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班级文化建设思考3篇

时间:2023-01-09 10:17:10

导语:在班级文化建设思考3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一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班级文化建设思考3篇

班级文化建设思考篇1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教育问题的整体性认知和动态性认识加深,教育场概念越来越多被提及和研究。由于立场和视角的不同,各方面对教育场的概念及内涵并未形成统一认识,于是形成了空间教育场、动态教育场、心理教育场等多种观点。这里所指的教育场是指能够让学生浸润其中、与学生双向互动并深刻影响学生身心的教育环境。教育场视域下的班级文化实质是在班级空间内搭建一个对学生有充分及深刻教育作用的文化场和心理场的聚合场,让班级文化的影响弥漫于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角落。按照以上分析,班级文化建设的目的是让班级真正成为以文化人的教育场所,建构能够全面育人的班级文化环境。

一、教育场:班级文化的本质

教育场是基于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场观点基础上提出的概念,该概念反映了教育活动的客观性、整体性、统一性、系统性、相融性和相互作用性。教育场是一个连续、复杂的整体,具有强大的穿透力和征服力,包括心理情感场、文化信息场、环境—制度场等子场。立体多维性、整体上的包容性、主体间的动态性、深刻的影响作用是教育场的基本特征〔1〕。按照以上分析,班级文化实质是一种教育场,按照教育场要求来研究和推动班级文化建设,更有助于班级文化发挥场效应。

(一)多维化:建构了学生行动的立体空间首先,班级文化建构了学生行动的物质环境。在不同管理理念和教育思想指引下,班级会形成不同的设施、装饰,会形成功能有所区别的物理空间,也会形成不同的实践调性,给予学生行动的物质支持程度也不等。其次,班级文化建构了学生行动的心理环境。班级文化渗透于班级内部的各种要素内,对学生具有熏陶作用。班级文化有轻松和严肃之分,也有浓淡之别,会在班级中形成不同的思想基调,会使学生形成不同的思想感受,对学生形成轻重不等的影响,最终直接影响学生的思想精神和心理状态。最后,班级文化建构了学生行动的秩序空间。班级纪律规定及行为规范明确了学生的言行界线,班级口号等符号则明确了班级管理的价值标准、取向及追求,对学生言行形成了全方位要求和导向,学生必须要在规定的秩序空间内活动。

(二)包容性:包含教育关联的多种要素班级文化是一个内容丰富的文化体系,包含着教育关联的多种要素。一是蕴含着正确的价值观。班级文化依托主流价值观确定自身的价值标准和追求,能向学生输出正确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二是规定了完善的班级管理制度。班级制度对学生的言行范畴、方式、内容等问题形成了明确规定,确定了学生可做和不可做的事宜,明确了学生的行动界限,能够有效规范学生的言行。三是投入了教育情感。班级文化是教师对班级管理期望和实践路径的具体建构,隐含着教师对教育的理解和追求,包含着教师对学生的殷切期待,能够以饱满的情绪感染学生,形成学生发展的动力。四是包含学校文化传统。班级文化建构于学校文化基础之上,是对学校优良文化传统的传承。合理的文化建设能够让学生在班级文化中汲取学校文化传统养分,从而使个人的思想精神得到滋养。五是隐含着美学思想。个性化、系统化的班级视觉识别系统设计不仅能够凝聚班级学生精神,也隐含着一定美学经验和理想,能够对学生形成美育效果。

(三)发展性:要素互动生成了成长动力教育场的重要特征在于通过场内部的要素互动孕育内生动力,最终促成主体的发展。班级文化会在不断变动中形成更为完善的体系,促使师生双方在文化浸润里得到更多发展。教育活动总是围绕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展开,教育效果的生成需要通过主体间的交往来促成。主体之间的交往和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依存关系能够使教育场处于动态发展中。班级文化中的价值观、教育理念、行为规范和视觉要素等方面相互影响,价值观决定班级管理理念,班级管理理念导引行为规范的制定,班级管理思想影响着视觉要素的设计,等等,各种要素之间息息相关、环环相扣,每种要素的变动都会促成其他要素的变化。另外,班级文化虽然由教育者预设,但最终要通过师生的双向互动来打造,学生需求决定着班级文化的生成和发展,是班级文化的内在动力。班级文化形成的教育场会因为以上动力存在,而不断从不平衡走向平衡,进而形成循环上升的良性格局。

