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中学历史教学研究

时间:2022-08-01 02:51:23

导语:在中学历史教学研究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一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中学历史教学研究:中学历史教学中情感教育论文

一、中学历史教学现状

(一)只注重知识教育,忽略情感教育

由于历史本身具备文科性科目的主要特征,很多教师受到传统思想观念的禁锢,导致对历史科目的教学注重的是知识教育,对一个历史人物、历史时代或者历史事件通常都是着重于分析和指导学生理解它们所带来的意义和价值,对于他们其中蕴含的精神和情感只是蜻蜓点水一般带过。情感是人的基本特征,而失去情感教育的教学,也偏离了“以人为本”的科学教学理念。

(二)教师专业水平不高

由于很多中学对历史的教学并不重视,所以历史教师很少是专业的人才,通常都是临时通过学校教师队伍一些其他科目的教师专业甚至兼职进行教学,以至于这些历史教师对于历史教育只是照本宣科,机械性地重复历史教材和课件中的固定内容,更不用说向学生表达教材中历史事件中的精神和情感了。

(三)课堂枯燥乏味,缺乏学习氛围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但是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情感的注入,从而导致教学课堂过于枯燥,这也是导致很多学生在课堂出现走神甚至出现犯困、逃课等不良状况。这也是由于教学过程中,教师忽略了学习氛围的塑造,造成历史教学过于形式化的表现。

二、中学历史情感教学的实施途径

(一)情景教学,通过视听觉感悟情感

学生的学习过程通常都是通过视觉和听觉将抽象的情感和思想转化为具体的文字和表情,而教师在开展中学历史情感教学时,要注意增加情景教学,由于现代教育体系中的情景教学的开展基本要以多媒体技术为基础,即通过多媒体的图片、资料进行扩展。例如,分析《清明上河图》的创造背景,教师可以通过资料向学生展示通过放大后的图示,从而让学生通过放大后图中的人物细微表情和动作进行感受作者创造作品时轻松的心情和忙碌的社会背景。

(二)加强教师队伍培训,增加历史方面的讲座

为了保证历史教学的质量,各大高校要完善现有教师队伍水平和能力的培训和考评工作,让历史教师通过教育的方式理解和学习情感教育的含义和方式,同时可以邀请当地历史专家来校开展历史讲座,讲述一些历史中未能在教材中出现的故事或者事件,从而通过情感传递,间接完成历史教育过程中的情感教学传递工作。

(三)组织课堂讨论和辩论赛,构建历史学习气氛

为了保证历史教学的趣味性以及深刻性,历史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和需求适当组织课堂讨论和辩论赛活动,这也是由于学生之间没存在身份、地位、阅历以及年龄的差异,所以进行思想交流会更加随意和流畅,而辩论赛是学生通过对自身观念的表达、论述以及对他人观点的推翻过程,开展辩论赛活动的目的是为了最大程度保证学生思想个性化,也为历史课堂教学构建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四)开展课余参观活动,体会历史建筑中蕴含的精神

历史教师可以仔细了解和分析当地历史景点或者建筑的特点,组织进行进行课余的参观活动,让学生从文字理论中的“抽象”感悟转化为“寓情于景”的情境感悟,从而针对这些景点建筑不同的特征展现出来不同的精神,例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南京大屠杀历史博物馆参观大屠杀留下的证据,学生通过对于这些真实存在的证据感受到严酷的历史事实,而这时教师可以通过讲述介绍一些为国牺牲烈士的故事,激发学生内心的愤怒和爱国主义情怀。历史是一个庄严而高大的镜子,而历史教师是这面镜子的塑造者,他们通过历史情感教学,教会学生可以深刻地感悟历史,思考历史和借鉴历史,不但让他们传承和发扬光辉灿烂的历史,也勿忘了屈辱和愤慨的国耻。

