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留守儿童教育研究3篇

时间:2022-12-30 09:57:33

导语:在留守儿童教育研究3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一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留守儿童教育研究3篇

留守儿童教育研究篇1

伴随着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更为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为了维持家庭生计从农村涌入城市务工,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一份贡献。与此同时,他们留在家中的子女却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群体———农村留守儿童。正处于成长关键期的他们,没有父母的陪伴,无法获得同龄人所享有的父母的关爱与引导,这些缺少家庭关爱的孩子,很容易在思想认识方面产生问题,所以对农村留守儿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至关重要,不仅是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更关乎着国家和民族的发展。

一、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必要性

(一)对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思想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在精神文明建设中,明确包括了对全体人民尤其是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农村留守儿童作为祖国未来的重要接班人,必须要有高度的理想信念,其思想道德水平对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状况如何,不仅对中华民族人文素养产生了直接影响,而且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发展。在基础薄弱的广大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的思想政治教育尤为关键,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落实程度,很大方面上决定了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儿童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在中国这个农村人口占多数的国家,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政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所以,落实好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留守儿童作为青少年群体的一部分及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要改变他们身上存在的各种问题,归根结底要从他们的思想出发,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二)对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政治教育是留守儿童自身发展现状的要求农村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往往由祖辈来照顾。父母外出打工,长期聚少离多,不能很好地陪伴在孩子身边,缺乏父母关爱的他们,极易出现各种问题,尤其是心理问题。并且农村留守儿童多由祖辈抚养,十分溺爱孩子,却忽视了孩子内心深处真正的需要,导致孩子逐渐形成各种不良习惯。因此,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极为迫切且艰巨的任务。处于成长关键期的儿童,无法辨别外界各种现象的正确与否,特别容易受到不良影响,形成错误的价值观。只有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认清自身存在的各种问题,纠正固有的错误观念和思想认知,才能实现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除此之外,落实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通过恰当的方式和手段来为其营造一个充满爱意和关怀的心理环境,改变其长期以来的自我封闭状态,形成健康的心理状况。

(三)对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政治教育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需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仅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推进农村地区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手段。在后疫情时代,更要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削减精神贫困,是进一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需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不仅关系到他们自身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以及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与命运。”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城乡区域发展不均衡的结果,是影响乡村振兴的现实问题,必须要引起高度的重视。农村留守儿童思政问题一方面凸显了教育公平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对农村地区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所以落实好农村地区留守儿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当务之急。儿童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接班人,在乡村振兴加速发展的背景下,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政治教育刻不容缓,必须要从多方面改善目前存在的种种问题,努力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二、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家庭教育缺失由于父母长期外出,孩子多由年迈的祖辈照顾,“隔代教育”问题最为凸显。尽管新生代农民工很重视教育,对子女的教育期待抬升并且加大了教育投入,但是子代教养仍然难以避免教育主体缺位、监管困难、辅导缺失等问题。孩子与父母仅能通过一部手机沟通交流,聊天内容单一,不能面面俱到,让缺少关爱的留守儿童的心理状态受到一定影响,并且留守儿童的思想政治教育也相对受限。而“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是儿童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是孩子健康成长进程中极为关键的一部分。家庭教育应以培养孩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重点。但是对于农村留守儿童而言,这是非常奢侈的一件事情。父母外出打工,陪伴在孩子身边的时间短暂而又稀少,一部电话传递的更多是无尽的思念,陪伴在他们身边的一般是自己的爷爷奶奶。但是祖辈不管是对事物的认知程度还是精力方面都远远不如年轻人,祖辈和留守儿童之间年龄差距大,对待事物的观点和看法也不一致,他们对孩子的教育更多的是溺爱,尽量满足他们方方面面的需求,隔辈亲现象已是常态,所以难以注意到留守儿童性格、心理健康等方面的问题。家长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对留守儿童的整体成长产生了负面影响。

