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30 12:02:31
导语:在员工培训礼仪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建筑企业培训员工
建筑行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而且对于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都具有重要作用,已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而建筑施工企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大多数工作都需要人工来完成,员工的素质和思想意识直接影响到工程的质量和速度,直接影响企业竞争力和企业形象。因此,建筑施工企业更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着力强化员工的教育培训,不断追踪日新月异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思想,使企业人力资本持续增值,从而促进企业科学、安全、和谐、持续发展。
1建筑施工企业员工培训的必要性
1.1企业发展的内在需要
员工培训一方面可以打造一支能征善战的员工队伍,实现企业战略目标;另一方面将员工个人的发展目标与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统一起来,满足了员工自我发展的需要,调动了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增强了企业战斗力。培训工作的最终目的是为企业的发展战略服务。要实现员工素质与企业经营战略的匹配,则必须通过员工培训这个体系将员工个人发展纳入企业发展的轨道,让员工在服务企业推动企业战略目标实现的同时,实现个人的发展,获取个人成就。
1.2员工素质参差不齐的客观需要
员工培训的一个主要方面就是岗位培训,其中岗位规范、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要求被视为岗位培训的重要目标。岗位人员上岗后也需要不断地进步、提高,参加更高层次的技术升级和职务晋升等方面的培训,使各自的专业知识、技术能力达到岗位规范的高一层标准,以适应未来岗位的需要。建筑企业的施工作业员工大约有3/4是来自农村的农民工,其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高低不一,这直接影响了工作效率,直接影响了工程的质量和速度。企业只有通过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让他们接受一些先进的理念、养成良好的自觉性和负责任的态度,才能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1.3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需要
当前企业愈来清醒地认识到培训是企业发展不可忽视的“人本投资”,是提高企业“造血功能”的根本途径。美国的一项研究资料表明,企业创新的最佳投资比例是5:5,即“人本投资”和硬件投资各占50%。人本为主的软技术投资,作用于机械设备的硬技术投资后,产出的效益成倍增加。事实证明,员工培训可以培养企业的后备力量,使企业更加适应市场变化、更加具备竞争优势,更加持续保持企业生命力。
2建筑施工企业员工培训的作用
员工培训,是组织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关键职能,是组织人力资源资产增值的重要途径,也是企业组织效益提高的重要途径。
首先,员工培训可以增强企业向心力和凝聚力,塑造优秀的企业文化。不少企业采取自己培训和委托培训的办法。这样做容易将培训融入企业文化,因为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它是一种以价值观为核心对全体职工进行企业意识教育的微观文化体系。企业管理人员和员工认同企业文化,不仅会自觉学习掌握科技知识和技能,而且会增强主人翁意识、质量意识、创新意识。从而培养大家的敬业精神、革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形成上上下下自学科技知识,自觉发明创造的良好氛围,企业的科技人才将茁壮成长,企业经济实力将明显增强。
其次,员工培训可以提高员工综合素质,提高生产效率和服务水平,树立企业良好形象。美国权威机构监测,培训的投资回报率一般在33%左右。在对美国大型制造业公司的分析中,公司从培训中得到的回报率大约可达20%-30%。
第三,员工培训是建立学习型组织的最佳手段。学习型组织是现代企业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创新,是企业职工培训开发理论与实践的创新。企业要想尽快建立学习型组织,除了有效开展各类培训外,更主要的是贯穿“以人为本”提高职工素质的培训思路,建立一个能够充分激发职工活力的人才培训机制。成功的企业将职工培训作为企业不断获得效益的源泉。学习型企业与一般的企业最大的区别就是,永不满足地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通过不断学习和创新来提高效率。
3结合建筑行业的特点,不同职能员工的培训重点及方式有差异
3.1普通员工的培训
建筑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建筑企业中体力劳动占有很大的比例。从事此类工作的多为农村进城务工的外来劳动力,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且流动性很大。此类员工从事的工作多为简单的重复性劳动,因此培训的重点在于企业规章制度、岗位责任教育、基本技能学习和安全文明生产等
3.1.1新员工上岗前培训。由公司相关人员组织讲座,讲授企业规章制度、工作流程、操作规范、安全注意事项等。
3.1.2现场操作培训。由熟练操作人员对新员工进行实地指导,上机训练,协助新员工掌握工作技能。
3.1.3安全培训。
3.2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
建筑行业中有大量专业技术人员,他们的工作职责是对建设工程的质量、造价、工期、安全等方面进行把关,确保工程建设有组织,有计划的顺利实施。专业技术人员绝大多数拥有本科及以上学历,具有相应的专业技术资格,掌握了必要的知识和技能。这部分人员的培训重点应放在对行业发展动态的了解以及对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等本专业最新研究成果的学习上。
3.3项目管理者的培训