作者:田丰金 单位: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党寨镇廿里堡学校

中学历史教学研究:创新教学模式下中学历史教学论文

一、中学历史教学的现状

一份来自我国某地重点中学的问卷调查材料显示,有69.6%的学生反映,他们上历史课“习惯于照抄老师板书的内容”,而不是主动探寻问题的答案;有71.4%的学生认为,“历史就是一门死记硬背的功课”,另有许多学生则坦率地承认,“上历史课不是做其他的作业就是打瞌睡”等等。这里所折射出来的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显而易见的。不少教师们沿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上课照本宣科,课堂缺乏思辩与创新;死记硬背成了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主要渠道,学生对历史学习犹如“复印机”,除了重复前人的结论之外,很少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历史学习与教学应该是怎样的呢?日本著名教育家小原国芳先生也指出:“单做事实的传凿、记忆、叙述,决不是历史教学。……对我们至为重要的是活生生的社会精神,是社会的意志的冲动,是时代精神,更不能单纯将历史看成死了的形骸,而应看成活着的文化,看作人的活动,生命的跃动。”如果说历史是有生命的,那么作为历史学科的教学自然也应当同样具有毋庸争辩的生命性。体现在历史课堂里,就是我们的历史教学应当使人能够从中充分感受到强劲跃动的生命脉搏和浓郁的人文气息。“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读史使人明智”,历史教学肩负着独特而重要的使命: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学会用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当前中学历史教育的现状不仅使历史教学德育功能因方法陈旧而显得苍白无力,而且也压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因此,历史教学必须进行改革。

二、“引导—探究—创新”教学模式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当前党和国家作出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强调教育改革要以提高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为重点。现在的社会,知识更新以原子裂变的速度呈现,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如同五彩斑斓的万花筒,让学生将来能够坦然地面对、从容地处理;必须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最关键的青少年时期发展多元智能,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创新勇气。所以课堂教学中就要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合作性,让学生去展示自己、表现自己。《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改革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即由重教师的“教”,转向重学生的“学”;由重知识转向重能力。但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给学生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教师仍是课堂的主角,教师仍视自己为知识的传递者、能力的培养者、思想认识的教育者。学生的多元智能得不到挖掘,束缚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倡导“培养人文素质”、“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等内容,突出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它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人文素养主要是通过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活动,学习人类优秀文化成果使得人格、气质和修养的内化。所以开放的课堂教学可以使学生自主形成并内化了历史思维能力和改革创新精神,使学生更好地迎接未来社会生活的挑战,适应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三、提高历史教学措施

(一)、引导教学

1、课前引导

课前主要引导学生去预习新课,搜集、阅读与课堂教学相关的知识,制作相关物件,也可依据教材内容编制课本剧等,重在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八年级历史(上册)“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一课,应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向老人或在其他书籍上收集一些日本侵华罪行的资料,有可能的可让学生参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这样在收集、调查、参观一系列“做”和“看”的活动中,进行思考,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在“议中学”打下基础。

2、课中引导

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教师要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为“平等中的首席”,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明确指出的那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的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的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相互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如果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不按照这个样子发展,它就不是真正民主的教育。”④实现这一转换,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2.1、设置生活情境,联系实际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鸦片战争》一课后安排“鸦片的严重危害和青少年对应持的态度”的讨论,让学生结合历史教训,联系现实生活,懂得珍惜生命,远离的重要。又如在《科举制度的创立与发展》一课后,安排了“古今考试制度比较”的讨论,并在比较的基础上由学生对我国当今的考试制度改革提出建议等等。这些内容,增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的联系以及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体现了较强的时代性。

2.2、让学生先自学,让学生发现并提出学习中的疑难问题

教师对各组提出的疑难问题,不是急于作答,而是还给学生,让其他小组予以解决。解决不了的,教师才予以点拨。这样才能体现让学生在“看中学”、“议中学”。学生一看就懂的问题教师不讲,经过讨论自己能解决的问题,教师也不讲。教师只对解决不了的问题、共性的问题进行精讲,“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进行恰当的点拨,从而体现传统教学,让学生在“听中学”。

2.3设置一些有价值的问题

教师对一些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及一些关键性的问题进行精讲后,必须设置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教给学生思考、讨论、争论、辩论。历史七年级(上册)“秦王扫六合”一课后,让学生评价秦始皇的功过,石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学生自然会去思考、讨论、争论。

2.4制作或准备相关教具

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在课前制作一些与课内教学有关的教具、搜集一些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器物,让其在课堂上展示;尽可能地实施“角色扮演”的课堂教学形式,让学生在“做中学”,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将一些抽象的知识、深奥的道理以具体的形象深入浅出地作出说明。在学习《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一棵时,我让学生自己出示课前准备的能反映经济的全球化的实物素材,同学们各显神通,拿出了诺基亚手机、海尔DVD的遥控器等。有位同学则当堂脱下了运动鞋,原来是阿迪达斯牌的,同学们哈哈大笑,我借题发挥,给学生介绍了像海尔这样的中国跨国公司的发展,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我马上又接着介绍了几个外资企业各我国带来严重污染的案例,学生经过思考就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全球化就在身边,我们要顺应这个潮流,也要尽力规避它的不利影响,我们青少年要发奋图强,为国家的强大、民族的富强做出贡献。可见,“生活”对学生富有吸引力,“日常存在”促使他们观察思考,新掌握的生活常识既让学生有收获成就,实践证明,一个好的历史教师需要从生活中不断汲取营养,让看似枯燥的历史因为有了生活的气息而鲜活起来。

