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19 21:15:42
导语:在企业信息化工作计划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宣传部作为学生会的喉舌部门,同时也是系学生会的一个门面,它就像是对外展示管理学院风采的一个窗口和平台。它关系到整个学生会对外的形象面貌,因此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首先它应该有明确的任务。比如对重大节目的宣传,这是宣传部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些活动中,宣传部充当了发起者和气氛渲染者的作用。这样的节目有很多,都需要宣传部部内成员的协同策划。对于这种类型的宣传,性质比较严肃、庄重。形式虽然不能拘泥于一格,可以有不同的设计方案,但宣传部所要达到的效果应该是一致的,而不应该是太活泼而忽略了其本质。
其次,宣传部作为学生会众多部门中的一个,应该融入到这个大的集体中来。又因为宣传部本身的功能,决定了它不仅要遵循团总支及学生会的旨意,而且要配合其他部门开展各种活动。所以不论怎样,宣传部总是作为一个鼓号手、一个开路先锋的作用。
而今,我们面对着新形式的挑战。宣传部,由于其工作的性质,本身就决定了这是一项重要但完成起来(特别是出色地完成)确实不是件轻而易举的事;而今系学生会一切事务的开展都面临新的挑战。当然,这不只是宣传部、也是整个系学生会所面临的事情。
首先,耐力的重要性是无与伦比的。面对困难,我们只有具备了坚持下去的信念,才能有战胜困难的可能性。如果这个组织缺乏这样的人,它早就运转不下去了,同时,我也相信,我们这些新成员和老成员都是非常有耐力的,能够将宣传部维持下去。
在注重耐心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略了策略。就比如说我们如何处理成员之间的关系上,我想应该做到两点:一是要用以前建立起来的同事关系及生活中大家的朋友关系来解决各种问题,而绝不能过分依赖行政关系去强制命令。在我们铭记自己是负责人记住自己责任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忘了,所有成员都是要同我们一样经过一年的战友,所以单纯的命令是绝不能解决问题的,我们的当务之急是怎样使得宣传部高效运转。二是我们应该在工作中建立自己的威信。就个人来说就是干各种事情我们一定要走在最前头,对于任务一定不要滥加推脱,从而使部员们能够从内心里接受。
二.内部建设
学生会宣传部总结出一些关于在规章制度及计划方面的建议,现简明概括如下:
规章制度
遵守学生会总章,努力为学生会工作.
所有成员要按时参加宣传部例会(每周星期三下午五点),不得无故请假或迟到,有特殊原因要提前通知部长或负责人.
宣传部实行分工集体工作制度,接到任务之后要按时高效高质完成任务,由负责人负责,部长检查.工作中,各委员不得推脱任务,若没有按要求完成指定任务,由本人负责所有后果.
工作中,每个成员要本着节约的原则,爱惜纸张和颜料,每次结束工作,要将工具清洗干净,将颜料盖好,摆放整齐,通知写好后要及时粘贴出来.
做每一次宣传都要精心设计,要有计划的工作,不得敷衍塞责.
宣传部的工作任务在学生会各部中是相对比较繁忙的.我们将会在指定时间内完成我系学生会及各部委托的任务,做好各项活动的宣传工作.完善宣传部自身的建设,把宣传部建设成一个团结积极向上的整体.宣传部各个成员将在工作中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并积极主动的工作,丰富宣传形式,在工作中推陈出新,不断提高自己.
一、企业财务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1.提升企业财务会计工作开展效率的必要条件。信息时代下的企业财务管理对财会工作的开展效率有着更高的要求,对于企业而言,财会工作要处理复杂繁多的财务信息数据,单纯依靠人力处理财务相关工作往往会给工作人员带来较大的压力,并且所花费的时间成本也是不容小觑的,随着财务会计信息化建设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企业会选择建立自己的财务会计信息化系统,利用计算机系统和网络通讯渠道来实现对财务会计信息数据的收集、整理、核算、分析、备份、调取、使用,借助网络通讯的高速即时特点以及计算机系统强大的信息处理功能,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财务会计数据处理的效率,帮助财会工作人员减轻工作压力,减少人为因素导致的失误出现,进而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的整体工作效率,也能够更好地为企业发展决策的制定提供决策支持。
2.提升企业财务管理规范化水平的必然要求。在财务会计信息化系统普及应用之前,多数企业在财务信息数据的管理上都较为随意,财务管理的规范性难以保障,信息数据标准化水平不高,各部门与财务部门之间的沟通不够紧密,财务数据材料的递交不够及时,有时还会出现错报或漏报的情况,导致财务数据完整性受到影响,这些都将给财务管理的整体水平造成制约。财务会计信息化建设能够以信息化系统的应用,将企业内部各个部门有效连接起来,在财会信息收集与管理方面,系统能够自动形成标准的信息数据形式分类,统一进行数据整合、筛选和分类管理,各部门也必须要按照系统要求按时上传规范的数据信息文件,通过信息化系统的筛查功能还能够更容易的发现财务数据信息中的异常和缺漏,财会工作人员则可快速及时的联系相关部门负责人,对财务信息进行重新核对上报,这也就减少了财务信息失实所导致的财务风险,在提高财务管理规范化水平的同时,也能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保障。
二、信息化背景下企业财务会计工作流程优化的策略
1.做好宏观分析,把握财务会计工作流程优化的基础条件
首先,在对企业财务会计流程进行优化之前,要对企业目前正在使用的财务会计流程进行系统性、全面性以及科学性的分析,发现现有财务会计流程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的解决。同时,要对财务会计流程整体运营过程中出现的漏洞进行科学诊断,对症下药。其次,要在对财务会计流程进行完整分析的基础之上,对财务会计流程进行优化。对现有的财务会计流程进行改造,促进财务会计流程的科学化、有序化、信息化。
2.发挥信息化技术优势,加强财会系统内部协调规范运行
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对于企业财务会计工作的开展而言能够发挥出一定的优势作用,企业在进行信息化系统的建设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信息化系统技术的功能优势,将其与财务会计工作流程的优化目标结合起来,针对财务会计工作流程的各个环节进行技术分析,了解可能制约财会工作开展的主要技术因素,针对性的进行技术升级,对财会信息化系统进行优化设计,开发一些有利于财务会计工作高效开展的实用性功能,对财会信息数据处理中的一些复杂工作内容进行简化处理,保证整个财会工作流程的顺畅性。在此基础上,还要加强系统内部各关联部分之间的信息标准化建设,通过统一信息数据的口径,提高财会工作流程中各子系统之间的信息资源互通与共享水平,实现财务会计数据资源使用价值的最大化发挥,提高财务会计信息在系统内部的公开化水平,并通过有效的信息沟通与资源共享来促进系统内部各部分之间的协调规范运行,为企业决策提供可靠支持。
