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大学自动化论文

时间:2022-04-05 00:21:23

导语:在大学自动化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大学自动化论文

第1篇

Laser Scanning for the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09 278pp.

Hardcover

ISBN: 9781405157179

Wiley-Blackwell

George Heritage等编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三维物体表面表征方法一直是描述物体表面特征以及从微尺度到宏观尺度方便理解系统动力学的信息来源。数据收集过去常常通过野外制图技术和遥感技术来实现。近年来,在遥感技术领域里,以激光技术为中心的新型快速获取数据方法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如激光雷达的出现提供给研究者高密度精确数据,它集成激光测距技术、计算机技术、惯性测量单元(IMU) /DGPS差分定位技术于一体,是用来采集精确可信的三维地球信息的一种技术,该技术具有自动化程度高、受天气影响小、数据生产周期短、精度高等特点,在地形测绘、环境检测、三维城市建模等诸多领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应用需求。

本书是一本关于环境科学用激光扫描的论文集。本书借鉴了国际领先专家的经验,回顾了一系列可用的传感器和平台,讲述了数据获得、测量仪器、部署、勘测设计、数据处理的方法,突出了三维数据采集历史上重大技术突破,给出了一些环境领域的应用实例,评价了激光扫描技术在环境科学中起到的作用。

本书包括16篇论文,各论文目次分别为:1.激光扫描-学科的演化;2.三维激光扫描原理;3.激光扫描存在的问题;4.机载激光雷达:测量仪器、数据获得和处理;5.激光雷达数据的统计分析;6.总体数据问题、数据质量和协议;7.可得到碎石表面颗粒尺寸形貌特征的地面激光扫描;8.机载激光扫描-对天然或人造物体进行自动特征提取和处理的方法;9.应用地形学空间分布式数据设置和不同栅格分辨率粗糙度的三维流动数值模型;10.机载激光雷达测量海滩沙粒的数量改变;11.激光雷达在环境科学中的地质学应用;12.激光雷达在考古学中的应用:英国传统经验和教训;13.机载和地面激光扫描用于测量植冠结构;14.大规模河流系统中的水流模型和植被图;15.线状要素的激光扫描测量:考虑和应用;16.激光扫描-未来。

本书第一编者George Heritage是资深地貌学家,英国索尔福德大学环境与生命科学院的荣誉研究人员。他是河流和冰川环境地面激光雷达方面的专家。本书第二编者Andy Large是英国纽卡斯尔大学自然地理专业讲师。

本书写给大学教师、研究人员、环境科学方面专家和研究生。

孙培培,

博士生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第2篇

关键词:毕业设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毕业设计改革与实践

作者简介:张孝远(1981-),男,河南南阳人,河南工业大学电气学院,讲师;吴杰(1980-),男,河南信阳人,河南工业大学电气学院,讲师。(河南 郑州 450001)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4-0197-02

毕业设计是本科教学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是本科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经过三年半的相关专业知识学习后,在最后半年通过毕业设计来对所学知识和相关新知识进行一次综合训练。学生通过完成合适题目的毕业设计能够有效提高自身分析问题以及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得到一定程度的科研训练。[1]另一方面,毕业设计的完成也为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做了一定的准备工作,是对学生实践能力的一次有力锻炼。可以这么说,如果把高校比做“生产”人才的工厂的话,那么毕业设计的质量则关系到“产品”质量的合格与否。

一般而言,毕业设计应有教师指定题目、学生选题、教师指导、学生设计、教师评阅、学生答辩等环节组成。影响毕业设计质量的因素主要集中在前四个环节,即定题选题及教师指导学生设计环节。

一、当前毕业论文定题选题中存在的问题

选题是毕业设计工作的第一步,也是后续毕业设计的基础,选题的优劣决定了毕业论文的质量,关系到学生能否做好毕业设计,也影响到学生是否能按时完成毕业设计任务。由于诸多影响因素,当前在毕业设计选题方面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毕业设计题目超出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所规定的范围

由于教师个人知识结构的差异,以及教师所从事的科研项目的不同,有些教师按照自己的研究兴趣,不加修改地给学生布置题目,带有较大的随意性。这些题目对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考虑不足。这些题目由于偏离了学生所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使得学生已学的知识在毕业设计中用不到,而要做好毕业设计必须要自学其他相关知识,导致学生一头雾水,茫然不知所从,影响了学生毕业设计的兴趣,最终学生无法得到很好的锻炼。

2.选题过于陈旧,不能紧跟专业发展和社会需求

应用型本科院校以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为搭好课堂学习与实际工作之间这座“毕业设计桥梁”,毕业设计选题应紧跟社会需求以及专业的发展,应选择工程应用领域中一些有趣的、难度适中的、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新颖的题目作为本科生的毕业设计题目。当前,由于部分教师缺乏工程实践经验,对所从事领域的工程需求与应用问题了解不够,所拟题目不能紧跟专业发展和社会需求。

3.选题过于复杂,学生经过努力难以完成

毕业论文选题过宽、过大、过于复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难以完成。毕业设计时间通常一般为三个半月左右,学生在最后一个学期还要分配精力用于找工作、考研等事情,实际用于毕业设计的时间不会太长,因此,太难太大的课题使学生感觉无从下手,论文写起来非常吃力而难以深入,从而对毕业设计丧失兴趣,无法得到全面锻炼。

4.选题程序不够合理

当前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人员仍主要采用传统的人工方式进行毕业设计选题,指定教师与所带毕业设计的学生的对应关系,由教师和学生联系后确定题目;在汇总选题后,由各班学生分别进行选题和汇总,学院最终进行毕业选题的分配等。[2]这种传统的方式容易出错、效率低下,且带有较强的强制痕迹,在整个过程中缺少学生的自主性,导致不少学生安排了自己根本不感兴趣的题目,选题过程的互动性不足。

二、教师指导及学生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指导教师数量不足,精力有限以及责任心的缺乏

1999年以来,随着高等教育的规模扩展,各个专业学生的数量都大幅度增加。河南工业大学自从2004年被教育部批准设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本科专业以来,已由2005年首届毕业生的2个班61人发展到现在的6个班195人。学生数量的大幅增长使得现有老师的数量明显不足,笔者所在的电气系现有教师12名,一位老师平均要指导十几个学生,教师精力严重不足。此外,教师还要兼顾教学和科研任务,也不可能时刻将精力投入到学生毕业设计上来。另一方面,不排除个别教师责任心的缺乏,对毕业设计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在整个毕业设计的指导过程中联系学生较少,对学生指导较少,对学生放任自流,显然这样会导致学生毕业论文质量下降。

2.毕业生对毕业设计不够重视,部分同学投入精力过少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3]首先,在整个培养过程中对毕业设计的重要性强调不足,尤其是导师没有激发学生对毕业设计的积极主动性;其次,毕业设计所处的最后一个学期正是学生的择业期,学生将就业作为自己的第一要务,部分学生还要忙着联系考研学校,少量的学生要出国,这些都对毕业设计任务的完成造成较大的冲击。择业的巨大压力使学生不得不把大部分精力放在寻找就业单位上,考研的同学开学前一个月一直在准备研究生复试,对毕业设计的投入不够。相当一部分同学仅用几天时间东抄西拼完成论文,草草了事。而已找好工作的同学由于没有意识到毕业设计的意义,往往存在“反正也已经找到工作了,毕业设计的好坏也不影响什么”的想法,这样他们也不会认真主动地搞好毕业设计。学生为了自己的将来将就业等放在第一位这是无可厚非的,也应该是学校大力鼓励的。然而,毕业设计作为教学环节的重要一环,应该引导学生协调好就业、考研、出国与毕业设计之间的平衡,应让学生对毕业设计有足够的重视。

三、毕业设计改革与实践

上述内容主要从两大方面阐述了当前影响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一些主要因素。这些因素有些是主观的,通过主观认识可以进行改进。有些是客观存在的,需要从机制或制度上进行创新。针对以上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其中很多措施已经达到良好的效果。

1.建立专业毕业设计大纲

毕业设计大纲可以对毕业设计的整个过程进行规范化管理,比如对于定题、选题、教师指导、学生设计进行规范化要求,使得毕业设计有据可依,对毕业设计的一些基本原则进行规定,避免设计题目的随意性。毕业设计大纲的建立可以有效指导教师和学生进行选题,在大纲允许的范围内将教师的研究方向、工程及社会热点需求和学生的愿望有机结合起来,不仅培养了有实际工作能力的企业急需的专业人才,同时也解决了学生的就业率问题。[4]

