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研究

时间:2022-08-01 03:23:24

导语: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研究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一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研究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研究:探析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互动交流

【论文关键词】小学 语文 课堂教学 交流互动

【论文摘 要】随着新课改教学理念的逐渐深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采用师生互动的方式已经成为教学的重要的表现方法。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增进了课堂教学的良好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开阔了视野,掌握了知识,在互动交流中沟通变得更为融洽,师生、学生之间平等的交流推动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渗透。本文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互动交流进行了分析。

一、创设互动的氛围,提高学习的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的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教学的过程就是互动交流,共同发展的过程。实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首先要建立起师生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大胆的展现自己,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如在教小学语文识字的教学中可以先将课文中的生字讲解后,请学生来领读课文,这时学生争先恐后的举手,还可以将学生分成几组,不同的组别进行连读练习,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和表达力,这种氛围是教学变得轻松活泼,学生在争着学的氛围中,提高了对学习的兴趣和主动学习的意识,互动交流的畅通把学习变成了一种乐趣。

二、适当的鼓励,促进互动交流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对细节的把握,给予学生适当的鼓励。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学生的性格不同,表达方式也不尽相同,同样是问题有的学生会有不同的理解和疑问,教师应善于观察学生的思想变化,鼓励学生大胆的提出自己的想法,可以与学生一起共同制定一些课堂的奖惩方法。如对大胆发言的,发表不同意见的,表达真实感受的,帮助同学解答疑问的等同学给予奖励,对不尊重同学,嘲笑别人错误的同学进行批评,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如在教学《火红的枫叶》时,读完课文,班里一位不大爱说话的学生举起了手:“老师,树叶都是绿的,为什么枫叶是红的呢?课文印错了吧?”听到他的发问,首先表扬了他,然后认真地讲解枫叶的变化过程。看到他那专注的神态感到欣慰,鼓励学生向他学习积极思考的精神。

三、通过疑问,增加交流互动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会产生疑问,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提出适当的问题,让学生带着疑问,利用问题进行互动,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疑问可以开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还可以利用疑问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如在教《我的影子》一文时,课文内容提到了光学知识,低年级的学生对于这个问题不能很好的理解,有的学生问:我为什么有影子?有的学生问:影子有多大,别人踩了我的影子我还能动吗,面对学生提出的各式的问题,教师可以将学生带到操场上,让学生真切的感受一下对影子的感觉。学生们在阳光下看着影子,争相说着自己的看法,这时适时的向学生提出问题“太阳在我们的上面,影子在哪里”“太阳在左边,影子在哪里”“在树荫下,影子呢”等问题,学生们抢着回答,在疑问中学到了知识,这种带着疑问式的互动交流方式很好的展现了教学内容,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再如《浅水洼里的小鱼》,请学生开展小组内讨论交流。品味小男孩努力地救鱼的词句。问:你从哪些词语知道小男孩努力地救鱼。有的学生:从“他走得很慢”,知道他怕把鱼儿踩死和生怕漏掉任何一条小鱼。有的学生:我找到“不停地弯下腰”,知道他会很累,但他没有停下来,没有放弃。有的学生说:我找到“用力地扔”,知道他是多么想小鱼儿能顺利地回到大海里快乐的生活师。同学们通过互动讨论,都成了学习的小主人。

四、融入情境,提高交流互动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融入情境教学,在情境中开展充分的想象力,增进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同时情境教学提高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主动探索学习内容的能力,增强了对语文课程的理解能力和对内容概括总结的内容,教师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指导,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如在学习《推敲》时,在学生熟练的朗读课文后,先将课文以故事的形式讲出来,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写作环境,当学生还回味在故事里时,请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表演,有的学生演贾岛,有的学生演韩愈,还有的学生表演门,学生之间的互动表演提高了对学习的热情,更有学生在表演推和敲的动作时,旁边的同学配合着发出了推和敲的声音,令观看的学生忍俊不止。这种情境的方式很好的诠释了课文的内容,师生,学生之间通过交流合作,提高了教学的互动性。