2.5协和氛围

课堂上,教师要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倡导学生合作、交流,充分发挥小组的作用,让学生发表意见,张扬个性,发展思维,体验成功。当然,教师的点拨要及时,引导要得法,切实实现“交流——互动”。

(二)、探究教学

探究教学的任务是让学生揭示探究历史知识问的联系,梳理知识结构,多样化展示自学成果;方式是学生以自主阅读学习为主;教师作必要的指导,而作为引导自学的提纲或提示,开始最好以试题的形式推出,抓手是能够引导学生揭示知识间内在联系的问题链,呈现方式是板书、发放印制好的自学提纲或多媒体屏幕显示等。

1、探究的方法

主要针对某一历史要素进行提问,如“《天工开物》的作者是谁?(人物要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时间?”(时间要素)这类提问属于低层次的识记性提问,作为鼓励提问的积极性初始阶段可适当采用,随着学生质疑能力的不断训练和培养,此类提问的数量也会逐渐减少。逆向提问法。即逆着知识发生过程进行提问。如对历史事件的评价结论(性质、意义、影响等)问“为什么是这样的”,“结论是怎样得来的?”例如,学习《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学生对一战的性质提问:“为什么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对交战双方来讲,都是非正义?”标题质疑提问法。如《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标题中“站”的含义是什么?

2、探究的原则

在培养学生提问能力初始阶段,除了及时恰当处理学生提出的问题之外,还需教师事先精心设计好能体现本课教学目标的核心问题,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这一点,在教会学生质疑能力的初始步阶段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一节课的探究学习是否能顺利展开、富有成效,关键之一就在探究的核心问题确定得是否得当。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偏离或游离了本课教学目标之外,探究就失去了意义和价值。为此,特提出以下原则:

①探究问题要有兴趣。

即确定的探究问题要能充分调动学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引起学生探究的欲望。为此教师要不断创新探究问题(或活动)的设计内容和形式。

②探究问题要有“空间”。

即所提问题教科书上最好没有现成答案。如果有现成答案,学生的思维容易受到限制和束缚,导致形式上的探究。退一步说,即或有现成答案,也应引导学生将教科书看法仅仅作为一家之言,启发学生得出其他可能性的答案。再者还可通过提供新材料,创设新情景,不给定观点和看法,由学生自己判断,做出回答。当然,这需要教师必须具有开放的心态,扎实的专业功底和素养。

③探究问题要有意义。

即所提问题要体现课标对本节课三维目标的规定,针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④探究问题要有能力。

即所提问题难易要适中,适合学生探究,学生具备一定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可能探究出相应的结果。有研究表明,所提问题有50%的学生能回答上来,比较适宜。

(三)、教学中的创新

1、充实新的教学内容,开阔学生自主的视野

实施“自主创新教学策略”首先应从改进教学内容着手。按惯例,课堂教学的内容,须遵循课程标准,以及教材所规定,由教师拟定教案,然后组织课堂教学。但课堂教学内容也该与时俱进,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规定,应有所突破,略作调整或充实。恰当、适量地引进与所学内容相关的新信息、新材料,可以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有利于学生对教材学习内容的理解,还能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学生才有可能提出新问题,活跃其创新思维。没有一定量的材料,只是教科书上一点点历史信息,让学生自主去学习,学生提出新问题的几率是非常小的。与课堂教学内容相联系的,可以结合社会新闻的某些热点话题的内容;可以涉及新考古发现的内容;有史学领域重大的、新的探讨的内容;与对外往来、文化交流相关的内容等。对这类内容,如果学校和学生家庭有条件自己查找,可以把方向指给他们,但是,目前具备这样条件的学校和学生家庭毕竟还不是很多。如果学校和学生家庭没有条件自己查找,教师就要及时而有选择的把这类内容引进到课堂,提供给学生。这样,达到教学中让学生自主才有可能。在学习埃及史时,学生对胡夫大金字塔这一“世界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很感兴趣,很希望进一步了解,渴望知道相关的考古学方面的新发现,对此,我就把相关的考古学方面新发现的视听材料引入历史课堂教学,学生特别感兴趣。他们知道的相关知识多起来了,提出的疑问也同时多起来了。问“世界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到底奇在那里?修建困难怎么解决的呀?大约5000年前的古埃及人是怎样使用简陋的生产工具,修建成高大、雄伟的胡夫大金字塔的?巨石是如何采凿的、巨石是如何搬运的、巨石是如何堆积的?我都没想到学生会提出那么多疑问,这让我感到十分高兴,因为我已经感觉到我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目的达到了。

