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金融会计风险的成因与防范

时间:2022-08-02 10:36:01

导语:在金融会计风险的成因与防范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一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金融会计风险的成因与防范

金融会计风险成因防范:金融会计风险的防范与化解

在我国经济日益呈现多元化趋势的情况下,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绝不能仅仅停留在信贷与支付的风险上,而要多方面、全方位看待金融风险。金融风险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金融会计风险就是金融风险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其危害程度并不亚于信贷风险。因此,防范与化解金融会计风险是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金融会计及金融会计风险

金融会计是我国会计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按照会计的基本原理、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以货币为计量单位,对金融机构的经营管理活动进行准确、完整、连续、综合的核算和监督,并对于金融机构财务信息进行衡量、加工和传送的特殊的专业会计。它应有助于信息的使用者在经营管理和其它经济活动中作出合理和有效的决策。

金融会计是金融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愈发展,会计愈重要。金融会计的重要性,要求其对金融机构经营管理活动的核算监督及其所反映的财务信息必须绝对准确,符合客观实际。但是,金融会计也面临着复杂的外围环境和人为因素所带来的各种风险。所谓风险,可以根据人们的不同理解而多种多样,如风险为可测定的不确定性;风险是对特定情况下未来结果的客观疑虑;风险是损失出现的机会或概率等等。但是,目前最被人们接受的风险定义是“损失发生的不确定性”。因此,所谓金融会计风险,就是金融机构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由于会计核算错误或会计信息提供失误而导致的决策失误,以及因为主客观条件恶化或其他情况,使金融机构的资金、财产、信誉等蒙受损失的可能性。

二、金融会计风险的防范与化解

1.逐步建立适应商业化经营特点的管理型金融会计新体系。在防范与化解金融会计风险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会计的管理职能,切实运用现代管理会计的理论与方法,对银行的业务经营,特别是对高风险经营的信贷业务,进行全过程的跟踪与监控,积极参与银行经营决策,逐步建立起能适应商业化经营特点的管理型金融会计新体系。首先,要尽快建立集中统一管理与分级授权核算相结合的会计核算体系,全面整顿会计工作秩序,加强会计的基础工作,积极治理假凭证、假账簿、假报表等“三假”现象,切实提高会计核算质量,为改善银行经营管理与防范金融风险,及时提供真实、可靠、全面、相关的会计信息。其次,要尽快实施统一的会计管理体制,杜绝违规经营、账外经营。目前我国银行业存在的许多风险与损失在很大程度上与违规经营和账外经营有关,这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出了金融会计管理不统一的弊端,影响到会计职能的发挥,使得正常的会计信息难以及时获得,不仅不能及时发现问题,还容易掩盖问题,延误分散与化解风险的时机。因此,只有尽快实现金融机构内部统一的会计管理体制,才能有效地遏制违规和账外经营,有效地防范和化解金融会计风险。

2.加强和改善金融会计的信息揭示与披露系统。离开了来自银行内部和外部及时、可靠、完整的会计信息,金融风险的防范与控制就根本无从谈起。为此,对来自银行外部借款单位的会计信息应就其真实性、全面性和相关性提出相应要求。首先,考虑到目前我国企业虚假会计报表满天飞、会计信息严重失真的现实情况,银行在接受贷款申请时,应强制要求其报送经由注册会计师审计验证后的会计报表,并要求出具审计报告的会计师事务所承担无限连带责任。其次,银行在接受企业贷款申请时,应要求所有的贷款企业必须提供现金流量表,并应将原先着重对企业利润指标和静态财务比率的考核,转变为对现金流量指标以及与现金流量表有关的财务比率的考核上来。第三,鉴于我国企业编制与提供的会计报表过于简化、信息含量低的情况,银行在接受企业超过一定数额的贷款申请时,除要求企业报送主要会计报表以外,还应要求企业提供能详细披露其偿债能力的补充会计信息。

从银行内部来看,全面、客观地揭示银行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及时提供有关金融风险的会计信息,应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加强和改善金融会计的信息揭示与披露系统。一是为弥补会计报表项目设置较为粗糙的不足,可以考虑要求银行在现有会计报表的基础上,再单独编制一张能够反映风险资产总额及资本充足率、逾期贷款平均余额及资本风险比率、备付金及备付金比率、贷款风险集中度、短期及中长期贷款、逾期贷款及不良资产状况等内容的补充报表,以便更为集中、全面、真实地披露有关金融风险信息。二是由于银行表外业务仅在业务状况表下以会计报表附注的形式予以反映,故银行表外业务具有自由度大、连续性弱、透明度差、风险性强等特点。因此,要恰当揭示表外业务所带来的各种风险,完善金融会计信息揭示制度和对表外业务风险防范的信息需要,可以考虑要求银行编制一张“表外业务情况表”,列示表外业务的经营情况,以全面反映表外业务的潜在风险。同时,银行应借助先进的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将每一个借款企业的情况,包括企业的会计报表及补充会计信息、担保抵押和信用度及开户状况等录入计算机,建立完整和连续的银行信贷信息数据库,从而实现银行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财务状况的完整、连续、动态的监控,以便及时发现企业异常,防止企业重复抵押、连环担保、多头贷款等不规范行为和高负债经营现象的发生,保证信贷资产的安全。

