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10 14:53:52
导语:在生活大学堂校本课程探讨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一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常州市香梅小学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实践育人,以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源于生活、教育需要生活、教育为了生活”思想为理念,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发掘周边资源,创新教育方式,从“服务自我、服务他人、服务社区”等三个维度开发实施“生活大学堂”课程体系,将学生现实生活与未来发展紧密关联,培养并提升学生的责任担当品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下面,笔者将我校近两年的探索与实践进行了梳理总结。
一、关注需求,让学生成为生活实践场域建设的“小主人”
(一)打造“小主人”躬行园
针对香梅学子必备品格的培养,学校在物型环境建设上不仅“眼中有景”,还“心中有人”,围绕“劳动实践”创造属于学生的生活场和躬行园。学校大力倡导“学生的基地学生建”,通过倾听、征集、座谈等形式,鼓励学生献计献策,人人争当校园生活实践场设计、建设与享用的“小主人”。
1.专用场馆我来建
我们将操场周边300多平方米的灌木丛改造成“东篱农场”,开辟为班级种植地、中草药种植地、“火龙果”科学实验种植地共17块,用红砖架起田垄,铺设水管,引水到“田”,以方便学生灌溉;将靠近教学楼的灌木丛改造成百果园,栽种了梨树、桃树、枇杷等;其间建池,假山上流水淙淙,池中鱼儿嬉戏;鹅卵石小道穿林而过,学生在林中自由玩耍。食堂一室两用,同时增建烹饪体验室,为劳动实践教育提供实践体验的场所。绿地、种植园、水池、玻璃花房、体验室等为我们的生活实践特色课程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让学生有了一间间自由呼吸、自由生长的自然教室。
2.公共空间我美化
学校专门构建品格教育主题墙、主题长廊,以展示古今中外劳模的典范故事,图文并茂地推介劳动知识和技能,分享展示学生在生活大课堂中的成果。同学们在劳动中畅玩创想,学会扎染后制成的T恤、挂袋,用毛线、布编织的挂件,手工制作的画扇,将用完的颜料罐、画笔、刷子等做成微雕,将废旧轮胎制成工艺品,然后悬挂、张贴、陈列,学校的“以渔”长廊就形成了。每一件劳动作品都是学生的劳动结晶。
3.我的地盘我做主
立足“人人有岗,人人有责”的原则,结合班级、学校特点与管理需求,为了让每个学生有岗位、有职责、有行动,学校成立了“红领巾自治中心”,设立了“我能挑战社”“home解技坊”“班级自管会”“校园CEO发展团”“‘小主人’社联部”五大职能部门,提供图书管理员、卫生保洁员、护绿小使者、光盘小使者、小小分餐员等二十多个岗位。每学期进行岗位招募与竞聘,早上校门口有红领巾监督员进行佩戴红领巾、仪容仪表的督导;活动劝解员在课间流动巡视,杜绝不文明活动;节能小卫士活动在大课间,节能减耗少不了他们的火眼金睛……开展多元担当岗位实践活动,以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提升为目标,引导学生积极地关注班级、学校、社会的各项建设和活动,唤醒学生的使命感、价值感、创造力,使学生树立对自我、家庭、集体、国家、社会的责任感,身体力行,勇于担当。
(二)拓展“小主人”解技场
为了落实生活技能在生活中习得,学校融通资源,拓展育人时空,培养学生“亲历”精神,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获得劳动技能、学习生活经验、懂得生命意义、涵养“小主人”品格。
1.校外基地我解锁
