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03 11:29:12
导语:在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研究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一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长时间以来,很多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在教学教育过程中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表现为重视艺术表现而忽略了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的提升,偏重单一专业方向的教学实践而忽视学生在项目实现中的综合实践能力。在现阶段,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重视,艺术设计专业改革势在必行。艺术设计专业的改革正在向着系统化、应用化的方向发展,通过跨专业、跨学科的交叉性、融合实践教学,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培养出多结构的综合性人才。
1.现阶段艺术设计跨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教师本身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艺术设计在跨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依然还存在着很多问题,首先是教师本身存在的问题,在跨专业的实践教学中,要求建立一个跨专业的教师队伍,既然是跨专业的实践教学,就要求在教师队伍中应该含有高校中的艺术设计的专业教师和艺术设计行业中的企业人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但是在实际的跨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很多高校的教师自身并没有进入行业工作,自身也不具备实践能力,因此导致实践教学的效果不理想。而且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课程教学的指导教师的专业结构比较单一,并且缺乏和实际行业的业界交流。
1.2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不足
在艺术设计跨专业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建设校内的实习基地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建设校外的实习基地,但是从目前的情况很多,很多高校在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中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在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资金,因此很少有学校会花费大量的资金建设一个专门的校外实习基地,一般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进行校外实习。但是在企业中进行校外实习,虽然企业会无偿的提供专业的技术指导和教学地点,但是却不会承担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耗材成本和人力成本。
1.3校内实习基地存在的问题
在设计专业的跨专业实践教学中,最主要的实践教学依然是在校内实习基地集中进行,因此,高校应该加强校内实习基地的建设。但是从现阶段的情况来看,校内实习基地也同样存在着各种问题。在很多高校中,在艺术设计专业没有专门针对专业的实习基地,虽然在一些高校中也存在着动画工作室、平面工作室等实习基地,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指导,但是对于整个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仅仅依靠这些是远远不够的。
2.艺术设计跨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措施
2.1构建多元化的教师队伍
艺术设计本身就是一门多结构和多层次的学科,具有自己非常独特的特点。由于艺术设计本身是一门多元化的学科,因此在跨专业的实践教学中,应该构建多元化的教师队伍,艺术设计作为一门复杂性和综合性的学科,从艺术设计学科诞生以来,艺术设计就具有跨学科的特性,和很多学科都具有交叉性。在艺术设计的跨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需要体现学科体系中很多个不同专业之间的关系,这就要求教师自身具备不同专业素养和学科知识背景。因此,在艺术设计的跨专业融合实践教学过程中,应该构建多元化专业背景的教师队伍,在跨专业的过程中,要求应该由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来进行教学,可以实现教学过程中的异质互补,实现专业互补和能力互补等,除了艺术设计专业的知识背景的教师之外,还应该招聘更多的相关专业和科学知识背景的教师。另外,还应该多派一线教师外出参加各种研讨会,以增加新的行业信息,使实践教学教师具备真正的实践知识。此外,还可以组织教师参加各类专业展览、各种论坛,鼓励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外出实践,并将所承担校外项目带入教学,选拨物色优秀企业工作人员来校兼课和指导学生的实践教学。
2.2加强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
在艺术设计跨专业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应该不断加强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在校企合作实践模式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在企业中,可以在实习过程中学到企业正在进行项目技能合技术的学习,但是却不会单独针对学生的特点来进行专门的培训,如果学生需要通过动手实践来提升自己的技能,则需要一定的经费保障,因此高校应该投入更多的资金在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中,可以给予单位挂牌,并对实习基地的负责人给予外聘专家的身份,投入更多的实习经费,让学生在企业的实习过程中可以基础到更多的实践活动,保证学生在校外实践过程中的基本费用。在校企合作的现场教学过程中,会对企业的实际生产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在进行现场教学时,可以将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教学,减少对企业的影响,增强校企合作的效果。
2.3加强校内实习基地的建设
