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文化交融论文

时间:2022-10-27 00:03:29

导语:在文化交融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文化交融论文

第1篇

1.在职业素质的性质方面,职业素质有显性和隐性之分。如果将一个人的职业素质比喻成一座冰山:冰山只有1/8露在水面,代表一个人的形象、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行为等方面,是人们看得见的、显性的职业素质;而冰山7/8隐藏在水面之下,代表一个人的职业意识、职业态度、职业道德等方面,是人们看不见的、隐性的职业素质。由此可见,大部分的职业素质是隐性的,隐性职业素质决定显性职业素质,显性职业素质是隐性职业素质的外在表现。但是,显性职业素质的养成,不能由某几科课程完成,也不能通过一两次活动就能实现,而是需要具有职业性的校园文化的长期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养成。

2.在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以及职业素质培养方面,应该贴近市场和行业企业的需求。据相关调查显示,毕业生职业素质还不能满足企业不断更新的高要求,造成供求的错位;或者入职企业后,对企业文化不熟悉,很难融入企业氛围,职业发展受阻。因此,需要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尤其是通过校企文化融合的文化育人方式,使高职院校更加重视对学生职业意识、职业理想和职业行为的培养,这种人才培养取向更加贴近企业的生产实践需求,弥合校企双方在人才供应与需求的缝隙。

3.在高职生个人职业素质养成方面,仅仅通过校内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无法形成,只有通过校企文化融合,在职业性校园文化生活中感受企业文化氛围,感悟企业价值取向,认同行业规范,明确职业道德,逐步具备在企业中生存与发展的能力,才能使自身职业素质全面塑成。

二、校企文化融合下职业素质培养路径分析

1.通过优秀企业精神的引领培养高职生的职业素质。从精神文化的层面而言,高职院校学生,不仅要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科学的价值观、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心理品质,还应将企业文化中的精华元素内化为高职生的职业精神。因为职业精神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动力,决定自身的知、情、意、行。为了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学校应借鉴和吸纳企业的价值观、经营理念、行为准则、道德规范、社会责任感、荣誉感等企业精神文化,并将其渗透到学校精神文化的核心理念中去,形成以当下社会和企业需要为参照的价值判断、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从而形成良好的职业精神、职业道德和职业习惯。

2.通过企业化物质环境氛围的营造培养高职生的职业素质。从物质文化的层面而言,物质文化具有直观形象的特征。高职院校应根据办学定位、办学目标和办学条件,建设具有企业特色的校园物质文化,营造企业文化所要求的职业环境,为培养高职生的职业素质创设良好的物质基础。校园楼宇、道路、实训基地、桥梁等硬件设计风格要吸纳企业文化,彰显职业精神;楼、广场、道路等命名要使用杰出企业家、优秀校友名字,体现职业特性。此外,文化软环境设计中要引入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文化理念,校园橱窗、展板、广播、刊物、校园网可专题宣传名企名家或知名校友事迹、优秀企业工作理念,教室和楼道张贴著名企业家的经典言论。学生置身于企业文化氛围,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理解和认同企业文化,领悟职业人的素质要求。

3.通过引入先进的企业管理制度培养高职生的职业素质。从制度文化的层面而言,制度文化主要是对主体行为进行的规范和约束,表现为各种规章以及主体应遵循的理念。在学生日常管理中,可以吸纳采用优秀企业的先进管理经验,将企业管理方法引入到学校制度文化建设过程中,对学生的行为习惯进行矫正和规范,使企业文化真正贯穿到学生的理念和行为中,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领悟企业管理的精髓和企业文化的内涵,养成良好职业习惯。例如,在班级管理中,结合专业特点,按企业对员工的要求制定班规,吸收企业先进团队的管理理念,培养学生的责任感、集体凝聚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在开展文体活动时,按照企业项目管理方式,对活动方案设计进行招、投标;在实训室推行5S现场管理方法等。

4.通过职业性文化活动载体培养高职生的职业素质。从活动文化的层面而言,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对于培养高职生的职业素质至关重要。开展校园文化实践活动,要尽量融入企业文化,遵循自主性、实践性、教育性、职业性的原则,以技能大赛为主线,社团活动为平台,加强与行业企业的交流合作,大力弘扬崇尚实践、精进、诚信合作、创新奉献等职业精神气质,营造职业素质培养的文化氛围。

第2篇

关键词:乡土文化 美术课堂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6.097

《新课程标准》提出:“认识本土文化是学生学习艺术、认识艺术的基础,是他们走向世界的起点。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深入地学习本土文化,从他们的周围环境开始,挖掘生活的美,乡土文化的美。”要求教师将乡土文化融入到教学实践中,本文将针对乡土文化融入高中美术课堂的意义和方法做一简要阐述。

1 乡土文化融入美术课堂的意义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类的社会生活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美术课堂不仅仅要教会学生美术知识,进行单纯地技能训练,更应该将美术课堂视为一种对文化的学习。

高中美术课堂中融入乡土文化元素,体现了现今教育中以人为本,关注学生自身成长的教育教学理念。将人文精神融入到美术课堂,融入学生身边的乡土文化,有利于学生快速掌握绘画技巧,体现了教学活动中的人文关怀。在学生提高知识,掌握本领的同时,也引导学生关注周围生活,有利于学生了解社会和当地的经济文化发展,美术课堂教育也能与时俱进,不断适应多元化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

在高中美术课堂教学中融入乡土文化也有利于对乡土文化的保护。中国的乡土文化源远流长,是广大农村培育和发展起来的,是中华民族得以发展和繁荣的精神寄托,是中华文明区别于其他文明的特征之一。在高中课堂上融入乡土文化,是对乡土文化的承认和重视,是对乡土文化积极的沿承,有利于在全社会范围内增强保护乡土文化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心。所以说,在高中美术课堂中融入乡土文化是非有必要的。

