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21 09:47:58
导语:在大学生创业教育范文3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一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如何帮助大学生进行更好的就业创业是当前高校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任务。为此,高校应该在开展就业创业教育的同时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在二者的相互融合作用下,做好对大学生的思想引导工作,提升学生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以及就业创业素质,充分发挥就业创业和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的促进作用。
一、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1.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创业教育具有紧密的联系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功能和教育内容上相互补充、相互依赖。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使其成为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是基于学生自身素质和能力的基础上,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帮助他们找准发展方向,从而更好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可以说,就业创业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延伸。此外,就业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在价值观方面具有同等高度,二者都强调大学生必须具备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坚定不移、不轻易放弃的信念,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创业教育具有紧密的联系。
2.都以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教学目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创业教育虽然是不同的课程,但是他们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目的都具有一致性,且都对大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就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提升大学生的职业素养、思想道德、强化心理素质。就业创业教育的目标则是对大学生就业创业进行指导,通过提升他们的就业创业能力来帮助他们找到合适的就业方向。虽然教学内容不同,但是目的都是为了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使他们成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所以说二者具有一致性。[1]在就业创业教育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对大学生在就业创业过程中产生的心理问题进行疏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创业观念,使他们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融入社会,从而实现大学生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
3.就业创业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产物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我国的就业创业教育不受重视且实际教学中还存在很多弊端。但是思想政治教育一直都很受重视,无论是在课程教学、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还是在师资配备方面都具有优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就是为了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而就业创业教育是学生自身具备的能力和素质,也就是说,就业创业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时代产物,而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的基本保障。如果实现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将对大学生提升综合素质和就业创业具有重要意义。
二、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意义