(二)学校重视程度不够在农村学校的课程安排中虽然也有思政课,但是重视程度却不尽人意。首先,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没有以一种正确的态度来对待思政课。在课堂上,由于教学任务重、精力有限以及班级人数众多等种种条件的限制,教师讲课模式过于单一,教授给学生的更多是教材中的专业理论知识,很难给留守儿童提供针对性的教育和更多的关注。而留守儿童作为知识的接收者,只会将课堂内容照单全收,教师不能很好地引导他们形成强大的心理素质,学会自我调节;作为学习主体的他们,也并没有意识到思政课程在其成长过程中产生的重要性。此外,农村留守儿童相对于那些每天有父母陪伴的孩子而言,亲情的缺失,使他们更容易形成敏感、内向的性格,孤言寡语,所以在班级中并不容易受到老师的重视。其次,农村学校教育资源有限,不管是师资力量还是教材设备方面都有所欠缺,无法实现优质化教育,学生只能从有限的课本中汲取知识。在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性格内向、不善言谈的留守儿童需要更多的关爱和引导。但在农村地区,相较于思政课,学校教师更注重语文、数学、英语这三门主要课程的教学,因此在思政课上花费的心思较少,很难注意到留守儿童可能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从而不能很好地获得思想认知方面的引导及良好的价值观养成的帮助;而留守儿童本就少言寡语的性格,在班级里通常处于边缘位置,更容易被忽视。有的学校甚至根本没有思政教师,由教授其它科目的教师来兼任,课程安排也非常随意,这种种现象都表明了农村学校对思政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学校教育是农村留守儿童获得教育的主要阵地,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弥补家庭教育存在的不足之处,因此要更加重视学校思政课程建设,不断完善各方面条件,为农村思政课程的顺利开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三)社会文化环境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尤其是边远山村地区,对应的文化生活也必然无法满足留守儿童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国农村地区的精神文化建设发展不全面,还存在一些不良社会风气,严重影响着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破坏了留守儿童赖以生存的健康成长环境。农村留守儿童所处的社会环境对儿童的约束较低,无法正确辨别是非的留守儿童很容易被社会中的不良分子影响,极易做出违反道德及法律的事情。农村留守儿童正处于价值观养成的关键时期,需要正确价值观的引导,必须严格抵御不良社会文化的侵蚀。除此之外,在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并没有引起政府的重视。政府没有关注到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没有为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切实可行的政策及措施,对留守儿童的关心也是片面的,这也是留守儿童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的关键所在。有些农村地区虽然建起了文化馆、图书馆,组织文化建设活动,但这些项目缺乏有效的管理和指导,更多的是形式上的面子工程,没有很好地落实,达不到理想的效果。良好的农村社会文化环境会互促进农村留守儿童思政教育的发展与进步,政府工作部门的重视更是农村地区留守儿童思政教育顺利落实的重要保障,必须要加大力度改进与完善。

三、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分析

(一)充分发挥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家庭教育是青少年教育启蒙的重要一步。家庭是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场所,家庭教育影响着孩子正确价值观的养成。针对留守儿童思想政治教育中家庭教育缺失的问题,必须要引起高度的重视。首先,父母的关怀与爱护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关键。每个孩子都希望父母能陪伴在自己身边,但对于那些留守儿童而言,这是极为奢侈的一件事情。外出务工的父母应该提前跟孩子沟通好,让孩子真正理解、接受这件事情。出门在外的父母不能因为工作而忽视了孩子的成长过程,要利用空闲时间多跟孩子沟通交流、分享生活,了解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多表扬鼓励孩子。除此之外,父母也要加强与老师的沟通交流,密切关注孩子在学校的情况,了解孩子的学习状况以及日常行为表现,及时了解孩子各方面的情况。其次,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外出务工的父母总会觉得对孩子有所亏欠,所以往往用金钱来弥补对孩子的愧疚,在物质生活方面尽力满足他们的物质需求,但这样长期下去很容易使留守儿童形成错误的价值观念。在平时的沟通交流中,父母要多跟孩子说一些生活中遇到的积极向上的事情,拉近彼此间的距离,加强二者的精神沟通。最后,监护人要全面关注儿童的成长情况。一般情况下,父母外出务工,孩子大多由祖辈照料,但祖父母辈作为隔代监护人,存在年龄较大、思想观念保守、文化水平低、对孩童过度溺爱等问题,往往不能对留守儿童进行很好的管束和引导。在这种情况下,祖辈要更加注重孩子的心理健康,关注留守儿童的精神及心理状况,加强对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改变一贯以来物质型和放任型的管教方式,真正做到不溺爱、不放纵。亲情的关怀与爱护对孩子而言是极为重要的,彼此的陪伴胜过所有。

