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精神健康急救培训项目分析

时间:2024-03-12 10:39:51

导语:在精神健康急救培训项目分析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一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精神健康急救培训项目分析

【关键词】精神障碍;精神健康急救;文化适应性;培训

全球范围内,估计有超过97亿人患有不同类型的精神疾病[1]。这些疾病会造成相当大的健康损害和残疾,特别是在卫生资源有限的中低收入国家[2]。在我国,18岁及以上人群中精神疾病的终生患病率达166%[3],在造成残疾调整生命年(disabilityadjustedlifeyear,DALY,指从发病到死亡所损失的全部健康生命年)最多的前20个病因中有7个是精神疾病[4]。然而,我国公众对于精神疾病普遍存在低识别率、低就诊率和低治疗率的问题[56]。以抑郁症为例,一项近期的全国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在过去12个月内,只有不到十分之一(95%)的抑郁症患者接受了治疗、只有36%的人在专业精神卫生机构接受治疗,而得到充分治疗的比例则更低,只有05%[7]。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会大大降低患者完全康复的机会,并可能导致一系列中期、长期的不良后果,包括增加自杀风险[89]。大量国内外研究显示,当一个人出现精神健康问题时,更可能优先向周围的“熟人”,如家人、朋友、同事等,寻求帮助,而不是向卫生专业人员[1011]。周围人提供的良好的社会支持有助于患者的康复并能起到降低自杀风险的作用[12]。然而,一般人群往往缺少精神健康问题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以至于无法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支持[1314]。精神健康急救培训项目正是为了满足这个重要需求而设计的。本文将系统介绍精神健康急救的概念、精神健康急救培训项目的起源及其在国际上的应用,以及该项目在中国的本土化研究进展和推广情况。

1精神健康急救的概念

精神健康急救(mentalhealthfirstaid,MHFA)这一概念由澳大利亚学者AnthonyJorm和BettyKitchener夫妇于2000年提出,指“向身边存在精神健康问题或精神健康危机(如自杀)的人提供适当的支持和帮助,直至对方获得专业人士的帮助,或者精神健康危机得到解除”[1516]。与躯体急救(如心肺复苏)的理念类似,精神健康急救旨在提高公众面对精神疾病和精神健康危机的即时反应能力,当身边有人罹患精神疾病或面临精神健康危机(如自杀、非自杀性自伤、惊恐发作等)时,及时提供急救支持,协助其获得专业治疗。通过开展精神健康急救,能够恰当地进行交流、提供支持、协助及时就医,以便精神健康问题得到及早治疗、更好康复和保护人身安全,从而最大程度地降低精神疾病给个体、家庭和社会带来的影响。一个与精神健康急救概念相关但又有所区别的概念是“心理急救(psychologicalfirstaid)”[17],也称为“心理援助”,指为遭受创伤而需要支援的人提供人道性质的支持。它的目标人群是处于紧急情况、灾难情况或经历创伤性事件者,通过为从事备灾、救灾和灾难恢复的工作人员提供培训,使其能够为需要帮助者提供服务,从而减轻受助者因灾难事件而产生的痛苦,增强他们短期和长期的功能性适应能力。“心理危机干预(crisisintervention)”与“心理急救”的概念类似,侧重点有所扩展,从实施紧急心理援助,转向探讨危机事件发生时或结束后应当如何有效帮助那些受到危机事件影响、有创伤体验的人群[18]。心理危机干预常被认为是心理咨询的一个特殊领域,但也有研究者认为二者存在本质上的不同。“精神健康急救”的目标人群是存在精神健康问题或处于精神健康危机中的人,如正处于精神疾病发作时,有自杀、自伤、暴力行为风险或物质滥用行为者,也包括经历创伤后的心理危机者,目的是帮助他们自助和获得专业帮助。可见,精神健康急救是一项更广泛的精神健康干预策略,它与心理急救和心理危机干预在内容上有部分重合,但在适用范围、目标人群和救助目的等方面有延伸,尤其是包括了对精神病理状态的救助。精神健康急救遵循一个统一的行动计划,简称“ALGEE”,指接近、评估和提供危机帮助(approach,assessandassistwithanycrisis)、非评判性倾听(listenandcommunicatenonjudgmentally)、提供支持和信息(givesupportandinformation)、鼓励寻求适当的专业帮助(encouragetogetappropriateprofessionalhelp),以及鼓励寻求其他支持(encourageothersupports)[15]。

