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13 11:42:15
导语:在高校体育教学思考3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一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什么是体育课程思政建设
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是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将运动技能和思政元素科学地融入育人全过程,促进学生道德品质和体质健康同步提升、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能力同步提升的现代教育理念。其特点是多学科、多领域协同发展,教学结构立体化,评价体系多元化。目的是通过体育运动,在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全面推进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没有固定的模式和方法,需要每位体育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积极探索,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是开展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策略。遵循体育教学规律、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学生发展规律是推进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要求。
二、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发展现状
(一)体育教学过程中存在“弱化思政”的现象传统体育课程是以身体运动为主要形式,运动技能的学、练是教学的主要内容,学生的运动参与情况是体育课程的重要指标,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是体育课程的最终目的。因此,部分体育教师仍旧使用传统教学方法与手段,坚持重技能轻理论的固化思维,排斥体育课程思政理念。有的体育教师则认为体育本身就是一种思政教育,例如通过体育运动可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团结协作的精神,提升学生的规则意识和对传统文化的认同等。这些都是体育运动中蕴含的显性思政元素,因此部分体育教师认为应保留原有特色,无需加入更多思政元素,在教学实践中存在弱化体育思政方法、忽视体育教学细节的“弱化思政”现象。
(二)体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盲目思政”的现象部分教师认为课程思政是现代教育的无上法宝,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时刻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面对学生空谈思想政治理论,忽视体育运动客观规律,使思政教育在体育课上喧宾夺主,出现“盲目思政”的现象。
(三)体育教学过程中存在“主观思政”的现象部分教师在体育课上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习惯先入为主,凭着主观臆想,生硬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思政元素与课程内容毫不相关,简单地将“体育”与“德育”进行累加,出现“主观思政”的现象。与此同时,很多流于表面的体育课程思政改革,缺少实际调研,缺乏学生基础,得不到学生的支持,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更加远离体育、远离学生。再加上课程评价体系不完善等一系列问题,都影响着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推进与发展。
三、现阶段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未能够充分理解与领悟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现阶段,不管是高校管理人员,还是体育教师,或者是高校学生,对体育课程思政建设都缺乏科学的认知,阻碍了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进一步发展。从高校管理人员层面来分析,在部分高校管理人员眼中,只是片面地将体育等同于体能锻炼与体育知识学习,认为体育仅仅是“育体”的一个手段,和“育德”没有较强的关联性[4]。从体育教师层面来分析,许多体育教师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在实际开展教学过程中还是偏向于大学生运动技能强化上,注重大学生户外体育练习,致力于不断强化大学生的持久力、爆发力、反应速度以及敏捷性等,并没有充分重视室内体育理论课的教学。从大学生层面来分析,高校规划的体育理论课程教学课时非常少,加上体育教师对理论课程教学的重视程度不高,从而导致大学生不能够充分理解与领悟体育理论知识,不利于提高大学生的体育品德与体育精神。在这种情况下,即便部分高校开展了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往往也不能够深刻领悟课程思政的本质内涵与价值,不能够充分挖掘出其中蕴含的课程思政元素。部分大学生在教师的影响下,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偏向于体育锻炼与体能考核,没能够充分认识到强化自身思想品德的重要性。
