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3篇

时间:2023-01-11 10:04:53

导语:在初中历史教学论文3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一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3篇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篇1

在初中历史学科的课堂教学中,要想帮助学生了解历史、学习历史,就要强化学生对历史学科的探索兴趣,提升学生对历史学科的探索欲望,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自觉性。这是初中阶段历史教学的重难点,也是教师在备课时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在许多初中生看来,历史学科不过是众多需要学习的科目之一,是繁重课业中的一项。学生只是出于考试的目的,在教师的监督下被动地学习历史,就如同完成任务一般,而不是客观地从自身发展的角度去看待历史这个学科。所以教师要进行引导,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学习历史,使学生发自内心地参与历史学习。

一、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性

1.历史课程的编定和教育形式的影响受苏联中小学教育和大学教育的影响,在长期的历史教育中,国内中小学阶段的历史课程设计常常以宏观的视角进行,中小学阶段的课程知识体系与高等教育阶段的历史专业课的知识体系区分并不是十分明显。在这一背景下,中学历史教材和基本的课时内容也存在知识体系过于严密、内容庞杂无端的问题,教学内容中往往出现大量的专业术语,而缺少一些通俗的内容,对学生的吸引力大大降低,同时,具有较强说服力的历史评论也比较少,一些评议观点与中学生当前的认知水平并不相适应,中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这不利于其历史学习热情的激发。同时,当前部分中小学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单调而缺乏应变,课堂教学基本上以历史知识的理论阐述为主,学生处于知识接收的被动地位。因此,学生的历史学习主动性较低,学习效果自然大打折扣,这对学生自身的素质发展和我国公民历史素质的提升都有所抑制。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具有现实意义,提升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既有利于提升初中历史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也能为我们国家的知识普及与历史素养教化带来积极影响。

2.社会现实的要求对于初中历史的学习,许多学生都会产生“学习历史到底有什么用处”的疑问。诚然,相较于数理化,文史学科的社会应用度并不是很强,于是有了“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俗语。在当前的校园中,我们也常常能够看到对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进行探索和深入学习的学生,许多家长也对数理化学科更加关心,而对文史学科的成绩要求不高,他们要求孩子必须学好数理化,从而为以后进入社会打下基础。在此观念和大的社会氛围的影响下,主动学习历史学科进行拓展和自我提升的学生越来越少了,学生只要求历史学科成绩合格,顺利通过考试即可,缺少深入学习的欲望。如此一来,初中阶段的历史教师又增加了沉重的教学压力[1]。为此,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大力培养学生的学史兴趣,以学生自身的学习兴趣来带动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教师的教学压力,提升课堂教学的完成质量,让学生从“因教师的要求而学史”转变为“因喜欢历史而学史”。

3.学生历史学习水平提升的必要性兴趣指的是推动学生对一项事物自发探究、积极探索的倾向,是学生实现自我发展的必然需要。兴趣的培养并不很受智力因素的影响,却能够对学生的智力开发产生重大影响。兴趣是教学活动赖以形成且不断强化的动力源泉,是学生勤奋好学的内在动因。当学生对一门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时,就会沉浸在学习过程中,甚至达到如痴如醉的程度。而学生对特定学科的兴趣深浅,也将对其学习效果产生直接影响。兴趣培养的重要性不言自明,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文学家孔子曾经有言:“知之者不如乐知者,乐知者不如好知者。”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也曾发表过类似的观点,他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杨振宁先生也认为:“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兴趣是自学学习的先导,是人们探究世界的动力,是最好的教师。对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遇到挫折困难才能顽强攻克,百折不挠。”在这些伟人的眼中,兴趣与学习、与成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学史兴趣的培养,帮助学生实现历史学习水平的发展和突破。

