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0 21:34:40
导语:在财务舞弊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经济管理(ManagementOftheEconomy),指经济管理者为实现预定目标对社会经济活动和生产经营活动所进行的有组织、计划、指挥及协调的活动。它可以使潜在的生产力变为现实的生产力系统,各种毫无关联的生产力通过有效管理而结合在一起,形成现实的生产力系统。人们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经济管理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是具有一定的劳动技能的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经济管理水平越高,则证明人与人、人与物及物与物之间结合得越科学,生产力等诸多要素才能形成现实的生产力和综合力量,也就会有越来越强的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增大经济效益。
2加强高校经济管理的重要性
2.1目前高校财务管理现状要求加强财务管理
我国高校会计长期以来的工作模式是事后核算,记账、算账、报账等原始功能还是高校财务工作的核心,严重忽略了事前预测和事中控制。高校改革因这种“报账型”的工作模式受到了严重影响,不能充分发挥财务管理作用,被动地进行财会工作。尤其是近年来高校普遍存在因各种融资和巨额银行贷款所带来的财务风险,都给高校财会工作带来不小的压力。一些列变化都要求着高校在财务管理方面合理配置和利用资金,进行事前预测和事中控制,从而真正做到为学校发展和规划起到“参谋”的作用。
2.2财务管理因高校筹资多元化注入了新型的理念
高等教育的深入改革也让我国高校在筹集教育资金方面由传统的国家拨款到多渠道筹资的方式,当前高校办学资金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银行贷款、财政拨款和收费收入。高校想要扩大规模和实现更大经济效益,就要在原有的教育资金方面提高使用效率和资产运行质量,寻求多元化的筹资渠道,可挖掘校办产业、科研转化及社会捐资等资源,财务管理的一项基本职能则是创建健康而又稳定的资金保障,也是确保高校科研工作和教学的前提。
2.3财务管理因高校办学体制和理念的变革有了新的需求
高校在发展的过程中历经了由传统的服务型产业到当今供应社会人才所需的模式,自我发展和自主办学是当前高校存在的主要形式。从追求单一的社会效益到以教学为中心,都在说明高校的改革变化。财务管理是全面提高高校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手段,也反映了经济效益的办学成本、资金使用和偿债能力,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也会朝着这个方面前进。
3目前高校所存在的经济风险
3.1负债风险
高校负债风险指由于各种宏观经济环境、微观条件及资金供需等方面因素发生变化,影响高校正常运行和发展。首先,高校会因扩展规模带来贷款债务风险;近年来高校已经从传统的服务型办学模式逐渐过渡至自主办学,确立了法人主体地位,因此也具备了向社会举债的法律资格。一些高校自1999年扩招之后,学校中的教学设备、基础设施(图书馆、学生宿舍)等都无法满足扩招后的需求,从而需要引入大笔资金来扩展学校规模。根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公办高校向银行借贷为1500~2000亿元左右,但由于学校资金入不敷出,就导致出现严重的财务危机。然而情况更为严峻的是,当高校在接受着国家财政拨款、学杂费收入及其他渠道的融资后,仍然面临着收入不足的现象,该如何偿还向银行所借的贷款,教育部形容当前各高校的负债现状,可以用“危机”来概括且形势相当严峻。以吉林大学为例,自2000年合校以来,吉林省对吉林大学的投资不足3亿元,而教育部的拨款也不能满足吉林大学越来越大的“胃口”,2000年开始,吉林大学开始了贷款热潮,2000年9月,工商银行吉林省分行与吉大签署合作协议,将为吉大提供千亿元贷款,支持吉大学科建设设备改造以及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等,在后续几年,吉大迅速把大笔现金花了出去,随着学校步入付息高峰,各方面的资金需求也非常大,学校资金入不敷出的情况日趋严峻。吉大之所以会出现这些现象是因为贷款还有一笔重要的流向是组建了吉林大学科技园,并修建了一栋建筑面积4万平米的创业孵化大厦,吉林大学还创办了一批企业,学校全资企业73家,控股12家,参股12家。吉大陷入负债风险,首先是因为混乱的高校管理。学校在办学过程中依法拥有作为高校办学自重要组成部分的财务自,贷不贷、贷多少,学校有权自主决定,贷款资金使用和管理上的混乱现象在许多高校不同程度地存在,极大地影响了贷款资金的安全。其次是扭曲的银行管理,银行敢于以信用贷款的方式,不顾高校的还贷能力向高校发放巨额贷款,正是抓住了高等教育的特殊性,即政府提供的各种显性或隐性担保,这种扭曲的理性使得银行虽然尽职尽责地进行了贷款管理,但当高校出现还贷危机时,银行作为放贷方也难辞其咎。
3.2人力资本收入风险
人力资本(Humancapital)指劳动者受到教育、实践经验、迁移等方面的投资而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的积累,这种知识和技能可以为所有者带来工资等收益,从而形成一种特定的人力资本。而针对人力资本的投资是通过货币或实物等投入来改善人力资源质量和数量指标,劳动产出的增加可充分反映改善结果。人力资本投资涉及多种形式,如医疗保健、培训及学校教育等。人才资源的竞争是目前各大高校的发展战略之一,人才的流动因市场经济有了较好的外部环境,但高校对已投资的人力资本上也越来越难,风险也就越来越大。首先人才流失所导致的经济风险。在市场经济发展中人才流动也在不断增强,也相应地增大高校人力资本投资风险,如果在对人才进行了投资但收获不到理想的效益,甚至人才流出,那么则形成了流出损失风险。我国高校在招聘博士生导师、学科学士及知名教授时善于运用大量经费和时间,如果所引进的人才与进入的工作岗位与学校发展所需不符,出现两种现象,一是引进人才的能力远远高于岗位所需,这种“名人效应”只能在某段时间内发挥效应,但不适合高校长期发展,流失率较高。另一个方式所引进的人才低于岗位所需,还是因“名人效应”占据岗位,但无法推动学科专业发展或将其带入相反的方向。如高校某一学科的发展倒退到历史前期水平,由于该团队的流失导致校内其他人产生动摇心理,可能会导致其他人继续流失;由于该知名教授B及所在团队的离开,慕名前来学术交流与合作以及报考研究生的人数都会下降,这些都会间接造成经济上的损失。然而,对于引进某一个教授来说,一旦选人不准,引进后未能发挥预期效果,高额的投入难以产生效益的时候,这种风险都会显现出来,且持续性很强。引进高层次人才选人不准损失的还不止是高额的引进费用,由于目前高校能上能下的灵活机制还没有真正形成,如果引进的高层次人才不适合岗位要求,产出较小,效益较低,又难以辞退,其所在的岗位需要较高的工资津贴等待遇的维持,后期的成本绝不低于前期的引进费用。由此可见,引进高层次人才的经济风险还是非常巨大的,人力资本投入风险在高校中己经悄然出现。
3.3资产风险
高校资产属于国有资产的组成部分,国家对高校资产的管理和控制都依托于高校的资产管理,让其为高校创造合理的经济利益和发挥应有的社会效益。高校资产管理包括对高校资产的核资、清查、评估、投资、收益、监督等各个环节的管理,也是一项系统工程,最终目的是管理产权,优化配置高校经济资源。
4实现高校经济价值的有力措施
4.1向开放型高校经济管理模式过渡
近年来,中国经济模式也摒弃了传统的发展模式,逐渐摸索出符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方向。而高校也应效仿中国经济,做出根本性的变革,从而更好的适应中国经济和高校自身的发展。传统的高校管理模式违背了高等教育发展的内部规律,较为封闭,不利于我国加快科技自主创新和知识创新。高校经济管理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也存有很多弊端,如资金管理过严、机构臃肿、保守管理方法,各经济职能部门缺乏良好沟通等都制约着高校生存和发展。
4.2建立高校未来经济风险分担机制
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风险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客观存在的经济现象。而对经济风险的防范应在体制上形成承担和分担机制,构建一个未来经济风险分担的制度框架,如从资产运营体制、行政管理体制、产业运营体制及科技成果转化制度方面来明确各自的风险责任,使经济风险之间的依赖性大幅度降低。如针对人力投资风险,在规避风险时可实施全员聘用制改革;事业单位的一项基本用人制度则是聘用制,包括签订聘用合同、公开招聘及聘期考核制度,此项制度是社会经济发展和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而改革聘用制的目的主要在于严格监督、有效激励及完善用人机制,待遇可随着员工实力来上下调动,打破以往岗位与职责分离和职务终身制的聘用制度,全面促进人才的有序流动。再例如,还可通过高校校际合作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这种方式是以高校为主体的合作,通过校际间信息资源、设备资产、师资力量及学科建设等方面来实现优化配置,整合资源,一定程度上可节约办学成本,提高资金和资产的利用效率。各个合作方在这种校际合作中始终保持着独立的身份和地位,在原则上都是平等的,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和条件来选择合作的内容和形式,同样在承担义务方面也具备相应的权利。
4.3转变高校经济管理理念
人是实现管理的主要因素,如果对人的管理仅仅局限于监督、制度、规划等方面,虽然有一定的成效,人的个性和创造性在这个过程中却被严重忽略。所以,高校经济管理工作应坚持站在被管理者的角度上思考问题,被管理者的合理经济利益诉求应被尊重,一定程度上可运用激励措施来调动人的积极性,从而使其更好的服务于师生。人本管理的工作理念是在应用人才和培养人才方面要大胆放手,鼓励职工提出更多具有针对性的建议,高校应在决策制定中让被管理者参与其中,大家共同协商成为人人都认可的制度,在实现高校经济价值也协齐力,促进成果转化。价值规律与等价交换的原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也会应用于高校的教育管理行为中,然而一些高校在追求经济效益时却忽略了社会效益,虽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者紧密相连,但仍要坚持两者利益共存。实现社会的手段和途径还要依靠经济效益,两者相辅相成,辩证结合两者之间效益,也是高校经济管理发展的基础之一。
4.4大力挖掘校内外经济资源
不失时机地提高高校经济管理能力,还在于巧妙挖掘校内外的经济资源。校内的经济资源主要在科研能力方面,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商品,与同教学科研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有偿服务,以此来实现经济价值。还可利用科研成果参与市场竞争,使其逐渐过渡至生产力,扩大经济发展思路,实现经济与技术的结合。而校外经济资源要善于搜集适合学校经济发展的信息并应用到高校经济管理当中,不能固步自封,积极摸索高深知识,快速地融入社会经济发展中,寻找更多与自身经济发展相符的合作伙伴,从而达到双赢的目的。
5结语
参考文献:
[1]梁军.企业财务管理中的问题及加强财务管理措施[J].现代商业,2012,16(35):102-103.