2精神健康急救培训项目

21项目的起源和国际推广

精神健康急救培训是一项社区精神健康教育项目,参与者通过参加标准化、模块化的课程学习,掌握如何实施精神健康急救技术。需要注意的是,精神健康急救培训的对象是非精神卫生专业人士和社区民众,培训内容是教授人们如何向他人提供精神健康急救,以便受助者能够自救和及时获得专业的和非专业的帮助。因此,精神健康急救不是一种治疗性的服务,也有别于小组同伴支持。精神健康急救培训项目于2000年在澳大利亚创立,随后率先扩展到英国、美国、加拿大等英语国家。此后,该培训项目在澳大利亚国内以及全球其他国家迅速传播,目前已经扩展到澳大利亚的所有州和领地,以及全球至少25个国家和地区,包括多个亚洲国家,如日本、印度、尼泊尔等[17]。在较早引进该项目的几个英语国家,如英国、美国,该项目已经成为改善公众精神健康国家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澳大利亚精神健康急救组织(MHFAAustralia,https:∥mhfacomau)是全球精神健康急救培训课程的开发者和设计者,其他国家和地区通过与该组织签署版权许可协议,获得在本国家或地区对培训课程进行文化适应性研究以及组织和开展课程培训的权利。2004年,我国香港地区率先引进了此项目,对其进行修订而形成香港版的精神健康急救培训课程,并在当地推广。2010年,澳大利亚精神健康急救组织推出了中文版课程,用于在澳华人的培训。许多有明确证据支持的健康教育项目都未能得到有效的推广和实施[19],在这一大背景下,精神健康急救项目在全球推广方面取得的成绩无疑是令人瞩目的。即便如此,不同国家对于该项目进行文化调适或本土化研究方面的报道依然很少。这一方面可能是因为不少引进该项目的国家都是英语国家,与澳大利亚在文化、社会和卫生体系等方面有诸多相似之处,相对容易本土化;另一方面,可能也与学界之前对于文化适应性研究的重要性缺乏认识有关[16,19]。考虑到中国与澳大利亚和其他国家在语言、精神卫生服务体系方面的差异,以及中国文化对于精神疾病的一些特有理解和态度等,用科学、可靠的方法对该项目进行文化调适和本土化研究,使其能够有效地服务于我国民众,是非常必要的。

22培训课程的内容和培训方式

精神健康急救培训课程主要教授学员基于科学证据、同时简单实用的精神健康急救技能,在ALGEE行动计划的指导下,帮助家人、朋友、同事或其他正在经历精神健康问题的人,获得所需的支持,有效地管理疾病症状,促进其寻求专业治疗。课程内容基于一系列“精神健康急救指南”而设计。这些指南通过德尔菲法获得相关领域内专家、有精神健康问题实际体验者或有提供帮助的实践经验者的共识,结合循证依据而制订[16]。课程培训内容包括:①识别常见精神健康问题的症状和表现的技能;②精神健康问题的常见危险因素;③基于证据的有效治疗方法;④为存在精神健康问题的人提供初步帮助和支持的技能;⑤应对危机情况的行动技巧(如自杀、惊恐发作、创伤后应激反应、物质滥用,或精神病发作时表现出的威胁性行为,等)。精神健康急救培训课程中使用了包括角色扮演、小组讨论在内的多种互动方法,因此,面对面授课是它的经典方式。2020年,随着新冠疫情的爆发,疫情防控措施极大地限制了绝大多数面授课程的开展。与此同时,疫情的爆发和反复使得民众心理压力激增、各类心理健康问题进一步凸显[20],导致社会对于精神健康急救的培训需求显著增加。为适应这种新形势下的挑战,澳大利亚精神健康急救组织逐步开发了线上培训课程,以及面授+线上的混合培训方式[21]。

23课程类型

大体而言,精神健康急救课程分为3种:①针对不同人群常见精神健康问题的核心课程;②针对某个特定精神健康问题的课程;③针对已接受培训3年以上精神健康急救员的技能更新课程。不同类型课程的介绍,请参见表1。所有的精神健康急救培训课程均须由注册培训导师遵循教案,使用标准化、模块化的课件进行授课。认同并有志于推广精神健康教育,具有社会工作、心理专业或精神科专业资格,具有至少两年精神健康相关工作经验者,经面试合格,可以申请参加国际精神健康急救组织授权的专门的导师培训。参加导师培训者需要具备精神健康和精神疾病方面的知识和经验,具备一定的教学能力和经验,具有较好的社交技能和良好的学习能力,谙熟本地区的精神健康服务资源,秉持尊重精神疾病患者的态度,积极减少歧视。完成规定课时的导师培训,经考核合格,才能成为注册培训导师。精神健康急救培训导师获得国际精神健康急救组织或其授权的组织和机构认证后,可以在社区层面独立开展课程培训。各位学员在培训结束、并经评估合格后,可获得由相关精神健康急救组织统一颁发、培训导师签名的“精神健康急救员证书”,证书有效期3年。

