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26 10:05:23
导语: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研究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一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摘要:
农田水利建设关系到农业生产,是发展农业的基础,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的重要设施。我国是农业大国,但是农业基础相对脆弱,无法有效的抵御自然灾害,限制了农村经济的发展。针对我国农村当前的这种情况,应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为了完善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措施的研究,本文简述了农田水利的内涵与内容,介绍了建设的战略方向,阐述了具体措施,以期达到研究的实效性。
关键词: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战略方向
引言
农田水利的有效发展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农田水利是促进农业生产的基础,是实现农作物高产、稳产的综合科学技术形式。农田水利属于多学科范畴,主要包括农田灌溉与排水,在我国发展农业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依据我国农田水利工程技术形式,自然灾害得到了一定的缓解,确保了我国农业的稳步发展。农田水利不仅是发展农业的关键,同时也是发展农业的物质基础,对于发展我国农村经济具有一定的帮助。鉴于此,本文的研究工作势在必行。
1简述农田水利的内涵以及主要内容
农田水利一词最早出现在我国北宋年间,依附当时颁布的水利法规存在,为农民开展农业提供了重要的帮助。农田水利属于多学科范畴,主要包括农田灌溉与排水工程,农田水利的有效发展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农田水利是促进农业生产的基础,是实现农作物高产、稳产的综合科学技术形式。发展农田水利,能够有效的调节地区水情,进而有效的改善农田水分布状况,降低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从而促进农业发展,实现稳产、高产。在西方发达国家,农田水利被称为灌溉与排水,应用较为普遍,在大型农场、牧场的使用率较高。农田水利中除了灌溉与排水以外,还包括工程力学、水力学、土木工程学、气象学以及农业经济学等等。农田水利的主要任务形式为通过工程技术措施对农业水资源予以调整,调整的内容包括:农业水的拦蓄、调控、分配以及使用。在进行调整的过程中,要充分结合农业技术措施,通过有效结合开展改土培肥的措施,以有效扩大土地利用率,为实现农业高产、稳产奠定基础[1]。
2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战略方向
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能够有效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为国民经济增长奠定基础。所以,在其建设过程中具有一定的战略方向,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关系到我国基本国情建设。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相关部门对黄河、淮河等流域实施了综合治理,以缓解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并采取井渠结合、撤洪改河等方式,有效解决了灌溉问题。近年来,我国农田水利不单单局限在扩大灌溉面积方面,还实施了一系列的配套田间工程,对种植结构与农业结构调整予以支持,进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2)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确保粮食安全是我国政府向全世界人民做的承诺,在未来15年,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将会持续上升,预计到2030年,粮食生产综合能力一定会提高30%。粮食安全不仅能够满足人们的基本生存,还能够满足对农产品的需求,但是近年来耕地减少、相对的农业效益下降,人们面临着资源短缺的挑战。所以,为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应重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2]。
(3)关乎社会稳定。农业是确保人们生活的基础,是安天下的产业形式,针对我国当前的政策而言,“三农”问题仍是主要问题。从某种角度来说,我国经济结构能否有效的顺利调整,国民经济能够得到快速发展,需要稳定的农业基础。只有在这种条件下,才能确保农产品的有效供给,进而推进城镇化进程;只有确保稳定的农业基础,才能有效开拓农村市场,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维护社会稳定[3]。
