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31 03:00:01
导语:在物流管理职业教育研究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一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摘 要】本文针对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进行了基于工作流程的课程改革,实行双证制,建设仿真性实训基地、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确定了“职能定学、理实一体、工学交替、课证融合”的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最后提出了基于校企合作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校企合作;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实证研究;宝鸡职业技术学院
一、高等职业教育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问题
由于高职物流管理开办的时间较短等原因,在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普遍存在办学实力不强,投入不足,缺乏创新机制,还存在一些问题:政府支持力度不够、校企合作难以深化、专业建设思路模糊、人才培养方案定位不清、人才培养模式与行业需求脱节、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设置不尽合理、实践实训流于形式、“双师型”实践教学师资力量比较薄弱、教材选用及教学条件等问题。这些问题都制约着高职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
二、高职物流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
(1)高职物流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宝鸡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是:培养适应21世纪服务于宝鸡地方经济社会物流发展需要的,掌握现代物流采购、仓储、运输、配送、信息处理、物流系统规划设计、物流服务等物流管理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实践技能和良好的职业能力与综合素养的,能胜任物料采购与控制、仓储管理、运输组织与调度、配送策划与管理、信息处理、跟踪调度、物流销售及客户服务、物流系统初级规划设计的适应中小型物流企业及相关事业单位的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端技能人才。(2)高职物流技能人才培养方案。依托宝鸡职业技术学院经管类职教集团、陕西省省级经管实训基地建设和会计电算化专业及专业群省级示范基地建设的大好时机,实施“五个对接”,在学院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的“2+0.5+0.5”三段式教学模式下,融合国家物流师职业岗位标准,分析本专业应具备的能力、素质、知识培养规格,针对运输、仓储、配送、采购、营销、信息等主要岗位群设置课程,确定对应的课程设置与标准,整合课程内容,制定了以突出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培养为主线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了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宽平台、多方向”的理论教学体系、“开放式、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和“四好”(好品德、好技能、好形象、好使用)素质教育体系,突出实践技能培养,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按1:1.2组织教学,集中实践,保证职业通用能力训练,强调职业技术能力训练,突出职业方向技术能力训练,培养学生职业岗位群的胜任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确定了《物流管理实务》、《物流运输管理实务》、《仓储与配送管理实务》、《物流采购与供应》、《物流营销实务》、《第三方物流》为核心主干课;对于人才培养质量的评定,建立以能力考核为主,校内考核和与企业共同考核、常规考核与技能测试并行的多元考核评价体系,最终实现双证率达100%,就业率达到95%,单位满意度为90%。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进程如下表所示:
三、基于工作流程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改革
顺应国家高职教育改革的政策要求,为了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目标,宝鸡职业技术学院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采取基于工作流程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改革,与物流企业专家形成专兼结合的课程建设团队,一起编写开发《物流管理实务》、《仓储与配送管理实务》、《物流企业会计》、《物流运输实务》、《物流营销实务》等5门工学结合优质核心项目化课程,开发《物流管理实训》、《仓储与配送管理实训》、《物流企业会计实训》3部校本教材,实现课程内容与物流职业标准相对接,提高教材推广普及性。利用“现实的教学平台和网络教学平台”两个平台进行课程建设,建设教学资源库,实现教学资源共享与集成度和开放型。
四、校企深度合作,加强建设仿真性、生产性、开放性实训基地
宝鸡职业技术学院与陕西物流采购与联合会深度合作,加强仿真性、生产性、开放性的陕西省经管物流多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按专业基础实训、专项技能实训、专业综合实训和生产顶岗实习四个层次建设“多环节、多岗位、多流程”的校内仿真实训基地,可以进行会计、营销、订单、信息、仓储、分拣、包装、配送、ERP管理、电子商务、网络营销、金融服务等综合操作,提高学生实践操作技能。依托宝鸡经管类专业职教集团,整合资源优势,改革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在与宝鸡蒙牛集团、康龙物流、华誉物流、宝鸡邮政物流、宝烟物流、宝鸡车站货运处、陕汽物流、宝商佳美家超市等单位开展校企合作的基础上,深化“产业+企业+专业”的校外实训基地校企共建机制,打造教学、育人、就业、服务四位一体的校企合作机制,实现多方共赢。
