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读者意识在小学作文中的运用

时间:2022-03-11 02:50:32

导语:在读者意识在小学作文中的运用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一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读者意识在小学作文中的运用

作文教学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我国语文界曾出现了三种作文教学模式:丁有宽的“读写结合作文教学模式”、李吉林的“情境作文教学模式”、常青的“分格作文教学模式”,近来又进行了“生活作文”教学模式的试验。这些作文教学模式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然而,当下的小学作文教学依然面临着诸多的困境,小学生怕写作文,教师怕教作文,作文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为此,探索有效的小学作文教学模式仍然是语文教学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文学作品价值的实现离不开读者的参与,小学生作文水平的高低同样离不开读者的影响,伊瑟尔的隐含读者理论为小学作文教学提供了一个有益的视角。

1读者在写作中的重要作用

一般来说,写作的目的在于与读者就信息进行沟通与交流,文学作品与非文学作品都离不开读者的参与。一般文章与文学作品的读者有两种存在方式:隐含的读者和现实读者。隐含的读者存在于作家创作文章、文学作品的过程之中,接受美学理论的代表人物伊瑟尔认为:“在文学文本的写作过程中,作者的头脑里始终有一个隐在的读者,而写作过程便是向这个隐在的读者叙述故事并进行对话的过程,因此,读者的作用已经蕴含在文本的结构之中。”[1]现实的读者存在于文学作品的欣赏中,正如美国康乃尔大学英文系的M.H.艾布拉姆斯(M.H.Abrams)所认为的那样,文学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四个要素组成,文学作品离不开欣赏者。[2]读者在文学创作过程和欣赏过程中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对写作有着重要的意义,这一点,对非文学作品的创作也是适用的。

1.1隐含读者影响着作者的写作过程

隐含读者自始至终参与了作者的写作,制约着作者对题材、主题、叙述结构、叙述语言和叙述语气的选择,内化为文章的一个构成要素。作者写什么、怎样写,是由“为谁写”(隐含读者)来支配的。隐含读者不同,作者对“写什么”“怎样写”的选择也不一样。以不同年龄的隐含读者为例,同样是写浪花,儿童诗中的浪花是“浪花、浪花,/哗、哗、哗。/蹦蹦跳跳地跑来了,/好像娃娃跟我耍。//浪花,浪花,/露白牙,/咬着我的小脚丫,/赫然藏起不见了。”富有儿童情趣;成人诗中的浪花则为“是落魄的醉汉/踉跄在海边/呵,那一片温暖的港湾/能收容漂泊不定的浪子……”道尽了生活的艰辛。由于隐含读者的不同,这两首诗的主题后者深前者浅、语言后者书面化前者口语化、结构后者复杂前者简单、语气后者深沉前者活泼,充分展现了不同隐含读者对作者写作过程的影响,非文学作品的写作也是如此。

1.2现实读者影响着作品的最终评价和作者的写作动力

一部文学作品是否为好作品,现实读者是最好的评判者。一般文章、文学作品具有审美价值以及教育、娱乐、认知等社会价值,这些价值的实现,得借由现实读者的欣赏、评价与反馈。具有良好社会价值和审美价值的文学作品,能引起现实读者的阅读热情,受到众多读者的追捧,有些作品的社会价值很高,甚至可以起到影响社会人心和左右国家政策的制定。如谌容的《人到中年》影响了国家的知识分子政策,提高了知识分子的待遇。现实读者的良好反馈是文学作品价值高低的唯一标准,很难想象一部不受读者欢迎的文学作品是一部好作品。现实读者的正反馈形成一股推力,直接激发作者的创作动力,促使作者进行持续创作,为同类隐含读者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来。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与罗琳的《哈利•波特》系列就是最典型的案例。反之,如果作者的作品得不到读者的肯定,吸引不了读者,作者持续写作的动力会受到影响,或逐渐减弱,或转向面对其他隐含读者的创作。现实读者同样影响着非文学作品的评价和作者的创作动力。