2 乡土文化融入美术课堂的手段

2.1 场景教学法

场景教学法是指采用课堂教学与课外拓展的相结合的方法,带学生走进自然,以野外写生的形式,在自然中体味山川之美,结合实地景物,开展乡土教育。

如《野外的景色多迷人》一课,可以带学生走进自然之中,感受乡土气息,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看,白云下游有挺拔的松树,绿油油的草地,像蓝绸子一样清澈的小河里古灵精怪的小鱼,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吹过指尖的微风、自然中涌动的快乐精灵、空气中弥漫的花香鸟语,用自己的双手调和色彩,将野外的景色留在画布上。通过实地考察,学生不难发现野外的景色是有多么的迷人。在野外写生之前可以布置作业,搜集相应资料,培养学生自觉地研究乡土文化,发挥学生的主观性与能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2.2 电子信息技术法

电子信息技术法是指运用现今高速发达的信息技术与手段,组织美术课堂教学。将乡土文化以拍摄、录像、照片搜集等手段,运用电脑设计图、图片展示、文字资料、幻灯片、多媒体大屏幕的方式展现出来。将抽象的乡土文化概念具体到影像资料中,便于理解,提高学习的趣味性,加深学生印象。

如《泥塑建筑》一课,就可以先讲讲相关的历史典故、民间传说,展示实地拍摄的照片,观看相应的影视资料。让学生亲耳听到,亲眼见到新河的伟大历史,吸引了学生的眼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了解新河的历史,感知新河的伟大,学生在欣赏中开阔了视野,在欣赏中加深了感悟,一种民族自豪感便自觉涌现心中,学生会自觉地了解家乡文化,保护家乡文化,在源头上有利于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2.3 历史文化陶冶法

历史文化陶冶法是指在美术课堂教学中除了单纯的技能技巧训练,添加文化熏陶。在进行美术课堂教学活动前,可以搜集相关的历史故事、名人传记,作为辅助资料。

例如《简笔画》一课,课前就可以让学生向长辈询问家乡的名人故事,在书上查找典故传说,课堂上让学生用简笔画画一画心中崇拜的家乡英雄。当学生的画笔依据心中的想象,描绘出英雄模样的那一刻,学生的作画能力有了相应的提升,快速达到教学任务的同时又了解了历史,了解了家乡文化,达到了爱国、爱家乡、保护乡土文化的目的。

2.4 开展校园活动

《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规划》规定“要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把乡土美术教育与校园文化结合起来”。开展各种活动,比如“乡土风情绘画大赛”、“乡土风情写生作品展”、“家乡最美风景展”,增设奖励机制,对优秀者提出表扬,颁发证书。乡土美术教育是一个多元化的教育,历史悠久,学科跨度大,融合难度大,而校园活动作为教学活动之外的辅助,帮助学生快速地了解乡土文化,了解关于历史、人文、地理、风土的乡土文化,乡土文化就可以快速地融入到美术课堂中,减少了课堂的阻力,有利于乡土文化与高中美术课堂的快速融合。结合校园实际情况,开展各种活动,各种比赛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丰富课余生活,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有利于美术课堂的立体、生动、有层次、多元化,有利于人才培养的多元化。

通过这四个方法可以快速有效地将乡土文化渗透入美术教学课堂中,减少教学中的阻力,增强二者的融合性,快速达到教学目的,采用这四种办法美术课堂教学会产生巨大的魅力和意想不到的收获。

3 小结

美术课程在乡土文化上蕴含着丰富的开发潜力,在生活中要善于去伪求真,去粗取精,提炼适应学生学习的乡土文化,在利用乡土文化的同时,增强学生的家乡自豪感,自发自觉地保护乡土。不要对乡土文化采取漠视的态度,只要我们将乡土文化重视起来,将乡土文化与美术课堂结合起来,那么我们将发现乡土文化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与灵感,我们的美术课堂也将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尹少淳.地方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D].首都师范大学.

[2]邓福星.中国美术[M].文化艺术出版社.

[3]张晓凌.另一个世界[M].吉林美术出版社.

[4]张晓凌.中国当代美术现象批评文丛[M].吉林美术出版社.

第3篇

【关键词】经济区域划分

一、引言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合理划分经济区域,无论是对国家经济政策的决断,还是对经济的更好协调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国外对于经济区域划分的研究起步较早。美国区域经济学家埃德加.胡弗(Edgar.M.Hoover)指出:“把区域视为一个聚合体,可以减少所掌握和处理的事件,这有助于描述区域。”美国等发达国家进行经济区划方法主要是聚类分析法。国内学者对于经济区划的研究主要有:遵循全国生产力分工的区划模式。刘再兴(1985)把全国划分为六大一级经济区;胡序威(1994)将全国组合成六大经济区;邹家华(1996)提出了七大经济区的划分;厉以宁(2000)给出了现行的中国经济区域打破省、市、自治区的界限,以专区或县为单位的区域划分结果;在《中国发展研究报告》(2003)一书中,作者将中国大陆划分为经济区。顾朝林(1991)提出了九大城市经济区;杨建荣(1996)中国分为“都市圈”;王建(1996)提出到2010年在我国建设“九大都市圈”的设想。总的来看,在这方面的研究往往尚未形成统一的理论体系。

本文在对经济区域划分时首先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确定各省市综合竞争力的分值,再用聚类分析方法进行划分,最后确定最佳方案。

二、经济区域划分指标体系的构建

1、指标评价体系设立的原则

(1)全面性原则。省市综合竞争力评价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很难用一两个指标全面地反映出来。因此,需设置相应的具体指标来反映各方面的具体效果,从而保证评价的全面性和可信度。(2)科学性原则。指标的选择、指标权重的确定、指标的计算与合成,必须以公认的科学方法为依据,这样才能证明分析结果的真实性与客观性。(3)可操作性原则。指标的选取、相应指标量化的计算与合成、体系结构的建立应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数据资源要便于获取,准确可靠,尽量利用现存数据和已有的规范标准,以便于计算。

2、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上述构建原则,主要从经济发展、金融发展、基础设施以及能源优势四个方面,通过12个单项指标构建省市综合竞争力的基本框架。

