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10 10:08:33
导语:在校园文化建设思考3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一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1岭南文化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1.1利于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不断提高综合素质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社会竞争的要求不断提高。高校育人的目标已经不仅仅只是使大学生学到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能全面发展。而大学生正处于思想高度活跃、“三观”日趋成熟的关键时期,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提升学生的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成为一个真正对国家有贡献的人。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岭南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文化育人的过程中,将其渗透在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对大学生的熏陶和影响,有利于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更好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1.2更好地促进校园文化建设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高校要构建文化育人质量提升体系,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高校校园文化凝聚了学校的办学历史和办学特色,折射了学校的精神文明风貌,是学校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为优秀校园文化的形成提供更好地思想助力,增加校园文化的底蕴和内涵建设。而岭南文化作为中国岭南地区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学术、文学、绘画、书法、音乐、戏曲、工艺、建筑、园林、民俗、饮食、语言、侨乡文化等众多内容,将其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引导大学生进一步了解和熟悉岭南文化,可以增强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不断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将其与校园文化进行融合,不断促进优秀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发展。
1.3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曾对文化自信特别加以阐释,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互联网环境纷繁复杂,在各种西方文化思潮、真假难辨信息的影响下,外来文化对我国的文化产生很大的影响,引导大学生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显得尤为重要。学生在传承和创新岭南文化的过程中,不断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综合素质不断提高,有发自内心的自豪感和优越感,必能促使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不断发展,增强当代大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进而增强对民族的认同感和对文化软实力的高度自信,使文化自信不断增强,更好地激励大学生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更好地促进国家战略的实施。
2岭南文化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面临的困境
2.1学校的重视程度和投入度不够尽管学校多次提出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并要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力度,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但由于现实的压力,往往将主要精力放在抓学业、抓就业等方面,更加重视的是如何提升教学质量、拓展生源等问题,导致在文化育人方面的形式和重视程度不够,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工作流于形式,在开展各种第二课堂活动时,也都侧重于结合专业、日常教学等方面的内容来进行第二课堂活动的设计,与岭南文化及其他传统文化方面的活动较少,在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上对这块内容的要求也较为缺乏,即便有相应的宣传教育和活动,开展的形式也较为单一,未能在学校中形成大面积的覆盖,没有起到深层的文化育人作用,相应的文化氛围较为缺乏。