建筑工程是一个庞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与多工种、多部门之间的配合和协调,对现场突况的处理,对安全和质量的控制,对工程预算和工期的把握等。因此作为项目管理者仅仅具备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具备一定的执行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应变能力和沟通能力。在建筑企业中,项目管理者多从专业技术人员中选拔,这类人员具有一定的专业素质,但综合管理能力还有待提高。因此,项目工程管理人员除需要参加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之外,还应该有选择性的参加以下学习。
3.2.1参加行业内相关管理性讲座的培训。
3.2.2参加企业管理类专业的系统学习。
3.4企业决策者的培训
卓越的企业决策者是企业获得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成功的企业决策者就没有成功的企业。往往决策者的平庸、无能是断送企业发展前途乃至使企业走向衰败的重要因素。因此,为了企业的发展壮大,决策者们更需要接受培训。决策者的培训应着重对市场洞察力、组织协调能力、人际关系沟通能力、决断能力等方面进行训练。
3.4.1对行业内成功企业进行考察,总结经验,并结合本企业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研究学习。
3.4.2参加MBA、EMBA等管理类课程班的学习。
参考文献:
[1]吴晓,李立轩.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电力企业一线职工教育培训的重要性
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
进入21世纪以来,各行各业越来越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由于人力资源是科技发展的主要引导者,因此,企业发展建设过程中必须注重人力资源教育培训工作的开展。随着我国法律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国家出台了相关政策明文规定了各行业人力资源教育培训工作的发展方向,各用人单位必须结合实际发展状况建立相应的劳动用人制度,劳动用人制度中必须包含职工培训制度,根据国家的规定提取合适的培训经费,有计划、有目标地开展职工教育培训工作。电力企业开展一线职工教育培训工作是满足国家对企业职工教育培训要求的必然保障,也是促进企业人力资源开发、提高企业职工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因此,电力企业为了提高整体竞争力,必须结合国家规定要求开展一线职工教育培训工作。
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力由传统的技术竞争向人力资源竞争转型,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就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提高人力资源的综合素质。电力企业一线职工教育培训工作是在这种激烈的市场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拥有一批高素质、高技能和搞业务水平的管理人才是提高电力企业整体实力的重要手段,据相关企业发展经验表明,企业要想获得飞速发展,必须以企业内部的人才为依托,电力企业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新技术、新设备以及新工艺在电力企业发展建设过程中取得各方反应用,这对企业职工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电力企业要想与国际市场接轨就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强化一线职工的整体水平。
电力企业一线职工教育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培训计划不完善
电力企业虽然已经意识到了一线职工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发展过程中,相关培训技术仍存在较多问题。部分企业对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职工教育培训实际效益明显偏低。
培训内容不健全
电力企业一线职工教育培训工作必须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在实际发展建设过程中,企业一线职工教育培训工作内容仍比较单一,培训内容以传统的岗位知识培训为主。另外,电力企业一线职工教育培训工作仍以传统讲课模式为主,这种落后于的培训模式已经很难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
培训定位不准确
电力企业一线职工教育培训工作不具有针对性。一线职工培训工作应该划分为组织和个人需求两个类别,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每个人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方法与个人主观意志存在必然联系,在接受相同的教育培训内容后,职工的发展会受到严重制约。在实际培训过程中没有准确掌握整体性原则和个体性原则,导致培训效果偏低。
培训投入不足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就必须结合实际发展状况不断扩大投入经费,为企业的改革发展提供物质保障。电力企业一线职工教育培训工作问题重重主要原因之一是企业一线职工教育培训投入经费不足。由于投入经费匮乏,企业很难聘请具有高素质和高业务水平的专家从事培训工作,导致一线员工综合素质存在较大差异。另外,由于投入经费不足,教育培训奖励机制因此存在较大问题,职工积极性难以得到有效提升,培训效果因此难以提升。
有效开展电力企业一线职工教育培训的方法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电力企业之间的竞争力日渐激化,为了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必须在企业内部有效开展一线职工教育培训工作,为提高企业整理实力打下坚实的基础。下文从强化教育培训部门深入生产一线的工作机制、坚持按需培训以及丰富培训手段等方面着手,对加强电力企业一线职工教育培训的方法做了简单介绍。
强化教育培训部门深入生产一线的工作机制
强化教育培训部门深入生产一线的工作机制首先要求电力企业强化一线职工教育培训工作的调查力度。教育培训工作者应该深入企业一线工作岗位,明确各岗位的实际需求,针对职工发展需求制动相关培训计划,并且具有针对性地开展一线职工交易培训工作。另外,电力企业还应该加强企业培训部门与生产部门之间的的交流,不断把强化各部门之间的联系,为电力企业一线职工教育培训工作提供动力保障。最后,电力企业还应该建立有效的培训激励、约束机制。通过加强一线员工组织培训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一线职工在教育培训中的作用以及制定约束机制,规范岗位职责等手段不断强化电力企业一线职工教育培训工作。
