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性

时间:2022-08-02 03:34:13

导语:在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性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一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性

高等教育区域经济发展相关性: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分析

摘要: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高等教育的发展受到经济条件的制约,决定经济发展的速度。而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人才是其发展的核心力量。高等教育在不断改革过程中,为我国企业和社会输送了大量的专业人才,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增长。在和谐统一发展的框架下,地方高等教育应将重点放在为经济发展提供服务和支持,同时区域经济的发展应致力于满足高等教育环境的改善。本文分析了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提出了促进二者共同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高等教育 区域经济发展 相关性

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应该不断对高等教育的人才、科技等方面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同样,高等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应该不断对发展规模、速度、结构等方面进行调整,从而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利条件,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稳定发展。地方高等教育的发展需建立在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加大地方政府对地区高等教育的重视,使我国区域经济迈向新的高度。

一、区域经济对地方高等教育的作用

(一)促进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

高等教育的发展依赖于经济的进步。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扩招明显,体现在教学规模和教学结构以及教学设备上。但我国地域广阔,不同地区受限于其经济条件的差异,高等教育机构的发展规模不同。政府的支持在高等教育建设和扩张中起着关键性作用。

(二)提高了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速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我国多个行业的发展。高等教育也不例外,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和高等教育规模也可以看出,在我国东部沿海及一线大城市,教育的发展速度较快。而在西北一些地区,经济发展缓慢,教育相对落后。可见,经济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

(三)加快了地区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

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的进步是经济发展的表现之一。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高等教育也随之受到一定的影响。如社会对人才需求方式的转变决定了高等教育的培养方向,促使其实施教学改革。只有与经济同步,与产业结构同步,才能确保教育的实效性。学科结构调整是教育适应经济发展的主要手段。

(四)对大学生就业具有直接影响

经济与大学生就业之间的关系表现为:经济发展若呈现出稳定、快速的趋势,则教育规模会随之而扩大,教育水平有所提高。企业专业人才需求量大,从而提高大学生就业率,与此同时,家长会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教育中,对于教学水平的提高产生影响。因此,与其说经济影响到大学生就业,倒不如说二者之间相互制约。

二、地方高等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一)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经济的发展与企业规模的扩大,企业决策之间紧密相关。而在企业发展战略中,人才是不可或缺的因素,只有教育才能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人才,促进企业创新。教育对于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政府及金融机构为企业提供支持的同时还应关注高等教育,为其发展提供必要的项目及资金,通过当地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来促进经济的发展。

(二)大学生消费为其周边经济发展提供条件

大学生消费是当地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活消费、旅游消费、学习消费都将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事实上,随着大学生理念的转变,以及其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当前的大学生消费能力明显提高,来自校园周边的大学城成为其经济发展的支持甚至是支柱。因此在教育发展中,我国强调大学城的建立,一方面使大学教育相对集中,一方面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强有力的支持作用。但是从整体上,我国大学城的构建受到区域形势的影响,需要进一步改进,促进不同区域教育的同步发展。

(三)校园建设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校园建设与经济发展之间相辅相成,近年来我国始终坚持教育扩招,在这一过程中,大学生数量急剧增加。为满足教育的需求,高校必然出台一定的措施,如提供基础教育设施、体育设施,以适应政策的变化。校园建设的增加,相应的也使一些行业得以发展,如建筑业、运输业以及电子行业。由此可见,校园建设对经济发展具有内在推动作用,其可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四)地方高等教育院校成就了科技的进步

经济的发展依赖于工业、制造业以及服务业等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的提供。教育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两个作用,教育机构是直接为社会提供人才的场所,教育的水平直接决定了人才的能力,决定了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在大学周边高科技产业的出现成为必然。很多科技技术产业建在大学周围,并且在校内有与之相对应的专业。借鉴国外的经济和教育发展,我国中关村中的位置选择就以靠近教育机构为前提。实现了资源的有效利用,也在其周边形成了相应的机制,使地区科技和经济发展能够受到人才和社会的认可。使其对区域经济的发展造成积极的影响,高等教育的发展可以有效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

