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26 03:10:09
导语: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一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学校 教育,育人为本;人才培养,德育为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在育人。只有促进学生发展成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才会得到学生的拥护,才是有生命力的。
一、以思想观念、内容方法、运作策略创新作为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载体
第一、从思想观念来看,一方面要真正树立以人为本观。把其作为教育的起始点和基础,作为实现教育资源合理配置的关键,同时又是作为教育的最终归宿。只有树立以人为本,才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主动性,同时有利于教育双方的融合、协作。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出具有社会道德、科学品德、文化美德的健全的人。只有把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观念提升一个层次,才能处理好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施与受的关系,疏与导的关系,教育与自我教育的关系。因而以人为本观念的树立,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能否进行的前提,是能否解决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一些积弊的开端。另一方面要树立科学育人、系统教育观。没有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思想政治教育只能沦为一门纸上谈兵的科学形式。科学育人是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中的重要环节。这个环节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进行和实际效果,必须要花大力气来进行相关多学科的研究和探索,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更加系统和完善,并有强有力的科学支持和充足的科学源泉,从而极大的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只有把教育、育人系统起来,才能充分协调教育本身的目的、方法、规律、特征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才能充分协调教育和其他方面的关系,使得其在动态中取得平衡,稳步发展。
第二、从内容方法来看,要加强人文关怀,和谐推进教育。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是现代社会的两大并行的主题精神理念。没有人文精神,科学精神是一个苍白的口号;没有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只是一个虚空的架子,加强人文关怀,是提高学生精神境界的一个重要环节。加强人文关怀,要营造具有时代特征的、符合学生实际的,融合传统文化的校园环境和氛围;要加强人文教育,提高学生身上的人文素养,把人文和科学结合起来;注重艺术修养、审美能力、美的陶冶和道德、人格感召力的紧密结合。人文关怀的培养和加强,不能仅仅只停留在空头口号上,工作计划上,必须把学生生活、学习和高校工作串成一条线,形成一个面,带动整体,共同推进。同时要大力开展科技活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要紧密结合,同时在当代生活应当具有特征性,对大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和加强,首要的是以科技活动为契机、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诸如要以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科技作品竞赛、创业计划大赛、数学建模大赛等一系列全国性赛事和科研立项为主线,促进大学生科技活动的开展。因而要加大对科技活动的扶持力度、重视程度,在资金、技术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在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团队协作精神、艰苦奋斗精神、勇挑重担精神、解决问题能力、挑战自我等方面的培养和形成,真正使学生具备人文素养、科学头脑、动手能力。
第三、从运作策略来看,要构建素质教育空间立体网络体系、畅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运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尽可能扩大教育空间,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工作,不仅仅是高校的工作,也是全社会的工作。要建立高校一家庭一社会的综合教育体系、课堂一院系一企业的全面教育体系、高校一党组织一个人的分内容教育体系、高校一系部一班级的分层次教育体系等四个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立体网络体系,使学生在高校受到良好的大学教育,在家庭受到良好的道德熏陶,在社会受到良好的生活锻炼;使学生在课堂上受到综合住户统计调查理论课教育,在企业受到企业的文化的熏陶,在院系得到综合能力的锻炼。把高校的各方面教育、党组织的细化教育、学生个人的自我教育结合起来,从而真正达到全方位的“立体”教育效果,使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教学、生活、学习的每一个环节。同时,要保障思想政治工作的顺利、平稳运行,这就要求注重以学生基层党组织为核心,以社会实践为新途径、以信息技术为载体、以校园文化为依托,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执行能力为突破口,以创建良好校风学风为落脚点,全面、科学、稳步的推进。不仅仅要保证规制上的完善、成熟,而且也要保证在实施和执行上的到位。同时,一定避免“有制度、无执行”的后果;必须坚决杜绝不考虑学生利益,不考虑工作实际,盲目推进等现象;坚决杜绝以牺牲学习利益为代价,换取工作成绩等情况。
二、整合校园文化、心理咨询辅导、帮困助学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着力点
第一、突出校园文化建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校园文化建设作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它的水平体现出一所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状况,也影响到这所学校的育人质量。校园文化具有内化作用,可以使长期处于
其中的大学生经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逐渐形成与其校园文化一致的品质、习惯等。文明高雅的校园文化能使学生人品,净化学生心灵的作用。因此,要把思想教育寓于各种有益的文化、科技、娱乐活动之中,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和优美的育人环境,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之中受到感染,陶冶学生热爱祖国、热爱集体的情操,进而激发起学生勤奋向上、开拓创新的热情
,把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充分发挥出来。第二、突出心理咨询辅导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必要途径。新时期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无法回避和忽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切实加强心理咨询与辅导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必要途径。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主动接近学生,多与学生交流,为学生排忧解难,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运用心理咨询的理论、方法回答大学生在思想、前途、社会人生等方面的疑难问题,逐渐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第三、突出大学生贫困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构建和谐校园的有效途径。引导大学生贫困群体树立自强、自立精神,克服“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和消极倾向。加强对大学生贫困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将大学贫困生视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群体,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专门的心理健康与挫折教育,并为他们提供相应的勤工俭学服务体系和服务平台,以解决其学习生活中的具体困难。同时提出,在学生工作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地发展。既要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坚持“正面引导、加强监管、从严处理”原则,也要深入学生实际,切实关心学生、帮助学生、爱护学生,还要讲究工作的方式、方法和技巧,确保各项学生工作落到实处。