3.强化效率意识,实现财务会计流程的精简化、动态化管理
信息化发展背景下,各项工作都应该以提高效率和效益为根本导向,企业财务会计流程也不例外。因此,企业要将业务的发生和财务会计核算工作同步进行,避免业务发生一段时间后财务会计人员才能对数据进行处理的问题。同时,财务部门在对有关数据进行采集后,会计系统将会自动生成记账凭证。财务会计人员在财务会计流程进行之前,应当预先将与会计核算工作有关的各类数据输入到数据库中,一旦企业业务开展,数据库系统将能够及时对企业经济业务进行实时核算和规划,以此来实现动态化、高效化的财务管理,避免经营者决策的失误。
关键词:煤电企业;监察审计;信息化;措施
随着信息化技术在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审计系统也加快了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在监察审计工作中,信息化建设取得了较显著的成效,但相对于其他行业来讲,监察审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监察审计信息化建设在很大程度上进一步对国家治理的内在要求进行了完善,同时也有效的对企业腐败现象起到了有效的预防,是企业健康、高效发展的重要保障。
1 监察审计信息化在煤电企业应用现状
1.1 现场监察审计实施系统的应用
(1)监察审计前期资料准备的变化。长期以来监察审计都是采用传统的审计方法,这就需要在监察审计现场审计前,被监察审计单位则需要提前将纸质资料进行打印,为审计工作做好准备。但在信息化审计环境下就不需要被监察审计单位提供纸质资料,监察人员在审计工作开始之前,则可以直接从电脑中调取被审计单位的账套、合同和协议等,并将其导入到监察审计信息系统中,然后开始现场监察审计工作。
(2)信息化带来的便利。信息化技术在监察审计中的应用,有效的确保了数据筛查的快捷性和数据统计的便利性,提高了数据分析的效率,给查询工作带来了较大的便利。
1.2 监察审计管理方式在信息化环境下的转变
(1)电子文档的使用。目前撰写监察审计文书的工作都会利用文字处理软件在电脑上完成,不仅撰写工作变得简捷化,便于修改,而且撰写的效率也得以大幅度提高。而且这些电子版的监察审计底稿和监察审计报告可以作为监察审计档案的资料存储在电脑中,可以方便进行调取,这就有效的确保了监察审计信息资料形成了一个完善的综合数据库,囊括了从资料采集、整理、分析到资料的使用和存储的整个过程,在确保工作效率提高的同时,也确保了工作的规范性。
(2)网络的使用。目前监察审计部门可以利用网络来下达监察审计计划、方案及上级文件,而且通过网络,监察审计人员也可以将监察审计报告和工作总结等上传给管理人员。监察审计文档以网络作为平台可以在监察审计人员之间、监察审计人员和被监察审计单位之间进行传送。而且在网络环境下,监察审计部门还可以与相关部门实现横向数据的共享,有利于数据的对比分析和成果线索利用,有效的确保了监察审计工作的准确性的提升。
(3)监察审计对外宣传的新途径。通过信息化建设,监察审计部门可以通过构建监察审计网站,利用网站来加强监察审计的宣传,从而让煤炭企业中的更多的干部和职工能够对监察审计部门有一个深入的了解,明确监察审计部门的工作职责、工作流程及工作成果,从而有效的确保监察审计影响力的增加。
2 监察审计信息化应用存在的不足
2.1 实际工作中对监察审计信息系统的应用仅处于低层次
目前监察审计工作普遍应用监察审计信息系统,但由于对监察审计信息系统很大一部分了解还不够淮安入,只是将其简单的认为是在电脑上看账和看资料,不仅对监察审计信息系统丰富的功能在使用上缺乏积极性,而且由于受制于被监察审计的制约,监察审计信息系统部分功能并不能全部的适用,系统中部分功能仅个别监察审计部门才能使用,这就严重制约了监察审计信息系统的应用。
2.2 监察审计信息系统软件的培训不及时
目前导致我国监察审计人员不能全面应用监察审计信息系统功能的一个最重要原因也是在监察审计信息系统软件应用以来,与之相配套的培训工作却存在严重滞后的问题。再加之监察审计队伍人员新老更替,这就导致监察审计队伍在人员不断补充的情况下,没有与之相适应的培训和指导,这些新加入的监察审计人员在工作中只能依靠自身的不断摸索来对监察审计信息系统的功能进行掌握。
2.3 监察审计信息系统的后续更新处于停滞状态
目前我国监察审计机构使用的监察审计信息系统后续更新缓慢,基本处于停滞状态。这主要是由于在监察审计信息系统开发时是由监察审计部门和信息部门临时抽调开发人员进行联合开发,一旦软件开发完成后,这些人员即回到了原来的工作岗位上,这就导致信息系统后续更新工作无人负责,后续更新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2.4 监察审计管理系统未能建立
在监察审计信息化建设中,监察审计管理系统也是监察审计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当前部分行业中还没有建立监察审计管理系统,不仅没有设立相应的监察审计管理模块,而且对于监察审计计划、电子档案及人员的管理工作也缺乏系统化。
3 提高信息化在监察审计工作中的运用的措施
3.1 完善和扩大信息化在监察审计工作中的应用
从信息化全覆盖,横向监察审计与纵向监察审计相结合入手建立一套完备的网络信息工作制度,制度是监察审计工作信息化运行走向科学化和规范化的保证。工作制度制定以后,各受控部门都要严格组织执行,并定期对执行制度的情况进行检查监督,便于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
3.2 加强网站质量建设,统一内容和形式,发挥导向作用
监察审计信息网站是监察审计工作在网络上的信息库。一个网站就是一个存放在网络服务器上的完整信息集合,它包含一个或多个网页,这些网页以一定的方式连接在一起。监察审计信息网站的设计直接影响到网络的利用率。日常工作中,可将国家的监察审计制度、案例、单位中发现的问题、整改措施等相关信息在网上,充分发挥网络导向和宣传作用。
3.3 搞好使用部门的培训,提高网络信息的使用效率
监察审计信息网络建成后,要及时组织相关部门进行培训,通过培训,使大家迅速掌握网络系统的使用,通过网络的宣传、警示、警戒,不断提高企业和职工学法、守法、懂法、敬法的自觉性,自觉维护经济次序,使企业健康稳定发展。
3.4 注重信息开发队伍建设,强调监察审计信息理论研究
要加强信息开发专业人才的培养和教育。人才的质量有了保证,信息的质量和信息化的发展才有保障。监察审计工作信息化是一个全新的课题,理论的牵引和指导作用显得尤为重要。理论研究的深入与否,关系到监察审计工作信息化的发展动力、发展速度和未来走向。
4 结束语
在当前监察审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坚定信念,及时对监察审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加强对实践工作中经验的总结,从而加快推动煤炭企业内部监察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为企业的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程艳.试论会计信息化监察审计模式的创新[J].网络财富,2009(6).