相关的制度建设也不够健全,资金上的投入也不够,在校园的整体规划、布局和文化景观上都缺少岭南文化的元素,没有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2.2学生对岭南文化的认知不足目前,大学生在校期间面临学业和就业的压力较大,学生群体普遍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较浅,对岭南文化的认知就更加缺乏,更多时候只能凭兴趣靠自主学习和了解。且由于目前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各种信息鱼龙混杂,学生的识别能力和判断能力有限,过分地追求潮流,缺乏作为大学生要承担起文化传承职责的意识。有少部分学生可能对岭南文化进行了相关了解和初步探索,但大部分都仅局限在表面,或是为了第二课堂获得学分的需要,活动的需要,而不是从心底里想去学习和了解。同时面向学生的新媒体太多,借助微博、微信等各种新媒体平台,学生能了解到更多的外来文化,对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都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在引导学生对岭南文化的传承与学习上带来了不小的影响和冲击,很多信息可能都不是出自官方平台,资源未能达到有效的整合,难于做到取精华、弃糟粕,在弘扬和传承岭南文化上就会出现一定的困难。
2.3课程开设不多和教师的参与度不高很多高校在开展教学活动中很缺乏相关的岭南文化课程,有些只是简单增加了一些跟传统文化有关的教学课程或内容,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略有涉及,大多数时候都是比较片面的,而且体现的程度也不高,没有形成规范的教学设计和体系,同时对教学效果和师资底蕴也没有很重视,一般都由一些基础课程的老师兼任,或只是开个简单的选修课,老师本身也缺乏对岭南文化相应知识的积累,因此在引导学生传承和弘扬岭南文化,使之更好地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上存在了一定的局限。再者,由于近年来大部分高校教师日常的教学、业务及行政工作及其繁忙,同时还有自身学历和职称提升等方面的现实压力,很多教师本身没有太多的时间去了解和熟悉岭南文化,在弘扬、传承和创新岭南文化方面的参与度不高,更加没有去思考如何将岭南文化更好地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目前高校的很多社团组织的指导老师很多时候只是挂名,并没有最大程度的发挥指导作用,在开展相应的文化活动时并没有很好的参与进来。
2.4弘扬和传承的形式单一,缺乏创新高校在开展岭南文化宣传教育及其他传统文化教育上目前主要还是以第二课堂建设为主,通过传统的讲座、展演、海报、参观、社团协会等形式来辅助进行,弘扬和传承的方式较为单一,或者只是简单的借助一下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流于形式的宣传教育,且很多活动形式大于内容,容易导致学生对岭南文化传承者的认知不明确,出现应付课程、应付活动的现象,校内的景观布局关于岭南文化的渗透和宣传太少,在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工作过程中,缺乏对教育方式的重视与关注,不注重课程创新,缺乏教学整体设计,无法凸显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优势与价值,因此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知识了解甚少,学习兴趣不高,传统教学模式过于滞后,大部分高校学生缺乏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认同,在专业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中存在严重的偏科问题,无法积极参与到优秀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实践中去。
3提升岭南文化在高校中的融入度以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3.1学校要提高重视程度,加大投入力度学校层面要提高重视程度,不能只是停留在表面的重视。首先,要在边实践边完善的过程中逐步做好相应的制度建设,为岭南文化更好地融入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制度上的保障,更好地发挥文化育人的作用。其次,要结合当地和学校的特色,开设岭南文化相关课程,将其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模块纳入教育教学体系,这对激发师生对岭南文化的重视度,及对地方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最后,要不断提供“人、财、物”的支持,围绕文化育人培养专职的师资团体和人才,并在校园的整体规划、布局和文化景观上融入岭南文化的元素,定期更新,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设置专门的办公场地和开展线下文化活动的专属场所,提供相应的硬件和软件设施,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让岭南文化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在校园里百花齐放。
