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09 10:16:55
导语:在公园景观设计探究3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一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森林步道是以森林为主要依托,以徒步旅行为主,也可利用其他非机动方式通行的带状休闲空间。森林步道为徒步者近距离欣赏和探索大自然提供路线,是徒步者游憩和健身的介质,是森林公园建设必不可少的部分。森林步道的建设为森林公园提供了景观连廊,是人文与自然结合的重要通道,契合了人们亲近自然、尊崇自然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1项目概况
福安市天马山森林公园位于福建省宁德市福安市104国道的附近,与市中心之间的距离仅为2km。天马山的山势陡峻,山形似天马一般展翅飞翔,森林公园气空气清新、气候怡人,山林青翠,是休闲郊游、登山徒步的绝佳去处。由于森林基础设施不完善,会影响森林公园的发展,因此,本文结合福建省林业局“百园千道”的生态产品共享工程计划,推进建设森林步道,以完善森林公园的基础设施,让天马山真正成为远近闻名的健身、避暑胜地。在对福安天马山森林公园现状调查的基础上进行森林步道项目的设计,步道设计总长度为13km。根据现有的景观资源对项目进行建设,周边有天马山森林公园、白云山风景名胜区等,将资源作为生态共享工程建设的主要内容[1]。
2设计原则
森林公园步道设计贯彻落实生态产品共享工程计划,遵循“因地制宜、优先利用、安全为本”的基本景观设计原则,进行森林步道建设,为徒步者感受自然和走入荒野提供机会。森林步道建设理念是提倡步道尽量硬化,主要做好步道排水系统、路沿防护,重点放在步道的功能性设计提升,即注重建设平台和林下休闲空间,提升解说系统水平,即标识标牌系统建设与生态文化挖掘。
2.1因地制宜
应强调因地制宜、因形就势,避免模式化建设。通过优先利用现有资源,有限度地建设、选择自然友好的材料和低影响的使用方式,切实保障生态效益和环保效益,提高资源利用率。设计应保持步道的原始风格,保留周边自然资源的原始风貌,保持自然生态系统完整性和原真性,营造自然和谐的森林环境,实现生态效益与森林景观效益之间的协调[2]。
2.2优先利用
在休闲、安全、便利和对环境影响最小的基础上,实现森林、湿地、地质公园、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等区域之间的连接,优先挖掘利用自然景观的价值,实现废弃道路、林区道路、古道和特色村落等区域之间的科学利用,构建完整的森林步道系统,实现自然与景观、生态与效益之间的结合。同时,也应在保护原有森林资源的基础上进行设计,保护步道沿线的景观资源、生态环境、动植物的栖息地和名胜古迹等[3]。
2.3安全为本
在满足森林步道建设一般要求的基础上,应以保障人的基本安全为前提,满足人们的休闲、观赏、游憩需求,切实发挥森林生态康健功能。步道沿线的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应满足徒步者的基本求生需要,设置完善的防护设施、标识系统和救援设施。
3设计内容
3.1步道布局与线路设计
天马山森林公园步道建设穿过公园内部,实现与周边景观资源的串联。天马山的山林大部分地势高低起伏,小部分地势平缓,布局应根据原有的山峦地势进行设计,公园内将建设13km长“三个环形”步道的整体空间布局体系,第一环形长度为3.01km,第二环形长度为2.08km,第三环形长度为7.91km。环山步道,既是路,也是景,不仅是组织景点、景物的纽带,也是游人视觉与身心体验的实体和载体[4]。森林步道布置四处步道出入口、两处观景平台及多处休息点,将步道将各景点进行有效连接。根据地形环境,在步道线路设计时,多选用“之”字型、S型等曲线类型,考虑自然和文化因素,遵循“因地制宜、优先利用、安全为本”的原则,将总体区域模块进行划分,设计出天马山森林公园的步道系统图。
3.2步道路面设计