[2]邢平涛.企业财务管理常遇问题及应对措施分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2,13(10):96-97.
[3]王冬妍.浅谈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外资,2011,8(21):213-214.
[4]郭海波.加强企业财务管理的措施探讨[J].科技致富向导,2011,11(27):63-64.
[5]何学松.对企业财务管理现状及对策的思考[J].现代商业,2010,5(29):176-177.
参考文献
[1]刘建荣.智慧云商对传统财务管理的挑战与融合[J].财经界(学术版),2014(05).
[2]张云华.企业社会责任与传统财务管理目标的博弈——基于腾讯与360纷争的思考[J].会计之友,2011(25).
[3]张湘凌.传统财务管理管理范式与柔性财务管理范式的研究对比
[J].现代经济信息,2011(21).
[4]段清华.会计信息化对传统财务管理模式的影响[J].信息系统工程,2010(04).
[5]陈文军,陈翔鸥.引起传统财务管理变革的六大因素[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2).
参考文献:
[1]刘岳华,魏蓉,杨仁良,张根红,李圣,肖力.企业财务业务一体化与财务管理职能转型——基于江苏省电力公司的调研分析[J].会计研究,2013,10:5158+97
[2]邱兆学.基于人本财务视角的传统财务管理误区诊断与财务本质属性回归[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3,09:105109
[3]耿永强.企业柔性财务管理中柔性资本结构方法探讨——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法[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4,10:2831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http://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838/201008/93704.html.2010-07-29.
[2]卫红.《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财会通讯,2015(1):57-58.
[3]汤炎非,谢达理.应用型财务管理本科专业教材建设探索[J].经济研究参考,2013(17):71-74.
一、传统企业财务管理的弊端
在网络经济,随着企业经济活动的数字化、网络化,出现了许多新的媒体空间,如虚拟资本市场、虚拟银行等等。许多传统的商业运作方式行将退出舞台,取而代之以支付、电子采购和电子定单方式,商业活动将主要以电子商务的形式在互联网上进行,使企业间的购销活动更便捷、更安全、费用更低廉,更精确,这种特殊、新型的商业模式,已经使得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无法适应需求,也远远无法满足基于互联网的商业交易结算。传统财务管理的弊端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无法防范财务管理中出现的风险:
网络安全
网络经济要求财务管理借助互联网来进行,而互联网体系使用的是开放式的TCP/IP协议,它以广播的形式进行传播,易于搭截侦听、口令试探和窃取、身份假冒,给网络安全带来极大威胁。而传统的财务管理大多采用基于内部网(Intranet)的财务软件,局部信息的共享,无法保障外部的信息入侵,未考虑到来自互联网的安全威胁,对企业而言,企业的财务数据,尤其是财务管理的,均属重大商业机密,如遭破坏或泄密,将给企业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
(二)用户身份确认以及文件的管理方式
网络经济下所有的商业交易均在互联网上进行,供需双方互不见面,这就需要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来确认用户身份,以此来保证电子商务交易的安全性。而传统的财务管理软件一般采用口令确认身份,不同的用户有不同的口令。随着互联网用户的增加,如果沿用口令验证身份方式,将耗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而且还存在泄密和被解密的可能,显然这种身份验证技术已不适应基于互联网的财务管理模式。另外,传统的财务管理一直使用手写签名来证明文件的原作者或同意文件的内容。而在网络经济环境下,电子报表、电子合同等无纸介质的使用,无法沿用传统的签字方式,况且国家在这方面还存在立法的滞后性,在上缺乏保护,也有辨别真伪上的麻烦和不必要的风险。
(三)无法满足电子商务的需求
电子商务的贸易双方从贸易磋商、签订合同到期支付等均通过互联网完成,使整个贸易交易行为远程化、即时化、虚拟化。这些变化,首先对财务管理的及时性、适应性、弹性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财务管理没有实现网络在线办公、电子支付、电子货币等手段,使得财务管理中的预测、计划、决策等各个环节工作的时效性较差,间隔时间较长,不能适应电子商务发展的需要。另外,分散的财务管理模式也不利于电子商务的发展。在网络经济下,企业通过网络对其下属分支机构实行数据处理和财务资源的集中管理,包括集中记账、算账、登账、报表生成和汇总,并可将众多的财务数据进行集中处理,集中调配集团内的所有资金。然而,传统的财务管理由于受到网络技术的限制,不得不采用分散的管理模式,造成监管信息反馈滞后、对下属机构控制不力、办公效率低下等不良后果,无法适应网络经济发展的要求。
此外,传统的财务控制和财务分析的内容不能满足电子商务的要求。
(四)不能适应新的财务管理模式
在网络经济环境下,企业的原材料采购、销售、银行汇兑、保险等过程均可通过计算机网络完成,无需人为干预。因此,它要求财务管理从管理方式上,能够实现业务协同、在线管理、集中式管理模式。从工作方式上,支持在线办公、移动办公等方式,同时能够处理电子单据、电子货币等新的介质。而传统的财务管理使用内部网的财务软件,通过内部网实现在线管理,它不能真正打破时空的限制,使财务管理变得即时和迅速。由于传统的财务管理与业务活动在运作上存在时间差,企业各部门之间信息也无法相互连接,因而企业的财务资源配置与业务动作难以协调同步,不利于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
二、财务管理模式的创新
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人类生产经营活动和活动的网络化。财务管理必须顺应潮流,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从管理目标、管理模式和财务管理软件等多方面进行创新。
(一)目标创新
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总是与经济紧密相连,随着网络经济的到来,客户目标、业务流程发生了巨大变化,具有共享性和转移性的知识资本将占主导地位。原来以追求企业自身利益和财富最大化为目标者,必须转向以“知识最大化”的综合管理为目标。其原因在于,知识最大化目标可以减少非企业股东当事人对企业经营目标的抵触行为,防止企业不顾经营者、债权人及广大职工的利益去追求“股东权益最大化”;知识资源的共享性和转移性的特点使知识最大化的目标能兼顾企业内外利益,维护社会生活质量,达到企业目标与社会目标的统一。知识最大化目标不排斥物质资本作用,它的实现是有形物质资本和无形知识资本在网络经济下的有机结合。
(二)模式创新
在互联网环境下,财务管理模式只有从过去的局部、分散管理向远程处理和集中式管理转变,才能实时监控财务状况以回避高速度运营产生的巨大风险。企业集团利用互联网,可以对所有的分支机构实行数据的远程处理、远程报账、远程查账、远程审计等远距离财务监控,也可以掌握和监控远程库存、销售点经营等业务情况。这种管理模式的创新,使得企业集团在互联网上通过Web页登录,即可轻松地实现集中式管理,对所有分支机构进行集中记账,集中资金调配,从而提高企业竞争力。
(三)软件创新
企业在人、财、物和产、供、销管理中由于财务数据无法实现共享,难以实现一体化。运用Web数据库开发技术,研制基于互联网的财务及企业管理软件,可实现远程查询、网上支付等,支持网上银行提供网上询价、网上采购等多种服务。这样,企业的财务管理和业务管理将在Web的层次上协同运作,统筹资金与存货的力度将会空前加大;业务数据一体化的正确传递,保证了财务部门和供应链的相关部门都能迅速得到所需信息并保持良好的沟通,有利于开发与网络经济相适应的新型网络财务系统。
三、转变财务管理模式的措施
从新型财务管理创新的模式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于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转变而言,是新形势下企业发展的当务之急,也是网络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因此提出财务管理模式转变的几点建议:
(一)转变企业理财观念
