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新型城镇化考察报告

时间:2022-10-06 00:13:45

导语:在新型城镇化考察报告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新型城镇化考察报告

第1篇

*本文为2012年度江苏省社科研究课题“江苏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协调发展研究”(批准号12SYB-048)、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江苏城乡社会保障制度衔接与并轨研究”(批准号12DDA010)和江苏省教育厅重点项目“城市社区养老体制机制研究”(批准号2011ZDIXM00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摘要]受政治及经济等因素影响,我国的二元社会管理体制使城市化过程产生了诸如主体缺乏、项目冲突、管理分散等融合风险,对社会保障制度造成冲击。要采取主体多元化发展、方式灵活式发展与管理统一性发展等渐进方式化解风险,使城市在主体保险、社会救助以及其他保险方面对农村形成牵引作用,进而实现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统筹。

[关键词]社会风险;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统筹

中图分类号:C9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10X(2013)05009106

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统筹是解决“三农”问题,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社会壁垒,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建设小康社会以及实现现代化之关键举措。在新形势下,城乡社会保障之制度统筹与融合乃大势所趋,但受诸多主观(如观念、文化等)、客观(如管理、制度运行)因素影响,部分地区的统筹之路仍举步维艰。纵观我国城乡社会保障统筹发展历程,其制度经历了“分割——融合——排斥——统筹”的话语演进,而这一过程亦趋同于城市化。本文基于这一视角,以社会风险理论为基础,以城市化发展为背景,以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为现实,提出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统筹的路径选择。

一、城市化、社会风险与社会保障

虽然“‘风险’本身就具有社会性涵义,在某种程度上等同于社会风险的涵义”[1],但相对于风险,社会风险是风险或由外而内的“嵌入”过程、或由内而外的“拓展”状态,是“不确定性”对政治、经济、文化影响之过程。“社会风险的界定……取广义的‘社会’涵义,将政治、经济、文化都包含在内,除了个体的疾病、死亡、失业、意外事故和财产损失等以外,其他均属于社会风险。”[2]社会风险也是现代性的必然体现。现代性是一种持续进步的、合目的性的、不可逆转的发展的时间观念,是人对自然控制的必然结果,但也不可逆转地催生出社会风险。正如吉登斯(Giddens)所说:“虽然在某些领域和生活方式中,现代性降低了总的风险性,但是同时也导入了一些以前所知甚少或全然无知的新的风险参量。”[3](P4)

以城市化为例,社会风险在内容、性质、范围等方面表现出单一到多元、微观到宏观、具体到模糊等发展形式。首先,风险复杂化,从单一的个人风险到多元的社会风险。工业革命之前,城市化尚未形成,社会风险集中于生老病死等家庭性风险、天灾人祸等生产性风险以及治理与动荡等政治性风险。工业革命之后,城市化与技术互为发展,原先的风险并没有随着技术提高而消失,相反,因新方法、新科技所带来的生存风险、政治多元化所带来的政治风险、社会融合所带来的参与风险以及社会分化所造成的阶层风险使得社会风险愈加多元,治理更显困难。如Strydom的描述,从1950年代至现在,社会风险争论的内容经历了“安全和风险——反对风险评估——反对者的意见和心理——参与者的关系以及现实/事实构建”等风险话语演进过程[4](P307)。其次,风险宏观化,从微观的驻地风险到宏观的社会风险。工业发展与技术进步为中心城市带来“聚合效应”,这也是诸多国家在工业化初期进行“城市化”或“被动城市化”的原因。城市化是现代化之基础,但并不能完全说明现代性,且社会风险弱化了这种现代化的积极影响。如英国的“圈地运动”虽然使城镇居民占英国人口的比例从3.1%上升到8.8%,但也破坏了小农经济,造成大量农民流离失所,靠乞讨度日。此时社会风险之性质已然发生改变,处理风险之方法不能只囿于家庭,而更要依赖社会。所以,英国政府于1601年和1834年分别颁布“旧济贫法”和“新济贫法”,开创了院舍救济时代。再次,风险模糊性,愈来愈不确定。风险本身就具有不确定性,但在社会这一背景下,加之现代性导致的不确定因素增加,风险逐渐被剥离出人们的主观愿景。城市化愈加发展,经济、环境等因素对养老、失业、疾病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愈会超越人们所掌控的范围,使其措手不及。这也亟需政府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控制社会风险的范围。继德国于1883年颁布《疾病保险法》之后,各国纷纷效仿,逐渐建立起现代性的世界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制度缘何建立,学者各持己见,说法不一。有以德国历史学派之社会改良为肇始,有以英国“济贫法”之颁布为开端,理论上或提人本权利、或曰社会权利、或以福利经济学及有效需求论为社会保障之数理理论。然而,以工具理性之角度出发,社会保障从萌芽形成到中期发展到体系建立的整个过程,都是以风险预防/防范为基础。随着城市化的发展,政治、经济、社会的变化使社会风险之波及范围、伤害程度、性质、实施目的等发生诸多变化,社会保障之研究范式及实施理念也因此发生改变。如以宗教的普世主义理念开端为基础的欧洲社会保障制度,其初所实施范围只限于教会,受益人群只集中于社会中无家可归者、残疾人等“最弱势群体”,实施方式以单一的精神感召加之最低生活救济。工业风险使得欧洲社会发生翻天覆地之变化,技术风险、市场风险等新型的社会风险随之而来,政府逐渐成为社会保障之主体,社会保障在范围、方法、方式等方面已完全脱离于救助,形成的制度嵌入国家的运转机器中。不可否认,社会保障在发展之“黄金时期”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其“双刃剑”之负面效果使得福利国家陷入危机,改革呼声此起彼伏。以上世纪70年代为肇始的英国社会保障改革为基础,到目前为止,收效各异,但处理社会风险为社会保障之前提依然没有改变,研究范式也越发集中于国家——社会——市场三者的关系处理上。

社会保障制度并不能解决所有社会风险,但它能尝试弥补工业化与城市化所形成的技术风险、市场风险及环境风险造成的负面影响。如针对新技术引进所造成的摩擦性失业,可以通过建立完善的失业保险体系来减低对失业人员家庭的冲击;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使部分人脱离于市场之外,可以通过建立低保制度来减轻其生活压力;化学污染、食品安全等环境风险对人身体的伤害,可以通过建立医疗保险来减轻痛苦。由此,本文研究之重点在于减少城乡社会保障融合所产生的社会风险。诚然,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是否应该衔接,怎样衔接(渐进式或一步式)仍为学界讨论之热点。以笔者之见,城乡社会保障之衔接与融合乃大势所趋,但也应重点考虑制度的路径依赖和社会风险的空间扩散,在此基础上的理念与实施,才能平稳有序地消除社会风险之影响。

