的多项式的每一项有相同的因式吗?你能说出这个因式吗?
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引发积极的学习过程并带来成果,而学习成果反过来又会使学生产生满足感和喜悦感,从而产生更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说,真正的学习兴趣来自学习获得的成功。为此,我们要相信“千万个小孩中,一定有一个小孩是天才,是创造者,发明者”。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都把机会有意识地留给那些基础较差的孩子。每一次,哪怕是点点滴滴的、微不足道的成功,我都加以表扬,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凭自身力量不断取得成功,满足学生的成就感。
二、培养学生善于质疑及设疑辨难的能力
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难,课堂上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质疑提问,既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又能使学生在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中养成敢于提问题的好习惯。鼓励学生向老师挑战,向课本挑战,树立提问的意识和勇气。给学生创造机会,培养自主探求、积极追求真理的良好学习品质。
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常常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识水平,巧妙地设置一系列承上启下的问题,运用提问技巧,循循善诱,层层启发,逐步引导他们认识疑难,并能很好地解决疑难。如在讲授一次函数和性质时,当要求学生探究函数y=ax+b与x轴和y轴交点坐标时,可先请学生回答以下一系列问题:三、建立互动型的师生关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这里教学过程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也不是特殊的认识过程,而是互动型的师生关系。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实际上是师生双方以自己的固定经验了解对方的一种相互交流与沟通的方式。而在传统教学中,教学目标的重心在于改变学生、促进学习、形成态度、培养性格和促进技能发展,完成社会化的任务。学生的目标在于通过规定的学习与发展过程尽可能地改变自己,接受社会化。只有缩小这种目标上的差异,才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总之,创新教育对数学教学的作用远远不止这些,它有待于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去探讨,去领悟。
创新教育既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又是人才使用的需要,更是时展的必然。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开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是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数学学科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上有自己的独特优势,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反思,就这一问题谈一点看法。
一、营造创新教育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发现问题和积极探求,必须给他们营造一种创新的氛围,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一种民主、和谐、平等的学习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学生身心放松、思维活跃、富有创造性,这是数学学习中特别需要的。创新意识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创新学习这种活动来实现的,而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学生的学习不应该是一个被动的吸收过程,而是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构建新知识的过程,通过学生积极努力的探索而产生“新的结果”。这就是说,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在学生对新知识的主动探索中产生,并在学生主动探索中不断加以完善的。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把学生推上学习的主体地位,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关键所在。我们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要正确地认识和对待学生,把学生视为有人格的人、平等的人、自主的人、充满潜力的人,相信每一位学生都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更好的发展。要真正明白学生才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则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究、尝试”的过程中来,从而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挖掘出他们创新的潜能。
二、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实践是创新的基础,中学生的思维处在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过渡阶段,动手实践是中学数学教学的重要表现方式,也是提高数学课堂效率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教师应把握好学生动手操作的时机,要主动创设情境来吸引学生动手操作,养成学生动手实践的习惯,还要努力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学习活动机会,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识与技能,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在实际教学中,我常常根据教学的需要,精心地设计一些开放性习题运用于教学之中,让学生自由讨论、自己动手解决问题,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教师要深入分析,并把握知识间的联系,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依据数学思维的规律,有目的地设计一些典型问题的开放性习题,或就地取材,将原有的习题稍作变化,改成开放题,穿插于数学教学过程之中,鼓励学生自由地设想,并从中感悟创新,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三、实施有计划的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观察是信息输入的通道,是思维探索的大门。可以说,没有观察就没有发现,更不能有创造。在课堂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呢?首先,在观察之前,要给学生提出明确而又具体的目的、任务和要求。其次,要在观察中及时指导。比如要指导学生根据观察的对象有顺序地进行观察,要指导学生选择适当的观察方法,要指导学生及时地对观察的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等。第三,要科学地运用直观教具及现代教学技术,以支持学生对研究的问题做仔细、深入的观察。第四,要努力培养学生浓厚的观察兴趣。
