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职业生涯规划心得体会

时间:2022-10-11 19:38:23

导语:在职业生涯规划心得体会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职业生涯规划心得体会

第1篇

由于职业生涯伴随着人的大半生,职业生涯的规划直接影响着个人的前途和命运,因此,职业生涯规划越早进行越好。大学生从校门走上工作岗位,是人生事业发展的起点,第一步迈得如何,直接关系到今后职业生涯的成败。为了能在毕业时选择一份理想的就业岗位,为将来的职业生涯打下良好基础,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的规划是十分必要和适时的。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步骤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步骤包括自我评估、外部环境分析、目标确立、策略实施、反馈修正等等。

1.自我评估:对于大学生来说,主要是了解兴趣、学识、技能、情商等与大学生本人相关的所有因素。自我评估的结果可以通过自我剖析、职业测试以及角色建议等方法获得。2.外部环境分析:对大学生而言,外部环境主要是市场与用人单位等因素,尤其是今年来经济高速发展,科技日新月异,市场竞争加剧,用人单位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些因素对个人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此,在制定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时,大学生要分析环境条件的特点、环境的发展变化情况、自己与环境的关系、自己在这个环境的地位、环境对自己提出的要求以及环境对自己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等。3.目标确定:这是职业生涯规划的核心内容。在自我评估、外部环境分析的基础上,选择自己的职业方向,确立职业生涯发展目标。4.策略实施:行动计划由长期和短期两部分组成,长期计划的实现有众多不确定因素,因此在校大学生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社会发展趋势,不断地设定新的操作的短期目标。5.反馈修正:为使职业生涯规划执行之有效,需要结合实际情况不断地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进行评估与修正。对大学生来说,反馈修正的主要内容包括:职业方向的重新选择;各阶段目标的修正;实施措施与计划的变更等等。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主要内容

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应该根据职业生涯规划文案的八项内容要求,按标题、目标确定、个人分析结果、社会环境分析结果、组织分析结果、目标分解与目标组合、实施方案、评估修正的大致顺序,依次写下职业生涯的具体内容。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实施策略

学生在学校期间,在每一学年中,大学生的学习重点与心理特征都有所不同。根据这一自然的年限划分,大学生可以按学年为阶段设置阶段目标,进行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并按照每个阶段的不同目标和自身成长特点,制定一些有针对性的实施方案。

1.大学一年级:探索期

(1)阶段目标:职业生涯认知和规划。(2)实施方案:首先要转变由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角色,重新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和要求;其次,要开始接触职业和职业生涯的概念,特别要重点了解自己未来所希望从事的职业或与自己所学专业对口的职业,进行初步的职业生涯设计;熟悉环境,建立新的人际关系,提高交际沟通能力,在职业探知方面可以向高年级学生、尤其是毕业生询问就业情况;积极参加各种各样的社团活动,增加交流技巧;在学习方面,要巩固扎实专业基础知识,加强英语、计算机能力的学习,掌握现代职业者所应具备的最基本技能;如果有必要,为可能的转系、获得双学位、留学计划做好资料收集及课程准备,多利用学生手册,为将来的就业选择打下良好的基础。

2.大学二年级:定向期

(1)阶段目标:初步确定毕业方向以及相应能力与素质的培养。(2)实施方案:认识自己的需要和兴趣,确定自己的价值观、动机和抱负。考虑未来的毕业方向(深造或就业),了解相关的应有活动,并以提高自身的基本素质为主,通过参加学生会或社团等组织,培养和锻炼自己的领导组织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同时检验自己的知识技能;可以开始尝试兼职、社会实践活动,并要具有坚持性,最好能在课余时间长时间从事与自己未来职业或本专业有关的工作,提高自己的责任感、主动性和受挫能力,并从不断的总结分析中得到职业的经验;增强英语口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通过英语和计算机的相关证书考试,并开始有选择地辅修其他专业的知识充实自己。

3.大学三年级:准备期

(1)阶段目标:掌握求职技能,为择业做好准备。(2)实施方案:加强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考取与目标职业有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或相应的通过职业技能鉴定。因为临近毕业,所以目标应锁定在提高求职技能、搜集公司信息上。参加和专业相关的暑假工作,和同学交流求职工作心得体会,学习写简历、求职信等求职技巧,了解搜集就业信息的渠道,如果有机会要积极尝试。加入校友网络,向已经毕业的校友了解往年的求职情况,也可以多多注意留学考试资讯,向相关教育厅部门索取简章参考。

4.大学四年级:冲刺期

第2篇

关键词:体验式 生涯规划 课程 应用

随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列入教学计划,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步入了理论实践与教学教法研究阶段,如何增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效性,日趋受到各方关注。将体验式教学融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对于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性,提高教学效果有着显著成效。

一、体验式职业生涯规划概述

体验式教学提出起源于20世纪初库尔特・ 哈恩(Kurt Hahn)提出的“先行后知”理念和教育实践,受其影响,1984年, 大卫・库伯发表了《体验学习:体验――学习发展的源泉》,首次明确的提出了体验式学习的概念。

20世纪90年代,国内专家学者逐渐开展体验式教学理念的梳理和研究,但最初更多应用于语文、外语等教学中。近十年,体验式教学方法逐步引入职业生涯规划教学。

体验式职业生涯规划教学是指,在职业生涯规划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职业生涯问题或活动的情境,提供合宜的职业生涯探索项目与讨论式的对话机会,让学生参与到职业生涯探索活动之中,学生在经历生涯探索活动之后,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体验反思自己所面临的职业生涯问题,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点拨和辅导,最终使得学生能尝试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作规划。

体验式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包括三大主要因素,即职业生涯探索的活动与情境是教学载体,学生的参与、体验、分享是核心,学生的应用与升华是结果。

在体验式职业生涯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确定生涯教学的目的与要求,创设探索生涯问题的情境,设计具体的生涯探索活动,并在课堂上组织和管理生涯规划活动过程,从而实现教学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并切实提升生涯意识和能力。

在体验式生涯教学中,学习者的主要任务是在生涯探索活动中亲身体验反思,尝试为自己生涯发展作规划,从探索的过程中了解进行生涯规划的步骤和应注意的问题。总的来说,在生涯规划的教学中,教师是生涯探索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学生是参与者、自我规划者。

二、体验式职业生涯规划教学的优越性

研究表明:一个成年人通过阅读的信息可掌握10%,听到的信息可掌握15%左右,而体验过的知识却能掌握到80%。笔者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探索分析发现,体验式教学方式受到学生的青睐,学生参与度高,教学效果得到明显提升。体验式教学与讲授式教学相比,有着如下的区别及优越性:

基本元素 体验式教学 讲授式教学

学习内容 即时的感觉、内容和过程 过去的只是,内容为本

学习重点 关注态度、观念、能力学习 注重知识、技能学习

学习者角色 投入、参与、互动,学习者高度互动 听、记、考试,学习者被动式

学习主体 教师与学生双主体,且以学生为主 教师

学习特色 个性化、现实化 标准化、理论化

学习环境 轻松、不重身份、鼓励、非固定化 限制性、强调身份、固定化

学习过程 提供体验环境、具有高峰体验 单向沟通、单一刺激

学习态度 接纳、欢迎、尊重、诚实 强制、目的性强

学习效果 素质培养、提升能力、学以致用、迎接挑战 高分低能、学用脱节

三、体验式教学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的应用

体验式教学关注学生的亲身参与,感悟升华,因此,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可按照如下过程开展:组织学生参与生涯探索活动――提出生涯相关问题――引导学习小组讨论分享――教师结合活动分享、运用理论提炼生活――引导学生再尝试行动。

