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08 17:59:54
导语: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思考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一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引言
品德教育作为初中阶段最重要的一门课程,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法治思维的重要课程,在素质教育中发挥着巨大的价值。在我国德育为先,五育并举的教育理念中,品德教育更是首当其冲。在人才基本素养培养中,思想品德教育为人才的发展打牢了基本素养基础,进而使我国社会中全体人民的素质提升,发挥出以个体带动整体的作用。同时,在我国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整体环境中,信息技术在初中教育课堂的建设中也有着巨大作用,学生的思想品德课程教学可以引入多种教学方案,在基础理论知识与视频、声音、文字等结合之中,教育效果提升,最终达成教育目标。
二、“互联网+”背景下信息技术与初中思想品德课融合的意义
信息技术的发展与融入之中,初中课堂教学受到巨大的冲击,学生的注意力在此之中获得提升[1]。就当前阶段我国的信息化教学来说,在“十三五”规划对于信息技术的要求与引导中,我国“十四五”规划中持续的之前阶段的教育发展策略,以在此基础之上,建设“三通两平台”,推动智慧校园教学工作。通过校园内部以外部结合的方式展开教育融合模式的建设,在细化分析中将信息技术与思想品德课堂整合到一处,落实智慧教学、智慧学习、智慧管理、智慧生活、智慧文化为主要内容,坚持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标准、统一平台、统一数据资源库,打造全国性的“教育云”,完成纵向贯通、横向联通的智慧学校生态构建。同时,提升师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在更大范围内普惠共享,推动基础教育从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迈出坚实步伐,结合我国的道德品质教育与法制教育,达成思想品德培养的目标。“互联网+”背景下信息技术与初中品德教学的融合文|王显摘要:“双减”政策下,我国初中品德教育在展开中也应积极响应该项政策,通过多种控制手段展开,结合先进的教育理念与科学技术推动,促使初中生在培养思想品的同时,完成初中阶段必要的德育教育与法治教育相关知识,以达成学生全面发展,综合素养提升的目标。本文从信息技术与初中思想品合成的融合展开,在了解该种教育模式价值的情况下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展开实践研究,并整理出相应的教学融合策略,为之后的初中的品德教育工作推进提供相应的建议。关键词:“互联网+”背景;信息技术;初中品德;教学在此之中,初中校园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者展开教学的工作中,需明确当前的技术发展状态,扎实掌握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中的内容,结合国家的课堂教学改革政策,使学生在教育模式不断变革的环境下,与时俱进,使其实现综合发展、全面提升的目标。
三、“互联网+”背景下信息技术与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育融合策略
(一)教育课堂需“以人为本”
展开教学中经实验证明,兴趣是培养学生最好的老师,只有使学生对于思想品德课程产生兴趣,才有机会展开一切的教育模式[2]。目前,教育课程中,由于思想品德课程理论性知识众多,内容枯燥等问题影响,学生难以在大量文字中跟上教师的步伐。思想品德教育展开中,仍旧存在大量以教师为中的教育课堂,学生的学习环境尚有待开发。针对学生注意力难以集中的问题来说,教师展开思想品德教育环节,为便于学生理解可以选择将学生作为课堂中心的教育模式展开教学,并结合案例推进,方便学生理解。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为提升课程的趣味性,方便学生理解,信息技术的引入可以有效保证学生的直观性,对于难以理解的思想品德教学内容,教师可以从学生角度出发,引入信息化技术,使学生可以通过理解的形式展开记忆,进而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3]。例:在初中课程“在承担责任中成长”之中,教师可以在课堂展开阶段采用智慧课堂建设的形式展开[4]。通过智慧课堂中的多媒体设备向学生播放视频,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明确团队分工的重要性,不引导学生了解社会中的不同分工及责任,进而由学生转移到自身身上,并结合小组教学的方式展开教学,使学生确认自身选择的职业,扮演相应的角色,并确定自身责任及价值,实现学生的内在动力提升。
(二)提升课程内容的全面性
思想品德教育内容呈现丰富性教育趋势,设计的范围更加广泛,涵盖的知识点更多。若只依赖教师的讲解,则学生理解难度较高,这对于学生的系统化记忆需求来说,十分不利[5]。因此,初中阶段的学生若想深入了解此门科目,就需要教师多加应用各类素材及资料,并展开深度挖掘与分析。传统教育模式下,若教师只以传统教育模式或是多媒体教学的方式,学生可以获取的知识将十分有限。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国家开发的网站资源进行资料的获取与查询,展开思想品德教育,以保证思想品德教育内容的全面性。例:目前,我国信息技术发展环境下的思想品德教育资源呈现丰富性,包含国家平台的教育资源与商业性质的教育资源。不同资源类型其解决问题的内容也存在着互通性,与差异性[6]。因此,为保证调取资源的客观性,教师有责任才其中发掘出各种资源的优势,提供给学生正确且专业的资源获取渠道,防止学生在查阅资料中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忘记资源查询的初衷。经调查发现,我国现今国家建立的网站资源更加专业,且无过多的违法广告影响,但是缺少来源丰富性的数据。商业网站资源的资源内容来源更加广泛,内容查询更加便捷。但是,其中存在大量非法网站,容易对于初中生的发展产生因此。信息技术与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融合展开中,教师的资源提供还需慎重,若想保证学生的心理发展,可以选择教师提供教育内容的形式展开,但是学生的参与感可能会降低。
(三)紧扣教学目标,筛选优质教学内容