森林步道建设以利用去除杂草的山野土路为主要形式,提倡土质、草质、腐殖质等松软和具有一定弹性的非硬化路面,尽量减少硬质材料的使用,非必要不进行路面硬化。天马山森林步道的路面铺装类型有三类:原土路面铺装、砂石铺装和石材(毛石)铺装。在步道出入口、观景平台和休息点处的人流集中,驻足时间长,用砂石铺装和石材铺装设计了小面积的硬化场地。结合地形陡峭、山体护坡的需求,一部分路段以石材作为材料设计台阶路面。森林步道景观设计严格贯彻因地制宜和优先利用的基本原则,使用现有的天然材料或当地原材料进行施工作业,保留步道内原有的生态,以降低施工难度,实现步道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协调。
3.3步道宽度设计
以《国家森林步道建设规范》作为参考,天马山森林步道主要穿越区域为荒野区域和近自然区域。同时,步道宽度设计要符合徒步者活动空间的需求。天马山森林步道的设计主要营造休闲静谧的林下空间,为了减少对环境的干扰、节约成本、提升荒野体验,因此,根据路段的不同情况,步道设计宽度控制在0.6~1.5m之间较为合适。
3.4配套服务设施设计
配套服务设施设计应符合景观设计的基本理念。配套服务设施设计充分贯彻落实安全性原则,考虑到森林步道环境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在步道周边的合适位置设置休息平台、亭子以及公厕等相应的设施,为森林公园内游览人员提供基本的休憩服务。在步道景观设计中,不仅要建设基础的休憩服务设施,也要在步道区域内提供相应的标识系统设计等。除对配套设施进行实用性设计外,也要重视相关设施的外形设计、颜色设计与环境之间的融合。步道的配套服务设施主要包括公共服务设施、标识系统两大类。
3.4.1公共服务设施的设计(1)公共服务设施主要有观景平台、休息平台、亭子、公厕、座椅、垃圾桶等。设计步道公共服务设施的基本要求主要有:①在设计公共服务设施前,需实地考察现场的情况,充分考虑步道的长度和周围的森林资源,设计相应的服务设施;②要结合步道周边环境、空间情况,步道长度、宽度和坡度,地质结构的安全性和徒步者体能状况等因素进行合理设计。设计休息平台时,也要考虑设置的位置能让人们在徒步途中方便休息和观赏美景。(2)观景平台、休息平台和亭子不仅可以为公园增添美景,而且能为徒步者提供一个驻足休息、欣赏美景的场所。按照天马山森林步道的长度、距离和实际应用要求,设计两处观景平台(设有亭子、座椅)和多处休息平台(设有座椅)。观景平台以亭台的方式进行设计,采用木平台结构,设置木凉亭和椅。依托原有的森林资源,观景平台和亭子要设置在森林公园中视野开阔的眺望点,创造观赏点,同时,也提供了让人们休憩和遮风避雨的地方[5]。休息平台应建在绿草如荫、视野宽阔、坡度较缓和地质结构稳定的地方,设计时,还需要把控平台的形状和面积大小。(3)随着森林旅游业的发展,公厕的舒适、卫生、文明环境是不可忽视的设计要点,也是对人们的关照和尊重。在森林公园公厕的设计上,充分考虑森林公园范围大,人群分散,森林资源类型丰富,环境自净能力强等因素,公厕类型主要采用生态厕所。生态公厕对地域环境和安装条件不受限制,还能在没有水电的区域使用,节省资源并减少对外界环境的依赖性。设计上注意外形不要特别醒目,要以周围环境能够融合的材料为主[6]。(4)休息座椅是森林公园中不可或缺的设施,它不仅舒适、安全、能供人休憩,还可以美化环境,提升公园设施的品味。休息座椅最好是设置在半公开、半私密的地方,不宜设置在无遮荫和危险的地方。结合天马山森林公园的总体设计方案,其休息座椅主要使用木质座椅和石头座椅,这两种材质的座椅可以适应户外风吹日晒的多变环境,并能与周围环境相统一。
3.4.2标识系统的设计标识系统是森林步道建设的基础设施之一,具有指示、引导、解说、警示等的功能。天马山森林公园步道设计四个步道出入口,在出入口、重要节点等区域设置相应的导览牌和方向指引牌,对森林公园的情况进行介绍和引导。在步道开敞的空间、休息平台等区域,设置相应的解说牌,对地域文化、景观资源进行介绍说明。在步道分叉口处设置方向指引牌,对休息区域、公厕等位置的距离和路况进行指示,徒步者可根据自身身体状况及康养需求自行选择。同时,在适当位置应设置警示牌、里程牌等,对危险区域、重点区域等进行标识。森林步道环境中不宜设置大体量的警示牌和里程牌,容易造成和自然环境的不协调,但需要突出标志性。
3.5植被设计
