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12 09:00:36
导语:在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工作思考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一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大学生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他们社会责任感的强弱直接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是否后继有人,直接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能否顺利实现。为充分了解当代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增强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笔者以辽宁省五所高校在校本科生为对象开展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750份,回收736份,有效问卷721份,有效率为96.1%。通过数据分析,结合日常工作案例,我们认为,当前大学生的主流思想总体而言是健康向上的,但同时也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出现了社会责任感弱化的问题,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
(一)大学生主流群体社会责任感积极向上
调查中,关于如何看待中央提出的“中国梦”思想,98.1%的大学生表示认同,并自愿为之奋斗。关于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看法,95.4%的大学生认为“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在具体的生活问题中,关于“如果你看到公共场所的水龙头滴水,你会怎么做?”,88.6%的大学生表示会马上主动关好,8.8%的大学生会看自己心情或者是否有其他更要紧的事情去做而定,仅有2.6%的大学生认为与自己无关。这组数据表明当前多数大学生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能够做到遵守社会道德规范,但是也有少数大学生在对社会公德及社会责任感上的表现并不令人十分满意。在对“参加青年志愿者服务社会情况”的统计中,有49.8%的大学生总是积极寻找机会,主动参加,有37.1%的大学生是在学校、老师的要求下偶尔参与,两者合起来占86.9%。可见当代大部分大学生能够主动深入社会,在力所能及之处做出自己的贡献。关于“有人在公共自习室不停地打电话,你是否会加以制止?”这一问题,62.8%的大学生表示肯定会制止,27.0%的学生选择视情况而定,10.2%的学生则表示与自己关系不大,实在不行换个教室。可见,大部分学生在面对违背社会公德的行为时,能够主动站出来维护社会正义,能够与一些社会不良行为作斗争。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大学生于社会责任感的认知,很多还停留在感性层面,达到以社会文明为己任、主动参与、积极作为的“作为”层面还有一定的差距。
(二)个人价值取向与社会本位有偏差
价值取向支配着主体的价值选择,直接影响着行为处事过程中所持的基本立场和态度。[1]本次调查中关于对就业方向的选择问题,47.7%的大学生欲谋职于国有大中型企业,45.4%的大学生想去三资企业,仅有6.9%的大学生希望到西部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这就是个体严重偏离为社会集体作贡献的价值取向所做出的选择,部分大学生把个人利益看得过重,选择职业时完全从自我实现和个人享乐出发,不顾国家集体利益。本次调查中设置了这样一题:“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产生矛盾时,你将如何选择?”,有35.9%的大学生明确表示不会放弃个人利益,有42.1%的大学生表示可能会放弃个人利益,只有22.0%的大学生回答会放弃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可见部分大学生对社会需要关注度不高,对自己本应该承担的职责和履行的义务认识不够,价值取向偏离社会本位问题较为严重。
(三)利己性价值取向明显
当代青年学生中不乏拥有崇高理想,愿意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人,也不乏拥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积极地履行社会责任,乐于为社会的发展进步提供无私服务的人。但是,关于“参加青年志愿者活动的目的”,56.8%的大学生持锻炼自我、增长见闻的想法;有32.2%的学生选择要为社会的发展进步做一点力所能及的贡献;有11%的学生会受从众心理影响,身边有同学参加自己才参加。可见,已经有过半数的大学生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上更加注重利己,他们的理想目标逐渐物质化、利益化,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已经与增强社会责任感的要求格格不入了。通过对大学生入党动机一项的考察,更加印证了这一观点。有将近23.6%的学生“想入党是为了毕业后有更好的发展”,并非像面对党旗宣誓时所说的那样“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大学生们更多地是从自身长远发展,而不是社会的需要来考虑,他们认为实现社会理想是“别人的事儿”,个人利益的得失才与自己息息相关。
二、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的归因
(一)社会归因
首先,随着国际化的不断发展和东西方文化不断交融,一些西方文化大量涌入国内,个人本位主义和存在主义等消极文化思潮得到了部分大学生的认可,甚至把它们奉为经典,坚持以自我价值为中心,贪图物质享受,否认除个体利益之外的社会全局利益的存在,对社会责任感是否在不断弱化毫不在乎。其次,互联网的普遍应用给大学生们带来了巨大的信息获取上的便利,但是大学生们的辨别能力相对较弱,网络上良莠不齐的内容给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尤其是一些西方国家还凭借着网络技术方面的优势,有意地对我国等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意识形态渗透,使大学生正确社会责任观的形成遭受很大的挑战。
(二)学校归因
一方面,学校的教育管理理念和方法存在一定问题。学校是立德树人、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主阵地。一些高校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视不够,没有把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摆在立德树人的首要位置,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教育方式简单粗暴、缺乏人文关怀、针对性和实效性差等问题[2]。另一方面,高校教师榜样作用发挥不够。当前部分教师未能深刻认识到自身道德水平和行为对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重要意义,不注重自身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文化修养的提高,缺乏正义感和同情心。在课堂讲授过程中过度强调个人前途利益,忽视对社会责任感的培育,过于强调个人价值和个人利益,强化了大学生的利己主义倾向,弱化了他们对国家和集体的社会责任感。
(三)家庭归因
很多家庭在子女教育上有一定偏差。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庭教育在孩子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现在的大学生普遍是独生子女,父母对他们百般呵护,甚至过度溺爱,喜欢一手包办。父母的不放手,让孩子形成了责任失重心理,一些必要的责任承担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严重缺乏。另一方面,很多父母未起到正面的榜样示范作用。一些家长过分注重智育,很省关心德育。甚至有些家长自身社会责任感严重缺失,进而对孩子们造成了错误的行为导向,使他们在人生观、价值观方面出现偏差,对孩子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未能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四)个人归因