2、运用新的教学手段

随着时代的进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已悄然走进课堂。历史教学可以通过多种媒体查找所需资料,在课堂教学时,将各种信息,借助电脑、网络、电视机、大屏幕等,新教学技术的运用,有利于学生自主创新。运用新教学技术的优势,可以使学生获得知识的信息多元化,有利于学生自主创新。学生可以通过各种媒体,不同渠道,获得自己所感兴趣的、与自己正在学习的历史知识有关信息和材料。可以让历史教学的效果多层次。现代教学手段可以全方位、多视角刺激学生的感官,为学生创新提供条件。

3、多方面评价学生的创新

我们构建了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创新模式,打破了过去以一张试卷评价学生学业成绩的模式,进行了多元化指标体系的探索。它在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的原则下、在一定范围内让学生选择开放性的考试内容,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充分的发挥。开放式考试在某些问题上不强调评价标准的一致性。鼓励提出独特、新颖的观点。具体形式是:①写历史小论文,②制作历史小报③制作历史小画报④历史小制作等。每学期初,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特长和爱好,选择一种考试形式,学生在制作开放式考试作品中,融入了他们的智慧和创新,例如制作历史小报时,就必须通过翻阅本学期的教材,概括出小报的主题,再进行文字组织和版面设计,可以是手工制作也可以用电脑制作。凡此种种对他们来说都是新颖的,都是创新。

四、小结

历史教师只有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学科综合水平,依托新课标,根据实际优化教科书,不仅注重教学方法的改进,更要在培养学生学习方法、学习兴趣上下大力气,赋予历史生活化、贴近学生实际,在学习中增长学生的智慧,初中历史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就不再是个难题。总之,引导—探究—创新教学模式具体方法多种多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事教学第一线的老师都会有自己的经验和方法,这里我只是谈了自己几点很浅显的体会。相信经过不断地努力探索与实践,初中历史的课堂必定会精彩纷呈,真正有效。

中学历史教学研究:中学历史教学语言运用

一、要注意教学语言的严谨性。

中国近代史上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衰过程如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不能表述为19世纪中期)、初步发展———19世纪末(不能表述为19世纪晚期、19世纪中后期)、短暂的春天———民国初年(不能表述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对时间的准确描述有助于增加课堂教学的“历史感”,彰显课堂教学的“厚重性”,增强学生对人类历史演进的“可信性”,有效防止少数学生误解历史“实在是一个很服从的女孩子,她百依百顺地由我们替她涂抹起来,装扮起来”。[2]严谨而科学的教学语言不仅可以圆满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而且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一丝不苟的学习风格,进而影响学生高尚人格的养成。

二、要注意教学语言的生动形象性。

历史教师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描述应做到生动形象、入木三分。历史教师要善于使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唤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强烈的求知欲。首先,必须使用规范的普通话,在语音、吐字、音量、语速、词汇、语法等方面都要符合要求,注意语言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语言要有音乐节奏感,优美生动,当高必高,当急必急,当缓必缓。关键之处应有重音,重点之处应有反复,难懂之处应仔细咀嚼。教师应从讲课语言的声调变化之中显示出讲课内容的重点与难点,教学内容的情感变化以及清晰的教学思路。要学生驰骋想象的地方,应以声传情,并辅以适当的手势。还要较为熟练地运用语言的“整齐美”、“错落美”、“节奏美”,让学生感受课堂的乐趣。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声调的运用之所以具有意义,倒不是为了嘹亮地来唱歌,漂亮地来谈吐,而是为了能够更准确地、生动地、有力地表现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就历史教学而言,语音的含糊不清,会影响到历史知识的正确传授。如果教学语言能做到快而不乱,慢而不断,声音洪亮,吐字清晰,他所讲授的历史内容就很容易在这种良好的教学氛围中作用于学生的听力感官,引起学生的共鸣,给学生留下清晰而深刻的印象。语言的深度和广度,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一个教师对于历史教学独特的见解,教师通过课堂充满深度和广度的教学语言,引发学生自己独立的思考。其次,适当地引用或者借用历史上的一些名句、谚语、诗词、歌赋和史料,可以帮助学生增强历史的韵味。例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表达了诗人屈原对人民的无比热爱;“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表达了诗人屈原自强不息不断追求的崇高品德。宋词“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给学生一种如临其境的景象,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雄伟壮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对事物进行描绘、讲解,寓事于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不时运用拟人、比喻、排比、形容的方法来增强语言的形象性,注重语言的幽默感,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用“设疑”的方法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引人入胜,吸引学生注意力。例如为引导学生把握中国近代以来人民受辱、探索、抗争,国力从衰到兴、从弱到强的曲折历史,教师向学生讲述了这样一段话:“从鸦片战争的烽火到甲午海战的硝烟,从公车上书之举到戊戌六君子的暴尸街头,从谭嗣同‘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哀怨到孙中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长叹,从卢沟桥的炮声到渡江作战的号角,从第一面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到东方雄狮的仰天长啸,从大漠深处蘑菇云的升腾到三十多年改革开放的伟大业绩……”生动形象的语言再现了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重大事件,从而培养学生对历史教学热爱的情感,增强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