五、敢说敢做,培养交流互动

小学语文课程不仅要重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同样重视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和思想创新意识的培养,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有话可说,敢于表达自己思想的个性发展,在教与学的互动中,精心设计课程计划,利用情境教学与设疑、鼓励等教学方法相互结合的方式,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锻炼学生敢说敢做的精神,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导,在游戏中学习,在学习中创造,在创造中思考,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例如口语交际课《应该帮助他们》,教师可根据课文中的两幅插图,引导看图,角色说演。创设情境是为了双向互动,而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双向互动仅有一、两次是不够的。教师可提出“假如你在路上遇到了一位需要帮助的残疾人,你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是不是只有残疾人需要帮助?还有哪些人需要我们帮助?你会怎样帮助他们?”等问题,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使学生在双向互动中学会帮助他人。

总之,互动式的语文课堂教学搭建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沟通的桥梁,通过互动式教学培养了学生与人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了,促进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能力,使课堂学习变得轻松愉快了,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研究:浅谈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论文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有效性

论文摘要: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方式都已经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等现代教学方式已广泛运用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课堂教学逐渐活了起来。但是,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缺失仍是急待解决的严重问题,本文就来谈谈怎样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本文就针对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提出了一些策略。

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是教学研究的一个永恒课题。但是,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缺失仍是急待解决的严重问题,有些课堂未能通过多边活动的优化调控,使其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以教师教的效率代替学生学的效率,重眼前“有效性”,轻将来“有效性”;有些课堂学生参与的机会悬殊;有些课堂“课内损失课外补”;有些课堂呈现出片面化、绝对化、形式化的倾向。本文就来谈谈怎样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本文就针对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提出了一些策略。

一. 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树立服务意识

教师在课堂中要树立服务意识,做到把“玩”的权利还给学生,把“做”的任务派给学生,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把“创”的使命留给学生。从而将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推向自主探索获得知识的舞台,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定目标,并根据目标进行预习、尝试、操作、探索、归纳等。努力做到: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学会的,教师不教;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做的,教师不替代;凡是能让学生自己讲的,教师不暗示。

二.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鼓励学生质疑和创新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协调,对学生遇到的个别问题进行个别解决,促进学生的学习进程。实践证明,学生的主动参与性越明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越大,越表明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勤思多问,可以说,一切有成就的人都善于思考,都有好思的习惯。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一定要注意多启发,多反问,不要包办代替,要鼓励他们想问题、提问题、钻研问题。现在有些学生不但手懒,脑子也懒,有一点难题就想问,总想依赖别人,一看题目较难尚未好好琢磨就去问老师。这时候如果老师鼓鼓劲,学生仔细一分析,可能就想出来了。如果鼓劲还不行,老师可以给学生指明思路,要根据学生所提的问题教给学生思维方法。只有在学生自己会思、会问、会学的基础上,才有可能为别人合作交流,也只有在学生个体的潜能得到发挥时,课堂教学才变得有效。

三.制定有效的教学目标

制定有效的教学目标,是实施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就必须具备有效的教学目标,而有效的教学目标的设计首先就是准确和明确。目标的制定既要重视学生对语文知识的适度掌握,更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其次,目标的制定要有一定的层次。可以根据学生认知结构、学习动机等差异,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如:在为《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第二课时设计教学目标时,可以这样定位:①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训练,使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体会大自然的奥秘和情趣。②把自己已掌握的课文中辨别方向的方法教给大家,学习课文还未掌握的辨别方向的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事物的意识。③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通过拓展了解更多的辨别方向的方法。目标的表达准确、清晰,对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层次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尊重学生的主体,从学生已有的基础出发。这样的教学目标设计得就比较人性化。

