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探讨

时间:2022-07-31 03:09:21

导语:在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探讨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一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探讨

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探讨:地方型师范院校本科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

[摘要]在我国师范教育转型的时期,地方型师范院校学前教育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存在诸多问题。调整地方型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建构以“培养人―培养教师―培养幼儿教师”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培养出符合时展的高素质、专业化的幼教师资,促进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地方型师范院校 学前教育 课程设置

[作者简介]李芳霞(1975- ),女,甘肃庆阳人,宁夏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学前教育、儿童心理学。(宁夏 固原 756000)

宁夏师范学院是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领导下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师范本科院校,地处宁夏南部地区固原市,属回族聚居区。宁夏师范学院2007年升格为本科院校,2009年开设了本科学前教育专业,目前也是宁夏唯一一所培养具有本科学历幼儿教师的师范院校。作为高校中重要组成部分的地方性师范院校,由于地域、学校等因素的影响,发展往往处于弱势状况,成为高校发展中的弱势群体。在严峻的生源竞争面前,如何为自己的生存与发展争得一席之地,一个合理的课程设置,将对人才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国际视野下的我国学前教育发展概况

1952年,教育部颁发了《关于高等师范学校的规定》,其中特别强调高师教育应该设置学前教育组,以培养中等幼儿师范学校的教师。当时,高等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就是为我国中等幼儿师范学校培养师资。在随后的几十年里,大部分高等师范院校都设置了学前教育专业,而且为我国各地的幼儿师范学校输送了大量师资。

20世纪50年代,我国师范教育开始兴起,中等幼儿师范学校成为培养幼儿教师的摇篮,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走向了大众化教育,社会各个领域对人才的需求规格也日益提高。学前教育领域对幼儿教师的培养层次、规格及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学历也逐渐由中专向专科、本科转变。

目前,世界很多国家,学前教育的师资培养层次已经达到了高等教育的水平,希腊、爱尔兰、西班牙、法国等国家的学前教育师资的培养,都是在大学中进行的,培养年限一般都是四年,最短也需要三年。法国学前教育的师资是从高中毕业生中择优录取,培养的程序是先进行三年大学通识课程的培养后,再接受两年专业课程的培养才能完成,培养年限达到五年。美国的幼师培养采用非师范型的培养方式进行,大学的早期教育系或教育学院招收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教师。

二、地方型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

地方型师范院校通过升格成为培养本科层次的学校,本科学前教育专业现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专业培养的定位。高等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既具有师范性,也具有职业性,这两个特征将成为培养目标定位的宗旨,同时,也要看到当前特殊的历史使命。首先,本科学前教育专业,它和以往的中等幼儿师范教育不同,它属于高等教育的范畴,因此,无论在学历层次、人才培养的规格、课程的设置、素质的要求都应达到本科水准;其次,也要看到本科学前教育专业已不同于传统的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其培养目标不再是中等幼儿师范学校的师资及教育管理人员,而是幼儿园的一线教师。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一定要兼顾师范性和职业性两大特征,在知识与技能之间找到最佳的契合点,核心就是课程设置。课程体现国家对未来人才的培养要求,课程规定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用什么样的内容培养人,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是本专业的灵魂,是学生发展的跑道(race-course)。

三、地方型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地方师范院校都是近几年陆续升格为本科院校的。以宁夏师范学院为例,学前教育专业作为一个新的专业,办学之初,没有办学经验,缺少专业教师,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在很大程度上借鉴国家重点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而重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定位还保留着重理论、轻技能的培养模式,即培养中等幼儿师范学校师资的模式。在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的今天,地方型师范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应用型人才,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本科学前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必须兼备理论性和职业性两大特征。

笔者通过《学前教育专业发展调查问卷》对宁夏师范学院学前教育专业一至三年级145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走访了宁夏地区14所幼儿园,并发放了《在职幼儿教师专业发展调查问卷》,对271名幼儿教师进行问卷调查。问卷采用spssl6.0进行了统计分析,对部分学生、幼儿园教师、园长进行访谈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分析。目前,地方型师范学前专业在课程设置上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课程结构比例不合理。宁夏师范学院本科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结构主要由通识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专业技能课程和实践课程这几部分构成。其中通识课程大约占到总课程的31%;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占到总课程的53%~56%;专业技能课程大约占到总课程的3%;实践课程大约占到总课程的13%。