网络经济的兴起,使创造企业财富的核心要素由物质资本转向知识资本。企业理财必须转变观念,不能只盯住物质资产和资本。首先,要认识知识资本,了解知识资本的来源、特征和特殊的表现形式。其次,要承认知识资本,即认可知识资本是企业总资本的一部分,搞清知识资本与企业市场价值和企业发展的密切关系,以及知识资本应分享的企业财富。最后,要重视和利用知识资本。企业既要为知识创造及其商品化提供相应的经营资产,又要充分利用知识资本使企业保持持续的利润增长。可以说,转变企业理财观念是实现财务管理目标转变的基石,也是网络经济下财务管理创新的根本保证,不能不予以高度重视。
(二)加强网络技术培训
网络技术的普及与应用程度直接关系到财务管理模式转换的成功与否。普及面广,在企业财务管理中应用程度深,加之有针对性地对财务人员进行网络技术培训,就可提高财务人员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事实表明,对财务人员加强信息与网络技术,有利于在网络经济下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的成功转变。
(三)建立财务风险预测模型
随着互联网在商业中的广泛应用,在企业内部作为数据管理的机往往成为逃避内部控制的工具,经济资源中智能因素的认定将比无形资产更加困难。在企业外部,由于“媒体空间”的扩大,信息传播、处理和反馈的速度大大加快,商业交易的无地域化和无纸化,使得国际间资本流动加大,资本决策可在瞬间完成。因此,建立新的财务风险预测模型势在必行。该模型应该由监测范围与定性、预警指标选择、相应阀值和发生概率的确定等多方面的组成,并能对企业经济运行过程中的敏感性指标(如保本点、收入安全线、最大负债极限等等)予以反映。这样,将风险管理变为主动的、有预见性的风险管理,就能系统地辨认可能出现的财务风险。
(四)采用集中式财务管理模式
互联网的出现,也使得财务集中式管理成为可能。企业可以综合运用各种现代化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手段,以整合实现企业商务为目标,开发能够提供互联网环境下财务管理模式、财会工作方式及其各项功能的财务管理软件系统,该系统至少应包括核算的集中化、财务控制的集中化、财务决策的集中化三部分。采用集中式管理,将会提高财务数据处理的适时性,减少中层管理人员,使最高决策层可与基层人员直接联系,管理决策人员可以根据需求进行虚拟结算,实时跟踪市场情况的变化,迅速做出决策。
(五)建立网络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1.创新财务风险实用管控手段,实现财务风险分层分类管理首先构建风险管理模型、探索风险导向型稽核模式,然后对财务风险实行分层、分类和集中管理,较重大风险隐患企业总部集中管理,建立重大财务事项报告制度进行及时有效管控;日常理财活动风险通过创新和丰富稽核手段、将常态化在线稽核与日常风险巡查高效融合,达到防控关口前移目标,自下而上、层层抓落实,不但提高了稽核工作效率,而且提升了基层单位依法治企的自觉性和风险防范意识。2.创建检查问题整改跟踪信息平台,实现检查风险及时闭环管理随时将内外部检查、专项治理、日常风险巡查等发现的问题提交跟踪整改信息平台,在线监控问题整改工作。建立人机共管机制,使每一个问题始终处于在线监控状态,实现问题跟踪管理精细化,达到“三不放过”目标,即大小问题均不放过、整改不彻底不放过,问题反弹未问责不放过。
二、构建多层防控体系、实施财务风险全过程闭环管理主要做法
(一)做好事前控制
以编制全面风险管理报告和建立重大财务事项报告制度为基础,做好事前控制。1.编制全面风险管理报告,对风险实施计划管理全面风险管理报告由财务部门牵头,各职能部门分工协作,公司系统全员参与。报告全面总结上一年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研判当年风险管理总体形式,收集辨识风险信息,实施风险评估,对重大风险关键成因进行量化分析,制定风险管理工作计划、措施和重大风险应急预案。在风险管理实施过程中,按照风险管理计划和措施,分步实施,全程管控,责任到部门、到岗位,施行问责制,使全面风险管理工作落到实处。2.实行重大财务事项报告制度,严格控制较重大财务风险制定《重大财务事项报告管理办法》明确重大报告事项的内容、报告程序和责任,并在报告的基础上定期或不定期对所属单位进行约谈,传递了财务管理责任,形成了财务风险的齐抓共管的有利局面,有效地管控了较重大财务风险。
(二)强化事中控制
加强常态化在线稽核,扩大稽核覆盖面,建立日巡查月报告制度,施行问责制,将财务风险防控关口前移,实时防范日常理财活动存在的风险,强化事中控制。1.大力加强常态化在线稽核从在线稽核规则中选择实用性强且能及时发现会计核算差错或账务处理遗漏的稽核规则,在财务软件系统中配置作为定期稽核任务,每月结账前系统自动运行对所属单位当月数据进行在线稽核,所属单位对稽核发现问题明确整改责任人,及时将问题解决在当月,不留遗患。省公司对各单位定期稽核工作加强监督和考核,并吸取各方建议,使常态化在线稽核项目在日常实践中不断更新、补充和完善。扩大稽核覆盖面,使在线稽核单位由公司所属电业局扩大到所属各单位,在线稽核覆盖率达到100%,稽核任务完成率、发现问题整改率均为100%。2.建立落实日巡查月报告制度制定财务稽核日巡查月报告工作制度,制度适用于公司所属全资子公司、控股子公司、分公司、代管农电企业和公司拥有控制权的其他单位,将日常财务稽核制度化;稽核内容涵盖经济业务全部,列示风险巡查提纲,重要风险控制点158个;当日发生的经济业务,当日稽核,当日发现问题,当日整改;按月形成日常稽核报告,单位主管财务的领导在报告上签字,若以后内外部检查发现问题,单位主管财务领导承担连带责任;稽核报告作为会计档案管理,归为会计报告类档案,按期转入档案馆,保存三年。
(三)重视事后控制
开展专项财务稽核,检查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合规性、完整性;创建检查问题整改信息平台,举一反三,防微杜渐,完善管控要素,形成财务风险管控长效机制。1.组织开展专项财务稽核以强化财务管理和确保“三集五大”体系建设期间资产安全为目的,省公司开展了财务管理、资产移交等项目专项稽核。财务管理专项稽核内容为八类,涵盖了预算、电价、资金、会计基础工作等,财务部全员参加,保证了稽核质量和效果。聘请社会中介结构,开展资产移交稽核,对“五大体系”建设期间合并单位、撤销单位开展资产清查,盘点资产,建立移交清册,确保按时移交,确保资产安全完整。2.创建检查问题整改平台在财务管控系统中开发检查问题整改信息平台,全过程跟踪管理问题整改工作。全面收集2005年以来各种内外部检查问题,实施在线监控管理,及时跟踪和落实内外部检查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总结财务管理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完善管理制度和措施。不但实现了检查风险闭环管理,而且为丰富财务风险案例库、运用稽核成果和建立长效机制提供了可靠依据。检查问题整改跟踪信息平台基本功能包括以下几方面:(1)收集功能:随时将内外部各种检查、专项治理、月度风险巡查等发现问题以EXCEL表格方式直接导入数据库,进行归集分类和编码,动态维护问题数据库。(2)查询功能:省公司和各单位可以通过系统、离线或在线根据不同纬度(例如:检查部门、责任单位、问题<风险>类别、发生时间、整改计划、整改措施、整改状态等)查询问题状态;按月生成整改进度表。(3)管理功能:问题责任单位可以通过系统,输入风险应对措施、责任单位和整改时间表;反馈整改完成情况及结果、上传整改证明文档,省公司稽核财税处及时在线审核各单位提交整改证明文档,在线确认整改完成状态,关闭整改彻底问题。(4)一键生成年度整改情况表:年终决算一键实时自动生成问题整改工作情况表,真正做到不重不漏、整改信息准确可靠,进一步提高年度决算工作效率和质量。
三、实施效果
(一)风险管控能力有效提升,形成了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
2012年,财务风险管理以实用化为首要目标,更加贴近日常经营管理活动,风险管理体系日臻成熟,风险管控能力得到有效提升。通过组织基层单位开展财务风险梳理评估和月度风险巡查,提高了财务人员风险识别能力和依法治企的自觉性,并通过执行日常风险巡查程序和落实检查整改措施等,从财务环节向业务部门传导,多管齐下加强全员风险意识教育,在公司系统内形成了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
(二)稽核工作效率显著提高,培养了高素质财务稽核队伍
通过扎实推进常态化在线稽核与月度风险巡查机制,在线稽核覆盖率达到100%,当年稽核任务完成率、发现问题整改率完成100%。以在线稽核和单位开展日巡查为主,以省公司安排专项稽核方式来督导各单位巡查质量,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提高了稽核工作效率。各单位通过实战训练,提高了财务风险识别能力,熟练掌握了在线稽核功能应用,扎实开展了日常财务稽核,深刻领会了稽核工作规范要求,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财务稽核队伍。
(三)财务稽核成果强化运用,健全了长效的风险管控体系
公司以“重在整改规范、重在完善规章制度、重在构建长效管控体系”为目标强化稽核检查成果运用。定期对历年检查发现问题或风险进行比较、分类分层梳理、深度剖析成因、分析变化趋势,并针对重大和共性问题提出有价值的管理建议,形成专项报告向各级领导汇报,并逐步将财务稽核中提出的有效措施和管理建议转化为规章制度,健全了长效监管体系。