(二)加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作用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代,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中国特设社会主义最新理论思想的教育,关乎国家发展大计。学校作为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更加重视留守儿童正确价值观的养成,培养留守儿童良好的思想品德。首先,对于留守儿童思政教育问题,学校应该为他们提供一个温暖有爱的学习环境,让留守儿童在学校体会到爱与温暖的同时,也为思政课程顺利开展创造良好的教学条件。在课程之余,积极开展各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鼓励学生踊跃参加,让留守儿童能够敞开心扉、尽情快乐地参与其中,使其感受到温暖的同时在思想境界上有更高的提升。除此之外,重视师资建设,培养专业思政教师。学校思政课程要由专业的思政教师来教授,而不是其他课程教师兼任,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样需要有稳定的教师队伍,以保证思政课程的顺利开展。因此,要加强对思政教师的专业培训,提高思政教师的专业知识素养和教学水平。在课下,思政教师可以多跟留守儿童沟通交流,多了解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以及各种存在的问题,引导留守儿童养成更加乐观、积极向上的性格。其次,更新课程内容。学校应结合留守儿童的实际情况制定属于他们的课程内容,根据不同年龄段设定不同的教育目标,彻底摒弃过去照搬课本知识的纯理论授课形式,创新教学方式,让学生有更好的课堂参与感。此外,可以采取校内校外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带领学生积极参加校外的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最后,形成家校一体教育体系。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进行还需要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虽然无法陪伴在他们身边近距离了解孩子的情况,但学校可以利用互联网这个平台,加强与留守儿童家长之间的沟通交流,及时向家长反馈孩子的日常情况,共同为留守儿童创建一个良好的思政教育环境。

(三)加强社会对留守儿童思想政治教育的关注农村留守儿童是目前社会中的突出问题,必须引起人们的重视。现在农村地区还存在种种不良社会风气,严重破坏了留守儿童思想政治教育环境,针对这种情况,政府应积极采取相应措施来改善。首先,大力发展经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农村经济发展滞后,经济的落后必然导致文化生活步伐放缓。当人们的衣食住行无法得到更好满足的情况下,会无暇顾及精神方面的需求。所以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贯彻落实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农村的高质量发展,为留守儿童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只有当物质需求得到很好满足的时候,人们才会关注精神层面的问题,农村文化生活也才能更好地发展。其次,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农村政府应提高对留守儿童思想政治教育的关注及重视程度,为留守儿童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资金支持。加强与农村学校的联系,创造有利条件为思政教师搭建培训平台,提供多方面渠道供思政教师学习,提升思政教师的职业素养。除此之外,整合农村地区各界人士,积极构建留守儿童教育中心、活动中心、图书馆等机构,让留守儿童在空闲之余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为农村留守儿童创建一个温馨的家园。最后,政府要加强农村地区精神文化建设。各社区积极开展各种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号召人们踊跃参与,提升农民文化素养水平,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与此同时,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开展媒体宣传工作。通过媒体宣报道,加强社会对留守儿童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发挥网络舆论的正向积极作用,让更多的人关注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只有在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作者:邹佰峰 姜慧娟 单位:东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留守儿童教育研究篇2

1引言

农村留守儿童缺乏一定的家庭教育和家长引导,在他们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不利于他们自身发展的问题。因此,不论是教师还是相关教育教学部门,我们都应该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举措来加强对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的教育,让他们感受到来自外界给予他们的关心和爱护,让他们能够建立一种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更好地去发展自我。