(注:①交通便利指数=(运输线路总长度/地区土地面积)*(货运量/货运周转量)②资源综合优势度=(资源数-地区数-资源排名之和)/(资源数?鄢地区数-地区数);资源包括:水、煤、石油、天然气。)

三、中国经济区域划分的方案设计

1、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

中国是国内地区间自然地理、人口资源、经济和社会差异最大的国家之一,地区发展不平衡是中国国情的基本特征。从地区生产总值来看:东部沿海省市在全国所占比重过半,并且增长速率也比较大;中部六省所占比重约为1/5;西部省市所占比重不足1/5。

2、经济区域划分的原则

区域划分既要遵循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又要方便区域发展问题的研究和区域政策分析。中国的区域划分应该遵循以下原则:(1)地域相邻。在空间上应互相毗邻,自然条件相近。保持行政区域的完整,同时要高度重视少数民族积聚地区的经济发展,保持民族自治区的完整性。(2)经济发展水平接近。各成员在经济上联系密切或面临相似的发展问题,社会结构相仿;(3)中心城市。城市具有组织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功能。每个经济区至少应给有一个作为经济中心的城市。(4)规模适度。每个区域的成员个数不宜过多,规模过大则不利于区域研究和区域政策分析。

3、中国经济区域划分的具体方案设计

中国经济区域划分方案设计的总体思路为:先用因子分析方法得出各省市每个层次的因子得分,然后采用距离聚类的方法遵循以上划分的原则得出经济区域划分的结果。之所以没有采用把四个层次的因子综合计算得出综合得分的方法是因为把四个层次的因子综合计算得分的时候,由于像GDP这样的因子在诸成分分析计算时所占的比重较大,这种计算方式会忽略所占比重较小的因子如:自然资源的对衡量省市实力的影响,但是这个因子在衡量省市实力的时候又是不可忽略的,因而,本文采用分层次计算因子得分的方式得出各省市在经济发展、金融发展、基础条件和资源优势的得分。

本部分共选取了全国31个省市作为样本,收集了2000-2004年各省市相关指标的原始数据,对原始数据的分析采用SPSS14.0软件实现。数据的标准化最常用有两种方法,一是平均数法,一是中位数法。这里就截面数据而言,采用平均数法,并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从表二所描述的评价指标体系可以看出综合竞争力评价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每个方面的因素又是由若干因素决定的。对照该表,我们建立了由两个层次的因素所构成的综合评价因素集,即第一层次的因素集为U={U1,U2,U3,U4},第二层次共有4个子因素集,它们分别为U1={x1,x2,x3,x4,x5,x6,x7,x8,},U2={x9,x10,x11,x12},U3={x13,x14,x15,x16},U4={x17}。

对上述指标的数据采用SPSS14.0分析,可依次获得样本的相关系数矩阵、特征值、共同度、方差贡献率和正交因子旋转矩阵(详见附录),样本数据全部有效,最后算出各层次因子的得分。

然后采用距离聚类方法,根据以上划分原则,考虑到目前各种划法的弊端,我将中国大陆分为如下七个区域:

第一组:新疆,陕西,山西,甘肃,内蒙古西,青海,宁夏

第二组:,广西,贵州,云南,四川,重庆

第三组:北京,天津,河北

第四组:河南,安徽,湖北,湖南,江西

第五组:广东,福建,海南

第六组:山东,江苏,浙江,上海

第七组: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东

以上各组的中心城市分别为:西安、重庆、北京、武汉、广州、上海、沈阳。这里有如下几点说明:一是由于内蒙古省东西绵延距离较远,结果把该省分划为东西二部分,分别与地理位置接近的省份合并为一组;二是传统观念上认为的中部不再包括山西省,而是将该省与西北部的省份结合在一起,组成新的经济发展区域;三是在分析的过程中,河北省理论上的结果应与湖南、湖北等省份划分在一个区域,但考虑在现实发展中,中部地区的区域面积过大,不利于其发展且河北省本身就与北京、天津二个直辖市地理位置上包容在一起,故在确定最后结果时将该省与北京、天津组合成一个新的区域,以北京为中心城市。

四、结论

鉴于目前关于中国区域的各种划分方法存在诸多弊端,本文在了解西方和我国经济区划的理论、方法和实践的基础上,以一个全新的视角-金融角度,对我国经济区划的相关理论和方法进行了探索,建立了经济区划的理论和方法模型,并经过实证分析,提出了划分中国区域的一种新的方法。

【参考文献】

[1]高洪深:《区域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8

[2]安虎森:《区域经济通论》[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9

[3]侯景新:尹卫洪《区域经济分析方法》[M],商务印书馆,2004.12

第4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 大学语文 思路与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7-0239-01

一、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人文素质课程体系的主要构成,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可以拓展学员的视野,丰厚文化底蕴,提升学员辩证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对于培养学员的人文精神、帮助学员树立高远的人生追求、提升爱国情怀与人生境界具有重要作用,为学员成长为具有健全人格、高尚境界和素质全面的复合型人才提供必要的人文素质支撑。

二、大学语文在传统文化教育中的作用

大学语文要求学生具备探索精神和开放的视野,具备阅读理解、形象思维、写作演讲与表达交流等基本应用技能,作为“道器兼容”的学科,大学语文在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培养丰厚的人文底蕴方面是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其教材中无论是古代文学还是现当代文学作品的选读,都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媒介。从“独立不迁”的屈原到“我以我血荐轩辕”的鲁迅,带给学生的是刚正勇往、坚毅执着的情操;从“采菊东篱下”的陶渊明到“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海子,带给学生的是淡泊名利、宠辱不惊的名士风范;从“安得广厦千万间”的杜甫到“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的艾青,带给学生的是关心民生疾苦、仁爱深广的爱国情怀,等等这些,无不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这些凝聚着中华民族人文情感、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的作品,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基因,闪耀着理性思维的光芒,是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最佳学习内容和素材。

三、加强大学语文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路与方法

首先,应树立大学语文教学契合时展的教育理念。具体如下:

树立文化育人的理念。注重大学语文对学生精神世界的深广影响,深刻挖掘课程的文化内涵、文化意义和文化价值,培养学生成为品德高尚、情感健康、情趣高雅以及人格完善的优秀人才。

树立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理念。以青年人成才为目标,以能力素质提升为核心,以创新教学方法为手段,加强基础理论与技能训练有机结合,促进知识向能力、素质转化,实现人才培养全面发展。

树立以创新为核心的教学思想。倡导学生独立思考,不拘泥于传统的经验和方法。鼓励学员敢于思辨,不仅善于求同,更要善于求异。教学过程中尊重个性、培养个性。

其次,教学内容上要重视传统文化与人文精神的传承。

重视人文精神的传承,突出课堂人文性,就是要求大学语文教学中力求将一个时代的人文精神浓缩在几个选定的经典文化作品中,通过对作品的全面解读,力求带引学生对其篇章所触及的时代和社会有一定的认识,对于作者独特的人格魅力和卓尔不群的气质有更深的理解与感悟。通过语文的教学,去重新以人文情怀认识历史和社会,去继承、传播和积淀中国文学以至于世界文化中那些积极意义的文化内涵与精神,从而达到大学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教学高度融合与支撑。因此,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以下方面的导引与教学:

中华民族的贵“和”思想。以和为贵是典型的中华民族文化心态,厚德载物,兼容并蓄的文化精神,体现着宽广仁和的民族文化心理。回溯历史,无论是政治上的“大一统”,文化上的“天下一家”,还是文学上的“大团圆”,美学上的“以和为美”等这些情趣、情怀、情致都无不体现着“中和”思想,而这一思想也正是我们和谐社会至今所重视和传扬的。

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天行健,君子亦自强不息”这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修身和做人之道的重要体现。这种儒家推崇的崇高人格也正对于今天抑制世俗价值观的泛滥起到了重要作用。重视气节操守的民族性格,“喻于义”而“坦荡荡”的君子精神,对当代精神文明建设仍有裨益。

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爱国精神。把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放在首位,这种爱国主义情怀深深积淀在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之中,感染和熏陶了中国历代无数志士仁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为乐”的儒家士子的大格局胸襟,“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大丈夫热血与洒脱的

气度,“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的赤子忠贞情怀以及“学而优则仕”的学子报国天下的心愿,都包涵着一种兴国利邦的抱负、为民请命的精神和对国家前途命运关心的忧患意识,这些对引导青年传承民族品质都是不无裨益的。

再次,大学语文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大学语文课程既立足本民族传统文化,同时又将视角延伸到当代中国、放大到世界文化背景下思考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特点、重要地位,对当代中国的双重影响等,体现出历史的流动性,传统的延续性,充分体现了贯通古今中外的开阔视野和多元的阐释思路。另外,大学语文课程要历史辩证地对待传统文化。既有丰富的文化知识,又包含对历史问题和社会现象的辩证分析,特别有利于学生对现实问题的理解分析能力的提升和理性精神的培养。实现以人为本、潜移默化的人文精神教育,提高教育的效果。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 数学文化 初中数学 课堂教学

初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与数学教育的现代化趋势,都要求我们将数学文化融入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之中。不过,当前我国的初中数学课堂中传播的数学文化具有明显的狭隘性,因此,笔者建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将数学知识与数学文化进行多元的联系,这既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又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经过调查分析,笔者发现当前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与数学文化脱节的现象较为严重,具体说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教学追求情景化,学生的讨论、活动流于形式。虽然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但学生只是形式地被动地安于,未能真正深入探究相关数学知识的形成、发展与应用的过程,未能领会到其中包含的思想,更难以真正体会到学习数学的成就感。现代科技为课堂教学提供了丰富坚实的物质基础,许多教师在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中用课件展示教学内容,但也只是以现代教学手段将课本内容展现出来,课件界面色彩缤纷,在一定程度上转移了学生的注意力,但大大淡化了数学本身的形式化的特点,让学生忽略了要掌握的知识点与方法,未能真正给予学生思想启迪与思维发散的作用。

其次,在教学目标上看,教师注重数学的内部知识的教学与学生技能的达成,但在学生的精神领悟、思想启迪与人格塑造等大方面的目标上重视不够,下力不足。从教学过程上看,淡化新知识与旧知识的联系与发展过程,淡化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为追求教学效率,往往直接孤立地讲解新知识,没有以学生经验与知识背景为基础,只是僵硬地向学生灌输知识,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与对数学情感的培养。从数学解题方面来看,教师大多注重向学生灌输形式化的常规的问题的解题方法,注重对解题方法的掌握,对非常规问题解答的教学着力不足。而从知识的掌握巩固方面来看,过于强调技能的训练,用多种方法帮学生理解掌握相关知识点,使得学生的数学学习变为重复记忆、方法模仿与练习的过程,大大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不利于学生对这一学科的兴趣培养。

当然,当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教师有很大的关系,但绝不仅仅是因为教师。当今的应试教育,让教师必须强化学生的答题能力,以讲解和练习为主要形式来巩固教学成成。所以,笔者提出,必须把数学文化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融合,以文化这一大角度来考虑问题能有效解决以上问题。

二、将数学文化融入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建议

将数学文化融入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数学这一学科的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与思维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理性思维。那么,教师应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数学文化呢?