3.2加强引导和宣传力度,增强学生对岭南文化的认识在学校重视的基础上,要加强引导和宣传力度。随着时代的发展,校园文化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学生的识别能力和判断能力有限,对学生来说,加大了学生对文化选择的难度,要引导学生积极自主的参与岭南文化的传承,充分整合资源,利用图片、微视频、公益广告、动漫、微课等丰富多样的学习形式,将岭南文化中的文学、绘画、书法、音乐、戏曲、工艺、建筑、园林、民俗、饮食、语言、侨乡文化等内容有效融入校园文化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之中,在传承的同时不断结合时代的发展去创新,增强学生对岭南文化的了解。除了校内的宣传和引导,还可走出校外,利用周边的博物馆、岭南文化建筑、岭南印象园等,作为实地参观和实践,现场感受浓厚的岭南文化氛围,发自内心地接受文化的熏陶,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同时也要鼓励学生将岭南文化主动向家人及外界社会进行传播,主动传承,增强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荣誉感和自豪感,进而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3.3用好用活新媒体技术,创新弘扬和传承的方式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随着新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在开展岭南文化传播时已经不能完全依靠传统的方式,要充分结合时代的发展要求,用好用活新媒体技术来开展文化育人工作。虽然目前新媒体工具层出不穷,给高校在进行文化育人的过程中提供了很多资源,在利用好微博、微信、抖音等师生经常使用的平台之外,高校可利用易班将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自易班进驻各高校以来,已日渐成为各大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生活服务、文化娱乐等一体化服务的全国性大学生网络互动示范社区,目前已在全国高校实现了覆盖。它已是新媒体时代凝聚学生、服务学生、教育学生的新探索,在高校学生管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而它本身具有的“开放性、便捷性、安全性、功能多样性”等特点,给高校在传承和创新岭南文化的过程中提供了更多的便利,我们应充分利用易班平台,将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使其成为传承与创新岭南文化的新阵地。
3.4加强相应的课程建设,培养师资队伍强大的师资队伍,是弘扬和创新岭南文化的中坚力量,鼓励老师多进行与弘扬岭南文化有关的教学设计,加强岭南文化及其他传统文化的课程建设,定期给老师进行校内外的培训,使他们能更全面系统的了解如何更好地进行岭南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提供课程录制条件和建设经费,支持老师线上线下相结合进行精品课程的设计,开设岭南文化相关的第二课堂课程,并让学生选修相关课程,给予一定学分。鼓励成立相关组织社团,给予一些政策上的支持,让老师担任实质性的指导老师,指导学生举办与岭南文化相关的学术、文学、绘画、摄影、音乐、美食等活动。用喜闻乐见的方式使岭南文化深入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在校园内渲染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从而不断促进优秀校园文化的发展。同时,要鼓励和引导老师多进行成果的总结和提炼,多形成相关优秀的工作案例、论文和科研项目,并在申报相关科研项目时,设置相关的研究专项,增添老师深度传承和创新岭南文化的动力,一方面使工作的效果能够不断的改进和提升,另一方面老师有了更多的成果,也能更好地应对工作和职称晋升的压力。
作者:欧舒馨 卢毅大 朱迎春 单位:佛山职业技术学院
校园文化建设思考篇2
红色文化是承载中国共产党初心与使命的精神与物质载体,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加强红色文化教育有助于培育爱国主义精神,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培养优良道德品质。大学是价值观、理想信念树立的前沿阵地,扣好大学的第一粒扣子,是激励大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不竭动力。而使红色文化融入大学校园,可以发挥其价值引领、思想奠基、行为指导的重要作用,推动大学生真学、真思、真信,把握时代脉动,汲取精神养分。当前,部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存在轻意识、不全面的发展情况,致使大学生对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树立正确价值观、坚定共产主义信念的理解薄弱,这促使红色文化融入大学校园成为必要。
一、红色文化有效融入大学校园的必要性
(一)新时代传承红色基因的时代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他指出,要教育引导全党全社会深入学习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要在党史学习中明理增信。红色是共和国鲜亮的底色,更是每一个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鲜明特色。新时代,大学生群体作为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和中坚力量,深入学习红色文化精髓,传承红色文化血脉,赓续红色文化精魂是推动“红色江山不变色”的重要因素。红色资源是党和国家宝贵的精神财富,红色血脉是流淌在每一个人心中的动力源泉。党的伟大奋斗历程创造了伟大成就,形成了振奋人心、启迪智慧、砥砺品格、开创未来的鲜明红色文化,传承好、发展好红色文化,使红色文化成为青少年成长的一部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红色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关键部分,是革命战争年代用铁与血铸就的,是人民用泪与汗浇灌的,是中国共产党人与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我国的红色文化历史悠久,内涵深厚,影响范围广,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比拟和超越的。