3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具体措施
在我国发展农业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依据我国农田水利工程技术形式,自然灾害得到了一定的缓解,确保了我国农业的稳步发展。所以,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应采取必要的措施,具体措施如下:
(1)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发展农村经济的一种手段,可以有效解决“三农”问题,最重要的是能够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一定的基础。不仅能够有效解决国家粮食安全问题,还能提高农业用水的效率,为建设生态城市以及工业转移提供帮助,对国家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在我国实施城镇化建设与工业化建设过程中,农民以及农业展现了巨大的贡献作用[4]。所以,在解决“三农”问题上,城镇与工业要给予相应的帮助与支持,从而有效解决该问题,促进其发展,不仅如此,国家更应该注重农业发展,加大各级政府的投入力度,以期确保农田水利得到健康、有序的发展。近年来,国家出台了许多惠农政策,比如,免收农业税、土地补偿等等,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积极参与农业生产活动。
(2)注重农田水利科学研究。运用农田水利工程技术有效的避免了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自然灾害现象,使得我国农业得到了稳步发展。但是,随着各方面发展不断提升,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面临更大的挑战。所以,农田水利技术要不断更新,一定要注重科学研究,以期解决农业生产中出现的问题与面对的挑战。在这个过程中,国家相关部门应当积极应对,研究出行之有效的技术形式,确保技术的实用效果。可以在原有技术形式的基础上,对技术形式予以创新研究,不断完善技术的同时,寻求突破。培养专业的研究人才,要注重提高农田水利研究人才的素质培养,与此同时,国家相关部门要给予科学研究一定的资金支持,以确保研究工作的有序开展。
(3)迎合国际市场需求。依据主要农产品价格而言,我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农业生产面临一定的挑战。农产品价格较高,而我国农业生产率相对较低,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局面,是因为我国农业基础较为薄弱。在国际市场中,农业属于基础性产业,相对来说,市场化程度较低,具有一定的产业发展风险。所以,世界贸易组织给予了许多保护条款,农业产业成为所有产业中支持与保护空间最大的形式。在这样的背景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江河湖泊的治理、农业与水利工程的科学研究等等,都可以纳入到世界贸易组织保护条款当中,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政府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赋予的一种支持方式[5]。我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过程中,要迎合国际市场需求,在保护条款范围内,加大建设力度,完善建设水平,力争与西方发达国家农田水利建设持平,确保我国农业稳步发展,从而促进我国经济向前迈进一大步。
4结束语
通过本文研究可知,农田水利不仅是发展农业的关键,同时也是发展农业的物质基础,对于发展我国农村经济具有一定的帮助。依据我国当前的国情来看,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能够确保农田水利事业的稳步上升,促进其健康发展,同时能够有效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完善“三农”政策实施效果,而发展农村经济能够加快我国构建小康社会的步伐。所以,在现阶段的发展过程中,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尤为重要。
作者:王新奇 单位:新疆喀什地区伽师县水利局
论文 关键词:综合规划 流域规划 农田规划
论文摘要:主要阐迷在编制县级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综合规划应注意的问题并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措施,按照技术上可行、 经济 上合理的原则,保证规划中各项指标的顺利实现。