二、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策略

1.精心巧设课堂教学,多种教学模式并行在长期以来的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以课堂主导者的形象存在着,完全把控着课堂教学的节奏,而学生只是被动地接收信息。这样一来,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就会受到打击,甚至不断衰减,很难主动参与学习,也无法体验独立思考的过程。现如今,先进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手段被引入课堂,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也为学生认知水平的提升与自我意识的觉醒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传统的课堂模式已经不适应学生兴趣培养的需要了,教师必须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进行课堂教学,多元化课堂是现代教育中的流行趋势与发展方向。教师要让学生对课堂产生兴趣,从而更有效率地学好历史这门课,体会到历史知识背后蕴藏的多重信息。教师在帮助学生增长知识与阅历的过程中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历史课堂中可以运用的教学方式有很多,比较常用的有故事导人法和歌谣导入法。对于刚刚接触历史学科的初中生而言,比起枯燥的理论知识,学生还是更愿意以听故事的形式来了解史实,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可以多多收集与本堂课内容相关联的故事,比如古今流传的神话故事与民间传说,又或是一些古今文人所想象的,与某一历史事件、历史时期有关的小故事。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可以进行小故事展示,并针对小故事设置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从而激发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探索兴趣和探索冲动。教师还可以将小故事的内容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歌谣导入法则是选取特定的历史时期,将民间所流传的歌谣或诗歌作为课堂导入的内容。除了这两种方法,教师在日常生活中也要不断学习和积累,不断尝试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的丰富性。例如,在学习“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一课时,教师可以在课堂导入环节加入具有趣味性的元素。比如,教师先向学生提问:“同学们知道历史上的第一位女皇帝是谁吗?”学生思考后一起回答:“是武则天。”接着教师可以展示一些影视剧画面或游戏图片,并引导道:“同学们平时应该都或多或少地在游戏、电视剧等衍生作品中了解过武则天,那么同学们对她的了解到底有多少呢?先请几位同学来说一说吧。”学生畅所欲言,谈论自己对武则天的了解程度。教师还可以介绍一些有关武则天的趣闻轶事,比如神话故事中的“武则天贬牡丹花”等,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唐朝自贞观时期至开元年间的这段历史有所了解。在了解了这些趣闻铁事后,学生一方面能够积累对历史人物的了解,提升自己的知识储备,另一方面也能产生更强的代入感,从而在历史学习中更加投入,提高课堂学习的沉浸度和参与度,提升对历史学习的兴趣。

2.善用多种教学资源,引入多媒体技术在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多媒体技术对于教师来说已经不算陌生了,许多教师都积极将各种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为教学增添色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收集大量的照片、视频、音频,增加历史学习的渠道,从而增强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在课堂中引入多媒体技术,能够使学生比较直观地体会历史学科的魅力,感受过去的时代进程对今时今日的影响,这会令学生为之感叹,进而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使学生更好地体会历史的厚度与深度[2]。在一些教学设施比较完善的学校,教师可以通过收集整理资料,印发一些刊物,向学生进行历史事件的科普。教师也可以让学生一起参与刊物的制作,比如,每月整理和制作“历史上的今天”主题刊物,收集对应的历史事件的史实资料,使学生对过去和未来都能保持高度的体会,并能在对比中生成自己的观点与想法,增强对历史的感知能力和思考能力。历史学科覆盖面广,且具有高度的严谨性,因此,历史课堂教学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要想把课程讲得生动有趣,就要在备课阶段花心思设计教学方案。学生对多媒体技术有一定的新鲜感,面对着纸质课本,他们会产生疲惫感。教师如果能在课堂上展示一些图像和音频,就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学生的疲惫感,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提高学生历史学习的意愿。在运用多媒体手段时,教师要注重教学质量,不能让形式重于内容,导致教学流于表面。教师应使多媒体与教学相结合,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看视频,引发学生思考课件内容与课堂知识的关系。多媒体可以促进课堂教学的开展,不会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课堂之外。同时,教师也要注意筛选有效的教学素材,不能只重视趣味性,而忽略了知识性。例如,在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课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在课件中展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照片,并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这些照片拍摄于哪一年吗?这一年,我们国家发生了什么大事件?”学生思考后答道:“1949年新中国成立。”接着,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开国大典的视频或音频,让学生获得身临其境的体验感,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另外,教师还可以播放一些相关影片,比如,电影《开国大典》等,让学生充分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来之不易,从而认真地学习这段历史。

