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20 09:52:47
导语:在高校资产管理探究3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一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投入不断增加,高校招生规模扩大,大学合并、重组、兼并、调整以及多校区联合办学已成高校办学的普遍现象。与此同时,高校资产规模扩大,管理难度持续加大,对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2015年底,财政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指导意见》,提出了高校资产管理应以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为有效支撑,依托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建立全面、准确、细化、动态的国有资产基础数据库[1]。该指导意见下发后,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速度不断加快,国有资产管理模式从传统粗放式逐渐向信息化、精细化的方式转变[2],资产管理信息系统成为高校日常资产管理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管理效果得到显著提升。推动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提升国有资产运用效率,实现财政部门要求的“保障履职、配置科学、使用有效、处置规范、监督到位”目标[3],是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重要工作,亦是高校进行国有资产管理的理念指导与实现途径。
1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理念和实现方式
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指的是对资产从预算安排、招标采购、入库入账到调拨、处置、回收、报废等全生命周期的管理。高校国有资产管理需要建立科学的管理模式,将管理内容向前、向后延伸,打通各个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渠道,促进其有效协调和信息联动。伴随着国家和社会对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日益增长的高要求,高校资产管理理念应当从传统的“只管资产”向“既要管资产,又要提供管理服务”转变,而实现这种理念的最有效手段就是建立起适应高校自身发展的资产管理信息化系统。高校应利用资产管理信息化系统打造教职工资产“一站式”服务平台,教职工可通过该平台办理资产的配置、采购、验收、入库、调拨、维修、处置、报废、清查等资产管理业务,实现在线业务申请、办理及审批,从而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该平台与校内的财务处、后勤管理处、实验设备处以及人事处、科研处等建立数据资源共享,实现“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级负责、责任到人”的分级管理体系,实现资产的全过程、全生命周期的动态管理。
2高校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现状
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国有资产都已经采用专业的信息系统进行管理,但信息化建设程度和采用的方式各不相同,大致可分为以下3种情况。
2.1单一采用财政部推行的资产管理信息系统
自2009年财政部推行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久其软件)以来,有部分高校就开始采用该系统进行全校国有资产的日常管理和报表上报;部分高校还根据自身需求,对系统的功能、流程和分级管理进行了个性化开发或校内管理流程再造[4]。这种情况下,高校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的初始数据来源于财务账,即资产卡片账与财务账是一致的,数据基础较好。但因财政部推行的信息系统更注重信息数据的采集和上报,资产的日常管理功能比较单一,无法进行精细化管理。该系统在高校资产总量不大时尚可应用于日常管理,随着高校资产种类越来越多、体量越来越大,该系统已难以满足高校的需求。
2.2单一采用教育部推行的资产管理信息系统