2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近几十年来,随着中国农村当地劳动力的日益过剩,大量当地的村民已经开始被迫外出到全国各大城市打工谋生活。但通常都是青壮年外出打工,孩子和老人留守村中,这就导致了大量的留守儿童的出现。由于父母外出打工,留守儿童与他们聚少离多,沟通少,因此这些父母没有起到其作为家庭监护人的基本角色的作用,而绝大部分的留守儿童在这样缺乏父母监护关心的环境下成长,是存在着许多不尽人意之处。主要原因体现在:一是监护人没有严格做到履行监护人的责任,导致很多孩子家庭情感和家庭教育缺失;二是孩子缺乏家庭抚慰,心理健康令人堪忧;三是家长疏于家庭照顾,留守儿童的人身安全容易被忽视;四是农村学校及教师没有重视道德品质教育,留守儿童法制意识淡漠;五是留守家中的老年人无力辅导孩子学习,缺少耐心,孩子成绩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由于外出打工导致作为教育主导角色的严重缺失,这对中国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发展造成了严重阻碍。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在生活、性格、心理和教育等方面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留守儿童很大一部分表现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自卑儒弱、行为狐僻、性格内向,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还有的脾气暴躁、冲动易怒常常将无端小事升级为打架斗殴。还有一部分留守儿童缺乏学习自觉性、积极性,成绩较差。久而久之,在不施加外部干预的情况下,留守儿童就会出现厌学情绪,最终在成绩差与厌学的恶性循环中就成了"学习后进生"。

3小学班主任教育、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途径

3.1亲情是最有效的医心良药家是一个人避风的港湾,留守儿童的心中有一份对完整家庭的渴望。身为班主任,对留守儿童的方方面面都需要给予一定的关注,不仅要关心他们的学习情况,更要重视孩子们的心理健康。为此,班主任可以成立心理辅导咨询室。虽然学校为学生能做很多事,但父母的爱是学校替代不了的,要让 留守儿童真正得到心灵上的放松,使留守儿童能和其他同伴一样健康成长,可以为留守儿童和他们的父母建立一个每星期都接通一次爱心电话的制度,让留守儿童和他们的父母联络感情,拉进彼此的生活距离。想真正教育好一个孩子,首先必须充分了解一个孩子,了解一个孩子的独特之处,并尽可能积极对他进行教育引导。通过一个每星期一次的家长电话沟通谈心,可以很快让留守孩子深刻感受到父母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同时也可以了解孩子在家庭生活或者学校学习方面的问题,让远在他乡的父母成为倾听者,切实了解自己的孩子的成长。对于一些有条件的家庭,教师也可以建议父母在寒暑假时将孩子接到身边,这样不仅可以让孩子了解父母在外的辛苦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也可以开阔他们的眼界丰富他们的生活经历,同时还可以培养亲子间的感情。

3.2用档案摸清留守儿童的情况收集有关留守儿童的基本信息和相关资料,初步准确掌握有关留守儿童及其家长基本情况,了解有关留守儿童日常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该留守儿童的真实姓名、性别、出生日期、父母真实姓名、外出务工工作地址、联系电话,临时法定监护人真实姓名、与留守儿童关系、住址、联系电话等。将这些信息全部整理出来进行存档,对每个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要做到心中有数。档案建立之后要固定一个时间进行更新,具体情况要随留守儿童的实际情况进行变动,不能只做表面功夫。教师通过建档这一过程对留守儿童的大致情况有了基本了解就可以更好地与留守儿童进行心里沟通,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对于部分留守儿童所表现出来的一些缺点和问题也要用一种更为宽容的态度去对待,做到真正的关心爱护。班主任可以通过一些课下或者课后的体育运动来拉进师生间的关系,在运动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了解孩子们的近况。同时班主任还可以和他们一起用餐,在用餐闲聊过程中可以鼓励他们多与家人进行沟通,把自己学校中的所闻所见都可以和自己的爸爸妈妈分享,增进他们与父母之间的感情交流,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让留守儿童感受到来自教师对他们的爱护和关照。

