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30 03:01:09
导语:在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研究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一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农村学前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方式不科学,或娇惯溺爱或简单粗暴
良好的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的健康成长具有积极的作用。反之,不良的家庭教育方式会影响儿童的健康成长。有学者指出,现代儿童家庭教育中错误的教育方式主要有心灵施暴式、过分溺爱式、物质刺激式、放纵式、愁眉苦脸式五种。农村学前留守儿童常常与家长聚少离多,亲子互动较少,孩子和家长之间并未形成良好的互动。因为家长常年在外务工,对孩子的关心、沟通和教育较少,因此,他们会在内心深处对子女产生愧疚心理。对孩子提的要求,家长都会尽可能给予满足。又因为孩子平时大多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老人对孩子更是十分宠爱,会尽量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这种情况下,容易养成儿童的骄纵个性。另一种情况是,有的家长平时较少与孩子沟通,较少关心孩子,放任孩子,但一旦孩子犯了错误或是自己工作不顺心,就会对孩子大声呵斥,严重时会责打孩子。不管是骄纵溺爱还是简单粗暴,都是不科学的家庭教育方式,都会对儿童产生不良的影响。
(二)家庭教育投入较少,家庭教育环境不良
家庭教育投入主要是指由家庭负担的教育方面的费用。一般所说的家庭教育投入,主要是指家庭为子女的教育所支付的最低成本,包括交通费、食宿费、园服费、保教费和文具费等,这是必需投入。家庭扩展投入是家庭为使子女享受额外的教育或优质教育而特别支付的费用,主要包括家教费、课外辅导费和其他费用等。农村家庭的教育投入较少,主要是孩子在园的各项学习费用,也就是教育的必需投入。学前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投入主要是指参加幼儿园学习的费用,几乎没有其他费用。有一些留守儿童因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原因,甚至无法入园。相比之下,城市家庭的教育投入远远大于农村家庭的教育投入。家庭环境对儿童的成长十分重要。而农村学前留守儿童因为父母长时间外出务工,家庭成员不完整,家庭内部缺乏必要的情感交流;一些父母及其他长辈只关心孩子身体的健康成长,忽视孩子情感的培养;家庭互动中教育的成分较少,家庭文化环境中教育文化氛围也不良。部分农村家庭忽视家庭环境对学前儿童的教育作用,使得学前留守儿童不能在良好的家庭氛围中快乐成长。
(三)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缺失,隔代教育问题众多
农村学前留守儿童生活在“不完整”的家庭中。父母双方或一方常年在外打工,父母教育的缺失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具有消极的影响。因为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缺失,教育孩子的重任多数就落在了祖父母身上。但因为祖父母年龄较大且文化水平较低,不能跟孩子很好地沟通,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根据《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显示,这些照顾留守儿童的祖父母,他们的平均年龄为59.2岁,并且他们受教育程度很低,绝大部分为小学文化程度,甚至有8%的祖父和25%的祖母未上过学。报告同时指出:隔代的祖父母在抚养和教育留守儿童时面临许多的困难和挑战。可见,农村学前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是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缺失,而隔代教育又具有较多的弊端。
二、农村学前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因素分析
(一)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
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是农村父母进城务工的最根本的原因。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背景下,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远远超过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加上农村的经济收入满足不了全家的生活支出,农村许多年轻人、中年人选择离开孩子,进城务工,努力挣钱。离开家庭,也就暂时放弃了对孩子的家庭教育职责。因此,农村学前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缺失的最根本的原因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所导致的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低。
(二)农村家庭的传统观念重视提升家庭物质生活水平,忽视家庭教育
农村家庭受传统的思想观念束缚,认为给孩子更好的生活就是要提升孩子的物质生活质量。为了给孩子提供更好的物质生活,一些父母远离家乡,离开自己的孩子。其实,给予孩子真正的爱,就是陪伴在孩子身边,陪伴孩子成长。一些农村家长忽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只关注孩子身体的生长,忽略对孩子生命价值、品质习惯的养成。这些传统的观念限制了儿童的健康成长。
(三)农村家长文化水平普遍低,教育观念落后
家长的文化程度对孩子的教育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农村学前留守儿童所处的家庭环境是父母长期不在身边,靠祖父母抚养和教育。而大多数祖父母的文化水平都很低,不能给予儿童最新的知识,对于儿童的心理发展和成长规律也不了解。同时,文化水平低导致教育观念也比较落后,他们容易忽视家庭教育对学前留守儿童的教育意义,导致家庭教育在学前留守儿童生活中的缺失。
三、促进农村学前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对策思考
(一)政府:加大地方经济投入,发展地方产业,让外出务工的农村父母回流
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是农村家长进城务工的根本原因。在农村,农业生产所带来的经济收益已经不能够保证农村家庭的日常生活开支。农村父母为了给孩子更好的教育环境,离开故土和年幼的孩子。父母长期远离,导致农村一些学前留守儿童所接受的家庭教育几近空白。为促进农村学前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政府应该采取相关措施加快发展农村经济建设,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一方面,政府可采取措施提高城镇化水平,加快新农村建设,缩小农村与城市的经济差距,吸引进城务工人员留在本地,从而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另一方面,政府应着力发展地方产业,或支持农民自主创业,提供相关经济资助和政策帮助,让他们不用远离家乡和孩子外出务工。