信息技术的教育工作展开之中,各类数据网站及平台蕴含着海量的信息,其中包含着具有正向价值观念的内容,也包含着具有负面价值观念的内容,为保证教师的搜索效率及效果,提升数据信息的使用新,教师对于思想品德教育内容的知识的筛选效率得以保证[7]。因此,信息技术采用中,智慧化系统的教育方式可以发挥出重要作用,对系统内部信息进行识别,选择合适的教育资源。同时,网络资源的使用中,智慧系统也可以对学生的资料查询展开筛选工作,指导学生选择与自身发展相符合的资源,防止部分违法网站涉及各种负面内容影响学生心智,进而保证学生的心理在健康的环境下成长。例:在进行“我们崇尚的公平与正义”一课教学之中,教师可将学生价值观念培养作为本堂课程教学的目标,带领学生共同制作课程内容,并将学生分成多个小组,使学生从社会新闻中挖掘出具有争议的新闻。其中,教师与学生在展开学习的过程可以以课堂查阅的形式展开,通过智慧化系统的利用推进,以在高质量筛选的过程中,选择出优质的资源。在此基础上,教师与学生对于各个小组内容展开分析,明确新闻中存在争议的部分,确认其行为是否违背了法律的公平与正义,学生自身在遇到此种问题是又该怎么做,且学生的道德品质在公平正义的引导中也可得到建立。
(四)教育模式与时俱进,强化全体学生的观察能力
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展开中,教师的教育工作需要保证教育内容的与时俱进性。因此,在教育模式的完善中,教师可以从信息技术与教育内容处出发,以双向提升展开教学工作,保证教育内容的与时俱进,和学生之间形成共鸣,相互辅助共同成长与发展[8]。做好教育基础准备工作之后,教师在展开教学之中,需要注意育人为本的根本理念,将学生放在课堂的中心,使学生的参与感提升,刺激学生的注意力凝聚。学生的观察能力在此中也可获得调动,信息技术提供中,学生在有限的信息中心可以从多个角度展开分析,深度挖掘出其中存在的各项问题,具体的分析及学习中,学生可较强对于自身五感的调动,通过看、听结合,展开综合分析,生成自身想法,以学生的个人的表达口述出来,在语言表述中再次进行整理,以更深层次分析完成内容的梳理工作。例:在教学“法律保护我们的人格尊严”中,教师可以通过案例引入的形式展开分析[9]。通过信息技术调取其中的法律知识,完成普及后与教材内容进行结合,并结合社会的反映与案件本身的特点进行分析,观察其中存疑的部分,和教师共同研究后,完成整理工作,述说其中重点部分,学生的法治思维在此之中得以培养与建设,观察能力也在此之中获得提升。
(五)保证教育内容逻辑性,增强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
在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之中,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在其中也是需要关注的重要部分,受初中生法治教育需求的影响,学生在法律意识普及中,学生的分析能力、整理能力与逻辑思维息息相关,信息技术的加持可以有效帮助教师及学生建立思想品德内容的逻辑[10]。无论是在基础的林论知识方面,还是在学生的案例分析中,信息技术都可以发挥自身价值,利用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展开,可以使学生建设思维框架,形成思想品德知识体系。学生到时候学习内容反思之中,可以在思维导图框架的逐步调动中展开联想,完成知识调取。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学生自身的知识应用也可以达成举一反三的效果,在解答初中思想道德习题中,针对同一问题可以生出更多的感触与想法,避免习题解答出现遗漏。例:在上述“法律保护我们的人格尊严”一课的教学之中,教师就可以从互联网发展中,短视频行业发展对肖像权、姓名权、名誉权、隐私权等方面的影响展开分析[11]。结合目前已有的综合性案例调取的形式展开,使学生在其中分析涉及的权利被侵犯现象,整理出其中包含的法律知识及侵犯人格尊严行为,完成思维导图的构建。在此基础上,学生可独立展开课程内容的整理及复述,结合教育评价,形成教育反思,保证自身的学习质量。除此之外,教师展开教育工作中,可以结合思维导图,展开教育评价及反思工作,实现初中课堂优化的目标。
(六)利用信息技术搜集资料完成课程情境创设
信息技术的应用目标主要是提升课程内容的实效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展开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中,可以通过利用信息技术完成教育情境的创设[12]。因此,情景式教学方式在此中可以发挥出自身的价值。教师可以加强对学生的兴趣激发工作,采用信息技术完成课程教育内容的还原,使复杂难以理解的内容以简单直观的形式展现出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例:教师在教授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中,教师可以收集可以展现出我国特点的内容,包含国家的发展观念,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角度展开。通过信息化技术智慧系统广播,学生会形成民族自信,并以更宏观的角度来看国家发展状态,不断提升实力,为之后的社会主义发展作出准备。同时,中国维和部队的风采、奥运会、世界博览会、高铁港口建设新成就等也可发挥出提升学生民族自信的作用。学生在观看中自然感受到:中国是发展最快、变化最大的国家,其影响力日益提高,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学生学习起来兴趣盎然,概念性的东西不用死记硬背,也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七)利用正向价值观念的视频树立思想品德标准
目前,我国思想品德教育呈现出教育内容更加广泛的趋势,这对于初中生的培养有着重要意义。该种教育方式可以在思政课堂或是学生的课余时间展开,学生的思想在此之中获得提升,对于自身的道德约束也可不断加强。例: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我们的共同理想”一课中,教师可以选择纪录片来展现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直至进入21世纪国家的变化及发展的状态。或是带领学生观看红色电影、央视感动中国人物视频。同时,就目前我国国家经济、科技发展成就进行观看,感受国家的繁荣强盛,形成民族自信、民族自强的价值观念。更能体会到伟大祖国的繁荣富强。除此之外,在我国近年来的校园环境建设之中,学生的学习、生活保证方面,教师需结合学生的特点展开个性化教学,对学生的心理状态加以了解,做好心理疏通,促使学生朝着心理更加健康的发展。尤其是在出现校园暴力事件或是暴力倾向的情况下,教师需要展开分析,明确其中的矛盾,以抓主要矛盾的形式展开相应的措施,调整学生认知,使其得以健康成长。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从“互联网+”背景下的信息技术与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展开分析,在了解“互联网+”背景下信息技术与初中思想品德课融合的意义的同时,制定“互联网+”背景下信息技术与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育融合策略,具体从教育课堂需以人为本、提升课程内容的全面性、紧扣教学目标,筛选优质教学内容、教育模式与时俱进,强化全体学生的观察能力、保证教育内容逻辑性,增强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利用信息技术搜集资料完成课程情境创设、利用正向价值观念的视频树立思想品德标准几个方面展开,以达成提升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教学的目标,并为之后的初中教学信息技术发展及应用打牢基础。