3.进一步改进金融会计制度,使之充分体现谨慎性会计原则。(1)改进呆账准备金计提方法,提高计提比例,扩大计提范围,简化核销审批手续。一是可以考虑采用能够按照贷款的风险程度计提呆账准备金,即将现行呆账准备金的计提方法改为每月按实际发生的贷款总额的一定比例(比如1%)全额计提“一般呆账准备金”;对出现有问题贷款,应立即按其发生呆账可能性的大小,依据预先确定的计提比例再计提“特别呆账准备金”。当这两项呆账准备金累积到一定的数额,足以完全化解所有有问题贷款可能发生的呆账损失风险以后,可不再计提呆账准备金。银行及金融机构按上述方法计提的呆账准备金应允许其在税前扣除。二是进一步放宽呆账准备金计提的范围,使计提呆账准备金的范围不能只局限于信用贷款,还应包括同样存在风险的透支、融资租赁和存放同业款等。三是放宽对呆账确认的条件限制,改革现行制度中一些过于苛刻的呆账确认规定,使许多实际发生的呆账能够及时核销,可考虑允许银行将超过一定期限的逾期贷款一律确认为呆账予以核销。此外,还应简化对呆账核销的审批程序,赋予银行一定的核销呆账的自主权。

(2)改进现行坏账准备的计提方法。按现行制度规定,银行坏账准备是按期末应收账款余额的3‰计提。此种方法的不足之处,在于它无法反映不同期限和不同性质的应收利息的构成与发生坏账损失可能性的关系,使坏账损失的发生与坏账准备的提取不相协调。为此,可要求银行采用账龄分析法来计提坏账准备,并按应收账款账龄和性质的不同确定不同的计提坏账准备金的比例。另外,应强制要求银行从每年实现的净利润中,按一定比例提取风险准备基金,专项用于补偿各种风险损失。

(3)应允许银行对长期持有的金融资产与一些非金融资产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的规则计价。银行可在每个会计期末对诸如贵金属、抵押贷款、拆放资金、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等项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公允市价或可变现净值进行比较,当这些资产的公允市价或可变现净值跌至账面成本以下时,或有较为明显的证据表明银行所持有的资产可能蒙受损失时,应对其账面价值进行调整,并将公允市价与账面价值之差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4.着力构建全面有效的金融会计风险监督保障系统。金融会计风险的监督保障系统应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三个部分。事前监督,主要应包括对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制定与考核。即反映流动性风险指标体系,如备付金比率等;反映资本不足风险指标体系,如资本充足率等;反映资产风险指标体系,如逾期贷款率等;反映金融市场风险指标体系,如利率风险率等;反映损益状况指标体系,如资产盈利率等;反映贷款对象财务状况指标体系,如流动比率、速动比率、产销率、资产收益率等。事中监督,主要应包括对银行稳健经营的动态监控。银行的决策部门应将上述反映金融风险的一系列指标,作为需要考核的责任指标落实到各有关责任部门。会计部门要与其它职能部门一道建立起对金融风险实施动态监控的机制,随时将来自各方面反映金融风险的各项指标与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警戒值相对比,并及时向有关部门发出反馈信号,敦促并监督各有关部门及时采取修正措施,以确保银行经营始终遵循稳健与安全的原则,尽量避免与减少金融风险所带来的损害。此外,事中监督还应包括对银行业务规范和法规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以维护法规制度的统一性与严肃性,防止违规违法行为带来的风险损失。事后监督、主要应通过对原始凭证、记账凭证、账簿和各种报表的检查分析,对银行稳健经营的结果进行全面复审检查,考核各单位有关控制金融风险责任指标的执行情况,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建议与措施,以进一步防范金融风险。此外,在银行内部还应建立和健全严密的内部控制制度和内部稽核制度,以便有效地在银行经营的各个工作环节上堵住金融风险的漏洞,形成防范金融会计风险的有效屏障。

5.努力实现从决策实施到管理监督的较为完善的金融风险监控机制。一要建立独立的会计及核算体制。金融会计人员在业务上只接受会计主管的领导,会计人员进行账务处理的惟一依据是有效的会计凭证。积极推行统一的核算软件,实行账务集中核算,业务处理和会计处理相分离的会计资产负债表、财务报表,由系统自动生成汇总上报。其他有关会计信息报表应当由会计人员独立编制,任何人不得任意调整。这样才有利于防止和杜绝银行“三假”的产生。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才能有效控制人为调表而造成的会计信息失真。二要突出抓好内控机制中重要风险环节的控制,尤其要抓好风险点的风险控制。要遵循双人、双岗、双职的原则,健全会计制度,推行会计委派制,强化财务核算,加强成本控制,加强对会计流程、印押证机、联行清算、承兑汇票、内部往来、现金出纳和财务的管理,重塑会计“三铁”形象。同时,要针对各个风险控制点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系统,通过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分析、风险报告等措施,对会计风险和经营风险进行全面防范和有效控制。要建立合理的授权分类和担保业务的会计控制制度,健全和完善各种审批手续,严格各项程序,加强对内部授权和转授权的控制,严格担保行为,全面反映经济活动情况,及时提供业务活动中的重要信息,增强内部管理的时效性和针对性,防范潜在的金融会计风险。

6.积极推行责任会计和广泛运用会计电算化核算系统。推行责任会计是防范金融会计风险的有效手段,因为责任中心的划分符合风险控制的分散化原则,同时责、权、利在小范围内的充分结合也有助于及时发现存在问题,有助于解决问题。但是,责任中心所产生的大量凭证、报表如果没有计算机的协助,现有的会计人员无法在日常核算工作中兼顾责任会计工作。所以,要提供及时有效、全面、完整的会计信息,就必须建立现代化的电算化会计核算系统,而且金融会计的电算化系统要由业务数据处理系统向业务处理与管理型、决策型系统并重的系统发展,通过电算化会计核算系统的开发和运用,完善现有的金融会计管理核算体系,不断促进会计核算水平和会计核算质量的提高,努力实现防范与化解金融会计风险的技术进步。