(二)社区:优化农村幼儿园师资和设施,建立家长咨询站,弥补家庭教育不足
农村学前留守儿童数量巨大,加上家庭教育的空白或缺失,使得学前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因为农村经济发展水平限制,农村的学前教育机构缺乏,且其师资和设施并不完善。为了弥补农村学前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空白,幼教机构需负起留守儿童早期教育的责任。优化师资,注重对农村幼儿教师素质的提升,提高农村幼儿园的办学质量,同时,还可以依附幼儿园建立家长咨询站,关注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给予农村家长特别是隔代家长咨询儿童教育问题的机会,并提供相关的帮助。
(三)社会:开办家长学校,提高隔代教育质量
农村留守儿童的隔代教育问题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隔代教育产生许多问题:祖父母溺爱孩子、祖孙关系不平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家庭教育的质量。隔代教育无法避免,那么提高隔代教育的质量,以提高学前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质量迫在眉睫。开办家长学校,提升隔代家长的文化素质,利用教育讲座、影片宣传等方式,传授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并对他们进行教育指导。同时,定期开展亲子互动活动,加强孩子与祖父母的情感交流,弥补家庭情感关怀的缺失。总之,社会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提高隔代教育的质量,只有这样,学前留守儿童才能健康成长。
(四)家庭:更新家庭教育观念,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农村父母应该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重视对孩子的家庭教育,不要将教育误认为只是幼儿园和学校的任务。父母和其他家长往往是孩子模仿的对象,他们的言谈举止和作风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因此,家长要重视言传身教,严格要求自己,规范自己的言行,给孩子树立好的榜样;同时,努力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让孩子在良好的家庭氛围中体验到积极的情感关怀,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保持心理健康;还要摒弃传统的“智育为先”的理念,重视对孩子道德品质的积极引导;并且重视孩子良好学习和生活习惯的养成。通过各种努力,促进孩子健康地成长。
作者:王慧
一、留守儿童内心情感情况
1.理性对待父母外出务工,但思念之情始终伴随
留守儿童基本上可以理性对待父母外出务工的事实,90%的留守儿童明白父母外出打工“是为了挣钱养家、很辛苦”,有2%的人感到“很自豪”,有4%的人不理解,有4%的人感到“被抛弃”;有76%的留守儿童“非常想念”远方打工的父母,20%的儿童“偶尔想念”,只有4%的儿童“不想念”;在访谈中,许多孩子认识到父母外出打工是家庭经济的需要,是不可改变的事实,他们小小年纪便陷入现实与情感的两难境地,并表现出与年龄不相符的成熟,希望父母不要那么累,即使想念外出的亲人也会强忍着不说,自己躲在一旁哭,不让照顾自己的人看了伤心;有88%的留守儿童认为幸福家庭应该是“和父母在一起,一家团圆”。
2.情感缺失影响儿童心理成长,留守儿童自我评价不高
父母外出打工虽然对家庭经济做出了贡献,但经济上的收获难以弥补留守儿童内心情感所受到的负面影响。访谈中,有61.4%的被访者表示有心里话愿意向父母倾诉,并认为父母了解自己的心事,有超过半数的留守儿童(51.5%)认为父母打工会影响自己的心情,有57.1%的留守儿童认为父母外出务工后自己的生活发生了改变,和其它父母在家的孩子相比不一样,主要表现在“别的孩子都有父亲母亲的陪伴,而我只有爷爷、奶奶送去上学”,“有了心事也不能和爸爸妈妈沟通,只能憋在心里”,“羡慕别人有爸有妈的孩子,感觉很温暖”……访谈中,尤其是父母离异的儿童遇到此类问题时,几乎都无法控制情绪而流泪。调查显示,在问到“你现在的生活缺少点什么?”有42%的留守儿童觉得自己目前最缺少的是父母的关心,22%的留守儿童认为缺少学习上的监督和指导,认为缺少吃穿等日常生活照顾和零用钱的各占2%(见表4)。对父母的思念,对家庭现状的无能为力,让留守儿童过早地尝到与父母分别的痛苦,从而产生的苦闷与焦虑等内心情绪波动,严重影响了留守儿童的正常生活与学习。调查显示,如果可以重新选择,67.1%的留守儿童更愿意父母都在家,27.4%的留守儿童愿意到父母打工地学习,累计94.5%的留守儿童更愿意呆在父母身边,与父母在一起是他们最想要的生活方式。由于情感的缺失,留守儿童的自我评价与非留守儿童的自我评价相比更低,仅20.8%的留守儿童觉得父母不在身边“自己很棒”,“觉得一般”的占69.2%,“觉得自己比别人差和什么都不行”的均占5%。访谈中,发现有些留守儿童心理上比较自卑,有77.1%的留守儿童不喜欢别人称呼自己为“留守儿童”,他们说:被称为留守儿童有些家庭不团圆的感觉;不理解的人会以为是父母离异的意思,怕被别人误会;被人误以为没有父母、感到孤独;家庭不完整、不舒服、没有爱;不喜欢他们这样称呼我,虽然觉得自己跟他们有区别,但是不喜欢别人这么说自己。
3.留守儿童与监护者的关系既亲密又有距离
在父母缺失的生活状态下,监护者成为留守儿童在生活和心理上的主要依靠者,二者的关系既亲密又有距离。根据调查,有74.3%的调查对象愿意把心事告诉给照顾自己的人,现实的依存关系使留守儿童选择信赖自己身边的监护者。据统计,留守儿童与监护者关系比较民主的占54%,专制型和溺爱型的分别占40%和6%。有58%的留守儿童感觉自己和照顾者关系很融洽,36%的留守儿童认为彼此间偶有矛盾;在多数情况下,55.3%留守儿童对监护人的批评教育会诚心接受;大部分监护者还是能够重视培养与留守儿童的感情,虽然能力有限,但仍比较尽职地执行自己的监护任务,在关心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的同时,重视儿童的安全,对留守儿童经常交往的朋友有意识地去了解,有36%的监护者非常熟悉留守儿童经常交往的朋友,54%的监护人能够达到“比较熟悉”;大部分留守儿童对监护者持有感恩心理。访谈中,他们对监护者想说的话里,最多的还是“感谢”二字。
二、留守儿童社会支持情况
1.来自于家庭的支持
调查显示,外出打工父母对留守儿童的家庭内部支持不足,亲子之间的联系方式比较单一,频率不高。从外出父母回家频率上看,有53.3%的打工父母半年回家一次,有28.9%一年回家一次,一年以上的占10.8%,还有7%的打工父母几年不回家。留守儿童严重缺乏来自父母情感上的支持,短暂的相聚之后又是对父母的深深思念和离别的痛苦;从联系方式上看,打电话是留守儿童与父母联系的最普遍方式。有76%的留守儿童通过“打电话”与父母沟通,14.3%的儿童“等待父母回家团聚”,有6.3%的儿童与父母“上网联系”,1.1%的留守儿童与父母靠书信联系,还有2.2%的儿童“到父母打工所在地团聚”;从联系频率上看,有38.7%的儿童与父母每周联系一次,13.2%的儿童与父母每月联系一次,“不确定”和“几乎不联系”的分别占43.7%和4.4%,即接近调查人数的50%,说明有近一半的儿童得不到父母经常性的关心。父母与留守儿童沟通频率不高,时间短、内容简单,多集中在吃穿住行等物质方面和学习方面的话题,往往忽略了儿童的心理需要。父母回家带给孩子的礼物也大都集中在衣服、学习用品、玩具或零食上。