2.严格选题审核,规范选题程序

在毕业设计的选题上,要以培养学生创新素质和综合能力为目标,既要考虑到题目内容、难易程度、知识覆盖面等是否能满足实践教学环节的基本要求,同时强调其与科研生产实际的有机结合。为此,对毕业设计题目的选择指定以下原则[5]:符合培养目标及教学基本要求的原则;有利于综合能力培养的原则;产、学、研相结合的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依据选题原则,毕业设计课题类型可以规定在如下三类中:基础理论模拟题、研究与探索型课题以及工程实践型课题。通过召开学院的学术委员会,规定选题的范围,培训教学管理员,对毕业设计的题目进行严格把关。组织好毕业设计督导人员,明确督导员的职责,对毕业设计进行开题、中期及答辩各个阶段的检查。

教师上报题目时要说明研究内容、研究手段以及预期的成果等,让学生对题目有大致的了解,避免选题的盲目性。下发给学生之前,组织教师对题目的合理性、可行性进行讨论,避免一些空洞的题目。多次审核修改后再下发给学生。结合电气专业的发展,将以往单纯设计类题目数量减少,增加了产品开发型、实验研究型以及仿真研究型题目,保证了选题的多样性,并要求三年内题目不得重复。建立毕业设计选题信息平台,转变以往传统的选题模式,加强毕业设计选题的互动性,引导学生以自己的兴趣而不是行政指派选题,避免毕业设计选题的盲目性和强制性。

3.提高认识,加强过程指导,采取新媒介强化师生研讨交流

指导教师应主观上充分认识学生毕业设计的重要性,要肯花精力在学生的毕业设计上,从出题到指导都要认真地负责任。在学生做设计之前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对学生讲明毕业设计的目的、作用,从思想上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导师对毕业设计的指导工作要全过程、全方位。在每个阶段要及时对学生提出要求,必须使学生明确各阶段的目标、任务和方法。设计过程中,指导教师每周与学生见面答疑时间不得少于2小时,同时要做好考勤工作。学校也成立了专门的管理和督导机构对毕业设计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抽查。

为保证学生在设计过程中的疑问能及时解决,借助腾讯qq群、电子邮件、微信等新的媒介平台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可以采取评优措施对设计题目和指导效果进行评优,并对获得优秀的指导教师进行相应的奖励,激发指导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采取末位淘汰制让学生有紧迫感

在笔者的调查中发现,当前大多数学生认为毕业设计只是个形式,最终都会过的,对毕业设计没有紧迫感,这与当前大多数高校对毕业设计的宽容态度有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认为自己通过毕业设计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自然就对毕业设计的整个过程不够重视,往往在最后一个月或最后两周内拼凑成设计论文,草草应付差事,这样的设计质量可想而知。因此,应建立毕业设计论文答辩的末位淘汰机制,比如笔者所在的电气学院最近几年就采取最后的6~7名学生不授予学位证,缓期一年。这样使得学生具有一定的紧迫感,适当的压力利于学生更好地完成毕业设计任务,能够使得他们通过努力真正在毕业设计中学到实际的技能与知识,为今后的工作打好基础。

四、总结

毕业设计是学生综合利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的重要实践环节。学生和教师均应充分重视这一过程,对上报题目、选题、开题、设计、论文撰写、答辩等各个环节进行全面的质量监控,才能确保毕业设计的质量,今后还要进一步加强管理,使毕业设计质量更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武卫莉.提高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教学质量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153-155.

[2]胡文艺,张澎,王华军.高校毕业设计选题平台的改革与探索[J].电子测试,2013,(8):182-184.

[3]孙国强,谢照军,卫志农.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选题的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09,(2):113-114.

第3篇

——耿健

耿健,2011年“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获得者,留学白俄罗斯。1979年出生,1998年赴白俄罗斯留学,于2004、2005及2011年分别获得明斯克国立语言大学学士、硕士及博士学位。攻读博士期间,致力于俄语及汉语中不定量数词的对比研究,提出了不定量数词在语言应用中的个性化的问题。读博期间积极参加各种国际学术研讨会,共发表16篇论文,其中有3篇在白俄罗斯国家科学院授权ISSN级别的学术刊物上发表。

漂洋过海,独自在异乡求学、拼搏,其中的孤独感和心酸,相信每一个在外的中国游子都有深切体会。每当这个时候,祖国的关怀、父母和师长的鼓励是支撑我们继续努力的最大动力。离开清华园的4年里,我始终铭记“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勤勉学习,努力钻研,争取能够学有所成。作为留学生中的普通一分子,能获得“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我感到无比荣耀,希望毕业之后能够早日回国工作,为中国的科技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陈振

陈振,2011年“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获得者,留学德国。1983年出生,2005年获清华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学士学位,2008年获清华大学与东京工业大学联合培养项目硕士学位,同年于德国汉堡工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系统与结构合成生物技术用于新型的工业生产菌种开发,已成功地在系统水平上重整氨基酸合成的代谢调控,开发了新型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产赖氨酸的生产菌种。发表了SCI论文5篇,申请欧洲及国际专利4项。

真的很高兴能获得“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更高兴的是祖国对我们这些海外留学生的重视。我将再接再厉,努力工作和学习,争取在学习和科研上取得更优异的成绩。同时我也希望这个奖能够激励我身边的留学生们,大家一起早日学成归国,报效社会。 ——李经纬

李经纬,2011年“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获得者,留学美国。1978年出生,2004年8月赴美国留学,在新罕布什尔大学获得无机化学硕士学位。2007年起在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化学系攻读有机化学博士学位。在美留学期间,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Organic Letters等国际知名学术期刊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主要研究领域是有机合成方法学和天然产物全合成。

第4篇

关键词:学位论文;问题导向;定量化;评审教师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0-0143-02

近几年,我校教学改革不断深入,为了加强和完善大学生学位论文质量评审标准体系,在综合分析所在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评审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及其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结合一系列学位论文指导和评审的实践经验,依次从明确论文评审目的、建立以问题为导向的论文质量评审内容分类与评价指标定量化以及明确评审教师的资格与职责等方面,探索构建了一套完整的、可执行的学位论文质量评审标准体系,有效地提高了我院大学生的学位论文质量水平和毕业论文教学质量水平。

一、学位论文质量评审目的

学位论文是我国高等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中占用学时最长、层次最高、综合性最强、最能衡量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水平的一项科研学术型实践教学环节[1]。根据国家学位条例实施办法的规定,学生要提交毕业论文并通过答辩后,才能取得相应的专业学位。然而,近些年来的大学生学位论文质量在受到因大众化教育扩招带来的学生文化素质和教育需求的层次化和多样化、不断变化的就业形势以及学校在毕业论文教学管理机制等方面的影响,普遍存在研究水平低、选题陈旧不当、内容抄袭拼凑、写作表达水平低、文本格式不规范等各种问题[2,3]。

论文质量评审标准对于教学管理者、指导教师、评审教师和学生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方向指导和约束作用。因此,制定大学生学位论文质量评审标准目的,应从与论文质量相关的各责任主体进行统一规定和规范,实现全面论文质量教学管理目的和目标。(1)教学管理者:评价检验高等院校教学管理者在学位论文质量监控体系的系统性、有效性、执行性和满意度等方面的教学管理能力水平。(2)指导教师:评价检验导师的论文教学能力水平和责任心,确保严格按照学位论文质量评审标准要求进行正确、准确地教授和指导,调动和激励导师的工作热情和高度责任心。(3)评审教师:评价检验论文评审教师在执行论文质量评审标准的能力水平和责任心,确保评审教师严格依照论文质量评审标准及其指标要求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打分,杜绝评审过程中的因人主观偏向性、学术能力偏差、评审流于形式等问题而在学生及其导师中带来不良影响和消极作用。(4)学生:评价检验学生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理论知识和技能的综合素质能力以及初步掌握基本科研程序和方法的学术科研能力水平,这应该通过纸质版的学位论文质量和学生答辩质量两个方面进行综合评定。

二、基于问题导向的论文质量评审指标体系

当前我国大学生学位论文质量评审标准仍普遍存在着评审目的不清、定位不明、指标分类不当、评价指标过于笼统单一、指标权重分配不当、评审过于主观化和简单化等一系列的问题,这也是导致大学生学位论文质量不断下滑问题的根源性因素。