【关 键 词】 信息化水平评价;工作机制创新;利益相关者;价值矩阵
1.背景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是支撑企业体制改革和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信息化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企业整体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对信息化水平进行有效的评价是保证信息化价值实现的重要前提。信息化水平评价是依据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按照一定程序、通过定性定量分析,对特定组织在一定时期内的信息化表现和信息化效果做出客观、公正和准确的综合评判[1]。
根据国资委信息化工作指导精神,各大央企开展了自身的信息化水平评价。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简称“集团公司”)通过连续4年的评价工作,掌握了各单位信息化工作的详实数据,深入挖掘了信息化成功的关键因素;所属各单位也依据评价结果,对标先进,查找差距,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登高”计划并在工作中认真落实,推动了信息化水平的快速提升。集团公司评价工作的相关经验,已经在部分央企和军工集团得到了推广,也带动了航空信息化软件成果的共享和传播。
2. 评价工作机制
通过多年的实践积累和总结完善,集团公司形成了一套完整并规范的集团型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工作机制,主要包括:评价组织机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工作流程、评价对象、评价结果(见图1)[1]。评价组织机构包括集团公司评价工作领导小组、信息化主管部门、专家组和测评中心,分别作为决策机构、管理机构、咨询机构和执行机构;评价对象包括集团公司所属直属单位和成员单位;评价指标体系是信息化水平的衡量标准;评价工作流程保障各阶段工作的高效性和评价结果的准确性;评价结果纳入集团公司业绩考核体系,也是各单位改进和“登高”的重要依据。同时集团公司还开发应用了信息化水平评价系统,支撑评价工作的开展。
2.1 评价组织机构
在评价组织机构中,评价工作领导小组是领导和决策机构,由集团公司领导和有关部门领导组成,负责组织贯彻落实上级单位有关信息化水平评价工作的方针、政策,审批集团公司评价工作的有关规定和标准;集团公司信息化主管部门是管理机构,负责组织制定集团公司信息化水平评价工作规章制度和评价标准,开展每年度的评价工作,审核评价结果并评价报告;集团公司信息化专家组是咨询机构,参与评价指标体系编制、评价打分和现场审核,为参评单位提出改进建议,发现和提炼信息化最佳实践;信息化水平测评中心是执行机构,为评价提供技术支持和咨询服务等。
2.2 评价对象
集团型企业下辖单位多、关系复杂,其中既有集团主营业务的企业,也有大量民品、第三产业、非银行金融业务的企业。为了实现对所属企业的高效管理,很多央企建立了“总部直属单位成员单位”的三级管控体系,评价对象就包括相关的直属单位和成员单位。对于多元化的集团型企业,可以根据主营业务不同将单位进行分类,并设置相应的主营业务信息化采集项,如按照设计制造全过程可以将单位划分为设计、制造、设计与制造一体、试验鉴定、维修、基础研究、服务等类型;还可以根据单位管控职能不同进行分类,如直属单位主要是对所属成员单位进行经营管控,可制定专门的直属单位本部评价指标体系,并设置有针对性的采集项。
2.3 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指标体系是信息化水平评价工作的标尺,应能够引领信息化发展的方向和水平提升的路径,是集团型企业信息化工作指南。评价指标体系的制定方法很多,可以综合使用平衡计分卡、信息能力成熟度、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相关系数法、聚类分析法、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多层次灰色分析、数据包络分析等[2 3 4 5]多种方法,保证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在制定评价指标体系时集团型企业一方面要重点考虑国资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对企业信息化的指导要求;同时还要根据自身行业特点在指标设置和采集项上突出本行业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特色,保证指标体系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并且根据年度信息化工作的要求,结合信息化发展的实际情况,按年度对指标体系的指标、采集项和权重进行调整和完善,保证指标体系的指导性。以集团公司评价指标体系为例,共包括6个一级指标、20个二级指标、46个三级指标和260多个采集项(指标体系框架示例见图2)。评价指标体系对集团公司信息化推进起到了重要作用:(1)评价指标体系是集团型企业贯彻信息化重点工作的有效抓手。如通过设置“统一信息编码”的采集项,鼓励各单位积极申请和应用统一代码,为企业信息集成、交换和共享打下基础。(2)评价指标体系是集团型企业开展信息化专项工作的重要依据。通过设置相关的调查题,获得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方面的准确数据,发现信息化管理和实施的死角,为企业信息化工作推进提供支持。(3)评价指标体系与IT价值研究形成了良性互动。评价指标体系考察了单位信息化各方面的应用效果,也为IT价值研究提供了全面真实的素材[6]。
2.4 评价工作流程
信息化评价工作主要包括修订和指标体系、初评、现场审核、总结评价、晋级和“登高”等环节。修订和指标体系是根据集团公司信息化年度工作重点和要求,对指标体系进行修改完善;初评主要是通过各单位的自评价,对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数据进行采集,使用信息化水平评价系统生成初评结果;现场审核是在初评结果的基础上,由集团公司组织进行现场审核,通过专家现场检查,对参评单位信息化水平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最终确定各单位年度信息化水平级别,保证评价结果的真实有效;总结评价是根据评价结果编写集团公司评价总结报告和各单位评价报告;晋级和“登高”是在评价总结报告的基础上,各单位根据集团公司对未来信息化发展的规划和要求,制定和实施 “登高”计划。
现场审核阶段的时间紧、任务量大,因此应制定现场审核的工作标准、流程和配套的支撑文件模板(见图3),确保现场审核工作能高效有序进行。现场审核不仅确保了评价结果的真实性、准确性,而且通过专家深入单位现场审核,全面了解各单位信息化工作的真实情况,提炼和总结出单位信息化工作的特点和亮点,形成最佳实践并复制到其他单位,带动整个行业的信息化水平提高。
2.5 评价结果
信息化水平评价是集团公司对各单位信息化最全面的调研,尤其在每年的现场审核中挖掘了大量宝贵的第一手资料。为了让这些信息切实发挥价值,评价总结的范围也在持续拓展,主要包括总结报告、信息化最佳实践等几个方面。总结报告以数据分析为主[7],全面梳理各单位信息化工作的真实情况,为集团公司决策提供第一手资料。同时还给参评单位发送评价报告,报告中对单位信息化进行全面、客观、准确的剖析和定位,帮助单位对标先进,发现差距,明确信息化水平提升的重点,基于对现状的清晰认识进行信息化规划、建设和应用。在近两年的评价工作中,集团公司挖掘了40多个信息化最佳实践,并通过出版最佳实践案例集等方式,进行深入总结与宣传推广。
3.工作机制创新方法
实践证明,信息化水平评价工作对于集团型企业产生了巨大价值,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也存在尚未采取系统的措施促进这些价值的应用等问题,同时以指标体系为重点的传统评价,虽然能够有效提高单位对信息化的重视度和投资力度,但也存在过度分数导向的问题[8]。少数单位可能会为了提高评价分数,购置一些现阶段并不急需的软件系统,编制缺乏可操作性的管理制度,导致信息化的投资浪费和形式主义。解决这些问题,不能局限于指标体系本身,还需要在工作机制上采取新的措施,形成一套具有可推广性的工作机制创新方法。
工作机制创新的方法符合PDCA原理,包括策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处理(Action)共4个基本步骤。后3个步骤相对常规,就是根据实际情况加以筛除、选用或改进,工作机制创新的关键和难点在于策划阶段。策划工作机制创新主要有4个步骤(见图4):
3.1 明确利益相关者
“实现价值”是工作机制创新的目标,而价值是依附于受益者的。因此工作机制创新的第一步,就是明确潜在的受益者。以评价工作为例,从传统的“完成此项工作”的角度来看,工作机制创新只能局限于改进已暴露的细节问题;而如果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看,集团公司总部、专家组和参评单位不仅是评价工作的“参与者”,更是潜在的受益者和服务对象,他们的每一个价值需求都为机制创新提供了动力。
3.2 分析价值需求,筛选价值点
明确利益相关者之后,就要进一步分析每个利益相关者的价值需求。首先是利益相关者在当前工作中已反映出的需求,如在评价工作中集团公司希望提高现场审核的工作效率,参评单位希望能够准确填报评价指标体系等。这些需求为工作机制的“微创新、小优化”提供了动力,如评价工作中为现场审核制定标准化文件、为单位进行培训等。
然后再考虑利益相关者在其他工作中的需求,如集团公司总部在信息化决策时需要参考数据,参评单位希望学习先进单位的成功经验等。这些需求与当前工作没有直接关系,属于“潜在需求”。大多数潜在需求是无法与当前工作相结合的,可一旦结合起来,就能产生重大改进和方向性创新,如现场审核中与单位领导进行高端访谈、由专家组点评单位信息化亮点和改进建议等,将信息化水平评价的重点从“评分”提升到“信息化工作指导和最佳实践经验交流”。
3.3 构建闭环“价值矩阵”
每一个价值需求来自于利益相关者,最终也要靠其他利益相关者实现,因此在利益相关者内部就形成了“价值输入-价值输出”的闭环。将这些“输入-输出”关系组织起来,就形成了价值矩阵(见表1)。随着评价工作的持续开展,价值矩阵的具体内容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
3.4 结合具体工作内容,设计新措施
每一个价值点及其“输入-输出”关系,就形成了一套创新的约束条件,既明确了需求者及其具体需求,也指明了由哪个利益相关者提供价值。再结合具体的工作阶段和内容,就可以设计出新的措施。如评价工作中为了“让参评单位提出自身的信息化难点和需求”,在指标体系设置了相应调查题,在现场审核之前做沟通,在现场审核中重点调研和了解相关要求,在评价总结中安排编写专项报告等。通过4年的实践积累和不断创新完善工作机制,集团公司信息化评价工作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并规范的工作体系。
4.工作展望
后续信息化水平评价发展,主要从三个方面:(1)紧跟国际先进企业的信息化发展趋势,将MBE(Model Based Enterprise,基于模型的企业)[9]、BVA(Business Value Assessment,商业价值评定)[10]等最新的数字化测评标准融入评价指标体系之中。(2)融入IT架构模型的思想,推动集团公司统一IT架构在各单位的建设和应用,为两化融合奠定坚实的基础。(3)充分融入IT价值模型体系的研究成果,进一步加强对信息化价值的评估,引导各单位充分发挥信息化投资的价值,实现信息化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增进.基于业务价值的行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航空制造技术,2011(12)
[2]Shapira Philip,Youtie Jan,Roessner J David.Current practices in the evaluation of US industrial modernization programs [J].Research Policy,1996,25(2):185-214
[3]毛加强,田雯.利用平衡记分卡的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研究[J]. 现代制造工程,2009(12)
[4]刘培德.基于模糊多属性决策的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方法与应用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
[5]李潇潇,高钰琪,陶发胜,边瑛.国内组织信息化评价方法现状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2)
[6]L.M.Hitt, D.J.Wu, G.X.Zhou. Investment in ERP: Businesst and Productivity Measurement. 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2002, 19(1):71~98.
