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28 17:31:06
导语:在高职行政管理范文3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一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重要性
(一)实践教学改革是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突破口2020年全国普通本、专科在校生的规模达到了3285.29万人,居世界第一[1]。我国高等教育已由精英化转向大众化,毕业生就业形势复杂多变。提升人才素质,培养符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复合型人才是学生、学校和社会共同的需求,而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转变步伐尚未跟上时代的发展,学生的就业去向与人才培养初衷相去甚远。借助在地化教育,创新实践教学机制和内容是提升人才质量的突破口。
(二)实践教学改革是构建我国行政管理专业体系的有益探索我国改革开放后,行政管理专业得以恢复,但讲授的内容是用西方的知识体系、思想体系来解释我国的行政管理现象,缺乏对符合我国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行政学思想和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行政学的体系构建。通过实践教学,促使教师对行政程序、政策过程、管理实操等层面进行了研究,促进学者和教师在我国行政土壤中思索我国行政学科的构建。
二、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现实困境在调研现有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后发现,该专业的实践教学存在与地方脱嵌、与现实脱节的困境,从而导致学生对专业身份的认同不足,对自身发展的定位不清晰,无法成为支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
(一)课程体系实践教学薄弱,与地方脱嵌当前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仍偏重理论课程,实践教学环节比较薄弱,对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实践思维、沟通表达、信息技术等实践技能的培养较欠缺。同时,行政管理的层次和领域日益丰富,既可以是高层次的决策领导,也可以是通用的日常办公事务管理,涉及领域包括政府管理、基层治理、企业行政管理等。而在现实中,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高校在行政管理专业实践课程设置上同质化严重,且比较随意,既不能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有效衔接,也无法与本校培养层次和学科特色相联系,无法为学生提供层次对应、就业需要的实践机会。
(二)实践教学形式单一,理论与实践脱节实践教学常被认为是见习、实习及毕业论文等集中实践环节,理解狭隘,缺乏从方法理念高度的认识。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缺乏将理论知识与我国的实际及地方的实践结合的意识,忽视了对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相关技能的培养,导致学生在实践课堂上理论用不上且兴趣不高,理论课堂死气沉沉,与实践脱节。
(三)实践基地保障不足,监管缺位由于行政管理专业的特点不鲜明、可替代性强,在产教融合中,受关注度不高,无法吸引地方各类组织的支持,出现了校外实践基地选择范围窄、合作不稳定的局面。同时,行政管理实践内容零碎、流程烦琐、实践目标不具体,学生缺乏导师的指导和有效监管,到了实践单位多处于跑腿打杂的境况,有时甚至是帮倒忙,往往是“校热企冷”。校地多方共建实践基地的机制不健全、不流畅,实践中学生管理成本高,质量监控方式滞后,制约了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和运行。而校内实训基地不全、基础设施配备落后,也使得实践课程形同虚设。
(四)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师资队伍学科结构单一一是现有的选拔制度看重教师的学历,对教师的实践能力关注不足,无法满足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多极化、多元化的发展要求。二是时代赋予了行政管理专业更宽泛的学科内涵,需要师资队伍具有多元的学科背景。而目前专业教师的学科背景多集中于政治学、公共管理专业,缺乏多学科背景的实践型专家,整体师资学科结构较单一。
(五)实践教学评价机制不完善,学校重视程度不够评价缺失是实践教学失效的重要原因。对教师而言,实践教学在工作量考核中的占比小,付出较大,付出与认可不成正比,教师对实践教学的关注度和投入度不够。对学生而言,课堂实践评价较为模糊,缺乏量化标准。校外实习由于监管不严,成绩评定更加随意。此外,评价过程不规范,评价信息不透明,评价结果未能及时反馈,不能指导学生的进步,这些都使实践教学成效大打折扣。
