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01 10:11:58
导语:在市场经济对德育的影响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一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摘要:德育课程是在中、高职院校开设的以青少年社会生活为基础,以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形成和适应社会发展的一门综合课程。探索学校德育工作的新思路,必须首先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积极主动实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商品经济观念的教育,引导学生全面正确地认识社会和人生,增强学生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的适应能力和辨别能力,巧妙地根据教学内容各取所需,大胆改革教学模式,有效地利用社会资源,使品德与社会教学成为一泓充满情趣的活水。
关键词:挖掘资源 有效利用 社会教学 市场经济
德育课程是在中、高职院校开设的一门以中、高职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现代职业教育作为工业化和生产社会化的产物,已成为国家人力资源、提高劳动者素质的最有效的手段。职业学校开设这门课程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针对学生在职业选择、职业适应和职业发展等发面遇到的问题,对学生进行启发、教育、引导,使学生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这门课程体现现代教育以育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法律意识、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如何来完成这个伟大而艰巨的任务呢?我想从挖掘和利用多元资源入手,结合我们学校选用的人大版的教材,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
1、关于德育的本质内涵。从学理上讲,“道德教育”即是德育。它曾经被人指责为“理想主义”。对此,有学者指出,“道德教育是一种超越”,所表达的是道德教育“应该”超越,反映的是人类对道德教育“理应如此”的期望,是从“道德教育应该怎样”来说的。也有学者在分析中外学校德育课程的基础上,特别强调指出:只有建立在个体需要的基础上,学校德育课程才能深入人心。在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之间,应该是以个人为本位。其中对德育本质的研究,也涉及德育功能,对此要与德育功能联系起来考察。德育的根本功能是“育德”,是传递道德文化,延续人类道德生活。还有学者认为,要进一步研究德育何以可能的问题,即学校德育的条件性。应该思考这样一些问题:要不要道德?要什么样的道德?道德是否可教以及应该如何教?教道德有哪些途径?学校德育是不是教道德最有效的途径?最有效的学校德育是怎样的?新时期德育理论的突破,可能就在于对这些问题的解答之中。
2、学校德育与市场经济。市场经济离不开钱,个人物质生活水平的高低同占有金钱的数量成正比,这种状况最容易导致学生产生拜金主义观念。传统教育中倡导的重义轻利思想在不少学生心目中已转变为重利轻义,甚至见利忘义、唯利是图、物欲膨胀。特别是一些思想素质较差的学生为追求心理上的所谓平衡,沾染上了不良习气,穿名牌、讲派头、搞攀比,花钱如流水,个别学生发展到骗、诈、窃、抢钱等违法犯罪行为。
“时间就是金钱,效益就是生命”这一流行于市场经济代表性的口号给人一种经济效益就是唯一的印象,削弱了学生的政治观念。不少学生认为,政治理论是空洞的,有钱才是硬道理。市场经济条件下以等价交换为原则来实现,社会再生产,通过等价交换自己的劳动产品来交换双方的需要,从而达到维护自身利益的目的。市场经济的这一特征对中职学生道德观念冲击是很大的,不少学生视助人为乐、尊敬师长、礼貌待人等传统道德为不等价行为。因此,凡事把个人放在第一位,自私自利,不肯帮助别人,甚至挖苦先进、放纵任性、我行我素,缺乏基本的社会道德。
取得价值是市场经济最直接的目的,这一状况必然带来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以个人为出发点,崇尚自我,个人本位思想严重,把“自我实现”作为人生信条,把平衡个人得失利弊作为行动的出发点与归宿,不能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学生对学校组织的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活动不以为然,对学校安排的公益劳动怠慢消极或借口逃避等等。
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社会上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分配不公和脑体倒挂等现象,这些给人一种知识价值跌落的印象,导致部分学生产生了“读书无用论”,不读书、无知识照样也可以发财致富的消极思想。我的一位学生她在年幼时父母就离异了,她跟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父母只给她经济上的需求,在她的思想里没有真正的亲情、友情和爱情,有钱才是硬道理。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她一直在挥霍青春。市场经济的年代有些家庭对子女的教育仍停留在经济上的满足,却忽视了道德的培养。学校道德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