金融会计风险的成因与防范:金融会计风险及其防范与化解

摘要:本文分析了金融风险的概念、种类,也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防范与化解金融会计风险的建议。

关键词:金融会计风险原因 建议

一、引言

近年来,在金融组织体系发展过程中,伴随着金融系统发生频繁的各类案件,人们将关注的焦点集中到金融会计风险问题上。在金融会计的业务工作中,金融风险是风险在其业务领域的一种表现。根据现行制度的安排,由于金融业务的会计处理方式的影响,金融会计风险也相应地分为表内会计处理风险与表外业务会计处理风险两种形式,因此,就在金融会计风险所涉及的业务范围内,体现出不同的风险表现形式和防范与化解的办法。只有加强对金融会计风险的防范与化解,才能促进金融业的健康发展。

一、金融会计风险概述

我们通常所谓的风险,一般是指的是具备一定条件,在一定的时期内,有可能发生的具有不确定性和客观性的各种结果与变动程度。而单纯从财务角度来说,其风险主要涉及到预期的报酬可能无法按时兑现。而金融会计风险作为金融风险的一个重要方面,主要是指在金融会计业务过程中,由于制度安排以及组织管理、技术方法和人员素质等方面因素的作用,导致金融会计业务有可能产生的经济损失方面的风险,也就可能造成资金、财产、信誉等方面和损失,等等。其主要有如下几方面组成:

⒈会计核算风险。及时对银行业务进行真实、完整地对核算是银行会计的主要的基础性工作。而在会计实务中,因会计核算的许多环节失控而带来的风险,集中体现在对凭证审查不严、没有及时进行账务处理时、对账务进行检查核对不力、对复核监管不力、没有健全的电脑制约机制以及采取了不当的核算方法而造成的资金被截留、挪用、骗取、贪污、盗窃等等一系列损失。

⒉会计结算风险。结算业务通过银行向客户提供各种支付结算的手段与工具来实现经济活动中客户的货币给付转移服务。在会计实务中,因复杂恶化不健全的结算管理,所造成的结算资金被借助结算凭证和结算渠道而行套取、侵吞、挪用结算资金而产生的风险,具有隐蔽多样的手段和涉及较大的金额等特点。

⒊ 会计监督风险。这一风险主要是因相对软弱的金融会计监督职能,没有对那些经营不合理或者不合法行为进行有效地监督而产生的风险。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影响很大的的因素,正是这一风险的存在所然。

二、金融会计风险产生的原因分析

上述金融会计风险所产生的原因,主要基于如下几点:

1. 外部经济环境的影响。在金融业的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之中,少数金融实体受利益的驱动的影响,通过一些不正当的手段进行恶意竞争,这些手段有:高息揽储、低息放贷,或违背会计核算原则虚增虚减利润等,这的违法手段不仅增大了金融机构的经营成本,也扰乱了“公平、公正、平等”的竞争基本原则,不可避免地产生金融会计风险。

2. 内部管理模式的影响。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会计信息导致的风险。会计信息不真实可靠的失真,将导致金融资金被截留、贪污以及盗窃的风险。而失真的会计信息将导致金融机构的经营活动的科学化、制度化无法实现,影响了金融业务的健康有序发展。失真的会计信息也导致金融机构无法对自身进行市场定位,误导资金的流向,影响其竞争力,导致其面临淘汰的命运。另一方面,内控制度导致的风险。由于金融实体的领导重视和认识程度不够、内控制度建设不能跟上业务发展的需要、有效的会计监督和制约机制缺乏、对内控制度落实不力等等因素的影响,导致金融风险的加剧。

3. 会计行为主体的影响。会计行为主体主要是会计人员,因其职业道德素质不高、受社会不良的思潮影响,这是产生金融会计风险的一个重要诱因;同时,现有会计人员的业务培训也不够,使会计人员的的知识结构和层次没有及时更新,用人机制的缺乏,使会计人员素质在低层次上停留,这都为金融会计风险埋下了伏笔。

三、防范与化解金融会计风险的建议

金融会计风险的防范和化解的主要途径就在于采取标本兼治和综合治理的有效措施:

1.建立金融会计风险的一个全面监督保障系统。这一系统实际是一个涵盖事前、事中和事后 “三位”的保障,在系统中,要依据不同的风险种类对其预警指标的选取、实物经营的动态监控、原始票据的审核、经营绩效的抽查和复查等方面的权重进行确定。这一系统不仅要监督保障对静态目标,也要预警动态事件,从而最大限度地控制和减少金融会计风险损失的发生。

2. 以集中核算强化内控制度。各金融机构必须结合自身业务经营的特点和规模,科学地制定出自己的内控制度,要有针对性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制定出详细的内控制度的实施细则并能够在实践中付诸实施。同时,金融机构还应加强岗位责任制管理管理,完善的相应的约束机制,对不同岗位和不同人员要造成相互牵制和授权制约的格局。

3. 加强金融会计人员队伍建设。要从职业道德和业务水平两个方面采取措施。一方面,从法制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入手。采取多种手段和途径,让会计人员能够爱岗敬业,提高守法意识,能够依法办事;另一方面不断完善会计人员的业务技术培训机制。通过多种形式的业务技术培训,不断金融会计人员的业务技能。同时,还要建立和完善一整套针对会计人员的激励和处罚制度,使金融会计人员自觉地将业务工作纳入有效的管理机制之中。