三、在地化视角下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运行逻辑
(一)在地化教育理念溯源与内涵在地化教育理念的出现是时代对教育理念的创新与迭代。20世纪70年代,西方社会快速工业化、城市化,带来生态危机、教育危机等一系列问题,“地方”“本土”等概念受到西方学界的重视,以鲍尔斯(Bowers,C.A.)、奥尔(DavidOrr)为代表的环境教育倡导者反思人、地方、公平、教育等因素,以及它们的关系[2],在地化教育思想随之产生。21世纪,“在地化”在各个领域延伸出对“全球化”的反思,倡导在全球化的视野下重视地方、本土的文明发展,从盲目追赶现代化和全球化,回归地方本土,通过地方性、多样性体现与世界的联系。中国人民大学邱建生教授把在地化知识比作生态知识,把全球化知识比作饲料知识,在反思全球化带来的知识快餐化、趋同化、物化中倡导在地化教育,回归人性的美好[3]。台湾大学叶启政教授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了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与在地化,认为学术上的在地化是与国际化相反的,是劣势地区对自身历史和社会的反思,以及对知识的传授与培育[4]。东北师范大学的邬志辉教授[5]、华中师范大学的王继新教授[6]等借助美国的在地化教育理念,探讨了我国乡村教育发展的在地化发展路径,以缩小城乡教育的差距,促进教育的公平发展。本文认为,在地化教育理念包含以下内涵:(1)教学内容要融入当地,强调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教学内容是联系本土的学习和实践,是在地化教育的首要理念。通过与当地社区、乡村的各类组织与资源的整合互动,联系地方面临的真实问题,发现解决地方问题的途径,让学生在基于地方的互动中发生学习行为。(2)教学方法是在体验中建构知识,强调主动学习。在地化教育的教学内容挖掘于本土,让学生参与身边的具体项目,从真实情境和亲身体验出发,激发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建构知识,克服难以理解的抽象知识,消解可能发生的认知脱节。(3)教学目标是致力于人的整体培养,突出对本土和祖国的归属。从与地方的联系中进行知识建构,更能引发学习者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实现深度学习和整体建构,关注德智体美劳的整体培养。
(二)在地化教育理念下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运行逻辑在地化教育理念的价值培养目标、实践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结构、师资要求等方面与当前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诉求一致,为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突围困境、培养适应地方发展的人才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导向与行动范式。在地化教育理念下的运行逻辑具体如下。1.革新教育理念,增强在地化的实践情境体验。在地化理念强调教育立足于本国的经济实际、产业结构和历史文化,并将地方各类主体纳入教育资源中,成为教学的情景场域,学校与地方成为支持共生的命运共同体。教育工作者要革新理念并落实到教学实施中。教师应丰富课堂的教学形式,充分运用案例、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提升理论课的实践性,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例如“会务管理”等专业技能课程可以通过邀请本地企业的行政人员对具体会议事务进行演练,以情境构建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和方法运用。在集中实践环节鼓励学生运用理论解决问题,并为学生实践提供理论指导,使其在思考和理解中真正掌握及运用知识。2.融入地方元素,创新实践课的内容。融入地方元素应开发本土选修课。高职院校的生源主要来自本省,开发介绍本土的选修课实现对本土元素的融入,让学生不仅能达到国家统一规定的教育要求,还能扎根当地土壤,增强同地方的联结,成为地方发展的生力军。同时,通过对现有课程的实践改造,突出地方特色。特别是行政管理专业,很多具有改造的先天优势。例如电子政务课,可依托“电子政务实验室”变为实践课。行政职业能力等能力提升课,可依托“公务员考试实训平台”展开实训。沟通协作类、调查方法类应用性课程可设置为以任务项目为检验标准的实践课程。不同地方的院校更应结合当地的产业需要和院校传统优势,突出其实践课程特色。3.优化实践课的结构设计,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优化实践课结构设计,应结合学生的各个学习阶段、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由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地设置实践教学环节,从而循序渐进地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大一、大二的课程以理论为主,大三、大四集中进行实践和岗位实习。