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04 00:20:10
导语:在高职教师工作总结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按照学习计划,我进行了深刻的自我剖析,对自己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努力的方向进行了以下总结:
一、理论、业务学习方面
通过学习“三治三提”重要精神,我对其内涵和基本要求有了进一步认识,用一句话概括就是:这是一次新时期下的机期。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也是一样,作风决定作为。“治庸、治懒、治散,提质、提速、提效”看似简单的十二个字,其深刻内涵需要我们不断地结合实际进行挖掘和运用。我觉得这对我们教师,教育工作者来说,非常重要,需要谨记在心,也就说我们要时刻以我们的服务对象为本,以我们的教育对象为本,以我们的工作性质为本。
对于学习深度而言,我觉得由于主、客观原因,自己对“三治三提”重要精神学习深度还不够,对其深刻内涵和要求理解得还不够透彻,这跟自身学习的时间太少和学习态度有一定的关系,需自己进行适当的“补课”。此外,我对其他政策、理论学习的重视程度和自觉性也还不够,有时只注重本身业务有关的内容,对很多新事物、新知识学习掌握得不够好,需进一步改进。
二、政治思想方面
由于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注重掌握一些基本观点,而缺乏系统深入的学习,因而对“三治三提”重要精神实质理解得不深不透,反映在思想观念上,就是对新形势下出现的一些新的现象和矛盾,不能自如地运用理论的基本方法去分析、判断和解决这些矛盾,思想不够解放,观念不够创新。反思自身的工作,发现自己较多的是机械地完成了那些传统工作,工作方法、形式的创新意识还很不足。有时候还存在着畏难情绪,感觉很多条件都不成熟,导致怯于创新;有时候觉得作为新手完成该完成的工作即可,导致惰于创新。
深刻地反思之后,认为而作为一位一线教师,一定要带头改变这些思想观念,在今后的工作中一定要着眼于新思路、新视野、新举措来推动新情况、新问题的新解决、新发展,努力增强加快发展的紧迫意识和危机意识,积极开动脑筋、着力研究适应教育工作新发展形势的新方法和新举措。
四、自身形象方面
一、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决策水平
一年来,我始终把加强理论学习放在重要位置,特别是到办公室工作以后,更加注重理论学习,丰富知识,提高认识。能积极参加单位组织的各项政治理论学习,重点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文选》等理论知识,深刻领会党的十七大精神,通过学习,写心得等多种形式,不断使自己的思想有较大的提高,同时加强业务知识学习,努力提高业务素质。今年三月份我参加了自治区教育厅组织的电子注册软件培训班,通过学习使自己对电子注册工作得到了更大的提高。三是学人所长,积极提高工作水平。虚心向他人请教,积极改进工作方式方法,增强工作能力。
二、克服困难,努力完成领导交负的各项工作任务
在工作中,我始终坚持严格要求自己,勤奋努力,在自己平凡而普通的工作岗位上,努力做好本职工作。
一是认真做好招生宣传工作。今年由于工改机遇,我校加大的社会招生力度,由于宣传招生得力,生源不断增多,因此学员报名注册工作非常重要,是一项非常细心的工作,我能以高度的责任心与充分的耐心,做好每一位学员的报名解释及注册工作,共完成了春季招生421人的电子注册工作,同时做好招生信息工作,充分发挥好信息桥梁作用,将招生信息及时反馈到相关部门,让上级部门能准确及时的了解招生工作能得到上级部门的支持和肯定。
二是学籍管理工作。我能做好在校1100名学员的教学管理及毕业验印工作,按要求完善学员学籍档案,并于今年5月完成了379名学员的图像采集、机读卡填报、毕业学员信息上报等工作,由于今年是我校第一年采用电子注册网上毕业工作,为保证学员顺利毕业,我能认真学习及时请教,尽量做好每一个环节,使毕业学员信息准确无误,保证学员照片全部合格。并及时做好学籍统计工作。让领导尽量能全面、准确地了解和掌握我校在校学员的实际情况,为解决问题作出科学的、正确的依据。
一、积极参与职业教育宏观决策和法律法规研究,为职教改革和发展献计献策
1、按照国务院的要求和教育部的统一部署,继续做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职教专题的调研工作。重点开展对“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改革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等问题的调研,并对调动行业企业兴办职业教育积极性、农村职业教育等问题开展深入的课题研究。
按照教育部《规划纲要》征求意见公告精神,动员各地学会和下属机构积极参与,并对职业教育战略专题调研和《规划纲要(草案)》展开大讨论,广开言路,广集众智。学会网站开辟《谋划职教改革发展》专栏,并开展“我为职教献计献策”征文活动。
2、配合“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计划”,学会积极参与会议相关筹备工作,并做好会后的宣传、贯彻落实工作。(德育工作委员会为主)
3、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快修订《职业教育法》进程,年内上报国务院审议”的安排,配合教育部相关司局,参与修订工作。
4、配合教育部“制定中等职业教育督导基本标准,开展评估试点”工作,积极参与相关研究、试点工作,并作为《规划纲要》的课题研究。
5、高职研究会组织“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就业、创业人物与机构评选”活动。
二、开展职教学术研究和评选表彰活动,提高职教社会影响力
1、围绕教育部2010年工作要点,制定学会2010年工作计划,召开2010年工作会议。
2、以“抓住机遇和挑战,提升职业教育质量”为主题,举办2010年学术年会。学术委员会负责组织策划,进一步提高年会质量。年会期间召开学会理事会第三次会议。
3、举办第二届民办职业教育发展高峰论坛。(拟成立的民办职业教育分会负责)
4、举办首届 “中国职业院校教学名师” 评选表彰活动。开展“全国农业职业院校教学名师”的评选工作。(农村与农业委员会)
5、举办第二届“中国职业教育百名杰出校长”评选表彰活动。
6、修订、完善《职业技术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奖励条例》(草案),启动第二届 “职业技术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奖”评选工作。(学术委员会)
7、举办第五届“中青年职教论坛”,开好“2010年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建设与研究生培养研讨会”。(学术委员会)
三、开展职教科研教研活动,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继续完成以学会名义开展的国家级的职业教育课题研究。
做好学会2009-2010年度课题立项评审工作,并出版《优秀成果选萃》。(学术委员会)
做好教学、德育、管理、高职、农村与农业、轨道交通、卫生、职高等分支机构开展的科研教研课题工作,以及相关的评奖活动。课题研究和评奖活动中,要把提高研究和活动的质量摆在突出的位置。
2、按照教育部关于“实施新的中等职业教育德育课程改革方案”的要求,促进新教材编写、审定和其他教学资源的建设工作。(德育工作计划委员会)
3、办好各分支机构组织的“论坛”、“研讨会”等形式的活动。务须做到认真准备、精心策划、广泛参与、提高水平。
组织好教学工作计划委员会和其他分支机构的各种教学竞赛活动,以及部分专业的职业资格标准和教学标准的研究制订工作。
4、配合有关部门举办2010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和办好2010年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竞赛活动。
支持分支机构办好农业、医药、护理和轻工食品等专业学生技能大赛。
5、配合中国教学仪器设备总公司,在天津举办第七届全国职教现代技术装备(教材)展览会。
6、合作开展第十一届全国职教优秀论文评选活动。
搞好期刊编辑、高职、商科、德育、学生、管理、卫生、轻工、教材等分支机构的论文征集、评选活动。采取措施,不断提高论文水平。
启动学术委员会主办的“优秀职业教育硕士(博士)论文”评选活动。
