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30 20:12:45
导语:在学校教学管理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当前多数学校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①评估功能和模式单一。目前多数职业学校评估模式基本上都是采用美国心理学家泰勒的“目标行为模式”,目的在于强化教育行政管理和督导工作,是一种由上级部门组织的行政评估。而专家评估、社会评估、自我评估的成分却很少,这势必影响教育评估的全面性和被评对象的积极性。②对教育评估缺乏校验。没有评估体系的校验,教育评估就有可能失去了检查、监督、自我认识、自我批评、自我提高功能,就很难保证各个环节的合理无误。
二、完善职业学校教学管理的对策
1.教学管理组织的构建
(1)构建“协作型”教学管理。教学管理组织具有多目标、多层次和组织活动开展的多序列性。一是学校领导层成员之间的团结协作。从普遍意义上讲,我国职业学校一般实行的是校长负责制,副校长作为校长的助手,实行分工管理。即为最为简单的直线—职能型组织结构,如果各职能部门与直线部门之间目标不统一,对于需要多部门合作的事项,责任的归属难以确定,信息传递路线较长,反馈较慢,难以适应环境的迅速变化。因此,作为学校领导层成员,必须在团结、协作的前提下分工负责。二是教学管理操作层成员间的协作。要顺应职业教育改革发展需要,职业学校教学管理就应进一步强调各成员间的协作。但是随着社会对职业学校毕业生要求的提高,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发生了很大变化,各专业和学科之间出现交叉,这就要求教师的综合业务素质不断提高。面对新的形势,各专业和学科之间成员的协作显得尤为重要。(2)建立“学习型”的教学管理组织。根据职业教育发展需要,努力构建“学习型”教学管理组织。职业学校中所有成员要面对现实,加强学习,超越自我,学校要充分考虑到个人成长对组织成功的价值,积极创建鼓励个人发展的组织环境,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教师进行团体学习,有助于教师形成共同的正确认识,促进创建良性、积极向上的竞争环境,有利于将教师的学习目标和学校的组织发展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3)坚持贯彻“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职业院校的教学管理组织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各学院、系、部成为教学管理的实体性组织,充分调动学科带头人、教学骨干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真正实现以教学为中心,以从事教学一线的教师为主体的管理体系。同时创建以人为本的机制,使广大教职工积极向上、精神饱满地投入工作。可以通过目标激励、奖惩激励、情感激励、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等方式,调动人的积极性,确保人在管理体制中的核心地位,培养人的使命感、成就感、荣誉感,使人在工作和学习中发挥出主人翁精神。(4)加快教学管理组织网络化进程。教学管理组织网络化不但能缩短教学与其他组织的时空距离,形成开放的教学管理平台,简化教学管理层次,丰富教学管理组织的信息资源,更为重要的是能够促进自主型组织结构的形成。网络化管理模式是未来组织结构的重要特征,学校教学管理组织要有前瞻性,要加快教学管理组织网络化进程。
2.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控体系的构建
教学管理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科学化的教学管理,都是为了实现高效、低耗的目的,“向科学管理要质量”便是这个道理。有效教学管理就是以教学的全过程为对象,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运用现代科学管理的理论、原则和方法,对教学工作进行决策、计划、组织、实施、检查、指导、总结、提高,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以保证教育教学目标实现的活动。随着二期课程教材改革的全面实施,新的课程理念更加深入人心,教育技术的信息化、现代化也在加快。然而,多数农村学校在教学管理的实施过程中,仍然沿袭着传统模式,并存在着一些非常突出的问题。譬如:管理流程有间断,不连贯;管理内容粗线条,不精细;科研工作浅层次,不深入;奖惩制度有缺陷,不完善;聚焦课堂较被动,不到位等。如何进一步改进和加强教学管理,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也就再一次突出地摆到了学校工作的中心地位。树立民主合作的教学观教学管理过程,不仅是受教育者的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也是一种复杂的心理体验过程,一种在一定时空范围内的社会化实践过程,是师生之间多向、多形式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互动过程。要形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使教学管理与教学活动成为师生共同探索,共同享受成功喜悦,实现教学相长的目的。树立优质高效的效益观合理地利用有限的教学资源,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收益,这正是效能准则所强调的。因此,有效教学管理就是要追求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让学生收到尽可能多的实效,应体现教学管理方法的优化和管理手段的现代化,实现教学管理的优质高效。建章立制,规范教学行为在梳理各项规章制度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学校“减负增效”的工作意见,明确了各项工作要求,确保严格执行国家颁发的课程计划,开齐课程、上足课时,并严格执行课外书面作业量规定,严禁违规使用教辅用书,坚决落实学生每天体育锻炼不少于一小时的要求。同时,要狠抓过程管理,通过听课、学生问卷访谈、年级调研等方式,及时把握、调控各科教学动态,确保“减负增效”要求到位、有效、不走样、不偏向。
聚焦课堂,开展有效研究
“专题性”研究针对平时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加以提炼,形成研究专题,教研活动与小专题研究相结合,教师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围绕专题开展交流、讨论,在不同教师的思想火花的碰撞中,共享资源,拓宽思路,提升认识,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如笔者所在学校数学组的《小学数学学习方式的改变研究》、语文组的《小学语文阅读策略的研究》、英语组的《小学英语有效作业设计的研究》等,以解决实际问题,共同提高教学能力的目的。“同课异构”研究同课异构指根据学生实际、现有的教学条件和教师自身的特点,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这种“同课异构”的校本教学研究贴近课堂教学实际,转化的是与教师日常教学生活密切相关的思想与行为,不是做课秀。将新课程的精神与理念融合到具体的课堂教学行为与实践中,让教师群体自我实践、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从而促使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思想与课堂行为进行反思。“跟进式课例”研究学校以教研组为单位,先采用“各人构思——集中交流——每人写出个案——交流讨论——达成共识——形成教案(学案)”的备课方式;然后,再由一人主教、教研组集体听课;听完课之后,大家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再次修改;修改之后再次讲授,反复磨合,直至满意为止。这样的研究过程,不仅能够提升教师个体的业务水平,而且为教研组的工作开展提供了积极探索的模式。
搭建平台,促进专业发展