[7]阎雪虎,邓虎.中航工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数据分析[J].中航工业信息化,2010(4)
[8]郎俊峰,陆仓吉,陈昌明.信息化水平评价对云南烟草信息化建设的促进作用[J].中国科技信息,2012(10)
【关键词】保定市 中小企业 创新人才 京津冀一体化
一、研究背景
20世纪80年代,我国首次提出了“环渤海经济圈规划”。“九五”期间,河北省提出“两环(环京津,环渤海)开放带动战略”,但是基本上只停留在提出概念层面,在具体建立合作的方式等方面并没有实际进展。2005年6月,在国家人事部主持下,京津冀三地的人事部门签署了《京津冀人才开发一体化合作协议》。根据协议,京津冀三地在人才交流服务、高层次人才智力共享、紧缺人才培训等方面加强合作。该协议标志着京津冀人才开发一体化合作正式拉开序幕,为今后京津冀的人才交流合作提供了保障。
二、研究意义
2011年3月,“十二五规划”正式提出“打造首都经济圈”及七大要求,着力促进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占经济总市场约40%的比例,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在当今的世界经济体系中,区域经济的发展举足轻重,而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人力资源是其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核心所在。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人才是各项事业得以发展的最宝贵的财富。
由于历史等方面的原因,作为紧邻京津的腹地保定却成为了京津冀一体化进程中相对薄弱的环节,在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的保定市中小企业不得不面临人才工作机制的创新问题。因此,根据新背景调整保定市中小企业的人才工作机制,提升保定市的经济实力,是推进京津冀一体化进程的迫切需要。
三、京津冀一体化进程中保定市中小企业人才工作机制现状及原因分析
保定市位于河北省中西部,与京、津呈三足鼎立,地理位置十分独特,受京津的辐射作用强,然而与京津两市相比,保定市中小企业在区域一体化进程中存在不少问题。
中小企业相关制度和人才环境不健全。中小企业的创新缺乏支持,且由于其自身能力的限制,使得其内部良好的人才环境尚未形成。与其它企业相比,保定市中小企业吸引人才制度的力度不够,并且人才的具体制度缺乏协调和配套,制约了各类人才在企业内部的发展。
人力资源平均素质较低,无法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这一现状的原因主要来自于文化背景和思想观念的差异。保定市中小企业没有正确认识人力资源的作用,导致其对人力资源的培养力度不够,从而使得保定市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平均素质与京津相比较低。
中小企业管理水平整体偏低,使得其人才配置不尽合理。再加上其在生产技术、工艺设备等物质因素的影响,造成中小企业工作效率低,专业技术人员的劳动利用率不高的普遍现象。
四、保定市中小企业创新人才工作的途径
机制是企业发展的杠杆,而人才问题的关键是机制问题。只有创新人才工作机制,才能从根本上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大量涌现、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因此,人才工作机制的创新,对加强人才工作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
企业应加强人才引进并完善企业人才培训流程,及时评价培训效果并进行反馈。在发展的进程中,企业应充分肯定人才的作用,将人才放在促进企业稳定运行及迅速壮大的首要战略因素,要不拘一格降人才。引进人才只是提升人力资源水平的一部分,企业还应将培训切实落实到企业运转流程的一部分,以提升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的平均水平。
关键词:企业文化 企业信息化 企业管理
1 企业信息化建设取得成功的关键要素
通常来说,企业信息化是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帮助企业提升管理水平,提升主营业务核心竞争力,推动企业转型升级的过程。除技术因素外,构成企业信息化建设成功的关键要素有以下几方面: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工作方向明确,战略清晰,能够有效地引导信息化建设的各项工作。主要体现在通过客观全面的分析,掌握需要通过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要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哪些问题,预期将会取得什么样的效果,将这些目标定为未来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战略计划来实施。加强制度建设,并将制度建设有效地固化在信息系统中。主要体现在企业的各个阶层之间,上到企业管理者,下到生产一线的员工,都需要对工作的目标有一个科学合理的计划。并将工作目标完成的过程有一个详细和明确的过程记录。并且在企业的内外环境都发生变化的时候,通过不断地对制度规范进行完善并不断地体现到信息系统中来,支撑企业的高效运转。在企业信息化的决策和项目建设阶段,严格按照工作计划进行,保证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信息系统能够得到有效地推广并应用,体现出企业信息化给企业带来的价值。要有创新的精神,并能不断地适应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在企业管理的过程中会需要很多的问题,在企业信息化的进程中,需要我们利用信息技术的手段来解决这些管理和业务上的问题,并在自身的产品和服务中,注入更多的信息化元素。
2 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信息化成功的必要支撑
企业文化犹如企业的性格和气质,是企业由其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组成特有的文化形象。虽然每个企业都有各自的企业文化,但优秀的企业,其企业文化具有相似性,例如台塑集团“止于至善”的文化、本田公司“事业在于人”的文化、通用电气“坚持诚信,注重业绩,渴望变革”的文化,归纳起来,都具有追求卓越、鼓励创新、重视积极解决问题的有效沟通、重视规范管理与持续改进、优秀的执行力等特征。而这些文化特征,与企业信息化建设成败的关键因素几乎都有对应关系。
鼓励创新为信息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氛围。创新,对于企业来说,可以理解为以市场和客户为导向的不断的产品与理念升级,既可以是引领发展,也可以是有效响应客户不断变化的需求并且从中获益,在“扬弃”中发展、壮大。有了鼓励创新的文化氛围,企业才会主动思考信息化如何支撑创新,才会包容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过程性、技术性失误,才会在不断的自我否定中获得提升。
重视规范管理与持续改进是信息系统建设的重要前提。一个普遍的共识是信息系统本身没有思想和智能,人赋予系统什么思想、规定系统如何做,系统才具有思想和智能。因此,通过管理规范、作业指导书等体现的管理文化,是信息系统建设和应用成功、具有灵魂的重要前提。
优秀的执行力是信息化建设成功的重要保障。企业的执行力,可以拿训练有素的军队服从命令听指挥来类比,令行禁止、迅速完成就是优秀的执行力。信息化建设,涉及到企业的方方面面,必然有一个破旧立新的过程,必然会改变某些固有的习惯,触动某些部门、人员的利益,只有高度的自觉,令行禁止、不走样地执行,才能最终取得项目的成功。否则,逃不出高调登场、扯皮拖沓、不了了之的定式。
因此,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企业信息化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要素之一,企业信息化要想取得成功,必须有优秀的企业文化支撑。
3 信息化建设有助于构建优秀的企业文化
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信息化建设成败的关键,而信息化建设,也有助于构建优秀的企业文化。
信息系统能够固化优秀的企业文化,有效支持其复制和传播。当信息系统能够有效支撑企业发展时,也就意味着企业优秀的文化已经固化在系统中。系统扩展应用,不但宣传了优秀的企业文化理念,而且有明确的示范和指引,有效实现文化的传播和落地。
信息化建设具有放大镜的作用,能够有效帮助企业发现问题,持续改进,完善企业文化。一个普遍的共识是进行信息系统建设时,原有的很多流程在信息系统中走不通了,原有的很多工作需要进一步细化才能进入系统,究其原因,就是因为系统建设与应用迫使大家认真梳理工作,而梳理过程中发现了原有制度、规范、流程中不合理的地方,迫切需要沟通,需要规范管理,需要创新。因此,信息化建设无形中起到了帮助企业发现问题并且有目标地改进的放大镜作用,从而促进了企业文化的发展。
企业文化与企业信息化,看似无关,实际密切相关。作为信息化工作者,深切体会到,企业信息化建设要取得成功,必须要有优秀的企业文化作支撑;而信息化建设又可以培养和塑造优秀的企业文化,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支撑企业持续、健康、快速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展云.基于信息化的企业管理创新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2010(10).