首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具有趣味性、务实性与开放性。对于初中生来说,学习兴趣对其学习效果有着非常明显的强化与促进作用。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创设丰富生动的教学情境,以讲故事、分组讨论、模拟表演等多样的方式在讲解知识点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兴趣。但因为课堂教学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教师选择教学内容的时候还要考虑到教学效果,所以可以从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结合其生活背景与年龄特征,能较快地切入知识点,促进学生学习与思考的效果。例如,在讲解“勾股定理的证明”时,可以让学生结合世界历史的知识,对比刘徽在《九章算术》的证明方法与欧几里得在《几何原本》中的证法,在加深学生对勾股定理的理解的同时也大大丰富了课堂内容,有效拓宽了学生对数学学科的理解。另外,因为初中生的求知欲强,思维十分活跃,富有探索精神,所以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还要具有开放性,为学生提供思考与探索的空间,不可僵硬地向学生灌输知识。

其次,在教学组织上,要以丰富生动的形式呈现教学内容,注重让学生灵活融合多种学习方式进行学习。数学知识天生具有抽象性,而初中生处在具体运算向形式运算的过渡阶段,相应地,思维图式处在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度阶段,如果教师只是孤立地讲解抽象的数学知识,初中生会比较难理解。为了取得更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应注重展示教学内容的方式。例如,初中教材中以面积来说明平方公式的合理性,但如果学生不理解,教师要创造性地运用其他方法进行讲解。在知识讲授过程中,在充分发挥接受学习的作用的基础上,把数学调查、实验与游戏融入学生的学习过程,使其充分领悟数学的价值与方法,学会以数学的角度观察认识世界。

另外,在教学评价上,要做到多样化。教学评价能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但传统的单一的考试对学生的评价显然是不够全面的,我们还应注重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在参与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合作能力与创新能力等方面,致力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结语

当今初中数学教材的编排较好地融合了数学文化,教师要不断学习,不断探索,才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自然地将数学文化融入其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宋胜吉.谈数学文化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J].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9,(1).

[2] 王宪昌. 数学文化在数学教育中的地位[J]. 数学通报,2008,(6).

第6篇

关键词:唐诗 侠文化 儒家精神

一、唐代诗歌的侠文化及其精神解析

“侠”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有文字记载的可追溯至韩非子的《五蠹》,汉代的司马迁曾在《史记・游侠列传》中对“侠”的特征进行了概括,指出其“救人于厄、振人不瞻、不即信、不倍言”的特点。自此以后,侠的形象便负载着文化精髓逐渐深入到文学作品中来,且在这一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汉魏以来,就有以游侠为题材的诗歌出现,但大都处于零散状态,无所谓形成风气或规模。到了初唐时期,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复苏、城市规模的扩大,为游侠的行动提供了物质前提;北方游牧民族的大规模内迁徙不仅使得中土文化进一步丰富,而且也使其雄杰剽悍的风尚引进,从而使得文化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这为游侠诗歌提供了一个发展的空间,为盛唐诗歌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唐诗中的任侠精神不是个别的、偶然的现象,它随着唐诗的到来而扩展为诗坛上的普遍风气。人们对游侠形象的集中歌唱,以及对生活中狭义精神的开拓和赞美,表现了这个时代特有的精神风貌。”[1]具体地说,任侠上升为一种精神能够在唐代时期以唐诗为表现形式成为突出的文化现象,不仅是因为当时的社会生活为它提供了浓厚的土壤,也是当时社会的必然要求。唐代社会上盛行的游侠风气,结合了特定历史时期的需要,加之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共同形成了强大的精神合力,推动和促进了唐代侠文化的繁荣。进而以一种文化的姿态、精神的引领甚至是时尚的膜拜方式从各方面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理想和文学诉求。盛唐的诗人们所以不约而同地从任侠风气中吸取诗情,其根本原因在于它提供了这个时代所需要的精神力量。

唐代诗歌侠文化的精神意义就在于:它向我们昭示着作为社会存在的人,以他独特的开拓精神、自强性格、奋斗意识来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这是一种价值观的指引。这种以追求自己信念和实现自身理想的清醒信念,增强了面对现实问题的进取意识,敢作敢为的行为方式彰显了言必行、行必果的豪爽意气,体现了在盛唐时代的社会朝气。“任侠精神中表现出的对于勇武豪爽、建功立业、自由享乐等人生理想的追求,参与了文人人格理想、生活理想和审美理想的构建。他们将侠或任侠精神作为一种审美意象,寄托了自己的理想,抒发了建功立业的报复和怀才不遇的愤懑,形成颇具时代文化精神的审美情趣。”[2]可见,唐诗中的任侠精神从实质和内核当中是与博大的儒家文化心灵相通的,儒家文化的精神内核为任侠精神的张扬和发展提供了文化基础、社会基础、群众基础及信仰基础,反之,任侠精神以唐诗为载体代代相传又不断扩大着这些基础的范畴,并且以独特的方式丰富和解释着儒家文化的深刻内涵。

二、唐诗中的侠文化精神与儒家文化的融会贯通

在唐代,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士子们普遍有着一种强烈的自信心与责任感,他们自负有管晏之才,希望在这圣明的朝代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他们将英雄之梦寄托在游侠身上,通过对唐前著名游侠的反复吟颂,抒发自己尚武任侠、卫国效忠、积极入世、立功边塞的渴望与豪情,以及肝胆相照、轻生死、重然诺、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精神品质,同时也发出了难遇明主、仕途坎坷的不平之鸣。因此,唐诗中的任侠精神实则与儒家精神交融汇通。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爱国效忠、积极用世。

唐朝国力的强盛,经济的繁荣,思想的兼容并包,文化的中外融合,使得唐代士人普遍有着一种强烈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他们大都以帝王师、王佐之才自诩,在卫国效忠的同时,毫不掩饰对功名富贵的追求。初盛唐的咏侠诗中,多吟诵侯嬴、朱亥、鲁仲连等战国游侠,钦佩他们急人所难、誓死卫国、慷慨赴难的报恩与报国精神,以此来抒发自己对国家朝廷的忠诚热爱与对功名富贵的热切追求。这与儒家文化的经世致用的目标和出发点不谋而合。如虞世南的《从军行》:“涂山烽候警,弭节度龙城。冀马楼阑将,燕犀上谷兵。剑寒花不落,弓晓月逾明。凛凛严霜节,冰壮黄河绝。蔽日转征蓬,浮天散飞雪。全兵值月满,精骑乘胶折。结发早驱驰,辛苦事旌麾。马冻重关冷,轮摧九折危。独有西山将,年年属数奇。烽火发金微,连营出武威。孤城塞云起,绝阵虏尘飞。侠客吸龙剑,恶少缦胡衣。朝摩骨都垒,夜解谷蠡围。萧关远无极,蒲海广难依。沙磴离旌断,晴川候马归。交河梁已毕,燕山旆欲挥。方知万里相,侯服见光辉。”[3]226