坚持按需培训
坚持按需培训是提高企业一线职工教育培训工作针对性和有效性的重要手段。电力企业不同岗位职工自身能力存在较大差异,在实际培训工作中不仅要注重安全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同时还应该强化职工技能培训,另外,企业还应该主张企业文化对一线职工的影响,引导一线职工坚持职业操守,并且拥有健康的职工心理素质。最后,一线职工教育培训工作还应该坚持几种培训和分散培训相结合的方式,经过企业培训开合格后的职工才能安排上岗。
建立良好的一线员工组织文化
企业文化是提高企业整体竞争力的主要依据。电力企业不仅要注重一线职工脱产培训的重要性,还要针对企业一线职工的实际需要开展在岗培训。建立良好的企业培训文化要求电力企业引导职工的培训的过程中互相帮助和互相扶持,传统培训方式中“师傅带徒弟”的方式仍有比较明显的效果。另外,电力企业可以组织一线职工培训班印刷培训经验学习推广手册,相关负责人手机和整理相关培训信息并印刷成册,大力宣传推广手册,进一步提升一线职工培训在电力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影响作用。
丰富培训手段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做大做强“金果”品牌加快果产业发展的意见》精神,按照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和“深入现地,务实培训,注重实效”的工作原则,以苹果幼园早果早丰综合技术培训为主题,以提升幼园整体管理水平为目的,广泛开展果产业新型实用技术培训,全面提高专业技术人员和广大果农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促使果产业快速增效,农民持续增收。
二、内容目标
以苹果幼园早果早丰综合技术为主题,全年开展四大集中培训战役,即:集中开展以苹果幼园冬季修剪为主题的冬季幼园管理技术培训战役、以配方施肥为主题的春季幼园管理技术培训战役、以科学间作为主题的夏季幼园技术培训活动战役、以拉枝整形为主题的秋季幼园管理技术培训战役。同时在重点县(区)开展培训提升活动,集中开展以提质增效,绿色果品生产,贮藏营销技术为主要内容的技术培训。全市全年完成培训任务500期(次),培训果农11万人(次),逐步实现户有果树明白人的培训目标,整体提高全市果农的综合素质。
三、方式方法
培训活动要紧紧围绕果品优势产业发展,坚持理论讲授与现场操作结合、专家培训与学习交流结合、普及培训与提高培训结合的方法和专家培训领导、市上培训骨干、县(区)培训果农的方式,分级负责,分层培训,梯次推进,有序开展。一是聘请全国知名专家对县(区)、乡镇分管领导、市县(区)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提高培训,并适时组织县(区)、乡镇领导、专业技术人员以及果园大户,赴外考察学习外地果业建设模式和果园管理先进技术,开阔眼界,拓展思路。二是市上成立专家组,根据各县(区)果产业发展实际和果农普遍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分不同季节、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精心编印教材,集中开展4次轮训活动,对县(区)林业局、乡镇技术干部和业务骨干全面进行系统强化培训,做到培训内容与生产实际密切结合,提高培训的质量与效果。三是县(区)、乡镇组织技术力量,下乡入村,选择一批典型示范果园作为培训基地,采取专业人员讲授、操作和引导,专业户传授经验、现身说法和现场示范等方法,对广大果农进行普及培训,激发果农管理果园的积极性。四是培训与果园管理相结合,一手抓人员培训,一手抓果园管理,着力推进果园管理扎实有效开展。
四、工作要求
1、提高认识,高度重视。抓好幼园质量管理年培训活动,是推动果产业提质增效的重要保障,也是今年全市果产业开发建设工作中的重中之重。随着果品产业的快速发展,全市幼园面积迅速扩大,目前已占到果园总面积的60%以上,并且普遍存在着群众对幼园管理不重视、不投入和不懂技术、不会管理的严重问题。对此,各县(区)务必要正视这一问题,引起足够重视,充分认识幼园综合管理技术培训活动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切实增强做好培训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特别是林业主管部门要以对事业负责、对果农负责的态度,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明确目标任务,靠实工作责任,组织专业技术干部,逐乡逐村开展扎扎实实地培训活动,切实把培训活动抓在手上,抓出成效。
2、精心组织,务求实效。市果办要从自身业务出发,按照培训计划要求,制定苹果幼园管理技术规程,精心准备培训教材,合理安排培训内容,全力抓好培训工作,真正做到领导到位、组织到位、责任到位。市果业咨询服务专家组成员,要按照市局统筹安排,统一调度,分工培训,密切配合。各县(区)要按照市上下达的年初培训任务,制定具体的培训计划,细化工作措施,精心组织实施,确保培训任务的全面完成。各县(区)林业局要针对幼园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确定好培训范围和参训人员,选择好培训场所和实践基地,确保培训活动因地制宜,讲究针对性,突出实效性,注重带动性;要广泛动员果农积极参加培训,特别是重点乡村要确保家家户户都要有人参加培训,为实现户有果树明白人的培训目标奠定基础。
3、强化管理,严格考核。各县(区)和县(区)林业局要把开展幼园质量管理年培训活动与果产业开发建设工作同安排、同落实、同推进,通过培训抓好果园管理,通过落实管理措施检查培训效果,把培训业绩体现在幼园标准化管理上。要创新培训的思路和模式,建立果农技术培训工作档案,相对固定每次参加培训的人员,经过培训考核,评定农民技术员职称,核发培训合格证,实行持证上岗,尝试统一调配和有偿服务。市上把培训活动列入全年果产业开发建设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指标,进行综合考核,对组织不力,培训不扎实,成效不显著,幼园管理起色不大的县(区)、乡镇将通报批评。
五、近期培训安排。
近期全市开展以苹果幼园冬季修剪为主题的冬春季果园管理技术集中培训活动。具体安排是:
1、培训时间:年元月8日至2月8日,每县(区)一周,全市为期一个月。
2、培训人员:由市果办专业技术人员和市果业专家技术咨询服务组专家,共同组成培训专家团,分两组深入县(区)培训专业技术人员和果农。
“走过岁月我才发现世界多不完美,成功或失败都有一些错觉…”
世界何曾完美过?人生岂会有完美?
“生命开始情不情愿总要过完一生…”
一生,有长有短,量尺握在自己手里,裁器也握在自己手里。
“何必要躲在黑暗里自苦又自怜…”
可是除了如此,还能如何?
“我不断失望,不断希望…”
前后顺序反了。
“苦自己尝,笑与你分享…”
没有人能真正分尝苦楚,分担忧愁。
“等了好久终於等到今天,梦了好久终於把梦实现…盼了好久终於盼到今天,忍了好久终於把梦实现…”
我也在等、梦、盼、忍,去盈着热泪,真心唱这句歌词。
“前途漫漫任我闯,幸亏还有你在身旁…”
我的“你”,在哪里?