新疆水利厅于2005年12月下发了关于编制新疆县级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综合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的通知,该通知下发后,各县纷纷开展了该规划的编制工作,在编制规划报告过程中,笔者发现以下问题需要设计人员注意。
1水土平衡 计算 后缺水原因的分析问题
该规划农田水利建设水资源合理配置部分,通常先对县区所辖行政范围水资源进行综合评价,根据水土平衡分析,计算出缺水量。大部分平原灌区在水土平衡时,缺水原因主要有以下3点:①河道天然来水过程与区域用水过程不匹配;②区内水利工程不配套,尤其受调蓄能力限制;③灌区内部渠系防渗率低,水资源损失较大。而规划水平年解决供需矛盾主要是通过渠系防渗、开采地下水、对平原水库进行除险加固、跨流域调水等工程措施来满足灌区的用水需求。
由于该规划是以县为基本编制单位,在实际编制过程中,往往把该县做为一个独立的单元来考虑问题,忽略了该县在整个流域中所处的位置以及与上下游其它用水单位之间的关系。笔者认为要解决灌区的缺水问题,首先应该从整个流域出发分析缺水原因,而不单是立足于本县来解决缺水问题。有些流域中已建的引水枢纽工程可能控制下游几个县的分水,特别是各县的分水比例由于 历史 原因在该流域管理规划中已经确定,一般不允许随便改动,各县的分水量只会随河道来水的变化而变化。例如南疆某河流域,在该条河流上有一引水枢纽控制下游两县一市的分水,各县按分水比例引水。2005年,该地区召开会议,把a县的三个乡划分到了b市,但a县、b市在大河上的分水比例却没有因行政区划的改变而做出相应的调整,这样一来,在分析b市灌区内水土平衡时,势必会加大供需矛盾。从水账的角度简单分析:假设现在b市从大河上的分水比例是20%,大河多年平均来水量按2x1护耐计算冲口果b市的分水比例提高1个百分点,就可以多分配2x1护耐的水量,大河水量损失按20%考虑,仍有1.6x1护耐的水量可以进人灌区,而如果灌区内部通过开采地下水的方式来解决的话,要得到相同的水量则最少要打8眼井(每眼井的提水能力按2 x 105 m3/a计算)。
在解决灌区此类缺水问题上,应该首先根据重新划分后的行政区划,充分考虑各县市的经济 发展 差异后,在流域规划中对相关县、市的分水比例做相应的调整。按照调整后的分水比例重新进行水土平衡分析后,如果仍然存在供需矛盾,再考虑通过开采地下水、跨流域调水等其它工程措施来解决供需矛盾。按照以上步骤确定出的水资源配置规划目标不但能提高地表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也减少了工程建设项目,节省了国家投资。
2 农村 人畜饮水工程问题
在调查b市的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数量时笔者发现,该市的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数量在近3年之内呈下降的变化趋势,而近3年之内农村人口数量却是以平均每年10. 7%的增长率在递增。b市近3年也没有新建人畜饮水工程,主要是对已建工程的维护和设备更新,按常规应该是饮水不安全人口数量随农村人口数量的增加而递增加。经过进一步的深人调查,其原因是:近几年随着b市经济快速发展, 工业 化进程的加快和相关产业的飞速发展对外来劳动力的需求量也是逐年增加,每年都有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来到b市务工,这一部分劳动力的户籍所在地是农村,而他们的用水地点却从农村转移到了城市。当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的劳动力数量大于农村人口的增长数量时,就造成了农村人口数量在增加而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数量在减少的现象。所以在确定该市的饮水不安全目标和相应的工程措施时,不能单一的按照统计部门提供的农村人口数量和人口 自然 增长率来预测饮水不安全人口的发展趋势,而应充分考虑近几年随着城乡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农村劳动力不断向城市转移这一因素,根据该市的“十一·五”规划报告,对饮水不安全人口的发展趋势做出相对合理的预测,制定出了相应的工程措施。
3盐碱地改良中排水系统规划问题
盐碱地改良也是规划中的一个重要内容,盐碱地改良的效果如何直接关系到耕地的利用率和农作物产出效率,从而影响到农民的收人和当地社会生产力的 发展 。近些年各县在治理盐碱地方面已做了很多工作,如田间排水沟的开挖,种植耐盐作物改良土壤,采用竖井排灌降低地下水水位,通过各种水利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来控制耕地盐碱化。在盐碱地的改造过程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很多问题。大部分排水沟建设时没有经过规范的设计、 计算 ,淤积、坍塌现象严重,每年都要组织大量的劳动力清淤;大部分排水系统没有合理的排水出路,部分排水直接进人河道,影响下游灌溉用水水质,还有部分排水则就近排人灌溉渠系中与渠水混合后继续灌溉,其结果是一部分地区耕地盐碱化现象有所改善,下游另一部分地区耕地盐碱化现象加重或产生次生盐碱地。
目前排水系统配套、完善仍然盐碱地改良的主要水利工程措施,若想使各级排水沟充分发挥作用,使整个排水系统取得良好的排水效果,首先要从各县所在流域的角度出发,统筹规划,建设流域内控制性总干排,使各县都能将盐碱地内高矿化度的排水按统一出路排到容泄区,而又不影响下游灌区的灌溉水质。