四、围绕职业教育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调研,为科学决策服务
1、继续组织力量进行农业职业教育资源、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和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调查。(分别由农村与农业、少数民族、期刊编辑专业委员会组织)
2、就当前经济和行业企业发展与职业教育的应对,举办高层次形势报告会,加强行业学会间的沟通联系。(轨道交通委员会为主,相关行业协会配合,秘书处协调)
3、围绕“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专题,继续开展理论与实践研究。办好管理、高职以及其他分支机构举办的相关课题研讨和培训。
4、开展劳动力市场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以及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
高职研究会举办“与高职毕业生在一起”的主题会议。
5、针对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开展职业指导专项调研,做好职业指导的技术支持和服务工作。(职业指导专业委员会)
6、配合“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继续开展“双师型”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研究。做好“中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发展报告”的编纂工作。(师资专业委员会)
7、继续开展职教科研(教研)机构调查,筹备职教科研工作会议。开展中专学校实训能力建设专项研究和精品专业建设方案展评。(科研、中专委员会)
五、开展国内外校长教师培训,加强境内外交流合作
1、继续组织学会和分支机构开展的职教院校长和教师的国内培训交流活动。(培训交流部)
开展东西部职教合作交流和调研。(职业高中、卫生)
2、继续开展创业教育活动,组织好研讨和经验交流。(培训交流部为主)
3、继续组织职教工作者和教师赴国外(境外)考察和培训交流活动。(培训交流部负责)
4、筹备举办2010年 “国际职业教育论坛”。(学术委员会负责)
继续开展职教装备国际交流。搞好商科、轨道交通、医药、轻工等分支机构的对外交流活动。
5、组织开展对香港职业教育的考察,加强与香港职业教育机构的交流合作。
六、加强学会自身建设,提高工作效益
1、办好《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网》。各地方学会、分支机构、内设机构都应成为网站的地方编辑站,学会网站要加强对其指导和帮助。推动学会系统信息化建设,逐步实现电子办公和网络传输,提高工作效率。
2、扩大和健全学会组织,增强学会活力,改进单位会员入会办法。重视吸收民办职业院校和民营企业为会员单位。做好理事会已同意成立的新分支机构的申报工作。
3、加强学会下属机构建设,完善工作总结和计划制度,不断提高组织和活动水平。制定《学会工作规则》,加强规范化管理。
关键词 高职院校 计算机网络技术 项目化
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项目化课程考核改革探索与实践,首先要进行情感教学,情感是一种心理现象,是人对客观世界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的态度的体验。在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项目化课程考核改革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教材必然会产生一定的关系,如果教师对教育工作有正确的认识,有强烈的责任感,他就会热爱学生,热爱所教的学科,他对教育工作所产生的感情就是积极的,否则就是消极的。而教师的情感活动在教学语言的表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半个多世纪来,传统的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项目化课程考核改革教学方法阻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缺乏情感交流,情感体验,让学生感觉到是为了学习而学习。但是在当前市场经济的背景下,传统意义上的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项目化课程考核改革教学的弊端越来越凸显。①
1 项目化教学模式的可行性
项目化教学模式的操作流程图如图1所示:
1.1 创建互动共享的智慧资源
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项目化课程考核改革是样本理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移情及对学生的期望形成积极的良性循环。教师职业是高尚的职业,这是社会赋予理想化师德的神圣起点。由于教师在人们心目中被定格为“道德的化身”,因此对师德的要求似乎怎样高也不过分。②传统的看法认为,教师应珍惜自己的地位和作用,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工作,把为人民、为集体、为社会忘我工作,多做贡献当作自己应尽的义务,爱岗敬业、不断吸取新知、认真搞好教学、严于律己、为人师表等等。而且,在遭遇挫折和困难的路途上,还需要努力克服困难,不惜汗水和心血为祖国和集体培养出更多的合格人才,等等。教师通过情感教学可以感染学生,让学生的道德素养得到有效的提高。
1.2 提供便捷有效的交流方式
以学生为中心,加强情感交流。在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项目化课程考核改革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倡导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注重加强情感交流,让学生能够更加体会到课堂学习就是自我学习,合作学习。
2 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项目化课程教学设计
常规性的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项目化课程考核改革教学多数还停留在“上传下达”的层面,没有真正用于研讨教学方式及解决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尤其像“理实一体化”的教学中所呈现出的一系列需要解决的问题,缺乏一套可行的研讨与交流方式。虽然平时也围绕课程改革开展一些评优课及说课等比赛活动,但大多数还是一个人的舞台,没有充分体现集体的智慧、团队的力量,有的甚至只是流于形式,仅仅为了年底工作总结时有内容可写。③专业教师在这样的环境下,缺乏提升课改实施水平的真正平台,亟需探索出一条有效的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项目化课程教学设计教研路径。
制定计划。简言之,就是寻求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项目化课程考核改革教学规律(事理)的研究行为过程。具体说来,就是这样一个行为过程:针对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项目化课程考核改革教学中存在的若干典型的现实问题,分步选择其一,并且先在一次课上有目的地尝试实践解决方案,再通过课后集体反思、综合评价,总结得失利弊,提出新的教学方案,再在下一堂试验课或相关的课上进行深入的实践解决,课后集体进行再反思、再评价。如此循环往复,不断深入,从而总结出符合本土特点的、具有职教特色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初步架构出具有职教特色的“理实一体”课堂教学理论,进而达到发展专业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因此,从根本目的上来说,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项目化课程考核改革是发展专业教师教学能力的操作策略和有效途径。在一定意义上甚至可以是校本教研的基本思路和工作方式。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项目化课程考核改革的操作方式可以假设为:上课评价再上课再评价……如此循环往复,螺旋上升。其中的“评价”,不是简单的下结论,而是对课改理念、课改思路和课改原则在教学层面的拓展和深化,具有演绎性质和功能。“理实一体”教学方法的特点:“理实一体”教学不仅仅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内容的一体化,也是教师在知识、技能、教学能力上的一体化,同时,还包含教学场所的一体化。因此,“理实一体”绝不是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在形式上的简单组合,而是从学生技能技巧形成规律和认知规律出发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④
