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06 11:50:12
导语:在散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审美教育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一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新大纲强调语文学科要“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散文教学是语文学科教学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构成,中学语文新教材所选入的中外散文作品,大多情意浓厚,文辞优美,构思绵密,语言富有情感和哲理。散文是自有文明以来生命力最长久的一种文学样式,以其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丰富多彩的画面,或色彩明丽,或优美绝伦,或黯淡萧索,都体现出了深邃动人的意境。散文作为教材中文质兼美的范文,很能唤起学生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情感,因此,散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散文中的美学因素,除了引导学生分析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有层次地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理解作者通过景物描写来表情达意的写作技巧外,还可以借助各种手段作为审美情感的触发点,引导学生进入审美感受和体验,获得审美经验。散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审美教学呢?
一、领略意境,感受散文的抒情美
意境,是文艺作品中描绘的对象和表现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境界,简单说是“联想空间”,用自己的已知经验、学识能力如身临其境地来联想和补充,感受作者的创作境界,得到阅读散文的至高享受,升华个人审美思想和境界。“意境”两字在许多人心目似乎只属诗歌,其实不然,“意”,情思也;境,形象也。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月光如流水”一段给人的美感非同一般。在这幅画面中,月光、荷塘、青雾,造成了绘画的构图美,明与暗,层次和色彩造成视觉上的美感,小提琴演奏名曲,给人以音乐美,造成听觉上的美感。我们在充分领略荷塘月色的美时,心又怎么不能意会到作者此刻面对的幽静和宁滥的那般平和宁静的心境呢?教学过程中,通过对作者用文字作画、语言富于变化、有精妙的修饰方法等的分析,深谙了散文语言的文字魅力,理解了文中通感的运用,可以让学生从一个景美的境界带到另外一个心里捉摸不定的美妙境界。从感情进入想象,体味点点滴滴,自然流入境界中。
二、把握内涵,鉴赏散文的情感美
与词赋相比,散文如日常谈话般率直、真诚、随意、自由,但散文抒情的功能,对人心探幽比诗词还胜一筹。因此散文往往成为作者内心情感最自然、最熨贴的寄托。实现散文的审美功能要循其语言表征,寻找直接或含蓄的人物情感。在理解、认同和反复体味中去理解作者情感,提升审美品位。那么散文的这种审美特质在阅读中是如何体现的呢?这正是我们要向学生们传授的知识要点。人们都有从阅读愉悦中享受艺术美感的经验,在阅读中受艺术直感的支配与作者沉默的情感达到一种融合,在兴奋中获得共鸣和快感。这时虽不求其解而心绪飞动,这是鉴赏时自然形成的“兴奋点”。这正是作品中那或浓郁、或幽淡、或婉曲、或直率的情感的感召效应。教学中教师就是要逐步引导学生渐渐进入这种情景氛围中,从而唤起同学们的审美感知,带领学生们深入文本、发挥想象、换位思考,实现欣赏散文情感美的目的。
优秀的散文体现着作者恬淡或浓烈的感情,文章不同,抒情方式不同,细节的描写也不同。生动的细节是散文富有感染力的一个重要特点。一个细节的刻画,往往凝聚着丰富的情感,把握细节的内涵,往往能很快地走进那一片情感世界。
如《背影》一文中,作者看着父亲买橘子,爬月台:“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那一种强烈的情感,累积得太满,在平常行动中不经意就那么控制不住,赤裸裸地用眼泪表达出来了。这直接的抒情撞击着我们的心,抓住了这一细节,教学生品评这一细节,谁能不为这一片深情所打动呢?渐渐地,学生们就慢慢体味出曹明海在《语文教育・智慧论》中所说的话了:“对父亲深沉的挚爱和他那颗水晶般透明的赤子心”,“四次流泪着墨不多,情意深长,儿子的一种无可排解、无从宽恕的自责、愧悔之负疚感受,一种不能去怀、无可慰藉的惆怅、失落与感激思念之情,更衬托了父爱的恳挚无私、弥足珍贵和无可报偿”。感情氛围出来了,读者与作者共同体验,就这样,领着学生走进了散文这情与景的情感中去,这样的教学任务已大部分完成了。
三、开拓想象,体味散文的自由美
“形散而神聚”是散文的一大特点。“在所有文体中,散文是最为自在悠闲的”,无论是取材立意,还是结构布局,或者表现手法的运用,它都少有僵化刻板的规范、格式和限制,一切以作者的感发为中心,散文最近诗,然而与诗歌相比,有诗意和美句,但不像诗那样讲求跳跃跌宕,讲求节奏格律的严格要求。散文也写人叙事,但不似小说、戏剧讲求一种虚构设置,讲求情节、开端、高潮和结尾要求,明显完整的矛盾冲突线索。而是选取现实生活中的一个横断面,对日常生活所见所闻有触动,信手拈来,生发开去,或侧重表达含义,或追求传达哲理或描幕一种景物,运笔如风,不拘成法。散文联想丰富,开阖自如,似乎很散,但这些联想和想象总是一个有序的过程,散中有序,散中有章。形散是外在的现象,也是散文的自由所在,魅力所在,神聚则是形所依赖的本质,正是神使这些联想显现出心灵的光彩。教学中教师应调动学生的思维,启动学生的想象,跟随作者的联想、想象进入作者的心灵世界,培养学生寻找情感联结点,把握作者展开文思的脉络,体味心灵自由的美的能力。教师一方面要启情,一方面要教给学生循文入情的方法;另一方面还要鼓励学生探究,质疑,创造想象,实现思维上的自由,解读上的自由。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指导学生体味。