1.生涯探索活动的情景引导

生涯探索活动中,教师的引导尤为重要,教师有针对性的引导,才能使学生有效参与活动,从而激发学生参与生涯探索的兴趣。在此过程中,需要使学生理解参与活动的意义方式与方法、明确规则、了解活动的程序。在情境引导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安排采用适用的方法。

2.生涯探索活动的参与体验

教师在生涯活动的情景引导之后,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进入生涯探索活动的参与体验阶段。在此阶段,教师的职责是对学生参与活动进行辅导,解答学生的疑问,观察学生参与活动情况,发现学生在生涯探索活动中的问题,控制学生在探索活动中的主题和时间,引导整个生涯探索活动的进程。

通过教师的引导和控制,使学生在参与生涯探索活动是紧扣主题,对自身进行总结思考,通过参与生涯活动学会解决生涯问题的方法和经验。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自己运用解决生涯问题的经验和方法进行生涯探索,从而激发学生自我认知。

3.生涯问题的讨论分享与成果展示

探索活动中,学生会有很多的体验,不同学生或小组之间甚至会出现不同的体验与感悟,此时,教师应结合学生再活动中的表现及探索活动本身的出发点,提出相关生涯问题,让学生在学习小组中进一步讨论思考。小组讨论时,要求每位成员发言谈谈自己在生涯探索活动中的方法与感受,对自己的认识与思考,对有关问题的见解等。各小组记录总结小组成员观点后,在课堂上分享讨论结果。此时,教师的任务是倾听学生的成果分享,并做相应记录,随后,给予各小组的分享活动点评。

生涯问题的讨论分享环节,是使学生通过活动思考与自己相关的生涯问题,促使学生对已有的经验进一步反思和整理,是学生分享解决自己相关生涯问题的方法、经验、见解的过程。与此同时,通过分享可以使学生了解到其他的人观点和学习方法,也是团队学习的过程。

四、体验式教学在生涯规划教学中推进建议

1.转变生涯规划教学价值观

生涯问题具有鲜明的情境性、个体性的特点,学生只有在亲身参与之后,才会有更深入的思考,才能引导其规划意思,学生只有在自我探索之后,才会理性反思自身现实,采取有效生涯行动,增强其生涯规划的能力。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为主,不利于学生主动思考、探索、行动,以至于教学效果差。因此,在生涯规划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改变教学方法,采用体验式的教学方法,创建沈阳活动情景,组织学生完成生涯活动任务,从而引导学生发挥主动型,促进学生对生涯规划的探索与行动。

2. 鼓励教师进行生涯教学的探索和创新,提高教学设计与组织能力

在体验式生涯规划教学中,教师是教学方案的设计者和教学活动的组织者, 是否能顺利实施体验式生涯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因此,相关部门要鼓励教师对体验式教学方法在生涯规划教学中的探索和创新。

3.关注学生的生涯学习需要

生涯规划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为了激发学生的生涯规划意识、培养学生的生涯规划与管理能力。因此,教师在射界教学方案之前,应及时与学生沟通交流,建立课后反馈制度,借此了解学生的需求以及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的选择生涯规划教学内容,采取适合的教学手段。

4.建立体验式生涯教学研讨和培训的机制

教师的成长能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在高校中,建立起良好的教学研讨和培训机制,让教师之间能够定期的汇报交流教学心得与成果,促进教师之间的互相学习,从而达到共同提高;同时,给教师提供参加培训的机会,通过培训,使教师走出去,吸收新的教学方法和理论,推动体验式生涯规划课程的开展。因此,建议高校能成立相关学科的教研室,由教研室定期的组织教师参与教学研讨和培训,带领教师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黄中天.生涯规划――体验式学习[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王哲.刘敬东.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学业指导[M].机械工程出版社,2013.

[3]库伯.体验学习―让体验成为学习和发展的源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第3篇

[关键词]高等学校 学生管理 思考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6-0142-02

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中享受高等教育的特殊群体,大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决定着国家未来的发展与进步,因此大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就成了重中之重。1977年,由于“”的因素而中断了十年的高考制度得以恢复,中国由此重新迎来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春天,这激励了成千上万的人重新拿起书本,加入到求学的大部队中去。由此以后的很多代大学生都分外珍惜求学机会,他们寒窗苦读,掌握了真材实料的文化知识,进入大学殿堂,进而走上工作岗位,为国家的建设挥洒热血。而今,自大学扩招以来,越来越多的学生能够进入大学学习,原本是为国家培养人才、储蓄精英的好机会,但网上却出现了“浮躁的一代”这样的词组来形容当代大学生,“月光族”、“租房族”、“网络族”这些大学生的专属代名词越来越普及,“浮躁”、“迷茫”、“纠纷”等词经常从大学生嘴中蹦出。大学生的现状已经发展到一个不容乐观的程度,高校领导以及大学教师不禁感叹:现在的大学生究竟是怎么了?这种现状又是为什么?而我们如何能够给予帮助?下面结合近几年管理工作的经历,就抓好大学生的管理工作,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加强大学新生思想教育的管理

从学生将进入大学时来分析,现今几乎所有的学生上小学、初中、高中,一步一步地按部就班,就是为了考上大学,因为大人们都说,只有努力学习上了大学才有出路,上了大学才能轻松,上了大学就没人管了……于是我们看到,许多大学新生像脱缰的野马,伴随着高考成功的喜悦,他们怀着激动、盼望的心情从高中走进大学殿堂,准备开始悠闲的大学生活,但大学新生所扮演的社会角色、所在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以及特点、所遇到需要相处的人际关系等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如果衔接得好,对整个大学甚至以后更长时间的成长都能产生积极影响,否则,其消极的影响也不可低估。是否能在转变和过渡的过程中更快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是大学新生面临的最严峻的问题。那么此时,高校的管理工作所饰演的角色就比较重要了,需要当好大学新生的引导者、约束者和促进者。我们要在这三个层面上做好大学新生的管理工作,第一个层面即引导工作。大学新生刚入学,对于大学的生活和学习环境都不了解,失去了高考这个方向后,突然变得无所适从,这是最常见的。因此,从高校领导层到各专业的辅导员都应当提出完备的管理方案,从住宿、吃饭到上课、自习,应该面面俱到,告诉新生们应该和不应该做什么,至于怎么去做,可以适当地让新生自己去琢磨。第二个层面即约束工作。我们应该强调的是,学习仍然是现阶段大学生最主要的任务,绝不能够整天宅宿舍、打游戏,因此,应该通过上课点名或者其他方式对大学新生的上课率进行管理和约束。同时要及时与新生们沟通,不能让他们对于上课点名等措施产生负面情绪,点名只是一种方法,目的是让新生们的学习生活更规范,有更严谨的纪律性。第三个层面即促进工作。大学生活毕竟是精彩而与众不同的,各个社团各种活动都充分地吸引大学新生的眼球,应该对包括学生会、社团联合会等的招聘工作以及其他活动做好宣传工作,大力地促进和推动大学新生们在这个新环境里去寻找锻炼和提高自己的机会。对表现好的学生还可以有一定的奖励措施,让新生们觉得,大学生活的确很美好,同时也鼓励他们不断提高自己,不断进步。