四.优化教学情境

优化教学情境,激发兴趣是实施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先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就必须建立在学生的兴趣之上。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甚至达到废寝忘食的境地。在“智力发展最佳状态”中学习,才能使学生获取更多的有效知识。所以教学中要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带着兴趣学习是教学的一个最简单的有效法则。在教学实际中,可根据教材内容选择性地组织一些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蘑菇该奖给谁》这一课时,可在班上组织分角色表演课文,先在每个小组练习,然后全班学生参加,你喜欢哪个角色,你就演哪个角色,一次一次进行交换,使每个孩子对课文内容都有了了解,并通过自己的朗读表演理解了课文内容,无需教师在课堂上进行逐句逐段地分析课文内容了。

五.注重过程

注重过程应给予学生四大关注,这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1.在课堂上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新课程改革进行中的今天,大家一致认为探究、合作的学习式是最好的方式。但我个人认为,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对于学生的有效学习也显得很重要。我们可以把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重点把知识的形成过程以及知识的学习与运用方法整合成新知识结构。

2.在课堂上关注学生原先的经验。课程要素的整合要有效的唤醒学生沉睡的经验,并使其兴奋和活跃起来。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学生要按教学需求主动地进行有效经验的改组和改造,生成性的内容要有效的为落实预设目标服务。所以要造成课堂教学的有效,激活学生以前的学习经验是很关键的。

3.在课堂上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学生的学习体验,一般来源于强烈的认知冲突,并在亲历性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解决问题,获得体验。不断的强化和拓展学习体验,有利于为后续学习积累新的经验。同时我们教师要在教学中为学生疏通必要的信息通道,使教学更加开放和对话,同时也使学生的能力在信息背景下进行思维的加工,形成新的思维的成果。学习体验和信息意识的形成也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性完成的必要手段。

4.在课堂上关注学生的主体价值观。在新课程改革的课堂中,在我们许多的综合实践活动中,我们应该强化学生的个性化的体验。引导学生质疑,笔者在教学《凡卡》一课结尾时,引导学生讨论,提出质疑:凡卡给爷爷的信发出后,他的命运怎样?爷爷能收到凡卡的信吗?为什么?凡卡能不能跑回去呢?为什么?即使爷爷收到凡卡的信,接他到乡下去,是否就能摆脱苦难的命运?为什么?这样逐层深入地讨论,学生的思维突破常规和经验的禁锢,不断产生新的答案,从而使他们的思维向独立特性和创造性方向发展。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影响课堂教学的因素也很多,如教师的因素学生的因素,教材的因素,以及课堂环境的因素等等为了提高教学的质量,我们必须以教学理论作指导,经过自己的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熟练地运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研究: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本文作者:刘明学 文秘站刊登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网络等现代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教育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已越来越多地走进小学语文课堂,现代技术教育媒体的出现为我们教学手段的改进提供了新的机会,可以产生在传统教学中无法达到的知识表达及传递的效果。笔者将结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谈谈信息技术在小这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信息技术的运用还存在一些误区,只有走出这些误区,恰当运用信息技术,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存在的误区

1、缺乏对学生个体的分析,盲目搬用课件

如果缺乏对学生个体的分析,盲目搬用课件,会造成学生学习的不适合性。因为我们运用的课件大多是面向农村孩子,认知水平不高的学生设计的,课堂容量大,教学密度大,往往令学生眼花缭乱,失去运用价值,要想使多媒体课件真正发挥实效,首先应该认真分析自己学生的个体特征,想一想自己所占有的教学资源有多少应该用,应该怎样用,如何去设计,如何去组织,如何去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对学生特征的分析,是多媒体教学设计的前提。

2、教学过程以课件为中心,偏离教学主体。

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核心特征应是辅助,即辅助教师教、辅助学生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处于主导地位,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课堂中所有的活动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可我们部分教师自己还不能够独立制作课件,所以教学过程中,教师就无法根据学生实际去调控课堂,只能以课件为中心去授课,偏离教学主体。这样的教学容易导致学生学而不实,教而不深的结局,反而影响实际教学。