3 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项目化课程考核改革的实践
作为一种教学方式,“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项目化课程考核改革的实践”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特征的,强调尊重学生的初感。这种初感会是幼稚的,甚至可能是有误的,但却是最珍贵的,因为这是学生自己的体验。教师要做的,绝对不是将自己的所谓权威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去点破那层学生学习时有疑惑有困难的“窗户纸”:在学生有疑惑时,予以点拨;在学生理解有误时,予以矫正;在学生的理解有待深入时,予以引导。
3.1 计分作业考核
计分作业可分为计分平时作业和专门设计的综合性作业2种。(1)计分平时作业:根据课程教学安排和学习测试的要求,指定部分平时作业为计分作业,教师依据学生完成计分作业的次数和质量进行成绩评定。一门课的计分平时作业一般应为4~8次。(2)专门设计的综合性作业:根据课程阶段性学习测评需要而为形成性考核专门设计的综合性作业。
(1.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职业教育学院 天津 300222;2.师范能力与职业能力研究中心 天津 300222)
摘要:近几年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是作为职业教育发展中的关键一环——职教师资培养目前仍存在培养高校整体实力偏弱、培养层次不高、专业种类少、针对不强以及高校对职教师资培养工作不够重视等问题。究其原因,一是我国现代职教体系尚不完善,二是职教师资培养工作成本高、难度大,三是对于很难把握的经济发展动向十分“敏感”。针对职教师资培养存在的问题,建议从加快建立健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立职教师资联盟、成立专门研究机构搭建校际及校企沟通信息平台、扩大招生来源等四个方面来解决。
关键词 :职教师资培养;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师资联盟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6-0051-04
近些年来,国家大力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而作为源头的职教师资培养在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全国范围内看,对职教师资的数量有较大需求,提升职教师资质量也是一个重要课题。在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的推动下,除了独立设置的职业技术师范类院校专门培养职教师资之外,全国有100所重点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其中本科类院校是培养职教师资的主力军。
我国职教师资培养宏观上存在的问题
(一)参与培养职教师资的高校整体实力偏弱
作为培养职教师资的主力军——独立设置的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普遍社会影响力不够(其中安徽科技学院、河南科技学院和江苏理工学院3所院校现已更名,但仍注重职教师资培养工作)。仅就2014年中国校友会大学排行榜的排行情况来看,排名最靠前的是江苏理工学院,名次仅为392名,其他七所的排名均在400名以外。
纵观所有培养职教师资的高校,大部分本身实力不雄厚。根据对各高校招生计划和人才培养情况的统计(见图1),近三年各类别高校参与职教师资培养的比例比较稳定。以2013年为例,参与职教师资培养的67所普通本科高校中,985、211和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共19所,仅占28.4%;其他本科院校的比例为59.7%,比重最大。而19所重点高校中,且仅有较少的几个专业是为培养职教师资而设置的,而培养的职教师资仅有少数进入职教队伍,所以其对职教师资培养的贡献力有限。
(二)职教师资培养层次偏低
如下页图2所示,目前职教师资的培养共有三个层次:第一,本科层次,主要由8所独立设置的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承担培养任务,还有其他高校开设的一个或几个专业的本科职教师资班;第二,硕士层次,主要包括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的全日制硕士和职校在职硕士两种;第三,博士层次,主要指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全日制博士。另外2013年,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获得首个“双师型”职教师资博士项目。
截至2013年底,在所有培养职教师资的67所高校中:(1)有35所高校开设了本科层次职教师资班,占52.2%,其中8所独立设置的职业技术师范院校的大部分专业都培养职教师资,其余27所高校仅一个或几个专业开设职教师资班。(2)54所高校可以培养硕士层次的职教师资,占80.6%,这其中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硕士毕业生大部分从事的是管理类工作,而不是一线教学工作,另一种硕士层次职教师资——职校在职硕士,严格意义来讲属于继续教育。全日制职教师资培养主要分布在独立设置的7所职业技术师范院校中。(3)参与培养博士层次的职教师资的有8所高校,比例为12%,实际上这8所高校中有7所高校培养的是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的博士,是教育学学科的一个分支,与职业院校急需高层次“双师型”教师不属相同类型,只有1所高校培养工科类专业的职教师资博士,截止目前第一批该类博士尚未毕业。
可见,我国目前职教师资培养主要集中在本科层次。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社会对于学历层次的要求逐年升高,职业院校对高层次职教师资的需求也日益迫切。本科层次职教师资越来越不能适应职校对高学历、高水平职教师资的要求。
(三)师资培养专业种类少,重复设置现象严重,服务面较窄
比较分析看,职教师资培养所开设的专业种类偏少,与职业类院校的需求符合度相差较大。最新版(2010版)中职专业目录、最新版(2012版)高职专业目录与现行的职业技术师范类专业目录从数量上的对比情况来看(见图3和图4),中职专业目录个数为321个,高职为807个,而职业技术师范类设置的专业目录个数仅为36个,只占到中职所设专业种类的11.21%,高职的4.46%。可见,职业技术师范类院校的专业设置种类远远小于中高职院校所开设的专业种类。
近几年,各大普通高校逐渐兴起的职教师资班所开设的专业多集中在市场营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几个传统热门专业,重复率高。从图3和图4还可以看出,职业技术师范类院校不同领域的专业设置覆盖率不同以中职为例,覆盖率最高的为轻纺食品类、农林牧渔类和旅游服务类,比例分别为46.67%、37.50%和22.22%。有些中职院校需求的专业如资源环境类、交通运输类、医药卫生类、休闲保健类、司法服务类等在职业技术师范类院校均未设置。在高职院校中覆盖率最高的为轻纺食品、旅游和农林牧渔三大类,比例分别为17.31%、15.38%和13.79%。而有些高职院校需求的专业如交通运输、资源开发与测绘、水利、公安、法律等几大类等在职业技术师范类院校也未设置。可见,职教师资培养院校专业设置针对性不强。