红色文化是我国最突出和鲜明的标识,更是我国独具特色的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强调红色文化的重要性,并曾先后多次走访河北的阜平、西柏坡,山东临沂,福建古田,陕西的延安、铜川,贵州遵义等革命老区,多次指出要将“井冈山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联系、结合起来。可以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背景下开发好、应用好、利用好红色文化,高举红色革命文化旗帜,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道路,是人民群众所衷心拥护和热切期盼的。
(二)深入弘扬红色文化育人的重要作用从历史的发展轨道来看,中华文明兴衰更迭,众多能人志士挥洒豪情,指点江山。面对积贫积弱的近代中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诞生,一批批爱国勇士以肯吃苦、不怕死、拼命干的革命精神推翻了三座大山的压迫,成功建立了崭新的中国。我国有着深厚的红色革命文化基因,这些基因仍旧流淌在人们的骨血中。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步伐加快,全球化趋势势不可挡,校园文化也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经受着各种挑战。在这一时期,要牢固树立正确价值观,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政治引领、价值导向作用,将红色革命文化与对大学生群体价值观的影响与发展结合起来。大学生群体作为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加强其思想导向,是使其树立坚定社会主义信仰,成为社会主义接班人的良好途径。红色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涵,推动其融入大学校园,促进形成红色校园文化生态圈层,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共同创造,高度概括,打造红色文化体系,对推动大学生走向正确的思想道路,发挥其铸魂育人功效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红色文化有效融入大学校园的可行性
(一)社会重视度的提高传承红色基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红色文化引领学生健康成长。用红色文化铸魂育人是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方式之一。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共和国是红色的,不能淡化这个颜色”。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吸收中外优秀文化创造的先进文化,是中国人民价值观念体系中的一部分。种树者必培其根,红色文化走入大学校园正是培根育魂的重要途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红色文化走入中学、大学校园这一社会趋势不可避免。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思潮涌动,面对信息大爆炸的现实考验,如何提升青年群体,特别是处于发展中的大学生辨别信息的能力,如何使大学生用红色基因补钙壮骨是需要审慎思考的问题。根据2016年度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国家重大和重点招标课题指南中的“社会变迁进程中青少年价值观的发展与影响机制研究”,其作为重点招标课题,深刻反映了当今时代青少年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重要性。道德行为的产生需要道德习惯的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深深扎根于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如何使大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在其价值观确立的关键时期需要优秀的文化土壤。将红色革命文化与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与发展结合起来,体现其铸魂育人的强大功效,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红色资源是红色基因的载体,中国共产党要坚持始终高举红色旗帜,勇立时代潮头。湖南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和深厚的精神文化内涵,其所承载的更是无穷的红色基因。深入开发与应用“第一师范”红色资源,是讲好革命故事、英雄烈士故事,启迪智慧,富蕴自身的重要途径。要将红色资源进行总结提炼、实践创新,最终发挥它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功能,形成课程开发价值、教学价值、校园文化建设等育人价值,革命精神价值、爱国主义价值、文化自信价值等精神价值,以及推动社会主义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价值。与此同时,开发好、应用好湖南红色文化资源,打造湖南经济特色发展。利用湖南红色资源,把这种红色文化精神渗透到湖湘学子、湖南人民,乃至于全国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对营造社会良好氛围、提高人民精神素养、塑造优秀奋斗品格起到坚实的作用。
