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高校青年教师论文3篇

时间:2023-01-30 11:48:56

导语:在高校青年教师论文3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一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高校青年教师论文3篇

高校青年教师论文篇1

一、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

高校青年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直接对高校一流教师队伍的构建产生直接影响。随着近年来,青年教师逐渐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中坚力量,加强高校青年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不再基于单方面提供青年教师的教育能力进行布局,而是围绕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推动教育改革。所以,新时期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是高校优化教育环境及提升教育有效性的关键。

(一)提升高校青年教师专业素质、文化素养及道德品质。目前,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在教育创新及教育实践探索方面,已然走在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最前线。然而,针对青年教师综合教育能力及教育素质的评估,却未能基于新时代教育发展做好充分接轨,使部分高校青年教师虽然具备良好的教育能力及丰富的教育经验,但在专业素质、文化素养及道德品质等方面却存在一定的问题,严重影响高校一流教师队伍建设的推进。针对青年教师师德师风的建设,则是围绕对这一问题的解决开展布局,使青年教师能在业务能力、专业素质及道德品质等多个方面得到充分提升,进一步帮助青年教师保持自身教育优势,改变青年教师教育发展面临的基本困境,为未来阶段青年教育更好在教育事业上积极奉献提供有力支撑。

(二)强化高校青年教师良好道德品质的教育传承能力。教师教育行为及自身道德品质,对于学生思政教育、劳动教育与素质教育等工作的开展形成较大影响。青年教师作为高校高素质人才培养重要中坚力量,必须在教育工作方面发挥自身的榜样作用,自身实际的教育影响力,使青年教师能更好基于严于律己、恪守己任的基本原则,强化对大学生精神思想的感染。针对青年教师推动师德师风建设,则是围绕提升青年教师良好的教育传承能力进行教育优化,使青年教师能秉承良好教育原则,为大学生在素质教育及思政教育等方面提供支持。另外,青年教师由于对大学生群体学习需求更为了解,能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与素质教育等方面给予足够的帮助。通过加强青年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帮助青年教师更好面向大学生开展素质教育、思政教育工作,也是推动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有序开展的关键。

二、新时期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面临的问题

新时期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固然对高校营造良好教育环境及提升教师队伍教育能力等提供帮助。但高校青年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不应盲目地推进基础教育改革,要在提升教育适应能力及强化教育实效性的基础上,围绕对基础教育问题及师德师风建设问题的解决,做好对当前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策略的优化,使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能更好为高校人才教育培养奠定坚实基础。

(一)高校青年教师教育评估体系尚不完善。当前,部分高校针对青年教师的教育评估体系构建,主要从教师教育能力及阶段性教育成果产出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未能将教师素质水平及素质教育能力等,作为重要的教育评估依据,使部分高校的教师教育评估难以有效反映教师的教育问题,不利于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的稳步开展。另外,部分高校一味地追求提升大学生学习成绩,采用较为激进的策略开展教育布局,也对高校青年教师的教育评估形成阻碍,使青年教师无法有效适应当前的教育发展环境,其教育问题也将随之产生。因此,构建完善的青年教师教育评估体系,并根据青年教师存在的教育问题及素质问题做好分析,是未来阶段高校推动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关键,也是强化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有效性科学策略。

(二)高校对青年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缺乏实际重视。青年教师由于具备更强的教育弹性思维,使其在岗位工作方面往往表现得更为突出。部分高校以青年教师队伍建设为载体,通过拉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管理,强化高校面向大学生群体教育沟通有效性,使大学生对于青年教师的教育依赖有所强化。从而,为高校未来阶段做好教育布局提供科学参考。但在青年教师教育岗位的调配方面,高校未能对部分青年教师的师德师风问题予以重视,使部分青年教师虽然具备良好的教育亲和力,却无法有效从保证学生学习权益的角度,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教育帮助。例如,部分青年教师缺乏良好教育责任意识,未能及时给予班级内学习成绩较差学生足够的教育关注,使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有效下降。因此,做好对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视,也是未来阶段提升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有效性重中之重。