自2007年教育部推行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北京普诺迪软件)以来,部分高校采用该系统进行全校国有资产的日常管理和报表上报。该系统可以根据学校管理实际,不断更新需要的功能模块,对流程和分级管理模块进行个性化开发[5]。该系统中数据最完备的是设备模块,注重实地盘存量,实物管理基础较好。但该系统最初多为实验设备处使用和管理,未能与财务处的设备账进行联动、核对,因此大多存在资产卡片账与财务账不一致,但资产卡片账与实物账一致的现象。部分高校采用该系统进行日常管理,经过财政部两次全面的资产清查和数据体检后,从总量上看,资产卡片账与财务账已经一致,但明细上仍有不符的部分,主要是历史遗留的资产问题。
2.3混合采用财政部推行的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和其他资产管理信息系统
目前,有很多高校混合采用财政部推行的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和其他资产管理信息系统,该模式的优势在于可以根据高校的各种需求进行个性化开发,对于因历史沿革导致的各类尚待解决的问题资产,可以实行更好的管理,更贴近高校管理实际;劣势在于全新开发的信息系统成本高,需要投入的人力物力较大。有的高校日常管理采用除上述两家公司之外的其他公司开发的资产管理信息系统,根据高校需求,进行功能、流程、分级管理模块等个性化的开发,满足日常管理需求。需要汇总统计上报数据时,从日常管理的系统中导出这些相应的报表和数据,再分别导入教育部的信息系统(北京普诺迪软件)、财政部的信息系统(久其软件)进行上报,即在不同系统间导入导出数据。这种情况可以同时满足日常管理和数据上报的要求,但数据的频繁迁移易导致信息不一致,增加对账的难度[6]。据调研,各高校使用的系统开发方除了北京久其软件公司、北京普诺迪信息系统公司,还包括江苏共创软件公司、山东国子软件公司、成都思必得信息技术公司、天津晟科思科技公司、武汉洛比科技公司等。因此,各高校对资产信息化的处理程度、分类、方法各有不同[7]。
3对高校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几点思考
3.1设置资产管理责任人
在日常资产使用中,有部分资产是需要明确资产使用人的,该部分资产的使用人和责任人是合一的。此外,在高校中还存在大量的公用资产,如办公室公用空间内的资产、会议中心、运动馆等。这些公用资产使用人数众多,但大多数人并不关心资产状况,设置资产管理责任人可以很好地管理该部分公用资产。在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中分别设置资产使用人与资产管理责任人,如果是明确仅使用人使用的资产,则资产使用人和资产管理责任人合二为一;如果是公用资产,不需明确具体使用人,可设置具体使用人为公用,另明确该公用资产的管理责任人。同时,在资产管理制度中规定资产管理责任人应负的责任。通过这种设置,公共场所的设施、设备也有了具体的管理责任人,填补了管理空白,是有效防止资产流失的手段。
3.2资产管理系统与人事管理系统对接
资产管理的责任最终要落实到人,因此资产系统需要和人事系统对接,统一部门和人员管理。资产管理责任部门和管理责任人应该从人事管理系统中提取数据,实现数据共享,资产可随着科室和人员的变动而实时变动。要实现这种联动,需要基层的资产管理员将资产变动情况及时在系统中更新。另外,需要充分利用资产清查的功能,定时在系统中下发资产清查任务,由每一位教师确认自己名下的资产,如有变更,要及时提出,并办理相应的资产变更业务。同时,在大数据平台上,人事管理系统也要做到实时更新,在资产系统中要发布变更提示,以保证人员信息、机构部门信息、各教职工名下资产信息的一致性。
3.3资产管理系统与财务核算系统对接
根据主管部门要求,高校从2019年开始对资产计提折旧和摊销,折旧数据和摊销数据需要从财政部使用的久其系统中计算取得。在实际业务中,这就变成了高校自建的资产管理信息系统折旧数据必须与财政部久其系统中的折旧数一致。如果资产管理系统与财务核算系统成功对接,则在资产的入账、报销、提取折旧、处置业务上都能保持业务顺畅和数据一致。若资产管理系统暂时未能与财务核算系统对接,则应实现资产管理系统账务与财务账上资产每月对账完全一致(包括当月新增资产总量和明细均一致,当月折旧总量和明细均一致),如此才能保证高校向教育部、财政部上报的数据与高校资产日常管理系统中的数据一致。
3.4重视人才队伍的建设
3.4.1加强对资产管理人员的培训
因高校对国有资产管理普遍不重视,人事部门核定的资产管理人员编制数偏少,导致从事资产管理工作的人员严重不足,且现有人员水平也参差不齐。对此,本文认为高校可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人员建设。首先,要引进和组建有财务、信息技术、资产管理背景且有良好沟通能力的技术人员组成专业队伍开展资产管理业务。其次,重视对现有资产管理队伍的培养和建设,加强各类业务培训,尤其是要结合资产业务办理流程对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实际操作进行培训,宣讲资产管理各项制度规范,提高资产管理人员的知识水平和技能。再次,可邀请专业知识夯实、管理经验丰富的专家来校讲座,也可以主动到其他院校进行交流学习,开拓资产管理人员的眼界和工作思路,提升其资产管理工作水平[8]。
