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26 11:03:49
导语:在事业单位会计核算范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一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与进步,社会各方对事业单位各项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在新《新政府会计制度》实施之后,会计科目数量的增加,会计报表项目的完善,会计核算体系的进一步优化等,会计核算工作也迎来了新的挑战。因此,对于事业单位而言,会计核算质量的提升,不仅是新《新政府会计制度》的要求,同时也是当下事业单位飞速发展的重要保障。
二、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重要性
事业单位是由政府建立的,为人们提供服务的一种社会组织。其核算内容不仅包括单位的日常基本经营活动的资金走向情况,还要对相关数据进行记录、记账,最终以财务报表方式进行报告、分析。在财务管理过程中,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促进财务与预算会计的相互融合,保证财政资金安全使用在新《政府会计制度》开启的“财务+预算”双核算模式下,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全面执行了“双会计核算基础”,即会计核算时,既要用预算会计的收付实现制又得同时使用财务会计的权责发生制,两种制度的相互融合,更加科学合理地反映单位的财务状况,提升了事业单位内部资源和资金使用状况的透明化,确实保障了财政资金效益的最大化和资金安全有效使用。
(二)实现财务核算职能,满足了事业单位发展的需求近年来,各事业单位组织也越来越重视会计核算工作,在新《政府会计制度》下,两种不同会计核算方式的结合运用,不仅准确确定会计成本,保证了会计核算的顺利进行,而且也能够精准、正确地反映出事业单位资产负债表中债权债务具体情况及具体预算执行情况,不但让单位决策者准确了解单位内部经济状况和经营成果,及时为单位未来发展方向及目标做出正确决策,而且也让政府及财政部门详细了解单位的经营状况及债权债务等情况,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重要作用,保障了事业单位的健康运转。
三、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单位层面的内部控制制度,即从单位层面出发,建立本单位的内部控制建设领导小组,并由单位负责人担任内控小组组长、各科室负责人担任成员,明确领导小组人员分工,深入开展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和完善工作;另一方面是业务层面的内部控制制度。即通过建立严格的资金支出审批流程等,来加强对单位资金及财产安全的全面管控。然而,时至今日许多事业单位仍未按财政部要求成立单位自己的内部控制领导机构和制度规范,或已经成立但内部控制制度仍不健全等。主要表现在:第一,对相关不相容需进行分离的岗位未进行分离等,导致事业单位中时常有资金挪用、盗窃、贪污以及徇私舞弊等问题发生,造成了国有资产流失。第二,未根据《现金管理暂行条例》和财政有关规定,加强现金支付管理,出纳工作监督缺失、“白条抵库”、“公款私存”的现象仍然存在,给财政性资金安全带来极大风险。第三,会计人员职业技能不足。目前,还有许多事业单位未设置会计机构,有些事业单位虽设置了会计机构,但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为非财务相关专业人员,在上岗前也未进行专业培训,缺乏对相关法律法规知识的了解,导致在会计核算过程未能及时发现在财务管理方面的问题及漏洞,随着时间的推移,对单位的健康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第四,有些单位机构改革后,部分单位职能、业务流程已发生变化,相关的制度和规范等文件未结合管理现状进行整合、完善和更新。