三、基于经济与教育之间关系的发展举措

(一)完善制度,促进教育机构与企业之间的合作

企业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企业的发展也需要管理机制的改革与创新。只有适应市场经济的机制创新才能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为经济的发展提供相应的支持。要发挥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应加强与其企业之间的合作。如为企业输送实习人才,使其了解企业流程,提高其职业能力,减少人才培养成本,以实现双赢为目的。深化企业与高校之间的接触并强化合作,开发与企业发展息息相关的技术。为促进高校教育的发展,企业应为其提供必要的资金。为高校建设提供资金并不会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反而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人才,加强了高校教育中的科研人员培养,也使企业受到社会的关注,因此具有积极意义。从学校的发展策略角度,应完善其激励机制,使教学结构更加完善,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率,以缩短科技创新周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条件。

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地方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互动关系研究

作者简介:张学秋(1966-),女,辽宁鞍山人,鞍山师范学院文学院办公室主任,副研究员。

摘 要:伴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地方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甚为密切,地方高等教育的发展为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助推作用,同时,地方高等教育的发展又受到区域经济发展的约束。因此,正确处理区域经济发展与地方高等教育之间的关系,无论是对推进高等教育的改革,还是对提升我国区域经济的竞争力,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地方高等教育;区域经济发展;对策建议

一、研究的意义

纵观发达国家教育发展历程,不难看出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互动是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共同发展的有效之举。只有通过大力发展高等教育,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高等教育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相背离的弊端,从而发挥高等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我国高等教育的区域化特征日益突显。一方面,当地政府成为地方高等教育的主要投资者和管理者;另一方面,地方高校主要面对当地办学,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和技术的需求。地方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相互约束、相互促进的关系逐渐显现。因此,正确处理区域经济发展与地方高等教育之间的关系,无论是对推进高等教育的改革,还是对提高我国区域经济的竞争力,实现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都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地方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

1.地方高等教育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1)地方高等教育为区域经济发展输送人才。地方高等教育主要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重要基地,担负着经济建设中提供人力资源角色。地方高等教育能够发挥其自身优势,培养区域主导产业发展以及产业结构调整急需的各类人才,从而推动区域经济不断发展。此外,地方高等教育还可以通过继续教育等多种形式培训,为社会提供技术更新以及人员的技能提高,以间接形式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2)地方高等教育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援助。目前,我国地方高校基本具备知识密集、学术研究力量强等方面优势,对发展科学技术、创新生产力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为使区域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必须重视教育机构的科学孵化器作用,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援助。

(3)地方高等教育可以改善区域经济软环境。地方高等教育可以促进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摒弃落后的思维方式、生活习俗和生产方式,带来清新的科学文明和现代思维理念,从而创新制度,形成高尚的社会风气,营造良好的经济软环境为区域发展创造先决条件。

2.区域经济是地方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支撑

(1)区域经济影响地方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进步,地方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愈来愈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地方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与地方政府支持程度有很大关系,区域经济发展的快与慢,直接关乎地方高等教育发展的好与坏。

(2)区域经济的发展决定地方高等教育发展的质量和层次。区域经济的发展能够为地方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提供十分重要的物质保障。实践证明,我国东部沿海经济的快速增长积极带动了地方高等教育的发展。作为完善国民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对于经济相对落后的我国中西部地区,虽然每年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到这些地区,但是这些地区的高等教育并未得到很好的发展。事实说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在地方高等教育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区域经济发展能够推动地方高等教育优化学科结构。经济与高等教育联系的纽带是人才,而人才是经济发展中最活跃的因素。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对人才需求的规模、层次和种类上具有不同的特点。这就要求地方高等教育不断调整办学规模、办学层次、优化学科结构。

三、促进地方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1.政府对地方高等教育扶持力度要不断加大。一是中央政府对地方高等教育在政策和经费方面应给予积极支持;二是地方政府对发展地方高等教育的重要性要有足够认识;三是中央和地方政府要积极制定出相关的政策和法规,明确区域在发展地方高等教育方面的权力、义务和责任;四是积极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逐步扩大高校的办学自主权,加大区域经济对地方高等教育的统筹权、决策权,理顺地方政府、主管部门与高等学校之间的关系。

2.要适度控制地方高等教育发展规模。如果地方高等教育发展滞后于区域经济的发展速度,那么地方经济发展中就会出现产品质量低下,生产技术水平不高,人才供给不足的弊端。如果地方高等教育发展超前于地方经济的发展,就会出现人才培养过剩的情况。继而不能使地方经济更好的发展。至此,地方高校应改变人才培养模式,从过去盲目的扩大招生,到今天重视培养学生的质量上来,力求人才培养和办学模式不断创新。

