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威尼斯的小艇课件

时间:2022-03-18 18:25:18

导语:在威尼斯的小艇课件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威尼斯的小艇课件

第1篇

一、采用切实可行的组织形式

我将个人自学、小组合作、师生合作这一方式引进课堂,在讲读课文的第二小节、第五、六小节中,我都出示了自学要求。第二小节的自学要求是:想一想,小艇有哪些特点?可以画出重点语句,可以圈出关键词语,可以画一画小艇的样子,可以演一演小艇的行动轻快灵活。第五、六小节的自学要求是:1.自由读一读课文,想一想: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小艇的作用很大,完成填空:在威尼斯,白天,商人_____,青年妇女____,小孩____,老人____,晚上,看戏的人____。2.除了课文所讲到的,还有哪些人的活动离不开小艇,请仿照课文中的句式说一句话。在教学中通过多种合作形式进行自主探究,其中学生的个体学习是基础,小组合作学习、师生合作学习和以发挥课堂教学的群体功能,为学生成功学习提供帮助。此外,在第二小节的自学时,我尊重学生的差异,让学生开展选择性的学习。

二、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

如用笔画小艇的简笔画,用手势来表演小艇的行动轻快灵活;让全体学生做“船夫”,以手代艇来表演课文中具体描写船夫操纵自如的内容;让学生闭上眼睛体悟一下坐上小艇的感觉。我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特别注重其探索和研究的过程。如:学生自学课文的第五、六小节,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交流汇报,学生说到了医生、教师、市长、旅行者等等乘着小艇去干各种各样的事,还说到了青年妇女乘着小艇去走亲戚、逛商场等。在教学中我实现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动眼看一看,动手演一演,动脑想一想,动口说一说。我想:我们的课堂教学应该让学生全员参与,并且努力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以此,吸引和激励学生主动参与。

三、设计合理的教学流程

科学的流程,才能留出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思考。这篇课文中我采用了初读感知、精读感悟、熟读内化的实践性的教学流程。在初读感知中,让学生说一说自己了解到的世界各地的风光,从学生的话题中引出在欧洲的意大利有一座闻名遗迹的水上城市──威尼斯,并让学生交流搜集到的有关资料,整体感知文章围绕中心句从三个方面具体介绍了威尼斯的小艇。在精读感悟、熟读内化的环节中,我精心设计课文的导语和过渡语:①威尼斯是世界闻名的水上城市。小艇成了主要的交通工具,那么课文是从哪几方面具体介绍小艇的呢?这样在导入时对照课题,充分发挥教师体态语的作用,同时又提纲擎领复习了第一教时的内容;②小艇到底是什么样儿呢?③小艇小巧玲珑、新颖别致、外型美观、内部舒适,你们想不想坐一坐呢?想不想读一读呢?这样的过渡语让学生产生情感的落差,给他们更多的认认真真读书的机会。④难怪威尼斯人都喜欢乘坐这样的小艇,驾驶这样重要交通工具的船夫,他的驾驶技术又是如何呢?⑤新颖别致的小艇有如此技术熟练的船夫来驾驶,真是锦上添花。然而这样的小艇有什么作用呢?这样的导入语、过渡语就是教师组织教学的环节,在组织各环节的教学时,我关注着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学生更多地触摸文章的语言文字,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指导学生朗读中我精于评点,或描述意境强化学习动机,或联系生活,使其产生亲切感,或情感驱动,唤起心灵的共鸣,或拓宽思路,使思维更具广阔性。

四、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

在学生主体地位越来越得到重视的今天,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忽视。教师激情激趣的导入,声情并茂的评点,画龙点睛的总结,才能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才能使学生体会到语文学科的人文魅力。为了推导好第六小节的朗读,我相机辅以动情的叙述:“威尼斯的热闹和沉寂与小艇的开动、停泊息息相关,威尼斯独特的风光与小艇有着密切的关系。水面渐渐静下来,皎洁的月光给古老的威尼斯披上了一层薄薄的轻纱,忙碌了一天的小艇也不动了,威尼斯枕着波光粼粼的河水,沉沉地睡了,寂静笼罩着这座喧闹了一天的水上城市。”教师深情的叙述,诱发起学生美好的想像,使他们不知不觉地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意境,感悟到语言文字的优美,因而在感情朗读时也读得投入,读得给人以恬静、优美的感觉。

五、构建开放的课堂格局

我立足课内,打好基础,立足课外,求得发展。上课伊始,我让学生收集世界风光的图片,交流威尼斯的有关资料。课堂上,我以引代讲,通过引读,让学生领悟文章的写作顺序和表达方法,我用生动的范读熏陶学生,用充沛的激情打动学生。作业中又让学生继续去搜集有关威尼斯的资料、图片、文字材料,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

第2篇

在课堂教学改革的大潮中,教师们的教学理念和授课方式都进行了很大的变革,以学生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追求生本高效;“以学定教,以教导学”“先学后教,生学师导”的方式方法,呈现于课堂。但是语文学科无论怎样改革教学方式和学习方法,都不能忽视语文学科的特点,最近听了几节语文教改课,针对语文课改中的一些现象进行了反思,提出如下建议。

一、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不可忽视文本教材

现象:在进行阅读教学时,仅停留在口头问学生:通过预习你解决了哪些问题?你学会了哪些内容?还有哪些内容没学会?或者只是让小组汇报展示学习收获及疑问,教师就疑解疑。随着学生回答结束阅读教学也结束了。或者直接用导学案上课,当进行师问生答完成上面的题目后,阅读教学就结束了。听着学生的回答(有的是从语文辅导教材上照本宣科抄搬来的答案),似乎学生收获不少,但是学生并没有真正地以文本为依托,去和文本对话,抓住重点词句段去感悟、品析,很少有真正从文本中得到的独特感受和理解。