还可以利用假期展开学科融合型的实地调研与志愿服务,深入地方展开某一主题的实践探索。学科融合型调研能调动学生运用书本所学的课程知识实现整体性的建构知识,从而弥补分科教学导致的整体性思维不足的问题,实现对人的整体培养,特别适用于多学科综合性强的行政管理专业。4.打造校地融合的实践教学命运共同体。加强与地方的联系,建好、用好校内外实践基地是重要环节。实践基地的选择,应该拓宽口径。由于招生规模的扩大、行政管理就业向各类社会组织转变,学校应拓宽选择范围,面向地方各类组织构建长效融合的校地合作实践教学基地。依托实践教学基地,通过协同共商机制与制度化建设,从培养目标制定、兼职教师教学、实践教学评估、比赛合作、成果利益分配等方面加强与地方组织的联系,不断寻找双方合作的增长点,不断开发实践岗位,构建命运共同体,逐步实现“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长效融合局面。实践基地作为校地合作的纽带,将纵深推进校地融合实践教学常态化的互赢发展。5.完善多方参与的实践教学效果评价机制。建立学生、教师和实践单位参与的评价机制,并完善各个环节的考核标准。对学生实践效果的评价,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实践教学中学生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转变和进步,关注学生在教学实践中所表现出的能力水平。对教师实践教学质量的评价需要完善实践教学考核体系,制定各个环节的严格的质量标准,包含实践备课、报告批改、成绩评定、实训方案、组织教学等。只有重视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价,才能真正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学校与实践单位共同组建的考评组应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做好过程评价监控,利用回访深入实习基地,掌握实践教学中的情况和困难,并协助解决。6.拓宽师资渠道,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师资队伍。教师首先应认同在地化教育理念,主动在教学中将地方要素连接到课堂知识中,积极参与到服务地方社会的实践中,从中获取教学资源和积累经验并反哺实践教学。学校应优化整合教师队伍,为教师创造更多的培训机会,选派一些年轻教师企业的相关部门进行观摩调研、挂职或兼职,从而成为了解地方的应用型师资。探索校外导师兼职制度,邀请企业相关部门的管理者作为学生实践的指导教师,与专职教师组成教学团队,到校开设讲座、参与资源建设、合作申报项目参与创新创业大赛等,逐步培养服务地方发展的复合型应用型师资。结语从在地化教育视角出发,高职类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与地方的联系应嵌入实践教学的各个层面,实践教学在地化将是持续而深刻的过程。未来还需结合在地化实践教学实例,探寻高校与地方产教融合发展的新机制。
作者:杨戴萍 朱江 单位:四川开放大学
高职行政管理篇2
1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人员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1.1行政管理人员队伍建设是实现“双高计划”建设任务落地的必然要求针对本科院校,国家设置了“985高校”“211工程”“双一流”等不同梯度的重点建设项目,旨在提高重点大学的建设水平。针对高等职业教育国家有国家示范性院校建设、“双高计划”等重大教育战略举措,旨在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步伐。“双高计划”吹响了职业教育新一轮质量革命的号角,是新时代高职教育发展的新目标、新任务和新要求。其建设任务可简单概括为“一加强、四打造、五提升”。“五提升”内容之一是提升学校的治理水平。为此,高职院校应建设一支专业化的行政管理队伍,使其与“双高”建设目标相匹配,为师生提供精细服务,优化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把提升学校治理水平的工作落到实处[3]。由此可见,加强行政管理人员队伍建设是实现“双高计划”建设任务落地的必然要求。
1.2行政管理人员队伍建设是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的客观需要2020年由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提出将“实施职业教育治理能力提升行动”作为重点任务,着力打造高素质专业化管理队伍。由此可见,高水平的行政管理队伍对高职学校建设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是实现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的客观需要。国家号召教育要实现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意味着除了继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以外,还应加强行政队伍建设。因此,针对行政管理人员队伍的建设开展研究,是新时代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2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人员队伍建设现状