三、从组织、体制上实现综合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力保障
第一、党政领导高度重视是根本。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取得较好的成效,关键就是党政领导高度重视。因而,党政领导要从大局出发树立高度的政治责任感,精心谋划,狠抓落实,身体力行,从而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给予有力支持。第二、队伍建设是关键。工作能否有成效,关键在人。高校要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标准建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明确各支队伍的职责和任务,注重队伍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有了高素质的队伍作保障,思想政治教育就会不断发展。第三、完善制度是基础。制度是开展工作的依据和规范。只有建立起完善的制度体系,做到制度管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有依据,工作开展起来才能更规范、更顺利,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廉政教育体系”、“高效教育体系”
一、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
自1927年至今,中国共产党经过九十多年的发展,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国各族同志的共同努力下,当今中国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回顾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发展、成熟历程。概而言之,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经历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初创和形成期、成熟期、发展期、曲折前进期、拨乱反正和新发展期等主要发展阶段[1]。在建国之前,我党针对党内问题的解决采取了众多的整党运动,在整党运动中,思想政治工作始终是重中之重,为我党取得全国的解放具有深远的意义。1929年12月起草的《古田会议决议》成为了思想政治教育第一个纲领性文献;1934年红军第一次全国政治工作会议提出了政治工作的指导方针和原则,科学的提出了“政治工作是红军的生命线”论断;在红军长征过程中的我党一直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线”作用,为长征的胜利具有深远的意义,长征精神的形成至今都是人们学习的典范;一系列标志性事件标志着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1941年运动是全党一次普遍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运动,加强了党内教育和干部教育,发表的《矛盾论》、《实践论》两文,奠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成熟的哲学基础;1944年《关于军队政治工作问题》的报告系统地总结了自建党以来,军队政治工作的经验,提出了极为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成熟的标志[2]。建国之后,我党充分认识到的深刻教训,在理论上、政策上,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也更加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生命线”的作用。建国初期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坚持不懈的进行党风建设与党内思想政治教育;对国内的知识分子与社会各界都进行了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围绕建国初期党的各项中心工作开展了思想政治教育,1957年在最高国务会议第十一次会议上作出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纲领性文献同时也标志着建国初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发展。“”期间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刻教训为之后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后各界人士积极改正错误,总结实践经验,为之后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基础。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与思想解放运动的兴起成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拨乱反正、在改革开放中努力开创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等标示思想政治教育的拨乱反正与改革发展[3]。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建国之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随着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进行也经历了探索发展期(1949-1966)、停滞徘徊期(1966-1978)、转折发展期(1978-1992)、强化充实(1992-至今)的四个阶段[4]。每个时期都与国际的发展密切联系,建国初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探索中发展,设置了政治理论课程,《高校6条》更是规定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目标、内容和方法;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以阶级斗争为主,给高校思想政治造成了巨大的破坏,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指导方针被扭曲,优良传统遭到破坏,机制体制被摧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入了徘徊停滞时期。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转折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这一时期逐步恢复,党中央针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出台了一系列的措施,确保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健康发展。随着改革开放不断展开,社会环境的明显改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有了进一步的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愈加重要、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更加的充实、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更加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不断加强。这些都标志着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面进入了强化充实新时期。党中央愈加重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先后出台了《关于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等文件,对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铺平了道路。经过四个>,!