“那些不变的风霜早就无所谓,累也不说累。”
妈屄了,麻痹了。
最近,“抛下一切,撒手人寰”的念头不时浮现脑海。
不仅仅是因为求职难,更因为“累积效应”与“蝴蝶效应”。
尽管,以前我就有那个念头。
但是,正如我所说,人生最重且无法逃避的是:责任。
所以我尚在人寰。
记得那次去精神病院见习,我说过:“这里是一片净土。”
无忧无虑的童年早已远去,无忧无虑的成年正在进行。
前文再续书接上一回。前篇说到,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4月31日我参加广州血液中心的招聘考试。20天后,我看到公告,得知我以笔试第七名的成绩进入面试,时间是6月3日。
十二进四,我看到了希望。
事实上,也仅仅是“看”到而已。(文秘站 )
有了上次白云区红会医院的教训,我学乖了。网上搜罗了一大堆面试语言技巧与献血相关知识,每天看着,心里默记。还特意去献了400cc血,感受献血。
献血后三天的疲乏与困倦,仍记忆犹新。
适逢学校附属医院进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站”选拔,面试时间也是6月3日。
其时我偏意于血站,对工作站面试并不如何重视。何况工作站选拔主要看综合排名,面试不过是走过场而已。我的排名不甚理想。
6月3日上午,面试内科工作站。由于没有压力,说得轻松流利,尤其是自我介绍那一段。吹完水,走人。
6月3日下午,面试血站。奈何谋事在人,成事亦在人。此人非彼人。
我自以为得意的自我介绍一环节,被略去。直接问个人问题和专业问题,经过充分准备的管理问题则一点没问。竭尽所能说得漂亮,结果还是不尽人意。但是我仍尚存一丝侥幸心理,尚存一丝希望……
当日夜晚,医院工作站面试官之一,儿科某主任打电话给我,询问是否愿意调剂到儿科。我正等待血站拟聘名单,况且我意向内科,对儿科工作站兴趣缺缺,故答了“我愿意,谢谢”便没了说辞,连老师贵姓也忘了问。而后,天真地以为就算去不了血站也能/:请记住我站域名/去儿科工作站,也一直没给儿科老师回电。
今天上午,看了公告,霎时间,雨天霹雳,血站与工作站均与我无缘。
霎时间,我想到了许多。
1 引言
近年来,随着转化医学的快速发展,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组学对科研设施和设备进行了深层次的升级,大力投入建设集科研、教学、临床培训为一体的中心实验室,以满足目前医院对于日常科研、研究生教学和科技创新等方面的现实需要。然而,人员流动性大,管理困难是众多实验室面临的共同问题之一。一方面,除少数具有良好科研传统的医学院校,医学专业本科生课程设置往往重临床轻科研,或由于实验设施、设备不足问题,本科毕业生缺乏科研经验和实验的设计、结果分析、总结等基础技能。另一方面,生物实验的商品化发展迅速,过去很多依赖手工操作的实验已经能通过新仪器和试剂盒快速完成。本科毕业生对这些新的技术手段缺乏认识和使用能力。医院花费大量资源建设实验平台,然而这些资源常常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因此,建立良好的开放平台管理体系,并对研究生科研提供支持,才能充分发挥医院的开放实验平台的优势,提高研究生和医院的整体科研实力。
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开放实验平台主要面向医院的研究生,同时也少量向学校其他单位提供服务。实验平台根据实际需要划分为细胞培养平台、病理分析平台两个独立平台和分子克隆室、基因工程室、基础实验室。根据平台的功能,配置大型的公用设备如流式细胞仪、组织芯片仪、病理切片机、全能蛋白分析仪、焦磷酸测序仪、分子分析仪等大型设备,并搭配相应的小型离心机、冰箱等辅助仪器。从2011年设立以来,已为超过千名研究生及研究人员提供服务。本文主要介绍五年来我们在公共实验平台的管理模式和研究生培训的经验。
2 人员管理规范化
公共管理平台上遇到的两个常见问题是实验人员的高流动性和实验台等公用空间的分配。因此,建立规范的平台管理流程能够保证对实验人员足够的监管,并保证公用资源的合理使用。
本平台采取了严格的准人制度,对进入实验室的人员进行身份审核、培训、门禁管控。进入公共实验平台的研究生首先必须填写申请表格,提供包括个人信息、导师姓名、科室、手机号、所需实验平台等基本信息。申请表格经导师签字后返回给实验平台备案。研究生还需要参加实验室准入培训,了解实验室的基本制度,熟悉平台的管理人员,并完成一份相关的考卷。经资料审核及培训考核通过的学生获得实验室的准人权限。由于各实验平台均有独立门禁,根据个人申请时提供的信息,针对性开放其中某些实验平台的门禁权限。平台的管理人员可以看到目前在平台内做实验的学生名单,并负责日常实验的具体监管工作。
实验室内的操作台、储物柜、冰箱等空间属于常用的公用资源,经常会出现被他人占用等问题。因此,在进入公共实验室后,每个学生都可分配到指定的实验台、带钥匙的储物柜和指定的冰箱位置等空间,保证每个学生的实验需要。为避免已毕业的研究生不退回储物柜或不做物品交接,占用大量公共空间资源,我们通过与研究生管理办公室协议,毕业前,研究生需要在公共实验平台做好物品交接后,才能办理离校手续。这一手段虽然增加了部分工作量,但是在实验室条件有限的情况下还是能产生良好的效果。
3 多层次全面培训体制
针对开放实验平台面对的研究生基础和实验室管理的实际需要,公共实验平台的培训主要由实验室基础培训、学术能力培养、安全培训三个主要方面构成,并且由平台统一培训、平台专项培训和个别指导不同层次,全方位保障学生的实验顺利进行。
3.1实验室基础培训
(1)新生培训:新生入学后,都会参加新生培训,目的在于让学生对实验室的运作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主要培训内容包括对实验平台基本构成和规章制度的讲解,实验室各平台的介绍和实验安全。培训形式上采取讲课结合参观。
(2)平台专项技术培训:培训对象是刚刚进入实验室工作的研究生,目的是使他们能够快速熟悉各平台管理方式、仪器设备的使用、具体的安全事项等实际操作内容。采取讲解、示范和操作练习的方式进行培训,为了保证培训质量,培训规模每次限制在10~15人左右,要求每位学生务必能正确完成操作。小规模的培训有利于平台管理人员与学生的了解,增强双方的沟通和联系。在基本实验技术方面,按“照学一做一教”的流程进行培养,实验室最早培养的学生成为榜样。新生进入平台后,首先通过观摩高年级学生做实验,配合理论学习增加感性认识。随后,针对具体的问题,由经验丰富的青年教师做解答和指导。这样也可以节省公共实验平台内青年教师的时间,缓解实验室人手不足和工作量大的问题。
(3)开放仪器培训:实验平台中的一些常用仪器如荧光显微镜、荧光定量PCR、超纯水机等,则是根据需要单独开展培训,培训合格的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自己操作,提高了仪器的使用率,增加了实验的时间自由度。在早期实施的过程中,也存在部分学生操作出现违规或者不良的习惯,通过及时对这些现象进行个体提醒、平台通报,逐渐提高全体研究生的责任感。目前常用设备的使用率都达到比较高的水平和良好的使用秩序。
3.2学术能力培养
近年来,医院或学校都增加了对研究生的学术能力培养,开放实验平台对研究生的学术能力的培养方面则侧重于让学生及时跟进新技术的发展。为此,我们经常邀请一些国内知名专家或企业,不定期开展小型的学术交流讲座和新技术专题,让学生接触更多的新技术和观念,开阔视野,为将来工作打下基础。同时,开放实验平台也配合科研部门开展部分实际工作,开放实验平台也会为学生的实验设计、实验手段的选择、数据分析方面提供更具体的帮助和支持。