四、结束语

总之,当前我国金融改革的重点内容就是要增强金融会计风险意识。因此,我们必须不断采取有效的防范和化解风险的措施,才能够有效地降低风险产生的几率,从而保证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金融会计风险的成因与防范:金融会计风险产生的原因及其防范措施

摘要:目前金融业在整个经济领域的重要性日益显著,伴随亚洲金融危机等国际事件的发生,金融风险也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分析了金融会计风险产生的原因,并对其防范措施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资产负债组合;金融会计;风险防范

亚洲金融危机在一定程度上也敲响了我国金融市场的警钟。从会计防范的角度来看,我国的金融机构业欠缺成熟的会计核算监管机制,不能完全达到自我调节灵活机动、问题反映客观公正、信息提供正确及时、对策处理果断有效的金融风险控制目标。我国金融风险的会计防范亟待加强。

一、金融会计风险产生的原因

1.不完备的金融监管模式

客观的说,我国现阶段的金融监管模式尚不健全,不足以将金融机构风险控制在较低水平。一方面,地方政府出于各种考虑而对当地金融业采取的保护措施,影响了金融机构按市场规则公平竞争,甚至使得某些金融机构享有过多的“政策”优势。另一方面,金融宏观监管尚有真空地带,个别金融机构不遵守金融法规和制度为前提的竞争行为时有发生,却屡禁不止,更无从谈起防范风险的目标。除此之外,一些金融机构的自身内控措施有待加强,权利制约失衡、制度建设滞后,会计信息失真等情况依然存在,增大了发生金融风险的可能性。

2.激烈的市场竞争经济环境

现阶段我国的经济环境已经日新月异、飞速变化。在这个进程中,市场经济固有的缺陷也不断显现出来,由于社会平均利润率并未形成,大量的社会资金被金融机构的账面投资回报率吸引而涌入。在现有市场准入标准较低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情况,各地金融机构的增长突飞猛进。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给金融风险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3.有待提高的会计素质

从总体上看,我国金融机构会计人员的学识水平、专业技术和职业道德素质参差不齐。尤其是个别工作人员的学识水平、专业技术和职业道德等仍需加强和提高。从金融机构风险产生的原因看,人员素质因素不可忽视。实际上,许多风险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与会计人员的工作有关联。

4.需要改进的会计手段

这里所说的会计运作手段,一方面表现在如何优化会计核算的监督制度上,另一方面表现在如何改善和深化会计电算化的形运用上。现代金融服务业的发展,要求金融风险的会计防范,不能仅停留在单纯的账务信息记录和核算反映上面,还应该具备总结、分析、控制的能力。

二、金融会计风险防范措施

1.改进金融信息的会计披露程序

一方面,金融机构应尽量要求企业报送已经注册会计师出具审计报告的会计报表,并查验出具该项审计报告的会计师事务所的资质认定,杜绝企业虚假会计报表满天飞、会计信息严重失真的情况。金融机构在与有融资需求的企业接洽时,应要求其提供真实的当期现金流量表,同时金融机构应加大对现金流量相关指标和财务比率的考核,将其放到与企业利润指标和静态财务比率考核同等重要的工作上。

另一方面,为弥补会计报表项目设置较为粗糙的不足,监管部门可以考虑要求金融机构再单独编制一张能够反映备付金及备付金比率、逾期贷款平均余额及资本风险比率、逾期贷款及不良资产状况、短期及中长期贷款等内容的补充报表,在现有会计报表的基础上,更为集中、全面、真实地披露有关金融风险信息。

2.建立适应新要求的金融会计新体系

首先,要尽快整顿基础会计工作,完善会计核算体系,集中统一管理与分级授权相结合,全面加强会计工作秩序,积极治理“作假帐”现象,切实提高会计核算质量,及时提供全面、真实、相关、可靠的会计信息,提高金融机构经营管理的风险意识。

其次,规范会计管理体制,坚决杜绝所谓的“账外经营”情况。客观来讲,金融机构出现的许多风险与损失,多多少少都与账外经营有关。账外经营影响到金融会计职能的发挥,暴露出了相关管理不统一的问题。目前大多数金融机构都在尽快实现本机构内部统一的会计核算体制,有些金融机构成效斐然,有效地化解了部分金融会计风险。

3.建造强有力的的风险预警系统

这里所说的风险控制系统包括三个部分,分别是事前、事中和事后。所谓的事前控制,主要指的是制定与考核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这套预警体系包括备付金比率等流动性风险指标的反映体系;资本充足率等资本不足风险指标的反映体系;逾期贷款率等资产风险指标的反映体系;利率风险率等金融市场风险的反映指标体系;以及资产盈利率等损益状况指标的反映体系。

所谓的事中监督,顾名思义指的是金融机构稳健经营的正常监控。这个监控应当是对金融风险实施动态监控的机制,由金融机构会计部门和金融机构其它职能部门一道建立,以确保金融机构经营运作正常,规避金融风险可能导致的损害,或者减少金融风险发生的概率。

最后是事后监督,主要指的是通过检查分析原始凭证和会计账簿等财务基础资料,全面复审金融机构是否稳健经营,严格考核各职能部门金融风险控制责任指标的执行力度,及时提出各部门金融风险控制潜在问题的整改建议,力争将风险控制在萌芽状态。