如果流域中有已建或已经规划的控制性总干排,在规划县级排水系统时应当保证本县最末一级排水沟内设计排水流量时相应的水位应大于总干排内设计排水流量时的水位,否则排水将没有出路,开挖的各级排水沟也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如果流域中没有建设控制性总干排的条件,那么在规划县级排水系统时应当充分考虑本县的最末一级排水沟与邻县最末一级排水沟的衔接问题。做到水流衔接平顺,互不影响,充分保证排水通畅。
4结语
县级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综合规划是一个整体规划,需要考虑各方面的影响因素,需要注意的问题远不止上述几点,我们应当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确定合理的规划目标和工程措施,按照“求真、务实”的原则,保证规划中各项目标顺利实现。
摘要:节水灌溉是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根本目标,通过对农田水利进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及进行科学管理,应用节水灌溉措施,逐步提高农村经济效益,促进农村生活水平的提升。本文对节水灌溉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中的重要性进行简单分析。
关键词:节水灌溉;农田水利;水利建设;基建
一.引言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一直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从古至今,农业的健康发展一直是国家政府关注的焦点。作为农业种植的重要组成部分,农田水利灌溉对农业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二.节水灌溉措施在农田水利灌溉中的应用
节水灌溉是目前世界上农田水利灌溉发展的大趋势,其有利于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更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在具体的农作物种植中,农业工作者通过对农作物进行科学合理的灌溉,提高了农作物产量增加了农民收益。因此节水灌溉不仅是一种高效节能的农田水利灌溉方式也是促进农业发展的有效手段。目前世界上的节水灌溉措施有很多种,不同的灌溉措施其对技术,资金等方面的要求也有所不同。
1.地面灌溉
地面式的灌溉方式是目前我国使用较广泛的灌溉措施,它是由传统的灌溉措施改良而来。地面灌溉在传统的农田水利灌溉基础上更加注重了技术的运用,通过将节水技术运用到地面灌溉过程中去,达到节约用水合理灌溉的目的。这种灌溉技术由于在传统的农田水利灌溉方式上发展起来因此其相较于其他节水灌溉措施更容易操作。但也由于这个原因。使其受传统农田水利灌溉方式影响较大,因此地面灌溉虽然可以起到一定的节水目的但是与其他先进的节水灌溉措施相比较其仍存在着一定的缺点和不足。
2.喷灌式灌溉
喷灌式灌溉是一种创新型的节水灌溉措施,目前在我国已经逐步开始推广运用。其通过喷头将有压水喷洒到植物上以起到灌溉的目的。喷灌式灌溉方式可以有效的缓解干旱地区水资源不足的问题,在我国适用范围广泛,有利于水资源的合理运用。喷灌式灌溉方式在技术和设备上有一定的要求,其要进行一定的设备安装和技术投入。因此喷灌式灌溉方式的前期投入较大,资金需求量较高,因此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其在我国农田水利灌溉中的适用。
3.滴灌式灌溉
滴灌式灌溉方式对水资源的利用率高于其他节水灌溉措施,其对水资源的利用率高达95%是一种高效节水的灌溉方式。滴灌式灌溉方式是通过管道直接将水送到植物根部减少渗透过程中的浪费,同时其不仅可以补充植物所需水分还可以将肥料混入其中直接作用到植物根部增加肥料的利用率。虽然滴灌式灌溉方式有诸多优点,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其仍存在一定的缺点。例如,滴头容易出现堵塞现象影响渗水,而且在一些寒冷地区也不适宜采用滴灌式的灌溉方式。
三.节水灌溉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1. 节水灌溉系统制度及技术要点
(1)系统制度
在作物灌溉中,比较充分的灌溉可以保证农作物的产量,但从单位水量进行计算,农作物的生产效益不是最高。在现代灌溉方式中,提出了薄灌、浅灌、湿灌、晾晒等制度,这些方式同时使用,相互配合,有效的节约了水源的使用,同时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2)技术要点
根据不同地区的水资源条件、地形特征、农作物的种植结构等提出不同的灌溉节水技术方案,管理体制等,使灌溉节水技术装置适合当前的农作物种植结构,使水资源的利用最优化;利用GPS、GIS、RS技术,通过对农作物生长需求的分析,获取农作物生长的实际需求,按需给农作物灌溉,这样,可以最大化的利用水资源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实行农作物调控灌溉技术,这种技术与农作物的生理特性相结合,在一定时期内,对农作物的水源供给有意的亏损,锻炼植物的吸水能力,达到节水并且增加作物产量的目的;实行智能化的节水灌溉技术装置,运用生物学、信息科学、自动控制等科学手段,对作物的需求进行自动检测,及时供给作物所需的成分,减少盲目供给造成的水资源浪费,可以有效的节约水资源。