3.注重师生教学互动,课前课后积极反馈教师要在历史教学中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以及课堂参与情况,给予学生及时反馈与适当引导,在课堂教学中多与学生互动,让学生不仅是学习的接受者,还是课堂的参与者,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历史课堂上,不能只由教师主导课堂,而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推动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在课后,教师要养成反思的习惯,让学生对课堂教学进行反馈和评价,同时也要对学生的反馈和评价做出回应,不断改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水平。随着科技的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国家对教育越来越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水平往往决定着民族和国家的发展方向,人们要以史为鉴,总结经验教训,明确未来发展方向。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当牢记使命,为祖国的发展贡献力量。例如,在学习“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一课时,教师可以在课件中展示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图片,比如,《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然后向学生提问:“你们能说出这些图片展现的是哪些历史事件吗?你们能说出这些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历史影响吗?”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对之前学习的课程进行复习。接着,教师可以引入本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思考:这些历史图片有什么共同点?能不能用几个词语来概括近代中国外交的特征?学生畅所欲言,教师进行补充和引导。最后,师生一起总结问题答案,明确新中国的外交特点。

三、结语

虽然兴趣教学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重视,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仍然有许多教师不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应对当前的教学进行反思和优化,把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放到重要位置,不断优化教学模式,用心设计教学方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学习历史知识,让学生把历史学习当作一件快乐的事情,在学习过程中有所收获,实现全面发展。

作者:汤小娟 单位:长汀县第二中学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篇2

初中历史课程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部分学生对过去发生的事件缺乏良好的时空感知能力,致使历史教学效果难以达到预期。历史故事具有形象性和趣味性,而且符合学生认知思维和心理期待,运用历史故事实施历史教学能够显著增强教学质效。因此,教师应当明晰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价值,根据历史课程内容、教学流程科学选择和引入历史故事,深化学生的历史探究体验,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和时空观念,从而提高初中历史教改水平,下面我们就对历史故事的教学运用展开浅析。

一、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价值

经过历史学情分析和广泛的理论实践研究,笔者将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价值总结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运用历史故事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历史学习需求。初中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教师带领学生了解历史事物时,若只依靠教材中的历史概念文字,容易增大学生的思维发展和理解压力。历史故事是一种极具趣味性和知识性的教学材料,学生日常就比较青睐阅读奇趣故事,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巧妙应用历史故事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历史学习需求,如在讲授陌生历史事物之前,教师以历史故事作为导学开篇可以有效调节沉闷的课堂氛围,化解学生对学习历史新课的畏难情绪,同时依托生动的故事内容,促进学生步入历史时空情境,产生初步的历史感知,从而为学生历史深度学习创造先决条件。第二,运用历史故事有助于教师具象化呈现历史课程知识。一节历史课程经常包含多个知识点,且部分课程主题是抽象的、三言两语言明的,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有时课程结束了学生仍旧存在认知模糊之处。历史故事对历史事件的演变具有高度概括性,同时还能把生涩的历史概念名词具象展现出来,将难以言说的历史趋向和影响浓缩到精练的故事中,如在梳理比较复杂的历史脉络时,教师就可以借助相关历史故事引导学生理解历史事件的起因、发展过程和结果,使复杂的历史脉络变得清晰可感,从而加速学生消化理解历史知识,助推学生领略历史的宏大和魅力。第三,运用历史故事可以培育学生客观评议历史的思想态度。初中历史教学以培养学生历史解释能力为核心目标,部分学生在理解和解释历史时存在人云亦云、缺乏客观性等问题,制约学生辩证思维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发展。历史故事是一种优质史料,可以作为学生理性分析、客观评判历史事物的依据,如在评价历史人物、解释历史事物因果关系时,教师引入以人物或事件为中心的历史故事,指导学生对历史事件、人物、现象展开客观论述,围绕历史故事表达内在观点,不过分苛责古人,能够以全面、发展、辩证的眼光看待历史,这些都有助于培养学生客观评议历史的思想态度,从而驱动学生史料分析和历史解释能力的养成。

