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应用心理学论文

时间:2022-10-13 12:29:42

导语:在应用心理学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应用心理学论文

第1篇

关键词:对话理论 文学欣赏 教学 应用

所谓的对话理论是关于引导人们如何遵循平等、互动等原则,通过话语交流而达到有效沟通的理论。该理论来自西方,具备平等、开放、互动、生成等内涵,而对话理论在文学欣赏教学中的应用,为文学欣赏教学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思考空间。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对话理论受到了众多教育工作者的青睐,在实现对话主体顺利交流、沟通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文学欣赏力,帮助其领会到文学作品中的思想内涵。

一、对话理论的现实意义

(一)对话是人类生存的重要方式

“对话”的产生最早源于人们劳动过程中思想感情交流的需要,长时间以来,对话都是人类生命存在的一项基本诉求。人类自出生之日起,无时无刻不在与人进行着交流和沟通,即使在21世纪网络迅速发展的时代,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以及个人与家庭之间的交流仍以“对话”为主。这种交流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人们的交往,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进而为人类的生活带来了和平与稳定、繁荣与发展。

(二)对话是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

“对话”作为人际交往中的主要形式,因其自身的主体间性,不可能在任意主体间开展,且在对话主体间性的要求下,对话参与者在开展思想沟通及话语交流时,必须以平等合作为基础来展开真诚、开放的对话活动,以此来达到相互补充、吸引的目的,在肯定和确认他人价值的同时确保自己的价值得到他人的肯定。在整个“对话”活动中,对话结果是开放、具备一定开拓意义的,在丰富对话双方眼界的同时,还能使彼此的思想认识趋于一致,产生出既与对话者有关,又与对话者不同的全新意义,确保问题得到行之有效的解决。

二、文学欣赏中对话理论的体现

(一)文本对话

在文学欣赏教学中,文本对话主要由教师与文本对话和学生与本文对话两个部分组成。一般来讲,所谓的“文本”是指成形的文学作品,即文学作品的物理印刷品或制成品。在文学欣赏教学中,其文本主要是指教材。从文本自身的角度来看,其本身并不能产生任何独立性意义,其文学价值的实现离不开读者的阅读与认识。此外,读者在阅读文本之前,受自身教育水平、文化素养及阅读经验的影响,多少会形成一定的期待视野,这种期待视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读者对文本的解读。在实现文本意义的过程中,除了文本自身的体裁因素外,还需要读者的期待视野,只有在这种自由平等的对话中,师生才会不断提出自己的观点,并积极在文本中寻求、创造答案。这一对话方式的应用,是师生实现“教材”与“思维”沟通的桥梁,并由此达到对话主体对文本新的意义的构建和师生认知结构的优化。

(二)师生对话

在整个文学欣赏教学中,师生间多呈现出“我――你”或“主――主”等平等关系,即所谓的师生对话关系。这种对话关系的开展是以师生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为前提的,在这种关系下,师生关系被学生型的教师与教师型的学生所取代。师生之间可以敞开精神心怀,对文学作品进行交流与分享,以此来达到教学互动、互利的目的,真正实现教学意义上的“教学相长”。然而在师生对话中,需要注意的是,平等并不等于相同,教师不仅是对话活动的参与者,更是一个引导者,教师的知识水平、人生阅历决定了自己的学识远远高于学生,因而在师生对话中,教师仍是“首席”。

(三)生生对话

所谓的生生对话多指同龄学生间的对话,也称水平性对话。这是因为同龄学生之间的知识、智力水平、人生阅历几乎等同,因而在对话活动中呈现出一种水平互动形式。然而从接受美学这一角度来看,不同的读者有着不同的“期待视野”,即使对同一文本,仍存在着理解范围与理解深度之分。因而学生之间在开展沟通交流时,都需要经历从个体思维走向集体思维这一路线,以此来达到融合集体智慧的目的,而“对话”恰恰为其提供了条件。在整个对话交流中,每一个学生都拥有他人的片断信息,以此在文本认知、理解、情感上产生共鸣。不同的理解能够帮助学生产生新的内部认知矛盾,这种认知矛盾再促进学生进一步阅读,帮助其重新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

三、对话理论在文学欣赏教学中的应用途径

(一)围绕焦点问题开展对话

在文学欣赏教学中,焦点问题作为一切对话活动开展的轴心,直接关系着对话理论在文学欣赏教学中的应用。围绕着焦点问题,对话教学活动主要以发现问题、对话主体探讨问题、解决问题来开展。换而言之,在师生、生生间的沟通、交流中,问题成为其沟通的桥梁,且随着问题的发现、确立、分析、解决,对话教学也在随之深入开展。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展文学欣赏教学时,找出文中的焦点问题,使学生在阅读中能够围绕焦点问题展开对话,在深化学生文本理解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强化文本对话的重要性

在整个对话式文学欣赏教学中,文本对话是其教学活动策划、开展的基本前提。作为问题生成的根源,文本对话是师生、生生成功对话的基本载体,依据接受美学的观点,任何读者在阅读新的文本之前,其主体心理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结构图式,即上文提到的“期待视野”,“期待视野”在阅读过程中对主体的阅读发生着类似于认知心理学上“同化”和“顺应”的作用。任何一个读者在阅读新的文学作品时,习惯用已有的思想、文化来同化其他作品,一旦作品中出现的信息没有符合读者定向期待或与其相悖的话,读者原有的期待视野就无法容纳、同化,导致原视界与新作品之间就会形成审美距离。面对这种现实,读者只有调整自身结构, 以创新期待取代定向期待,才能缩短和克服这种审美距离。

在整个文学欣赏教学中,学生作为读者,在与文学文本开展阅读对话时,若要实现这种期待视野的转变, 缩短审美距离, 就会产生疑问和困惑,这时问题就生成了。然而在文学欣赏教学中,对话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必须具备一定的真实性,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出对话理论在文学欣赏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在评定出现的问题是否具备真实性时,首先要看该问题自身是否具备挑战性,即具备相应的难度与深度,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其次,看该问题的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之间存在的缺失能否得到弥补,若能得到弥补,则学生的认知结构将会出现量变与质变。

(三)开展以师生、生生对话为主体的文学欣赏教学活动

对话教学的本质在于通过对话方式,将对话过程中出现的理念、精神充分地展现出来。在文学欣赏研究中对话理论的应用,强调的是师生之间心灵相通、相互接纳的多种思维模式融合,通过外在的存在形式来展现其内隐的东西。在这种理论的影响下,师生、生生对话的外在表现方式主要体现在问答式、启发式与讨论式这三种方式上。首先,问答式作为我国教学方式中最常见的传统方式,是教师活动中使用频率最高的策略。该方法的应用,主要以“问答”为主,能够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系统练习。其次,启发式教学。教师作为整个教学活动的策划者与实施者,在教学活动中占据主动地位,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时,教师应结合着文本内容及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探求真理,学会独立解决问题并体会其中的喜悦。最后,与上述两种方式相比,讨论式教学是在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中进行的,师生围绕一个问题,通过讨论的方式对该问题进行分析、解决。该方式的应用,拉近了师生间的关系,强调在教师引导监控下师生、生生之间的平等互动。

在这三种模式中,问答式的优势在于教师能够结合着学生的实际状况,对其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启发式的优势在于激活学生的思维与创造力;讨论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创造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应用中,能够结合这三种对话方式的优势,对其综合应用,确保其整体性能的发挥。

(四)建立以知识构建为目的的对话式文学欣赏教学体系

在文学欣赏教学中,师生在解决问题时,都会有一些新的知识出现,这些新的知识体系会引起学生对自身原有的认知内容进行重新审视,在扩充自身原有知识量的同时,更新自己的观点认识。此外,新的知识构建又会转化成下一次稳步阅读的“期待视野”,进而为下一次文本阅读做好铺垫。

四、总结

综上所述,“对话理论”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思想,对教师、学生、文本等对话主体间的关系有着极高的要求。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对话理论教学在文学欣赏教学中的应用,打破了传统模式中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其教学目的、教学理论及教学思维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其所倡导的民主、平等,沟通、合作, 互动、交往, 创造、生成, 以人为目的的教学原则, 无疑是对传统教学全方位的改造。这就要求教师在文学欣赏教学中,能够结合着文本及学生的实际状况,有针对性地使用对话教学,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阅读环境,在提高学生文学理解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能力,为其今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魏正书.教学对话论――与“对话理论”的对话[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4).