作者:王显 单位: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阿阳实验学校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思考篇2
一、前言
网络课程就是用于网络教育的课程,使网络与教学紧密结合,它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提供各种支持服务,旨在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与学习效果。网络学习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在社会经济稳步发展的背景下,我国教育部门特别重视中职学校各专业教学工作质量水平的提升。其中,中职“信息技术基础”课是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传统教学方法,则有必要在“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采取网络教学模式[1]。值得注意的是,网络课堂教学模式,可构建有效教学情境,加深学生之间的协作学习,使学生学以致用,进一步为提升学生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专业知识水平奠定扎实的基础。由此可见,本文围绕“信息技术基础”创新网络课堂策略展开分析研究价值意义显著。
二、“信息技术基础”网络课堂教学的特点概述
传统教学模式下,“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教学,采取的是线下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较为陈旧,枯燥乏味,难以提高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兴趣。而在网络信息时代背景下,在网络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的支持下,开展网络课堂线上教学,则能够创新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教学质量水平得到有效提升。从“信息技术基础”网络课堂教学的特点层面分析,具体如下:一是优化传统教学方式。基于网络课堂教学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和创造性,要求学生不仅需要较强的抽象思维与逻辑思维能力,还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不仅要掌握基本原理,还要能够在实际中运用。在中职计算机专业“信息技术基础”网络课堂教学中,虽然传统教学具有其它的特点,如灵活、创新、广泛等,但合理的运用网络课堂,能给予传统教学课堂很好的补充和提高,使学生在网络课堂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有效提升,并通过网络课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沟通交流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专业知识学习效果[2-3]。二是丰富学习资源。从现状来看,基于互联网当中,涉及的知识要点较多,学习资源丰富,可以使学生获取的知识更加全面、多样化,进一步加深对信息技术知识的理解程度。在中职“信息技术基础”课程当中开展网络课堂教学,可以使学生学习更加广阔的知识内容,使学生的文化素养得到有效提升,进而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效果得到有效提升。三是使学习成本得到有效节省。“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是一门随时间变化,内容迅速更新不断发展的课程。现今是知识爆炸的社会,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计算机知识内容更是日新月异更新换代的很快,所以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协作学习能力与终身学习能力。而对于网络而言,属于可循环利用的一种“资源体”,与书本教材存在较大的差异。对于书本教材来说,主要在书本当中将相关知识点、学习重点罗列出来,由教师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思考、学习,并对书本当中的相关知识做好标记、涂画等。对于学生来说,在书本教材学习过程中,学习完书本知识之后,对书本教材存在丢弃的情况,从而使书本教材成为废气的一种资源[4-5]。但通过网络课堂教学的开展,比如在“信息技术基础”课堂教学过程中,构建网络课堂,学生便可利用计算机载体对知识进行标注、记忆,且存储的知识点可以反复循环提取、学习,便于学生掌握其中重难点知识,使学生的学习成本得到有效节省,进而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三、开展“信息技术基础”网络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开展中职“信息技术基础”网络课程教学需要转变教育观念,以先进的教育理论为指导,借鉴与之相关的成功经验,进行吸收、创新,进而建设符合中职“信息技术基础”教学的网络课程。然而目前中职“信息技术基础”网络课程教学然存在许多问题,具体如下:
(一)网络课程定义不明确
“网络课程”和“网络课件”这两个概念混淆影响了网络课程发展,也影响到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应用。课件指专门为进行教学活动而设计的计算机软件,包括用于控制和进行教育活动的程序、帮助开发维护程序的文档资料以及帮助教师和学生使用程序学习的课本和练习册等。网络课件,应该理解为应用于网络环境的教学辅助课件。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课程把进行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教学活动等通过网络课程的形式实现出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与社会需求分析、课程规划相结合,因而成为独立的一门课程。