3.注重地方高等教育结构调整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地方高等教育能否为区域经济服务,将高校优势的科技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关键一点就是看地方高等教育结构是否与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要使教育作用发挥最大化,就得努力发展地方高等教育,在培养大批具有科技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同时,积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普及义务教育,不断提升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

4.面向区域经济合理设置专业课程。地方高等教育的专业要依据区域经济建设需求去设置,并以社会岗位及重点技术领域的需求而适度调整,特别在专业设置上要有超前意识,根据行业所需和科学发展趋势,适时调整增设新专业。对原有专业,做好理论和实践技能方面内容的更新和补充,做好专业调查,对就业率较低社会需求少的专业应及时撤销。学校在专业建设方面,应以优势特色学科为支撑,带动地方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密切相关的专业进行共同建设。开拓出一条以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为依托,以服务于区域经济建设为目标的办学之路。事实证明只有这样,地方高等教育才能在保证自身发展的前提下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5.地方高等教育要积极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合适人才。地方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与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相适应。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行业特点,重点培养适应高新技术产业、特色产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以学生高质量就业为目标,以提高学生职业技能为己任。地方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要注重与区域经济结构调整以及对人才需求方面相统一,根据所在区域的办学定位,搭建人才培养、输送和储备的合理平台。

6.探索产学合作的有效路径。首先地方高校应该积极走出去,做好社会调查,及时了解企业需求,将高校科研优势发挥出来,有针对性的对企业技术难题进行攻关。打开高校与企业的屏障,通过校企科技研发,带动企业科技进步与创新。其次是校企间应创建产学联合的人才互补模式。当前,在高校中,即懂政策、又善经营的复合型技术人才较少;而对企业来说,创新能力强、知识全面的研发型人才较少。因此,打破校企双方在科技人才交流上的壁垒,将有利于双方的协同发展,实现共赢。

(作者单位:鞍山师范学院文学院)

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性:湖北省区域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同程度研究

摘 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区域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要求被提上日程。以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湖北省区域经济发展现状为基点,结合湖北省高等教育发展现状,对二者的协同发展程度进行分析,找出目前面临的困境,并试提出解决方案,为二者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发挥出更加积极的协同效应给予理论支持,以促进湖北省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健康发展。

关键词:区域高等教育;区域经济;湖北省;协同程度

自从进入二十一世纪,知识经济便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教育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先导产业,其为经济发展所作出的贡献不言而喻。高等教育作为教育体系里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必然是十分紧密的。对湖北省高等教育和区域经济的协同程度进行分析,不仅对深化湖北省高等教育领域改革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对提高湖北省区域经济的竞争力、实现湖北省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着更为深刻的内涵。

一、 湖北省区域经济发展概况

1.产业结构趋于合理

从图1的变化曲线我们可以看出,1992年到2012年这20年间,湖北省三大产业GDP逐年增加,但增加幅度略有区别。自1992年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后,经济开始起步。1992年湖北省GDP总值达到1088.39亿元,第一产业占28%,第二产业占41%,第三产业占31%。2002年,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湖北省紧紧围绕党的要求,适度调整产业结构,加大第三产业比重,经济开始稳步发展。2012年,湖北省GDP总值达到22250.45亿元,三大产业的产值比例分别为:第一产业13%,第二产业50%,第三产业37%。由此可见,经过1992到2012年这20年间的发展,湖北省产业结构在不断的调整中逐渐趋于合理:第一产业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上升,稳步发展。

数据来源:湖北省统计局门户网站湖北统计年鉴2013版

2.劳动技术结构得到一定优化

产业结构的变化必然引起劳动技术结构的变化。1992到2012年湖北省三次产业从业人员数如图2所示。由图2我们可以看到,1992年,由于当时湖北省产业结构还不太合理,三次产业从业人员数的比例构成也不尽合理: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数比重明显倾斜,达到60%;第二产业从人人员数比重只达到21%;第三产业更是发展滞后,从业人员数比重只有全社会从业人员数的19%。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三次产业结构的从业人员数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截止到2012年,湖北省三次产业从业人员数达到3687万人,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数保持平稳上升,占34%;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数呈下降趋势,占44%;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数在平稳发展坚持小幅上升,达到781.6万人,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数的22%。由此可观,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有利于劳动技术结构一定程度上的优化。