3.4.2建设专业运维队伍
高校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简单地将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维护交给系统开发公司来做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专业人员长期跟进,这样才能保证其长效发展。专业系统维护人员最好是前期和系统开发公司合作的项目小组成员,后期专业做系统维护,如此才能摸索发掘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中的不足,并不断研究国内外在该方面的建设经验,结合学校管理实际,推动高校资产管理信息系统持续完善,保证高校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水平不断提高[9]。
3.5提高资产报表的一致性和联动性
高校自建的资产管理信息系统需将财政部、教育部要求上报的报表数据预设在报表中,可以在期末按照上报要求一键导出所需报表,无须再进行加减转换或格式调整。除此之外,可按学校管理需求设置各类报表,而且要求其具有穿透功能,可以联查资产卡片账。3.6利用资产清查和资产管理系统移动端做好管理工作资产清查不仅是逐级落实资产管理责任的重要手段,还是核查资产信息是否齐全、强化资产日常维护工作的必要措施。资产管理系统中的资产清查功能应做到可在系统中下发清查任务,由每一位教师自行盘点,并确认盘点信息。移动端App和微信推送结合的功能可弥补电脑端的某些不足。利用手机直接扫资产标签上的二维码或条形码,发起领用、调拨、维修、清查确认等不同流程[10],系统自动更新设备状态,达到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促清查、以清查促管理的目的。
4高校资产管理系统未来发展的方向
未来高校资产管理将转向智慧资产管理模式,在现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借助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无线射频技术等进行拓展和创新,依托校园网运行系统,实现财政部门、教育部门、学校资产管理部门、院系使用部门、资产使用人多层次、网络化、协同化的资产业务管理与监控,全面准确掌握资产信息,如此不仅能够加强内部管理和监督的有机统一,还能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提高资产管理的质量和效率。
作者:王丽君 杨环 单位:南宁职业技术学院
高校资产管理探究篇2
1高校国有资产现状
高校国有资产作为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的一部分,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改善教学科研条件、促进学术交流等方面的发挥了十分重要作用,是实现科教兴国的重要条件保障。随着各高校不断发展壮大,其资产规模日趋扩大,《条例》背景下对其相应的管理方式要求也越来越高。
2高校资产管理意义
进入新时代以来,高等教育注重培养跨学科复合型人才,高校资产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可靠的物质基础。高校在推进基础科研能力的进程中,须注意提高教学设备、科研设备等固定资产的管理能力与水平。研究分析当前高校资产管理现阶段情况,可以及时梳理高校在资产管理过程中存在的潜在风险与问题,并提出针对性对策,从而为构建更加高效的资产管理模式,更好地服务于高校的改革与发展大局。
3高校资产管理问题
3.1高校资源配置不合理
《条例》规定高校应当依法依规履行相关职能,根据高校发展的需要、实际资产存量、资产配置相关标准、资产绩效目标和财政承受能力等来统筹配置资产。经调查,许多高校未能有效合理地选择资产配置方式,未能优先通过调剂方式配置资产,有关资产配置的重大事项未及时经学校可行性研究和集体决策。某些二级学院、部门缺少大局观,部门化、个人化狭隘思想严重,贫富不均、超标准申购、不考虑性价比,短缺与闲置浪费并存等情况时有发生。如大仪共享不充分,使用率低、重复购置,不能调剂的未采用购置、建设、租用等方式,而是一味地追求更新换代。
3.2高校资产变动调整不及时
资产使用人、资产使用管理部门因人员调整、离退休等发生变化的,应当及时提交资产变动交接手续。看似简单的条例往往是最容易忽视的。当前大多数高校,资产管理部门会按照上级文件要求定期清查高校各部门固定资产,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一般是由资产实际使用部门来进行部门内资产盘点,这使得资产清查工作效果无法得到有力保障。在部门自行盘点资产过程中,容易存在不合规的情况:例如部门人员调整后,没有及时移交资产,当前资产使用人情况不符;或者部门资产盘点工作不扎实,现存入账资产账目不符等情况。
3.3高校无形资产管理有待改善