[2]周燕.对话理论引入语文教学的适切性探讨[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3).

[3]钟家莲,叶新源.简论“对话”理论及其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影响[J].教育导刊,2008(07).

[4]蒋成.从主体性独白到主体间性对话――阅读教学对话的理论与实践[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02).

第2篇

关键词:媒介素养;政府;媒体;农民

一、媒介素养教育与农村社会发展

媒介素养,指的是人们面对传媒的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制作能力以及思辨性回应能力。可以说,媒介素养教育就是培养现当代社会的理性公民的教育,日的是在当前信息无处不在的世界里。培养具有独立思考和集体理性意识的现代公民,以提高整体社会文化素质和加快民主社会的发展。新千年之后,传统媒体逐渐与新媒体出现了逐渐融合的新变化,手机、互联网以及各种新兴的传播技术在社会信息的流动和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日益突显。新兴的融合媒体形式已经深入到社会的每个角落,影响力愈加强大。在这样一个信息空前膨胀的时代,各种信息夹杂着不同的价值观,形成了光怪陆离的当代流行文化。媒介素养教育就要提高广大公众对各类媒介信息的识别能力和理性分析能力,让媒介更好地为公众服务,提高社会文化的品位,营造和谐的媒介生态环境,促进我国社会的全面和谐发展。媒介素养教育在当前这一特殊环境下就具有现实的必要性和重要的社会意义。

在西方诸多国家,媒介素养教育已经发展成一种系统的终身教育。在我国,媒介素养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从全国来讲,城镇人几所占的比重仅为36.09%。这就是说,有60%以上的人们生活在农村。而且根据社会学家对我国城市化前景所作的科学预测,即使到了2030年,我国的人几达到了最高峰16亿,全国仍然会有8亿人口生活在农村。媒介素养教育应当是全民的,不仅要在城市展开,同时也绝不能忽视农村的媒介素养教育。因此,对我国农民媒介素养教育的探讨具有非常现实和紧迫的意义。

二、当前我国农民媒介素养教育的现状与缺陷

1信息化程度较弱

在我国广大农村,特别是很多欠发达地区的农村,获得信息的方式和途径是很有限的。同时由于人们生活水平、文化水平等方面的差异,在接触和使用媒介能力方面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根据中国传媒大学“在京农民工舆情表达渠道研究”课题组的一项调查,我们得知我国农民月前接触最多也最信任的媒介是电视和广播,而对报纸、杂志和互联网的接触较少。可能的原因有:知识水平的限制,大部分农民文化水平不高,缺少阅读习惯;经济水平的限制,由于杂志和互联网需要较多的经济投入,大部分农民负担不起,或者说没有这种消费习惯;地域的限制,在农村这、个市场媒介生态位泛化,异质性低,可供选择的媒介种类较少,有很多媒介农民接触不到。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24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6月30日,中国网民规模达到3.38亿人,其中农村网民总数为9565万,仅占28.3%。在我国这样的一个以农业人几为主的大国,在信息沟通力面,农民却处于弱势的地位。这种严重的信息传受不对称使我国城乡间呈现出非常明显的“信息沟”。

2农村政策的宣传和落实有差距

关注农村、报道农村、表现农村是我国对农报道的积极政策,甚至有硬性的规定。在每年的两会报道中,“三农”问题也是讨论的热点。但是,在落实到各个地方的具体实施时,往往有很大的偏差,有的甚至完全没有执行,形成了说和做的“两张皮”。由于“三农”类的新闻和广告一般都没有很高的广告效益,所以涉农信息一直处于大众传媒报道的边缘地带,只是在某些会议或特定时期,一些媒体才会根据形势有意识、有计划地安排一些报道。同时,对于涉农新闻的报道,往往是一些关于农业增产、增收的浅表内容,或是根据上面领导的指令,寻找一些生产典型,做一些阐。释政策的报道。真正深入农村、深入农民的报道比较少。真正把农村文化信息工作开展起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3媒体的涉农节目从量到质都很单薄

我国当前的传媒产品生产量在世界上名列前茅,但是绝大部分的传播资源都集中在城市,所提供的涉农的各类媒介信息非常有限。根据调查统计:全国现有期刊9000余种,而农业期刊仅187种;报纸2000余家,而以农民为主要读者对象的报纸不过数十家;各类电视台有上千家,可开办对农栏目的只有1%,全国有2256个电视频道,其中只有5个农业频道,仅占0.4%,全国每天播出节目的总量是一千万个小时,而涉农、对农的农业节目不超过1%。

在这些涉农信息中,真正让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少,真正对生产、生活有用的信息少,真正贴近农民、让农民感到真实的少。以电视经济类信息传播为例,笔者本人曾于2007年8月初在江苏省邳州区域内进行了一次关于县域经济信息接受现状的实地调查。发现大众媒介对于农村的经济影响不大。除了在企事业工作的受众对于传媒的接触较多(33.3%),在养殖活动、特别是种植活动的过程中,农民对于媒介的使用非常低。在对经济类电视节目的调查中,发现农民对专门的农业节目兴趣不大。笔者选取了中央电视台的《致富经》和《金土地》两档节目。在问卷结果中发现,农民对于专门的农业节目的兴趣一般,其中回答“没有看过”的达到了39.2%,再加上模棱两可的“好像看过”的选项后,则达到了50.9%。在对于农民对农业节目的喜好的回答中,占主流的态度是“不喜欢”和“没看过,不知道”。可见,此类节目的低收视率和它们的目标受众群的态度是吻合的。对于专门的农业节日,农民的兴趣不大,值得专业节目的反思。

4话语权的缺失

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城乡二元化,乡村社会一直相对落后。可以说,农民是传媒报道中的弱势阶层,他们是“缺乏参与传播活动的机会和手段,缺乏接近媒介的条件和能力,主要是被动地、无条件地接受来自大众传播媒介的信息的人群和那些几乎无法得到与自身利益相关的各种信息、也无法发出自己的声音的群体”。在当前我国的社会现实状况下,农民的话语权非常有限。农民既不是传媒报道的主要对象,也不是传媒参与的主要人群。在这种状态下,农民根本就谈不上日常化的利益表达。

三、我国农民媒介素养改进的策略

1政府作为

(1)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提高整体文化素质

教育是提高人素质的基础和根本,是农村不断繁荣的根基。各级政府要认真贯彻《义务教育法》,保证每一个孩子都能上学,上得起学,绝不让一个孩子失学。同时,对于成年农村劳动力,要大力发展专业继续教育。政府要对农业教育经费加大投入,这是搞好农民适应现代社会工作的必备条件。一方面利用乡镇成人教育的教师在给农民讲课时不断渗透党的富民政策,另一方面利用县广播电台、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宣传产业调整和劳动力转移的各项政策、管理制度和就业服务等内容,尽最大努力把宣传工作做实做细,做到家喻户晓,使广大农村劳动力切实转变就业观念、不断增强就业本领,尽快投身于各行业角色当中。

(2)继续加大农村信息传播基础设施的投入

国家要切实加强包括信息基础设施在内的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在政策、资金、人力、物力等方面向农业、农民、农村倾斜。围绕有关信息化的普遍服务加快设立农村信息化建设专项资金,建立起有利于农村信息化持续发展的资金保障机制,实行相关优惠政策配套的补贴机制,逐步将普遍服务从基础电信和广播电视业务扩展到互联网业务。协调好政府部门与大型国有企业的关系,拓宽资金的来源渠道,推动普遍服务市场主体的多元化。要尽快建成村级信息网络体系,实现村村能上网。按照乡镇补贴一点、村里出一点、电信企业优惠一点的“三个一点”思路,实现信息宽带网络连到农家。并制定政策,降低农业信息费的收费标准,鼓励农户上网。

(3)从政策法规上切实维护农民的话语权

农民有知。道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出台有关涉农政策法规,并充分表达自己对政府决策的看法和建议的权利。农民在涉及自身权益的大事上处于“话语权缺失”的窘境。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国家和社会尊重农民的公民权利,让农民在社会生产生活中有平等对话的地位,有表达诉求的权利,从机制、制度上逐步消除农民话语权利实现的障碍。

2媒体努力

(1)切实体会农民需求,传播农民真正需要的信息,尽力减少“信息沟”