2.来自于学校的支持
调查结果显示,除了专门的留守儿童寄宿类学校,很少有学校设有专门的机构或人员去特别关爱这些需要帮助的留守儿童群体。对留守儿童来说,接触最多的老师就是自己的班主任教师,大多数留守儿童认为班主任老师知道自己是留守儿童,访谈中也有老师表示,一些留守儿童自己不会主动说甚至刻意隐瞒自己的留守情况或父母离异情况,认为“丢人”“不好意思说出口”,这对教师工作进一步开展也产生了困难。对“班主任是否关心自己”这一问题,有70%的留守儿童认为老师非常关心、经常谈心,是朋友,26%的留守儿童认为老师会偶尔关心自己的生活,认为老师只关心成绩,其他不管的占2%,也有2%的留守儿童认为老师根本不关心自己。在学校对学生的心理辅导方面,有54.9%的留守儿童认为学校有心理疏导老师,10.4%的留守儿童选择没有,另有34.7%的留守儿童根本不清楚本校有没有心理疏导老师。
3.来自于同伴的支持
农村留守儿童无法与父母经常性交流,受年龄与观念的影响,他们也无法和监护人探讨更多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因此,他们转向自己的同伴,与他们探讨共同的爱好、兴趣和观点,从而建立情感上的沟通和交流。调查显示,“留守儿童遇到不顺心的事时的倾诉对象”中选择“同学朋友”的比例高达50%(见表5),有77.7%的留守儿童在课余时间“与同学、朋友”在一起,认为自己有5个以上朋友的留守儿童占79.6%,可见在留守儿童的社会交往中,同伴交往占有非常大的比重,留守儿童从同伴那里得到了情感上的支持。由于儿童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薄弱,受年龄和价值观的影响,监护人要时刻保持对留守儿童交往群体的关注。
4.来自于社会的支持
父母外出打工对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和心理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因此留守儿童更渴望得到来自父母、亲属、同伴、学校以及整个社会的支持和帮助。留守儿童的主要活动场所是家庭和学校,对于外部群体,如社区、村委会等组织对留守儿童提供的支持与帮助还远远不够,调查显示,有62%的留守儿童知道当地有关爱留守儿童的机构,2%的儿童认为没有,表示不清楚的占36%,约一半留守儿童群体并不知道有困难该向哪一部门求助,另一半虽然知道也从未真正得益于此类机构,另外目前社区关爱留守儿童的工作在有些地方尚属空白,需要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发挥作用,从根本上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状况。
三、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及成因
1.留守儿童家庭结构不完整,情感缺失影响儿童成长
中国现存的城乡二元制经济体系使城市和农村在教育、卫生、住房、就业、社会保障等多方面都处于不同的层面,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逐年加大,农村劳动力明显过剩,大量农民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收入,改变生存状况,背井离乡来到城市。由于户籍制度的制约和限制,也无法让来自农村的儿童与城市儿童享有同样的就学机会。因此广大农民没有办法也没有能力带孩子在城市创建自己的家庭,孩子只能留守农村,从而使家庭结构发生了变化。另外我省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将子女留在家中,前往经济更加发达的地区打工,与子女长期分离,这也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滞后有很大关系。调查数据显示,父亲外出打工比例为39.2%,父母双方均在外打工的比例高达47.8%,由于父母外出打工,从而导致留守儿童家庭结构不完整,家庭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无法直接、有效地获得父母的情感支持与指导,儿童在遇到生活问题、学习压力和人际交往问题时,缺少来自父母直接的关怀。父母一方甚至双方的缺席,会使儿童产生强烈的不安全感及心理上的失落感,容易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造成影响。调查显示,我省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多在省会哈尔滨或外省城市打工,与子女见面机会很少,绝大部分半年至一年才能见面一次,平时多以电话沟通联络。留守儿童在生活中不能经常感受到父母所给予的爱与生活的照顾,在情感上逐渐与父母疏离,有的甚至产生隔阂。父母外出打工对子女的心理造成的伤害,这种在儿童青少年时期形成的亲子关系的疏离,往往是很难弥补的。另外,在访谈中发现,很多受访儿童的家庭现状是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务工,父母长年分居两地,造成了最终情感破裂而离婚,很多儿童由最初的留守儿童变成了单亲家庭儿童,更有些案例是儿童判由父母中的一方抚养后,抚养人又重新组建家庭,留守儿童随着再婚的父母成为了新家庭中的一员。这种复杂的家庭状况对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形成了更大的阻碍。父母离婚事件本身对儿童的身心就会造成多方面的影响,而对于留守儿童,就更增添了他们内心的负担,由于留守儿童本身受到的关心和关爱就不够,父母离婚后,如果没有人对其进行正确的情感疏导和心理辅导,则会造成巨大的心理伤害。
2.监护人自身文化水平不高,家庭教育功能弱化或缺失
我省农村留守儿童大部分由祖辈或单亲抚养,而留守儿童的父母文化程度绝大部分为初中以下,祖辈亲属的受教育程度更低。留守儿童父母对子女的家庭教育受自身文化素质等的局限,如文化水平低,劳动负担重,还有远离留守儿童生活地点的局限,缺乏与留守子女的情感交流与亲子互动,使得留守儿童所获家庭教育严重不足或缺失。一是对留守儿童学业的辅导能力有限。调查显示,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多处于班级平均水平以下,成绩突出者仅占少数。由于受访者的年龄段集中在小学及初中低年级,所学课程并不难,大部分抚养人还能够对他们进行课业辅导,但是能够全面辅导的也仅占全部样本的三分之一,有近一半的受访者表示抚养人仅能辅导部分内容。调查显示,我省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人的家庭教育能力是非常有限的,随着留守儿童年龄的增长和课业难度逐渐加深,监护人的家庭教育能力越来越不足;二是家庭教育缺乏科学指导,教育方式单一。我省农村留守儿童多为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打工,祖辈抚养儿童比例最大。由于祖辈抚养,抚养人的教育方式比较传统,也比较落后,许多老人对孙辈的家庭教育力不从心,而且出于对孙辈的溺爱,在生活中多表现为对孩子生活上的关心,满足于让孩子吃饱、穿暖,对学业的辅导和心理的疏导相对缺乏。许多需要在家庭教育中获得的知识,例如青春期的生理卫生知识,留守儿童都不能从家庭教育中获得,女童尤为突出;三是抚养人与留守儿童之间缺乏有效沟通。由于抚养人中隔代抚养居多,因此年龄差距和代沟也成为了抚养人和留守儿童缺少沟通的主要原因。根据访谈得知,很多留守儿童在遇到不愉快的事情需要倾诉时,多选择打电话和远在外地的父母沟通,而很少选择和抚养自己的人面对面沟通。很多抚养人和留守儿童之间不能形成亲密的亲子关系,仅能在生活上为留守儿童提供帮助。在访谈中,很多留守儿童表现出内向,缺乏自信,说话声音很小,不敢直视访谈者,对很多问题只是问什么答什么,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他们平时缺乏与人沟通的经验。留守儿童父母常年不在身边,缺乏情感寄托,而留守儿童的抚养人又容易忽视对孩子的情感教育,这就导致了留守儿童的情感缺失。另外,根据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得知,被访留守儿童中寄宿者占一定比例。这些留守儿童常年在寄宿学校或课外辅导班生活,通常半年或者一年才能见父母一次,日常生活起居和学习辅导全由老师负责。这类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几乎完全缺失,他们体会不到家庭的温暖和亲人的关爱,造成了很多儿童严重缺乏自信,学习成绩下降,在班级中也较为孤立,亟需生活援助和心理疏导。
