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孔子师”到“国师”——唐前老子传说的衍变及其文化意蕴

摘要:先秦以及西汉初年的文献中“孔子问礼于老子”事的诸多记载,一方面反映了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学派对本派学说的有意抬高和对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贬抑,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儒道二家学说在相互对立和统一的矛盾关系之中的共同发展和共同进步。秦末汉初“老子为孔子师”传说的出现,反映了“孔子问礼于老子”事由历史故事向民间传说的转变。“老子为圣君师”传说则是“老子为孔子师”传说的进一步发展与演变,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占主导,孔子地位被大幅提升之后道家学派及道教徒对老子地位重新确立的具体表现。“老子为国师”的传说出现在汉末魏晋时期,是佛教传入中土以后,道教徒对佛教教祖为国师的刻意模仿。唐前老子传说从“孔子师”“圣君师”到“国师”的发展衍变,实际上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老子身份及其地位的变化。

关键词:
  • 文化意蕴  
作者:
王兴芬
单位:
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兰州730070
刊名:
甘肃社会科学

注:因版权方要求,不能公开全文,如需全文,请咨询杂志社

期刊名称:甘肃社会科学

甘肃社会科学杂志紧跟学术前沿,紧贴读者,国内刊号为:62-1093/C。坚持指导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创办于1979年,杂志在全国同类期刊中发行数量名列前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