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30 16:08:42
导语:在语文教学改革论文3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一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课程思政”视域下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课程思政”不是增开一门课,也不是增设一项教育活动,而是通过充分挖掘蕴含在各门课程中的德育元素,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的各环节、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1]。因此,贯彻“课程思政”理念,将其付诸实践,各门课程的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大学语文课是针对非中文专业的大学生开设的公共基础课,涉及院系多,影响范围广,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和生动的教学内容,在引领青年学子精神成长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就职业教育而言,职业教育产生和存在的根本目的是人的职业生命能获得充分发展。但是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社会需要或者是社会标准在一定程度上蒙蔽了这种原始诉求,将职业教育变为培养人的职业技能为主要目的的活动,职业教育异化成为制器的工具,偏离了育人的目标。”[2]因此,探究如何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二、“课程思政”视域下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策略
针对当前大学语文教育,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实现“课程思政”理念引领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实践。
(一)编写有利于“课程思政”理念贯彻实行的大学语文教材目前,大学语文教材很多,却缺少公认的权威的编写体例,有文选类的、文学史类的、文体类的、文化类的、专题类的、应用型的。教材看似数量和种类很多,但有部分教材内容陈旧,和时代环境脱节,对学生的专业学习和未来工作没有直接帮助,缺乏专业针对性,也没有院校特色和地域特征,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应鼓励有条件的院校结合实际编写有利于贯彻“课程思政”理念、符合本校学生需要的大学语文教材。1.大学语文教材的选文,应增加国学经典文本的比重。增加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人格完善有益的国学经典文本比重,如选《小窗幽记》《围炉夜话》《呻吟语》《增广贤文》《大学》《周易》《菜根谭》等文中的佳句陶冶学生,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在提升学生的精神品质的同时,增加学生对中华文化的了解,提升民族自信心。2.大学语文教材的选文,应注重选取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课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集中体现,从中也能看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家、社会、个人价值观要求的高度聚合[3]。大学语文教材在编选教学内容时,应注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教学专题,使学生在进入社会前,系统接受语文学科教育的同时,能够系统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语文课文因为其内容的丰富生动、形式的易感人心,在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具有先天优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使学生接受灵魂洗礼,为其今后成为合格的公民筑牢思想防线。3.大学语文教材的选文,应注重时代性、现实性。大学语文教材的选文,应能够关注国际风云变幻、国家的大政方针以及和国计民生相关的热点难点问题,激发学生关注现实的责任感,培养学生的现代公民意识,如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了解、生态保护意识等。可选和时代相关的优秀通讯、报告文学、影评、书评、时事评论等作为课文,培养学生的使命感和担当意识。4.大学语文教材的选文,应注重突出专业特色。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开发符合其专业特点的语文教材,如教育类专业应增加和师德有关的课文,此外对学前教育专业的语文课,应增加唐诗、宋词、元曲的比重,增加《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幼学琼林》《笠翁对韵》等选文的比重。这些幼儿启蒙书不仅可以在学生将来的幼儿教学中发挥实际作用,也可提高人格修养。医护类专业学生应增加宣传医德的课文,培养其“医者父母心”和敬畏生命的意识,增加有利于培养服务意识的课文,培养学生在病人的抱怨不满中保持和颜悦色、不厌其烦的能力。建筑类专业学生应增加表现“工匠精神”的课文或介绍各国各地优秀建筑或建筑美学的课文。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可增加科技说明文的比重,介绍科技前沿、科技趣闻的文章,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增加对科技的兴趣。这样的课文选择可使不同专业的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前有一定职业素养准备,为未来工作打下心理基础,也能激发他们学习本专业知识的热情。5.大学语文教材的选文,应注重突出地域特点。大学语文教材的开发还可兼顾学校所在地的地域特点,一是因为学生了解当地文化比较便利,有实物实景可参照,容易激发兴趣;二是因为不少学生毕业后很可能留在当地工作,也为他们适应当地生活做准备。应优选一些表现学校所在地优秀人物、风土人情、民间艺术、风景名胜的课文,这样的课文可使学生产生亲近感,使学生更容易以这些优秀人物为榜样。因为这些人物曾经或目前就在此地生活,显得可亲可敬,也为学生关注民生民情、民间文化,探访附近的风景名胜提供知识储备,为他们进一步了解社会打开一个窗口。6.应根据需要,开发与大学语文相关的选修课教材。还可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和不同教师的专业特长开发和大学语文相关的选修课教材,如教育类、医学类、科技类经典著作赏析及名人传记导读,形成教材群,这样可以解决众口难调的问题。