(三)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方案缺乏合理性。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方案的制定,应基于新时代教育发展需求及高校教育特点,有的放矢的开展教育规划,既要保持青年教师教育工作的扁平化开展,也要提升青年教师教育积极性及教育服务意识,使青年教师能始终保持良好教育素质及道德素养。然而,部分高校针对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方案的确立,却单方面利用对青年教师的教育培训进行布局。虽然这一策略能在前期阶段获得良好成果,但随着教育培训工作的逐步推进,青年教师参与教育培训的意识及自我提升意识将有所下降,影响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工作高质量推进。针对以上问题,未来阶段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应围绕优化教育评估体系及完善教育协同机制等,做好对部分师德师风建设策略的制定,并在现有基础上开辟新的教育路径,为未来阶段青年教师更好在师德师风建设方面不断进行自我提升创造积极条件。

三、基于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有效途径及对策

新手期高校青年教育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的推进,应从制度优化、体系建设及教育学习等多个教育开展布局,并运用信息化、数字化平台,为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的推进提供支持,使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的开展,能更好为高校教育质量的提升提供教育保障。

(一)优化高校青年教师教育评估体系。优化高校青年教师教育评估体系的意义在于,通过将教师素质教育与教师道德品质的考核纳入教育体系,加强高校对青年教师道德水平的了解,使高校能从青年教师课程教学能力、专业素质及道德品质等多个方面,针对青年教师教育能力进行分析。一旦青年教师在教育评估方面,未能通过相关的教育评估考核。高校方面则应基于教师存在的教育问题及道德品质问题等进行反馈,帮助青年教师在教育能力及教育素质等方面进行充分强化。这其中,高校不仅要及时做好对青年教师教育问题的分析,同时,也要制定相关的教育风险应急处理预案,针对未来阶段青年教师可能产生的道德品质及教育问题,制定应急的解决方案,确保高校青年教师的教育评估体系构建,能在第一时间内做好对青年教师问题处理,提升高校青年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能力及风险防范水平。

(二)完善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协同教育体系。完善教育协同体系,是解决青年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缺乏实际重视的有效方式。不同于对传统意义教育协同机制的运用,面向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完善协同教育体系,是基于构建多个不同教师团队,使具备良好品质且经验丰富的中年、老年教师,能与青年教师协同开展教学工作。通过青年教师对其良好品质及工作经验的学习,使青年教师能对自身部分教育问题及道德品质问题予以改正,降低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问题,对大学生教育工作的推进产生负面影响。在此过程中,中年、老年教师能从培养青年教师良好思想觉悟及优良个人品质的角度,为其传授专业学科的教育经验,有效解决青年教师存在教育思想及教育认识问题,为后续阶段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持续开展做好充分铺垫。

(三)调整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方案。针对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方案的调整,需要从强化教育引导、营造良好教育环境、积极开展师德师风建设实训等多个方面进行布局。强化对青年教师的教育引导,是指帮助青年教师认识到自身存在的教育问题,并为青年教师制定问题解决方案,提高青年教师教育专业能力及道德品质。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是指基于良好教育发展生态的构建,对周边环境能对青年教师教育工作的推进形成影响,通过加深教育环境的渗透,改变青年教育部分的错误思想认识及教育问题,为青年教师未来的教育发展指明正确方向。积极开展师德师风建设实训,是在高校原有教师师德师风教育培训的基础上,采用教师实践的方式,将部分青年教师存在的教育问题及素质问题进行呈现,使青年教育能直观地感受部分教育问题对大学生教育培养构成的影响。以此,提升青年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有效性。

(四)加强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教育反思能力。加强青年教师的教育反思,是指定期针对青年教师教育工作的开展,对教师存在的教育问题进行反馈,使教师能及时对自身存在的教育问题进行解决。这其中,高校应在青年教师教育反思方面注重对以下两个方面内容的调整。第一,建立青年教师专业线上教育反思平台,帮助青年教师通过网络教育途径解决部分教师问题,并为青年教师的教育学习提供信息化支持。第二,高校应定期开展面向青年教育的教育考核,对青年教育的道德品质及教育能力进行分析,帮助青年教育明确未来教育发展方向,并基于未来阶段的教育需求,对现阶段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进一步了解。从而使青年教师能对自身教育问题的产生具有深刻的认识。通过以上两项措施的运用,高校应基于青年教师的教育反思,更好地从加强教育学习的角度,解决青年教师存在的部分师德师风问题,为青年教师更好在教育工作中保持良好表现奠定良好根基。