3、从社会吸取德育课程的养料。实践证明,学校德育课程要从社会吸取养料,破除那些不适应新形势的旧思想观念的束缚,建立正确的导向,形成多层次的追求,遵循学生心理、思想发展规律,为德育创造良好的氛围,构建生动活泼、形象有效的德育体系。最终升华在学生身上,服务于社会。这一特点决定了我们德育工作过程中要十分注重实践性。引导学生面向社会、服务社会、参与社会实践。坚持实践有利于帮助学生了解国情、了解社会、理解党的方针政策;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观点:有利于学生同社会保持接触,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坚持形成教育合力,建立多渠道德育管理网络,这对实现德育工作目标、提高德育实效至关重要。伴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这一社会背景格局的转换,使得许多传统的理论、观念、价值标准等都受到了挑战。因此,深化学校德育改革,开拓德育工作新局而是我们学校德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总之,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时期,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健全,公民道德教育亟需完善。如果不能处理好市场经济建设和公民道德教育的关系,势必会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从而阻碍我国经济等各项事业的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力倡导主流价值观和公民道德教育建设是非常必要的。
摘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当今社会面临着诸多的 道德困境:道德失范、道德虚伪主义滋生、社会道德控制机制弱化等。受此影响,目前学校 德育面临诸多问题。为切实提高高校德育的实效,高校德育工作应从德育观念、德育目标、 德育方法、德育队伍、德育氛围五个方面进行改革。
关键词:学校德育;市场经济;问题;对策
一、当今中国社会的道德困境
(一)道德评价失范
在中国社会的历史演变进程中,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旧体制并存,新旧 观念自然也会相互冲击。人们在对传统的道德思想、道德文化进行重新认识的同时,并没有 及时建立起全新的道德体系。一个时期以来,道德规范、准则出现模糊,甚至多元化,缺少 统一、明确、 公认的标准进行道德评价,使评价变得模棱两可,导致了价值取向的混乱。特别是以物质利 益为核心的价值趋向,不断诱发种种错误的思想行为。例如,诱使人们唯 利是图,甚至一切向钱看,损人利己、投机取巧、不劳而获。
(二)道德虚无主义悄然滋生
道德虚无主义是一种否定道德的主张,它认为,“任何证明或批评道德判断的可能 性都不存在,理由是道德不过是寻找自我利益的借口。”每当社会处于急剧转 变的时期,都会有道德虚无主义的声音响起。原因是,社会的剧变必定带来伦理秩序和道德 生活的混乱,道德的外在约束力受到极大的削弱,而人们的利己之心也就彼消此长,如此一 来,不择手段、巧取豪夺会成为社会的常态。而当今社会出现的道德信仰危机,正是道德虚 无主义出现的信号。
(三)社会道德控制机制弱化
社会道德的控制机制手段有两种:一种来自外部的,来源于周围环境的道德氛围及公众舆论 的压力;一种来自内部,以社会成员的道德良知或羞耻感、荣誉感、责任感来规范其行为。 如果有人违背群体公认的道德准则并受到周围公众一致的鄙视、谴责和排斥,就对其构成了 沉重的心理压力,由此便成为一种威慑力,制约人们的行为循规蹈矩。在较为封闭的、文化 高度认同的环境中,这种压力甚至能达到宁可受法纪处罚,也不愿受公众“制裁”的程度。 但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道德外部控制所依赖的社会道德环境已发生变化,道德观念已成多 元共生状态,失去了昔日在传统的封闭社会中道德舆论的一统性和控制能量的“聚焦”态势 。而且社会成员本身的道德意识也发生了变化,道德观由绝对趋于相对,道德思维由一元趋 于多元,道德接受的主体意识明显增强,对常规的道德控制的反应也相对疲弱,不容易产生 效果。
二、学校德育面临的问题
(一)社会价值多元化和学校价值一元化的冲突
学校教育是学生社会化的主要途径和手段,但它并不是唯一的方式。家庭教育、大众媒体以 及各种各样的社会团体活动,也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过去 ,我们社会强调的绝对的、唯一的道德规范与价值标准,以相对强制、对抗的态度压抑社会 中与主流价值相悖的部分。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学校德育影响与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处在同质 的状态,两者相互支持,相互促进。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现实生活中,社会价值趋向 多元化,它要求个体具有自主自强意识,要求个人奋斗、个人努力、追求自我成功和自我实 现, 要求社会公平竞争意识、效率效益意识等等,从根本上破坏了学校德育与社会影响的这种不 同寻常的和谐统一,二者有时是融合的、互补的,有时则是冲突的排斥的。其中社会多元价 值观中功利型的价值观和学校的道义型价值观就是两个有突出矛盾的价值观。这种矛盾的出 现往往使学生尤其是大学生陷入一种无所适从的境地,如果没有及时的、正确而理智的指导 ,学生很难形成稳定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学校德育便会因此失去原有的价值而流于形式。
(二)德育工作对新时期的教育表现不适应
德育工作满足于大方向的说教,忽视细微之处的培养;满足于外部行为的塑造,忽视内化。 具体的表现为:不太关注学生的道德需要状况,致使各种各样的德育活动既不是出于学生的 德性需求,也不适合学生的德性层次、与学生的生命缺乏深刻的联系,而学生只是采取应付 、表演的态度,不能真心实意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德育中。这种对细微之处及内化的忽视将 会导致德育不是为了满足学生的什么需要,而是为了满足表演、宣传的需要,学生的需要与 他的活动之间被人为地造成“错位”,结果,德育非但不能发展学生,反而在折腾学生。