二、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一)精心甄选历史故事材料,保证历史教学效用的发挥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历史故事,精心甄选故事材料是第一位的。教师在选择历史故事时应该选择以真实历史为依据的历史故事,故事内容生动、主题明确、紧扣教材要点,同时还要采用合理手段呈现历史故事,使历史故事更加引人入胜,从而保证其教学效用的充分发挥,具体策略如下:第一,根据历史课程要点,搜集选择主题明确的历史故事。主题明确、契合教材是选择历史故事的首要原则。教师在具体选择过程中,应该先分析教材主题是历史事件还是历史人物,然后再针对性选择恰当的历史故事材料。如课程要点以历史事件为主,教师选择的历史故事内容必须先交代时期、空间方位等要素,故事叙述应按照时序、纵横、因果等铺展开来,表现出历史事件的演进过程,这样历史故事的内容更加密实,帮助学生迅速辨识课程主题。若课程要点是以某历史人物为中心,教师应该从该人物活动的历史年代和分期选择历史故事,比如在史学著作、考古资料中节选与教材历史人物有关的内容,将其整理、创编为情节生动的历史故事,对史实的空档做出合理的填补和连接,尊重历史的真实性,从而突出历史人物活动的典型特征,达到历史故事的高质量选择[1]。第二,创新故事展示方法,牵引和打动学生的历史情感共鸣。确定历史故事材料后,教师还应该在故事展示上倾注精力,力求利用历史故事激活思维、唤醒共鸣。如在展示一则历史故事之前,教师可以在互联网库中查阅与该故事有关的成语、古诗词、流行歌曲,以此类材料做引子集中学生思维注意力,然后再将历史故事娓娓道来,学生了解故事内容势必会更加投入。再如,从学生形象思维特点来讲,教师展示历史故事时,还可以搜集与故事有关的影视剧片段、建筑遗迹、文物图片等素材,呈现这些素材营造贴近生活经验、形象直观的历史情境,继而逐层铺展历史故事情节,这样历史知识的可见性就会大幅提升,学生在情感体验上倍感亲切,专注倾听和了解历史故事内容,从而实现历史故事的科学选择和创新展示[2]。

