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03 11:35:40
导语:在天上的街市教案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初中语文;情感教学;实施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9-061-1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适合个人需要和社会需求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是人类文明的凝聚、内化与升华,是衡量个体与社会文明的重要尺度。情感教育应是教学的根本。正如著名教育家夏丐尊所说:“教育不能没有情感”,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足以看出情感教育的重要性。而情感因素在语文教学中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一、教师要在课堂上倾情投入,让学生的心灵洋溢在浓浓的情感氛围中
1.导语设计首先要能以情动人,让学生缘情而入文
对于导语的设计,很多教师认为没有必要花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精心设计,还不如开门见山地进入课文内容,因此他们的教案中就缺少这一些内容。其实这种认识是片面的,是其自身教学观念的残缺和“惰性”造成的,而一些富有经验的教师就特别注重导语的精心设计,可谓是费尽心思。例如笔者在教读综合实践活动《献给母亲的歌》一课时,并非开头就直奔教学内容,而是在优美动听的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的伴奏下让学生观看一组组平常而又感人的画面:年轻的妈妈正用乳汁喂养孩子的情景;妈妈正为女儿梳头的情景等。这样精心设计的导入语无疑让每一个学生都产生了对母亲的敬爱之情,对这节课内容的延伸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2.在课堂上,要注意通过教师的教学仪态来调控课堂情感氛围
在课堂上,教师的教学仪态对课堂情感氛围的调控是有促进作用的。上课时教师饱满而富有激情的精神风貌就能让所有的学生立刻产生很好地精神状态,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当然教师在讲课时的一个富有表现力的姿体动作,哪怕是一点轻微的掌声、一次善意的点头,甚至在对学生的评价时一个带有肯定性的眼神也都能让学生们因教师仪态的变化而认真听讲,独立思考,让学生处于紧随着教师对课堂节奏的调控而质疑、解疑的学习状态中,这岂不是“无声胜有声”?
当然,无论是导语设计,还是教学仪态,教师的倾情投入绝不是虚假的、空洞的,而是缘自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感悟和对学生学习的高度责任心。因此,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吃透教材,深刻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情实感,也就是说教师自己首先要被文中的语言美和真情实感所陶醉。只有具备这种情感的教师才会在课堂上倾情投入,让自己的心绪随之而喷涌出来,而非伪饰矫情。
二、语文课堂上情感教学中的“情”要以“理”为基点
1.语文教师要根据课文风格来设计课堂教学,让课文中的情感与师生的情感相交融
从风格来说,同样是郭沫若的诗歌,《天上的街市》和《雷电颂》在朗读时的感情基调就大为不同,前者是带有淡淡的愁绪,含蓄而深沉,让读者通过别人的朗读来用心灵去体会诗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朗读时就应用轻柔舒缓而深沉的基调去读,最好是个人朗读;而后者的感情基调就比较高亢、急促和猛烈,因为诗中蕴含着诗人对风雷电的赞颂和对黑暗世界的痛恨以及对光明的向往,同时还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特别是排比和反复手法的运用,因此这首诗的朗诵基调就应是猛烈、高亢而又深沉,节奏鲜明而又别具一格,最适合集体朗读。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确立新的阅读教学过程观,即变“传话”教学为“对话”教学。阅读教学中的“对话”包含着“阅读对话”和“教学对话”。前者是讲阅读是读者与文本的主体之间的对话过程,后者是讲阅读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过程。这种“对话”式的阅读教学,使学生真正成为主动学习的主人、知识得到丰富、创造能力得到提高、个性得到张扬,从而实现对话教学与发展学生素质的有机整合。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的对话教学呢?
一、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进行有效对话的前提
在对话式的阅读教学中,只有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在师生互动中形成体验、探究的教学氛围,这是实施有效对话的前提条件。所以,在对话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享有平等参与对话的机会,不能使一小部分学生成为对话的“主角”,绝大部分学生沦落为对话的“听众”。另一方面,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当发现学生在对话过程中有了独特见解时,教师要及时进行表扬和鼓励,以激发他们对话的热情,让他们从对话中体验到成功的欢乐,从而促进他们认知与情感的协调发展。例如,我教郭沫若《天上的街市》这首现代诗歌,当学生读到诗中的第三节:“你看,那浅浅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宽广。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就有一位快言快语的男生说:“不对,这节诗的牛郎织女和我看到的故事不一样。”“噢,有哪些不一样?”我微笑着问。同学们也顿时来了兴趣。那位男生说:“我看的故事中,牛郎织女被天河阻隔,王母娘娘只允许他们每年七月七日才相会一次。”我非常肯定并赞赏这位同学的发言,并引导同学们讨论诗人修改传说的原因,最后达成共识:诗人这样写是要表达自己对黑暗势力的反抗,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二、师生共同走进文本是进行有效对话教学的基础
阅读教学中的对话,一般是围绕文本中的话题或是文本生成出来的相关话题来展开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和学生都必须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并形成各自的想法和认识。
教师要和文本对话,就要钻研好教材,主要包括两点:一是读,二是想。读,是指反复朗读教材,读出教材的精妙之处,读出自己的独到的发现。想,就是要想―想学生在阅读教材时可能会遇到哪些疑难问题,帮助学生解决这些疑难问题的有效策略有哪些。而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就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认真把课文读好,除了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外,还要求学生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提出自己感受最深、最有兴趣的问题。然而,对于初中学生来说,由于他们生活的经验还不够丰富,文化的积淀还不足,认识的能力还不强,因此,他们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靠自身的努力不能排除的阅读障碍。如果这些阅读的障碍不能得到及时的排除,学生对阅读将会产生畏难的情绪,久而久之,他们对阅读将会失去自信心。为此,教师应该为学生架设沟通文本的“桥梁”。例如:为学生提供相关的背景资料,向学生介绍有关文体阅读的基本知识。这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必要环节,不能因为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更新,而轻易放弃。
三、抓生成性教学是进行有效对话教学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