(五)深化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政治学习。深化政治学习,是新时期青年教育师德师风建设的重点。部分青年教师师德师风问题的产生,与外来意识形态侵入及文化侵蚀等均有一定的关联性。部分青年教师错误将追求名利及功利主义作为人生目标,使其在实际教育工作方面,难以有效肩负部分教育责任。深化青年教师的政治学习,则是从纠正青年教师政治错误、思想错误的角度,为青年教师自我改正提供机遇,使青年教师基于革命精神、红色文化等内容学习,能更好在思想境界及思想认识上进行强化,提升青年教师的教育思想觉悟,使青年教师能更好摆正教育态度。在此过程中,高校应为青年教师提供多个不同政治学习平台,并在针对青年教师的政治教育方面,加强与当代政府机构及行政机构的合作,通过政府机构政治文化的渗透,帮助青年教师改正部分意识形态错误问题。进而,使青年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能多种不同角度稳步推进。

(六)建立青年教师数据化教育监控机制。建立数据化的教育监控机制,是以建立大数据教育监控平台为基础,针对青年教师的教育行为进行监控,并运用智能分析技术及时做好数据信息的提取,在青年教师产生师德师风问题之间,做好必要的教育干预与风险防控,避免青年教育在错误的路线上越陷越深。针对青年教师的数据化监控机制的构建,需要从青年教师日常考勤、教育考核评分、教育评估、课堂教学内容分析及与学生教学关系等多个层面进行数据整合。保证高校能对青年教师教学工作的各项环节均能有效控制,避免青年教师在教学工作方面发表反政府、反社会等错误言论。另外,青年教师数据化监控机制的建立,应在确立统一的师德师风建设思想,使青年教师相关教育问题的反馈,能得到高校领导层及管理层的充分重视,以免,高校在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方面产生教育干预时效性不足问题。

(七)提升青年教师文化、思想的教育认同。青年教师对我国文化、思想缺乏认同的问题,俨然成为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面临的阻碍。部分青年教师受网络文化的影响,在实际工作岗位方面既无法做到服从管理,也难以有效从文化视角,加强对部分教育内容的解读,甚至在教育实践工作中对我国部分文化内容产生排斥。这一点,严重对大学生文化认同的形成产生负面影响,使高校高素质人才教育培养工作质量有所下降。对此,高校青年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应将加强青年教师的文化、思想认同,纳入青年教师的教育培养体系,并深化文化渗透对青年教师的教育影响,使青年教师能在教育方面重拾文化自信,提升青年教育的教育责任感、教育使命感与教育荣誉感,避免教师产生对文化、思想排斥的问题,帮助青年教师更好认识保持文化认同、思想认同及政治正确的重要性,为未来阶段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的高水平开展铺平道路。综上所述,青年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应基于高校人才教育培养需求,对部分内容作出调整,确保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的推进能充分与时代发展接轨,实现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与时俱进开展,解决部分高校在师德师风建设方面存在的滞后性问题,使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开展,能形成良好的发展循环,加速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多位一体稳步推进。

作者:刘佳 单位:山东财经大学山东金融发展研究院

高校青年教师论文篇2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做强一流本科、建设一流专业、培养一流人才,是中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必然要求。然而,上述目标的实现离不开一流教师的支撑。但是,在新时代一流专业建设背景下,高校教师队伍建设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随着高等教育的逐渐普及,青年教师在高校教师队伍中的占比不断攀升。他们一方面处于人生中的黄金年龄,接受新事物的速度快、专业基础扎实、创新意识和能力强,但另一方面处于教师职业生涯的起步期,存在教书育人意识不足、能力不强、渠道单一等问题,导致其对一流专业建设的支撑力不够,制约了我国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因此,加强高校青年教师的培养至关重要。事实上,国内各大高校已普遍意识到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重要性,并通过岗前培训、“以赛促教”等方式探索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模式和机制。但是,随着高校青年教师规模的不断扩大,仅基于校级平台的传统提升模式已不能满足新形势下教师培养的需求。同时,在高校普遍实行校院两级管理模式的当下,二级学院已成为青年教师的直接培养单位和负责单位,肩负着青年教师培养的重任。基于此,在学校教师能力培训基础上,充分发挥二级学院在提升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方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建立并完善基于校院两级平台的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互补互促型模式和协同机制迫在眉睫。因此,本研究以高校青年教师培养体系改革为研究对象,针对青年教师在教书育人意识、能力及渠道上的问题展开剖析,基于院级平台探索促进青年教师发展与本科人才培养的相辅相成的长效机制。