(二)教师不具备较高的课程思政建设水平当前,部分高校体育教师不具备较高的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水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体育教师自身还不能够充分认识与领悟思想政治理论。在实际开展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不能够有效地融入精神引领与价值引导,甚至有部分教师强制性地将思想政治内容融入体育教学中,造成体育课程教学不伦不类。部分体育教师在进行体育课程教学时,将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元素杂乱地引入其中,没有重视课程思政建设的系统性与规范性,造成大学生不能够构建有效的价值引领体系,无法充分展现出体育课程的育人功能。其次,体育教师在体育文化的积累与使用上存在不足。部分高校体育教师拥有较高的体育运动技能水平,然而并未系统而深入地学习体育文化,对体育文化的理解较为片面。由于教师自身对体育文化的理解和掌握不够透彻,必然难以取得良好的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效果。最后,体育教师不具备从中西方体育发展史中挖掘思政元素的能力。这是由于体育教师将大部分教学精力放置在怎样满足国家规定的体能标准、怎样强化大学生体能等方面,没有投入较多的时间与精力用于探索体育发展史中的思政教育元素[5]。
四、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探索
(一)明确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德树人始终是高校育人的根本任务,体育则是实现育人目标的重要途径。体育工作者应不以年龄大小、运动项目差异、设备条件好坏为由,摒弃体育教师重专业技能轻理论知识的固化思维,积极投入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大胆尝试与实践,总结出适合不同专业、不同学生的体育课程思政方法。体育运动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例如体育道德教化有利于修身立德、体育运动实践有利于知行统一、体育精神文化有利于铸魂育人、体育的娱乐性有利于激发热情等[6],这些都是体育课程的显性思政元素。体育运动可以有效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强化规则意识,培养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精神,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7]。这是体育相比其他学科所独具的思政优势。所谓深挖学科思政元素、探究学科思政方法,对体育课程而言,并不是无限延伸体育的思政范畴,增加更多思政色彩,而是将已有的丰富思政元素进行科学的分类与整合,运用显性的思政元素和隐性的思政理念,结合时代发展和学生实际情况,对这些思政元素和理念赋予新的生命,以有形的运动形式和无形的体育思政相结合,真正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二)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应以学生为本高校教育无论怎样改革,始终都是为了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学生是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应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教师在现实教学过程中,难免会存在“过激行为”,“教条主义”地将体育与思政生硬杂糅,忽视学生的主观感受,不能做到由近及远、由表及里,以“本位主义”的视角将思政教育融入体育教育之中,使学生对体育课程甚至对思政教育产生抵触心理。这些都是造成“盲目思政”“主观思政”的主要原因。以学生为本,始终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是体育课程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如何了解学生的现实精神需求、解决学生真实的生活问题、运用学生可接受的现代教学方法,才是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实质性地了解学生的日常生活方式和情感特征,以体育运动为载体,帮助学生直面现实困境和心灵困惑,有意识地回应他们在课后遇到的学习、生活、情感、工作等现实问题,得到学生发自内心地认同[8]。“口号式”的思政方法固然可以引起学生的关注,短暂地调动学生的参与度,但没有可持续性,不能长久。通俗易懂的运动心得、潜移默化的运动影响、直击心灵的运动体验,让学生通过运动实践主动思考与感悟才是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前进方向。