(四)承担职教师资培养的高校对职教师资的培养重视不够
受世纪之交大学扩并、综合化等政策的影响,近十几年来,许多高校朝着综合化方向发展,职教师资培养在原有的高校普遍被边缘化。以江苏技术师范学院为例,“十一五”期间,该校全日制师范本科毕业生3459 名。在“十二五”期间,仅计划在本科职教师范专业每年招生 600 人左右,在校生保持2 400人规模。而在其他普通高校中,职教师资培养在其人才培养中更是微乎其微。例如,同济大学作为首批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截至 2011 年,培养的职教师资本科生仅为 1300 余人,研究生 310 人;江西农业大学在“十一五”期间仅培养职教硕士 42 人,目前该校职教本科师范生在校生仅为 300 人。其他高校,如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理工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等,只承担数量有限的职校在职硕士培养。尽管职教师资培养分布的高校比较广泛,但受重视程度并不高。
我国职教师资培养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我国现代职教体系尚不完善,相应的“双师型”师资培养严重滞后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全面发展,其中普通教育的体系较完善,大部分教育资源集中在普通教育序列之中。相比之下,职业教育属于弱势群体,体系不完善,职业院校缺乏吸引力,中高职衔接尚不畅通,升学前景不明朗。这导致了三个后果:一是国家、地方政府和民众等对于与职业教育相关的院校关注度不够,职教师资培养院校积极性不高;二是这类高校在选择发展方向和工作重点时都会倾向于学科教育,职教师资培养定位比较尴尬;三是主动选择从事职教师资的生源较少,吸引优秀毕业生也相对乏力。
(二)职教师资培养相对复杂,成本高
众所周知,职教师资属于复合型人才,培养涉及面宽,特别强调实际动手操作技能,需要大量的实验实训设备和场所,这比一般的课堂教学支出成本高很多。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理工科教育,也不同于普通师范教育,教学组织等相对更复杂,需要做到学术性、师范性和职业性的结合与统一,这个目标不论是从培养院校的师资结构,还是从设备条件等各个方面都增加了工作难度。因此,对于成本投入高、工作难度大的职教师资培养工作,很多高校难以做到全力以赴。部分参与职教师资培养的高校借助自身的资源优势开设职教师资班,很大程度上也是响应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而为。
(三)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专业与内容变化大、适应难
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非常密切,需要对经济发展保持足够的“敏感”。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专业设置需要紧跟经济发展方向,适应目前和未来产业变革的需求;二是教学内容中的专业模块要瞄准最新技术。单就职业性而言,职校本身在培养人才时所涉及的技术技能需要同步甚至超前于企业培养出来的人才,培养这类人才的教师更要有一定的前瞻性。这种适应变化的要求,加大了职教师资培养的难度。另外,经济发展受很多因素影响,预见经济发展本身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而职教师资的培养要很好地满足经济对技能人才的要求,其难度可想而知。这种不确定性也是许多高校对职教师资培养工作缺乏热情的一个客观原因。
针对我国职教师资培养问题的几点建议
(一)加快建立健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打通职教健康发展的通衢大道
2011年,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现代职教体系建设国家专项规划编制座谈会上提到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支撑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的国家专项规划之一。要加快建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需要从国家层面宏观把控,也需要各地方进行多方面探索。
一方面,要运用好政策导向。广泛开展面向中等职业学校的单独招生政策和职教本科师范生的研究生免推政策等,全面打通职教生的升学渠道,扩大高校对于职教生的招生比例。使得具有技能特长的学生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教育发展空间,逐步壮大职业教育实力,提升职业教育的地位和吸引力,从而吸收更多优秀人才投入到职教师资工作中来。另一方面,要有一定保障措施。引导地方政府以及企业对于职业教育和职教师资培养事业予以积极支持,使校企合作、产教结合有国家制度的保障,从而分解职教师资培养院校的责任和办学压力,从而也更好地保证职教师资的培养质量。譬如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试行的免费中职师范生政策争取到地方政府支持,就是一个成功的范例,急需提高到国家层面予以推行。
(二)建立职教师资培养联盟,集合优势资源,降低培养成本
最近,教育部出台政策,鼓励2000年新成立的本科院校转型成为应用技术大学以服务区域经济建设,这必然会壮大整个职业教育系统的实力。联盟是合作发展的新思路,职教师资培养可以借鉴。在这方面,天津作为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在培养职教师资方面与天津市建立公共实验实训中心合作的做法可以推广。参与职教师资培养的院校可以建立职教师资培养联盟,集合优势资源,特别是开发部分便于共享的数字资源,全面提高职教师资培养质量。这个联盟还要吸收职业院校和企业的有关专家参加,以便更好地体现对“双师型”职教师资素质的培养目标。
(三)成立专门研究机构,搭建校际、校企沟通广泛的信息平台
为使师资培养及时地适应职业院校的需求,可以成立专门的职教师资研究机构,搭建起校际、校企密切沟通的信息平台。通过这个平台,第一,职校和企业或预估自己的人才需求数量和专业、产业发展情况和行业发展趋势,职教师资培养院校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分析职校和企业的信息,与用人单位沟通来确定自己的专业设置和招生数量,从而实现培养院校和职校专业设置的对接,加大针对。第二,该平台还可以为校校合作、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学生就业等提供信息资源,实现供需的有效对接,提高服务针对性。第三,职教师资培养院校本身还可以通过此平台加强培养院校之间的联系、合作与互动。
(四)改革招生制度,扩大招生来源,设置相对灵活的培养方案
针对职教师资培养成本高、难度大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改革现有的招生制度,扩大招生来源,针对不同来源的学生开设不同的培养方案。具体操作:(1)针对普通高考生源,培养重点放在锻炼其动手操作能力和其师范教育能力上。(2)针对职业院校生源和职业技能大赛获奖选手,重点放在培养其师范性和学术性。(3)针对普通理工科本科毕业生,在硕士阶段加强师范性和职业技能的培养。(4)针对企业的技术专家、技术能手等欲从事职教师资事业的人,要加强师范性的培养。职教师资培养院校招收不同种类的生源,也是借助原有教育优势进行适宜性培养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江苏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发挥基地优势,服务职业教育——江苏技术师范学“十一五”总结和“十二五”规划[EB/OL].(2011-12-31).http://221.12.38.131/web/articleview.aspx?id=20111231153950700&cata_id=N21.