三、要注意教学语言的准确性。

首先,历史名词读音要准确。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些字词读音与今天不同,正确读出,既反映出一名历史教师的较高人文素养和丰富的学科知识,能够加深学生对有关历史知识的印象,也有助于理解和记忆历史知识,更能够赢得学生的尊敬。如名词“芍陂”“单于”“左仆射”“阿房宫”“吐蕃”等。其次,历史概念理解要准确。历史概念包含着特定的历史内容,不可含混不清。例如“指南针是中国人最早发明的”不能说成是“最早发现的”;《马关条约》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不能说成《马关条约》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历史概念有着特定的内涵,不可以任意更改。再次,计量单位换算要慎重。例如度量衡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各历史时期不尽相同,教师对史料中的计量单位换算要特别慎重,切不可主观臆断。现在大家都知道“1里=500米”,但是这个“里”与中国古籍中出现的“里”是不同的长度,且“里长”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也是不相同的,如秦汉时期的1里约合今417.6米,宋时期的1里约合今561.6米。历史教学中运用准确的语言,可以增强课堂教学的“可信度”,教师根据不同历史时期历史的不同特点,善于运用具有历史学科特点的教学语言,就会使历史课堂弥漫着一种真实的历史感。要使历史课堂教学语言准确无误,教师就必须认真备课,十分熟悉教学内容,要养成随时查阅工具书和参考书籍的好习惯,教学时说话一定要谨慎严密,养成干脆清晰的良好习惯,尽量使用规范的语言,少用或不用方言土语。

四、要注意教学语言的通俗易懂性。

历史教学的内容非常丰富,上下几千年,纵横数万里,通俗易懂的教学语言可以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充满张力,教师驾轻就熟、言简意赅,学生入门快、理解易、领悟强,学习效率大为增强。例如教师在讲述改革开放有关内容时,这样表述:所谓改革,在经济体制上,说到底是处理好计划与市场的关系,扩大市场作用;在政治体制上,说到底是处理好集中与民主的关系,扩大民主的范围。所谓开放,说到底是扩大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经济与文化的交往,学习和借鉴资本主义的一切先进的管理方法,从经济上同国际市场接轨,加入全球化进程。所谓通俗易懂就是把艰涩难懂的问题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听得明明白白,就是把一些不易理解的问题通过教师运用学科语言使学生既能掌握基本知识,又能领悟问题的本质。如讲“民主共和”这一问题时,何为民主?何为共和?教师可以这样表述:“民主”是理念,共和、君主立宪等是实现民主理念的国家政体形式。自由、平等、民主是人类共同追求的价值理念,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由于国情不同、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形成各种特色民主,如雅典民主、近现代资产阶级民主、新中国社会主义民主和人民民主等。中学课堂教学要做到通俗易懂,教师必须掌握学科知识,具有较高学科素养,不断增加知识储备,及时进行知识更新,具有高度概括的能力。教学语言通俗化是实现语言教育功能转化的必要途径,是完成教学目标的重要保障。在教学过程中少用艰涩难懂官话套话的书面语言,特别是学生难以理解的历史名词、历史概念,多用新鲜活泼的口头语言,化繁为简,深入浅出地表述教学内容。例如教师讲到林则徐虎门销烟时的刚正不阿补充说道:林则徐到广州上任时严禁请客送礼,亲笔书写告示挂在衙门门口:“公馆一切食用,均系自行买办,不收地方供应。所买物件,按照民间时价给发现钱。”这样一个具体的例子,一个“清官”的形象就在同学们的脑海里树立起来了。