建立教师成长档案袋加快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一直是教学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对教师需求的关注和成长的规划正在被努力地追寻和培育,为了加强对教师的管理,设计了《珍珠湖小学青年教师成长档案袋》,分“我的基本信息”“我的成长计划”“我的教育科研”“我的工作成果”等四大方面,它记录着教师在专业成长过程中的三年发展计划,所参与的教育教学活动以及收获与困惑、感悟与感动、知能与情感、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开展课题研究活动在教学管理中,要注重引导教师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对自己及同伴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引导教师多进行教学反思来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同时,开展以“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自主互动,有效研究”“弘扬人文科学,倡导有效教育”“一课三练”等为主题的课题研讨活动。通过研究发现,在教学上的成功与失败,总结出经验,提高了课堂教学中的教学行为、师生交往与教学效果,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是否可以根据知识的可连贯性、可迁移性来提高学生有系统有条理地掌握知识的能力,在学习中“举一反三”,加快学习的速度并提高准确率呢?我在近几年的语文教学中,对这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抓住知识的本质特征,引导学生“举一反三”。
人类在认识过程中,把所感觉到的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抽出来,加以概括,就成为概念。比如从白雪、白马、白云等事物里抽出他们的共同特征,就可得“白”的概念。
在教学中,教师如能通过分析,引导学生深入认识,将某知识点的本质特征概括出来,并以此为依据去阐明别的相类似的事例,便能使学生的知识得到扩充,能力得到发展,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所以,我在新生入学的最初阶段,就引导他们每学一知识,就分析概括这一知识点的本质特征,并在做习题时以此作为思考回答的依据,起到复习巩固的作用,以后碰到同类问题时,让他们回忆那些本质特征,与眼前的问题联系起来回答。经过几次强化反馈,学生基本能把新的知识与原有知识的本质特征对照联系,从而较快速地掌握。
以教学“比喻”这一修辞方法为例。这一修辞方法小学里已学过,学生很快能辨析出来,但要他们谈谈在某一语言材料中的表达作用,他们便感困难。这往往是因为他们对比喻“乙事物有些特点和甲事物相似,而这些特点人们又比较熟悉,为了鲜明生动地表现甲事物就用乙事物来打比方”这一基本概念,只抓住“以乙事物打比方说明甲事物”这一较表层的特征,而忽略了“比喻是为将事物表述得更生动形象”这一更本质的特征之故。
因此,我在学生完成第一册第三课《歌词两首》的练习“两首歌词都将黄河、长江比作母亲,请找出这样的比喻句,并说明运用这样的比喻是为了表达怎样的感情”的时候,并不以得出“黄河、长江哺育了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孕育了灿烂光辉的华夏文化,所以把她比作母亲,更能表现我们对黄河长江的崇敬、热爱、依恋的真挚感情”这一结论为满足,而是进一步引导,使学生理解为什么比作母亲,就更能表达我们的感情。最后归结:因为对母亲的形象大家最熟悉,把黄河长江比作母亲,能使形象更鲜明、生动,这样我们对黄河长江的崇敬、热爱、依恋的感情也就表达得更生动形象。
二、抓住知识的连贯性,引导学生“举一反三”。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掌握事物的结构就是以允许许多别的东西与它有意义地联系起来的方式去理解它。简单地说,学习结构就是学习事物是怎样相互关联的。所以,学生学习知识必须要求他们掌握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而不是七零八碎的片断。”
从初一册到初六册,尽管教材是不断加深的,但散见在各教材中的知识是相互关联并具有连贯性的。如“环境描写的作用”这一知识从第一册《曼哈顿街头夜景》到第四册《烈日暴雨下的祥子》、《白杨礼赞》,直至第六册《海燕两篇》等一直反复出现。我在学生抓住“环境描写为渲染气氛,衬托人物”这一本质特征的基础上,尝试着放胆让学生根据以往经验,举一反三地自己分析理解,这样既优化了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又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曼哈顿街头夜景》有一习题要求回答:“课文是怎样描述曼哈顿街头夜晚的繁华的?”“既写‘繁华’,为什么还要写一个孤独的老人?”通过师生共同分析得出答案:作者大肆描述高楼、街灯、汽车、橱窗、宫殿、人行道等等都是为渲染曼哈顿街头夜晚的繁华气氛,写这繁华是为与街角的老人对比,补托出老人的孤独凄凉。于是在上《小桔灯》一课时,我便要求学生扣住“渲染气氛,衬托人物”来分析“天色越发阴沉了”“浓雾里迷芒的山景”“黑暗潮湿的山路”这些描写环境的语句的作用自己分析,不少学生能够得出“这些语句渲染了那种黑暗阴沉的环境气氛,衬托小姑娘勇敢乐观的精神”这样的答案。
在上《烈日和暴雨下的祥子》、《刘姥姥游赏大观园》这两篇课文时,我设计了一系列题目让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回答问题。有关环境描写的回答基本上能说出作者不惜笔墨大段描写烈日暴雨是为渲染烈日暴雨的厉害,烘托祥子为生活而挣扎的痛苦;描写“潇湘馆”的清幽,“秋爽斋”的阔朗,“蘅芜园”的朴素正是为衬托三个少女的不同性格。
同样,在《白杨礼赞》《海燕》两篇中回答描写高原景色的作用,描写海燕活动环境的作用,学生基本能与已学课文比较分析,举一反三,作出比较准确的回答。
三、抓住知识的可迁移性,引导学生“举一反三”。
一般说,相同文体的课文较容易将知识融汇贯通,但如把不同文体的课文中存在的一些“共同要素”联系起来,实行学习迁移,同样能引导学生“举一反三”,提高学习效率。
心理学家认为学习迁移的有效条件,一是新旧知识之间要有共同要素,二是学习者对已有的知识经验要有一定的概括水平。
于是,我尽可能挖掘不同文体课文中的共同要素,引导学生根据以往经验对它们进行概括,以揭示其共同的本质。
如我在教学“打比方”这一说明方法时,先让学生找出实例,像《中国石拱桥》中“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及唐朝张zhuó@①言“初月出云,长虹饮涧”等句,与“比喻”进行联系,学生回答“说明石拱桥形状很美”。又追问:“这不正是中国石拱桥的一大特点吗?现在比喻用在说明文中称为‘打比方’,用‘打比方’的方法来说明事物特点有什么好处呢?”这时学生纷纷插嘴:“为把这个特点说得很生动形象呀。”由此得出“打比方”就是为更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的特征。这样的训练既有效地提高了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得来的知识也较巩固,学生在此后的阅读材料中能较容易地辨析出“打比方”这一说明方法,并说出在此处的作用。
又如学生要说出议论文中“比喻论证”的作用也是较费劲的,我在教学第一册《政论两则》时,也引导学生用学习迁移的方法来分析“打扫房子”“洗脸”“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比喻什么,运用这样的比喻起什么作用这一问题,我说,“在这里要阐明什么观点大家已清楚了,就是号召全党推广民主作风,经常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那么为什么用‘打扫房子’‘洗脸’来比喻呢?这样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有什么好处呢?请与比喻的本质特征联系起来。”为防止学生互相干扰,人云亦云,我要学生不说出来,马上用笔将此题答案做在练习本上。学生回答“可以把必须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道理(观点)讲得生动形象”“能生动形象地说明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必要性”等等。
根据我的教学实践,运用学习迁移,经常促使学生将不同文体中的共同要素分析比较,让新知识经旧知识的重现后得到,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概括归纳的能力均得到显著的提高。
以上所论,是我语文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尝试,目的是使学生尽可能避免“同一个语言文字上的道理,在这一课里老师讲明白了,出现在别一课里,他们又不理解了”的毛病,使学生能把从旧经验里得到的知识尽可能“举一反三”地应用到新事物上,在语文学习上找到一些比较省力和有效的方法,从而逐步提高自己语文学习的能力。