1.3隐含作者和现实作者的吻合影响着作者的创作风格

隐含读者是作者在写作过程中预设的受众,文学作品面世后,现实读者与隐含读者之间会出现两种情况:吻合与不吻合。如果现实读者就是作者所预设的隐含读者,那么隐含读者与现实读者是吻合的;否则,就不吻合。不同的读者有着不同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个性,读者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个性形成不同的阅读需求,读者不同的阅读需求反作用于作者的创作,读者与作者之间是一种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作者通过文学作品影响和改造读者,读者则以阅读兴趣和阅读个性制约着作者的创作意向。隐含读者和现实读者的长时间保持吻合,会使作者选择同类题材、主题、叙述结构、叙述语言和叙述语气,形成自己的创作风格;同类作家的相似创作理念,进而形成一股创作思潮,文学史上的不同流派就产生了。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寻根文学,西方20世纪20年代兴起的意识流文学、20世纪中后期的黑色幽默文学,儿童文学领域中的热闹派童话、顽童母题的作品,它们的涌现都是基于隐含读者和现实读者的吻合这一前提。隐含读者与现实读者的吻合对非文学作品作者的影响大体相同,但对格式、用语有统一规定的一部分应用文的作者除外。

2小学作文教学不能忽略读者意识的培养

隐含读者和现实读者对写作的上述影响,要求作者在写作过程中,自觉地考虑到隐含读者的阅读需求与阅读个性,使自己的作品拥有更多的现实读者。为此,作者在写作之前要对读者进行了解和研究,对自己作品的读者群进行较为精准的定位;在写作完成之后要收集读者的阅读反馈,及时调整自己的创作意图、题材、构思与语言风格。换而言之,作者要有读者意识。读者的积极性反馈,既能激发作者的创作动力,又能促使作者提升自身的创作水平。读者意识对写作的影响,对小学作文教学来说,意义重大。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觉的读者意识,有以下几点作用:

2.1有助于解决“写什么”的难题

在当下的小学作文训练中,小学生下笔无言,不知道写什么。表面看来是对生活体验不够、缺少留意观察,导致写作素材缺乏,其根本原因是不知道跟谁交流自己对生活中所熟悉的人与事的看法,即缺乏针对性。小学生对世界充满了好奇,有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冒险精神,是个天生的探索者,对一切未知的领域都有着探寻的冲动,他们虽然生活阅历不多、不广,但对自己遭遇到的事物、人物有不同于成人的理解和感受,写作素材并不少。自然界的蓝天白云、日月山川、花鸟虫鱼,生活中的生老病死、喜怒哀乐、节日庆典、远近亲疏,历史上的女娲造人、盘古开天地、孔融让梨这些都能引起小学生的关注与独特思考,有着交流与沟通的欲望。处于儿童时期的小学生天生就喜欢提问,而且是提一些哲理性的问题。[3]这些其实都能成为他们写作的素材。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如能引导小学生将他们的疑问与思考讲给隐含的读者听,就能解决他们不知道写什么的难题。有这样一个案例,一个小学三年级的女生告诉老师,白云像棉花糖,她好想咬几口尝尝。老师因势利导,让她写下来告诉班上的同学,结果,这个女生写出了篇六百多字的习作,写她一次晴天时吃棉花糖,感觉与天上的白云很像,颜色和形状都相似,好想也尝尝白云是不是甜的……有说不完的感受想跟同学们分享。这个案例生动地告诉我们,有了自觉的读者意识,明确为谁而写,小学生作文时就不会不知道写什么。

2.2有助于突破“怎么写”的瓶颈

除了遭遇不知道写什么的难题外,现在的小学生在写作时,还有不知道怎么写这一瓶颈。这一瓶颈的突破点也在于读者意识的培养。教师在小学作文训练中,有意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有助于学生突破怎么写的瓶颈,其原因在于,写作是生活的反映,是与读者分享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的乐事、趣事。一般来说,小学生在生活中与他人的沟通与交流时,语言的运用与思维的逻辑是不成问题的,词能达意、重点突出,有些还能表达得很幽默,不想上学时懂得运用“我肚子疼”这一表达技巧(当然这一技巧的运用有欺骗的嫌疑),想要引起老师和同学的注意时会大声唱歌、故意惊人消息、做各种鬼脸等。其效果往往还不错,成功地吸引了同学与老师的目光,因为他(她)有特定的表达与交流的对象,懂得表达与交流的对象的需求与兴趣点。这启示我们,在书面写作中,只要有自觉的读者意识,确立了较为明确的隐含读者,小学生是完全有能力把事情叙述清楚、完整、有趣、有条理、重点突出的。小学阶段作文训练的重点是记叙文的写作。老师除了在理论上讲授记叙文的六要素、景物描写与人物描写的技巧、详略的安排外,还要辅之以读者意识的强调,让学生明白不同的读者有不同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期待,要根据不同读者的特点来安排叙述的顺序、叙述的重点、叙述的语言等等。运用读者意识,我们指导学生写了一个非常老套的命题作文题目———“我的妈妈”,结果是,学生基本倾向于突出妈妈的优点,如果是以班上的同学为隐含读者,学生在作文中往往会把叙述、描写的焦点放在妈妈的长相、妈妈的才干等方面的优点,旨在向同学介绍他们认可的好妈妈;如果以老师为隐含读者,叙述、描写的焦点大多转换为妈妈的职业、妈妈的关爱、妈妈的包容等优点,下意识地将妈妈与老师进行对比,流露出对理想老师的隐在期待。这个案例说明有了自觉的读者意识,学生的生活经验被激活,写作就有了针对性,能自如地选择、组织写作素材,突出表达的重点,较好地完成写作任务。