二、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管理

我们的管理工作还应该着重于帮助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的规划。这对于大学生十分重要,而很多大学生甚至对此没有概念,这不得不说,是高校教育的一大盲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学生在大学阶段进行的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它主要包括大学期间的学习规划、生活规划、爱情规划和职业规划。是否进行职业生涯的规划,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质量,更严重影响到择业、就业甚至未来职业生涯的好坏。狭义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大学阶段主要是就业的准备期,主要目的在于为今后的就业和工作发展做好准备。客观来看,进行系统的学习和实践是非常重要的,而此时,高校应该聘请那些具备丰富的职场经验并且接受过系统的职业生涯辅导训练的老师,对高校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工作的教育和指导。对于大部分大学生来说,职业生涯规划绝对是最根本的保障。在做出规划前,大学生首先要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职业生涯活动将与学生一同渡过大学生活并且伴随他们今后的很长一段人生旅途,拥有成功的职业生涯才能走出完美人生。因此,职业生涯规划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职业生涯规划可以挖掘大学生的自我潜能,增强个人实力。其次,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增强大学生个人发展的目的性与计划性,增加成功的机会。另外,职业生涯规划还可以提升大学生面对竞争时的能力与技巧。在其做出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中,高校教师应该保持高度关注,在学生迷茫的时候及时给予帮助与指导,帮助学生顺利且成功地作出学习、生活、爱情以及职业规划,使其在大学阶段取得更大的提高与进步。

三、加强大学生毕业实习纪律的管理

针对大学生毕业前的实习管理,我们依然需要下苦工夫。毕业实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对于医学生而言。实习不但能够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将学习的理论文化知识运用于实践当中,反过来更能检验书本上理论的正确性。将自己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融合,进一步巩固、深化进而直观地掌握已经学过的理论知识,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对医务工作、医疗过程和医患关系的认识。实习让大学生更广泛更直接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需要,加深对社会各个层面的认识,增强个人对社会的适应性,将自己融入社会这个大熔炉中,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缩短我们从一名大学生到一名工作人员之间的思想和能力距离,为以后进一步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实习还能够帮助医学毕业生充分了解医院的构成和职能所在,熟悉整个工作流程,从而认清本专业的职业范围。更能为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起到关键性的指导作用。因此,我们要通过讨论与研究,制定出系统的实习制度,首先就必须让学生们对实习工作提高重视程度。校内实习期间,严格遵守学校有关实习的规章制度,服从专业老师的领导,做好记录,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善于发现问题。校外实习期间遵守各实习部门的规章制度,要有严格的工作时间观念,不迟到、不早退,虚心向有经验的同事请教,积极且主动地完成各科室分配的任务,与科室同事和谐相处。每天都应该认真总结当天的实习工作所遇到的问题和收获,并且还应该撰写实习心得体会。只有这样认真对待实习工作,实习才能真正起到它的作用,让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更加充实和有意义。

当我们真正抓住以上几个方面的管理工作,大学生的现状必定会有明显的改善和提高。大学生刚入学时,就能够对大学环境和生活有一个全面的认识,给自己找到奋斗与前进的方向,就不会“纠结”;大学生在校期间,协助其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使其学习、生活、情感以及最后的职业安排都井井有条,就不会“浮躁”;大学生毕业实习时,让其充分认识到实习的重要性,进而认真地对待实习,使其能够快速适应从学生到工作人员角色的转换,就不会“迷茫”。当然,大学生现状的改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这需要高校付诸长期的行动与努力,与大学生一起改进。社会的进步需要大学生来推动,而大学生的进步需要高校狠抓其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在管理层面做出更完善更优质的安排,要真正使他们从浮躁的一代转变为有文化,更有人文精神的一代。

[ 参 考 文 献 ]

[1] 冯光,梅清华.论大学生的幸福及其实现[J].思想教育研究,2005,(2).

[2] 宁俊波,王涛,郭春花,杨金香,郑王巧.药学专业本科新生入学教育探索与实践[J].中国医药导报,2012,(34).

[3] 邹浩,周恒洋.增强高校新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效性的思考[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

第4篇

1.立足人才培养战略规划,促进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目标性和效能性

高校立足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的战略判断,及时调整学科设置、教学方式等,确定培养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战略目标,从而在大学生的学业、就业、职业发展之间搭建沟通的桥梁,促进大学生尽早树立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基于未来导向设计大学发展路径,提升生涯发展效能。

2.着眼学生成长发展实际,促进大学生建立职业生涯发展的可持续优势

战略管理视角下的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引导大学生认识自身的个性特质和成长资源优势,通过个性化、有针对性地培训,促进大学生运用自身和环境优势,建立科学的自我认知,发展与未来职业匹配的核心能力,使大学生真正能够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竞争优势。

二、基于战略管理视角的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模式构建

基于战略管理理论视角,结合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实际,构建战略管理视角下的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模式,包括职业生涯发展目标教育、职业生涯发展资源优势教育、职业生涯发展核心能力教育、职业生涯发展效能教育四部分。

1.战略管理视角下的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目标教育

战略管理视角下的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目标教育通过帮助学生探索自身职业价值取向,树立职业理想与未来愿景,进一步确立职业生涯发展的总目标、实施策略以及行动方式,从而建构科学、合理的个体生涯目标系统。在职业生涯目标教育过程中,核心是通过职业理想和人生愿景引领大学生进行系统的职业生涯目标探索。通过量表测评、团体辅导、课堂探索游戏以及职业生涯规划导师的模式,厘清学生模糊的目标意识,教授学生全面的职业生涯目标探索技术。从人生发展总体职业目标到未来不同阶段的目标策略,再到为实施目标所采取的具体行动方式,通过对职场人士的多元调研和综合分析,逐一制定详细的规划,从而避免职业生涯教育的盲目性和被动性,使学生坚定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强化内在发展动力。

2.战略管理视角下的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资源优势教育

根据战略管理学科中资源优势理论的观点,认为通过自我探索和经验积累,整合社会支持资源,优化个人职业发展的外环境,提升个人优势内环境,从而明确与自身意愿、兴趣、能力匹配的职业选择,推动职业发展的优质化。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资源优势教育应当立足于学科发展背景,将学生学业发展与职业规划有机结合,推进“产学研”导向的职业生涯资源优势教育模式。具体而言,将职业生涯规划理论教学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明确专业课程应用范畴,能够对学科发展和专业发展趋势有一个基本的判断;高校要积极整合社会资源,包括用人单位资源、校友资源、家长资源等,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资源优势拓宽路径,一方面助推职业发展的优质外环境,另一方面提升个人发展的优势内环境。通过开设专业创新体验坊、综合实践教学平台,推进使学生与用人单位零距离接触,构建学校、社会与大学生之间的发展桥梁。

3.战略管理视角下的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核心能力教育

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是保持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上取得竞争优势,并取得职场成功的关键性因素。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核心能力教育聚焦于大学生生涯发展的通用核心能力和目标序列能力两方面的内容。在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核心能力教育过程中,应当针对大学生群体所应具备的通用的核心能力、以及不同专业发展目标、不同职业价值定位的序列能力进行调研和胜任力建模,从而建立职业生涯发展核心能力教育的素质模型,在素质模型的指导下,设置相应的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教学体系,强化核心能力导向的职业生涯教育,促进核心竞争力的塑造与提升。通过专题讲座、参观观摩、创作体验、实践教学、深度辅导等,切实将大学生的知识素养、情商素质、综合能力进行提升,与社会发展、职场适应相匹配,从而建立一个独特的职业形象,能够有效地进行职业目标管理,规划职业生涯发展,获得可持续的动态优势。