基于技工院校生源特点,作为教学和管理老师,应该更加关注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引导,规范学生的行为,这就要求教师关心爱护并尊重学生,让学生感受到学校以及教师对他们的信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由厌学转变为乐学。学生掌握技能是否过硬,是否能够适应企业的需求,对技工院校的教师来说,是最紧迫和现实的考验,这就要求教师自身技能过硬,及时了解和掌握行业的发展变化趋势和技能革新情况。适时调整教学重点和方向,以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可以尝试“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一方面教师可以走入企业学习和了解新的工艺方法,另一方面还可以聘请企业的高技能人才,走进学校及时为学生演示和培训最新的工艺技能。这种师傅带徒弟的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直接动手,对于企业和学校而言是一种双赢的选择。
二、建立奖惩及激励机制加强教学管理
目前,就各类技校而言,学生学习主动性差,学生自认为学习成绩好坏跟自身利益关系不大,奖惩措施和留级制度不完善,考试不及格无非是补考一次,抱着无所谓的心态学习,同时学生的优劣也很难和毕业分配挂钩,从而严重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助长了厌学风气,这种不良风气的扩散,给正常的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学生课堂纪律较差,迟到、旷课等违规违纪现象屡见不鲜,由此造成恶性循环,对此应建立激励机制,使学生由起初的“被管教”式学习逐步转变为自觉并喜爱学习,为此可设立奖学金制度及考勤制度,奖励那些成绩好,能够认真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的优秀学生,树立典型,同时对那些屡教不改,不能认真上课、扰乱课堂秩序、不遵守学校规章制度的学生采取惩罚措施,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从而逐步规范教学及日常管理,逐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三、加强学生的管理、合理安排教学
秉承先做人后做事的理念,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引导,同时避免压迫式的管理,作为教师应该关心爱护和尊重学生,使其愿意并自觉规范言行举止。在教学安排上以掌握一技之长为核心,注重技能训练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公共基础课教学,积极探索教学革新。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使其远离不良的习惯和生活方式,为学生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学习氛围。
四、采取有效措施落实实验、实训及实习
技工院校区别与普通学校的一个重要特点,体现为社会对技工院校的毕业生的技能要求及期待更高,基于目前我校乳品专业教学实习场所简单,学生进入企业实习仅能做包装等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工作,从而导致学生家长及社会对毕业生认同度较低,毕业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较弱,学校应加大学生在实验、实训及实习教学等方面的投入。一方面构建能够满足学生基本实习要求的实验实习场所,另一方面采取“走出去”及“引进来”的策略定期选派实习及实验指导教师到企业学习,并及时了解行业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面向社会吸引优秀的专业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到学校任教,使学生的技能快速提高,同时提升办学水平。
五、总结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呢?那就一定要让教与学这两个因素更自然、更科学地结合起来,使“教”吸引“学”,“学”促进“教”,达到一种教学上的美的境界。下面就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几点做法:
首先是重视教学中的引导。学生注意力的集中与否是衡量一节课成败与否的标志之一。因为,学生的大脑是一部精密的信号接收器,它在课堂上不断捕捉各种信号,即使是一些与教学无关的信号也会引起他的注意。注意课堂教学中的“引导”,也就是要强化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从心理上自行排除其他干扰,自觉的集中注意力听好课,完成好课堂教学任务,以学有所得。为此,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在讲的质量上下工夫,既要讲得精,又要让自己讲的内容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具体做法是:在每讲一个内容之前,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学生引入到一种渴望得到新知识的状态,让学生对教师要讲的新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样就会使教师发出的“引导”信号与学生的大脑接受系统产生共振,成为学生思维的主体,排除其他信号的干扰,形成最佳的教学状态。例如:我在指导教学《论雷峰塔的倒掉》时,我是先用自己的话引入:“相信大家早已听过白蛇娘娘的故事,究竟造成白蛇娘娘命运如此悲苦的那个和尚法海下场如何呢?白娘娘可否能重见天日?课文里还有哪些情节是我们所不知道的?……我们不妨来读一次课文,看看谁最快回答出这些问题。”学生听完引入之后,热情高涨,迅速阅读课文,希望能探究出一个个的疑问。又如教《哨子》这一课,我又先作这样的引入:“哨子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较常见的用品,球场上、运动场上无不见它的影子,可以说它是一件普普通通的东西,那么,我们这篇课文里的哨子是指这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见到的哨子呢,还是另有所指,另有更深的意味?”学生听完我的话后,头脑中首先会出现生活用品哨子的影像,至于更深层含义,就需要从课文中去探求了,所以,学生很快就开始了专心的阅读。从以上两个例子来看,学生接收到教师的信号后,很自然就带着兴趣去读课文,希望自己能尽快地解开心中一个个疑团。有了这样的基础,课堂教学就能顺顺利利地进行,而且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其次,是合理安排时间。现代心理学研究证实:学生时期是人的大脑最容易疲劳的时期。合理安排课堂时间,就是要用积极的教学化解学生的疲劳。所以,在讲授课文时,一个内容不宜讲得太长时间(如内容实在太长,就可以把它分解成几个相关的小问题)。具体做法是:教师在课堂上作了一定的引导之后,就迅速地进入,并注意讲清重点;同时,在学生还没有感到疲劳时,就应转入下一个问题的引导,让新的内容激起学生的新的注意力让课堂教学又形成一个,使学生克服前一个内容带来的疲劳,保持旺盛的注意力去迎接新的知识。例如:我教学《故乡》这一课的时候,首先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分清段落,归纳好大意,完成了这些内容之后,学生已经出现轻微的疲倦迹象时,即引入分析人物这个内容,分析人物我首先选杨二嫂这一角色,因为她外形滑稽,语言尖酸刻薄,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从其言行中理解这个人物的性格特征及在文中的意义。再顺其势去分析闰土这个人物,让学生找出杨二嫂与闰土的不同处,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的先后变化,少年闰土与水生、宏儿的异同等,从而领会文章的主题思想。问题一个接一个,学生忘掉了疲劳,课堂教学又可以顺利完成了。
[关键词]学校管理;学校现代化;学生发展
现代化学校建设应立足于学校的本质,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校园每天都是新的”是北京崇文小学迁入新址4年来建设现代化学校所追求的目标。
崇文小学创建于1960年,是北京市唯一的一所公立全日制寄宿制学校。自建校之日起,就招收出国人员的子女,以解除出国人员的后顾之忧,为我国的对外交流事业做出了贡献。