数据来源:湖北省统计局门户网站湖北统计年鉴2013版

3.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湖北省是中部大省,整体经济较为发达。但在其发展过程中依然面临着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资源配置不均的问题。湖北省2012年各州、市地区生产总值曲线如图3所示。从图3可以看到,湖北省各州、市经济发展极其不均衡:省会武汉市经济发展一枝独秀,2012年其地区生产总值为8003.82亿元,已经占到了整个湖北省GDP的36%;其他州、市如宜昌襄阳等,经济较为发达,但发展势头仍不及武汉;更甚者如神农架林区,2012年地区生产总值仅为16.81亿元,远远落后于其他各州、市。

数据来源:湖北省统计局门户网站湖北统计年鉴2013版

我们通过分析湖北省多年来产业结构和劳动技术结构的变化可以得知,湖北省区域经济整体发展迅速,为区域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但在其整体发展过程中,依然面临着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差异化困境。这种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湖北省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进程。

二、湖北省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协同程度分析

1.湖北省区域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于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

就全国31个省份高等教育综合发展水平进行整体评价,北京、上海、江苏和广东的高等教育综合水平得分位居全国前列。其次是湖北、浙江、天津、山东等。但就中国各省份经济发展综合水平来看:山东省排名第一,其次是江苏、广东,这三个省份综合实力最强。北京、陕西、内蒙古、湖北、甘肃等省份的综合经济实力相对较弱。由此可见,湖北省的高等教育发展速度相对快于区域经济的发展,略微存在“透支”发展的情况。

2.湖北省高等教育结构不合理,与区域经济需求相脱节

高等教育结构是指高等教育系统内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方式和比例关系,主要包括层次结构、地域结构、科类结构、形式结构等。本文着重从层次结构和地域结构两方面来描述湖北省高教结构发展不合理现状。①层次结构,又称水平结构,指培养不同层次人才在高等教育中的比例关系,主要包括专科生教育,本科生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目前,湖北省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发展不均衡,呈两头小中间大的椭圆形态。主要表现在专科教育重视力度欠缺,本科教育膨胀,研究生教育失衡几方面。湖北省高等教育层次结构的这种不平衡状态容易造成人才的结构性短缺,对区域经济产业结构调整有一定的影响。②地域结构是指各所高等学校的数量、类型分布在不同地域因此形成的区域结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种地域结构的形成与区域经济基础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到目前为止,湖北省高校数量分布最多的城市仍然是经济最为发达的省会武汉。武汉共有35所普通高等学校,占全省高校的40%,黄石、荆州、十堰、黄冈四地区占31.18%。而且迄今而止,鄂州和随州这两个地级市依然没有一所普通本科学校。长期来看,这种地域结构的分布十分不合理,不仅没有顺应省内各区域经济平衡协调发展的要求,长此以往,容易催生高教领域的“马太效应”。

三、湖北省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湖北省区域经济发展在整体进步的同时还存在很多问题,一定程度上延缓了与区域高等教育的协同发展进程。与此同时,湖北省高等教育的不均衡发展也没有很好地促进湖北省区域经济协同进步。为了促进二者发挥出更加积极的协同效应,在此试提三条发展对策。

1.合理控制高等教育规模,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从目前湖北省高等教育的发展情况来看,湖北省高等教育并没有很好地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归因于其规模冗杂,专业划分过细,重量不重质,培养出的学生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经济的需要。应从追求简单的规模扩张转变到注重教育质量上去,精简规模,明确目标及定位,以培育出更多高层次的人才为基点办学,加强人才与产业的对接,为区域经济提供切实需要的人力资本。

2.加强高校与企业间的对话

以培养学生主动适应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在加大教育经费投入的同时,也应鼓励本地企业公司及个人以科研合作实习、设立奖学金和其他形式援助湖北省高等教育的发展建设,在拓宽高教经费投入渠道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此同时,鼓励当地企业进入高校开展各类宣讲活动,为在校学生提供更多实习就业机会,促进双方互利共赢。