(二)探索有利于“课程思政”理念贯彻实行的大学语文教法改革策略1.实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随着慕课、微课、线上教学、共享精品课程的出现,教师具备了大量的优质课程资源,这就为教师实行翻转课堂,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提供了便利。教师可以课前在网络学习平台上给学生上传和大学语文思政主题相关的书籍、教学视频、影视资料、图片、音频、论文、课件等,要求他们先进行课前预习。在学生对将学知识有所了解后,教师引导学生利用课堂时间就课文中的重难点思政问题展开讨论,鼓励学生表达不同意见和独特感受。大家进行头脑风暴,这样集思广益,不断激发智慧的火花,加深对思政问题的理解。最后老师点评,对学生讨论的问题进行补充、总结和升华。整个课堂学生都不是被动接受老师的观点,而是积极主动地探讨对课文中涉及的思政问题的认识。在课堂讨论中,学生能将课堂所学内化为自己认知的一部分,并学会如何实践运用。课后,对学生提出的和课文中思政相关的疑难问题,老师也可运用网络教学平台进行一对一、随时随地线上答疑,为学生扫除学习障碍提供便利。2.引导学生背诵经典名篇或名句。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儒释道三家学说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品德养成、人格塑造的智慧很多融汇在经典篇章或名句中。我国古代的传统教学就十分重视学生的记诵,学生或许因为年轻,不能完全理解其中的意义,但在今后生活中,一旦遇到了应用场景,这些名篇名句就会给他们的心灵提供持续不断的滋养,赋予他们提升人生境界的力量。我国现在的大学语文虽有部分篇章也要求学生记诵,但篇目太少,远远不能满足学习要求,此外,也缺乏必要的检查督促,使学生记诵基本流于形式,下功夫去记诵的学生很少。因此,老师在教学中,就要培养学生的记诵意识和习惯,可把古人的吟诵法或现在流行的古诗新唱等方法融入,帮助学生记忆,增强学生的记诵兴趣。3.加强情感教育和审美教育。面对现在大学语文教学越来越趋向知识化、理论化的形势,我们在教学改革中,应通过各种方式,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和审美教育。让他们在功利浮躁的社会保有古代学人的君子之风,在生活中遇到艰难困苦时,也具有诗意的栖居能力,能苦中作乐,热爱生活。如在教学中,让学生模仿文中人物的心理、表情、语言、语气,当众表演文中人物,把学生的思绪和感情带入文本,增加他们设身处地了解明哲先贤思想的能力,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也可在大学语文的教学中,引入和课文相关的中国传统美学知识和西方美学理论,提供实物、模型或图片,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他们的审美水平,激发他们追求美好事物的热情。4.注重课堂教学形式的灵活多样。改革后的课堂教学应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提升语言水平、语文能力的同时接受思政教育。如在课堂教学中就课文中蕴含的重点、难点思政问题,组织小型辩论赛、创意习作竞赛、学生讲解某个知识点、同学互评互改作文、五分钟演讲等。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练,通过这些形式多样的语文教学活动,使学生对课文中涉及的思想道德、理想信念等问题不仅能够烂熟于心,也能心悦诚服。
(三)推进有利于“课程思政”理念贯彻实行的大学语文考核改革1.完善大学语文教师评价体制。对教师的考核需要完善,如承担此门课程的专任教师,应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和课程思政、大学语文相关的专著、课题、论文、教材编写。选修课开设、专题讲座、教学技能竞赛、指导学生参赛等应纳入教师考核标准,努力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大学语文教师团队。在听评课活动、教研活动、期中和期末教学检查、学生评教中,都应将教师是否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落实“课程思政”理念作为考核教师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指标。从教案的编写、课件的制作、上课的流程、作业的布置、考试命题的选择等方面,全方位考查教师是否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了“课程思政”理念,引导教师不断进行“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实践。2.完善大学语文课程学生考核办法。“考试观是人们对考试活动及其本质特征的总体认识和基本看法,它取决于人才观、质量观,是考试改革能否成功的决定性因素。”[4]因此,应将思政标准融入考核办法。在大学语文的考核改革中,应努力增加学生的考核项目。如学生参加对提升其思政水平有关的朗诵赛、演讲赛、辩论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竞赛、话剧表演、给校报投稿、给校园广播播音、征文比赛等活动,可在大学语文平时成绩的考核中获得分数,获得名次和奖励的还可加分。期末试题也可增加主观题比重,出一些答案多元、开放的试题,允许学生根据理解作答,只要言之有理,体现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即可。