总之,语文学科要“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散文教学作为语文学科教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从审美的需要出发,解读和鉴赏这些文学作品,使散文教学转化为美的再现、美的欣赏和美的创造的活动,才能有效地提高散文阅读教学的质量,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审美素质,真正体现出语文学科对人文的归属。
《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语文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审美教育,又称美育,它让人获得一种美的感受,进入一种美的境界,表现一种美的情怀。散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最灵动、最丰富、最美好的内容,具有较高的审美属性,作者的强烈情感通过语言引起读者共鸣,从而获得精神愉悦。在散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学生引入美的殿堂,让他们感受美、鉴赏美、热爱美,从而形成健康向上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这是作为语文教师的职责所在。
一、反复诵读,激发起学生的审美需求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反复诵读,才能进入到作品的情境之中,品味出作品的奇妙之处,感受到它的韵律美和抒情美。诵读是一个古老而又传统的方法,但我们的散文教学离不开它。因为没有了诵读,散文的美感就找不到源泉。我认为这种诵读一方面是学生对散文的朗读与品读,学生通过对散文中的优美文字的语感体验,进而接受和了解形象的内涵,唤起学生对作品本身的体验,这是很重要的。现当代散文是更需要反复诵读的,一定要给学生诵读文章的时间,因为作为散文本身,它生动的语言不需要教师做太多的分析,这样会破坏散文原有的意境,而通过反复诵读,散文中的丰富情感和深刻含义自然而然地就表达了出来。学生的诵读为课堂教学拉开了情感和审美的序幕,达到了散文对学生美感传递的第一步。
教师的精美范读也很重要。教师要用充满激情的声音来朗读散文中情感丰富的语段,用极富美感的语调来吸引学生,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把他们带进散文的美丽世界。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会让学生不由自主地受到感染,不知不觉地进入一种境界,从而走进散文中,也走近了作者。教师的范读要比磁带和课件中的录音更具感染力,教师的优美范读能让声音在教室里回荡,从而达到非同一般的艺术效果。而现在课堂上的散文教学多数都缺失了这一环节,或者是象征性地做做,这是课堂教学中美育的一大缺失。
二、体味意境,开拓学生的审美想象
品味语言、鉴赏语言,感悟语言的魅力。在散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的字词去体味和感悟其中的情感。现代著名作家碧野的《天山景物记》是一篇文中有画、画中有诗的优秀散文。文中写道“蓝天衬着矗立的巨大的雪峰,在太阳下几朵白云在雪峰间投下云影,就像白缎上绣上了几朵银灰的暗花。那融化的雪水从峭壁断崖上飞泻下来,像千百条闪耀的银链。”这里的蓝天、雪峰、白云、雪水、溪流、浪花虽是天山最常见的景物,但被作者注入了热爱美丽河山的爱国主义情感,着重写出了天山雄伟秀丽的特点,并采用了三个连续的美丽动人的比喻,描绘出了一幅神奇的、绚丽夺目的风景画面,其中几个动词的运用更给人以“画中动态”之感。现代著名散文家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也是极富美感的一篇名作,文中叠词的运用极尽绘情状物之能,非常富有发现力。如“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田田”二字,把荷叶那种肩并肩紧密地挨着的情态形象地描绘了出来;又如“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叠字“粒粒”,把含苞待放的荷花那种“晶莹剔透”的形象跃然纸上;“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脉脉”一词赋予了荷塘流水如情窦初开那样的少女般的情怀;“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其中“远远近近,高高低低”在表现出树多的同时,把这些树高低错落、连绵成片以及层次分明的景致送进了读者的眼帘。这篇散文所用的字语虽然寻常,作用却实为瑰妙。深入文章,发掘语言的内涵,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去感受语言的魅力。