五、岗位对接,实施“双证制”的“校中工厂”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将国家物流师职业资格标准和职业技能鉴定标准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双证制”,“订单式及“校中工厂”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打造“职能定学、工学交替、理实一体、课证融合”的技能人才培养方案,双证率达100%。
六、基于校企合作,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建设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通过内配外引,聘任(聘用)1~2位具有物流行业影响力的专家作为专业带头人,引进物流企业3~8名能工巧匠和物流技师担任物流管理专业兼职教师,进行现场或网络远程指导实践教学;教师定期到优秀物流企业(如华誉物流)顶岗挂职锻炼,切实提高教师实践技能,达到双证书双能力,力争3~5年建设,双师型率达到85%,“双师结构”特色鲜明。
七、基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对策及建议
基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对策及建议:有打造地方专业特色;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及准确定位、健全校企合作机制体制,尽快出台增强企业吸引力的政策制度;建立仿(全)真教学环境,丰富“体验式”教学手段;加强校企课程团队建设,创新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改革;增强地方专业特色为重点,探索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加强兄弟院校之间的交流,共同提高职业教育水平;以赛促教,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适应经济发展,调整物流专业方向;深化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改革,建立激励机制。
总之,基于校企合作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技能人才培养方案的探讨,在正确定位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就业去向的基础上,适时调整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及教学方案,重构课程体系与教学组织,深化体制机制及教学改革,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打造物流专业地方特色,突出岗位技能的培养,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为当地物流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重大的贡献。
【摘 要】分析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及广西其他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现状,提出加强物流专业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必要性及具体措施。
【关键词】物流管理专业 实训基地校企合作 高职教育
物流管理专业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是指为提高职业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由职业院校单独举办或与企业联办的物流实训、实习场所。《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高度重视实践和实训环节教学,继续实施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计划,在重点专业领域建成2000个专业门类齐全、装备水平较高、优质资源共享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可见,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的建设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它是实现职业教育目标的重要条件之一。因此,物流管理专业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的教学基础实施与工作状况直接反映了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其开发与建设的成功与否,是职业教育能否真正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物流人才的关键。
一、广西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现状
广西高职院校在开设物流实习、实训基地时,一是受学校资金缺乏影响,职业教育实训基地规模小,甚至有个别院校没有物流实训基地,有的学校为了达到评估标准,只购买简单的设施、器材,达不到物流教学目的;二是照搬一些大学的仿真试验和模拟物流信息操作,并没有结合广西高职院校的学科优势、行业特色和广西对高职人才的需求状况等实际情况设置。
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院的物流管理专业于2004年开设,至今已招收9届学生,共1563人;已毕业学生1435人,在校学生428人;该专业专任教师25人,高级职称10人,双师型教师14人。自物流管理专业创建以来,学院一直采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广西有关企业合作建立多种形式的校内、外实训基地,满足教学、科研、生产和社会培训的需要。
目前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设有校内、外实训基地,其中校内实训基地有:
第一,物流综合技能实训中心。该实训中心面积800平米,配备货架、手动叉车、托盘、传送带、工作台、信息系统等设施设备,主要用于日常教学实训与综合实训的需要。以教学做一体化为目标,让学生在仿真的职业环境中熟悉职业规范、动手实践操作;同时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促进职业道德素养的形成,提高职业岗位适应能力。
第二,多功能模拟实训室。现有物流管理实训室、沙盘实训室、财会模拟实训室。主要用于物流信息系统实训、运输规划实训、进销存软件实训、财务软件实训、企管沙盘实训、物流沙盘实训等。
第三,校办企业实训基地。现有林业经济贸易公司、学院教学林场、木材研究所(永翔木业公司)、美林木业公司4所校办企业。主要用于库存管理实训、运输管理实训以及采购与供应链管理实训、供应链管理实训、林产品流通加工、林产品检验养护、林产品仓储管理等课程实训。
物流管理专业与区内多家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并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其中主要的校外实训基地及其承担的实训内容见表1。
二、加强广西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必要性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是搭建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在培养社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和管理水平也是衡量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一)满足广西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为社会培养大批技能型实用人才
随着我国加入WTO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物流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中国的物流产业以每年30%的速度突飞猛进,社会上对物流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根据《广西北部湾经济区2008-2015年人才发展规划》人才需求预测,2015年广西人才需求将达到95800人。因此,大力发展高等物流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尤其是加强物流专业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为广西培养大批技能型实用人才,对推动广西物流产业的快速高效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有利于深化职业教育改革,促进“产学融合、学做一体”教学活动的开展
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是职业教育重要发展方向之一,也是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途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的建设将有利于改善实训条件,培养出素质更高、能力更强的高技能型物流专业技术人才,有利于教师以实训基地为平台更好地开展科学研究,进一步提升教学水平,也有效地促进校内顶岗实习活动的开展。
(三)为地方职业教育提供实训、实习的共享平台,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近年来,职业教育观念不断创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新世纪职业教育的核心模式,实训基地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也是必备条件。职业教育要赋予学生“做中学、学中做”的条件,就需要广泛开展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等教育模式,而现阶段广西区内各高职院校物流类专业的硬件条件很难满足这一要求。因此,在现有基础上建设同类专业可共享,以服务区域院校为主,又能与周边企业共享的校产互动的综合性的物流管理专业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显得尤为重要。
三、加强广西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措施
(一)明确物流管理专业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目标
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应该具有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科学开发和生产五大功能;注重产教结合、深入开展校企合作、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专业、课程和师资队伍等内涵建设,有效实施毕业生就业服务;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实践教学为主线,建设一个以教学实训为主,产学研相结合的服务对象广、管理水平高、社会效益好、培训能力较强的能承办广西全区高职院校物流技能大赛的区级现代物流示范性实训基地。
(二)加强物流管理专业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具体措施
1.建设符合社会和行业对物流管理专业技能人才需要的实训基地。第一,可以开展物流专业课程实训、期末实习、毕业顶岗实践等工学结合的教学,边学边做,符合职业教育的教学规律;第二,突出应用性,在校内、外物流实训基地的建设中,力求体现真实的职业环境,强调实训项目的应用性和操作的规范性并鼓励创新,使基地与行业实际水平基本同步,有利于实现学生能力与社会职业岗位的“零距离”接轨,培养实用型人才;第三,构建“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的课程体系,形成“理论够用,实践为重,能力为本,人格本位”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育特色;第四,面向社会开展物流师等职业技能培训、技能鉴定与物流技术服务,并对周边院校同类专业的建设起示范性作用。