基于问题导向的论文质量评审指标体系在改善解决当前大学生学位论文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及其影响因素上具有针对性、目的性和更好的实践效果。在本科生学位论文质量的指导评审过程中,本文总结本校学位论文中存在的各种不同类型特点质量问题,并结合我国国内教育工作者已发表阐述的相关论文质量问题,提出了如表1所示的学位论文质量评审指标体系及其重要性排序,其中非常重要的评价指标是论文关键内容解答、论文仿真实验解答、论文方案技术路线解答、论文内容率、论文写作表达质量、论文文本格式规范共6项。

论文质量评审指标权重的确定应该以大学生学位论文质量评审目的为导向,尤其应重点关注学生的论文答辩质量和书面论文质量两个层面的教育教学目标。其中,论文答辩质量可以通过“论文关键内容解答、论文仿真实验解答和论文方案技术路线解答”三个评价指标来体现学生在论文研究深度、技术难度、内容理解掌握程度等方面的基本科研素质能力,而书面论文质量则可以通过“论文内容率、论文写作表达质量、论文文本格式规范性、文献格式规范性、答辩报告完备度”等6项评价指标来体现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水平和对待论文的认真态度。因此,表1列出的12项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是在综合了本校学位论文教学管理目标和论文质量评审目的的基础上,采用主观赋权法而确定,其具体的指标体系权重确定的运算过程就不在此详细介绍了,因为主观赋权法已是广泛普及的一种通用性方法。

三、论文评审教师的资格与职责

评审教师是大学生学位论文质量评审标准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学位论文质量评审标准能否得以正确和准确地进行论文评价的关键环节。在现实中,学位论文评审结果有时会引起学生和指导教师的质疑和不认同问题,甚至还会发生学生申诉的特殊情况。究其根源,评审教师在学术水平和责任态度等方面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偏差,这种不良的论文评审行为和结果会在学校师生中造成非常不好的消极影响和不健康的教学氛围。为了彻底解决和避免此类不公正的论文评审问题,应明确制定以下有效措施:(1)论文评审组的人数原则上为5人,人数过少不利于评审结果的全面性和客观性。(2)论文评审教师应具有思想态度端正、责任心强、良好的科研教学水平或博士学历以上等基本资格条件,但评审组长的资格应在具备基本资格条件的基础上,还应具有副教授以上的职称,且近3年内在学位论文评审中无重大过错等问题的关键条件。(3)评审教师职责要求应正确、准确的理解和掌握大学生学位论文质量评审标准要求与评价指标,做到有理有据、客观公正地给出学生及其导师都能接受或满意的论文评审结果。一旦出现论文评审结果有争议的情况,评审组长担负相应的解答或解释工作,且对错误评审结果应该负较大的教学事故责任。

四、结语

学位论文质量评审标准是有效评价我国高等院校大学生毕业论文质量水平的重要技术依据。针对当前学位论文质量评审中常见的评审内容分类简单、评价指标定性化和主观化等问题,文中在结合重庆邮电大学自动化学院的本科生学位论文质量评审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明确论文评审目的和评审教师资格与职责,改革建立一种以问题为导向的论文质量评审体系分类内容和评价指标定量化,为指导教师和评审教师的教学评审工作提供了有效的方向指导,并切实有效地改善了大学生学位论文的质量水平。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Z].教高厅12004214号.

第5篇

Abstract: Automatic Control Principle is an integral part of automation specialty. It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ore content, strong theory, and students generally feel difficult to study. Combined with years of teaching reform, with the help of excellence course construction plan, we build a set of student-oriented normalized dynamic teaching system with diversified teaching and comprehensive teaching platform, focusing on inspiring the creative thinking. It effectively improves the teaching effect.

关键词: 自动控制原理;卓越课程;动态;教学改革

Key words: automatic control principle;excellence course;dynamic;teaching reform

中图分类号:TP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9-0213-02

0 引言

为较好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其自觉学习、主动发现问题和积极探索问题的能动意识。江南大学借鉴苏格兰经验[1],设计并启动了“卓越课程”的建设工程,《自动控制原理》作为专业核心课,被列入第一批卓越课程的建设项目。一年的实践证明,卓越课程深受学生欢迎,能够调动起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输入型的学习转换为输出型的应用,把被动应付性学习转化为主动创造性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和创造的主体。

1 目标要求

课程建设是教学改革的突破口,也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江南大学卓越课程的建设宗旨,就是支撑和实践国家人才培养的卓越计划和课程本身的价值标准,通过不同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提升其学习期望,帮助其储备基础知识和实践经验,使之成为能为社会做贡献,博学而有责任心的现代人才。《自动控制原理》卓越课程的建设目标就是,以启发性、主动性、趣味性、实践性为原则,结合本课程特色,追求高素质、创新型和工程型人才培养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全部教学过程,使学生能够掌握基础知识、追踪科技前沿,开发创新思维,学会把课本、课堂的知识用于实践和工程设计。以课内、外结合,师生换位互动和产生问题为驱动力,以理论基础、实例分析、实际应用为基本点,使教学过程能真正发挥引导和启发作用,把被动灌输性学习转化为主动探索性学习,以增强课程魅力,提高教学效果。

2 实施办法

《自动控制原理》卓越课程的实施过程,在遵循江南大学卓越课程建设要求的基础上,结合本课程特色设计实现方法。具体如下:

2.1 组织措施 成立卓越课程建设小组,由教学经验丰富的副教授及以上职称教师承担,采取30人左右的小班授课,每个班级又分成5~6个学习讨论小组。我校自动化专业的5个班级同时开设卓越课程,教学队伍由7位教师和5位研究生助教组成。7位教师中,5位分别为5个班的主讲教师,负责课程内容的组织、课堂教学和答疑,1位教师负责网络课程建设和网络答疑,1位教师负责实验和实践活动的内容组织和指导;要求5位助教参与讨论课的学习,同时负责批改学生课外作业,协助教师分别负责5个班学生实践活动的指辅导、检查和督促。每个班级的教学活动由主讲教师统一负责管理。

2.2 教学方法 为做到以学生为本,加强能力培养,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积极性,卓越课程的教学活动采用专题式和探究式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2]。专题式教学法是基于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自身特点而设计的。其特点是将课程内容糅合编制成几个专题,由主讲教师精讲。每个专题包括:一个或几个核心内容(观点、难点)目前国内外发展及研究热点在实践中的应用提出需思考的问题和学习奋斗的目标。在教学时注重每个专题的完整性和各专题之间的紧密联系,使整个课程内容紧密衔接,增强了控制理论的系统性。探究式教学是基于反馈控制的基本思想设计的。其特点是师生双方共同参与的一种“双主式”教学,教学研究的重心从知识传授转向能力培养,从重视结果转向重视过程。方法是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针对每个章节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及其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问题,以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讨论为主,在“发现提出问题—思考分析问题—初步解决问题—反馈解决情况—完整解决问题”的闭环探究过程中,通过师生之间的合作与互动,使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和掌握自动控制系统的共同规律,并学会用控制理论的思想方法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同时,能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等方面培养与提高学生的科学兴趣和主动探究能力。

2.3 考核形式 卓越课程的考核注重过程,考核成绩由课堂互动、随堂作业和测试、期末考试等多元化形式组成,以全面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上课听讲和主动发言(10%);随堂作业和测试(10%);讨论探究(10%),以讨论小组为单位由学生自主打分,教师把关;自主学习(10%):包括自主学习的笔记、答辩记录、心得报告或小论文等;实验与操作(10%),由实验指导教师打分;课外实训(10%):包括参加实训的次数、仿真过程的积极主动性,对仿真软件使用的熟练程度、系统设计情况、系统仿真结果、仿真分析能力等,由负责课外辅导的助教打分;课后作业与答疑(10%):包括完成课后作业的数量和质量,以及学生参与答疑的次数和所问问题情况;期末考试(30%)。

3 内容组织

卓越课程的教学要求精讲多练,增加课外学习训练任务,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思考和探索的空间。为此《自动控制原理》卓越课程的整个教学过程共由课堂学习、讨论探究、自主学习、课外实践、课外辅导、课后作业等6大模块组成,以营造开放、协作、自主的学习氛围和批判性的学习环境。按教学计划,本课程共72学时,其中理论教学64学时,实验8学时。另外,按照与课堂教学时数不低于1:1的比例安排课外辅导内容和实践训练活动。每部分的具体内容和所占时数由课程组共同设计,由主讲教师和辅导教师具体负责实施,详见表1所示[3]。

3.1 教师精讲模块 课程的重点和难点由主讲教师精讲,重在使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目前,这部分内容占课程总学时的60%,将逐步过渡到30%。