随着高校逐年发展,累积的无形资产规模日趋庞大,但是近些年来,国内外部分高校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无形资产流失现象。这一情况直接造成了高校资产流失和浪费,也损害了高校的现有资产管理。无形资产相对于有形资产而言,由于没有有形的实物形态,容易被管理部门忽视其存在。诸如专利权、非专利技术、著作权、商誉、高校的科研项目、科研成果等,不少高校资产管理部门并没有认识到其重要意义,没有建立管理无形资产的相关制度,或是没有建立起相应的无形资产管理台账。以上情况说明目前高校无形资产管理意识淡薄,没有充分认识到无形资产的价值与其所带来的经济、社会效益。
3.4高校资产管理人员不足
近些年随着高校飞速发展,资产规模日趋庞大,资产管理队伍人才不足,导致工作量过于庞大,资产管理人员不堪重负。结合当前国内高校情况,部分资产管理部门中年长的教工相对较多,年轻专业的资产管理人才相对不足,且管理人员队伍中兼职资产管理员占多数,人员流动性相对较大,由此产生的结果就是资产管理人员不稳定,积极性不够,专业管理能力不高等问题,使得高校资产管理队伍整体素质短时间难以迅速提高,影响资产管理过程中现代信息化技术等先进管理手段的应用和推广。
4高校资产管理对策
4.1完善资产管理体制,遵循资产管理原则
高校应坚持以制度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完善“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级负责、责任到人”的管理体制,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不断完善高校资产配置、资产使用、资产处置、资产绩效评价、日常监督等一系列制度。遵循“安全规范、节约高效、公开透明、权责一致”的原则,实现账账相符账实相符。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财务管理有效结合,并根据高校资产管理工作的需要,配备一定数量的专职资产管理人员,确保资产管理责任落到实处。从资产计划、验收、入账、对账、清查、使用、维修、处置等方面,制定资产全生命周期的工作规范和业务流程,管理工作做到制度化、流程化、信息化,真正做到权责分明,规范全链条,提升管理效能。
4.2加强预算管理,促进资产科学配置
《条例》指出新增资产配置要与资产存量挂钩,依法依规编制相关支出预算。这就要求高校应按照上级部门对资产配置的数量、价格、最低使用年限等规定要求,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科学、严格、节约地建立健全高校资产配置标准。通过对现有存量资产的盘点梳理,积极整合相关资源共享共用,有效解决高校国有资产闲置浪费的问题,并把资产配置管理职能真正地嵌入预算管理流程中,使得财务工作与资产工作相互促进。新增购置资产在结合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大仪共享平台等现有资产存量情况后,经事前评估纳入高校预算统一管理,从而实现存量指导增量,促进资产科学配置。
4.3建立评价体系,加强资产绩效考核评价
高校应按照国家规定建立高校国有资产绩效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绩效指标和标准,保障高校国有资产绩效管理工作顺利开展。如根据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原则构建高校资产绩效评价体系,通过布置rf射频标签等技术手段实现对资产实行动态管理,尤其是实验室大型仪器设备,逐步建立动态考评。同时,把高校资产绩效评价的结果运用到资产配置、使用和处置中,杜绝重复配置、提前处置的现象,真正运用好资产管理考核和评价结果,从而激发资产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物物有人管人人都管物的良性循环。
4.4搭建转化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等国家上位法有关规定,高校所持有的科技成果使用和处置应通过协议或市场定价进行科技成果转化。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必然要依托高校资产经营公司。大多数高校已按照上级要求将校企改制,作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资产经营公司将有效提升科技成果的转化率,科技成果对外投资形成的股权及其产生的相关财产权益将纳入高校资产经营公司统一管理。这不仅能明确高校与公司管理责任,规范转化管理流程,加强产权保护,推进高校国有资产安全有效使用,更能实现高校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4.5消除信息孤岛,推进信息系统建设