2. 节水灌溉对建设农田水利的重要性
国内西北内陆地区,全年干旱少雨,属于严重缺乏水资源的地区,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不足全国人均水平的10%,而农业生产当中灌溉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西北内陆地区(例如陕西省)全区农业所用水资源占全区耗水总量高达90%,在黄河流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下,黄河的水资源日益紧张。近几年,黄河下游部分不断出现断流的现象。所以,引黄灌区,推广节约用水的行为十分迫切,国内提倡科学发展,通过可持续利用水资源以帮助社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需要大力发展节水灌溉的措施,从而满足农业灌溉的需求,确保城市、工业生产以及生态环境的正常用水。
现阶段,灌区主要存在的问题有:群众的节水意识不足,目前仍存在许多不良现象,例如纵水入沟、昼灌夜也灌、大水漫灌等;群众管理的力量不足,部分局部灌溉的现象甚至是无人管理,出现自由化现象,只要大渠不停水,小渠随便淌;引黄灌区的工程标准较低,大部分渠道均未衬砌,存在严重的渗漏现象。此外,近几年资金不足,大多数工程存在年久失修的情况,使水渗漏情况恶化,降低了渠道水的利用率;因为大水漫灌以及渠道渗漏的情况,导致地下水位出现上涨现象,形成盐渍化现象。这样除了会减少作物产量,还加大了农民的负担。
为提高节水灌溉的效用,要抓紧渠道防渗工程的建设,因地制宜,修筑防渗漏渠道,将渠道水的利用率提高,做好节水灌溉的基础工作;提高对节水灌溉的认识,更新节水观念,通过经济杠杆推动农田节水灌溉的进一步发展,从而解决水资源的匮乏问题,增强广大农民节约用水的意识;借助科普教育,加强农民的节水技术水平。经济方面,加快水费的改革速度,树立起水费这一商品观念,推行有偿供水的措施,对于用水超出定额的农户采取加价收费的方式,对于节约用水的农户则采取奖励方式,通过奖惩措施提高农民节约用水的意识。
3. 我国节水灌溉农业的发展趋势
(1)应用生物技术充分挖掘植物本身节水潜力,从作物本身机能来提高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这一技术是实现用水从传统丰水高产型向现代节水优质高产型转变的关键性技术。但其技术研究在近期仍属于储备阶段,大面积应用时机尚不成熟。
(2)信息技术、智能技术与3S技术在不断推进节水管理高效化和现代化作物水分监测与信息采集、支持农田信息实时采集中的作用日益显著。技术体系集成与示范是目前我国节水农业技术发展的一个薄弱环节,加强这一工作的研发力度有利于技术的研发与大面积应用,将对发展节水灌溉农业起到积极的作用。
(3)先进的制造技术和新材料技术促进了节水产品开发与升级换代,耗能低、环保化是节水灌溉产品发展的新趋势。我国应利用先进的制造技术和新材料,加快节水产品开发进度,改善产品性能,让节水产品为节水农业和节水灌溉技术的发展创造出一个更好的环境。
四.结束语
农田节水灌溉对我国的农业发展意义重大,因此,必须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发展农田节水灌溉,做好这项工作首先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人们的节水意识,有效的应用地面灌溉技术、灌溉输配水技术和节水田间处理方法,做好农田水利工程建设。
摘要 阐述了安徽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现状,并从投入机制、政府扶持、研究解决问题、规范执行等方面提出基本农田建设的对策。
关键词 基本农田水利建设;现状;对策;安徽省
农田水利建设是指为发展农业生产服务的水利事业,是通过水利工程技术措施,改变不利于农业生产发展的自然条件,为农业高产高效服务。加快农田水利建设[1-2],是提高农业抗旱能力,确保农业稳定发展和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因此,中共中央、国务院今年以中发[2011] 1号文件形式,明确提出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其中明确要求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等建设。
1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现状