3.根据区域经济产业结构要求完善高等教育结构体系

针对目前湖北省高等教育结构不太合理的问题,对症下药。不仅要让其自身高等教育结构体系得到更为完备的发展,并且要进一步促进其与区域经济的耦合程度,共同发挥协同效应。要改善高等教育结构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加大对专科教育的重视力度,增加对专科层次的人才培养,改善专科教育萎缩的局面。控制本科教育的急剧膨胀,注重学科与专业的优势打造,谨慎一味追求数量的扩张忽视质量的建设。与此同时,合理规划研究生层次培养规模,加大各类学科硕士点覆盖面,致力培养真正的高层次人才,为湖北省经济发展贡献力量。②加强各类型高校间的交流与合作,将丰富的教育资源整合起来,合理配置,共同分享,共同进步。加大冷门学科类型的发展规模,适当压制热门学科类型的规模继续膨胀,实现均衡发展。③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级市的教育投入与援助,建立合理的政策倾斜制度,努力扩大其他城市的高等教育规模,缓解武汉市高校过于集中的尴尬局面,合力实现各地区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和谐健康发展的美好愿景。

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性:我国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性研究

摘要:以2000~2009年我国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相关数据为基础,用灰色关联系统模型分析二者的协调性,发现:西部协调值最高,东部次之,中部最低;但西部地区的协调质量低,东部地区的协调质量较高,中部地区的协调质量居中。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与经济在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过程中出现了有岗无人、有人无岗的情况,突出表现为大学生的就业率不断下降〔1〕。因此,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协调性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拟就我国高等教育与东、中、西部各省(市、自治区)经济发展的协调情况,根据2000~2009十年的统计数据进行研究。

一、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综合评价

1.指标体系的构建

文中数据源于2000~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和《中国科技统计年鉴》等国家公布数据。我们依据代表性、层次性、可比性、综合性等原则,构建了我国东、中、西部(大陆31个省、市、自治区)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指标体系。经济发展指标由人均GDP、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化率、消费率、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各地区进出口总额占全国进出口总额比重和人均地区财政收入等构成;高等教育指标由每万人本专科招生数、每万人本专科毕业生数、每万人硕士生在读数、每万人博士生在读数、平均每所大学在校学生数、每万人高校数、高校生师比、高等教育就业人口比重、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数、生均高等教育经费和国外主要机构收录论文数等构成〔2〕。

2.综合评价指标的确定

(1)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为了使2000~2009年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具有可比性,且尽可能全面反映各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笔者将10年数据通过SPSS 19.0进行分析,抽取累积贡献率达到90%以上的因子作为反映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综合指标(见表1)。

表1中5个因子反映了93.825%的信息量,我们将5个主因子所对应的方差贡献率作为综合因子得分权重,代入高等教育综合评价公式进行计算。

(2)确定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

采取同样方法将10年数据进行分析,抽取累积贡献率达到90%以上的因子作为反映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指标(见表2)。

表2中5个因子反映了92.599%的信息量,我们也将5个主因子所对应的方差贡献率作为综合因子得分权重,代入经济发展综合评价公式进行计算。

3.综合评价结果

表3为2000年与2009年各省和东中西部三地区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的综合测评值排序,反映的是各区域的经济与教育协调情况。但是,仅从等级差上观察协调情况,就会出现一个问题:比如,北京市高等教育评价值为0.8337,经济评价值为0.2616,若该市两项评价值与高等教育排名保持不变,但是经济排名下降(由于其他地区的经济评价值上升引起),则等级差将扩大,这是否说明北京市的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就一定变坏了呢?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采取了灰色关联方法对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进行测评。

二、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性测评

1.协调模型的选择

本文选取刘聚龙先生的灰色关联系统模型进行分析〔3〕,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是分析不同系统行为序列之间的微观、宏观或几何拟合程度,根据因素之间发展趋势的相似或相异程度,寻求不同系统之间的数值关系的一种方法,非常适合动态历程分析〔4〕。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以时间为序列的动态特征,且已在大量的研究中得到证明。例如,李青合通过对华南三省(区)扩招10年来高等教育规模与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分析,结果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互动作用日益明显〔5〕;中国矿业大学的樊华、陶学禹通过构建复合系统协调模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高等教育与经济的发展经历了无序化到有序化慢速发展过程,1995年以后呈有序化快速发展的趋势〔6〕;朱迎春等采用协整理论,通过Granger进一步分析,得出高等教育与经济增长变量水平序列均为时间序列,二者存在长期稳定的动态均衡关系〔7〕。因此,采用灰色关联分析对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进行测评,能够从动态发展中把握协调性:灰色关联数值越高,说明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越好;反之越差〔8〕。