媒体要不断改进“三农”报道,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要真正地俯下身去,站在农民的角度想问题,用农民的话去说农民的事。比如根据笔者的实证调查分析,面向广大城镇的经济类节目在信息的时效性、节目的指导思想和市场的需求以及节目和城镇发展状况的反馈机制等方面可以进一步改进。只有传播的信息能为农民所用,能让农民明白,才能使他们运用媒介的能力增强,才能够树立继续获取新知识的信息和兴趣。只有在不断的良性信息更新状态下,“信息沟”才会逐渐地被填平。

(2)通过对农传播,营造优良的农村文化环境,提高农村整体道德水平

当今的媒体信息鱼龙混杂,各种各样含有不健康内容的信息和错误价值取向的信息充斥其中。特别是在一些娱乐类信息中,充斥着刺激、猎奇以及贪图享乐的感性化内容,对整体的社会风气造成不良影响。广大农村现在也面临着这样的问题,只有通过媒介素养教育,提高农村整体道德水平,才能够使得广大农民在不健康信息面前有抵抗力,才能够真正地使用好媒介。具体来讲,媒介要摆脱惟收视率的怪圈,不要被广告商牵着鼻子走,要有自己的品位和立场;在传播信息时,提倡绿色健康的内容,而尽量避免煽情、刺激、猎奇的内容,弘扬社会的真善美,鞭挞假丑恶;传播农村内容的新闻或影视剧要占到总量的一定比例,这样对广大农民具有更为直接的示范效果。

(3)通过媒介与农村受众互动来营造虚拟公共平台

媒体本身就是一个社会事物参与的重要渠道。媒介素养就是让广大接触媒体的社会公众要在新媒体不断出现并与传统媒体不断融合的新情况下,不断增强自身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传媒提供的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用的能力。这种媒介素养能力的不断提高,可以使人们更多掌握不同类型媒介进行传播的相关知识,建立获得正确媒介信息和判断信息价值的知识结构。更重要的是,这种媒介素养能力可以使人们成为媒介的主动参与者,而不仅仅是媒介信息的被动接受者,是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传媒的推动力。

所以,媒介应该不断地培养广大农民参与媒介、通过媒介发出自己声音的意识,这种意识的培养是民主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通过对公民观念的教育与培养,维权意识和参与意识的不断增强,农民的弱势地位在一定程度上会不断地加以提升,直至达到真正的平等。

3农民自立

(1)学习媒介操作基本技术,提高媒介使用的能力

这些知识主要包括:掌握与媒体交往的常识,懂得合理地利用媒介完善自我服务自我。熟悉报刊版面的特点及给报刊投稿写信的技巧;广播频率的特点及给电台热线联系的技巧;电视频道的特点及给电视台热线联系的技巧;计算机操作方法及上网、浏览、发帖、邮件、聊天技巧;收发短信的操作力法;免费的媒介资源介绍网站等等。同时,农民朋友们还可以学习一些基本的应用文写作模式和到媒体广告的能力。

(2)学习一些媒介的基本知识,增加对媒介的理解

主要包括一些基本的新闻学和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和概念。在学习这些知识后,农民朋友们可以明白什么是新闻、传播,新闻是如何一步步生产的,娱乐节目是怎样策划出炉的。通过这样一些基础知识的了解,可以使广大农民史加主动和自信地去接触和利用身边的媒介,比如:村广播站、图书馆、文化馆等资源。同时,通过对互联网的利用,可以更好地了船外面世界的变化,对个人的独立思考和理性分析都具确非常好的促进作用。

第3篇

【摘 要】目前诸多高校在新闻学专业已经开设《新闻报道策划》课程,但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教学方式教条刻板、新闻案例陈旧落伍等问题,教学过程仅仅满足对于新闻报道策划活动的内涵、原则、效果评价等学理层面的介绍,缺少对学生策划实践能力的锻炼和培养。案例教学法是一种着重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新型教学方法,符合现代教育的潮流趋势。《新闻报道策划》课程采用案例教学法,需要从教学的讲授、分析、批判等方面进行实践。

关键词 案例教学 新闻策划 实践能力

随着新闻传播模式由“传者本位”向“受者本位”的转移,受众中心论已在新闻学术界被大力推崇,在新闻实务界,“以受众为中心”的传播理念也被大力倡导。媒体之间为了争夺话语权,为了更好的深度开发新闻信息资源,避免媒体之间同质化现象,新闻工作者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开始有意识地围绕一定的主题或目标对新闻传播的全过程进行决策和谋划,目的在于把报道安排得更合理,更能够影响受众,从而能够更好的去争夺有限的受众资源和广告资源,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取胜。

媒体之间的竞争需要新闻报道策划,而新闻报道的策划是一门学问,需要在实践环节中不断探索、累积经验。《新闻报道策划》是一门实务类的课程,这就要求新闻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新闻策划报道》课程的时候,不能仅是熟背新闻报道策划的定义、原则、类型等概念性的知识,而是需要强化策划意识、策划方案的制定和策划实施的能力。因此,教师在讲授《新闻报道策划》课程的时候,注重对“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一、案例教学法在《新闻报道策划》课程中的价值

媒体是社会的信息传输机构,搜集、整理、报道新闻内容是社会化分工后赋予的职责所在。众所周知,新闻报道是大众媒体的信息传播行为,报道又具有公开性、广泛性和连续性的特点,新闻报道角度的不同选择往往会产生不同的传播效果,新闻报道策划活动便是新闻采编人员对新闻业务活动进行有创意的策划与设计,目的是将媒体自身所拥有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优势发挥得最大化。而案例教学法是以典型事件为基础所撰写的真实或虚拟的情景,进行师生问答、讨论等互动的教学过程,以达到学习者学习认知、技能目标要求的教学方法①。具体而言,案例教学法在《新闻报道策划》课程中的价值可以体现在:

1、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传统的授课模式里,教师是课堂的焦点和核心,教师是整节课的传道、授业和解惑者,这种模式强调的是教师对学生的一种“单方向”传授,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位置。如在《新闻报道策划》课程讲授中,教师是新闻报道策划知识的传播者,学生在课堂中是“被动”的聆听角色。而案例教学法是教师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辅助《新闻报道策划》课程的教学,在对案例分析的过程里,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分析这些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让学生在分析和讨论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从而使《新闻报道策划》课程不再是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而是学生积极思考、相互启发的学习舞台,让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加深对新闻报道策划知识掌握。

2、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新闻学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学生通过对史论课程、理论课程的系统学习之后,就需要用理论去指导实践。随即,学生通过对新闻采、写、编、评等新闻学实务课程的单科学习后,就需要在《新闻报道策划》课程中将所学的理论课程和实务课程学以致用融会贯通并有针对性的进行实践训练。教师通过案例教学法,能够启发学生的分析能力,让学生在分析讨论的过程中,发现案例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更加合理的策划方案,让学习根据自己提出的策划方案付诸实践,从而实现课程理论和实践的完美结合。

3、培养学生的整合能力

《新闻报道策划》课程在应用案例教学法时,学生在对案例的分析和讨论过程中往往会调动所储备的理论知识,寻找到不同的报道角度和报道主题,有一个或多个能够使报道传播得到突出和强化的切入点。而“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这里的核心便是一个“谋”字,便是策划。把案例教学法引入到《新闻报道策划》课程中,目的便是培养学生的策划整合能力,整合讨论分析出不同的主题和切入点,对新闻意义进行挖掘,从政治、经济、文化、伦理、法律等角度,对事件进行剖析,从理论上提升读者的感性认识,从而更好地实现配置与运用新闻资源。

二、案例教学法在《新闻报道策划》课程中的应用

为了更好地阐述在《新闻报道策划》课程中对案例教学法的应用,现以“人咬狗和狗咬人”能否构成新闻以及如何进行新闻报道的策划为课堂教学案例,说明其具体的讲授流程:

1、明确授课内容与教学目标

我们承认,任何事物,都处于变动之中。而新闻报道,反映的便是这种变动之中的事实。事实变动的越明显、剧烈,往往越具有新闻价值。一般性新闻报道,侧重于眼前的、静态的事实本身,报道策划,则可以围绕着事实,对事实形成的原因进行深入挖掘,对事实的走向进行详细的报道,使新闻事实在更为广阔的时空领域内、更深的层面上,得到充分展示②。故而,在《新闻报道策划》课程的讲授中,使用案例教学法并不意味着对案例的选择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明确本次授课的内容和本次讲授中需要学生掌握的原理、熟悉的概念以及需要学生了解的相关知识背景是教师优先考虑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本次授课的内容和教学目标选择恰当的案例。