(三)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应协同发展体育课上观看爱国主义视频,运动过程中高喊“团结协作”口号,已经逐渐成为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主流”形式。思想政治教育与体育运动的累加看似简单有效,实际则与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理念背道而驰。先德育后体育的教学方法只能更加凸显思想政治教育与体育教育“两张皮”的现象。只有协同发展才能形成育人合力,发挥以体育人的功能。协同发展应是体育课程同包含思政课程在内的多学科的有机融合,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协同发展应立足体育理论与技能,借鉴思政方法与手段,结合学生专业特点,解决学生实际问题,引导学生修身立德、强身健体。协同发展要科学联动“三个课堂”:一是发挥第一课堂主导作用,教师在课上指导学生勤练、常赛、多思考。二是大力推进第二课堂。校园生活是学生日常生活的主要形式,丰富学生课后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体育实践,发挥实践育人的作用。三是全面建设网络第三课堂,利用学生网络使用习惯,打造体育线上教学资源库,努力实现全方位育人。四是协同发展,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形成育人合力。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应加强学校、家庭、社会之间的联系,将三者有效串联,使其相互支持、相互影响,从而全面落实“三全育人”。
(四)增强学生体育认同感教育是一个理性探索和感性认知的过程,对体育教师而言,往往学生的主观感受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增强学生对体育课程尤其对体育教师的认同感,则是推进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环节。这种体育认同感可以是体育教师的人格魅力、专业的运动技能、丰富的理论知识储备、幽默的授课方式、实用的运动技巧,通过这些因素获得学生的尊重与崇拜,同时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同时可以有效增强学生的体育认同感。体育认同感也源于教师对每位学生的尊重,针对不同专业、不同体育基础的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多给予学生“有温度的”指导与帮助,少进行“冰冷的”批评与比较,可以增强学生的运动兴趣,提高运动成就感,从而提升学生对体育的认可程度。与此同时,通过体育课程,以身体运动的形式,释放学生的精神压力,帮助其解决现实困难,则是利用体育的实用性增强学生的体育认同感。这些都是“圈粉”学生的方法,得到学生的信任与认同,是学生虚心、耐心地听从教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和保障。
(五)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解放思想、开阔视野、实事求是、大胆创新是体育教师队伍在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中面对的首要任务。摒弃顽固的体育本位思想,改善传统授课模式,接纳新理念、新思想、新方法。始终坚持体育与德育并重,始终做到以学生为本,站在学生角度思考问题、设计课程、改善教法。大胆尝试新的教学形式与方法,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体育教学,努力实现“寓教于乐,寓德于体”。其一,高校应当要重视体育师资建设,进一步强化体育教师的科研水平,使体育学科在育体、育德等方面起到更好的效果。高校要定期开展体育课程思政方面的教育与培训活动,不断提高体育教师的课程思政水平,使体育教师不单有良好的教学创新意识,也要拥有较高的课程思政建设能力,使教师可以第一时间感受到学生心理的变化,依托于丰富多样的体育活动让大学生展现自我价值,强化大学生的成就感。其二,高校要鼓励教师不断强化自身的课程思政建设水平,进一步充实体育教学内容,让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主动参与各类体育项目,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在体育活动中的体现,让大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中感受到其中永不服输的体育精神。其三,为了充分展现体育学科的育人功能,高校需要重视提高体育教师的课程思政元素挖掘水平,推动育体与育德的有效融合。