[2]王红萍,王一菲.试论企业文化的若干关系和发展途径[J].理论观察,2001(05).
[3]王秀萍,赵锋.论企业文化与内部控制[J].华东船舶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1).
摘 要:目前电力企业信息化工作重心已经进入“建设与应用并重,着力深化应用”的新阶段,深化信息系统应用,提升信息系统投资回报,实现信息化与公司发展的深度融合已经成为电力企业信息化工作者的共识。文章结合一家地市级大型供电企业在信息系统深化应用中的管理创新与实践,提出通过建立信息系统应用指标体系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的管理思路,并结合该企业信息系统应用情况从指标体系关键指标的设计、组织保障、工作流程和应用效果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和分析。
关键词:电力企业 信息系统 指标体系 应用绩效
中图分类号:TM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3(a)-0005-03
近几年,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快速发展,信息化工作重心逐渐由大规模建设阶段进入“建设与应用并重,着力深化应用”的新阶段。但信息系统的应用涉及管理方式和业务流程的优化,在实际工作中仍存在“重视建设、轻视应用、忽视绩效”的现象,信息系统应用水平还有较多具体问题,主要表现在:(1)系统基础数据完整性、及时性、准确性、规范性均存在问题;(2)系统业务覆盖面有待拓展,系统使用率有待提高;(3)人员应用水平不高,一些重要岗位专业人员对应用系统的推广应用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深化信息系统应用,提升信息系统投资回报,实现信息化与公司发展的深度融合已经成为电力企业信息化工作者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文章结合一家地市级大型供电企业在信息系统深化应用中的管理创新与实践,对信息系统应用指标体系的设计与应用等内容进行阐述。
1 企业信息系统应用现状
这家大型供电企业,担负着该市所辖的8区14县、1.58万平方公里、1 050万人口的供电任务,员工5 000余人。该企业信息化工作起步较早,在国家电网公司的统一领导下,于2006年全面开展了信息化“SG186”工程建设,目前公司已经全面应用了财务、营销、安全生产、协同办公、人力资源、物资、项目及综合管理等业务系统,用于支撑公司日常办公和生产经营管理的各项工作。但由于员工基数大特别是包含的8区14县,信息化发展很不平衡,广大基层单位生产人员应用水平参差不齐,信息化意识和综合素质有待提升,造成信息系统基础数据完整性、及时性、准确性、规范性亟待提升,不能如实反映生产经营管理实际,降低了信息系统对企业发展的贡献率、影响了信息化绩效的发挥。
2 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的管理思路
深化信息系统应用,扩大信息系统使用的深度和广度,是实现信息系统目标和价值的核心途径,是发挥信息系统作用的活力源泉。这家企业在此共识的基础上通过深入分析信息化深化应用中存在的问题,确立了“建规范、强治理、抓考评”的指导思想,从建立信息系统应用三级指标对标体系入手,强化评价考核,持续提升信息化绩效。
(1)建立健全信息系统应用水平评价标准体系,形成明确、量化的深化应用评价指标体系,加强信息化应用及绩效情况的统计与分析,通过定量计算、定性分析和客观公正的评价,从不同的角度科学揭示系统应用状况和取得的效能、效率、效益。
(2)完善管理机制,建立健全各级责任制。业务部门作为信息系统的需求部门和服务对象,在深化应用中要发挥主体作用,信息部门作为信息化归口管理部门,要发挥综合协调和技术支持作用。为此应按照业务部门和信息部门齐抓共管的原则,建立信息系统应用三级指标对标体系,将深化应用工作纳入到每个部门、单位和岗位的日常管理中。
(3)利用对标体系,强化评价考核。通过定期信息系统应用对标成绩,发现企业信息化应用的先进典型和存在的问题。以先进带动整体进步,以先进部门和单位为标杆,开展多种形式的比学赶帮超活动,限期达标。同时,将信息化应用效果纳入各级领导班子年度绩效考核,全面推进公司本部及8区14县的信息系统深化应用工作。
3 信息系统应用指标体系的设计
通过深入分析企业信息系统应用情况,确定了和企业战略发展目标息息相关的重要应用系统,具体包括营销、物资、财务、协同办公、生产、安监、企业门户、ERP八类指标。在听取了多位专家的建议之后,该文进行总结、分析、筛选,得出了当前系统应用水平下组织在评价信息系统应用水平时所要考虑的关键指标及其权重(见表1)。
信息系统应用指标体系的具体应用如下。
为有效推进指标体系和公司管理的紧密结合,该公司制定并了《信息化深化应用推进工作方案》,成立了信息化深化应用领导小组、9个专业工作小组、一个技术支持组和评价考核小组。
在此基础上,以“一级重预警,二级重分析,三级重培训”的工作原则,创新建立了信息系统应用指标三级对标体系,将每一项指标进行细化分解,同时明确了指标的提升目标、责任单位、责任领导、责任人。以指标ERP日人均新增设备工单为例,如图1所示,指标一级责任部门为各专业主管部门;一级责任部门根据业务涉及的单位确定二级指标责任单位,二级指标责任单位将指标目标值进行再分解细化并落实具体指标三级执行责任人,最终形成了涉及52个部门、单位的三级对标体系。通过构建三级对标体系,该公司在公司上下形成了工作责任落实到人、工作节点细化到天、基层提升有目标,督导监控有依据的良好态势。同时将信息管理工作的触角深入了各基层单位、班组和县公司,不但提高了各专业人员信息系统的应用意识,更为今后信息深化应用工作的开展奠定了人员和组织的基础。
4 效果分析
通过应用信息系统指标体系,该公司获得以下管理效益。
4.1 提高了公司信息系统应用绩效
该公司通过信息系统应用指标体系建设,完善了信息系统深化应用的组织与管理,信息系统深化应用取得显著成效,信息系统数据完整率、软件应用熟练度、系统覆盖面、系统登录率都有了显著提升,初步形成了管理和信息化互相促进、持续提升的良好态势。目前信息系统已经成为纵向贯通和横向集成的业务管理平台,有效地融入公司发展战略、管理体系和日常经营活动之中,绩效突出,在公司发展中起到了核心支撑作用。
4.2 实现信息系统绩效提升的闭环管理
通过定期基于三级对标体系的指标结果,以考核评价作为强化手段,及时发现信息系统应用存在的差距,针对存在的问题,各专业深入分析问题源头,制定详细的提升方案,每月根据对标结果对方案和工作计划进行动态修订,实现了指标提升的闭环管理。
4.3 通过完善应用系统管理制度,固化深化应用成果。
在推进信息系统深化应用工作过程中,该公司始终积极引导各业务部门发挥业务主导作用,为使各专业好的深化应用思路和具体的管理要求得到落实,巩固深化应用成果,公司将规范、完善应用系统管理制度的工作常态化,定期召开信息管理制度评审会,形成公司级ERP管理制度14项,有效地促进了系统应用与业务的有效结合,确保了用户操作规范、业务数据准确、流程明晰、运转及时。
5 结语
随着工业与信息化的逐步融合,我国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均希望借助信息化手段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不断地加大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同时如何深化信息系统应用,充分发挥信息系统目标和价值,提高信息系统投资回报,是信息化管理工作者接下来要考虑的重要问题,该文即是在这样的尝试中获得的一些经验总结,希望能在构建企业信息系统应用指标体系,提高信息系统绩效方面做出有益的尝试,于企业信息化的建设者们共同分享。
参考文献
[1] 于本海.管理信息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方法的研究[J].煤炭企业管理,2004(5):63-64.