3.留守儿童成长所受社会关注不够,家庭和社会支持不足
调查显示,外出打工父母对留守儿童的家庭内部支持不足,亲子之间的联系方式比较单一,外出父母回家频率也不高,留守儿童严重缺乏来自父母生活上的照料,学习上指导和情感上的支持。对于与留守儿童朝夕相处的监护人,尤其是隔代监护人,由于年纪大、文化水平低和劳动负担重等原因,更不能给留守儿童提供更多的来自家庭的支持力量。从学校和教师方面看,提供给留守儿童的外部支持也是明显不足,除了专门的留守儿童寄宿类学校,很少有学校设有专门的机构和教师来特别关爱这些需要帮助的留守儿童群体。绝大多数班主任能在工作所要求的范围对留守儿童加以特殊的关心与照顾,但也有少数教师对自己班级的学生留守情况不知情或无暇顾及。这与农村学校目前的处境有关,许多学校经费有限、师资不足,教师在保证正常的教学工作的基础上还要管理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这对老师来说要求过高。还有些留守儿童的父母、监护人自身不投入,不关心、不配合,让班主任老师根本无法深入关心,开展帮扶工作。同时,针对留守儿童的学校心理疏导与社会帮扶机构也不充足、不够专业,如社区、村委会等组织对留守儿童提供的支持与帮助还远远不够。调查表明,留守儿童来自于家庭、学校和社会的相关支持不够充分,他们在同伴中获得的温暖与支持在其心理发展与成长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留守儿童成长所受社会关注不够,通过调查发现,留守儿童的课余活动贫乏,活动形式单一,大多数留守儿童放学后都不会去其他地方,而是直接回家或者和同学闲玩,由于生活条件的限制,他们很难接触到艺术、体育等方面的社会实践活动。本次调查的我省农村当地缺少能够为留守儿童提供课外活动的场所,而且没有能够带领留守儿童参加课外活动的人。留守儿童大多由祖辈或亲戚抚养,祖辈抚养人年龄偏大,家务负担重,其他抚养人也不愿或不能抽出时间陪留守儿童参加课外活动。调查发现,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在家都承担着一定程度的家务劳动,因此也没有额外的时间参加正常的课外活动。由此可以发现,留守儿童社会接触面过窄,缺乏有益的文体活动,使得他们与人接触的机会较少,社会化程度与同龄正常儿童形成明显差别。调查得知,妇联系统为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做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比如有的地方建立了“留守儿童之家”“寄宿学校”“爱心书屋”等,社会上也有一些机构和组织不定期地开展关爱留守儿童的活动,但是有的场所利用率不高,有的活动局限于一个阶段,比如六一儿童节期间,目前最为缺乏的是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的专业机构、专业教师和长效机制,对于社会上相关机构与政府组织来说,他们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与管理还应有更大的提升空间。
四、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对策建议
1.转变家庭教育观念,强化家长监护责任
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存在着很多缺陷和不足,给孩子成长带来很多不利影响。因为外出务工,很多父母放松与孩子的感情维系,放松对家庭和孩子的照顾,由此对孩子造成的伤害不可估量。只有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满足孩子对亲情的渴望,让孩子生活在温馨、和谐、安全的家庭环境中,孩子才会身心健康地成长。一是要通过宣传和教育等手段,使留守儿童父母转变家庭教育观念,强化责任意识,监护意识和教育意识,提高自身素质,充分重视子女情感需求和人格的健康发展。改变“让孩子上学就行了,教育就交给老师”的错误观念。在关注孩子的成长方面,父母不能只关注学习,更不能只看考试成绩,而应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二是外出打工父母要增加和子女共处或日常联系与沟通的时间,保持亲子关系的存在与完整。在沟通内容上,要转变传统方式,不能仅局限在询问子女学习成绩好坏,是否吃饱穿暖等方面,要深入了解子女的内心世界,更多地关注子女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需求;三是在同子女短暂相聚时要特别重视家庭教育,注意言传身教,在孩子面前树立良好的形象。多与孩子的老师沟通,了解孩子在校的情况,帮助孩子解决学习上和人际交往中的困难,改正不良习惯。另外,对于留守儿童的抚养人,应通过学校和当地社区的宣传和教育,转变抚养人传统的教育观念,提高抚养人的科学文化素质,使他们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尤其是祖辈抚养人逐步改变他们对孩子过于溺爱的现状,让关爱不只停留在衣、食、住、行方面。在外出务工人员较多、较集中的地区,可以定期组织对留守儿童抚养人的家庭教育培训。
2.完善学校各项机制,弥补家庭教育不足和缺失
对于留守儿童来说,学校是他们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日常生活和学习的大部分时间也是在学校度过的,学校也相应地承担了部分家庭教育的责任,特别是留守儿童寄宿学校更是如此,因此学校对于留守儿童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是学校要制定留守儿童管理制度,建立起“学校———班主任———家长———监护人”的管理网络。设立完整的留守儿童档案,对每一个留守儿童的家庭情况、学习和生活情况了解清楚,完善备案。对留守儿童来说,家庭情感的缺失会让他们更倾向于向教师寻求帮助,教师同时兼任着教师与家长的双重职责,对儿童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引领作用。调查发现,寄宿学校留守儿童的班主任对留守儿童的了解比较多,有时候甚至超越抚养人和长年在外务工的父母。这就要求教师既要有责任心,又要有爱心,更要积极主动地同留守儿童的父母和监护人进行沟通,建立与留守儿童家长的联络机制,如“家长联系卡”“亲情电话卡”,使父母和抚养人全面了解子女的身心状况与需求,有针对性地对留守儿童进行家庭教育,监督并促进留守儿童与家长的交流;二是要建立与完善留守儿童心理疏导机构。因为家庭的缺失,留守儿童容易产生心理上的障碍,如果不建立良好的疏导渠道,会为儿童不良成长埋下伏笔。要注意心理辅导人员的专业化,加强心理咨询方面的培训与学习,有效辅导有心理问题的留守儿童;三是学校要定期召开家长会,开办家长学校,举办家庭教育培训与讲座,开展留守儿童家访活动,帮助家长获得如何做合格的父母,如何辅导孩子学习等方面的知识,让留守儿童父母或抚养人掌握科学的家教知识和正确的教子方法;四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让留守儿童融入校园文化,在情感上有所寄托,在学校感受到温暖与快乐,以此弥补家庭教育不足和缺失。