安徽省处于南北过渡带和海陆过渡带叠加地区,长江、淮河横跨安徽省,河流、湖泊众多,降雨时空分布不均,是典型的孕灾地区和水资源紧缺的省份。因此,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旱涝灾害频繁、农田水利建设滞后均影响农业稳定和粮食安全。全面加强水利建设,扎实做好防汛抗旱工作,对于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巩固农业基础地位,统筹城乡发展,对于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安徽省全面转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水利设施薄弱仍然是基础设施的明显短板,很多行政村的“两委”依靠财政转移支付只能勉强维持运转,缺乏水利设施建设资金。目前,安徽省旱涝保收的农田只占40%左右,水利设施老化的问题普遍存在。调查发现,由于缺乏监管和自然淤塞,很多多年前修建的排涝沟都失去了排水功能,有的种上了庄稼,有的杂草丛生。近年来,中央对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投入不断增加。每个工程的建设都需要省市县各级政府的资金配套,省里的配套资金通常可以落实,但由于市县财政吃紧,配套资金难以到位。
2 对策
2.1 以政府为主导,构建多元化农田水利建设投入新机制
要建立多渠道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体制,采取以省为主导,市、县财政适当配套的方式,着重解决与农业经济发展、农民生活紧密相关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问题。大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项目主要采用省政府“出钱”,县政府“办事”的方式来解决;对以农田灌溉为主的小型水利项目,可采取农民或民间资本投入为主,政府适当补贴的方式来投资建设;对财政状况比较好的地方可主要由政府投入,农民无偿使用。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中,各级政府应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以财政资金聚合社会资金投入农田水利建设,逐步构建多元化农田水利建设投入机制[3]。
2.2 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扭转农业主要靠天吃饭的困境
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把关系农业丰歉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摆上重要位置,作为当前和今后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进一步落实行政领导责任制,制定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具体扶持政策。同时,水利、农业、财政、审计等有关部门要认真制定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总体规划和扶持措施,做到齐抓共管、协调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把关系民生的农田水利基础建设落到实处。
2.3 研究解决农村水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安徽省农村水利工作中存在的很多问题,特别是一些涉及具体工程和具体工作的问题,并不是不能解决,也不是没有解决的办法,而是一些地方、一些单位没有把存在的问题放在心上,工作责任心不强,思想认识僵化,缺乏改革创新的魄力。各级水利部门特别是基层水利部门,一定要克服等、靠、要的思想,遇到问题、面对困难时,要有迎难而上的勇气和化解难题的决心,要能够真正沉下心来研究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4]。
2.4 严格执行有关规范和规定
进一步完善监管制度和措施,从严把好工程规划、方案编制、施工管理、检查验收等各个环节,确保工程建设高质量、高标准。要着眼于发展现代农业,在小农水重点县及专项工程建设过程中,集中连片治理,整村推进,切实建成一批高标准农田灌排体系的示范精品工程。
3 结语
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加强水利薄弱环节建设,完善水利基础体系设施建设,增强水旱灾害应对与综合防御、水资源合理调配与高效利用、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科学治水与依法管水能力,全面推进水利现代化,确保防洪安全、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推进农田水利建设、建设现代农村、实现农民富裕是时代的呼唤、人民的期盼、历史的重任。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水利科学发展为主题,以服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大力弘扬“顾全大局、自强不息、同舟共济、科学治水”的王家坝精神,不断巩固扩大“万名干部进镇村”活动成果,深入推进今冬明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努力开创农村水利改革发展新局面,为安徽科学发展、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皖富民提供坚强的水利支撑和保障。