(二)红色文化资源的丰富性湖南省悠久的革命传统历史在中国革命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也是众多著名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出生地,他们为新中国的解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湖南是红色资源大省,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之一,一部中国近代史,半部由湖南人写就。毛泽东故居、刘少奇故居、胡耀邦故居、何叔衡故居、雷锋纪念馆等红色文化资源丰富,长株潭三角区分布着众多革命遗址,而这些早期革命活动和老区根据地的建立由于时期特殊,大多分布在边远落后地区。大学校园应该深入挖掘地方红色文化资源,推动革命地区建设与校园文化物质精神建设双向同行。从湖南文化的脉络来看,湖南红色文化资源离不开湖湘文化传统的熏陶与蕴染。自春秋战国以来,湖湘文化前身有着诸如楚文化、南蛮文化、杨越文化、舜帝文化等多种文化传统,这些多种形式的文化汇聚影响着湖湘文化的形成。湖湘文化的爱国主义是湖湘文化发展演进的主旋律之一。楚地作为南蛮之地,受制于自然环境因素,楚人在与恶劣自然条件的斗争中,创造了灿烂的楚地文化。屈原作为楚地文化的代表人物,爱国主义思想根植于他的内心。“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深刻阐发了对贫苦大众的怜悯与同情。“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明确表达了不惧牺牲,不畏困苦,一心为国之本色。其忧国忧民、忠君爱国、坚强不屈、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感深切影响了湖湘文化。而后,湖湘文化在两宋时期高速发展,张栻在发展城南书院的同时,不断扩大湖湘学派的规模与影响,他的讲学吸引了一大批游学学子,各地学子慕名前来听学,研习理学经典,这不仅使岳麓书院在全国更加闻名遐迩,湖湘文化也因此得以扩大传承与发展,湖湘学子受张栻、朱熹务实之学影响,在山河破碎的近代求真务实。晚清时期,曾国藩的思想开启了湖湘文化的新篇章,深受理学“经世致用、修己于身、积极进取、锐意变革”传统影响,在风雨飘摇、命运可危的晚清锐意改革。在他的指导下,建轮船、造兵厂、开学府、引西方先进思想,与此同时创立“湘军”。在湘军练兵的过程中,保留其湖湘本土之士的质朴、刚劲、不屈不挠的性格与品行,辅之以经世致用的儒家道德和理学思想,湖南本土之士的吃得苦、霸得蛮、耐得烦的传统特质更创造性地转化为敢于牺牲的血性、敢于吃苦的驽性和敢于执行的勇气,并融入湖湘文化,提升了湖湘文化的深度与广度。
三、红色文化有效融入大学校园的途径及方法
(一)以校园精神为核心,引领学校思政融入红色文化校园精神是校园文化的集中体现,也是校园文化内涵的生动诠释,将红色文化融入校园精神,从校风校训等方面突出表现红色文化的深刻寓意,是引领校园文化融入红色文化的重要内涵。校园精神所要塑造的核心价值,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培育的内容,可以整体引领整个校园的价值塑造。通过校园精神增添红色文化元素,打造独特的红色校园精神风貌,不断引领师生自主教育,提高教师和学生的价值判断与选择的能力,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与奋斗目标,为大学道德与法治教育提供丰富内涵。独特的红色校园精神是大学德育的明确现实,坚持发挥其对大学生的思政教育价值塑造的引领作用,推动道德与法治教育本土化、校园化、特色化。校园精神归根到底是校园师生优良精神风貌的概括提炼,集中反映了全体师生的共同信仰与文化价值取向。将红色文化融入校园精神,促进教育主体自身的自觉意识,发挥其自我内化、自我教育的作用,推动全校师生更加主动自觉地接纳红色文化。
(二)以红色资源为载体,推动学校建设融入红色文化湖南是一个红色省份,在革命时期培养了一大批仁人志士。根据本地红色文化资源,通过宣传他们的事迹与革命精神,对大学校园的建设具有相当大的实际应用价值,也为其提供了资源基础。红色文化资源革命精神价值的载体存在,其本身也可以作为学校建设的载体,从而优化校园文化建设的时间模式,使校园建设与红色文化中的价值观念相一致,推动传承与弘扬红色文化。弘扬红色文化与推动校园建设的目标都是相通的,其根本在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以革命实践、革命遗迹、革命人物事迹等具体物质平台,将其与校园建设相结合,发挥红色文化的政治引导功能、文化传承功能及道德示范功能,促进校园建设与红色文化构建同向同行发展。
(三)以课程教育为导向,促进教育实践融入红色文化红色文化融入课程的最重要的形式是结合思政课堂。红色文化是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产生于革命战争时期,是中国革命历史的提炼和精华。红色文化是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要将红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育,推动学生贯彻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正确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专题活动是红色文化融入大学校园的具体表现。弘扬红色文化,可通过组织开展相关主题活动日、班会等实操性较强的方式进行,使学生通过活动正确把握红色文化内涵,并结合特色节日开展红色活动。通过七一建党、八一建军、十一国庆等节日庆典,充分挖掘其中的积极元素,开展易于组织、有教育意义的实践活动。地方教育资源的拓展是红色文化融入“社会大课堂”的集中体现,要让大学生亲身参与实践,亲身体验红色文化,亲身感受红色精神,了解光荣革命传统,结合本土红色文化资源,打造红色社会实践大课堂.