五、结语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培养人。全面推进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落实“三全育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每位教师任重道远。
作者:李继鑫 蔡青霖 王硕 单位:苏州市职业大学
高校体育教学思考篇2
一、“核心素养”理念下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目标的改革
“核心素养”理念下的高校体育课程构建“育体”“育心”“育人”三维教学目标,分别致力于增强学生的运动能力、塑造学生健康行为模式、培养学生体育品格,与“核心素养”理念相契合[1]。
(一)育体———强健体魄,培养终身体育运动者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强调体育锻炼的重要性,通过“分析热点问题、阐述科学原理、提出解决办法”的教学思路,引起学生关注,使学生在掌握体育理论知识、科学健身方法与技能的基础上,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使学生体会体育运动的真正价值所在,让体育锻炼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二)育心———思维创新,培养生活问题解决者在高校体育课程中,学生通过了解自身体质状况、不良生活习惯的危害以及不正确身体姿态的矫正方法,具备一定的自我健康管理知识,能够从现实问题和理论假设出发,设计适合自己的健康管理方案,开拓思维,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能勤于实践,善于提问,据证力争,精于释意,敢于质疑,勇于创新。
(三)育人———品格塑造,培养新时代责任担当者“健全人格,首在体育”,在高校体育课程理论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以“奥运冠军故事”“坚持100天锻炼减脂”等生动鲜活的例子为切入点,引发学生兴趣点;在课程实践部分教学中,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课程任务,使学生在不断沟通、协作与配合中,提高团队凝聚力、合作精神与集体荣誉感。让体育课程充分发挥其特有的育人功能,将个体成长与国家发展结合起来,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核心素养”理念下高校体育课程教学设计的改革
“核心素养”理念下的高校体育课程打破常规知识点碎片化的简单罗列,从知识应用的层面重新构建体育教学内容体系,主要按照提出问题、解释原理、实践操作的脉络呈现结构化的学习主题和专题,在每一个教学主题中,分别设置开篇案例、学习任务、课程思政和实践应用四方面的内容,注重以实践应用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同时增设拓展学习内容,满足“吃不饱”学生的学习需求[2]。以高校体育健康课程为例,课程以主题形式呈现,从人体体质与健康关系、体质健康的运动处方等内容讲起,介绍了影响人体体质健康的基本因素,以及如何选择运动项目,如何科学合理地运动健身等内容通俗易懂,围绕学生较关心的热点话题展开,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本课程面向全校学生,旨在普及人体体质健康的科学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健康科学的生活理念。整个教学设计、教学实施都围绕核心素养,在教学内容上,摒弃过去单一技术和单一知识点的碎片化教学。教学过程主要分为课程导入、理论讲解、实践操作、课程拓展与升华四部分。以“科学减脂与运动”课程内容为例,导入部分十分重要,应巧妙设计,以吸引学生,使其对本课程产生强烈的兴趣与好奇心,对后续课程讲解作有力铺垫。本人采用体育课程特有的互动形式导入,首先让学生进行几分钟简单的身体活动,然后让学生观察身体发生的微妙变化,以活跃课堂气氛。理论部分让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通过学习减脂原理,让学生在进行减脂具体操作时,明白原理,从而掌握运动技能,达到课程目标。实践部分,讲解传统减脂方法——有氧运动与力量练习,设计课程高潮部分,动作展示俯卧撑练习方法,引发学生兴趣点。提出问题:有没有更加高效的减脂方法,介绍HIIT训练法。实际操作如何进行HIIT训练,讲解练习时的注意事项,最后对比传统减脂方法与HIIT训练法的区别与适用人群。结束部分,进行课程主题升华,通过男子坚持锻炼100天的故事,阐述体育运动的核心价值———体育精神,倡导核心素养教学理念。体育课程属于以教授运动技能为主的实操类课程,课程导入、理论讲解、实践操作、课程拓展与升华四部分教学内容的时长分配应侧重于实践操作部分,实践操作是体育课程的主要内容,是实现体育教学功效的最重要环节,课程导入则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理论讲解有助于提升学生对于体育运动技能的深入理解,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课程拓展与升华则起到因材施教、辅助实践教学的作用,能满足不同运动水平的学生需求。