首先,通过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融合教育,可以在培养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同时,针对就业创业的目标和任务进行解读,为大学生创建多元化的就业创业思想交流平台、实践平台等,使学生对就业创业有更加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帮助他们从个人价值和未来的职业规划等角度进行解读,了解培养就业创业能力的重要性,改变他们对创业的片面认识,促使大学生积极参与到就业创业实践活动中,使自身的创业能力得到提升。其次,促进就业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并向他们传输创业实践经验;还可以转变大学生对职业发展观的错误理解,在提升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同时,还能提升教学效果,打破就业创业课程教学和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独立开展的局面。[2]在实现就业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过程中,思政教师要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将就业创业的相关内容贯穿到思政教学的全过程中,在提升学生思想道德观念的同时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最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影响学生的意识形态,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思想指导,使大学生在遵从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上进行创业实践,并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创业实践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和观念,所以将就业创业与思想政治相结合,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作为大学生进行就业创业的理论指导,帮助大学生树立创业的坚定信念和信心。因此,实现就业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不仅可以提升高校就业创业教育的成效,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还能最大程度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提出的最新要求。
三、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的实现路径
1.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构建新型育人平台高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需要从多渠道、多方位、多角度来深化就业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教学理念,要在促进学生顺利就业的理念下实现就业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并在增强二者融合性的基础上实现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就业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在对学生进行融合教育过程中,高校要积极构建新型育人平台,并将生本教育理念和多学科理念等渗透其中,实现专业教育、就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协调统一,使学生可以在学习就业创业知识和思想政治知识的时候汲取其中的精华,并通过进行正确的自我认知和不断进行专业实践,在正确把握社会发展趋势和企业对人才提出的要求和标准的前提下,不断进行自我提升。另外,高校还要对内部的各个专业进行融合,在衔接就业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对现有资源进行优化整合,构建全新的育人平台,在推动各项工作顺利进行的同时,确保全方位教育可以得到全面落实,从而提升高校的育人水平。高校要在结合学校实际发展的基础上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机制,要以发展的眼光来促进学校与时俱进,统筹发展。促进学校、教师、家长、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对各方面资源进行优化整合的基础上共建新型育人平台。此外,还要与就业单位、毕业生、家长等共同构建联动机制,针对毕业生就业创业情况提供全面的咨询和指导服务,建立完善的长效服务机制,为各阶段的就业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服务。
2.在思想政治教学课程中渗透就业创业的内容从当前高校的课程设置情况来看,基本上高校都是将就业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分成两门课程来开展教育工作,而且这两门课程的内容各具特色,很难让学生意识到思想政治课程和就业创业课程存在关联性,更不容易发现在就业创业中思想政治教育发挥着重要作用。面对社会对人才提出的高要求,高校可以采取适当的创新,在思想政治教学课程中渗透就业创业的内容,这样不仅可以很自然地将自然地将两门课程融合到一起,更能在无形之中让大学生对当前的就业创业政策有一定的了解和熟悉,方便大学生在毕业之后找准适合自身发展的就业方向。例如,教师在讲授思想道德课程的时候,可以针对课程中的法律内容进行解读,将我国政府对于支持和鼓励大学生进行就业创业而制定的优化政策进行讲授,让学生对这一政策进行分组讨论,使学生能够对创业就业过程中的利弊进行深入了解,从而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职业素养。
