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10 14:56:31
导语:在学校教学常规管理探讨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一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五项”管理和“双减”政策对学校教育,特别是对教学常规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学校在教学常规管理上更要以问题为导向,通过深耕细研真问题来抓实常规,从而练就“减负提质”真功。
一、找准问题点,让管理更聚焦
学校教学常规管理涉及方方面面,作为管理者,一定要有的放矢,突出重点,即抓住现阶段教师在执行常规管理过程中存在的成效较低、影响教学质量提升的一些问题现象。如何发现这些问题现象呢?我们可以通过“走一走、听一听、看一看、议一议、理一理、评一评”的“六个一”工作法,做用心的管理者,走近教师、走进课堂,听听师生声音、看看备课作业、议议课堂表现、理理关键问题、评评执行效果,从而及时发现问题,抓住主要矛盾,集中力量去攻破。比如,有的教师不善课堂的学生管理,导致课堂效率低;有的教师备课缺少个性化思考和深度反思;有的教师作业设计与布置重基础巩固,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实践拓展关注不够;有的教师对学困生的辅导帮助和学优生的发展引领没有两手抓、两手硬;有的教师在听评课以后没有及时改进教学,考核组也没有及时跟进;有的年轻教师命题能力弱,练习设计参考多、复制多,灵活应用少……管理者除了需要通过“走、听、看、议、理、评”的调研去发现问题,还要针对这些问题,定期召开行政专题例会,梳理归纳并形成问题清单,将清单上的内容视为管理重点。问题找准了,如何破解呢?比如,有些教师过分依赖集体备课,缺少个性化修改和深度思考,不利于教师个人备课能力和专业提升。针对这个问题,首先,管理者要及时修订教师的备课考核细则,对教师备课个性化修改的量和质都提出更明确的要求;其次,强化过程中的常态化督查,组内查和组间查相结合,借助“查”来跟进整改,强化落实;最后,开展“备课秀”活动,可以是同一备课组、学科组教师备课的交流分享,也可以是同一年级组不同学科教师备课的展示交流,还可以是青年教师主题备课秀。例如:学校教导处组织“青杨团”的近30名青年教师进行“备课秀”,教师们不仅现场展示了自己的教案本,还结合某一节课的教案,从“自己改了哪里,为什么这样改,改的效果怎样”等方面,联系各自的备课过程和实际教学,畅谈了反思感悟。有的教师说:“为了做好个性化修改,会想办法去学习参考名师名课设计,与集体备课教案对比反思,哪里可以改进优化,哪里可以增删环节,一开始可能是被逼着去做,但做着做着就感觉自己有很大收获,在解读教材、把握重难点、设计教学环节方面都有了很大进步。所以,现在每天晚上花一定的时间钻研教材、搜集资料、研究教法已经成了生活常态。”除了谈自己,教师们还对他人的一些做法进行了质疑提问,并交流他人好的做法给自己的启示。工作不到1年的许××,是个教体育的“大男孩”,交流中,他坦言:“原来对学校提出的‘每个教师至少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做30%的个性化修改’这个规定不认同,认为体育课只要备好环节流程就行。通过与大家相比,才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也明白了学校关于备课的规定不是形式主义,也不是为难人,其最终受益者还是自己。”
二、激发情感点,让管理有温度
学校的教学常规管理基于问题解决,坚持双线并行原则,即加强刚性管理的力度和提高柔性管理的艺术。刚性管理其实就是做好制度规约的建立健全,落实过程中的检查、反馈、整改以及结果考核。而柔性管理就是让这些检查,以及考核的形式、考核的手段和考核的结果更有艺术性,让管理变得更有温度,从而促使教师高效地做事,自觉、愉快地做事。在教学常规管理中,管理者必须思考和探索这种有温度的管理,让教师和管理者统一战线,在思想和行动上同频共情,以情感的认同、价值的认同,实现从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到必须这样做的思想转变。例如:在作业检查的管理上,我们打破原来“备课组查、学科组查、教导处查”的单项“被查”形式,让教师带着作业本参与教研活动。除了听课、评课,还有作业展示,教师们以流水线的形式翻阅整个学科组各个班级的作业本,自主进行比较、交流和反思,学习他人长处,认识并弥补自身不足。这样的检查,没有行政命令,教师们在相对轻松自由的氛围中进行,耳边听到的、眼里看到的,是教师们互相找亮点、互相赞美、互相借鉴经验,没有了“被查”的紧张与对立情绪,自然能与管理者共情共鸣,产生积极心理,从而在自省中实现行为的自觉跟进。此外,我们还通过开展“我心目中的好作业”“好作业设计团队”等评比活动,不断激发教师作业设计的研究热情和推进能力提升。年轻教师没有经验,对常规理解不透彻、执行不到位,因而是学校教学常规管理中最容易出问题的群体,如果一味批评,就很容易挫伤他们的积极性,所以我们在刚性要求的同时,还要用更富温度的柔性管理,引导、帮助和激励他们。比如:学校开展“青杨时光·校长有约”活动,校长把年轻教师组织起来和他们促膝长谈,表扬在听课和日常巡视中发现的他们在执行常规方面的闪光点,同时也指出他们需要努力和改进的地方。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手把手地教他们课前如何准备,课堂如何管理,作业如何批改反馈,学生如何辅导……没有指责,没有命令,只有善意提醒,温情鼓励。“校长有约”,因时而约、因事而约、因人而约,地点、形式、内容、人员灵活多样,不刻意,可能是朋友、家人间的小聚会,可能是座谈沙龙,可能是现场示范,可能是课间走访、“云”上享约……约的是人,交的是心,提升的是教师的态度和能力。