2.校企联手创办特色优势专业。校企联手把“产学一体化”物流管理专业职业教育实习基地建在物流园区,学校可依托实训基地与物流园区内企业结合紧密的优势,实现资源共享、互利互惠。在校企合作方面,如南宁的高职院校物流实训基地与当地有利的交通运输企业合作;柳州的高职院校物流实训基地与柳州的汽车、钢铁、化工等支柱产业的企业合作,以及与中国铁路物资柳州物流园合作。所以在物流管理专业职业教育实训基地规划上,要凸现广西地区自己的物流专业特色,如北部湾地区的高职院校物流实训基地应突出港口物流特色;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物流实训基地则突出林业物流特色。
3.实现专业与产业的对接。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物流管理专业主要是面向广西培养高职林产品物流特色人才,其培养方向主要是针对木材物流的高技能型人才,广西林业中的造纸与木材加工业属广西优先重点发展十四个千亿元产业之一,现代物流属广西经济社会发展急需专业,也是国家列入重点支持发展的现代服务业。因此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职业教育实训基地与广西“14+10”产业中的造纸与木材加工千亿元产业相对接,同时也与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物流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相衔接。
4.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采取“教学+实践+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来组织林产品物流特色人才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一方面,密切与高峰林场等广西区直国有林场实行校企深度融合;另一方面,加强物流管理专业与“中国—东盟(南宁)林业产业物流园”、广西北部湾现代林业产业加工园区、贺州大桂山八桂木材集散中心等校外林产品物流实习基地合作建设力度,实行顶岗实习,使物流管理专业职业教育实训基地与木材加工等生产过程对接。
5.加强中职与高职的对接。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属广西2012年高等职业院校对口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自主招生学校,物流管理专业主要与桂林林业学校等中职学校实行联合开展招生、共同组织教学、协同推荐就业的“1+1+1”联合办学制度,采取“3+2”或“2+3”学制模式,扩大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接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规模,构建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物流管理专业)相互衔接的技能型人才成长“立交桥”。
一、创新物流职业教育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物流管理职业教育体系设计,统筹规划区域内现代物流业职业教育新体系,由政府部门、企业、学校三方组成区域内物流管理职业教育委员会,规划区域内物流人才培养中长期发展,指导区域内物流职业人才培养,协调区域内物流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物流管理职业教育人才横向联合,纵向贯通,立体化设计。横向联合,校企合作,同层次校校合作,同层次国际合作,同层次教学团队合作,教学资源共享。纵向贯通,中职、高职、本科相互贯通,建立学分积累,学分转换,确定相互贯通的人才培养方案。物流管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体系建设,确定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人才培养过程监控办法,毕业生质量评价考核办法,确保不同层次物流人才能够适应社会需要。
二、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对接”
1、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
物流管理专业设置与区域物流产业发展情况进行物流专业培养方向的对接,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物流产业人才需求结构需求的对接,物流专业学生能力、技术、知识、素质与物流产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岗位需求的对接,物流人才的知识结构与行业未来的发展需要对接。
2、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与职业标准对接,为职业能力核心课程、专业基本技能课程、专业核心技能课程、专业拓展课程。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与物流管理岗位对接,物流管理岗位横向类型分为:采购、仓储配送、运输、物流信息、国际货代。纵向类型岗位分本三层级:管理员、助理、主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应与物流管理专业职业资格证书对接。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考核评价体系与职业标准考核评价体系进行对接。物流管理专业中职、高职、本科层次体系与职业标准层次体系的对接。
3、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
物流管理专业知识能力类课程与物流管理工作人员知识结构与能力要求相对接,物流管理专业工程技术类课程与物流管理工作实际操作技术与工程水平相对接。教学过程设计分为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理论课程与生产过程理论体系相对接,实践课程与生产操作过程相对接。物流管理专业实训类课程体系与物流管理生产过程所需要技术进行对接。
三、校企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实践