(二)对预算管理工作不重视预算主要是指事业单位对未来一定时期内的收入和支出的预计与测算,预算管理工作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质量、会计核算质量及资金使用效益质量等的高低。从目前的会计核算工作现状来看,许多事业单位的预算工作还是无法按要求统一的开展,特别是在预算执行的过程中,丝毫未将预算的作用发挥出来,其原因主要有:第一,单位主要负责人及各科室负责人不重视,觉得预算是财务部门的工作,而在实际工作中财务人员却不了解各职能部门的具体业务及对应资金具体需求量,最后只能根据一些老经验、老办法完成当年度预算,导致预算管理工作流于形式。第二,各职能部门工作监督缺失。有些事业单位对于无预算的项目支出未按规定办理相关预算追加审批手续,而是根据单位会议纪要安排支出。有些事业单位的资产采购项目与政府采购预算不符,如年初预算项目为电脑、打印机、照相机、执法记录仪,实际采购项目为人脸考勤机、饮水设备、办公家具、传真机。在年初预算项目与实际采购项目不符时,未按规定办理相关预算追加手续而是直接购买。还有些事业单位存在预算项目串用的现象,如支付劳务派遣人员的劳务费,财政预算批复预算项目为“执法专项业务费”,实际却从“工资福利支出(工资奖金津贴)”预算指标款中列支,产生以上问题的原因都是由于对预算管理的不够重视,导致预算管理工作质量不高。
(三)资产核算管理不规范资产的核算是我国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的重要内容,资产核算准确及规范管理将直接影响到事业单位的正常发展。从日前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基本情况看,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第一,固定资产核算的方法不够准确。例如,一些事业单位在购入一批办公桌椅、铁皮柜的时候,会计记录只将单价大等于1000元的资产确认为固定资产,其他单价低于1000元的大批量办公桌、椅等未确认为固定资产,而是一次性摊入办公费,根据政府会计准则中,使用年限超过1年(不含1年)的大批同类物资,应当确认为固定资产的相关规定,此种情况就使得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不够准确,进而对会计信息后期使用造成影响。第二,资产管理不够规范,有些事业单位对因机构改革、单位合并而产生的固定资产整合没有及时入账或处理;有些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会计核算未计提折旧或未按月计提折旧;还有一些事业单位未对资产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清查盘点,在年度终了时,也未对资产进行一次全面清查盘点,以上情况均造成固定资产数据失真反映。第三,资产管理制度不够健全,例如一些事业单位将本单位管控的相关房屋租给本单位干部职工使用,合同中没有明确租金支付(收取)的方式,实际则通过减发工资的方式抵扣职工应缴房租。还有一些事业单位对于固定资产的出租、出借或是无偿使用,未按国家有关规定履行审核审批手续,而是直接对资产进行出租、出借或是无偿借用,资产管理制度的不健全导致国有资产的安全和使用效益受到一定的影响。
(四)会计核算工作不准确在新政府会计制度实施后,事业单位财务工作人员应当积极学习并将最新的会计制度熟练应用于财务工作实践中。但是在实际的会计核算过程中,由于部分财务人员年纪偏大,短时间内较难突破传统经验做法的思维束缚,且对新政府会计制度的知识更新做不到及时的学习掌握,从而使得在会计核算中反复存在原已经出现过的会计基础问题,主要体现在:第一:会计科目使用不准确。根据财政部《关于印发<政府会计准则制度解释第1号>的通知》(财会[2019]13号)第六条规定,“事业单位应当同时使用“业务活动费用”和“单位管理费用”科目。但在实际业务发生时,财务人员工作随意性较大,未按发票的实际业务正确使用业务活动费用或单位管理费用,有些单位甚至将费用全部列入“业务活动费用”中进行会计科目核算。第二:工资核算科目使用不准确。例如:单位按规定支付给职工的各种薪酬,应使用“应付职工薪酬”科目,而不再通过零余额账户核算。但在实际会计核算中,有较多事业单位错用工资核算科目的现象还是时有发生。第三,部分项目支出科目归集不准确。如在缴交单位部分公积金时,应使用“工资和福利支出—住房公积金”科目进行归集,有些事业单位却归集至“工资福利支出—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缴费”。第四,预付性质款项核算不准确。事业单位在支付预付性质款项时,支出时应先挂账,待实际发生后再列支出,但有部分事业单位在支付时就直接列支支出,而不是先挂账。第五,行政账与基建账未按规定在相关科目下统一核算。如一些事业单位有基建工程建设业务,在会计核算上是选择了单独建立账套核算,殊不知这一行为却违反了政府会计制度的相关规定。上述几种情况,最终都导致财务报告中未能真实准确反映各项费用支出情况,甚至使编制的会计报告信息质量严重失真。
四、事业单位解决会计核算中问题的对策