(二)忽视环境设计与教学指引
还有很多中职“信息技术基础”网络课程教学实际上是对教学材料或教师讲稿的文本网页展示。这些课程没有很好的根据教学目标对整个课程作统一的设计,忽略了为学生设置学习情境,没有更好地让学生去思考去解决的问题。基于网络拥有丰富的公开资源,中职“信息技术基础”网络课程不需设置过多的课程内容,其教学重点是应鼓励学生在课程以外,学会收集、处理有用的资料,构建自我的学习知识体系。同时,网络教学的关键不在于教,而在于学,在于如何引导学生对学习资源加以利用。网络课程不是单纯的强调知识的展示,而应该更要强调“教”和“引”,比如如何引导学生通过专题或学习情境进入学习。教师的教学活动也应当转变为在网络环境下对学习方向指引、学习情境创设、学习策略指导、以及对学生作业评价和交流及总结。
(三)教学内容的形式单一
基于大部分中职“信息技术基础”网络课程教学都是通过网页形式呈现,虽然符合网络教育特点,却背离了网络教育课程开发与应用的发展趋势。其特点表现为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的单一,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种形式:一是把课程用文本和静态图像通过网站直接展示,章节之间没有相关的连接和引导,有的甚至直接将教师的电子幻灯片的演示文件放到网上作教材展示。二是把教师的现场讲课的录像和讲稿同时放在网站中呈现。网站授课的网页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主讲教师坐在摄像机前念读,另一部分是讲稿的内容或电子幻灯片演示。这种方式使学生长时间面对教师一成不变的讲课方式,很难维持继续观看和学习的兴趣。三是把几乎所有的网络课程都按照统一的模板制作,忽视了每一门课程的具体特点和要求。
(四)缺乏有效的教学评价
评价与反馈是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目前的中职“信息技术基础”网络课程教学仅限于教师在线答疑、师生讨论,缺少教师对讨论活动的组织和指导,没有充分体现对学生学习活动的关注,没有实现组织小组学习协作学习等。网络课程教学的评价方式也仅限于教师对学生作业的评价,很少关注学生自身的评价、小组成员之间的评价。在网络课程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本身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就很少,教师通常只能依赖网络教学平台的留言或网络课程作业来了解学生。
四、开展“信息技术基础”网络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分析
在中职学校,“信息技术基础”网络课程教学的开展,需要以建构主义理论为依据,即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指导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积极主动探索,感悟所需知识的意义,通过找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的实践学习能力水平得到有效提升。在此基础上,还需明确开展“信息技术基础”网络课程教学的一些基本要求,具体如下:
(一)情境构建要求
基于学习环境当中的情境来说,所构建的情境,必须与学生所需内容相符。在此基础上,需优化教学设计,在教学设计过程中,需分析教学目标,使构建出来的教学情境与学生实际、“信息技术基础”课程内容相契合,进而使“信息技术基础”网络课程教学工作顺利、有序开展。
(二)协作要求
在学习过程开始到结束整个过程,协作的作用均显得非常明显。比如学习资料搜集分析、学习假设提出与验证、学习成果评价等,均离不开协作。并且,协作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协作,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作。在“信息技术基础”网络课程教学过程中,需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教师与学生协作过程中,教师主要起到引导的作用,明确师生协作关系。同时,学生与学生协作则需遵守平等、互助、相互尊重的关系,从而使协作学习的效率及质量得到全面提升。
(三)会话要求
在开展“信息技术基础”网络课程教学过程中,协作环节少不了会话。比如,可以在构建学习小组的基础上,加强小组成员之间的会话交流,结合学习任务,通过会话交流,高效完成小组学习任务。与此同时,会话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沟通交流的过程,这个会话过程需注重知识的分享、共享,提出疑问,然后遵循“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反思”的学习过程,以此使会话在这个学习过程的作用得到有效体现。
(四)监督管理要求
开展“信息技术基础”网络课程教学,与传统线下课堂教学相比,自由度更高,更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但与此同时,若缺乏监督管理,网络课程教学的成效也难以得到有效提升。因此,在“信息技术基础”网络课程教学过程中,也需要明确监督管理要求。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远程视频、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在网络课程方面的学习情况。另一方面,在网络课程授课结束后,教师可以采取布置课后作业的方式,并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以此监督管理学生的网络课堂学习行为,使学生自觉学习网络课程,并高效完成教师布置的课后作业,进而提升网络课堂教学成效。
五、“信息技术基础”网络课堂教学的具体创新策略分析
如前所述,“信息技术基础”网络课程教学的要求较多,而从该课程网络课堂教学效率及质量全面提升角度考虑,则需重视教学创新策略的落实。结合实践教学工作经验,具体的创新策略如下:
(一)优化网络课堂教学素材