3.3实验室安全培训
实验研究中需大量涉及化学药品和生物危险因子。医学生的生物安全防护意识淡薄,多项对医学生的生物安全调查均发现医学生的生物安全知识匮乏,个人防护措施不到位。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对师生健康、社会安全乃至环境安全都产生极大的威胁。因此,针对学生的安全培训是培训中的重中之重。因此,在各项培训中,安全培训是我们日常的培训的工作重点之一。研究生准入培训时,就需要接受专门的生物实验室安全培训,内容需要涵盖个人安全防护、常见生物废物的规范处理、有毒化学品的类别和监管流程等知识。同时,要求在培训时每个学生都能正确使用实验室配套喷淋、洗眼器等个人防护设施。在进入各平台工作时,平台管理人员还会对平台内各项生物危险因子进行讲解和监管,确保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做好正确的个人防护和化学品、废物处理。除了加强个人培训,对危险品监管到位也是保证实验室安全的重要措施。
防火安全培训是实验室安全的另一重点。除经常需要对安全隐患进行排查之外,公共实验平台每年组织两次专业的消防训练,邀请消防大队经验丰富的教官做讲座和实训,并要求每个学生熟悉灭火器的使用方法,能准确找到实验室内灭火器的摆放位置及逃生路径。在实际工作中,也曾发生过由酒精灯打翻引起的小火情,经过培训的学生能迅速找到灭火器,扑灭火焰,避免了严重的后果。
4 人性化交流
年轻一代的研究生成长在信息化时代,思维活跃,社会意识强,活动参与度高。而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信息的传播变得非常迅速。正确及时地处理学生在实验中遇到的技术问题,保持沟通的快捷,对维持实验室的积极氛围非常重要。实验平台建立的微信和QQ群可以保证平台管理人员与研究生保持及时沟通,在交流过程中,平台管理员需要尊重学生的意见,及时跟进解决实验中的技术问题,对维持实验室的良好运转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5 总结
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公共实验平台全面开放以来,本着为科研服务的精神,本实验室尽全力为研究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科研环境。同时,在研究生管理和培训方面,通过总结经验,不断改进,增强学生的科研能力和意识,也使得实验室的新设备使用率提高,提高科学实验的效率和成果,为本单位承担的各项科研活动提供了保障。本公共实验平台的管理经验,可以为国内高校和医院等单位建设公共实验研究平台提供有益的经验参考。
(一)含义。经济学把为了创造物质财富而投入于生产活动中的一切要素通称为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信息、时间资源等,其中人力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宝贵的,是第一资源。它包括数量(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数量)和质量(经济活动人口具有的体质、文化知识和劳动技能水平)两个方面,其包含丰富的知识内容使之具有巨大的潜力,以及其他资源无可比拟的高增值性。如今,经济发展主要靠经济活动人口素质的提高,随着生产中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人力资源的质量在经济发展中将起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二)特点。作为一种特殊资源,人力资源有如下显著特点:1、能动性,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有目的地进行活动,有目的地改造外部物质世界。人能通过努力学习等积极的行为,使自己的劳动能力大大增强,并通过积极劳动,在工作岗位上展示自己,达到自我强化。2、再生性,人力资源在开发和使用的过程中,与不可再生资源(如煤炭等)不同,可以进行多次开发,具有自我补偿、自我更新、自我丰富、持续开发。3、社会性,人力资源处于特定的社会和时代中,不同的社会形态,不同的文化背景都会反映和影响人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思维方法。
二、“非遗”工作中的人力资源的现状
“非遗”即“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散落在民间,是人类不同民族和不同社会群体的民众在历史发展中、在特定的生活和活动区域中自行创造和传承的一种民间自主行为。对非遗资源的挖掘、整理、抢救、研究、保护、开发等一系列的工作,都必须用“人”来推进、完成,尤其需要在市、县(县级市)、甚至各乡镇、街区等相对基层的单位建立一支业务精、善管理且较稳定的工作队伍。
据有关专家估计,“十二五”期间我国非遗保护人才缺口在10万左右。据不完全统计,“百度”搜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机构”或“非物质文化保护中心”,国家和各省一般都设置了相应的保护机构,并且一般都配有编制。据报载河北、陕西的省级非遗保护中心现有编制分别是15个、10个。但是,在相对基层的、一些大城市的各区和一些县(县级市),虽也有非遗保护机构,但一般都没有专门的非遗编制。如上海宝山区非遗保护中心,从网上公布资料看,此保护单位领导完全都是兼任的,成员也绝大多数是兼任。工作人员的兼职导致非遗保护工作队伍缺乏稳定性,对非遗保护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需进一步提高。这种情况很普遍,这就亟需在不断稳定现有工作人员的基础上,加大培训力度。
三、加强基层“非遗”工作中的人力资源培训
为了更好地推动非遗工作全面健康发展,提高非遗工作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业务能力和工作绩效,亟需在“以人为本”(即要围绕人的全面发展)的培训理念下,依托各种培训资源设立和执行培训制度,采取有力措施、有组织、分步骤对其进行人力资源培训。
1、完善培训内容。
根据不同层次工作人员的实际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工作。1)对本单位新进工作人员的培训,由本单位相关部门组织,内容一般应包括:一是关于本级单位组织结构及与上、下级单位之间联系方面的内容;二是本单位工作职责方面的内容;三是具体工作岗位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2)对本单位技术人员的培训。针对不同专业技术级别的工作人员,运用“传帮带”的方式、通过专题科技交流或派出进修等培训方式,使其扩大知识面,精通专业技术,培养组织管理能力。3)对有培训管理任务的工作人员,要强化态度、行为方式等方面的培训,指导其学习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知识、技能。[论/文/网 LunWenData/Com]