如如何看待杜甫“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情怀,谈谈你对“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这一儒家思想的理解。引导学生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发展的同时,巩固语文课堂思政教育成果。综上所述,我国的文化发展是国家战略,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是国家发展的诉求。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理念势在必行。只有全体大学语文教师不断提升思想政治素养,增强育人能力,提高育人水平,积极进行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研究和实践,才能让“课程思政”理念落到实处。
作者:王蕾 单位:商洛职业技术学院
语文教学改革论文篇2
自古以来,中国便流传着“文以载道”的教学理念,可将其解释为:文章能够使学生掌握“道”的含义,端正自身态度,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塑造学生理想人格,进而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尤其对于高职学生,其即将步入社会,若不具备正确的思想观念,则很容易被社会不良因素所影响。因此,针对高职学生开展课程思政视域下的语文教学改革极为重要。
一、课程思政的内涵
课程思政的格局与其他科目相比更趋近于“全”的概念,即全员、全程、全课程。其中全员主要指:全体学生都应切实参与到课程思政中;而全程则包括小学、中学、高中至大学教育教学全过程,其都需要持续参与课程思政学习;对于全课程便较为容易理解,其主要指课程思政能够与语文、英语、体育以及专业课程等多门科目相融合,促使学生在学习到理论和技能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的道德品质与人格发展的核心素养[1]。实际上,可将课程思政看作一种教学观念的外在表现形式,其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属于各高校帮助学生端正自身思想、塑造学生良好人格的重点课程。目前,尽管各个高职院校都已在各学科中积极落实课程思政理念,但是教学模式仍显传统滞后,教师教学理念仍需进一步更新。高职语文属于基础课中的重要学科,也是传统学科,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是教师应顺应课程改革要求,及时转变自身所应用的教学方法,进而促使思想政治理论能够与语文教学形成协同教学,有机融合,进而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感受到主流价值观念及基本内涵。
二、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语文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必要性
(一)塑造学生良好人格,体现语文教学最大价值青年是国家未来的主人,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的希望,是推动我国不断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因此,各高校以及教师必须对学生人格方面的发展问题予以足够重视,积极响应国家所推出的各项教学政策,始终坚定不移地将培养学生健康人格、良好品德以及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放在教学首要地位。如此,便需要语文教师充分发挥语文教学优势,展现语文教学价值,以语文教材中的经典文章为依托,拓展课外教学资源,帮助学生逐步塑造健全、良好、端正的人格,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2]。另外,基于课程思政视域下开展高职语文教学,确保学生思想价值观念的正确性,使其通过受教育成长为人格健全、能够发挥社会价值的新一代青年。
(二)激发学生思政热情,促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无论是思想政治教学还是思想政治学习,单从外表来看都十分枯燥,尤其针对高职学生,其本身便对思政学习存有一定的排斥心理,倘若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教学方式传统,不能结合学情及时更新教学方式,很容易使学生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使学生逐渐形成固化思维[3]。而若能够及时、灵活转变教学思想,在语文教学中逐步渗透思政理念,即基于课程思政视域下开展高职语文教学改革与创新,促使课程思政与高职语文教学开展有机融合,如此,便能在一定程度上把教育和教学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实现育人与教学两手抓,两手都使劲。基于此,教师必须拓宽语文教学资源路径,丰富教学内容,从根本上转变枯燥的语文教学内容以及低沉的语文课堂氛围。同时,思政与语文教学相融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学生对思政课程学习的看法,激发学生学习思政的热情,使其能够全身心投入思政学习之中,与思政内容产生共鸣。