(四)现有信息技术充分利用,创建了常态化整改工作平台
1. 试论现代企业的会计目标
2. 试论会计的管理职能
3. 论知识经济条件下的会计目标
4. 试论资产的计量属性
5. 公允价值计量研究
6. 试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7. 知识经济条件下无形资产价值计量与摊销研究
8. 试论无形资产范围的界定
9. 试论会计环境
10. 论环境会计的概念结构
11. 绿色会计初探
12. 绿色会计计量问题探讨
13. 稳健性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应用与思考
14. 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与思考
15. 对稳健性会计信息质量的再认识
16. 政府会计基础的比较研究
17. 会计信息系统和会计管理活动
18. 上市公司的会计问题研究
19. 上市公司财务会计报告披露问题研究
20. 关于成本考核指标的探讨
21. 对会计监督的再认识
22. 作业成本法核算初探
23. 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若干问题
24. 对作业成本管理的认识
25. 试论企业战略成本管理
26. 人力资源成本计量模式的探讨
27. 通货膨胀会计研究
28. 理论与现代企业财务管理
29. 试论会计规范
30. 经济环境与会计发展关系的研究
31. 重组会计研究
32. 破产会计理论研究
33. 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评价
34. 对新型责任会计初探
35. 会计准则执行过程中存在问题研究
36. 建立和健全会计市场的探讨
37. 探讨提高会计人员素质的新思路
38. 会计职业道德教育问题研究
39. 浅谈会计文化及其构成要素
40. 借款利息资本化有关问题的研究
41. 浅议可转换债券及其会计处理
42. 论影响会计核算方法选择的因素
43. 存货准则中有关问题探讨
44. 成本报表体系问题研究
45. 浅议收入的含义及其层次结构
46. 对提高会计工作质量的认识
47. 会计在公司治理中的角色
48. 会计信息失真的深层原因和对策研究
49. 试论会计信息的地位与作用
50. 成本分析指标体系研究
51. 物价变动条件下会计核算的现实选择研究
52. 债务重组及其会计问题的探讨
53. 上市公司利润操纵问题的剖析
54.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问题与对策探讨
55. 上市公司的财务信息披露诚信机制的建立与完善
56. 市场经济体制下会计模式的探索
57. 会计诚信问题的理性思考
58. 对财务会计基本假设的重新思考
59. 如何构建会计监督支持系统
60. 关于企业商誉评估的思考
61. 会计与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关系研究
62. 试论通货膨胀对财务会计的影响及对策
63. 行为会计探讨
64. 资本市场与会计准则
65. 建立完善的会计准则理论体系
66. 资产计价目标和计价方法之间关系研究
67. 企业激励制度与会计政策选择之间关系的探讨
68. 无形资产价值确定的探讨
69. 无形资产价值摊销方法的探讨
70. 资产重组中的财务会计问题研究
71. 衍生金融工具对会计的影响探讨
72. 关于企业实行责任会计的调查报告及其分析研究
73. 关于企业财务会计核算情况的调查研究
74. 《小企业会计准则》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75. 对所得税会计的理论研究
76. 会计政策选择问题研究
77. 实质重于形式在《企业会计准则》中的应用分析
78. 关于资产减值准备问题的探讨
79. 运用现金流量表分析会计收益质量
80. 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主要差异研究
81. 论会计政策选择目标
82. 论资产减值会计
83. 会计舞弊的形成原理及治理
84. 论内部会计控制与社会监督
85. 完善民办学校财务管理的对策
86. 对理解人力资源会计研究的思考
87. 长期股权投资所得税会计研究
88. 固定资产所得税会计研究
89. 无形资产所得税会计研究
90. 存货所得税会计处理分析
91. 固定资产盘盈所得税会计处理分析
92. 分期付款购买固定资产所得税会计处理分析
93. 无形资产所得税会计处理分析
94. 分期付款购买无形资产所得税会计处理分析
95. 自行研发无形资产的所得税会计处理分析
96. 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所得税会计处理分析
97. 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所得税会计处理分析
98. 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所得税会计处理分析
99. 长期股权投资权益法所得税会计处理分析
100. 交易性金融资产所得税会计处理分析
101.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所得税会计处理分析
102. 投资性房地产所得税会计处理分析
103.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所得税会计处理分析
104. 财产清查业务的所得税会计处理分析
105. 职工薪酬所得税会计处理分析
106. 亏损合同业务的所得税会计处理分析
107. 债务担保业务的所得税会计处理分析
108. 产品质量保证的所得税会计处理分析
109. 债务重组的所得税会计处理分析
110. 视同销售所得税会计处理分析
111. 其他收入所得税会计处理分析
112. 售后回购所得税会计处理探讨
113. 售后租回所得税会计处理分析
114. 产品分成业务的所得税会计处理分析
115. 补贴收入的所得税会计处理分析
116. 销售退回的所得税会计处理分析(日后调整事项)
117. 分期收款销售所得税会计处理分析
118. 委托代销业务所得税会计处理分析
119. 受托代销业务所得税会计处理分析
120. 重大会计差错的所得税会计处理分析
121. 对外捐赠业务的所得税会计处理分析
122. 接受捐赠业务的所得税会计处理分析
123. 借款费用所得税会计处理分析
124. 以地换房和以房换地业务所得税会计处理分析
125. 我国预算会计组成体系探讨
126. 我国预算会计主体探讨
127. 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及其对会计核算的影响
128. 政府收支分类科目改革对预算会计的影响
129. 论国库集中收付制度下的预算会计
130. 论权责发生制在预算会计中的应用
131. 企业会计与预算会计会计要素比较研究
132. 行政事业单位长期资产核算改革研究
133. 政府预算会计与政府财务会计结合模式研究
134.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与会计核算探讨
135. 企业会计与预算会计差异问题研究
136. 西方政府会计与我国预算会计差异问题研究
137. 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分析
138. 会计信息失真与公司治理关系探讨
139.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研究
140. 会计诚信建设问题
141. 养老金会计的探讨
142.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143. 财务会计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研究
144.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
145. 现代企业治理机制下的内部控制制度
146. 论市场经济下审计的职能与作用
147. 从企业的安全性谈偿债能力分析
148. 浅谈应收账款管理
149. 个人所得税的改革与完善
150. 企业财务风险成因及其防范
151. 讨论企业负债经营
152. 会计准则对企业行为的影响分析
153. 企业并购中的财务风险分析
154. 企业资本结构优化途径探析
二、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类
1. 浅谈我国利用外资的现状及其对策
2. 论企业筹资决策
3. 建立企业内部责任会计体系的探讨
4. 试论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
5. 推行目标成本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6. 试论企业投资决策中的若干问题
7. 资金时间价值在企业投资决策中的意义和应用