3.2 讨论探究模块 以学生为主,实行分组讨论,学生自主讲解、自主提问,或者教师启发式提问,学生间互相讨论,老师参与,重在引导和解答,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部分内容占总课时的30%,将逐步过渡到60%。

3.3 课外实践模块 这部分内容主要在开放的实验室完成,是指在教师或助教的指导下,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完成一些课外科技活动,包括基本实验教学、项目教学、系统仿真和科技兴趣活动等。实验教学是以学生为主,通过各类实验电路板、试验箱,完成对所学理论的试验验证,以加强对课堂所学基础理论的理解;项目教学是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或者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大学生创新训练和创新基地项目,或者由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各类创新设计大赛,以锻炼和提高学生科学研究的兴趣和动手操作的能力;系统仿真是在老师或助教的指导下,由学生自我完成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与模拟仿真,以提高使用控制系统应用软件分析问题、查找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科技兴趣活动是专门针对基础较弱、学习动力不足的同学而设计的。凡没有参加以上科技活动的同学自由分小组组成科技兴趣活动小组,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和课题,进行分析、研究和制作,激发学习兴趣。

3.4 课外辅导模块 由教师或助教对每一位学生进行有针对性、面对面的课外辅导,以帮助学生在提高学习能力的同时,扩充知识面。

4 结束语

自动控制原理卓越课程的建设与实施,是一种新的尝试和体验,大大激发和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使学生不但深刻领会了本课程的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而且充分认识了专业基础课的学习价值,掌握了专业课的学习方法,懂得了学习什么和为什么学习的问题,对后续课程的学习是一个极大的促进,因此,有着深远的意义。当然,它需要学校和教师花大力气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各环节的内容设计和组织形式,以尽力展现课程的价值和魅力,为培养创新人才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罗娜.苏格兰卓越课程改革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5.

第6篇

关键词: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转型升级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1-0133-02

广东省《数字电子技术》精品课程于2006年立项建设,以科学的发展观指导教学改革,创导教育创新,以改革促发展,将课程建设主动融入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不断吸收国内外教育教学改革的理论研究与改革实践成果,依托学科建设、结合教学改革与实践促进精品课程的建设。通过网络资源的优质建设、课程体系的科学建设、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的有效改进、教学团队的素质提升建设,及利用网站与实验室共同构建开放的电子系统设计创新平台,支撑各类科技竞赛,推动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培养创新人才等措施,实现了数字电子技术精品课程的建设目标。

自麻省理工学院2001年率先推行课件开放运动以来,实现网络有限开放到充分开放的转变,强化优质教育资源开发和普及共享,是新时期教育教学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1]。因此,教育部于2011年10月、2012年5月,先后印发了《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2011]8号)、《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等文件。将在原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成果基础上,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优化结构,在“十二五”期间支持建设5000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是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项目的组成部分,旨在促进教育教学观念转变,引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推动高等学校优质课程教学资源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共建共享,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

一、《数字电子技术》精品课程的建设

学习和探讨教育思想、教与学理论等深层次问题,分析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倡导教师进行教育教学方法创新。主要有以下四项措施:①分析对教育改革的期望;②学习新型教育教学的理念;③明确新型教育教学理念在精品课程建设中的作用;④结合新型教育教学理念对数电精品课程进行顶层设计。具体建设内容如下。

1.课程资源建设。资源建设方面建设有省级级精品课程《数字电子技术》课程学习网站(http:///xieyun/sd/)。网络资源在原有队伍简介、课程介绍、教学资源(大纲、课件和视频)的基础上,为主讲教师设立专门个人网页;结合各位教师的教改实践,及时更新网上资源内容。教学课件每学年都有更新。

2.课程体系建设。课程体系建设上,强调“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强化实践”的主旨。基本概念、原理、分析和设计方法是课程重点。如何合理、灵活地应用数字集成器件设计实际数字电路是课程的难点。2008年起将一半的实验(8学时)放在FPGA上完成。使实际动手操作、物理性实验和仿真实验,及设计性综合性实践训练有机的结合起来。

3.课程团队建设。课程团队承担我校自动化、电气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和物联网等专业的主干课程的教学任务。团队成员注重对课程体系、课程内容的研究。研究课程内容组织、专业课程设置如何更合理地体现专业特点,实现培养高素质人才目标。为此,分别形成了不同专业的不同课程体系。先后完成省级校级教改项目12项(省级4项),发表教改论文23篇,出版教材4部,获得省级校级相关教学成果奖11项。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团队于2010年获“广东工业大学优秀教学团队”。

4.开展基于网络资源的教学方法研究。利用建设的网络资源拓展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供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团队还建设了“ESDA专题学习网站(http:///xieyun/eda/)”,探索基于网络资源利用的《数字电子技术》自主—协作学习模式[2]。将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有机的统一,依据“资源利用—主题探索—合作学习”,建立起基于网络资源利用的自主—协作学习模式,如图1所示。

5.结合学科竞赛,推进《数字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改革。课程团队人员十余年来成功组织与指导多种学生课外学科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命题强调了基础教学知识与综合能力的结合,设计计算与制作测试的结合,电子技术基本内容与多专业内容的结合,传统器件与新型器件应用的结合。为此,深刻认识电子竞赛对人才培养的深层意义,不但积极组织竞赛,更加重视将竞赛贯穿于平时教学中,将竞赛中遇到的问题放到课程教学中,使课程经历了一个竞赛与教学互促的发展历程。先后有500余名学生完成与学科竞赛相关的课外科研项目100余项,在省级以上电子设计竞赛、“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智能车竞赛、全国挑战杯竞赛中有四十余项100余人获奖。

二、《数字电子技术》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为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思路

按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要求,将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以课程资源系统、完整为基本要求,以基本覆盖各专业的核心课程为目标,通过共享系统,实现由服务教师向服务师生和社会学习者的转变,由网络有限开放到充分开放的转变。

通过分析精品课程存在的问题[3],探讨资源充分开放、服务学习型社会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需求,了解从精品课程到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转型升级必须完成的任务。并且结合此前在建设和应用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对《数字电子技术》精品课程而言,最需要在原有资源基础上,建设拓展资源以增强网络互动性,解决“如何学”、“如何有效学习”的问题。因此,《数字电子技术》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为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策略如下。

1.建设拓展资源,构建精品资源共享课的互动学习平台。结合学校和学院现有的软硬件条件,运用现代网络技术,将“电子系统设计自动化(ESDA)专题学习网站”、“实验教学网络管理系统”作为拓展资源,与精品课程网站有机链接。在原有主机教师个人网页和论坛基础上,增加贴吧模块(包括小问题、大作业等)和Q群模块等交流工具;丰富案例库、专题讲座库、素材资源库等辅助资源;增设专业知识检索系统、虚拟与仿真实验系统、在线自测与考试系统等;构建一个精品资源共享课的互动学习平台。

2.探索精品资源共享条件下的网络学习模式。研究学生知识的构建过程、能力的培养过程和素质的养成过程的规律,充分利用精品资源共享条件下有关知识具备系统性和完备性优势,结合“广工大—Microchip MCU联合实验室”、“广工大—TI DSP联合实验室”、“广工大—Freescale 嵌入式技术联合实验室”、“广工大—Altera EDA/SOPC联合实验室”、“广工大—Xilinx集成电路验证联合实验室”等五个国际联合实验室,共同构建从MCU到ARM,FPGA,再到芯片设计的完整的开放的电子系统设计创新平台。在电子系统设计创新平台上,探索以竞赛作品、实用电子产品和科研工程等为工程项目的基于项目学习方法PBL(或工程教育学习方法CDIO)的网络学习模式,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培养其学习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结语

广东省《数字电子技术》精品课程的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在《数字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中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在转型升级为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中,还需要加强拓展资源建设、互动性建设,并且探索新形势下的网络学习模式等。

推进精品资源共享课,还涉及许多问题,比如学校办学自、办学理念、知识产权、教师教育自等,所面临的挑战是多方面的[4]。借用哈佛大学迈克尔·桑德尔教授《公正课》的结束语:学习的本质,不在于记住了哪些知识,而在于触发了你的思考。

参考文献:

[1]石道元,韩英锋.崭新的使命:从精品课程到精品资源共享课[J].重庆航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9(15):13-17.

[2]刘冰茹,夏益民,谢云.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数字电子技术”课程试验改革.2006全国教育技术会议论文集,2006,(11).