2003年9月1日,崇文小学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校址迁入新型的现代化社区——北京市崇文区花市枣苑,以其崭新的面貌为全社会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崇文小学面对新世纪教育发展和时代对人才的要求,提出了“用爱、用情、用心做教育”的教育格言及“以情移情”的办学理念,走出了一条现代化学校建设的新路。
“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是人们对生活的憧憬。学生就是我们教育者心中的太阳——“校园每天都是新的”:每天我们与孩子的生命一起律动;每天我们师生都在积淀着学校的文化;每天我们都在为生命奠基。
下面笔者从3个方面简述我们现代化学校建设的一些实践探索。
一、走内涵发展之路
2003年底,崇文小学搬迁到寸土寸金的明城墙脚下,社会各界对其寄予厚望。作为教育者的我们清楚地意识到:现代化学校建设必须走内涵发展之路。
2003年9月,我接手崇文小学的工作时,我和学校的教师团队通过关于学校如何发展规划的研讨,实践着我们的教育理想,着力为人的发展服务,用对教育的热爱设计教育,用对教育的情感规划教育,用对教育的倾心创新教育。为此,我有3点思考:其一,必须在全寄宿制学校的发展中真正关注人的发展,这也是新课程关于人的发展的理念要求;其二,由于寄宿在校的孩子接触社会的时间少,因而要努力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其三,从6-12岁孩子成长的心理分析,孩子的成长需要亲情的抚慰,情商的培育会增进孩子的智力水平。
2003年的10月,我们提出了第一个教育口号,即我们的办学思想:“用爱、用情、用心走进孩子的生活。”在此引领下,一年级学生的家长走进了崇文小学,通过听课、参与学生的活动和参加新课程、新理念下的家教讲座,重新审视崇文小学,解读崇文小学的教育思想,通过反馈信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达成了家、校共同育人的共识。
2004年2月学校举行开学典礼时,我们把“用爱、用情、用心走进孩子的生活”的教育思想传达给学生,学生自主地将它改为“用爱、用情、用心走进学校生活”。这成为了我们培养社会人责任感的开始。3月6日,我们在全校家长会上第一次提出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即:“以情移情”发展学生,以使每一个学生在崇文小学成为拥有自信、全面发展、潜能开发、不断发展的社会人。
教育中的“以情移情”要求教育者用情感走进社会生活,投入真情去感知生活、体验生活;面对少年儿童心理不成熟、行为不计后果、认知事物感性、情感脆弱等特点,必须按照科学的心理矫正方法,运用换位思考,转换角色定位,通过“移情”来培养学生成为社会人的责任意识。
近几年来,我们不断对情感教育加以剖析,进而认识到:情感教育如同大树之根,根深才能叶茂;正如江河之源,源远方可流长。对于心灵,关爱是最佳的营养;对于生命,情感是心灵之魂。由此,全体教师明确了“以情移情”办学理念的核心所在——以“情”为中心磁场,让情感飞扬:用教师的情感影响学生的情感,让同伴之间的情感互动起来,让家长的情感融合进来,让学生“用爱、用情、用心面对学校生活,走向社会生活,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基于此,我们在加快学校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提出并施行了“封闭式管理,开放式办学”的办学模式。所谓“封闭式管理”就是做到校园环境、规章制度、岗位责任、工作过程、人际配合等方面达到全员、全程、全时空、全方位、高质量、高效率、科学的全面质量管理。所谓“开放式办学”就是做到教学全程、工作全面、时空全方位对友好学校、学生家长和社会开放,促进学校内部要素与社会外部要素的良性互动,走教育社会化之路。实践证明:“封闭式管理,开放式办学”这种模式能够聚集多种教育资源,形成优势,达成整体优化,从而保证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提高,同时也可以扩大办学的开放度和学校的知名度。2006年,崇文小学在京城教育调查组委会的百姓网络投票中被评选为“家长最放心校园安全小学”“北京市民满意度最高小学”“北京最佳育人环境小学”。
二、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给我们以启示:今天所做的一切要关注前人、当代人和未来人。因此,我们在新校舍建设的4年里一直秉承“建设节约型学校”的观念,用现念来设计学校,注重其育人功能。
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学校现代化建设的前提。例如:学校在楼道建设中从选瓷砖入手进行了大量的调研,走访了著名的学校、医院等7个单位,同时也征求学生的建议,最后我们采用了价格低廉的瓷砖铺贴成楼道墙裙,每两平方米增加一块花砖以增加童趣,并把楼道的墙裙用做各班学生特长的展示墙。这样,既尊重了学生,又节省了再建展示板的资金。
又如:我们关注学校寄宿学生的发展需要,在学校环境文化建设中凸显学校“以情移情”的办学理念:学校门前的喷泉建设既美观又可以让学生学习到水的循环使用;假山瀑布中小鸭戏水、鱼儿嬉戏、水车飞转,学生从中可以感受到自然之美、和谐之美;把饮水房修建成集休息、饮水和洗手为一体的休息间,饮水和洗手水龙头安装的高度适合学生的身高,学校坚持每学期检查一次饮用水的质量,学生从这些细节之处可以获得自己处处受到尊重的体验。
在我们现代化学校建设的过程中,“尊重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绝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是落实到学校教育教学、德育、生活、后勤管理等各项工作的细节之处。
三、践行全员育人
崇文小学注重环境育人和全员育人,在现代化学校建设过程中一直强调4个规划,即:校园建设规划、学科建设规划、师资建设规划、文化建设规划。其一,校园建设是现代化学校的物质建设,它是学校的基础建设。其二,学科建设是现代化学校的重要内容,主要包括促进学生成长、教师发展的规定课程建设和地方、校本课程的研发。其三,师资建设是现代化学校建设也是课程建设的关键,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力军。这3个方面的建设都有不同的要求,但其中必须始终贯穿“以人为本”的思想。其四,文化建设是现代化学校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它反映一所学校的文化传统和底蕴,并彰显其办学优势和特色。这里,仅介绍崇文小学践行全员育人的一些做法:
(一)打造一支“用爱、用情、用心做教育”的师资队伍
学校广大教师以师德根本——教师的真爱促进学生成长:用教师爱的情怀涌动起学生爱的心胸,用教师的情感感召学生人性的热情和激情,用教师的真心投入呼唤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和责任心,着力让学生用心做事,用心做人。我们强调教师尊重学生,用爱引领学生感受爱,学会付出爱,进行爱的传递;
我们强调教师打动学生,用情打动学生的内心,感召人的本性,用真情对待他人;
我们强调教师启迪学生,用心走进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在感受教师以爱育爱的师德风范中学会以心交心的人际交往。
(二)开辟“用爱、用情、用心做教育”的师德建设途径
第一,用爱做教育。在师德教育中,我们把《爱的教育》一书发给每一个老师,着力引领全体教师学习师德教育楷模张思明“用爱做教育”的事迹。
第二,用情做教育。情感教育先于认知。就6-12岁的学生来说,情感的培养对其成长会产生终身支持作用,因而我们在师德建设和教育教学实践中努力通过情商的培养来促进学生智商的发展。
第三,用心做教育。为了加强师德建设,在学校工会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开展了系列教育活动。比如:“话崇文昨天、展崇文明日,我爱崇文”系列教育活动;“用行动书写奉献之歌”的教育活动;“爱的教育”系列活动;“用爱、用情、用心做教育”的系列教育活动。
一本好书会成就一个人的一生,多读好书会使人的精神境界得以提升。为此,我们着力引领全体教师在读书中提升人文素养。自2003年9月至今,我们逐步推进和落实读书计划,推荐了《走进新课程》《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爱的教育》《赏识你的孩子》等系列书目,让教师学习感悟,互动交流,改变其心智模式。由此,每个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所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之中,每个人都用自己的行动书写着“用情、用爱、用心做教育”的篇章。这种提升体现了“问题激励读书,读书改变能力”和学习型组织所带来的读书与思考的价值以及完善与超越自我的价值。
(三)加深伦理认知,着力培养充满感恩之情和责任感的社会人