3.转变就业创业教育的实践教育方式要想在就业创业教育中实现更好的教育效果,就要针对教育目标制定出相应的理论教学,并将理论知识落实到实践当中。学生只有处于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才能深刻体会到创业的不易,也只有在实践活动中才能快速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势必会遇到各种不同的问题,需要自己去想办法解决,这个过程可以有效锻炼和提升的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同时也能加强学生进行创业的信心和决心。所以,高校可以在创业教育的实践过程中,通过创新实践教育方式,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其中,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掌握思想政治的教学内容。例如,教师可以鼓励和支持学生到企业中进行实习锻炼,让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学习企业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为今后自己创业奠定基础。
4.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之上,进行就业创业教育高校是为社会输送高质量人才的基地。在立德树人教育理念之下,高校不仅要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培养学生具有过硬的实践技能和崇高的思想品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所以,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一定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并将其融入到就业创业教育中,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在就业创业过程中的重要性,从而彰显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价值。因此,在对大学生进行就业创业教育的同时,要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之上实施,这样才有助于实现学生的个人价值,从而为社会做出最大的贡献。
四、结语
综上所述,就业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密切的联系,促使二者实现有机融合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进行就业择业,因此高校可以通过创新教学理念,加强就业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上的融合,改变教学方式等路径实现就业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
作者:李文婷
大学生创业教育篇2
一、引言
为提升我国综合能力,使我国成为创新型国家,其关键是对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注重对其创新能力的开发引导。所以在高等学校教学中,必须从政府、社区、高校三个层次入手,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一步一步地逐渐提升。而将高校的教育培养能力充分发挥,集合各方的社会层面的资源,打造多元互助协同的创新创业平台,已经在国家层面得到关注,提升至国家发展战略的层面。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创新过程越充满未知性的不确定性,需要将多元的创新主体、创新单元连接起来,充分发挥各方优势,丰富创新内容。在德国学者Haken的《系统论》中,他强调了协同的是重要性,并指出协同是系统的组织能力,尤其对复杂性统而言,协同有助于系统往有序稳定方向发展,是系统本身的内部运作,完成了从无序到有序的转变过程,从系统自身审视的角度出发,可以将协同的各个小单元视为一个整体。会发现协同创新的多元各方相关利益冲突明显,难以到达利益平衡,如高校强调科研创新成果,企业关心经济利润的增长,政府部门追求当地GDP的提升、金融机构要求有投资回报率的产生。而当下个体的创新能力明显不足,主要是由于高校没有参与到市场中,不了解市场实时需求;企业只注重眼前的利益,不愿意进行长期的投资开发,实现技术革新。对于创新成果的分享机制不完善,利益分配机制不健全。现有的这些问题,只有从系统角度出发,将它们统一起来,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如通过互联网搭建一个多元协同平台,因为互联网有着沟通高效、实时可视化、信息透明、交流成本低的特点,对于多元协同非常方便,所以在互联网上搭建多元协同平台。
二、创新创业教育协同平台构建
(一)系统的构建
通过利用互联网的多种优势,建立一个多元协同的创新平台,使政府、高校、企业、金融机构等单位都可以加入平台上。平台具有多元、开放的特点,不限定单位机构的范围,接受各个机构单位的创新力量,打破组织行业的边界限定,实行系统整体管理,让多元机构单位无差别交流,打造“一站式创新创业保姆”的运作模式。通过使用区块链技术,让平台上的数据有源可寻,保障其真实性以及完整性。为了建立一个集研发和应用于一体的创新平台,需要将各行业机构的资源进行整合,通过让多高校的学科融合、相关团队协同,来给平台赋能。
(二)系统协同创新的过程组织管理
系统根据市场需求,在其内部发布创新需求,让有丰富创新经验的高校、科研机构为主体进行创新创作,让各种发散性创新创作成为可能,并且凭借时间的先后顺序筛掉相近的解决思路,来避免重复创新,从而在各种创新创作中寻找到最合适的解决方案。1.提高回复效率。协同创新平台通过简化回复内容,在系统中只发布需求,不需要进行具体细节的描述,而初步解决方案可通过头脑风暴来进行多角度的创新创作。2.需求推送可视化。系统上发布的需求,全员都可以收到,从而让各个学科专业的人才都可以进行创新创作,提供多种创新角度,让多学科交叉结合,实现创新思路的升级。3.完成全员参与。系统创新以高校、科研机构为重点,同时也要大力培养企业等单位的创新意识。因为,企业更加了解市场变化、预测市场需求,让他们给创新创作提供意见,使得创新方案具有前瞻性、可靠性更高。4.保障措施。通过依靠区域链的去中心化、分布式记账、加密处理等特点,保证创新创作数据的原始性、真实性以及完整性,详细记录每一位创作者对创新方案的贡献,从而进行合理的分配,从而保障他们每个人的权益。