2、注意培养想象力。想象是思维探索的翅膀。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可以包罗整个宇宙。”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想象,往往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锻炼数学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首先要使学生学好有关的基础知识。其次,新知识的产生除去推理外,常常包含前人的想象因素,因此,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潜在的因素,创设想象情境,提供想象材料,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
3、注意培养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指从同一来源材料探求不同答案的思维过程。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创造性的特征。加强发散思维能力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重要环节。根据现代心理学的观点,一个人创造能力的大小,一般来说与他的发散思维能力是成正比例的。在教学中,要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思等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4、注意诱发学生的灵感。灵感是一种直觉思维,是由于长期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和知识而突然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思路,是认识上质的飞跃。灵感的发生往往伴随着突破和创新。在教学中,教师应及时捕捉和诱发学生学习中出现的灵感,对于学生别出心裁的想法,违反常规的解答,标新立异的构思,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新意,都应及时给予肯定。同时,还应当应用数形结合、变换角度、类比等方法去诱导学生的数学直觉和灵感,促使学生能直接越过逻辑推理而寻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主,为学生创造一个适合自己兴趣、爱好、特长和个性发展的环境,在数学课堂上培养出具备创新能力的学生。
【摘要】中学数学是一门具有严密的逻辑推理的系统性、知识性、实用性、趣味性的学科。在教育转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过程中,素质教育如何操作是教师们讨论、议论得比较多的问题。而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则是素质教育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该文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打破常规,实施素质教育,特别是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上谈点体会。
【关键词】中学;数学;创新;方法
1. 要给学生有自由的空间
创新是指贯穿整个教学之中的一条教学原则,不是单一的教学方法。而落实这一原则,将使课堂出现一种新的局面。数学课不再是老师讲,学生听,听完之后练习题的格式。在教学中,自始至终让学生有自由活动的空间,使他们处于积极创新的状态,有进行创新的欲望。课堂开始时,教师给出一些实例或具体的数学现实作为起点。让学生像历史上数学家经历的创新过程一样,观察、试验,用直觉或推理提出猜想,再加以证实,然后建立这些发现物之间的联系,形成体系,得到类似于教科书的数学知识。整个过程中,教师不设“圈套”,没有一连串的问题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几乎对学生的任何想法都不加阻挠。
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互相讨论,共同启发,教师在课堂间来回走动,观察学生的活动,真正让学生向享受“创新”的自由,但是不排除教师恰当的时候组织引导学生更有目的地进行创新和反思,不排除教师的总结性评述。由于中学生由于受年龄的限制,身体、心理发育不健全,自我控制力差,容易受外部环境影响,养成不良的学习习惯,对学习不重视,对自己学习的目的不明确,在学习上很茫然,教师应该从学生的灵魂深处去触及他,让他们认识到新世纪社会需要的是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具备这种高素质的人才必须由学校培养,要进入高等院校深造才能成为合格人才,这就要求在现阶段的学生各科优秀才能进入理想的天堂。学生有了理想就会开始飞翔,在学习的过程中将会积极主动、自觉进取。
2. 要让学生学得轻松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和源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正确的引导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建立,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做到:增强师生感情,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采用启发式教学增强学习兴趣。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活动生动有趣。教学函数时可以把这章的内容分为三类:概念类,计算作图类,运用类。在规定的时间里通过讨论、总结使学生掌握每一个知识点应注意的内容。如在慨念类中一定要掌握:平面直角坐标系、函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等的意义和性质。在教学中给学生编出口诀便于学生记忆,例如:在教学二次函数的性质时,就归纳为:“二次函数抛物线;主要性质记四点;先记开口对称线;再记最值与顶点;一般式化顶点式;所有性质便出现。”这样学生容易记住,让学生学起来也显得轻松。
3. 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要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学生阅读能力德培养不可忽视。这就要求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对学生要加强阅能力的训练,在教学中对重要的数学名词、术语、关键语句要逐字逐句逐段讲解,对重要的数学名词、术语、关键语句反复强调,并指出记忆的方法,同时标上自己给定的符号标记。对于例题,首先让学生读题,然后再引导学生审题,最后确定最佳的解题方法。