[3]陶明华,万茓,张玲玲.精品课程建设和应用现状调研问题分析及对策[J].中国科技信息,2012,(10):234-236.

第7篇

[关键词]教学服务;教学资源管理:现代教育技术管理平台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1)01-0073-04

一 现代教育技术服务面临的新需求和挑战

今天绝大部分高校的“教室”,

硬件配置上已早就不止是黑板、粉笔和桌椅。电脑、网络、投影机、幕布、有线或无线麦克风、网络中控讲台、监控等设备已经成为一间基础多媒体教室的标准配置。

在各类专业化教学环境中,为了满足不同教学需求,还配备有专业的电子白板、语音教学设备、远程教学设备、同声传译设备、公共机房电脑以及相关管理软件等丰富的软、硬件设施。现代化的课堂授课已经逐步呈现出教学手段多样化、数字化的新特点,教育技术的辅助作用也从原来单一的演示功能逐步发展演变成为现代教学正常开展所必需的基础性技术支撑平台。

所有这些信息技术和教学设备的使用都极大地丰富了授课的手段,提升了教学效果。然而由此,也带来了高校教学和资源管理中的一系列新的问题,例如:

・为师生提供服务的“客户”关系管理问题;

・排课遇到的设备需求匹配等新问题;

・培训和协助任课教师和学生使用设备;

・维护与更新问题;

・教学设备的性能改良与人性化设计;

・教育技术工作人员与服务商之间的沟通、评价问题;

・教学资源的资产管理问题:

・设备故障的紧急响应与处理;

现代信息技术教学的蓬勃发展在为师生们带来更高效、更丰富、更及时互动的教学环境的同时,也对广大的现代教育技术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急剧增加的教学资源,如何更加科学、有效地进行计划和安排?面对数量不断增多、复杂度不断增加的教学服务需求,如何更好、更及时的提供服务响应?对于教学和会议的技术支持工作中经常发生的紧急突发状况,如何更好的安排即时响应和应急处理?

这些问题正是现代教育技术服务工作者在信息化发展的新形势下亟待解决的重点和难点,如何充分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进行大胆尝试和改革,给出能够提升高校教学保障工作质量和效果又富有创造性的解决方案,需要我们在摸索中实践前进,不断探讨现代化教学服务管理的适应性模式。

二 运用各项信息技术构建教学资源服务管理平台

表面上,诸如资产管理、排课管理等各环节,在高校中都已经存在现有的规章制度和工作流程。然而从教学资源服务实践的实际情况来看,这些管理系统由于传统上归属不同的部门,往往不能及时到位的根据实际需要做出应对,因此,需要有一套机制来协调和整合这些现有的管理流程,以便能够充分发挥现代化教学资源的作用。为此,作者引入了构建“教学资源服务管理平台”的概念。

1 构建教学资源服务管理平台的现实意义

从实践的角度出发,引入教学资源服务管理平台的意义:

(1)首先,从理论上提供一个全面科学化管理和评价现代教育技术服务工作的设计依据。按照AECT(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的最新定义,所谓“教育技术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对有关的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目前在教育资源管理中普遍使用的工作记录的方式难以对学习资源的利用绩效进行系统性的评价,如果采用平台进行统一管理就可以提供这样的一个评价手段和依据。

(2)其次,引入平台能够为教学资源管理实践提供一套切实可行的参考操作方案。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飞速发展引发了许多原有的服务管理机制的不适应性问题,搭建教学资源的服务与管理平台以适应新的发展形势,可以将我们的实践工作提升到一个全面“科学自动化”的层面上。

(3)最后,通过一个统一的平台来完成教学资源的服务管理将是教学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信息技术与现代教学的不断发展,现代化教学的服务需求不然呈现更加多样化、复杂化、专业化的趋势,只有通过提供统一的教学资源服务管理对教学资源进行完整的统筹与规划,才能够解决或缓解资源冲突、多头管理等现实的问题,同时将现代教育技术服务现有的传统离散事件记录型的管理方式转变升级为适应新形势的数字化监控预警型的信息管理模式。

2 教学资源服务管理平台的逻辑架构

依托互联网和校园网的强大支撑,利用计算机软件并结合多媒体等教学设备的中央控制系统的软硬件设计以及远程管理技术、移动通讯等各种软硬件信息技术,通过构建一个综合性的教学资源服务管理平台(逻辑架构如下图1所示)。

把教学设备服务包括设备使用需求申请、使用计划安排、设备准备和检测管理、课前自动启动运行、故障提示与处理、设备课后关闭、设备维护、紧急事件处理、设备预警措施等在内的各个环节统一协调成为一个整体的自动化流程,同时融合师生服务客户关系管理、设备更新升级管理、教育技术工作人员与服务商之间的沟通、评价问题等方方面面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以期提出一套适应当前新形势要求并能够涵盖现代教育技术服务工作各个方面、沟通协调各相关主管部门的、具有实际可操作性的自动化、信息化的管理规范与流程,努力提升教学设备管理服务的规范化程度,减少跨部门横向沟通的障碍,从而取得专业化的优势,改善教学资源管理工作的效率、质量和效果,为高校教学服务管理支撑体系的构建做出一些有益的尝试。

由上图不难看出,所构筑的服务型教学资源管理平台,其最内部的是服务团队,然后由平台的各个功能模块来完成多媒体、语音教学、公共机房等各类教学设备的驱动和管理。反观一般传统的结构:“服务人员一设备层~教师学生”,现在通过平台的各个模块有机的将设备和服务团队融合起来,形成“服务设备团队一管理平台一教师学生”协调统一的机制来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服务。

3 预期计划解决的主要问题

前文列出了关于教学资源管理中涉及的诸多问题,在现有的实际工作中大家强调和探讨较多的都是解决设备升级改造等“硬实力”的问题,但笔者认为:对于如何有效进行教学资源的综合管理和服务这样的“软实力”问题的探讨,特别是解决教学设备的综合管理及有效利用的问题,是使得硬实力能够事半功倍地发挥出效用的关键。因此,我们希望教学资源服务管理平台将主要用于解决现代教育技术服务工作中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以一个统一的整体面向师生服务,即可以弥补服务中由于不同部门归属带来的“真空地带”,又可以更加方便教师及时掌握教室与设备安排或调整情况,快速获得直接服务人员的聪系方式,最大限度降低服务等待的发生率和时间、节约联系时间和改善服务响应效果。

(2)通过平台可以更加方便灵活的对每一节课的教室

和多媒体设备、计算机设备、语音设备等所需要使用的教学资源进行统一合理的配置,一方面避免资源重复安排冲突,另一方面最大限度的避免设备使用的不均匀现象,优化资源分配,进而保证设备的更新换代时间并减少故障率。

(3)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动化管理的优势,把设备开启、检测等工作利用平台在上课前进行预准备,减少教师和学生的操作从而降低培训的难度和强度,同时减轻师生额外学习设备软硬件操作的负担。

(4)利用不同设备的使用频率、故障率统计数据,可以分析各种类型的教学设备实际受欢迎程度、使用频度和质量等,为后续的教学资源的扩充、更新换代以及新建项目的设计规划工作提供有力的参考依据。

(5)为后续设备采购招投标和供应商选择提供第一手的历史参考信息和资料,改善目前绝大多数情况下仅凭印象打分的主观模式。

(6)利用平台的数据库既可以为资产管理部门及时提供相关数据又可以方便使用部门的管理操作。

(7)利用平台的预警系统可以提高教学服务过程中紧急突发事件的响应速度和处理能力。

三 服务管理平台的主要功能模块设计

下面,我们就针对日常教学设备的使用管理需求,概要地对教学资源服务管理平台的主要功能模块进行设计:

1 主要系统构造

教学资源服务管理平台将具体由教室/设备资源计划模块、教学设备远程中央控制模块、设备常规维护模块、教学资源使用情况综合统计分析模块、服务商沟通评价模块以及人工干预机制六大主要模块构成,形成信息之间通畅、快速地相互流转和通讯,力求达到响应“零延迟”,服务“无障碍”,统计“自动化”的效果。

2 教室/设备资源计划模块

师生通过包括教务排课系统、人员申请等各种方式提出教室/设备的使用申请,由系统自动根据使用申请的特点、设备使用需求匹配相适应的教室和设备,并经过人工调整和确认形成设备使用计划。