二、文献综述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与数量的扩张,青年教师在高校中的占比逐渐提升,成为高校教学工作的中坚力量,其教学能力建设也随之成为学者关注的焦点。当前,学者主要围绕高校青年教师的教学现状、教学能力影响因素以及教学能力提升方法三个方面展开深入研究。教学现状方面,多数文献认为目前中国高校青年教师整体上教学能力相对偏弱。[2-3]究其原因,现有研究主要从青年教师内部个人因素与外部环境因素两方面进行探究。在内部个人因素方面,青年教师的压力承受能力、年龄阶段、性格特点等个人因素会从内部影响他们的教学能力。在外部环境因素方面,青年教师入职后容易遇到高原期,如果此时缺乏内外路径的突破,将会影响其教学能力的提升。[4]此外,高校的管理也是影响青年教师发展的关键因素。教学培训体系的不完善将使教学能力缺乏外部保障,培训人员的专业性不足也是重要因素之一,而且目前许多高校都注重科研价值,缺乏教学激励机·53制,教师评价体系中教学的弱势地位影响青年教师的积极性,阻碍教学能力的提升。[5-6]同时,现有教学评价存在的重量轻质、评价主体和方式单一、评价结果反馈不到位的问题,都不利于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7]在此基础上,围绕如何提升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问题,学者结合实际情况,从不同视角给出了相应的提升路径或方法,主要包括共同交流学习、文化、实施岗前培训、教学竞赛、优化制度建设等。[8-9]综上所述,已有文献围绕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这一主题进行了大量富有深度的研究,但仍存在进一步完善的空间,主要体现在已有关于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路径或方法的研究,比较注重从国家层面或从学校层面进行分析,对学校和学院如何协同提升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探究较少。然而,现在国内多数高校实行的是“学校—学院”两级治理机制,与青年教师关系更密切的是学院,因此,从学校层面进行“大水漫灌”式的培养模式不够精准,无法照顾到各二级学院独有的教学特点。而且,不同于学校层面,二级学院层面的教学呈现教学内容相近、教师之间更为熟悉等特点,因此,二级学院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模式理应做出一些改变,以便迅速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因此,高校青年教师培养有必要从学院视角探究提升其教学能力的方式方法,构建校院两级平台提升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互补互促型模式和协同机制。