(一)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提升自身治理能力对于事业单位来讲,经济和业务活动虽然不像企业那样复杂,但内部控制同样不可或缺。要坚持从依法治国、坚持从权力的监督和制约的高度,去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迫在眉睫的重要性。首先各事业单位在主要负责人直接领导下,结合本单位实际,全面完整梳理单位业务流程,制定本单位内控工作方案。二是在内控工作开展之前,各事业单位应积极安排本单位财务负责人、会计等相关人员积极参加市财政计中国乡镇企业局组织的全市行政事业单位内控评价专题培训,进一步熟悉理解内部控制的要求以及编制内容,为实施本单位内控工作打下坚实基础。三是建立单位内部沟通联系机制,如QQ群、微信群等,及时解决内部控制报告编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确保内部控制工作按时保质完成。四是加强与市财政局的联系沟通,通过电话、QQ、微信等方式与市财政局就内控编制过程中出现的疑问进行沟通和确认,积极推进内部控制制度工作。最后,严格按照财政部及市财政局内部控制建设的各项要求进行细化,明确本单位内部控制完善的方向和改善的需求,并结合自身不足和兄弟单位的经验进一步加快推进和完善内控工作,以提升自身治理能力。
(二)重视预算管理,提高支出预算和收支管理的法规意识事业单位要想从源头上抓好会计核算工作,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事业单位主要负责人和各科室负责人要提高预算管理意识,正确认识预算管理的重要性。二是要进一步强化预算单位会计核算的主体责任,会计集中核算中心要加强与预算单位的联系沟通,引导预算单位重视并加强预算工作,提高单位财务业务水平及管理能力。三是在预算编制环节,预算单位各相关科室必须依据财政部的相关规定认真测算、科学报送预算数据,对不确定的收支项目进行详细批注说明,保障预算数据的真实、可靠。四是在预算执行环节,预算单位要建立预算项目执行管理的有效责任机制,将项目责任落实到科室、到人,预算单位内审部门及上级部门应定期或不定期对各预算单位的预算执行状况进行监督检查。五是在预算考核环节,财政部门应加强对绩效目标考核的追踪,进一步增强预算单位预算的科学合理及客观真实。
(三)强化会计核算监督,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和效益在新政府会计制度及相关制度的实施后,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核算也必然向权责发生制转型,这一制度的转型对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核算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各相关部门要建立相应的新政府会计制度培训措施,全面加强对财务会计人员新制度的培训,以提高事业单位财务会计人员在执行新政府会计制度下的业务核算及会计监督能力。二是事业单位领导要进一步提高对固定资产的管理意识,将固定资产管理项目纳入年终绩效考评项目之一,同时对相应人员进行明确分工,以确保会计核算管理及监督的顺利进行。三是进一步建立健全及完善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及内部管理制度,在单位统一领导下,严格按照管理制度履行各环节手续,明确固定资产在购入、领出、维修维护及报废等各环节的责任,以确保各种制度能够有效实施。四是财务人员要加强对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及对账,单位内审部门要加强对固定资产的审查监督,以提升会计核算的监督检查效果,确保事业单位新制度的平稳运行。
(四)加强财会人员队伍建设,提升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水平会计核算工作的专业性和技术极强。在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中,还有很多人并不是财会专业毕业,甚至有一部分人还不具备会计专业资格,即使通过了资格考试,所具有的会计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及经验也还是欠缺,未能做到举一反三。因此要提升事业单位会计核算质量,保证会计核算准确。首先,要加强会计人员队伍建设,提升财务人员专业水平。一是通过招聘的方式把既具有专业水准又能担当作为的专业会计人才充实到会计岗位中,关心并支持会计人员的工作和学习,听取并吸纳他们的合理化建议。二是结合实际财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对现有岗位人员进行专业理论知识培训并进行分析、总结,举一反三。三是在本系统或本单位内定期组织开展对新政府会计制度等方面的会计专业知识竞赛,不断增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素养及专业技术能力,进一步激发会计人员的工作热情及积极性,以创新工作方式方法,使会计核算工作更加标准和科学。其次,要加强内部审计及考核监督,层层落实各级岗位职责,确保各项制度措施能够有效落实到各科室、各岗位。进一步提升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及财务管理水平。