三、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正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和根本任务,也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的根本任务和要求[6]。新时期,国家和社会都对高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加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结合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经验教训,笔者做了以下几点思考。
1、要不断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式和方法
在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过程中,我党一直在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大革命时期与解放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与新中国建设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都有所不同,我党发挥了党员干部的才能,不断吸取革命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的经验,不断总结和发展,比如运动、“三查三整”的整党运动、“创先争优”活动等等都是对我党保持良好的面貌、党风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应当不断创新,不断学习历史经验,结合当前社会实际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式、方法和途径,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我党在不同历史时期采取了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办法和方式,积累了宝贵的实践资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吸收先进的教育经验,在同时期采取不同的办法,在高校思想政治
教育理论上应当也有更多的总结和提高。 2、要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
全面发展的人首要的是高尚的道德情操,能够正确的理解认识和处理人与社会、与他人的关系,同时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另一个基本标志,只有掌握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才能适应社会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5]。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也是学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六大以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教学理念在高校逐步的树立了起来。这一理念要求高校在平时的教学的活动中,把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价值与学生自身价值的实现互相统一起来,把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互相结合起来。把学生培养成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全面发展的可靠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和高举的伟大旗帜[5]。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课程需加强
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历史中产生了众多的理论成果和历史经验,在当今高校开设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都有在运用这些理论成果,但是取得的效果并不理想,一方面由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授课较为困难,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高校学生思想观念的抵触,对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一定的反感心理,如果不通过更多的方式和途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效果不会特别的明显。所以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需加强,需要更多的方式和方法,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的单一形式。
4、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建设
在我党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中,政治工作者起到了言传身教,身体力行的作用,对我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当前各个高校都建立了一支或专或兼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为高校的学生日常管理、高校党建工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社会形势不断变化,高校全球化的趋势也日趋明显,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应当取得更加长足的发展,不仅仅局限于学生的日常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应该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结合当前形势,学习先进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必须采取多种方式稳定和扩大这支中坚队伍,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这既是加强和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
四、结语
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是辉煌的历史,在发展过程中采用了许>,!
1网络时代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
网络是把“双刃剑”,有利有弊。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便利的同时,亦提出新的挑战。
1.1信息多元化导致价值观念多元化