(二)把握历史故事运用时机,激发学生的历史探索动机将历史故事应用于初中历史教学,关键点是科学把握故事的引入时机。在不同的历史教学流程中,学生的思维状态和需求也不尽相同,教师在应用历史故事时,若是忽视时机的选择,将历史故事一股脑呈现给学生,会导致历史课堂沦为历史故事会,无法起到良好的教学辅助作用。因此,教师应用历史故事必须把握运用时机,根据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需要以及学生的生成状态合理确定历史故事的切入点,激发学生在历史课堂各环节的探索动机,相关教学策略如下:第一,在历史课堂导入环节应用历史故事。导入是最紧要的历史教学环节,同时也是应用历史故事的最佳时机。如在一节历史课的导入阶段,教师可以先播放一段和课程、故事主题有关的歌曲,同时对学生说:“想必这首歌大家都听过,歌曲背后隐藏着很多动人的历史故事,同学们想不想深入了解一下?”学生纷纷表示:“想!”接下来,教师正式讲述历史故事并观察学生听故事的表情和状态,学生听毕故事后,教师提问:“大家在故事中获取了哪些历史要素信息?”学生交流后反馈历史年代、事件经过、人物活动等信息,教师作小结:“这个故事只是该时期的一个缩影,今天老师就带大家走进这段历史,认识更多鲜活的历史人物,了解历史事件的演进过程。”这样教师就把握住历史故事的导学和激趣时机,学生深入探究历史课程的主动性非常高涨[3]。第二,在学生思维受阻时应用历史故事。古语云“不愤不悱,不启不发”,鉴于历史故事的启发性,其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时机,应该选择学生思维受阻之时。如在分析某历史事件起因时,学生由于对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缺乏了解,分析起因遭遇难点,教师此时就可以为学生讲述具有代表性、能够反映当时社会文化状况的历史故事,并追加启发导语:“同学们,历史事件的起因往往和社会、文化环境存在密切关联,老师讲的历史故事是否能带给大家一点启示?请大家结合故事中的社会现象阐释历史事件的起因。”在历史故事的启发下,学生立即展开激情讨论,并准确、全面地分析出历史事件起因,这样学生思维阻滞被顺利消解,同时养成良好的唯物史观。第三,在学生质疑好奇时应用历史故事。学生的个性思想和好奇心都比较突出,在历史学习中学生产生质疑、困惑、猎奇等问题都是常有的事,教师抓住这些时机应用历史故事,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历史思维发散。如在学习某历史时期的科技和文化知识时,就有学生对当时的科技成就产生好奇并提出疑问:“老师,古代没有现代的科学研究条件,是如何发明和研究科技的呢?”教师先表扬学生的求索精神,然后向学生讲述当时研究发明科学技术的历史人物生平故事,在讲到卓越的科技研究成就时,教师还可以在电子白板上展示考古发现的科技成果实物或者该科技工艺的复原流程图等,这样不但充分满足学生猎奇心,还能使学生体会古人高超的智慧,增强学生历史钻探兴趣和民族自豪感[4]。

(三)开展历史故事角色扮演,加深学生的历史事物理解角色扮演可以使学生对历史事物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同时调动学生眼、耳、口、手、脑多重感官,教师基于历史故事组织学生参与角色扮演,能够驱动学生迈入历史时空,加深学生的历史事物理解,从而打造个性飞扬、别开生面的历史课堂,相关教学策略如下:第一,讲述历史故事,组织学生分组、分角色扮演。在这一步,教师应该先向学生讲述或呈现历史故事,学生熟悉故事内容和情节后,教师揭示角色扮演任务:“同学们,请大家以老师讲述的历史故事为摹本自主划分小组、确定角色,用剧情演绎的方式重现历史故事情景。”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课程主题对角色的行为表现展开合理的想象和还原,用表演和良好的语言表达投射历史故事所反映的人物活动或社会现象,从而使学生入情入境,对历史事物产生深切感知。第二,阐述角色扮演心得,归纳总结历史课程要点。基于历史故事的角色扮演活动结束后,教师还需进一步引导学生阐述心得体会,如历史故事关于某爱国运动,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还原当时爱国青年的游行示威,教师可以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抒发感想:“同学们刚才的表演让老师热血沸腾,从爱国青年的游行路线和示威口号来看,你有什么独到的体会和见解?”学生探讨后反馈:游行路线反映出当时爱国青年对卖国贼的不齿和憎恨,示威口号体现出反帝和反封建思想。教师赞同学生解答后,可以继续引导学生分析该爱国运动的直接原因、根本原因和发起意义,让学生结合历史故事和表演体会总结爱国运动的发展阶段和结果,最后参照教材概括爱国运动对新民主主义革命产生的积极影响,这样在历史故事表演活动的带动下,学生对历史事件理解更深刻,并得到爱国情感的熏陶。