3.3拓宽思路,坚持开展多彩活动第一,开通留守儿童家庭的家长的联系电话,为广大留守儿童在就读学校期间的休息时间也能通过电话和自己的父母进行沟通,这种方式为孩子提供了便利,同时也为留守儿童家庭减轻了负担,增进广大留守儿童与其他外出打工的家长的感情联络。第二,落实手拉手帮扶制度。为了更好的帮助每一位留守儿童,教师可以通过家长会鼓励一些家庭对留守家庭进行帮扶。帮扶并不是进行经济支持而是通过一些日常生活的关心进行渗透,营造出一个和谐美好,互帮互助的大环境。在这种大环境下,留守儿童的心里就不会太过自卑敏感,能够积极向上的生活。第三,举办一次关于法制安全、心理健康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专题讲座。学校每学期都应该计划组织一次法制安全、心理健康知识科普教育和实践专题讲座,教育广大学生遵纪守法,了解学校安全卫生相关常识,让广大学生对学习之外的一些必备常识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第四,参加课外兴趣小组实践活动。教师可以鼓励孩子们成立课外活动兴趣小组,帮助他们组织课外活动兴趣小组课外活动,让学生可以积极的参与进来,丰富他们的课余学习生活,让他们的生活更加充实,助力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第五,写一封充满温暖亲情的爱心书信。虽然现在科技不断发展,但书信总能通过它的独特传达出写信人最真挚的情感。教师可以指导留守儿童写一封家书,将他们对父母的思念和爱用书信传达出去。这种方式既能帮助学生掌握写信技巧,同时还能联络亲子间的感情,让这份中国传统文化在两代人间不断延续发展。第六,让留守儿童过一个快乐的生日。生日是一个特殊且非有有意义的日子,教师可以利用好这天,给留守儿童送去他们渴望的生日祝福。因此教师可以建立一个农村留守儿童的小学生档案,开展赠送生日卡、写礼物感言、表演节目等一系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生日活动,让每一名农村留守儿童都能感受到来自教师同学的关系爱护,能够过一个快乐的生日。

3.4积极促进家校共育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都与老年人生活在一起,老人们主要照顾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但由于其文化素质低,缺乏精力,对留守儿童的发展并不利。所以,家长要多与孩子沟通交流,商议制定教育孩子的方法。既能分担老人的压力,又能及时发现留守儿童的成长问题。当家长发现问题后,要及时联系学校共同商讨解决办法。农村留守儿童的日常教育也应引起教师的重视,留守儿童不仅要注意学习成绩,更要注重他们的心理素质。可以在学校里安装家校通讯设备,例如亲子电话或者网络聊天室等,来满足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建立健全留守儿童家长QQ群和微信群,与家长建立快速、及时的联系,方便留守儿童的教育和发展。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学校和家庭应积极利用网络平台,利用教育部门开发和推广的一些教育平台,积极学习留守儿童的教育方法,消除他们可能产生的心理问题。

4结语

综上所述,在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有效的关心和教育过程中,学校、家长和孩子之间的联系是相辅相成的。因此,在日常的小学教育心理教学工作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尽量采取积极有效的教育方式,该方法可以增强教育教师对中小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心理引导,同时还应该联合学生家长或社会慈善团体加入到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队伍中,让他们感受到更多的关爱与温暖。

作者:张红霞 单位: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白音塔拉农场中心校

留守儿童教育研究篇3

一、乡村小规模学校对脱贫留守儿童教育的重要价值

1.有助于脱贫留守儿童就近入学,克服自然地理环境局限截至2018年,临夏州共有留守儿童24676人,约占全省农村留守儿童总数的10.10%[2]。在此背景下,乡村小规模学校在这部分儿童就近入学、公平享有教育机会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一,就近入学方面,小规模学校布局邻近留守儿童家庭居住地,可以保证他们步行上学,上学的物理距离和时间距离均显著低于县镇学校。其二,上学安全方面,大量留守儿童居住在偏远山区,地理环境相对恶劣,就读于小规模学校可减少每日交通所带来的安全隐患。其三,控辍保学方面,留守儿童在小规模学校就读,既可以节约时间、减少交通和食宿成本,也有利于学校、学生、家庭三方联动,避免留守儿童因上学远、上学难等问题而失学。