网络道德责任感的弱化大学阶段是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阶段。网络充斥着五花八门的文化和价值观念,全面影响着当代大学正确人生观的形成。大学长期处于网络中,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影响,便得有些大学生走向歪路,丧失了民族自信心与自尊心,逐步走上歧途。道德观念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造成大学生道德责任感的缺乏。网络提供相对无限的环境,缺乏约束力。诱发大学生做出违反道德观念的行为。这将会大大影响整个国家甚至整个社会道德观念的沦丧,社会将面临大大的问题及一系列令人担心的问题,比如说大学犯罪问题,有很多都跟网络在关,这是思政工作者在网络时代应该关注的一个方面。
1.2网络垃圾严重危害学生的身心健康
网络是把双刃剑,网络给人们带来大量资源、新的文化、自由空间的同时,也给人提供了大量的网络垃圾,如网络信息垃圾、病毒及黄色垃圾等。人格、世界观、人生观正在形成期的大学生,思想活跃、易于接受网络中五花八门的思想、文化。好的、坏的,东方的、西文的信息集中于一体,则容易形成冲突,危害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同时网络的一些垃圾本身就对人类身心健康产生不利影响,很多学生也是深受其害,甚至会因网络的危害去做违法犯罪、危害社会的行为。
2网络环境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
面对网络给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积极找到对策,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等。
2.1创新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建立专业网站
网络对大学生来说有着不可抗拒的吸引力,网络成为他们是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针对这种情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则需要不断创新教学内容,适当添加学生感兴趣的时事内容,完善符合时代需要的教育内容。一方面,鼓励学生积极利用网络中的有利资源,同时引导他们分辨有用与无用的、好的与坏的东西,引导他们提高认知与辨别是非的能力;另一方面,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相关法律法规的教育,提高学生全面的能力,提高道德观念的同时,树立政确的法律观念,用法律的思维方式来考虑与处理问题。让他们认识网虽然是相对自由的,但也要为自己不当的言行负责任,甚至是法律责任。同时高校要建立自己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专门的网站。使专业网站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新载体、新手段,充分发挥网络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要建设全面、周到、完善的网上服务系统,适时地为学生排忧解难。及时更新信息,便学生能够地较短地时间接受学校的教育理念,增加对学校的归属感。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以良好的社会环境影响、熏陶大学生,从而促进当代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正确的人生追求。
2.2加强大学生的心理疏导
当今社会是竞争的社会,日益激烈的竞争,使大学生心理问题日益突出。许多大学生由于学业、感情及就业等的压力,形成以网络为精神慰藉和寄托的平台,甚至形成严重的网络依赖。高校就专门设立自己的心理咨询室,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让学生了解一定的心理知识的同时,开展有效的心理咨询服务。对于那些严重依赖网络的学生适时进行必要的心理干预。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疏导,教学学生疏导个人压力、合理渲泄情绪的科学方法。同时学校要通过调查问卷方式及通过与大学生谈话,及时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通过有效的方式引导正确处理问题与矛盾,正确对待网络,解除心理负担,回归社会群体。
2.3加强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建设与培训
思想政治教育要应对网络时代的挑战,则需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建设与培训。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全面素质尤其是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知识素质,培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网络技术能力,同时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创新精神和科研意识。同时应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培训包括对外调研究、外出学习及交流等。总之,在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艰巨而又复杂的系统工作。我们应审时度势,顺应潮流,研究新情况,探索新思路,尽最大努力,减少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正确把握网络文化的特点,掌握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加强网络管理,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搞好队伍建设及网德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会有更进一步的成效。
1网络时代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
网络是把“双刃剑”,有利有弊。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便利的同时,亦提出新的挑战。
1.1信息多元化导致价值观念多元化
网络道德责任感的弱化大学阶段是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阶段。网络充斥着五花八门的文化和价值观念,全面影响着当代大学正确人生观的形成。大学长期处于网络中,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影响,便得有些大学生走向歪路,丧失了民族自信心与自尊心,逐步走上歧途。道德观念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造成大学生道德责任感的缺乏。网络提供相对无限的环境,缺乏约束力。诱发大学生做出违反道德观念的行为。这将会大大影响整个国家甚至整个社会道德观念的沦丧,社会将面临大大的问题及一系列令人担心的问题,比如说大学犯罪问题,有很多都跟网络在关,这是思政工作者在网络时代应该关注的一个方面。
1.2网络垃圾严重危害学生的身心健康