2.协调性测评值

以时间为序,我们将区域经济发展的综合评价值作为灰色关联分析中的参考序列,将高等教育综合评价值作为比较序列,分别将大陆31个省(市、自治区)以及东中西部三地区的2000~2009年综合评价值带入模型,计算得到10年来各地区的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灰色关系度,以反映二者之间的协调情况(见表4)。

三、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分析

1.东中西部三大地区的协调情况

从表4可以看出西部协调值最高,东部次之,中部最低。从区域内部来看,东部地区中海南省的协调情况最佳,达到了0.801785,但是其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处于全国中下水平,因此,我们认为这样的协调是一种低质的协调。协调值最低的是浙江省,其值为0.558187,该省的经济发展十分靠前,但是教育水平与经济相差太大,协调性较差;与该省情况类似的还有福建与广东省,其经济发展超前于高等教育发展幅度较大。北京市虽然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水平排名都很高,但从历年的发展来看,教育发展超过经济发展的适应水平,协调分析的值不高。

中部地区中河南省的协调情况最佳,协调值为0.723886,但是其教育与经济的发展水平都处于全国中等水平,也是一种水平较低的协调。协调值最低的是吉林省,其值为0.572961,该省的高等教育发展超前于经济发展水平,从2000~2009年的发展趋势看,教育与经济的协调情况较差。

西部地区中,重庆市的协调情况最佳,协调值为0.764572,但其情况与中部的河南省类似,也是一种较低水平的协调。协调值最低的是青海省,其值为0.53707,由于经济政策对西部地区的扶持,青海省在2000~2009年期间经济取得了快速发展,但是高等教育却长期处于全国垫底水平,其经济的发展与高等教育的发展很不协调,协调测评值较低;与青海地区相反,陕西的高等教育长期处于全国领先水平,但是其经济的发展处在全国中等水平,二者也表现出不协调的发展状况。

2.东中西部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的质量分析

(1)划分标准。我们以协调度最高的海南省和协调度最低的青海省的数值为基础,将各省(市、自治区)放在三个区间,第一区间为0.713547~0.801785,属协调度良;第二区间为0.625309~0.713547,属协调度中;第三区间为0.537070~0.625309,属协调度差。同时,我们根据各省(市、自治区)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测评排名,将名次在1~10名之间的认定为协调质量高,名次在11~21之间的设为协调质量中,名次在22~31之间的视为协调质量低。由此,就有了协调度高低和协调性优劣两个维度的协调质量的分类(见表5)。

(2)各地区协调质量分析。表5中,从协调度高低来看,协调度为良(0.713547~0.801785)的地区其协调质量都在中低水平,东部有 颖焙秃D希胁坑泻幽虾桶不眨鞑坑兄厍臁⑽鞑睾透仕唷P鞫任校?.625309~0.713547)的地区,东部有北京、辽宁、上海和江苏,其高等教育与经济的协调质量高;中部有湖南和江西,协调质量处于中等水平;西部的四川、贵州、云南、宁夏和新疆的协调质量低。协调度差(0.537070~0.625309)的地区,东部有天津、浙江和山东,其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协调质量高,福建和广东协调质量中等;中部有吉林、黑龙江、湖北和山西,协调质量处于中等水平;西部有陕西、内蒙古、广西和青海,其协调质量低。

从协调性优劣来看,东部地区63.6%的省份的协调质量属于高质,中部地区87.5%的省份其协调质量属于中等质量,西部地区83.3%的省份的协调质量处于低水平。由此可见,东部地区的高等教育与经济的协调度属于中等水平,但其质量较高,中部地区的协调度中偏低且质量也为中等,西部地区的协调度中偏高但其质量很低。

四、结论与启示

1.结论

综上可见,我国的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情况有如下三个特点:

(1)协调程度不高。东部地区协调值为0.64680,中部地区为0.63690,西部地区为0.66202,最低的青海省仅为0.53707。

(2)协调质量差。即使是较为协调的地区,由于其高等教育和经济的发展水平较低,因而二者协调的质量并不高。所以我们看到,处于全国高等教育和经济中下水平的省份其协调值往往较高。比如,协调度最高的海南(0.801785),其协调质量属于差等。