4.战略管理视角下的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效能教育

大学生职业生涯效能感是指大学生对于职业的价值、是否能够有效规划职业生涯、具备职业发展胜任素质的综合判断、自我信念以及总体感受。它既包括认知成分也包括情感成分,即大学生对自己能否顺利完成职业生涯发展任务的认知判断和情感倾向。高效能感的学生相信自己能够克服困难和阻力,以高度的自信心、强烈的内在动机,激发奋斗热情,积极完成职业生涯发展任务,有效提升职业生涯发展质量。战略管理视角下的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效能教育主要包括战略管理视角下的个体职业效能感教育和社会职业效能感教育。

三、结语

第5篇

关键词:职业认知;职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比较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已开始成为全球性问题。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吸纳能力将不断下降,就业缺口也将在不断扩大,其中尤其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有关调查资料显示,在日本,平均每个应届毕业生要经过16家公司各种各样的考试,最后内定的公司平均每人有两家。并且毕业生每年都会有1/4找不到工作,而且辛辛苦苦找到工作,因感觉不理想3年内辞职者为30%;在中国,在近年高校毕业生数量急剧膨胀的形势下,就业的难题似乎变得更加严峻和突出,2010年应届毕业生规模是本世纪初的6倍,2011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为660万人,“十二五”时期应届毕业生年平均规模将达到近700万人。因此,近几年来,各国为提高其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对高校生进行职业指导教育越来越重视。

在对大学生职业指导方面,美国堪称为典范,美国大学生几乎每人都有一本由劳工统计局根据收集的数据编撰的《岗位需求手册》,他们可以很清楚地了解各工作岗位的基本情况,对其今后所要从事的职业有了最基本的概念。并且学校对学生都进行就业指导并提供就业信息,这是毕业生就业的“高参”。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关系到一所高校的声誉,也会影响到学校在全美的综合排名和今后的招生。因此,美国各高校都非常重视学生就业问题,总是想方设法帮助学生找工作。

通过以上资料可以看出,职业指导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就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且,中、美两国的职业指导存在较大差异,我国的职业指导水平相对较低。从美国的教育实践中,我们可以获得很多借鉴,这对提高我国高校大学生的职业指导水平,提高大学生就业率,有效解决就业难问题有很大帮助。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大学生在大学期间,通过职业心理测量等科学手段,针对自身职业兴趣发展趋向,制定职业目标并为此职业目标的实现设计大学期间学习、生活、行为等方面的规划。

任何人都不会否认大学教育对人生和职业发展的意义,而职业生涯发展所要解决的问题绝不是一个人走向工作岗位才需开始思考的,而是在你迈入大学校门前就应提醒自己思考的伴随一个人终生的问题。其实每个人都渴望成功,但并非都能如愿。那么了解自己、有坚定的奋斗目标,并按照情况的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计划,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实现成功的愿望,这就需要进行职业生涯的自我规划。并且大学生职业生涯的自我设计有利于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使大学生主动调节、合理安排其在校生活时间,有目标地、有计划地完成各项任务,一步一个脚印地迈向成功。

二、中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比较

(一)两国的职业指导师队伍差异

美国1999年就有16万名职业指导师,平均一个职业指导师面对3000人,而我国一个职业指导师最少要面对15万人。我国目前每年到北京市劳动力市场登记求职的人员有近万人,人才市场也约有200万人求职,职业指导师与求职者之比约为1∶5778,而2003年高校毕业生的人数就达到了212万,因此现有职业指导师远不能满足就业大军的需要。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的统计,从1999年我国开始推行职业指导师职业资格证,到目前全国有26个省市开展这项工作,取得职业指导师职业资格证的也只有1万人。我国需要就业的人数达一亿多人,全国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面对这样庞大的就业大军,仅靠全国1.8万个职业介绍所是远远不够的。所以相比之下,从人数上看,两国悬殊非常大,我国的职业指导师严重紧缺。目前高校就业指导老师的来源有的是毕业后留校的学生,有的则是从学校行政部门临时抽调来的,有的虽然是专职,但对指导也是一知半解。由此可看出,我国职业指导师队伍的专业素质不高,缺乏职业素养。所以,在今后的职业指导师资格评定方面,在注重数量的同时,更应重视质量提升。

(二)中美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工作重点的差异

在美国,各高校都非常重视学生就业问题,总是想方设法帮助学生找工作。这些高校一般都设有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中心工作大体分为职业指导和就业服务两个方面:

职业指导的工作重点是推行4年职业生涯规划项目:学生入学的第一年,中心就开始对学生进行职业教育,帮助学生接触和了解就业状况;第二年要帮助学生发现和了解自己的性格、兴趣和专长,进而帮助学生选择专业;第三年帮助学生了解雇主资料和市场需求,参加社会实践和一些招聘会,让学生直接感受就业市场;第四年辅导学生写求职信,传授求职要领和面试技巧等专门技能。这种就业指导贯穿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涯,对学生增强择业能力和求职技巧颇有助益。

就业指导中心非常重视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服务。学校收集、整理的就业信息都要输入电脑,供学生随时查阅;除提供信息服务外,中心每年还要向雇主推荐学生就业,举办职业交流洽谈会,并负责接待雇主来校对毕业生进行面试。经学校推荐的毕业生,就业成功率通常高于其他渠道。

而在中国,就业指导中心比较重视就业指导,而对职业指导重视程度不够。尤其是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在这一点上体现最为明显。学校对学生的指导大多是在高年级,尤其是毕业班,并且仅针对就业进行部分指导;对低年级学生的指导和对学生的职业指导重视程度不够。相关调查发现,大学生对自己大学生活充满迷茫、困惑;对职业认知极其不明确,尤其是低年级同学,对自身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62%的大学生对自己将来发展、工作、职业生涯没有规划,33%大学生不明确,只有5%的大学生有明确的设计规划。哈佛大学也曾做过类似的一个研究,大学毕业的时候,80%的学生没有明确职业目标,15%的学生有过隐隐约约的目标,只有5%的学生有过明确的目标。30年之后,那5%的学生不但完成了自己当初定下的目标,而且他们所拥有的净资产比另外的95%同学所拥有的总和还多。由此可见,职业指导对一个人一生事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是一个人的职业成功的首要条件。所以,我国高校在今后的职业指导过程中,应加强对各年级尤其是低年级在校生的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设计指导。

(三)中美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方式差异

在美国,高校就业中心从学生一入学时就对其进行职业指导教育,使其对各职业、岗位有基本的了解;通过借助心理测试等方法帮助他们了解自身的职业兴趣,以此确定符合他们的职业目标;最终帮助他们设计出比较合理、切实的职业生涯规划,为其就业及今后的个人职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而在中国,各高校普遍注重对高年级学生进行职业指导教育,而在低年级学生的职业指导教育方面还是个盲点。而且,对于高年级学生的职业指导教育也仅停留简单的就业指导上,如就业信息搜集、等方面,而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等实质性问题方面指导很少,使大多数学生感到迷茫。

三、中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经验借鉴

通过上述中美两国大学生职业指导现状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到,我国高校职业指导教育制度尚不完善。从美国的高校职业教育实践中我们能够得到以下借鉴:学校要经常到用人单位、人才市场去调研,了解市场对人才规格、学生素质等要求,瞄准市场培养人才。在教学活动中,加强实践环节的设计,为学生创造机会与用人单位接触,让学生早日介入就业市场,为就业早做准备。大学要适应就业市场,就应该把“推销毕业生”作为办学的重要环节。高校需要建立和完善职业指导中心,切实采取措施加强职业指导教育,帮助大学毕业生成功走向市场。实践证明,仅仅在面临毕业的最后一年提供职业指导和服务,是远远不够的。所以,职业指导教育要贯穿于大学生活的全过程,即在学生入学之初,就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帮助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的长远规划,加强职业选择教育。我们可以在高校建立全程导师制,为每位刚入校的大学生配备其“全程导师”,帮助同学制定大学四年的职业生涯规划,一般以年级为限划为四个步骤:

一年级为试探期:要初步了解职业,特别是自己未来所想从事的职业或自己所学专业对口的职业,提高人际沟通能力。具体活动可包括多和学长学姐们进行交流,尤其是大四的毕业生,询问就业情况,了解当今热门职业。大一学习任务不重,应多参加学校活动,并尽快适应高校生活,学习计算机知识,学会通过计算机和网络辅助自己的学习等等。

二年级为定向期:应考虑清楚未来是否深造或就业,了解相关的活动,并以提高自身的基本素质为主,通过参加学生会或社团等组织,锻炼自己的各种能力,同时检验自己的知识技能;可以开始尝试兼职、社会实践活动,并要具有持续性,最好能在课余时间后长时间从事与自己未来职业或本专业有关的工作,提高自己的责任感、主动性和受挫能力,增强英语口语能力,增强计算机应用能力,通过英语和计算机的相关证书考试,并开始有选择地辅修其他专业的知识来充实自己,扩大知识面。

三年级为冲刺期:因为临近毕业,所以目标应锁定在提高求职技能、搜集公司信息、并确定自己是否要考研。在撰写专业学术文章时,可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锻炼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参加和专业有关的暑期工作,和同学交流求职工作心得体会,学习写简历和求职信,了解搜集工作信息的渠道,并积极尝试加入校友网络,和已经毕业的校友聊天,了解往年的求职情况;希望出国留学的学生,可多接触留学顾问,参与留学系列活动,准备TOEFL、GRE,注意留学考试资讯,向相关教育部门索取简章参考等等。

四年级为分化期:找工作的找工作、考研的考研、出国的出国,大部分学生的目标应该锁定在工作申请及成功就业上。这时,可先对前三年的准备做一个总结:首先检验自己已确立的职业目标是否明确,前三年的准备是否充分;然后,开始毕业后工作的申请,积极参加招聘活动,在实践中检验自己各方面的积累和准备;最后,预习或模拟面试。积极利用学校提供的条件,了解就业指导中心提供的用人单位资料信息、强化求职技巧、进行模拟面试等训练等。

从试探期到分化期,四个年级侧重不同,学生应根据自身情况及所在高校的条件,在导师的指导下,合理进行职业规划。

参考文献:

[1] 乔治.T.米尔科维奇.彭兆祺,等(译).人力资源管理

[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第6篇

论文摘要:当前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从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就业创业观念、提高大学生的就业创业综合素质、加强创新创业实践锻炼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和创业实力,使大学毕业生适应社会需求,顺利地实现就业或创业。

一、加强就业创业教育指导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1.严峻的就业形势要求高校创新教育观念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进入跨越式的快速发展,大学毕业生人数呈逐年跳跃式增长的态势,2002年全国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生为123万人,2008年达到559万,2009年达到611万。而近十多年来我国大学生的就业率却成下降趋势。由此可见,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呈上升趋势而就业率呈下降的趋势,这就意味着毕业时未落实就业岗位的毕业生人数呈现上升的趋势,严峻的就业形势使高校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压力,引起人们对传统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反思,认为传统的教育方式束缚了大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提出新观点的能力,同时以掌握理论知识为主的教学目的与实践动手环节产生巨大的脱节,致使毕业生拥有充足的理论专业知识而缺乏实际动手能力,就业创业时遭受尴尬。

2,必须按照社会的评价尺度来教育培养人才

通常说,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有两种评价尺度:一种是高校内部的评价尺度,另一种是高校外部的评价尺度,即社会的评价尺度。高校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主要是以高等教育的内部质量特征作为评价的依据,即评价高校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在整体上是否达到高校规定的专业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与培养目标是否相符。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是以高等教育的外显质量特征即高校毕业生(人才产品)的质量作为评价依据的,主要是评价毕业生群体能否很好地适应国家、社会和市场的需求,通俗地说,就是能否使大学毕业生顺利实现充分就业。据教育部的信息显示,我国从2006年起,处于待业状态的大学毕业生已经突破100万,在大学生中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择业观念,开发创造性思维,提高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不仅有利于大学生拓展就业渠道,提高就业水平,而且可以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对维护社会稳定和推进各项事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加强就业创业教育的途径

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教育指导工作是个系统工程,从教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创业观念、提高就业创业综合素质到最后就业创业能力的提升,必须经过艰苦的努力和锤炼,需要引导大学生全面理解就业创业的内涵,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结合起来开展教育活动,以专业为依托,以社团协会为组织形式,以开展就业创业教育实践活动为载体来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创业能力。

1.健全职业生涯规划与指导机构,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创业观念

思想观念的形成是推动实践行动的内驱力。对在校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与指导,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创业观念,提高就业创业的服务水平,对于大学生成功就业或成功创业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而言,就是在了解自我的基础上,结合社会的需要,确定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和目标,并制定相应的行动计划,为个人走向职业成功提供最有效的路径,也就是如何把“自己想做的事情”与“自己能做的事情”有机结合起来,在社会的需求下如何实现的问题。比如大学生是就业还是自己创业,选择创业的话又该如何结合个人和社会的实际进行努力等等。职业生涯规划与指导有助于帮助大学生解疑释惑,使职业目标和实施策略了然于胸,避免学习工作的盲目性和被动性,让大学生在职业探索和发展中少走弯路,节省时间和精力。

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不能仅仅限于理论学习阶段,更重要的是要结合大学生实际,从行为实践上改变他们,这就要求高校要健全职业生涯规划与指导机构,让大学生及早规划设计好努力方向,为将来顺利就业或创业做好准备:一是从学习制度上保证有利于学生创新创业精神的培育和职业目标的实现,包括专业课程设置、学分制改革、学尧管理制度的完善等;二是健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步的相应机构和人员,从行动操作上支持学生就业圣业能力的形成,比如成立“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士会”,建立职业检测与咨询服务机构,配备相应的卫业咨询师和人力资源专员,定期开展就业创业专提系列活动,帮助大学生提升从“想做的事情”变成“做的事情”的能力。就业创业教育指导工作要从们年级学生开始,并将它贯穿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大与发展的全过程。一是在大学一年级的新生入学咨育中,帮助新生实现角色转变的同时,侧重于职涯设计指导,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就业意识,指导全生规划好四年的大学生活,使学生能尽快以积极白心态迎接挑战,确立职业理想,找到人生的定位,百立成才的目标;二是在大二大三年级,应侧重于学指导和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引导学生在加强专立学习的同时,锻炼和提高个人能力,培养良好的心卫素质,实现全面发展,解决“我该干什么”和将来“手能干什么”的问题;三是对于大学四年级的学生,侧重于择业指导、升学指导和创业指导,引导毕业且转变角色、适应社会、实现职业理想,坚持以就业夕导向、以服务为中心、就业教育与创业教育并举的作思路,为毕业生提供高效优质的就业创业服务,于毕业生顺利实现就业或创业。

2.加强人文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大学生的扇业创业综合素质

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观的核心内容要实现这一泪标有赖于人文素质教育。对于大学璧来说,良好的文化素质是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尽和业务素质的重要基础,它体现了一个人的文化养,有利于大学生开阔视野、活跃思维、陶冶情操进而培养成为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弘的新型人才。