教师在讲授充满着诗情画意的优美散文时,要让学生体会散文中蕴涵的情景交融的意境,开拓学生的审美想象能力。《天山景物记》是一篇具有浓郁诗情的散文。在讲授“迷人的夏季牧场”这一段,我先让学生朗读,然后点拨他们:作者笔下的迷人夏季牧场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美”,请你们用最精炼、准确的语言形容出它的不同角度的美?经过启发点拨,学生概括出了夏日牧场的静态美,牧群的色彩美,牧女歌唱的形象美和音乐美,雨后牧场的情景美,牧民的别致晚餐的情趣美,牧民喝奶的生活美,草原之夜的自然美等。优美的散文语言是诗化的语言,犹如行云流水,姿态万千,一泻千里。写景状物,使人身临其景,抒情言态,令人血气俱动。散文的语言是作者心灵自然地流淌,犹如长江源头,百川争流汇于一江春水,给人永恒的美感。学生体味出了语言上的美感,就会深刻地感受和领悟作者的情感及作品的意境,就会在充满诗情画意的课堂氛围中受到美的熏陶。
三、设情入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
散文注重的是意境的描写,讲究的是情感上的渗透,因此许多散文的美感往往是内蕴的。在教学散文时,辅以情感和内涵相近的音乐,把音乐语言与文学语言联系沟通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嗅觉等器官,让散文中所描写的景物,所倾吐的情意,不断和学生的心灵碰撞,从而引起共鸣,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培养了审美情操。我在讲授《荷塘月色》这篇散文时,特意选取了名曲《春江花月夜》,并配以荷塘月色的画面,优美的旋律,幽雅、静谧的意境深深陶醉了学生,叩击了他们的心灵,营造了心境,引起了强烈的审美共鸣,使学生的思维很快走进课文的内容。学生不断体会到月色的飘逸美、如梦境般的童话美,月色的朦胧美、神秘美、和谐美;感受到荷香的清淡幽雅,若有若无的音乐美;体会到荷叶、荷花的姿态美,领悟到荷花那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高洁品质和那叶子底下流水的脉脉含情。利用音乐的感染力来激发学生愉快积极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音乐与文字语言的结合,拓宽了学生的审美视野,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操。
四、调动潜力,激发学生的审美体验
散文中的情感广博深邃,学生受阅历、接受水平等限制,对文章中的情感往往体验不深。教学中配以恰当的音乐,在传递思想感情的同时让学生更深刻地领悟作品的思想内容,这样的表达比文字更深刻、更丰富。音乐的感情和作品的情感二者有机结合,会让学生形成一种潜移默化的情感力量,激发学生更深层次的审美体验,从而加强学生对文章情感内容地把握理解,在教学现代作家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时,可以播放《聆听地球的回音》来感受大自然的清静,渲染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意境,揣摩作者那颗热爱故都、向往北国之秋的眷眷之心。学习台湾作家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时,可以播放古筝名曲《渔舟唱晚》,来表现文中那种超然物外的,孑立独行的人格情怀。这样会较好地启发学生的深层审美体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深刻体会作者极尽笔墨描写他的“空中楼阁”是为了表达他热爱大自然,向往独立、安静、幸福的生活的情怀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在散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就是在充分挖掘散文自身的审美因素的同时,把散文的内容与形式有机结合起来,把知识传授与美感体验结合起来。在学生的认知基础上,发展他们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建立起完善的审美心理结构。散文教学中的美育,可以多方面、多方法进行,教师在平时要指导学生多参加、多观察、多体验各种自然、社会和艺术审美实践活动,不断积累和逐渐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
(凌源市职业教育中心)
初中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教学过程要针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审美教育就是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激发学生热爱美,追求美的兴趣。引导学生形成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如果没有美,没有艺术,那是不可思议的。”语文教学就渗透着审美教育,语文学习更是追求美的过程。
初中教材所选的课文蕴含着美的形象,美的情感,美的信息。潜移默化地感染、熏陶着学生。可以净化青少年的心灵,陶冶青少年的性情。尤其是课本中所选的现代散文。散文教学是实施语文美育的主阵地。在中学文学作品中,散文取材广泛自由,感情真挚,语言凝练生动,与其他文学样式相比,具有更广阔的审美天地,也更符合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审美心理特征。因此,散文阅读就是审美阅读。在阅读中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得到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如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审美情趣,唤起学生对“美”的向往,这得靠教师有目的地培养。