五、要注意教学语言的客观公正性。

历史课堂教学既要“传道、授业、解惑”又要贯彻“三维目标”,无论哪一种情况都离不开客观公正这一基本程度,对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进程的认识都必须做到客观公正。所谓客观就是实事求是,所谓公正就是不偏不倚。要做到客观公正,就必须依据史实加以评述。例如恩格斯对马克思的评价:“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在这里,恩格斯高度评价了马克思的历史贡献主要体现在两个“发现”中,让学生体会到“论从史出”的评价方法,同时对马克思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对反面人物的认识和评价也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应以偏概全,而应依据历史事实得出令人信服的评价结论。例如对袁世凯的评价,在学生的印象中,袁世凯就是卖国贼、大独裁者,因为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建立专制独裁的北洋军阀政权,镇压“二次革命”,复辟帝制,接受日本提出的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这无疑是他对内独裁专制违背共和民主潮流的铁证。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袁世凯作为近代中国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是否有哪怕是有一点“功劳”?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回忆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的历史背景,这一“春天”的出现正是发生在袁世凯当政时期,这不能不算是袁世凯的一“功”。

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有无数引起人们关注的历史人物,或褒或贬,褒贬不一,高中历史教学的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哪个学校里的各科教师的教学,好像汇合成了一种各自都在争取学生思想和心灵的善意的竞赛,那么,这个学校的智力生活就会显得生机勃勃。这种竞赛是每个教师都在尽量唤起学生对自己所教学科的兴趣,使他们入迷地酷爱这门学科。”由于历史知识的过去性的特点,又由于它不能在实验中再现,学生不可能对历史现象进行直接的观察,而人的认识又必定是感知———理解———实践的不断循环反复的过程。为了帮助学生遵循人类这个认识规律来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教师就必须借助语言、各种直观教具和形体、手势再造历史的现象。其中教师的教学语言对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发生兴趣进而“使他们入迷地酷爱这门学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而改变学生认为历史课“无用且无聊”的悲观认识,把历史课变成“有用且有趣”的课程。“史学家必须在自己的心灵中重演过去”,这是柯林伍德历史哲学中的核心理念。教学语言是历史教师的基本功,在教学实践中,历史教师要养成良好的说话习惯,不断提高表达能力,增强其艺术性,强化自身的语言修养,以规范化的教学语言为传播媒介,以自己的心灵去传播历史,上好每一堂历史课,“将历史学、教育学和语言学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不断探索历史教学语言的独特艺术,在贯彻落实新课程“三维目标”的过程中,使自己的历史教学不断迈向更高的境界。

作者:张玉生 单位:安徽省合肥市第一中学

中学历史教学研究:中学历史教学方法综述

一、熟练掌握中学历史教材知识

1、深挖历史教材中的一些概念与基础知识点。记忆力的长久性、获取知识的迅速性、准确性,都可以作为学习效率高低的表现。教材中的一些概念、知识点都有多种的学习记忆方法,深刻挖掘探究其其规律,适当处理加工知识信息,找寻便捷快速的记忆方法,不断的来提高学习效率。作为老师,可以积极的积累与提供给学生一些学习的相关方法与技巧,供学生选择与借鉴。

2、有些历史内容的基本要领一定要掌握。有些历史事件比较特殊,其内容也很复杂,例如:中学历史有关商鞅变法的部分,其历史背景、内容及作用等涉及的知识很多,学生所要掌握的的知识也很繁多,靠死记硬背学生掌握起来就相当吃力。因而这就需要我们化繁为简,提炼记忆知识点。可以用语文学科方法,提炼段落、重点词、重要句子,概括段落大意等;或者利用知识框架的学习方法,来系统的学习与掌握。

3、系统、全面地学习与掌握历史教材体系。历史学科有其特殊性,它所表现出来的是每个时间段相互衔接的过程,每个部分的历史内容也不是孤立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将零散的历史知识碎片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按时间相互联系的历史知识体系,这样才便于掌握。首先要熟练掌握历史教材的体系,例如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各自的时间进程以及发生了哪些推进历史进程的大事件。而中国历史与世界史以可以分为古代史,近代史与现代史。中国史与世界史的关系又是怎么样的。都需要学生系统的去学习与掌握。