2.1行政管理队伍建设力度不够与专任教师相比,大多数高职院校为了提升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水平,各项政策向专任教师倾斜,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行政管理人才的培养,认为行政管理工作只是处理繁杂琐碎、程序性的事务,无须进行专业化培养,致使行政人员综合工作能力不足。随着“双高”建设的推进和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入,行政人员面临更多全新的工作任务,对其专业知识和业务水平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然而行政管理人员大多是单一专业出身,缺乏管理学、信息技术及服务专业等方面的综合知识,缺少系统培训和专业训练,这些因素均影响了行政人员的工作水平和效率[4],也导致其很难适应学校高质量、高水平发展的需要,在工作过程中就会力不从心,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的建设和发展。此外,与辅导员相比,行政管理人员缺乏职业生涯顶层设计。近年来,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对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国家对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辅导员愈发重视。而行政管理人员基本是“老带新”直接进入角色工作,缺乏专业培训,大多是靠自我摸索[5]。如此鲜明的对比,致使行政管理人员产生了极大的心理落差,进而影响其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2.2行政人员职业倦怠明显,缺乏有效管理措施近年来,行政人员职业倦怠现象受到普遍关注。行政人员肩负多重角色,既是“客服”人员、又是“后勤服务”人员。负责学校师生关于政策、教学安排等的咨询,也负责办公设备故障的报修等琐碎事务。有来自领导的压力,也有来自老师的不理解,地位的不等同和价值认同度低,致使行政人员感受不到尊重,挫伤了工作积极性,甚至产生了心理疾病。同时,行政人员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其很难将繁杂的工作直接转换成研究成果,加之大部分时间都在处理日常事务和突发状况,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参与专业理论研究,也就无法完成职称评聘所要求的指标。此外,行政类职称竞争激烈,晋升空间受阻,自我价值实现困难,且待遇低于专任教师,感受不到职业成就感和幸福感,导致一些行政人员工作积极性受挫,从而影响工作质量和效率。导致职业倦怠的原因既有学校管理层面的因素,也有个人层面的因素,很难消除。
2.3行政人员工作效率低,基本素养有待提高随着信息产业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技术的普遍应用给行政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动力和便利[6]。与此同时,对行政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部分行政人员只能进行简单的工作处理,没有享受到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红利[7],致使工作效率低下。随着“双高计划”等任务的推进,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强度不断提高,工作压力增加,行政人员只是机械式地完成工作任务,对工作缺乏思考和创新意识。此外,部分行政人员缺乏学习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等基本素养,这些因素均不利于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人员队伍的创建。
3行政管理人员队伍建设路径
3.1教师队伍与行政队伍均衡发展,提升人才整体水平在“双高计划”建设中,行政队伍与教师队伍对高职院校的发展有着同等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在注重教师队伍建设的同时,也应重视行政管理队伍建设。“双高”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与行政人员的勤恳工作和默默付出密不可分。学校要具有协同发展的理念,在顶层设计上均衡发展两支队伍,以提高两支队伍与“双高”建设的适配度,进而促进学校全面发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学校需加大行政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积极探索各种培训方式,为行政管理人员业务水平的提升提供有力的保障。