针对校内实习基地存在的问题,高校也应该加强校内实习基地的建设,增加校内实习基地建设的资金,构建多样化的工作室,并灵活应用各种工作室,建立师生之间的联合创作工作团队,教师发挥引导作用,让学生自主动手完成各种实践项目,这样才能满足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和教师的科研要求。另外,针对以往的校内实习实训模式也应该积极进行改革,加大对各种艺术设计相关联的设计工作室的研究,在工作室中可以引入不同专业和不同年级的学生,让学生之间自主进行跨专业实践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实践能力。另外,还可以在课外实践活动中灵活的应用各种比赛,通过比赛促进学生的学习,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参与不同专业和不同学科的竞赛和活动,从而实现跨专业的实践教学。
3.结语
在实现艺术设计跨专业的实践教学过程中,首先应该构建多元化和多结构的跨专业实践教师队伍,并搭建校企之间的无障碍交流通道,不断拓展校企合作范围,强化校企互动,通过校内实习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的有机结合,从不同的角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此外,还可以开通高校之间的联合创作途径,通过小项目与工作室训练等实践环节结合的方式进行跨专业的实践教学。
作者:廖建民 单位:湖南商学院设计艺术学院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高等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教学手段都必须做出适当的改革,只有这样才能够满足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才能够使高校实现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提高高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本文以高等院校艺术类专业教学现状为主要切入点,系统的阐述了高校艺术类专业教学改革路径,旨在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信息时代;大学生;艺术类专业
艺术类课程的主要作用是引导学生跨入艺术的门槛,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艺术专业的教学内容,可以说,它既是学生进入艺术之门的敲门砖,也是学生能够在艺术的领域里不断发展的基础。然而,就现阶段的实际情况来看,现阶段,我国高等院校绝大多数艺术类专业课程存在很多问题,例如教学形式滞后,教学方法单一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利于高等院校艺术类专业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进一步提升,也不利于高等院校艺术类专业教学水平的提高,因此,对高等院校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教育应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艺术设计教学也不例外。笔者认为,高等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应当以进一步提高高校办学质量,提升高校办学效率为思想,以党和国家所颁布的教育方针为行动指南,采取多种方法,多管齐下,多措并举,遵循人才培养规律,将教育教学改革落实到实处。
一、艺术类专业教学现状
艺术类专业作为我国高等院校教育体系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已经得到了广大学生和家长的高度认同。[1]早在上世界90年代,我国部分重点院校就开始了针对艺术类考生开设的艺术教育专门机构,这些专门机构的设立一方面能够帮助艺术类考生实现自身艺术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还能够使那些普通学生开始走进艺术,可以说是一举多得。经过数年的教育探索,随着艺术教育活动的展开,现阶段,我国高校已经逐步将艺术教育作为了针对大学生进行的素质教育中一部分,以艺术教育为基础开设了诸多课程。然而,这些课程却存在很多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边缘化问题。
艺术类理论教学边缘化问题是我国高等院校艺术类专业所必须要面对的问题。在艺术类课堂上,学生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普遍存在,很多学生对于教师所讲述的理论知识持一种“可有可无”的态度,认为所谓的理论知识没有什么太大的用途,不能够直接体现出鲜明的效果,而实践则不同,它能够有效指导其进行艺术创作。[2]在这种错误意识的引导下,学生在理论课课堂上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学习知识的兴趣不高,逃课现象比较严重。不仅如此,与其他学生相比,艺术类考生其形象思维相对较强,但是文化素养相对较低,这也导致学生对艺术类课程的理论知识缺乏学习兴趣的主要原因之一。
2)教学方法落后。
众所周知,良好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然而,现阶段,艺术类专业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所沿用的教学方式由于过于落后,导致其难以发挥教学方法的优势作用。首先,从课程教学情况来看。教师所沿用的教学方法依旧是传统、老旧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堂上居于主要地位,一本书、一支笔、一块黑板就是教学的所有教具。学生被动的接受教师的讲授内容,这种枯燥的一边倒的填鸭式教学,对学生来说既不新鲜也不生动,特别无趣,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学习效率可想而知。其次,教师很少应用新颖的多媒体教学。[3]虽然,近年来,我国高校艺术类专业引进了大量的多媒体设备,但这些多媒体设备大多成为了摆设,教师在课堂上一旦遇到那些艰涩难懂的理论知识,就会通过黑板进行板书或是照本宣科的讲读书本上的知识,这种教学方式就导致了这样一种现象,即教师在课堂上讲述的慷慨激昂,而学生在课堂上则因缺少必要的实践而昏昏欲睡。长此以往,势必不利于我国高校艺术类专业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进一步提升,也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3)教学内容不明确。
在我国高等院校传统的教学中,艺术类专业主要以教授学生技能为主要目的,教学内容单一,在安排课程的过程中课程的安排往往呈现出一定的随意性,换句话说就是缺乏必要的周密性,甚至部分课程还存在教学内容东拼西凑的现象。除此之外,教学内容难以实现与时俱进也是艺术类专业教学水平难以提升的最主要原因。教学信息更新速度慢,对艺术领域内的那些科研成果没有做到及时的更新、更近,这种现象必然导致艺术类专业教学内容的落后,内容呈现片面性的特点。一直以来,我国传统的艺术教育都是以“教”为主要的教学内容,进而忽视了对艺术育人功能的重视,这是艺术类专业课程教学一直存在的缺陷。笔者通常长期的研究与实践认为,想要彻底解决艺术类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必须从教学方式方面入手,以教学形式、教学理论以及教学内容三方为切入点进行行之有效的教学改革,只有这样才能够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结果。