一方面,部分大学生对社会责任的认识不清。大学生生活在象牙塔内,对社会的认知出于感性,难以把握社会主流意识的发展趋势,更难于全面客观地认识和把握自身与社会的关系[3]。部分大学生缺乏理性认识和分析辨别能力,对社会问题认识简单化、理想化。部分大学生对自己在现实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清,缺乏担当精神,没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和勇气。另一方面,部分大学生的思想还不成熟,对自身的社会价值没有准确的定位。个体意识是大学生责任感培育的前提,个体意识的不成熟,导致部分大学生们难以清楚地认清自己的社会定位,难以正确看待自己的社会职责,履行自己的青年使命[4]。部分大学生过分注重个体利益的得失,认为别人都应该围着自己转,全然不顾自己应有的社会责任和担当。
三、加强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对策
(一)加强以理想信念和公民意识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教育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务必紧扣时代脉搏,顺应时展需要。教育内容要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使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引导大学生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养成积极向上的良好行为[5]。能够准确认识到自己应当履行的责任,将个人的发展统一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业中来。对当代大学生开展公民意识教育,注重培养他们良好的社会公德,自觉践行社会公德,努力陶冶他们的情操,促进广大学生公民意识的觉醒和社会意识的形成。大学生公民意识的觉醒,有利于他们明确社会角色,找准社会定位,积极地融入社会生活,加速个体社会化进程,努力形成社会责任感。加强对大学生的权利义务观教育,使他们明确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性,把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对他人、社会和国家所承担的职责统一在一起。
(二)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在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方面的作用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高等学校教育教学和日常管理在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培养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首先,在教育思想上要增强政治意识,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课教学中,把国家意识、社会担当融入教学当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高校培养的人才就是要成为对国家、对民族、对整个社会有用的优秀人才。第二,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大学生的体验教育和感恩教育。个体的社会情感一般基于自然情感而发[6],教师应多注重采用体验教育,借助情境教学或者根据教育目的开展相关活动,强化情感交流,唤醒学生的情感,展开心灵的碰撞,激发大学生的认同感,努力促使他们责任认知的内化[7]。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感恩意识,形成回报社会的理念。要积极促使大学生们认识到他们取得的成绩与家庭、他人和国家帮助的密切关系,形成感恩意识。大学生们要将感恩上升为一种精神境界,明确自己对社会发展应当承担的责任,积极履行相应的义务。第三,要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建设,结合国家和社会热点,创设一些实践议题,引导大家亲身去体验、去实践,用自己所学知识,解决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现实问题。同时深入群众当中,了解群众疾苦,增强社会责任感。
(三)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中的作用
父母是子女最好的老师,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在子女价值观形成和发展中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发挥家庭在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中的作用,首先,父母要严格要求自己,自觉提高自身觉悟和素质,在言行举止中自然流露良好的社会责任意识,做子女成长发展的榜样;其次,父母要敢于放手,为子女创造必要条件让他们在社会中独立面对、完成一些工作。只有经历一番社会的拼搏和历练,才能真正地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也能更好地认清自己能为社会做出哪些贡献,也为将来毕业求职提前做好社会准备。
(四)大学生要自觉培育以集体观念和合作精神为内容的社会责任感
社会责任感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在社会道德实践中产生并不断发展的[8]。大学生要自觉加强社会责任感培养,多争取机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学会与其他人合作。合作机会越多,对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就越有利,学生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就越容易有机统一。大学生要自觉认同集体的组织目标,把集体作为自己心灵寄托之所和心理依附的对象,把集体的要求和规范内化于心,积极承担更大的集体责任,履行相应的社会义务,努力推动个体社会责任感的产生和强化。
参考文献:
[1]赵玉杰.谈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和教育[J].锦州医学院学报,2013(11):81-82.
[2]冯霞.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与培育探究[J].学术论坛,2014(9):185-189.
[3]余雷.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弱化及其培育机制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12:41.
[4]周平.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淡化的成因及对策[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16(9):106-108.
[5]许辉.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缺失及其培养[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16(3):177-179.
[6]刘海涛,郑雪,聂衍刚.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发展特点及影响因素[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5):35-39.
[7]杨之毛.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中的误区及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11):57-59.
[8]王威.论人的社会性本质与公民社会责任感的培育[J].实事求是,2014(15):21-24.
作者:王淑红 单位:沈阳药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