二、城市化背景下社会风险的异同发展与社会保障的诉求

我国之城市化有其本身特点,受政治经济影响,过去一直实行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管理体制。“二元社会保障体系曾有其积极的作用,但它的固化则使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变得困难。”[5]同时,这种以制度控制为基础的行政控制,造成城乡地域空间分割,使农民逐渐丧失社会保障的话语权,在仅存的“五保户”制度与低水平的社会救助中享受社会保障的微薄福利。“经历了将近20年的时间,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框架已初步确立,……对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的忽视,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一大失误。”[6]此间,城乡社会风险因经济、环境、技术等诸多原因各自改变,并呈现异同发展之特点,社会保障也呈现路径依赖之趋势。

城市能享受经济发展、技术提高、生活水平提高等区域福利,也因前者要素的多重影响,正逐步享受社会保障的福利供给,在社会保障“刚性”特征前提下,改变其社会保障享有状态尤为困难。首先,经济性风险。市场化引入能打破原有计划经济模式,提高效率、节约成本、促进经济发展,但也因过度依赖,使得部分竞争者逐渐被市场淘汰。如过去计划经济时代,“平均主义”盛行,实行市场经济后,受家庭、学历、社会资本等因素影响产生诸多低保群体,因此,我国于1999年颁布《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截至2011年9月,中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为2268.7万人。其次,技术性风险。新技术在城市大量使用,在方便人们生活的同时,也造成诸多难以适应新技术而失业的人群,可通过建立失业保险制度解其燃眉之急。2011年,全国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14317万人,比2010年增加941万人。再次,环境风险。环境恶化、食品安全等问题正进一步困扰城市居民,这使得参加城市居民医疗保险的人数显著增加,2011年,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47291万人,比2010年增加4028万人。

反观农村,社会保障因方式固定、内容缺乏、范围狭小等缺陷,不得不依赖家庭、邻里、土地等“非常规资源”。在经济风险方面,市场化虽提高了诸多农民的生活水平,但“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农村居民的相对地位进一步弱化,反映了农村居民生活风险的累积”[7]。在技术风险方面,由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东南沿海的部分农村提前完成城市化,说明技术风险只存在于部分农村地区。在环境风险方面,其覆盖范围已打破地域的限制,农村要与城市忍受同样的环境危害。因此,国务院明确指出要逐步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截至2011年9月底,全国2646个县(市、区)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基金支出总额为1114亿元,受益8.4亿人次。同时,较之城镇居民,农民还要面对个人及家庭的突发性灾难,其社会风险预防与抗击能力更弱。

我国城市化是以打破农民身份与区域限制为开端的。制度的默许、城市的吸引加之信息的畅通,使得大量农民涌入城市谋生。首先,双重身份的农民工面临诸多社会风险,亟需建立失业、医疗保险制度,“农民工的社会保险问题……不仅是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的要求,而且是我国国家性质的必然体现”[8];其次,农村中空巢老人因无人赡养,存在潜在的社会风险,其保障的方式与方法亟需完善;再次,农村贫富差距日益增大,据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的《中国农民经济状况报告》,目前农村居民基尼系数已高达0.3949。经济风险正逼近农村居民,且我国农村地区发展极不均衡,治理农民贫困仍任重道远,需完善以政府为主体、底线公平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城镇也要承受制度融合带来的社会保障压力,如农民融入城市对原有就业、医疗、养老制度的影响。可以说,社会风险背景下的城乡社会图1区域分割下的城乡社会风险与社会保险保障融合实际是风险的“再造”——从社会风险的空间隔离到要素融合,进而使双方产生新的风险。

在区域分割之背景下,城乡社会保障按各自路径发展,经济、技术及环境等社会风险在大小、范围及过程的区别使城乡实施不同的社会保障方式(如图1所示)。因缺乏主体(只以家庭为主体)、项目单一(以土地为基础建立的保障)、资金渠道狭窄(家庭支出与邻里互助为支撑),农村风险集中于个人风险、家庭风险与土地风险,社会保障仅限于家庭援助、邻里互助、政府支持等内容。

经历户籍制打破以及城乡空间融合的影响,城乡社会风险之性质已悄然变化,农村在面临经济、环境与技术所带来的风险的同时,还要面临作用于城乡的共同融合风险(如图2所示),主要包括主体缺乏、项目冲突以及管理分散等风险。共同风险加之原初风险共同作用于城乡,使得社会保障制度曾一度在积累资金、完善项目以及灵活方式等方面举步维艰。因此,在逐步完善城镇社会保障制度的同时,国家正积极建立与完善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时至今日,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基础在于风险的“事后效应”,缺乏事前的“预防机制”。毋庸讳言,面对更加快速的城市化,社会风险的防范机制理应变事后原则为事前原则,通过风险要素的整合进一步调控与完善城乡社会保障制度。

图2制度融合下的城乡社会风险与社会保险

三、城乡社会保障统筹与渐进式风险化解

在城市化背景下,城乡的融合效应不仅给农村的社会保障带来负面影响,更会冲击城市原有社会保障的完整性,应因时因地实施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统筹。社会风险易内化于制度中,城乡之风险化解并非一朝一夕。从现实国情出发,兼顾城乡社保现状,本文认为应采取渐进图3渐进式风险化解与城乡社会保障统筹的制度创新的方式。所谓渐进方式,是以社会风险为衡量基准,实施分步的方式,即在逐渐缓解城乡风险的基础上,实施城乡社会保障的融合。

城乡社会风险化解之重点在于融合风险,注重社会保障各要素的创新与整合,使农村与城镇对融合风险产生吸收、排斥等多重动力,城镇风险对农村形成融合作用,双方社会保障制度形成牵引,从而融合成为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详见图3)。

关于社会风险层面的融合效应。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在融合过程中会出现诸如主体缺乏、项目冲突以及管理分散等风险,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解决。