2.提供优质教育资源,提升脱贫留守儿童学习质量小规模学校作为保障农村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底线,是振兴乡村教育的重要主体,其主要原因在于小规模学校绝大多数都有着扎根农村的特点和浓厚的乡土文化氛围,是乡村文化的高地。在这种背景下,一方面,通过开展“底部攻坚”活动,对小规模学校进行优化和升级,建设“小而美”“小而优”的农小校,有助于促进农村教育内涵式发展,进而促进留守儿童公平地享有优质特色教育。另一方面,小规模学校作为一种灵活的办学模式,在保证充足办学经费和合理资源配置的情况下,创新性地开展复式教学和混龄教学,有助于促进留守儿童学习质量提升和发展的个性化。

3.帮扶脱贫留守儿童,巩固教育扶贫成果在后脱贫时代,扶思想观念和精神品质成为教育扶贫的更高追求。因此,教育扶贫行动的核心旨在培育留守儿童正确的教育价值观,适切发展不同儿童群体的自我价值。乡村小规模学校作为农村教育的核心载体,是脱贫地区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的中心和纽带。其一,从长远来看,小规模学校将成为乡村地区常态化的办学形式,不仅为农村教育边缘化群体提供教育服务,更是提升脱贫地区人力资本水平、促进其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其二,促进留守儿童综合素质提高。小规模学校通过形塑留守儿童的健康人格、良好品性、人文素养、进取精神等综合提升其持续发展能力,巩固拓展教育扶贫成果和内容。其三,提升教育精准扶贫效能。各级政府通过财政扶贫资金投入,小规模学校对辍学风险较大的留守儿童进行点对点帮扶,为其提供必要的物质资助和精神关爱,协调解决这类儿童的学习和生活,不仅有效解决留守儿童因贫失学、因学返贫的问题,而且对教育扶贫工作起到保障和积极推动作用。

二、乡村小规模学校脱贫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挑战

1.学校布局过于分散,上学远、上学难问题仍然存在其一,2018年该省100人以下的乡村小规模学校就减少了262所,呈现出点多、线长、面广的特征,其中受之影响最大的就是留守儿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两类学校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原则上小学1~3年级学生就近走读上学,且路途时间一般不超过半小时。”但问卷调查显示,上学时间在30分钟以上的学生比例为31.2%。其二,由于山高坡陡,留守儿童每天只能靠步行上下学,且无人接送,存在很多安全隐患。在访谈中也了解到,临夏州H县M小学只有85名学生,90%以上是留守儿童。一名学生表示:“平时上学来回需要步行一小时以上,去年山体滑坡冲断了平时上学的路,现在从家到学校需要走十里山路,十分耗费时间。”这表明偏远地区小规模学校留守儿童上学远、上学难的问题依然突出。

2.办学条件不达标,学习、生活环境有待改善当前部分小规模学校还没有达到“标准化学校建设”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相关指标要求。其一,硬件配备方面,样本学校中,拥有图书馆的比例为84.7%;配有电脑、投影仪等设备比例为86.3%;配有音体美学习器材的比例为54.1%,远低于全国义务教育学校85%达标率的平均水平[3]。临夏州L县J小学校长谈到:“当前学校最大的困难还是硬件问题。学校现在没有专门的音乐、美术、微机教室,没有图书室,操场没有任何体育器材,之前打算引进一批健身器材和体育设备,但最终因为经费短缺而没有落实。”其二,设施使用方面,小规模学校图书馆每天开放的比例仅占30.5%,电脑、投影仪等设备和音体美等学习辅助器材“有时、很少和从不”使用的比例总和分别占到了38.8%和52.5%。其三,校舍不足且陈旧简陋,有的甚至是危房。个案调查发现,临夏州L县W小学因校舍全部为土木结构,年久失修,已成危房,影响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与健康安全。而计划重建的学校总建筑面积509平方米,与《农村普通中小学建设标准》中规定的完全小学建筑面积基本指标2120平方米相差甚远。