网络是把双刃剑,网络给人们带来大量资源、新的文化、自由空间的同时,也给人提供了大量的网络垃圾,如网络信息垃圾、病毒及黄色垃圾等。人格、世界观、人生观正在形成期的大学生,思想活跃、易于接受网络中五花八门的思想、文化。好的、坏的,东方的、西文的信息集中于一体,则容易形成冲突,危害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同时网络的一些垃圾本身就对人类身心健康产生不利影响,很多学生也是深受其害,甚至会因网络的危害去做违法犯罪、危害社会的行为。
2网络环境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
面对网络给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积极找到对策,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等。
2.1创新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建立专业网站
网络对大学生来说有着不可抗拒的吸引力,网络成为他们是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针对这种情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则需要不断创新教学内容,适当添加学生感兴趣的时事内容,完善符合时代需要的教育内容。一方面,鼓励学生积极利用网络中的有利资源,同时引导他们分辨有用与无用的、好的与坏的东西,引导他们提高认知与辨别是非的能力;另一方面,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相关法律法规的教育,提高学生全面的能力,提高道德观念的同时,树立政确的法律观念,用法律的思维方式来考虑与处理问题。让他们认识网虽然是相对自由的,但也要为自己不当的言行负责任,甚至是法律责任。同时高校要建立自己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专门的网站。使专业网站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新载体、新手段,充分发挥网络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要建设全面、周到、完善的网上服务系统,适时地为学生排忧解难。及时更新信息,便学生能够地较短地时间接受学校的教育理念,增加对学校的归属感。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以良好的社会环境影响、熏陶大学生,从而促进当代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正确的人生追求。
2.2加强大学生的心理疏导
当今社会是竞争的社会,日益激烈的竞争,使大学生心理问题日益突出。许多大学生由于学业、感情及就业等的压力,形成以网络为精神慰藉和寄托的平台,甚至形成严重的网络依赖。高校就专门设立自己的心理咨询室,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让学生了解一定的心理知识的同时,开展有效的心理咨询服务。对于那些严重依赖网络的学生适时进行必要的心理干预。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疏导,教学学生疏导个人压力、合理渲泄情绪的科学方法。同时学校要通过调查问卷方式及通过与大学生谈话,及时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通过有效的方式引导正确处理问题与矛盾,正确对待网络,解除心理负担,回归社会群体。
2.3加强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建设与培训
思想政治教育要应对网络时代的挑战,则需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建设与培训。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全面素质尤其是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知识素质,培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网络技术能力,同时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创新精神和科研意识。同时应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培训包括对外调研究、外出学习及交流等。总之,在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艰巨而又复杂的系统工作。我们应审时度势,顺应潮流,研究新情况,探索新思路,尽最大努力,减少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正确把握网络文化的特点,掌握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加强网络管理,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搞好队伍建设及网德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会有更进一步的成效。
一、“微时代”对大学生的影响
1.“微时代”影响下的大学生行为特征和语言特点
传媒大师麦克卢汉说过,每一种新媒介的产生与运用,都宣告一个新时代的来临。“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媒介生态环境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异军突起,重塑了社会的舆论生态,宣告了‘微时代’的悄然到来。”[1]“微时代”大体上有以下传播特点:一是信息和传播简单、便捷,可以随时随地和传播消息;二是信息传播形态丰富、多样,传播模式呈现出复合升级态势;三是信息传播者的随意性,使信息“碎片化”特征明显;四是多种网络融合、信息平台多元支持,数字技术发展造就了传播活动的“无限中心化”、“扁平化”及“长尾效应”。“微时代”正改变着人们的思维和生活方式,信息传播方式的巨大变化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深刻变化。这种“微”生活方式也已经或逐渐成为大学生的生活文化、生活习惯甚至生活态度,也促成了大学生在接受教育时偏向于内容上的轻松活泼、表达上的多元对话和形象上的休闲舒适。与此同时,以微博为代表,以短小精练作为文化传播特征的“‘微语言’也因‘微时代’得以强势出现在网络之外的各个领域,成为现代汉语中最有活力、最具有创新性,同时又最具有颠覆性的特色语言”。[2]大学生在“微语言”的使用上表现出以下特点:力求通过短小、精练、轻松、诙谐、犀利、新潮的表达,使传播内容更加具有吸引力、感染力和生命力,同时采用丰富多样的文字、图片、符号、数字、字母、音频、视频等多媒体形式以及组合形式来代替冗长、晦涩、难懂的语句,形成形象性、快餐式和娱乐性的表达,使语言更加贴近现实生活,也更具有亲和力。
2.“微时代”对大学生的影响表征
(1)“微工具”的使用。主要体现在微博、微信、易信、来往、QQ、飞信等工具的使用上,目前,尤其是以微博、微信为典型代表的“微工具”已经成为网民获取信息和即时交流的重要途径。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统计,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微博网民规模为3.31亿,使用率达到了56.%,同时微信注册用户超过3亿,用户也突破了1亿,其他即时交流工具也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微工具”从满足人们弱关系的社交需求上逐渐演变成为大众化的舆论平台,集娱乐、休闲、社交于一身,满足了人们在碎片化时间弱关系低强度的网络沟通需求。从大学生使用“微工具”情况来看,基本上每个大学生都拥有网络终端(台式电脑、手提电脑、平板电脑、手机等),人均使用三种以上“微工具”。