2、精选和撰写教学案例

新闻学专业的学生,在刚接触新闻学理论的时候,教师便跟学生强调,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③。如在讲授到“新闻报道需要策划”章节内容时,“人咬狗和狗咬人”的案例可以适时引入讨论的话题。新闻具有真实性、新鲜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和趣味性等构成要素,所以我们常言“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比较难常见才是新闻。所以,在“狗咬人”案例教学法中,就要启发式教学,让学生打破之前灌输的常规思想,让学生讨论分析在什么情景下“狗咬人”也可以构成新闻。因为事实是变动发生的,不是墨守成规一成不变刻板发生的。精选和撰写典型性教学案例是案例教学法的关键。

3、组织学生课堂分析和讨论

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是案例教学法的重要环节,教师需要围绕既定的案例组织引导,让学生在课堂上各抒己见、表达自己观点和态度,发散学生的思维和鼓励学生开拓视角,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语言组织表达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互相启发、组织说服的沟通能力。以上述“狗咬人”为案例教学,经过讨论分析,教师予以引导,最终可以讨论出“狗咬人”也具有构成新闻的可能性。如公众人物范冰冰的宠物狗咬伤粉丝、如果是一条疯狗,咬伤多人甚至几十人等等,再或者就是一只普通的狗,但是伤者送往医院却被使用了假冒伪劣的狂犬疫苗产品等多种可能性的情况。故而,事实之间的变动性,为新闻报道的策划提供了广阔空间。但是,由于事实本身具有层次性、联系性和变动性等属性,使新闻事实在被报道之前,新闻报道策划人员一定要对其剖析、延伸和拓展,切不可枉论此事不可能是新闻。教师在组织学生课堂分析和讨论的时候,对“狗咬人”的案例进行分析,策划新闻主题的时候,可以从犬只管理和药品管理等视角入手,新闻报道策划的落脚点变为落实相关规定,对防疫展开策划报道或监管漏洞、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展开策划报道。

4、及时总结和评估

教师在运用案例教法学的过程中,对学生的不同观点,不能急于表态,当然也不能让学生的讨论背离了案例讨论的边界。教师需要在讨论的过程中予以引导,在学生讨论完成之后,对学生的讨论过程、讨论内容以及讨论的结果进行总结和点评。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总结和点评中最终给出的是“评论”,而不是最终的“结论”。

三、案例教学法在《新闻报道策划》课程中实施的注意事项

1、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量力而行

《新闻报道策划》课程在应用案例教学法的时候,教师尤其需要注意根据实际情况量力而行,因为学生在案例讨论的过程中,常会出现需要解答的困惑和难点,若学生出现的问题在教师的能力范围之外或者是教师的盲点,那往往让学生对教师的业务能力产生质疑,从而影响教师的授课效果。

2、案例的引导要和理论相结合

教师在讲授《新闻报道策划》课程时,通过案例教学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虚拟的案例情景中,发挥自己专业所学,调动所有知识储备,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但是,案例教学法往往是在教师讲授完理论之后所运用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理论分析问题,从案例的分析讨论中加深所学的理论知识。案例的引导和理论的结合是案例教学法的两大法宝。

3、重视案例的积累和更新

我们常说“今天的新闻是明天的历史,历史是昨天的新闻”,这表达的是一个用记录历史的心态和方法来记录新闻的理念。在《新闻报道策划》课程里,教师对新闻案例的选择一是要注重对案例的积累,如对经典的“狗咬人,人咬狗”案例的累计;二是要注重对新闻案例的更新,教师要有新闻的敏感性和时效性,把当下最热的还未有定论的新闻案例引入课堂,既可以让学生摆脱既有的框架自由发挥,又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思考性,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利用信息技术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教师在《新闻报道策划》授课中,运用案例教学加深学生对理论的认知,再以多媒体的信息化设备,生动活泼地展示案例内容,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授课效果。此外,教师也可以充分利用信息化设备搜集案例相关内容,了解相关学者、评论人员就案例发表的态度和看法,从而增强学生的理性视野和求知的欲望。

参考文献

①王青梅、赵革,《国内外案例教学法研究综述》[J].《宁波大学学报》,2009(6)

②杨秀国:《新闻报道策划》[M].人民日报出版社,2012:16

③郑保卫:《新闻理论新编》[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37?

第4篇

通过对贵公司的一些初步了解,本人有意加盟贵公司,为公司进一份力。为便于公司对我的了解,现自我简介如下:

大学四年,是我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在这大好时光里,我本着学好本专业,尽量扩大知识面,并加强能力锻炼的原则,大量汲取知识财富,锻炼了自己的各种能力。我努力的学习基础课,深研专业知识,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多次名列前茅,连年获得奖学金。本人在几年中系统学习了心理学、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心理统计、学习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心理测量、工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临床心理学。

通过几年的学习,本人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掌握应用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实证研究方法,掌握相关的统计、测量方法,具有综合分析、数据处理和计算机应用的能力;3。了解相近专业的一般原理和知识;

4。了解国家科学技术、知识产权等有关政策和法规;

第5篇

关键词 案例教学法 计算机文化 基础课程 教学方法

随着计算机科技的日益发展和计算机知识的广泛普及,计算机已经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的各个方面,社会需要大量既熟悉专业知识又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因此,《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途径。如何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重视基础学习,提高教学质量,是当前《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难点。

一、“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由于各个地区经济、教育发展的不平衡,高校新生的计算机基础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有些学生在中学就已学过计算机相关课程或在家里就拥有电脑,对计算机的操作非常熟悉;有些学生对计算机不感兴趣,计算机操作水平相对较低,甚至有些同学以前从来没接触过计算机。这些都造成了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一部分学生认为教师一节课讲的内容太多,接受不了,而另一部分学生又因为觉得内容简单,心不在焉。学生计算机水平的差异,使得教师难以把握教学尺度。因此,可在开学初举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免修考试,让计算机程度好的同学,可以免修基础学习,选修其他应用性更强的计算机应用课程,如Photoshop、VB、FoxPro等,而没有通过考试的同学,继续进行基础学习,这也使得同一个班的学生的计算机水平较平均,较容易把握教学尺度。

另外,学生对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重视不够,学习积极性不高。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不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不需要熟练掌握计算机的使用,觉得这门课的实用性不大。而且课堂上对知识点的一步步讲解,也使学生觉得计算机知识太繁琐、枯燥、无聊,产生厌学情绪。计算机基础是一门操作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所以应该采用更有效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中采用“案例教学法”,不仅能突出这门课的实用性,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增强学生对知识掌握和灵活运用。

二、案例教学法及其优点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把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通过案例分析以提高学生实际运作能力的教学方法。在课程教学中以典型案例划分教学内容,以案例引导课堂教学,以案例引导学生知识点的掌握,以实际案例为剖析对象。教师指导下教学,学生共同参与案例的分析、讨论以寻求实现方法,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增强了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案例教学法的优点:1.案例教学法从来自社会实践的案例中的问题出发,能够促使学生更懂得尊重社会实践、理论联系实际,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案例教学法强调课堂组织形式的多样性,打破了课本原有以知识的逻辑结构体系为顺序组织课堂教学的方式,设计恰当而丰富的教学案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3.案例教学法应该说是一种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其可贵之处在于发现新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验证、发展和深入研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三、“计算机文化基础”案例化教学实施将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知识点恰当地融入案例的分析和制作过程中,不但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独立的知识点,而且有助于培养综合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Office办公自动化软件的操作是《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下面以Word、Excel、PowerPoint三个知识点为例,说明具体案例设计的内容。

(一)word案例:个人简历的制作。

个人简历是对学生学习生活的简介,是评价和认定学生的主要材料,在很多的场合需要使用,例如学校里社团的招新、学生会干部招募、甚至在以后的求职过程中。本案例制作的个人简历首先有一个封面,包括学生的基本信息,如姓名、专业、学校、联系电话、电子邮箱等,使用艺术字、图片、文本框、水印等技术进行制作。简历正文以项目符号进行分类划分,介绍学生的英语水平、计算机水平、主干课程、爱好与特长、自我评价等。通过此简历的设计,把word文档中字体、段落的设置,项目标号、文本框、艺术字、图片的插入,背景、页面的设置、页面边框的添加、分栏等知识点融会其中,让学生感到学习的知识非常实用,学得更加主动和用心。