(四)育人性:能够发挥多方面教育作用教育场的核心在于育人,肯定学生作为人的存在、全方位发展学生、凸显教育气息、对学生充分发挥教育作用是教育场的基本特点,约束、凝聚、激励是教育场的基本功能。班级文化在以上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能够从多方面发挥教育作用。首先,班级文化具有约束功能。班级文化是以文化的方式展现班级管理教学的基本观点、指导思想和行为原则,包含着对学生的多种要求和规定,班级文化的建设过程也是向学生普及教育管理思想的过程。学生对班级文化的理解和接受,会使之在无形中划定个人行为的界限,自觉约束个人言行。其次,班级文化具有凝聚功能。班级文化会通过班级理念、班级口号、班歌等方式来倡导主流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缩短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班级学生紧紧地团结在一起〔2〕。最后,班级文化具有激励功能。班级文化明确规定了班级发展目标;并使该目标成为学生发展的共同目标;还能营造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创建规范有序、公开公正的竞争环境,给予学生充分的发展自由,且能够启发学生对人生意义和生命价值的思考,从而使之形成满足自我实现和价值认同的精神需求。

二、教育场视域下班级文化的建设要点

按照以上分析可知,班级文化的场效应能够使之启迪、约束、同化、调试和滋养学生,进而形成学生成长发展的隐性文化场。教育者要按照教育场的特征和要求,采取合适的策略来建设班级文化,才能使班级文化真正成为有内含力量的、有生气的、有潜力的存在。

(一)建设全面覆盖的文化内容人是环境的产物,在此环境中,学生接触到的班级文化要素应该保持统一的指向,追求同一教育目标,也应该传递给学生一致信息,且不同要素应该以不同方式从不同途径教育学生,形成对学生全面的教育熏陶作用,促进学生身心的全方位发展〔3〕。根据以上要求,班级文化建设要坚持整体策略,从整体上架构文化框架,建设全面覆盖的文化内容,使所有的班级文化内容按照内在逻辑关系紧密联结在一起,建构系统关联的、全方位覆盖的文化内容。具体来讲:一是空间上的全方位性。班级文化建设要覆盖至学生学习生活的所有空间,要从现实空间到未来空间,要使班级文化对学生的影响从眼下延伸到未来,不仅在现实中激励约束学生,成为学生的心底记忆,还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育学生的精神,引领学生未来的思想精神面貌;也要从线下空间到线上空间,使学生在线上线下空间内都能够感受到班级文化的力量,自觉按照班级文化的指向、规定展开活动,加强个人言行的自律,确保自身行为和班级文化的一致性;还要从集体空间到个人空间,即班级文化既要渗透至集体空间的所有领域,也需要对学生的个人空间有所涉及,规范个体的言语行为和思想观念;还要从班级空间到其他空间,即班级文化的内容要能够从班级扩展至其他空间,进一步丰富和充实班级文化内容,使学生在其他场所依然能够按照班级文化的要求实践。二是时间上的全程性。班级文化建设既要顾及到眼前的问题,要为当前学生思想心理等现实问题解惑答疑,引导学生找到问题解决方案,也要解决学生未来的发展,引领学生对个人未来发展的思索,为其未来发展指出正确方向,要对学生形成无时不在、持续不断的影响,从而使班级文化对学生形成长期的滋养。三是途径上的遮蔽性。教育场看不见、摸不着,但又确实能够对学生形成教育作用。教育场视域下的班级文化建设,要能够让学生感知到,也要对学生形成潜移默化的感染、熏陶和渗透作用,使班级文化从多方面影响学生的心理、精神面貌和言语行为,在无形中促成学生的成长。四是对象上的全体性。班级文化是面向班级内所有学生建构的文化体系,要对所有学生形成辐射作用。建设班级文化时需要考虑到班级所有学生的基本情况,要让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班级文化的内容决策中,使所有学生的诉求都能够得到公平处理,并使班级内的任一对象都能够感受到场的影响。总之,场的影响在一定空间内无处不在,班级文化的建设需要尽可能地使文化影响渗透至班级生活的各个方面。