可以采取“走出去”的形式,派送基层行政管理人员外出参加相关的专业培训,或派其去兄弟院校实地考察,借鉴其好的管理模式和工作方式。还可以将校外专家“请进来”给行政人员传授经验,提高其办事效率。由于疫情原因,“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受限,为了拓宽培训路径,也可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培训方式,为行政管理人员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使其掌握最新的专业知识,并应用于自身工作实践中。考虑到行政人员的工作性质,可以开展公文写作技巧、接待礼仪、沟通艺术、信息素养等课程,进行针对性的培训。此外,学校要根据自身发展情况,制订人才引进机制,引入专业行政人才。如针对师资秘书岗位,需要配备具有秘书学专业背景的人才;针对教学管理岗位,则需要配备具有教育学、管理学专业背景的人才。同时还应该充分考虑行政人员的职称、学历等因素,构建合理的梯队结构,激发团队潜能。
3.2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基于“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通过建立灵活的考勤管理体系,鼓励行政管理人员在高效、高质量完成自身工作的前提下,参加体育活动或团队拓展活动,以缓解身体的疲劳、释放压力。这样不仅不会耽误工作,还可以激发其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其潜能,提高工作效率,增强团队凝聚力。同时学校领导和老师应给予其充分的尊重和理解,认可他们的劳动、给予其鼓励和关注,减轻其思想压力,使他们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发挥出最大的潜能。此外,学校要及时关注行政管理人员的心理健康,针对心理负担过重的人员,及时请专业人士给予疏导。同时营造宽松的办公环境和人事关系,使其心情愉悦地工作,提升工作幸福感。为消除行政管理人员的职业倦怠,可通过轮岗等方式,使其在不同的岗位上得到锻炼,找到自身施展才能的平台和空间,进而满足行政人员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
3.3提升行政管理人员的四个意识首先是学习意识。行政管理人员要想得心应手地处理好各项工作,就需要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增加知识储备,拓展知识的宽度与深度。一是学习科学发展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提高政治觉悟,培养责任心和奉献精神;二是掌握最新的教育方针政策,了解法律法规,提高政策理论水平,培养政策解读能力;三是注重信息技术的学习。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提高行政工作效能是信息化社会的必然趋势,基层行政人员要有娴熟的网络办公业务能力,以便跟上社会的发展,提高工作效率[8]。四是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结合自身工作岗位的实际情况,学习专业的管理知识,如行政文秘知识等。在工作过程中及时总结经验、反思不足之处,勤于向身边人学,向专家学,向有经验的同行学。在积累经验的同时,积极思考,不断创新,努力成为一名专业的行政管理人员。其次是服务意识。行政管理工作核心是“服务”,这就要求行政人员要具备兢兢业业的服务理念和全心全意的服务精神。在工作过程中,行政人员始终要把“服务”两字放在首位,强化服务意识,转变工作思维,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保持工作正能量。对一些常规性、阶段性的确定工作,要有预见性,把问题想在前面,把工作做在前头,主动做好超前服务,而不是坐等别人来咨询。对应急性、突发性的非确定性工作,要打破陈规陋习,全面掌握新问题、新情况,冷静高效地提出解决方案,解决学院师生的后顾之忧。同时,工作中坚持求真务实,实事求是,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老师和学生是基层行政人员的基本工作准则。再次是团队协作意识。行政管理人员要具备顾全大局、团结协作的意识。尽管都有明确工作职责和岗位分工,有“单打独斗”的工作,但更多的是要依靠团队的力量共同完成。因此,在办公室内部建立同事间友好和谐的工作关系,形成互帮互助、共同合作的办公氛围尤为重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团队的力量,以提升办公室的凝聚力,提高办事效率。最后是创新意识。基层行政人员虽然要有很强的“执行力”,但同样也需要“创新力”。创新思维是每个基层行政人员都应该培养和具备的能力。应将创新能力列入行政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中。有了创新思维,才能满足和适应学校在国家职业教育的发展、变化中所提出的新要求。以创新为主旨,在工作中要有创新意识,主动去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注重工作方法、方式等的创新。
4结语