3、信息量过大,滞留时间短,不利于记忆。

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大大节省了教师大量板书、画图的时间,这是大家公认的。但对于我们大部分教师来说,都使用“流水型”模式课件,教师只要轻击鼠标,就可以顺利完成操作。我们都知道,对于学生接受信息来说,需要一定的时间,过快的更换屏幕内容,学生来不及理解和记忆,这样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所以我们在进行设计时,对现成教学资源要合理取舍,解决好信息量过大的问题,同时屏幕切换不能太快,应以学生确实能够理解、记忆为准,需要强调的可反复展示。

二、恰当的运用

1、教学情境的创设需要运用信息技术。

教学情境的创设有助于反映新旧知识的联系,有助于促进学生进行思维联想,使学生对知识进行重组与改造,易帮助学生知识的同化和顺应。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借助多媒体播放有助于理解教学内容的视频资料、动画、图文等。如学习《“红领巾”真好》一课教学中,通过舒缓优美的音乐伴着悦耳的鸟鸣回荡于教室,葱郁茂密的树林,点辍着各色野花的草地展现在眼前,欢快的小鸟、可爱的“红领巾”活跃其间,动情的朗读,将学生带入情境之中,使学生感受到自然的美、音乐之韵、诗歌之情。

2、远离学生实际而又必须让学生掌握的知识,需要运用信息技术。

比如在执教《我们成功了》时,截取了北京申办奥运会成功时的视频资料,创设这一情景,意在让学生意识到北京申办20__年奥运会成功时全国人民的喜悦气氛。

3、逻辑思维性强、较为抽象的知识,学生难以想象、难以建立起概念的要运用信息技术。

如在进行《黄山奇石》教学时,针对学生无法亲身经历、亲自感知,难以想象黄山景色如何奇异的现状,教师可将在互联网上搜集的图文并茂的大量黄山图片,使文中“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多鸡叫天都、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的教学内容立体的、多维的呈现在学生面前。

4、拓展教材内容、开拓学生视野,需要运用信息技术。

如在进行《天空生活趣事多》一课教学时,教师可从互联网上搜集有关宇宙飞船遨游太空的景象进行拓展延伸,使学生对太空生活进一步了解,从而增强学生对科学的探究兴趣。

我们一定要明确,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信息技术只是一种辅助手段,要在辅助上下功夫。只有根据所实现的教学目标恰当运用信息技术,实现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机整合,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研究: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整体性

一、整体教学的全面性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能否贯彻全面性原则,是检验教师的教学思想是否端正的分水岭。所谓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全面性,它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一是面向全体学生。语文课堂教学要保证好、中、差的三类学生都能受到很好的教育,都能有机会参与课堂教学的各项活动,使他们各自在不同程度上有所习得、有所提高、有所发展。要克服过去"尖子"教学与"英才"教学的片面性和单一性做法的影响。中小学教育是打基础阶段,小学语文教学更是基础的基矗教师要把小学语文教学纳入素质教育的轨道,着力于把学生培养成为适应21世纪所需要的人才。

二是学生个性特长得到发展。语文教学面向全体学生与全面提高素质不能以无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不顾学生兴趣特长、压抑学生创造个性为代价,而必须在整体培养和全面提高的基础上,开发学生的差异"资源",对学生实施优势教育,把教育者的着眼点从死盯书本与分数的"应成教育"引向研究学生心理特长的素质发展教育,使有某些天赋和特长的学生都能学有所长。为此,教师要找准每一个学生的优势发展点,来确立他的特长、个性发展的具体方向和目标。要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帮助学生发展个性。

三是学生个体全面素质的提高。全面性为学生提供全面发展的教育,以促进学生的个性的发展。因此,教师应努力克服以分数为唯一目标的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要立足于学生发展的长期效益,对他们终身负责,实施整体培养,使之既能满足进一步深造的需要,又能适应21世纪对人才的要求。这就要处理好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以及一般能力发展的关系,要处理好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关系,使学生善于观察,爱动脑子,能说能写,越学越聪明,越学越爱学。