除了构建体验式场域,学校还积极营造浸润式家庭、社区等资源。学校通过携手社区、巧联社会模式、深挖社会资源,拓宽“四大”育人基地,丰富“小主人”解技场。如生态种植基地:红梅公园、常州市蔬菜研究所;职业体验基地:常州市青少年活动中心、交警支队、水果批发市场;公益服务基地:五角场社区、博物馆、敬老院、图书馆;非遗基地:留青竹刻、乱针绣博物馆、常州非遗馆等。同学们在四大基地畅游:在生态基地,学生学会了辨别不同的水果,了解了当季蔬菜的种植;在职业体验基地,懂得了消防火灾逃生、溺水自救等知识;走进平安银行,学会了辨别人民币,会使用自动存取款机;在公益服务基地,同学们参与常州图书馆的图书整理、烈士陵园的少年先锋岗体验,走进常州汽车站做宣传引导;在非遗基地,同学们学习制作江苏的特色传统名点“常州梨膏糖”“蟹黄小笼包”“常州大麻糕”,学习留青竹刻,争当常州非遗小小传承人。校内外联动实践基地的构建,为“生活大学堂”开辟了新课堂。
2.IE平台我互动
学校网站中开辟出“生活大学堂”专栏、“勤学、巧手、慧心”成果展示台,呈现“生活大学堂”特色课程与活动的相关资源,探索“小主人”实践教育新路径。在网络班级圈平台,学生通过电子图片、作品、视频等,自建生活实践活动档案,记录成长历程。暑假一开学,同学们的劳动创意视频、劳动体验日记、手绘种植手册等成了各个班级圈里的打卡热点,得到教师、家长的评论与点赞。IE技术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互联平台,也让学校的劳动教育不断出“圈”,全方位宣传“小主人”实践教育。
二、整体建构,让学生成为“生活大学堂”实践体验的“小主人”
(一)确立“小主人”担当品格涵养发展目标
学校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根据学生的成长需求及认知特点,将学生现实生活与未来发展紧密关联,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实施路径,培养“乐学”“求真”“立责”的“向美”少年,涵养学生“丰厚自我、关爱他人、服务社会”的责任担当意识,使学生在“悦纳自己、坚韧自信、勇于挑战”中乐做自己的“小主人”,在“善于合作、主动分享、乐于助人”中争做集体的“小主人”,在“懂得感恩、热心公益、甘于奉献”中争当社会的小主人。每一个香梅学子都成长为新时代“向美好少年”,“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别人的事情帮着做、集体的事情抢着做、社区的事情参与做、公益的事情争着做”。
(二)开发“小主人”生活实践挑战课程
学校建构“个人、校园、家庭、社区、社会”五大实践体验模块、百余个生活挑战项目的“生活大学堂”课程,以个人自理、家庭生活、校园岗位、社区服务、社会拓展等为能力发展线,每个学期确定1~2个研究主题,开发能力递进式的“生活挑战100项”,课程项目间既沟通交融又衔接递进。我们用“清单目标”激发学生参与的欲望,让学生通过真实行动感受“劳动创造美”的魅力。
(三)形成“小主人”实践体验分享系列活动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也是分享的主体。学校通过学科渗透、勾连生活,通过整体实施的方式,形成实践体验分享系列活动,努力让每一个学生在挑战生活及体验分享过程中明方向、析问题、寻方法、享快乐。
1.“勤学”系列活动
一月一挑战,一月一分享。学在课堂,三至六年级主要在“劳动与技术教育”课中实施;习在平时,通过学科融合、少先队主题活动、综合实践活动等多种途径渗透落实,将自己的挑战实践经验形成界定、理解,通过讲述、展示、交流的方式分享给伙伴,分享给不同的受众体。学校利用“勤慧小讲堂”“红领巾广播分享站”“挑战能人事迹讲述”等平台,获得智能提升、情感交融、主体认同。大队部每月开展一次勤慧讲堂,全校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参与制定版块、确定主题,针对自己生活挑战中的困难,形成问题,投到校园“讲堂”邮箱。大队委优选主题,进行“勤慧小讲堂”开讲。校园里的银杏节启动,四(1)中队队员组队开讲,教会同学们怎样采摘银杏果,如何做好防护措施,怎样去皮晒果,分享银杏果的营养价值。
2.“巧手”系列活动