2、完善培训实施机制。
①建立有效的培训需求分析机制。深入研究非遗保护工作人员的特点和非遗工作需求,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和渠道,汇集培训所需信息,在此基础上建立一套内容丰富、灵活性强的培训信息系统。②建立科学的培训决策机制。在有效的培训需求分析机制基础上,确定培训目标、计划、类型。③建立合理的培训执行机制。选优秀教师,及时收集对培训的意见,并采纳其中的合理化建议,以取得良好的培训效果。
一、对人力资源培训工作认识度不够
事业单位对人力资源培训工作的认识度不够,导致了对其重视程度就不高,所以在培训人员的配置上面就不够健全,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人力资源培训工作的正常开展。事业单位只有先对人力资源配培训工作重视起来,才能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培训工作的真正作用,培训效果才能在后期的工作当中显现出来。员工技能、知识等综合素质得不到提高,也就无法为事业单位作出更为突出的贡献。以上主要是针对事业单位中的老员工而言,在对待新入职员工的人力资源培训,要实现系统化培训,切记培训内容要丰富多彩,不要枯燥乏味,否则会让新员工对培训产生排斥心理,直接导致新员工对新单位的认识不足,降低他们日后工作的积极性,同时还会造成他们对单位的文化不认同,时间一久就会造成严重的人才流失。
二、人力资源工作观念不更新,培训内容不够科学
现阶段,我国很多的事业单位在对员工进行人力资源培训工作的时候,还是沿用老一套的培训模式,并没有很据当今的社会形式以及事业单位的具体情况记性培训,使得培训内容很多都与现实不符,造成员工在培训中接收到的信息还停留在过去,对单位的了解就会很模糊,对新事物、新信息的认识度大大降低[4]。为以后的工作不但没有任何帮助,反而会造成一定的阻碍作用。事业单位在对新入职员工的培训工作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就是盲目性,没有事先制定一套完善的培训体系,完全按照以前的培训模式或者是自身的经验来进行培训,对其培训内容完全不进行更新。就算是在一对一的培训过程中,也照样如此。
一般而言,事业单位在进行人力资源培训时,其内容主要以如何加强单位自身的实力为出发点,同时,充分结合员工自身的发展需要,针对目前单位面临的主要实际问题来指定培训内容。但是,我国很多事业单位在人力资源培训工作中还无法做到这一点,传统的培训模式,已经大大降低了员工接收培训的积极性,人力资源培训的效果也就大打折扣,最终导致事业单位很难实现长远的发展目标。
三、人力资源工作重点不明确,培训缺少对于效果的反馈
一般而言,事业单位在对员工进行人力资源培训工作的时候,只有找准培训的重点,才能够实现培训效果在日后工作中很好的体现,才能实现事业单位长期健康发展的目标。但是现在很多事业单位在开展人力资源培训工作过程中,只重视培训过程,对后期工作中培训效果的体现毫不关心,导致培训工作变得毫无意义。所以,在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培训工作中,要将培训效果在日后的工作当中的表现进行及时的反馈,主要针对涉及到的内容包括以下几点:
关键词:电力企业;员工培训;存在问题;解决措施
随着社会的进步,知识的不断更新,新技术不断涌现,电力企业对高新技术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电力企业应当不断对员工进行有关本行业的最新发展态势,最新技术要求方面的培训,以此来督导员工跟稳行业发展步伐,胜任变化的岗位技术要求,加强对员工的培训,是电力企业保持稳定发展的保证。
1 电力企业员工培训必要性
1.1 电力企业的要求
对于电力企业来说,随着电力体制改革及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现代电网高参数、高电压等大联网趋势日趋显著,每位电力行业的员工都肩负着十分艰巨的任务,丝毫不容疏忽和懈怠。如果没有高素质、高水平的专业员工队伍,很难想象如何真正管理好现代化的电网和现代化的电力企业。企业需要通过培训,在为员工提供个人升值的机会和发挥潜能的舞台的同时,调动其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为企业做出更多的有价值的贡献。
2.2 员工自身要求
当前我国电力企业的发展趋势对企业员工的技术素质、管理素质等各方面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如果员工个人不能很好地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应变力和创新能力,那么很快就会被所在的企业,甚至整个电力行业所淘汰,而员工要完善自我,就必须通过有效的、专业的教育培训。再者,员工从另一方面来说,也可以将长期的培训视为企业所支付给自己的报酬,这属于劳动报酬之外的另一种报酬支付形式,即一种隐性的补偿。
企业员工培训是现代企业成败的关键因素和先决条件,特别是人才相对密集、竞争相对激烈的电力企业,更是要求通过加强对员工的教育和培训工作,打造出一支整体素质一流,能力超强过硬的员工队伍,以适应未来电力企业发展的更高要求。
2 电力企业员工培训存在问题
2.1 培训规划欠缺
虽然不少电力企业对整个企业系统的人力资源开发进行总体设计和规划,但作为电力企业培训网络中重要一环的基层单位却没有把培训工作纳入企业的战略目标,裁撤培训机构、削弱培训工作,并消极应付上级的监督和指导,内容、方式、课程与电力系统总目标联系不紧密,导致培训工作过于形式。
2.2 培训缺乏针对性
有的电力企业没有将本企业发展目标、岗位的任职资格、管理人员的技能差异与员工的职业设计结合起来,员工的培训针对性不强。有些电力企业安排培训往往根据外部培训机构的课程安排,流行什么课程就选择什么课程,培训计划与工作发展计划关联不大。
2.3 培训评估制度不完善
培训评估对所有参加培训的企业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对培训体系的有效运作起到激励和约束的作用。比较多的管理人员没有花很多时间去评析他们的培训效果,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人力,员工的能力没有得到提高。现阶段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一是培训效果测评的方法单一。二是评估指标与重点停留在初级层面。三是评估内容不全面,评估与实际工作脱节。
2.4 信息覆盖不健全
目前电力企业采用的培训形式,常常是短期的传统课堂培训,或者有的企业采取长期的远程学习方式。由于开发远程学习软件的代价比较大,对硬件资源的要求较为高,所以只有在少数较发达地区会采用,并且真正通过这种方式进行培训的部门在现实中也比较少。正因为使用者少且资源受到很多的限制,这种远程教育软件的维护者对软件的更新通常不会太上心,软件更新不够频繁,甚至出现不更新或漏更新。电力企业的培训者因为辅导信息得不到及时的更新,信息的反馈会变得滞后,加上远程互动性原本就不强,更容易引发受培训员工对学习丧失信心,感到十分枯燥、单调,表现出麻木、厌倦的状态。