3.课程教学未能满足脱贫留守儿童学习需求第一,小规模学校课程普遍开设不齐,不能满足留守儿童个性化的学习需求。问卷调查显示,小规模学校在信息与技术、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等课程的开设比例均不到七成。其中综合实践活动和地方与学校课程分别仅占14.5%和0.6%。第二,教师教学方法单一,忽略对儿童综合素质的培养。调查样本中,教师采用讲授法、启发讨论、分组教学、微课或翻转课堂和其他方法的比例分别是69.1%、63.5%、47.4%、14.7%和5.9%。在访谈中了解到,临夏州G县Q小学各种资源尚不齐全,教学方式还是使用写黑板字授课,没有多媒体教学。第三,师生互动方面,留守儿童不善交际,现实中孤独感强烈,心理健康容易受到影响。问卷调查显示,对于“老师在课堂上与学生有很多互动”这一问题,选择完全赞同和基本赞同的学生分别占49.6%和30.7%,但仍有将近20%的学生认为自己被老师冷落。可以看出,小规模学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关注到每一位学生。

4.家校合作亟待加强在新发展阶段,学校中的教育要素在提升教育质量上的显示度将逐渐减弱,家庭教育投入的作用将进一步凸显[4]。现实中,乡村教师和家长作为家校合作的主体,却没有在教育关爱留守儿童方面形成合力。首先,教师与家长联系频次较低。样本群体中反馈,“经常或有时与学生父母联系”的比例分别仅占25.1%和43.4%。访谈中,临夏州K县Y小学教师谈到:“学校老师一般要教3~5门课,如语文老师还教英语、音乐、计算机、品德与社会,很少有时间和学生家长联系。”其次,父母与教师主动沟通不够。由于家长长期在外务工,多数只能勉强维持生计,他们对子女呈现有责任心但没能力和既没能力又没责任心的状态。样本群体中仍有9.8%的家长“不愿意主动和老师联系”。

5.留守儿童学习成绩明显落后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普遍落后于其他儿童,更落后于县镇学校儿童。调查发现,留守儿童总成绩在上等、中上等、中等、中下等、下等的比例为6.4%、13.2%、37.3%、20.5%、22.6%,而非留守儿童在各等级的比例为15.9%、25.9%、48.6%、5.5%、4.1%。其中,处在中下等与下等的比例,留守儿童较非留守儿童高了15%和18.5%。其次,留守儿童对自我学业期望值偏低,进而导致对所学知识不感兴趣,影响学习成绩。最后,留守儿童的学习态度和思想行为受到留守贫困的影响,辍学参加工作后带来的经济收益对他们来说更有吸引力。

三、乡村小规模学校留守脱贫儿童教育帮扶的对策

1.优化乡村小规模学校布局,确保脱贫留守儿童就近入学《两类学校建设的指导意见》强调,要“准确把握布局要求,科学制订布局规划,妥善处理撤并问题”。具体来说,其一,由于城镇化进程导致乡村适龄儿童急剧减少,地广人稀、交通不发达的临夏州适度集中办学是必要的,但应视情况新建、扩建寄宿制学校,有条件的小规模学校要实行寄宿制并配备专门的生活指导老师,尽最大努力促进留守儿童学业发展。其二,因地制宜修订就近入学政策,不搞“一刀切”,广泛听取村民意见,特别关照留守儿童弱势群体的就近入学需求。其三,将学校供给作为乡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点,根据适龄学生人数和分布密度,因地制宜恢复或增设小规模学校,减小学校“服务半径”,保障留守儿童教育机会公平。其四,巩固控辍保学成果,在交通不便的偏远山区要继续保留必要的低年级教学点,并加大经费投入和资源支持。如有可能,可将村小和教学点的经费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管理、专款专用[5]。