(三)系统统一的激励政策
为了让高校、企业、科研机构等各单位创新主体平等互利,需要制定有效的合作机制来明确各方责任,制定利益分配制度来确保各方利益。国家政府部门对项目涉及的政策优惠进行解读。以法律法规,国家政策,行业企业标准为依据,企业、金融机构、政府部门对项目成果进行评价。项目需求方以评价结果依据,多家项目需求方联合,将创新成果进行转化。成果转化后,依据各个创作者在创新创作中的贡献比重,对创作者进行奖励,可以实行期权、技术入股、分红权等多种形式,保障创作者的权益。成果转化后应充分考虑到大学、科研院所的投入奖励结果也要奖励过程。对于参加创新项目但未形成成果的给予安慰奖。同时研究内容在平台上永久留档,可以再进行深层次的研发。如果项目需求方想要独享创新成果,需要采取委托形式,并且还需要项目需求方承担风险。当创新研发成果可以转化成专利时,系统内的法务部门可以协同对系统内成员的研发成果进行保护,对知识产权评估、转让、授权、仲裁、维权中的各个环节进行补充完善;为推动平台的市场化发展,需要知识产权中介机构的加入,加强知识产权市场的发展。科研团队利益分配。精神与物质奖励,奖励团队同时带头人及其他团队人员按贡献比例奖励。
(四)系统章程、管理办法以及规章制度
为保障平台系统可以稳定有效运行,多元协作方的高效合作,以及创新项目成果的利益分配,这些都需要有相关规章制度的约束来保障。从结果来看,多元协作的结果是互惠互利的,其利益分配也应该是公平公正的,根据各方对于创新项目的贡献来确定其利益份额。同时为了预防意外情况的发生,平台要设立专项资金池,由相关人员进行监管,对于审核通过的有潜力创新项目可以申请专项资金,减轻创新创业者的压力。对于多元协作的项目参与方,在本职工作外自主参与创新研究,并有创造性发现,对其进行激励奖励。对同一项目,其最终截止时间以最先完成项目需求的方案为截止警告时间,既保证了创作者的自由度,可以再多渠道多途径上进行创作,有对让他们感受到一些压力,加速创新项目方案的产出,对各个完成的项目方案进行对比,采取择优录用,保证创新项目方案的高质量。打造共享平台,让系统内的各个单位的自身资源、知识等都能为系统所用,给系统赋能。如涉及知识产权付费模块,需要标明付费标准。同时也可以根据各单位情况资源设置学习平台,根据功能将其分类。专利检索、分析、导航、应用等方面系统提供技术支持。科技动态信息、客户市场信息、资金信息、国家政策信息等即时跟踪发布,第一时间推送。获取渠道,政府部门的相关信息中心、资料室等,信息中介机构、科研院所的科技情报机构、高校图书馆、企业行业联盟等。
(五)构建信息沟通机制
由于系统中涉及多学科交叉,而不同学科研究的领域不同,导致交叉学科交流时存在障碍。为此,需要定期举办科研分享论坛,通过课程观摩、研究成果分享来促进交叉学科之间的相互学习,同时让每一个创新项目的各个参与协作单位能建立成果共享桥梁。通过平台系统,为各个创新项目提供交流平台,让协作方可以快速沟通交流,开展问题讨论、分享经验等,从而加速创新项目孵化,同时对协同参与者采取匿名形式,保证沟通交流的自由度。构建信息沟通机制,是为了让多元协作的创作者可以更加高效地解决本专业之外的问题,让相关专业的人去解决属于本专业的问题,从而减少分相关专业创作者不必要的时间消耗,让他们可以全身心地投入项目创新中。
(六)双创教育协同育人
现在高校对于课程实践活动多采用课程设计的方式进行,让大学生接触到实际问题;而大学生的课题老师对他们进行辅导,从而解决相关实际问题,让大学生对从实践活动中学到很多技能,增长他们的综合素质,同时老师的教学经验也不丰富,为创新创业教育的提供源源不断的知识储备。同时,老师和大学生从实践活动中的产生的经验可以反哺创新创业教育,不断完善实践活动内容。教学与科研水平的提升,平台的构建,为教师进行项目教学和从事科学研究提供了条件。当项目规模逐渐庞大时,势必会对整个项目发展进程有一定的推动作用,进一步压缩教师研发出科研成果的精力。另外,教师科研以及教学质量的提升,离不开在整个过程中的归纳与反思总结。企业项目需要贴合学生的创新意愿,需要进一步把握学生的创新思想,以求更大限度地提升学生学习意愿以及创新实践的能力,将信息技术、实验、实习、设计等能力培养和技能训练作为长期培养的范畴。大学生将他们所学的创新理论、技能在创新实践活动过程中展示出来,从而让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充分培养,并且加强了他们勇于探索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三、创新创业的能力培养
(一)加强政策保障
为保障经济的稳定快速发展,大学先创新创业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大学生创新创业不仅能够使大学生被人实现人生价值,更能给社会带来经济价值,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缓解社会的就业压力,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为此,首先国家要出台相关政策,对创新创业的大学生在资金和税收方面给予奖励,让创新创业的大学生感受到国家对他们的支持、关心。其次,当地政府部门也要对国家出台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进行解读,并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特点、创新创业的大学生数量以及质量,完善当地的创新创业政策,加大对大学生的帮助,减少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阻碍。
(二)加大宣传引导