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所选课文,可以说每篇都是优秀的范文,中高年级所选课文还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每篇课文都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载体,都蕴含着丰富的语文基础知识,是提高语文素养的学习工具;每篇课文又都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起到了引导作用,常听到学生这样的话:“书上就是这么写的,书上就是这么

说的。”

建议: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的学科意识要到位,教学引导要到位,应高度重视文本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课改中要防止以教师的串讲、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更要转变观念,更新知识,钻研教材,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方案,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进行教学;精心编织使学生交融心灵、升华情感的导火索,进行创新教学。曾有幸听过威海大光华国际学校钟静老师执教的“威尼斯的小艇”一课。钟老师根据文本教材内容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灵活地运用了多种教学策略进行教学:

1.探究小艇的样子时采用圈画、有层次地递进朗读来理解;

2.学习船夫的技术高超时采用分角色夸船夫来体会;

3.体会小船的作用大,首先口头填表格走进文本,认识小船与人们的生活关系密切,然后了解作者的表达方法是根据事实展开丰富想象,最后再小练笔进行联想,写出还有哪些人坐小艇,他们去干什么?

4.介绍威尼斯夜晚的一段的处理是采用回声读法(女生读前半句,男生读后半句,教师重复后半句),余音缭绕、以读代讲让学生来感受威尼斯夜晚的静态美,体会人歇船停、人动船动,不由自主地发出小艇真是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赞叹。

这样开发和利用文本教材,学生能不记住奇特的异国风光和威尼斯小艇吗?

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中要遵从文本的特点,师生共同走进文本,走进字里行间,抓住重点词句段,细细咀嚼语言文字。“既要尊重学生,也要发挥教师的指导、点拨、调控作用,对学生理解不到、领会不深,甚至理解错的地方,要修正甚至作必要的讲解,不能视而不见,放任自流。”(崔峦老师语),也就是“该出手时就出手”。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文章的思路和表达方法。让每篇课文载体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让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让语文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开启心灵、升华情感的殿堂。

二、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不可缺失朗读训练

现象:一节语文课上完了,几乎没有听到或很少听到学生的读书声;或者有读的环节,教师是这样指导的,“你们喜欢这段吗?咱们一起来读一读”。虽然读了课文,但既没有读出感情也没有朗读训练层次。当和执教教师交流时提到应重视朗读训练时,教师的回答是:也知道语文教学需要朗读,缺乏朗读的语文课堂,就失去了语文味;但进行朗读指导,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也怕进行感情朗读训练,耽误教学,讲不完。有的教师表示不知道该怎样进行朗读训练或哪里该进行朗读训练。

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在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失朗读的指导和训练。语文学习担负着培养学生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的任务。这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取决于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这些既需要在咬文嚼字中嚼出,还需要在朗读中感悟、理解、体验。这样学生才会受到熏陶感染,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上面提到的钟静老师在执教“威尼斯的小艇”一课学习小艇的样子一段时,就是一个朗读训练的很好范例,钟老师采取了以生为本、以读为本的教学方法:一读,整体感知这一段是写什么的(小艇的样子及特点);二读,圈画写出小艇的样子及特点的词语;三读,读原文和读把比喻词语去掉的同一部分,比较两段文字有什么不同,体会作者运用熟悉的事物作比喻恰当表现事物特点的独到之处,体会语言的魅力,轻松地引导学习表达方法;四读,边读边想象小艇样子的奇特(这时从读中可以听出学生对小艇的喜爱之情);五读,课件出示威尼斯小艇图,并把课文中关于描写小艇样子及特点的词语去掉以填空的方式出现这一段文字,图文结合读,(这时学生已基本背诵出了描写小艇样子的这一段)。钟老师采用多种方法、有层次地递进性地进行朗读训练,威尼斯小艇的奇特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也为下面理解小艇在威尼斯水城中的独特作用的学习作了铺垫。

建议:语文教学不能一味追求教学任务的速成,要扎扎实实地进行各种语文素养的训练,其中包括朗读训练,最终实现学生自己能“读”书。在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理解感知中,穿插朗读训练,抓住重点词句段进行品读,进一步领悟重点词句段所蕴含的情感,采取多种方法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以读代讲,以读促悟,悟中生情,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在朗读中引起共鸣,激情喷涌,情感放飞,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久而久之,就促进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促进了教学任务的完成。

当然朗读不要面面俱到,要精读,像钟老师那样抓住重点词句段,抓文章的精华部分读。朗读需技巧、需点播、需鼓励,还要进行方法的指导,可以从对内容的理解,从语音、语气和对作品的感受等情感表达方面进行指导训练。

三、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应恰如其分地拓展延伸

现象:有些语文教师为了突出拓展延伸环节,搜集了许多著名诗句让学生课上朗读;或学生对文本还没有吃透却要拿出部分时间欣赏文本以外的名篇,甚至所拓展内容超越了文本的主旨和儿童的认识水平。

还是以钟静老师那节课为例,钟老师进行了两方面的拓展延伸,一是让学生欣赏了威尼斯的著名建筑,各式各样的桥,也看到了威尼斯人是如何生活的。二是出示了不同作者写威尼斯的不同作品,建议学生课外阅读。适当的资料补充,让学生更加了解了威尼斯这座水上城市,体会小艇在这座城市的重要作用。又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了积极的引导。

第3篇

好的引导语会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或像一贴兴奋剂,能充分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渲染良好的课堂气氛。学生倾心于此,才会积极主动地乐于受教,牵一发而动全身,课堂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达成高效率的教学,本文据我从事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以下做法。

一、设立“疑问”思维

古代学者陈献章说过:“疑者,觉悟之机也。”一个问题的提出,往往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并激发他们思考,然后带着疑问进入新课。这种方法一般是从文章的题目上做文章,分析标题含义,引起学习兴趣。这种方法,开门见山,简洁明快,能引起学生极大的求知乐趣。

如教师提示人能在月球上建房吗?让学生思考后回答,顿时学生争先恐后提出自己的答案:“到天上居住,不太可能吧?”“真难啊?”“是什么感受?”“水、电、路怎么解决?”……无需老师再导,学生就会迫不及待的想往下深问,以求明白,正是这一设“疑”,学生的兴趣被激发。