[2]江西农业大学.江西农业大学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十一五”工作总结及“十二五”建设思路[EB/OL].(2011-12-31).http://221.12.38.131/web/articleview.aspx?id=20111231154448982&cata_id=N210.
[3]孙翠香.职教师资培养:一个亟待关注的问题[J].职教论坛,2013(25):63-70.
关键词 高职 大学语文 困境 对策
一、大学语文在高职院校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困境
(一)师生对大学语文的重视度不够
我国高职院校以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很多师生认为高职学生主要是学习职业技能,而大学语文枯燥无味,没有必要再学学语文。很多师生受当前功利思想的影响,认为大学语文学了也不会给自己带来什么利益,不如技能分数、奖学金、证书有用,只愿意把精力和兴趣放在技能学习和训练上。
(二)大学语文课程定位模糊、不明确
很多高职院校只以选修课、讲座方式或者大课来开设大学语文课,有些院校甚至直接把大学语文课程剔除,大学课程只是形式上存在没有实质效用,致使大学语文在高院校中逐渐被人遗忘。从高职教育本身发展的要求和教育人的发展观的角度来看,大学语文在高等职业院校中应设为公共基础课。语文教育是人文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应该立足于职业的需要,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丰富学上的思想,不但要教学生“做事”,还要教学生“做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的特殊性决定了大学语文课程的目标定位与普通高校相比要有所差别。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高职类院校的目标,因此大学语文教学应偏重于基础性,完善发展学生的知识结构,增强适应能力。另外,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育要注重与专业融合,为专业服务,找到与专业教学的结合点。然而,目前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的随意性较大。大学语文究竟应该给高职学生些什么,这门课程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关系又是什么,是找准其课程定位的关键,也是学校和教师应深入探讨和解决的问题。然而很多高职院校都没意识到这一点。
(三)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时量不足
高职院校中,大学语文语文教学课时被大量削减甚至被取缔已经是一个普遍现象。高职院校会按照学生所学专业着重安排职业技术类课程,重视这类课程的教学质量,而对大学语文这一表面上看来对职业技术并无多大影响的课程则抱着可有可无的态度,课程存在与否他们不在乎,而减少了一门课程的教学,对院校来说可以节省一部分资源,故而很多高职院校压缩了大学语文的课时量甚至取消大学语文课程的开设。
(四)高职院校教学方法简单,缺乏好的教学资料
很多教师教学只是简单的讲解书本知识,学生听起来觉得枯燥乏味,课堂上认真听讲的学生少之又少,大多在下面偷偷玩手机、聊天亦或是看小说、写其他课程的作业等。教材的选择也是关系大学语文课的一个重要因素,当前教材很多很杂,很多选文都是重复,致使很多学生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很多教材类似于初中、高中语文中的课文,没有切合学生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没有新意、缺乏特色,学生觉得无趣,便不愿再去看去学。
二、改善当前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育困境的对策
(一)明确大学语文在高职教育中的定位,适当增加大学语文的课时量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应用型的职业技术人才,大学语文应设为公共课程,为培养学生的技术能力服务,但区别于专业课程,主要突出实用性和工具性,而不应太过于理论化、系统化,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为培养具有优秀的职业技能和高个人素质的人才贡献。高职院校应确立“大学语文”应有的地位,从教师至学生都意识到学学语文这门课对于改善知识结构、提高职业能力、促进人格完善、培养有创造力的优秀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作用。
(二)编写切合高职学生的大学语文教材,改善教学方式
语文是与每一个人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密切相关的一门学问。高职大学语文应该结合高职学生实际,选择贴近现实生活的作品作为教材内容,编写以实用性、工具性、前沿性、科技性为主,能体现高职特色的人文性教材,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操作技能和品德素养。高职大学语文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思想,积极探索适合高职“大学语文”课程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在教材中加入如优秀的演讲稿、工作总结、述职报告、调查报告、研究报告及一些实用性、操作性强的科技说明文等对学生将来工作、科研有实际作用的内容,开展辩论赛、演讲比赛、讲故事等活动,这样既能丰富学生知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一定工作技能,了解当前学术科技的发展状况,也能使学生认识到大学语文对自身发展的重大作用。
(三)提高大学语文教师的素质
一个好的教师是领路人,可以带领学生走进一个新的领域,开始一段与众不同的路程,开创一片属于自己的新天地。一个大学语文教师应该具有丰富的历史、人文、政治等知识,有属于自己的与众不同的人格魅力,有自己独特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可以在无形中影响着、引导着学生向好的方面发展。教师的素质不仅影响着教学质量,更主要的是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方式。教师素质是影响提高大学语文教学质量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三、结束语
大学语文是集合历史、文化、科技、政治等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关系着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和个人素质的提高。重视和改善当前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育现状对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的高职人才、摆脱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育当前困境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一、积极参与职业教育宏观决策和法律法规研究,为职教改革和发展献计献策
1、按照国务院的要求和教育部的统一部署,继续做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职教专题的调研工作。重点开展对“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改革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等问题的调研,并对调动行业企业兴办职业教育积极性、农村职业教育等问题开展深入的课题研究。
按照教育部《规划纲要》征求意见公告精神,动员各地学会和下属机构积极参与,并对职业教育战略专题调研和《规划纲要(草案)》展开大讨论,广开言路,广集众智。学会网站开辟《谋划职教改革发展》专栏,并开展“我为职教献计献策”征文活动。
2、配合“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计划”,学会积极参与会议相关筹备工作,并做好会后的宣传、贯彻落实工作。(德育工作委员会为主)