4.不断完备金融核算制度

不断完备金融核算制度,首先是秉承谨慎性原则,把呆坏账准备金的有关计提方法做动态规定,根据形势需要确定是否提高计提比例,或者扩大呆坏账准备金的计提范围,并将这一核算程序制度化。

现阶段情况下,可以优先考虑将呆坏账准备金按照贷款的风险程度计提,也就是金融机构财务会计人员按实际发生的每月贷款总额特定比例,先将“一般呆坏账准备金”全额计提;之后,依据预先确定的计提比例,按出现有问题的贷款进行综合分析后发生呆坏账可能性的评价状况,再计提“特别呆坏账准备金”。当上列两项准备金已经累积到一定的数额,基本可以填补截至当期的有问题贷款呆坏账的损失额度以后,金融机构财务会计人员可以不再计提“特别呆坏账准备金”。如果出现其他特殊情况,可以考虑进一步放宽呆坏账准备金计提的局限性,改革现行制度中一些过于苛刻的计提确认条件限制,以便使得业已实际发生的呆坏账能够切实有效地及时核销。

不断完备金融核算制度,还应该考虑建立相关制度,使得金融机构可以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的规则,将非金融资产与长期持有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更合理地做会计记录和报表反映。在每个会计期末,金融机构应当逐项比较单位流动资产和长期股权投资等资产的账面价值和公允市价或可变现净值的差异,当这些资产的差异较大时,区分是否属于资产保值增值,如果不是资产保值增值的情况,就应根据相关制度对其账面价值作出合理调整,并将相关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处理。

5.打造切实可行的内控机制

打造切实可行的内控机制,首先是确定独立的财务体制。建议推广使用专用、安全、高效、稳健的财务会计核算软件,所有相关报表等会计资料应该由系统自动生成。减少会计人员编制和调整财务数据的可能性和任意度。

打造切实可行的内控机制,还要突出抓好重要风险环节的内部控制,尤其要抓好风险点的风险控制。建议根据各个金融机构的实际情况,不断论证,建立更加科学的金融机构信贷风险指标控制制度,不断健全现有的授信审查流程,加强内部授权和转授权的制约,严格规定信贷融资授信业务活动的信息披露制度,并及时检查,增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要针对金融机构不同风险控制点的特点,力图通过对金融风险的一系列防控措施,建立更加稳固的应对体系,对金融风险进行全面会计防范和有效内部控制。

6.贯彻落实责任会计的理念

贯彻落实责任会计的理念,也是防范金融风险的重要一环。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按照分散化原则将风险控制的化解途径多样化,尤其是强调分散责任的问题。当然,我们这里论述的分散责任,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逃避和模糊,而是要求以科学认真的精神、求真务实的态度建立合理、规范、有序的责任中心,或者说责任体系。具体到对于金融机构而言,就是要落实责任会计的理念,改变过去的“大锅饭”思想,将金融风险的防范压力真正逐层分解到每一位参与者身上,促使广大金融机构财务会计人员都更加积极主动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变压力为工作动力,将金融风险的会计防范落到实处。

综上所述,金融风险可谓无处不在。金融会计贯穿于防范风险的全过程,是防范金融不可须臾或缺的屏障。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金融风险也与日俱增,做好会计风范,将对我国金融风险的治理产生深远影响。

金融会计风险的成因与防范:金融会计风险的成因与防范

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金融业已形成了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其他商业银行及多种金融机构分工协作并存的金融组织体系,促进了金融机构间的竞争与发展。但近几年金融系统案件频繁发生、大案要案不断,这多与会计制度执行不严、会计监管乏力密切相关。因此,为使金融业健康发展,加强会计制度建设,强化会计制度落实,加大会计监督检查,防范会计风险势在,必行。

一、会计风险的形成原因及表现

会计风险是系统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同业竞争加剧。金融业只有在激烈的同业竞争中,主动出击,参与竞争,扩大市场占有率,不断;壮大自身实力,才能抢占市场,站稳市场。受到种种利益的驱动,个别金融机构不遵守游戏规则,不择手段,恶意竞争,如:高息揽储、低息放贷,或违背会计核算原则虚增虚减利润等等,不仅增大了金融机构的经营成本,而且也扰乱了“公平、公正、平等”的竞争原则,加剧了会计风险的形成。

2 会计信息失真,加大了会计风险发生的程度。会计工作是保证金融机构健康运行的基础工作,会计风险反映、预测和分析均依赖于及时、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第一,会计信息失真,将造成金融资金被截留、贪污、盗窃的风险。如会计核算不实,虚假经营:搞资金体外循环,账外经营;截留正常收入,私设小金库等。第二,失真的会计信息,将作为奖励考核经营者和全体职工的主要依据,不仅不能规范和激励金融机构的会计行为,反而只会使会计违规问题更趋严重,风险隐患加大,使经营活动无法科学化、制度化,从而影响到金融业务的健康发展。第三,依据失真的会计信息无法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必将造成经营风险,最终受到市场无情的惩罚。第四,错误的会计信息会误导资金流向,使金融机构内部资源配置缺乏效率,竞争能力下降,在市场竞争中面临被淘汰的风险,并且也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3 内控制度建设滞后,内控体系不健全,内控制度落实不力,是导致金融风险损失加剧的一个直接原因。主要表现有三:一是金融机构领导认识不足,重视不够。不少金融机构出现了重效益、轻制度;重业务、轻管理;重指标、轻防范的“三重三轻”现象。以存款论英雄,以任务论政绩,导致经营者盲目垒大户、违规搞经营等。二是内控制度建设滞后于业务发展。随着衍生金融工具、消费信贷等新业务的不断涌现,相应的会计核算往往由相应业务主管部门自行处理,造成了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各行其是,甚至相互抵触,严重削弱了会计内部控制的力度。三是内控机制不健全,缺乏有效的会计监督和制约机制。会计工作管理具有规范化、制度化的特点,会计核算和业务处理必须严格依照有关规章制度进行。四是内控制度落实不力。不严格执行会计“六相符”原则,不按规定对有价单证及重要空白凭证进行管理。会计凭证要素不全,责任不分,给会计业务处理留下诸多隐患,使内控制度流于形式。五是现行的会计内部控制建设在很大程度上滞后于会计电算化的发展,造成了信息技术人员与会计业务人员权责不明,交易授权密码管理过度依赖技术人员、技术人员权限过大、内控乏力等一系列新的风险。