二、择重环境引导

语文课本入选的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篇佳作。从内容上看,风土人情,山川村舍,‘花草虫鱼,诗文意涵,章节故事,无所不及。结合教学内容和目的,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在课堂上进行艺术的渲染,选择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情境,引导学生以游人的角度,身临其境,提高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

介绍意大利水上城市威尼斯时,出示有关威尼斯美丽图片的课件并伴着优美、轻柔的音乐介绍:“威尼斯是世界著名旅游胜地。威尼斯有401座姿态各异的桥梁建在117条水道上,连接着118个小岛,因此有‘水城’、‘百岛城’、‘桥城’之称。威尼斯水道是城市的马路,市内没有汽车和自行车,也没有交通指挥灯,小艇是市内唯一的交通工具。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乘坐飞机穿越时空隧道,跨过千山万水,去游览威尼斯,体验威尼斯的小艇。”教师、学生的身份发生转变,学生们就会兴趣盎然的随着导游去仔细的游览感观。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望,是激发学生学习的最有动力的因素。而视觉的刺激是最容易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教学手段。

课件出示给学生一组美丽的花的图片,并让学生用自己积累的四字成语形容美丽的图片,之后教师顺势导入: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到瑞士的街道上去欣赏这五彩缤纷、姹紫嫣红,让人应接不暇的一幕。在先期画面的刺激下,学生走近文本时就会更容易、更深刻地体会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深刻含义,让学生在美好卫生环境中的卫生意识。

三、树立适时开导思维

(一)在语文教学中,音乐是增加学生体验的重要手段,是语文大餐中的味精

音乐魅力极大,是其他手段无法替代的。讲课文之前,播放一段乐曲,在情感上能唤起学生的共鸣,从而创设一种和谐的教学环境,营造一种热烈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如上课铃一响,一首悠扬的《牧羊曲》立即将学生带到“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茫茫草原。教《月光曲》一文,贝多芬的著名钢琴曲时而铿锵有力,时而舒缓缠绵,令学生陶醉。此时,把学生带入情境,便于更好地想象、体会文章环境描写的妙处。

(二)学知识贵在“温故而知新”

教师提示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旧知识,从而引出新课,从已知的领域转入未知的领域,这种方法能使知识前后衔接自然,过渡平稳。

如教学之前,采用这样的导入设计:我们学习过很多古诗词,谁能背诵你积累的描写春天的诗?学生在争先恐后的回答中《春晓》、《赋得古原草送别》、《春夜喜雨》等古诗既得到了复习,又使新旧知识达到了链接,使知识系统化。可谓一箭双雕!

(三)时事引导是指教师联系社会要闻进行引导

这种导八方法贴近百姓生活,学生很容易接受。如“神七”成功发射后讲到《梦圆飞天》这一课,中国人民还沉浸在自豪和喜悦中,让学生讲一讲“你知道的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发展的资料”。在学生积极地展示自己的所知的同时,教师会很自然地导入新课——《梦圆飞天》。

(四)先前的历史人物

在历史的长河中留给我们太多值得学习的精华,但他们毕竟离现实学生生活久远,怎么才能让21世纪的学生们还能有兴趣去学习这么久远的知识呢,将历史生灵地再现到学生们的眼前,让他们切实的感受到伟人们的风采,这种人物再现法会激发起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

如讲解鲁迅先生时,教师可以打扮成鲁迅的模样,竖发,八字须,一袭长衫。上课伊始,便走上讲台,慷慨激昂的说上几段鲁迅先生的名人名言。这样,在感官教学中学生更容易走近鲁迅,在作者的娓娓道来中更愿意去体会鲁迅作为一代伟人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品质。

第4篇

一、情感丰富的语言导入

情感是语文教学中的灵魂,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没有情感的教学就等于没有明媚的春光,或如荒漠戈壁一样,孤寂,没有生气。一定的情境产生一定的情感,教学者动情,学习者方能动容。

我在教学《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时,开场白是这样的:“花儿是美丽的。素雅淡洁的春兰,千姿百态的秋菊,国色天香的牡丹,热烈如火的山茶……曾经使古往今来多少诗人为之倾倒。我们要学会用诗人的眼睛去欣赏花儿的美丽,陶冶自己美好的情操。但同时我们也要学会用科学家的眼睛去认识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去发现大自然的奥秘……这篇课文将告诉我们,用科学家的眼睛去看美丽的花儿,将会发现一个多么丰富的世界,它也许比诗人所描绘的那个现象的世界更加使人流连忘返”。不难想象,学生听了这一生动的情感丰富的启发性语言后,就会急切地想知道:用科学家的眼睛去看美丽的花儿,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为什么五彩缤纷。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能动地进入到较高的课堂学习境界。

二、悦耳动听的歌曲导入

列宁说:“教学是枯燥的,但也可以成为美妙动听的音乐。”而我们今天生活中有无数美妙动听的音乐,我们为何不顺手拈来呢?作为音乐的表现形式之一,歌曲更是学生的最爱。歌曲的旋律很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又很能活跃课堂气氛,预设情境。学生喜欢听歌,唱歌,尤其是流行的、通俗的,如能将课堂优化和流行歌曲结合起来,何乐而不为呢?所以在教《》这首词时,就先播放革命歌曲《》,学生很快就能唱能背了,那么,在此基础上去欣赏这首词就会轻松些、愉快些。这种借助于与课文内容联系紧密的歌曲导入,方法灵活多变,利于调动学生情绪,并能克服紧张心理,活跃课堂气氛。