物流管理专业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模式,校企合作两方合作,实现四个融合育人,开展六个共同育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着力推进现代学徒制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试点工作。推行校企双元育人。该校通过校企合作方式,建立双向人才培养机制。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传授由教师完成,学校考核;职业岗位实践知识和技能则由企业师傅进行传、帮、带,校企共同考核。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知识与技能的完全融合,从而实现人才培养与考核的“双元化”管理模式。实现四个融合育人。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实施教室与店堂、教师与师傅、考试与考核、学历与证书的四个融合。该校充分利用企业在校内外建立的实训基地,完成技能培训;在教学中更加注重企业师傅对学生的传、帮、带,以及师傅对徒弟(学生)最终的考核;将企业对学生的考核是否通过作为人才培养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学生毕业时企业技能证书的取得是学生取得学历的前提。开展六个共同的校企双元育人。该校积极推进校企双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理论课与实践课教材,共同组织理论课与实践课教学,共同制订学生评选与考核标准,共同做好双师(教师与师傅)教学与管理,共同做好学生实习与就业工作。构建现代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是政府、企业、学校共同参与,中职、高职、本科相互融合,是一个系统工程,旨在为区域经济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作者:吴会杰单位:西安职业技术学院
物流管理科学是在现代经济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中应运而生的。现代经济的发展理念以及社会生产运用的一体化、全球化都亟需综合的物流管理工作人员。因此,物流管理学科本身就是一门综合性以及系统性很强的学科,不仅要求对本行业的各种知识进行掌握,还有对市场营销、企业生产、财务核算、采购运输等都有一定深度的了解。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出了培养学生专业的物流管理知识之外,应该在教学过程中融入一定程度的相关类型专业知识,保证教学的实用性以及普遍性。
一、互动式教学方法在物流管理授课过程中的应用
互动教学法不是传统意义上流于形式的课堂上师生的交流,真正的互动式课堂应该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而老师在其中起到的作用仅仅是辅助、引导、鼓励的作用,并且在课堂上控制教学节奏以及学习时间的分配等等,通过互动式教学来帮助学生更快的掌握专业知识,同时,还可以锻炼专业知识以外的协调、沟通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参与进来,这样枯燥的课堂氛围才能够变得活跃。互动式教学法基本可以应用在任何物流管理课程内容的讲解过程中,现主要列举三种模式。第一,主题探究法。在授课前就确定好本节课程的教学中心和主题,由老师提出问题,供在场的所有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这个过程按照问题提出——分析讨论——得出结论——老师归纳总结的套路进行。但是这个过程一定要以学生为主导,老师的发言时间一定不能高于学生,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和讨论时间。第二,问题归纳分析法。其教学模式主要为问题提出——归纳分析——得出结论。此种方式适合在讲解一些难度较大的专业知识时候来使用。这样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性强,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但是因为教学目的性较强,互动交流学习的过程较少,知识面的涉猎也较窄,容易造成学生在学习之后形成思维定势。第三,案例分析法。其流程主要为典型案例分析——分析并提出问题——实际案例中理论知识的讲解——方案剖析。案例分析的教学模式更加贴近生活、联系实际。能够将理论知识生动的展现出来,便于学生理解。
二、情景模拟教学法的应用
情景模拟教学法也是高职教学物流管理教学过程中的一种常见教学方式,其本意是模拟现实环境的情景来展示教学过程中所要展示的内容,争取让专业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联系在一起。情景模拟教学又可以衍生出一种模拟仿真的培训方法,如果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可以布置逼真的环境、任务以及情节。甚至可以在模拟的过程中制造管理冲突、突发事件等等。学生可以在这个过程中选择自己想要担任的角色。让自己全身心的投入到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并在扮演角色之后提出自己对于物流管理相关问题的看法以及观点,这样的教学方法虽然对于时间以及资源的消耗比较大,但是教学环境逼真,基本与实际环境一致,能够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仓储物流管理》的教学过程中,就十分适合使用情景教学法来进行课程内容的讲解,首先,老师要在课前对学生的角色进行筛选和编排,比如,物流司机、库管、信息录入员、卫生清洁人员、仓库经理助理等等,学生按照对应的角色,在不同的位置进行现场情景的模拟并展示,最好提前设计好台词以及对白,列好出入库的清单等。让学生在完全接近实际工作的过程中对专业知识进行学习,这样才能够帮助学生做到真正的学以致用。
三、任务驱动型物流管理教学方法的应用
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主要通过老师指定既定的目标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切活动围绕目标而展开,带有强烈的目的性。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不在盲目,学生因为有目标的存在而为了目标而努力和探索,而在这个探索的过程中又获得强烈的认同感以及成就感,这样的管理教学方式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一个发现问题、思考分析、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从而真正的提高学生自主学习以及创新学习的开拓精神。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主要步骤为:任务设计——学生自主学习探索——结果评估——课后思考与拓展,四个步骤为和新的,老师通过科学合理的任务布置来控制课堂的教学节奏并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索兴趣。