1化解农村之养老主体缺乏风险——多元化发展。虽然“国家或政府是社会福利供给中最为重要的主体,在当今世界,任何一个国家和政府都不能轻视或忽视在社会福利实施中的主导和主体作用”[9],但对城市化背景下的农村养老保障来说,主体的突然变化不仅会造成财政负担,而且使得农民因方式改变而难以适应。首先,社会保障资金投资渠道多元化发展。投资渠道多元化是化解资金分担风险的重要方式,以目前来看,我国社保基金可以投资相对稳定、收益相对较高的大型项目,或者投资于大型的且风险较小的国有企业。其次,社会保障主体多元化发展。采取以政府先行、市场辅助、社会补充的方式,发挥社区、市场、家庭的共同保障优点。如政府部门可通过引导和支持来加强与非政府部门的合作(放权且鼓励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建立),可以通过引导和控制来加强商业部门的作用(鼓励商业银行介入农村养老保险),家庭可以通过询问与互助等方式加强与非正式部门的交流(引进社工人员介入社区养老),也可通过互动来加强与商业部门之间的关系(主要采取服务外包)等方式,共同作用来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

2化解城乡社会保障方式固定风险——灵活式发展。首先,过渡人员的制度安排。我国“突变”式的城市化会生成大量的过渡性群体,如失业工人、农民工、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这一群体的集体意识和政治诉求可能会引发治理风险,因此要在资金补助、技术支持、救助方式等方面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如建立不同层次的、专项的农民工养老保险;设立专项补助解决空巢老人的法律、家务、服务等方面的需求等。其次,保障方式的过渡性安排。面对日益不确定的社会风险,西方发达国家往往采取灵活性的社会保障政策,虽然各项目的保障水平不尽一致,但所形成的合力使受益人福利逐渐提升。以此为鉴,我国可以灵活采用多元化的保障方式来化解风险。如建立健全农村社区,吸收原有社区养老保障方式(如先前建立起来的养老院,或在居住区域内建立临时养老安置场所);实行分成制的城乡医疗保险报销比例,城镇医疗保险主要包括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农村医疗保险主要包括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三者在比例、范围、资金筹集渠道以及管理方式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别,因此建议对部分“农转非”的居民可以实行医疗保险的过渡,建立一种新的医疗保险,吸收原有“新农合”的保障方式,逐渐接近城镇居民医疗保险。

3化解城乡社会保障分散管理风险——统一性发展。首先,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险跨地区转移机制。社会保险地区转移制度的成熟是减弱地域风险的主要方式。要在保证个人账户可随人转移之外,尝试实行社会保险资金的省级统筹乃至全国统筹。为消除区域发展不均衡对省级统筹的消极影响,一方面要协调各市级单位和部门的管理,均衡利益分配;另一方面要完善社会保险网络建设,共筑信息平台。其次,管理方式由复杂化到过渡性的统一化。西方发达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经历几个世纪的发展,其管理方式已然成熟,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受区域限制、部门利益及财政体制等因素影响,依然难以统一,形成区域风险。因此,在社会保障项目及方式等逐渐融合的制度背景下,改变原有管理方式已是大势所趋。可以先逐步实行政策统一,如在社会保险的缴费基数、缴费比例、缴费年限等方面,研究实行从分层化到统一化的过渡管理方式。在政策统一之基础上实行待遇统筹。控制好宏观管理之后考虑完善以社会保险落实为基础的经办服务,最后实行从风险调节过渡到分级管理、分级负责制的统收统支基金管理方式。

关于社会保障层面的牵引效应。在排除主体、项目与管理等风险因素后,城乡社会保障就可实现统筹。

1主体保险的项目融合。农村的三大社会保障项目——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可以与城市直接对接。目前来看,城乡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在制度的模式上已接近,只是在待遇水平、主体等方面有所区别。所以,不妨先保持原状(部分地区可在待遇上有所创新,如江苏省常熟市“重新设计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立起统账结合、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相接轨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同时,还建立了纯农人员参加农村养老保险财政补贴制度,实行个人交费与市、镇(村)财政补贴相结合的办法”)[10],待主体、项目与管理等方面进一步完善之后再进一步融合。

2社会救助的制度兜底。作为社会保障的根基——社会救助,其作用不可小觑,尤其是在城乡社会保障融合之背景下。因为,城市化的进程不可避免地会造成新的弱势群体,在没有形成正式制度前,他们的保障方式只有临时性的社会救助。农村地区的社会救助应重点关注失地农民、留守老人等。先对其实行临时性救济,等时机成熟之后,这部分人群的社会救助或与城市救助制度并轨,或转向其他的保障方式。

3其他保险的渐进实施。除养老、医疗等保险之外,农村还缺乏其他险种(如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的保障,这是由于农民主要以务农为主,缺乏工人的制度性管理,因此很难建立起完整的、以工资为基准的社会保险制度。但在我国沿海较发达地区,传统农村的社区模式已被打破,逐渐走上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道路,这些地方可适当增加社会保障的险种设置,逐步与城市并轨。

参考文献:

[1]张海波.社会风险研究的范式[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7,(2).

[2]Knight.F.Risk,Uncertainty and Profit[M].A.M.Kelly,2002.

[3][美]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M].北京:三联书店,1998.

[4]彭华民,等.西方社会福利理论前沿[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

[5]李迎生.以城乡整合为目标推进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改革[J].社会科学研究,2002,(1).

[6]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制度建设[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1).

[7]樊小钢.城乡社会保障制度衔接模式探讨[J].浙江社会科学,2004,(4).

[8]朱力,吴炜.农民工的社会保险状况与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江苏省调查数据[J].学海,2012,(2).

