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1-16 09:24:02
导语:在舞蹈教学中情感激发与培养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一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情感的激发与培养是舞蹈教学体系重要组成
(一)现代舞蹈教育体系的构建。伴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人们的文化生活需求也在不断提高,现代舞蹈教育的审美意义与观赏性、娱乐性共同发展,既能满足对学生社会道德、情操的教育目的,也满足青少年的职业要求,舞蹈教育成为现代社会教育体系有机的组成部分。
(二)舞蹈教育培养中人才的智能结构。智能作为心理学的概念,在舞蹈教育中以人才素质结构为研究定位,对舞蹈的专业知识、技术、能力和见识等多种组成要素提出了多序列和多层次的要求。现代社会由于信息渠道的畅通以及社会交往的扩大,艺术生活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成长,对于舞蹈专业的学生来说,舞蹈的学习与教育是一种强制教育,其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离不开指导老师有组织、有计划的辅导引导,当前舞蹈教育主要提出六个方面的能力要求,即观察力、记忆力、模仿力、想象力和创造力。这六种能力是对舞蹈专业人员的动态结构要求,它并非一种固定不变的模式,可以教导学生将面孔、人体从化妆及服饰中解脱出来,将内心激情传染给观众并打动他们的心扉。
(三)情感培养是舞蹈教学中重要的组成要素。舞蹈的学习要通过长期的培养和训练完成,其知识技能的掌握是脑力和体力共同发展的认识活动。舞蹈学生的学习心理机制,遵守着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学说,学生长期的培养和训练养成“系列的条件反射”。教学从单一的动作开始,经过舞蹈知识和舞蹈技能的培训,完成从模仿到创造的过程,才能最终实现舞蹈表演中个人非凡魅力的展示。而在此过程中,情感的激发与培养一直都是贯穿于学习表演中的全过程,以情感来带动作。
二、舞蹈教学中演员的情感体验
据艺术史学家考证,远古人类在语言诞生以前,就开始通过姿态和动作的来传达各种信息并进行情感、思想的交流,之后才由各种声音和音调结合诞生了诗歌与音乐。首先,现代舞蹈教学中的情感体验决定着舞蹈行为的方向,在程式化、直观动作的舞蹈行为背后,情感以一种最本质的支配力让演员赋予角色以鲜活的生命,内心的情感体验会对演员身体的运动产生一种力的引导,是表演的先导和反映。其次,当前的舞蹈教学中,许多学生更注重于舞蹈表演中技巧动作的展示,因为技巧动作能够很好地吸引观众的注意力,高难度的跳跃及劈叉、旋转等动作挑战着普通观众的想象极限。技巧作为舞蹈的关键要素,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如果没有实现与内心情感的和谐统一,则无法实现技巧动作与内心情感的统一。第三,激发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是学生高级进阶的必备功课。舞蹈是一种视觉艺术,观众欣赏时看到的不仅是形体动作,舞蹈演员内心对角色的情感认知,对于角色思想活动和心理活动变化的了解,都通过演员的表情及技巧动作达到以舞传情的目的,激发舞者与观众之间的互动交流,实现艺术角色与观众的情感共鸣,达到真正触动观众的视觉神经及灵魂洗涤。
三、舞蹈教学中情感的激发培养途径
(一)强化舞蹈三要素的基本功。舞蹈作为综合的艺术形式,其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要求,分别是动作、节奏与情感。动作是舞蹈最基本的表现,形象直观地表现作品的内容。动作的要素在于不时的变化中,既有夸张的形体动作表现,也有高难动作,同时简单朴实的动作也是作品节奏的必需。节奏是舞蹈艺术的灵魂,作品内容中爱恨的情感传递通过节奏的变化可以表现得淋漓尽致。舞蹈节奏的把握和情感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节奏强烈的编排调动着演员的速度、力度和气度,其旋律与角色内心冲突完美结合。对这三项基本功进行扎实练习,它们在相对独立中又有着不可分割的整合性,为观众带去舞蹈的艺术享受。