三、一流专业建设下高校青年教师的培养困境及解决路径

(一)高校青年教师培养的困境高校青年教师教书育人的意识不足,与一流专业建设对教师“以本为本,德育为先”的要求存在差距。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基本职责,但当前的青年教师的人生价值取向趋向多元化,对教书育人的责任感与事业心的认知也存在差异。部分高校青年教师的教书育人意识淡薄、动力不足,存在“重科研,轻教学”和“重教书,轻育人”的现象,导致其工作重点出现偏差。因此,端正青年教师教书育人态度、激发青年教师教书育人动力,是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和基础。如果高校青年教师的教书育人能力不强,那么高校就很难实现一流专业建设。目前,大部分高校青年教师为非师范类毕业生,他们没有系统地学习过高等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既不了解课堂的教学规律,又没有掌握教学的方法和技巧,在教学起步阶段不可避免地存在教学方法单一、教学信心不足等问题,造成“照本宣科、生搬硬套”等现象,进而影响教学效果,对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造成阻碍。不仅如此,高校青年教师的教书育人渠道有限,难以实现一流教师成长向一流人才培养的转化。多元化的联结渠道是青年教师将思想、知识等传授给学生的前提条件。但是,部分高校教书育人的渠道较为单一,青年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在空间上限于“教室”、时间上限于“课内”、内容上限于“教学”,难以实现教师教书育人能力向学生高质量培养的有效转变,导致高校师资培养与学生培养出现割裂现象,不利于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二)高校青年教师培养体系的改革路径立足“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师资建设,青年为基”的发展理念,高校应以“强化教书育人意识”为基础,以“提高教书育人能力”为支撑,以“拓宽教书育人渠道”为条件,构建青年教师发展与本科学生培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常态化、规范化和微观化长效机制,具体如图1所示。图1高校青年教师培养体系框架1.构建三轮驱动保障激励机制以高校强化青年教师教书育人意识为导向,构建“教育培训、规范管理、政策指引”三轮驱动的保障激励机制,需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加强教育培训,提升职业素养。对每一批入职的青年教师,二级学院都要组织“青年教师面对面座谈会”,邀请资深教师进行主题演讲,促使青年教师明确教书育人职责,发扬“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以赤诚之心、奉献之心、仁爱之心投身教育事业。二是明确工作规范,营造严谨教风。高校要带领青年教师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教育文件,领会文件精神,树立良好的师德师风;学习教师教学工作规范,明确学校和学院对教师教学行为的基本要求,督促青年教师传承严谨教风。三是进行政策指引,加强制度保障。高校要实行青年教师分类管理制度;完善考核机制,把教学业绩特别是教书育人成效作为教师考核的核心指标;完善教学名师评选制度,设置教学贡献奖等教学类奖项,提高青年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

四、结语

本研究立足“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师资建设,青年为基”发展理念,响应“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的国家战略指向,针对当下高校青年教师存在的教书育人意识不足、能力不强、渠道不多的问题,提出以“强化教书育人意识”为基础,以“提高教书育人能力”为支撑,以“拓宽教书育人渠道”为条件的高校青年教师培养体系,探索高校青年教师发展与学生高质量培养相辅相成的实现模式和机制,以此提高青年教师“立德树人、以技强人、融合育人、协同育人”能力,进而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创新融合、服务社会”的综合型人才,助力一流专业建设,助推我国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作者:刘慧 单位:山东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高校青年教师论文篇3

一、新时期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构的价值逻辑

(一)以树立理想信念为价值基础理想信念是高校青年教师的精神之钙,是一切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基础。新时期高校对青年教师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应该首先明确理想信念的根本内容,即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理想、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党的领导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为青年教师提供了基本价值依据,马克思主义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方法为青年教师提供了教学实践和科学研究的工具手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国际形势复杂多变,高校应努力引导青年教师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理想,在教学和科研实践中保持正确的目标和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共产党人几十年建设中国和发展中国的经验总结,党的领导是一切事业的基础,党员和非党青年教师都必须加强中国共产党党史理论学习,正确评价我党的历史成就,维护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同时,高校青年教师应担当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坚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信念,与青年学生一道助力中国梦早日实现。

(二)以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价值目标层面、社会价值取向层面、公民个人价值准则层面完成了对‘人’思想道德和政治素养的要求。”[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盖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多重领域,高校教师确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双重意义:一是高校教师自身作为高级知识分子,应肩负国家使命、传播民族精神,应秉持正确的社会发展理念,应模范遵守公民道德规范;二是高校教师作为大学生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导者,应在传道、授业和解惑的过程中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学生克服消极错误思想,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与接班人。高校青年教师既是青年群体中的先进人士,又是高校大学生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在当前国内各领域深刻转型、国际环境急剧变化的形势下,青年教师需要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通过营造强大的意识形态场域发挥对当代青年群体的思想引领作用,同时实现自身价值观的升华。作为高校教学一线的中坚力量,青年教师与大学生的沟通与互动相对较多,观察和感知大学生的思想动态相对便捷,再加之与大学生年龄差距较小,沟通障碍相对较少,广大高校青年教师可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要求渗透到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其价值判断和思想观念走向,提高其道德认知水平和道德实践能力。