三、“核心素养”理念下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
(一)明确目的在新时代核心素养教育理念下,高校应革新传统的体育教学观念与方式方法、构建结构化的体育理论教学内容体系、灵活运用多样的教学方法。现代体育教学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锻炼意识与行为,这在提高学生运动能力、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塑造优质运动品格等教学目标中均有所体现,其不再是单一枯燥的运动技能教学,更注重教授运动技能的完整性与延续性,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与科学性,教学手段的先进性与高效性。因此,在明确了教学目标之后,才能根据目标制订合理的教学改革计划与实施方案,才能有效地实施教学改革。
(二)明确教学对象教学设计与教学方法是根据教学目标围绕教学对象而设计与运用的,要明确教学对象、分析教学对象的特点进行课程设计。例如,综合类院校与体育专业类院校在进行课程设计时,侧重点不同,综合类院校体育健康课程更加注重课程设计的趣味性、基础性与实用性,而体育专业类院校课程设计更加注重课程的前沿性、专业性与科学性,甚至在不同专业的理工科与文科综合类高校,也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与特点进行体育课程设计。在以大学生为教学对象的高校体育课程中,教学方法可以尝试探究式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团队协作意识,教学内容也需要适当延伸与拓展。
(三)明确运用时的限制教学方法的运用应该根据教学内容而有的放矢,合理分配时间与比例,不能喧宾夺主。体育课堂应以技能传授与练习为主要环节,因此,教学示范法、教学动作分解与完整教学法、重复教学法等传统运动训练教学法依然是主要的教学方法。如何在此基础上调整课程的结构与讲授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学生对体育课程的认知值得深思。例如,在教授健美操技能动作时,能否简要讲解健美操运动的减脂原理,或者是膝关节的工作原理与运动注意事项。将体育技能与学生关心的话题联系起来,一方面可吸引学生兴趣点、提升课堂效果,另一方面可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加深学生对动作的理解,但导入的时间不宜过长,仍要以教授技术动作为主。
四、“核心素养”理念下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手段的改革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诸多网络学习平台应运而生,如“MOOC”“雨课堂”“Classln”“学习通”等诸多学习App也逐渐被应用到体育教学中,让体育课程享受到大数据带来的便捷与高效,使体育课程可不受时空、人数限制,多点联动,解决了教师只能给单一场景下学生授课的教学问题。高校只有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运用数字技术、数字化工具服务创新人才培养,才能为“核心素养”教学理念在高校体育课程中顺利实施提供有利条件[3]。随着现代化网络教学工具的不断更新与发展,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也层出不穷。其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已成为国内外教育专家学者的研究热点,也逐渐在体育课堂中得以应用。翻转课堂与运动技能的形成规律相契合。在泛化阶段,学生以线上形式通过观看视频自学动作;在分化阶段,以线下形式教师进行易错动作的讲解与纠正,更加高效有针对性地带领学生练习动作,有助于学生对技术动作技能的掌握,最终实现运动技能的自动化(见图1)。体育“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见图2),有效增加了学生在课堂中与教师的交流时间与动作练习时间,动作视频可以反复观看,满足不同学习进度学生的需求,呈现训练多样化、教学互动多元化的特点,让学生参与感更强、教学效果更好。例如,集体练习、学生跟随标准教学视频练习、学生录制训练视频、提交作业反馈等多种方式。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体育课程的特殊性,并非所有课程内容都适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难度大、存在一定危险系数的动作不适合学生线上自学,而一些重点动作或者赏析视频就比较适合学生课前观看学习。体育翻转课堂是师生以体育技能为载体进行“对话”的过程,而非单向的技能传授。翻转课堂不仅仅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更是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手段,同时也是新时代核心素养教学理念的体现。
五、“核心素养”理念下高校体育课程学习评价的改革