(四)借助历史故事拓展延伸,提高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历史故事除了可以运用于历史新知输出和探究环节,还能作为历史教学的拓展延伸材料。部分学生在参与一系列课堂探究活动后,对教材历史事物仍存在认知不到位之处,教师此时若仓促结束,会给学生遗留知识死角,不利于学生历史解释素养的发展。因此,教师不妨应用历史故事进行教学拓展和补充,使故事化教学贯穿历史课堂始终,促进学生对史实的深层分析和解释,从而开阔学生历史视野、达到培育学生历史解释素养的目的,相关教学策略如下: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基本掌握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之后,教师可以跟进为学生讲述和教材历史事件有关的拓展故事,同时提出深度思考问题,启迪学生的辩证思想和历史评议能力。如历史课程主题关于某项变法,教师在拓展阶段可以为学生讲述变法历史人物的结局故事,学生听完故事都唏嘘不已,教师趁势提问:“同学们,这个人物是变法的主要实施和推行者,但是他的结局却比较凄惨,那么是否代表该人物殒命于自己制定的制度下?这样看来变法还是成功的吗?”学生围绕拓展故事和问题展开热烈交流,在此期间,教师可以启发学生从变法内容切入讨论,依据变法对当时经济、政治、文化三方面的改革,评价变法的作用、积极与消极影响,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最后,教师把问题回扣到历史故事和课题本身:“现在大家对这则历史故事产生哪些感悟呢?”学生反馈:“评价变法的成败与否不能单看某个人物的活动和结局,必须结合正反两面的影响、利弊、趋向进行辩证解释。”这样通过历史故事应用,学生便养成客观评议历史事件的思维品质[5]。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历史故事,不但符合学生心理特征和历史学习需求,也有助于教师具象化呈现历史课程知识,还能培育学生客观评议历史的思想态度。因此,教师应该精心甄选历史故事材料,创新历史故事的展示方式,根据课堂教学流程把握历史故事的运用时机,激发学生的历史探索动机,同时基于历史故事开展角色扮演、借助历史故事拓展延伸,从而加深学生对历史事物的理解,提高学生历史解释素养。

作者:吴平娥 单位:甘肃省静宁县城关初级中学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篇3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传统教学模式也发生了创新性的变化。实践证明,信息技术应用于现代教学中,具有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1]。为此,教师要重视信息技术在现代教学中的应用,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以图文结合方式生动形象地将知识点呈现出来,让历史课变得更加生动和充满活力,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提高历史教学的质量水平。

一、用信息技术优化初中历史教学的策略

信息技术为课堂教学注入了活力,让课堂教学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因此,要利用好信息技术,讲究教学策略,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率。

(一)借助信息技术丰富教学资源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学生已经能够通过不同的渠道了解网络和使用网络,获取丰富的网络信息,所以,不仅教师能够借助网络辅助教学,学生也能借助网络,获取更多与历史学习相关的学习资源,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同时还能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因此,教师要进一步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资源,了解更多的历史知识,探索历史真相。例如,在教学辛亥革命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有更深刻的认知和理解,教师可给学生布置课后任务,让学生查询关于辛亥革命的历史资料,了解革命背景、革命经过、革命涉及的重要历史人物等等,学生课下利用网络途径搜集了大量关于辛亥革命的资料,对辛亥革命的经过以及历史意义具备更深刻的认识,通过学生课下的自主学习,除了帮助学生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外,还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且使学生逐步养成运用所学历史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思维习惯,真正提高了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二)借助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兴趣是学生最好的教师。提高学习效率最好的办法,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让学生自发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2]。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时,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枯燥的历史课堂“活”起来,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知和理解,提高学习效率。在传统的历史课堂中,教师采用比较单一的教学模式,很难将学生带入历史情境之中,这就为学生理解记忆知识增加了难度。信息技术丰富了教育资源和教学途径,教师结合教学内容,搜集相关的影像资料,把抽象的文字知识转化为形象生动的影视画面。例如,在教学第一次世界大战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借助相关视频片段进行课前导入,让学生先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间、经过和结果,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集中注意力,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在兴趣的驱动下,学生会保持探究的热情,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也会得到锻炼和提升,从而使学习效果事半功倍。再如,在学习甲午中日战争、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这些中国近代史知识时,教师搜集了相关的影像资料,将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中,深入了解当年的历史真相,明白落后就会挨打的道理。这种创设情境的教学方式,更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能有效促进学生积极探索历史真相的学习动力。