8. 我国推行责任会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9. 论租赁筹资
10. 企业各种筹资方式比较研究
11. 金融市场与现代企业财务管理
12. 企业预算的性质、体系及编制分析
13. 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应用情况的分析研究
14. 建立责任会计在会计改革中的重要地位
15. 试论财务管理的职能
16. 试论风险投资决策
17. 对资金成本问题的探讨
18. 宏观成本管理的探讨
19. 跨国公司的财务管理
20. 关于评价企业经济效益指标体系的探讨
21. 产权资本保护研究
22. 论我国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
23. 现有国有资本保值、增值考核指标的探讨
24. 论现代企业的分权分层管理
25. 提高企业资本运营水平的探讨
26. 稳健性原则对企业财务风险决策的影响
27. 对影响企业资本结构的因素分析
28. 论我国现代企业制度下的财务主体
29. 影响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因素分析
30. 风险观念在财务管理中的地位
31. 银行借款的案例与分析
32. 论商业银行的管理会计工作
33. 现代企业制度下权益财务管理的特点
34. 中西方理财观念的比较
35. 破产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研究
36. 企业改组财务管理问题研究
37. 企业偿债能力研究
38. 现代企业制度与财务管理改革
39. 浅谈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
40. 试论财务管理的规范化
41. 对财务比率分析中有关问题的探讨
42. 试论企业负债经营
43. 通货膨胀对企业投资决策的影响分析
44. 融资租赁的案例与分析
45. 论管理会计与相关学科之间的关系
46. 论管理会计的方法体系
47. 资本投资方案经济评价中“风险”程度与风险报酬的估量问题
48. 成本性态分析的意义及局限性
49. 国有企业负债过度的成因与对策
50. 论优化企业资本结构
51. 论负债的财务杠杆作用
52.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状况的调查研究
53.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54. 上市公司的筹资策略及效果分析
55. 企业并购中的风险分析
56. 盈余管理的探讨
57. 收益质量的分析与评价
58. 作业成本计量的探讨
59. 质量成本的研究
60. 经济增加值在业绩评价中的作用和做法的研究
61. 战略管理会计的研究
62. 成本中心业绩评价的分析
63. 投资决策的案例与分析
64. 负债筹资的案例与分析
65. 股票筹资的案例与分析
66. 股利决策的案例与分析
67. 成本决策的案例与分析
68. 固定资产更新决策的案例与分析
69. 本量利分析的案例与分析
70. 现代企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探讨
71. “资产证券化”问题的研究
72. 企业反并购对策研究
73. 论企业技术创新与财务管理创新
74. 高校贷款融资风险防范的举措
75. 中西部企业在大开发中财务问题与对策
76. 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财务策略
77. 成本控制在建筑施工企业中的运用
78. 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及其解决对策
79. 加强中小企业营运资金的管理
80. 中小企业融资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81. 中小企业财务风险成因及其防范措施
82. 上市公司股利政策问题分析——以某公司为例
83. 企业并购的财务效应分析
84. 独立董事的独立性研究
85.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86. 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
87. 债转股问题研究
88. 本量利分析应用问题研究
89. 财务比率分析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90. 财务比率分析在内部控制中的应用
91. 财务风险的控制与防范
92. 财务风险评价体系研究
93. 浅析企业资本结构的优化问题
三、审计类
1. 论经济责任审计
2. 会计电算化对审计的新要求
3. 会计咨询与会计服务业务发展对策研究
4. 经济效益审计中的效益评价方法
5. 论优化注册会计师审计环境
6. 建立审计信息制度
7. 试论审计信息与审计决策
8. 试论投资效益审计
9. 审计抽样中存在的问题及预防措施研究
10. 试论投资效益审计
11. 审计抽样中存在的问题及预防措施研究
12. 小规模企业审计
13. 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的避免与控制
14. 重建我国审计信用的思考
15. 论审计环境
16. 审计技术与方法发展的新趋势
17. 论优化政府审计环境
18. CPA业务拓展与独立性的冲突和协调
19. 现代企业如何搞好企业内部审计
20. 上市公司审计失败问题研究
21. 审计责任与会计责任的比较
22. 风险基础审计模式及其应用
23. 浅谈现代企业制度下审计方法创新研究
24. 论审计风险的避免与控制
25. 论审计的独立性
26. 会计师事务所的作业组织结构优化研究
27. 论审计质量控制
28. 浅谈环境审计
29. 论电算化环境下的审计方法
30. 论审计工作底稿的规范化
31. 浅议廉政建设在规避审计风险中的作用
32. 浅议政府采购审计
33. 政府审计风险的成因及预防措施
34. 财务欺诈审计风险防范
35. 现代企业内部控制现状分析
36. 内部会计控制的探讨
37. 上市公司会计舞弊识别及防范技术研究
38. 风险防范技术及应用
39. 会计数字游戏的识别
40. 农村经济组织的审计监督研究
41. 资产证券化审计研究
42. 内部控制报告规范研究
43. 现金流创造的审计研究
44. 资产魔方的审计问题
45. 资产减值审计程序研究
46. IPO审计规范研究
47. 民间非赢利组织审计问题研究
48. 内部控制环境评价研究
49. 会计地雷防范研究
50. 我国中小企业内部审计的现状及对策
51. 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问题研究
52. 于企业合并会计报表会计问题研究
53.电算化系统审计
四、会计电算化类
1. 论电子计算机在审计中的作用
2. 关于会计电算化在企业实施的经验总结
3. 计算机在管理会计中的应用
4. 我国会计电算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5. 中外会计信息化现状比较研究
6. 会计电算化系统中的组织控制问题
7. 会计电算化系统下的内部控制问题研究
8. 会计信息系统开发问题的探讨
9. 会计软件开发中的标准化问题探讨
10. 会计信息化实践对会计工作的影响与对策
11. 我国会计信息化市场存在的问题与调查
12. 通用帐务处理系统中的会计科目的设计
13. 会计软件开发中如何防止科目串户的探讨
14. 关于建立管理会计电算化的系统的构想
15. 会计电算化系统与手工会计系统的比较研究
16. 会计电算化后的会计岗位设计问题研究
17. 关于我国会计电算化理论体系的构想
18. 计算机网络系统在管理中的应用
19. 我省会计信息化现状与存在问题研究
20. 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的若干典型案例
21. 会计电算化和手工系统并行运用的经验
22. 网络财务在我国实施的可行性研究
23. 会计电算化对会计基本理论的冲击和影响
24. Excel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问题研究
25. 企业ERP实施与业务流程重组问题研究
26. 会计电算化模拟实验的实践研究
27. 会计电算化系统中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研究
28. 财务软件发展趋势问题研究
29. 会计软件通用化问题研究
30. 信息技术发展对财务报告模式的影响
31. 会计电算化系统审计的策略和方法研究
32. 会计软件的质量及其保证
33. 会计信息化发展趋势问题研究
34. Excel在会计核算中的应用
35. 会计信息化实施过程与会计业务重组研究
36. 网络财务的安全风险及防范
37. 对我国当前财务软件的探讨与分析(以用友为例)
38. 关于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和电算化业务能力的探讨
39. 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安全性分析
40. 新经济时代会计电算化的发展趋势
41. 关于会计电算化的实施对传统会计职能的影响
42. 会计电算化操作管理分析