二、艺术类专业教学改革的路径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艺术教育课程应当打破传统的以专业技艺培训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弊端,应将专业技艺培训作为艺术教育的主要载体,将育人融入到艺术教育中来,那么,这一观点如何实现在教育教学中?笔者认为,应当在艺术类专业课堂教学中应用情景体验式教学、多媒体教学以及互动式教学同学生自主学习有机结合在一起的教学模式。
1)在艺术类专业教学中着重强调情景体验式教学。
在教学方式方法上,实现艺术类专业的教学改革最大的突破点在于将情景体验式教学应用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例如,教师在讲授《艺术概论》这门课程的过程中的“中国汉朝时期的美术”的时候,教师可以带领艺术专业的学生去博物馆中进行参观和学习,引导学生深入了解马王堆汉墓所出土的文物,并在此基础上,了解我国汉朝时期的服饰等等;在给学生讲授世界建筑的时候,教师可以在上课之前收集相关的建筑图片,从世界范围内帮助学生了解不同国家的代表建筑作品,并将这些建筑作品背后的一些历史背景弄清楚。[4]可以说,这种情景体验式教学能够有效改变传统落后的教学模式,极大的丰富了传统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走出课堂,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及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直观的感受到艺术带给他们的不一样的体验。值得注意的是,情景体验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的应用应当做到有所侧重,应将情景体验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只有这样做,才能够达到艺术类专业教学想要达到的教学目的、目标。
2)在艺术类专业教学中应着重强调多媒体教学。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科学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多媒体教学模式已经逐步深入到了艺术类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并给艺术类专业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形式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笔者认为,以往的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难以满足现阶段艺术类专业学生的需求,因此,必须做到适时而变,通过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艺术类专业教学中来,将图像、动画以及视频等多媒体信息同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在一起,能够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我们还以《艺术概论》这门课程为例,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该门课程中,能够促使学生获得最为直接的体验,教师在讲授“美学原理”等理论知识的时候,如果单纯的依照艺术理论课程来进行教学,则会导致学生对学习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甚至还会出现厌学情绪。而如果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法国拉斯科洞窟等岩画作品图片,引导学生深入的了解这些图片,就可以有效解决学生上课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因此,艺术类专业的教师可以将多媒体教学和理论课教学有机联合在一起,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教师的引导式教学,可以有效提高课堂的趣味性。
3)在艺术类专业教学中应将互动式教学和学生自主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
例如,教师在讲授艺术的分类等相关内容的时候,可以设定一些问题,作为课堂的导入,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随着相关问题的解决,学生能够深入的了解相关知识,并最后进行总结。笔者认为,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逐步形成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并在课程的最后阶段同教师进行沟通和交流,这种做法能够进一步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性,除此之外,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展开讨论,并将自己的讨论结果归纳出来,能够实现自身从感性认识逐步向理性认识的方向转变。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当积极鼓励学生实现自主学习,教师可以同学生转换角色,使学生成为课堂的“教师”,而教师成为课堂上的“学生”,学生在上课之前应做好相应的教学课件,并代替教师在课堂上进行讲授,讲授结束后,教师要根据学生讲述的实际情况进行评价。以“电影艺术”相关内容的讲述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到讲台上代替教师讲解一些美国电影的发展史,将学生的主动性充分的发挥出来,使学生的学习成绩得到一定的提升。学生在准备课件的过程中,自行搜集材料,完成了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转变,在讲台上讲解相关课程内容的过程中,还能够进一步的梳理和强化理论知识。通过这种学习方式,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进一步提高,课堂气氛也得到了活跃,极大的提升了教学效果。
三、结语
总的来说,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对艺术类专业教学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具有一定的阻碍作用,因此,必须采取多种办法、多管齐下,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一步活跃课堂氛围,将新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方法引入到教学当中,从而帮助学生完成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方向转变。