“核心素养”理念下高校体育课程学习评价的设计也要贯彻“核心素养”教学理念。学习评价的设计要呈现“多维度”“多元化”。对学习评价设计要从传统的结果性评价转向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评价,贯穿每个教学环节。要做到定量与定性相结合,过程与终结相结合,对学生的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进行全面评价,任何维度评价的缺失,都会导致学生核心素养的缺失。对于评价难度较大的过程性定性评价,教师要运用学习情境模式,在不同学习情境中关注学生的素养表现,比如在运动训练中关注学生的互帮互助行为、坚持顽强、团队协作等素养信息,同学可以关注同伴在团队行为中的投入程度、贡献度、合作度、沟通交流能力等素养信息,从而对学生进行全面、客观、深度评价[4]。在本课程的考核方式中,可通过评价学生的课堂展示、课堂互动、课后作业和学习态度等强化过程评价;运用每次学习任务的完成质量来判断学生的学习进步情况嵌入增值评价,针对学习态度认真、进步较大的学生,及时给予表扬与认可;通过多元综合评价,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实现考核评价方式的创新与改革[5]。
六、结语
本文从体育课程教学目标、体育课程教学设计、体育课程教学方法、新兴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等方面,探讨“核心素养”理念如何在高校体育课程中贯彻与实施。体育课程本身具有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特殊属性。因此,体育教师不仅要做体育运动技能的传授者,更要做体育运动精神的传播者与践行者、体育运动品格的传承者与塑造者。
作者:尹璐 单位: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高校体育教学思考篇3
采茶健美操是在采茶戏的基础上进行编创的,采茶戏具备较强的文化性和运动性特点,2006年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首次出现采茶戏的身影。众多专家与学者对有氧运动进行分析时,发现采茶健美操属于经典的有氧动作,其融入高校体育教学中能提升大学生锻炼效果,拓展大学生锻炼途径,更能使体育教学进一步延展,确保学生在采茶健美操中锻炼每个关节增强身体协调性,为后期体育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1采茶健美操融入高校体育教学的原因
采茶健美操之所以融入高校体育教学是因发现采茶健美操本身具备运动价值和文化价值,既能丰富高校体育教学内容和也能增强高校体育教学育人功能。目前采茶健美操已成为现代化运动项目,许多大学生对采茶健美操十分热爱,因此高校开始加强对采茶健美操的研究,并助力其不断创编,以此完善体育教学架构。采茶健美操能拓展体育教学模式和教学价值,也能将茶文化融入于高校体育教学中,实现传统茶文化和体育教学的有效融合,确保高校体育教学在发展中不断创新和优化。
2采茶健美操融入高校体育教学的价值
2.1助推课程改革,挖掘采茶健身操价值高校体育教学在课程改革推动下不断创新与发展,目前体育教学正在积极融入传统体育项目,期望以此完善教学架构。采茶健美操的出现既能推动体育教学改革优化,也能引导大学生参与采茶活动。采茶健美操中具有许多劳动文化,学生可借助锻炼了解劳动的价值,并以此促进劳动教育和体育教育有机融合。采茶健美操动作相对多元化,能满足不同学生锻炼需求,也能引导大学生加强对不同部位的针对性训练,并提升肢体协调性。
2.2助力学生成长,传承发扬优秀茶文化新时代大学生习惯利用互联网进行娱乐和生活,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也越来越多,采茶健美操属于对传统劳动文化进行现代化传承的运动,既能使学生感受采茶舞蹈的优美,也能使学生通过选修课程了解劳动人民的勤劳品质。与此同时采茶健美操教学的优化和创新有利于学生展开多元互动和交流,这能提升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学习能力,也能激发学生团队协作意识,使学生真正认知体育教学的价值。采茶健美操中承载着丰富的传统茶文化和民俗文化,加强继承和发扬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有效手段,也能真正使大学生在体育锻炼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增强传统民俗活动的影响力。例如,采茶健美操中常常用到的扇子和提篮等动作,便是由采茶舞蹈动作转化而来,加强对相关动作的深入剖析,有利于提升大学生体育沉浸感,也能帮助其缓解锻炼压力,使其身心健康成长。