行政管理人员是服务学校师生不可或缺的中介,是保证学校正常运行的重要动力,是推进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来源。高职院校要以战略的眼光把行政队伍建设放在重要的位置,努力构建一支专业化、高水平的行政管理队伍。这不仅是高职院校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双高”建设的根本保障,更是我国从“制造业大国”走向“制造业强国”的需要。目前行政管理队伍建设虽然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但只要学校和个人共同努力,完善制度建设,转变工作观念,行政管理工作就一定会走上一个新的台阶,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奉献力量。
作者:桓瑞 单位: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数字经济学院
高职行政管理篇3
一、“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改革行政管理工作的必要性
(一)与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现状相适应对于现今社会的发展而言,移动互联网技术已经成为其中必不可少的一项要素,该技术对各个领域在新时代背景下实现转型升级来说,都可以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也是社会不断向前迈进的核心促进力量。基于这一背景,高职院校在对自身的行政管理工作进行改革和创新时,应当紧紧依托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强大力量,促使行政管理工作能够与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相适应,有效提升高职院校整体的发展质量,为高水平教育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从而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输送更多的高素质人才。长期以来,我国十分重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为了进一步满足国家对于人才的需要,并与社会发展相适应,高职院校应当与其本身的具体情况相结合,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实现自身行政管理工作的改革与创新,搭建起更加完善的行政管理工作模式,实现自身的良性发展。与此同时,高职院校在“互联网+”背景下实现自身行政管理工作改革创新的必要性还体现在与时代发展需求相符合这一方面。目前,虽然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呈现出上升的趋势,但是依旧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多样化的要求。在全新的时代背景和发展需求下,各行各业都需要探索更加先进的发展道路[1]。在社会发展背景日新月异的情况下,高职院校在向前迈进期间,需要面临许多的困难与挑战。基于这一环境,高职院校必须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展开自身的行政管理工作,将原本烦琐复杂的行政管理流程朝着更加科学、更加简化的方向发展,这样行政管理工作将会变得更加快捷方便。
(二)实现行政管理工作水平的有效提升我们当下的社会发展需求和时代背景已经出现了巨大的变化,在这样的环境下,倘若高职院校在展开行政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始终采用单一且陈旧的方式,而不注重相关工作的改革创新,会导致行政管理工作本身的创新程度、科学程度以及专业程度均会处于一个较低水平,高职院校的各项工作无法达到预期设想的效果。因而,高职院校行政管理工作需要融入互联网技术,进一步完善高职院校行政管理工作,从根本上实现其质的提升,这对实现管理科学化的目标是十分有利的。
(三)提升教育管理工作实践的质量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教育工作是一项根本性的工作,教育行业是为国家和社会输送人才的关键渠道。为了保证高职院校所培养的人才可以与当前发展速度迅猛的时代相适应,高职院校开展的行政管理工作应当积极有效地引入全新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方式,从而实现其教学目标。在这一过程中,高职院校应当将自身发展的具体情况作为这项工作进行的出发点,将现代化的科学发展理念切实引入其中,进而从根本上实现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整体质量的大幅度提升。在此期间,先进的互联网技术是引进技术形式时必不可少的一种技术,将该技术应用到高职院校的行政管理工作中,能够促使高职院校教育工作展开期间每一项新要求的落实,为其创造强有力的科学技术支撑条件。
二、“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改革创新行政管理工作的路径