作者:夏璞 单位: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艺术设计学科本身具有实践性、科学性和实用性等诸多特点,更是一门融合了艺术学、市场学、生态学等多门学科的综合性和知识密集型的学科。本文将重点研究独立学院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与教学,从阐述独立学院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进一步探索到如何做好该专业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独立学院;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教学改革
一、独立学院艺术设计专业特点
独立学院是由普通高等学校与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合作,同时利用现有民间资本办起的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院校,独立学院的性质介于民办学校和公办学校之间。首先独立学院筹办的资金较民办学院多得多。其次就是独立学院办学资源和办学的经验远远落后于公办学校,这种背景下的独立学院艺术设计专业自然具备自身的特征。
1)独立院校的应用人才培养目标与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性完美的结合。
艺术设计专业本身是与生产实践紧密联系的专业,艺术设计的重要目的就是为市场经济提供服务,艺术设计本身与实践紧密相连,设计的最终效果也是由消费者进行检验的。而国家教育部对于独立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就是严格按照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状况和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专业的设计,培养出更多素质水平的专业型人才。独立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开设的主要原因也是由于其实践性强能够更好的为我国今后经济发展服务。
2)与其他院校相比
美术学院的艺术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将美术学院长期的美术基础作为依托的,更注重个性化教育的培养。而师范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培养定位则是在人文教育的大背景下,注重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素质培养。综合性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开展的目标是将综合学科作为基础,更注重交叉型人才的培养。独立学院技术设计专业在培养上更注重学生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二、独立学院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措施
1、构建一个艺术设计教学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传统学院课程教学更注重是学生知识的定式思维培养,对于学生知识创新能力却没有给予过多的关注,在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上也是采用传统的工艺美术教育的模式,这种教育模式的应用下,使得教师和学生之间沟通不够顺畅,教学更是远离了市场和社会,学生学到的知识也是零散、不具有系统性的,大大降低了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主动性和创新能力的提升,针对现阶段独立学院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方式,开展艺术设计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尤为必要,这样才能让实践步入艺术设计的课堂,也才能让艺术设计的课堂真正的走向社会和市场,并与社会实践紧密相连。
1)实践走进艺术设计课堂教学和实验。
针对独立学院艺术设计专业的特征,在艺术设计教学中,要关注理论和实际的结合,首先要详细讲述和演示艺术设计与实践的结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除了讲述必要的理论知识外,还需要运用多媒体和视频,让学生做到实践和联系。教师更需要做好现场指导工作,帮助学生解决操作中遇到的问题,大大提升了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效率。其次就是开展设计案例的课堂讨论。也就是在艺术设计专业相关理论讲授之后,学生掌握了必要的绘图设计,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参与市场调查和进行设计选题,学生在完成任务后提交调查报告和设计稿。最后就是开展合作学习和合作设计。在整个艺术设计教学过程中,在合作学习理论的指导下,教师采用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让艺术设计学生在合作设计任务中,全面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做到相互学习和相互帮助,大大提升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2)教学、实验走进市场和社会。
艺术设计专业本身就是一门理论和实践并重的学科,所以开展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能够实现艺术设计教学和市场的连接,构建一个良好的平台。同时更是便于教学互动的开展,调动和激发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实践主动性,教师也能够帮助学生运用相关理论知识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开展实践活动,学会利用市场资源做好调查工作,了解现在市场的需求和艺术设计的发展方向。
2、做好艺术设计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独立学院想要培养出更多富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就必须提升教师自身的创新意识,构建一支创新团队,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多富有创新意识的艺术设计人才。当前我国独立学院的艺术教师都具备较为深厚的理论基础,专业知识掌握的也较为全面,但是在艺术设计实践中的创新能力却有所缺乏,所以改进教师职能,完善艺术设计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也是艺术设计教学改革的必要项目。
1)改革教师传统职能,实现教师教与学的双重身份,在独立学院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中,强化艺术设计教师自身的专业知识体系的完善非常必要的,独立学院更应该鼓励教师多去参加社会培养和社会项目,进行自身实践经验的积累。