2.3丰富教学内容,强化校园的文化建设采茶健美操在高校体育课程中的融入可有效丰富体育教学内容,打破传统单一化体育教学形式。近些年来体育教学不断革新和优化,但健美操逐渐在体育教学中消失,教师很少借助健美操引导学生加强训练。由于缺少对采茶健美操的长期了解和系统研究,导致许多大学生无法认知采茶健美操的魅力,这也是导致大学生缺少对采茶健美操关注的主因。借助采茶健美操走进校园契机拓展体育教学内容丰富学生文化生活,有利于增强体育教学的育人功能。学校可积极借助采茶健美操加强体育教学设施建设,而以此借助茶文化进一步丰富校园,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3采茶健美操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3.1遵循创编原则,加强采茶健美操编创在运用创新采茶健美操应用形式助推高校体育教学优化和创新时,需加强对采茶健美操创编的重视和关注,要通过创编加强采茶健美操讲解,引导学生加强对采茶健美操的认知和关注,才能助力采茶健美操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全方位普及。采茶健美操创编时应遵循科学性原则。科学性原则是指采茶健美操创编时,需基于大学生的身体情况和身体结构进行合理创编。例如,教师需基于学生的年龄段设计相关动作,进而优化采茶健美操锻炼方案。采茶健美操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融入是为了拓展体育教学模式,增强体育教学价值,使体育教学吸引不同特点的学生,助力体育强国梦的早日实现。因此在保持科学性原则进行采茶健美操创编时,也要遵循创新性原则。遵循创新性原则,能推动采茶健美操不断优化和创新,也能通过不断加入新的动作,使大学生加强对传统采茶活动的了解,以此促进茶文化的进一步传承和发扬,有利于大学生感受采茶健美操背后蕴含的传统民俗文化,也能使茶文化辐射力和影响力增强,实现体育教学的新生。采茶健美操创编本身具备较强的复杂性,体育教师可遵循地域文化规律、体育健身规律与体育教学规律等优化高校体育教学结构,确保创新采茶健美操助力学生体能增强,使学生真正在体育学习中感受传统茶文化的价值意蕴,并加强对民族文化的继承。遵循地域文化规律是指高校体育教学在发展过程中可加强对地方性文化的融入,借助地方性文化增强体育教学育人价值,确保传统采茶健美操与体育教学有机融合,能基于文化规律创新体育教学架构,使学生真正在体育教学中增强文化自信和制度自信。而遵循体育健身规律和体育教学规律加强采茶舞创编旨在助力在劳动人民中形成的采茶健美操融入于教学之中,有效调节学生呼吸情况,使学生真正乐于接受传统民俗文化。遵循创编原则对彩茶健美操进行创新,是对大学生的尊重也是对体育教学的重视。体育教学发展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任务,借助采茶健美操推动体育教学迈向新的发展阶段,能使教师进一步了解最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也能使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创新中了解传统茶文化的价值意义,并以此增强体育教学的育人功能,从而真正构建符合大学生发展需要的采茶健美操。
3.2改革教育模式,助推采茶健美操融入采茶健美操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融入能进一步提升体育教学趣味性,使学生真正在采茶健美操中感受体育的宽泛性。高校体育教师既要基于学生个性特点选择相关的采茶健美操融入方式,也要打破传统灌输式教育,引导对采茶健美操感兴趣的学生进一步加强对采茶健美操相关理论知识的深入认知。虽然素质教育发展已有多年,但部分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未感受到个性化教学的重要性,习惯利用填鸭式教育引导学生了解相关课程。采茶健美操能真正使体育课堂活起来,也能为高校学生提供更多选择。例如,体育教师可借助情景式教育、探究式教育引导学生自主通过互联网加强对采茶健美操的深入认知和了解。为充分激发学生学习自信,可为学生预留较多自学时间,使学生通过多媒体加强对采茶健美操的进一步了解。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互联网加强对来茶乡人民采茶方式的了解,学生了解茶乡,在茶乡中感受茶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更有利于其加强对采茶健美操的重视和关注,也能认知采茶文化,提升学习热情。采茶健美操融入到体育教学本身具备一定难度,虽然采茶健美操能体现劳动人民智慧,但在体育教学改革中,教师更习惯利用足球、乒乓球、羽毛球、跳高、跳远等运动拓展体育教学内容,许多教师对采茶健美操了解较少,这不利于采茶健美操在体育教学的融入。因此教师可在采茶健美操融入时,为学生提供视觉与听觉的双重享受,借助音乐和优美动作,使学生感受采茶健美操的艺术性。例如,体育教师可将民族舞蹈中的甩袖等动作融入于采茶健美操中。采茶健美操与传统民族舞蹈的融合能使其被赋予地域性烙印,更能在采茶健美操教学优化和创新过程中提升大学生的肢体协调性,为体育强国的构建奠定人才基础。当然采茶健美操融入时,教师需积极加强对学生的关注,应基于学生个性特点和学习状态,不断调整采茶健美操融入形式。