(三)借助信息技术突破重点难点历史事件中的人物关系、时代背景和具体经过,都是很难凭借教师之口展现出来的,过去学生只能通过教师口头讲述,借助想象力还原历史场景,而运用信息技术,教师就可将抽象的知识点转化为形象生动的视频、图片,将晦涩难懂的历史知识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了解人物关系历史事件的经过,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作为历史教师,不但要为学生讲解历史事实,传授历史知识,还要引导学生学习分析、概括、综合历史知识,从而拓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例如,广泛涉猎历史书籍,可以很好地拓展学生的历史思维,古今中外很多伟人都喜欢研读历史书籍,比如,毛泽东等。但是很多历史知识抽象复杂,学生理解起来存在一定难度,传统教学手段无法突破这些知识难点。为此,教师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化抽象为形象、变无形为有形,用图文并茂、声形兼备的方式呈现历史知识,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领悟,从而有效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另外要引导学生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借助丰富的网络资源还原历史场景,使学生能切实感受历史事件对历史走向的影响,让学生对历史有更清晰的认识和深刻的理解,提高自身辨析能力,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评价。此外,借助信息技术实施教学,可以极大地拓展教学容量,节省教学时间,促使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思考问题,从而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借助信息技术锻炼思维能力初中学生正处在思维过渡阶段,形象直观的图表影像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同时更好地帮助学生梳理所学历史知识脉络,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另外,思维能力的提高需要问题的引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借助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在提高学生答题兴趣和答题能力的基础上,提升学生自主提问的意识和能力,实现拓展学生思维的目的。传统教学中,不少学生在遇到问题时不敢提问,针对这种现象,教师首先要构建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勇敢提出自己的问题;其次,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提问,通过引导启发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积极性,同时也进一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在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课时,教师在课前搜集了许多关于介绍新中国成立以来获得的成就的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比如上海世博会、北京奥运会、神舟七号发射成功、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等等,给学生留出思考时间,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看到这些资料后的真实感想。在观察过程中,同学们都感受到了祖国在几十年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祖国日渐昌盛和强大。随后,教师播放了《东方红》的影像片段,烘托课堂氛围,引出这节课的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几代共产党人为了建设新中国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明白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最后,教师又借机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从哪一刻起中国人民真正站起来了?说一说开国大典的具体过程,谈一谈自己的感受。学生可以自己思考,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和同学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交流思想,互相学习,加深学生对这段历史的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激励学生在未来的日子里,为中华民族崛起而更加努力学习,实现了教书育人的目标。

(五)借助信息技术开展情感教育信息技术融合了图片、音乐、视频等多种功能,可以全方位调动学生的感官,为历史教学带来更多活力,有利于创造出良好的情感情境,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3]。因此,教师要借助信息技术开展情感教育,通过学习历史知识升华学生情感,触动学生心灵深处,陶冶学生情操,增强学生爱国情怀。例如,在学习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一课时,教师可借助播放《卢沟桥之歌》的视频开展教学导入环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实其对知识的感性认知。在苍凉悲壮的歌声中,学生们仿佛看到了革命先辈顽强抗击日本侵略者的画面,被先辈们不畏牺牲、奋勇杀敌的精神所感染,崇敬之情和爱国之心油然而生。再如,在讲授南京大屠杀这一历史事件时,教师借助配乐和影视资料,坚定了学生的爱国主义信念,使其对“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有了更深刻体会和认识,让学生时刻提醒自己勿忘国耻,肩负起振兴中华的责任。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利用信息技术还原真实历史事件,能够更加直观地让学生了解历史,从而也更加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感同身受,从而达到良好的情感教育效果。