[2] 李淑萍,王强.管理信息系统应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探究――基于企业战旅与系统管控视角[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8(16):1241-1242,1249.
[3] 彭庆喜,游兰.企业信息系统评估方法研究及应用[J].软件导刊,2013(14):28-30.
我国模具行业信息化起步于上个世纪90年代,但是由于受管理体制、传统观念等影响,企业的信息化往往流于形式,往往只能在部分领域实现信息系统的部分职能,甚至成为形象工程,成功案例不多。近两年来,模具行业持续高速发展,竞争也日趋激烈,信息情报的重要性日益凸现出来,迫切需要生产企业将信息化提升到长远规划、战略发展的层次上来。罗百辉解析说,模具行业的信息化,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是指企业内部的信息化,二是指模具行业的信息化。企业内部的信息化,是指以信息技术统筹管理企业的所有信息,以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提高管理水平、研发能力、经营水平,其已经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模具行业的信息化,是指通过现代因特网技术构筑模具行业的信息网,以优化资源配置,以信息流部分取代人流和物流,大大提高了行业的运营效率。企业内部的信息化为行业的信息化提供技术基础,反过来行业信息化为企业内部信息化提供发展的舞台。
2002年开始,模具行业的火爆行情,有力推动了企业之间联合重组的步伐,国外模具巨头也纷纷登陆中国,与国内模具生产企业开展合资合作,形成一种群雄并起的局面。WTO产业保护期结束的日子越来越近,国内模具市场的国际化的进程也是快马加鞭,届时国内模具生产企业将会面临更为激烈的竞争,不仅在模具技术上我们与国际水平有着差距,需要提高技术水平,而且在经营管理上我们也应该借鉴吸收国外同行先进的经营管理思想和成功的企业信息化模式,结合国内企业的管理实际,尽快实现国内模具行业的信息化。这在客观上要求行业构建国内模具行业信息平台,以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动态和竞争环境。
这两年国内汽车模具行业一直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这种良性的发展为企业信息化提供了资金保证和动力。总的来说,合资合作企业、外资企业的信息化做得比较好,整车生产企业优于改装车及零部件生产企业。这些企业也确实从中受益,如一汽大众、长安、柳州五菱等,ERP、CRM系统得到普遍使用。企业的信息化需要不断探索完善的过程。例如东风模冲公司在信息化建设的道路上,经历了由“传统流程信息化”“IT为主的信息化”“业务流程再造和IT促进的信息化”思路上的变迁。现在企业信息化已经越来越得到模具行业的广泛认同,企业之间也通过网络联系,使得电子商务空前火爆。有力地推动了企业和行业的信息化前进的步伐,尤其是为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相对于国际同行来说,国内模具行业信息化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与国际水平接轨尚需时日。在企业内部还存在着许多实行障碍。
1、观念的问题
企业信息化是一种将企业的人、财、物等资源进行优化配置的一种管理手段。“眼见为实”的传统观念障碍在一些企业还未能突破。
2、管理的问题
企业信息化涉及企业长远的发展目标战略,组织机构的调整和业务流程的重组,而一些企业还残留着计划经济时代落后的经营体制和管理方式,这已经成为企业进行信息化的主要障碍。突破现存的落后的管理方式,重组组织机构和业务流程,才能为企业信息化的顺利进行铺平道路。信息技术带动传统制造业升级的同时,先进的管理理念和信息化的融合才能给企业带来质的飞跃。这些都是在企业高层介入下才能完成的,企业的高层领导必须重视并参与信息化工作,特别是在信息资源规划阶段。因为信息是企业的重要资源,资源的规划直接关系到如何发挥信息资源的作用,此外信息资源规划涉及企业长远的发展战略,只有高层领导才能决定这些重大的事情。
3、认识的误区
许多模具生产企业把信息化规划看成是有计划地购买管理系统,在其规划方案中主要体现出来的是财务系统、ERP系统、SCM系统、CRM系统等投资计划,好像经过若干年后,这些系统都购买齐全之后,企业的信息化也就达到一个高度了。其实这也是一种误解。
实际上企业信息化的目标需要不仅体现在信息管理系统的实施和效益指标上,信息化的效果要体现在全面的投资上面,信息规划不仅仅要考虑到信息管理系统和投资效益,除了规划问题之外还要解决好人力资源问题、安全问题等。
4、信息资源规划问题
在模具生产企业内部,不论产品的设计、材料配件的采购、加工制造和总装,还是销售和客户服务等过程,无不充满着信息的产生、流通和应用。传统企业各个部门各自为政,这些信息并没有得到有效的组织和开发利用。即使各个部门引进或者开发了自己的应用系统,但由于缺乏统一的信息资源规划,各个部门之间形成了许多“信息孤岛”,根本无法发挥信息系统的巨大效益。
实现每个部门内部、部门之间、部门与外部单位频繁、复杂的信息流畅通,充分发挥信息资源的作用,不进行统一全面的规划是不可能的。信息资源的规划作为企业信息化基础工程,就是指对企业生产经营所需要的信息,从采集、处理、传输到使用的全面规划。通过信息资源规划,可以梳理业务流程,弄清信息需求,建立企业信息标准和信息系统模型,用这些标准和模型来衡量现有的信息系统及各种应用,符合的就加以继承并加以整合,不符合的就进行改造优化或者重新开发,从而积极稳步地推动企业信息化的建设。
5、人员配合的问题
企业信息化作为企业一项战略工程,从决策决定到组织实施,都需要企业高层领导的参与,组织好队伍,两类人员(业务人员与系统分析人员)的密切合作,搞好计划控制。企业信息资源规划小组是按照职能域划分的,一般一个小组有一名系统分析人员和几名业务人员,有的业务人员通过信息化过程的实践和学习,成长为用户分析员。
企业信息化工作成功与否,往往取决于这两类人员能否密切合作。在需求分析阶段,要注意发挥业务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系统建模阶段,则要更多的发挥系统分析员的知识与智慧,但还要注意吸收业务人员的管理经验和业务判断能力。
6、控制和协调的问题
在信息化过程中,必须有严谨周详的计划和执行过程中的控制协调。
控制:首先,控制系统的规模。系统的目标和边界界定后不应该在建模过程中不适当的膨胀;其次,控制系统的细化程度,不论功能模型还是数据模型要做到分解与细化得当,处理好分解与集结、粗与细的关系;最后,控制一致性,认真执行统一的规范和标准,凡是不符合标准的要及时纠正。
协调:首先要协调好部门和整体之间的信息利益,克服信息私有和自采自用的倾向,追求信息共享和全局信息资源优化管理;其次,协调好两类人员之间的关系,注意调动和保护两类人员的积极性,引导和鼓励;再次,协调好个人与集体、小组与大组之间的关系。
罗百辉表示,未来几年模具行业的信息化建设将会出现以下发展趋向。
企业内部信息化建设进程加快。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国内模具市场国际化的进程开始提速,在信息全球化的时代,对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电子商务的应用将更加普遍和深化。随着各个生产企业内部信息化建设逐渐完善,各公司之间的商务活动将改变过去“线上交谈、线外交易”的情况,网上交易将更加频繁普遍。这不仅对信息安全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需要国家有关部门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作为保障。
近年来,电子商务发展迅速,已经渗透到了人类的生产、生活各个方面,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电子商务发展的环境也不断的改善。而针对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相关问题,沈阳机床顾问牛孟渔称:“‘两化融合’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信息化在企业的产品、技术、管理、服务等各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他表示,技术融合是产品创新的重要保证。