五、结束语
事业单位会计核算还存在很多不足,这就需要事业单位财务人员能够结合本单位的实际,进一步提升会计核算工作的层次和水平,为组织增加价值,推动事业单位更好地履职尽责,更好地服务社会、服务人民。
作者:范俊英
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篇2
在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事业单位改革给会计工作带来了不少影响。为了更好地进行会计管理,需保证会计信息的全面性、准确性,才能让经营者和决策者进行正确的判断,从而促进事业单位经济良性发展。
一、会计原则在事业单位会计管理中的意义
(一)为事业单位提供准确的会计信息在时代发展的今天,事业单位之间的竞争加剧,各个事业单位之间为了体现自己的价值,在核算过程中有意不按规则对数据进行准确的评估。因此,会计核算谨慎性原则在事业单位中占比较重。合理运用会计核算谨慎性原则可以让事业单位资金账目更加客观、合理,预防虚假利润,准确反映事业单位的实际运营情况和能力,让已公布的信息是准确可靠的,避免过分夸大资产,进而提供更准确的内部信息,为事业单位发展提供支持。
(二)有助于事业单位的运营决策在事业单位的运营活动中,谨慎性原则可以帮助事业单位在核算过程中具备一个全面、稳定的核算方式,这种方式能更大程度上减小核算过程中出现的误差,在会计信息评估和预算中准确预估短期偿债能力和抗风险能力,提高事业单位工作效率和运营效率,从而使事业单位对运营活动有更准确的认识,降低了债权人和债务人的经济风险,保障投资者和事业单位利益,进而为事业单位投资和决策带来更大的参考价值。
二、会计原则在事业单位会计管理中的应用
(一)重要性原则重要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应用,主要针对重要的会计信息进行区分,并应用在会计账户设置中,具体应用情况如下。一是大部分事业单位属于自负盈亏的状态,为了能促进自我发展,单位可以开展多项业务和经营活动。在对业务进行划分过程中,主要分为主营业务和其他业务两种类型,在会计核算以及账户设置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主营业务是业务核算的重点所在,在账户设置中,必须要详细反映相关领域的会计事项,从而避免失误。但如果是其他业务往来比较频繁,涉及到了大量的资金往来,那么账户在设置时应对其加以反映,并且将重要性放在首位。否则,可能会导致重要会计信息丢失。这种情况下,会对单位会计管理工作的实施造成不利影响。二是做好“预付账款”和“预收账款”的设置工作。当前市场竞争激烈,对于事业单位也是如此。在与其他单位进行合作过程中,会先支出一部分资金给合作方,针对这部分款项的支付,在单位核算上必须要体现出来,避免后期出现资金使用不明确的情况。除了预付货款之外,单位还出现预收款的情况,也要谨慎处理。由此可见,综合其重要性对账户进行管理,能保证会计核算的准确性,也会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二)谨慎性原则谨慎性原则应用在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管理中可以说是贯穿工作全过程。比如在无形资产确认、固定资产折旧计算、单位收入确认等多个领域都有关于谨慎性原则的应用。对于事业单位来说,在会计工作管理中想要切实发挥谨慎性原则的作用和价值,需要做到如下三方面。一是要认定谨慎性存在的作用,熟知其重要性。在谨慎性原则的运用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是针对信息管理的价值,却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从其谨慎角度出发,会对会计信息的真实与否进行多方面考察,从而做出合理判断。二是要根据会计工作管理的实际情况,根据谨慎性原则建立相应条款,该条款具有可操作性。