(2)“微”表达的流行。“微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正改变着大学生的思维和生活方式,也促成了大学生在接受教育和交流时偏向于精练、短小的语言表达,诙谐、俏皮的表情符号表达,犀利、新潮的网络流行语表达。形式上,呈现符号化(“:-D”表示“微笑”)、数字化(“52”表示“我爱你”)、字母化(“PLMM”表示“漂亮妹妹”)等;内容上,新词新意层出不穷(“十动然拒”表示“十分感动,然后拒绝”)、语法超越常规(“V587”表示“威武霸气”)、表达口语化(网络拟声应答词“呵呵”、“哈哈”、“嘿嘿”、“切”)等;类型上,分为数字型(“7456”表示“气死我了”)、翻译型(“伊妹儿”表示“e-mail”电子邮件)、字母型(“BT”表示“变态”)、符号型(“TT”表示“流泪”)、同音型(“童鞋”表示“同学”)、新造类(“喜大普奔”表示“喜闻乐见、大快人心、普天同庆、奔走相告”)等。
(3)“微阅读”的兴起。它是一种借短消息、网文和短文体生存的阅读方式,呈现出“快餐式”、“碎片化”、“消遣式”的信息传送与获取的特点。内容包括“微语录”、“口袋书”、“手机报”、“微幽默”、“微评论”、“微小说”、“微视频”等。有文字、图片、动画、音频、视频等的“微阅读”在传递信息的同时,契合了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需要和当代大学生“快餐式”文化需求,深受大学生的喜爱。
二、“微时代”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微时代”的话语传播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大众化能够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但也由于“微时代”的话语传播特性,即传者与受众的界限逐渐模糊,时间与空间不再成为交流障碍,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自由地发表信息与观点,这种话语传播机制颠覆了传统媒体的霸权性表达、阐释和单方面把关、传播,传统媒体中专家、学者的权威性话语支配权受到削弱,这都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了极大的挑战。
1.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话语支配权受到冲击
网络新媒体为大学生提供了更畅通的话语渠道,大学生能够在平等、民主的氛围下自由表达。因此,网络新媒体应成为新时期高校意识形态教育重要阵地,它为我们在虚拟空间健全完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提供了更加实用和高效的传播平台和载体。但新媒体的草根性和内容门槛不设限制的特点决定了信息传播的随意性,呈几何状、裂变式增长的海量鱼龙混杂的信息造成信息泛滥的同时也带来了真假难辨的困境;新媒体的自由开放性也使得它成为各种文化、价值观、意识形态等斗争的重要阵地,同时也为西方发达国家对我国推行文化霸权提供了便利。如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新媒体的发展没有足够的认识,不能运用新媒体优势和掌握新媒体特点的话语体系,就会逐渐失去主动的话语权。
2.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信息权威性受到挑战
新媒体的即时性使我们的教育更加便捷;多样性使我们的教育更加具有吸引力、感染力和亲和力;“碎片化”特点赋予了理论在传播过程中的拼图效应,更易于理论的普及;传播的“扁平化”使大学生以平等的心态接受教育;传播的“无限中心化”更容易使大学生在交流中共同学习和进步。然而,由于信息多元复杂,信息传播缺乏必要的监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大学生的思想动态较难把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和教育也日趋弱化,其教育引导作用的发挥有所限制。因此,正确认识新媒体的积极作用,充分运用新媒体的优势和特点,不仅会用还要善用新媒体就成为了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亟需面对的时代课题。
3.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教育与管理受到考验
随着“微时代”的到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出现了新情况,面临着新挑战。新媒体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促进了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和传播。但也为其他思潮或意识形态提供了发酵的温床,加上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的交织而引发的社会性事件增多,突发性增强,而且不排除有些人“在一些事件中
混淆视听,煽风点火,推波助澜,会引发学生思想和舆论混乱,造成校园甚至社会局部的不稳定”。[3]这一切都会使得意识形态的斗争更加复杂、多变且难以应对,使学生工作管理成本增加,教育难度加大。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微”转向的理念与策略
研究和探索“微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解放思想,采取新的思路和举措,开辟高校意识形态宣传话语的策略路径,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微”转向。一个重要前提是必须把握好变与不变的艺术,一方面要做到适应“微时代”的要求,力求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时代之变;另一方面要在变中坚守好不变的原则,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不变,人才培养的根本方向不变,德育工作的根本目的不变。
1.理念转变:从说教灌输转为平等影响
首先,“微时代”形成了大学生有时代特征的生活和思维方式。他们不习惯于从理论到理论、从概念到概念、从书本到书本的严肃刻板的传统理论灌输,更倾向于轻松活泼、内容鲜活的沟通方式。教育方式从“一元独白”灌输到多元对话交流转变,教育主客体关系更倾向于从上下级命令式到平等对话式转变。其次,在“微时代”,大学生更喜欢快餐式的接受知识和学习形式。他们对大话、套话、空话嗤之以鼻,更喜欢形象鲜活、话语简洁、内容精悍的“微语言”话语体系。这样的话语体系“不是高高在上讲大道理,不是板起脸教训人,而是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情、言之有文,读来可亲可近,可触可感”。[4]再次,要在继承和发扬传统优良作风的基础上,探究新的历史条件下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路和方法。在“微时代”,随着形势的变化,个体权利意识增强,价值取向多元,各种社会思潮涤荡冲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肩负的任务更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高校思政工作者需要增强应对网民质疑和开展社会舆论斗争的能力,以积极有为的心态和持久的耐心做好舆论引导工作。”[5]