“信息技术基础”网络课堂教学工作的开展,少不了网络课堂教学素材的支持。因此,需重视网络课堂教学素材的优化。从学生层面分析,需对现代化信息技术合理科学应用,掌握各类学习资源的应用技巧,然后进行自主学习。而网络课堂教学素材的丰富,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前提,所以有必要从学校、互联网两大层面对网络课堂教学素材进行优化。1.学校层面。中职学校需重视“信息技术基础”网络课堂教学所需素材的挖掘,除一些常规素材资源以外,比如文字教材、辅导资料、教学大纲、考核说明等,还有必要对现代信息技术制作、提供的资源合理科学应用,比如CAI课件资源、计算机网络辅导与教学资源、影像资源、直播课堂资源、VBI教学信息资源等。2.互联网层面。通过互联网,可为“信息技术基础”网络课堂教学提供丰富的导航资源、泛在资源等。在互联网不断发展的背景下,网络资源日益丰富,同时网络资源也存在质量参差不齐、鱼目混珠的现象。因此,需选择可靠性高的互联网资源,比如通过中国学术期刊、中国数字图书馆、超新星图书馆等,获取相关教学信息资源,保证通过互联网获取的教学信息资源的真实性、可靠性,进而在中职“信息技术基础”网络课堂教学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二)明确网络课堂授课要点
“信息技术基础”网络课堂教学开展期间,明确授课要点至关重要。一方面,需在期间对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充分利用,把相关信息渗透于信息技术基础教学过程当中,包括文本资源、图形资源、图像资源、动画资源等,使传统“黑板-粉笔”教学模式得以改进,创建生动、有趣的网络课堂教学环境。另一方面,以网络多媒体教学环境为依托,对学生传授生动形象的教学信息,使学生参与网络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得到有效提升,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及质量。
(三)合理安排答疑与批改作业环节
在“信息技术基础”网络课堂教学中,答疑与批改作业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需合理安排。首先,对于传统答疑来说,时间与地点均存在固定的特点,且由教师进行安排,对学生提出的相关专业课程问题进行将面对面的解答。受到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学生学习任务繁重的影响,使答疑时间安排往往缺乏合理性,进而使答疑环节效果难以得到有效提升。而在“信息技术基础”网络课堂教学期间,合理安排答疑,可使教师与学生不受时间与空间限制,利用E-MAIL或者BBS的方式进行沟通交流,使学习过程遇到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并且,通过网络答疑,也可以缓解学生紧张的情绪,使学生的疑问得到高效解决。此外,“信息技术基础”为计算机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侧重对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培养。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也需合理安排,即通过网络课堂授课,要求学生上机提交教师布置的作业,教师则通过计算机电脑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以此使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得到有效提升,教师则在批改作业过程中在网络端公布正确答案,这样学生便可实时查询、改错,从而达到教与学的深入交流,既提升教师的教学效果,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信息技术基础”网络课堂教学开展期间,需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这样网络课堂教学的目标任务才能高效完成。一方面,对于信息技术基础课程专业教师来说,需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并根据课程教学内容,收集相关教学资源,包括CAI课件、电子教案、教学计划、重要习题等。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得到有效满足,可通过网络教育平台对课程中必学内容资料进行公布,同时公布必学内容之外的其他内容资料,使学生自主学习的选择性、空间性得到有效提升。另一方面,教师需结合课程内容,布置学习任务,以完成课后作业、学生提问等方式,检验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果。此外,优化考核评价体系,对于自主学习表现优异的学生给予表扬,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进而使“信息技术基础”网络课堂教学的质量水平得到全面提高。
六、案例分析
以“信息技术基础”中的“WWW浏览”课程为例,为学生上网基础知识课堂,在该课程网络教学开展期间,需明确的教学要点如下:1.教学任务的确立。授课教师需对学生阐明本课堂学习的任务,即:(1)对Internet浏览器的基本操作进行学习;(2)通过分组学习的方式,完成1篇网上信息检索加工作业;(3)对学生在学习期间需注意的一些基本事项提出。2.进行自主学习。在教师的引导学生,学生在计算机电脑当中自主学习浏览器、万维网基础知识,并了解IE浏览器操作示范、使用规则等。期间,若学生存在疑问,可通过计算机电脑进行电子举手提问,教师则通过教学网对学生提出的疑问进行解答。并且,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可结合自身学习情况、学习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此外,自主学习期间,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需完成1份有关“WWW浏览”基础知识的填空习题,以此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成果进行初步检验。3.实践操作。在实践操作环节,由学生自行完成,即:进入校园网后,启动浏览器,对学校网站进行访问,期间需对浏览器的基本操作规则熟练掌握。在此过程中,学生需根据教师制定的学习训练计划,完成实践操作学习。教师则需进行课堂巡视,对学生反馈的信息进行收集、归纳总结。在学生实践操作过程中,如果学生存在操作上的疑问,教师则需给予一定指导,指导学生使用浏览器的帮助系统,对面对的问题尝试性地解决,倘若仍未能解决,则由教师进一步进行细心指导,直至使学生的问题得到完全的解决。4.互联网站点访问。在对Internet上网功能开放的基础上,使学生可以对互联网上的各站点进行访问。同时,在教师的指导下,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然后完成相应的小组学习任务,即:其一,进入搜索网站之后,对搜索引擎加以利用,搜索“Internet”“发展”“中国”等关键词,然后对与“Internet在中国发展概况”有关的资料信息下载、保存,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将一份论述“中国INTERNET发展概况”的文章整理出来。