3 加强电力企业员工培训的建议
3.1 培训内容做到合理有效
电力企业要使员工培训有针对性,有实效性,就要与本企业的发展战略相适应,就要紧密结合企业的实际需求,为员工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以利于把员工在培训中学到的技能发挥出来,在工作中去运用它,更好地为工作服务。可以说,员工培训的内容,应当是立足于电力企业的战略目标和发展规划的,同时还应与员工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培训过程中,应当注意与时俱进,更新培训的内容,引进新颖的成果,从而不断更新扩充员工的知识面,跟稳行业发展步伐,胜任变化的岗位技术要求。
3.2 建立有效的培训评估体系
培训的评估体系关乎培训的效果,应进行严格的考核和评估,而对培训内容本身的可实践性、对员工作绩效的影响程度进行全面的评价,也能为以后的培训取得更好的效果奠定基础。有效的培训,应当是与员工的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及员工的奖惩、晋升等紧密结合的。电力企业可以在设计薪酬结构时将员工岗位技能的提升与其经济效益直接挂钩,把岗位技能工资作为员工薪酬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员工的日常考核中,培训情况也要占一定比列。将培训与员工年终“先进员工”评选联系起来。
3.3 实现信息化培训
一是计算机辅助培训。电力公司可组织开发地区电网调度及变电站仿真培训系统、高压试验仿真培训系统、装表接电仿真培训装置等。二是网络培训。通过互联网进行培训和学习。其主要是在网上开设课程主页,并进行课程的学习。有些专业如继电保护专业已经开发了自己的内部网上培训课程,内容包括课程基本信息、讲师信息、课程、课件等。三是多媒体远程培训。多媒体远程培训,是指集合采用了多种媒体手段,利用现代化的技术将声音,图像传递到各个教学地点,学员一般会在各地专门的教室中接受远在外地的教师的培训,有些可以达到多边互动,即学员可当场提出问题并得到实时回答。多媒体远程培训还经常和电脑辅助培训、网络培训联系起来,即在课堂上通过可视会议系统进行授课,课堂外则通过课程网、电子邮件进行沟通等。
4 结束语
电力企业员工培训是企业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电力企业要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立足,就需要建立和完善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电力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企业对员工的培训,员工培训体系应该将员工个人发展纳入企业发展的轨道,更好地让员工服务电力企业和推动电力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以适应未来电力企业发展的更高要求。
参考文献
摘要:城镇化每提高1个百分点,就要有1000万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到2020年,预计有7000万农村劳动者进入城镇就业,这迫切需要通过“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来提高他们的素质和技能,以加快他们的转移就业。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自己的优质资源,抓住这一契机,参与这一培训工程。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结合自身所处区域和培训特色,从创新实训基地和师资队伍建设、开发职业技能培训包、承办技能大赛、加强政-校-企合作四方面探索出了较为成功的培训举措,取得了显著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成果,为我国高职院校开展此类培训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 :高职院校;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基金项目:2014年常州科教城(高职教育园区)院校科研基金项目“高职高技能人才培训服务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研究”(项目编号:K2014322);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2013年院级教育研究重点课题“高职院校参与区域高技能人才培训的实践研究”(项目编号:13JY004)
作者简介:刘巧云,女,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制药与生物工程技术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02-0040-02
高职院校不但拥有优质职业教育资源,而且培训质量和效果也是一流的。因此,他们更应发挥自身优势,开展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既是高职教育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责任,又是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1-2]当前,高职院校如何充分利用自己的优质资源,抓住各区域“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这一契机,是高职院校面临的重要机遇和重大挑战。
笔者所在的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结合自身所处区域和培训特色,近年来参与了地处长三角的常州市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探索出了较为成功的培训措施,在社会职业技能培训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2009年,被常州市授予“常州市社会办学(非学历教育)A级单位”的荣誉称号;2010年,被江苏省化工行业协会评为“社会培训先进单位”。下面以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阐述在“参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中进行的实践举措,为我国高职院校开展此类培训提供借鉴。
一、创新实训基地和师资队伍建设,完善培训条件
农村劳动者所掌握的技能水平不高,在就业中势必与企业需求形成差距,针对这一特点,大力建设良好的实训基地和雄厚的师资力量,成为赢得政府和企业青睐的基础条件,也是培训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