二、深挖教材知识,理清历史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

1、挖掘出教材中的隐含知识。历史教科书中有不少图表及文字材料等,能够直观的反映相关历史内容的一些主题,这些我们称为显性知识。但是,这些显性知识也可能体现或映了其他历史内容的主题,表现出了隐含知识。在学习历史过程中要指导学生要特别注意这方面内容,学会挖掘。

2、探究历史的本质与规律。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是有原因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找出这些事件的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要原因,主观及客观原因。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探究析原因,得出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

3、探究历史学科内部的知识联系。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同时也是构建历史学科知识体系的过程,因此历史学科内部的知识联系的运用也就成为了关键,同时也是学生对历史学科内综合能力的体现。因而在学习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每个知识点间的联系、综合与对比。巧妙运用横向、纵向联系,加以分析对比,不断提高综合归纳与概括的能力。

三、能够将所学的历史知识加以运用来解决问题

学习的最终目标是会实际运用,首先是解答历史考试试题,以及相关的综合题目;其实是能够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中的一些问题,包括个人的、社会的等等诸多方面的问题,这也恰恰正是历史学科体现出“人文科学”方面的特点。历史的终极目的就是通过历史把握现在、预见未来。学生通过对于历史知识的掌握与学习,可以分析当前现实社会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并对现实中出现的一系列的问题可以运用历史的观点有个正确的认识与理解,对现实中的现象的发展趋势也有个合理的预测或判断。此外,学生也会以历史的经验与教训或者价值观来正确的对待自我,树立人生道路上成功的信心,也能正确面对失败,以实现自已完美的人生。(本文来自于《现代阅读·教育版》杂志。《现代阅读·教育版》杂志简介详见)

四、总结

总之,在历史的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虽然很多,但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以运用,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学习的方法也不是具体的,而要因人而异。这也就要求老师要不断的学习与进步,深挖掘教材,系统地掌握历史教材体系,让学生正确地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

作者:夏永壮 单位:秦皇岛市卢龙县卢龙镇总校

中学历史教学研究:中学历史教学中教学模式浅谈

历史学科在提高全民族素质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历史课的开设肩负着增长学生智慧,开拓学生视野和增强民族意识等重任。因为历史知识的学习对于拥有一定生活经历的成年人来说是没有什么问题的,然而对于青少年学生就不同了。把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变为探究知识的主体和参与者,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自然就可以把历史学科变成学生们乐学的科目,由于初中历史学科内容大多生动而具体,在平时的教学中也有选择性的运用了情景教学模式,发现这种教学模式易操作,而且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一、创设情景,提供最佳导入

初中学生其心理活动正处于儿童向少年的国度时期,在新课的导入上不宜采用设疑导入法。因为,上课伊始,学生被疑问缠住,其心理多半是不愉快的,那种由于教师设问不当,导致师生双方难以很快进入教学主要过程之中的情况是屡见不鲜的。如果我们以情激趣的方式,创设教学情境就能够为学生提供最佳导入。如在“解放战争的胜利”的课程教学中,一开始我就用集体朗诵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的方式创设情景,形成最佳导入。中国诗词是非常讲究节奏韵律美感的,对诗词的朗诵很能营造出一种画图般的已经和体验的风味,其影响力是很大的。尤其是集体朗诵气势磅礴、壮丽辉煌的诗篇,更是意境感人。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所展现的画面感就是如此前列。当时生在集体朗诵诗更干热血沸腾,头脑中会呈现出万里长江之上,百万雄师挥戈横渡的雄壮画面。如果能配以电影或电视画面及其音乐,其意境会更好。

二、利用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兴趣

美国教育学家B.F斯金纳创造了斯金纳箱在其推动下,电子技术被逐步引入教学过程,特别是在先进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现在教学技术收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历史知识具有较强的直观性和形象性,针对青少年好奇心、求知欲的特点,把历史形象生动的展现,是历史教学的一个难点。多媒体的交互性那个和展示性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徐希兴趣和认识主体作用的发挥,它更有利于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去主动的获取知识。充分利用现有技术手段实施素质教育,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制作教学课件,已成为构建现代教学模式的一个重要标志之一。它教学的优势是传统教学模式无法比拟的。如鸦片战争,在多媒体教学方式下,学生可以观看片段,模拟进军路线,还可以为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那个配音等。还有帝国主义瓜分中国,让学生自己动手用不同的颜色标明不同国家的侵占地,这样更能激起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这些效果都是单纯的课堂讲解很难达到的。