(三)德育工作者只满足于教育,忽视学生自我教育的培养
自我教育是指学生为了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而进行自觉的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的活 动。德育过程的客观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及特点,决定了思想教育过程要重视和加强对学生 自我教育的引导,培养他们的自我教育能力。但是,在以往的德育工作中,我们的教育者不 自觉地扮演了“教头”的角色,满足于借助一切可能的教育手段,使学生无批判地接受某 种固定的道德价值,从而达到束缚学生思想的目的,却很少通过互动、对话、交流、沟通去 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断拓展、改造学生的学习经验,促进他们在更高层次上的自我构建 。
(四)注重发挥德育的制约功能,忽视享用功能的发挥
在学校德育的过程中,人们往往强调的是德育的制约功能,重视的是对学生道德行 为的规范和限制,而忽略了德育的精神享用功能。德育的享用功能,是指个体在完成 某种促使他自觉通过德育形成的一定的思想品德。正如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说的 :“朝闻道,夕死可矣。”道德是如此的感人,以至于如果早晨明白了仁义的道理,即使晚 上死了,也心满意足。他把对道德的学习和实践看成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鲁洁教授也特 别提倡道德和道德教育的精神享用价值。她认为德育作为一种道德追求活动,其更深层的价 值表现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人的各种德性的过程中,使人们得到一种自我肯定、自我完善的 满足,得到一种精神上的享受”。
三、做好学校德育工作的对策
(一)更新和端正德育观念
在合理的目标指导下,把什么确定为德育的重点,是德育能否走出困境的关键。曾 维菊提出:“德育的重点应把握底线伦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个底线,我们 可以认为是:利己但不损人,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应在不损害他人利益的前提下进行。因 此,我们在尊重利己这一生命本性的同时,不应该忘记道德的约束。
(二)德育目标要遵循德育规律,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
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里,由于主流文化对德育的理想定位居高不下, 德育定位曾出现“高、大、空、远”的现象,忽视了生活中最基本的道德要求,不 分阶段和对象 ,都以最高德育目标作为德育要求,缺乏循序渐进,层层递进的教育引导,脱离学生身心发 展的实际,理想与现实脱节使高校德育几乎失效。可以说,“离开了参与社会生活,学校就 没有道德目标,也没有什么目的了”。德育实效性的充分发挥,最根本的是要 遵循德育自身的规律,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把二者有机统一起来,并贯穿于德育 过程之中。这就要求德育工作必须体现出从低级到高级,从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循序渐 进,不断发展提高的动态过程,同时也必须使德育具有可能性、可行性、阶段性、层次性和 连续性 等特征。因此,在德育工作中,提出的教育要求要科学适度,要与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相 适应,与思想品德发展规律相吻合。以高校的德育目标为例,可以分三个层面来确立:第一 层面是与大学生生活紧密相连的日常规范。这是要求大学生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是人的道 德伦理底线。第二层面是模范公民的道德规范,身为同时经历着人类优秀道德与文化的洗礼 的大学生,诚实、守信、勤奋、进取应该成为他们道德上追求的目标,理应成为社会道德的 模范执行者。第三层面是道德的最高理想。
(三)德育方法要从单纯灌输转向重点培养学生的道德思考、道德判断和道德的选择 能力上
苏霍姆林斯基把品德教育中的空洞说教看作一种“毒素”,只能培养出口是心非的人。人 的发展是一个由他律走向自律的过程,自主性、选择性和创造性是人的各种能力中最重要、 也是最高层次的能力。德育只有在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基础上,唤醒、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力,才能使其积极参与自身的发展。因此,学校应创造条件,运用各种形 式,唤醒学生的道德意识,把社会的道德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道德需要,培养他们具有对 道德 问题的思考,培养他们面对道德情境的自我判断、自我选择的能力,以及积极践行道德并对 自己的道德行为负责的态度和精神。
(四)培养新时期的德育工作者,使他们成为德育的传播者和实施者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不管教育方针定的如何好,也不管校长有哪些规定,学生的 情况最后还是取决于教师。”教育家加里宁也说:“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 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那样地影响全体学生。”在德育工作中,教师个体对学生的影 响更为深远。因此,高校应下大力气建设高素质的德育教师队伍,德育教师的积极性、创造 性是探索德育新模式、实践新方法的关键。一方面学校要制定政策鼓励他们乐于并安心从事 这项 工作;另一方面要加强管理教育: 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完善他们自身人格,培养他们 爱岗敬业、勇于创新的精神,以开创高校德育的新局面。