3 设备使用管理模块

(1)教学设备远程中央控制模块

当确认设备使用计划后,设备远程中央控制使用模块将根据系统统一设定的或者单项计划独立设定的提前开启时间自动开启设备,进行提前检查操作。如果设备开启出现异常,将由系统返回一个异常信息给设备管理服务器,在控制室的工作人员就可以根据这个信息进行相应的操作。如因设备故障等原因发生教室或设备使用更改情况,可及时在平台中进行记录和调整,相关部门自动获得通知。

(2)设备常规维护模块

由系统统一设置每周的设备自检时间,到自检时间后将由控制中心统一发送设备启动自检信号并开启设备进行自检操作。对于有异常的设备,系统提示进行远程处理或人工干预操作。由工作人员根据实际的情况进行相应的检查和操作。维护情况及故障维修由系统进行记录存档实施跟踪。

4 设备采购规划模块

(1)设备更新到期预警提示

根据设备的使用年限、额定使用时长等数据参数自动对比设备已经使用的时间,对于已经达到或超过80%和90%的设备分别提出提示和警告操作,为设备采购工作的规划和准备提出参考依据。

(2)设备采购方案建议

根据需要采购的设备类型,例如投影机、多媒体中控设备等,按照不同指标排列出各个厂家以及产品型号的优先顺序。比如可以分别按某一型号的投影机设备使用故障率由低至高或者按照服务综合评分由高到低进行厂商的排序显示,给出采购的参考方案。

5 风险管理与预警设置模块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软、硬件设计缺陷和可靠性等导致的设备故障或因操作不当导致的系统不能正常使用又或者因误操作而造成的故障时有发生;病毒发作和黑客攻击引起的系统瘫痪防不胜防;包括电源波动、温湿度异常、雷击等外部环境对计算机系统的影响或损坏也不容小视。这种种因素增加了教学资源服务管理的工作难度和紧急突发事件预防与响应的必要性。因此,需要在教学资源服务管理平台中引入预防性维护和应急故障处理模块。

我们可以借鉴知识管理的理念和方法,构建教学设备服务与紧急处理的知识保障支持系统,具体包括故障估计与处置预案、事先检查(定期和不定期)、紧急处理(现场维护与替换)、事后处置与改进等全面系统化的保障措施,力图做到“遇到问题有法可查,处理问题快速及时”。

6 统计分析模块

(1)教室,设备使用情况统计

通过平台日常记录的数据,可以很方便的实时地得到每一间教室/实验室/会议室、每一台教学设备的使用总学时数、学期使用率等各项统计数据,教学资源的使用情况一目了然。

(2)设备使用频繁度等应用分析

可以按照不同的分类类型对教学设备资源进行使用频度的统计,得到各类设备使用频度的第一手客观数据,为教学设备规划提供参考依据。同时,通过这样的统计可以对以后的教学资源使用需求进行合理预测和评估。

(3)设备维修率、故障率统计

自动对比每一台设备的使用时间,与设备额定的使用时间进行比较,在达到80%额定时限时进行提示,以减少因为设备老化带来的故障隐患。针对每一台设备自动计算总的或者学期的故障率和维修率等数据,对于高故障率的设备可以考虑提前更换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原因研究和分析。

(4)服务商质量信誉分析

针对单个服务商提供的所有设备综合统计出设备故障率和维修率,然后对各个厂家产品的故障率和维修率进行横向比较,以便在后续的采购决策中参考使用。另外,可以考虑由工作人员对厂家每一次的维修服务进行态度和效果评分,汇总得到一个厂商服务的综合评分,作为招投标的一项重要参考指数。

7 人工干预机制

由于现代教育技术服务的特殊性,有时属于硬件故障需要人员到现场检修或者更换设备,仅仅依靠自动化的网络控制和监控是无法完成全部服务过程的,适当的人工干预机制作为整个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必需的。

四 教学资源服务管理平台的应用前景展望

在2009年暑期,厦门大学利用网络中控集中改造的一百多间多媒体教室运转近一年来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效。上课师生对于这样集中管理的新模式带来的高效率与良好服务体验反响热烈,由此减少了无效劳动,更带来了技术人员服务的更加专业和高效。这是一次对于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教学资源管理效率与效果的初步尝试和良好印证。

我们相信,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与优质的服务理念有机的结合形成一套完整的教学资源服务管理体系,必将在教育资源的计划、使用、维护、统计、规划等各方面带来更规范的管理和更优质的服务,将现代教育技术的工作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为我国的高等教育创造一个更加高效、和谐的教学环境,并最终取得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赵呈领,王继新,教育技术的创新发展与服务[A],第五届教育技术国际论坛(ETIF2006)论文集[C],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0

[2]洪生伟,教育服务质量管理体系[M],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2004

[3]李东,蔡剑决策支持系统与知识管理系统[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第8篇

关键词: 行业特色; 高校; 文献; 获取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3)03-0040-02

一、行业特色高校及读者文献需求

行业特色高校大多源于上世纪50年代院系调整时出现的,主要根据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整合了全国高校有关专业组建的单科性院校发展起来的。行业特色高校原来由行业管理,后因管理体制的变化,从行业中分离出来,但仍然具有显著行业办学特色与突出的学科优势。[1]行业特色高校读者主要指此类高校教学科研师生。南理工从哈军工炮兵系分建而来,历经国防科委、兵器工业部、机械电子工业部、兵器工业总公司、国防科工委等部委管理,现直属工业和信息化部,具有兵器科学与技术等特色学科和专业,是一所典型的具有行业背景的特色型高校。

行业特色高校在行业科技和学科特色化办学过程中、专业设置等因素影响下,出于自身发展需要,高校依旧保持行业办学的鲜明特色,继续承担着行业技术创新和产业技术升级改造的任务,其教学、人才培养及科研课题、技术研发的重点依然主要围绕和服务于行业发展需要。因此行业特色高校教学科研师生对文献需求主要围绕本校优势学科进行,对文献资源需求也具有鲜明的行业特色。[2]

二、南理工图书馆馆藏资源情况

1.基本馆藏资源

南理工图书馆馆藏资源包括馆藏书刊、中文数据库、外文数据库、多媒体资料、本校学位论文、非书资料平台、CALIS外文期刊网、机构知识库、本馆特色资源等,以教学参考书、科研用书为主体,基本覆盖了学校各个学科专业,如机械工程、化学化工、通信工程、自动化、材料科学与工程、经管与人文、法学等。截止2012年底,馆藏纸质文献中外文图书、中外文期刊213余万册(件),中外文报纸100余种。电子文献资源有100多个中英文电子文献数据库,中外文电子文献(含电子图书、期刊、科技报告、会议录、标准、学位论文等)600余万种。

2.馆藏资源特点

南理工图书馆馆藏资源建设相对集中于兵器行业核心。学校兵器科学与技术学科排名全国第一,作为学校特色学科,馆藏资源的特点集中表现在对兵器类文献资源的采集和收藏,在兵器学科领域积累大量特有的文献全文资源,形成了丰富的兵器类文献资源,其种类和册数的拥有量以及文献收藏的时间跨度都位居前列,这是学校在多年行业办学过程中积累的优势文献资源,为学校创新发展和人才培养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基础。

3.特色馆藏资源

南理工图书馆通过长期的建设与发展,构建了集多种文献类型、多种载体为一体、纸质及电子资源相互补充、自建资源与共建资源共同发展、相关学科资源协调发展的军工文献信息保障体系。目前,收藏有中外文纸本型军工文献共6200余种,1.5万余册,相关电子数据库资源50余个,主要涉及兵器、航空、航天、军工电子、核能及船舶六大领域,包括国家军用标准数据库以及自建国防科技文献特色数据库等数字化文献资源系统。作为中国兵工学会全国唯一一所文献定点收藏单位,实现了中国兵工学会及其分支机构产生的纸质及电子文献资源的全套完整收藏。特藏中国兵工学会主办和出版的十几种科技或科普期刊,及其下属40余个专业委员会所主办学术会议的会议论文集。

三、文献原文获取途径分析

通过对行业特色高校师生对文献需求分析,可以看出,此类读者需要具有自身行业特色的文献。为满足行业特色高校教学科研师生对文献的需求,不仅需要基本的常规途径和方法,而且需要建立新的途径。

1.本馆资源使用

(1)查阅图书馆的纸质文献

尽管数字图书馆迅速发展,数字资源比例不断加大,但纸质文献仍会长期存在。读者可根据书名、期刊名称、论文名称或掌握的其它相关信息,通过南理工图书馆主页上的馆藏目录检索系统进行查询。还可通过“南京城东高校图书馆联合体”进行查阅,可实现馆际间的纸质图书通借通还。