第2篇

一、今年全市重点工作的主要特点

今年以来,全市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认真落实市委一届十次全委(扩大)会暨经济工作会议以及年初“两会”精神,抓主抓重,抢抓机遇,攻坚破难,开拓进取,使全市经济社会呈现出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年初,全市共确定抓建各类先进典型(项目)295个,其中新建195个,续建100个;市直53个,县(区)242个。这次督查观摩了56个点以后,大家共同感觉有五个明显特点:一是“多”。各县(区)都在不同领域培育了许多具有示范性的先进典型,亮点较多,观摩以后使人倍受鼓舞。二是“新”。按照新任务、新要求,用新思路、新举措谋划和培育各类典型,老典型有新内容、新发展,新典型有新突破、新成效,看了以后令人耳目一新。三是“高”。一些重点工作和培育的典型立意高、建设层次高,体现了一定的前瞻性。四是“快”。一些项目和典型从论证立项到建成运行,进度快,质量好,体现了一种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工作魄力。五是“实”。所抓的重点工作和典型,普遍感到比较实在,富有实效。从七县(区)的具体工作来看,都有自己的得意之笔和代表之作。崆峒区在坚持抓好旅游商贸和城市经济的同时,突出农村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工作,白水镇史家沟高效农业示范园建设进度快,运行机制活;广播电视数字传输实现了农村全覆盖,走在了全省前列;民馨家苑廉租住房可有效缓解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一批通乡油路、综合市场和便民道路的建成,较好地改善了城乡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静宁县围绕苹果和教育两大品牌,进一步扩大规模,夯实基础,提升质量。今年一次定植果园近10万亩,成功举办了中国苹果之乡.静宁果品展销会,直接出口1万吨,全县果品总收入达2亿元,部分乡镇人均果品收入已达1500元,果品成为名符其实的富民增收产业。基础教育质量稳步提高,高考在全市实现了六个第一;职业教育走出了与市场有效对接、教学与实训一体化、高就业率的办学新路子,静宁教育已成为全市一张叫得响的名片。庄浪县在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发展劳务经济上迈出了新的步伐。“一桥两园三治六路八配套”县城美化工程成效明显。以“三清五改四化”为主的村容村貌整治具有较强的示范性。特别值得称道的是以“梯田人”劳务商标品牌为主的劳务输出,已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第一产业,今年输出劳务10.9万人,其中境外输出650多人,实现劳务收入人均3000多元,在全市发挥了“领头雁”的作用。华亭县在加强地企合作服务、着力推动发展转型、推进煤电化一体化的同时,在通村等级公路、人饮工程、新农村建设和旅游开发方面实现了新的突破,基本实现了全县自来水化、通村道路农一级化的目标。新农村建设探索出了企地联手、部门帮扶、干部一线指导等有效机制,收到了较好效果。以秦皇祭天广场、南汭河风情线和莲花台旅游专线为特色的旅游产业开发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崇信县在抓好崇信电厂前期和新安煤矿建设等工业项目的同时,以农村特色产业为支撑的新农村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黄花乡高庄子村、柏树乡党洼村整村推进、村容整治的典型特色明显;人饮工程进度快、受益面广;特别是龙泉寺山前公园及橡胶坝工程,体现了高起点谋划、大手笔建设、打造生态旅游县城的工作魄力。灵台县城镇化建设持之以恒,稳步推进,迈出了新的步伐;农宅建设普遍起点高,规模大,规划合理,配套齐全,而且示范点多,覆盖面广。尤其在皇甫谧文化产业开发上,成功举办了(国际)针灸学术交流大会暨皇甫谧文化节,以古商周历史文化为主题的荆山公园建设风格独特,内涵丰富,在挖掘开发并打造皇甫谧这一文化品牌方面取得了有效突破。泾川县围绕新农村建设超前谋划、创新思路,积极实践,形成的成功模式得到了各级的关注、支持和肯定,在全市发挥了较好的示范带动作用;通过狠抓特色产业培育和产业链条延伸,泾河川现代农业产业园进展较快,恒兴果汁、旭康食品等龙头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实施的以北大路为重点的“八路两桥”等基础设施工程,进一步完善了城市功能,改善了道路交通条件。

通过典型培育,有效地带动促进了面上工作,全市整体工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可以用“五个更加注重”来概括:

(一)更加注重项目建设与产业开发相结合,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全市上下围绕产业抓项目、围绕项目兴产业,形成了项目支撑产业、产业促进发展的良好格局。据统计,全市共实施50万元以上各类项目586项,概算总投资181.8亿元,累计完成投资73亿元,增长7%。煤电产业在加快项目建设中快速推进。华亭电厂一期年底可投产发电,大柳煤矿即将开工,新安煤矿完成投资1亿多元,平凉电厂二期、崇信电厂一期、750kv超高压输供电项目前期工作进展较好。草畜产业在龙头项目带动下不断提升。全市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10个,年加工肉食12万吨,牛羊皮革100多万标张,工业增加值达到1.3亿元。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全市牛饲养量达到83.9万头,出栏29.8万头,更新种草面积12.54万亩。果菜产业在品牌战略实施中明显突破。全市新植果树经济林18.81万亩,建成标准化示范基地10.39万亩,注册果品出口基地5.87万亩,创建绿色果品生产基地20万亩,果品总产量预计达到50万吨,出口总量增加。“平凉金果”集团成功组建运营,带动了产业发展。旅游产业在加快基础项目配套中快速发展。全市实施旅游基础及服务设施建设项目8项,总投资达1.2亿元,完成投资9358万元,旅游综合服务功能有了明显提升,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接受了国家终审验收。旅游人数和收入均居全省前列,旅游业在gdp中的比重有了提高。通过大力度的项目建设和规模化的产业开发,全市经济实现了平稳较快增长。前三季度,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92亿元,同比增长11.8%。止10月底,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28.63亿元,增长11.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1亿元,同比增长32.5%;大口径财政收入完成11.27亿元,增长8.3%;地方财政收入完成4.66亿元,增长13.7%;农民现金收入达到1720元,同比增长21.6%。

(二)更加注重各项改革与开放开发相促进,发展活力不断增强。各级贯彻中央决策和省委、省政府部署旗帜鲜明,态度坚决,措施得力,一些重点领域改革进展顺利。一是国有企业在改革攻坚中焕发了新的活力。全市列入改革改制的341户县以上国有(集体)企业,累计完成改革改制329户,正在进行的9户,累计安置职工34676人,组建股份制企业21户,民营化程度达到98.5%,改制企业共开发新产品30项,实现利税2.71亿元,同比增长15.3%。二是县域经济在扩权试点等改革中增强了发展实力。实现了乡镇减人、村组合并、基层放权,降低了行政成本,推进了职能转变,调动了基层工作的积极性。三是涉农领域在深化改革中为农民发展生产增添了动力。市上对各县(区)加大转移支付力度,资金总额今年新增了8607万元,比较好的解决了一些长期影响和约束乡村发展的问题;通过落实减负增收的一系列支农惠农措施,激发了农民增加投入、改善基础条件的积极性。四是开放开发在全方位推进中提升了水平。积极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组团参加了“西洽会”、“津洽会”等全国性经贸节会,成功举办了全国机器人足球锦标赛暨崆峒文化旅游节、皇甫谧文化节、静宁果品展销会等节会赛事,建立了院地企银四方合作共建机制和市内中小企业联手发展机制,加强与国家开发银行及华能等大集团的交流合作,加大对平凉优势资源、产业、产品和品牌的宣传促销和开发力度,全市共实施招商引资项目113项,到位资金13.95亿元,同比增长35%。完成出口创汇330万美元,同比增长0.3%。