2.提升小规模学校办学条件,持续改善脱贫留守儿童生存状态和学习环境全面改善乡村小规模学校办学条件,基本实现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应切实做到:第一,国家和省级单位要加大对连片特困地区财政的投入力度,保障小规模学校有充足的办学经费,来完成校舍安全和维修改造工程等办学条件的改善。第二,突出政府的主导作用,设立小规模学校“标准化建设”专项资金,专门划拨出针对留守儿童帮扶的特殊款项,实施动态监测管理机制,确保留守儿童不因贫失学。同时,扎实落实实质性、普惠性政策继续向贫困地区倾斜、向农村基础教育倾斜。如提高“两免一补”政策保障标准,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教育救助。第三,地方政府应积极发动社会力量集资共建小规模学校,小规模学校要优先聚焦留守儿童,对留守儿童给予特殊关爱。

3.促进课程教学改革,提升脱贫留守儿童学习过程质量其一,在校本课程、课外活动、兴趣小组以及教育教学中贯穿“扶贫、扶志相结合”的理念,破除以基础知识为本位的课程体系,提升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与运用能力。其二,善于将数字化资源和智能技术与学校教育教学深入融合。引进或开发慕课、微课以及同步课堂等方式,保障学校开足开齐开好各类课程。如美国联邦为丰富课程资源,大力开通信息化通道,通过计算机搭建网络平台方便师生获取各种学习资源,将现代文明成果应用于偏远农村[6]。其三,采用教学沙龙、研讨、课堂观摩等方式促进复式教学、混龄教学、课堂管理、师生关系优化[7]。借助双师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学生通过视频接受线上老师的教学,线下老师主要负责辅导答疑、作业讲评等工作,不仅有利于营造善教乐学的课堂和学习氛围,还能有效化解教师资源配置不足的问题。其四,在提高农村教师待遇的同时,教师培训机会继续向农村小规模学校倾斜。建立城乡教师双向流动机制,通过县城学校名师支教、专业教师走教、全科教师培养,稳固、提高现有教师队伍素质。

4.促进家校合作,构建脱贫留守儿童精准帮扶体系《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要求“家庭、政府、学校尽职尽责,社会力量积极参与”。首先,政府要从社会文化层面入手宣传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双管齐下的作用,引导监护人对孩子进行恰当的家庭教育;同时,充分利用互联网+、人工智能技术等媒介补偿手段,为留守儿童联系父母搭建亲情电话、网络视频等沟通平台。其次,学校要加强与留守儿童父母或与其成长最亲近人群的沟通,扭转他们的思想观念并提升认知能力,强化家庭主体责任,形成家校共育的良好氛围。如学校可以通过建立留守儿童家长联系卡、微信群等途径经常、主动地向家长反馈学生的在校表现,解答学习生活方方面面的问题,畅通家校沟通渠道。再次,社区应与小规模学校建立良好互动,全方位立体化将学校教育理念呈现给家长,结对帮扶普及家庭教育知识;积极配合学校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拉近学校与家庭的距离,打造家、校、社联动机制。

5.引入增值性评价,切实提高脱贫留守儿童学业质量增值性评价是以学校教育活动对学生预期增加的价值为评价标准,对学校效能、教师教育教学和学生个体发展进行价值判断的一种发展性评价模式[8]。对于学习基础较弱的学生,增值评价更能客观反映学习效果,促进其学业进步。首先,找准增值要素,由关注学习结果向关注学习全过程转变,从思想品德、文化素养、身心健康、艺术修养、劳动实践、个性发展等维度对留守儿童进行纵向的发展性测量。其次,评价方式方面,弱化与县镇学校儿童考试成绩横向比较,以学生在校接受教育期间的进步情况作为评价依据,精准识别留守儿童的学习成果。再次,评价结果方面,应重视不同儿童由于情感态度变化和知识能力差异导致的差异化发展,科学运用评价结果对儿童学习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研究,以促进学校组织管理和课堂教学改进,激发留守儿童主动学习的动机。

作者:尹浩宇 赵丹 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