在森林步道环境中,植被景观有利于身心健康,因而,植物品种的选择和营造至关重要。天马山为自然山体,林植条件较好,植被覆盖率高,野生植物资源丰富,自然环境优美。但是,存在乔木植被较单一、植物色相变化不明显,乔木密度高、林下植被不易生长,山地地形后期养护较困难等问题。因此,植物配置应充分考虑到现实的自然环境情况,减少人工干预,保持环境的原始生态。现状乔木种植密度高,无需增补,只需在登山步道景观节点处,补植耐阴、适应性强、粗放管养的灌木及地被,增加植被种植层次。对施工过程中造成的植被破坏进行复绿即可。种植植物选择开花、观叶、有香气的灌木及地被植物,如双荚槐、杜鹃、巴西野牡丹、草花等,丰富中下层空间植物景观效果。
3.6投资保障措施
对森林步道的景观进行设计,贯彻落实优先利用和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则,以最小的投资满足环境效益和景观效益。为保障设计方案的有效落实,在对既有步道现状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进行步道的节点设计和区域设计。森林步道建设应建立稳定的资金渠道、完善后期的管理机制,从而保证步道建设的可持续性。在明确设计原则和设计内容的基础上,实现生态效益、景观效益之间的协调统一,以满足人们的安全、生态、休闲、娱乐需要。
4结语
综上所述,在福安天马山森林公园步道设计过程中,提出了项目概况、设计原则、设计内容等设计要求与思路。通过多种景观元素之间的协调设计应用,切实保障森林步道景观设计满足因地制宜、安全性、优先利用原则,充分发挥森林步道的景观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人们提供便利通道、娱乐身心的同时,感受大自然森林文化。
作者:吴慧文 单位:福建省源野景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公园景观设计探究篇2
当前,社会发展进入了新时期。随着生活水平、思想观念的变化,人们开始追求高品质的生活理念和生活环境。在这一背景下,口袋公园这一公园形式在我国的城市建设中脱颖而出。景观设计是城市口袋公园建设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口袋公园的整体效果,因此,城市建设者要积极探索口袋公园景观设计的有效路径,为城市居民提供优质的景观环境,提高居民生活的幸福感。
1城市口袋公园的概念
口袋公园的概念最早由景观设计师罗伯特·泽恩于1965年提出,他认为口袋公园占地面积小,与1~2栋建筑面积差不多大,将会成为未来的一种新型公园,备受群众喜爱。在现代化的城市建设理念中,口袋公园是一种城市微型公园,呈斑块状分布。具体而言,口袋公园是指依附于建筑外的小面积场地,其不但可以是具有一定纪念意义或休闲价值的单一小场地,如喷泉小广场、小型植物空间等,也可以是零散空间组合而成的多块空间,具有多种功能,广泛散布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口袋公园最初设计的目的是,在高密度城市中,为人们提供一个小型空间的休息场地,缓解城市压力;当前,其目的逐渐演变为给商务区、学区或居住区的人们提供一个小型的开放空间,供其休息、放松。城市口袋公园有利于提高城市空间的利用率,整体优化城市景观环境,增强城市地域性标识度,提升居民生活的幸福感。
2现代城市口袋公园景观设计的原则
2.1整体性原则城市口袋公园景观设计的首要原则就是整体性,即公园布局必须科学、合理。对此,设计人员要准确计算公园的辐射面积,并对规划区域和服务人群等要素加以分析,立足于区域特点来合理选择场地和整体设计。同时,设计人员还要确保规划使用的建设场地与周围的河道、街道、建筑等有效协调,使口袋公园与城市整体规划相辅相成。此外,在设计城市口袋公园景观时,设计人员还要确保其具有城市统一元素,从而确保景观的统一性和辨识度。