(五)注重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
校园文化作为学校德育创新的重要环境资源,是学校德育环境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 分。校园文化作为一个社会亚文化环境系统,不可避免地受着来自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也折 射出时代的发展和变迁,具有强烈的时代性。21世纪的今天,处于大众化阶段的校园文 化呈现出“创新性、先锋性、兼容性、个性化与民主化”的特点。加强市场经济环境下的校 园文化建设,不仅要充分认识其重要意义,更要根据时展对校园文化的影响和要求,将 德育内容融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在文化活动中,应尽量体现当代校园文化 的特点。同时,营造良好氛围不仅要注重宏观文化群体建设,即校园校风建设,还要注重学 生、微观主体文化群体建设,如班级文化,寝室文化,社团文化,创建和谐的人际关系环境 ,根据平等、理解、信任、互爱和互助等原则,建立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和谐的 人际关系。
摘要: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高校的德育工作必须坚持以下几个原则。即身教重于言教的原则,同职业道德紧密结合的原则,同社会现实密切联系的原则,启发自觉的原则。
关键词:市场经济,高等学校;德育工作
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高校德育教育的方式、方法应该适应新的情况,并不断改革和创新,但培养学生的无产阶级道德品质,提高学生正确进行道德选择和道德评价的能力,仍然是其不可推卸的责任。为实现上述目的,笔者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高校的德育工作必须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一、身教重于言教的原
身教重于言教,强调了教育者必须以身作则,突出了榜样教育的作用。在人类历史上,封建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的伦理学家们也曾提出过这一口号,但在作什么样的“则”和进行什么样的“身教’问题上,同我们是根本不同的。无产阶级不仅提倡以身作则。而且能够真正实现它。无产阶级道德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实事求是,言行相符,表里如一。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正是无产阶级进行道德教育的前提条件。试想,一个口是心非、言行不符、自身行为就悖于共产主义道德要求的人,怎么能让受教育者产生信任感?怎么会使受教育者相信你的道德说教?反之,教育者本身的行为是符合共产主义道德标准的,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那就会给受教育者以直接的感染,从而使他们心悦诚服地接受你的要求。
同时,教育者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市场经济同任何客观事物一样,都有其积极的一面和消极的一面,这一点,并不因为我们的市场经济同社会主义制度结合在一起而有所改变。区别只是在于,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市场经济的消极因素因私有制占统治地位而得到了极度的放大,社会主义可以将其消极的因素限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但不管怎么说,即使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从市场经济的价值规律中所表现的拜金主义,也会对社会主义道德领域造成一定的侵蚀,这种情况,无疑增加了共产主义道德教育的难度,教育工作者只有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才能使共产主义的道德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
再则,教育者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在高校德育工作中具有特殊的作用,高校德育的基本对象是大学生。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研究表明,对这些科学文化知识较高、理论素质较强、正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在进行道德教育时,现实的榜样、具体的身教,比任何高深、严密的理论都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二、同职业道德紧密结合的原则
共产主义道德教育同职业道德教育紧密结合。即将共产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和主要规范,落实到各种职业道德中去,是高校德育的又一个重要原则。我们之所以要坚持这一原则,原因是不难理解的。首先。这是共产主义道德本身的内在要求。共产主义道德是人类历史上最科学、最高尚的道德,它的无比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除了它本身的科学性和高尚性以外,就在于它的实践性,就在于它能够而且必须贯穿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实践活动之中,故此,同职业道德相结合,逐步形成各种不同职业领域中的具体共产主义道德原则和规范,既是共产主义道德本身的内在要求,又是将共产主义道德真正落到实处的必要条件。