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利用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通过系统建立完善的资产全流程管理,实现从资产采购到入库的高校资产全流程信息化。目前,高校各管理部门对数据信息实行独立的管理模式,数据库不统一,数据难以共享。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就是建设高校数据中心,统一身份认证,统一资产、财务、人事、科研、教务等管理系统基础数据库,运用大数据技术,对接各部门管理系统数据接口,将来源分散、格式多样的数据集成到了高校的数据中心,实现各个系统与高校数据中心的数据共享,并通过数据中心对关联数据进行提取、汇总、整理、分析和共享,全面掌握资产使用管理情况,为高校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4.6创新处置管理,提高资产质量
高校各部门应当对本部门资产的维护维修负有管理责任,如使用不当、维修不及时等造成高校资产损失的,资产使用部门及使用人应当依法承担责任。资产管理部门平时更应重视自身行为,科学规范开展资产处置工作,通过处置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稳妥地处置已有资产。同时处置管理创新,变被动处置为主动处置,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按需配置更新,及时调账,从而实现高校资产管理的良性循环,提升处置效率。在此基础上,建立国有资产处置年度报告制度,总结经验,提高国有资产质量,使国有资产管理朝着专业化方向发展。
4.7加强内控建设,强化监督管理
高校资产体量巨大,管理极为不易,要从思想上认真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筑牢红线意识,始终坚持原则、守住底线、廉洁自律。从招标和采购、资产验收、资产有偿使用、资产处置、设备维修等主要风险点入手,完善相关管理制度,规范工作程序,防范风险,从关键节点强化内控管理。同时,建立健全资产监督管理责任制,资产配置计划、招标文件制定、验收、资产有偿使用、资产处置等环节,邀请多部门参与,强化纪委、审计等部门协作联动监督,防止高校国有资产流失。
5高校资产管理实例——以Z高校为例
Z高校位于沿海经济带,是全国重点建设医学院校。其在所在省属高校中拥有国家重点学科最多,首批获得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硕士点数量位居全国同类院校前列。Z高校部门单位50余个,资产数量庞大,种类繁多,管理尤为不便。“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级负责、责任到人”的管理体制显得尤为重要。为摸清资产家底,Z高校下发了开展资产专项自查工作的通知,各部门、单位按照统一部署开启资产自查工作。为确保自查成果,Z高校打破以往以资产管理员为主的局面,让每一名资产使用者都参与进来,以手机端资产明细为主线,采取“以手机端资产明细找实物,以实物查资产明细”的方式双向进行,并按资产使用状态进行分类,力求账实相符。经过对所使用资产逐一核实使用单位、使用人、存放地点等信息逐一核实,对无法使用、达到待报废条件的资产,及时进行填报资产处置单。在部门自查过程中,对缺少标签的资产逐一打印标签进行张贴,对涉及多部门的,由学校统一协调,将资产自查工作做细、做实,进一步摸清了家底,完善了资产信息,规范了资产管理。在摸清家底后,Z高校资产管理的重点放至资产的入库及处置,严格资产的验收与报废,巩固资产自查的成果。资产入库方面,Z高校按照相关制度要求,充分调动了校内用户和供应商的积极主动性,加快推进履约验收和资产入库,为进一步规范资产管理,提高使用效益打下了良好基础。资产处置方面,Z高校对自查上报上来的处置单资产进行认真核实。发现部分资产具有维修的可行性,随后制定设备维护的相关管理规定,通过招标的形式遴选了办公设备维修单位和空调制冷设备维修单位,组织专业技术力量完成学校日常办公设备的维修维护,做好办公设备如电脑、打印机、复印机和空调等设备维修保养。与此同时,转变工作思路,改变过去停摆、不能使用的维修为提前养护,延长寿命,节约了资金,提高了仪器设备的使用质量。Z高校对处置单资产认真核实后,对确需处置的资产合理规划工作进度,开展多批次报废处置会议并邀请相关部门单位参加处置会议,加强资产处置监督,所得收入全部上缴国库并对所涉及的资产逐笔核对减账,进一步优化了学校资产配置。Z高校在管理过程中发现,自查摸清了家底,但资产管理的信息化手段还有待提高。Z高校已使用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多年,但其未与校内其他系统进行对接,如用户登录还是独立的用户名密码、财务入账减账不能读取固定资产管理系统数据、实际资产使用者管理不便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Z高校从实际出发,以最短的时间完成了固定资产管理系统与统一认证平台的对接,有效解决了系统账号认证的问题;通过与财务软件供应商探讨,确定了固定资产管理系统与财务核算系统的对接方案,资产数据直接被财务读取,从此财务记账减值变得不再困难;为方便资产管理员及资产使用者,上线了自助打印终端,开通了资产管理手机端,实现物物有人管人人都管物的管理理念,彻底解决资产管理存在的痛点难点。Z高校经过不懈努力,资产管理信息建设已基本实现,但其信息化水平仍有提升空间。如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如何结合,新增资产配置与资产存量如何挂钩,资产绩效评价信息化如何建设等。相信Z高校会在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道路上继续走下去,探索出一条资产管理信息化的新途径。