要达到创新的目的,教师就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权威,敢于质疑书本。因为,书本上的东西和权威们的说法,都是在当时当地的客观情况下得出的结论。当客观实际发生了变化,就应该按照新的情况得出新的结论。如果爱因斯坦不突破牛顿关于时间和空间的观念,就不可能提出相对论。敢于质疑,善于质疑,才会去钻研,去创新,才有好奇心。创新肯定是标新立异,肯定是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创新的源泉就是好奇心,因此,数学老师要培养、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另外,在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后教师根据学生的接受情况找一些阅读题目让学生按照老师讲解的方法进行分析,找出这道题的重点、难点和易错处,设置思考题、课外阅读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纵向深入和横向拓展地阅读课外数学材料,促使学生再次阅读寻找答案,弥补自己先前阅读时的疏漏,进一步顺应和强化知识。
4. 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数学教学之所以有利于贯穿“创新”原则,这与数学的特点是分不开的。弗赖登塔尔说过:数学是最古老的科学,同时也是最容易“创新”的一门科学,因为数学实质上正是人们常识的系统化,这与别的科学不一样。数学的建立,从观察到猜想,再证明,得到真理,用不着像物理、化学那样大搞试验,而且数学结论可以在不同的场所由不同的人独立获得。老师要依靠课堂教学内容,在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对初中阶段所有解题类型有个整体把握,把初中的运用题分为13种类型,每拿到一道题先分析它属于我们学习的哪种类型,涉及到的有哪些数量关系,哪一句体现整个题的等量关系,有没有“是”或“比”等等。让学生有条不紊的进行思考,这样一道题就不难解决了,利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训练学生的思维速度,如在讲完新课后,安排课本中的练习题作为速算题,以提高学生快速答题的能力。总之,除了课堂教学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展开解题思路的讨论,阅读题比赛,分析各种解题方法的特点,拓展学生的思路,尽开创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也只有在教学中不断创新,不断探索,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转变要求,才能形成新课程改革新课标的教育理念。
摘要: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我国深化教育改革以及普及和推进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在新课改的发展目标中也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迫在眉睫。尤其是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不仅能够推动教学水平的提高,而且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提供了强大的催化剂的功效。因此,如何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探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不断地完善和改革教学手段,提高数学教学水平成为教育界中备受关注的热议话题。
关键词:中学数学 创新教育 培养
创新教育就是指:运用教育技术,优化教育资源,把人才学、教育学、创造学、心理学等有关学科的理论有机结合起来,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帮助学生树立创新志向,发展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本人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注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下面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几种做法。
一、利用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求知欲比知识更重要。牛顿就是对苹果落地感到惊奇而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瓦特就是对水沸腾时掀动壶盖的现象感到惊奇,而发现蒸汽是有能量的,从而发现明了蒸汽机。
有好奇心,就有寻求结果的欲望。求知欲是在好奇心的基础上产生的。例如:在教学“多边形内角和”这一节课时,可让全体学生每人画一个凸多边形,并动手测量每一个内角的度数,然后说:“不管哪一位同学只要告诉我你画的多边形边数及这个多边形(n-1)个内角的度数,我就能立即猜出剩下一个内角的度数,不信,同学们可以试一试?”由于这个问题新颖,同学们感到惊奇,从而调动了学生认真钻研的积极性,创造了最佳的学习状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中,恰如其分的出示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问题高低适度,学生想知道问题的结果,而且学生通过努力能够得到问题的结果,这样的问题就会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开动脑筋,学生就会因兴趣而学,而思考,并提出新问题,自觉去解决,去创新。
二、利用学生的表现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每个人都有表现欲,都有好胜心,学生也不例外,如果在学习中屡屡失败,就会对学习失去信心,教师要创造适当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他们的信心,并及时肯定他们的进步。例如:教学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时,出了一道简单题让两位成绩一般的学生到黑板前表演,并同时提出看谁做得好?谁做得快?而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并对数学有兴趣的学生,课余时间可找一些有趣的难度相对高一点的题目让他们做,并同时提出看谁做得好,思路新,方法简单等要求。在每次活动中学生发挥各自的特长,充分表现自我,感受自己胜利的喜悦,体会数学给他们带来的欢乐,从而培养他们在数学方面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利用表扬与鼓励,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教学中,教师要热情鼓励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肯定学生主动追求新知识的做法。对于新定的目标,应该是经过一定努力可以达到的,适合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兴趣的。要鼓励他们不断追求新知识,不达目的决不罢休。在课堂上,要常用表扬用语,如:“很好”、“太棒了”、“真行”等,表示教师的关注和赞许。