2)做好校企合作,构建学校和企业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首先独立学院能够将企业中先进的设备和实践项目引进到艺术设计课堂重要,锻炼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和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其次就是通过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学校教师和企业内部的设计师门可以进行沟通和交流,这样能够大大提升独立学院艺术设计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
3)强化与国外先进艺术设计院校的合作,大大提升独立学院艺术设计教师的国际视野,由于欧美一些先进国家在艺术设计教育方面开始比较早,也逐步进入到一个相对成熟的阶段,独立学院通过与这些院校的合作,能够借鉴和学习到先进的教学方式。
三、结束语
独立学院发展的时间较短,但是其在我国整体教育中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艺术设计专业作为独立学院一门重要的专业,在长期的发展中独立学院培养大批的艺术设计专业应用人才,在高等教学普及的今天,结合当前市场和社会需求和独立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特征,做好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工作还是十分必要的。
作者:赵嗣发 单位:吉首大学
【内容摘要】陶瓷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以及手工艺认识的不断提高,陶艺课程在我国各大高职高专院校也都有相应的设置,本文主要针对高职院校非陶艺专业的陶艺课程进行研究,通过笔者多年的教学以及实践研究,以河北建材职业技术学院装饰艺术设计专业陶艺课程为切入点,总结当前装饰艺术设计专业陶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经过不断的教学实践研究,进行陶艺教学改革与探索。
【关键词】装饰艺术设计;陶艺课程;项目化教学
中国陶艺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现代陶艺教育经历了30余年的发展与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结合高职高专院校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之路,培养高技能专门人才,高职院校非专业陶艺课程改革势在必行。陶艺课程是装饰艺术设计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在装饰艺术设计的人才培养与教育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现代陶艺不仅仅是传统的“道器并存”以实用形式存在的精神产物,同时也更多融入到环境艺术之中,成为环境艺术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此在装饰艺术设计专业,陶艺课程成为了专业必修课。装饰艺术设计专业陶艺课程传统的教学内容相对保守,教学理念相对陈旧。笔者经过多年的陶艺教学,不断实践与研究,进行陶艺课程的改革,以装饰艺术设计为载体,以陶艺创作为手段,在提高学生艺术文化素养的同时,锻炼了学生对整体装饰空间的氛围营造以及风格把控能力。
一、装饰艺术设计专业陶艺课程的设置背景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的同时,人们的审美也在随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人们对空间环境的要求较之以往也有所不同,不仅要满足其功能性,同时还要具备精神意味的满足。比如自身的居住空间,以及除了自身居住空间之外的其他空间环境,如购物空间环境、休闲空间环境、娱乐休闲环境等,人们对这些空间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装饰艺术设计专业,就担负着去创造美好空间环境的重任。
(一)教学对象。
陶艺课程是装饰艺术设计专业的一门必修课,教学对象主要是针对高职院校装饰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这些学生均具备一定的美术功底,对于绘画,电脑设计等都具有一定的基础。由于我国教育体制的原因,我国学生普遍存在立体造型能力以及空间想象力较弱,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
(二)教学师资与设备。
相对于专业艺术院校陶艺专业,我国高职高专院校的陶艺教师队伍相对薄弱,很多陶艺教师甚至都是由雕塑专业的教师担任,或者是其他艺术专业的教师来兼职,这是普遍存在的现象。由于陶艺教学设备具有相对的复杂性与多样性,一般非专业艺术院校在教学设备上都只是具有完成相应教学成果的一些简单设备,例如一些拉坯机,手动转盘,电窑等。像球磨机、练泥机、泥片机、吹釉机等都还达不到专业院校的水平。基于这种情况,高职院校装饰艺术设计专业开设陶艺课程无论从教学受众群体还是教学主体上,与专业艺术院校陶艺专业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别。高职院校装饰艺术专业陶艺课程的教学目的不同于专业艺术院校陶艺专业的以培养陶艺设计人才为目的,而是为了提高学生们的艺术素养与审美,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感,并且能够设计与制作出符合环境空间风格的陶艺作品,以陶瓷为材料最终创造出更好的环境空间装饰效果为最根本目的。
二、当前装饰艺术设计专业陶艺课程教学中的问题
(一)教育“单向化”显著,学生创新能力缺失。
高职院校的教育,不仅是要教授学生学习一定的技能,同时也应该注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然而多数学生仍然保留着初高中时期的教师单一的传授式的学习方法,学习被动,对学习缺乏主动性以及缺乏探索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设计本身就是人类有目的的创造性的活动,学习的主动性、研究性、创造性是决定设计成败的关键。这种“单向化”教育直接导致学生创造力的缺失。大多数学生在陶艺设计与制作课程中缺乏创新能力,对古今中外优秀的陶艺作品赏析,不但不能用来借鉴与激发创作灵感,反倒是成了学生们直接拿来进行抄袭的样本。这种抄袭性、模仿性设计是装饰艺术设计专业陶艺课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二)教学体系不完善,缺乏相应的教学模式。
相对于专业艺术院校陶艺专业,高职院校装饰艺术设计专业陶艺课程的设置时间较短,一般都只有60学时到80学时左右。陶瓷制作是一个复杂的工艺,一是要让学生了解陶瓷的历史以及陶瓷的制作工艺,二是在对陶艺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础上进行陶艺作品的设计,三是在以上工作完成的基础上进行陶艺作品的成型、烧制。陶艺作品的制作要经历这样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然而作为装饰艺术设计专业下的陶艺课程,不可能给我们足够长的时间去完成一件陶艺作品。当前我们的陶艺课程,大多时候都是顾头顾不了尾,时间短,任务重,制作工艺又相对复杂,很多工作例如上釉、烧窑等,在安排的教学时间内都无法完成,只能占用教师和学生的业余时间去进行,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也无形中对下面的课程造成了影响。依据装饰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及陶艺课程教学目标,制订出一套适合本专业的完善的教学体系,以及相应的教学模式迫在眉睫。