第一,我们以传统教育的更新为突破口,以“五爱”教育为切入点,以少先队的组织建设为落脚点,开展了系列的“六个一”教育活动,以增强和提升学生爱的情感,使之具有感恩之心和社会责任感。“六个一”教育活动具体是:观看一部爱国主义的传统教育影片;走进一个革命纪念馆;品读一册爱国主义教育的书刊;学唱一首爱国主义教育的歌曲;背诵一首爱的童谣;参与一次爱的教育活动。
第二,我们以养成教育为主,根据各年级学生不同年龄等特点,分别从“忠、孝、礼、仪、诚、信、廉、耻”8个方面着力培养其生活习惯、礼仪习惯和学习习惯,使之通过6年的学校生活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品质,并为他们能够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人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三,我们开设了“人文教育”的校本课程,注重整合新课程理念下的德育资源,开发建设显性德育课程和隐性德育课程,以使“以情移情”的道德教育变成未成年学生的伦理认知,让学生怀有一颗对祖国、对社会、对人民、对学校、对家庭的感恩之心。
教育的目的是明确的,要求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为此对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提出不同的要求,在我们看来,两者是紧密相连的,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补充。作为基础,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学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学生的启蒙教师,家长对自己的子女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家庭是个人成长的摇篮,家庭教育在整个教育系统中起到奠基的作用。作为补充,中小学生仍有很大部分时间是在家中度过,继续接受家庭各方面的影响和教育,家长对学生仍起着关心、检查、督促的作用。同时,我们也应清楚地认识到家庭教育区别于学校教育,有自己的特点。家庭教育是指家长(主要是父母或家庭中其他成年人)自觉地有意识地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对其子女施加的积极的教育影响,它具有三个显著的特点:
其一,具有亲缘性。家庭成员间有一种深厚的天然的爱的感情作为动力,这种爱会产生积极的或者是消极的影响。
其二,业余性和不规范性,并带有随意性。由于家长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文化水平不同,职业爱好、乐趣等的差别,家庭教育是多种多样的。
其三,教育方式方法上具有个别性和示范性。再从家庭教育的内容来看,它包括思想品德教育、学习辅导、审美教育和文化生活指导、卫生保健等。由此可见,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根本问题上具有一致性,这必然要求我们将两者相互配合协调起来。
要促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相互配合和协调,家庭和学校两方面都要做出努力。一方面,家长要把配合学校教育看作是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另一方面,学校要通过多样形式如: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进一步拓宽家长学校办学的路子,努力提高办学水平,为此可采用多种形式如: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家长会、家庭教育咨询、校长接待日等。在各种形式中,家访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
如何搞好家访工作,是每一位班主任更好掌握学生情况,进行双向管理,开展班务工作,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所在。就此问题本人结合工作实际谈谈几点心得体会。
高度重视,视为班集体建设的起点。
全面经常地了解和研究本班学生,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基础和前提。班主任工作,可以说就是从了解和研究学生开始的,只有这样才能使教育工作做到有的放矢,熟悉学生是班主任工作取得成功的保证。班主任是学校与家庭联系的纽带,家访是班主任密切与学生家长联系的一种最常用的方式,勤于家访,善于家访是班主任带好班的诀窃之一。当接到班主任工作的任务以后,就应该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学生的家庭进行普访。通过普访,对全班学生的家庭情况有大概的了解,如遇特殊问题,要进行速访,对个别学生,根据需要,还要常访。几年来的实践证明,高度重视家访工作,注重家访技巧,是搞好班集体建设的重要保证。
家访目的明确,内容真实具体。
家访的作用在于了解反映学生情况,争取家长的配合,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得以结合起来,搞好教育工作,这要求家访的目的要明确,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内容要具体且真实。学生蔡某,独生子,学习动力不足,懒散,经了解,其父母曾经言及已想方设法解决其毕业升学问题,致使该生自以为是,抱有坐享其成心理,不求上进。了解这些情况后,我便主动到其家进行家访,言及其中利弊,以该生表现为依据,切中要害地指出高考招生制度不允许父母包办这种做法的存在,同时也直言指出家长对其子女的消极影响,经过双方分析,达成共识,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该生的学习意识增强,深刻体会到“要想成功,需要经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和加倍的努力”,最终得以考上成人专科院校。
精心选择把握有利时机,效果更佳。
经验证明,有利的时机是成功的重要保证,如学生生病在家,学生取得成绩时,后进生稍有进步时,学校家长遇到困难时,以及学生犯了严重错误时进行家访效果是最好的。学生杨某,个性要强好胜,重江湖义气,曾两次参与打架事件,被校记小过处分。我即于事发当晚进行家访,与该生及其父母共四人,具体分析事件的起因,了解分析过程及后果,引导其思考,指出他在事件中所犯错误,使他明白自己的过错并在父母面前许下诺言,改过自新。其后的确表现良好。学生麦某,学习刻苦,个性内向,成绩一度滑坡,我及时发现并在其低落时期第一时间到其亲友处了解个中原因,加以正确引导,让其道出心声“父母不在身旁,有一种被遗忘的感觉,经常思念美好的过去”,对此我首先肯定其客观因素造成的影响,重点指出“人不应停留在过去,更应面对现实”,为其指明发展方向,正是把握了这一有利时机,使其既消除了心中的顾虑,又唤起了斗志,成绩明显回升。
谈话讲究艺术,力求做到“三忌三宜”
家访时的谈话是最讲究技巧方式的,谈话是指通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亲切交谈以进行说服的方法,是了解学生的重要方法,通过谈话可以更有意识地、主动地探索学生的情况及其内心活动。谈话要有目的、有准备、更要讲究技巧。其一,宜多鼓励,忌多批评。鼓励是一种有效的谈话方式,通过鼓励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克服困难,增强学生奋发进取的信心,当然鼓励也要适可而止,避免使学生产生骄傲自满、沾沾自喜的情绪。同样,批评对于有问题的学生也是应该的,更具有针对性,对于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则更应注意分寸,以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产生逆反心理,适得其反。这主要要求教育者应善于发掘学生的每一个闪光点,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正确认识自身的存在问题,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其二,宜全面忌片面,教育是双向的,谈话同样是双向性活动,要注意彼此间的相互联系。这要求谈话时,双方都要正视问题,特别是教育者不要单纯指责学生的过错,甚至借机“告状”,推却责任。对于谈话的内容更应一分为二,抓住问题的关键,做到晓之以理,方可使学生信服。对于学生家长,应听取他们的意见,与他们达成共识,切忌各执一词,互相怪责。其三,宜多启发,忌武断妄下结论。谈话就是要通过亲切的交谈,使双方在和睦的气氛中充分认识问题解决问题,为此教育者应该加以正确引导,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启发他说出心理话,对症下药,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切实解决学生存在问题。学生曾某,个性倔强,自尊心强,少与人沟通,抱着得过且过的心态应付学业,家长的教育效果较差。初期,针对其特点,主动与其及家长沟通,直指缺点,效果不理想,陷入僵局。中期,改变策略,尊重该生意愿,调动学生家长积极性,鼓励为主,开始形成良好情感,且能讲出真心话,形势开始好转。后期,直接指出存在问题,提出解决方法、措施,效果明显,该生的自主性增强,消除对视局面,实现理解沟通,得到家长的支持配合,发奋图强考入成人专科学校。