事业单位在发展过程中,相关政策、准则及制度规定并不明确,浅议会计原则在事业单位会计管理中的应用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在事业单位会计管理中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针对会计原则在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管理中的应用进行分析,提出通过重要性原则、谨慎性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可比性原则、相关性和明确性原则、及时性与客观性原则六方面会计原则的具体应用。因此,会计原则在事业单位会计管理中能被有效运用。从而导致实施起来效果并不理想。基于这种原因,国家相关部门应出台解释性文件,限定事业单位的业务操作,最大程度保证财务信息的公正和准确。在适当稳健的会计实务中,可以以谨慎性原则为前提实行相应约束,避免人为操作的可能性。三是要强化监督约束机制。为了更好地发挥谨慎性原则在事业单位管理中的作用,及时规避缺陷和不足,必须加强对工作中的各项情况进行监督和管理。
(三)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事业单位会计管理中应用极为广泛。主要表现为以下两方面。一是资产核算中该原则的应用。新会计准则对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做出了明确要求和规定,资产内容一定要详细准确、实事求是,不能过分注重形式。二是对固定资产租赁的确认,是当前事业单位生产经营中的一项常见业务。在资产租赁过程中,租赁双方都是有收益的,可以说是合作共赢。但与此同时,风险也同样存在。为了更好地解决相关问题,运用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对租赁的固定资产进行确认,并做好核算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也能为事业单位规避相关风险,提高单位抗险能力,促进事业单位发展提供制度支撑。
(四)可比性原则事业单位会计管理工作中应用可比性原则时,主要是在会计信息方面进行比较。在应用性会计信息比较过程中,必须满足以下要求。一是在会计指标方面,每天的经济内容必须是一致的,就是说相同项目报表中的经济意义必须是一样的。二是会计指标的核算范围必须是一致的,即相同项目必须在同一核算范围内进行,不允许不同事业单位在不同时期内的公司费用不一致的情况发生。三是会计指标中的计量基础是一致的,就是指在进行核算时,计量单位必须与规定的核算时间是一致的,计量属性相同。四是会计核算指标的完成时间必须是一致的,反映会计信息时期的期限必须相同。在运用可比性原则对事业单位进行会计核算时,要注意多种可能会出现的因素影响可比性原则的完整实施。一方面是事业单位特点不同,不同事业单位的组织形式、经营类型、产品形式以及资产分配和市场占有率各不相同,这样会影响相对可比性原则的运用。另一方面会计准则具有多变性,会随着外部环境而变化。此外,国际环境也处于动态发展的状态,这些外在因素都会给会计相对可比性原则带来影响。因此,相关会计应认真对待此问题。
(五)相关性和明确性原则在事业单位运营过程中,单位内各项工作不甚相同,但又不完全不相同,会有相对重叠的现象出现。这就决定了在会计核算期间,部分内容之间是有关联性的。因此,在核算过程中,对这方面内容需要多加注意,避免数值错误。在具体工作过程中,事业单位各个部门工作人员需要在规定要求下及时与财务部门工作人员进行沟通,顺利对接工作。在这种工作模式下,不仅能顺利避免核算期间出现的失误,还可以更好地提高会计核算质量。明确性原则主要涉及到的是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披露,在对事业单位披露信息时也需要进行综合考虑。
(六)及时性与客观性原则在事业单位中,会计决定了事业单位的发展,而且会计是一项实效性很强的工作,会计工作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事业单位的未来建设。同样,对于事业单位的发展方向,各项决策的实施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引作用。如果说会计核算以及各项信息的提交及时性较差,那么从中得到的相关价值也会大打折扣,甚至毫无价值。所以说,在具体的会计工作中,必须尽快对单位的各项经济业务往来情况进行熟悉,并通过核算的形式将其展现出来。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对存在疑惑或者其他缺陷的会计信息要注意不贸然使用,否则很有可能会影响会计人员的判断,不利于核算的实施。因此,事业单位必须加大对会计人员专业技能培训,提高其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使其能匹配胜任工作,促进事业发展。综上所述,会计原则在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时代进步,在会计管理时必须准确对会计原则进行解读,并结合会计原理处理各项会计工作,提高工作管理质量,优化工作效率,促使事业单位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作者:靳显玲 单位:青岛市畜牧工作站