(三)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念,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语文教学目标之一是引导学生了解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思政教学目标之一便在于促使学生逐步继承中国精神,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此,课程思政与高职语文相结合,其教学内容较为丰富,不仅包括中华古典文化,而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诠释中华古典文化的内涵[4]。高职语文所用教材中包含的每一篇教学素材,无一不经过学者与作者的精挑细选,其自身本就具备一定的思想性和政治性,只需要教师在开展高职语文教学过程中拓展挖掘即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具有较大历史价值的作品(以历史英雄事迹类文章素材为最佳,此类文章素材便于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政内容,使学生感受经久不衰的中国精神),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过去以及中华民族复兴过程,进而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以及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和责任感。如此一来,便可使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树立远大理想,认识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三、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语文教学改革形式
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语文教学改革体现在精神、制度、环境、艺术、行为以及职场六个方面,下文将对其展开具体阐述。
(一)精神与制度模块基于课程思政视域下,语文教学的精神模块与制度模块发生了较大变化。对于精神模块,其着重将具有正确价值导向的优秀文章引入高职语文课堂之中,切实营造了“品言”“品行”“品德”以及“品质”的精神文化内涵,从而引导学生“立言”“立行”“立德”及“立仁”。传统的语文教学更侧重于学生文化课程的学习,而非学生内在素质的培养,因此,开展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语文教学改革实质上也是为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纽扣”。此处以《论语》为例,教师可在确保教学进度的情况下,自由选择教学内容,将孔子的交友之道、仁爱主义提炼出来,带领学生共同体会儒家之道。此过程不仅能够使学生感悟到儒家之道的真谛,培养学生文化自信,而且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论语》部分内容的中心论点,利于学生在语文方面的学习与运用。对于制度模块,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过程中便可着重选取养成教育等内容作为教学题材,引导学生以辩证性思维看待古人的教育之道,带领学生感悟古人的贫富观、经济观、道德观、价值观,使学生逐步在牢记所学内容的同时,有意识地规范自身行为,促使学生以古人正确的价值观念为导向,形成自我管理意识。针对此点,教师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选择《礼记·学记》或《史记·货殖列传序》等教学素材,使学生在掌握教材内容的同时,对我国历史经济发展情况做一个大致了解,初步培养学生经济思维与国家发展之责任感。
(二)环境与艺术模块无论对于何种专业的学生,环境与艺术模块都是思政视域下高职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部分。对于环境文化模块,教师可选用与环境文化相关的文章,并以此为基础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运用多媒体播放祖国大好河山视频,达到在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的同时,给予学生归属感的目标。另外,在此类文章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感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义,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艺术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艺术无处不在,其既具有一定的文学性,也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而基于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语文教学应注重学生艺术品位的培养,将“以艺载德”作为教学导向,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选取《牡丹亭》等古典且具有魅力的文章,使学生感悟中国人民内心最深处的“艺术”。
(三)行为与职场模块行为模块改革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学习先进思想,培养学生的高尚品德,以及指导学生如何更好地完善自身、提升自己、超越自己,逐步将学生培养成内心强大、责任感强烈、重品行的优秀人才。此处,教师可选用《定风波》为学生讲解如何能够在困顿之下保持良好、豁达、乐观的心态,同时也可以选用《赠与今年的大学毕业生》,与学生开展深度交流,走进学生内心,为学生目前所感受到的困顿提供一些实用建议。对于职场文化模块,其主要改革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立足于工作岗位上的思想道德品质,教师需要以就业作为基本导向,开展相应教学。
四、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语文教学创新策略
基于课程思政视域下,高中语文教学模式获得了一定的创新,其与传统语文教学以及思政教学相比,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语文教学更加注重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侧重于运用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模式开展教学。下文将对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语文教学创新进行简要概述,并适当列举教学案例,全面展现在语文课程中渗透思政课程的作用。