3、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快修订《职业教育法》进程,年内上报国务院审议”的安排,配合教育部相关司局,参与修订工作。
4、配合教育部“制定中等职业教育督导基本标准,开展评估试点”工作,积极参与相关研究、试点工作,并作为《规划纲要》的课题研究。
5、高职研究会组织“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就业、创业人物与机构评选”活动。
二、开展职教学术研究和评选表彰活动,提高职教社会影响力
1、围绕教育部2010年工作要点,制定学会2010年工作计划,召开2010年工作会议。
2、以“抓住机遇和挑战,提升职业教育质量”为主题,举办2010年学术年会。学术委员会负责组织策划,进一步提高年会质量。年会期间召开学会理事会第三次会议。
3、举办第二届民办职业教育发展高峰论坛。(拟成立的民办职业教育分会负责)
4、举办首届 “中国职业院校教学名师” 评选表彰活动。开展“全国农业职业院校教学名师”的评选工作。(农村与农业委员会)
5、举办第二届“中国职业教育百名杰出校长”评选表彰活动。
6、修订、完善《职业技术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奖励条例》(草案),启动第二届 “职业技术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奖”评选工作。(学术委员会)
7、举办第五届“中青年职教论坛”,开好“2010年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建设与研究生培养研讨会”。(学术委员会)
三、开展职教科研教研活动,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继续完成以学会名义开展的国家级的职业教育课题研究。
做好学会2009-2010年度课题立项评审工作,并出版《优秀成果选萃》。(学术委员会)
做好教学、德育、管理、高职、农村与农业、轨道交通、卫生、职高等分支机构开展的科研教研课题工作,以及相关的评奖活动。课题研究和评奖活动中,要把提高研究和活动的质量摆在突出的位置。
2、按照教育部关于“实施新的中等职业教育德育课程改革方案”的要求,促进新教材编写、审定和其他教学资源的建设工作。(德育工作计划委员会)
3、办好各分支机构组织的“论坛”、“研讨会”等形式的活动。务须做到认真准备、精心策划、广泛参与、提高水平。
组织好教学工作计划委员会和其他分支机构的各种教学竞赛活动,以及部分专业的职业资格标准和教学标准的研究制订工作。
4、配合有关部门举办2010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和办好2010年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竞赛活动。
支持分支机构办好农业、医药、护理和轻工食品等专业学生技能大赛。
5、配合中国教学仪器设备总公司,在天津举办第七届全国职教现代技术装备(教材)展览会。
6、合作开展第十一届全国职教优秀论文评选活动。
搞好期刊编辑、高职、商科、德育、学生、管理、卫生、轻工、教材等分支机构的论文征集、评选活动。采取措施,不断提高论文水平。
启动学术委员会主办的“优秀职业教育硕士(博士)论文”评选活动。
四、围绕职业教育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调研,为科学决策服务
1、继续组织力量进行农业职业教育资源、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和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调查。(分别由农村与农业、少数民族、期刊编辑专业委员会组织)
2、就当前经济和行业企业发展与职业教育的应对,举办高层次形势报告会,加强行业学会间的沟通联系。(轨道交通委员会为主,相关行业协会配合,秘书处协调)
3、围绕“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专题,继续开展理论与实践研究。办好管理、高职以及其他分支机构举办的相关课题研讨和培训。
4、开展劳动力市场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以及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
高职研究会举办“与高职毕业生在一起”的主题会议。
5、针对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开展职业指导专项调研,做好职业指导的技术支持和服务工作。(职业指导专业委员会)
6、配合“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继续开展“双师型”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研究。做好“中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发展报告”的编纂工作。(师资专业委员会)
7、继续开展职教科研(教研)机构调查,筹备职教科研工作会议。开展中专学校实训能力建设专项研究和精品专业建设方案展评。(科研、中专委员会)
五、开展国内外校长教师培训,加强境内外交流合作
1、继续组织学会和分支机构开展的职教院校长和教师的国内培训交流活动。(培训交流部)
开展东西部职教合作交流和调研。(职业高中、卫生)
2、继续开展创业教育活动,组织好研讨和经验交流。(培训交流部为主)
3、继续组织职教工作者和教师赴国外(境外)考察和培训交流活动。(培训交流部负责)
4、筹备举办2010年 “国际职业教育论坛”。(学术委员会负责)
继续开展职教装备国际交流。搞好商科、轨道交通、医药、轻工等分支机构的对外交流活动。
5、组织开展对香港职业教育的考察,加强与香港职业教育机构的交流合作。
六、加强学会自身建设,提高工作效益
1、办好《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网》。各地方学会、分支机构、内设机构都应成为网站的地方编辑站,学会网站要加强对其指导和帮助。推动学会系统信息化建设,逐步实现电子办公和网络传输,提高工作效率。
2、扩大和健全学会组织,增强学会活力,改进单位会员入会办法。重视吸收民办职业院校和民营企业为会员单位。做好理事会已同意成立的新分支机构的申报工作。
3、加强学会下属机构建设,完善工作总结和计划制度,不断提高组织和活动水平。制定《学会工作规则》,加强规范化管理。
关键词:高职;市场营销;实训基地;内涵建设
中图分类号:F7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3(2012)11-0074-02
高职院校营销专业目标是培养具有较强实际操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在专业培养计划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各高职院校纷纷在校内、校外大力开拓和建设市场营销专业实训基地,并形成一定的规模,从而完成实践教学。本文以我院市场营销专业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为载体,对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实训基地的内涵建设进行初步探索。
一、长江职业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实训基地的现状
(一)校内实训基地
我院市场营销专业校内实训基地主要分两部分:校内实训室和校内生产性实训室。目前,我院校内实训室主要5个,分别是推销与谈判实训室、营销业务实训室、商务礼仪实训室、ERP沙盘实训室、零售模拟实训中心。利用校内实训室开展商务礼仪模拟、卖场运营模拟、管理沙盘模拟等40余项商务模拟项目。使学生在仿真职业环境中获得初步职业体验。校内生产性实训室2个,分别是长江大学生超市和淘宝创业实训室。利用生产性实训室进一步开展以真实工作任务为基础的市场营销相关的生产性实训。
(二)校外实训基地
我院市场营销专业在建设校内实训基地的同时,为了使学生所学知识能够更好地与社会生产相结合,提升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与职业素养,在大力开发校外实训基地。目前,我院已与武汉市著名零售企业武商量贩、全国知名零售企业苏宁电器、湖北英奥资讯公司、太平人寿保险公司湖北分公司、九州通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等20多家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使其成为我院市场营销专业的校外实训基地。