(三)以提升职业道德水准为价值重点2018年11月,教育部印发了《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要求高校教师潜心教书育人、关心爱护学生、坚持言行雅正、遵守学术规范并坚守廉洁自律,这些内容体现了对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2019年12月,教育部、中织部与中宣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为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工作提供了纲领性指导。高校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构应首先立足于大学教师的角色使命,以教师职业道德水准的提升为重点。在高校青年教师中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应首先构建起教师职业道德的价值体系,遵循职业理想培育、职业道德制度建设和职业道德修养养成的三位一体的职业道德建设思路。首先,培育高校青年教师树立远大的、高尚的职业理想是激发青年教师职业道德情感、塑造青年教师职业道德行为的关键;其次,职业道德规范为青年教师提供了从事职业工作的道德标准,健全教师职业道德制度可以为职业道德建设提供强制性保障;最后,引导高校青年教师不断提升自身职业道德修为,将外在的制度规范内化为心中的道德信念,避免教学和科研行为偏离正确的思想方向。

(四)以实现个体自我认同为价值依托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经过个体认同过程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构的价值逻辑必须以对个体价值的自我认可为起点。青年教师倘若不能认同自身从事岗位的社会价值、不能认同自身的工作与生活状态,便无法追求更高层级的价值目标。因此,在建构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时必须以青年教师自我价值的实现为依托。青年教师初入工作岗位,人生与事业刚刚起步,面对的困难较多。高校对青年教师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首要内容是帮助青年教师树立从教信心、排解生活压力,增强其工作荣誉感、事业成就感和生活幸福感。高校青年教师的自我认同包括对自身职业价值的认同、对自己事业发展状态的认同以及对自身生活状态的认同等几个方面。首先,应培养青年教师的职业荣誉感,明确高校教师职业的神圣性,帮助青年教师克服外界干扰,潜心教学、严谨治学;其次,应增强青年教师的事业成就感,帮助青年教师在职业生涯中不断突破自我,取得更优异的教学与科研成绩;再次,增强青年教师的生活幸福感,帮助青年教师解决生活难题、缓解精神压力,增强青年教师对高校的归属感。

二、新时期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构的现实逻辑

(一)思想政治素养的提升与业务素养的提升未能同步相较于过去,高校青年教师的科学文化素养已经获得极大提升。目前高校青年教师总体上学历较高,专任教师以博士居多,已经基本达到新时期高校青年教师学历水平的预期要求。但是目前青年教师对自身业务素养和能力的提升关注较多,对自身思想政治素养的提升关注较少,两种素养的提升出现了失衡和错位,无法同步。部分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不够牢固,有的青年党员教师甚至没有系统学习过党章党规,没有系统学过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个别青年教师政治信念不够坚定,在政治立场、政治态度、政治原则等大是大非问题上立场模糊、态度含混,或随声附和、或人云亦云,或阳奉阴违,或讲台上讲台下两个样、校内校外两种人。高校相关职能部门受到传统工作理念和方法的影响,在做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时较少将思想政治工作与教学科研工作结合开展,致使高校青年教师思政工作出现“纯党务”“唯思政”的“两张皮”现象。

(二)思想政治工作方式与青年教师的思维方式不相匹配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方式的选择要考虑青年教师的人格特征、成长经历以及所处的时代背景。当代的高校青年教师在成长过程中不仅受到中国传统社会文化思想的影响,而且很大程度上受到外来的多元文化价值冲击。许多青年教师的思维方式已经发生了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化,由被动接纳向主动反思转变。一方面,一些青年教师在西方社会现代化和后现代思潮的影响下,表现出了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的漠视,在教学或科研工作中倾向于用西方的学术话语体系解释中国问题。在做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时,如果不了解西方社会的理论思想和话语体系,就不能从根本上与青年教师的思想相对接,也无法通过探讨分析出社会主义思想的优越性,必然影响到思想政治工作的实际效果。另一方面,新时期一些青年教师对任何思想都抱有怀疑态度,表现出反理性主义倾向,批判和颠覆传统、抵制理性独断成为部分青年教师的思维习惯。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如果仅采用传统的灌输方式,单向度地向青年教师传达意识形态思想,而不是通过与青年教师进行思想碰撞而消除其思想疑虑,便无法使青年教师从思想深处接受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自然也无法使其具备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武器分析和辨别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能力。