第二,尚武任侠、立功边塞。

在唐诗中,我们经常会看到游侠的矫健英武的身姿和高强敏捷的身手。历史记载,秦汉以来至周隋时期的侠士都是武艺卓越之辈。他们“以身之所恶,以成人之所急”(墨子《经说上》)。“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在现实生活中本来还有这样那样缺陷的长安豪侠逐渐被民众理性化、类型化,成为勇敢者冲决世俗法网的人格模式和行为规范,特别是对于渴求建奇勋、立伟业的唐代士人而言,长安游侠尚武使气、一蹴而就功名的个人英雄主义风范与传奇经历成为他们追求功名利禄、展示个人才能的最佳行为模式。”[4]通过歌咏唐前著名侠客的英雄事迹,来抒发对边塞时事的看法,表达自己重然诺、轻死生的侠义气节以及立功边塞的豪情。同时,唐代侠士不愿做白首死章句的儒生,亦不愿走正常的科举道路,从自身而言,他们更愿意从军边塞,由边将入仕。唐代的尚武任侠和立功边塞相互影响,形成互动形态,这种时代意识的塑造和任侠精神发扬,共同成就了唐代文学的恢弘大气,孕育出一批极具代表性、影响广大、意义深远的唐代诗歌,即咏侠诗和边塞诗。这对于儒家文化是一种发扬光大,更丰富了儒家文化的精神内核。盛唐诗人对儒生的轻视,其实质并非是真正否定儒家和儒生,而是在于嘲弄那些没有实际学问、于国无用的腐儒,对那些博文广博、有经世致用之才的儒生还是非常欣赏的。如杨炯的《从军行》:“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3]611

第三,肝胆相照、重义轻利。

儒家与侠有共同之处,儒家提倡重义轻利,孔子说“君子义以为上”,把“义”作为一个人立身处事的根本。孟子把“义”提到至高无上的高度,认为“义”是高于一切的,君子不仅要重义轻利,而且当“义”与生命发生冲突时,应该毫不犹豫地“舍生取义”、“杀身成仁”。这些观念与侠的“义”的观念是一致的。“义”是侠的核心价值所在,侠客们视“义”的价值高于生命,为“义”可以毫不犹豫地舍弃生命。由此可见,侠对“义”的崇尚,显然受到儒家观念和精神的影响。也因此,侠士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劫富济贫,仗义疏财,舍生取义,杀身成仁,成为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中一种不可多得的优秀品质。如王昌龄的《少年行》:“走马远相寻,西楼下夕阴。结交期一剑,留意赠千金。高阁歌声远,重门柳色深。夜阑须尽饮,莫负百年心。”[3]1421

第四,不平之鸣、悲士不遇。

在侠客们、士子们看来,士不遇是人生中莫大的悲哀,“士为知己者死”、见用于国家朝廷成为他们人生价值的体现。但是,现实往往非常残酷,在唐代的咏侠诗中,诗人们往往宣泄着一种怀才不遇的不平之鸣,就连盛唐繁荣的清平社会中,侠士们虽一个个自负有管晏之才,怀着经邦济世之志,渴求一个欣赏与重用自己的明主,但往往事与愿违,他们所面临的却常常是仕途坎坷、沉沦下僚的冷酷现实。这种认识与儒家文化中“学优而仕”不谋而合,正是因为学优而仕的意识价值观,使得唐代诗人对怀才不遇格外看重,从而创作了很多作品来表达内心的不满和感慨。如李白的《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坐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3]936

综上所述,唐代诗人的情怀和生活态度通过唐代诗歌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他们这种热爱生活、积极关照自我价值实现、谋求报国理想的态度与儒家的入世精神融会贯通。“侠与儒在文化表现上往往各有侧重,侠代表的是一种尚武传统,儒代表的是一种礼乐传统。”[5]

由于侠文化形式上总是强调个性的张扬甚至是不羁,而儒家思想则主张对个性的约束和导引,以期达到温和儒雅、中庸至善的境界。这使得二者看似互相矛盾,难以调和,然而,细品诗境,不难发现,二者正是以不同的形式追寻着同一归宿,侠的肩上担负着儒的使命,而侠的行为则表现出儒的追求,只是前者表现得张扬激进,而后者则显得平和温善。因此,唐代诗歌中所呈现和张扬的侠文化精神就其实质而言,就是一种与儒家思想精神融会贯通、相互促进和完善发展的积极入世的精神文化。

参考文献

[1] 钟元凯.唐诗中的任侠精神[J].北京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4):18-24.

[2] 汪聚应.唐代任侠风气与初唐诗歌创作[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114-119.

[3] 彭定求.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

第7篇

关键词:高职;声乐教学;传统音乐文化;融入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2―0146―02

一、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形态特征

我国的传统音乐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众多的音乐种类,艺术风格丰富多彩,从而使得中国传统音乐形成了一个兼收并蓄、传承融合的体系。

1.中国传统音乐体系的律制为“三律并用”。据资料记载,古琴所用一般为纯律,琵琶与阮一般用平均律,而签上所用的应该是三分损益律。这三种律制存在的时间都比较早,而且长时间同时存在,不分伯仲。

2.中国传统音乐体系中的音阶和节拍有自己独特的特点。音阶采用的是五声性旋法调式音阶,它是由偏音、正音不同组合而成的。律动包括均分律动与非均分律动两种,两种律动的结合和不规则使用,就形成了节奏节拍的整散结合和戏曲中坐唱念打的紧拉慢唱。

3.多种记谱法并存。记谱法是用记号、符号把曲子中高低、长短、强弱等内容呈现出来,例如其中的工尺谱经过多次更改仍然沿用至今。这些谱式记录了大量优秀的传统音乐,使得千百年来的古代音律在今天得以重现。