一、情感诵读
语文诵读是学生感知教材、获得美感的基本途径,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使作品中的情景跃然纸上。能够让学生更直观地体会文章的情意。这种情感力量有一种吸引力,使受教育者通过自己的情绪体验,产生审美评价,从而获得心灵的满足,情感的共鸣。例如,在《背影》一课的教学中,首先可以通过听名家诵读录音,让学生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在听的过程中感受细腻绵长的父子情。再通过学生朗读,进一步走进课文,融入文章写作背景中去。感悟淡淡悲伤中蕴含的深沉父爱。做到传之以情,以情激情。感悟散文的情境美。
二、感悟细节
散文写作注重情真意切,文章细节饱含真挚情思。如《背影》中父亲买橘子爬月台的形象,想必使很多读者潸然泪下。我也不例外。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产生联想,品味此处细节,感受那笨重的身影,吃力的动作引发出的情感激荡。除此以外,文中对橘子的描写――朱红色。在整篇文章营造的灰白色调的忧伤中,无疑成为了亮点,因为那是遭遇灾祸的父亲传递给儿子的温暖。教学中强调这一细节,让学生感受那一抹朱红色所蕴含的情感美。在艰难的人生经历中给我们传递了一种积极的感情,通过细节缩短了与作者的心灵距离,受到情感的熏陶,享受到审美的乐趣。
三、品味语言
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语言是人类表情达意的工具,其形象性、生动性、概括性令人惊叹。只有通过对文学语言的细致品味,才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散文的语言更是美的体现。有的典丽精工,有的气势磅礴。《背影》一文的语言却极其朴素简单。读起来亲切自然。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体会词句运用的精妙。比如文中的反语运用,将作者自以为聪明的懊悔巧妙地表达出来。而文中四次落泪的描写,每次都会让我读到哽咽。因此,美的语言就是美的情感。品味语言就可以感受作者对父亲深深地怀念,感受作者传达的人间真情。美的语言就是文章的生命,通过赏析语言体会作者的生命律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读懂文章,读懂作者,学生才能真正有所收获。
四、学以致用
散文教学中,学生对文章情境美、情感美、语言美的体会是很重要的,同时还应该学会运用。也就是要学会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这才是审美教育的最终目的。让学生从课文走进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有了美的体验,才有美的表达,美的情操。
上述几点,只是挂一漏万,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过程渗透美育的方法很多。作为教师我们要多方面发现作品的美育点,用多样的方式和真挚的感情指导学生,真正做到“教书育人,以美育人”。让一篇篇优美的散文陶冶学生的心灵,营造美的人生。
(西藏拉萨市第八中学)
摘 要:在散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就是在充分挖掘散文自身的审美因素的同时,把散文的内容与形式有机结合起来,把知识传授与美感体验结合起来。
关键词:散文教学;审美教育
语文教学主要是文章教学,而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都具有美的特征,语文的教学就是审美的教学。语文教学中的散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最灵动、最丰富、最美好的内容,具有较高的审美属性,作者的强烈情感通过语言引起读者共鸣,从而获得精神愉悦。在散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学生引入美的殿堂,让他们感受美、鉴赏美、热爱美,从而形成健康向上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这是作为语文教师的职责所在。
一、反复诵读,激发起学生的审美需求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反复诵读,才能进入到作品的情境之中,品味出作品的奇妙之处,感受到它的韵律美和抒情美。诵读是一个古老而又传统的方法,但我们的散文教学离不开它。因为没有了诵读,散文的美感就找不到源泉。我认为这种诵读一方面是学生对散文的朗读与品读,学生通过对散文中的优美文字的语感体验,进而接受和了解形象的内涵,唤起学生对作品本身的体验,这是很重要的。现当代散文是更需要反复诵读的,一定要给学生诵读文章的时间,因为作为散文本身,它生动的语言不需要教师做太多的分析,这样会破坏散文原有的意境,而通过反复诵读,散文中的丰富情感和深刻含义自然而然地就表达了出来。学生的诵读为课堂教学拉开了情感和审美的序幕,达到了散文对学生美感传递的第一步。