(三)思想政治工作的组织体系与运作机制尚未理顺协调目前,高校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水平总体上落后于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针对青年教师的工作体系尚未完整确立,青年教师思政工作的运作机制也尚未理顺,总体运转不够协调。从工作的组织保障体系来看,许多高校还未能建立起从党委到职能部门、从学校到学院基层的立体化工作组织网络。在学校方面,虽然很多高校在党委的领导下成立了党委教师工作部主抓教师思政工作,但此机构与党委宣传部、组织部、统战部等党委部门的工作分工不清,与人事处、教务处等行政部门以及工会、团委等群团组织的职能存在交叉重叠,致使许多思想政治工作任务无法有序落实,经常出现“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局面[3]。在基层学院方面,基层党委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员配备不足,基层党委没有专职的思政工作人员,经常出现教师党支部书记独自完成工作任务的情形,基层思政活动也经常因与教学业务互动相互冲突而被取代。从工作的运作机制来看,很多高校的相关职能部门在思政工作中缺乏有效沟通,难以形成运作合力,还没有形成基于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任务的部门间、校院两级间以及各个基层党支部间的协同联动机制,在实践中常常出现工作任务层层下派、工作实效层层递减的混沌局面。

(四)思想政治工作内容与青年教师的思想实际对接不畅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不仅要停留在传授理论知识、提升政治素养的宏观层面,而且要深入高校青年教师的工作与生活实际的微观领域。高校青年教师刚入职场并奋战在教学与科研一线,最为关切的问题便是如何在高教领域立足。思想政治工作如果仅仅停留在用空洞的理论对青年教师进行说教与管制上,将很难引发青年教师的思想共鸣,势必影响其工作积极性。思想政治工作内容与青年教师的思想实际对接不畅可能会导致青年教师心里健康状况不佳、缺乏归属感。一方面,高校部分青年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不佳,存在焦虑、失眠、多梦、抑郁、人际关系紧张、工作压力大等问题。有的青年教师习惯与职业发展态势较好的师友相比较,产生心理落差、出现心理失衡;有的教师受职级晋升、职称评定、薪酬待遇及评奖评优的负面因素影响,当事业不顺时难有成就感和获得感,进而对工作没激情、少动力,面对困难或选择逃避,或心灰意冷,直至产生职业倦怠心理。另一方面,一些高校青年教师对学校和党组织的归属感不强,每当在事业、思想、情感、生活等方面遇到挫折而困惑、迷茫时,首先想到的倾诉对象是亲人,其次是朋友同事,选择党组织倾诉的并不多见。这些现象一定程度上说明了院校党组织对青年教师的关心关爱还不够,青年教师与党组织还存在生疏感和距离感,说明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缺少时代性,组织关怀温度不高、程度不够,不能下沉到青年教师队伍之中发现和解决其思想政治问题。

三、新时期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构的实践逻辑

(一)建构思想政治素质与业务素质融合提升的工作体系高校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是教师从教的基本素质要求,提升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不是可有可无的工作内容,不应游离于高校业务工作之外。建构高校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必须与业务工作体系并行不悖,同时要实现两种工作体系的融合共通,创建思想政治工作与业务工作融合提升的“双螺旋”模式,实现二者的深度融合[4]。一是将思政工作融入青年教师人才引进、培养与考核环节之中,坚持思政素质与业务素质并重。高校在青年人才引进环节既要注重人才的业务能力考核,也要注重思想政治素质考核;在青年教师培养环节,坚持思想政治理论培训与业务知识培训并重,尤其在教师入职培训、出国进修等关键环节要将思政工作系统纳入培训内容;在教师考核评价、评奖评优以及职称评聘环节,将高校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师风作为重要考察内容,引起青年教师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视。二是将思政工作融入青年教师日常教学与科研活动之中,继续坚持“课程思政”建设方略,激发青年教师挖掘课程思政因素的潜力,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之中;高校党委和相关部门应坚持科研育人的思政工作理念,重视科研工作对青年教师的育德功能,在科研活动中磨炼青年教师的思想意志、提升青年教师的学术道德素养,并培养其为国家科技与社会事业发展尽心尽力的爱国主义情怀。