2.2功能性原则城市口袋公园作为散落于城市各个角落的一类公共空间,与城市人群的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在进行城市口袋公园设计时,设计人员务必注重提高公园的实用性和功能性。口袋公园规模较小,难以实现核心功能的多样性,但其灵活性高、数量多和分布广等特点却能够有效满足周边人群需求。因此,设计人员在对单体口袋公园进行景观设计时,不但要注重核心功能的设计,还要使其具备多个辅助功能。如某个口袋公园的核心功能为锻炼、健身,设计人员就要在区域主要位置设置公共健身器械,但为了使公园同时具有休闲、娱乐等辅助功能,设计人员要尽可能满足周边人群对休闲桌椅、长椅的需求。这种综合配置的口袋公园功能性更广,更容易受到居民的青睐。
2.3环保性原则合理规划设计城市口袋公园对于提升城市空间利用率、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人民居住环境、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设计口袋公园景观时,设计人员应充分考虑到景观的环保功能、生态功能等。例如,口袋公园要尽可能地使用太阳能光伏发电装置,选择无毒无害、兼具装饰性和生态性的树种及花卉,使用无污染、易回收的装饰材料,设置节水灌溉装置和生态卫生间,等等。
2.4安全性原则相较于大型综合公园而言,口袋公园具有松散、灵活等特点,但其安全性相对不足。因此,在设计口袋公园景观时,设计人员要充分考虑到公园的安全性。首先,设计人员要重视公园的围合程度和开放程度的平衡,处理好公园边界规划问题,这对公园进出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其次,设计人员要对口袋公园进行群组或片区的合理划分,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配备一定数量的管理人员;最后,设计人员要充分考虑到防火问题,合理规划布局,设置防火疏散通道,配备专业防火设备。
2.5以人为本原则口袋公园是一个开放性较强的空间,主要服务于周边居民。因此,景观设计还要体现以人为本原则。在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要充分考虑周边目标服务人群的生活习惯、年龄构成、实际需求等各个方面,使口袋公园的装饰风格和植物配置等能够切实满足周边人群的需求。例如,某个口袋公园的适用人群多为儿童,设计人员就可以适当添加儿童娱乐设施,合理选择装饰线条和色彩,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使公园景观显得生动活泼。
3口袋公园景观设计要素
3.1合理的空间划分口袋公园景观设计要素之一就是合理的空间划分。口袋公园一般处于市区的人流密集区,并与周边的街道、商业区、工业区和居民区等融为一体,即其所处位置通常比较复杂。例如,福建省泉州市洛江区万虹路口袋公园周边有万虹路、万安中心小学、杏园小区及居民区几大空间,学生群体和居民群体是该口袋公园的主要使用人群,这些群体有着不同的空间需求。因此,在进行景观设计时,设计人员要有效梳理建设空间与周边空间之间的关系,合理规划园区景观,确保景观带与功能区有效区分和衔接,严格把控景观空间布局结构,确保设计的合理性和精细化。
3.2多层次的植物配置植物是公园景观设计中不可或缺的元素。花卉和灌木具有一定的观赏性,能够给人带来视觉上的享受;绿地草坪能够拉近人与自然的距离,增强景观的亲密性;大型乔木可以起到良好的遮阳等效果。设计人员需根据口袋公园所处区位环境和生态环境及公园的规模大小、规划形式和功能性等要素合理选择花卉、绿地草坪、灌木、乔木等。例如,在万虹路口袋公园的植物处理方面,考虑到公园处于市郊地带,靠近公路及高架桥,设计人员在进行美化景观设计的同时也结合了高架桥的日照、光线条件,选择了适宜的耐阴植物。此外,设计人员还要适当采取群植、对植等植物栽种方式,同时在景观节点设置观赏性较强的植物,用于增强口袋公园景观的层次性,使公园更具美观性。
3.3丰富的公共设施在进行口袋公园景观设计时,设计人员应根据公园的核心功能和辅助功能,在全面分析周边人群年龄特点和生活方式的基础上,合理布局公共设施,适当布置景观小品和休闲座椅等设施。例如,由于万虹路口袋公园空间辐射范围广,涉及周边的安置房回迁居民、原住民、万安中心小学师生、外国语中学师生及附近的工作群体,所以在公园公共设施的配置上,设计人员设置了一定数量的儿童娱乐设施、老年人运动健身设施、休闲座椅等。