(六)借助信息技术提高复习效率为了提高复习效率,教师可以将信息技术运用于课后复习环节中。引导学生在课下进行个性化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反复观看视频的知识点,巩固基础知识;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需求观看具有延伸性和拓展性的视频内容,从而进一步丰富文化知识,得到更好发展。当前,学生基本都掌握了移动终端的使用方法,能够通过网络交流互动。信息技术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利用碎片化时间自主学习,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这对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具有非常大的帮助。因此,教师可以将课堂教学内容录制成微课视频,放到网络平台上,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自由观看,及时查漏补缺,解决课堂学习中遗留的问题,巩固提高学习效率。同时,信息技术辅助学习可以提高历史学习的趣味性,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此外,在复习课中,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竞赛活动:每一组选择题包含五个问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快速答题,比一比哪个小组用时最短、正确率最高。另外,利用教学软件分析数据,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看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及时查漏补缺、调整学习计划。教师还可以将教学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制作成微课,学生利用课后时间复习巩固,在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让学生获得更大的进步。

二、信息技术在辅助历史教学中的几点注意事项

作为初中历史教师,应结合课程目标、学科特点,巧妙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历史教学的实效性,为此,教师必须要科学、合理地加以应用,在辅助应用过程中必须重视以下三点注意事项和原则。

(一)“灵活性和长期性结合”的原则有条件的学校,应坚持长期使用信息技术,对于缺乏信息技术基础的学校,也要积极创造条件。实际运用过程中,要注重课件的灵活性,不一定每节课都要制作完整的多媒体课件,而应将重点放在知识重点和难点上。同时,还可以灵活运用“拿来主义”,现在面向初中历史教学的多媒体课件越来越多,其中不乏很多优秀课件,教师可以从中选取适合自身教学条件的课件,在课堂上加以灵活运用,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二)“团结协作”的整合教学原则小组合作应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不但包括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也包括教师和教师之间的合作。通过团结协作的过程,每个学习者的具体想法都可以为整个群体所共享,通过交流,推进了每位学习者的学习进程。由于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过程比较复杂,依靠教师一个人的力量在短时间内是难以完成的,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和其他学科的教师之间加强教研合作,共同讨论教学目标及学习目标的设计,还可以与学生一起整理文字和图片,以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三)“适度适时”的整合教学原则运用多媒体课件要把握准确时机,教师应避免自己成为“放映员”,课堂成为“放映室”。切忌滥用和盲目使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如果教师不停播放课件或视频,容易引发学生的视觉疲劳,导致相反的结果,最终得不偿失。多媒体课件主要是针对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并不能以一概全,在整个课堂中使用,不但起不到教学创新的目的,还会影响教学效率。科学的使用方法可分为三种:首先讲解后放课件;第二是先放课件再讲解;最后一种是讲解课件同步进行。当然具体情况要具体分析,例如,专题训练中适用讲解课件同步进行的方案,在直观的图文影像中,穿插总结练习,让学生在历史长河中游弋;再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节课适用于第二种方法,课前教师可以提出思考问题,如让学生明确思考方向,随后再利用投影仪为学生播放开国大典的影像资料,学生一边观看视频、一边思考,从而有效发挥电教媒体优势,同时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最大程度上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总之,在今后的初中历史教学中,要充分发挥现代教学手段的优势,需要广大教师不断转变教学观念,并在教学实践中,提高自身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科学合理地加以应用,从而提高教学的活力,提高历史学习效率和历史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王文平.浅谈信息技术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天津教育,2019(8):153.

[2]刘仁保.初中历史信息化教学模式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9(6):123.

[3]惠霞霞.关于初中历史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探讨[J].天津教育,2020(27):48-49.

作者:仇丛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