四、红色文化有效融入大学校园的意义
(一)强化理论武装,实现红色文化与大学校园有效对接让红色文化理论知识进入大学校园,用精神寄托与充实学生的思想内涵。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学习,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路径,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最终形成丰富的红色文化成果,推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深刻了解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立、创新与运用,使学生把握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节点,透过历史的长河真正认识到社会主义才是中国兴旺富强的根本。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人民选择、历史证明、实践决定的路径才能推动完成中国梦。
(二)丰富实践内涵,展示红色文化与大学校园的价值体悟红色文化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精华”,让红色文化走进大学校园,对校园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红色文化推动校园文化的政治性,依托校园华景,不仅能不断增强学生对红色精神的内在体悟,更能够给校园文化建设指明方向,不断增强其政治性,丰富校园文化内涵。用红色文化装点校园,用红色资源为校园建设提供大量素材,拓宽了校园文化建设方式,引导学生树立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
作者:周孜玉 张嘉仪单位:湖南第一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校园文化建设思考篇3
一、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定义、作用及内涵
高职学校文化是一个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校园文化。它既是学院的重点服务范畴,也涵盖了全体学生和老师。它同时又是一种重视高职教育的社会人文群体,强调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和体制文化。从协议的视角出发,高职院校的学生文化建设有着更大的现实意义。即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体制文化和行为文化。这也获得了教师们的普遍认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是一种精神文化。学校文化作为环境教育的一种力量,起着主导作用,对所有学生和教师都有着无形的影响。这种影响不能超越任何对象。其次,由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特殊性,其学校文化具有鲜明的职业性。职业技术教育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提高企业对学生职业技术素质的要求。高职院校文化必须融入企业文化,这就决定着学生参加企业实践,感受企业文化。作为职业教学与职业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专业的学校文化也应该具有自身的文化特点。在可能的情形下,我们也应当尽力地为具有职业指导能力与入门级职务的专家们发展职业。在这方面,更赞成对高职学校企业人文意义的评论高职院校的学校企业文化,是物质文化与非物质精神文化的结晶。有形物质文化也应包含物质文化与社会行为文明。因此高职学校最终建立了学校企业的人文环境,是物质精神文化、制度文明与学科和人文学科的统一,同时具有实践性与教育性。
二、校企深度合作的必要性
1.企业发展需求教育项目系统地包括资源、场景和学习过程等活动。通过与教育机构合作设立的教育机构,充分利用实用的教育方法,丰富学生的经验和知识,提高学生的技能和能力,增加他们的就业机会。目前,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是基于相互的需求和发展,以及教育机构与企业在“就业、职业、产业”层面的合作。企业发展的所有主要方向都是基于人才的实际需求,教育是按专业、岗位和阶段进行的。要保证高职院校与企业的良好融合,必须提高融合的效率和深度。作为双方长期合作的一部分,双方建立了相互信任合作机制。学校和教育机构在共同利益框架内的合作是一条互惠互利的发展道路。2.院校发展需求校企合作是实现高职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手段。在更广阔的社会市场经济发展背景下,国家必须确保社会对职业教育提供新的客观需求。使高职学校为生存与发展而努力。因此中外高职学校职业教育的成功案例,都有其自身的优点。发展国家和地区教育,就是要增强国家和地区学校的综合实力。除了未来的社会和经济集成商和生产者,管理企业也是未来学生们最主要的工作。两者之间的微妙关联,决定了企业组织高等教育的前提。企业适应产业发展和地区需要,为社会未来发展提供公共服务。比如,目前兽医和生物技术产业的重点需求就是宠物食品的安全产品。生产过程一般包括前、中、后三部分,而这三部分受行业结构调整和人口不规则变动的影响更大。所以,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学科也应该重视对创新型人才的培育,而优化学生就业的教学理念也是培养的基本准则。
三、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模式及校企文化对比分析