2.课程开设中存在的问题。第一,通识课程中职业素养类课程和自然类课程比重偏低。现行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主要是由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育与健康课程、大学外语课程、计算应用课程、军事理论课程组成,而缺少职业素养类课程及自然类课程。这样的通识课程设置,很难使学生形成全面、综合的素养,直接制约学生的长远发展。

第二,学科基础课程中,新兴课程少。学科课程的设置旨在使学生掌握本专业所涉及主要学科及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这些课程必须体现科学的儿童科、发展观、教育观,既要体现本学科的精华,又要满足时展对本学科提出的新需求。目前,地方师范类院校的学科基础课程中主要包括心理学、教育学、学前教育史等传统课程,而缺少体现时代的新兴课程,比如学前教育思想、学前教育的科研方法等。

第三,专业课程重理论,轻技能。地方型师范院校属于教学型大学,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因此在课程设置上除了让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以外,还应该体现技能课程的地位。而在现今开设的专业课程中,理论课程所占比例大,专业技能课程少。对学前专业学生的调查问卷中“你认为我校学前专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多选)?”79.39%的同学选择了“专业技能课程欠重视”这一项。

第四,实践课程中,专业实践课课时比重低。地方型师范学院的实践课程主要包括军训、劳动实践、假期社会实践,专业实践主要包括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专业课程中通常都包含0.5~1个学分的实践课时,在实际教学中往往不能落到实处,教师还主要以理论讲授为主。对学前专业的学生调查问卷中“你认为我校学前专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多选)?”88.3%的同学选择了“实践性性课程薄弱”这一项。

第五,教材质量偏低,出现旧、乱、繁的现象。对学前专业的学生调查问卷中“你对所学专业使用的教材满意吗?”这一问题,学生的回答是:满意占8.3%,基本满意占39.1%,一般占52.4%,不满意占29.2%。

第六,教师教学方法陈旧,只关注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思维的培养。高等教育培养学生的质量缺乏一个有效的监控机制,虽然每一个学校都有一套自己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但执行起来却面临很大困难。教学过程中,教师既是知识传授者,同时也是对自己教学质量的考核者。教考不分,没有一个统一可比较的标准。因此,部分教师在教学中,不讲究教学方法,照本宣科,只管教学任务的完成,而忽视了对学生思维的培养。

四、师范教育转型期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办好学前教育。办好学前教育,关键是要提高学前教育的师资质量,这个问题从根本上讲落在了培养学前师资的高校的肩上。作为高校的一个组成部分,地方型师范学院的学前教育专业更是承担着培养本地区学前师资的重任,要完成这一重任,课程必须先行,因为课程规定学校具体培养什么人,用什么内容培养人,是实现教育目的,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保证。作为地方型师范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在课程的设置上既要满足学生高层次、高素质的要求,又要使学生具有扎实理论基础,提升学生的理论素养和精神,还要考虑幼儿教育的特殊性,提高学生的技能。因此,对地方型师范学院的课程设置提出以下建议:

1.拓展通识课程的范围。通识课程保留基础的必修模块的教学以外,给每一个专业都留有适当的自主权,可适当增加选修通识课的比例,特别是增加自然类和人文类及职业素养类课程,逐步实现学生人文与科学素养的不断融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增加学科基础课程中新兴课程的比例。学科基础课承担着立论的功能,是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和观点,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起到指导和引领作用,一定要少而精。建议学科基础课程在传统课程的基础上,增加一些新兴课程、前沿课程,如“幼儿教育思想史”“社会学”等课程,增加学生的理论功底,培养学生的前瞻性思维能力。