(二)word案例:策划书的制作。

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同学们也经常需要使用word制作长文档,如社团活动的策划书、论文等。这个案例以一个社团活动策划书作为素材,其中的活动安排以表格形式记录,让学生掌握表格的插入和设置,然后通过对整个文档进行格式设置,让学生学习排版的一般技巧,学会设置标题样式、段落的大纲级别,熟悉分隔符、页眉页脚的插入和设置,会使用文档结构图进行查看、创建目录等。

(三)Excel案例:学生成绩分析。

在日常的使用中,同学们会经常使用Excel表格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和管理,因此设置一个学生成绩分析的案例,让学生熟练掌握Excel的相关操作。首先通过简单的格式设置,了解Excel中字体格式、单元格数字类型、边框、对齐方式、行距、列宽等的设置,然后进行计算学生总分、平均分、排名、突出显示不及格人数等的操作,让学生学习Excel表格中函数的插入、条件格式的设置,然后进一步按某门课程对学生的成绩进行排序、简单筛选或高级筛选,讲解Excel中的简单数据处理,最后根据学生的平均成绩画出相应的分析图表,让学生掌握图表的创建和修饰。

(四)PowerPoint案例:学校简介。

有时候,同学们需要针对某些主题进行演讲,例如学习交流、毕业答辩、产品介绍等,这都需要使用到PowerPoint这个工具。本案例通过制作一个学校简介的PPT,讲解在PowerPoint中如何新建幻灯片,选择幻灯片模板,设置配色方案、母板、备注内容等,并在不同幻灯片中插入图片、表格、艺术字、视频、音频、flash动画等,重点介绍如何设置幻灯片的播放效果,如幻灯片的切换方式、自定义动画、幻灯片放映等。

经过一年的教学验证,使用案例进行教学,能使学生觉得学习的知识实用有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的学习气氛,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听课质量,也能让学生更灵活的掌握了office这些办公软件的操作技巧,在期末的上机考试中,也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

四、总结

教育的任务不是将信息灌输到学生头脑中,而是利用有效、使用的概念来充实学生的头脑,案例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融会贯通,随着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改革和发展,学生计算机应用水平的不断提高,案例的设计要不断地加以完善和改进,以适应新课程、新形势的要求,只有不断改革和创新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黄冬梅,王爱继.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案例教程[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7:34-148.

[2]张积家.高等教育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7:394-407.

第6篇

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本科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科研项目(JZ160220);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教改项目(XJJG2015001)。

一、建构心理学本科专业人才立体化培养模式的必要性及其内涵。

目前立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在高校人才培养中得到重视和应用[1],基于近年专业建设的行动研究与实践,我们认为,建构应用心理学专业复合型人才立体化培养模式是化解学生专业学习困境的必然途径[2]。所谓“立体化模式”,是相对于传统人才培养的的单一化、平面化而言的,“立体化”具备多维度、多角度、多层面和多方位的内涵[2-3],立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即打破传统高等教育偏向知识灌输的单一模式,基于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以现代信息技术发展为基础,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以现代教育思想特别是系统论教育思想为指导,强调要全方位地调动各个教育、教学环节诸要素如人才培养目标、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教学手段与方法、教育途径、教育评价等并进行立体化设计以形成有机统一的综合教育体系,努力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紧密围绕培养目标,采用课内与课外、课前与课后、校内与校外、现实与虚拟(网络)、国内与国外多维一体的学习策略,展开知识积累和能力培养的各项活动,从而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风格的形成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促进学生专业应用能力的提高[4]。

二、心理学本科专业人才立体化培养模式的建构内容。

1.完善培养方案,优化课程模块,奠定立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基础。

根据专业的发展趋势与学生发展需求,按照学院对地方院校人才培养规格的定位,我们分阶段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相应对专业课程体系作出调整和完善,把课程模块分为:通识课程、基础导论课程、专业导论课程以及方向性选修课程、实训课程等五大立体化模块,逐步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的课时比例(占30% 以上) [5]。

围绕课程体系的确立,逐步选择有条件的课程建立立体化教材,实现课程内容的立体化。应用心理学立体化教材包括文字教材、教学辅导书和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网上电子习题和心理学案例分析、辅助教材等教学资源。

2.教育理念的立体化。

教育、教学的理念涉及到教育目的观、师生观、教育教学过程观等多方面的基本认识。应用心理学立体化教育理念就是要把教育教学活动和心理学知识的实际应用紧密地联系起来,突破原来以课堂理论知识灌输为主,而不是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为主的设计思想和体系,向突出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培养的方向改变。特别是,立体化教育认同教育过程中存在双重主客体的观点: 即认为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同时又互为认识和学习的对象(客体)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应有着多向立体的学习信息的交流与沟通,而非仅仅是课堂教学中的教师单向灌输。

3.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立体化。

大学传统教育教学采用满堂灌的单一授课方式。立体化教育教学则要求以学生为中心,课堂教学与自主学习相结合,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多样化。立体化教育、教学方法应具有挑战性、启发性、灵活性、激励性、反馈性等多种特征。基于这一理念,我们坚持探索和借鉴的特色教学方法有:“元问题提问”环节、“5 分钟老师”制度、研究性教学法、研讨式、案例教学、体验教学法、基于反转课堂的PBL等,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听课热情更高。

4.教育教学手段的立体化。

课堂教学手段的立体化。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多数课程都能通过多媒体的运用增强教学效果,大大提高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克服传统的“黑板+粉笔”的教学模式的不足,极大地拓展课堂教学的信息量。这样也有利于学生参与教学,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觉参与课堂分析与讨论,真正形成学生自主学习的和谐课堂。

课外辅导方式的立体化。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实现课堂教学与网上辅导相链接提供了方便,克服了传统的课外辅导方式单一化的局限。如通过网络可以实现对校内外心理学专业课程网站资源的链接,学生可以十分方便地随时学习各网站上的有关教学内容、学习辅导材料、知识扩展材料、课程录象等。师生通过 e-mail 的方式进行打破时空的立体化指导、学习督促和交流。

5.课外辅导与实践活动体系的立体化。

W生分层化、多样化教学辅导。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分别来自文科、理科高考背景,在学习基础、将来发展取向、学习兴趣等方面均存在差异。因此要重视让不同层次、不同个性的学生自由结合,注重发挥全体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发展优势,克服弱势,在教师的引导下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课堂教学与课下自学相链接。教师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布置学生的自学内容。课外自学包括预习、复习和自主学习。自学材料包括参考书、期刊、专业书籍、网上资源等,鼓励和指导学生搜寻有关资料,学生可以不受时空限制地利用网上资源和图书馆等其他有效信息进行个性化的自主学习。这样,既能避免传统教学“一刀切”的弊端,切实提高学生专业水平,又能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课外活动相链接。在实践教学方面,力图使实践教学体系适应不同层次、不同方面专业学习的需要,注重分层、多样化、立体化协调发展,以利于培养心理学专业复合型人才。力求形成校内实践教学体系的分层立体化建构,包括:通过实验室模拟实训课程将专业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通过校内实训场所(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咨询实验室、团体心理训练室等) 的课堂教学开设应用技能课程,通过课程论文、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的撰写与研究提高综合应用能力等;并且,建立和完善较为全面的校外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分层、多样化建构。主要通过校外见习、实习活动,综合培养及检验心理学专业学生实践技能,其目标是形成独立而灵活的相关行业的从业能力。

6.课程考核与教育教学评估的立体化。

课程考核是教育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实施的调控棒。可以采取实行“平时成绩 +期中成绩+ 期末成绩”的课程考核方式,一般 20% ~30% 考分来自平时作业、课堂发言、实践活动的参与等平时成绩; 70% ~ 80% 来自期中与期末的理论与技能考试(有闭卷、开卷、半开卷、课程小论文、实验报告、实验设计等方式) 。同时,可以尝试打破追求标准答案的静态考评模式,倡导动态的多层次、多样化考评模式,注重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学生互评与老师评价相结合,既体现评价的共性,又体现评价的个性。

三、心理学本科专业立体化培养模式的实践情况。

1.以模块化课程设计为依托,分阶段有序培养创新和实践能力。

参照立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设置,我们在理论课程体系中构建四个不同层面的模块式课程:通识课程、基础导论课程、专业导论课程以及方向性选修课程,每一模块中又包含不同层次的课程。