在设计任务的过程中,首先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能力以及学习特点,然后有针对性的设计具体的教学内容,难度不能太高,使学生遥不可及而失去兴趣,又不能太低,使学生简简单单就完成任务,这样又失去了应有的教学效果。只有难度适中,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钻研精神以及创造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首先将班级内的学生分为几组,每组成员最好少于5人,然后老师根据教学大纲设定相应的教学任务,但是不同组之间的教学任务也要进行一定的区分。比如,5人小组可以给予5个小任务,或者是2两个大任务,这些都可以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但是务必要求学生全员参与,并且讨论的过程也要制定适当的规则,防止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偏离主题的讨论,浪费教学时间,降低教学质量,但是规则的制定也不能够太死板,使得学生的讨论内容毫无新意,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应该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来制定,避免教学进程过于死板。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互动式教学方法、情景模拟教学法、任务驱动型物流管理教学方法都有自身独特的教学特点以及对应的适用范围,物流管理专业内容涉猎范围广,因此每一节的课程内容的讲解,都需要高职老师根据需求进行不同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并在课后对课程教学的内容进行反思和总结,并不断改进,这样长期的坚持下去,才能够在教学过程中灵活的运用各种教学方式,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吴明安单位:鄂州职业大学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历经半个世纪的实践与探索,已形成一个完整且规范的教育体系,其中国家政策、地区经济、企业参与、行会协调等各种因素环环相扣,这种职业教育的模式对国家的社会、经济和文化高度依赖。中国引入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理念多年,由于受政策、经济和区域等多方面情况的限制,显然无法照搬德国经验,如何解决德国双元制在中国水土不服的问题,打造符合中国特色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适应中国经济发展要求,是本文所要研究的问题。本文以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国际化专业为例,解析针对引入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水土不服”的问题,做出适应中国本土化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一、中国、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特征对比
(一)中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概述
我国的职业教育基本由职业院校承担,企业参与度非常有限。受师资、实训场所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实施过程中理论过多,而实践性不强。职教教师无法设计企业真实的学习情境,而是依赖教材、录像、网络等,导致他们的知识无法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为了提升教学质量,部分职业院校已尝试根据教学与工作实践设计职业教育体系。然而,在实践教学的环节还不能实现如同德国双元制的企业培训,或是企业与职业院校的合作教学。
(二)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概述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完善的法律保障。1969年颁布的《职业教育法》(简称BBiG)明确定义了“双元制职业教育”,即必须在企业和职业学校两个地点交替进行,企业和职业学校共同参与职业教育与培训。学生70%的时间在企业实践操作,30%的时间在学校进理论学习。企业和学校相互合作,实践与理论培训交叉进行。德国职业教育的教学大纲是全国统一的,各类职业教育与培训在结业时均设有统一的考试,采用相同的标准,文凭在全国范围内都有效。企业负责实践培训,而且职业院校也会在学习情境中建立相应的实践关联。教师通过参加学校和企业的进修培训,更新知识。相比之下,在德国,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参与度更高,职业教育教师的准入标准更高,学生以准员工的身份接受企业的技术培训和文化熏陶,校企双方已实现合作双赢。
二、开发适合中国“本土化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
2011年初,原德国莱茵兰-普法尔茨州(Rheinland-Pfalz)教师进修学院院长、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赫尔穆特•贝克教授受聘为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经贸管理专业特聘教授,引入了德国QMVC教学质量评价体系(QualityManagementofVo-cationalCollege),在物流专业组织小范围的教师研讨,对教师的教学方法进行指导,大家就教学方法和教学质量的改善进行了讨论和分析,制定促进教学质量持续提高的方案,在实际教学中进行实践。通过对比教学计划,物流管理专业以德国双元制人才培养方案为基础,结合我国职业教育现状,构建了物流管理专业“本土化双元制”人才培养方案。
(一)德国双元制模式
德国路德维希港第一经济学校物流管理专业采用理论实践交替的方式进行,学生每周一天半在职业学校进行理论学习,三天半在签约企业进行实践。在第三学期结束时参加职业教育中期考试(Zwischenpruefung),第六学期结束时参加由行会组织的结业考试(Abschlusspruefung),考试合格即可取得由州文教部颁发毕业证书和手工业行会(IHK)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
(二)我国传统职业教育授课模式