(2)利用图书馆的数字资源获取原文

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建设与高校的学科类型密切相关,因此各所高校的数字资源各有特色。南理工的数据库资源能兼顾各学科需要。进行外文文献检索时,读者可先通过SwetsWise外文电子资源整合平台中的篇名查找功能可以检索到相关匹配文章并直接链接到全文(若学校已购买此全文)。

(3)馆际互借及文献传递

信息量的无限增长,读者自身需求的变化以及经费因素的制约,任何图书馆都无法依靠自身的资源来完全满足读者的需求,借助于资源共享馆际互借系统,可弥补单一图书馆数字资源的不足,很多需求就可以得到解决。[3]

南理工的读者可通过下列途径获取本校未购买文献原文。1)国家图书馆。2)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简称CALIS)。3)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简称CASHL)。4)读秀知识库。由海量全文数据及资料基本信息组成的超大型数据库。

(4)网络免费资源

在信息高速发达的今天,网络免费资源也是读者获取文献的重要途径。以下为笔者在日常工作中经常使用的几种方法:一是利用Google 等搜索引擎来获取文献全文。二是利用电子论坛获取原文。综合性学术论坛如博研联盟等;专业学科性的论坛如中国科学论文在线系统等。三是利用国内外专利网站。如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美国专利、欧洲专利局等。四是E-mail作者。EI、SCI 等文摘型数据库均提供作者的E-mail地址,这为向作者索取原文提供了方便。

2.其它途径

行业特色高校的特点就是与行业联系紧密,行业高校或研究所等都注重自身特色馆藏资源建设,因此行业特色高校图书馆应加强与同类高校或行业研究所等馆藏机构合作,通过建立行业性图书馆联盟建立良好沟通合作机制,促进馆藏资源利用和共享,以满足本校师生对文献资源的获取需求,促进学校教学和科研发展。[4]

在兵器行业领域,如北理工、中北大学、北方科技信息研究所,西安近代化学研究所(兵器工业204所)等,都积累了具有行业自身特色文献资源。中北大学自建数据库,如兵器科技视频、机构、专家、图片、专著、学术论文等数据库。北方科技信息研究所,隶属于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是兵器行业唯一从事科技信息和图书出版的研究所,文献资源建设突出兵器和国防特色,馆藏资源100万册(件),兵器科技出版刊物包括专业核心期刊《情报理论与实践》和《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以及《现代兵器》、《机器人技术与应用》、《电脑自做》等科技读物。西安近代化学研究所(兵器工业204所)技术图书馆经过多年积累,收集以化学化工、火炸药领域的为主,兼有其它各类专业书籍及国内外各类专业会议论文集。与火炸药专业有关的其它各类技术报告、专利等2万余册。历史悠久、馆藏系统文献资料参考价值极高。对兵器火炸药行业科研生产起到重要作用。

这些单位资源丰富,可以“服务国防、资源互补”为目标,依托成熟的系统平台,充分利用各成员馆藏资源和便捷的网络环境,建立原文传递、馆际互借、资源协调中心,帮助读者方便、快捷地获取更多优质文献资源,为教学科研师生服务。

四、结束语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行业特色高校读者对文献资源需求和利用将更加广泛和深入,将不再满足于图书馆提供的一般性文献获取服务,图书馆应建立高效的机制,提供问题解决的核心内容方案,及多途径便利获取文献原文的途径。因此行业特色高校图书馆,不仅要加强特色资源的建设,更要建立广泛获取同行业机构文献资源的有利途径和方法,做到服务个性化、机制便利化、途径多样化,满足不同层次需求,适应行业特色高校发展的需要,为行业特色高校读者提供比较专门、系统、完整的服务。

参考文献:

[1] 李爱民.行业特色型高校研究现状评述[J].中国高校科技,2012,(10):54-57.

[2] 张长宽.行业特色高校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N].中国教育报,2008-01-21(006).

第9篇

关键词:继电保护;模拟保护;微机化;课程改革

作者简介:王思华(1968-),男,江苏南通人,兰州交通大学自动化学院,副教授;赵峰(1966-),男,上海人,兰州交通大学自动化学院,教授。(甘肃 兰州 730070)

基金项目:本文系兰州交通大学教学改革项目资助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423.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1-0058-02

由于电力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及保护算法的不断发展,微机保护已经得到了普遍采用,尤其是近年来测量、控制及保护技术的融和,新建的变电所和发电厂其二次系统一般都安装了综合自动化系统。在对老变电所和发电厂的改造过程中,遇到保护设备的更新,无一例外地都采用了微机保护装置。因此,随着模拟式机电型保护装置退出和二次设备的不断更新,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装置的微机化已基本形成[1-2]。面对这样的技术现实,结合目前继电保护教学方面教材特点,如何让学生在几十学时里,既能对继电保护的基本原理掌握好,又能对微机保护装置有所掌握,这是摆在广大继电保护教师面前的一个比较大的现实问题。为了能解决和应对这个难题,对继电保护教材和教学内容的调整势在必行。

一、保护的微机化对传统继电保护的影响

目前,在现有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教材中,大多数教材在讲述保护的基本原理的过程中,一般是结合模拟型继电器来分析保护原理,尤其是机电型继电器,这样就花费了大量的篇幅用于分析介绍继电保护装置和传统继电保护的二次电路[3]。当然通过传统的机电型保护的动作过程来让学生学习和掌握保护原理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学生也容易理解,问题是在理解完了保护基本理论后,如何让学生来认识微机保护,这在大多数教材中并没有体现。而是对具体模拟电路或机电型保护元件参数的选择、元件老化、频率变化、过渡过程、管压降(门槛值)、非线性问题等进行讨论,不同类型的继电器,其动作原理是不同的,结构也不同,特别是用机电型继电器来实现较为高级保护,其结构尤为复杂,学生要掌握它很不容易,同时调试应用都不便。而微机保护,无论其功能如何,其硬件构成基本相似,无非是CPU及其扩展电路有所不同[1]。因此上述那些要讨论的因素就相对涉及较少(或不存在)。由此可见,保护的微机化对继电保护的教学内容影响很大。下面就继电保护的课程内容进行讨论。

1.电流保护的影响

电流保护单元是继电保护课程的一个最基本、最重要的单元内容,也是在实践中应用最广的内容,通过这个单元学习让学生对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学好、理解、掌握和应用尤为重要。在目前大多数继电保护教程中,在讲述这一部分原理时,大多采用模拟型器件来讲解保护,比如电压、电流、时间等机电型继电器或晶体管型继电器组成的保护电路。对于机电型继电器,通过它们来认识继电保护是比较直观的,对于学生刚接触继电保护是有好处的,其本身原理、结构简单学生容易掌握,而对于由晶体管构成的继电保护,相对来说结构要复杂些,尤其是对电子电路没有学好的学生,让他们通过晶体管保护来理解继电保护的原理难以可行。而目前电流保护装置基本是微机电流保护,它与传统的电流保护的组成结构有本质的区别,学生在学好电流保护后对微机电流保护装置不会用,不会整定,不会调整。

2.功率方向和距离保护的影响

功率方向保护及距离保护是一种较高等级的保护,其基本原理比较容易掌握,但其模拟器件的原理比较麻烦,一般的教材中花费了比较大的篇幅去介绍,如模拟式方向元件一般在线路出口相间短路时有死区,为防止在死区内短路时保护装置拒动,一般都利用RLC回路的谐振对故障前的电压相位实现记忆,记忆时间一般为70ms左右。如记忆时间过长,由于RLC回路的振荡频率与系统频率的差异,会使得记忆电压与故障前的电压有相位差,这样可能导致反向出口短路时误动。在模拟式方向阻抗继电器中为克服出口两相短路的死区,还加入了第三相电压,其目的是在出口两相短路时保证极化电压能保持与故障前的电压同相。这些问题可以很方便在微机保护中利用算法加以解决,基本不需要什么硬件。再如阻抗继电器的接线,为了保护证接线的灵敏度和测量准确问题,提出了“阻抗继电器的接线方式”,微机式的距离保护是作为一个整体引入三相电流和三相电压,不再借用电抗变换器参数的调整来改变整定阻抗和整定阻抗角,故没有由于电抗变换器的特性(转移阻抗)变化而导致的动作阻抗下降的问题,也就是说不存在精确工作电流的概念(只有A/D变换的分辨率问题)。