3.整合社会资源,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相结合的监护网络
我省近年来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做了大量的工作,特别是妇联系统的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扎实有效开展,促进了留守儿童生存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如有的地方建立了“留守儿童服务站”“留守儿童之家”“寄宿学校”“爱心超市”“爱心书屋”等,为留守儿童提供物质与精神等方面的支持与帮助。还有的地方开展了“家长”“爱心结对”“爱心捐助”等有益于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活动。调查中也发现,虽然关爱留守儿童的社会氛围比较浓厚,但是农村基础教育投入不足,缺少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长效机制。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一是要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增加农民收入,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将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工作作为解决“三农”问题和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政策扶持、财政补贴、经济宏观调控等手段,帮助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当地就业,使留守儿童有更多机会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二是动员社会力量,整合社会资源,共同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状况的改善。建议由政府牵头,将农村留守儿童工作与各级政府实施儿童发展规划结合起来,构建留守儿童指导服务体系,成立专门机构,配备专业人员,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相结合的留守儿童监护网络。各级政府应保证对教育的投入,尤其应对留守儿童地区加大投入力度,为留守儿童提供优质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要加强儿童文体娱乐设施建设,对游戏厅、网吧等场所严格管理,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营造安全环境。要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为农村留守儿童送温暖,以爱心人士与机构的帮扶活动来引导更多的社会力量关爱留守儿童。要建立和完善留守儿童家长学校制度,加大对广大家长和留守儿童监护人的教育培训力度,提供儿童道德培养、营养健康、体能训练、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指导和帮助,使他们掌握先进的教育方法,提高监护能力和家庭教育水平;三是完善相关政策与法规,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法律保护力度,帮助他们依法维护自身权益。随着留守儿童问题研究的深入,要不断完善留守儿童的的各项权益保障,强化监护人责任,确保《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等法律法规的有效实施。此外,对于外出务工人员,政府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定相关政策,为留守儿童能够在父母打工地就学提供政策支持和保障,让更多的父母能够陪伴在孩子身边,同孩子共同成长。
单位:黑龙江省儿童中心课题组
[摘要]农村留守儿童是在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个特殊群体,由于父母家庭教育角色的缺失,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出现很多问题。优势视角理论作为社会工作的一种理论,主张关注服务对象的优势而不是问题,越来越被社会工作者所接受。文章旨在通过对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和成因进行分析,运用优势视角理论提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优势视角;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社会工作
农村留守儿童群体作为中国城乡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个特殊群体,在近年来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学者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留守儿童”的概念。吴霓认为,“农村留守儿童”是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农村的家乡,并且需要其他亲人或委托人照顾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段成荣认为,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的儿童;叶敬忠,认为留守儿童是指农村地区因父母双方或单方长期在外打工而被交由父母单方或长辈、他人来抚养、教育和管理的儿童。笔者结合上述学者的观点,认为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将孩子委托给长辈或亲戚照顾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未成年人。优势视角是由美国堪萨斯大学的维希提出,优势视角从批判传统的问题视角和缺陷模式开始,注重对人们及其所处环境的优势和资源作为社会工作实践中的焦点,从优势和资源出发,帮助处于痛苦和困境中的服务对象解决问题。优势视角理论的主要概念包括优势、增权、成员资格、抗逆力、自愈和整合、对话与合作、悬置怀疑。优势视角注重对留守儿童潜能的挖掘和运用,整合自身及周边的资源,从而可以找出解决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对策。
1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
1.1家长重视度不够
在外务工的留守儿童的父母,在孩子的教育上投入得很少,更多时候父母能给孩子的只有物质上的满足。造成父母对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投入少的原因有很多:一方面,他们自身受教育水平比较低,大部分只有初中水平,对于辅导孩子的学业能力有限;另一方面,对于常年在外的父母来说,孩子的教育只能寄托于照顾孩子的人身上。
1.2父母的爱匮乏