并通过文件形式存盘,交磁盘作业。其二,在此期间,由教师进行巡回辅导,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适当点拨小组学生。其三,倘若学生对网站地址不够熟悉,可以把常用的搜索引擎、教育网站的网址给学生,使学生在互联网站点访问学习的效率得到提高。5.教学评价。教学评价环节,可采取多元评价方式,即由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构成,通过学生自评,让学生了解自身在“信息技术基础”网络课程学习过程的不足;通过学生互评,使学生认识他人优点,认清自身不足,取长补短,优化今后学习过程;通过教师评价,对学生起到启示的作用,积极改进,为进一步的优化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七、结语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基础”作为计算机应用入门的通识课程之一,其网络课程教学的特点鲜明,可以突破传统教学的限制、丰富学习资源、节省学生的学习成本等。与此同时,网络课程教学也具备较多的要求,在满足相关要求的基础上,还需对网络课堂教学素材进行优化,明确网络课堂授课要点,合理安排答疑与批改作业环节,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等,以此使“信息技术基础”网络课堂教学的效率及质量得到有效提高,进一步促进“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工作的全面发展。
作者:赵坤 单位:沈阳现代制造服务学校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思考篇3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了让初中生成为与时俱进的人才,信息技术这门学科越来越受到初中阶段教师的重视。初中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任务不仅是对学生进行计算机知识的传授教育,更应该重视学生运用学科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实践问题。因此,对初中生计算思维的培养就备受广大初中信息技术教师的关注。笔者根据多年信息技术的教学经验,详细分析了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解析了计算思维提出的背景,并对计算思维的概念进行了阐述。为了提高初中生的计算思维,本文介绍了在《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下,培养学生计算思维的具体策略。
一、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现状
(一)教学模式太过单一,学生学习兴趣较低
初中信息技术是一门要求动手操作能力比较强的课程。这门课程在初中阶段作为必修课学习的时间还不算很长,很多教师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模式太过单一,在课堂中将当堂课的内容以传统讲授教学方法进行讲述或者演示,学生在课堂中只能被动地听教师讲课,然后跟随教师的操作进行模仿。信息技术知识中的有些专业词汇内容难懂,再加上教师在课堂中与学生的互动比较少,在这种枯燥单一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非常低,信息技术的课堂效果也不好。
(二)理论与实践脱节,知识点理解不够透彻
在日常生活中,信息技术的运用解决了人们遇到的很多问题,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用学科思维的方法学会实践解决问题。然而在当前的教学中,很多教师总是将信息技术的理论脱离实践应用。教师为了追赶课程的进度,对知识的讲解停留在口头讲述上;或者教师用电脑对学生进行相关内容的展示,但并没有给学生实践的机会。这种空谈理论而没有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不够透彻,听完教师的讲述后,也难以在生活中实践应用。
(三)不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随着信息化的普及,教师不再是简单地教授知识,而应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初中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学生可以在信息技术的运用中去获取知识。这就意味着,教师传统的教学方式会面临着一定的改变,师生关系将由传统的教与学转变为师生共同探讨学习。然而在当前的教学中,教师总是关注学生被动地接受了多少信息技术知识,并没有关注学生的思考能力。再者,教师在课堂中与学生的互动环节设计得非常少,学生没有充分思考和探究的空间。这种只重教学不重学生思考能力培养的教学方式,严重阻碍了学生计算思维的培养。
二、计算思维培养的问题提出
(一)教育现代化对人才的需要
随着现代化在全球范围内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质量的要求,而教育的现代化也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今社会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某个领域的知识,或者拥有专项技能,而且要求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因此,在教育领域除了对学生进行知识结构的教育,更需要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培养,培养学生计算思维就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培养计算思维是对学生面对问题时的思考方式和思维方法的教育。在初中信息技术的课堂中,教师除了教授学生信息技术的运用技能,更应该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保证学生能在以后的问题中学习独自解决问题。
(二)信息技术课程的现状与问题
当前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教师的教育理念仍然是以学科知识为核心进行教学,这种教学理念已经不再符合现代化教育理念的要求。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树立以培养学生学科技能和计算思维为主的教学理念,重视初中生思维方面的发展。教师要摒弃传统的教学方式,积极探究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教学方式。初中信息技术的学习是为学生进入高中进一步提高学科素养打基础的,因此,在初中信息技术中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刻不容缓。