学生在场原则。
所谓学生在场原则是指家访时应让学生在场,家长、教师、学生在一种温和、平等、轻松的气氛中“三方对话”,使学生接受教育,既可增强师生之间的信任,消除不必要的疑虑,同时可以给学生讲话的机会,有利于消除消极因素,保证意见的准确性和教育措施的切实性。学生钟某父母在外,因表现差,被定为后进生,有一种放任自流的感觉,父母甚为担心,各方教育的效果不佳。我于是专门约其父母回来交换意见,让学生在场,将其表现细加分析,指出改正可行方案,鼓励其进步。经“三方对话”后效果有所好转,加强了平时的教导,终取得成效,该生思想品德表现较好,学习成绩亦有所提高。学生麦某,家庭情况与钟某相似,但表现不同。该生品学兼优,其母专门从外地回来了解该生表现,征询教师意见。我予以正确评价,使该生正确认识自己,明确发展方向,戒骄戒躁,更上新的台阶,又使其母满意,该生以优异成绩考上重点大学。
保证教育的延续性,确保学生的稳定、健康全面发展。
学生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学校的教育固然重要,然而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多方掌握学生的动向亦必不可少,这要求我们应使家访工作经常化,作为一项常规性的工作,无论学生在校或是放假在家,我们可以通过电访、或根据我校实际情况,利用空闲时间去镇、村家访等形式确保学生的稳定、健康全面发展。
注重实际,加强自我约束,做到言出必行。
在新型的课改背景中,小学教育教学的管理至关重要,然而,在现实之中,我国小学教育教学管理还存在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整个小学教育的质量。本文例举主要问题如下。
1.1 管理观念落后
由于新课程改革是教育教学中新的教学理念,所以,在实际操作之中,学校的管理者以及学校的多数教师,根本无法从从传统的教学理念中转变过来,而且,在实际应用当中也不能够完全的与教学内容融合,新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课程理念、校本理念、评价理念等等,但受制于传统思维定势,学校的管理者和教师难以在短时间内把握这些管理思想,更难运用到学校管理实践中。在陈旧的管理理念下,管理改革很难推进。
1.2 管理者认识不足
目前我国很多教育教学的管理者都缺乏一种学习的积极性,很多管理者依旧沿用以往传统的管理措施和手段,很难转变这种方式,所以,缺乏管理的创新性,对于教育教学管理的认识较弱,认为管理就是自上到下的监管过程,这种落后的思想,很难与新课改的理念相互融合。
1.3 教育教学管理目标不明确
在新课改背景下,很多教育教学的管理对数都处于一种摸索中,所以,实际中往往存在一定的盲目性,这种盲目性导致教师在采用教学方法的时候不够准确,缺乏明确的目的性,教学管理没有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引起了教学的混乱,进而造成教育教学管理呈现一种瘫痪状态。
1.4 管理系统开放性不足
目前我国教育教学管理系统都是自上而下、从里到外的监督形式,而且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很大程度上无法吸收和采纳教师、家长、学生以及社会的意见和建议,因此,很难对底层中的问题进行及时的解决,严重的影响了管理的效率和准确性。
2.解决小学教育教学管理中存在问题的方法
要想从根本中解决目前我国小学教育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就一定要针对性的采取相关措施,进而,快速的提高其时效性,本文总结方法如下。
2.1 加强理论学习,转变管理观念
管理观念是指引管理工作的先导,因此,在目前我国小学教育教学管理中一定要从转变观念入手,要定期举办一些管理培训活动,通过相关的理论学习,使得管理者明确新课改的指导意义,提升教学管理者的专业技能,转变教学管理者的思想观念,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其乐于接受新型的教育教学理念,从而,提升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高效性。
2.2 改变培养方式,提高管理能力
对于小学新课改过程中,教师才是课改的主体,因为,只有教师的理念转变了,才会使得学生从新课改中受益,所以,教育教学的管理者,应当重视教师的素质培养,积极的为教师的教学创造条件,优化各种教学资源的使用,同时,教育教学管理者应当制定相关的激励制度,从实际中迅速的提升教师专业技能和知识。管理者要对青年骨干教师给予足够的重视,比如在学校内部进行新老搭配,以老带新,实现优势互补,举行多层次的听课互动,要求青年教师准备汇报课,骨干教师展示精品课,在互相交流中推动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2.3 明确管理目标
在小学教育教学管理中,一定要制定相关的管理目标,只有目标确立了才会有努力的方向,对于教学方面应当制定目标为:教师能够自觉的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承担起教育教学责任。有了目标教师以及教育管理者才会共同的向着目标前进,管理者才会认识现实教师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而采取相应的措施给与解决。同时,在管理方面应当制定目标:管理者做出决策要符合规范、民主、人性化的标准。这样的目标能够使管理者在制定相关制度以及计划的时候,详细的考虑现实,有利于管理工作的开展。
2.4 促进管理系统的开放
一、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本质和特征
(一)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本质
什么是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教学论认为摘要:教学过程既是一种非凡的熟悉过程,又是一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它是熟悉和发展相统一的活动过程。笔者认为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可作这样的表述摘要: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在小学数学教学目的指引下,以小学数学教材为中介,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主动把握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形成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熟悉和发展相统一的活动过程。
我们还可以对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本质作出进一步的表述摘要:从结构来看,它是一个以教师、学生、教材、教学目的和教学方法为基本要素的多维结构;从功能来看,它是一个教师引导学生把握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形成良好心理品质的熟悉和发展相统一的过程;从性质来讲,它又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师生相互功能的双边活动过程。
(二)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基本特征