(二)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班级文化在建设中必须要坚持学生中心策略,把学生放置于中心位置,确保班级文化所建构的教育场充分发挥对学生的教育意义。一方面,班级文化要基于学生特点来建构。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有不同的特征和爱好,对班级文化的需求也有差异,契合学生认知特征的班级文化更容易影响学生,对学生形成教育作用。班级文化建设要考虑学生的年龄、性格及认知特征,确定内容的选材范畴、难易程度及先后顺序,以及适于学生接受的文化输出方式,以更为合适的方式呈现内容,尽可能地使班级文化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4〕。另一方面,班级文化要满足学生的需求。学生需求众多,班级文化要满足的学生需求主要包括心理需求、发展需求等。不同需求对应的内容不同,班级文化建设要找准学生需求,基于需求寻求合适的文化内容素材,然后按照各种需求的满足需要把众多内容综合在一起。具体来说,心理需求的满足是指班级文化建设要满足学生的审美需要、尊重需要、安全需要和激励需要等,要让学生通过班级文化建设获得轻松愉悦的感受,并在班级文化影响下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发展需求的满足是指班级文化要能够满足学生的多方面发展需要,要为学生发展明确方向、提供条件、给予支持等,让学生在班级文化影响下形成强烈的发展意识,并形成勇于发展的思想动力。明确以上需求,并形成详细的表述,再有针对性地组织班级文化内容,能使内容选择和需求更加契合。另外,班级文化要根据学生发展来进行规划:一是按照学生发展需要规划文化内容方向,把学生发展作为文化建设的起点。二是按照学生发展需要来规划文化表现方式,选择更适于学生发展成长的文化表现方式。三是按照发展需要来规划文化结构,使班级文化的框架结构和学生的发展成长需要相对应,满足学生全面发展需要和深度发展需求。四是班级文化建设要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班级文化建设需要达成调适学生身心、规范学生行为等目的,因此会形成建设班级制度、确定班级口号和班歌等各种文化建设行为或活动。无论班级文化建设如何实践,教育学生都是班级文化建设的终点,文化建设实践需要以学生发展为追求,按照学生发展需要来建构文化体系和决定文化内容,使文化内容的组织、呈现或输出都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具体实践。

(三)与其他要素融合共建班级文化是在学校文化语境下建构的组织文化体系,受学校、家庭、社区及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5〕。因此,要在众多因素影响下建构起深刻影响学生的教育场,班级文化建设需要采取关联策略,把班级文化关联要素以合适的方式融入其中,使班级文化所形成的教育场能够为各方面所兼容,或者是得到更多的支持。具体来讲:一是以学校文化为根基。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文化,学校文化隐含着学校的历史传统,包含着学校的教育理念、愿景和原则,建构了学校教育的基本语境。班级文化要领会学校文化的价值取向和思想追求,把握学校文化的脉搏,提炼学校文化的内在之意,确定班级文化建设的基本调性,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班级情况适当阐发,使班级文化成为学校文化的具体诠释和创生,确保学校文化和班级文化的一脉相连。二是联合家庭共建。建设班级文化的目的是引导、激励和约束学生,在家庭教育思想与方式和班级文化有较大的分歧时,学生会形成困惑,或者是不得不在不同取向中权衡选择,致使班级文化对学生的积极影响很容易被家庭教育所消解。为了增强班级文化的场效应,班级文化要联合家庭共建,听取家长的想法,让家长为班级文化建设出谋划策,使家长参与到各种班级文化活动中,成为文化建设的主体,最终让班级文化在家长群体中达成共识,争取更多家长对班级文化的认同,以此来促使家长更多地支持班级文化建设。三是融入日常实践。班级文化要引导启发学生,不能限于形而上的理论建构,还需要把班级文化具体化、日常化、生活化,要把社会热点引进到班级文化活动中,也要注意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提炼文化建设素材,或者是把学生的共性问题转化为文化主题,使班级文化和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社会实践的过程,转变成为体验和感悟班级文化的过程,使之在实践中成长〔6〕。四是加入时代要素。时代是班级文化建设的大背景,教育要契合时代特点,也要满足时代需要。班级文化建设要切合时代语境,符合时代要求,既要表达时代观点,也要融入时代符号,还要应用时代技术,通过过程、内容与方式方法的与时俱进,使班级文化建设顺应时代潮流,具有时代气息,满足时代需要。