三、采用多种形式,展现情景教学模式

(一)角色扮演

它彻底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的形式和结构,整个教学有学生和交换角色表演进行,将一些抽象的知识,深奥的道理以具体的形象作出深入浅出的说明,是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亲切感,很自然会加深学生的内心体验。这就避免了用传统教学模式,使学生产生“纸上得来终觉浅”的遗憾。如在讲“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前,我先让学生在网上收集部分关于古代先贤治理国家的想法及言论。上课再讲清“诸子”、“百家”、“百家争鸣”等概念,再由几名学生分别扮演孟子、荀子、庄子、墨子、韩非子,围绕“如何才能治理好国家”和“如何看待天和鬼神”两个问题,再由“争鸣”,“演员”各抒己见,展开辩论,是“百家争鸣”的局面形象直观地在线出来,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战国时“百家争鸣”的浓厚氛围,也培养料学生从思想家的言论中获取有效信息,把握思想家基本观点的能力。再如《》一课,可安排四位同学分别扮演康有为、李鸿章、荣禄、翁同和,以荣禄“祖宗之法不可变,你难道不知道吗?”……展开表演,学生通过生动的表演,加深了对顽固派愚昧、发动、阻碍历史进步的本质的认识,和对维新派基本主张的理解,从而使学生把主观情感移入到认识对象中去,达到了体验、理解历史的目的。

(二)模拟情景

即综合运用直观的实物、图像及形象生动的语言,再现教材内容,为学生营造一个具体化,形象化的历史场景,以缩短时空距离,增强历史真实感,烘托课堂教学气氛,使学生对历史知识形成首先的感性认识。如在讲《甲午中日战争》一课时,准备了《甲午风云》《邓世昌》等光盘或录像带,通过播放片段,再现当年甲午海战的历史情景,让学生同历史人物同辈同喜,与历史脉搏一同跳动,再结合教师的分析,归纳,引导学生掌握战争全貌,得出战争本质及相关知识点,加以掌握和应用就相对容易。又如,在讲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时,先出示“时局图”和“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示意图”,教师根据图示,激情叙述在帝国主义瓜分下中国面临的亡国灭种的悲惨处境,使学生仿佛又回到了100多年前的中国被列强任意宰割的时代,从而激起学生对帝国主义强烈的憎恨和对清政府腐败无能的悲惜。在教师创设“模拟情境”的基础上,也要由学生自己来创设情境,如在讲苏联卫国战争中的莫斯科红场阅兵时,结合教材的插图,要求学生以参加者的身份,做一份口头实况报道,他们根据材料,形象地描绘了德军的疯狂进攻,红场上的红旗、坦克、士兵及步伐……通过学生积极思考、参与、再造了这一永垂史册的场景,也达到“能力与方法”中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表达能力及教学目标。

四、情景教学模式在课堂运用中的优势

历史情景教学模式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在具体的实践中充分显示出了它的优势。可概括为:

1.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积极性。

情景教学通过具体场景的设计,为学生提供了表现自己和发挥潜能的场所,整个教学过程对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很好的体现。在教学手法上,运用多媒体教学,把丰富的感情材料呈现在现实面前,寓教于乐,寓理其中,学生时时感到“易”、“趣”、“活”,直观具体的表现形式,真切的历史感,符合学生认识特点的情景设计,使学生很快入情激趣,成为课堂活动的参与者。这使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强调学生主体能动作用的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基本观点得到了充分体现。

2.有利于学生人格发展。

采用情趣教学,师生间既有知识的传递,又有情感的交流,有利于形成和谐、协调、合作的教学气氛,建立起互相尊重、信任、团结、友爱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发展。

3.有利于学生智能的发展。

历史情趣教学模式为学生有效学习、全面发展提供了最佳活动场合。它通过营造融洽教学气氛,激发学生的情感,而积极情感会产生移情效应,推动学生智能发展,由情感体验向智能转化。情景、情感、智能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使学生知识、智力、非智力因素得到全面发展。

4.有利于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马洛斯•罗查认为,教学活动是建立在学生全部心理活动即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基础之上的,只有当学生全部心理活动都参与整个教学时,才能取得明显的教学效果。在非智力因素中,情绪与情感对人的认识起了决定性作用。历史情景教学通过创造最佳情景,激发学生积极情感,促使学生非智力发展。情景教学模式作为一种与中学新课程改革紧密相连的一种教学模式,具有自身独特的优势,但也相应受到多种条件的限制,如教学内容,教学工具,学生,教学时间及地点,因此,只有在符合时宜的基础上加以运用,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作者: 陈鑫 单位:重庆市第三十九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