1.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以小学生为熟悉主体,以基本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为熟悉对象的非凡熟悉过程。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熟悉主体是学龄儿童,这一年龄阶段儿童的思维正处在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的阶段,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仍然带有较明显的具体形象性。他们对生动具体的事物熟悉较清楚,但对抽象概括的知识理解和把握却往往感到困难。再从熟悉对象来看,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所熟悉的主要是客观世界中的一些最基本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这些内容虽然反映的是人类在熟悉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方面的早期成果,但和其它学科相比较,它们仍然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等特征。
熟悉主体和熟悉对象的非凡性决定了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熟悉过程的个性特征。首先,熟悉主体思维的具体形象性和熟悉对象的抽象概括性决定了小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对感性材料的依靠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加强实际操作和直观教学;其次,熟悉对象严密的逻辑性决定了学生熟悉过程中不可逾越的阶段性和严格的顺序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严格遵循儿童的熟悉发展顺序和小学数学教材结构的逻辑顺序。
2.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以发展初步逻辑思维能力为核心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要求学生在扎扎实实地把握数学知识的基础上,提高计算能力、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新问题的能力,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学科特征决定了学生数学知识的把握和思想品德的养成都是和良好的数学能力分不开的。而计算、空间观念和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新问题等能力的形成又是以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为基础的。因此,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以发展初步逻辑思维能力为核心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这是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有别于其它学科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特征。
3.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以小学数学教材为中介的师生教和学相互功能的活动过程。
小学数学教材是数学知识的载体,它既是教师教的依据又是学生学的对象。整个教学过程都是紧紧围绕教材内容展开的,小学数学教材是连接师生教和学的中介。从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相互影响来看,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教和学相互功能的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教学的主导,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不仅决定着学生学的进程,还影响着学的方法。在教和学的相互功能中,教师通过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卓有成效地熟悉、理解、把握教材内容,把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成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从而使教师的教对学生的学产生积极的促进功能。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通过对小学数学教材内容的主动学习和把握,把人类在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方面的一些最基本的熟悉成果转化成自己的熟悉。这种转化,体现了师生教和学相互功能的效果。
二、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构成
(一)教学目的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是一种有着特定的教学对象和具体的教学内容的学科教学过程,它是一种有计划、有步骤的活动过程。因此,整个过程及其过程中教师教的活动和学生学的活动都必然有其明确的目的,没有目的或目的不明确的师生活动既不能称之为教学活动,更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小学数学教学目的是构成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必不可少的一个基本要素,它不像教师、学生、教材等要素那样客观具体,它是以观念的形式预先存在于师生头脑里的活动结果和追求目标。由于教师和学生头脑里有了这种追求的目标,才保证整个教学过程始终沿着既定的方向向前发展。小学数学教学目的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具有统帅全局的功能,它不仅决定着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影响着教学手段和方法的使用,同时还制约着教学活动结构的布置和教学进程的发展。
(二)教师
教师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调控者。因此,小学数学教师是构成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一个核心要素,没有小学数学教师便没有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片面强调学生的主体功能而忽视教师的主导功能,似乎教师不教学生也能学好数学,这是对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本质的一种歪曲。由此可见,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本质属性决定了教师在其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和功能,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这种功能将会越来越明显。
(三)学生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虽然学生自身的年龄特征和熟悉水平和数学学科特征决定了他们的学习活动只有在教师的具体指导下才能进行,但是教师的指导和帮助对他们来说归根结底只是一种外因。“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功能。”①学生的发展最终要通过他们自身的主观努力才能实现,无论是数学知识的把握,还是数学能力和良好思想品德的养成,从根本上来讲都不是教师教会的,而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己主动学习获得的。由此表明摘要: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各项教学任务都不能由教师强加于学生去完成,只能靠学生自己的主观努力,通过积极主动地学习去实现。
再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诸要素来看,假如离开了学生这个主体,教学目的的导向功能、教师的主导功能、教材内容的中介功能以及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价值,不仅无法体现出来,而且也没有存在的必要。由此可见,教学过程中各种要素的功能和功能,最终都要通过学生的变化和发展体现出来。从这个角度来讲,小学生的学习活动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构成中是一个最活跃的因素,他们的发展水平是全面反映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及其效果的量表。