(四)关照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场的班级文化在建设中要采取全人策略,把学生作为完整的人来看待,追求学生的全面发展〔7〕。班级文化本质是一种教育文化,班级文化建设中的全人策略实施主要在于关照到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具体来讲:一是要滋养学生的精神成长,即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立足学生的情感需要,解答学生的思想疑惑,指明学生的发展方向,帮助学生建立精神信仰,向学生输出科学的价值观念,为学生提供充分的精神食粮,满足学生情感、思想等方面的精神需求,让学生在班级文化的滋养下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二是要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心理学中的情操包括求知、审美、信仰和道德等要素,班级文化作为学生的精神引领,要通过文化实践向学生展示正确的审美,向学生传递积极的思想追求,要培养学生追求真理的精神,要使其形成积极的信仰,使之成为道德高尚的人。三是要规范学生的行为。学生成长的过程也是约束自我行为的过程,具有高度的自律精神是学生生活工作成功的基本要素,也是学生发展的重要方面。班级文化是班级组织的管理文化,相应的文化建设既要能够规范学生行为、培育学生的规则意识,也要培育学生的自律习惯,并通过实践向学生传授增强个人自制力的方法技巧。四是要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学生是鲜活的生命主体,有独立的思想,让学生身心共同发展是素质教育的基本目标。健康心理是重要的核心素养,是学生遭受挫折困难时积极应对的心理基础。班级文化要在学生现有心理基础上解答学生的思想困惑,解释学生的心理变动原因,为学生找到疏解消极情绪的出口,帮助学生突破心理障碍,使之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8〕。五是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正确的价值观是个体成长的人生基石,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学校教育的基本任务。班级文化建构了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基本语境,对学生的价值观形成有重要影响。班级文化建设要以核心价值观为主轴,积极倡导正确的价值观,确定个人行为应该持有的基本价值标准,给予学生正确的价值引导,让学生在班级文化的引领下,树立正确的价值标准。六是要鼓励学生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当下教育的基本任务,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升和创新意识、创新环境、创新条件等因素都有关系,班级文化建设时要有意识地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育,并尽可能地为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创新环境,给予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综上所述,班级文化实质是一个特殊的教育场,从多方面对学生发挥着场效应。教育场是一个连续复杂的整体,场域的建构应该让学生浸润其中,时时处处对学生发挥教育作用。教育场视域下的班级文化建设应该按照教育场的标准要求自身,既要有包容性,也要动态演变,具有发展的动力,还要能够促进学生的充分发展,使班级文化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成长氛围和文化氛围。

作者:白凌 袁丽丽

班级文化建设思考篇2

高校班级文化建设要坚持前景教育、集体教育与个性培养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学生平行影响作用,在丰富物质文化、突出制度文化、彰显精神文化和凸显行为文化的理念引领下,拓宽班级文化建设路径。高校班级文化建设可从班集体自身建设、班级文化队伍建设、高校管理以及环境氛围建设四个方面着手。

1班集体自身建设

1.1科学培育班集体高校新生班级文化建设首先要解决学生大学适应的问题。大学适应是指新生在升入大学后,面对环境的变化、目标的变化、个体的变化和社会要求的变化等,能够积极主动地根据自身需要从心理上和行为上进行适应性的改变,从而与大学生活和谐一致[1]。此阶段班集体的培育重点是班级管理机构的确立,班级文化的规范和引导。而大二、大三年级的学生已进入专业学习的深入阶段,因此,班级文化建设尤其应强调学风培育和能力锻炼,引导班级成员相互理解和支持,此阶段学生之间的朋辈互助效应明显,班级凝聚力最强。毕业班学生经历实习、实践,班级文化个性化特征明显,学生面临学业压力和就业压力,该阶段班级文化要侧重构建服务和共享文化,以期实现信息的畅通与共享。

1.2传统与新兴平台相结合高校班级文化建设既要利用传统管理手段,又要利用“易班”等新兴的管理平台。一方面,利用传统课堂教学、主题班会等实体平台,加强师生交流,以便师生共同建设班级文化;另一方面,应搭建虚拟班级交流平台,除师生日常使用的班级QQ群、微信群外,作为新兴班级管理虚拟平台,“易班”与其他社会化互联网平台相比,其功能多、速度快、使用方便有效,具有独特的优势。将传统的班级组织与新兴“易班”相结合,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既可以培养学生的互联网思维,也能使学生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地沉浸于班级文化。

1.3合理制定班规,建立班级工作日志班级规则的本质应该是保障学生的自由而不是约束,因此,班规的制定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有针对性地提出要求,体现师生的共同意愿,而且要着眼焦点问题,及时增补增订。班级日志记录着班级生活的点滴。班级日志有助于体现班级文化在形成、发展和成熟的过程中的内在联系,内容上包括出勤率、课堂纪律、班级活动等,可以展现班级风貌,见证学生成长。班主任、辅导员通过班级日志可以及时掌握学生动态,处理班级事务,有针对性地与学生谈心谈话和关爱学生。班级之间通过传阅交流班级日志,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在竞争中创新和成长。