(三)更加注重软件建设与硬件建设相配套,发展环境不断优化。通过实施一批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项目,进一步推进城镇化建设,完善了工业集中区配套设施,全市发展的“硬环境”得到进一步提升。共实施交通项目9项,完成投资11.79亿元。平定高速建设工程、西平铁路前期工作进展顺利,华庄公路即将竣工通车。全市共实施各类城镇化建设项目468项,完成投资16.1亿元,同比增长13.8%。平凉中心城市五大工程建设进展较快,滨河风情大道、柳湖公园东扩等重点工程基本建成。6县县城和小城镇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规模和档次不断提高。工业集中区建设迈出新步伐,新入区项目9项,实现利税1214万元。各级认真落实限时办结制、首问责任制等制度,组织开展非公有制企业评议政府等活动,深入推进党务、政务、村务公开,全市发展的“软环境”得到改善,有力地促进了各种所有制经济发展。全市民营经济完成增加值31.5亿元,增长11.5%。

(四)更加注重经济建设与社会事业相统筹,发展质量不断提高。从解决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入手,注重协调发展,让群众更多地享受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成果。在教育事业方面,全市共实施各类教育项目170个,完成投资1.4亿元,新改建校舍21.8万平方米,消除d级危房4.2万平方米,进一步改善了办学条件,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持续协调发展,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在医疗卫生方面,狠抓乡村两级卫生网络建设,深入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全市平均参合率达到86.68%,为11.46万群众报销药费1515.94万元,人均报销130多元,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得到缓解。在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方面,建成了8个农村饮水安全项目,解决了7.11万人的饮水困难。平凉电视台节目通达全市所有乡镇,建成电话村通工程11处,启动实施了户户通电工程。建成通乡油路171.2公里,44.6%的村实现了通等级公路。在就业和社会保障方面,认真落实就业、再就业政策,城镇新增就业人数8868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3598人,城镇登记失业率降到3.65%。劳务经济迅速壮大,输出劳务46.2万人(次),其中有组织的输出18.2万人,实现劳务收入12.3亿元。养老、失业、医疗等社会保障扩面征缴工作取得新的突破,发放养老金和失业保险金1.54亿元,按时足额发放率达到了100%;享受城市低保和农村低保的人数分别达到4.68万人和1596人,进一步提高了社会保障工作的覆盖率。在惠农增收方面,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新建安置点18处,重点实施了47个整村推进项目,使1.35万人基本解决温饱,4.58万人稳定解决温饱。新增支农贷款3.61亿元,同比增长15.8%。市、县(区)财政直接投入农业的资金4.73亿元,全市农民人均247.6元。全市社会事业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互为补充、协调推进。

(五)更加注重经济增长与人口资源环境工作相协调,发展方式不断转变。继续坚持求实进步的工作导向,突出节育措施和各项奖励扶助政策的落实,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水平有了提高。不断强化节能降耗、生态环保意识,与县(区)和重点耗能企业签订责任书,新上砚北煤矿600万吨选煤厂、恒达公司3万吨再生纸污水治理、平凉城区管道燃气等项目,进一步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严格落实耕地保护政策,加大土地复垦整理,实现了耕地占补平衡。全面启动国家生态示范区建设,实施了一批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造林绿化、废水污水治理项目,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大力整治和规范土地、矿产、食品药品等市场秩序,全市安全生产形势平稳,促进了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通过近一年来的发展实践,我们体会最深的有五点:一是思路决定出路。同志们在工作实践中普遍感到,我们确定的“十一五”发展思路和建设小康平凉、和谐平凉、魅力平凉的总体目标以及建设十大过10亿元工程、四大基地等工作重点,符合市情,切合实际,凝聚了力量,鼓舞了士气,在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重点工作突破上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二是为民赢得支持。所抓的重点工作之所以富有成效,都是因为立足于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干群众之所需,解群众之所忧,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才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和支持。三是务实推动发展。只要始终坚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作风,反对形式主义和做表面文章,带着群众干,做给群众看,求实效,促发展,就会使党群干群关系更趋和谐,发展步伐也会大大加快。四是机制催生活力。在任务重、要求高的新形势下,只有不断创新机制,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才能使工作有活力、有动力,才能形成竞相发展的态势,也才能使确定的重点任务得到较好落实。五是团结激发干劲。团结出凝聚力、出战斗力。在全市大事较多、面临换届的特殊时期,各级都能够讲政治、树正气、顾大局,不计得失,互相补位,形成了团结鼓劲、务实奋进的良好氛围,从而保障了全市经济社会各项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从这次集中督查和平时掌握的情况看,今年在重点工作和抓建典型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两个不够、两个缺乏”:一是总体工作不够平衡。一些县(区)和行业在抓项目、抓重点、树典型上思路不够宽,措施不够得力,效果不太明显,常规性工作多,突破性工作少。二是抓建机制还不够灵活。特别在投融资机制、帮建机制、管理机制、市场融入机制上创新不够。三是一些典型缺乏示范性。一些县(区)在典型的抓建、提高、巩固上下的功夫不大、办法不多,部分典型的层次低、规模小、没有说服力和典型性,缺乏示范带动效应。四是工作上缺乏连续性。一些典型有人建、没人管,甚至去年建、今年停,成了“半拉子”工程,在工作的衔接和稳定性、连续性上考虑的不多。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在今后工作中认真研究,深入思考,切实加以解决。

二、关于新农村建设应重点把握的几个问题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件事关“三农”和全市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大事。我市新农村建设启动实施近一年来,总体进展较快,成效比较明显,也积累了一些成功做法和经验。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市上下要深入学习贯彻省委新农村建设研讨班精神,认真借鉴赣州经验,紧密结合平凉实际,全面落实市委《关于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努力走出具有平凉特色的新农村建设路子。

(一)客观总结并准确把握我市的成功做法,促使新农村建设不断创新发展。今年以来,全市新农村建设围绕“百村试点”和“三清五改”示范村建设,在建设模式、发展路子和投资机制等方面各级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一是初步创出了梯次推进的“三条路子”。根据不同自然条件、发展基础和产业特征,坚持分类指导、稳步推进。自然条件和经济基础较好的“实力型”村子,开始走出政府引导,农民自主建设的路子;已稳定脱贫、具备发展潜力的“成长型”村子,初步走出政府主导、农民参与建设的路子;自然条件较差,经济基础薄弱、群众生活比较困难和尚未脱贫的“待哺型”村子,摸索走出投资启动、扶贫开发的路子,全市基本形成了抓点带面、分层推进的良好态势。