模块化理论课程以动态阶段性学习来实现。本科一年级进行有意义的学习,采用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的教学策略,在课前给出与课堂教学目标相关的材料,采用问题启发式、类比讨论式、内容专题式等教学方法,积极促使学生对概念和原理进行准确理解;本科二年级进行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主动学习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本科三、四年级进行建构性学习,第三年开始接受应用技能类课程的学习,不是被动地接受外来信息,而是主动地对信息进行选择加工。在教师和他人的协助下,以共同解决问题的活动来建构知识的意义。采用建构主义的方法教学,激发学生形成自学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加强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

2.以专业实训和校园特色专业活动为落脚点,建立实践教学体系。

我们通过前期调查学生的专业兴趣和社会市场的需求特点,根据不同年级和课程性质设计不同的校内技能实践活动,通过这一系列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中深化对理论知识的应用。此外,我们也开展了研究型实践教学。此环节以导师制和互助学习圈为平台。在双向选择方式确定的指导教师指引下,通过前期调查、研究设计、统计分析、论文撰写等科研训练过程,有效提升了学生的科研实践能力。指导高年级大学生以兴趣小组为单位,在导师指导下,积极申报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课题,积极参与大学生挑战杯竞赛及心理沙龙,并将其作为一项常规性、基础性、特色性的工作,以培养学生积极的创新精神、自主的科研意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

同时,我们也基本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分层式多样化校外实践教学体系。主要通过校外见习、实习活动,综合培养及检验心理学专业学生实践技能,其目标是形成独立而灵活的相关行业的从业能力。这项工作仅仅靠一两个实践教学基地是难以达到效果的。为保证心理学专业学生校外见习、实习的效果,目前已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层次合理的实践教学基地梯队。、在实践活动方面,我们指导本专业学生为主体的心理学协会等学生社团开展了多种富有成效的实践活动,如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特殊教育学校支教活动、四川地震灾区心理援助等。

3.自主学习力与积极人格培育并重,在人才培养各个环节,融入积极心理学的理念。

积极人格对学生全面发展有重要的决定作用。积极人格的功能使学生对自我认知更完善,这有助于有效的处理自身与社会文化环境所产生的问题,能促进学生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较高的情商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关系,情绪整合能力发展比较好的学生,可以在情绪发生变化的时候从多个角度看问题。这一思维方式可以促使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我们通过开设大学生幸福课有效达成了积极人格培养的目标。一是通过理论讲授让大学生形成对积极人格的认知;二是通过素质训练让大学生感悟与增强积极品质;三是通过主题讨论让大学生理解幸福的真谛;四是通过心理测评让大学生了解幸福感状况。

4.以“双师型教师”与校外导师建设为智力保障。

在立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下,教师必须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给予学生有效的指导,这就要求专职教师在掌握心理学理论的基础上,还要了解和熟练掌握计算机和高等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相关应用性知识和技能。加强自身实践能力的提高,努力成为“双师型教师”。我专业部分教师已通过参加专门的心理学师资培训、获得国家心理咨询师二级以上证书、主动服务社会。并且,积极鼓励本专业教师以各自的方向专长与企事业单位的实际服务需求相对接,深入一线开拓专业理论方法的应用,又为专业理论课程教学提供丰富而详实的案例e累。此外也重视通过立体化的教学评估体系来促进教师教育教学,包括学生信息员评教、问卷、座谈、网络评教、教师自我评教、专家评教等方式,评价内容既包括教学,也包括教师科研、实践能力、育人能力等方面。另一方面,我们也吸收了多位有心理学应用实践经验的校外导师来充实师资队伍,他们广泛分布于企业管理与市场营销、心理咨询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等领域。通过专业讲座、心理沙龙和专题讨论会等形式服务于学生专业理论与技能提升,并开阔了专业视野。

四、总结

心理学专业是一个新兴而前景广阔的本科专业,为更好地培养社会所需的创新实践人才,在专业建设中,我们结合自身与当地发展实际和教育部颁布的有关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将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确定为“培养具备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能在教育、工程设计部门、工商企业、医疗、司法、行政管理等部门从事教学、管理、咨询与治疗、技术开发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针对心理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专业培养方向不明确、课程体系不科学,课程零散、庞杂、课程衔接不连贯,课程间整合混乱、课程内容陈旧,讲授方式单一等诸多问题,基于专业建设的行动研究,提出心理学专业人才立体化培养模式的建构设想及其内涵的六个方面,并就相应的实现途径进行了探讨。

随着立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理念在教学改革过程中的不断实践,心理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也取得一系列丰硕成果。近年来,本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达到较高水平,广泛分布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市场营销、用户体验、心理咨询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司法与犯罪行为矫正等领域,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质量评价较高。在高层次人才培养上,共计50余人考取硕士研究生。通过四年系统的专业学习,绝大多数毕业生获得心理咨询师、人力资源管理师、家庭婚姻治疗师以及育儿师等岗位的专业技术资格认证,并具备相应方向的专业操作技能。通过十余年不断积极夯实专业基础,加强学科建设,凝练学术方向,打造优势特色,已初步将心理学本科专业建设成为结构合理、特色鲜明、优势明显、层次较高的专业学科。

参考文献

[1]高立群,彭聃龄. 21 世纪心理学走向和人才培养的调查[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5).

[2]莫 雷.培养心理学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8(2).

[3]李国强,王旭红. 应用心理学业人才立体化培养模式的建构初探[J] .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1(2) .

[4]辛 勇.心理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2007(4).

第7篇

第1届欧洲眼动大会是1981年由Rudolf Groner 在德国的伯恩发起。第1届欧洲眼动大会的规模非常小,但是它具有两个重要的意义:第一,它标志着眼动研究的繁荣时期即将到来;第二,它提供了连接各国眼动研究专家的一个纽带。欧洲眼动大会虽然冠以“欧洲”二字,但是,它的规模和范围早已超出了欧洲的界限,成为全世界眼动研究专家的一个盛会。它也是各国眼动研究专家交流学术思想、加强合作的重要平台。

根据会议的与会者名录统计,参加第12届眼动大会的代表有224人,代表的主体是欧洲,占会议代表总人数的71%,16%的代表来自美洲,12%的代表来自亚洲(见表1)。

本次大会论文报告的形式有口头发言(oral)部分和论文张贴(poster)部分。在口头发言部分,还有主题发言(keynote)和主题报告会等。

从论文的内容上看,主要涉及如下几个领域:

一、眼动生理机制的研究;

二、眼动记录技术的研究;

三、阅读的眼动研究;

四、图画观看与视觉搜索。

五、应用心理学的眼动研究(医学心理学、广告心理学、驾驶心理学、运动心理学)。

一些眼动仪厂家也参加了此次大会,并对自己的产品进行了展示。为了便于对眼动仪感兴趣的读者进一步了解有关信息,我们将这些公司的名称和网址介绍如下:

1.美国Applied Science Laboratories

http://省略

2.英国Cambridge Research Systems Ltd.

http://HardingFPA.co.uk

3.美国L C Technologies, Inc

http://省略

4.荷兰Skalar Medical

http://skarlar.nl

5.德国SensoMotoric Instrument

http://smi.de

6.加拿大SR Research Ltd.

http://省略

7.瑞典Tobii Technology

http://tobii.se

第8篇

心理学案例教学活动的问题主要是少数学生缺失学习动机,一定比例的学生应改善学习行为,接受四方面的学习挑战时,不易克服上课习惯障碍,不易丰富做答材料分析题的经验和熟悉案例教学课堂环境,不易提高结合理论与实践的能力水平,对策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规范课程作业要求,深化课程教学改革。

关键词:

心理学;案例教学;活动对策

心理学案例教学活动指高师公共心理学案例教学活动。相比于商业、医学和法律等领域的案例教学实践,心理学案例教学实践明显落后。本研究立足于岗位实践,尝试探索心理学案例教学规律。采用的主要教学操作,一是将案例作为例题或习题呈现给学生,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地发现理论知识的实践形态,应用所学的心理学知识,解决案例故事情境中的疑难问题。二是抓住时机呈现不同类型的案例。小型案例有简单的故事情境和比较明确的问题,通常要求较少的讨论,适合于缺少感性基础的学习。大型案例有复杂的情境和困难的问题,通常要求较多的讨论,适合于阶段性复习。三是呈现的案例选编于已经出版的案例书籍、教师资格统考复习资料中的案例分析题、网络视频等。四是为了便于课上讨论,开课之初,就请学生自愿结成学习小组,并要求在后面的心理学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表现,结课时,每个学生都会有小组活动分数,这个小组活动分数会加权进入个人心理学总评分数。为了解心理学案例教学活动现状,以便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改进心理学案例教学活动,本研究采用自编调查问卷,针对上课的150名学生(从所教的两个平行教学班的192名学生中随机选出),在期末即将结课时,利用某一次课的课前和课间时间,进行不记名问卷调查,去除6份无效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44份。问卷调查的目的主要是了解学生在心理学案例教学活动中的学习动机、学习行为和学习挑战。现将相关现状表述如下。