三、装饰艺术设计专业陶艺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
(一)传授技能与改变思维模式并重。
教学改革的重点不仅在于改革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同时教学改革应注重学生学习方法与思维模式的改变,从设计模仿,改良,转向创意理念的提升和原创性设计理念的开发。作为高职院校,我们培养的不仅仅是如同社会上电脑速成班里的学生,只是单单掌握熟练的电脑操作技能,同时我们的任务在于传授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艺术情操,让他们具备一定的审美和艺术修养,改变他们的思维模式,这样我们的学生才更具有竞争力,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就业难等问题。
(二)采用项目化教学模式,突出装饰艺术设计专业特色。
装饰艺术设计专业下的陶艺课程设置,要突出装饰艺术设计专业的特色,要有别于陶艺专业的陶艺课程,以及其他专业范畴内的陶艺课程。装饰艺术设计专业,主要强调环境空间的设计,在这样的前提下,陶艺课程的教学内容应紧密围绕环境空间而展开,以空间环境为主体,进行相应的陶艺作品。项目化的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在课程中更加明确陶艺作品的创作目标,同时也更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譬如,在一个东南亚风格的休闲会所设计中,需要设计一件陶瓷香薰器皿。这时,我们所设计的陶艺作品具有鲜明的风格特征,它一定是要与东南亚风格会所相融合的,无论是它的造型、装饰都要与大的环境空间相统一。这样很好地避免了学生盲目进行陶艺创作,节省了大量的前期构思的时间。同时,制作的陶艺作品还能够很好地运用到整个项目教学之中,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四、结语
陶艺课程在高职院校装饰艺术设计专业中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与重视,是因为陶艺课程的开设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立体造型能力,同时让装饰艺术设计变得更加丰富且具有趣味性。装饰艺术设计专业陶艺课程的改革,项目化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们可以通过陶瓷这种特殊的材料,结合自己设计的空间风格去创作相应的陈设元素与摆件,在提高了学生们艺术修养的同时,使他们的设计作品更具有原创性,进而增强了学生的自信。
作者:杨润 单位:河北建材职业技术学院
信息时代的到来,改变着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无疑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迫使高等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进行改革。
艺术设计教学改革必须以邓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教育要全面适应现代化建设对各类人才培养的要求,全面提高办学的质量和效益”的思想为指导,以党的现行教育方针和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改革各项原则为依据,以加强基本素质和专业技能教育为基础,突出能力培养,以基本素质和专业技能培养为主线、以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改革为重点、以强化艺术设计、施工、治理为支柱、以加强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性教学基地建设、实验室建设为保证,遵循人才培养规律和专业教育规律,突出“面向基层、面向工程、面向生产一线”,着眼于基层。
教学改革是一项带有方向性、全局性和开创性的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必须从艺术设计的实际出发,对培养目标、培养规格、教学模式、课程设置体系、教学内容和教材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改革,突出综合素质培养,强化岗位技术教育,建立以艺术设计、施工和治理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教学模式。
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改革,应体现专业教育特色,从社会实际需要出发,有针对性地构建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强化岗位知识的学习和运用;完善、充实教学内容;加强以操作技能、工艺实习等为主的实践环节;加大实践教学环节所占的比例;加强产学合作,逐步建立学校与企业合作培养人才的机制。毕业生上岗后,上手快、动手能力强,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练,可成为工程设计、投标报价、材料选择、施工技术和施工机具操作、施工项目治理、项目验收、工程决算等技术人才。
艺术设计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为突出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应强调课程设置的针对性、强调基础课教学的适应性、强调专业课教学的实用性、强调实践教学的连续性和渐进性等,分述如下:
一.课程设置强调针对性
艺术设计专业起步晚,发展快。这次改革我们从社会实际需要出发,按照“实际、实用、实践、必需、够用”的原则和专业技能培养的实际需要,对课程设置作一些调整,突出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在新的教学体系中,主要加强以下几项改革:
第一、在设计模块中,注重理论教学,突出动手能力培养,加强计算机辅助设计教学,强化计算机辅助设计在工程设计中的作用,建设计算机设计中心,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教学,使学生具备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的能力,适应人才市场需求。
第二、在施工技术模块中,以施工操作技能培养为基础,强化施工技术指导。在教学过程中,以校内操作实验室为依托,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通过实践,提高动手能力,初步把握施工操作规程、施工操作方法和施工机具的操作、使用、维护和保养;把握工程质量的控制方法及检查、验收标准,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施工技术指导能力。