3.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加强理论与技能的结合。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一定要注重理论知识与技能培养的结合,特别是加强教法课程的功能,使学生学会有效地组织幼儿园五大领域的课程。另外,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一定要增强学生观察能力、与幼儿谈话交流能力、作品分析能力、处理突发事件能力、评价能力的培养,这些技能才是幼儿教师真正走进孩子心灵的金钥匙。艺术类课程是学前专业课程的另一个难点和重点。艺术素养是一名合格幼儿教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绝对不是全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艺术教育和艺术学院的教学目标是有所区别的。学前教育专业的艺术教育重点是帮助学生掌握弹唱、伴奏和幼儿舞的编排,儿童简笔画,手工制作,幼儿园环境的创设等,同时要培养学生艺术鉴赏能力及对幼儿艺术的感知能力。在艺术类教学中,一定要注重技能的训练,让学生在不断的练习中提高以上技能,以适应未来幼儿园教育教学的要求。

4.加大学生实践课的比重。实践活动既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途径,也是缩短学生理想与现实的重要环节。实践课程要增加专业课程的实践课时,让实践教学贯穿教学的整个过程。要真正落实教育见习与实习制度,就要争取和幼儿园建立合作培养模式:其一,可以很好地利用幼儿园的教师资源,合作培养学前教育的学生,提高教法课程的质量。其二,可以建立长期的见习与实习的合作,使见习常态化,实习正规化。其三,高校应加强与幼儿园的合作。幼儿园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基地,通过见习、实习促进理论知识的转化,提高幼儿教育的技能。高校也要充分利用高校资源,通过举办研讨会、培训班,提升幼儿教师的教育理念、专业理论知识,增进幼儿教师的科研能力,在理论的指导下完成科学化的专业成长之路;高校教师也能结合实践进行理论研究,使研究更有针对性,更能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这种交流与合作,促进双方的发展,从而达到双赢的目的。

见习实习不仅需要时间上的保证,合理的安排也是非常重要的。见习时间一周,可以分别安排在第一学期、第三学期、第五学期、第六学期进行,时间可以是1~2天。第一学期的见习让学生对幼儿园的工作有个全面的认识和了解,明确幼儿教师应具备的专业能力,这为以后的专业学习指明了方向。原来的实习时间,一般都安排在第八学期进行,时间也是8周左右,时间相对集中,不利于相关课程的开设,学生实习结束也没有反思提高的机会,影响实习的后续效果。所以,实习时间应安排在第七、八学期分别进行,时间可以是12周左右,从而保证学生在实践中对所学知识与技能不断地进行锻炼提高,在实习过程中也能发现不足,并且在回校后有一定的时间进行反思提高,也不会影响学生参加相关考试及课程的开设。

5.严把教材关,提高教材质量。教材是教学的范本,是本专业蓝图构建的一砖一瓦,如果质量出现问题,专业的大厦也会面临危机。一本好的教材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同时,也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对本专业的热爱与追求。在市场经济的今天,教材种类繁多,良莠不齐。因此,学校的教务部门,应严把教材关,让具有前沿理论的精品教材走进课堂,服务师生。

6.倡导研究式、案例式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无疑成为一个知识的容器,往往被动接受知识。对学前专业的学生调查问卷中“你认为老师的教学方法怎样?”对这一问题学生的回答是:教法灵活,注重学生的思维和能力培养的,占14.5%;教法较灵活,比较注重学生的思维和能力的培养,占18.6%;教法不灵活,没有关注学生的思维和能力培养,占64.8%;教法呆板,难以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不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占2.1%。这充分反映了大部分教师的教学方法已经很难适应学生的发展需要,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的质量,因此,在教学中应大力提倡研究式、案例式教学方法。教师通过案例,启发学生进行思考,然后学生再讨论不断修正自己的观点,加深对知识全面而深刻的理解。此外,也可通过幼儿园教学影像资料、课堂模拟训练等形式,搭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之间的桥梁,提升学生的实践反思能力,以及运用理论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必须贯穿“培养人―培养教师―培养幼儿园教师”的主线进行,兼顾师范性和职业性两大功能,改进课程的结构,提升学前教育专业的内涵建设。布鲁纳说过:“一门课程对教师比对学生更有意义。如果这门课程不能改变、鼓励、启发教师,那它对他们所教的学生将不会发生影响。供教师教学用的课程必须是一流的。如果它对学生有什么影响,它势必凭借对教师已经产生的影响而表现出来。”

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探讨:河北省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原则探讨