2班级文化队伍建设

2.1班主任、辅导员及其他班级管理者的培训从目前我国高校班主任及兼职辅导员任职情况来看,许多班主任、兼职辅导员同时是专业课教师,这意味着班主任与学生交流具有一定的广度与深度。不同性格的教师所带的班级会形成不同的班风,班级同学的性格也会趋近于所教教师的性格[2]。因此,班级文化建设对班主任和辅导员的能力水平也提出了要求。班级文化建设中,班主任的学识水平、思想道德风尚、工作作风以及生活作风等对学生的学习、成长各方面有潜移默化的作用[3]。高校可以通过培训增强班主任、辅导员及其他学生管理人员相应的知识储备,提升人格魅力。但对班主任、辅导员等的培训,不应拘泥于知识培训。高校可邀请优秀班主任和辅导员介绍典型案例,帮助新手班主任和辅导员较快进入角色。亲和力和人格魅力是学生信服的因素,班主任和辅导员应具备较强的亲和力,提升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班主任和辅导员在日常生活中应着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美德,进而形成优秀的班级文化。

2.2提升学生个人素养班级文化建设的基本力量是班集体的所有成员。全面、综合地提升学生个人素养,有助于优化班级形象和建设班级文化,尤其是学生个体的行为,与班级形象密切相关。大学班集体中的个人行为极易通过相互影响、互相感染转变为群体行为。因此,全面提升学生个人素养,规范学生个体行为,是班级文化建设最基本的源动力。

2.3培养班干部班干部是班级管理的中流砥柱,要建设良好的班级文化,对班干部的培养是不可或缺的。一般而言,在班级群体中班干部的集体意识较强,最具有主动精神。班干部是班级管理的核心,一支素质过硬的班干部队伍可以实现学生自主管理班级。而一些班干部“官本位”思想浓重,偏离班干部工作初衷,往往在处理班级事务和个人事务上存在顾此失彼的现象,由于其工作能力和认知不匹配班干部职位,难以发挥班干部应有的职能。因此,班主任和辅导员应组织班干部进行专项能力培训,提升班干部工作水平。

3高校管理

3.1出台建设方案,制定相关制度建设良好的高校班级文化,须有切实可依的建设方案和完善的评价标准体系。以评价促建设,以成果促过程。例如,在优秀班级评选中,相关评委应优先考虑班级文化建设,评选班级文化建设示范班,完善班级文化建设管理和评价制度,树立典型榜样,但需注意避免“人为造成班级之间的竞争关系,并形成以班级为单位的利益群体”。由于对“群体之私”缺乏意识和了解,班主任经常用集体主义和班级荣誉感代替公德教育[4]。

3.2建立高校班级文化建设案例库案例能提供更直接的参照,高校应鼓励师生积极分享班级文化建设案例,建立高校班级文化建设案例库,这有益于班主任和辅导员提升工作能力和交流工作经验。目前,我国高校中担任班主任或辅导员的教师中新手占较大比例,他们往往欠缺对班级文化建设的认识,此时案例库就起到入门指南的作用,可以提高班主任和辅导员的工作水平。建立案例库能够帮助班主任和辅导员广泛借鉴,汲取营养,激发班级文化建设的创新思维。

3.3抓住契机,把握班级文化建设关键期高校班级文化建设是递进式动态系统的构建,需把握好班级文化建设的关键期,在每一个时间节点进行有效干预。因此,在建设班级文化时,班主任和辅导员要了解班级成长规律,并结合恰当契机,帮助学生建设、丰富班级文化。在班级文化建设的具体执行过程中要善于抓住时机和选择突破口等[5]。在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关键契机,如新生入学教育、军训、考试、传统节假日等,恰到好处地开展教育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4高校环境氛围建设

4.1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班级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因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可以渲染班级文化。高校班级文化建设需结合高校办学精神,充分利用网络、教室、走廊、宣传栏等,营造充满朝气的优秀校园文化,通过开展景观文化、墙壁文化、橱窗文化等,优化学校育人氛围,充分体现教育的引导和熏陶价值,使“校园无闲地,处处皆育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可以源源不断地为班级文化建设提供精神养料。

4.2构建健康的寝室环境同一个寝室内的学生组成了宿舍场域内的非正式群体。多数高校寝室与班级呈隶属关系,同一寝室的成员在生活、学习和娱乐等活动中常结伴而行,对彼此的影响是无形且深刻的[6]。寝室内和谐团结、互相帮助、共同进步的人际关系,对班级氛围的营造是十分重要的。但班级成员不仅归属于某寝室,更归属于这个班级,因此,要通过寝室文化建设,防止宿舍成为有悖于班级团结的小团体。