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篇3
伴随着政府会计改革工作的深入推进,新政府会计准则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方向指引,有力推动了事业单位从计划经济模式向市场经济模式的转变。这种创新形式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工作的创新有关键性的促进作用,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工作水平有持续性的影响力,新政府会计准则对事业单位会计的工作内容提出了规范化管理的要求,在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核算创新工作中坚持以“适度分离、相互衔接”的工作原则进行指导,使得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职责更明确,客观真实地反映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状况,从而保障政府会计信息的精准性。
一、新政府会计准则下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创新分析
(一)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定义的创新在最新发布的《政府会计准则第3号——固定资产》中,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定义做出新的调整,撤销了以价值作为固定资产划分的标准要求,取而代之的新划分标准是从资产的本质方面确定划分标准,单位内部固定资产不再由事业单位自行持有,而是转变为政府会计主体在开展事业活动时,固定资产由其控制,并由其使用。新标准的要求对固定资产的主体取消了过去由事业单位持有的旧规定,并阐释了固定资产控制的缘由,明确了控制标准,规范了固定资产计算审核、信息披露的要求,提高了不同事业单位财务数据的可比性,从实际情况出发,新标准的划分更加符合固定资产定性的实际情况,提高了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实用价值标准。
(二)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确认阶段的创新新颁布实施的政府会计准则中,在固定资产确认阶段也有所创新,新准则下的确认阶段由两个过程组成,即初始确认和再确认两个阶段。初始确认阶段主要发生于事业单位在购置资产的过程中对初始价值的确认,即在购置资产的过程中,以固定资产当时的市场价值作为固定资产入库时的初始价值。而再确认的发生阶段主要是为固定资产在被事业单位综合考量后,并得到充分利用,在利用中所产生的后续成本支出及重新估价的问题。通过初始确认和再确认的两个过程,使得固定资产在被使用前所发生的成本支出都符合价值确认的费用范围,在后续的核算管理中,财务管理人员将其作为入账依据。在旧会计准则下的评估确认方法是按评估确认的方法来入账,按照投资者即事业单位投入固定资产的评估确认方法来作为入账依据。而在新会计准则标准的执行过程中,如果有公允价值的存在,事业单位购置固定资产后就要严格执行公允价值的标准来入账。若事业单位在投资资产时没有公允价值,就需要按照合同约定的价值来进行固定资产价值入账,这就是新会计准则下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确认、再确认的创新方面。
(三)对固定资产折旧范围及办法的创新固定资产的折旧是指固定资产在使用的寿命年限中,按照确定的方法对应计折旧额进行系统分摊。根据固定资产折旧的定义,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折旧是指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遇到突发事件或者意外事件后所造成的固定资产的损耗,并对损耗进行系统分摊补偿。在旧会计准则标准下实施的不计提或者虚提折旧的方式,其中并不包括无法投入使用的机器设备这些固定资产类型。这样的管理方式没有贴合实物单位的财务管理制度,财务管理者不能准确掌握到内部财务情况,政府会计也不能进行资产管理或者控制。在新会计准则下会针对权责发生制度的核算要求,以“实提折旧”的原则为指导,在实践中扩充了计提折旧的定义范围,在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中统一了折旧标准。新准则的推广为事业单位的资产计提折旧提供了更明确的指向依据,提高了固定资产计量的可操作功能。