出门在外的父母与留守儿童之间的交流存在很多障碍。父母大都通过电话和自己的孩子进行沟通,父母仅通过对子女学习和生活上的关心来了解子女的近况,这种沟通方式以父母为主导,而子女一般只是附和父母的回答。父母很多时候觉得和子女之间代沟很大,很难做到对子女情感上的关怀,他们通过对子女物质上的满足来弥补情感关怀的不足。
1.3长辈溺爱严重
父母是把子女交给长辈或亲戚照顾的,所以这些长辈理应是留守儿童临时的监护人。因为监护人的身份是临时的,对留守儿童的行为也不敢大加约束,甚至任由留守儿童发展。再者,很多留守儿童都是独生子女,基于这种情况,临时监护人对他们也会存在呵护心理,不敢打骂留守儿童,孩子做错事了通常也是简单地教育一顿,这种溺爱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留守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
1.4家-校沟通机制不畅
学校方面,学校很少主动和家长进行沟通,一般只有在学生严重违反纪律时,学校才会跟家长联系,把家长叫到学校去,当着家长的面批评学生,这种方式让家长很没有面子,家长回去了对留守儿童又是一顿打骂,通过这种方式,教师认为达到了处罚学生的目的,但采取这种方式很难解决问题;在家长方面,很少有家长关心孩子的学习,他们认为把孩子交给学校了,家长就没有教育责任了。教师和家长的沟通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让留守儿童身心受到伤害。
2优势视角下的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及成因
2.1留守儿童优势得不到关注
“教育素质是内化了的教育成果和学习体验,是一种具有独立品格的基本素质,是个体素质和国民素质的辩证统一。”也就是说,教育素质不仅体现在受过多少教育,还体现在对教育的看法上。站在留守儿童的角度来看,他们更希望家长关注到自己,所以有时候他们会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来引起家长对自己的重视。处在学龄期的留守儿童,更希望自己被人关怀和表扬,家长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要多关注他们具有的优势。留守儿童具有的优势:父母不能都在留守儿童身边,使得留守儿童相对于非留守儿童更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学习不是衡量留守儿童好坏的标准,他们在才艺、智力、接受新事物等方面可能更具有优势。
2.2留守儿童抗逆力培养缺乏力度
“一般来讲,可以把抗逆力理解为,一种即使身陷明显的压力和困境也不会退缩,也不会表现出不良的行为品质。”留守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家长缺乏对其抗逆力的培养,很少让他们独自面对压力,从而使得留守儿童在没有家长的情况下独自面对特定压力时,会表现出异常的行为反应。“家长溺爱一方面容易使得留守儿童养成自我中心、骄横跋扈、疏散懒慢的“霸王”心态,对他们的成长产生不利的影响;”另一方面留守儿童在家长溺爱的保护伞下,认为有困难家长都会为他们解决,自然很少自己去思考怎么面对困难,面对压力和挫伤,就缺乏抗逆力。家长忽视对留守儿童抗逆力的培养,一是不利于他们人格的发展;二是不利于他们自主解决问题。
2.3农村教育资源难以整合
近年来,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是有关“三农”问题的,这可见国家对农村发展的关心。中国大部分农村地区相对城市来说,经济水平、教育水平和社会福利水平都比较低。农村资源也没得到充分发挥,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目前农村缺乏开发农村资源的能力,由于自然和人力条件的限制使得农村很多资源得不到充分开发;第二,农村人才的大量流失。城市化的发展壮大了城市规模的同时,农村的发展明显滞后,广大的农村杰出人才离开农村而没有建设农村,所以城乡差距再进一步拉大;第三,政府对农村资源开发的政策少,近年来的一些惠农政策大多数侧重于对农民的补贴,缺乏对农民潜能的开发。农村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不发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家庭教育的质量。
2.4留守儿童的成员资格被忽视
成员资格是一种身份、一种权利、一种参与的机会成员资格的另一个意义在于必须让服务对象走出被压迫的环境,让他们的声音被听到,需要得到满足,不公平受到重视,这样才能实现他们的梦想。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长期城乡二元体制的存在,农村在教育、福利、经济发展等方面远落后于城市。虽然近年来,一些政策开始向农村倾斜,但在农村教育方面,还是被社会关注得太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村家长学校的缺失。上级教育部门把家长学校的部署一般放在城市里,政府对农村家庭教育的政策很少;二是社会媒体很少关注农村家庭教育问题。社会媒体对农村教育的关注仅仅停留在同情农村教育的落后,赞扬山村教师的坚守上,很少有关于农村家庭教育的节目;三是政府对农村家庭教育的支持不够,政府把农村教育工作的重心放在农村中小学上,没有认识到农村家庭教育缺失的紧迫性。
3优势视角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对策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仅靠家庭的努力是不够的,还需要政府、学校和社区的共同努力,促进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质量的提高。
3.1家庭层面,履行和加强教育职能
提高父母和监护人的教育素质,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农村父母和监护人一般受教育程度不高,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关注少,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往往采取粗暴的方式,这样的教育方式产生的效果可想而知。因此,家长要改变这种教育子女的方式,提高家庭教育的素质。第一,加强父母和子女的亲子沟通。很多留守儿童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在和他们交流的过程中往往只关注他们的学习成绩方面,这导致留守儿童不愿意和父母交流,父母在和留守儿童沟通的过程中要加强感情方面的沟通,多关注他们在一段时间的成长和进步;第二,加强家校沟通。家庭教育的责任不仅在于家庭,学校也承担了一部分的家庭教育责任,因此,当家长在教育留守儿童遇到困境时,可以和学校老师进行交流,了解留守儿童在学校的表现,很多老师也希望家长能和他们交流,通过学校和家长的努力,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会得到更好的解决。
3.2政府层面,提供长效关爱机制保障