3.4功能性照明设施在口袋公园景观设计方面,设计人员要合理选择照明设施。照明设施不但是提供光照的主要设施,同时也是装饰性设施,其能够起到装点公园和渲染公园夜景氛围的作用。设计人员可以使用射灯、路灯、庭院灯、草坪灯等多种灯具类型,大幅增强公园夜景的层次感和氛围感。与此同时,设计人员要确保灯光类型的主次分明——射灯等主要灯具应设置在重要景观节点,其余地点设置路灯、草坪灯等即可。此外,设计人员需要注意的是,夜晚灯光要适中,灯光太强不利于渲染公园夜景,灯光太弱不利于公园的安全管理。
3.5有特色的铺装设计人员需要根据口袋公园功能区的设置特点,合理进行铺装设计,例如,在儿童功能区铺设带卡通图案的拼图方砖,在休闲区域铺设常规广场砖,等等。同时,设计人员还要充分考虑到铺装的防水性、耐磨性和防腐蚀性等。设计人员也可以根据城市地域文化特色和公园设计风格等选择适宜的铺装材料,并合理搭配铺装色彩。在万虹路口袋公园设计中,设计人员将具有泉州当地特色的闽南红砖等融入了景观铺装。
3.6城市地域性文化融入地域性标识作为城市的视觉符号,体现了城市的审美特点和文化传统,是城市重要的标志性内容。因此,在口袋公园景观设计中,设计人员要适当加入具有城市文化特色的历史印记、文化符号、民族标识等,在优化城市景观形象的同时为口袋公园增添特色文化内容,充分发挥口袋公园的人文价值。
4万虹路口袋公园设计实践
近几年,福建省泉州市打造了多个口袋公园,每个口袋公园都各具特色。比如,在新车站西北侧绿地,设计人员围绕原有的五棵大榕树进行铺装及休憩设施布置,将绿地设计成叶片形,在榕树盘根处散铺碎石,形成同心圆交错布局的林荫广场;整体设计以“年轮、岁月、归家人”为主题,寓意“落叶归根”。在刺桐路宝洲街口绿地,设计人员以彩色透水混凝土为地面材料,并以绿植点缀,使得整个绿地错落有致;场地内侧以榕树为主景布置活动广场,还设有坐凳、石桌及适量健身器材等。万虹路口袋公园也是泉州市一个极具特色的口袋公园,下面笔者就其设计实践进行具体分析。
4.1项目概况万虹路位于福建省泉州市城市主干道路交会处,周围有外国语中学洛江学校、万安中心小学、杏园小区、家富丽家具城以及红星美凯龙等商业区。万虹路口袋公园位于沈海高速高架桥下,场地内有电线杆,场地较为平整且一旁有共享单车停放点。
4.2项目定位万虹路口袋公园项目旨在打造一个集文化、运动、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小型公园。公园内部融合闽南窗花、童谣景墙、水上浮岛、闽南红砖、花海漫步等元素,充分体现出闽南特色。
4.3方案设计设计人员基于区域发展现状,结合现有万虹路与周边道路的交叉关系,以及万安中心小学主要出入口与万虹路口袋公园人行道的衔接情况,合理优化广场和园路:在入口增设特色标识牌,增加童谣景墙、雕塑小品、闽南条石座椅、花海漫步道等设施;根据不同人群的需求,设置了文化交流区、健身运动区、儿童游乐区、传统文化展示区、闽南文化小品区以及休闲平台等区域;在主交通干道旁设置公交休息区,全面丰富公园功能,使公园兼备文化性、生态性、惠民性等特点,彰显地域特色和时尚气息。万虹路口袋公园是一个集文化、运动、娱乐为一体的休闲口袋公园,采用闽南童谣等一系列具有泉州本土特色的文化元素,营造充满闽南特色的景观空间,同时结合现代形式的曲线铺装样式,打造轻时尚的独特的景观空间。
4.4植物配置万虹路口袋公园旨在打造一个四季花境:春——繁花似锦;夏——绿树成荫;秋——叶色缤纷;冬——温暖冬阳。植物配置上体现了三大人性化亮点:①不同植物打造主题性空间;②不同季节营造四季变化;③打造闽南传统文化篇章。公园主入口及中心花池植物以多层次的植物搭配为主,营造入口景观。靠近万安中心小学地带,设计人员在保留原有乔木情况下,结合场地的开放性特点,局部配置了灌木球类植物;考虑到高架桥周边及高架桥下景观空间的光线问题,设计人员为万虹路口袋公园配置的植物以耐阴地被植物为主,这种植物配置方案在保证景观效果的同时,也大幅提升了植物的存活率。万虹路口袋公园改造鸟瞰图如图1所示。综上所述,万虹路口袋公园规模虽小,但精细化、惠民性、功能性等特点突出,不但能够满足上班族、儿童的休憩娱乐需要,同时也能为城市居民生活提供多样化的活动空间,可谓泉州市城市发展中的一大亮点。
5结语