(四)新会计制度准则的创新在新政府会准则的推广内容中,通过对价值标准的明确全面的确认,固定资产的确认原则由原先的规则导向转化为原则导向,虽仅一字之差,但原则导向的确认标准在实务中提高了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导向原则性的功能。新会计准则在推广过程中配合事业单位财政管理的其他制度一起适用,有效地提升了政府会计的核算及管理控制水平。新会计制度下准则的创新转变了单一的会计核算体系,收付实现制不再是唯一的核算基础形式,在新标准执行中,双基础核算体系开始形成并代替了单一的会计核算体系,强化了权责发生制度为基础的财务会计功能。
二、新政府会计准则下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的工作创新情况分析
(一)固定资产管理核算意识薄弱尽管新政府会计准则的规则要求已在实务中得到深化推广,相关工作的负责人员对固定资产管理核算意识也有所提高,但由于传统的错误机械化管理观念的影响,部分人员在规定资产管理核算工作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最为常见就是在固定资产的购置方面所坚持的工作方式仍然沿用传统中不计成本、脱离实际、不定期核算审查的模式,导致了资产管理体系混乱,固定资产账目产生较大的偏差值,继而产生多种财务风险问题。
(二)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核算效率偏低事业单位在编制固定资产核算方案时对计量方式的标准不统一,负责编制的核算人员对于固定资产了解不清晰的情况,导致了固定资产管理核算方案严重偏离实际情况。在核算编制方案提交申请未进入严格审查核实前,固定资产管理部门管理职责不明确,核算流程思路混乱,内部固定资产缺乏统一规划,使得相关工作人员在核算中可使用的固定资产资源不能共享,导致了在核算后期出现浪费、重复性购置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事业单位内部资金使用,而且影响对固定资产成本的管理控制,不利于单位的长远发展。
(三)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内控体系落后很多事业单位在前期购置固定资产时,没有联系到单位使用需求,而是盲目购置;在购置后由于管理人员的核算意识薄弱,在将固定资产购置回来后却不进行入账记录,一些单位不考虑实际需求盲目置办,在购置后也未及时更新会计账目,导致了账目记录跟固定资产的实际情况记录不吻合,核算内容有偏差;在固定资产核算组织机构设置方面欠缺合理性,规定资产核算和处理方面过于随意化,财政部门也未能真正管理控制好资产明细情况。另外,在固定资产核算的监督管理方面也未能构建完善体系,管理过程松散混乱,不能真正实现新政府会计准则下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的创新提升。
三、新政府会计准则下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核算创新的策略建议
(一)借助新准则的内涵要素,强化固定资产核算的创新意识针对目前事业单位内部负责资产管理人员的意识薄弱的问题,事业单位财务主管部门应当强化他们在核算工作中的创新意识。在实际固定资产核算管理工作中,以新政府会计准则下的内涵要素定义为工作指导思想,从业务培训和机制管理两个方面强化相关工作人员在核算管理创新方面的工作意识。第一,财务主管部门应当定期组织固定资产管理基础理论培训课程,以此深化固定资产核算管理理念,推进新政府会计准则中的创新内容,引导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人员全面了解、对比新旧规则下固定资产在定义创新、确认创新、折旧范围及办法方面的创新,以及新会计准则的创新等新增内容,使工作人员达成重视创新的共识,并将其纳入新的管理工作体系中,从而将培训理论知识有效运用到后期的实务核算管理工作中。第二,增强内部固定资产核算管理机制约束。以机制管理方式来控制固定资产核算管理过程,真正将创新意识贯穿核算过程,并将固定资产核算管理实效纳入部门工作考核指标体系,明确部门工作职责,控制固定资产核算管理流程,落实核算管理责任。