关键词:人民币汇率财务影响
自2005年7月21日以后,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从改革运行至今,人民币对美元表现有升有降,对欧元、日元趋势也是如此,但幅度不大。尽管如此,来自各方面的迫使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仍然不小,目前,国内的许多学者对人民币汇率的讨论主要集中在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人民币汇率变动对国民经济的影响等方面,对于人民币升值的财务影响及对策方面却极少涉及。本文在假定人民币汇率仍有升值压力的前提下,分析了人民币升值对公司财务的影响,并提出化解汇率风险的对策。
人民币升值对公司财务的影响
对公司财务费用的影响
财务费用是公司当期发生的费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本期发生的直接计入损益的费用,财务费用的大小将影响公司的净利润。汇兑损益是财务费用核算的主要内容之一,它是指在持有外币货币资产和负债期间,由于外币汇率变动而引起的外币资产或负债的价值发生变动而产生的损益。
人民币升值影响公司财务费用体现在:人民币升值后,等量的外币只能换回较少的人民币,对于拥有外币债务余额(如外币短期借款、长期借款、应付账款)的公司,外债折算为人民币后的汇兑损益将会减少,从而减少财务费用,而财务费用具有税收挡板的作用,它的减少将增加当期的净利润。因此,人民币升值后,拥有外币借款、应付账款等外债的公司将因此受益。如某公司2004年底有日元贷款折合人民币为15亿元,人民币升值2%将因此每年减少公司财务费用450万元(利息支出减少150万元,本金减少300万元),对公司整体盈利状况影响接近0.01元/股。对于拥有外币货币性资产(如外币现金、外币银行存款、应收账款)的公司,人民币升值后,用人民币计价的汇兑损益将会增加,从而增加财务费用,减少当期的净利润。因此,人民币升值后,拥有外币货币性资产的公司将因此遭受损失。如某电厂拥有1.79亿美元和141亿日元的应收账款,人民币升值2%将使公司增加约人民币300万元的财务费用,这将影响到公司整体盈利状况。
对公司筹资成本的影响
汇率的“国际收支决定论”认为,一国的国际收支状况是影响汇率最直接的因素之一。当一国有较大的国际收支逆差时,对外汇的需求大于外汇的供给,本币对外贬值;反之则会造成本币升值。从国际收支状况看,我国的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收支从1994年人民币汇率并轨以来一直维持较大的顺差。特别是近几年,我国成为全球最大的资本流入国,每年流入的国际直接投资高达500亿美元左右。这种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双顺差的状况使得我国近年来的外汇储备节节上升,截至2004年年底我国外汇储备已达到6099亿美元,较2003年年底增加了51.3%,成为2004年全球外汇储备增加最多的国家。经济的快速增长,外汇储备的增加,国际收支顺差的扩大又进一步增加了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剧了国际短期资本的流入。
我国对人民币汇率的调整影响了外商对我国的投资热情,导致海外对华投资的缩减。据报告,受人民币升值影响,我国2005年7月末外汇存款余额1605亿美元,比上月减少48亿美元;8月末,外汇存款余额为1611亿美元,虽比上月增加6亿美元,但远低于8月份人民币各项存款增加额4364亿元。从筹资的角度看,缺少外资或者是外资骤减将影响公司的权益资金的筹集,当公司急需资金时,只能转向其他的负债融资。受资金供求关系的影响,在资金供给数量一定的情况下,资金需求量增加,筹资成本必然上升。同时,负债资金增加,将带来财务杠杆的效应,如果投资利润率高于资金成本率,则负债融资将为公司带来额外的收益,反之,将给公司带来较大的财务风险,影响公司的效益。
对营业费用的影响
营业费用是指公司销售过程中发生的费用,包括运输费、展览费、广告费以及为销售本公司产品而专设的销售机构(含销售网点、售后服务网点等)的职工工资及福利费。营业费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营业费用的大小将影响公司当期的业绩。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大幅提高,国际贸易盈余、外国直接投资、外汇储备持续增加,西方发达国家感到了压力,担心我国会影响其在全球的经济利益,因此,世界主要国家仍就人民币升值问题向我国施压,希望通过提升币值的方式,削弱我国产品提高本国产品的国际竟争力,达到维护本国产业和经济利益的目的。
人民币升值将对以价格优势为特色的我国产品造成严重打击。由于人民币升值后,进口受到鼓励,进口商品变得便宜,出口减少,结果,本国市场上供给越来越多,本国商品和进口商品之间的竞争激烈,为使公司的商品能在市场上占有一定的份额,增加商品的国际竞争力,许多公司将会在营销方面多下功夫,如扩大产品宣传、增设销售网点等,届时,营业费用将大幅增加,影响公司的经营业绩。
应对人民币升值的财务对策
关注汇率的变动趋势
要关注美日等国对人民币汇率态度。以美日等为代表的各国对人民币的态度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民币汇率的趋势。2003年7月6日闭幕的亚欧财长会议上,日本、欧洲各国相继提出了人民币升值的要求。到了2005年前后,国外分散的压力逐步演变成为发达国家的国际共识:日本、美国、欧盟等主要发达国家,或基于国内经济的需要,或迫于国内政治的压力,要求中国改变汇率制度,或径直要求人民币升值。在此背景下,尽管2005年7月人民币汇率有所上调,但上调的幅度不大,未达到西方主要国家的预期,人民币来自国外的升值压力仍然不小。
关注美国联邦基金加息情况。按理说,美元加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人民币的升值压力。因为,美元利率的持续上升支撑了美元,美元资产的吸引力会引起国际热钱回流美国。尤其是在中国的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平稳实施后,目前美元短期利率已上升至4%,高过人民币短期利率2.25%(税后利率约为1.8%)的水平,由此将大大缓解国际热钱对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巨大冲击。但有专家分析指出,当前人民币的升值幅度仍然远远低于美国等国的预期目标。当人民币升值幅度难以满足它们的要求时,人民币升值压力就很难减轻,相反这种压力将长期存在。所以,美元持续升息并不能从根本上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人民币升值压力将继续以经济问题的形式来反映政治问题的实质而长期存在。
关注国内学者对人民币汇率的态度。国内的一些知名学者,专门研究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汇率升值的幅度、时机,升值后对我国经济的影响等。这些对于公司财务管理人员来说,是很好的参考资料。此外,人民币汇率变动后,市场上的各种价格会随之发生变动,诸多因素,例如大宗商品的价格,房地产价格,都会有影响。
作为公司财务管理人员,应关注人民币汇率变动的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关注人民币升值对产业内部可能造成的影响,时刻保持警惕性,及时调整相应的财务决策,减少汇率波动所带来的损失。
适量持有外币灵活管理外币债权债务
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美元/人民币官方汇率由8.27调整为8.11,人民币升幅约2%。人行还宣布每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对人民币的交易价在人民银行公布的美元交易中间价上下千分之三的幅度内浮动,非美元货币对人民币的交易价在人民银行公布的该货币交易中间价上下0.15%幅度内浮动。作为公司财务管理人员,应坚持“尽早结汇,适量持有外币、灵活管理外币债权债务”的原则。“尽早结汇”是指公司收到外币时,尽快结算成人民币,由于人民币还有升值的趋势,央行总是根据实际经济运行状况来决定人民币升值的时机和幅度的,所以财务管理人员应认真分析汇率的发展趋势,减少央行突然宣布人民币升值对公司的冲击。“适量持有外币”是指对于出口、进口额均较大的外贸公司,可持有适量外币以应付日常之需,避免因外币不足所引起的短缺成本的增加,但应注意持有外币的时间不宜过长,以避免汇率变动带来的损失。“灵活管理外币债权债务”是指公司对于外币类债权债务的管理要讲究方法,权衡利弊,选择能降低财务费用、使公司效益最大化的策略。如对于外币“应收账款”,要讲究收账政策和收账方法,改变信用政策,加速资金的回笼。而对于外币“应付账款”,在不影响公司信誉的情况下,尽量延迟进口材料或延迟付款,或改变货款结算方式,如采取远期信用证结算方式或以人民币计价等。
适当增加外币债务