我国国民经济不断发展,消费群体对大型、高档、全个性化的装备制造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大型、高档、全个性化产品的最佳生产制造模式是‘项目管理和项目制造’”,牛孟渔还强调,大规模定制是制造业生产模式转变的又一方向。
资金管理软件引领企业信息化新浪潮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趋势的加快,企业经营规模日益扩大,并呈现集团化和国际化的发展趋势。“2010年中国企业500强”数据显示,营业收入超过1000亿元的特大型企业集团达到60家,其中民营企业达到5家。另外,在排名前200强的企业营业收入占全部企业的80.46%。可以看出,资源向大型和特大型企业集中的趋势比较明显。然而,由于企业规模扩大和产业多元化发展,导致企业资金趋于分散,许多大型集团企业面临着高存款、高贷款、高财务成本的“三高”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强化资金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成为企业集团化、规模化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以资金管理软件为代表的专业管理软件在集团企业中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罗百辉分析认为,面临新的市场环境下,资金管理已经成为后IT时代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利器。
目前,资金管理软件系统在集团企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从立项、到审批、再到资金支付的过程中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的审批制度。将资金管理软件运用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全过程中,从而提高了企业生产效率与经营效率,并且有效控制了企业运营过程中的风险。与ERP软件相比,资金管理软件堪称是IT软件技术与金融完美融合的产物,从根本上解决了企业在运营过程中面临的资金管理难题,尤其是对于上市的集团企业来说,资金管理软件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罗百辉指出,进入2011年以来,集团化、资本化、多元化成为现代企业发展的新趋势,在资金管理方面滞后的集团企业,将面临着盈利能力下降,亏损,甚至被兼并整合的危险。可以预见,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集团企业资金管理更显得尤为重要的形势下,资金管理软件将引领新一轮的企业信息化浪潮。
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资金管理已经成为集团企业管理的核心,除了一般的企业财务管理内容外,还有金融机构特殊的核算业务,需要分析集团企业的财务状况并且实现与银行的无缝对接。专业资金管理软件的优势就在于,对集团企业资金管理和商业银行运作流程长期深入的了解和研究,并且可以根据集团企业的资金管理需求提供定制化的产品及服务。管理软件在具备普通IT技术功能的同时,还需要切入智能化的分析模块,为客户的金融运作提供支持。专业资金管理软件应用最新的网络和电子银行技术,在多家商业银行的配合下,开创新地为企业提供资金流管理的解决方案,有效弥补了ERP软件在资金管理方面的不足。
企业所处宏观和微观环境的持续变化,促使企业必须通过技术手段促进管理转型,除了基本的账实相符外,企业的财务管理还需要考虑到盈利性、资本成本以及主营业务外的资金运营,企业对于财务信息的需求也从IT支撑系统和基础资源建设向更专业、更精细的业务管理软件过渡。以资金管理软件为例,国内著名调研机构赛迪顾问的《2008年中国资金管理市场研究报告》显示,中国资金管理软件市场的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76.5%,到2012年市场规模将达到24.81亿元。
OA选型原则与ERP项目应用
处在成长初期的中小企业有着什么样的根本需求?就是生存和发展的需求,生存与发展是超越企业一切的重大问题,也是中小企业首要考虑的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推进信息化建设,通过信息化改善中小企业生存环境,提高行政办公效率,增强企业综合竞争力。所以生存和发展就是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核心需求。中小企业尤其是小企业要实现信息化第一步要做的事情,就是选择简单易用的产品和服务,同时要有强大而具有责任心的服务商,还有行之有效的方案,这样信息化起步就快,见效也快。
首先,中小型OA软件应采用Mysql数据库,这是现有产品中运行速度最快的数据库系统,并且用户权限设置简单、有效,具有非常出色的逼近高端数据库的性能,更重要的是该数据库是开放免费的,这样就为用户降低大量成本。
其次,中小型OA系统应主要集成包括内部电子邮件、短信息、公告通知、日程安排、工作日志、通讯录、考勤管理、工作计划、网络硬盘、工作流、讨论区、投票、聊天室、文件柜、人事档案、工资管理、人员考核、办公用品、会议管理、车辆管理、图书管理、手机短信、CRM、列车时刻查询、电话区号查询、邮编查询、法律法规查询、万年历、世界时间等多个常用价值的功能模块。
再者,中小型OA的易用性应非常强,在安装维护上提供了采用独有技术开发的傻瓜型安装工具、配置工具和数据库管理工具,用户可在1分钟内自行安装完毕,无需专业人员即可自行维护。
另外,与动辄十几万元甚至数十万元的其它OA软件相比,一些中小型OA仅两三万元,性价比很高。
需要指出的是,OA系统不象ERP,其需求一般比较标准,其技术复杂性也不是很高。所以,高价绝不是选择OA产品的正确途径,应该着眼于软件的实际价值。不能说原本挺便宜的东西,人家一提价我们就认为其品质上有了质的飞跃。也许东西还是原来的东西,最多换个包装,穿个马甲就打着高价的幌子来倒卖呢。为满足中小企业用户喜欢“小而全”的特点,有的OA集成了人事、客户、财务等功能模块,这些模块往往是“看起来很美”,但并不能代替专业的管理软件,只能做最简单的记录和备份工作。目前OA系统的设计理念更趋向于建立一套通用性较强的平台,提供各种通用性高的功能模块并使这些模块具有最大程度上的可定制性,以此来满足不同行业不同用户的不同需求,而不是为了好看,捆绑一些多余的功能。
推广实施OA,根本目的不仅是帮助企业建立一套完整的管理系统,更重要的是透过先进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实现管理的提升、业务的改善。这就决定了企业在OA选型过程中必须立足企业的实际需求,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逐一对照,从产品和供应商方面认真综合比较,以主流的企业办公自动化软件为目标,最终选定企业所要用的OA。罗百辉认为,中小企业选择OA软件既不能求大、求全,又不能随便、凑合,必须根据自身特点选择一个实用、适用、易用、通用、性价比高的软件,只有这样才能让软件在自己的企业内发挥最大的功效,给企业带来最大的回报。
ERP项目的迅速实施和快速运用,极大提高了模具企业运作的效益和管理精度,客户满意度上升,企业整个效率获得了明显提高。
为更好符合满足模具行业特性需求,并解决实际管理问题,在标准ERP功能上对估报价、平行工艺、计件薪资、成本分摊等模块作了个性化定制。
1、模具制造,原材料专用度高、采购周期长。系统提供采购模式,按订单采购的流程操作。
2、标准估报价系统:模具业特有的工价模式在原有基础上无法支持,因此针对性增加功能:
支持同一产品相同,不同制造工艺等情况,不需要分开估价。
产品可分开部件进行报价。
不同工序估价,可选择不同计价方式。
根据产品各种明细属性,自动核算材料用量及成本。
估价过程中提供开版支持及不同开版方式的材料用量。
提高报价准确度。
利润预估实时化。
行业工价和成本价对比,持续完善报价过程。