教师的精美范读也很重要。教师要用充满激情的声音来朗读散文中情感丰富的语段,用极富美感的语调来吸引学生,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把他们带进散文的美丽世界。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会让学生不由自主地受到感染,不知不觉地进入一种境界,从而走进散文中,也走近了作者。教师的范读要比磁带和课件中的录音更具感染力,教师的优美范读能让声音在教室里回荡,从而达到非同一般的艺术效果。而现在课堂上的散文教学多数都缺失了这一环节,或者是象征性地做做,这是课堂教学中美育的一大缺失。
二、体味意境,开拓学生的审美想象
品味语言、鉴赏语言,感悟语言的魅力。在散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的字词去体味和感悟其中的情感。现代着名作家碧野的《天山景物记》是一篇文中有画、画中有诗的优秀散文。文中写道“蓝天衬着矗立的巨大的雪峰,在太阳下几朵白云在雪峰间投下云影,就像白缎上绣上了几朵银灰的暗花。那融化的雪水从峭壁断崖上飞泻下来,像千百条闪耀的银链。”这里的蓝天、雪峰、白云、雪水、溪流、浪花虽是天山最常见的景物,但被作者注入了热爱美丽河山的爱国主义情感,着重写出了天山雄伟秀丽的特点,并采用了三个连续的美丽动人的比喻,描绘出了一幅神奇的、绚丽夺目的风景画面,其中几个动词的运用更给人以“画中动态”之感。现代着名散文家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也是极富美感的一篇名作,文中叠词的运用极尽绘情状物之能,非常富有发现力。如“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田田”二字,把荷叶那种肩并肩紧密地挨着的情态形象地描绘了出来;又如“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叠字“粒粒”,把含苞待放的荷花那种“晶莹剔透”的形象跃然纸上;“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脉脉”一词赋予了荷塘流水如情窦初开那样的少女般的情怀;“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其中“远远近近,高高低低”在表现出树多的同时,把这些树高低错落、连绵成片以及层次分明的景致送进了读者的眼帘。这篇散文所用的字语虽然寻常,作用却实为瑰妙。深入文章,发掘语言的内涵,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去感受语言的魅力。
教师在讲授充满着诗情画意的优美散文时,要让学生体会散文中蕴涵的情景交融的意境,开拓学生的审美想象能力。优美的散文语言是诗化的语言,犹如行云流水,姿态万千,一泻千里。写景状物,使人身临其景,抒情言态,令人血气俱动。散文的语言是作者心灵自然地流淌,犹如长江源头,百川争流汇于一江春水,给人永恒的美感。学生体味出了语言上的美感,就会深刻地感受和领悟作者的情感及作品的意境,就会在充满诗情画意的课堂氛围中受到美的熏陶。
三、设情入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
散文注重的是意境的描写,讲究的是情感上的渗透,因此许多散文的美感往往是内蕴的。在教学散文时,辅以情感和内涵相近的音乐,把音乐语言与文学语言联系沟通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嗅觉等器官,让散文中所描写的景物,所倾吐的情意,不断和学生的心灵碰撞,从而引起共鸣,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培养了审美情操。我在讲授《荷塘月色》这篇散文时,特意选取了名曲《春江花月夜》,并配以荷塘月色的画面,优美的旋律,幽雅、静谧的意境深深陶醉了学生,叩击了他们的心灵,营造了心境,引起了强烈的审美共鸣,使学生的思维很快走进课文的内容。学生不断体会到月色的飘逸美、如梦境般的童话美,月色的朦胧美、神秘美、和谐美;感受到荷香的清淡幽雅,若有若无的音乐美;体会到荷叶、荷花的姿态美,领悟到荷花那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高洁品质和那叶子底下流水的脉脉含情。利用音乐的感染力来激发学生愉快积极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音乐与文字语言的结合,拓宽了学生的审美视野,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操。
四、调动潜力,激发学生的审美体验
散文中的情感广博深邃,学生受阅历、接受水平等限制,对文章中的情感往往体验不深。教学中配以恰当的音乐,在传递思想感情的同时让学生更深刻地领悟作品的思想内容,这样的表达比文字更深刻、更丰富。音乐的感情和作品的情感二者有机结合,会让学生形成一种潜移默化的情感力量,激发学生更深层次的审美体验,从而加强学生对文章情感内容地把握理解,在教学现代作家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时,可以播放《聆听地球的回音》来感受大自然的清静,渲染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意境,揣摩作者那颗热爱故都、向往北国之秋的眷眷之心。学习台湾作家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时,可以播放古筝名曲《渔舟唱晚》,来表现文中那种超然物外的,孑立独行的人格情怀。这样会较好地启发学生的深层审美体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深刻体会作者极尽笔墨描写他的“空中楼阁”是为了表达他热爱大自然,向往独立、安静、幸福的生活的情怀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