其次,这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市场经济促进了分工的发展和职业的细分化,使人与人之间更加独立和自主,同时市场经济又通过越来越社会化的生产活动。不断加强着个人对社会的依赖和联系,法律和规范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就显得更为突出。人们只有在各自不同的职业领域中,自觉遵守各自的职业道德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能有正常的秩序,社会生活才能够健康有序的发展。当然,共产主义道德的基本原,是应该始终坚持的,将这些基本原则落实到职业道德中去,并不是降低共产主义道德的标准,而是要将这些标准进一步具体化和形象化,从而能够真正成为各种不同职业的人们的行为准。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最本质的特性是人的社会性,人的价值就在于他们各自对社会所作出的贡献,而这种贡献,主要是通过他们各自的职业活动而表现出来的。在很大程度上,我们可以认为,一个人道德修养的好坏、道德层次的高低,在他的职业道德中,可以得到最直接和最主要的反映。由此可见,如果我们在进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中,不注意同职业道德教育的紧密结合,那么,共产主义道德教育就只是吊在半空中贫乏无味的说教。最后,坚持同职业道德教育紧密结合的原,在对大学生进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中,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大学生都是掌握了一定专业知识的专门人才。在今后的工作中,他们职业的活动的特点更为鲜明,其职业活动对社会所造成的影响较之一般的劳动者来说。则显得更为明显。他们的职业道德修养如何,对社会的文明和进步所造成的影响很大。试想,一个职业道德很差的医生、教师或理论工作者,同一个缺乏道德修养的农民相比,前者对社会的危害。毫无疑问是不能和后者相比的。所以,我们在对大学生进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时,必须时刻不忘同职业道德教育紧密结合,将共产主义道德的主要原则和基本内容逐步贯穿到他们各自的职业道德中去,从而使他们能够在今后的职业活动中,自觉进行共产主义道德选择和道德评价。
三、同社会现实密切联系的原则
道德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总是反映着一定时期内社会政治和经济关系。各种不同道德体系的原则、规范和评价方针,反映了各个不同阶级和社会集团的政治、经济利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除了共产主义道德有其赖以产生和存在的基础以外,其他非无产阶级的、封建主义和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道德也有其存在的条件。这种情况说明,在现实社会中,必然存在着各种正面的和反面的道德思潮之间的矛盾冲突。各种道德体系都在不同程度上具有维护自己的原则、规范和评价方针的排它性。如果我们在进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之时,对现实社会中已经存在的各种道德思潮视而不见,不注意对它们进行调查研究和分析批判,那就可能既会使我们所进行的教育单调乏味、苍白无力,又会使已经取得了的教育效果被那些错误的道德思潮所冲决。
故此,只有在德育工作中,坚持密切联系社会现实的原则,既注意对共产主义道德原则的宣传和肯定,又注意揭露和批判其他错误道德思潮的虚伪性和落后性。我们的共产主义道德教育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四、启发自觉的原则
在德育教育中。坚持启发自觉的原则,已经为古今中外一切教育家和伦理学家所肯定,实践也反复证明。只有坚持启发自觉的原则,道德教育才能够真正起到作用。我们知道,道德作为一种规范和原,也是具有一定的强制力的。但这种强制力同法律的强制力相比,又有它的不同特点,法律的强制力主要通过暴力和现实的惩罚来实现,而道德的强制力则主要依靠人们发自内心的一种良心的鼓励或良心的谴责来实现。故此,个体的觉悟程度和道德选择中的自觉意识,对于一定道德原则的实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在进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时,只有坚持启发自觉的原则,促使受教育者真心诚意的拥护共产主义道德的基本准则¨自觉地将这些准作为自我修养和自我改造的标准,才能使我们的教育真正取得实效,
同时,坚持启发自觉的原则。注意提高受教育者的道德觉悟,这也是共产主义道德教育的重要优势之一。在人类历史上,一切剥削阶级的道德,由于其腐朽性和非正义性的特点,决定了它们不可能不利用掩盖实事真象的手法,来歪曲和篡改真理,不可能在推行过程中真正做到启发人们道德的自觉性。封建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的道德家们,总是在启发自觉的幌子下来培养人们的迷信和崇拜。他们所说的“自觉”不过是宗教信仰的代名词而且。
【摘要】职业高中的培养目标,是直接向社会输送合格的劳动者。职高学生正处在就业前的准备阶段。此阶段职高德育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学生职业道德素质,使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就能自觉遵守行业所需要的职业道德。
【关键词】职高生 市场经济 德育教育
为了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多年来,笔者不断学习,更新观念,在结合市场经济进行职高德育教育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并就有关职高生德育教育的相关问题和有关中学方面的德育教育专家学者进行了一些探讨。现就有关苏南经济发达地区职高生相关德育教育问题的研究,结合笔者所在苏州吴江市职业高级中学的实际情况,发表一些看法。
一、重视职高生的德育教育问题是一个急迫而重大的研究课题