(一)培养专业行政信息人才高职院校在“互联网+”背景下进行行政管理工作的改革创新,首要任务是在校园内建设起更加完善的互联网系统,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就在于行政信息人才团队的建设,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载体。互联网技术已经呈现出大范围普及的发展状况,高职院校要在这一背景下实现自身行政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需在人才培养与开发管理工作中投入更多的关注和力量。“互联网+”时代最显著的一项特征表现为快速的更新,尽管目前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在网络基础信息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之处,尤其是专业团队的建设。一个高水平的团队能够为高职院校实现行政管理工作的高水平创新提供支撑性力量,是实现互联网技术切实引入和充分应用的核心所在,高职院校理应在建设专业团队中注入更多的关注。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所配备的软件系统基本是由专业的软件开发公司所承包建立的,这种情况就会导致一系列问题,最为典型的问题就是高职院校在使用软件系统时所产生的一些问题。在问题出现时,不得不依靠软件开发公司的工作人员进行维护,这不仅耗费时间,同时,也需要较高的后期维护成本。另外,每所高职院校有其独特之处,其行政管理工作自然也会呈现出差异化特征,基于此,为了保证软件系统能够与高校本身的行政管理工作的需求更加适合,高职院校应当在学校内部积极培养具备开发软件系统专业能力,又熟悉高职院校各项工作实际情况的专业人才。如此一来,当软件系统出现异常情况时,就可以由这些人才在短时间内完成维修,甚至升级。由此可见,培养自身的专业行政信息人才有着极强的重要性,高职院校应当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投入更大的力度。与此同时,高职院校互联网信息系统在建立和使用的过程中,一方面需要有掌握专业技术的人才作为支撑,另一方面,还需要拥有较高综合素质的行政管理人才,在其中发挥监督、控制和管理的作用。为了使这一群体能够真正发挥监管作用,高职院校还应当对其进行与信息技术相关的培训活动,只有行政管理人才本身掌握高水平的信息技术,其监管水平才可以得到提升。此外,高职院校除了对现有的人才团队进行培训之外,还可以在人才引入方面投入更多的力量,积极吸纳更多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为高职院校内部的人才队伍中注入更多的新鲜血液,这对于实现创新这一目的而言可以带来积极的影响。
(二)借助互联网技术实现信息的有效管理第一,创建信息共享平台。当前,互联网的影响力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为了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下更好地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高职院校应当尽可能地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对行政管理工作进行改革与创新,实现该项工作的顺利推进[2]。互联网技术本身能够对二进制法进行有效的应用,在使用这种方法的前提下,可以将网络中存在的各种数据进行有效的分类,并按照相应的类别进行存储和再利用。如此一来,使用者在找寻需要的资源或数据信息时,会变得更加迅速且便捷,省去了许多弯路,实现了工作效率的充分提升。与此同时,互联网中所包含的数据信息和资源丰富且全面,这对于使用者在使用互联网期间获取丰富的知识而言是十分有利的,不仅如此,这也为资源共享创造了更便利的条件。为了进一步体现“互联网+”在行政管理工作改革与创新中的价值,高职院校针对其展开进一步的开发是很有必要的,同时,也应当注重开发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促使“互联网+”可以将自身的优势真正发挥出来。“互联网+”本身蕴含着十分强大的资源优势,高职院校要达成提升工作效率的目标,应当对这种优势进行全方位的利用,搭建起适用于自身行政管理工作与教育工作发展的信息共享数据平台,依托于这一平台,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均可根据自身的实际需要在该平台中将所需的数据信息进行有目的性和针对性的搜寻、加工、利用。不仅如此,还可在平台上将自身的管理经验、学习经验和教学经验进行分享,供他人参考学习,从而实现高职院校各项工作质量的全面提升,这也就意味着高职院校本身教育管理工作水平的升级,为“立德树人”这一目标的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第二,依托计算机完成信息存储与传递。在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人们逐渐对信息安全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关注,而实现信息安全的最重要工作就是信息保密工作。高职院校在存储和传递行政管理工作中涉及的相关信息时,可以将计算机网络作为信息存储的场所,并应用切实有效的加密手段为信息的安全性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一方面可以实现人力成本和物力成本投入规模的降低,另一方面,信息本身的转移和传递也会变得更加便捷。