4 会计人员素质较低,会计风险意识淡漠,极易诱发会计风险。由于现有会计人员缺乏系统的业务培训,依靠老人员传、帮、带,知识来源狭窄:缺乏长效培训机制,会计人员知识结构和知识层次得不到及时更新:用人机制僵化,专业人才引进不力,导致会计人员整体素质偏低。

二、会计风险的防范与化解

防范和化解会计风险,提高会计核算质量,加强会计内部管理,就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标本兼治,综合治理。

1 建立、健全内控机制,有效防范会计风险。加快推进会计核算和管理的改革。按照“规范化原则、授权分权原则、监督制约原则、账务核对原则和安全谨慎原则”,建立相应的“岗位责任制度、授权控制制度和职务分离制度”,为防范风险打下治本的基础。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及时发现、查处违章违纪操作现象,把风险和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实现方式、内容、时间、工具四个方面的转变,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体系。即方式上从事后监督向事前、事中转变:内容上,不仅要检查会计凭证的要素,更要监督资金的运营状况,特别是密切关注大额资金的运行动态;时间上,突出重点检查和突击检查;工具上,加大科技投入,采取高科技等有效手段防范和化解资金风险,严格制度落实,坚决杜绝“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有章不循、有规不依”等不良现象的存在。严格会计人员任职资格。

2 完善会计核算事后监督机制。根据《会计法》和金融会计制度的要求,结合金融机构自身管理的需要,在内部建立一个自上而下的会计行为再监督机制。围绕会计信息合法、真实、准确、完整等内容,引导会计行为规范化,使会计工作有法必依、有章必循。再监督机制要贯穿于金融业务发生、处理的全过程,要检查会计行为在每一个环节是否依法守规,监督对象应包括与经济业务有关的所有人员。再监督机制的运作可结合会计工作自查、检查和内审进行,以此规范会计基础工作和会计工作秩序,确保各项经济活动和财务收支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进行。

3 建立会计行为风险预警系统。随着会计行为风险的日益增加,有必要在电子化网络的基础上开发预警系统软件,将预警与核算建立在一个平台上,在核算数据录入的同时,预警系统能够及时跟踪分析。跟踪分析的主要内容包括:结算票据的处理是否符合内控制度、要素是否齐全合规,有无压票行为:账证、账账、账表、表表是否勾稽一致:往来类科目是否配对相符等。通过会计定出预测技术和方法,对会计核算全过程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研究分析,对带苗头性、有疑点的问题实时报警,实现有效监测。

4 进一步贯彻金融会计制度的谨慎性原则,为金融机构的稳健经营创造必要的条件。防范会计风险,必须严格遵循会计核算的谨慎性原则。只有在账务处理与核算方法中坚持谨慎的会计原则,才能有效防范与抵御会计风险的发生。从目前情况看,会计谨慎性原则在金融机构的会计工作中未得到充分体现。比如应收未收利息长期挂账,呆账准备金不按规定及时提取,应付未付利息因提取不足而出现红字等。这些做法显然违背了会计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因此,一要改变应收未收利息的核算方法。将计算的应收未收利息改在表外科目核算,利息收回后再纳入表内核算。二要改变应付未付利息的计提方法。改按原合同利率计提,防止因存款利率降低导致应付未付利息计提不足而使应付未付利息出现红字。三要修改呆账准备金的计提比例和计提方法。可按照贷款的风险程度分别采取不同的计提比例,按季或按年计提呆账准备金,以抵御有问题贷款可能发生的呆账。四要完善呆账核销制度。改变现行核销程序过度繁杂的手续,将经确认已倒闭、已破产企业及超期时间过长的贷款列入首期核销对象,其它原因形成的呆账则列入二期对象,在上级主管部门认定的基础上予以核销。这样做既符合权责发生制原则下的损失即期摊销,又不至于影响银行的稳健经营。五要规范暂付款项、联行往来等科目的使用。既要考虑资金的清算速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又要考虑利率风险、资金风险等。

5 加强会计队伍建设,提高会计人员素质,为会计内控机制的高效运作、会计工作质量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首先,要进一步加强对会计人员的法制宣传和职业道德教育。使会计人员学法、知法、懂法、守法,促进会计人员爱岗敬业、客观公正、依法办事的良好风气的形成。其次,加强对会计人员的业务技术培训。努力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技能,以增强会计工作的科学性,避免随意性和盲目性。第三,完善激励机制。做到责权利相结合,奖优罚劣,调动会计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四,建立严格的处罚制度。加大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对以权谋私、弄虚作假的行为切实做到违规必究。