三、温故知新的复习导入

指教师依据温故知新的教学原则由已知向未知引渡,架设攀登新知识高峰的梯子,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欲望的导入方式。例如《春》一课的导语:同学们在很小的时候,爸爸妈妈就教会了你们许多古诗,其中有不少是描绘春天的诗句,同学们来一个比赛,看谁能说出得最多――“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今天就让我们学习朱自清的散文《春》,去领略春光明媚、鸟语花香、万象更新的春天吧!这个导语的设计,通过复习旧知识,拓宽旧知识,使学生联想到将要学习的新知识。因此,在具体导课时教师要善于联系和利用旧知识,把新旧知识加以比较,找出异同,以此作为导课的切入点,设计导语,引出新知识。

四、图片导入法

这是一种利用教学挂图、自制图片或简笔画,借助投影或其他多媒体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围绕图片提出一系列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入新课的导入法。这样的导入方法一般适用于写景类的文章,因为优美的风景图片更能加深学生的印象,更有利于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如在教学《草原》这一课时,因为很多同学都没去过草原,对那里的环境不是很了解,于是我课前搜集了大量的草原风光图,在课堂一开始就展示给学生看,然后问问他们通过观察发现草原有哪些特点?草原美不美?美在哪里?再顺势导入“今天我们和作家老舍一起走进内蒙古大草原,看看作者笔下的草原是什么样子的。”这样既调动了学生认识草原的积极性,又为学生接下来的学习提供了参照物,加深了学生对草原的美好印象。

五、妙趣横生的演示法导入

如何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是这一节课的关键所在。无论是学习兴趣还是学习动机都会对学习产生巨大的动力作用。因此,在每一节课的开始,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来设计巧妙的导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他们的学习动机,产生强烈的求知的欲望。如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说:“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只小动物的画像,你们谁认识它?”然后出示用水彩画画成的动画形象的小壁虎,尾巴做成活动的,可以摘掉。学生惊喜地回答:“小壁虎。”教师接着问:“谁知道它是什么样的动物?”学生交流说到它吃苍蝇、蚊子后,教师趁机说:“壁虎虽然不好看,可是它吃苍蝇、蚊子,是人类的朋友。你们看,这只小壁虎的尾巴怎么了?”学生惊奇地说:“哎呀,断了!”教师马上因势利导:“这只小壁虎的尾巴怎么断的,断了以后又怎么办呢?今天我们学的《小壁虎借尾巴》讲的就是这只小壁虎尾巴断了以后的事。”学生便迫不及待地读起课文来,并且很快的找到了答案。

六、导游解说法导入

第5篇

勤学——新课程标准为指针

现代社会对语文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全球化、信息化和高科技发展的趋势,要求现代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创新的精神、开放的视野、合作的意识,以及搜集、处理、交流信息的能力。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正是应时代要求,全面阐述了语文课程的性质与任务,构建了新的语文目标体系,也使我国语文教学的改革再次跃上一个新的台阶。为此,我们在开学前夕,组织学科骨干8人及二年级4名教师参加了处教研室举办的新课程标准及教材培训,并责成靳淑英、陈肖琳、耿晓娟3人于学期初在校内分学段进行了二次培训,使老师们明确《语文课程标准》鲜明的理念、全新的框架、明晰的目标、有效的指导,是对修订大纲的新发展,明确所教学段的阶段目标及教材修订的意图,做到教学伊始,整体把握,有的放矢。本学期,在新课程标准的学习、贯彻、落实上各教研组走出了自己的路子——低年级的课前5分钟演讲交流、新闻快递、儿歌擂台赛、课文故事续编;中年级的课外阅读反馈、每日成语接轮、定词编讲故事以及高年级的循环日记竞赛、想象作文阅读等均使学生在实践中增强了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提高了他们的语文综合素养。

更为可喜的是我们在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验方面也迈出了新的步子,在多次学习培训的基础上,确定了实验教师——钟青、靳淑英、王丽荣、陈肖琳、耿晓娟、孙晓静等,组织了实验课题的评审论证,并于10月中旬举办了开题报告,通过交流,大家更加明确了各自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更加完善了实验方案。12月初,举办探究性学习中期小结,实验教师人人编写案例,并将活动成果进行阶段展示。现已选送优秀案例3篇——陈肖琳的《了解唐代伟大诗人——李白诗作》耿晓娟的《给废旧电池找条出路》孙晓静的《乱花钱对小学生的危害》参加省级评比。学期末了,我们又召开了结题大会,各课题实验教师认真撰写出结题报告,课题组成员就各自研究的课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述,详细地介绍了各自研究探讨的过程,展示了研究的成果,有的还绘声绘色地讲述了课题研究中的小插曲,充满自信地提出了对已有现象的思考及建议,并谈了活动的收获及切身感受。我们的探究性学习实验还在起步、摸索阶段,但它已留给我们许多的思考——学生是课题研究中最活跃的小主人,更是研究性活动中的最大受益者。他们年龄虽小,但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动口、动脑,他们录音采访、跟踪调查、图片展览、宣传接力、利用课余时间在家中、阅览室、图书室、书店、网上搜集资料,对生活中的事情多了一份关心,多了一份思考,远远突破了预期设想的效果,拓宽了活动的主题,使之延伸到更广阔的生活中去。我们欣喜地看到他们身上所蕴藏的智慧与潜能是无穷的。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正是为他们创造了一个氛围、一个情景,使其如鱼得水,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家庭,走向更广阔的空间,将对课本知识的学习转到对社会现象的关注。这不仅是一种学习观念的转变,更是一种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将为其在未来的时光热心服务社会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这正是我们所希望的。