4.3开展多样的班级活动班级活动包括学习活动、文体活动、心理教育活动、科技活动、劳动实践活动以及自我服务活动[7]。活动具有高效的凝心聚力作用。班级文化的建设与班级活动密不可分,建设有专业特色和班级特色的文化活动,可以使班级学生更具向心力和凝聚力,有利于团结班级内部形成和谐的班级氛围。开展集体活动时,一要体现班级特色和专业特色,二要有创新意识,三要发挥集体教育的影响,帮助班级群体中“边缘化”的学生感受集体的强大力量,使“行”促进“知”“情”“意”的发展,发挥班级文化建设各方面的合力。

5结束语

高校班级文化建设可从班集体自身建设、班集体队伍建设、高校管理和环境氛围建设四个方面入手,其有助于班级成员建立信任感和认同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强化朋辈互助行为,形成关怀和体谅的文化氛围,有益于促进新时期大学精神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罗鸣春.民族院校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

[2]黄文结.论影响学校德育教育的潜在课程[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1.

[3]郝磊,王颖.创建优秀班级文化培养高素质职业人才[J].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2):60-62.

[4]张鲁川.学校德育的异化与回归[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

[5]蒋忠.班级文化的建设[J].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02(9):2.

[6]冯绍红.群体心理规律在创建优秀班级群体中的应用[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50-53.

[7]刘庆.新时期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研究[D].太原:太原科技大学,2011.

作者:王娜 单位:拉萨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班级文化建设思考篇3

工匠主要指社会职场的专业人才,是企业对技术人才的尊称,主要为个体在长期的工作中通过自身的实践和积累,提升自身专业素质和能力。工匠精神体现的是从业人员在工作中的境界和态度,对于个体应是坚持不懈、务实肯干;对于企业发展,应是精益求精、持之以恒及开拓创新[1]。中职学校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市场的企业人才,随着国家对中职教育的重视,职业素养成为直接影响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问题。在2015年中职毕业生中有32%的离职率,其中主动离职发生率达到95%,分析原因主要为毕业生缺失职业素养[2]。而班级为职业院校的重要组成,同时也是学生获取知识、技能,提升综合素质的平台,班级文化的好坏,会严重影响学生对知识和技术的掌握能力,降低其综合素质。基于此,将工匠精神融入中职学校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及班级建设中,能明确工匠精神的内涵,分析并讨论其融入职业素养和班级文化建设的途径。

一、工匠精神融入中职学校的内涵及意义

工匠精神的形成是在长期工作和劳动中人们积累并逐渐发展的职业精神,同时也体现工匠在工作中高水平的职业素养,这对企业进步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工匠精神主要指工匠在工作中对工作内容精益求精的态度,不仅体现在工作内容设计中,同时也体现在产品生产中。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工匠精神作为新兴的概念,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主要表现为专注耐心、敬业为魂、传承创新及精益求精。其中专注耐心表示个体心理笃定和宁静,是要求自身正确思维的最高状态,在快节奏、压力大的工作中维持这种精神并不容易,但从业者若具备这种精神就能够清除内心杂念,能够高度认同自身职业,并在工作过程中做到心无旁骛,使自身不断积累、成长,最终成为行业中领军人物。敬业主要指从业人员对所从事的工作和专业全心全意的精神,其要求从业人员对工作内容一丝不苟,对工作目标不懈怠,具备完成工作的责任感。传承创新是工匠精神在工作中传播的精神内涵,是企业发展的动力,自古代至今,工匠们的发明、创造及创新推动历史的进步和发展。随着国内改革开放的实施,互联网、铁路等行业迅速的发展,并取得较大的技术突破,这与工匠的创新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3]。精益求精主要指从业者在工作中对每个环节、步骤、产品持续保持认真、细致及完美的高水平职业素养,从业者在追求精益求精中不会满足工作成绩的及格和优秀,而是更高的要求自身下一次工作会更好[4]。中职学校是培养从业者的摇篮,其具备工匠精神不仅包括上述四个方面,更应该在学习中重新解读工匠精神,建立教学目标,并借鉴专家相关解读意见。根据中职学校的实际情况,将工匠精神内涵具体概括为:工匠精神融入中职学校为更好地适应国内经济发展及转型需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者,利用相应的教学设备,教学资源建立校园环境的工匠精神氛围,使学生在学习中形成专注耐心、敬业为魂、传承创新及精益求精等工匠精神,使教师和学生能够利用这一理念精神在教导和学习中武装自身,为建立一个贴近社会生活的校园氛围提供重要基础。对于职业院校而言,其教育的属性要求应符合生产工作的实际需要,同时也应贴合工作单位的管理,若毕业生能够在就职过程中尽快适应企业工作环境,达到工作的基本要求,就能够在企业得到持续的进步和发展[5]。但大部分中职学校重视专业知识和技术的教学,常会忽略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及班级文化的建设,导致毕业生在就职后,无法适应企业管理体制,无法胜任企业相关工作,导致淘汰和离职的情况发生。而工匠精神的融入,能够最大限度地将工匠精神的企业文化融入校园班级文化中,使学生在良好文化氛围中形成高水平的职业素养,使其在毕业后进入职场能够立足、生存及发展。