四、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是单纯模仿与记忆,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只有通过自己理解获得的知识,学生才能进行创新学习。
五、运用多媒体创设多样的问题情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随着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辅助教学在中学数学教学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多媒体课件以其形象生动的画面,友好的交互界面和多媒体集成的优势,将文字、数据、图形、图像等信息通过多媒体集成处理,使学生多种感官受到刺激,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引发学生的好奇心理,激发学生寻求知识、探索真理的热情。同时由于多媒体在很短时间里显示一个问题的不同方面,这样就可以使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和分析,从而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在互动式探讨过程中,得以完善和提高。
六、善于质疑,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基础知识的教学不容忽视,学生必须正确理解并掌握好基础知识,只有在积累了一定的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质的升华,才能有所创新。创新的前提是善于发现问题和敢于提出问题, 质疑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成功的教学不只是让学生回答问题,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提出问题;不只是让学生验证真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寻找真理。当今课堂教学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没有问题”,学生只会回答问题而不会提出问题,而提出问题却远比回答问题重要。李政道教授说得好,“学问”就是学习提问,切莫将“学问”变成“学答”。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把学生置于学习数学的主人地位,教师则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要给学生营造宽松活跃、民主和谐的氛围,尊重学生的好奇、好发现的心理,让学生大胆质疑、探索,鼓励学生勇于向权威挑战。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举措,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切入点。课堂教学在使学生获取新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并非一日之功,需要长期的实践总结和完善,才能获取理想的成效,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中学数学的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地探索和发掘,总结教学经验和借鉴精华,为学生创新能力的锻炼和提高提供更多的催化剂的作用,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输送高素质的人才。
摘要:目前中学数学教学的现状表明传统的数学教育已不适应新时期教育的发展了,必须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数学的授课方式也要随之改革。要采取多种手段如教师教育心态的创新、建立起科学合理的教育评价体系等,从而实现创新教育。
关键词: 中学数学 教学 创新教育
在21世纪,数学将成为构筑当代文明的基石,数学已不再是作为一种学科了,而是成为了信息时代的一种普通技术,数学的思维与思想方法能够提高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数学创新教育是反映时代精神的一种新的教育理论,在现如今的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已成为了数学改革道路当中的必要选择。教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教育以及能力呢?现结合笔者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1目前中学数学教学的现状
1)教学理念落后。长期以来,人们总是认为教师传授知识越多越好,学生练习题做得越多越好,搞题海战术、教师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等一系列陈旧的数学教学理念根深蒂固,与现代数学教学理念脱节,难以适应当前初中数学教学的需要,学生的数学成绩更难以提高。2)传统的教学方式不能灵活多变,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长期以来,数学教学手段单一,教师凭着一根粉笔,一本教材、一张嘴便完成课堂45分钟的教学。同时,课堂教学主要采用你讲我听,你教我学这种被动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使学生缺乏创造性、主观能动性。教学缺乏生动性、灵活性、形象性。究其结果,往往事与愿违,难以达到较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3)课堂提问频繁且低效。我们发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频繁的提问是当前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一个显著特征.有些封闭性的提问适合于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但过多的封闭性提问不仅不能引起学生的积极回应,而且还会使学生的思考浮于表层、流于形式,不利于学生进行高层次的思维活动.提问作为课堂教学活动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主要形式,教师在追求“量”的同时,更不能轻视提问的“质”,因此,如何有效地进行课堂提问,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4)主观性处理更改教材例题,使学生学习难度增大。教材是教学的依据,教材编写者在编写教材时考虑到了共性和特殊性,从一个普遍适用的共性的角度编写教材,对于不同地区的学生状况、教学资源也许不是最适用的,已经给教师留下了创造和发挥的空间,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随意地去处理教材.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些教师在使用教材的时候,并没有很好地去钻研和利用教材,而是出现了随意处理教材、更改例题讲解先后顺序的情况,导致例题梯度太大。很多学生上课听不懂,觉得数学难学,失去了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有的甚至感到所学的知识太难,产生害怕或抵触情绪。如此做法,不仅增加了学生的认知负担,而且教学效果也不理想.