(3)协调质量差的分类。协调度较差的大致有以下三种情况:第一是经济发展超前于高等教育发展,集中表现在东部地区;第二是高等教育超前于经济的发展,集中体现在中西部地区;第三是由于政策因素的影响,为了使中西部地区的经济提升起来,政府采取了各种经济措施与扶持政策,使得一部分地区经济发展大幅攀升,但是其教育却始终发展缓慢,因而协调度较差。

2.启示

根据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状况,适时调整经济与高等教育发展政策是必要的:(1)在高等教育与经济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上:首先应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来设置、调整高等教育学科和专业;其次,应根据不同地区的发展水平,来合理配置高等教育的地区结构;最后,应继续加强高等院校与科研机构和企业的联系,将智力支持转化为劳动成果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切实将产学研结合起来〔9〕。

(2)在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短期政策调整上:首先对于高等教育落后的地区,一要政府提供适度宽松的环境,加大对高等教育的财政投入;二要高校加强自身软实力的建设,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与科研水平;三要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高等教育领域,为民间资本提供可靠的投资环境与制度保障;四要加强对高等教育与经济双落后地区的教育与经济转移支付,提高此类地区的教育与经济发展水平。其次,对于高等教育超前的地区,要适当控制高等教育规模,提升软硬件实力,变横向扩张为纵向提高,打造一批特色重点学科,提升高校整体质量。

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性:高等教育发展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路径

高等教育在发展过程中逐步以区域化经济发展为前沿,这是我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必然联系,之所以会形成区域化主要原因有两个:其一,地方政府为高校发展提供资金,其二,部分高校在招生时实施地方招学,这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而言,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可谓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相互制约的同时又起到促进作用。

一、高等教育和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联性

高等教育为我国培育高素质人才,教育发展速度的逐步加快将会在某种程度上带动经济的发展,反之经济的快速增长于高等教育而言也起到促进作用,伴随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逐步向区域化靠拢,进一步促进区域经济速度逐步加速。针对区域经济发展而言,它是高等教育资源不断提升的目标,给予其物质条件,而对于高等教育来说,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同时,还提供科研成果并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因而两者之间具有密切的关联。

1.加快区域经济发展速度。①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伴随高校招生人数的不断增多,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区域高校在以下方面的投资也在递增:比如餐饮、交通、文化产业等等,上述领域消费总额也带来一定的商机,对区域经济发展而言是非常有利的。巴彦淖尔市隶属内蒙古新兴城市,经济发展速度相对较快,这得益于该市高等教育区域化发展,以河套学院为例,截止2015年该校教职工达到960人,专任教师500人,此外,该校还建立33个校内实训基地,将近200个校外实训基地,巴彦淖尔市高等教育队伍的不断壮大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有数据报告指出,大学生年均支出在9000元左右,假设一所高校人数为1000人,按照这样来算的话,大学生对周边输出值为1亿元左右。除此之外,高校规模的扩大势必会扩建教育设施,同时还积极创建科技园区,并将科技成果应用于实际生产,从而促区域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②高校为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高等教育开设的目的就是为社会输送高素质人才,基于知识经济时展角度分析,人力资源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可忽视,尤其是高等教育人才,更是决定了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在发展过程中,高科技及产业结构升级是重中之重。巴彦淖尔市产业主要是以畜牧业为主,伴随社会发展不断加快逐步实现了现代化,而河套学院作为该市本科类院校开设了农学系,主要专业有动物医学、农学(设施农业)、畜牧兽医等等。巴彦淖尔市农牧业实现现代化与河套学院高端人才输出有着直接关联,因而必须要引起足够地重视,河套学院人才培养战略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调整该市产业结构,发挥教育区域优势。③教育为经济发展给予技术支持。正所谓“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科技发展对于区域经济发展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而高等教育作为科技发展的摇篮更发挥着举足轻重的功效,通过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策略,区域经济发展有了强大的智力支持,并且一系列的科研活动对经济发展而言极为有利,高校作为科技发展的前沿阵地,资源丰富,不仅引导科技发展风向标,同时具有了解经济发展的科技需求,借助高校诸多优势,有效指引区域工业及农业的结合,从而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对经济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2.促进高校教育发展。①经济是教育发展的前提。从某种意义上而言,高等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的支持,不仅在物质条件上有所体现,而且还是客观需求,针对区域高等教育来说,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具备两个条件:其一,物质技术基础,其二,教育需求,而这个两个需求自然离不开地方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对于区域高等教育院校来说,它属于非物质部门,其生存及发展并不能自足,而是需要借助区域经济支持,这主要包含人力、物力、财力,没有经济实力作为后盾,高校发展根本无法实现跨越式发展;而从另一个层面分析,针对区域经济发展来说,高等教育有着自身的客观性,既包含社会的同时又涵盖个人的。巴彦淖尔市农牧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现代化的技术支撑,伴随技术含量的不断递增,该市对于农牧产业有着更高的人才需求,这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河套学院农牧系的发展,并具备自身的科研基地,俨然成为区域性品牌专业,由此循环往复促使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更高端。②高等教育发展需要经济的鼎立支持。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非常微妙,可以说它的强弱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人才的需求量。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并不是由自身所决定,而是与社会实际需求有着极大的关联,包含人才结构、层次、规模,这与经济发展水平直接挂钩。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只有巴彦淖尔市经济发展得以快速提升,才有可能对高等教育人才结构培养有一定的影响,而随着该市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将会对学科专业发展等方面影响极深,因此区域高等教育发展需要依托区域经济发展。