提高大学生的就业创业综合素质,除了第一讶堂的教学外,可成立“生命阳光”等有利于提高人文综合素养的协会,通过如下几方面的努力,调叔在校大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增强就业能力,挖掘创业潜能,为将来顺利就业或创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是举办“厚怀学堂”人文精神系列讲座,可从两个层面进行,首先聘请校内外的专家教授或成功就业创业的校友作为主讲嘉宾,为大学生开展专题讲座,传授就业技巧或创业技能,现场互动交流就业创业心得体会,使大学生获得实际经验;其次是由学生班级作为主办单位,推荐人文素养好、创新意识强的班级同学作为主讲嘉宾,进行同辈交流,引起大家的共鸣,使学生中间学有榜样、赶有目标。

二是通过协会的文学部、艺术部、经典作品研读部和辩论部等,将在文学艺术等方面有专长、有兴趣的学生集中动员起来,带领其他同学定期举办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学艺术系列活动,营造浓厚的有利于提高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的人文环境,使大学生的“听”、“说”、“写”、“做”等能力全面协调发展。

三是通过志愿服务队等,深人校园和社区,鼓励学生创造性地投身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中,通过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善于自我学习、自我升拓的能力,培养善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善于与别人沟通合作、善于交流的能力。

3.加强创新创业实践锻炼,提高大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

在大学生中开展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和创业设计等实践锻炼活动,是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的重要环节,对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锻炼实践动手能力,学习怎样与同学分工合作,怎样与老师和同学相互配合,怎样处理人际关系等非常有利,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一,使大学毕业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具有重要的作用。

第7篇

(西安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77)

摘要:高职院校开设“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办学方针的重要体现。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职业指导工作模式,提高职业指导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对提高高职学生的就业能力及就业工作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高职教育;就业指导;职业规划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12-0069-03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高职院校学生在就业观念和择业方式上具有鲜明的自身特点,在高职院校的“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课程体系实施过程中,应该区别于本科院校,体现学校的特色和专业特点。探索具有针对性、实效性的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工作模式,建立高职全程化、阶段性的职业指导教学方案,对做好高职学生的就业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高职院校开设“职业发展与职业指导”课程的现状

目前,各高职院校都能够根据教育部的要求,将“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作为公共课程列入教学计划,开设为必修课程。职业指导课程经历了由试点到推广、由讲座到课堂逐步普及的过程,对于高职毕业生在职业发展、学业发展、职业素养、就业能力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由于许多高职院校尚处在转型时期,高职院校开展职业指导工作、开设职业指导课程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毕业生就业观念落后、职业定位模糊、就业准备不足、职业素养培养不够、就业能力不强等方面,课程实施过程中则主要呈现出以下问题。

职业指导课程开设时间安排难度大 “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内容涉及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素养提升、就业指导及创业指导等多方面内容。为保证课程效果,各模块内容不宜集中开课。教育部要求将课程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由于课程总课时一般在40学时左右,每一模块8~12个课时,课时量小、分布分散,这对于目前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的高职院校来说在课程时间安排上存在很多困难。

职业指导课师资队伍薄弱 职业指导工作由过去的讲座、宣讲会转变为课堂教学,以前专职从事就业工作的教师不能承担如此大量的授课任务。具有专业职业指导任职资格的教师也储备不足,职业指导课师资严重短缺。很多学校往往是由思政、经济管理等专业的教师兼课,或者通过合并班级的上课形式来解决这一突出矛盾。由于职业指导课程的讲授与传授知识不同,职业指导课程强调学生的职业心理辅导,突出个性化指导,上合班大课,课堂效果较差。

职业指导授课形式单调 受传统的就业指导课程的影响,高职院校的职业指导工作内容偏重于就业指导,即就业政策讲解、就业信息、择业就业技巧指导等,且多采用报告会、讲座等形式进行。在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素养培养方面,教材理论性强,教师也往往是“照本宣科”,偏重知识、理论的讲解,这种做法很难适应高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由于师资缺乏造成的上大课现象,教育部在教学要求通知上提倡的典型案例分析、情境模拟训练、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社会调查等方法无法得到实施。

职业指导课程教学评估形式单一 职业指导课程应当更多关注学生职业意识的形成、职业发展规划和学业规划的建立、职业素养的提高以及对就业政策的了解、就业技巧的提升等,而不是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课程教学评估和学生学习评价方面,目前存在两种倾向,一是沿用考试答卷的形式,二是通过写心得体会和职业规划的形式,教学评估没有起到预期的效果。

学生重视不够,课程的实际效果不明显 一些学生反映,教材上的内容、教师讲解的内容网上都有,他们认为自己看看就可以学会。对于就业形势较好的专业,学生认为只要自己学好专业技术,就会有较好的就业前景;而就业难度稍大的专业,学生无法从课程中达到自己预期的职业指导效果,由于课程进行时没有体现和了解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学生反映平淡,造成了职业指导课流于形式的窘境。

新形势下职业指导课程实施的新突破

随着就业形势日益严峻,为了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在新形势下必须进一步整合相关教育资源,注重实效,以达到预期效果。

建立专兼职结合的职业指导课程教学团队 为了实现“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实施和为高职学生提供有效职业指导的有机统一,建立专兼职结合的职业指导课程教学团队和职业指导专家团队,是突破师资缺乏的重要途径。专业课教师、专职职业指导教师、辅导员、企业人力资源专家都可以受聘成为成为“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师和职业指导专家。为了准确地把握行业、用人单位的需求变化,提高职业指导的有效性,此项工作应由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牵头,组织相关专家进行交流学习、资源共享,实现集体备课、团队教学。

以人为本,利用“碎片时间”完成职业指导课程 职业指导课程应贯穿整个职业教育的全过程,突出实用性、针对性、阶段性、系统性,对学生实行分阶段的职业指导。在高职学习过程中,专业基础课程的授课任务和专业技能训练任务都比较重,“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在安排授课及师资配备方面,组织难度较大。对于通识类基础课程,可以尝试利用晚上及周末时间进行上课,在授课时间上灵活分配,利用学习中的“碎片时间”进行上课。随着信息化教学技术的发展,也可以利用网络视频授课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实行学分制,让学生有更充足、更灵活的时间接受职业指导教育。

体现职业指导课程功能,完善教学课程体系 职业指导课程以及职业指导工作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个人的发展,提高其就业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而绝不能单纯限定于促进就业结果。在教学课程内容体系上要从职业意识和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建立、提升职业素养和就业及创业能力等方面来丰富授课及训练内容,为学生提供更丰富和实用的专业指导。

授课形式采用“实践体验加理论”形式 对高职学生进行职业指导,空洞的理论是不受欢迎的。在课堂教学的同时,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性职业指导,如企业顶岗实习、体验式训练营、专题训练工作坊、模拟招聘会(面试)、企业领导(校友)现场报告会等形式都是有益的补充。职业指导课程如果仅停留在“教师讲学生听”的单纯授课阶段,将无法满足当今高职学生的需要,而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更容易激发学生自我感受和感悟。

形成职业指导长效运行机制,构建立体多元的职业指导模式 职业指导作为高校人才培养教学工作和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形成长效运行机制,才能确保职业指导取得实效。在高职院校,就业工作部门、教学部门、学生管理部门应当相互协调,结合工作实际成立相对稳定的职业指导服务团队,成立专门的职业指导机构,形成一个责任明晰的实施主体。通过组织专题讲座、职业规划及职业素质提升工作坊、个体咨询、顶岗实习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系统的职业指导咨询等服务工作,形成课堂教学与咨询服务相结合的长效运行机制。