以上现象反映了当今数学教学的现状。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对教学过程的参与程度较低,课堂上没有给学生足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忽视了指导学生提出问题的教学环节,忽视了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的教学过程。为此,必须对传统的数学教学进行创新改革。可见,中学数学创新教育迫在眉睫。
2课堂教学中实现创新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教师教育心态的创新。教师的言行举止无不对学生有耳辱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的思维方法,看待问题的角度、方式,也对学生有向导作用。所以教师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在整个社会生活中要将自己的角色定位好,注重角色变换,不卑不亢地参与社会生活 。教师必须能与学生形成一个整体,而不能脱离学生。因为他们面对的学生为青少年,青少年的个性比较活泼,开朗。这就要求老师具有比较年轻的心态,能够融入学生。此外还要保持随和的心,因为教学中所面临的学生性格各异,如果数学学不好,很多学生会认为数学很枯燥无味,从而产生逆反的心理或者和老师发生顶撞。这时,作为一名数学老师必须能够学会教育学生,引导学生。2)建立科学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开展创新型课堂教学研究,关键看每节课学生得到什么,师生的聪明才智是否能得到发挥。评价数学学业成绩的卷面考试,要重视学生不同的标准答案的解法。除了卷面考试以外,可考虑数学实践活动占适当比例,减少对学生学习的束缚。由于创新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供解决问题的独创性,因此评估学生成绩就不能看学生能否做对几道题,而应侧重的看学生能否灵活运用知识解决灵活性较大的题,看学生的解题思路是否有独创性、新颖性,视野是否开阔。同时,考试时应重点测试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尽量避免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评价要改变以往那种单看学生成绩的评估方式,建立与创新教育相适应的体系,应从教师的课堂教学、课后对学生的指导、学生能力的高低进行评价。3)鼓励学生大胆去探索、挖掘、猜想、发现,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学生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例如教学中应该教学生提出以下的一些问题:初中数学课是怎样的一门课?初中数学和小学数学有什么联系?数学是怎样的一门科学等等。就以上这些问题,即使学生学完整个初中的课程也无法回答好,但教师要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引导学生来思考这些问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时候可以直接教给学生完整的猜想过程,有时候则要较多地启发、诱导、点拨学生。4)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技术手段辅助教学 。多媒体教学使抽象变为具体,使呆板的定理、公式等具有趣味性、灵活性。声色兼备,动静结合的方式使学生获得极为丰富、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从而提高了学习兴趣。5)善于运用数学的美去感染、熏陶学生。教学中往往重视基本知识和技能而忽视美誉的渗透。数学的美乃数学的魅力之所在,通过教学,展示数学的美,例如简洁的数学概念,概括性、典型性和普遍性的数学命题与模型,数学中的奇异性等等都是数学美的体现。再比如,几何中五角星的美、黄金分割的美、圆形的美、图形对称和谐的美等等。例如要学生去判断12476518201和1234567654321两个数中哪个更美,他们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这就是数学美育的潜意识作用。只要我们耐心引导,不断地揭示并展示美给学生,学生便会主动学、爱学。数学才能变得有趣、有味、有惑。
总之,面向新世纪的创新教育,教师要有进取、奉献精神以及崇高的职业道德,精深的文化科学知识。要有创造性教学方法,采取“授人以人以鱼,不如授人以”的教学策略。这样才能很好的实施创新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