二、整体教学的相关性 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总是互相联系的。以重点训练项目为核心的整体教学也是这样,它与各类课文、非重点训练项目及其它语文基本功,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首先要处理好重点训练项目与讲读课文的关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培养、阅读方法的习得、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表达能力的形成,都以讲读课文为主要凭借,它起着范例、引路的作用。诚如叶圣陶先生指出的那样:"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现代教育培养的一代新人,不仅要掌握丰富的知识,而且要具备独立探索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知识和能力的发展虽不是同步与成正相关的,但却是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如果离开了知识系统,这等于失去了学习新知的基础和阶梯,独立的发展也就变成"无本之木"。只有知识转化为能力,才能成为学习的手段。学生掌握的语文知识结构越是带有规律性,就越有利于语文能力的发展;经过学生主观努力和思维积极加工而获得的语文知识越多,就越有利于语文能力的发展;学生语文的整体认知的水平越高,就越能迅速地将捕捉到的语文知识信息纳入系统,并能保持"待用"状态,随时根据需要来激活检索、提取信息。以重点训练项目为核心分组编写的小学语文教材,正是基于这种基本思想。所以,教师要十分重视讲读课文的教学,在教学中渗透学法指导,培养自学能力,使学生掌握重点训练项目的学习方法。

二要处理好重点训练项目与非重点训练项目的关系。重点训练项目的是动态的、变化的,在这个单元是重点,到下一单元就可能转化为非重点项目。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当考虑到学生已经受过哪些重点项目的训练,特别要注意那些与新的重点项目有密切联系的旧的训练项目,把新旧项目结合起来进行思考与训练,以巩固学过的重点训练项目,并为学习新的重点项目铺路搭桥。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来理解新的重点训练项目,顺利地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例如,六年制第九册第五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是《详写和略写》,在教学这组课文时就要自觉地联系本册第三单元的《怎样选择材料》这个重点训练项目,要求学生回忆《舍身炸暗堡》这篇讲读课文详写的是哪些内容?略写的是哪些内容?为什么?教学讲读课文《狼牙山五壮士》时再引导学生理解与掌握课文是怎样进行"详写与略写"的,以及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样新旧知识有机有效地联系,有利于帮助学生构建稳固的认知结构的系统和推进认知结构的不断发展与充实,以构成重点训练项目训练与所达成的知识链条。

三要处理好重点训练项目与其他语文基本功的关系。重点训练项目的训练,必须以字词句段篇训练为基矗阅读教学训练的内容是训练语言,即训练字词句段篇和听说读写能力。理解不是学习的终极目标,而是以此为例,让学生形成理解与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即凭借课文内容,训练语言运用,把原来单纯的理解训练转换成表达训练,让学生把理解的东西,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这样,既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又进行了语言文字训练。如《狼牙山五壮士》中的"英雄跳崖"一段,写得比较详细,表现出五壮士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教学这段可先让学生阅读,在理解这段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语言转换,再造人物形象。如启发学生用第四段中"带着......带着......"的句式填空:"五位壮士昂首挺胸,带着,带着,相继从悬崖上往下跳。"这样的练习具有综合效应,既可帮助学生认识五壮士崇高的精神境界,又练习了运用语言,集发展认识、发展思维、发展语言于一身,确有"一石三鸟"之效。

四要处理好课内外的关系。教育研究表明:语文教学单靠课内传达信息是很不够的,难以高速度、高效率地提高语文水平。进行重点训练项目的训练,教师应最大限度地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要从阅读的广度和深度上来达成重点训练项目的目标,并且有效地促进学生品格修养、认识能力、情感意志、阅读习惯等良好素质的整体发展。信息论告诉我们,信息刺激对于认识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教师要树立大语文观,为学生创设和提供广阔的信息刺激背景,努力引导学生开展课内外、校内外的语文学习活动,扩大他们的知识视野和学习领域,引导他们广泛阅读,广泛交往,广泛习作实践,开拓学习渠道,充实他们的知识系统,锻炼他们的操作系统。用知识的广度来加强认识的深度,用扩展的认知视野来改造狭隘的认知结构,这是促进学生认知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是实现优化整体组合,达成重点训练目标的重要途径。