3.3强化宣传培训,构建和谐化教育环境采茶健美操在体育教学中融入时,学生能认知到采茶健美操的价值意蕴。采茶健美操本身属于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相关传统采茶活动和茶文化,融入高校体育教学能使体育教学内容拓展也能更好的继承传统茶文化,使学生成为传统茶文化的发扬者和传承者。目前我国并未形成采茶健美操教育氛围,学校领导和政府应加强对采茶健美操的关注和重视,既要引导新媒体和传媒体加强采茶健美操宣传,也要引导教育工作者加强对采茶健美操的进一步认知和了解,才能以采茶健美操为突破口,助推体育教学改革和创新。例如,学校可借助宣传契机,引导教育工作者和学习者了解采茶健美操中的浓厚文化,并以此了解师生需求,为采茶健美操融入提供良好环境。采茶健美操在体育教学中融入旨在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拓展其学习视野,因此教育工作者必须加强自主学习。和谐教育环境的构建需要多方共同努力。例如,学校方面可完善采茶健美操锻炼场地,既要采购相关教学器材和设备,也要借助环境布置构建良好教育空间,使学生在开放式课堂中真正感受采茶健美操的价值意蕴。学校要积极组织相关活动以提升体育教学频率,使学生在相关实践活动和竞赛中进一步了解与认知茶文化,才能使采茶健美操真正发挥积极影响,助推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与此同时,社会力量也可积极为采茶健美操融入高校体育教学中提供助力,学校可与相关健身企业合作,通过合作可确保教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体育强国梦的提出使高校体育教学受到重视和关注,采茶健美操的融入,既能加强体育文化传承,也能加强传统茶文化传承,可谓一举多得。
3.4创新理论学习,建设互动式体育教学教师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应自主加强对采茶健美操理论知识学习,能为体育教学优化贡献力量,助推采茶健美操在高校中普及,并确保采茶健美操被学生所接受和欢迎。采茶健美操教学本身具备一定开放性,这也是教学难点,对体育教师提出更高要求。体育教师需要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和理论知识掌握能力,也要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不可控因素的充分考量,提升自身调控能力,才能打破传统单一化教学,构建灵活化教育的方案。例如,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肢体协调能力不同,教师可在体育教学中引导不同学生分组展开采茶健美操锻炼,以助推不同层次的学生共同成长,实现教育的公平性和公正性。采茶健美操融入高校体育教学有利于高等教育发展。教育工作者可借助互联网全方位了解采茶健美操相关理论知识,并通过互联网积极接受再教育为学生树立良好学习榜样,助力终身学习型社会的构建。采茶健美操本身具备运动性和实践性特点,将其融入于体育教学时,必须有针对性的化解学生遇到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才能使学生在采茶健美操中领略传统民俗风光。
4结语
借助采茶健美操锻炼学生体质,增强学生体能,能进一步助力学生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因此高校应加强对采茶健美操的重视和关注,既要促进其与体育教学有机融合,也要借助茶文化开发拓展采茶健身操融入途径。现阶段我国采茶健身操与体育教学的融合仍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助推体育教学优化时可进一步加强对区域性文化的挖掘,助力区域文化融入于采茶健身操中,使学生提升对采茶健美操的接受度,助力全民共同借助采茶健身操进行锻炼。
参考文献:
[1]景怀国,龚建林.新工科背景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大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21(05):121-124.
[2]王倩,刘彬,李文意.社团及竞赛联动对高校体育教学的促进作用[J].中国学校卫生,2021(10):1601.
[3]李国璋.集群发展视域下民间冰雪游戏项目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植入与推广[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21(04):95-98.
[4]唐丽.智能制造技术在高校体育教学训练中的应用[J].机械设计,2021(05):162-163.
[5]张彦.运动处方理念下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高教探索,2020(12):40-43.
[6]胡桂康.健康中国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时代诉求[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20(S2):110-113.
[7]董中垒.高校体育教学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的实施策略——评《高校信息化建设与管理》[J].中国科技论文,2020(08):973.
[8]邹小江,林向阳.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缘起、论域、困惑及建议[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20(02):112-118.
作者:郑丽 丁勇 单位:遵义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