2.工具转变:学校搭建“微平台”,思想政治
教育工作者善用“微工具”一方面,学校要加强信息平台建设,统一构建“微工具”客户端。《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加强对社交网络和即时通信工具等的引导和管理,规范网上信息传播秩序,培育文明理性的网络环境。高校应加强社交网络信息平台建设,统一构建微博、微信等“微工具”客户端,积极开通学校的官方微博、微信认证,并善用“微工具”进行信息、平等互动交流,吸引大学生积极参与到学校的网络平台上来,使之成为学校教育的新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善用“微工具”开展工作,积极开通微博、微信等“微工具”客户端,熟练使用“微工具”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微工具”愿用、能用、善用,使之逐渐成为发现和解决问题的主要手段。当然,“利用新媒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仅需要懂新媒体技术、技巧,而且还要懂得新媒体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特征、新规律”。[6]切实了解网络舆论环境,掌握青年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和生活行为偏好;把握新媒体特点,开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方法,及时捕捉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动态。
3.表达转变:会用“微语言”,学会“微”表达
(1)做到“微”转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学会使用“微语言”,也就是大学生惯用的诙谐、轻松、直白的大众语言。“在群众工作中,正确运用群众语言,就架起了与群众交流的桥梁,找到了与群众交流的共同点,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7]只有经常使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微语言”与他们交流、沟通,才能真正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为,才能真正掌握“微媒体”的特点和发展规律,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发挥更大功效。
(2)“微言”有大义。在“微语言”使用的过程中要注重言语形式虽“微”,但内容不能微、思想不能微、影响力不能微。也就是说,我们要按照“微语言”的形式和特点来吸引青年大学生,但这些言论观点是明确的、是经过自己严密扎实论证的,见解是经过客观理性的讨论才提出的,对事物本质是具有深刻理解和独到阐释的。同时,注意语言有“微”的特性,才能受广大青年学生的欢迎,具有感染力和亲和力,才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3)“贴近”以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学会并掌握使用“微语言”对主流意识形态进行“微”表达的艺术。一是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不能只为迎合学生话语需求而违背大政方针,要做到问题找得准、语言表述确切、传达含义不走样;二是在贯彻党的方针政策时不仅做到形式新而且做到内容与实际、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结合;三是在进行舆论宣传和正能量的激发时,要做到内容扎实,语言表述平实,实事求是。
(4)引导“微”表达。正视新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学生理性表达。“微时代”,信息海量涌现、良莠不齐,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管理带来了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勇于面对这样的局面,在积极面对中激发大学生的智慧,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大学生的良性互动,而不能仅仅通过掩盖事实真相和堵的办法来解决问题;要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便捷性及时回应大学生的关切,向大学生讲明事情的真相和原委,表明立场和态度,引导他们以“微言”形式进行理性分析和表达,进而增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公信力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5)掌握话语权。主动参与“微媒体”的使用不是为用而用,而是为了运用这一网络阵地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微媒体”的快速发展为大学生创造了一个自由表达、平等交流的话语空间,但拥有平等的话语机会不等于丢失话语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微时代”背景下要想有效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主动积极参与到新媒体的使用中去,开通个人微博、微信等网络空间,带领大学生共同构筑“微言论”平台。用生动、活泼、平实和生活化的语言,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积极健康的主流舆论,掌握话语
(6)新旧相结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微”转向,并不意味着对传统手段的抛弃,而是要注重“微话语”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教育方式相结合。以“微媒体”为平台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的教育方式并非背道而驰,相反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这样,既可以与时俱进,了解学生的真实需求和思想动态,保持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又可以延续教育应有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借助“微话语”的交互性和传统教育的权威性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此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要增强自身素质,利用国家和社会资源,抓好“微媒体”的正面话语宣传。必要时也可请求相关部门做好信息审查、过滤、监管工作,为大学生营造健康的、激发正能量的舆论大环境。总之,可“借助所有可资利用的新媒体资源,进行精心策划和布局,形成多维度、多层次的立体传播途径,弘扬社会正能量,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和时代性。”[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