现在社会大环境对于大学生创业表现为保守态度,大学生家长几乎都持反对态度,这就导致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持消极态度。为了改变大学生对于创新创业的看法,首先就需要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通过在高校的日常生活中宣传创新创业,对创新创业进行科普,同时让高校走进校园,通过校企合作为大学生提供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从而让大学生真真切切感受创新创业,改变他们对创新创业的刻板印象。其次,对于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进行多渠道的宣传,如通过网络、广播、短视频等途径扩大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在社会层面的影响力,改变学生家长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反对态度。最后,为保证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深入度,高校老师、企业专家要对参与实践活动的大学生进行指导,营造良好的大学生创新就业环境。
(三)注重课堂教学
高校课堂上的理论知识教育主要帮助大学生认知创新创业,同时激发他们的创新创业思维,加深对创新创业的理论认识。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大背景下,高校要加大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培养力度,各高校要高度重视课堂理论知识的教学,对大学生开展多角度教育。首先,高校要了解国家的实时需求,为国家输送紧缺人才,及时开设新的专业科目,开发特色课程,注重对教材的编写。其次,要注重新科目中创新创业教育的比重,提高学生对创新创业的认识,激发他们的兴趣。还要配备与创新创业相关的课程,例如,职业生涯规划、心理辅导等,要让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有足够的认识,并且有勇气去进行创新创业,鼓励支持大学生进。最后,高校的老师要帮助大学生,让他们有勇气去创新创业,并且为他们出谋划策,提升他们创新创业的综合能力。
(四)提供实践平台
对于当代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需将理论与实践结合统一起来,除了对大学生进行理论知识教学外,还应该对他们进行实践培训,通过让他们参与到多元协同的创新平台中,从而对创新创业有全面认识。首先,高校可以通过学校主页、刊物、宣传栏等对“创新创业”进行造势,从而引起大学生对“创新创业”兴趣。其次邀请当地知名企业到学校内进行宣传,分享当下市场的需求、前沿技术、创新创业案例,激发大学城创新创业的激情。然后,高校还要与校外企业进行合作,打破产学研壁垒,为大学生搭建丰富多元的实践平台,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如首先帮助大学生熟悉企业生产流程,将生产、销售、设计、经营等部门紧密联系起来,了解企业的运作模式。最后,高校内要定期组织各种竞赛,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养。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要大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大学生作为创新力量的主要创造者的大背景下,本文主要针对当代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方式进行了详细深入分析,同时希望文本可以为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后续培养工作提供帮助。从“用户需求”和“市场导向”出发,打造多元协同创新平台系统,其以高校、科研机构作为创新的主导单元,其他机构单位对高校、科研机构提供有意义的建议和有价值帮助,提升创新项目价值。通过平台建立联合统一的系统,消除各个机构单位之间的壁垒以及信息不对的现象,从而将系统内各个单位机构的目标统一起来,结合各方优势,丰富创新内容,展示“1+1>2”的效果,同时将管理形式扁平化,增强政府、学校、企业各部门的有效沟通,做到企业及时反馈市场需求,政府部门解读创新研发优惠政策,学校、科研机构等多方合作启动科研创新,打破各方壁垒,实现多元协作。建立成果、利益合理分配机制,平台系统做到透明、公开。最后,在以后的高校教育中,让大学生参与到平台上的创新创业项目,做到“以工代训”,让大学生对带创新创业有全面认识,同时提升他们的自身综合能力,加快创新型国家的建设。
作者:姚琪 单位:西安理工大学水利水电学院
大学生创业教育篇3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各企业对人才专业知识、职业素养的要求不断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创业能力是其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而高职院校对于创业就业教育过程方法的选择决定着学生的综合素养。当前,高职院校在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教育工作开展环节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因此,需要教育者积极寻找就业创业教育之策。
一、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教育现状
(一)对就业创业认识片面
部分高职院校大学生对于自身认知和定位不清晰,在就业、创业阶段未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就业观,对于就业和创业存在片面的认知。比如,部分学生认为毕业之后创业是找不到工作的表现;部分学生成绩优异,其更倾向于毕业之后获得一份稳定的工作,创业热情不高。通过以上现象可以看出大学生对于就业和创业的认识过于片面,由此可见,高职院校的就业创业教育质量有待提升[1]。
(二)对就业创业政策了解不足