二、优化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具体建议

1.政府加大扶持力度。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高等教育之间的关联促使两者的发展必然是相互制约,同时又是相互促进的,由此可以看出高等教育发展离不开区域经济的支持,除此之外,还需区域政府的鼎立相助。区域政府相关领导人应该重视区域经济与高等教育之间的关系,起到一定的纽带作用,协调两者实现共同进步,在此基础上,政府还应就教育与经济发展问题献力献策,具体措施如下:第一,拟定相关法律法规,借以明确政府自身的职责,尤其是在高等教育发展具备的责任,包括权利与义务方面。第二,区域政府应加大资金投资力度,借以降低高校办学压力,不仅要落实“三个比例”,同时还需贯彻“两个增长”,政府调控的主要手段是以拨款为主,拨款形式由之前的平均分配,再到之后的按需拨款,高等院校可以借助自身优势获得高投资。

2.强化宏观指导,优化资源配置。巴彦淖尔市是内蒙古的新兴城市,政府必须对该市经济发展做好统筹工作,尤其是对高等教育更要加大管理力度,因为教育是加速该市经济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以河套学院为例,该校是内蒙古自治区基金项目所在,同时还具备自身的品牌专业及课程,这些都是该校办学的有利条件,在此基础上创办更好的学科专业,培养科技人才,加强管理人才的培养,为区域经济建设储备高素质人才。除此之外,高校还应该构建职业教育,根据巴彦淖尔市发展的具体人才需求,有目标有计划地进行人才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智力支持,政府部门在过程中发挥了极其关键性的作用,给予政策引导,教育部门必须发挥自身的职能,对于区域高等院校实施调整,优化资源配置。依据优势互补原则,同时发挥优化组合优势,通过共建或是转移形式,组建综合类院校,不仅要规模大,而且还需体现区域特色,这在某种程度可以提升办学效率,为区域经济发展输送人才。

3.明确服务定位,强化服务意识。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因而对于区域高校来说,必须要明确服务定位,具体可以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区域高等教育对于该地区教育体系的作用,重点剖析它在经济建设中所处的地位,或是服务方向。对于高等教育而言,其人才培养结构必须符合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否则将会影响到高校人才的就业,同时对经济发展起到阻碍作用,高校需要深入区域了解产业结构,并对其变化有全面的掌控,尤其是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同时还需了解其他高校的发展情况。第二,必须了解高校的地方定位,比如在特定区域服务定位,从而明确自身在区域与社会发展中的位置,并以此作为人才培养的标准,除此之外,还需进行错位竞争,另辟蹊径,真正做到拾遗补缺,给予特色高等教育。

总体来说,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高等教育之间有着某种共通性,两者相互制约的同时又相互促进。本文中主要阐述了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建设之间的关联性,并以巴彦淖尔市教育发展为例具体论述了两者之间的关系,进一步详述了高等教育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可行性及重要意义,从而促进区域政府对高等教育发展予以高度重视,并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课题信息: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课题 《巴彦淖尔市区域经济与地方高等教育的科学互动发展研究》项目编号:NJSY270]

(作者单位:河套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