善思——教学节展示为契机

为保证新课程标准的进一步落实,为使大家对更多的模式教学课进行更深入的研讨,本学期,我们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打好基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办学宗旨,以自主——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运用为重点,努力实现教学高质量、课堂高效率。我们组织了第六届教研组课题共研活动,各教研组在组长带领下,凭借教材,紧扣新的课程标准及我校“自主创新”课堂模式,精心设计,公开轮讲,认真听评,反复修改,提炼推敲出一个个独具年段特色的精彩案例。在11月中旬举办的第六届教学节活动中,8位教师代表教研组进行了展示,一、五、六年级组共4人被评为优质课。五年级《圆明园的毁灭》一课在市陶研会上观摩,六年级《草原》一课在省第五届示范小学课堂教学展示中获一等奖。执教者客观的自评介绍,看课人真切的评价交流,热烈的讨论争议,学生家长由衷的赞许,都使我们欣慰地感受到本届教学节所体现出的我校语文课堂教改上取得的突破性进展——1、更加重视语文教学的丰富内涵,重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把阅读教学作为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尊重学生多样的阅读趣味,引导学生感悟和吸收作品的精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充分挖掘人文因素,陶冶学生情感,提高其文化品位及审美情趣。如《草原》一课,教师运用电脑课件出示中国地图伴着悠扬的旋律向学生简介内蒙古大草原的位置,并请他们同老舍一起走进草原,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方法,学习和探讨自己喜欢的知识和内容,自由读、大胆想、尽情说、登台表演小品,充分发表自己的感受、体会,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欣赏草原如诗如画般绮丽的风光,了解那里的风土人情,感受蒙古人民的热情好客,深刻体会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及作者老舍先生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教师组织学生赏读、感悟圆明园当年集建筑、园林艺术于一体的辉煌景观之后,利用大屏幕播放出优美的古筝乐曲伴奏下圆明园的一幅幅复旧图,播放出如今残垣断壁的遗址图及再现侵略者的贪婪野蛮的电影剪辑片,引导学生披文入情,自主探究课文第二部分学生对伟大祖国灿烂历史文化由衷的热爱及对帝国侵略者强盗行径切齿的仇恨溢于言表,真正达到与作者心灵的相通,从而产生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威尼斯的小艇》一课,教师首先引导学生了解威尼斯是世界著名的水上城市,接着自读赏析威尼斯小艇艇形的奇特美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其感受艇舱的舒适,驾艇人技术的高超,乘艇人生活、工作、娱乐全靠它,感悟威尼斯小艇是“重要的交通工具”_____此地有此物,此物有其主,有主能迎客,客奔主而来,此主拥此物,此物属此地,从而体会作者马克吐温在文中所流露出的对小艇的喜爱、对艇舱的满意,对驾艇人技术的惊叹以及对小艇作用“如此重要”的赞赏,实际上是在向世人介绍世界著名水上城市威尼斯独特的风光。

2、更加突出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体现了对学习者的尊重,对学习规律的尊重和对学习方法的重视,体现了从单纯注重结果到注重学习方法的转变。体现了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的指导思想。一年级《汉语拼音13课》的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引导学生应用已有的观察、比较、分析等能力和经验,在刚开课时,就很快总结出“un”和“yun”读音相同,字形有差异,用法不相同并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认真练写阶段。接着,各自按声母排列顺序与un练拼,试试哪些声母与un可组成音节,组内与伙伴达成共识,推荐代表在全班汇报交流,将正确的拼音过程写在黑板上。最后看着儿歌所配的画面——两名登山的小朋友具体生动有趣地口述画面之外的内容并努力规范正确流利地拼读,最终进入“拼音乐园”。屏幕上出现了五个按钮,里面锁定着不同的拼读练习,五个大组分别选定一个按钮,打开练习,以组进行友谊赛,看谁们拼得准、拼得快。课堂始终,在电脑设计的富有童话色彩的“云博士”鼓励下,学生兴趣盎然,通过个人思考,小组讨论,大组交流等层层递进的互动环节,促进教与学两类活动间、学生个体间、个体与群体间的多向交流,使每个学生自觉能动地感知新内容,成为积极的参与者和探索者,在增长知识的同时,提高能力,在享受成功的快乐中不断进取,不断超越自己,培养综合素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更加突出了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

《精彩的马戏》《高大的皂荚树》《威尼斯的小艇》《圆明园的毁灭》等多篇课文的教学,教师均注重引导学生在细读中理解语言、品读中体会语境、诵读中培养语感、揣摩作者表达方法,从而积累佳词丽句,体会祖国语言的博大精深,浩渺无穷。

4、更加注重创新精神的培养,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

《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教学的最后环节,教师组织学生围绕“是否有必要恢复圆明园的旧貌”这一问题,各抒己见,自由辩论,使他们带着问题走进图书馆,走向网络资源,独立思考,将课内学习延伸发展为课外自主自觉地学习,扩大了视野。

作为一个契机,我们在总结成绩的同时,不断反思教学,以科研促课改,以创新求发展,不断地将公开课上的精华延伸运用于日常教学实践,并努力处理好以下四个关系——多媒体课件与教学内容的关系(课件与内容揉不到一起,两张皮;学生仅被课件的色彩、形象所吸引,乐而不学;少数课件制作只求新,不求实,影响教学效率。只有将教材把握准,课件才能显神威);文字训练与课文分析的关系(淡化分析并不是不要分析,把握字、词、句教学是小语课堂永恒的主题早讲,学生早明白,早受益);学生质疑与读书思考的关系(学生只读书、不思考,提问漫无边际,不假思索,没有讨论、探究的价值。读书应有目标,读前有要求,读后要落实,教师应交给学生提问的方法,培养其读书思考的好习惯);培养创新意识与发展健康个性的关系(与其让学生重复地学习,真不如留出一些时间,让其展开想象的翅膀,异想天开)。我们坚持常思考,常研究,常总结,力争教学高质量、课堂高效率,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王丽荣老师以五册《灰雀》的教学获市教学能手称号;在11月30日进行的处第5批“推门好课”教师的复查验收中,赵玉文老师《五单元汇总复习》被评为特优课,另外3名教师均获优质课;12月中旬,6位教师还参加了山西省《教与爱》名师授徒研修部的学习培训,聆听名师张钧篪的专题讲座,观摩其示范教学,领悟名师的高尚师德,探究名师精湛的课堂教艺,并在全校公开教学,受到名师认可和听课教师的一致好评。教学的一次次实践,使每位教师真正从思想上认识到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舞台;课堂不是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而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课堂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场所,而且更应该是探究知识的场所;课堂不是教师行为模式化运作的场所,而是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展现的场所。备课也好,教案设计也好,其目的都是为了把课上活,上好!