2.3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升他们的写作能力

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能力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指导。除了作文写作前的指导外,教师对作文的评阅也是小学作文不可缺少的环节。在作文评阅中,通常的做法是,教师通过对学生习作的阅读,以裁判的姿态对其中的优缺点进行点评,提出修改建议。这样评阅的优势是能让学生清楚写作的标准,但也不无弊端,因为教师是站在评判者而不是读者的角度来衡量一篇习作的优劣,对学生习作中存在的问题不能从读者的立场上给予反馈,这样会导致教师在评阅时往往从书面表达能力和表达技巧方面对文章进行评述和指导,对习作的思想内容的反馈不太重视,没能很好地激活学生的现实生活经验,学生在写作中不知道怎样具体怎样修正,悟性高的学生作文能力提升快,而悟性一般的学生作文能力提高较慢,作文兴趣会降低。如果教师在评阅学生的习作时,既以裁判的身份对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表达技巧进行评论和指导,又以普通读者的身份与习作者进行交流,对习作的内容进行点评,学生就会知道写作时要考虑到是在跟哪类读者交流和倾诉,读者感兴趣的内容和能接受的表达方式是什么,在后续的习作中就会有意识地选择隐含读者,针对隐含读者从生活中选材,调动生活积累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不会无话可写。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的写作兴趣会越来浓,加上教师基于读者立场的评阅指导,写作能力能得到切实的提升。

3教师要厘清读者意识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地位

在作文教学中,“写什么”“怎么写”“为谁写”这三者的关系不是并列与平行关系,而是主从关系,“为谁写”是主,“写什么”和“怎么写”是从。语言是人类交流的工具,在使用语言这个交流工具时,其逻辑顺序为先有交流对象,后有“交流什么”和“怎么交流”。人们用语言进行交流的方式有两种:口头的交流和书面的交流。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口头交流时,人们的交流对象一般是面对面的,对象选择与交流几乎是同步进行的,不存在对交流对象的选择困难;但在书面写作中,交流的对象不在眼前,作者得先选择交流对象——“为谁写”,这里的交流对象不是面对面地听着,而是脑海中的读者———隐含读者,激活生活经验,然后才能完成“写什么”和“怎么写”的任务,否则的话,就不能很好地处理写什么和怎么写这两个写作环节。李吉林的“情境作文教学模式”“生活作文”教学模式,它们都旨在解决“为谁写”——隐含读者这一写作难题。可见,“为谁写”———读者意识是统帅,决定、支配着“写什么”和“怎么写”。鉴于读者意识———“为谁写”在写作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教师要起码要做到两点:第一,对学生读者意识的培养。教师在阅读课和作文课堂上,不能只重视“写什么”和“怎么写”的训练和指导,还应该重点培养学生自觉的“读者意识”,帮学生解决“为谁写”的难题,让学生明确在写作时,要先确定“为谁写”———读者意识,然后才围绕“为谁写”构思“写什么”“怎么写”,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攻破“写什么”“怎么写”的难题;第二,教师对自身的读者意识的培养。批改学生的习作时,教师不仅要以裁判者的眼光和标准对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表达技巧进行评价,还要培养自身的读者意识,以普通读者的身份与学生交流习作的思想内容,发掘学生习作中比较擅长的题材领域,加以肯定和赞扬,以激发学生持续写作的兴趣和动力。总之,读者意识在小学作文中作用重大,教师既要善于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又要培养自身的读者意识,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动力,有效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参考文献

[1]M.H.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M].郦稚牛,张照进,童庆生,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5.

[2]伊瑟尔.隐在的读者[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4:78.

[3]马修斯.哲学与幼童[M].陈国容,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87.

作者:杨小波 单位:吉首大学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