(二)完善固定资产核算管理制度,优化资产管理方式根据新政府会计准则的实施情况,事业单位财务主管部门应当组织部门人员针对新会计准则内容进行深度解读。根据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实际情况,制定符合资产管理实情的固定资产核算的管理制度方案,优化资产管理模式。以预算管理方面作为切入点,以合理化的预算编制计划和后期不定时抽查的监管方式为主要手段,提高事业单位固定资产采购方面的合理性。同时,针对现有的内部资产管理制度,创建固定资产日常管理制度,对当前的固定资产的分类进行重新规划,对固定资产的成本收益情况精准计算,避免因资金支出不合理而发生浪费的现象。优化核算创新的工作建议可以从以下方面开展。第一,合理确认本单位固定资产。固定资产作为单位的战略资源,高效发挥固定资产的功能对一个单位长远发展尤为重要,提升固定资产管理水平,需要确认本单位的固定资产。在确认固定资产的工作中,除了关注固定资产单位价值,还需要综合考虑单位规模、固定资产特点等相关因素,区别于只关注单位价值的确认方法,更科学合理,有利于提高单位固定资产核算效率。第二,以固定资产的原始价值为基准进行价格计算。当前,很多事业单位在实务中确定固定资产的初始价值是以评估和计算的方式结合来估算,这种估算方式在旧会计准则的标准中,会因为部分因素制约导致计算方式受到限制,使得固定资产不能按照公允价值来计算和入账,直接影响到固定资产后期的评估工作。在新会计准则的标准下,将固定资产的原始价值作为基准来进行计价,符合固定资产本身的性质。而且在实务中以原始价值作为计较标准也非常合理,可以真实反映出事业单位实际的支出。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的计价以原始价值为基础,也将其作为成本分摊的依据,能够在后续使用中保障固定资产实现自己的既定目标。第三,在固定资产管理中坚持适度分离原则。坚持适度分离原则主要是在固定资产核算功能上的分离,其中也包括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管理功能方面的分离,财务报告和决算报告功能方面的分离。在实践工作中坚持适度分离,可以促进事业单位在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之间实现优化互补,尤其是在固定资产虚提或不计折旧方面不会出现制度不匹配的现象,增强新会计准则相关制度的可操作性,提升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核算管理的工作水平。第四,创新固定资产的折旧方式。固定资产折旧的实质性意义就是事业单位的资产发生损耗的问题,这种损耗会给事业单位内部资产管理带来很多弊端。因此,为了避免这种弊端影响,在实务中需要采用合适的折旧方式来促进事业单位的资产实现最大化利益。要从固定资产的折旧方面进行创新,必须要对容易发生损耗的固定资产采用加速折旧法来进行资产折旧。加速折旧法可以适度减轻事业单位的财务服务,减少资产损耗,提高内部资源运转效率。而对于那些不容易损耗、使用期限比较长的固定资产,就可以采用直线型折旧法来进行资产折旧。但直线型折旧法需要紧密联系固定资产的特点来进行选择,比如要以固定资产使用年限和使用的工作量多少作为选择依据。另外,在折旧年限的设置上,事业单位负责固定资产管理的人员要充分分析内部管理对固定资产制定折旧年限的结果,对性质和使用情况类似的固定资产,采用相同的年限计提折旧,从而为资产管理人员提供准确的数据参考。
(三)推进会计系统化建设,健全资产内控管理体系一方面,在信息化技术高度发展的经济形势下,可以在资产管理内部融入信息化管理技术,设置固定资产会计管理平台,并在平台中有效构建固定资产的购置、使用、报损等系统内容,对固定资产的核算过程进行全面控制,提高固定资产的管理水平。在固定资产会计系统化平台中,还可通过系统中固定资产的分类存储来提供数据支持。另一方面,事业单位财务主管部门要制定规范化管理制度,强化资产管理过程,引导固定资产购置行为公开化进行,优化固定资产内部组织机构,明确固定资产核算管理标准,定期审查固定资产管理台账,构建完善的固定资产核查内控管理体系。综上,在新政府会计准则的推行下,事业单位内部固定资产核算的管理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事业单位应当重点关注,强化固定资产核算的创新管理意识,提升专业素养,有力推动固定资产内部管理变革。在实务中坚持将计价方式分离的管理模式,贴合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折旧方案,从而有效管理固定资产的核算过程,促进事业单位稳定发展。
作者:许凯 单位:中共德城区委机关运行保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