[摘要]通过对河北省保定市高职院校和幼儿园的调研,结果表明,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存在课程设置观念陈旧、课程设置结构混乱、课程设置下毕业生能力匮乏等一系列问题,针对这些普遍性问题,课改背景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在设置上应遵循适应性与引领性、稳定性与灵活性、系统性与独立性、宽基础与精技能相统一的“四个统一”原则。

[关键词]高职学前教育 课程改革 课程设置

[作者简介]宋川(1983- ),女,河北石家庄人,河北广播电视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成人教育、职业教育、政治社会学。(河北 石家庄 05007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提出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普及幼儿教育”的新要求。在此原则的指导下,为推动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加强幼儿教育,必须掌握第一手的资料。我们在对河北省保定市的多所幼儿园和高职学校进行了调研之后发现,目前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存在一些普遍性的问题有待解决。

一、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观念陈旧,改革步伐缓慢。目前,凯洛夫课程设置理论仍旧是指导我国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主要理论。该理论的缺陷在于只强调学生单方面接受知识的灌输。这种接受式的学习不仅忽视了学生的能动性,而且忽略了学前教育的特点。故教育部全国教师教育委员会主任钟启全认为,这样的教育“与社会发展实际至少落后五十年”。①

不仅如此,当前我国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步伐缓慢。具体表现在:课程大纲的设计忽视了对幼儿教师综合素质的培养,导致毕业生素质明显滞后于幼儿园发展的需求。毕业生一方面缺乏研究、知识整合以及对幼儿素质进行有意识培养的能力,另一方面无法实现与幼儿之间的良性互动。

2.课程设置结构混乱,缺乏系统性。目前学前教育专业混乱无章的课程设置,严重影响了毕业生幼儿教育专业能力的提升。结构混乱具体表现在:(1)课程设置冗杂,多门课程设置同样的教学内容,造成内容反复和资源浪费。比如舞蹈理论课程,就有舞蹈必修课、舞蹈选修课、幼教理论等多门课程讲授。(2)课程设置缺乏,一门课程承担多门课程的教授任务。如口才课程、语文课程、普通话课程的重点不同,本应分开讲授,但多数学校仅开设语文课程,希望这一门课程承担口才、普通话、演讲等所有与表达相关的教学任务,这显然是不现实的。在实际教学中只会导致课程的原有重点得不到很好的传授,新增的知识点也一带而过。这源于部分课程设置者对教育知识的匮乏和对教育规律的忽视。(3)课程设置无原则,随意性大。课程设置的基本依据应该是专业规则和课程大纲,而部分学校存在教师定课程的现象,有些院校甚至由于某门课程专业课教师多就增加课程设置比例,无专业教师就少开甚至不开。(4)课程设置领域狭窄。这主要体现在教育年龄上,现在的学前教育课程设置集中在满足3~7岁儿童的教育需要,忽视了保育员课程、0~3岁托幼教育课程以及农村地区的学前班教育课程,由此也造成了课程缺乏对不同年龄段儿童的适应性。

3.毕业生能力匮乏,难以迅速适应工作。课程设置的陈旧和混乱,导致毕业生能力严重不足,难以在就业竞争中占据优势。由于部分学生在幼儿园工作一段时间后仍然无法适应,或主动提出辞职或被辞退,故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一次对口就业率偏低(约22%)。不仅如此,70%以上的幼儿园管理者表示,刚毕业的新教师无法正常教学,至少需要一个学期的适应期。尽管背后的影响因素很多,如基础知识不牢固、专业技能不熟练、个人心理素质差以及沟通能力和个体修养不高等,但专业课程设置的不合理是根源。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目前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比较明显,其产生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因此,要根据我国课程改革的总目标从方向上对其课程改进原则进行深入探讨,并做到因时制宜和因地制宜。

二、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原则

《关于制定高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中提出了制订教学计划的指导思想,强调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突出职业教育特色”“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指导思想,根据学生提高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以及继续学习的实际需要设置课程,确定教学内容”。结合国家方针的导向和教育专业的特点,文章提出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应遵循的四个原则:

1.适应性与引领性相统一原则。以适应社会为需求毫无疑问是“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学前教育课程设置的第一原则。各大高职院校在进行专业开设和专业课程安排上应该注重科学性,即在了解用人单位需求和学前教育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合理进行专业设置,以达到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和竞争能力的目的。但教育有其特殊性,课程设置对社会需求的适应是以遵循教育规律为前提的,过分强调适应性而忽视了学前教育的教育引领功能,不仅会导致市场的日益无序,更可能导致反教育性,结果教育得越多,受到的束缚越紧。

因此,学前教育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引领社会需求。这种引领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追求学前教育本身的纯粹性,从自身特点出发,通过理论层面的精密分析,进行合乎此阶段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课程设置;第二,加强与用人单位的沟通,学前教育毕业生的重点是学习理解、引导幼儿的能力,培养责任心和爱心,因此需要把学校的教育理念及时与用人单位沟通,帮助用人单位选择适宜的毕业生。

2.稳定性与灵活性相统一原则。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有自身发展的内在规律,须保持相对稳定,否则将无法确保课程的顺利实施,进而影响幼师人才培养的质量。调研发现,频繁调整课程设置的做法使得师生无所适从,不仅严重影响教师的积极性,更使学生的知识体系庞杂混乱,整体素质参差不齐。

尽管要保证稳定性,但课程设置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幼儿教育理念的提升和形势发展,课程设置也要进行相应修改。课程的管理者、编制者以及教育工作者要根据人才市场和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检验课程实施的效果。只有时刻紧跟幼儿教育的发展步伐,并依据一定规范对课程的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修订,才能培养出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合格幼教人才。

3.系统性与独立性相统一原则。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要求专业课程设置具有系统性,能够满足学生未来3~5年的职业发展需要。专业课程设置应紧紧围绕培养目标,统筹安排课程之间的分工与合作,整体把握课程的学时分配,形成较为科学的课时结构,力求避免内容重复,资源浪费。应积极完善舞蹈、声乐等训练场地,合理利用各类社会资源,挖掘自身潜力,进行系统管理,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取得最佳效果。

保证课程系统性的同时,应该尊重幼儿教育的特点,注重专业课程(尤其是专业技能课程)的独立性。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主要在此类课程的学习中得到锻炼提高,而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大部分高职院校幼儿教育的公共课与专业课程的比例约在1.51,并且经常随意调整专业课程的设置。这过分强调了公共课程的重要性,而忽视了专业技能的训练。并且高职和本科层次的课程设置比例非常接近,没有突出职业学校的优势,故急需以政策的形式规定专业课程的课时数和课程内容,以保证其独立性。

4.宽基础与精技能相统一原则。我国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主要是初中学历的毕业生,这部分学生的知识面相对狭窄,基础知识不够牢固,因此宽基础的专业课程设置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我国《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中明确规定,要“使学生掌握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熟练的职业技能”,因此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设置要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实行优化整合,集中力量深挖技能,保证学生做到技能精、能力强,以培养未来知识与技能兼备的高质量幼儿教师。

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探讨:初中起点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现状及对策

摘 要:本文从整合教学内容,构建模块化整体教学结构、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研究评价体系三方面对计算机应用基础模块化教学进行探究。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 课程设置 问题 对策

一、初中起点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1.课程结构不合理,各类课程设置比例失调,课时安排不科学

就目前学院初中起点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纵观一到四年级的课程,我们发现,这四年的课程安排都较注重理论性课程,轻实践类课程,无法满足学生对幼儿园了解的需求,并且文化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都较专业化,超出了学生的理解水平。大多数学生比较喜欢幼儿舞蹈、儿童简笔画等技能课,对于难以理解的文化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学习热情不高。

从各类课程的设置比例及课时安排来看,一些文化课贯穿四年始终,而专业课最多的也就开设一年,有几门课甚至是开一个学期,课程设置的比例明显失调,专业、职业素养培养不够。