云端存储是一种比较常见且受欢迎程度较高的信息存储方式,从本质出发,相较于以往的硬盘存储方式而言,云端存储在使用过程中便捷程度更高,并且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将数据信息进行下载或者是上传。与此同时,还能够对数据信息进行有效的加密,从而保障信息安全。不仅如此,云端存储方式本身还具备比较健全的后台保护措施,如果使用者想要对云端数据库中存储的信息进行查阅,必须要具备账号和相应的密码,这也就意味着其本身具备较高的安全系数。在这种存储方式下,尽管出现行政管理信息泄露的情况,只要高职院校能够在短时间内进行有效的处理,将漏洞进行关闭,依旧能够有效保障行政管理信息的安全[3]。此外,高职院校在借助该方法存储信息时,只要将信息上传到相应的存储平台之后,在不具备正当理由的情况下,无法对其进行更改。换言之,信息安全得到了十分有效的保障。另外,云端存储方式在实现信息传递时,快捷程度也相对较高,能够在互联网的支持下直接向外部传送。高职院校中的教师和学生如果需要使用这种方式进行信息的存储,只要进行下载就可以直接应用,便捷程度较高。
(三)完善具有互联网技术特色的行政管理制度过去高职院校在开展行政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比较陈旧迂腐的思想观念。基于全新的时代发展背景,高职院校要提升行政管理工作的质量,实现全面创新与改革,就应当从根本上从传统的思想观念走出来,转变高职院校内部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理念,建立、完善有效的行政管理机制,将新型行政管理机制在高职院校内部进行全方位的推进。为了从根本上实现行政管理工作人员服务意识提升的目的,高职院校应当以行政管理改革与创新的根本目标作为依据,最大限度地发挥出高职院校本身最大潜能。行政管理工作从本质上来看即为向教师和学生提供更加高质量且积极的服务。因此,为了切实发挥该工作的功能,高职院校可以在其内部建立起监督、管理、控制以及举报等一系列的制度体系,从制度层面对行政管理工作人员进行约束,使之养成主动服务、自觉服务的思想观念。此外,为了保证高职院校内部的行政管理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能够保持强烈的工作热情,高职院校应借助互联网技术,针对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内容,搭建平台[4]。在这一平台的支持下,学校与师生之间应保持畅通的交流,为师生指出行政管理工作中相关问题创造一个便利的条件。与此同时,高职院校还可以针对行政管理人员建立起一个业绩评估制度,用于评判这一群体的工作状况。通过该制度,行政管理工作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就可以得到有效的增强,各项行政管理制度也可以得到完善和优化。
(四)培养具有“互联网+”背景的行政管理观念高职院校如想真正实现行政管理工作的创新与改革,实现行政管理工作质量和水平的提升,先进的行政管理观念是其先导力量,只有高职院校从思想层面真正意识到改革和创新的重要性、迫切性和必然性,才能够在实践中注入更多的关注和力量[5]。基于此,高职院校需要与现阶段互联网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机结合,在掌握互联网对高职院校发展所产生的推动作用的前提下,将行政管理人员的思想观念进行逐步的升级,从而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更加便捷且适用的服务,为师生打造一个细致入微、方便快捷、高效顺畅的服务机制。
(五)基于互联网创新行政管理模式高职院校现阶段所开展的行政管理工作面临着许多问题,实现行政管理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是一项亟须解决的问题。在不断向前迈进的过程中,高职院校可以与互联网思维进行有机结合,对行政管理模式开展相应的优化与改进。首先,行政管理模式中需要与互联网的有关内容进行紧密结合,将原本僵化、单一且传统的管理方式进行改革,并将资金投入真正有需要的环节中,从而推动高职院校的健康、长久、可持续发展;其次,还应当在“互联网+”背景下大力推进线上办理公共服务事项的进程,进而有效提升办事效率。在当前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环境下,高职院校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实现行政管理模式的科学化建设,在科学管理模式的支持下实现管理质量的大幅度提升。
三、结语
在高职院校的发展进程中,行政管理工作始终是一项十分关键的内容,提升这项工作开展质量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在全新的“互联网+”背景下,展开高职院校行政管理工作改革创新不但能够有效提升工作效率,也可以为存储与传递行政信息创造更加便利的条件。高职院校在推行改革创新工作时,应当立足于多个角度,从制度、人才、平台、基础设施以及理念更新等方面着手,真正提升高职院校行政管理改革创新质量,充分发挥行政管理工作服务师生的功能。
作者:刘云 单位:扬州市职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