二、长江职业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实训基地存在的问题
(一)校外实训单位不稳定,教学功能难以得到体现
学院的校外实训基地每年都在不断变化,学校花了不少精力建设的实训单位往往一两次实训后就放弃与学校的合作。从学校方面来看,有限的实训经费和实训管理人员,导致学校与企业的日常沟通联络不够,两者关系生疏,且实训时学校往往将大部分实训管理工作交付企业,加大了企业对实训学生的管理难度,实训结果差强人意,造成很多企业只愿跟学校“一次交易”。
(二)实训管理不规范,缺乏科学的评价机制
实训管理不规范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对教师管理方面,尤其校外实训对指导教师工作一般没有太严格详细的规定,大多数指导教师的工作仅仅是在实训期间到实训单位察看几次,每次察看也只是例行公事的“蜻蜓点水”,到实训结束时,象征性地根据学生的实习报告给学生的实训结果打分,然后交上一份工作总结,这样的实训指导根本起不到任何实质作用。二是对学生管理方面,学校的校外实训教学没有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案,学校对实训教学的要求远没有对理论教学要求严格。很少有学生实训课不及格,更不会因实训课不及格而不能毕业。
(三)师资问题
我院市场营销专业师资缺乏,目前专任教师仅有4人,而拥有企业经验,具有实践技能的“双师素质”教师就更为匮乏,很多教师的经历是从学校到学校,从学生到教师,更有一部分教师是从其他专业转到营销专业。没有实战经验的教师对于学生在实训中遇到的现实问题往往很难做出及时合理的解释和引导,因为好多问题是书本上找不到的,对于没有企业经验的教师来说,对于问题的认识比起学生来说没有更多的
优势。
(四)实训教学基地的社会服务能力不强
目前我院市场营销专业的课程体系和培训体系仍不完善,“校企共育”的人才培养机制尚未完善,专业建设与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尚未紧密结合。
针对以上问题,我院在继续加大对实训基地硬件条件建设投入的前提下,还应从多方面入手,着重加强实训基地的内涵建设,使实训基地的建设实现“质”的提升。
三、实现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途径
(一)加强实训基地管理,增强实训的有效性
1.加强学校与企业的联系与沟通。建立了校外实训基地后,学校应关注学校与企业的联系,密切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感情,以图实训基地的稳固和进一步发展。
2.加强顶岗实习和校外实习的监督管理。建立学生外出顶岗实习和校外实习的规章制度和操作规范,以规章制度明晰有关部门和人员的职责,以操作规范指导学生的校外实习。
3.严格师生管理,做好实训后总结。挑选具备“双师素质”的教师或有企业工作背景的教师作力实一训指导教师,严格执行教师和学生的管理、监督和考勤制度,并要求教师严格按照操作流程进行实训教学,并指导学生认真完成实习实训总结报告。
(二)加强实训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实训指导水平
1.对教师进行全方位培养,增加“双师素质”教师数量。对专业理论课教师,提升其职业技能,采取指导学生技能竞赛、参加专业技能培训班、到高校进修、下企业挂职锻炼、参与企业项目开发等,通过这些活动积累实践经验,掌握过硬的本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实训指导能力。
2.打造具备教学、科研能力的实训指导教师。一方面,学校从校企合作企业中选聘有工程实践经验的人员到学校担任实训教师,开展专题讲座,指导专业实训课程体系建设,通过校企交流,让实训教师提升职业岗位能力;另一方面,鼓励教师参与企业项目开发工作,促进教师科研水平发展,提升实训教学质量。
(三)加强实训教学教材建设
高职院校要培养适应技术进步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就必须不断更新实验教学内容,与不断进步的科学技术相协调。实训教学教材的编写一定要建立在基地硬件条件基础上,实训教师要亲自参与编写。同时,要善于借鉴、学习、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教材建设成果。
(四)实训基地建设要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高职教育不仅要紧紧跟上地方经济的发展步伐,而且要有前瞻性,服务于地方经济的程度越高,高职教育的发展越持续,发展空间越广阔。高职院校实训基地要很好地利用自身的优势,与当地政府、行业、企业或者社会相结合,在为地方企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同时,逐步开发实训基地其他外在功能。
(五)实训基地建设要完善质量评价体系
建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对教学全过程中的各主要环节制定质量标准,以此来保证教学实训质量。一由学院教学监督系统对各实训教学环节、实施过程及教学质量进行监督,对基本教学资料及教学管理文件进行抽查;二由学生来对教师教案、讲课过程和教学效果进行评价;三由教师与教师之间对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和授课质量等进行评价。
参考文献
[1] 杨贤传.高职营销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对策研究[J].对外贸易,2012,(4).
[2] 王召鹏,徐通泉.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内涵建设的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8).
[3] 徐平,丁淑杰.加强实训基地内涵建设 促进高职教学质量提高[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0).
关键词:高职院校;系级;学生管理;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3-0014-02
网络信息时代的来临,使高职学生的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特点,他们具有更为复杂和个性化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标准,其思维模式、行为方式、人际交往等具有明显的“90后”特点。大多数高职学生浮躁不安,心理空虚,目标缺失,没有学习热情。高职教育以面向生产、管理、服务一线,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学生的特点对系级学生管理提出了新要求。笔者结合当前形势和课题“系部学生管理工作体系的构建”的研究,以如何围绕高职培养目标,按照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科学、规范管理,探讨和实践出适合自己工作实际的系级学生管理工作新体系。
一、践行群众路线,树立管理、服务、发展意识
践行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对于高等职业教育来说,应当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工学结合、产教一体、校企合作的发展道路。对于系级学生管理而言,应当以学生为本,变单纯的管理意识为“管理+服务+发展”的意识,将传统的“管学生”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发展服务”。不管是实施教学活动,还是学生管理工作,应以学生为主体,多鼓励、多勉励、多奖励、多激励,为学生成人、成才、成功、成就服务。不断规范学生管理,促进高职学生的关键能力、方法能力的培养,以满足社会对高职学生的要求。
二、创建一支学生管理工作的专家队伍
1.辅导员队伍需专业化、高层次、高素质。高职学生管理工作是一项较为复杂和系统化的工作,辅导员是管理工作的直接实施者和参与者,是最重要的中坚力量。通过6年自身管理辅导员工作的实际经验发现,选用相对年轻的专职辅导员,可以通过加强对他们的培训,给予他们充分的学习、交流和参观的机会,积极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和工作中的难题,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并设置一定的考核、激励机制来稳定这支队伍。常此,在面对自我意识强、拥有新的价值标准体系、擅长并广泛使用网络语言的“90后”学生时,辅导员不仅能高效工作,全面管理,深入教育引领学生,而且能以创新的思路启发自己开发使用较为新颖的管理方式和手段。