24有效性评价

第一个对于精神健康急救培训效果评价的随机对照试验完成于2004年[17],随后,在澳大利亚和全球多个国家,对于精神健康急救培训课程的有效性开展了广泛的评估和研究。效果评价既有培训前后的短期效果,也有纵向随访培训后6个月到2年不等的中长期效果;还有被学界公认证据水平最高的系统性文献综述和meta分析[2123]。这些不同设计类型的研究均显示这一课程在多个方面的有效性[17,21,24]。以针对社区成年人帮助其他成年人的标准课程(standardcourse)为例,该课程是最早开发、也是目前为止最为成熟、被运用最多、评估最为全面的精神健康急救课程。通过12小时的培训,学员们可以了解几种成人常见的精神健康问题的症状和表现,学习如何识别和提供初步帮助,在哪里和如何获得专业帮助,以及如何在危机情况下(如,出现自杀危机时)提供帮助。该课程适用于大多数的社区环境,比如居民区、工作场所、学校等。2014年,瑞典学者对15个严格设计的精神健康急救培训效果评价研究进行了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结果显示该项目可有效提高公众对于常见精神健康问题的认识,降低对精神疾病治疗的负面态度,和提高精神健康急救技能[23]。近期更新的一项meta分析支持了上述结论,同时还发现,精神健康急救培训有助于提高公众对于常见精神疾病的识别能力、增加提供救助的信心和行为,以及减少对存在精神健康问题者的歧视性态度[22]。对在澳华人开展的评估性研究显示出相似的积极效果[20]。另一个逐渐兴起、并获得越来越多证据支持其有效性的是精神健康急救的青少年互助课程[25]。青少年时期是身心快速发展的阶段,同时也是心理健康问题和精神疾病的高发阶段[26]。这个年龄段的人群在出现心理或精神健康问题时更容易向同龄人,而不是成年人求助[27]。基于此,青少年互助课程通过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和接受水平的培训,通过简单易行的“观察症状、询问情况、用心倾听、联系成人、友谊第一”五步行动计划,训练青少年在同伴出现精神健康问题或心理危机时,及时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支持。已有研究证据显示,该课程是一项有效且可行的校园培训项目,有助于在短期内提高青少年人群的精神健康素养和促进对同伴的支持性救助行为[28]。该项目对于预防青少年自杀亦有显著效果[29]。2013年,美国将青少年精神健康急救项目确定为保护儿童和青少精神健康国家行动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精神健康急救培训项目的有效性评价研究尚存在两方面的局限。第一,这些已有证据多基于澳大利亚和其他一些英语国家的研究,在非英语国家中的有效性证据非常有限;第二,精神健康急救培训项目的设计初衷是为了促进有精神健康问题的人及早得到专业的帮助和治疗,但是,接受培训后,精神健康急救员的精神健康知识和技能的提高和态度的改善,是否在实践中确实增加了受助者的寻求专业帮助的行为呢?目前尚缺少证据支持。众所周知,要观察到实际行为的改变往往需要足够长的随访观察时间和更多的研究资源,而有限的资金和资助年限对开展相关研究构成了巨大挑战。