三、整体教学的层次性 重点训练项目的目标达成,除了具有相关性,还具有层次性的特点。一个训练重点项目,需要经过三个教学层次方能告一段落。

第一个层次是训练方法的指导。

如前所提,这个任务责无旁贷地要落在讲读课文的"肩上"。讲读课文的教学任务主要是帮助学生理解与把握重点训练项目的训练方法。例如,六年制第九册第五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是《详写和略写》。在讲读《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讲读课文时,教师要抓装壮"字,让学生读书与思考:课文哪些地方写得具体详细?哪些地方写得简略?课文是怎样写具体的?这些内容为什么要详细写?同时带着书后第2题默读课文分段,并圈画重点词句

,而后组织学生讨论,并通过对关键句段的朗读与揣摩,进一步理解作者的意图。讲读课文教学除了让学生理解与掌握课文是怎样体现重点训练项目外,更要渗透学法指导,以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与习惯,为其学习阅读课文和今后独立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个层次是运用与巩固

从讲读课文学到的读写知识。阅读课文是由讲读向独立阅读过渡的凭借。它与讲读课文既有密切的联系,又有明显的区别。阅读课文主要是为了复习、巩固和运用在讲读课文的教学中学到的知识和阅读方法,并通过训练转化为技能,它的主要任务是指导学生练习在讲读课上学到的有关重点训练项目的知识。

如教学《劳动的开端》,先要复习《十里长街送总理》这篇文章的读写内容是什么,为什么要详写?而后让学生带着书后第2题默读课文,并指出详写的内容是什么?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深入理解作者是怎样描写第一次挑煤的经过的?这样写对表现人物性格有什么作用?课文的开头与结尾同第一次挑煤有什么联系?与题目"劳动的开端"又有什么联系?最后进行课堂练习,写出第一次挑煤经过的提纲,并组织交流与评议。这有助于检测学生对本单元重点训练项目掌握的情况如何。

第三个层次是总结与提高,将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读写例话"是介绍读写方面的知识短文。它的任务是介绍本组教材的读写知识点,即本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这是自学内容,应放手让学生自学。先让学生阅读"知识短文",将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而后让学生独立进行阅读或写作训练的实践。如学生了解了什么是详写与略写、为什么要详写与略写的知识之后,就可让学生分析近期的习作,组织学生讨论。对达到了详写与略写目标的习作要指出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对详略不当的习作要引导学生提出修改意见,使文章重点突出。还可让学生自己命题,编写习作提纲,指明详写与略写的内容。

四、整体教学的探索性在小学语文整体教学的这块"领地"上,还有许多"未知领域",需要我们去探求、去发现。笔者以为,探索的重心是:着力于课堂教学整体效益的提高,提高每节课的效率,努力以高效益实现"减负"与提高质量的统一。其具体内容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首先是探索整体教学如何落实重点训练项目和培养与发展学生的思维、语言和认识能力及发掘教材内部的情感因素,使学生爱学,注重教师自身的情感表现,使学生乐学。

其次是探索如何减少课堂时间损耗,保持适当的知识量、思维量、练习量和教育量,增加信息输出的有效性,改革课堂结构,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提高学生的接受率。

第三是探索如何优化教学手段,广泛使用电化教学以增强直观性,提高学生储存记忆的速度、长度和容量。第四是探索如何突破单一的教学模式,积极探索与不同课型、不同学段、不同学生特点相适应的不同的教学方法,积极推广目标教学和分层教学,谋求多模式、多层次、多渠道的教学,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第五是探索如何加强教学活动流程的管理,实现教法与学法的转化,主导与主体的转换,以及变对差生滞后补课为课前辅导。

总之,整体教学,是从讲读到阅读,再到"读写例话",来完成某一重点训练项目的训练过程。它不仅为语文教学本身所需要,更重要的是学生理解与把握重点训练项目的一种普遍适用而科学的方法的客观需要。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研究: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评价

摘 要:课堂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它既是教师参与课堂教学的主要标志,又是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必要手段。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课堂有效评价;导向性原则;有效性原则;开放性原则;可行性原则