在全面提高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的过程中,学院和教育机构之间合作的核心是进行科研协作。电子教学将直接获得课堂教学与实践经验与技术的融合。因此校企合作对于高职学校、高职学院以及中小企业均具有相当的重要意义。学校文化和创业文化是共同的、一致的。他们具有共同的文化特征,塑造和引导着人们,并扮演着感染者的角色。它们的本质是意识形态。他们的外在表现是群体行为的标准,他们对人们的影响往往不是直接的,而是秘密的。公司和学校与人力资源开发有着天然的联系。随着学校向公司的转移,相关人才的专业技能和文化素养自然会发生变化。因此,企业文化和学校文化是分不开的。因此,高职院校文化必须将企业文化与学校文化相结合。这是发展企业文化的有效途径。
四、校企合作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职院校学生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培养载体。它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和灵魂,是决定高等职业教育胜负的关键因素。高等职业教育的生命力和竞争力,是高等职业教学与校际协作的最主要形式。高等职业教学与教育的内涵要同国内外关系发展相结合,学校办学形式要适度多样化。高等学校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原因与阻碍,可以大致分为如下六个方面。高职学校与高等教育组织的合作,将平台融入学校内高等教育组织的文化建设中,与企业二等席位间的合作也非常肤浅。与高等教育管理机构和国际教育组织合作,把缺乏的文化教学资源引进高校教育。高职院校和教育机构之间的合作没有有效的保障,无法融入学校教育体系。高职院校之间的合作、校园文化结构的整合、诚信缺失、校企合作等都不能涵盖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高职院校与机构在文化推广领域的合作程度不够,教育机构与企业的合作形式有限。
五、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考虑到高职院校、公司和组织在校园文化建设领域的合作所产生的问题及其在学校文化中的充分作用,与教育机构合作促进学校文化发展的具体措施可在以下领域实施。1.开展物质文化建设,营造美好校园环境在校企合作的框架下,促进校企精神文化的发展。特别是在学校环境中,所有的校园都成了学生学习的场所。提高教师素质,利用教室、走廊和广告墙“讲”校园墙,充分发挥校园网、学校杂志、学生会、相册等的公共作用。二是开展“吸引创业者入校”活动,创建学校教育基地,引进企业,创造职业教育条件,提高对职业文化的理解。2.开展精神文化建设,提升学生职业素质在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职院校可以利用企业形象塑造学生良好的职业形象,保证企业的多元文化范围,进一步促进学生的职业教育。在学生精神文化建设方面,学校要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鼓励学生积极学习知识,关注学校的文化特色。组织专业竞赛、学生自主创作竞赛、项目设计竞赛等,举行专题讲座与辩论,以增加校园特色,丰富学生精神文化结构。并培养学员的一般专业技能。最后,利用校企合作,为学生举办主题演讲,做好实践性教学,吸纳优秀创业者,培训学生,帮助学生及时联系学校。从而保持学生的知识水平,为学生就业做贡献。3.开展制度文化建设,融入企业管理氛围发展校本文化创业,是高职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职学院制度构建上,要通过主动引进先进企业制度文化、价值观、企业职业绩效规范和企业管理理念,学习企业制度文化的优点,逐步构建并实现企业柔性管理制度和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在学校经营管理模式方面,可开展教学、管理模式与商业模式服务的结合,或从世界顶级企业中获取先进的经营管理经验,以形成严格高效的经营管理体系。最好将ISO9000引入当地高职院校的生产线,例如学生管理系统。让学生感受到公司管理氛围和企业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在校企合作模式中,必须建设校园文化,学校、企业和教育机构必须共同创造学校文化。坚持校企合作,提高高职院校人文素质,促进学生社会化,提高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强调学校特色和工作水平,纠正认识和思想上的污点,企业要共同发展学校园区文化。它反映了高职院校工作的特殊性,提高了企业人才培养的质量。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是高职院校发展史上的宝贵遗产。它将继续以强大的力量和凝聚力在学校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B2019231)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徐明友,汪注.基于校企合作平台的高职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J].2022(3).
[2]石月皎.基于校企合作视阈中的高等职业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探析[J].2022(11).
[3]马杰,林峰,卓璧湖.基于校企文化融合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现状与对策[J].2022(4).
[4]郭世强.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职院校体育资源共享与校园文化建设研究—以陕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2022(17).
[5]黄远辉.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融入校企合作元素的新思考[J].2022(27).
作者:赵向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