二、工匠精神融入中职学校职业素养及班级文化建设的途径

(一)工匠精神融入中职学校职业素养培育1.培养中职学生工匠精神的路径原则。第一,探索并挖掘教育资源,实现统一专业课程工匠精神培育。在中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中,工匠精神作为重要的理念和内容,在不同专业的教学中应高度重视。这表明,在中职学校教学中不仅要利用思政课教学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更应重视利用其他专业课程体现工匠精神对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作用,根据每个专业的教学特点,对学生实施针对性的工匠精神培养[6]。第二,充分利用本土资源,统一教学的实践技能和理论知识。中职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只有将理论知识融入专业的实践能力中,才能够充分发挥专业知识作用,在实践中充分认识自身工作的责任意识,深化领悟工匠精神意义,提升工作的实践才能。中职学校作为中等教育的重要机构,不仅为低学历学生提供良好发展、就业平台,其在推动当地社会进步和发展中也具备重要职能。2.工匠精神融入中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路径第一,组织工匠精神讲座,扩展理论知识教学视野。定期组织传统文化相关内容思政课讲座,主要内容为工匠精神文化专题。根据各专业及各系部的教学特点,选取相应内容的工匠文化专题,使其更加符合专业的实际情况,实现个性和共性的统一。例如,对于计算机专业学生,进行工匠精神的文化专题讲座重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精益求精、技术创新、创业发展的意识;对于会计专业学生进行工匠精神的文化专题讲座,应重点培养其风险安全意识、诚实守信意识及责任信心意识[7-8]。扩展理论知识教学,工匠精神的主要意义为一种高水平的职业精神,虽然工匠精神在不同专业中被赋予不同的意义,但其理论思想一致体现人们一丝不苟、稳中求实及兢兢业业的职业精神。在中职教学中,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及价值观,对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具有很大益处。伦理知识的学习,能够使人明辨是非,知廉耻、懂荣辱;史记知识学习,能够使人鉴得失,看成败、知兴替;古诗的学习能够使人志高昂、情飞扬、人灵秀。通过扩大理论知识教学视野,使中职学生能充分了解中国文化、人文精神、思想观念及道德规范,从而获得启发,逐渐形成高水平的职业素养。第二,以教师为范,建立工匠精神教师团队。教师作为教学内容的实施者,对学生建立良好学习理念、维持规范学习行为均具有重要作用,而建立一支职业技术水平高,职业素养良好的教师团队对学生建立工匠精神,提升职业素养是一项重要保障。一方面,强化并规范培养教师机制,提升中职学校教师团队工作建设的起点,对新入职教师强化全面培训和考核,严格根据考核合格与否,选取入职教师,同时应尽量吸纳优秀的、具备工匠精神的教师进入团队;持续性促进教师团队的发展,重点对各教师进行岗位的培训,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提供较多的学习机会,使其能够在教学的发展中保持良好、主动、积极的学习状态。另一方面,在实践教学指导中,应鼓励教师将工匠精神培养作为职责融入学生的培养中,保证在课堂教学中具有高效、严谨的教学行为,在操作技术中具备精湛技艺,在讲解理论知识中能够深入浅出,利用多样性、创新性及有效性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想要成为优秀技术人才的渴望,鼓励并引导其在中职学校学习中掌握知识、熟练技能、形成具备责任感、具有担当的工匠人。第三,建立网络信息工匠精神学习平台。通过互联网信息手段学生传播工匠精神的精髓,使其在学习阶段、就业阶段及工作成长阶段均能够得到工匠精神的培育,从而实现中职教育的终身教学目标,持续培养技术人才及具备高职业素养的工匠。第四,校企合作,教学和产业相结合。对于培养学生的技术能力和工匠精神,学校应加强合作教学,与企业之间合作,将企业文化环境中爱岗敬业、持续创新的示范案例及其工作精神引入校园文化精神培养中。利用学校内设置实践班、学徒试点班,邀请相应企业技术人员至学校,对学生进行工作实践的指导,进行职业工匠精神的传递,使学生接近企业工作内容及文化精神,从而实现理论知识及实践工作统一,提升学生工作实践能力的同时,形成高水平的职业素养。