2.学生干部需发挥管理骨干作用。学生干部既是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的履行者,又是代表学校对班级和学生进行管理的领导者。充分调动学生会、班干部、学生社团这个团学干部群体,挑选具有高度责任心,满腔工作热情,有无私奉献精神的一批团学干部,构建出团总支(学生会)―班级(团支部)的层级管理队伍网,明确部门和个人工作职责。将明确到个人头上的工作职责和任务分工,挂牌上墙,层层落实。将工作成效与奖惩考核挂钩,记录各层团学干部负责人和部门的每一次工作情况,通过QQ群、例会等形式及时通报,累计绩点,有请退、通报批评、取消评优评奖等惩罚措施,也有奖励“小红花”、通报表扬、优先取得评优评奖资格等奖励措施。经过近2年的实践,形成了目前这个有集体精神和责任感、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创新精神、有良好的个人修养和道德水准、有团结协作精神的团总支(学生会)―班级(团支部)学生干部队伍网。
每学期组织这部分团学干部骨干培训1次,日常工作中精心培养他们的自我管理意识,培养他们的工作思路、工作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和实践,这部分团学干部能如实反映同学的意见和要求,已成为团结同学、完成各项任务及实施教育的一支骨干力量。既锻炼了自身沟通协调能力,提升了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积极、有效地配合学校和教师做好管理工作。
三、加强制度建设,规范资料管理
1.健全学生管理的各项制度。①学生安全管理制度:日常教学实训安全制度;日常缺课、旷课去向跟踪制度;节假日去向安全教育及去向记录制度;顶岗实习期间安全管理制度;防盗防骗教育管理制度;班会常态化安全教育制度。②日常管理主要制度:分管学生工作的党总支书记、团总支书记工作职责;辅导员工作职责;团学部门(干部)工作职责;宿舍卫生、纪律检查制度;学生违纪三级谈话制度;与家长联系制度。③主要评优制度:优秀、特色辅导员评选制度;优秀、文明宿舍评选制度;优秀团学干部评选制度。④贫困生管理办法:建立特困生档案;贫困生认定办法;贫困生勤工助学实施管理办法。⑤定期制订工作计划和工作总结,要求工作计划有明确性、针对性,把握规律且富有创新,切合实际,有可操作性,包括年度学生管理工作计划、团总支工作计划、辅导员工作计划、团学部门工作计划等。党、团每学期进行细致的学生管理工作总结,辅导员按照“辅导员工作手册”,每日检查及记录、每月小结、学期考核、学年评优评特色。
2.完善各种资料。①学生基本情况表格化汇总管理。对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表格汇总,使学生管理工作便捷化,还为今后工作长远发展提供依据。具体表格有班级学生基本情况一览表;学生住宿情况一览表;学生党员发展情况一览表;团学干部信息一览表;学生获奖情况一览表;学生综合人才信息库;学生违纪情况一览表。②健全学生档案。入学个人基本情况登记表、参加校内外活动(比赛)及获奖情况登记表、学期违纪谈话记录表、受助困补贴情况统计、综合素质测评记录表等。毕业生个人成就、就业单位基本情况、毕业生用人单位反馈表、毕业生为母校服务情况等。
四、全体动员,系统考虑
1.“三线并行”取得全面、深入、长久的显著实效。多数高校都存在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两张皮”的现象。几年来,我们动员了系部全体教师以不同角色、不同程度融入到学生管理工作中,构成了辅导员―任课教师―导师“三线并行”的管理体系,将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有机结合,以学生为本,以育人为中心,使得管理效果全面深入,长久平稳。在实际工作中,领导层面主动思考、主动协调、主动合作,分管教学和学生工作的领导经常交流与沟通,合理决策。辅导员从培养目标出发,围绕教学中心,积极配合,主动服从、服务于教学工作,有计划地开展、实施学生管理职能。任课教师除了面对面上课“教书”外,充分发挥“育人”功能,专业教学活动与学生管理、思想教育相互交叉融合。依照正在实施的学生导师制,导师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学习兴趣、发展方向等进行选课,为学生的学习解疑答惑,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因材施教提供条件,使学生正确处理和面对在校学习、专升本、择业就业的关系和问题,辅助并加强学生的日常行为管理和思想教育。
2.分级进行目标教育管理,注重学生系统发展。以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及特点,进行大一做“合格高职生”、大二做“合格职业人”、大三做“合格社会人”为目标的分级教育管理。依托《学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办法》和《学院“三风”建设活动方案》为主要保障制度和激励机制,较好地实现了学生综合、系统发展和管理。据每年的新生素质调查发现,约75%以上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对专业认识不足,学习无热情,活动无兴趣,生活无目标。根据心理健康系统测试显示,一少部分学生出现自卑、焦虑、嫉妒、怨恨等心理障碍和行为问题,个别学生还有自杀倾向等严重的心理问题。因此,这一阶段教育管理的重点是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树立明确的人生目标、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动力和热情,增强法制观念,树立集体意识、职业意识。可依托入学专业介绍,开展主题班会,鼓励学生多参加团学活动、主题实践活动等,较好渡过这一阶段。大二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黄金时期,也是学生分化最明显的阶段。高职学生面对考取各种证书及奖惩的压力,学校要注重团学干部任用和参与社团活动等方面的综合发展。注重推动具备优势的学生冲击各种国赛、省赛等专业或综合比赛,引导中间段的学生合理定位,及时辅导、引导、疏导发展不顺利的学生,帮助其明确人生目标,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观。可依托丰富的比赛项目、评优受助、团学活动、企业人讲座等实施开展。进入大三,高职生迅速进入综合实训、顶岗实习环节,他们一边对未来充满期待,一边对职场充满恐惧。只有不到50%的学生求职目标明确,对自己未来岗位环境、薪酬的要求,是否应该专业对口就业等认识趋于理性。一部分学生对工作预期认识模糊,定位不清,思想和价值观产生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一部分发展不顺利的学生,浑浑噩噩渡过三年,专业能力和非专业能力都不强,动手能力不高,易出现严重焦虑、怨恨学校和社会等心理障碍。这一阶段工作的重点是帮助学生做好就业准备,引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就业定位,加强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使其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从而认清工作环境和就业形势,明确求职目标,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
高素质技能型,是社会对高职人才的要求,也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也是学生自我发展、自我生存的要求。通过规范学生管理工作,“树立管理+服务+发展意识”,建设好学生工作队伍,实实在在落实“三线并行”等各项具体措施,学风、系风、校风这“三风”建设就能够功到自然成,合理、规范的系级高职学生管理体系就能全新出炉,贴近实际,取得实效。我们努力着,希望着,把社会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自我要求,把学校的培养目标转化为学生的追求目标,引导学生素质拓展、技能提升、综合发展,以学生为主体,为其发展提供条件,为其发展创造机会。
参考文献:
[1]杨东益.更新观念 科学管理 构建高职院校系级学生管理工作体系[J].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2013,(1):5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