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传统物流管理专业”完全采用授课式教学模式,学生按照科目按部就班上课、考试,最后一个学期学生需要自行找一个校外企业进行实习,完成全部学业即可获得毕业证书。此种模式的问题在于,学习理论和实践的时间间隔得过长,使学生在校期间无法理解“为什么要学习某一个科目”,而在企业实践时也已忘记在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需要更长的时间适应学习企业实际的工作步骤。
(三)“本土双元制”授课模式
2013年,按照教育部和天津市教委《开展职业教育部分专业教学标准开发试点工作》的要求,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引入德国路德维希港第一经济学校物流管理专业全套原版教材、试题和教学计划,进行教学资源的本土化引入、调整、推广。赫尔穆特•贝克教授全程指导了中德学院物流专业的教学改革项目,并组织专业教师分别赴德国路德维希港第一经济型、曼海姆双元制大学、戴姆勒职业学校进行实地专业研修。教学改革后,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国际化试点物流管理专业”采用分阶段模块化授课方式。第一学年,安排如军训、思政、大学语文等教学大纲里无法删改的内容,完成基础课。第二学年,以模块化授课方式,在校内进行职业能力课程和职业技能实训课程的讲授,穿插一次为期六周的企业实践,使学生首次实地感受自己未来工作岗位,找准个人定位。完成第二学年全部课程和实践可参加中期考试(Zwischenpruefung)。第三学年依然以模块化授课方式,在校内进行职业能力课程和职业技能实训课程的讲授,穿插两次为期六周的企业实践。完成全部课程和实践方可参加结业考试(Abschluss-pruefung),获得学校颁发的毕业证书和海外德商会颁发的AHK职业资格证书。
三、中国“本土化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优势
(一)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对接国际人才培养标准
引入德国物流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原版德国物流专业教材和课程标准,所有授课教师都接受德国职业教育教学法、物流专业教学课程的培训,使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标准与国际接轨,顶层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模块、授课方式、实训内容和测评标准等完全与德国标准相吻合,进而推动了教育教学试点工作。
(二)引进德国职业教育评价体系,构建中国本土化评价标准
德国各州文教部都十分注重OES质量控制体系(ObjectivEigenstaedigesSystem)、巴伐利亚州(FreistaatBayern)推行的Q2E体系(QualitybyEvaluationandDevelopment)等。虽然各州推行的学校质量保障体系名称不尽相同,但其宗旨都是希望通过建立和统一质量评估体系标准,保障职业教育领域的教学质量。赫尔穆特•贝克教授借鉴德国莱茵兰普法州、巴登符腾堡州及巴伐利亚州的经验,为物流管理专业引进德国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QMVC(QualityManagementofVocationalCol-lege),根据德国莱茵兰普法尔茨州学校发展与质量保证研究所(InstitutfuerSchulentwicklungundQualitaetssicherung)的评估指导意见与评估方法,结合中国职业教育特点,研究开发本土化的评价标准,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并予以推广和应用。
(三)引进国际化师资培养模式,打造国际视野师资队伍
在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项目中,为了使教师切身实地地感受德国职业教育的理念和的文化精神,中德学院组织教师赴德国进行为期三周的教学法、专业技能进修,通过企业真实案例,行动导向、小组教学,项目教学、理实一体化教学和课程开发理念等方面的培训,开拓了师资队伍的国际视野,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水平。此外,引进美国GLM国际物流师资格认证,在教师培训中嵌入国际通用职业资格证书。
(四)搭建高端校企合作平台,强化服务区域经济能力
为了加强与企业之间的互动,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德国商会及数十家京津地区德资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包括德国运输物流企业DHL、德国装备制造物流企业戴姆勒奔驰和西门子公司、德国大型连锁经营企业麦德龙等。加强高职院校与企业在技能人才培养中的联动效应,探索并形成“双元制”理论在中国本土化后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成功实践经验。吸引国内知名企业参与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引入企业资源和管理模式、营造企业文化氛围。吸引用友新道投入600万共建“天津中德———用友新道创新学院”。指导在校学生开设创业超市,为学生开辟了良好的就业途径,提升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良好的校企合作为学校扩大了企业技术培训的规模,强化了服务区域经济能力,进而创造了可观的“隐性”价值。
四、结语
构建中国特色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一方面,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掌握学生特点,能够为学生提供更适合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学生真正实现了从学校到企业的“零过度”,学习期间参加实训、在岗培训、轮岗实习、毕业设计等,了解岗位需求和企业文化,适应力强。无论如何,我们应注意,每一个职业教育的专业都要切合实际,以需求为导向。中国特色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本身也要考虑到学生、企业、社会的需求。学校必须紧紧围绕区域经济的需求办学、严格按照市场规律办学,才能与企业更好地合作,加强企业投身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实现真正的合作共赢。
作者:翟鹤 张昕 赫尔穆特·贝克 单位: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