(三)信息技术课程的改革与重构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社会对人才素质越来越高的要求,传统的信息技术课程面临着重大的改革和重构。教师要在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作为课程改革的重要核心,将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作为课程设计和教学的重点。教师在信息技术课堂的改革中要重视学生自主思考和学习能力的培养,要增加与学生的互动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课堂进行主动参与和探究,而不再是被动地接受和学习。教师要在教学中不断探究课程的改革方式和内容的重构。培养学生计算思维是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改革和重构的重要方向。
三、计算思维概述
(一)计算思维的概念与内涵
单从概念上理解,计算思维是运用计算机的基础概念进行的一系列的涵盖计算机科学的思维活动。由此可知,计算思维是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是信息化时代人们都应该具备的一种新技能。计算思维是科技创新的重要能力组成。如今已经是信息技术普及的年代,生活在这个年代,对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和思维方式已经直接影响了学生的整体素质。初中阶段是学生接受信息技术系统学习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对学生进行计算思维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从一开始就让学生养成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习惯,将信息技术的理论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
(二)初中学生计算思维能力分析
初中生的课业比较繁重,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能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和学习上遇到的很多问题。然而调查显示,很多初中生对计算思维能力的概念并不十分熟悉,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也相对一般,说明平时在课堂中,教师对学生的计算思维锻炼得还不够充分。计算思维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初中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发展状况。初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不足,并在教学中探索有效的方式加以培养。
(三)计算思维的实践价值
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对学生进行计算思维的培养,能帮助初中生健全思维模式,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信息化的时代,初中生具有良好的计算思维能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计算思维对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讲,能很好地提升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探究学习的动力。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计算思维实践能力的培养。
四、计算思维的培养策略
(一)在项目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
对初中生进行计算思维的培养,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教师在信息技术课堂的点点滴滴中慢慢进行引导和学习。教师要在项目的教学实践中重视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所谓的项目教学,就是教师在课堂中将本堂课所学的内容构建成一个探索性的项目,引导学生在项目的构建中和教师一起去探索完成项目的教学方法。在项目教学中,教师将课堂的内容具体化,学生为了完成项目需要对教学内容展开深入的思考和探究。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很好地锻炼学生的计算思维。例如,在闽教版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计算机的组装”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置情境引出本堂课程的项目内容。教师可以这样导入课程:“同学们,计算机对我们来讲并不陌生,之前教师曾跟同学们讲过计算机是非常强大的,在正常的运用中,同学们很难对其进行破坏。既然计算机很难被破坏,那么计算机容易安装吗?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计算机的组装。”通过这种情境设计,引出课堂项目,引导学生一起思考计算机的组装。教师可以提前准备必要的计算机零件,引导学生一起思考,认识计算机的零件,并摸索计算机组装的办法。通过这种形式,教师可以让学生一边思考一边动手操作,以此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
(二)通过生活案例引导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