(一)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文化传承与发展《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针对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语文教学模式创新提出了具体要求,无论是思政教学还是语文教学,都应顺应时代发展,切实在教学过程中融入信息化理念,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语文教学自然也不例外。基于目前互联网高速发展的背景,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构建网络授课平台,实施“线上+线下”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语文混合教学。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运用线上平台(如云课堂、超星等)发起问题讨论,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到线上“头脑风暴”中来。同时,教师也可以针对讨论问题发起线下提问,鼓励学生积极举手回答。此种做法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氛围,而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内向学生提供发言机会,相比传统线下课堂教学,学生对于“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响应度更高。如:教师在开展孝道有关课程讲解时,可引导学生在超星、云课堂等平台观看“二十四孝”视频。同时,教师也可以选择应用多媒体播放“二十四孝”视频的方式,引导学生观看。在视频播放过程中,教师可针对所授文章内容提出相关问题,如“何为孝道”“你认为怎样对待父母才能够算得上是真正孝顺”等。最后,教师再针对学生的回答予以一定的补充,使学生以正确的眼光看待中华传承上千年的“孝道”。同理,语文教师在开展其他题材的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仍旧可以应用此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二)注重实践理论知识结合,全面提高学生职业素养与道德素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语文教学也应如此。教师可运用学校周边事物开展课程思政实践教学,在事物选择过程中,首选应为景区(国家级5A景区为最佳),引导学生在自然环境中提高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认识”,综合培养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教师可先联合学校,积极联系学校周边党史馆、名胜古迹、非遗传承人以及自然景区等,而后便可由学校组织,带领学生参观党史馆、游览名胜古迹,深刻感悟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在此过程中,应对不同专业学生做出任务区分,并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以语文教材内容为基础,将思政学习作为导向,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充分激发当代大学生对国家的热爱之情。如: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可在参加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语文教学实践活动后,主动加强普通话训练,提高自身写作水平等。如此一来,便能够在语文教师的带领之下,使学生深刻感受到祖国的强大与壮丽,同时也能够使学生明确祖国发展至今的辛酸历程,进而激发学生努力学习中华文化知识的信心。
(三)开展多元化灵活性教学,促使学生形成百折不挠的精神内核基于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语文教学模式多种多样,其中包括讨论法、情景模拟法、比较分析法、视频教学法等。教师可依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选择适合的教学方式。以讨论法为例,教师可以“中国神话中所蕴含怎样的中国精神”为题,引导学生针对此问题进行讨论。在此过程中,教师可针对董存瑞、邱少云同志的英雄事迹开展讲解,使学生深刻感受到中国人民百折不挠、勇于抗争、勇于牺牲的精神内核,进而培养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与价值取向。另外,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求职信写作”时,可运用情景模拟法与视频教学法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教学。首先运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毛遂自荐》或《与韩荆州书》等视频,然后再向学生抛出问题,如“如果你是韩荆州,你是否会录用李白?能否说一说原因?”等。这种教学方式能够引发学生深度思考,之后可要求学生将自己的想法写成一封求职信,如此不仅能够增强教学效果,而且能够使学生明确中华文化沟通内涵。综上所述,高职语文中所蕴含的文学名著非常多,且每篇文学名著都含有一定的思政因素,字里行间都透露着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因此,基于课程思政视域的高职语文教学改革与创新,应将精神、环境、制度、艺术、职场、文化等内容作为出发点,巧妙运用文学名著,使学生在掌握语文知识的同时,提升自身思想素质与综合素养。
作者:杨敏 单位:江苏省徐州经贸高等职业学校
语文教学改革论文篇3
一、微课概述