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开设课程,初步统计不计活动课共计4140学时,而书法只有36学时,仅在一年级开设;幼儿游戏理论与指导共计36学时,在三年级下学期开设;手工制作、舞蹈创编、即兴伴奏各计72学时,在四年级开设。其他课程如童话故事、童谣等一些实用课程是作为活动课开设的,每月轮班进行教学,各年级开设不均匀,时间太短。根据2010年国家颁布的幼儿教师专业标准,书法、幼儿游戏设计与创编、幼儿舞蹈创编、儿歌弹唱及童话故事这些内容在实际工作中应用非常广泛,但是,很明显,这些课程在课时分配上是不科学的。

2.课程内容陈旧,专业理论知识偏深,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每一门课程总是强调知识体系的完整,重系统性和完整性,轻整体优化;重统一要求,轻个性发展;重基础,轻应用;课程内容虽然很多,但没有将现代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方法完全融入其中”,尤其没有把幼儿园教育新理念、各领域的新内容融入到学科教学中。同时,专业理论知识偏深,教育实践环节不受重视,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导致学生实践技能差,不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笔者从教的《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践》,这门课程是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一门综合性学科,从原则上来讲,应是在学生学完各科教学法后再开设的课程。目前在学院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中并没有设置各科教学法,而直接开设这门课,相应地将各科教学法的任务也落在一个人身上,这必将影响教学的效果。

3.课程评价方法单一,以考试、考查为主要形式,注重结果,以知识把握为主,能力突出不够

目前,学院学前教育专业的文化和专业基础课仍实行一张理论试卷定成绩;专业技能课以期末考查的形式考试,都只关注结果不注重过程,没有制定明确的量化考核机制。学生学与不学、考与不考、成绩合格与不合格没有太大的区别,与毕业证的取得也没有直接联系。这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学院的办学声誉。

二、优化初中起点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对策

1.在课程结构方面:以学科特点为依据,适当调整课程结构,突出专业特色

学前教育专业应遵循学科特点和实用性原则安排课程,突出专业特色。在课程结构上,可将学前教育专业的全部课程分为四大模块: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和专业拓展课(可把活动课改为专业拓展课)。公共基础课旨在帮助学生夯实文化基础知识,使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文化素养,主要课程包括:语数英、计算机等;专业基础课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学前教育的基本理论,树立正确的幼儿教育思想,形成幼儿教师的基本素养,主要课程包括:三学六法、幼儿教育心理学、幼儿园管理、幼儿家庭教育与指导、幼儿游戏理论与指导等;专业技能课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幼儿园艺术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和艺术修养,主要课程包括:乐理、声乐、键盘、舞蹈、美术、儿歌伴奏、幼儿英语口语、幼儿舞蹈创编、手工制作等;专业拓展课旨在满足学生培养特长的需要,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主要课程包括:儿歌、童话故事、简笔画等。

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各模块课程间的设置比例,比如在一、二年级,可增加公共基础课和技能基础课的设置比例,如英语、乐理试唱等,三、四年级可增加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的设置比例,增加一些实用性强、能为就业直接服务的课程设置比例,如儿歌伴奏、幼儿舞蹈创编、手工制作等。同时,为一至四年级所有学生提供开放的专业拓展课选修机会,学生每学期可选择2~3门自己喜欢的专业拓展课进行专项训练,从而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专多能的幼儿教师。

此外,在专业课程中学校可适当开设当前幼儿园发展所需要的一些课程,如蒙氏教育、亲子教育、奥尔夫音乐教育等,从而让学生深入了解所学专业,增强学生的专业意识。

2.在课程内容方面,以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为目标,适当整合理论课程,增强课程的实用性

首先,各科教师要及时根据幼儿园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来调整教学内容,降低理论难度,加强专业指向性,使教学内容贴近幼儿教育实际,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如在英语课程的学习中,在让学生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我们可加强英语口语的训练,特别是幼儿园实用英语的学习和训练。其次,对于在专业基础课当中有重复性内容的课程进行有效的整合,尽量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最后,对于专业技能课,教师可适当调整理论学习与技能练习的时间比例,尤其在三、四年级,在内容安排上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如键盘课,可让学生专攻儿歌伴奏;美术课,可让学生专攻简笔画和儿童主题画创作;声乐课,可让学生专攻试唱;舞蹈课,除让学生坚持练习基本功外,可让学生专攻幼儿舞蹈创编等。这样就可以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3.在课程评价方面,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根本,加强过程评价,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笔者认为,对于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可采用课堂提问与作业(平时成绩50%)+期末考试(期末成绩50%)的方式进行考试。对于专业技能课可采用平时考查(70%)+期末考查(30%)的方式进行考查,加强教学过程中的评价。对于专业基础课中的实践环节和专业技能课中的各门课程,教师都应制定出详细的考核标准,制订实施计划,将其渗透到日常教学和教育实践中,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日常学习和训练。每位学生在每门课程学习结束后,都要对照考核标准来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