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的教学活动总是围绕着课本的内容进行的,这在无形中将学生的思维固定在课本上。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其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因此想要有效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教师要重视将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将生活案例引入教学中,可以为学生创设轻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积极探索信息技术的相关问题。在信息技术这门逻辑思维严谨的课程中,教师更应该重视生活案例引导的作用,通过生活案例的引导,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例如,在闽教版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电子表格数据的统计”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将生活中的实例引入课堂中,让学生运用信息技术通过计算思维的加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生活中数据经常存在,通过对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很多问题。教师可以利用计算机统计班级中学生的各科成绩,通过数据的分析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解决策略。教师可以让学生运用电子表格数据对月考中学生的各科成绩进行统计,然后引导学生仔细思考:“如何进行统计可以体现学生是否有偏科的现象?如何进行数据统计可以体现出信息技术这门课程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思考,让学生探究问题的解决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
(三)课程融合、强化模式识别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
在初中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计算思维的培养不能只停留在单一学科的教学上。既然计算思维是用信息技术解决实践问题的,那么学生对问题的认识不能只停留在某个学科的认知上。教师要打破单一学科的教学,将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以知识模块的形式与其他学科相融合,在课程融合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同时,教师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要强化学生的模式识别,让学生在模式构建的基础上培养计算思维。例如,在闽教版信息技术八年级上册“调节平面设计素材色彩”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采用课程融合的模式,通过模式识别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在这堂课程中,教师可以将信息技术中“调节平面设计素材色彩”与美术教学中的“色彩搭配和调和”相融合进行教学。这堂课程的内容是利用信息技术对平面设计进行色彩的修正和艺术加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美术教学中关于色彩对美感的影响应用到信息技术课堂,培养学生以信息技术和美术的色彩艺术验证美学知识的思维模式。
(四)运用自主探究方式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
新课程理念指出,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需要确立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把发现、体验、感悟、交流的权利还给学生。教师要在课堂中通过自主探究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从而探索出解决问题的具体策略,这个探究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计算思维的过程。因此,教师在课堂中要提出有价值的探究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体验、探究解决问题。例如,在闽教版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组建无线局域网”的综合活动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自主探究方式让学生进行无线局域网的组建实践活动。这堂课程是一节综合运用课程,学生需要将之前所学的内容,综合运用到实践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进行网络知识的结构构建,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在头脑中形成系统性知识框架。学生自主探究进行知识应用的过程中,预测在构建中会产生的问题,并亲自动手去探究如何组建无线局域网。教师在课堂要注重引导,针对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产生的问题给予正确的指导,让学生的计算思维在自主探究过程中得到发展。总而言之,培养学生计算思维是当前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中的重要教育理念。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正视当前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明确计算思维的概念。教师要在教学中积极探索培养学生计算思维的正确方法,将项目教学方式应用到课堂中,通过生活案例的引入,将信息技术的知识与学生的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教师在教学中要打破传统的单科教学理念,在课堂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发散思维,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培养并发展学生的计算思维。
【参考文献】
[1]郁晓华,肖敏,王美玲.计算思维培养进行时:在K-12阶段的实践方法与评价[J].远程教育杂志,2018,36(02):18-28.
[2]谢忠新,曹杨璐.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学生计算思维培养的策略与方法[J].中国电化教育,2015(11):116-120.
作者:肖晓波 单位:福建省南安市教师进修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