一、心理学案例教学活动的现状

(一)学习动机现状。学习动机是激发和维持个体学习活动,并使学习活动指向一定学习目标的动力机制,可表现为愿望或希望,根据影响范围和持续时间,可分为长远动机和暂时动机。在心理学案例教学活动中,希望上课时使用案例是暂时动机,准备参加教师资格证全国统考是长远动机,为了便于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既是暂时动机又是长远动机。相关调查结果是,93.7%的学生希望上心理学课时使用案例,其中36.8%的学生非常希望使用案例;74.3%的学生准备参加教师资格证全国统考;88.2%的学生认为除了考试,心理学知识有生活和学习价值,其中,13.9%的学生认为心理学知识在生活和学习中非常有价值。开展心理学案例教学活动时,多数学生有良好的学习动机。少数学生在上心理学案例教学课时学习动机缺失,甚至起阻碍作用,表现为自主性不强,无法专心于大学学习,忽视专业学习等。

(二)学习行为现状。学习行为指在心理学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曾经有过的真实行为表现,是学生接受教师要求,投入时间和精力完成任务,实现发展的过程。学习行为主要有课堂(上)行为与课外(下)行为。首先,课堂行为方面。教师在课堂上呈现案例故事,要求同学当堂用所学的心理学原理对故事中的问题情节进行点评,60.4%的学生认真思考,尝试写出详细点评,13.9%的学生认为点评要求太简单,想出答案后做其他无关的事情,16.7%的学生认为点评要求太难,一直想不出具体的答案,8.3%的学生心不在焉,做与案例点评要求无关的事情。其次,课外行为方面。一是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课下对给出的案例进行思考,并准备在下一次课上回答相关问题,25%的学生花费超过20分钟的时间进行准备,29.1%的学生花费超过10分钟的时间进行准备,18.1%的学生花费超过5分钟的时间进行准备,13.9%的学生花费不足5分钟的时间进行准备,13.9的学生根本没准备。二是学生课外自觉应用心理学知识。调查显示,在课下没有作业时,74.3%的学生偶尔有意结合实践应用心理学原理,7.6%的学生经常有意应用,18.1%的学生从未有意应用。78.5%的学生课下偶尔(10次以下)与学生谈论过包括案例在内的心理学知识,4.2%的学生课下经常(10次以上)谈论,17.4%的学生从未(0次)谈论。出现上述整体不均衡的学习行为,一方面是学生的原因,如学生由于习惯或传言,认为学习心理学这样的文科课程,不用写作业,考前背一下就可以过关;由于缺少社团组织,难以了解和接触家教服务活动、支教志愿活动和支教实习活动等应用心理学知识的活动等。另一方面是教师的原因,如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求不具体、不明确;引导学生生活和学习的方式不合理等。

(三)学习挑战现状。学习挑战是在心理学案例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活动要求与学生现有心理水平之间的差距,是学生发展的可能空间,是学生学习的目标要求。学习挑战主要有四方面:一是传统授课教学带来的习惯障碍。学生习惯于上课听教师讲,不习惯当众发表自己的观点。习惯障碍表现在调查中,46.6%的学生愿意在全班同学面前回答或提出问题,5.6%的学生非常愿意当众回答或提问。59.1%的学生在课堂上分小组讨论解决案例故事中的问题时,愿意积极主动地发表自己的观点,4.2%的学生非常愿意在组内当众主动发表观点。二是缺乏做答材料分析类型题的经验。材料分析题是教师资格全国统考试题中的一种基本题型,一道材料分析题通常就是一个案例。在本学期的案例教学实践中,曾经多次使用材料分析题案例。调查显示,在上心理学课前,18.8%的学生熟悉材料分析题型,0.7%的学生非常熟悉材料分析题型。三是对案例教学课堂环境感到陌生。在课堂环境方面,案例教学与传统授课教学有较大的差别。传统授课教学组织结构通常为单层,即教师直接面对每个学生。案例教学组织结构通常为双层,即教师直接面对每个小组长,小组长直接面对每个学生。在案例教学环境中,学生更自由,更容易明确责任。调查显示,上心理学课之前,27.1%的学生上过案例教学课,0.7%的学生上过并且很熟悉案例教学课。四是结合理论与实践的能力水平偏低。课上用心理学原理对案例故事进行点评时,54.2%的学生的最大挑战是难以建立心理学原理与案例矛盾情节的联系,24.3%的学生的最大挑战是理解不透心理学原理,11.8%的学生的最大挑战是找不出案例故事的矛盾情节。

二、心理学案例教学活动的对策

(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校园文化是在学校发展过程逐步形成的物质环境、精神氛围和规章制度等,集中体现在班级竞赛、社团活动、学风和校风上,会潜移默化地熏染学生。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要通过宣传突出榜样示范作用,将学校里的优秀学生的先进事迹报道出来,营造健康向上的舆论氛围。在当前网络日渐发达的条件下,充分利用校园网平台进行宣传非常重要。有些学校已经在校园网上视频报道自己的学生,有的视频来自校外权威媒体报道,有的视频则是学校自采自编的,这是很好的做法。优秀学生成长的案例故事,有力地说明在本校校园内学生是可以成材的,没有必要再重新高考,并选择其他学校;也会向学生展示校园成功主要取决于学生自主,要求学生自己决策、计划,直至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创新,利用好教师和学校这样的重要条件或资源;同时,会告诉学生专业学习是立身之本,其他活动起辅助或延伸作用,做出的成就都应该直接或间接地与自己专业相关联,是恰当切入专业学习的结果。以上述方式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一方面要注意持续视频报道,定期更新,另一方面要注意多方面多层次地进行报道,便于不同水平和不同兴趣的学生有选择地模仿。

(二)规范课程作业要求,控制学习行为。课程作业是为完成既定的课程学习任务而进行的活动,是学生的功课。课程作业的形式多样,包括写课程论文、画知识结构图、做实验并提供相应的报告、解答课程习题、生产出产品等。解答案例题是心理学案例教学中的一种典型课程作业。规范课程作业要求主要指在布置作业、检查作业和讲评作业等各环节上,教师要做到位,提出详细具体的要求,提供及时准确的反馈,给出适合的支持,使学生坚持自主并成功地完成作业。在上心理学案例教学课时,要注意从三个层面规范解答案例题的要求。首先,布置作业时,教师一要并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向学生解释案例题的答案形式、作答时间、解答技巧、知识范围等;二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理解作业要求,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允许学生讨论案例题;三要引入反馈机制,要求坐在教室不同位置的几名同学,向全体同学口头表述教师提出的作业要求;四要提醒每一位同学通过仔细阅读与深入思考求得案例题答案,对于全班同学讨论案例都至关重要,都是在为班集体做贡献。其次,检查作业时,教师要突破时间限制,在较短的时间内弄清楚全体同学解答案例题的情况,并向全班做出告知。一要在普遍检查全班同学课上表情及行为的基础上,重点检查准备发言的学生的详细点评,并给出反馈建议。二要在直接抽查少数学生详细点评的基础上,通过小组长收集和整理每位学生的详细点评观点,间接检查其余多数学生。三要科学利用网络工具,通过QQ群、电子信箱等准时接收课外作业的答案等。最后,讲评作业时,教师一要在各组同学充分交流讨论后,总结归纳出更加全面且合理的观点,领导全体同学共同建构出案例题答案;二要引导学生积极评价建设性的观点,而不对与答案无关的观点做消极评价,确保课上气氛活跃,课后继续探索;三要表扬课上踊跃发言的人和小组,并做好课堂记录,将其公布于全班面前,为成绩评定提供事实依据;四要发挥组织的作用,要求课上以小组为单位落座,让小组学生坐在负责的小组长周围。