职业指导课程教学实施的再思考

职业指导课程的终极目标 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不应该是解决就业难题的应时之举,而应是一种人才培养理念的转变,是以人为本思想的具体体现。通过课程的实施,使学生建立起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帮助学生理性地规划自身未来的发展,促进专业技术的学习,促使其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提高就业能力和职业生涯管理能力,这才是职业指导课程的终极目标。通过职业指导课程使学生能够把专业与职业相结合、学业与职业相结合、职业与人生相结合,将会提高高职学生对专业技术学习的积极性,在校学习的目标更加明确。

职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效果评价 “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融入到高职学生在校学习的全过程,围绕建立职业理想与职业生涯规划、提升职业素质与能力、提高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等四个方面展开。对于教学评价,应当考虑到不同学习阶段的特点及职业指导教育本身的阶段性要求和内在联系,循序渐进地安排相应的学习内容,逐项取得阶段性成果。一是帮助学生树立职业意识,并制定自己初步的学业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二是让学生认识到职业素质和能力的重要性,并能够通过相关训练进行不断提高,并且认识到职业素质和能力的提高是一个终身的过程。三是使学生实现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在就业能力方面有较大的提升。四是使学生接受基本的创业知识培训。如果学生能够随着课程的深入,了解自己,了解职业,确定职业目标,规划学业计划,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就应该给学生一个积极的评价。

职业指导课程的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开放的网络环境下,职业指导课程将不再是高深莫测的,对课程的要求越来越高,授课的内容和形式更加灵活多样,上大课、批量复制的授课形式将会逐步被淘汰。职业指导课程授课教师应转化为学生的职业教练,引导和帮助学生为自己的职业理想和职业发展进行个性化的努力,提供职业测评、专业咨询和职业辅导将成为主要的服务形式。在市场经济的人才竞争环境下,接受职业指导服务将是每一个职业人终身的需要,对于未来将走上职场的高职学生,接受职业指导服务是成功入职的一项重要的前期工作,只能越来越重视,越来越注重实效。

通过教育观念和工作机制的转变,职业指导课程将会不断完善职业指导工作模式和课程实施体系,对于高职学生树立职业意识,开展学生的学业规划和职业规划,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创业能力,为高职院校就业工作以及高职学生的职业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黄红英.高职院校全程化就业指导模式下的就业指导队伍建设[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32.

第8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大学生 生涯规划意识 培养策略

随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日渐深入人心,高等教育对个体的价值及生命意义有了更多的关注,如何让学生受到更好的高等教育成为教育研究者常常涉及的命题。生涯理论专家舒伯认为,生涯是生活中各种事件的演进方向和历程,它统合了人一生中的种种职业和生活角色,由此表现出个人独特的自我发展形态。美国教育总署提出生涯教育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规划,使学生获得谋生技能,并建立个人的生活状态。此后,生涯教育逐渐成为20世纪70年代教育改革的新观念及构想,并逐渐被许多国家接受。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生涯教育可以帮助他们发掘潜能,提升综合素质,提高就业成功率,因此,构建高职院校大学生生涯教育体系,既是个体生命发展的要求,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高职院校大学生生涯规划意识现状

1.价值观念失范

受当前社会大环境中负面因素的影响,很多高职院校学生对个人生涯发展的价值取向出现了问题,理想受到压制,崇尚现实,实惠主义占据头脑,过于依赖家庭社会关系,忽视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导致职业素养不高。

2.生涯意识淡薄

国内高等教育领域权威调查机构麦可思公司的《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在已就业的2010届、2011届全国高职毕业生中,平均有48%的高职生在毕业半年内发生过离职,如果把调查时点延伸到2007届、2008届毕业生,则平均有79%的高职生在毕业3年内发生过离职。这种缺少规划的选择职业增加了个人的就业波折,也导致了人才的浪费和国家教育资源的浪费。

3.自我认知不清

由于知识储备少、社会阅历浅,特别是对自身认知不足,使高职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中遇到很多问题。很多学生对自己的性格、兴趣、能力、素质等认知不清就匆匆选择了职业,有专业网站的调查显示,有53%的高职毕业生并不了解自己初选职业的发展前景、公司制度、企业文化等情况,这些严重影响了毕业生人生规划的发展实施。

4.实践能力不足

很多高职院校的生涯规划教育浮于表面,仅仅停留在说教层面,缺少与实际结合的深度教育。很多高职院校专职从事生涯教育的教师不仅数量少,而且素质参差不齐,一些教师本身对生涯规划未做深入研究,绝大部分学生认为学校开设的生涯教育课内容虚空、陈旧,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未来和发展。

二、生涯教育对高职院校大学生发展的作用

1.生涯规划是强化人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过程

西方生涯规划理论历经多次创新和发展,其核心要义是个体在考虑个人的自身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的前提下,科学合理地设计与计划自己未来的发展目标与实现目标的历程,并且在实践过程中根据现实的需要而不断完善和调整业已设定的规划,最终促进个人的发展,努力实现个体的人生价值和生命意义。从生涯规划发展的要求来看,职业的要求和发展始终是个体全面发展的基础,个体以职业为载体充分实现自我教育和管理。可见,生涯规划是人在作为社会角色的实践中,以个体的社会价值和生命价值的实现为终极目的,通过不断地在实践中调整和完善自己,塑造更为完美的自我。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生涯规划就是一个人“成为人”的过程,是强化人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生成的过程。

2.生涯教育是对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优化和拓展

基于上述对生涯规划的认识,生涯教育作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内容,在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过程中具有系统性、发展性、个性化等特征,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能够起到优化和拓展的作用。生涯教育是一项系统性工程,贯穿于学生求学的全过程,混含着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道德教育、公民教育、生命教育、终身学习理念教育等内容,有助于学生全面认知自己及家庭、社会的现实境况,从而解决在思想、生活、学业上的困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职业观,帮助学生确立适合自己的近远期学业目标、职业发展目标,从而很好地发挥出生涯教育的目标导向功能。

3.生涯教育有利于高职生参与体验式学习,提升实践能力

所谓体验式学习的含义即教师通过创设生涯问题或活动的情境,让学生参与到生涯探索活动之中,主动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体验反思自己所面临的生涯问题,最终使学生能尝试为自己的生涯发展作规划,学习者的主要任务是在生涯探索活动中亲身体验反思,尝试为自己生涯发展作规划,从探索的过程中了解进行生涯规划的步骤和应注意的问题。在生涯教育中,教师所创设的模拟情境,可以充分实现学生之间对生涯问题的认识和有效沟通,促进他们在互动中参与人生的规划,进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4.生涯教育有利于实现高职生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实现高职院校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目标之一,我们认为全面发展即是以思想道德教育为中心,全面促进学生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诸方面的发展。生涯教育的目标包括理想信念、学业目标、生活目标等方面,旨在帮助学生明确人生的发展方向,设计符合个人实际的发展目标。因此,生涯教育的目标本质上也就是促进实现高素质人才培养的目标,特别是针对高职学生的个性化指导能够将素质教育的理念与生涯规划结合起来,培养出具有复合型、创新型特征的现代人才,为国家输送合格的经济建设人才。

三、高职院校大学生生涯规划意识的培养策略

1.健全和完善生涯规划教育的保障体系

生涯教育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是一个涉及多个层面的系统性工程,需要政府部门、社会各界、各级学校一起来完成。首先,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应制定生涯教育的法律法规,使生涯教育具有法律保障,明确政府部门、社会企业、家庭、学校等各方共同介入该体系的权利和义务。同时,政府应提供必需的资金,在各类学校建立标准的生涯指导服务中心。其次,高职院校要构建完善的高职学生生涯教育课程体系,加强教学机构的专业化建设,提高服务水平,特别是要加强高职院校教师的专业技能知识水平培养,使之能够熟练掌握职业测评工具的使用、职业咨询方法及相关政策等。此外,还要积极争取社会各界企业的支持,依据职业教育领域的要求建设实训基地。再次,从学生方面来说,要对设定的职业目标,不断进行自我评估,正确分析就业环境、职业环境、组织环境,加强实践锻炼,提升综合职业素质,增强职业竞争能力。