3精神健康急救项目在中国的本土化研究

精神疾病由于其高患病率和高致残率,给患者及其家庭和全社会带来沉重负担[30]。某些严重精神障碍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治疗和有效的管理,还可能会带来一系列社会安全问题[31]。尽管随着近20年来国家对精神卫生服务的投入增加,我国的精神科专业人员数量和床位数有大幅增长[32],但由于人口基数大,精神卫生服务依然受到资源相对不足和资源分布不均衡的制约[33]。此外,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和精神健康素养水平有待提高[13,34],我国公众普遍缺乏对精神疾病的了解、包容和支持,歧视和社交回避等现象屡见不鲜[35]。上述因素综合作用,严重影响精神疾病患者的治疗、预后和生命质量。为了弥补我国精神卫生专业人员的相对和绝对不足、为精神疾病患者及其家庭营造一个支持性的社会环境、促进精神疾病的及时治疗和更好康复,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何燕玲教授团队率先引进了香港版的精神健康急救培训,在积累了一定经验后,联合墨尔本大学研究人员和澳大利亚精神健康急救组织的课程研发人员,在全球慢性病联盟(GlobalAllianceforChronicDisease,GACD)的资助下,对精神健康急救项目进行了系统的文化适应性研究。近期一项定性研究[36],对24名多个相关专业的人员,包括精神卫生专业从业人员、卫生政策制定者、社区工作者,以及精神健康急救项目的培训导师和学员等,就我国目前精神卫生服务的现况与需求、精神健康急救项目对于我国的适用性,及其本土化需求等话题,进行了深入访谈。受访人员普遍认为,我国现阶段亟需更多、有科学证据证明其有效性的干预措施,以提高公众的精神健康素养和改善人群的整体精神健康水平。精神健康急救培训项目的实施有望满足我国在精神卫生领域的部分重要需求。同时,研究也明确了需要进行本土化的重要方面,包括课程内容、授课方式,以及项目实施方法等。2017-2021年,团队针对影响我国居民的主要精神健康问题,包括抑郁、自杀、重性精神病、酗酒和创伤,参照英文版急救指南,经过中国专家的德尔菲法研究进行系统调整而制订了中国版指南[3741]。在这一系列指南的基础上,研究团队开发出了中国版精神健康急救培训课程,从而完成了对培训内容的初步本土化。今后,团队将通过预试验探索适合我国具体情况和需要的授课方式和项目实施方法,通过随机对照研究来系统评估项目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以及从实施科学的角度对该项目在我国的推广和应用开展深入研究。精神健康急救项目在中国的本土化研究整体设计见图1。

4精神健康急救培训项目在我国的应用展望

大量研究证据表明,经过恰当文化适应性改进的精神健康干预措施能够取得更佳实践效果[39],尤其在可接受性、适应性和干预对象对于措施的理解和依从性方面。文化适应性研究也被认为是一种道德责任,因为它可以减少干预措施冒犯个人文化价值观或社会规范的风险。相比之下,没有经过文化适应性调整的干预措施可能会导致稀缺资源的低效使用,甚至造成人们对医疗服务的不信任和一些非故意的伤害行为[42]。有限的精神卫生服务资源和长期存在的对于精神疾病的病耻感,已被研究证实是精神疾病患者延误治疗甚至拒绝就医的主要影响因素[8,31,35]。前者使得精神卫生专业人员不得不把大部分精力放在症状相对较重的患者身上,而对于那些罹患疾病但是没有求医的患者,则无暇也无力去医护。通过本土化研究及有效性评估的精神健康急救培训项目,在可持续性的实施模式下,有望动员最广大的普通公众和社区居民,积极投入到精神健康问题和精神健康危机的了解、识别和提供帮助的活动中来。经过适当培训,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精神健康的守护者,共同为精神疾病患者及其家庭营造最为广泛的支持性社会环境,从而促进患者及时获得专业治疗、改善疾病预后及患者和家庭的生活质量,降低精神障碍给个人、家庭和整个社会带来的疾病负担。

5结论

精神健康急救获得国际社会,尤其是发达国家的普遍认可。系列研究显示精神健康急救培训项目能获得预期设计的效果,提升民众的精神健康素养。引进精神健康急救的概念,开展精神健康急救培训项目在中国的本土化研究,已经为该项目的实施推广做好基础准备。随着精神健康急救相关研究在我国的深入开展及精神健康急救培训项目的逐步推广和应用,期待实现“赋能普通大众,守护精神健康”的美好愿景。

参考文献

6徐广明没有精神健康就没有健康精神卫生服务的挑战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15153305-307

8仲照希杨鸽吕路线抑郁症患者延误治疗的影响因素分析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9刘勤张兰精神疾病患者诊疗行为调查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2212155-157

11吴蓉何雪松大学生的精神健康素养与专业求助倾向以上海E校为例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85

13胡杨跃涛张迎峰等精神健康素养研究现状J实用预防医学201522121535-1538

14王静夷何燕玲精神健康素养研究进展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1313198-101

18高雯董成文窦广波等心理危机干预的任务模型J

31王勋马宁吴霞民等2018年全国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治疗现状分析J中华精神科杂志2020535438-445

32范鑫张丁月李煦等上海市精神卫生机构和床位资源配置公平性的泰尔指数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83210

33王勋吴霞民张五芳等我国精神科床位配置合理性的趋势分析J中国医院管理201939721-24

34徐双陈晶雷威等成都地区城乡居民的精神健康素养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203410834-840

35李茂生邬志美我国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病耻感问题及对策分析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7303383-387

作者:吕淑荣 何燕玲 单位:墨尔本大学人群与全球健康学院 墨尔本大学人群与全球健康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