二、传统音乐文化与高职声乐教学脱节的原因

1.欧洲音乐体系强权话语的影响

到十九世纪末,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崛起之后,欧洲的民族音乐也随之扩张,尤其是巴赫、贝多芬等万众瞩目的音乐大师的大量音乐作品使欧洲音乐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普及,并且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与推崇。进入20世纪,全球化的浪潮把世界的各个角落囊括在内,经济霸权决定文化霸权,欧洲音乐也随之全球化,它对我国传统音乐的影响是极大的。在普通高职院校的声乐教学中,西洋音乐可谓是一统天下,除了中国音乐史等课程还可以让学生了解一些中国传统音乐的知识之外,其余的学科课程都是围绕欧洲音乐体系设置的,这对于高职声乐教学来说有害无益。

2.文化多元与陈旧观念的影响

20世纪以来,世界音乐文化呈现多元发展并有三大音乐体系汇合的态势。但是传统的中国音乐文化并没有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广泛共鸣,在对待中国传统音乐文化面向世界的问题上,我们始终是处于弱势地位的。中国人认为中国的传统音乐登不了大雅之堂,这种观念是根深蒂固的,他们认为中国的乐器缺少谐波共鸣;乐队音响不干净、缺乏表现力;唱法不科学,缺乏多声部,总之,中国音乐要发展必须要向西方音乐靠拢,甚至需要全盘西化。高职院校的音乐教师大部分也存在这种心理,无论是什么课程,都要以欧洲音乐为标准来衡量,可见,中国传统音乐要通过教育而走向世界,还需要有很长时间的等待与努力。

3.课程目标与课程设置的影响

在高职音乐院校的课程体系和课程目标中,都有提高音乐教育质量、培养音乐人才的内容,尤其是近些年各大高职音乐院校大都致力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是在继承和发展传统音乐方面,特别是保护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方面做得还不是很到位,或者说有欠缺。其主要原因在于高职院校受欧洲音乐体系的影响和束缚,还不能很好、很快地转变思想观念,致使我国传统音乐在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不合理。一般来说,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相关的课程比如中国音乐史与名作欣赏、民族民间音乐、民乐重奏与合奏等在所有的学科比重中所占份额偏小,而且学分很少,大多是选修课,容易被学生忽略,本来应该重视的学科反而成了边缘学科,传统音乐文化没有得到应得的重视。

三、高职声乐教学中融入传统音乐文化的策略

1.在声乐教学中改变教育观念

近几年,高职音乐院校逐渐开设了一些和传统音乐文化有关的课程,但一般都是概论性质的课程,实用性不大,学生能够掌握的传统文化知识很有限,往往是形式大于内容。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的观念必须要转变,要纠正自己对传统音乐文化的认识,不能只追求西方音乐文化,顾此失彼。我们应该在继承传统音乐文化的过程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传统音乐中的优秀部分传承发展下去,不能厚西薄中,固步自封。另外,要适当调整中西音乐教学内容的比例,创造一切有利于传统音乐文化发展的机遇,使我们的传统音乐文化能够得到更大的发展。

2.在声乐教学中融入情感体验

我国幅员辽阔,拥有五十六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地域文化、风俗习惯、语言特点和生活习惯,这些都对传统音乐文化有着深刻的影响,使得民歌种类纷繁复杂,形式丰富多彩,情感万绪千端。因此,在把传统音乐文化融入高职声乐教学中时,首先就应该教学生如何把握情感。除此之外,教师还要让学生掌握发声的方法,把珠圆玉润的民歌声音融入到美声的发声训练中,用共鸣来处理音色,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声音音质得到培养,还能让学生创造出有自我特点的声音风格。

3.在声乐教学中表达感知能力

高职音乐院校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他们在兴趣、能力、修养、审美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他们在感知民族声乐艺术方面的能力也不尽相同。在进行民族音乐欣赏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歌曲的各个方面进行讨论,探讨歌曲的演唱特点、风格特征和情感向度等,之后放手让学生表演,学生之间相互点评、分析,以提高学生在传统音乐文化方面的领悟能力和感知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要观察学生的表现,指出学生优点和不足,进行及时点评,并对学生的音色、节奏、速度等多方面技术进行全面总结,进一步培养学生感悟传统音乐文化的能力,提高音乐的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

4.在声乐教学中提升教师素质

教师是将传统音乐文化融入到高职声乐教学中的主体,要想增进民族音乐的发展速度,就一定要全方位地提高教师对传统音乐文化的理解能力和民族音乐教学能力,使其业务素质显著提高。在日常声乐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熟练掌握与民族音乐相关的理论知识,使声乐教学更具文化指向性。其次,应了解民族音乐的主要特点,能够正确区分不同类型的民歌并且能够演绎不同风格的民歌。最重要的是,教师应该是民族音乐的忠实拥护者和热爱者,在教授声乐的过程中能用歌声感染学生,向学生传递音乐学习的正能量,影响他们更加热爱自己本民族的音乐。

5.在声乐教学中运用现代化手段

高职音乐院校在开展声乐教学时应该根据不同的民族音乐类型选取不同的教学资源,尽量要配备与教材同步的原唱资料。随着教育资源的不断更新换代,多媒体交互式教学方式可以为教学提供充足的教学资料,可以让学生直观地欣赏原声音乐,体会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

就我们的传统音乐文化而言,要想发展,要想永葆其生命力,就必须有进行再创造的活力,这给高职院校的音乐教育改革带来了很大压力,我们深知任重而道远。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遗产一样需要我们保护和继承,尤其是音乐教育工作者,更有使传统音乐文化代代相传、不失魅力的责任和义务。一方面教师应该增加自身的知识储备,广纳博收,在音乐教育传承上使传统音乐文化发扬光大;另一方面要不断推陈出新,能够创作出新的优秀民族音乐作品,赋予传统音乐以新鲜的血液和活力。

[参考文献]

[1]杨丽霞.以中国传统音乐为母语的视唱练耳教材编制之初步论证[D].福建师范大学,2006.