提高客户满意度。
3、因模具工艺流程长、工艺复杂,需要实现不同产品合并生产,实现同一产品工艺联动生产,因此增加功能:
各生产线可同时领料
各生产线可分开报工,互不影响。大大减少了工单、工单领料、入库等单据数量。
工单报工,可自动抛转计件薪资中的人员报工信息。
4、实现计件工资管理。
可定义不同产品、不同工序、不同班次、不同类型员工的薪资类别。
根据核定金额及报工数据中的数量及时间来计算相关人员的计件工资
可按月考勤时间计算超产、欠产额。
5、模具业ERP不仅是帐务系统,同时也是事务管理系统,例如,销售、采购、生产等管理,需要传递非常多的工艺信息等。在新系统上,增加了工艺信息的流转。
6、在标准ERP系统基础上,应模具行业的特色,增加流程图功能。
报价、简易模打样、模具制作、生产过程的流程图支持。
7、样品管理。可记录样品使用材料明细过程和变更信息。
8、管理改善:
增加专职工艺组负责生产制令的开立,减少生产参数、原来用量、生产时间的误差。
建立按单据发料、及时报工等制度。
9、系统面配合科学合理:
产品结构扁平化。
各工艺段标准产出量自动计算。
原料发放精确到各工艺序,并且所需原材料自动计算。
一张制令可多部件同时生产,报工互不干扰,实现平行工艺。
前后工艺紧密结合,相互制约。
实现自动排产,精确到机台。
10、方案效益明显提升
针对这个管理典范,解决方案带来的定性(管理上的提升)和定量(直接的效益)的效益
告别过去原材料消耗的一笔糊涂账,物料追踪清晰明了。
工艺变更严谨、灵活。
生产过程追踪一目了然。
现场数据及时准确。
APS排产快速、合理。
11、成本管理
原材料、费用对应到各成本中心、各工序。
各工序费用可灵活定义到会计科目。
不同原材料、费用可选择不同分摊计算方式。
虽然不少企业已实施财务软件、OA、HR等多种IT管理系统,但这些系统的艰巨性、复杂性和投资额尚不足ERP的1/10。目前,国内许多企业具有浓厚的家族企业色彩,裙带关系明显,管理错综复杂,企业经营流程不规范,人治思想浓厚,而这正是以建立科学管理制度、规范工作流程为核心的ERP最大忌讳。
国内CIO(企业IT主管)虽说是企业的技术骨干,但缺乏合理的业务能力,最常见的是长期在同一个企业服务,受思维定式和各种条件的影响,往往忽略或未意识到企业中已存在的问题,对企业的需求不能清晰地定义和描述,缺乏足够的管理视野和思想高度,这个管理视野和思想高度决定了CIO可为信息化独当一面,但却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因此,为了克服来自内部的实施阻力,聘请外来的IT管理咨询专家是一个好办法。
其实,绝大多数ERP项目的实施都离不开实施顾问。ERP软件实施中有一句行话:“三分软件,七分实施。”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需要财务顾问、法律顾问,同样在实施信息化的过程中需要信息化顾问去沟通、协调甲乙方关系,帮助企业进行可行性研究、整体规划、选型招标、实施监理和验收评估,保护企业信息化投资,提高项目成功率。因此,管理咨询的重要性正被越来越多的现代企业所认识,并接受了咨询公司提供的咨询服务。
交响曲演奏得好不好,除了演奏者的水平以外,指挥家的控制局面、控制节奏的能力强弱是影响演出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而此时指挥家就如外聘的第三方IT咨询顾问,对整个ERP项目的成功影响非同小可。因此,选咨询顾问就如选将才,丝毫马虎不得。
那么,企业在接受咨询服务时应从哪些方面来做工作,才能将管理咨询的效果更有效地运用到企业实践中并促进企业提高效益?作为CIO的自己,应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才能更有利于咨询项目取得成效?可以说,必须按软件选型的标准和程序,选好咨询公司和顾问。
做好调查、分析和规划
在聘请IT顾问之前,作为企业的CIO要明白,首先必须明确的是自己企业信息化的实际需求,做好企业内部调研,清楚自己开展咨询项目的目标,包括对于咨询项目结果的预期,管理顾问能提供哪些服务?能为企业创造哪些回报?于此初步判断需要什么样的ERP顾问。
其次,是否有足够的资金预算开展这个项目,领导支持度如何?没有资金,那就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了。再者,如何评价咨询项目的结果和明确项目结束的标志?是接受咨询报告为标志,还是需要通过专家委员会评估实施结果?明确目标之后,应该将这些思想落实到具体咨询工作计划上,包括制定目标和项目实施的时间表,开始着手实施。
评估候选咨询公司
要做企业的咨询顾问是非常不容易的,他必须是一位多面手的复合型人才,尤其是首席顾问必须有比较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驾驭各种复杂的局面。选用咨询公司和顾问的几个主要条件如下:
必须既熟悉企业所在的行业特点、业务的一般运行规则,又熟悉信息技术的运用;
从事业务的顾问必须亲自做过企业所在行业的信息系统,并具有相当的该行业信息化的实施经验;
有较强的工程理念和工程实践经验,深刻掌握ERP的理论知识、ERP系统的咨询实施技术和组织经验;
熟悉市场上行业系统方面产品的性能和质量情况,了解服务于企业所在行业信息化的ERP企业所在行业厂商的技术实力和服务质量情况;
咨询顾问公司的典型客户、成功案例必须具有行业优势;
较好的专家队伍建设的情况,在咨询业保持中立性,声誉良好;
咨询价格有性价比优势,不能高于IT软硬件总投入的10%。
考察顾问方案报告
ERP顾问实施报告方案反映一个咨询公司的脸面和态度,从中能感觉出咨询管理公司是否很重视这个项目,因此企业必须尽可能在小地方挑出毛病以检验管理公司的精细度、服务品质。
企业可从下面考察顾问公司的实施方案报告:
概论部分:如何描绘宏观外部环境、微观内部环境,如何介绍行业趋势,要提供竞争对手信息化建设动向,重要的是如何用SWOT方法推导企业的信息化战略,如何使其符合企业发展战略。以考察其对企业整体的了解,对企业信息化期望值与目标。
需求分析部分:调研之后能系统全面介绍企业的机构设置、业务流程、规章制度、关键成功因素(KSF)。分析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对企业信息化概述需求。
结论部分:能科学系统分析包括企业信息化总体框架,相关软件市场分析,企业资源分析及建议,实施可行性分析,建议投资方向,预期目标效果。
另外,考察咨询管理公司工作方法也很重要。例如有无咨询动员会(借助高层力量,引起重视),效果如何;有无访谈式调研,效果如何;选项型调查表设计如何等。
咨询管理公司应提交的文档包括:初步调研提纲、企业调查问卷、需求分析报告、项目建议书、初步报价书、长期合作建议。
现场测试服务能力
现场咨询服务演示及解决能力是选聘管理顾问的重要阶段与方法,也是管理顾问实力的体现。企业主要可从三个方面现场考察管理顾问的实力与服务水平:
ERP规划现场演讲。可先由三四家入围的咨询公司作25分钟规划分析报告,后由企业一方、企业聘请的专家进行现场提问,入围的咨询公司作回答。现场打分。
入围的咨询公司作ERP选型报告。选型是IT建设的核心。可先由入围的咨询公司作25分钟ERP选型分析报告,后由企业一方、企业聘请的专家进行现场提问,入围的咨询公司作回答,现场打分。
现场ERP问题诊断。进行现场能力测试,可在现场联接网络,接上系统,先由企业一方、企业聘请一方的专家就常见的ERP建设问题各提出相关案例,后由入围的咨询公司现场进行演示,提出不同解决方案,以测试顾问的水平。现场评分。比如企业每天需要固定生产多少产品,希望系统能自己判断出来,有什么办法解决?(答案:系统可在BOM中设定最低制造量,在排程时系统会自动计算);由于生产配方的保密性,企业不希望把整个配方用料名称列印出来,有什么办法解决?(答案:通过自定义报表只显示产品料号,而把品名规格隐藏);企业希望能打开电脑就会知道订购未出的部分,及采购未进部分。(答案:通过设定提醒精灵中设定,每天将这些信息定时传送给相关人员)
另外,企业也可当场下载一个ERP试用版,请参选的咨询公司顾问象软件商一样当场录入相关数据,包括企业准备实行的新编码。企业一方当场进行运行检验,检查哪一家机构运行实施比较好,对软件剪裁、运行参数初始化设置及用户化修改中较能切中要害。
服务费竞标报价
企业主要从高性价比去考虑权衡IT管理顾问公司所报的服务费用,这里不再赘述。
最后,根据以上几项综合评选方法和条件,决定入选的IT咨询管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