二是初步探索出了“五种建设模式”。各县(区)在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依托各自优势和产业开发特点,选准突破口,大胆实践,初步探索出了产业支撑型、劳务带动型、资源开发型、项目拉动型、城郊经济型五种切合各自实际的新农村建设模式,建成了泾川县丁寨、灵台县蔡家塬、华亭县安丰、崆峒区泾滩、崇信县高庄子、庄浪县杜家村等一批典型,在全市发挥了较强的示范带动作用。

三是初步建立了多元化的投资机制。一方面,通过整合项目资源,对资金进行捆绑使用,较好地解决了以往资金使用分散、形不成规模效益的问题;另一方面,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引导民间资金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和特色产业开发,从而激发了群众投身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发挥了农民的投资主体作用。

四是初步形成了全社会参与支持的良好氛围。市上分别召开座谈会,出台了整合项目、部门帮建、劳动力培训及金融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具体意见和举措。全市共有154个部门(企业)与102个村结成了共建对子,共提供扶助资金1270万元,形成了部门帮建、企地联建、全社会参与支持的良好氛围。

除以上四个方面外,各县(区)结合各自实际,在探索新农村建设的路子、模式、机制等方面都还有许多好的做法,需要我们在今后继续坚持并不断完善提高。

(二)认真学习并准确把握赣州的典型经验,促使新农村建设整体提升水平。从江西省赣州市的发展基础、立地条件等现状看,许多方面都与我市有着相似或相近的地方。如何学习赣州的经验,志勋同志的讲话和奋民同志的报告中,都讲得很具体、也很有针对性。我觉得在以下几个方面还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借鉴:

第一,从赣州的实践看,新农村建设必须讲实际、办实事、重实效,扎扎实实、一步一步地推进。赣州市坚持量力而行,按照“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的原则,把“三清三改”这一实事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创造性地组建了村民理事会,组织农民自我投入、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不贪大求快,不急于求成,真抓实干建设新农村,既得到了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又使新农村建设得以顺利推进。学习赣州就是要在新农村建设中找准切入点,抓住办实事这个关键,在注重实效中扎实推进。

第二,从赣州的实践看,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抓点示范与增点扩面相结合、城镇建设与村庄整治相协调、单项工作与全面发展相统一,循序渐进、整体联动、有条不紊地推进。赣州市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正确处理办点示范与面上推进、村庄整治与城镇建设、“三清三改”与“五新一好”的关系,点面结合,加快增点扩面的步伐,形成了一批新农村建设示范群落。在集中开展村庄整治、解决脏、乱、差问题的同时,切实加强小城镇的规划建设和科学管理,逐步推进“五新一好”,使新农村建设步入良性、健康、全面的发展轨道。学习赣州就是要统筹谋划,以群众得实惠为前提,以扩大覆盖面、受益面为抓手,注重工作的梯次提升,进而推动新农村建设全面有序地展开。

第三,从赣州的实践看,新农村建设必须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组织群众,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全力推进。赣州各地在财政普遍困难的情况下,既坚持不等不靠,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又千方百计在各级财政设立专项资金,采取费用减免、以奖代补、自主申报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确保资金发挥最大效益。学习赣州就是要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大力发扬艰苦创业的优良传统,在整合资源项目中,以“四两拨千斤”的有效机制,全力推进新农村建设。

第四,从赣州的实践看,新农村建设必须创新方式方法,建立一套符合农村实际、符合时代要求的长效机制持续推进。赣州市根据建设新农村的新要求、新特点,积极探索制度保障、长效管理的方式方法,建立健全了部门帮扶机制、领导责任机制、督查考核机制、民主管理机制、资金筹措机制、干部指导机制,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新农村建设路子。学习赣州就是要在完善机制、创新机制上狠下功夫,不断激发各个层面抓建新农村、服务新农村的活力。

第五,从赣州的实践看,新农村建设必须把各级干部的思想、行动高度统一起来,齐心协力推进。赣州市新农村建设之所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明显进展,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领导高度重视、认识高度统一、行动高度一致,制定出台配套的政策性文件具有可操作性,并坚持现场督促检查、定期通报评比,把新农村建设不断推向深入。学习赣州就是要不断统一思想、深化认识,不断凝聚各方面的合力,不断提升建设的层次和水平。

(三)正确认识并准确把握五个方面的关系,促使全市新农村建设全面深入推进。按照中央关于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和省上研讨班精神,对照赣州经验,针对我市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今后全市在新农村建设中要注意正确处理和把握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关系”:

一是统筹规划与分步实施的关系。建设新农村,规划是先导。必须做到总体规划与专项规划相配套,近期规划和中、远期规划相结合,把前瞻性、操作性和尽快启动实施有机统一起来。在规划指导下,坚持因地制宜,有先有后,有主有次,有急有缓,循序渐进,分步实施。绝不能盲目攀比、急于求成,把好事办砸,挫伤农民的积极性。

二是经济发展与社会事业的关系。建设新农村,既有经济发展的要求,又有社会事业发展的要求,必须统筹兼顾,协调推进。要在大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积极推进现代农业进程、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切实增加对农村公共事业的投入,特别是教育、医疗、文化建设,不断扩大公共服务在农村的覆盖面,做到社会事业同步配套,统筹到位,和谐发展。二者舍其一,都将不是名符其实的新农村。

三是基础建设与文明提升的关系。也就是硬件与软件的关系。既要注重基础设施、村庄整治等硬件建设,更要注重文明新风的培育、农民素质的提高等软件建设;既要从水、电、路等群众要求迫切的实事好事入手,给农民群众以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又要坚持以人为本,采取教育、培训、引导等多种形式,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致富技能,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使建设的新农村永葆生机和活力。

四是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的关系。建设新农村,农民是主体,没有农民的广泛参与,不尊重农民的意愿,是没有生命力的;政府是主导,但不能包揽一切,越俎代庖,更不能搞强迫命令,搞“一刀切”。要按照市场经济条件下转变政府职能的要求,充分履行好政府宣传、引导、支持、组织、服务等职能,注意把工作的立足点放在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上。把政府的组织实施与尊重群众实践和首创精神有机联接起来,坚持把群众的事交由群众来决策,让农民群众放心办自己的事情,实现农民建设热情和积极性的最大激发和调动。