实干——常规教学持之以恒

一学期以来,我们始终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强化管理,进一步规范教学行为,并力求常规与创新的有机结合,促进教师严谨、扎实、高效、科学的良好教风及学生严肃、勤奋、求真、善问的良好学风的形成。五环节的考评主要形式有以下四个:

1、自检——管理上,努力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要求每位教师对照有关制度,检查自己所有的职业表现是否规范、得体。

2、互观——由组长牵头,组员间互观交流,取长补短,加强随机教研。

3、校查——A随机查:管理人员进课堂(通知听课、推门听课、跟踪听课),听课、看教案、查作业、查学生学习习惯、态度、效果等一条龙式的检查。B集中查:每月对不同年级、不同常规项目集中抽查。

坚持每月一次的大教研组活动,矫正疏漏,抛砖引玉,反馈考核情况,并将常规五环节量化在校园网,增大考核透明度,把常规工作抓严、抓细、抓实,促进教学管理的良性循环。

全体语文教师从点滴入手,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查找资料,精心备课,努力创设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兴趣,教给了学生知识,更教会了他们求知、合作、竞争,培养了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方法,使学生学得有趣,学得实在,确有所得,向40分钟要效益;分层设计内容丰富的课外作业,教法切磋,学情分析,“一得”交流都是大家随机教研的话题,新老教师互学互促,扎扎实实做好常规工作,做好教学的每一件事,切实抓好单元过关及期中质量检测,真正将考试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教师提高改进教学的手段,对本班前后5名学生跟踪调研,细致分析卷面,分析每位学生的情况,找准今后教学的切入点,查漏补缺,培优辅差,立足课堂,夯实双基。学期末,我们举办了第三届写字等级评定活动及三——六年级每班10人参加的想象作文竞赛,并召开了起始年级与毕业年级的家长会,使家校教育形成合力,更好地促进每位学生的成长。

第6篇

【关键词】导入;鼓励;暗示;多媒体

一、多种方式导入新课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动机,乃是对所学教材本身的兴趣。”每篇文章的开课非常重要。托尔斯泰也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小学生的兴趣。”如此,新课导入的好,就能激发小学生情趣,使小学生很快进入新课情境,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万事开头难”语文课教学中新课的导入亦是如此,新课导入的好,就能激发学生情趣,使学生很快进入新课情境。新课导入的方法很多,如:情感导入、故事导入、谜语导入、看图导入、问题导入等。具体用何种方法,这需要我们在教学中认真总结、精心设计,灵活运用。总之,导入教学情境,教学活动的设置要充满浓烈的生活气息,以唤起小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激发探究课文的强烈兴趣。

二、改革教学方式

传统的语文教学没有很好地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是注射器,学生是接受容器。素质教育下的语文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纲要》规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整、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地发展,同时倡导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改变“教师中心”、“教师权威”的观念,变师生关系为朋友关系,把“讲台”搬到学生中间去。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的教育环境。

三、多鼓励小学生

俗话“重奖之下,必有勇夫”。现在的学生在学校最喜欢得到老师的奖励,尤其是小学生。因为他们最需要的是赐予热情的激励和体贴关心的语言,教师的每一句话,对他们来说都是有影响力的。同一件事,同一种行为,教师说的语气和用词的不同,就会有截然不同的效果。在课堂上不管是对于上课积极思考回答问题还是考试成绩名列前茅甚至成绩提升较快者,老师可以通过语言、物品来奖励。奖励的形式和奖品可多样范围,也可一次一次扩大。这样的话,在以后教学中,学生不但没有了心里负担,反而个个会抢着回答问题。另外,教师在批改作业中的鼓励性语言的效果也不错。总是觉得我们班上部分小学生语文作业不仅正确率不高,而且书写凌乱,潦草,于是,我批语道:“如果你是乖孩子,从现在开始,作业正确的多一点,字写得漂亮点,老师就奖你一个笑脸。”果然,第二次的作业真的两样了。孩子们如愿以偿得到了奖励。我继续批语道:“乖孩子,进步了!一定还想要多得小红花哟!”小学生们的作业质量效果真是好多了。所以奖励也会激发学生学习语文课的兴趣和勇气。

四、巧妙暗示

教学的暗示方法很多,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是体语暗示。体语指以身体动作来表示意义的信息系统,它包括人的眼神、表情、手势、体态等。巧妙运用体语暗示将会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比如,课堂上,学生专心致志听讲时,教师送去一个赞许的眼神以示鼓励;学生注意力分散走了神儿,教师眉头微微一皱以示警醒;学生回答问题准确生动时,教师竖起大拇指以示激励;学生大声喧闹扰乱了课堂秩序,教师把食指轻轻放在唇边以示制止……这些看似不经意间的一举一动,却能使课堂变得情趣盎然。除了体语暗示之外,还有声音暗示。它主要指利用声音的音质、音量、语调、语速和节奏等来交流思想,表达情感,从而使学生体会到某种暗示,得到陶冶。暗示是意念的感应,是思维的顿悟,是心灵的碰撞,是一种含蓄而又深刻的艺术,用真诚的心去爱每一个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巧妙地运用暗示艺术,师生关系会更和谐,配合得会更默契,做到这一点相信你的课堂定会有声有色、有张有弛,宛如美歌一曲!

