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胛区局部常用穴位应用解剖研究

摘要:目的观察肩胛区常用穴位与局部神经、血管的解剖关系,探讨针刺取穴治疗肩胛区神经卡压症的方法对10具成人男性尸体进行局部解剖,观察肩胛区肩胛上神经、肩胛背神经的走行情况及体表投影;50侧肩胛骨进行骨性测量,测量肩胛上切迹与局部穴位、骨性标志的解剖距离及针刺方向;血管铸型方结果①应用天髎穴针刺至肩胛上切迹,深度约4.7 cm;从巨骨、秉风及曲垣穴针刺至肩胛上切迹的深度分别为3.07、3.21、6.9 cm,针刺巨骨、秉风穴朝向前下方,针刺角度为(冠状面)70°;针刺曲垣穴朝向外上方,针刺角度(冠状面)为20°。②肩胛上神经、肩胛背神经体表投影对于穴位线路分别为:颈5,6夹脊穴→秉风→臑俞→天宗、颈5,6夹脊穴→肩中俞→肩外俞→天髎→肩胛骨内侧缘膀胱经穴。③肩胛动脉网血管铸型图显示,针刺肩胛骨内侧穴位触及动脉及分支较少,而应用外侧穴位则可能明显碰及丰富的动脉网分支。穴位,易直接、有效刺激至肩胛区神经,以缓解神经卡压症引起的疼痛;此外,针刺时注意肩胛区内、外侧动脉分布的不同特点,减少局部瘀血、疼痛等针刺不良反应。

关键词:
  • 取穴  
  • 肩胛区  
  • 神经  
  • 针刺深度  
  • 针刺方向  
作者:
陈力; 李长征; 俞向梅; 谢永财; 王志福
单位:
尤溪县总医院; 福建尤溪365100; 福建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 福建福州350122
刊名:
福建中医药

注:因版权方要求,不能公开全文,如需全文,请咨询杂志社

期刊名称:福建中医药

福建中医药杂志紧跟学术前沿,紧贴读者,国内刊号为:35-1073/R。坚持指导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创办于1956年,杂志在全国同类期刊中发行数量名列前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