2.建立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互动融合

实践证明,大学生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内在的关联性,大学生心理健康一方面需要生涯规划的支持,另一方面又为科学、切实的生涯规划提供重要保障。一是要将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结合起来,使学生在两门课程中同时感知相关联的知识,既能提高心理素质,又能主动思考符合自己特点的人生规划,使两门课程相互补充、相互丰富内涵,共同作用于学生的可持续成长与发展。二是要将生涯规划辅导与日常心理健康咨询进行结合,在沟通中既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又运用心理咨询技术,两种方法融合运用。三是要将生涯规划教育活动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融合展开,有意识地将两类活动进行整合设计,并组织实施,达到两者相互影响的正向效果。

3.把生涯辅导与生命教育进行视界融合

所谓视界融合,原是解释学用语,指对同一个对象,人们理解的视界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不断生成的。理解者对对象理解的视界与知识概念中的视界进行对接,在经过磨合后,两个视界实现交融,达到“视界融合”。随着人们对知识的认识需要,所谓的“视界融合”也指人们对同一个认识对象,在不同角度上得到的认知结果之间的互相融合。因此,生涯教育中要引入生命教育,引导学生对生命价值的体悟,强调对生命的敬畏,从而实现价值引领,可理解为价值理性的教育;而生命教育中亦要引入生涯教育,引导学生注重人生发展的科学规划和严格管理,这是生命价值得以实现的方式方法保障,可理解为有效发挥生涯教育的工具理性价值。

4.构建体验式的生涯规划课程教学设计

体验式生涯规划教学主要包括三大因素,即生涯探索的活动与情境是教学载体,学生的参与、体验、分享是核心,学生的应用与升华是结果。结合我国教育国情,高职院校生涯教育课程可设置如下主题:兴趣、性格、能力、价值观、职业目标设定、职业规划决策、职业规划实施、求职模拟、有效沟通、团队协作等主题。每个主题可以采用分组讨论、角色扮演、辩论分析等方式,让学生自己体验并获得经验。因此,从课程教育的组织实施来看,可以设计为“五步操作法”,即“情境设计―心理体验―交流分享―归纳成果―内化应用”。就当前我国教育的现状来说,体验式教学是一种处在探索和发展阶段的教学方法,所以要使更加契合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需要,就要不断在实践中进行完善。

参考文献:

[1]沈之菲.生涯心理辅导[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洪风仪.生涯规划自己来[M].台北:台湾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0.

[3]王丽.高职院校体验式生涯规划课程教学设计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0(7).

第9篇

论文摘要: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为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和社会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随着社会经济和就业形势的不断发展,笔者认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应当在理念、机构、教材、工作形式学生社团活动、资源共享六个方面进行创新与发展。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及社会整体就业压力的增大,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日益成为全社会最为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和全国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

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在帮助高校毕业生充分了解就业政策、正确树立就业观念,促进高校毕业生及时、ilgWU就业等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但总体而言,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还处于探索起步阶段,整理、归纳、总结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经验,创新与发展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激发高校学生自主成才意识,指导制定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成为进一步深化高校教育改革,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理念的创新与发展

目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理念表现为刘应届毕业生进行突击性的指导,以单纯地完成就业率为目标,忽视低年级学生的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从而导致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缺乏一贯性和整体性。

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理念的创新与发展要求将工作对象从应届毕业生拓展到所有的高校学生,从“授人以鱼转变为以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授人以渔”式的就业指导,贯彻个性发展与社会需要相结合的原则,以尊重个性、重视发展为出发点,延伸就业指导的臼寸间和空间,将职业相关的外部环境、内在需求和所预期的生活方式等诸多因素综合考虑,使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长期地连续地、全面地贯穿于整个大学阶段,培养学生职业生涯的自我规划能力。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应当对大学生择业观、就业观、职业定位、职业规划、人际交往等各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塑造、培养和熏陶,增强学生就业素质与技能,不仅帮助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更重要的是实施有效的职业发展,引导学生根据个人的兴趣和志向,紧密结合社会需要来选择职业方向,进行正确的职业设计、人生规划,把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实现人生价值最大化。

二高校就业指导机构的创新与发展

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不是一项9缶时性和局部性的工作,它涉及高校工作的方方面面,需要有关各方积极配合、参与和支持创新与发展高校就业指导机构包括机构职能开拓与工作团队

建设两方面内容。机构职能的创新与发展要求高校设立负责就业指导工作的专职机构,开拓包括诸如分析就业政策、开展就业指导、组织人员培训、促进校校联合、开发校企合作等内容的机构职能此外,建设一支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的就业指导工作团队是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急待解决的问题。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团队应包括专职人员、思想德育教师、学科专业骨干教师、从事心理学和社会学研究的教师,以及聘请政府教育机构工作人员、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的工作人员、具有一定社会影响的企业家和人力资源培训专家等加入,使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充分了解社会需求和透彻掌握就业政策,适日寸调整工作方向,稳步推进工作成果。

三、高校就业指导教材的创新与发展

作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一环,就业指导教材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具有重要的影响。面日趋困难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单纯的理论说教已空洞乏力,必然要求高校就业指导教材加以创新与发展。

创新与发展高校就业指导教材在内容上强调对学生素质与能力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指导,包含职业观念树立,职业技能获得,个人素质拓展,职业发展方向等各个方面,从就业形势到专业情况介绍,从人际关系培养到职业生涯规划,从实用的求职技巧到维护权益的政策、法规等等以满足不同阶段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在节奏上强调配合就业指导工作阶段化和全程化的要求,对高校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指导。对大一新生着重职业生涯认知培育,树立专业思想;对二三年级学生着重专业能力的培养,夯实基础知识、完善知识结构、适时调整职业生涯规划;对四年级学生主要阐述就业与学习、专业与职业、职业与理想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在素材的选择上强调生活化,贴近当代大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现实,给予大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符合社会现实的就业指导环境;

四、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形式的创新与发展

目前,我国各高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主要采取开设就业指导课的形式,体现出教师课堂集中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特点,从而忽视了学生的反应与参与,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日寸也忽视学生个性差异,缺乏层次性和针对性。

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是采取多种形式推动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举办不同主题的培训案例、模拟招聘、模拟自荐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尽最大可能地让学生实践应用课堂所学的关于择业决策、面试程序、面试礼仪、面试技巧等方面的理论与技巧,开发、构建与拓展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培养学生的就业信心和抗挫折能力;通过邀请企业人力资源主管、专业课教师、有实践经验的专家、学者及知名校友开设就业指导系列专题讲座,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保持良好的就业心态,树立就业信心通过开展技能培训f、就业实习活动和参观企事业单位,提高学生职业素质与技能、实现自我认知,自我积累;通过交流心得体会和就业主题班会等形式讨论和解决学生的困惑,帮助学生正确面对现实;通过创立网上交流平台及时疏导学生情绪;积极开展职业测评、心理测试,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提供科学的依据等等。

五.学生就业社团活动的创新与发展

学生作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直接利益相关人,其主体作用的发挥是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取得实效的前提条件。学生不应该成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被动接受者,高校应当鼓励学生成立以促进就业为导向的学生社团,通过学生自己举办各类就业社团活动,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就业指导工作中来,关注与自身前途密切相关的就业问题,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J。

六、高校就业指导资源共享体系的创新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