6 强化金融监管,造就有序、公平的竞争环境。一是要建立健全金融机构监管法规体系,加强对各金融机构统一的约束力。二是要完善金融市场准入退出机制,建立一套完整的市场竞争准则,严格防范市场竞争带来的风险。三是要加强对金融机构内部管理的监管。监督其强化内部控制机制、促进金融机构内部各项风险管理制度的贯彻实施,从而提高金融业的效率。四是要加大对各类违纪案件的查处力度。重点查处违法违规经营、领导干部以权谋私、贪污、受贿、挪用公款等造成重在资金损失的案件。五是加大处罚力度,重点抓整改,坚持做到一事一落实。通过强化金融监管,净化金融市场,形成“公平、公正、平等、有序”的竞争环境,从而避免同行业之间的无序竞争,切实保障金融业的健康发展,确保金融秩序的持久稳定。

金融会计风险的成因与防范:对防范化解金融会计风险的建议

摘 要:在我国经济日益呈现多元化趋势的情况下,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绝不能仅仅停留在信贷与支付的风险上,而要多方面、全方位看待金融风险。金融风险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金融会计风险就是金融风险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其危害程度并不亚于信贷风险。因此,防范与化解金融会计风险是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防范 金融会计 风险

金融会计风险,就是金融机构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由于会计核算错误或会计信息提供失误而导致的决策失误,以及因为主客观条件恶化或其他情况,使金融机构的资金、财产、信誉等蒙受损失的可能性。在我国经济日益呈现多元化趋势的情况下,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绝不能仅仅停留在信贷与支付的风险上,而要多方面、全方位看待金融风险。金融风险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金融会计风险就是金融风险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其危害程度并不亚于信贷风险。

一、建立管理型金融会计新体系

在防范与化解金融会计风险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会计的管理职能,切实运用现代管理会计的理论与方法,对银行的业务经营,特别是对高风险经营的信贷业务,进行全程跟踪与监控,积极参与银行经营决策,逐步建立起能适应商业化经营特点的管理型金融会计新体系。一是要尽快建立集中统一管理与分级授权核算相结合的会计核算体系,全面整顿会计工作秩序,加强会计基础工作,彻底杜绝假凭证、假账簿、假报表等“三假”现象,切实提高会计核算质量,为改善银行经营管理与防范金融风险。提供及时、真实、可靠、全面、相关的会计信息。二是要尽快实施统一的会计管理体制,杜绝违规经营、账外经营。目前我国银行业存在的许多风险与损失在很大程度上与违规经营和账外经营有关,这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出了金融会计管理不统一的弊端,影响到会计职能的发挥,使得正常的会计信息难以及时获得,不仅不能及时发现问题,还容易掩盖问题,延误分散与化解风险的时机。因此,只有尽快实现金融机构内部统一的会计管理体制,才能有效遏制违规和账外经营,切实防范和化解金融会计风险。

二、加强金融会计信息披露

离开了来自银行内部和外部及时、可靠、完整的会计信息,金融风险的防范与控制就无从谈起。为此,对来自银行外部借款单位的会计信息应就其真实性、全面性和相关性提出相应要求。一是考虑到目前我国企业虚假会计报表满天飞、会计信息严重失真的现实情况,银行在接受贷款申请时,应强制要求其报送经由注册会计师审计验证后的会计报表,并要求出具审计报告的会计师事务所承担无限连带责任。二是银行在接受企业贷款申请时,应要求所有的贷款企业必须提供现金流量表,并应将原先着重对企业利润指标和静态财务比率的考核,转变为对现金流量指标以及与现金流量表有关的财务比率的考核上来。三是鉴于我国企业编制与提供的会计报表过于简化、信息含量低的情况,银行在接受企业超过一定数额的贷款申请时,除要求企业报送主要会计报表以外,还应要求企业提供能详细披露其偿债能力的补充会计信息。

从银行内部来看,应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加强和改善金融会计的信息揭示与披露。一是为弥补会计报表项目设置较为粗糙的不足,可以考虑要求银行在现有会计报表的基础上,再单独编制一张能够反映风险资产总额及资本充足率、逾期贷款平均余额及资本风险比率、备付金及备付金比率、贷款风险集中度、短期及中长期贷款、逾期贷款及不良资产状况等内容的补充报表,以便更为集中、全面、真实地披露有关金融风险信息。二是由于银行表外业务仅在业务状况表下以会计报表附注的形式予以反映,故银行表外业务具有自由性大、连续性弱、透明度差、风险性强等特点。因此,要恰当揭示表外业务所带来的各种风险,完善金融会计信息揭示制度,强化表外业务风险防范,可以考虑要求银行编制一张“表外业务情况表”,列示表外业务的经营情况,以全面反映表外业务的潜在风险。同时,银行应借助先进的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将每一个借款企业的情况,包括企业的会计报表及补充会计信息、担保抵押和信用度及开户状况等录入计算机,建立完整和连续的银行信贷信息数据库,从而实现银行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财务状况的完整、连续、动态的监控,以便及时发现企业异常,防止企业重复抵押、连环担保、多头贷款等不规范行为和高负债经营现象的发生,保证信贷资产的安全性。