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联系最为密切。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也给职业教育带来了挑战。近几年来,受“普高热”的影响,考不上普高的初中生选读职高已是不争的事实。在生源素质上来看,众所周知,职业中学招收的学生大多数是思想品德差和文化素质低的“双差生”。他们学习目的不明确,多为混毕业证而来的;他们学习态度不端正,厌学弃学;他们言行粗鲁,脏言秽语不绝于口,又常滋生是非,打架斗殴。因此,对职高生的德育素质教育更为艰难。从比较的角度来看,职高生与普高生存在明显的差异:—是他们大部分有自卑感,不少学生是出于无奈才进职高校门的;二是他们中单亲家庭及父母双下岗家庭的比例明显要高于普通高中学生家庭,相当—部分职校生的父母亲由于在文化程度、生活态度、教育方式上存在着缺陷,使这些学生往往得不到正确的家庭教育。不少学生职业理想模糊,缺乏学习动力;劳动观念淡薄,缺乏吃苦精神和敬业精神;以自我为中心,我行我素,社会责任感淡薄。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不同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产生了剧烈的碰撞,深刻地影响了职高学生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怎样对职高生进行有效的教育,真正将其培养成为一个与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是迫切需要我们探索和实践的问题。对此,我们必须对职业教育的主体——职高生有一个充分的了解。我们只有对职高生的现状做充分的分析和了解,才能在德育工作中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经济发达条件下职高生的德育教育措施
1.结合专业实际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刚入职业高中的某些学生,认为迟到早退、吸烟打架、顶撞老师是无所谓的事,怎样结合实际让他们明白服从管理、遵守纪律的重要性呢?最重要的是告诉学生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就应该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对自己负责的人。市场经济社会充满着机遇和挑战,要让学生明白向自己挑战,战胜自己,才能适应社会。要教给学生学会做人,首要的是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情绪能主导人的思维,它能从精神上驾驭你。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学会保持理智,遇事沉着冷静。同时,还要告诉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好的习惯是一个人成功的起点。如按时作息、按时出勤,着装要整洁;站如松、坐如钟、走如风,在人前不做小动作;物品摆放在固定的位置,用毕放回原处,不乱丢废弃物;诚信为本,信守诺言,借用他人钱物,要及时归还;汇报工作要及时准确、不加主观意识;在钱物面前做到公私分明,不浪费、不占别人便宜;待人和气、克己忍让,工作上不偷奸耍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多为他人想,背后不议论人。经过上述反复教育和行为训练,对于改变学生的不良举止并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准,大有裨益。
2.结合专业实际培养敬业精神。职高学生虽说是职业已经基本定向,但在他们头脑中职业形象和对专业的了解仍然是很模糊的。学会运用智慧做事。因为这样有助于你准确地判断,开发你的潜能达到成功的目的。要告诉学生多看书,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会听课,才能掌握好专业知识,依靠知识改变命运。尤其职高学生,学好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是他们人生的依傍,能使他们的人生拥有更丰厚的财富。培养敬业精神,教育学生要学会抓机遇,给自己创造机会。机遇青睐于有准备的人。此外,市场经济条件下,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教育学生要想成功,就要学会管理时间,把握时间,做最有效的投资,用好零散的时间更是省时之道。
3.结合专业实际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初、高中生是处于心理发展最不稳定的时期,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显得极其重要。职高新生大都带着失败、自卑的灰暗心理踏入校门,他们往往表现出两类极端的心理倾向,一类是抗拒、逆反的心理,表现为桀骜不驯,自暴自弃。另一类是悲观失落、自怨自艾、精神萎靡不振。特别是对那些在初中阶段已有所放纵的学生,培养他们有健全的人格,更为重要和迫切。健康的身体和吃苦耐劳的品质对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也同样重要。身体健康才能承受吃苦耐劳,勇气自信又是成就任何事业的必备条件。经过教育和行为训练学生增强了劳动意识,偷懒耍滑的现象便会大大减少。
(作者单位:吴江中等专业学校)
摘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引起了社会生活全方位的变化,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随之发生了深刻地变化。同时,它也给高校德育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并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关键词:市场经济 高校德育 挑战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基本确立。这一体制的确立,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引起了人们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全方位变化。高校德育作为一种社会的意识形态无疑也感受到了这一时代气息,市场经济给高校德育带来深刻的影响和和严峻的挑战。