6结语
高校资产是学校发展的基石,高校资产管理的质量与水平将直接影响学校事业发展进程。高校资产数量大种类多,日常存在着资源配置不合理、调整不及时等诸多问题,加之人手配备不足,信息化程度不高,管理起来便显得捉襟见肘了。《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条例》更是对高校资产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形势下高校资产管理需要国家、学校、个人的共同努力,才能推动高校资产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迈向新高度。
作者:罗晓斐 单位:山东中医药大学
高校资产管理探究篇3
2006年,国务院办公厅为了进一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的相关要求及其内部具体的实施条例,强化民办高校规范化管理,正式发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民办高校规范管理引导民办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通知》。在这一文件中,对强化民办高校规范化管理的重要意义进行了详细阐述,并对民办高校资产管理规范性、民办高校扶持政策的依法落实进一步提出细节要求。从文件中可以看出,民办高校规范化管理是我国近年来进行教育体制改革的重点内容。资产管理作为高等院校教学活动开展的必要基础,属于民办高校规范化管理改革的重点,本文从资产管理角度出发,对如何建设完善民办高校资产管理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
一、相关理论概述
(一)民办高校与民办高校资产
本文中所提到的民办高校主要指的是民办高等学校。根据国家教育部门出台的相关文件内容可知,民办高等学校指的是,除了国家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组织以外的社会组织以及个人,通过自筹资金的方式,在国家相关法律规定约束下设立的,以实施高等学历教育为目的的教育机构。这一定义对民办高校中“民办”的性质进行了着重强调,从管理方法上讲,民办高校属于典型的教育类机构,其行为必须在政府公共管理的范围内进行。根据办学目标的区别,可以将民办高校分为营利性与非营利性两种主要类型。当前,我国民办高校的性质大多属于非营利性,其教学水平也与公立高等院校之间存在较为显著的差异。民办高校资产指的是民办高校依法持有的一系列资产类型,包括初期投入、国有、受赠、办学积累等资产。从法律角度来讲,民办高校对这些资产具备法律意义上的所有权,能够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自由操作,具备占有、使用、收益、处置的权利。但是,这些资产在使用过程中必须接受相关部门的监督。
(二)民办高校资产管理需求
1、总体需求明确民办高校资产管理需求,是对高校资产管理体制优化方式进行研究的重要基础。具体而言,在实践过程中,民办高校的办学活动严重依赖于社会的政治、经济环境,必须根据社会需求进行管理理念的革新。其次,相比于公办高校而言,民办高校资产管理的对象更加复杂,因此,对于民办高校资产管理体制的要求也更高,相关单位必须在明确管理职能分工的基础上,对工作流程进行科学设置,才能使资产管理机制真正服务于民办高校的教学、科研等工作。2、具体需求对民办高校资产管理需求内容进行剖析,可分为四个阶段:(1)立项阶段,主要驱动力包括可行性论证需求、流程计划需求等内容。(2)启动阶段,主要驱动力包括资产的购置验收需求。(3)发展成熟阶段,主要驱动力包括资产维护需求、资产信息检测需求、资产调配需求等。(4)终结阶段,主要指的是以实体形式存在的固定资产,主要包括资产报废规则制定需求、资产报废程序制定需求等内容。
二、民办高校资金管理现状与问题
(一)管理制度问题
管理制度严谨性差,是大多数民办高校在进行资产管理体系制定时存在的首要问题。具体而言,在当前发展阶段,大多数民办高校的办学实践并不长,在资产管理制定方面的成熟性、严谨性相对较差。在实践中主要存在以下几种表现:(1)部分学校在资产管理要求中,对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进行了梳理,明确罗列出要建立完善的资产管理策略、评价机制等内容条文。但从事后实践的角度讲,大多数高校都并未完全按照自身出具的资产管理要求进行资产管理体系的建立,其制度内容形式主义现象明显,无法有效支持制度执行与落实。(2)部分民办高校所制定的资产管理制度实践相对较早,故而虽然其制度内容对当时的高校具备较强的科学性,但是却无法适应当前民办高校教育体制改革与多元化工作的需要。