三、完善金融会计制度

1.改进呆账准备金计提方法。一是可以考虑采用能够按照贷款的风险程度计提呆账准备金,即:将现行呆账准备金的计提方法改为每月按实际发生的贷款总额的一定比例(比如1%)全额计提“一般呆账准备金”;对出现有问题贷款,应立即按其发生呆账可能性的大小,依据预先确定的计提比例再计提“特别呆账准备金”。当这两项呆账准备金累积到一定的数额,足以完全化解所有有问题贷款可能发生的呆账损失风险以后,可不再计提呆账准备金。银行及金融机构按上述方法计提的呆账准备金应允许其在税前扣除。二是进一步放宽呆账准备金计提范围,使计提呆账准备金的范围不能只局限于信用贷款,还应包括同样存在风险的透支、融资租赁和存放同业款等。三是放宽对呆账确认的条件限制,改革现行制度中一些过于苛刻的呆账确认规定,使许多实际发生的呆账能够及时核销,可考虑允许银行将超过一定期限的逾期贷款一律确认为呆账予以核销。此外,还应简化对呆账核销的审批程序,赋予银行一定的核销呆账的自主权。

2.改进现行坏账准备的计提方法。按现行制度规定,银行坏账准备是按期末应收账款余额的3‰计提。此种方法的不足之处,在于它无法反映不同期限和不同性质的应收利息的构成与发生坏账损失可能性的关系,使坏账损失的发生与坏账准备的提取不相协调。为此,可要求银行采用“账龄分析法”来计提坏账准备,并按应收账款账龄和性质的不同确定不同的计提坏账准备金的比例。另外,应强制要求银行从每年实现的净利润中,按一定比例提取风险准备基金,专项用于补偿各种风险损失。

3.改进资产期末计价方式。应允许银行对长期持有的金融资产与一些非金融资产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的原则计价。银行可在每个会计期末对诸如贵金属、抵押贷款、拆放资金、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等项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公允市价或可变现净值进行比较,当这些资产的公允市价或可变现净值跌至账面成本以下时,或有较为明显的证据表明银行所持有的资产可能蒙受损失时,应对其账面价值进行调整,并将公允市价与账面价值之差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四、构建风险监督保障体系

金融会计风险的监督保障体系应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三个部分。事前监督主要应包括对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制定与考核。即反映流动性风险指标体系,如备付金比率等;反映资本不足风险指标体系,如资本充足率等;反映资产风险指标体系,如逾期贷款率等;反映金融市场风险指标体系,如利率风险率等;反映损益状况指标体系,如资产盈利率等;反映贷款对象财务状况指标体系,如流动比率、速动比率、产销率、资产收益率等。事中监督主要应包括对银行稳健经营的动态监控。银行的决策部门应将上述反映金融风险的一系列指标,作为需要考核的责任指标落实到各有关责任部门。会计部门要与其他职能部门一道建立起对金融风险实施动态监控的机制,随时将来自各方面反映金融风险的各项指标与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警戒值相对比,并及时向有关部门发出反馈信号,敦促并监督各有关部门及时采取修正措施,以确保银行经营始终遵循稳健与安全的原则,尽量避免与减少金融风险所带来的损害。此外,事中监督还应包括对银行业务规范和法规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以维护法规制度的统一性与严肃性,防止违规违法行为带来的风险损失。事后监督主要应通过对原始凭证、记账凭证、账簿和各种报表的检查分析,对银行稳健经营的结果进行全面复审检查,考核各单位有关控制金融风险责任指标的执行情况,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建议与措施,切实防范金融风险。此外,在银行内部还应建立健全严密的内部控制制度和内部稽核制度,以便有效地在银行经营的各个工作环节上堵住金融风险的漏洞,形成防范金融会计风险的有效屏障。

五、健全金融风险监控机制

1.建立独立的会计核算体制。金融会计人员在业务上只接受会计主管的领导,会计人员进行账务处理的惟一依据是有效的会计凭证。积极推行统一的核算软件,实行账务集中核算,资产负债表、财务报表应由系统自动生成汇总上报。其他有关会计信息报表应当由会计人员独立编制,任何人不得随意调整。这样才有利于防止和杜绝银行“三假”的产生。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才能有效控制人为调表而造成的会计信息失真。

2.强化重要风险环节控制。要遵循“双人、双岗、双职”的原则,健全会计制度,推行会计委派制,强化财务核算,加强成本控制,加强对会计流程、印押证机、联行清算、承兑汇票、内部往来、现金出纳和财务报表等重点环节、岗位的管理,重塑会计“三铁”形象。同时,要针对各个风险控制点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系统,通过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分析、风险报告等措施,对会计风险和经营风险进行全面防范和有效控制。要建立合理的授权分类和担保业务的会计控制制度,健全完善各种审批手续,严格各项程序,加强对内部授权和转授权的控制,严格担保行为,全面反映经济活动情况,及时提供业务活动中的重要信息,增强内部管理的时效性和针对性,防范潜在的金融会计风险。

六、推行责任会计制度

推行责任会计是防范金融会计风险的有效手段,因为责任中心的划分符合风险控制的分散化原则。同时,责、权、利在小范围内的充分结合也有助于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但是,责任中心所产生的大量凭证、报表如果没有计算机的协助,现有的会计人员无法在日常核算工作中兼顾责任会计工作。所以,要提供及时、有效、全面、完整的会计信息,就必须建立现代化的电算化会计核算系统,而且金融会计的电算化系统要由业务数据处理系统向业务处理与管理型、决策型系统并重的系统发展,通过电算化会计核算系统的开发和运用,提高会计人员的责任心,完善现有的金融会计管理核算体系,不断促进会计核算水平和会计核算质量的提高,努力实现防范与化解金融会计风险的技术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