摘要:农田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是农业发展的物质基础, 是农村经济、农村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本文通过分析新时期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战略问题,提出了改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建议。
关键词: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战略问题;改善建议
引言
由于我国地理位置处于亚热带地区,因此受到气候方面的影响较大,农作物收成常常会受到干旱、高温等各方面的情况影响,导致减产,极大的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因此,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就成为我国改善农作物生长条件、抗旱救灾的首要目标。随着不断加快地方现代化农业,农业的发展已经成为了环境、资源和人口相互协调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而今后农业的发展方向则是对于农田水利工程进行合理的配置,从而走上一条农作物、果树、鱼类等等能够一体化循环发展的农业之路。
一、新时期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必要性
1、防灾减灾的需求
农田水利建设在抵御自然风险、提高防灾减灾的能力。我国地理气候条件复杂,水治理难度较大。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对我国农安田水利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洪涝灾害仍然是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农田水利建设滞后制约农业的稳定新及粮食安全,水利设施过于薄弱。与经济社会相比,农田水利建设投入少,建设进度慢。从实践情况来看,农田水利设施好的地方抗灾能力好,因此要高度重视农田水利建设,提高灾害抵御能力。
2、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现代农业发展离不开水利建设,农田水利建设是支撑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实现现代农业的要素,没有完善的农田水利设施就没有现代化的农业。在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农业机械化、农业产业化发展迅速,但是农田水利建设却较为缓慢,从相关数据来看,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不足耕地面积的 50%,很多地区仍然存在“靠天吃饭”的局面,要实现现代化就必须要强化农田水利建设。
二、新时期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
1、对于农田水利建设不够重视
对于农田水利建设上,部分地方领导和村民的认识度不足,认为水利建设是对土地资源的一种浪费,也是经济上的损失,因此对于工程建设没有多大的热心度。另外,对于已经修建好了的工程,也没进行保护,当水利设施出现了故障,也不问无闻,从而使得水利设施使用寿命大幅度缩短。由于思想认识上不足,因此在农田水利建设管理人才方面也显得相对薄弱,甚至部分管理站出现了人员没有满编或合适年龄结构上严重不合理,老龄化、文化素质低等现象普遍存在。在意识上的不重视,在管理上缺乏相关的科学知识,也会导致在管理水利工程上存在较大的不妥。
2、水资源严重短缺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匮乏的国家,这不但表现了水资源的总量少,而且其区域分配也非常不均衡,我国的缺水问题主要是区域性缺水和季节性缺水 2种。目前,水资源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之一。在全球气候变暖、全国来水减少、污染加剧、水质恶化、河床淤积、湖泊萎缩、北方部分地区水资源利用率已达极限的背景下,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如何避免水危机产生的社会和经济危机已经成为了目前我国研究的重要项目之一。
3、农田水利建设主体缺位
农村原有的水利设施都存在老化失修、设备破损、效益锐减等问题,据相关资料记载,大型灌区骨干建筑工程的损坏率近 40%,中小型灌区干支渠完好率只有 50%,配套率不足 70%。在一些新型的农田水力中,工程设计标准低,技术差,服务功能落后等问题,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农田水利建设的主体缺位。从其原因来看,可能时由于政府的不够重视,也可能时由于“两工”体系易读维系着农田水利设施修建与维护,取消后,农民投入产生外部性,若没有合理的报酬,农民不愿投入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主体的缺位,导致农田水利建设陷入僵局。