(二)创建适应青年教师思维方式的思政工作方法体系高校青年教师的知识结构体系日益国际化、思维方式渐趋后现代化,单纯说教式、强压式的思政工作方法很难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新时期的青年教师思政工作必须依靠包容性、渐进性的方法开展,这一体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比较探讨式方法体系。青年教师具有全球化的学术视野,也对不同文化和社会形态知悉甚多,思想政治工作应该践行相异价值观和世界观相比较的方法,开拓青年教师的国际视野,在与青年教师就国际环境、时事动态以及未来时代发展趋势进行探讨的过程中,提高青年教师对外来多元价值观的鉴别能力,提升思想政治工作实效。二是引导渗透式方法体系。通过健全思想政治工作服务体系拉近与青年教师的思想距离,通过潜移默化的浸润式工作方式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可接受性,如可以通过典型事例或案例教育人、引导人、警示人、感染人、激励人,尤其要注意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名师工作室的示范引领作用,用身边人、身边事对青年教师进行教育启迪。三是人文关怀式方法体系。针对高校青年教师在事业、思想、情感、生活等方面遇到的难题开展人文关怀工作,指定院校两级专人负责、分工协调,帮助他们答疑解惑,强化他们的认同感和归宿感,消除他们的隔阂感和生疏感。这其中尤其要注意发挥工会的人文关怀作用,进一步畅通青年教师的意见反馈渠道,还可尝试设立维护青年教师权利的调解委员会,有效提升高校人文关怀质量。

(三)构建分工明确与协同联动的思政工作保障体系开展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应倡导“大思政”工作思路,首先,搭建“党委统一领导、专门工作部门统筹协调、院系党组织实施、教工党支部具体落实”的立体式思政工作网络。在学校层面,由党委统揽全局并制订总体性工作计划,各职能部门具体负责执行,尤其要加强党委教师工作部的实体化运作,发挥其承上启下的枢纽功能;在学院层面,为基层党委配备专职人员,具体落实和推进青年教师思政工作,选好党支部书记和支部委员,加强标准化党支部建设,发挥教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此外,还应积极发挥群团组织的思政功能,团委和工会应密切关注青年教师的思想动态,关心青年教师的学习和生活,为青年教师的身心健康保驾护航。其次,启动立体式思政工作网络协同联动机制,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组织体系的动态效能。在宏观的思政工作理念指导下提高政治站位,促进青年教师思政工作向专业化、制度化、常态化方向发展;在准确把握新时期青年教师思政工作规律的前提下,构建资源共享、责任明确、沟通顺畅、相互补位、运转高效的思政工作机制。通过建立党政职能部门与院党委书记组成的教师思政工作指导委员会协调推进校院两级的思政工作;通过二级党组织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和党委书记进基层支部等工作机制打通思政工作“最后一公里”。

(四)丰富贴近青年教师思想实际的思政工作内容体系高校青年教师处于职业起步阶段,在工作和生活中会遇到诸多实际困难。高校党组织要结合青年教师工作实际,关切青年教师思想动向和现实状况,不断丰富和创新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内容。首先,及时关注青年教师的思想动向和心理变化,做到思想波动、岗位变动、组织处理、发生家庭变故、发现苗头性问题“五必谈”,并依据每个青年教师的不同心理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策略。可以结合青年教师的心理需求和不同岗位特点,对青年教师进行定期体检。把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作为青年教师健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不断完善心理疏导与教育机制,可不定期举办针对青年教师的心理健康讲座与咨询活动,传授一定的心理调适方法,积极对青年教师进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形成健康人格。结合院校人员状况,引导青年教师构建良好人际关系,逐步缓解工作和生活压力,从而有效调动他们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为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建设提供不竭的动力。其次,密切关注青年教师的现实生活状况,从个人职业发展、人事管理、后勤保障、医疗卫生、子女入学等青年教师普遍关注的问题着手,做到生病住院、有重大变故、有生活困难、有家庭矛盾纠纷、有家人去世“五必访”。通过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形式,有针对性地做好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

作者:孟凡晶 单位: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