(二)管理理念问题
管理理念落后。具体而言,相比于其他管理内容,民办高校的管理层对于资产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存在相当明显的缺失,对于资产管理理念是否能够适应当前民办高校的多元化管理需求并没有进行太多的思考。在实践中主要存在以下几种表现:(1)某民办高校在进行资产管理机制建设时,并没有从全局角度进行着手,各部门都从自身的需求出发,进而导致资产配置出现了严重失常,降低了资产配置质量与效率。(2)部分民办高校中,重金钱轻实物、重数量轻质量、重购置轻保养等现象十分普遍,这些现象都很容易导致资产利用率相对较低,进而导致资产的流失。从长远角度看,这种行为不仅会影响民办高校本身的经济与办学效益,对于民办高校办学的长远发展也具有一定的限制作用。
(三)管理机构问题
管理机构不健全。具体而言,在大多数民办高校中,资产管理并不会受到领导层的普遍重视,因此不会设立具备统一领导权的资产管理机构。这一行为在实践中主要表现为:由于统一领导机构的缺失,民办高校在进行资产管理活动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部门之间各自为政的情况,其固定资产采购、资产配置等活动很难得到有效的组织协调,进而导致资产过剩。
(四)队伍质量问题
管理人员专业性较差。具体而言,人是资产管理制度执行的主体,对于资产管理制度的执行效果具备至关重要的影响,但在部分民办高校中,在部门内部从事资产管理工作的人员通常由财务部门的人员兼任,其综合素质以及专业水平往往存在一定的缺陷。在实践中主要表现为:部分民办高校除了资产管理机构的管理人员之外,其他部门的资产管理人员通常由财务人员兼任,对于这些兼职人员来说,资产管理工作并不是他们的主业,因此在态度、工作能力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缺失。在工作中往往只是为了完成上级交代的任务,缺乏管理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在这种情况下,资产管理的效果自然无法得到保证。
(五)管理方式问题
管理方式落后。具体表现如下:(1)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广泛应用,信息化管理已经成为高校执行管理职能的首要方式,但是部分民办高校出于经济、思维等方面的限制,在信息核算等方面依旧采取传统的手工操作方式。在这种管理方式与技术背景下,民办高校进行资产管理的重要依据——资产信息在实践中很容易出现收集效率低下、信息质量较低、信息传递及时性差等问题。(2)部分高校虽然引进了信息化系统,但是在利用信息化技术将民办高校资产管理工作与资产信息联系起来时,忽视了对单位内部各职能部门沟通渠道的建立,这种行为也会对资金管理造成一定的影响。
三、民办高校资产管理问题出现的原因
(一)民办高校资产管理问题出现的外部原因
本文首先对民办高校资产管理问题出现的外部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具体而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并呈现出了多元化的发展态势,为了满足我国民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要,我国也开始逐渐提升对民办高等教育的重视程度。但是从实践效果来讲,我国民办高等院校普遍无法从办学活动中获取充足的经济效益,仍旧存在较强的公益性质。其次,随着近年来各项生产要素成本的不断增加,民办学校办学压力逐渐增大的同时,还要保障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大多数民办学校都着手从行政管理方面缩减成本支出。在这一背景下,大多数民办高校内部“一人多职”“人员素质较差”等现象频繁出现,在管理方式的选择上也开始降低标准,以节约管理成本。信息化技术的普遍发展给民办高校的资产管理提供了全新的优化策略,但从实际效果来看,信息化管理软件开发成本过高,大多数民办高校由于资金限制,很难快速推广与实施。
(二)民办高校资产管理问题出现的内部原因
从自身角度看,诸多内部因素也是导致民办高校资产管理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1)办学资金紧张。民办高校的办学性质决定了其在发展过程中,更多地只能依赖自筹资金进行发展,这些自筹资金主要来自于学生的学费、住宿费及投资人的前期投资、政府财政补贴、社会捐助等。在民办学校后期的运营实践中,学生的学费及住宿费是民办高校办学资金的主要来源,其他渠道的资金收入数额相对较少,对于民办高校的发展并不具有较强的支持与推动作用,这是民办高校不重视资产管理的核心原因。(2)管理意识落后。管理层与领导层对资产管理的不重视,导致民办高校无法保证资产管理工作质量。