(三)深化课程教学改革,迎接学习挑战。课程指一门学科,一门课。课程教学是一门学科的教与学,即在一门课上的师生合作活动。每个专业有独立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包含特定数量的课程,学生从一个专业毕业,要参加所有的课程教学活动。深化课程教学改革,针对某个专业的课程体系,从整体上尝试和完善新的课程教学管理规范,引导全面深入地开展案例教学,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一要在心理学课程案例教学试点改革的基础上,推动开展专业课程体系中其他课程案例教学。推动开展过程中要注意如下四点:第一,专业带头人和相关领导协商确定专业课程体系中适合于案例教学的课程。第二,考虑课程特点,安排课程案例教学。通常情况下,在商业、管理、法律、经济等学科领域开展案例教学的经验比较丰富。培养方案中,这样领域里的课程应优先得到案例教学安排。第三,根据教师素质,安排课程案例教学。案例教学要求教师熟练驾驭课堂,有深厚的功底。由高级职称教师担任的课程才能得到案例教学安排。第四,尽量多安排课程案例教学。案例教学要配合授课教学,二者在课程教学中的比重因学生而异。“对本科生,特别是低年级的本科生还是应以‘授课为主,辅以案例’的原则进行教学为好,对本科生采用案例教学的课时应保持在10%至15%,最多不超过20%”[1]。同一段时间内,开展案例教学的课程越多,越容易使学生接触到案例教学环境,有利于养成发表观点的行为习惯。二要在当前大班上课条件下,用好小组学习形式,以促进开展心理学案例教学。在实践中要注意下面几点:第一,要明确小组学习的基本要求及特点。小组学习要求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组内合作促使个人明确责任,恪尽职守,得到锻炼;通过汇集智慧,大大提高小组成功的概率,使小组在全班面前出彩,增强个人成就感。组间竞争则可能带来小组失败,使小组成员承受压力,甚至是痛苦(当然,小组失败造成的间接打击,远远弱于个人失败带来的直接打击。)。第二,要科学建立学习小组。一方面,在班级人数确定的条件下,平衡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的要求,设置全班的组织结构,即小组划分。比如,对于一个六十人的教学班级,管理层次是二,管理幅度可以定为七八,即教师面对八个小组,每个小组的组长面对七八个学生(管理幅度越小,管理效率通常越高)。另一方面,如果小组表现连续多次欠佳,则应该重新根据学生知识与能力水平,调整小组划分,以保证小组有较大的成功概率。三要衔接案例教学与实习教学,开设心理学课程实习,提高结合理论与实践的能力。心理学课程实习要按如下几步要求学生:第一,在熟悉案例教学活动形式的基础上,根据自己近期的亲身经历,写出曾经引发焦虑、恐惧、抑郁、强迫、痛苦、快乐等情绪的案例故事,并明确提出案例问题。第二,进行交流讨论,将自己的案例呈现给小组其他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将全组学生的案例整编成一个案例。第三,根据案例故事写出心理情景剧剧本,在教师检查指导后,改进和完善剧本。第四,坚持排练剧本,能在全班学生面前演出,通过小组学生的合作,将学习、健康、发展和管理等方面的实践问题及应用心理学知识解决上述实践问题的过程展现出来。

作者:刘伟洋 单位: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朱文.案例教学方法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10).

第9篇

记得一句话:大一的迷茫是青春的忧伤。不管我们眼中别人的大学过的如何丰富多彩,如何激情澎湃,终究要走自己的路,才能深刻体会大学——这一深刻的词汇。

和所有高中生一样的梦想与激动、幻想,走进为之寒窗苦读十二载的大学殿堂,说实在的,我们很多时候都活在一种混乱的幻想之中——没有方向,没有目标,一味寻找大学让我们刺激、新鲜的事儿,挥霍了我们最美好的年华。一旦这种假象被生活无情的撕开,我们必将陷入无限的恐慌中——这就是大学不该有的悲哀。

二、 我眼中的大学

何谓大学呢?首先,大学是“学以载道”:学,是我们终身的途径,活到老学到老,学习专业技能,培养专业意识,提升专业素养;道,使我们终身的目标,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抛开传统的孔孟仁义观念,在当今时代下,道是我们生存的法则,修身养性,自我提高,做个有道义的人,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

其次,大学是“优而不惑”:优,纵观千万计大学生,为国为社会做了多少贡献,大至宇宙航空,小至纳米材料,一名优秀的大学生是可以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书写一段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的。不惑,意在不受外界诱惑,这个世界越来越文明,也越来越充满诱惑,充满浮躁感,以至于大学生心高气傲,眼高手低,我们就要学会不惑,保持平静之心,抵御各种诱惑,潜心修习,养心怡情,方是大学之道。

三、 我的大一·学习篇

经过大一一整年的学习与适应,对专业有了一个很好的定位,明确了专业规划、就业前景,以及怎样去看待应用心理学在社会中的地位,怎样调节自身与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平衡,按部就班的做好“早适应、准定位、明目标、深钻研”四步骤,每一个本科大学生的前途是美好的,就在于怎样去描绘,怎样去把握自己的未来,为以后的美好前程添砖加瓦,总的说来,大一这一年,除了适应高中生向大学生的身份转变之外,还多了一点,就是多想多思、多行多探,培养自我独立意识,批判意识,多维意识,更要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增强责任意识,更要培养坚韧性格,这些我不敢说全部做到,但我正在路上,孜孜不倦的追求着……

根据专业的特殊性,应用心理学专业所学知识广泛,内容更是抽象,记得我们这些文科生学解剖生理学的时候,一问三不知,或多或少的走了不少弯路,也有灰心丧气、产生动摇的时候。好在很快适应了专业特征,再加上教授们不遗余力的教导,对心理学有了明确的认识、定位,像这种文理兼有的性质学科,发展前景其实很大,毕竟可用范围广,专业辐射面大,虽然我们还是没有完全抛弃那种高中死记硬背的传统,到了考试进行突击复习的模式,但是呢,这些所学过的知识还是或多或少的进入我们的记忆中,成为长时记忆的一部分。记得一位名人说过,你不能热爱一门学科的话,请试着去亲近这门学科。这句话放在我们身上再好不过了。这里要做个检讨,对于本专业,我的积极性还不强,投入度不够,对于一些课外的专业论文、文章没有去阅读,就连图书馆除了期末复习的时候,我很少去,从下学期开始,就要常常出入图书馆,充分挖掘这座知识宝库,不断充实自己。

四、我的大一·生活篇

来到应心2班就是一种缘分,我们珍惜很现在班级这种的友情,大家就像一个小家庭似的,充满了温馨之感,班级团结,班风良好,学习氛围甚浓,课余活跃。一帮兄弟姐妹们,不管语言差异,不论风俗习惯,聚在一起,总是笑声不断,这是我理想中的校园生活。在其他方面来说,我异地求学,独立意识增强了,在生活方面能够照顾好自己,我是一个比较注重享受生活的人,喜欢出游,每到周末总喜欢约上三五好友,外出走走,散散心,看看风景,不枉大学四年风华。平日里,对电脑的过度使用,是我的一个老毛病了,上网、游戏、看电影占的时间较多,这个必须克制自己,把更多的时间留在学习上。

我从觉得一个人的生活会很无聊、孤独。周老师说过,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是进行自我反省的最好时机。或者说是,一个人独处也是一种美,可以冷静到思考很多问题,可以静下心来去想想以后的路该怎么走,再进一步说,就人生的意义进行一番探讨有何不可呢?

五、 我的大一·实践篇

进入大学,进入学生会,理所当然的是大学生活进行实践,锻炼自己的最佳选择,而我像很多大学生一样,踌躇满志的加入到校学生会中去,成为自律委部下的一名干事,踏实进取,赢得了主任,副主任的一致认可,锻炼的目的已达到,综合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在待人处世方面的能力,也有明显提升,培养了大局观,整体性,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敏捷度。这些东西正是我进入社会所需要的,可以说学生会给了我锻炼平台,给了我施展自己能力的舞台,必将受益无穷。

大一下学期,在班委换届选举中,被推选为班干部——生活委员,我很珍惜这个机会,我尽职尽责,做好自己的分内之事,处理好班级同学之间的关系,做好班级上的清洁安排,及时传达学院生活部的任务,在平时里,我和其他班委开展一些活动,比如“破壳日”活动,周末游线路推荐,尽我所能,给全班的兄弟姐妹们带来一个愉快的课余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