近年来,政府对农村地区的教育方面的政策支持越来越多,但这些政策大多数是向孤儿、单亲、家庭困难家庭的倾斜,对留守儿童的政策比较少。因此,政府在促进农村家庭教育方面,第一要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留守儿童的群体超过六千万,而政府在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方面的立法还比较缺失,政府在建立健全家庭教育方面的法律法规还需要做出更大的努力,通过法律的形式强化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责任,使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质量得到保障;第二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地方各级政府在增加农村教育经费的基础上,优化农村中小学的基础设施,加强家长与学校的沟通交流,对一些家长在教育子女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给予指导,提高家长的责任意识,通过这些促进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的能力的提高。
3.3学校方面,加强针对性教育管理
针对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学校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在实施学校教育的同时增加对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关注。第一,学校应该组织老师或表现好学生对家庭教育出现问题的留守儿童实行帮教,这可以是留守儿童周围存在的资源,通过老师和同学的帮教,找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出现问题的根源,并努力去解决这些问题;第二,根据留守儿童的特点,学校组织一些文体活动,特别要鼓励留守儿童参加,让留守儿童在学习之余身心得到放松,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他们也能增加对自己表现的肯定,从而更加关注自身的优势。
3.4农村社区方面,成立留守儿童互助小组
互助小组的目的是关注他们的优势,帮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做好互助小组工作,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学习好的同学帮助学习困难的同学,并引导他们用优势的眼光看待其他人,学会赞赏别人;社会工作者在对留守儿童进行访谈的基础上了解他们在成长中的创伤,并通过情景模拟的形式让留守儿童表达当时的感受,引导他们找到克服创伤的办法,提高面对压力事件的抗逆力;开展小手拉大手活动。利用寒暑假的时间,鼓励农村大学生帮助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和心理等方面提供帮助。
作者:毛勇庆 单位:苏州大学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我国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地涌向城市,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以及其导致的相关心理问题也随之而来。现阶段的问题主要表现为认知偏差、亲情匮乏和个性发展极端化等等。本文从国家社会、监护人以及留守儿童本身等多个角度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与心理问题进行了深度剖析,并就此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家庭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快速发展掀起了农民进城务工的浪潮。然而,现实条件的制约使进城务工的农民无法带其子女进城就读。于是,一个新的社会群体——留守儿童便由此产生。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留守儿童在生活和心理状况上都有异于同龄儿童。现阶段,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已成社会关注的焦点,亟待解决。
一、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现状
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至少有6100多万,占全国儿童的五分之一。父母长期外出务工,与孩子接触的时间极少,使留守儿童长期缺乏教导与关爱,导致其家庭教育的缺失以及相关心理问题的产生。其主要表现为认知偏差、亲情匮乏以及个性发展极端化等等。留守儿童问题的日益严峻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高度重视,解决问题刻不容缓。
二、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表现
1、认知偏差
多数儿童进取心不强,自制能力弱、对理想的追求浅薄。部分留守儿童因为年纪小而不理解父母进城务工的行为,逐渐对父母产生隔阂与怨恨,致使亲子关系面临僵局。另外,缺乏家庭教育的他们在思想认知上缺乏引导,难以树立正确的三观。
2、亲情匮乏
在留守家庭中,父母与子女长期缺乏沟通,导致相互间的亲情淡漠,在一定程度上致使留守儿童成为“父母双在的孤儿”,亲情的教育功能几乎丧失。部分孩子也由此产生了自卑孤僻等心理问题。亲情的匮乏使孩子逐渐疏离父母,从而缺乏安全感和对家庭的依赖感,人际交往方面也有一定的障碍,往往容易产生焦虑和紧张等情绪。
3、个性发展极端化
大部分留守儿童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造成了个性偏激、极度敏感和自我封闭的性格特点。农村留守家庭的父母,由于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常常采取家庭暴力式的教育方式,给孩子留下了严重的心理阴影,并使其个性发展为两个极端,一种是暴戾型,即性情暴戾,叛逆冲动。另一种则是怯懦型,即性情怯懦、易产生自卑、抑郁等心理。
三、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1、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产生,从根源上来讲,是长期的城乡发展差距的结果。因此,必须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统筹城乡发展,提高城镇化水平,从而实现农民就地就业,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
2、加强对监护人的教育
农村留守家庭的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作用日益重要,因此,政府应加强对监护人的教育。首先,政府应培养监护人对子女的养育意识,使其明确其抚养义务。其次,应加强对监护人的教育,使其具有正确的教育观念和自觉的教育意识,通过教育使他们对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精神与心理进行教导与管理。最后,监护人自身应积极接受教育,对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负责。
3、培养留守儿童的心理素质
1)自信心的培养
由于隔代监护的缺陷,留守儿童学习的自觉性普遍较差,从而导致其成绩的落后以及自信心的缺失。因此,监护人应在留守儿童的成长中密切关注儿童的心理状况,产生问题应及时与孩子进行心理沟通与疏导,时常鼓励孩子,并辅导孩子的学习,增强留守儿童的自信心。
2)合作交流能力的培养