五、巧借多媒体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生应该在美、游戏、童话、音乐、图画、幻想、创造的世界里,当我们想教他们读和写的时候,仍然应当使他们置身于这个世界里。”多媒体的发展则给予了学生更广阔的空间,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促使语文训练趣味化、生活化。因为,多媒体课件极大满足了学生感官需求,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缩短学生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距离,达到“启其所感,导其所难”的目的。我在教学《威尼斯的小艇》一课时,并不作多余的叙述,直接请学生欣赏一段关于威尼斯景色和小艇的录像片,学生被威尼斯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下艇的独特景色所吸引,学习起来很认真。在讲解课文时,学生对于小艇的样子、船夫的驾驶技术以及小艇和人们的关系的理解水到渠成,十分轻松。可见,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能愉悦地、主动地学习知识的前提。

第7篇

【关键词】兴趣;语文;教学;学生主体

一、以学生为主体

关于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自主学习是篇“大文章”,也可以说是当前国内外教育界瞩目的热门课题。素质教育要求教师把学生从传统的被动的受教育地位转变到主动的求知地位上来,在教学活动中,做到“教学做”合一,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养成自觉地寻求知识,获取知识的能力。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首先要有责任感和神圣感,打破“师道尊严”的圣框。学生是否发挥学习主体作用与教师的态度密切相关。一般学生总喜欢笑口常开、和蔼可亲、幽默善导、宽容赏识的良师,而心底里拒绝神情严肃、心胸狭隘、苛刻责备、讽刺挖苦的教师,所以教师更新理念,改变角色非常重要。

学生的学部分是在课堂上度过的,“课堂教学是主渠道”。 我们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教育对象观,摆正自己与学生的关系,放下架子,放松面孔,创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以民主、平等的态度面向全体学生,用真情实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让课堂成为学生表演的大舞台,教师只起点拨引导的作用。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他们敢不敢问,愿不愿问,善不善问,取决于我们教师教学的成败。

二、将语文引入生活

生活,永远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正如刘国正所言“生活是整个语文教学的源头”“语文天然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语文是反映生活又反过来服务于生活的一种工具。”学生生活‘语文化’,就是强调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关注生活,扩大信息接受量,让源头活水滋润学生的心田,正如新的《课程标准》所强调的那样“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应用语文的规律。”

三、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感知、注意、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因素,都受主体情绪的影响。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受到情绪的感染,引起感情上的共鸣。增强学生阅读趣味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阅读效果。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例如:在教学《威尼斯小艇》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威尼斯城市的地理位置、交通工具,对威尼斯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教学的开始,便可以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威尼斯这座小城的相关视频片段,学生在欣赏影片的过程中,不知不觉的便对这座小城发生了浓厚的兴趣,迫不及待地想学习这篇课文。

这种教学方式,使课堂上感受到的是一种亲切、和谐、活跃的气氛。教师已成为学生的亲密朋友,教室也转变成为学生的学堂,学生再也不是僵化呆板、默默无闻的模范听众。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与培养:或质疑问难,或浮想联翩,或小组间交流,或挑战权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小组间互动,环境互动,在有限的时间内,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了较为充分的锻炼和表现的机会。教室中再没有阴暗冰冷的 “死角”,课堂上充满着流动的阳光,平等、和谐与交流共存,发现、挑战与沉思同在。活跃的思维,频动的闪光点,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教师的授课既源于教材,又不唯教材。师生的情感与个性融在其中,现实的生活进入课堂,学生在互动中求知,在活动中探索。

四、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提高学习效率

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要求具有新鲜活力的语文课堂不仅要有教学模式的转变,学生思维的开启,更要有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掌握丰富的语文知识并获取叩开知识大门金钥匙的课堂教学效果。这是新课标对语文课程的基本要求,也是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特点的集中体现。

教学中,一改过去课堂上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内容上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结构上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等状况,仔细研究教材内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将学生从原有的课堂圈子中“解放”出来,调动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使他们能够在自主探究与交流的过程中,不断挑战自我,扩展创造性思维。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形势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现全面改革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他是摆在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前艰巨而又有着深远意义的目标。只要我们坚持不懈的努力坚持改革创新发展下去,我们就必定会培养出有利于建设特色社会主义的接班人才。

参考文献:

第8篇

要让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使语文课堂生成更多精彩,关键在于把握一个“巧”字:

一、运用的时机“恰巧”

多媒体课件有动听的声音、丰富的图像、醒目的文字,极大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多媒体运用的时机,必须考虑学生可以接受的程度,符合从感性到理性,由浅入深的认识发展规律。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感知机会,发挥最佳效益。因此,我们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与教学环境来设计最佳的演示时机,在学生需要的时候“恰巧”出现。

讲适时:

1.开头出现,激趣导入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紧紧抓住“导入”,能起到引人入胜的效果。学习《比尾巴》时,可以先出示课件:猴子、松鼠等多种动物分别展示自己的尾巴,热闹非凡。老师在一旁解说:“今天,森林里的小动物们要举行一场特别的比赛,请小朋友来做裁判。他们比什么呢?”引入课题的同时,也在学生心里埋下求知的种子,为下面的教学作了良好的铺垫。

2.中间出现,启发思维

思维是认识能力的核心。当人们思考问题发生困难时,借助于实际操作或直观形象会有利于思维活动的顺利进行。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这一点显得尤其重要。例如,在《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的教学中,为了引发学生思考:小动物是怎样画画的?它们画的画为什么不一样? 我分别展示小鸡、小狗、小鸭、小马在雪地上画竹叶、梅花、枫叶、月牙的过程。学生思索的闸门被打开,思维被拓展、激活。他们兴奋地嚷道:“我明白啦!动物们的小脚丫长得不一样,他们画得画当然不同了。”

3.结束出现,知识迁移

以《菜园里》为例,该课是让学生认识表示蔬菜名称的汉字,了解蔬菜的特 点。在内容完成后,老师借助多媒体,让学生去菜市场认识更多的蔬菜瓜果。学生很感兴趣,纷纷照着课文介绍那些蔬菜瓜果的特点,将认识事物与学习汉字结合起来,这样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很好地完成了课外扩展。

讲适度:

教师具有渊博的知识、扎实的基本功,是其人格魅力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学生起到耳濡目染的影响作用。但在多媒体技术日益普及的今天,一些老师板书用多媒体展示,指导朗读放录音。长此以往,在学生心目中,教师就像一个放映员,其威信与亲和力将大为下降,当然教学效果也不可能尽如人意。而且,多媒体运用得太多太滥,会给学生太强的刺激,分散他们的注意力。因此,一节课中要把握多媒体的使用频率,应立足于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保持新鲜感,从而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中,而不能喧宾夺主。

二、呈现的内容“新巧”

在设计多媒体课件时,应考虑如何引导学生从课件中多角度展开想象或联想,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这样构思“新巧”的多媒体作品,才起到它应有的作用,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心理需求,进而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

如一位老师在指导学生写《我喜爱的小动物》一文时,为了让学生表达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以小金鱼为例,创设了三种情境,利用多媒体展示画面,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体会情感。

画面一:当小主人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时,他来到小金鱼面前。此时,教师让学生展开想象,小金鱼会有什么表示?画面二:当小主人因在考试中取得了优异成绩而沾沾自喜时,他来到小金鱼面前。此时,这位教师让学生展开想象,小金鱼会有什么表示?画面三:当小主人经过艰苦努力,终于把难题解答出来了。这时,小金鱼又会有什么表示?学生看着熟悉的画面,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各抒己见,语言流畅、生动,把小主人的心理活动描述得细致入微,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

又如,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时,通过多媒体课件补充有关圆明园的废墟的图片、圆明园曾经的精美绝伦的图片、世界名人有关圆明园艺术的论述片段后,让学生再次走进文本之中,能更加深刻地体会句子的含义,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三、展现学生的“灵巧”

使用多媒体课件,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和潜能,让个体差异大的学生各得其需地进行学习。有时,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情况,信任学生,让学生用“灵巧”的双手自己动手制作课件。在制作课件的过程,学生不仅可以学到要学的内容,还可以学会收集、归纳、整理、组织语言材料。最后老师把有特色的学生课件展示在课堂上,让全体学生共享。这样,既深化了学习的内容,又创造了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就感,激励学生进一步创造。

第9篇

【关键词】自由与训练;节奏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英国思想家怀特海指出:通往智慧的唯一途径是在知识面前享有绝对的自由,当然,习得知识也离不开有条理的训练。“绝对的自由”指个性自由成长,有自己独立的思考空间,有独特的见解,这样有利于培养孩子的首创精神。但训练必不可少,有效的训练能让孩子习得知识,获得能力。那么,语文课上如何把握自由与训练的节奏呢?我认为应紧紧围绕以下几点进行:

一、在自由中激发创意

课堂应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人格,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潜能的开发,以促进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台湾李坤崇教授组织的综合性实践活动展现了生本课堂的魅力,令在座的老师明白什么叫真正的小组合作探究,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活动一开始,他让同学们六人一组自由组合,并宣布活动规则:每组二十张A4纸,一卷双面胶。五分钟内砌高,最高者获胜,二十张A4纸需站定十秒才算成功。疯狂的砌高活动开始了,同学们讨论交流、合作粘贴,“纸塔”倒了再修整,整改失败再重新设计。五分钟里,同学们创意横生,有三角形纸塔,有“人”字纸塔,有“金”字纸塔,有“1”字纸塔……最终,在一阵阵惊呼声里,冠军“A”纸塔诞生了。随后,李教授采访了几位同学,在他睿智幽默的点拨下,一个个独特的创意被“导”了出来。这是智慧的课堂,创新思维在自由轻松的空间里行走。

二、在训练中形成能力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我们常说语文要学以致用,指的就是语文的工具性的特点。学好语言文字这一工具,运用于听说读写的实践中去,这种能力的习得皆来自训练,我们从出生那一刻起,就在接受语言文字的训练,咿呀学语就是最简单的听与说的训练。

语文课上,我们要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设计不同的语用训练,达到相应的目标。比如《棉花姑娘》是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的课文,我们将朗读的目标定位为: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朗读请求语气的句子。

下面是一位年轻的苏老师的三个教学片段,她是如何对陌生的乡村孩子展开朗读训练的呢?

片段一:指导读好轻声音节

师:(出示卡片)哪个小朋友来喊一喊它的名字?

生:棉――花――(学生拖音)

师:读词语要读得干净不拖音,棉花的花在这儿读轻声,请跟我读,棉花。

生:棉花。

师:好听多了,跟我读课题,棉花姑娘。花和娘都读轻声。

生:棉花――姑――娘――

师:不拖音,读词语节奏稍快一些,听我读,棉花姑娘。

生再读课题。(朗读有明显进步,没有拖音现象了)

片段二:指导正确朗读课文

师:请小朋友自由朗读课文。

学生集体唱读。

师:小朋友们,捧起书,自己读自己的,听自己的声音。

学生依然齐读。

师:(指一个孩子)你先读。

这个孩子开始读。

师:(再指一个孩子)你从课题读起。

另一个孩子也开始读。

师:这就是自由读,听自己的声音。开始自由读课文吧!

片段三:指导读出请求的语气。

课件出示句子:

你帮我捉害虫吧。

请你帮我捉害虫吧!

师:小朋友们,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呢?

生:第二句多了“请”和“!”。

师:是的,请两位小朋友来读读这两句话。

(两位学生语气没有任何变化。)

师:第二句末尾有个“!”。小朋友请人帮忙时怎么说?能有“请”说一句话吗?

生:请你帮帮我吧!

生:请你帮我拿书包吧!

师:你真有礼貌!现在请你来读这句话。

指名一生读。(读出了请求的语气。)

师:棉花姑娘这会很有礼貌哦!

从以上三个教学片段可以看出,苏老师指导一年级的朗读训练扎实有序,通过有条不紊地训练,学生会朗读“棉花”、“姑娘”轻声音节的词语;会正确读书,能做到不拖音不唱读;能读出请求的语气,体会问号和句号的不同语气。这样有效的朗读训练,学生得能力在课堂上得到提高。

三、在和谐中生长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