同时,学院应对每学期考试、考查不合格的学生采取一定的措施,如补考,以引起学生对学习的重视。如在四年中学生有四科挂科补考仍不及格的,学院可考虑延发毕业证书。这样一来,通过奖优罚劣,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也可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从而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探讨:计算机网络背景下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分析

作者简介:李冬芳(1968-),河南工业学校讲师,研究方向:计算机网络技术。

王倩(1990-),河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学前教育。

摘 要:计算机网络在教学中使用的越来越广泛,本文基于计算网络大背景,针对学前教育的课程设置进行探讨分析。结果表明,在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中合理的使用计算机网络有助于课程效果的提升。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学前教育;课程设置

引言

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密切结合的产物,其通过数据信息系统分布在不同区域,计算机具有独立功能,它是通过功能充分的网络软件实现数据的通信、资源的共享和协同工作的一种信息系统。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能够追溯到面向应用终端的第一代计算机网络[1]。

Gules等(2013)结合目前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教育要跟得上时代的步伐结合关系筛选模型,建议为从事学前教育工作的教师设置专门的课程培训[2]。Sofia Tudor等(2015)为了在学前教育体系中实施新的教育实践和解决面临的困难,提出重申学前教育专业的标准和教育模式,并主张前期在学校的教师培训目的是确保未来他们从事学前教育的教育活动时,能够指导专业的知识和具体的技能[3]。

1.计算机网络的应用现状分析

姚琳等从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理念、实验环节、课堂教学方法以及考核方四个方面着手,分析探讨计算机网络教学模式,并浅析其应用效果[4]。李成忠等结合目前实验教学的实际条件,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应用分析,说明其实验教材应将实验教学的内容和理论基础有机结合起来[5]。张晓杰等为研究提升计算机网络的可靠性的方法,寻找建设高可靠计算机网络的路径,基于计算机网络发展的现状,从实践角度总结其设计原则,提出完整的网络系统硬件的可靠性设计方案,以期对提高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性提供参考价值[6]。

2.学前教育课程设置的研究现状

Lupu等(2015)通过调查在学前教育活动中的教育资源,认为经典的教学工具与新信息技术被用来作为幼儿教育资源的主题,通过教育活动中的教育内容分析这些教育资源的优势和局限性[7]。Lungu等(2015)提出学前教育的专业化是主要通过语言技能的培训,通过调查在欧洲的某些高校学习并有意愿未来从事学前教育的学生,依据新政策和实践分析学生们的教育课程具体设置[8]。

Suduc等(2014)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分析教师在学前教育方面课程设计的意见,以期为罗马尼亚的可持续发展教育事业提供参考依据[9]。Ayka?等(2013)运用定性的研究方法,说明在学前教育的课程中运用计算机媒体组织的插图等需要经过合理的审查[10]。Sirima(2013)为了找出泰国学前儿童的教育特点,调查实验的结果并评估课程实施的效果,得出做准备的课程适合更高的学龄儿童,学前教育针对高一点的学龄儿童更有效[11]。Akcamete(2012)等通过研究欧盟国家学前教育的教育模式,对其现状进行调查并描述,得出一些主流的教育模式[12]。

3.计算机网络背景下的学前教育设置的效果

综合以上研究分析,得出使用计算机网络进行学前教育的课程时和不使用时授课的效果如图1所示(A-使用;B-不使用):

4.结论

通过对以上研究现状的综合分析,结合学前教育的实际授课现状表明,从教学实验效果看,在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中合理的使用计算机网络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有助于课程效果的提升。(作者单位:1.河南省工业学校;2.河南师范大学教育与教师发展学院)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