(二)工匠精神融入中职学校班级文化建设1.中职学校建设班级文化融入工匠精神的重要性调查企业实际用工情况后,发现有部分中职学校毕业生在进入企业相应岗位后,对自身身份的转变无法尽快地适应,尤其在适应企业管理制度中,其缺乏一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企业管理体制与校园管理体制间存在较大差异,若毕业生在进入企业后还处于校园管理体系中,无法及时转换自身角色,就会增加企业淘汰率和离职率。为改善上述情况,中职学校要以就业导向为核心,将工匠精神融入班级文化建设中,使班级文化、校园文化贴近社会文化,提高学生对企业工作的认同感,对工匠精神的理解度,使其在完成学业后能够尽快适应就业岗位。将工匠精神融入中职班级文化建设,不仅能够促进职业学校整体建设质量的快速发展,而且工匠精神充分满足学生毕业后成长和发展需要,使其在工匠精神长期的熏陶下,承担工作职责,在职业生涯中取得进步和成功。2.中职班级文化建设融入工匠精神的途径第一,转变中职学生传统文化观念。教师应通过自身对工匠精神的认识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精神内涵及理念。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人们普遍认为工匠所制产品应该属于高贵身份人才或具有特权的贵族,工匠精神在传统观念中被赋予遥不可及、望而生畏的感觉。而在中职学校中,大部分学生认为工匠技术并不现实,自身无法达到此种精神境界,对工匠精神也产生望而生畏的感觉。随着国内经济水平的提升,城市和企业不断建设和发展,工匠精神已经作为职业精神融入各企业工作生产中,并要求工作中每个员工均具备这样的精神境界。基于此,教师应在班级文化建设中起到表率,以自身语言、行为及教学为出发点,使学生在学习中充分认识工匠精神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在课堂中教师以典型案例讲解为学生作出示范,使其能够在学习中形成克服困难、坚韧不拔的精神,营造具有工匠精神的班级氛围。第二,建立具有特殊性、专业性的班级物质文化。在教师的引导和教学下,中职学生对工匠精神有了准确的理解后,将班级物质文化作为班级文化建设的重点而实施,以便促进物质文化与工匠精神的相互融合。根据专业的特点、未来职业规划目标,各班级可讨论分析具有专业特色的班训,提升班级的文化活动。第三,在班级行为文化建设中融入工匠精神。日常行为考核方面:在中职学校学风建设、班风建设中应大力弘扬学生的创新敬业、吃苦耐劳及锲而不舍的精神。可根据相应企业的行规标准,如值日制度、请假休息制度、工作作业完成制度等,从学习过程中各环节入手,建立规范严肃的班纪和班风,使班级内每个学生均能够根据制度遵守规则,在学习中严谨、认真、负责,为毕业就职做好充分的准备,以便尽快适应工作岗位,胜任工作任务。企业行规学习方面:班级管理者应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引导学生学习相关专业行规,教育的内容包括做人、做事的原则及基本要求;强化学生的时间观念,如会议时间、课程时间及作业任务完成时间;强化待人接物的要求,使日常学生间相处、学生和教师间相处能够以要求为准则,将其内化于心,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第四,班级精神文化中融入工匠精神。班级文化主要由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所组成,而这些文化均是实质性的,常被称为硬文化。而在班级建设中融入工匠精神,不仅需要重视硬文化,还应利用软文化,提升并维持班级文化建设的热度,保证在班级中学生均能够根据工匠精神对自身进行严格要求,定期组织班级文化活动,凝聚学生的工匠精神,推动工匠精神的融入,使教师和学生同时进步。

三、结语

综上所述,职业素养及班级文化建设对中职学校学生从业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使中职学生在企业工作中存在一定的价值,在学校期间应在培养其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的基础上,培养其工匠精神,通过工匠精神内涵的分析,引领学生提升职业素养,指导中职学校从多层面建设班级文化,将工匠精神从其思想、技能上充分渗透,为中职学校学生未来职业生涯进步和发展奠定重要的基础。

作者:赵莹 单位:安徽省阜阳卫生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