所谓课堂教学评价,主要是指评价主体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对课堂教学各因素及发展变化进行的一种价值判断活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堂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学习,改善教师教学。语文课堂评价应准确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情况,全面落实语文课程目标。应充分发挥语文课堂评价的多种功能,恰当运用多种评价方式,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突出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同时,语文课堂中的评价,是教师与学生情感和思维交流的主要方式,是联系学生与文本之间的纽带。因此,语文教师应注重运用课堂教学有效评价策略,增强语文课堂的活力。那怎样运用课堂教学有效评价的策略呢?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来进行评价的,可见有效评价对学生的教学效果有相当的益处。

一、导向性原则

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要有明确的导向性,通过评价使评价对象的思想和行为不断地向评价标准靠拢。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导向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应体现当前教育发展的趋势,应体现全面和谐发展的培养目标,即培养具有良好的品格、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较强的适应社会能力的人。(2)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应体现现代教学观,以学生个性发展为本的发展观,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活动和交往的观念,尊重学生个性独特性的差异观等。如,我在教学《蝙蝠和雷达》一课时,运用了多媒体教学让学生感受了现代科学的发达,同时也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探索科学、运用科学的兴趣。

二、有效性原则

课堂教学评价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评价标准的有效性。评价的有效性是评价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要求。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有效性就是指所确立的标准符合课堂教学的特点,能够体现现代课堂教学的内在要求,并为从事具体课堂教学的老师所认可。因此,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有效性应该做到以下几点。(1)应反映明确的教学目标;(2)应体现课堂教学的内在的规律;(3)应体现课堂教学自身丰富多样的个性,使课堂教学具有焕发新的生命活力。如,我在教学《鱼游到了纸上》这一课时,想到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的一句话:“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这时我就运用了激励的语言,从正面给予学生评价,而且评价的语言是针对学生的回答,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关注,学习兴趣浓厚,使课堂具有丰富的多样性。同时教师能够合理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对学生评价,这也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

三、开放性原则

课堂教学本身是一个很复杂的系统,具有极为丰富的内涵,对课堂教学进行评价不可能用一个整齐划一的标准来框定教师和学生的行为,一个标准不可能涵盖众多复杂的教学行为,因此,现代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应该具有开放性。这样不仅为评价者在评价过程中具体掌握标准留有一定的余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更为重要的是它应为教师和学生留有广阔的创造空间。这一点突出在学生学习口语交际中,有学生自己的评价,有老师的评价,有同学的评价,还有家长的评价,开放性的评价原则让学生能全面地了解自己,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例如,我在教学口语交际《令我敬佩的一个人》时,上课时先让学生小组内交流各自的想法和意见,并让小组内学生互相作出评价。然后在班上交流,先让学生对自己作出评价,接着让其他小组的同学给予评价,最后教师再给出评价。这样的评价方式才能很好地让学生对自己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四、可行性原则

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应满足当前社会的迫切要求,符合当前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同时还应具有可操作性,尤其是新的课堂教学评价的对象更多的人的精神状态和心理变化,因此,评价的可操作性就显得特别重,否则再好的评价标准也得不到真正的实施。

五、课堂教学有效评价的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评价的一个极为重要的依据就是教学效果的检查。可以从三个方面来体现:(1)能达到预期的

学目标,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知识结构的形成和基本能力的发展。(2)通过知情交融的活动方式,促使学生自主性、主动性的发挥和良好个性的形成。(3)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心理体验,感受生活的乐趣,体验创造和成功的喜悦。

另外,我认为课堂教学有效评价标准不应面面俱到,并不是把上面的方法都用到我们的一节课中来。课堂教学评价还应该考虑面向不同层次的问题。如,低中高年级的教学标准应有所区别等,而且评价还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和不同的需求来评定。

总之,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是准确、全面、有效地进行评价的基础,也是使评价功能得以正常发挥的前提条件。每个人都需要积极的评价,学生更需要,所以,我们教师在课堂上给予学生有效的评价,不但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还会使得学生有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