(二)加强对作品内容的理解。舞蹈作品的每个角色有着不同的角色情感基调,这种情感不是抽象的,它是附着在舞蹈角色的具体人物形象之上。演员需要寻找舞蹈表演的情感与身体技巧的结合,通过肢体表演激发演员的情感表达,就要深入学习作品相关的历史、人物、社会风情等知识,对人物的历史环境及社会阶层特征进行研究,将其社会性和民族的特点融入角色的情感体验中。人的身体是舞蹈艺术的主要表现工具,动作、姿态造型和动作的构图变化是主要表现手段,但是不同的艺术形式也有着各自的特点。民间舞蹈的特点注重上身动作,而西方艺术脚下步法更为复杂;中国古典舞蹈动作线条较为含蓄,古典芭蕾动作线条注重长直外开。汉代舞蹈艺术与同时期其他艺术形式一样展示宏伟气势与古拙美学风貌,在角色表演中高度夸张的单纯力量运动与速度,这样才能展示汉代社会整体的古朴与张力之美。牛仔舞的表演强调众人齐舞,节奏强烈,舞步跳跃,尽展刚健、浪漫的风采。拉丁舞则因发源地和背景的不同对表演者提出更高的情感要求,这也正是需要舞者对于作品背景等内容进行深入研究与学习,并将这些知识应用于舞台表演中。
(三)重视对角色的情感体验。心理学大师罗杰斯在他的著作《个人形成论》中指出,我,是一切体验的总和。这个诠释深刻提示了人格结构说中人对于过往是空里一切体验的存在。在舞蹈教学中,对于学生情感的培养就是要特别强调“体验”而不是“思想”。学生都有对角色学习理解的愿望,只有通过如同在舞蹈练习中对着镜子跳舞练习这种模式,才能知道镜像中的自己是否真正完成了对于角色的体验。人物、环境和情节是舞蹈作品的主要表现对象,其中景和物也有着人格化的特征,借助于观众的联想和意会,可以得到舞蹈中肢体动作所折射出的感情表达。在舞蹈表演中要坚持人物形象塑造的典型化和性格化原则,通过行为的展示和抒发,把角色的性格特点及心理特征生动表现出来。舞蹈动作本身就是由社会生活和人的情绪状态,以及自然现象加工提炼而成,具备美化和节律化、造型化的特征,在舞蹈作品《长河吟》中弹奏钢琴的动作,《丝路花雨》中“S”形曲线运动规律,反弹琵琶的造型姿态,都需要舞者充沛的感情及朴实自然的稳健舞姿。
(四)舞蹈情感与作品意境的学习掌握。哲学家罗素把人生的意义归结为三个方面,即知识、爱情,以及对人类痛苦的怜悯。在舞蹈艺术中,悲怆之情在作品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舞蹈艺术的表演对于情感的要求是“真”,这既需要表演者深入体察社会生活,也要具备艺术美学的知识。生命活力在舞蹈艺术中通过夸张的体形和运动瞬间的凝聚展示,通过专业训练所表演的舞蹈动作,在迅速连绵的肢体表演中也呈现着生命力的持久。
四、结语
库尔特•萨克斯尊崇舞蹈为“一切艺术之母”,因为它打破了肉体和精神的界限,打破了社会生活和宣泄个人特性的界限,是健康、胜利和生活的乐趣。但是舞蹈艺术中情感的培养同时需要文学、美术、音乐和历史等多门学科的有机融合,单纯的肢体动作表演并不能演绎作品的传神之境。现代社会各种艺术门类多元化的发展提高了观众的欣赏水平,因此舞蹈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主动提高自己的艺术理论水平,加深对于舞蹈理论及技能的学习,深刻认识作品、角色的社会意义及情感需求,在此基础上形成个性化风格,达到舞蹈艺术的情感传播。
参考文献:
[1]郭贝贝.舞蹈艺术语言的表现研究[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2(9).
[2]武巍峰.论舞蹈表演中情感基调的把握[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2(9).
[3]岳畅琦.舞蹈表演情感表现力的提升研究[J].戏剧之家,2016(1).
[4]何群.论舞蹈表演的情感特质[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0(2).
[5]张晓如.舞蹈表演中的情感因素及对策研究[J].戏剧之家,2014(6).
作者:赵紫婉 单位:郑州城市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