口袋公园是现代社会城市公园建设的必然方向,其对于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维护城市生态环境、推动城市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设计人员要坚持整体性、功能性、环保性、安全性和以人为本的原则,从区域整体发展情况、地方文化特色、公园用地周边环境以及人群的不同需求出发,进行城市口袋公园景观设计,提升城市居民的幸福感。
作者:张希仃 单位:福建百禾市政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公园景观设计探究篇3
目前,我国运动公园景观设计仍处于基础研究阶段,集中于运动公园概念和规划层面,缺乏对城市公园选址、功能分区、景观设计方法等方面的系统研究。相关研究关注点应逐渐从美学层面转移至使用群体行为心理需求,使设计更加符合使用者的心理需求,带给使用者更多的美好感受。以往的体育公园在功能分区、选址、景观设计等方面缺乏对居民心理需求的考量,应在方案规划阶段融入情感化设计理念,并重新考虑运动主题公园内在含义。
1相关概念
1.1情感化设计在《设计心理学———情感化设计》中,唐纳德·诺曼[1]教授提出情感化设计3个层面,即本能、行为、反思。其中,反思层面最能反映居民心理诉求,反思设计涵盖较多领域,与文化、产品及产品用途紧密相关,相同物品往往被不同使用者赋予截然不同的价值。
1.2运动主题公园公园以运动文化为主题、体育锻炼为目的,运用现代综合科技,在提供优质运动场地的同时,营造积极、健康的氛围,实现居民运动行为的良性引导,应用学科包含环境行为心理学、人体工程学、景观生态学等。
2情感需求分析
通过了解人们对运动主题公园景观的情感需求,从反思层面进行探究。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的方式,对南京市3个运动主题公园,即武定门公园、钟山体育运动公园、玄武湖公园进行实地调研。其中,线下问卷300份,线上问卷140份,共计440份,有效回收问卷428份,有效回收率为97%。
2.1受访者基本信息将调研中的受访人群按照年龄段分为未成年(18岁以下)、青年(18~40岁)、中年(41~65岁)、老年(66岁以上)4个阶段。由图1可知,年龄在41~65岁的受访者占总人数的46.5%,占比最高;18~40岁的青年人数次之,占总人数的40.42%,小于18岁的儿童与青少年和大于66岁的老年人占比偏小,分别为7.24%、5.84%。由图2可知,女性共158人,占总人数的36.92%;男性共270人,占总人数的63.08%。从职业分布来看,在受访人群中学生共59人,占总人数的13.79%;科教文卫工作者共34人,占总人数的7.94%;企事业单位人员共162人,占总人数的的37.85%;个体经营者共83人,占总人数的19.39%;公务员共23人,占总人数的5.37%;退休人员共67人,占总人数的15.65%。
2.2运动时间和运动类型由图3、图4可知,18岁以下人群运动时间集中在1~2h和3h以上,主要运动类型为极限运动(61.29%)、轻体育运动(48.39%)、竞技性运动(45.16%);18~40岁人群的运动时间集中在1h以内和1~2h,主要运动类型为轻体育运动(83.24%)、竞技性运动(31.24%)、民俗运动(21.97%)、极限运动(21.39%);41~65岁人群的运动时间集中在1~2h和1h以内,主要运动类型为轻体育运动(95.98%)、民俗运动(35.18%)、竞技性运动(29.65%);65岁以上人群的运动时间集中在1~2h和2~3h,主要运动类型为轻体育运动(88%)、民俗运动(28%)。根据实地访谈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龄前儿童运动参与度高于少年,18岁以下的小学生和中学生热衷于充满活力的极限运动和竞技性运动,以滑板和篮球为主,由于还在上学的原因,基本上都是利用周末进行长时间练习;老年人对健身器材的使用频率高于其他年龄人群,参与运动的主要目的是社交陪伴、休闲娱乐;青年人运动主要集中于夜晚和节假日,更偏重新奇、冒险、时尚的运动项目,注重个人成就与展示,竞技性运动和极限运动较多,例如,篮球、滑板、足球等,运动时长1~2h,日常体育锻炼参与度低于老年人;中年人运动健身意识较强烈,多以家庭或朋友结伴的形式参与,喜好方面偏向专业型运动场地。