3.变压器保护及发电机保护的影响

在变压器及发电机保护的单元里,其保护的核心是差动保护问题,大多数教材中主要是以BCH2型继电器作为差动保护的元件来介绍的,这种模拟元件主要问题是结构复杂,另外接线和动作的整定调整十分不便,而微机差动保护一般是带制动的折线型保护,它对接线形式没有太多的要求,是一种整体接线方式,对于不同的方式它由软件来进行运算分析,消除角度误差等因素的影响,另外整定不需要算出相应的元件的动作匝数及制动匝数等,而且整定通过良好的界面来进行,方便易于实现。

二、课程教学的改革

电力系统教学改革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有限时间的学习,掌握保护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能够自主进一步深入学习或应用继电保护的原理去解决电网中的实际问题。

1.课程改革的思路

继电保护课程的改革以基本原理为主,包括保护的基本原理、保护装置和继电器的基本原理。以模拟保护具体电路为辅,对于复杂模拟电路不作介绍,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保护装置结构以逻辑关系为主。不同型号的保护装置只是实现方法不同,但逻辑关系不变,在模拟式保护中它体现为框图或逻辑图,在微机保护中它体现在程序的流程上。保护装置和继电器的应用举例以微机型为主,可适当兼顾尚未退役用得较多的模拟式装置和常用继电器。在教学的实践过程,应留出适当(不多)的时间,介绍当前继电保护最新的技术和原理,同时鼓励学生课后自主实验。

2.课程改革的具体方法

(1)教学手段的改革。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手段十分关键,教学手段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就是说能否抓住学生。目前常用的教学手段主要是板书式教学、多媒体教学及讨论式教学等。这些教学应该是经过长期实践,证明是可行的,但对于不同的教学内容如果采用一种方式效果不理想,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因此需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合理采用不同的手段进行。比如在讲解算法时,需要数学的推导,这时笔者主要采用板书式教学,让学生顺着老师的思路进行理解学习,在讲解保护设备时,采用多媒体比较好,让学生一下子了解设备及其一些应用,通过声光一下吸引学生学习保护设备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动力和对新设备的认知。再如对于故障的分析学习,笔者采用讨论法进行,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学生的思考及参与能力。因此,合理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因素。

(2)教学内容的改革。

1)继电保护教学内容的改革。继电保护教学内容改革是核心,没有一个好的内容,无论怎么改都不会成功,问题是继电保护的内容很多,怎么从众多的内容中选取是关键所在。笔者认为内容的改革需遵循够用、发展、创新这样的层次展开。所谓够用就是继电保护内容要包含基本的保护理论原理,比如常规的电流保护、功率方向保护、距离保护及差动保护等,对于这些原理的学习要完全掌握。对于利用传统保护构成的装置的学习,要简单化学习,不必对具体的器件及复杂的模拟电路进行分析,如功率方向元件的幅值比较、电压相位的记忆、变压器差动继电器匝数的调整等电路,主要是理解整个保护的逻辑关系,这样学生容易掌握理论,又不至于陷入对模拟复杂电路的理解。所谓发展就是继电保护的理论学习要与时俱进,对于目前不用的一些陈旧理论要敢于删除,对于新的理论要补充。由于微机保护的大力发展,许多过去用模拟电路难以解决的问题,通过算法却很容易解决,如功率保护的接线形式,差动保护的接线等问题。这些问题在模拟保护中靠装置的反复移相变换进行解决,其理论比较复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不好。现在只介绍一个过程和处理的方法,通过算法比较容易实现。当然由于微机保护引入,保护课程发生了大的变革,这要求学生需要更多的知识面,比如计算机、通信及较高的数学知识。这些知识虽然在基础课有所学习,但并没有相关的应用。因此,如何将上述相关知识应用到保护原理中,这对学生又是一个问题,所以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强调保护的结构及逻辑关系,并对常用算法进行推导分析,引导学生进行数学理论的应用,注重微机保护模块的学习。

2)继电保护相关课程内容的改革。与继电保护的相关教材有 《继电保护原理》、《微机保护原理》、《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自动装置》,这几门功课的内容重复和交叉,比如在《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这门课中,涉及到微机保护的数据采集单元,微机保护的相关算法单元,这些内容又与《微机保护原理》的数据采集单元及保护原理相重叠。这几门课程如果独立开设,既耗费了很多学时,又不利于学生理解这些课程的相互关系和相关课程整体意识的构建,所以应统筹考虑和选取教学内容,以适合工作岗位的需要,对继电保护密切相关的课程在教学内容上,课时上尝试进行大幅度地整合。

(3)实验的改革。本科“继电保护”教学必须与工程实践结合紧密。继电保护是比较难学的课程,其原因在于继电保护技术涉及到电力系统的运行、稳定、安全以及一、二次设备的技术细节,同时,其本身也是一门包含高深理论和最新科技的工程技术学科。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继电保护的实验教学尤其重要,它是“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课程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验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教学的内容,而且可以让学生掌握必要的工程技术、测试方法、先进设备和学科的基本研究方法,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实验技能和创造性,所以必须要重视教学实验环节。

1)实验室的建设更新。目前传统继电保护以继电器为主的继电保护实验室一般都已具备,通过传统实验可以使学生通过实际的保护二次接线的训练,清晰直观地观察保护动作过程和现象。此外在保护实验中可灵活模拟各种二次接线错误,然后让学生根据错误结果分析原因,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还可让学生按实验要求自己设计实验方案、接线、调试实验,使他们的动手能力得到提高。对于初学者来说,通过对常规保护的电气接线、工作原理、动作过程的学习,也为理解微机保护和做好微机保护实验打下良好的基础。另一种就是加强微机保护实验室建设。由于微机保护的接线少,信号质量相对较高,操作过程也相对简单,可以设计内容不同、形式多样的实验内容对学生进行专门训练,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保护测试技能、对滤波及保护算法进行初步的设计,甚至对自己设计的保护方案调试等。

2)改革实验教学的要求和方法。作为工科院校的本科生,工程实践能力是其基本素质,也是社会的基本要求。完善实验环节,积极推进实验教学环节的改革[5]。对于本科继电保护的教学采用任务驱动法,在实践过程中,可以按照电网施工的流程,将一些简单实际的小型工程全程照搬入实验室,老师提供相关的图纸资料,学生们几人一组,按照任务要求,进行保护的施工安装,调试,对保护出现的故障进行分析查找,完成所调试设备的实验报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二次识图能力。另一方面,由于微机保护装置功能强大,它能满足众多实验内容的需要。

(4)考评的改革。考评是检验学生对知识学习和应用掌握一个重要环节,不同的考评制度可以检验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不同能力,因此,要促使学生学好知识,掌握原理,学会应用,需要老师设计好不同的考评方案。考核评价体系的改革要立足于正确引导学生在打好坚实理论基础的基础上,培养和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发挥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6]。从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专业技能的运用、设计性实验及综合性实验的实施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核,加大实验环节的考评比例,从制度上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思维、求异思维的培养。传统考评往往是采用闭卷考试方式,这种方式有它的优点和公证性,但不能很好检验学生动手能力和应用继电保护原理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原理性内容学习采用传统闭卷考试,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能力采用具体实作考评。对于新原理的学习认识采用小论文形式拓展,最后分别设计一个系数求和,完成对一个学生的综合评价。

三、课程改革的结果分析

任何一项改革,最终要经过实践检验,当然教育实践的检验有其特殊性,它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笔者在学校教改立项的支助下,对电气2008级的电气工程的4个班中的其中两个班的继电保护进行了课程内容教学改革,从上课的效果上看,学生上课活跃程度增加,学生对继电保护原理的理解增强,对微机保护设备的认识和实践能手动力大大提高,在课程结束后,请具有现场丰富经验的继电保护工件者根据目前现场对继电保护工作人员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出题测试,最后测试结果成绩分析为两组,见表1、表2。

通过表1及表2的对比,可以明显反映出改革前与改革后的成绩的变化,通过对比和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学生相对更喜欢改革后的教学方式。这也说明了这次课程内容调整和教学方式改革是比较成功的。

四、结论

大学的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一个重要阶段。优化的教学内容,多样的教学方式,合理的实践是培养学生掌握基本原理,引导学生开拓创新及具有一定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重要环节。对继电保护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经过验证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1]许建安.电力系统微机继电保护(第2版)[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2008.

[2]蒋先国.高速铁路四电系统集成[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

[3]罗士萍,顾艳.从保护的微机化浅析继电保护课程内容的调整[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

[4]田有文,孙国凯,周启龙.突出继电保护教学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J].沈阳农业的大学学报,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