(一)加大投入,创新实训基地建设
学院积极探索实训基地建设新模式,创造性地提出了“四结合、六合一”实训基地建设理念(即校内与校外结合,仿真与实操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小试与放大结合;车间与教室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学生与学徒合一,作业与产品合一,教学与科研合一,服务与创收合一)和“SHER”的实训基地建设原则,即体现安全、健康、环保、真实。加强实训装置的研制,由学院自主设计研制的流体输送、传热实训、化工管路拆装实训装置获得国家专利,并向全国兄弟院校推广使用。目前,已建成38个实训中心(基地),250余个实验实训室,实践场所建筑面积达10万余平方米。其中,新型材料与建筑技术实训基地为国家级实训基地,焊接与检测技术、化工与分析测试、生物制药生产性实训基地为省级实训基地。先进的仪器、装备,真实的实训环境,优越的实训资源,开放共享的运行机制,为开展培训夯实了硬件基础。
(二)鼓励深造,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在加强硬件建设的同时,学院还积极注重师资队伍等软件建设,连续几年派出大量教师到国内外参加各类师资培训和进修,如派焊接专业、计算机专业教师等30多名到德国、澳大利亚培训;派出近100名教师参加省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培训,学院职业技能培训鉴定中心已拥有近130名国家职业资格考评人员(其中高级考评员37名);每年派出教师到相关企业一线进行岗位实践,提高他们的实践经验,成为双师型教师,目前双师型教师占教师总人数的70%,大大提高了社会培训师资的教学能力和水平,深受学员的好评;专门引进长期化工、机械、建筑等行业的、具有工程师或高级工程师职称的企业一线技术人员,担任培训的实践指导教师。因此,学院建立了一支专业覆盖面全、培训层次较高、职业能力较强的师资培训队伍,为开展培训奠定了软件基础。
二、开发职业技能培训包,构建社会服务平台
由于一些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缺乏针对性和就业导向性,导致培训内容不能满足当前劳动力的社会、企业的需要[3],为此,学院在拥用良好的实训条件和雄厚的师资力量的基础上,还开发了具有特色的职业技能培训包。[4]培训包的开发过程,是一个融合设计、论证、制作、实施和反馈的循环过程:首先根据常州市非学历教育机构办学水平分等定级评估材料的要求,邀请教育部门权威专家担任培训包总设计师,由他们具体指导,提出详实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授课计划等项目的规范要求,再由全体专业教师全程参与,建立实用合理的理论教学模式和实训教学方法,然后由专家进行阶段审核修改,最终形成一个集项目实施、过程管理和意见反馈为一体的培训包。
培训包的开发,构建了一个有效的社会服务平台,提高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高职院校从根本上提高了培训的服务水平,满足了农村劳动者对专业技能教育多样化的需求。
三、积极承办技能大赛,提高培训的社会影响
高职应将“承办各类技能大赛”作为提高培训社会影响力的重要抓手,争取承办各类技能大赛。早在上世纪90代初期,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就与常州市总工会合作,举办企业职工技能比武,之后学院更是将承办各类技能比赛作为开展校企合作的重要平台。2005年以来,学院先后承办了首届全国化工职业院校化工操作工、化学检验工的技能大赛,全国赛事的成功举办,得到了政府部门和社会的广泛赞誉,社会影响力不断提升,继而赛事发展为由职业院校学生和企业职工共同参加的国家二级赛事。2009年,学院承办了第二届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的“中控杯”化工总控工技能竞赛(国家二级赛事),学院被主办方授予“突出贡献奖”。如今,学院常年与常州市总工会、人社局、环保局等部门合作,每年承办各类企业职工技能比赛,有效地搭建了政校企合作的交流平台,营造了“重尚技能”的良好职业氛围,提高了承接“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社会影响力。
四、加强“政—校—企”三方合作,实现多方合作共赢
区域政府制定了一系列职业技能培训鼓励政策,为高职院校指明了社会培训发展方向与目标。高职应在借助政府力量的同时,充分利用企业的相关资源深化“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改革,使培训更贴进合市场需求;企业在与学校合作中,通过获得政府与学校的相关资源,达到提高职工素质和技能的目的。政府、企业、高职院校三方合作过程中实现多方共赢。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在政府的指导下全面铺开“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与常州、苏州、无锡、南通等周边区域的政府职能部门建立了长效的联动机制,与众多企业进行校企合作,量身定制开展各类个性化培训。2009年以来,学院相继开展“污染治理设施操作工、化工生产企业危险作业操作工、安全生产操作工”等培训达100余班次,培训农村劳动力3000人次,其中,还有400余人选择了继续教育,通过函授或网络教育学习专业知识,获得成人大专文凭,提高了培训层次。学院被授予常州市首家“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由此可见,“政—校—企”培训模式集大家之合力,平稳、快速、健康地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政府而言,建立健全了辖区用人单位用人制度,保证了就业准入制度的有效执行;就高职而言,培养了一批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发挥了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就企业而言,提高了员工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水平,优化了用工结构,促进了企业发展。
参考文献:
[1]陆秋.对高职院校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思考[J].文教资料,2013(21):104-105.
[2]张翠英,罗伟,熊芊.发挥高职院校优势积极推进农民工培训工程[J].职业教育研究,2006(7):21-22.
[3]郑爱翔.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现状及提升策略——基于江苏省的调查[J].职业技术教育,2013(34):6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