3反思层面设计原则
3.1趣味性原则提升运动主题公园景观的趣味性,可吸引人们前往或长时间逗留。赋予运动公园景观情感化设计,既能为运动者创造多样化的互动体验,又能全面提高运动质量。
3.2叙事性原则根据反思层面情感需求模式,通过叙事性表达实现运动者的情感带入,从而提升运动状态。根据公园不同的功能分区创造不同的活动环境,并融入不同的叙事情景,能更好地营造运动氛围,激发运动兴趣。
3.3文化性原则运动主题公园作为城市公园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为城市提供大量公共空间,而且其景观能凸显城市和地域特色,呈现地方风土人情,让当地居民产生强烈的归属感。3.4象征性原则通过用户能够感知和解码的符号语言,实现信息的理解和认同,从而达成情感的共鸣,形成心理暗示,在潜移默化中对运动者起到激励作用。
4反思层面设计策略
4.1丰富体验乐趣目前,较多运动公园布局单一、空间利用率低,未结合地形进行设计,最终呈现出来的景观效果欠佳。年轻人与老年人运动喜好不同,公园中趣味性设施较少,缺乏吸引力,较难激起年轻运动者的好奇心和探索心理。因此,应丰富人们与景观的互动方式,从视觉上、听觉方面丰富运动体验,满足使用者多元化感官体验,例如,将运动公园变成打卡地,或根据人体尺度设计舒适的休息设施、游乐设施,或增加趣味性项目,如攀爬、滑梯、蹦床等,从而丰富人群的运动体验。另外,不同季节、不同时间,运动主题公园景观会发生不同的变化,可引起人们探索的兴趣。例如,导向牌上写鼓励的俏皮话语,鼓励人们坚持运动;又如,利用不同景色的不同变化引导人们探索美景,从而延长运动时间,以此凸显运动主题公园的意义。
4.2提升运动景观主题性近几年,公园中运动和健身的人数呈增长趋势,健身气氛浓厚,随着运动人数的逐渐增多,问题不断涌现,具体表现在:一是运动公园功能分区不明,公园内随处可见运动者的身影。二是运动区域和休息区域缺少过渡,人行步道、健身步道边界划分不够清晰,较多人在人行步道上进行锻炼,阻挡了行人前进。三是公园往往是简单划分出几块空闲场地放置健身器材,无法满足大众运动需求。基于上述问题,运动主题公园设计应充分满足不同人群的运动需求,包括运动跑道、休闲步道等。细节上利用景观花带、灌木丛等分割运动空间,体现运动公园活力的同时,增添运动氛围,吸引并激发更多的人群运动。
4.3实现地域文化传承运动主题公园景观空间应凸显运动主题,并加强情感体验,带给人们归属感的同时,能更好地传承人文精神。应尽量提取可辨别性较强的地域文化元素,对这些文化元素进行拆解再拼接或重组,视觉上形成强烈的冲击力,从而充分体现当地人文特色[2]。
4.4优化设计语言目前,较多运动主题公园景观设计表现力不足,应充分挖掘设计语言背后的抽象含义,利用知觉符号和象征手法让人们理解主题中的“隐喻”精神[3],从而激发人们的探索心理,优化居民运动体验。在设计过程中,始终秉承化繁为简的思路,以最清晰的形态,通俗易懂的设计语言与人们进行互动[4],从而在运动主题中寻找创新点,利用景观表达方式与人们产生情感共鸣。
5结语
运动主题公园不仅仅为城市居民提供简单的运动场地,还需要充分考虑景观设计是否能对使用者的行为和心理实现良好的引导,是否能突出体育文化这一鲜明主题。因此,在设计实践中应遵循趣味性、叙事性、文化性、象征性原则,从丰富体验者使用乐趣、增强运动景观主题性、实现地域文化传承、优化设计语言四方面进行运动主题公园景观情感化设计,防止设计风格趋同。
参考文献:
[1][美]唐纳德·A·诺曼著,何笑梅译.设计心理学———情感化设计[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2]王松华,王利亚,梁潇.构建哈尔滨地域文化特征的城市冰雪景观[J].设计,2016(19):154-155.
[4]刘学,李萌.基于情感化设计的加载页面设计研究[J].设计,2020(07):30-32.
作者:韩雅慧 袁源 单位:南京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