第8篇

摘要:本文通过对比词汇在涵义、称呼、日常生活、性别、社交礼节、感彩等方面反映出的中、英两种语言文化背景差异,来探讨英语词汇教学如何融入文化知识,以导入文化的适度性,从而提高词汇教学的效率,达到词汇教学的真正目的。

关键词:英语词汇教学文化差异

一、引言

词是语句的基本单位,日常的语言交流都是由一个个词构成的。掌握语言不仅仅是把一个个的词、词组、短句学好用好,更主要的是在实际的应用中把具体的文化背景知识联系起来,把中西方文化吃透才能在现实中运用自如,不至于出现不必要的错误。

我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许多学生在理解目的语(targetlanguage)时,遇到的障碍并非语言知识造成的,而是由文化差异导致的。由此可见,在词汇教学中加强语言文化因素的对比显的尤为重要。

二、语言与文化

学语言的目的是为了交流。词汇教学也要毫无例外的为这一目的服务。人类的交际不单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跨文化现象。在教学中,要对两种交际文化进行对比,我们首先从文化谈起。文化(culture)一词是一个含义极其广泛的词语。1871年英国文化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文化“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是狭义“文化”早期的经典界说。而广义讲是一个社会学术语,按照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对“文化”所下的定义,“文化”是指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信仰、习惯、制度、目标和技术的总模式。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对文化起着重要作用。有些社会学家认为,语言是文化的,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从另一方面看,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可以说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三、大学英语词汇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大学英语学习过程中,大部分教师都是先教单词、短语,再讲授课文和做练习。对于单词的讲解仅仅局限于音、形、义,对于课文的讲授则过分强调语法。另外,对学生所掌握词汇的考核也仅仅要求学生会读、会写以及会运用单词简单造句,觉得文化知识对学习语言和对提高考试成绩无多大关系,因此往往一带而过。这种做法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绝大部分学生完成中学的英语学习,脑袋中仅仅装满了单词和短语而无法表达出来。在现在的英语教学中,由于以上种种原因,虽然平时注意听、说训练,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词汇进行简单交流,但由于对语言差异问题缺乏了解,以至于词汇使用不当。

四、中英文化比较及英语词汇教学

1.字面意义和涵义

字面意义就是基本的或明显的意义。词的涵义是词的隐含或附加意义。所以对于学外语的学生来说,不仅要掌握词的字面意义,而且要知道词的涵义。不了解词汇涵义,会在语言上犯错误,有时误把好言当恶语,引起谈话者的一方或双方不快;有时误把嘲讽当称赞,被人讥笑。

如“peasant”一词,是“农民”之义,但外国人眼里不是“农民”之意。英语中的“peasant”与汉语中的“农民”所体现的意义并不完全相同,可能有不同的涵义,英语中的“peasant”是贬义。《新编纬氏大学词典》:“一般指未受过教育的、社会地们低下的人”。在汉语中,“农民”指直接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人,是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支重要的力量,丝毫无贬义。

2.日常谈话中的文化判别

中国人在吃饭前后打招呼的常用语“吃了吗?”而美国人则用“Hello”或“Hi”。如果不理解其涵义,美国人会认为,这种打招呼是说:“没有吃的话,我正要请你到我家去呢”。再比如,汉语中的“上哪去啊?”这样打招呼的话直译成英语就是“Whereareyougoing?”用这来打招呼,大部分讲英语的人听了会不高兴,它们反应很可能是“It''''snoneofyourbusiness!(你管得着吗?)”。

3.称呼语中的政治地位差异

无论在英国或是在中国,人们的政治地位及身份是有所差别的。不同地们、身份的人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不可避免地会碰到一起。这就产生了不同地位、身份的人们之间的交际问题。中英称号不同,例如:

姓+头衔/职务Rank/Post+name

例许市长\\梁博士MayorXu\\Dr.Liang

4.其它社交礼节上的不同

以please“请”为例。但是在某些场所却不宜用英语please。让别人先进门或先上车时,不说please,一般说:Afteryou。但是初学英语的人常用Yougofirst,这是不对的。在餐桌上请人吃饭、喝酒、或者请人抽烟时,一般用Helpyourself(tosth.),也不用please。

5.英汉语言中的性别差异

英、汉两种语言中,在区分禽兽的性别时,用词也有区别。在汉语中,一般只用“公”和“母”(或“雌”“雄”)二字来区分性别;比如“雄鸡”、“雌鸡”等等;在英语中则往往各有单独的称呼,小动物也另有名称。具体请看下面:

总称雄性名称雌性名称小动物名称

chicken鸡cockroosterhenchich

duck鸭drakeduckduckling

horse马stallionmarefoal

当然,并非所有禽兽都要用自然现象名称来区分雌雄。要用male和female或she再加上原名。比如:femalepanda母熊猫,she-wolf母狼等。

6.不同语言文化中诩的感彩差异

以“颜色”为例,不同颜色在不同语言中表达的方式并不一样。在中国代表一种意义,在西方又表示一种涵义,甚至对“颜色”的涵义理解恰恰相反。请看下面:

字面意义涵义

green绿green-eyed嫉妒

white白Awhitelie不怀恶意的谎言

black黑inablack经营一项企业盈利

五、结束语

词是语句的基本结构单位,是进行交流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词汇教学不能为教词汇而教词汇,文化差异是词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有通过对中英文化差异进行比较,使学生在学习词汇的过程中真正集领会到词的涵义,并能正确运用所学到的词汇进行交际,才能真正达到词汇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外语教学与语言研究出版社,1999.

[2]胥懋云.二十一世纪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外语教学与语言研究出版社,2000.

第9篇

>> 红色资源开发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效性研究 开发本土教学资源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研究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研究 中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研究 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效性研究 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媒体教学实效性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实效性实证研究 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评价模型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研究 民办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研究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效性研究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效性研究 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研究 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研究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研究 职业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研究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评价研究 文化多元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魏晓文,金彦超.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6).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