如果一些外资预计人民币将进一步升值,必将选择最佳时机大量涌入中国,但因一时找不到好项目,就先存放在银行,到时资金供给将相对充裕,筹资成本会有所下降,公司可利用这一时机适当多举债,较好地利用财务杆杠为公司带来收益。所以,对于有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公司来说,可适当增加美元债务,这是一种较好降低融资成本的财务决策。增加美元债务的方法很多,诸如增加美元贷款、借外币负债、将人民币借贷变成外汇借贷、尽可能偿还人民币贷款、将要到期的国外贷款推迟还款等。
加强公司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等五个相互联系的要素。严谨的内部控制,要对公司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实行全方位的有效控制,把公司的各项经济活动全面置于经济监控之中。由于汇率升值后可能影响到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不足,公司可重点从以下方面加强内部控制,一定程度上抵消人民币升值带来的营业费用增加的影响:
加强资金管理。要由专门的财务人员对资金特别是外币资金的筹集、调度、使用、分配等进行筹划,并由相关人员实行严格控制,防止资金体外循环。
严格控制成本费用。公司可在成本控制和定价上下功夫,降低成本应从现在逐步开始,待人民币升值时,公司依然能够向客户报出有竞争力的价格。对于成本控制,可在“采购成本和制造成本”上下功夫,并尽可能“降低费用率”等。如福耀玻璃公司推出了一整套“全面的战略成本规划”,通过降低设备使用成本、人工成本、材料成本和提升工艺和技术水平,保持成本竞争优势。预计公司到2006年能够将成本降低15%-20%,因此,即使人民币有一定幅度的升值,“福耀”也能够保持成本和价格的竞争优势。
建立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把财务管理人员的短期行为长期化。公司可以根据其自身的特点和需要建立相应激励约束机制,通过公司的激励和约束,使公司财务人员更关注汇率的影响及公司长远的发展,及时采取策略应对人民币升值对公司的影响,提高公司的效益。
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今天,一个国家的汇率自由化应是大势所趋。不管国际市场有没有施加压力,中国目前出口强劲,外汇储备充足,对外部环境变化也有了较强的承受力,逐步调整人民币汇率、增加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是我国未来的汇率趋势。作为财务管理人员,应未雨绸缪,关注时势的发展变化,从成本控制、增加原材料进口等方面,通过各种不同的途径积极筹划,即使不久的将来人民币再升值,也可以最大限度地控制汇率风险。
参考文献:
摘要:企业的经营活动充满着风险和不确定性,不仅会计核算工作应坚持谨慎性原则,在财务管理工作中也应遵循谨慎性原则。
一、财务分析中谨慎性原则的运用
财务分析是以企业财务报告及其他相关资料为主要依据,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行评价和剖析。为了客观地评价企业一定时期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需要计算各种财务指标。在进行财务分析、计算财务指标时遵循谨慎性原则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进行短期偿债能力分析时除计算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外,还应计算现金流动负债比率。现主流动负债比率是经营现金净流量与流动负债的比率,它是速动比率的延伸,能直观地反映出企业偿还流动负债的实际能力,用该指标评价企业短期偿债能力更为谨慎;
(二)进行长期偿债能力分析除计算资产负债率、产权比率外,还应计算有形净值债务率和利息保障倍数。有形净值债务率是负债与所有者权益扣除无形资产价值后的比率,它是产权比率的延伸,能更谨慎地反映企业清算时债务资本受到保障的程度。利息保障倍数是息税前利润与利息费用的比率,作为分母的利息费用不仅包括财务费用中的利息费用,还应包括计入固定资产成本的资本化利息,同时从谨慎性角度出发,最好比较本企业连续几年的该项指标,并选择最低指标年度的数据,作为标准,以保证企业最低的偿债能力。
二、筹资管理中谨慎性原则的运用
筹资管理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取得企业所需要的资金,包括筹资数量、筹资时间、筹资来源和筹资方式等。为了规避筹资风险,企业在筹资过程中遵循谨慎性原则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筹资数量适当。不同时期企业的资金需求量是不一样的,企业财务人员应采用一定方法,预测资金的需要数量,合理确定筹资规模。这样,既能避免团筹资不足,影响生产经营活动,又可以防止筹资过多,造成资金闲置。
(二)筹资时间与用资时间相适应,这样,既能避免过早筹集资金形成资金投放前的闲置,又能防止取得资金的时间滞后,错过资金投放的最佳时机。(三)采取多种形式的筹资组合,以分散筹资风险。权益资金的风险一般小于负债资金的风险,但资金成本较高。采取多种筹资方式筹集资金,可以扬长避短,分散筹资成本。(四)根据利率变化趋势及偿还债务能力来确定长期债务与短期债务的合理比重。如果预期利率将持续上升,应考虑增加长期债务比重,可以节省资金成本;反之,可适当增加短期债务比重。但是实际上,利率很难预测出来,企业最好能合理搭配长短期资金来源,使企业在任何利率环境中都能生存。(五)采取融资租赁和寻求债务担保等方式转移筹资风险。融资租赁既可以将设备过时的风险转嫁给出租者,又可以适当减少不能偿付租金的风险;寻求债务担保既可以增强企业对外举债能力,并将部分偿债风险专家给担保人。
三、投资管理中谨慎性原则的运用
投资管理须考虑投资规模,同时还须通过投资方式和投资方向的选择,来确定合理的投资结构,以提高投资效益、降低投资风险。由于投资时间的长短不同,其谨慎性原则的运用也不相同。
(一)短期投资中谨慎性原则的运用
短期投资是指影响所及不超过一年的投资,如应收账款、存货等。其谨慎性原则的运用体现在:1、制定谨慎的应收账款信用政策,确定合理的信用标准、信用期限和现金折扣条件;根据应收账款总成本(包括坏账损失、机会成本、收账费用等)最小化原则,制定收账政策、催收账款;建立合理的计提坏账准备制度,以补偿可能发生的坏账损失,规避坏账风险。2、分析预测存货的供应状况和耗用状况,确定合理的存货保险储备,避免因存货短缺而影响生产和销售;根据物价变动趋势,选择合理的存货计价方法,如物价持续上涨时,采用后进先出法等;3、确定合理的现金保险储备,以应付无法预料的收入减少或支出增加等情况,避免因现金短缺而导致财务危机,同时拟定解决现金短缺的应急方案。
(二)长期投资中谨慎性原则的运用
长期投资是指影响所及超过一年的投资,如固定资产投资、长期有价证券投资等,由于长期投资涉及的时间长、风险大,更需要运用谨慎性原则规范企业投资行为。1、在固定资产投资管理方面:采用谨慎的决策方法,权衡投资的风险与收益,拟定最优方案;适应固定资产效率逐年递减、维修成本逐年递增的状况,采取加速折旧法,加快固定资产投资的回收,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在评价投资项目时以现金流量为基础,而不以利润为基础。2、在长期有价证券投资管理方面:一是将证券投资的风险区分为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对子系统性风险,可通过国家政策走向、宏观经济状况、证券市场行情等因素的分析来规避;对于非系统性风险,可通过不同种类证券投资的有效组合,减少这种风险。二是采用谨慎的方法对证券计价,如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法等。
四、股利分配中谨慎性原则的运用
【关键词】管理舞弊,制度规定,审计方法,审计对策
一、管理舞弊的内涵
根据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和美国会计师协会的审计准则,我们可以把管理舞弊定义为直接由管理层实施,突破现有会计规范、蓄意错误呈报、遗漏财务报表中应予披露的会计信息以及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
管理舞弊具有以下一些特征。首先,舞弊的动机是多方面的。上市公司的管理舞弊是一种有目的、有动机的行为,并且其动机是各方面的,包括利己性动机、经济性动机和精神性动机。其次,舞弊的手段具有隐蔽性。从许多上市公司的管理舞弊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管理层对发现舞弊问题的态度和观点是很消极的,在有舞弊嫌疑的情况下,管理层会转移内部控制部门和外部审计的视线,并转移重要的问题或者认为这些问题是小题大做。同时,由于管理层处于公司组织结构的上层,对其监管的力度并不会太大,而且很多时候都是团体行为,这就导致其舞弊的手段非常具有隐蔽性。
二、管理舞弊常见的形式
(一)与财务报表审计相关的舞弊形式。通常,与财务报表审计相关的管理舞弊形式主要是对财务信息作出虚假报告,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对财务报表所依据的会计记录或相关文件记录进行操纵、伪造和篡改;对交易、事件或其他重要信息在财务报表中的不实表达或故意遗漏;对与确认、计量、分类或列报有关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故意误用等。公司管理层对财务信息作出虚假报告是出于多方面原因的,其中主要原因是管理层希望通过操控利润误导财务信息使用者对公司的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作出不当判断。