五是典型示范与整体推进的关系。抓点带面是我市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的有效工作方法。但在具体实践中不能就新农村建设抓新农村建设,必须科学统筹,注意做好以点促面、以面带整体的工作。特别要善于找准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产业化的结合点,找准推动工业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实现产业增加收入、城乡互补联动、工农互促共进,整体推进县域经济健康和谐发展。

三、关于明年工作的初步考虑

关于明年工作的具体目标和主要任务,市上还要召开有关会议进行安排部署。根据这次督查调研的情况和省上有关会议精神的要求,明年全市工作的初步考虑是:以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针,以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加快发展为统揽,以建设小康平凉、和谐平凉、魅力平凉为目标,继续坚持城乡统筹、经济与社会事业并举,继续坚持“四大产业”开发,继续坚持实干攻坚抓突破的总体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凝心聚力,狠抓落实,全力促进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和谐发展。基本思路是:强化“六个观念”,推进“两大创新”,突出“三大建设”,努力实现“三个再上新台阶”。

(一)强化“六个观念”

观念决定思路,决定工作魄力。当前,我市正处在加快发展的重要时期,能否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保持和发挥好持续快速健康和谐发展的良好势头,必须进一步强化这么六个观念:

一是和谐发展观念。这是十六届六中全会对各级党政组织和党员干部的根本要求。就我市来讲就是要把构建和谐社会的各项要求贯彻到我们工作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以改革促进和谐,以发展巩固和谐,以稳定保障和谐。在具体实践中坚持经济与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坚持城乡一体化发展,坚持人口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维护和发展团结稳定和谐的社会局面。

二是加快发展观念。就是要把平凉置身于全国、全省大局中正确认识我们的发展现状、发展速度和发展成效,纵向总结经验,横向寻找差距,坚决克服骄傲自满、坐井观天,小有成绩就沾沾自喜、进取心不强的不良倾向,切实增强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自我加压,发奋工作,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全力推进经济社会事业的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无愧于党和人民对我们的信任和支持。

三是以人为本观念。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在统筹谋划工作、处理各类矛盾和问题时,始终注意以群众赞成不赞成、支持不支持、拥护不拥护作为衡量决策正确与否的根本点,真正把以人为本体现在为老百姓办好事、办实事、谋利益、促发展、快致富、奔小康上。

四是市场法则观念。就是要自觉适应市场经济对各类施政行为的要求,按市场规律办事,按政策要求办事,按法律法规办事,坚决反对损害群众利益、违反政策法规的行为。要自觉适应群众市场意识、民主意识、法制意识和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意识不断增强的现实,在抓工作、促发展中切实提高依法行政水平,提高驾驭工作和化解矛盾的能力。

五是开放开发观念。就是要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围绕我市相对丰富的矿产、劳动力、土地、农副产品等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加大对外推介力度,最大限度地盘活优化各类资源,吸引聚集各类市场要素,形成多机制、多形式开发优势,提高开放开发水平。

六是务实创业观念。就是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以“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为己任,谋实事、想实招、出实绩、求实效。特别要讲实话、报实数,踏踏实实干事,实实在在做人,真正体现求真务实、开拓创业的优良作风和精神风貌。

(二)推进“两大创新”

创新是加快发展的动力源泉。要针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思路、办法、机制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并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有效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水平。

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一要创新企业经营机制,不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要在全力抓好9户正在改制企业的同时,对已改革改制企业来一次“回头看”,逐个梳理排查,进一步加强协调指导,探索企业提质增效的各类有效机制,激活内力、焕发活力、增强动力,提高企业运营质量和效益。二要以落实耕地保护制度、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巩固和扩大税费改革成果为重点,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完善有效的保障体系。三要创新投融资机制。积极采取委托受理、信托投资、工程保险、上市融资等资本运作形式融通资金,有效缓解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四要创新工作推行机制。不断强化以制度建设为主的管理机制创新,提高各个层面的工作质量和水平。继续抓好各类典型培育,探索促进重大决策落实的有效途径和办法,形成科学反映工作水平的考核评价体系。五要按照市县乡换届后的新体制,积极探索党政机构的良好运行机制,进一步提高工作效能。六要完善工作考核机制。按照新要求尽快研究拿出对县(区)党委、政府和部门工作进行考核的指标体系,力求切合实际,增强科学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突出实绩考核的激励导向作用,真正把干部的注意力引导到解放思想、干事创业、加快发展上来。

推进科技创新。就是要按照前不久召开的全市科技大会、质量兴市工作会议精神,依托科技项目建设、四大产业开发,多形式搭建科技创新平台,拓展创新领域,突出创新重点,完善各类有效机制,健全科技服务体系;全方位营造科技创新环境,努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能力,为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的科技服务和有力的科技支撑。各级各部门都要密切配合,上下联动,积极参与、支持和推动科技创新,通过整体联动,在全市上下形成全社会重视、支持、参与科技创新的良好局面,促使科技创新在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和谐健康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三)突出“三大建设”