三、扣准关键点,让管理出效能
要想实现教学的轻负高效,常规管理就得出实招,即扣准关键点、加强研究、寻找策略、提升效能。
一研教学重难点。针对听课过程中发现的一些年轻教师对教材重难点把握不准,导致课堂教学质量提升总是不尽如人意的问题,管理者以学科组为单位,以学科骨干为引领,对各年段教材进行全面梳理,明确知识的前后关联,以提高教师整体把握教材的能力,进而切实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例如:数学学科组紧紧扣住计算这一数学学习的基础和关键点,组织各年段数学教师以“计算能力的提升”为主题,研讨阶段性目标要点。自上而下,从高年段向低年段审视,倒推各年段计算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形成各年段计算教学的目标体系和训练要点,提出作业要求、练习要求和过关要求。又如:英语学科组以培养学生的拼读能力和阅读能力为关键,以自然拼读为基础,开展阶段性研究。从掌握音韵、启蒙兴趣入手,培养学生良好的视听习惯,筑牢发音基础,形成基础拼读的规则和方法框架。以话题简述为训练重点,梳理各年段训练主题,形成螺旋上升的话题训练体系,初步形成以话题为核心的词汇、句型记忆和表达方法,建构口语表达、看图写话、话题写作的基本要求和教学策略。
二研命题和作业。既要提升教学质量,又要降低学生的课业负担,这就需要教师深入研读课标、教材,通过研究提高命题能力,并把这种能力迁移到平时的练习、作业设计中。只有精选、精编作业,才能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很难想象一个缺乏命题能力的教师,能够设计出与教学目标高度关联的有效作业。因此,管理者要先行,扣准命题和作业设计这个关键点,把它们列入每学期学校教师业务能力考核之中。推行“全员命题(每个学科组,包括非工具性学科组所有教师都要上交一份原创练习卷,并写明设计意图)—组际评价(备课组交换评价,评选出优秀、良好等级)—交流展示(将评选出的优秀命题在教研组内进行展示,由命题教师介绍命题意图,再由评价小组给出评价,说明依据)—跟进优化(选择典型命题进行分析、集体探讨,修改、完善命题)”四环管理机制,将比较研究与合作研讨相结合、技术培训与命题比赛相结合,促使教学更有针对性、更加精准、更有实效。命题能力的提升带动了作业设计的质量提升,也促进了“双减”政策快而准地落实。“双减”对教师的要求更高,所以,学校把作业设计和布置纳入各学科组的教科研体系,各学科组立足课堂,紧扣“作业设计如何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如何减量提质”等问题进行专题研讨,从学生的个体和群体需求出发,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对原有的作业设计要求进行升级,既关注整体、强化质量提升,又尝试分层、注重个性发展。学校尝试推行“小量恒定作业”(每日一题、每日一挑战)和“作业超市”,通过这种“倾心作业单”的设计来合理优化作业内容和结构。开学前,管理者引领各备课组先尝试设计作业单样本,对样本进行多轮次的研讨,明确作业单要求,比如:基础和提高结合,全员与分层结合,必做与选做结合,作业形式和要求与期末试卷呈现的命题形式对接。开学后,把作业单设计命题任务分解给备课组每一名成员,教师自主命题,然后利用备课组天天教研的时间,组织教师“说题”和研讨,最后命题教师根据备课组全体教师的意见和建议进行修改、完善。根据学情,教师把知识点、能力点以及思想方法的掌握与培养融入日常作业,分层布置,不仅避免了重复性、机械性和繁难性作业,也促进了教学方式的不断改进,做到了负担减,但质量不能减。
三研卷面答题质量。质量分析是教学质量管理必不可少的手段,也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其目的是通过观察学生的答题情况分析教学现状,肯定成绩、发现不足、寻求对策,通过有效地查漏补缺,实现全面提高。学校推行层级分析的管理机制,即“班级分析—备课组分析—教研组分析—全科联合分析”四个层级,分析不是排名,而是结合具体数据进行典型错误分析和经验分享,最终形成每个组、每个人的教学优化策略。如:“教研组分析”这一环,就是各学段同学科教师聚在一起,研读一到六年级的所有试卷,了解每个年级考查的知识点、能力点。分析时结合具体数据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进行比较,总结成功点,寻找薄弱点。再如:针对语文学科阅读失分最多的问题,组织六年级教师结合阅读例题逐层分析,归纳错因,并就此追根溯源,分析梳理在每个学段该让学生掌握什么知识、培养什么能力、学习怎样的思想方法、进行怎样的训练、养成怎样的习惯等关键因素,引导全体语文教师在理性认识和分析中精准把握各学段教学重难点,进行梯度训练,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素养。“全科联合分析”则是由校长室、教导处牵头,组织分管教导、年级组长从日常教学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查找问题,反思教学管理、学生品行养成、家校合力等方面的经验与问题,用团队智慧制定有针对性、指导性、操作性的教学推进方案,支持、引导和帮助教师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作者:唐晓宇 单位:江苏省无锡市杨市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