(二)关联方交易舞弊。关联方交易舞弊是指公司管理层利用关联方交易掩饰经营亏损、虚构利润,并且未在财务报表及附注中按规定作出恰当、充分的披露,由此对外的财务信息对信息使用者产生误导的一种管理舞弊形式。根据不同的关联方交易形式又可以细分为以下几种舞弊形式。
关联购销舞弊,是指上市公司利用关联方之间的交易进行的舞弊行为。受托经营舞弊,是指公司管理层利用我国当前缺乏受托经营法律法规的制度缺陷,采用托管经营的方式以达到操控利润的目的;具体操作是公司将不良资产委托给关联方经营,按双方协议价收取高额回报,这样不仅避免了不良资产导致的经营亏损,还会获得更多的利润。资金往来舞弊,是指上市公司将募集到的资金借给关联方,并按约定的高额利率收取资金使用费,以达到增加公司利润的目的。
三、管理舞弊的危害
(一)对公司自身的危害。公司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公司价值的最大化,而这一目标的实现,离不开管理层的有效管理,管理舞弊则意味着管理层对公司的管理没有尽到应有的责任和义务,没有为公司的发展提供应有的贡献,甚至会阻碍公司的健康发展,使得公司的价值减少。公司外部利益相关者获得公司的经营状况、财务状况等信息的主要途径就是公司向外公布的财务报表及附注,通过对财务报表的分析,信息使用者可以了解到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盈利能力,进而决定对其发展是否具有信心,并决定是否继续追加投资。而一旦管理层的舞弊行为被曝光出来,使报表使用者意识到公司提供的财务信息是虚假的,从而对公司的发展失去信心,这会导致公司难以筹集到发展所需的资金,并使企业的社会形象受损,最终不利于公司的长远发展。
(二)对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危害。与公司利益相关者不仅包括公司所有者、管理层,还包括政府、债权人等其他利益相关者,管理舞弊的发生也会对他们产生较大的危害,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政府根据公司提供的虚假财务报表可能会作出错误的经济决策,使得社会资源不能得到优化配置,进而影响到整个经济的发展,反过来也会不利于公司自身的发展。债权人的经济利益与公司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其偿债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债权人 经济利益的实现,而管理舞弊的发生,使得公司的偿债能力具有一定的虚假性,从而加大了债权人利益实现的风险。
四、我国上市公司管理舞弊现状
出现管理舞弊的上市公司主要集中在制造业、信息技术行业,并且公司的规模比较小,发生舞弊前的财务状况和盈利状况都比较差,公司所在地区的经济都不太发达。同时,这些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比较分散,股权集中度低,流通股在总的发行股票中占有很大比例,这导致公司股东大会的出席率很低,董事会对管理层的监管力度比较小。此外,我国上市公司管理舞弊涉及的金额都比较巨大,持续的时间长,甚至有些公司在上市前或上市后短期就开始出现舞弊行为了。
虽然我国有关监管部门对出现舞弊的上市公司加大了惩处力度,但主要还是以批评教育为主,受到实质性罚款和市场禁入等处罚并不常见,这导致发生舞弊的成本较低,更是助长了管理舞弊的出现。因此,要防范上市公司管理舞弊的发生,有关监管部门应加大相应的处罚力度,完善注册会计师准则相应的舞弊行为规范,从外部环境遏制其增加的态势;同时公司内部也应该加强内部监管,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切断发生舞弊行为的源头。
参考文献:
[1]李莉.会计舞弊的危害及治理浅析[J].中国商界.2010,第9期
摘 要 自我国证券市场成立以来,上市公司的财务舞弊现象层出不穷,极大的影响了会计报告信息使用者的利益和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本文归纳总结了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所采用的一些主要手法,以期对上市公司的利益相关者的决策起到帮助。
关键词 上市公司 财务舞弊 舞弊手法
一、利用关联关系进行财务舞弊
(一)将有关费用向关联公司转嫁
有些上市公司常常会通过改变费用分摊的标准和方式来增加利润。如蓝田股份2000年在中央电视台投放的巨额广告费用是由中国蓝田总公司投放的,但实际上蓝田股份的饮料产品通过集团公司销售网点销售的仅占全部销售量的1.9%。可见,蓝田股份利用集团公司分摊高额广告费用支出的方法达到虚增利润的目的。
(二)转让资产
上市公司通过关联交易将不良资产转让给关联企业,或关联企业将优质资产低价卖给上市公司等。广电股份1997年11月将6926万元的土地以21926万元的价格转让给其母公司,确认了15000万元的收益,同年12月又将账面净资产为1454万元的一家下属公司整体产权以9414万元的价格转让给其母公司,确认了7960万元的营业外收入。仅此两项交易就带来了22960万元的收益,占该年度利润总额9733万元的235.9%。
(三)股权投资和转让
一些上市公司,特别是一些ST公司常通过转让股权甩掉包袱,产生投资收益。如华源西下属的上海华源格林威实业有限责任公司2002年购入山东安丘蓝天纸业集团有限公司股权时,将实际受让价格1872万元虚列为9000万元,虚增长期投资和2004年年初未分配利润7128万元。
(四)利用委托经营操纵利润
例如上市公司将不良资产委托关联企业经营,定期收取高额回报,或关联企业将稳定的高获利能力的资产以较低的收费交上市公司托管经营。如ST东海在2000年通过委托经营大股东的资产,所得收入占到利润总额的75%。
(五)关联购销业务
上市公司以高价或显失公允的交易价格与其关联企业进行购销活动,通过价格差实现利润转移。如湖北宜化在1998年通过非公允关联购销获利7215万元,占其净利润的75%。
二、利用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进行财务舞弊
会计政策是公司、企业组织会计核算和编制会计报表遵循的原则和方法,不同会计政策会导致会计报表所反映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产生重大的差异。
(一)利用资产减值准备粉饰利润
资产减值准备规定的八项减值准备,由于计提比例由管理层估计而成,因而存在着很大的利润操纵空间。以2003年的南方证券为例,2004年1月,在南方证券被中国证监会接管后,2003年的年报披露中,不同的股东(指上市公司股东)对其计提的减值准备有着很大的差异,为不同股东操纵利润提供了一大法宝。
(二)选择不恰当的收入确认政策,常常采取提前确认收入的手法
如天津磁卡公司披露,公司与吉林天洁天然气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吉林天洁)签订合同书,向吉林天洁提供价值1200万元的计算机硬件设施和价值1100万元的软件系统、技术资料和技术服务,至年末,公司将吉林天洁支付的1100万元作为软件系统及技术服务收入记入当期主营业务收入。经查,截止审计报告日,该合同硬件部分尚未履行,天津磁卡在合同尚未履行完毕的情况下,将1100万元确认为收入,属提前确认收入,形成等额虚增利润。
(三)选用不当的借款费用核算方法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在筹建期间发生的与长期资产购置无关的借款费用,可以资本化,等到长期资产投入使用后才计入当期损益。然而,上市公司却常常通过滥用借款费用的会计处理来调节利润。
三、掩盖交易或事实
由于财务报表只能提供货币化的定量财务信息比报表资料更详细、更具体的信息一般在会计报表的附注中体现。但目前公司出于粉饰报表的目的,在报表附注中通常掩饰交易或事实。
(一)隐瞒委托理财和担保事项
上市公司的委托理财和担保,应以附注的方式在报表说明中披露。而银鸽投资将委托其他公司管理的1.2亿元几乎全部购进银广夏股票,当期限即将到期时,对方却无力还款。投资者只得尝受信息不知情的苦果。
(二)隐瞒公司存在未决诉讼的事实
诉讼事项是重大不确定性事项,对其隐瞒会使投资者对公司的现状缺乏足够的认识而面临投资风险。如渤海集团兼并的济南火柴厂欠工行贷款本金和兼并前利息合计1787万元,集团与银行就此发生诉讼的情况下,未计提此笔贷款利息,也未计提利息,导致年度财务报告中存在虚假数据。
(三)隐瞒重要资产不能创利的事实
如红光公司在股票发行上市申报材料中,对其关键生产设备不能维持正常生产的重大事实未作任何披露。
参考文献:
[1]吴君.上市公司舞弊性财务报告的防范与监管.东北师范大学.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9.
[2]黄世忠,黄京菁.财务报表舞弊行为特征及预警信号综述.财会通讯.20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