突出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要始终坚持规划先行、分类指导、抓点带面、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原则,抓点示范,扎实稳妥地推进。根据当前全市新农村建设的现状,要着力解决六个方面的问题:一要着力解决产业配套的问题。针对一些地方重农宅建设、轻产业开发的倾向,要注意把兴产业、促增收放在首位,切实做到新村建设与产业开发同步,真正使新农村建设体现安居乐业的特色。无论是哪种形式的新、老示范点,都要下功夫进行产业定位,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商贸业、劳务业等都可以,但必须定位准确,必须全力扶持发展、培育壮大,在促增收中加快建设步伐,在建设新村中提升产业开发水平,尽快纠正把新农村简单化为新村建设的片面认识,形成居住改善与产业发展有机配套、相得益彰、各具特色的新农村建设路子。二要着力解决基础设施优先配套的问题。关键是要强化政府统筹,把水、路、电等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各级政府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有机切入点,在加大争取各方面资金的同时,整合各类资源,集中力量,优先抓好新农村建设的基础设施配套,在强化政府引导中,不断调动和激发群众投身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三要着力解决社会事业配套的问题。核心是要在做规划、定措施、抓实施中,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以加快农村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为载体,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和培训,努力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和体能素质,增强创业发展能力。要采取多种形式,全方位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在广大农村进一步形成知荣辱、明是非、讲文明、树新风的良好风尚。四要着力解决新老典型整体推进的问题。就是老典型要巩固完善,发展提高,扩大典型的覆盖面,同时按照规划要求,合理确定新建的典型,绝不能一任一个“腔”,一年一个“调”。新的示范点要抓,但已开建的示范点必须坚持不懈地抓下去,在保持连续性中实现新老示范点的统筹兼顾,实现点面结合的整体推进。五要着力解决新农村建设覆盖面、受益面不广的问题。这个问题固然有许多客观因素限制,但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必须注意把新农村建设的各项惠农政策体现在大多数农民群众身上。就是既抓示范点,又要按照规划要求抓好面上的覆盖,既抓较高档次的新村建设与产业配套,又抓贫困村整合项目、移民搬迁等。同时,要注意广泛开展以“三清五改”为重点的旧村改造,尽可能多的让群众享受到新农村建设的实惠和利益。六要着力解决社会合力帮建的问题。一方面,要抓紧落实金融服务、对口帮扶、劳动力培训、整合项目资金四个座谈会确定的扶持政策,细化措施,尽快在今冬明春新农村建设中见到实效。另一方面,要尽快研究全社会帮扶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工作机制,包括企业帮扶、社会捐资、干部指导等多种行之有效的机制措施,务求在全社会关注“三农”、支持新农村建设、服务新农村建设、加快建设步伐上有一个明显的进步。

突出项目建设。以项目为“纲”是我们加快发展始终要坚持的指导思想,在具体工作实践中,要在不断强化项目带动意识的前提下,注意坚持做到这么六点:一个是要坚持经济项目与社会事业项目统筹,防止一头重、一头轻,尤其是要抢抓各类有利机遇,加大社会事业项目的建设力度。第二个是要坚持抓争取与抓招商引资并举,努力提高招商项目的资金到位率和成功率,坚决反对有项目、无资金、落不实的问题。第三个是要坚持抓环境与抓规范并重,在狠抓软、硬环境改善的同时,把好项目准入关,防止高污染、高消耗企业进入我市。第四个是要坚持抓效益与树形象同步,注意在项目抓建过程中树立项目建设的良好形象,形成以项目引项目的良性循环机制。第五个是要坚持抓大与抓小并进,切实把我们既抓顶天立地、又抓铺天盖地的思路一以贯之地落到实处。第六个是要坚持合力抓项目、争项目的有效做法,特别在重大项目的争取上,不断强化上下联动、各方配合、多机制运作、多形式突破的有效措施,紧盯不放,一抓到底,直至落点建设,以项目建设的突破,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突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要加快重点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我市的硬件环境。持续推进以平凉城区和六县县城为主的城镇化建设,在完善城市综合功能、加快绿化美化亮化净化步伐、做精做细做优做美上狠下功夫,提高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能力。要抢抓机遇,全力推进以通乡、通村为主的公路交通建设。要认真贯彻中央、省上关于环保、节能有关会议精神,不断强化环评、能评意识,落实各项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环境的措施。要抓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全力实施好小流域综合治理、农村“六小”工程和沼气能源工程,抓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三北四期”、城区面山绿化等生态工程建设。深入推进国家生态示范区创建活动,进一步优化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四)实现三个“再上新台阶”

一是在建立工业主导型经济格局上再上新台阶。要按照建设煤电化运基地的要求,加快华亭电厂、大柳煤田、崇信电厂、750kv超高压输供电工程、煤制甲醇、平凉电厂二期的建设进度和前期到位,不断强化具有我市特色的工业发展优势。要在坚持不懈抓好煤田开发和电力项目建设的同时,集中力量研究煤化工的问题,尽快在煤电产业的深度开发上实现突破。要高度重视工业集中区的基础设施配套、管理机制完善和环境创设工作,真正把集中区打造成构建工业主导型格局的有效载体。这里特别需要强调的是,除华亭、崇信外,其他各县(区)如何构建工业主导型格局?靠什么突破?要有新思路、新举措、新起色。特别要注意拓宽工业发展的视野,在农副产品加工上做大文章、做深文章、做好文章,在全市形成以煤电化运为支撑、农副产品加工为拉动、其他各类工业项目为补充的工业发展格局。

二是在培强做大“四大基地”上再上新台阶。要在做好以煤电化运为主的煤电产业的同时,全面加快草畜、果菜、旅游产业的升级增效。要以“平凉金果”、“平凉红牛”两大集团的组建和商标注册成功、品牌战略实施、标准化和集约化经营全面起步为契机,围绕做大、做强、做优,按照市场规则,形成新的发展优势。要加快百万头肉牛基地建设步伐,强化与景兴、西开、凯沣、百兴、旭康等龙头企业配套,下功夫解决企业“吃不饱”的问题;要全面推行果园标准化生产和出口创汇基地认证,提高出口创汇能力。要以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为契机,加快景区景点开发建设,搭建多种宣传推介平台,巩固扩大周边市场、拓宽延伸国内市场、有效突破国际市场,实现接待人数和旅游综合收入的新突破,把旅游产业提升到一个新的发展水平。

三是在改善民生上再上新台阶。把最大限度维护群众利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构建和谐社会的首位,从解决群众行路难、吃水难、上学难、看病难等问题入手,统筹抓好教育、卫生、文化、科技等各项社会事业。要按照职教会议要求,加快职业教育发展步伐,完善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搞好劳务输转,提高城乡劳动力就业率;进一步规范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运作机制,扩大覆盖面,提高参合率;围绕解决群众急需的一些问题,抓紧实施一批安全饮水、通乡油路、通村公路、村村通广播电视、电话通村、户户通电等项目,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发展环境。要加大扶贫开发力度,继续争取和实施移民搬迁、整村推进项目,扩大项目规模,加快脱贫致富步伐。高度重视抓好养老金、低保金、救灾救济资金的发放,大力开展扶贫送温暖活动,认真安排好农村五保户、特困户、伤残户等城乡困难群众和弱势群体的生产生活,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基础。要认真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加快民族地区发展,促进宗教和谐。要不断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切实抓好煤矿、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的安全生产工作,完善各级应急救援体系,实现以安全保稳定、促发展。要深入扎实地做好各类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认真对待群众来信来访,努力为群众排忧解难。继续深入开展“平安平凉”创建活动,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通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使群众的收入水平、生活环境、生活质量迈上一个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