四、民办高校资产管理机制的优化策略
(一)优化管理制度
针对管理制度严谨性差的问题,相关单位可以通过优化管理制度的方式对其进行解决。国家有关部门应该对民办高校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完善,解决民办高校管理法规不健全的现象,使民办高校在资产管理方案机制制定过程中做到“有法可依”。
(二)转变管理理念
针对管理理念落后的问题,相关单位可以通过转变管理理念的方式对其进行解决。具体操作方式如下:(1)民办高校应该提升对资产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结合当前社会发展形势,及时对自身的发展理念、特别是在管理方面的发展理念进行整合,在此基础上提升民办高校领导者及管理层的主体责任意识。这是建立优秀资产管理监督机制的重要基础。(2)民办高校领导层应该在充分理解资产管理重要性的基础上,采取强化宣传力度、完善学校文化等方式对资产管理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使其树立健康的工作思维理念,进而从根本上提升资产管理水平。
(三)完善管理机构
针对管理机构不健全的问题,相关单位可以通过完善管理机构的方式对其进行解决。具体操作方式如下:(1)民办高校应该建立独立的资产管理机构专门负责整个学校的资产管理工作,还要对该机构内部各个岗位的权力与责任进行厘清,防止岗位设置不合理出现违规违法现象。(2)民办高校应该提升对于资产管理机构的重视程度,相应提高人员选拔标准、薪酬待遇,对于转变单位内部人员管理理念也具备一定的积极作用。
(四)提升队伍质量
针对队伍质量与需求不符的问题,相关单位可以通过强化培训等方式对其进行解决。具体操作方式如下:(1)民办高校可以适当提升自身的人才选拔门槛,特别是在资产管理方面,相关单位可以引进具备较强专业知识储备以及信息化知识的综合性人才。(2)对于高校内部现存的资产管理人员,民办高校应该加强对其的培训力度,采取引进专家讲授、外派人员进修等方式对人员进行培训,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显著提升企业内部核心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3)民办高校可以建立完善的绩效考核机制,将资产管理效果及人员服务水平列入年度考核体系中,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明显增强相关资产管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
(五)革新管理方式
针对管理方式落后的问题,相关单位可以通过革新管理方式的手段对其进行解决。具体操作方式如下:(1)民办高校应该加大投资,将资金投入到信息化平台建设中,建立起与自身实际相符的信息化管理平台。这种方式在早期会有较多的资金耗费,但在相关平台建成后,可以帮助民办高校更加注重管理中的成本与效益,节省之后的资金耗费,提升服务质量与水平。(2)民办高校应该结合现实需求,对自身的资产管理体系进行定期动态更新。
五、结束语
纵观全文,在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内,民办高校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民办高校管理中的核心组成部分——资产管理进行深入分析,发现了传统民办高校在资金管理方面确实存在一些问题,民办高校的资产管理机制改革迫在眉睫。本文从多个角度对问题出现的原因进行了探讨,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思路。民办高校如果要切实提升自身的资产管理质量,就必须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充分结合我国民办高校发展环境与政策要求,采取针对性措施优化管理制度、转变管理理念、完善管理机构、提升队伍质量、革新管理方式。通过这些措施,我国民办高校的资产管理质量才能得以稳定提升,进而为我国人才培养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发挥出更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吴禹.《政府会计制度》下资产核算变化及管理对策研究[J].财会学习,2021(32):82-83.
[2]梁乔,容思敏,宗维玉.民办高校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的探索实践[J].经济研究导刊,2020(24):74-75.
[3]刘寿彭.关于加强民办高校资产管理若干问题的思考[J].上海商业,2021(8):76-78.
[4]刘翔.增强现实AR技术在民办高校资产管理工作中的应用研究[J].通讯世界,2020,27(3):188-189.
作者:韦丽华 单位:南宁师范大学师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