市场经济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高校德育带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给高校德育带来了一些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市场经济对高校德育的双重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利益群体多元化既发展了社会经济,又导致了人们价值观念价值取向的多重性。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了物质文明的进步,推动了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发展。社会宏观环境的良性运行为学校德育工作的改进和加强提供了坚实的社会基础。但另一方面,由于多种所有制经济形式的存在,形成了多种利益群体,相应地也必然表现为多种意识形态。在现实生活中,既有反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积极的、健康的意识,也有反映小商品生产封闭、保守的意识;既有反映过去计划经济的意识,也有反映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原始积累的意识。在价值观方面,无私奉献,公私兼顾,合理利已和极端利已主义价值观并存;在外来文化和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播中,精华与糟粕并存等等,这种复杂多元的社会现象通过各种渠道渗透到学校中来,使学生的思想、行为、价值取向呈现出复杂性和多元性,而其中的消极因素必然对青年学生产生负面影响。
2、自主性原则既激发了人的主体意识和主观能动性,又容易引发极端个人主义、利已主义倾向。市场经济所遵循的自主性原则要求经营主体必须具有充分的自主权,实行自我约束、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市场经济这种特质赋予人们主体意识,讲求等价交换,公平竞争,激发了人们的积极性、能动性,风险意识、使命感和责任心也随之加强。这也有助于促进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以独立的人格关注现实,思考未来,为学生主体精神的发挥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提供了社会环境。但另一方面,市场经济本身也有其盲目性、自发性、滞后性的特点。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项制度还不完善,在个人主体意识与利益驱使下,有可能诱发极端利已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倾向。对青年学生而言,其主体意识的增强,只是表明他们社会化过程的加速,并不等于他们已具有良好的主体意识,不等于他们已具有行为的自控性和自主性。这样,在缺乏积极正确引导的情况下,容易助长他们的个人主义倾向,表现为很少关心国家、集体和他人利益,崇尚自我,以自我为核心。
3、利益驱动原则既增强了效益观念和求实精神,也有可能诱发拜金主义倾向。市场经济利益驱动原则,是市场经济活力之所在。它促进各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过程中,必然遵循“低成本、高效率”的法则,遵循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市场规律,对提高经济效益、推动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效益观念以及务真求实和拼搏进取精神。但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物质享受倾注了极大热情,以至于形成了一种物欲化的社会心理倾向。市场经济竞争的残酷性有可能引发少数人采取不正当的手段达到求利的目的,从而诱发拜金主义、利已主义倾向。社会上的种种消极因素通过各种途径散播到学校,对正在成长中的青年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习惯必然产生不利影响。
针对市场经济双重影响,高校德育必须积极应对,其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处理好德育的适应性和超越性的关系。
市场经济建设的成效在根本上取决于人的素质。而德育作为素质教育的灵魂,市场经济的确立对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德育作为上层建筑,必然受与之相对应的经济基础的制约,德育必须适应而不可回避、排斥市场经济。另一方面,德育作为意识形态,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德育必须超越而不能囿于适应市场经济。只有在适应中超越,在超越中适应,德育才能彰显其功能。
德育作为一种教育活动,一方面要立足于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引导学生积极克服、消解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树立主体意识,使其确立平等互利、公平诚信的价值原则,促进社会的和谐有序发展。另一方面又要立足市场经济的竞争性、求利性,引导学生树立民主法制意识和求知进取、开拓创新和义利、时效等价值观念。
作者单位:唐山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