第三、在治理模块中,调整原有的企业经营治理和施工组织治理的教学内容,根据用人单位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突出“项目施工治理”,使学生把握建立现代企业组织治理制度的基本原理;把握艺术设计组织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把握艺术设计项目治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加强工程经济及经济核算方面的教育,增设《工程经济治理与预算》等课程,使学生把握工程经济的基本计算方法和预算方法,加强投标、报价和工程成本核算的技能培养;使学生把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工程成本核算、工程预算、决算的方法及工程索赔的有关知识,进一步提高学生市场意识和工程经济意识。
二.基础课教学强调适应性
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中我们纠正过去基础课与专业课“各自为政”的脱节现象,使基础课名副其实地成为专业的“基础”,打破原有狭隘的基础课教学格局,超越单纯技巧和经验的传授。为纠正基础课教学与专业课脱节的现象,改调子素描为设计素描;改绘画色彩为装饰色彩,并加大室外写生练习。从宏观上考虑基础课所从属的专业课和生产一线的需要,注重培养以下能力:
第一.培养视觉反映力,增强视觉接受信息的能力,即感悟能力;
第二.开发想象能动性和对未知领域自觉探索即创新能力;
第三.培养分析、思维能力,锻炼对事物的把握能力,努力使基础课教学适应专业课的需要。
三.专业课教学强调实用性
一种理论只有用于实践才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假如不能指导实践,那便是毫无意义的空话。在制定改革方案时,经认真调查研究,按照专业教育特点,强调专业课教学、理论教学的实用性、实践性,着眼于培养技术应用型设计人才,总结过去的教学经验,结合省情、校情以及社会对艺术设计人才的实际需求,对专业课教学、理论教学内容加以调整,强调实用性。
四.实践教学强调连续性和渐进性
在“初步实践――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并行――系统实践”的模式中,学生从专业思想教育和认知实习中,初步了解专业;在基础理论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中,通过实验课、习题课、课程设计和现场教学,采用讲、做(操作)结合,在做(操作)中强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交替渗透。
艺术设计是活的,是多学科综合知识的集结。在具体设计中,难以确认固定的秩序和搭配关系,因此拘泥于课堂常规教学形式,无法满足实际需要。校门洞开的今天,对外设计服务已不可逆转,以教师带领学生走向社会,使专业必修课在社会实际设计中完成,是加强教学的重要举措。为保证实践教学的落实,我们与学校所在地的几家用人单位挂钩,建立校外实践教学产学合作基地。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采用顶岗实习方式,让学生以工程技术人员的身份到产学合作单位参与工程的设计、施工和治理,做到“实题实做”,即由学生动手完成实际装饰课题,使学生在工程中学习设计,在设计中完成环境艺术装饰工程,以实际工程成果来完成毕业实践、毕业设计。在毕业答辩时既能见到学生的实际工程设计作品,又能见到工程实例图片或现场。这样不仅摆脱了“压缩型”、“三段式”教学,还突出了实践教学,强化应用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以实践教学促进能力的提高,使学生毕业后能够胜任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实际工作。
通过一段时间的改革实践,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出现了新的变化,所培养的学生基本做到既有一定理论素养,又能进行具体的设计、施工、治理,成为新一代技术型、实用型人才,初步形成了新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求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据问卷调查显示艺术设计专业88.43%的学生认为专业课教学充实,92.58%的学生认为教学效果良好。截至6月底艺术设计专业2000届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超过84%,受到学生家长和用人单位的好评。
努力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我国社会职业技术岗位的分工不同、行业和地区之间存在的发展不平衡性,以及高等学校办学基础、办学条件的差异,决定了人才需求的多层次、多类型、多规格,决定了不同学校承担着不同的人才培养任务。因此,高等学校必须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根据社会的实际需求和自身条件,确定办学层次和类型,大胆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努力培养出受社会欢迎、有特色、高质量的人才,创出学校的声誉和特色。
信息时代的到来,改变着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无疑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迫使高等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进行改革。
艺术设计教学改革必须以邓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教育要全面适应现代化建设对各类人才培养的要求,全面提高办学的质量和效益”的思想为指导,以党的现行教育方针和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改革各项原则为依据,以加强基本素质和专业技能教育为基础,突出能力培养,以基本素质和专业技能培养为主线、以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改革为重点、以强化艺术设计、施工、管理为支柱、以加强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性教学基地建设、实验室建设为保证,遵循人才培养规律和专业教育规律,突出“面向基层、面向工程、面向生产一线”,着眼于基层。
教学改革是一项带有方向性、全局性和开创性的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必须从艺术设计的实际出发,对培养目标、培养规格、教学模式、课程设置体系、教学内容和教材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改革,突出综合素质培养,强化岗位技术教育,建立以艺术设计、施工和管理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教学模式。
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改革,应体现专业教育特色,从社会实际需要出发,有针对性地构建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强化岗位知识的学习和运用;完善、充实教学内容;加强以操作技能、工艺实习等为主的实践环节;加大实践教学环节所占的比例;加强产学合作,逐步建立学校与企业合作培养人才的机制。毕业生上岗后,上手快、动手能力强,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练,可成为工程设计、投标报价、材料选择、施工技术和施工机具操作、施工项目管理、项目验收、工程决算等技术人才。