4、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条件差
尽管近些年来,我国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大了重视力度,但是距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还很大。我国水利基础设施由于各种原因,投资小,设备落后,经过多年的使用,设备老化严重,这严重的制约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三、改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建议
1、将农田水利建设放在首要位置
农田水利建设对抵御自然灾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的基础。因此,要将水利建设放在优先位置,提高各级政府对农田水利建设的重视程度,总结经验,充分认识到农田水利建设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增强忧患意识,树立正确政绩观,以“创先争优”的精神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其次,要围绕国家水利改革与发展的中心,重视农田水利发展与规划,处理好城市与农村,全局与区域间的关系,强化监督,提高建设效率与使用效益。
2、加大各级政府的投入力度
要拓宽投资渠道,建立政策融资、政府投资、社会筹资等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的农建投入新机制:需从以下 4 点进行:(1)加大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力度,按照“谁投资、谁建设、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放开小型水利建设工程建设权、明晰所有权、搞活经营权,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投入水利建设;(2)对集体所有的小型水利工程,采取拍卖、租赁、承包、股份合等形式,变资产存量为资产增量,加大水利建设投入;(3)实行以奖代补、民办公助,通过制订优惠政策,吸引民间资金兴建农村水利设施;(4)要鼓励农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办水利,真正做到顺民意、体民情、遂民愿,探索出一条新时期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新路子。
3、重视农田水利科学研究
现代农田水利建设面临的挑战是前所未有的,所以广大科技研发人员也面临着重大的压力,无论在广度还是深度,农田水利建设的科技研发都是一项巨大的挑战。我国不仅要研究先进的农业技术,更需要足够的先进农业管理人员,在农村改革的背景下,农业现代化的进程需要快速推进。重视和发展农业水利科技研究,不仅是国情的需求,也是我国加入 WTO 面对挑战的应有举措,更是目前世界上主流国家的必要措施。
4、建立农田水利建设管护机制
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完毕后,如果不妥善的进行管护,那么其寿命、使用率也会大大降低。在农田水利项目的管理上,需要将管护资金和管护主体这两点落实,对于已经有专门机构管护的水利工程,要尽快将人员定岗,做到人在其位,尽其责。另外,绝大部分的农田水利项目都没有专业的人员进行管护,更谈不上专门机构的设立,因此,就需要在工程建设总额资金当中预算管护费用,从而便于工程的维修和管理上有专人进行。如果在项目建设中并不存在管护费,县一级政府部门就需要对管护人员进行资金上的补贴。由于自然灾害,而受到严重损坏的工程,也需要及时地拨付资金进行维修,避免造成更严重的后果。
5、调动积极性,加强项目建设宣传
当确定好农田水利建设项目后,项目实施部门、单位也需要与该地区的政府部门进行协调沟通,认真的听取他们在项目建设上的意见和建议,尽量争取他们的配合与支持。在乡镇中,也要做好农田水利建设的优势、益处的宣传力度。给农民、群众多讲解党的惠农政策,将项目的规模、工程的作用、质量的标准透明在群众面前,从而让整个项目都在农民群众的监督之下进行。如此,才能够将群众以往的要我干逐渐地转变成为我要干,让他们拥有一种“主人翁”意识,能够认识到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对于自己家园的帮助,从而调动他们积极性,促进农田水利更快的建设,也有利于管理。
结束语
我国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不仅有丰富的经验, 而且深得广大农民的欢迎, 有丰富的人力资源, 关键在于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的支持和投入力度。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既是经济发展的需要, 也是政治稳定的需要。在目前农业、农村远远落后于工业、城市发展的情况下,政策利益适当向农业倾斜, 有利于共同富裕和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