微课是现代教育技术与现代教育思想相结合的产物,顺应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趋势。微课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开放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共享与应用,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普及与共享。微课是以“微”视频为核心教学资源开展教学,技术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呈现碎片化学习内容和扩展材料的数字资源。微课还包括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学生反馈和教师点评等辅助教学资源,这些资源以一定的组织形式和表现形式共同创造半结构化、主题化的资源应用环境。其既不同于传统的单一资源型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又不同于它所继承与发展起来的新型教学资源。
二、微课教学的优势
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辅助教学模式,将传统教学的全过程融入网络视频中,改变了教师的授课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初中语文教学方式逐渐发生改变。对于教师来说,教师可以提前制作微课视频,避免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按照预设情况教学而出现偏差。教师可以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将图片、音乐、视频等添加到微课中,丰富教学内容,使课堂教学内容更生动、具体,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高效地理解与记忆。对于学生来说,微课使学生不再单纯地局限于从教材上获取知识,还能够在多个媒介、渠道中学习;也不再局限于课堂上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可以随时随地且多次反复学习观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
三、应用微课进行初中语文教学改革实践
1.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一般都是教师预先做好教学设计,针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黑板教学,大多是以诵读和讲解为主,不能做到立体的情境再现。教师利用微课教学,不仅可以提前制作好微课视频,把本节课的重、难点知识都体现在微课视频中,让学生先清楚要学什么、怎么学,还可以把本节课的内容进行立体呈现。2.学习主体地位的改革传统初中语文教学以“教”为中心,教学模式较为单一,学生发言机会少,课堂讨论时间短,缺乏与教师的互动。而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微课,可以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了解与掌握,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课前预习,让学生借助微课自主学习、梳理知识,针对自己不清楚的问题主动查阅资料,以便在课堂上相互讨论,加强与教师、同学之间的交流和反馈,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的学习也不再局限于课堂,课前、课中、课后都可以应用微课学习,微课贯穿了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在开展微课教学活动中,不仅使学生获得了丰富的学习资源,还提高了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参与度,使初中语文课堂不再“满堂灌”,而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
四、应用微课进行初中语文教学改革案例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微课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能够帮助学生清晰掌握本节课的重、难点,将互联网中丰富的教学资源与教学内容进行深度融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统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苏州园林》这篇课文时,要求学生从课文中了解苏州园林的设计特点,并思考“为什么游览者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一幅完美的画?”由于很多学生没有去过苏州,无法对苏州园林的整体特征进行准确分析,教材中仅有的几张图片无法让学生感受苏州园林的意境。这时教师可以应用微课视频教学。课前,教师在网上搜索苏州园林的视频资源,结合本节课的重、难点制作微课,微课中展示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等,让学生提前下载预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苏州园林有个大致的了解。课上,应用微课教学,可以使枯燥的文字、图片变得更加形象,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与视频搭配的是教师的细致讲解和课文中的优美语句,图文一体展现苏州园林的意境美,感受前人的非凡智慧与杰出创造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课后,教师给学生布置复习任务,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重新温习和巩固课堂知识。
五、结束语
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微课辅助教学,能够直观、形象地展示课文中的重、难点知识,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
作者:董立德 单位:甘肃省天祝县打柴沟镇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