部分高职院校在就业和创业教育开展过程中,未能及时向学生宣传国家政策,教育内容滞后,未结合创业制度、创业环境及政策变化及时调整教育内容,导致大学生对创业政策了解不足。通过调查,部分高职院校大学生认为创业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资金、资源问题。事实上,我国政府部门针对大学生创业项目制定了配套政策、制度等予以支持,也划拨了专项资金进行扶持,如实施担保贷款、贷款贴息等资金政策。但是大学生对于这方面的政策了解不深,认为自身创业面临的最大阻力就是资金,反映出高职院校对就业创业政策普及力度不足。
(三)就业创业教育文化氛围缺失
校企合作沟通相对较少,反映出高职院校的就业和创业教育文化氛围缺失问题,即部分高职院校采取封闭式办学模式,未能与企业建立良好的沟通与合作机制。同时,在创业和就业文化建设方面的投入资金较少,创业和就业文化建设机制不完善,在制定管理制度时,单纯利用弹性教学和学分等制度,制度文化和创业文化衔接不紧密。
(四)就业与创业教育体系不完善
与其他高校相比,高职院校在明确发展定位和创设育人目标方面,往往是将学生专业能力培养作为主要目标,因此,在开展创业与就业教育时,也需要将人才的实践能力培养作为主要目标,在日常教学环节为学生搭建实践平台,促进其能力发展。然而,部分高职院校就业与创业教育体系不够完善,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部分高职院校在育人阶段将人才的专业技能作为主要教育内容,针对就业与创业教育并未开设对应课程。虽然部分院校已经将以上教育课程纳入选修课,但是具体教学过程中的内容选择、教材编写、教育管理都存在不完善之处,导致创业教育、就业教育难以达到教育要求。另外,高职院校教育者可能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在创业、就业课程讲解方面较为关注理论内容讲述,而案例教学法应用相对较少,就业和创业等主题活动较少,导致教育效果不尽如人意。其次,高职院校就业与创业教育体系不完善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高职院校在教育方面重理论、轻实践,导致和教育主题相关的讲座、比赛、实训活动较少,不利于大学生创业精神、能力的培养;创业教育、就业教育的教学体系特色不明显,教育手段落后,难以调动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再次,就业指导、创业指导结合毕业实训进行讲解,内容简单,教育目标不明确,评价机制不完善,教材内容不新颖,与社会发展步调不统一,以上问题都是影响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有效性的重要因素[2]。
二、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教育问题的解决策略
(一)转变大学生就业创业认识
首先,为了转变大学生对就业与创业的片面认识,教育者需要及时向学生讲解国家颁布的与创业教育等相关的政策,如创业税费减免、贷款审批等,并将其融入创业教育课程当中。同时,教育者需要结合学生对创业的认知情况,科学选择教育内容,鼓励大学生在校期间能够积极学习创业知识或者参与创业实践活动。其次,创业和就业环境的创设与营造也是转变学生就业和创业认知的关键措施。高职院校可以结合教育需求,打造创业教育、就业教育文化氛围。例如,高职院校可借助校园网站,宣传国家在大学生创业方面颁布的政策,让大学生及时了解国家在就业和创业方面的政策信息,树立正确的就业和创业观念;高职院校还可利用学校宣传栏宣传创业文化,营造良好的就业创业文化氛围,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再次,榜样引导也是转变大学生创业和就业认知的关键方法。具体而言,高职院校可邀请成功创业的毕业生回到学校举办讲座,分享创业心得,让在校大学生从中受到启发。高职院校也可以举办常态化的讲座活动,充分发挥榜样力量作用,循序渐进转变大学生对创业的认识。最后,高职院校还需要注重家校沟通,可利用微信平台,通过公众号向家长推送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就业教育等理念和方法,还可推送国家政策,转变家长对就业和创业教育的认知,多措并举,为创业教育、就业教育的顺利实施奠定基础。
(二)构建完善的就业和创业教育体系
要想提高大学生综合能力,必须要从宏观层面建立并完善就业和创业教育体系。具体做法如下:第一,高职院校可在专业教学过程中融入创业与就业教育理念,根据不同专业教学需求,优化教学内容,让大学生能够从专业学习或者未来工作岗位要求出发,思考创业、就业的重要性,与时俱进,更新思想观念,保证创业和就业教育与专业教学协同发展。第二,高职院校在教育体系建设过程当中,需要明确大学生就业与创业实践能力培养目标,并将其纳入高职院校管理规划。例如,高职院校可选择校企合作模式,丰富育人主体,开设校外教学基地,拓宽创业教育空间,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高职院校还可围绕专业特色,开发创业大赛,树立品牌意识,体现大赛特色,通过举办比赛为大学生搭建实践平台,培养其创业能力。第三,完善创业和就业课程设置。高职院校在开展就业与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可从课程设置方面出发,增设就业和创业等课程,关注大学生创业意识、就业技能、创业知识掌握水平等方面的培养。同时,还需要及时更新就业、创业课程内容,基于高职院校现有创业课程,增设营销沙盘课、企业管理课,将专业知识和创业实践深度融合,夯实大学生知识、技能基础,兼顾对大学生创业技能方面的教育,在专业课程当中增设创业素质内容教学。例如,模拟会计税务,不断提高大学生税务处理能力,并在授课阶段融入企业税务管理等内容,将教学内容和大学生的职业活动相结合,完善课程体系,提高专业教育、职业教育的针对性。此外,高职院校教育者在教育实践阶段,还应针对大学生创业教育开设专项课程,并将课程纳入高职院校教育体系,及时向学生讲解国家最新创业扶持政策,转变学生对创业存在的错误认知。同时,在教育内容方面,增加对大学生就业实践、创业实践能力提升有帮助的内容,提高大学生综合能力[3]。第四,丰富创业、就业教育形式。高职院校在创业和就业教育工作开展阶段,需要注意教育方法和教育模式的创新。以学生为本,重点培养具备创业思维的大学生,为其开展创业培训,进一步提高其创业能力。对于就业、创业意识薄弱的大学生,应设计并打造多元化教育形式。例如,高职院校可组织线上或线下创业大赛,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创业挑战杯竞赛,或者参与创业论坛和研讨会等交流活动。依托线上平台,开发创业、就业教育网站,保证教师能够利用信息化途径与学生互动交流,把握学生思想状态,了解其在就业、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及时给予学生指导,增强创业和就业教育的及时性。在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还可运用校企合作模式,建设实训室、创业园,开设第二课堂,多种教学模式并用,注重大学生创业素质和就业能力的提升,采用多元化的教育模式,不断提高职业教育的有效性。