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是通过不断的实践形成的。“留守儿童”长期缺少亲子间的沟通与交流,大多有较为严重的自闭心理。监护人应多与他们沟通,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引导。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以及其产生的相关儿童心理问题愈发突出。因此,重视由社会发展带来的留守儿童问题,分析其产生的根本原因,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案,对于改革教育体制、推进现代化与城镇化进程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作者:张梓亭 徐宏丽 单位: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小学对每个人来说都是重要的人生阶段,此时个体人生观、身体、艺术素养、审美情趣均处在逐步形成和巩固阶段,如得到了良好引导和发展将使学生受益终生,反之,将会造成不良后果,甚至会影响学生的人生道路。与社会个体不同,小学生的社会关系相对较为纯粹,主要包括家庭关系和师生关系,而朋友关系仅仅处于朦胧阶段,并非重要的人际关系。一直以来,中国教育模式决定了大部分家长均过于依赖学校教育,也即相对于师生关系,家庭关系对学生的影响通常被认为不那么重要,甚至有的家长认为孩子交给学校就可以了,家长完全不用参与教育过程,这种“放养式”的教育在农村尤为多见,尤其是现代随着学生父母进城务工,更加加剧了这种现象。如何使农村小学教育适应新的形势,充分发挥家长在小学教育中的作用,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1.问题分析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学校教育而没有家庭教育,或者只有家庭教育而没有学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艰巨而复杂的任务。”由此家长在小学生教育中的角色应是至关重要的,而并非无关紧要,甚至有观点认为,在小学阶段,学校教育应是家庭教育的延续。但实际情况是,随着近年来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大量进城,正是身为小学生父母年龄的青壮年通常把孩子放在农村由爷爷奶奶照顾,造就了大量留守儿童。据全国妇联统计,目前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100多万,占农村儿童的37.7%,占全国儿童的21.88%。部分留守儿童面临情感慰藉缺失、家庭监护缺位、安全保障缺乏、心理健康缺护等突出问题,教育过程中缺乏家长参与,令“家庭教育”在农村小学教育中严重缺失,已成为我国农村教育的一大难题。面对农村留守小学适龄儿童缺乏家庭教育和监管,已引起严重社会问题的现状,部分地区尝试全寄宿制,以预防留守儿童被社会不良因素侵害,但在大部分农村小学师资力量较为匮乏的情况下,完成教学任务已十分紧张,几乎不具备多余的人力物力照顾小学生课堂外的生活,从而实施效果不佳。在当前农村小学家长普遍无法直接参与小学生教育,同时教师资源不足,硬件条件有限和教学投入不均衡的客观情况下,如何尽量做到“家长教育”不至过度缺失亟待解决。
2.对策探讨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从加强学校管理、建立有效的学校和家长沟通机制、实施帮扶结对制度,以及丰富校园生活等多方面入手,才能从根本解决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问题,真正实现教育公平的基本原则。
2.1强化学校教师的关爱在留守儿童生活中的地位
与城市小学适龄儿童通常能够得到家长足够关爱不同的是,农村留守儿童家长大都不在身边,从而普遍缺乏家庭温暖,甚至造成学生具有强烈的自卑心理,不利于未来的健康成长。在家庭教育无法发挥正常功能的情况下,学校就变成了留守儿童获得关爱和温暖的重要场所,也即除了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外,农村小学教师应利用课余时间对留守儿童给予更多关怀,例如对成绩不好的学生课外辅导,提高其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对生活困难的学生给予力所能及的关心和帮助等。事实证明,对于严重缺乏安全感和家庭温暖的留守儿童,一点点关怀或者一句温暖的话,可能带给其巨大的鼓舞和促进,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教学质量提升。为了促进教师课外时间关爱学生的意识,学校可建立相应制度,必要时刻出台相应激励政策,以促进教师多关爱留守儿童学生。
2.2建立畅通的家长和学校沟通机制
虽然大部分留守儿童父母均不在身边,无法通过“家长会”或“家访”的形式沟通学生在校的表现。但在通信工具已极为发达的今天,充分利用电话、网络等现代化工具,建立畅通的家长和学校沟通机制是可行的。QQ或微信目前已在农村中青年群体中较为流行,从而可考虑建立家长QQ群或微信群,通过群聊的方式及时反馈学生在学校的情况。此外,可通过私聊与个别家长单独沟通,达到实时交流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思想动态的目的,并为及时解决学生在校存在的问题提供了良好途径。笔者通过建立QQ群的方式,将所在班级家长联系在了一起,收到了良好效果。
2.3实施结对帮扶制度
结对帮扶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家长之间的结对帮扶,二是同学之间的帮扶。目前大部分留守儿童学生由爷爷奶奶看管,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会遇到一定困难,可有效利用建立的QQ或微信群形成互帮互助的良好氛围。比如班上有一个学生感冒发烧,但是爷爷奶奶由于农忙没有时间带他去看病,群里另外一个学生家长看到后,主动要求带他看病。此外,学生之间的相互帮助也相当重要。虽然尚未形成成熟的人生观,但小学生同样具有较强的集体意识,如果引导得当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针对此,笔者有意识地让成绩好的学生辅导成绩不太好的学生,安排品学兼优的学生与成绩差的学生同桌,多组织课外活动,多给同学之间互帮互助的机会,这次措施大大加强了班级团队意识,让留守儿童获得了自信,学习成绩也明显提升。
2.4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农村小学硬件条件有限,没有钢琴、专业运动场等体育设施,需要教师因地制宜开发娱乐项目,尽可能丰富留守儿童的校园文化生活。比如农村小学具有的宽阔的田野和丰富的野外教学资源,可充分利用野外场地开展体育活动,比如跑步、跳绳、踢沙包等,野外的树木、花草、动物也可以为丰富语文、常识课等教学内容提供条件。此外,多组织集体活动,让留守儿童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从缺乏家庭关爱的阴影中走出来。
3.结语
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困扰农村小学教育的重大难题,由于缺乏正常的家庭教育参与度,在农村学校教学资源相对匮乏的情况下,留守儿童在学习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均与城市小学适龄儿童存在较大差距,并因此严重影响我国的教育公平基本原则。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针对目前农村留以供同仁参考。
作者:王洪灵 单位:凤台县尚塘乡南李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