以家、校、社三圈实践体验为行动前提,习得方法,梳理经验,通过展示分享,辐射学习成果,实现自我价值。学校创新开展“内务PK赛”“主厨我来当”“挑战宝典秀”等活动,通过多种方式分享展示,提升家政生活技能。每学期,各年级确定本年级的学生个人内务自理挑战项目,小组赛、班级赛、年级赛,层层PK,最终决出“挑战小能人”,用PK赛分享展示,激励学生自理能力的养成。学校结合劳动实践课程和食育主题教育,查阅和研究常州美食文化,学做常州菜,将烧菜的过程进行图文分享。我们精选了学生研究的60道常州家常菜,制成《常州娃做常州菜》菜谱,形成学校的劳动实践校本课程教材。
3.“慧心”系列活动
学校通过“龙城大寻访”“社区公益行”“社会暖心淘”等活动,引导学生在服务社区中心怀他人、学会感恩,培养热心公益、甘于奉献的美德;利用当下多元信息技术渠道融进实践体验分享系列活动中,结合学生兴趣点,通过钉钉班级圈、QQ群、微信、短视频等新颖方式,拓展云端分享途径,丰富“我是‘小主人’”主题网站,激励学生行知结合,让每一个学生得到适切的生长。学生走进常州不同的基地进行寻访、实践体验,感受三百六十行的职业技能,体验生态农业的科技种植,寻访常州非遗传承人,了解行业的时代演变,体会劳动最光荣、劳动最美好,激发对劳动的热爱,培养正确的劳动意识;利用节假日,参与社区环保行动和温暖行动服务体验,如垃圾分类、保护古运河、防疫宣传、敬老爱老、拥军优属等社会公益性活动。疫情期间,我校多名同学参与防疫公益活动,社区也发来了嘉奖信。学校引导学生用自己力所能及的行动,参与社区服务与活动,促使学生在社会大环境中融合发展。
三、多元评价,让学生成为品格涵养自育成长的“小主人”
以学生为立足点,关注学生生命成长的规律性、阶段性和个性特质,关注学生在生活实践过程中的参与度和收获度,制定以全面性、过程性、激励性为原则的评价体系,涵盖学生实践体验的始终,内容全面,方式多样,起到积极的导向和促进作用。
(一)能级评价展多元
以“生活大学堂”课程和实践体验分享系列活动为活动载体,建立“‘小主人’奖章”争章评价体系。学生参与小队、班级奖章的设计,班班有特色,学生在活动中集星争章,每一次挑战活动设置三星、四星、五星三类挑战星,集满九颗星可以获得“‘小主人’奖章”。“‘小主人’奖章”根据不同主题活动的不同维度设“勤学章”“巧手章”“慧心章”等三大类。学生在能级评价中,及时发现自身的不足,有针对性地调整自己的生活技能,取长补短,关注自我肯定与兴趣持续。
(二)互动评价展开放
学校创设开放的互动评价区域,在富有特色的“巧手”墙,一个个“‘小主人’奖章”获得者印下属于自己的专属“成长手印”,有师生的点赞颁奖词;在班级的钉钉班级圈、年级的“生活大学堂”文化长廊、学校的“勤学”“巧手”“慧心”生活实践分享馆等,学生人人可参与,或点赞分享,或提出个人建议,留下互动印记。互动式评价模式,打破了班级和年级之间的壁垒,增加了更多互动,丰富了学生交往关系,在平等民主的互动中关注学生品格养成。
(三)过程评价亮特色
“成长记录袋”记录着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系列“故事”,促使学生自我发展的质性评价。学生以电子文本、照片、录像视频等数字化资源,及时记录生活挑战轨迹,形成个性化“成长记录袋”。学校还将学生参与“小主人”品格涵养工程活动的实施纳入校级“最美班级”“最美向美少年”的评比考核中,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提升工程实施的深入推进。生活课程的推进,是基于培养目标,基于办学理念的。我们坚持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参与实践,在劳动过程中丰富自我感受与体验,提升探究、体悟、合作、共情能力,构建符合学生生命成长规律的“生活大学堂”特色课程。一旦将生活圈打开,我们发现,课堂不仅仅是教室,课本不仅仅是教材,会讲课的不仅仅是教师,田野、绿地、厨房、卧室等都成为学生生活挑战的舞台。我们发现,学生的双手灵巧了、笑容阳光了、感情丰富了、关系和谐了、生活得自主而有趣了。
作者:王静艳 茅向燕 单位:江苏省常州市香梅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