(三)完善就业和创业教育机制
高职院校就业教育、创业教育实施阶段,需要完善的教育机制作为支持,教育机制包含教学管理、教育激励、教学评价、执行机制等。科学建设制度体系与就业创业教育发展息息相关,也是高职院校教育管理体系完善的重要体现。在教育机制建立过程当中,需要体现就业、创业等内容和制度的深度融合,展现制度制定的针对性,根据教育目标制定不同的管理制度。1.管理机制在创业、就业人才培养方面,教学管理机制的完善是高职院校教育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基础。具体而言,高职院校可以制定完全学分制,对创业教育提供指导。此管理机制的应用弹性化特色明显,大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制订学习方案,学校则为大学生提供创业、就业环境,允许大学生提前毕业或者参与创业,充分调动大学生创业热情。同时,在教育管理理念的创新应用过程当中,要以学生为本,尊重个体发展规律,将创业、就业内容从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2.激励机制高职院校在创业、就业管理方面,需要根据管理需求制定激励制度,选择差异化激励方式。对于教师的激励制度,可以从其创业与就业教学研究、课时统计、教育创新、职称评定等方面进行制定,充分激发教师参与教学和教研的工作热情;对于大学生,创业、就业教育管理激励机制的制定可以从学分计算、奖学金评定、助学贷款批准、毕业标准要求等方面进行制度建设,突出创业、就业要求,设置专项资金支持大学生创业。通过系列激励制度的制定,激发高职院校师生积极参与创业、教育实践[4]。3.评价机制高职院校就业和创业评价机制的建立需要体现出评价主体的多元化特点,引入社会主体,如家长、社会团体、政府人员、企业人员共同参与其中,利用多主体评价机制,对大学生就业与创业能力给予多角度评价。同时,对于不同评价主体,需要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比如,对企业主体选择专业评价方法;对家长主体选择问卷调查方法。在评价过程中应注意及时性,精准判断就业与创业教育中存在的不足,及时制订优化方案,促进创业、就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评价方式的选择应多元化,如利用积分考核、资料考核或者满意度调查等多种形式,对就业教育与创业教育情况进行反馈和评价,用评价结果指导高职教育工作顺利进行。4.执行机制考虑到高职院校、政府和大学生等不同评价主体特点,高校应构建完善的评价执行机制。由于以上主体职能和角色各不相同,反馈的评价信息为创业教育关键。高职院校是创业教育、就业教育活动实施的执行主体,也是教育评价的组织主体,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从院校角度来讲,评价机制的执行过程可以邀请权威第三方机构参与,发挥其专业强、评价内容丰富、结果客观真实等优势;还可选择调查评价方式,保证对教育结果进行公正、客观的评价。从大学生角度分析,其为就业教育和创业教育的接受主体,有权利参与教育过程。因此,在评价过程中可以要求大学生针对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活动、就业课程设计提出自身想法,积极参与评价过程,各抒己见,说出自身的上课感受,用评价指导教学,从而逐渐提高创业与就业教育质量。从政府角度来看,其作为教育政策的制定者,应高度关注高职教育发展。政府参与高职院校就业、创业教育政策设计和评价工作,能够为教育质量的评价提供指导和建议,完善就业和创业机制执行过程,提高教育评价的有效性[5]。
三、结语
高职院校的创业、就业教育是职业教学改革面临的全新要求,要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就要从人才培养角度入手,加大教改力度,将大学生创业、就业能力提升渗透于专业教学。高职院校需要从实际出发,转变就业、创业教育认知,建立完善的教育体系和评价机制,突破教育瓶颈,助力教育改革,促进高职教育持续发展,完成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王立新.“互联网+”视角下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困境对策分析[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22(4):79-83.
[2]沈秋娜.高职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立体式推进路径的探索与实践[J].大众科技,2018,20(3):71-74.
[3]钟秋平.双创教育背景下高职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模式探析[J].领导科学论坛,2018(11):72-74.
[4]李瑞星,郑金伟.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机制建设探究[J].职业,2020(17):30-31.
[5]王宇,杨加.融入核心价值观的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探析[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21(3):164-166.
作者:韦锦丽 单位:厦门兴才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