艺术设计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为突出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应强调课程设置的针对性、强调基础课教学的适应性、强调专业课教学的实用性、强调实践教学的连续性和渐进性等,分述如下:
一.课程设置强调针对性
艺术设计专业起步晚,发展快。这次改革我们从社会实际需要出发,按照“实际、实用、实践、必需、够用”的原则和专业技能培养的实际需要,对课程设置作一些调整,突出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在新的教学体系中,主要加强以下几项改革:
第一、在设计模块中,注重理论教学,突出动手能力培养,加强计算机辅助设计教学,强化计算机辅助设计在工程设计中的作用,建设计算机设计中心,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教学,使学生具备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的能力,适应人才市场需求。
第二、在施工技术模块中,以施工操作技能培养为基础,强化施工技术指导。在教学过程中,以校内操作实验室为依托,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通过实践,提高动手能力,初步掌握施工操作规程、施工操作方法和施工机具的操作、使用、维护和保养;掌握工程质量的控制方法及检查、验收标准,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施工技术指导能力。
第三、在管理模块中,调整原有的企业经营管理和施工组织管理的教学内容,根据用人单位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突出“项目施工管理”,使学生掌握建立现代企业组织管理制度的基本原理;掌握艺术设计组织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艺术设计项目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加强工程经济及经济核算方面的教育,增设《工程经济管理与预算》等课程,使学生掌握工程经济的基本计算方法和预算方法,加强投标、报价和工程成本核算的技能培养;使学生掌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工程成本核算、工程预算、决算的方法及工程索赔的有关知识,进一步提高学生市场意识和工程经济意识。
二.基础课教学强调适应性
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中我们纠正过去基础课与专业课“各自为政”的脱节现象,使基础课名副其实地成为专业的“基础”,打破原有狭隘的基础课教学格局,超越单纯技巧和经验的传授。为纠正基础课教学与专业课脱节的现象,改调子素描为设计素描;改绘画色彩为装饰色彩,并加大室外写生训练。从宏观上考虑基础课所从属的专业课和生产一线的需要,注意培养以下能力:
第一.培养视觉反映力,增强视觉接受信息的能力,即感悟能力;
第二.开发想象能动性和对未知领域自觉探索即创新能力;
第三.培养分析、思维能力,锻炼对事物的把握能力,努力使基础课教学适应专业课的需要。
三.专业课教学强调实用性
一种理论只有用于实践才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如果不能指导实践,那便是毫无意义的空话。在制定改革方案时,经认真调查研究,按照专业教育特点,强调专业课教学、理论教学的实用性、实践性,着眼于培养技术应用型设计人才,总结过去的教学经验,结合省情、校情以及社会对艺术设计人才的实际需求,对专业课教学、理论教学内容加以调整,强调实用性。
四.实践教学强调连续性和渐进性
在“初步实践――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并行――系统实践”的模式中,学生从专业思想教育和认知实习中,初步了解专业;在基础理论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中,通过实验课、习题课、课程设计和现场教学,采用讲、做(操作)结合,在做(操作)中强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交替渗透。
艺术设计是活的,是多学科综合知识的集结。在具体设计中,难以确认固定的秩序和搭配关系,因此拘泥于课堂常规教学形式,无法满足实际需要。校门洞开的今天,对外设计服务已不可逆转,以教师带领学生走向社会,使专业必修课在社会实际设计中完成,是加强教学的重要举措。为保证实践教学的落实,我们与学校所在地的几家用人单位挂钩,建立校外实践教学产学合作基地。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采用顶岗实习方式,让学生以工程技术人员的身份到产学合作单位参与工程的设计、施工和管理,做到“实题实做”,即由学生动手完成实际装饰课题,使学生在工程中学习设计,在设计中完成环境艺术装饰工程,以实际工程成果来完成毕业实践、毕业设计。在毕业答辩时既能见到学生的实际工程设计作品,又能见到工程实例图片或现场。这样不仅摆脱了“压缩型”、“三段式”教学,还突出了实践教学,强化应用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以实践教学促进能力的提高,使学生毕业后能够胜任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实际工作。
通过一段时间的改革实践,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出现了新的变化,所培养的学生基本做到既有一定理论素养,又能进行具体的设计、施工、管理,成为新一代技术型、实用型人才,初步形成了新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求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据问卷调查显示艺术设计专业88.43%的学生认为专业课教学充实,92.58%的学生认为教学效果良好。截至6月底艺术设计专业2000届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超过84%,受到学生家长和用人单位的好评。
努力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我国社会职业技术岗位的分工不同、行业和地区之间存在的发展不平衡性,以及高等学校办学基础、办学条件的差异,决定了人才需求的多层次、多类型、多规格,决定了不同学校承担着不同的人才培养任务。因此,高等学校必须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根据社会的实际需求和自身条件,确定办学层次和类型,大胆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努力培养出受社会欢迎、有特色、高质量的人才,创出学校的声誉和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