(四)教材
教材是教师教的依据、学生学的对象,是教学活动中师生相互功能的中介,是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具体化。它不仅规定了小学数学学科教学的具体内容,而且还确定了教学的程序。不论是教师教的活动还是学生学的活动,都必须严格按照教材所布置的逻辑顺序进行。任何离开教材内容的教学活动,都不能构成严格的小学数学学科教学意义上的教学过程。因此,小学数学教材和教师、学生一样,也是构成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一个基本要素。
小学数学教材就其实质来讲,它是一种知识结构,是人类有关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熟悉成果,是教材编写者思维过程的记载。在教学中,教师应以教材为依据,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去再现教材编写者隐藏在教材内的思维过程,以此带动学生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在头脑里建立起和教材知识结构相适应的数学认知结构。
(五)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一个完整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还应包括必要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狭义的教学手段通常是指除教材以外的教学媒体,包括实物、模型、投影、录像、电影、计算机等。从本质上讲,我们可以把教学手段理解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的工具。教学方法是指师生在教学活动中所采用的工作和学习方式。从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联系来看,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所使用的方法包括教学媒体的使用。假如把教学手段视为教学工具,那么教学方法就包括对教学工具的运用。正是基于这种熟悉,笔者认为可以把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合起来作为构成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一个要素。
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对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来说,虽然不是起决定功能的要素,但是它们对教学过程及其效果的影响也是不能低估的。实践证实,完备的教学手段和科学的教学方法,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
上述五个要素集中概括了构成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五大主要组成部分。在这些组成部分中,教师、学生、教材是构成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主要成分,非凡是教师和学生更是两个最活跃的基本要素,这两大要素对整个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构成及其效果具有决定性的功能。
三、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阶段是指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基本程序,通常表现为一些相对固定的教学环节。由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共同的双边活动过程,在其阶段的划分上既要考虑教师教的过程又要考虑学生学的过程,更要考虑两者的相互适应。根据教的过程和学的过程必须相互适应、协调统一的原则,笔者将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划分为以下四个基本阶段。
(一)教学预备阶段
教学预备,在这里概指教师教的预备和学生学的预备,这一阶段既是教师教的过程的起始环节,同时也是学生学的过程的起始环节。
教师教的预备过程,就其表现形式而言,主要是一个学习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教学目的要求,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情况,设计教学任务,选择教学手段和方法,在此基础上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是一个教学工作的预备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教学心理预备过程。首先,在制定教学方案的过程中教师要给整个教学过程设计具体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教学目的一旦确定下来就会以观念的形式存在于教师的头脑中并成为教学中追求的目标。这样,在教学过程中要实现什么目的以及如何去实现这个目的,教师一开始就有充分的心理预备。其次,由于教学方案要预先设计整个教学过程,所以教学中采用哪些手段和方法,如何组织和调控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胸中有数,早有思想预备。显而易见,这一阶段对教师教的活动来说,具有心理定向和心理动力功能。
学生的学习预备,也包括知识预备和心理预备两方面。前者是指在开始新课学习以前,有意识地复习和新知识有紧密联系的旧知识,唤起对旧知识的积极回忆,并以此作为学习新知识的基矗后者主要是指教学前通过教师告诉学生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及其在今后学习中的地位、功能以及怎样学习这些知识,让学生初步明确下一阶段的学习任务,产生学习需要,并自觉预习将要学习的教材内容。不过,学生学习预备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启发、激励的方法和技巧。假如方法得当,对学生的学习就会产生极大的促进功能。如一位老师在教学“圆的周长”前启发学生摘要:“正方形、长方形的周长大家都会算了,你们会计算圆的周长吗?其实,圆的周长和它的直径之间始终存在着一个固定不变的倍数关系,只要找到了这个倍数关系计算圆的周长就不难了。怎样去发现这个倍数关系和用这个倍数关系计算圆的周长呢?在明天的学习中大家就会明白的。”结果学生的求知欲空前高涨,绝大多数学生在课前还自觉地作了预习,可见学习预备的重要功能。
(二)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理解相互功能阶段
这是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它对整个教学过程的效果起着决定性的功能。在这一阶段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系统地提示、讲解教材内容;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全面感知、理解教师所讲授的内容,从而把教材知识结构转化成数学认知结构。这既是教师教的活动和学生学的活动发生相互功能的阶段,又是新的数学知识同学生原有认知结构建立实质性联系的阶段。这一阶段对于学生内化数学知识,扩充原有数学认知结构或建立新的数学认知结构都具有至关重要的功能。从表面看,在这一阶段只是教师和学生两大要素发生相互功能,实际上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其它各构成要素都对该阶段产生制约功能。首先,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理解都必须以小学数学教材内容为依据和对象,小学数学教材是师生相互功能赖以发生的中介;其次,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理解都不能离开教学目的去漫无边际地发散,只能按照小学数学教学目的指引的方向展开;再次,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理解都要借助一定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可见,这一阶段是一个受多种因素制约的复杂过程。
根据实践经验,在具体实施这一步骤时要重点处理好以下几个新问题。
1.充分发挥教材的中介功能。
首先,教师的讲解要紧紧围绕教材内容及其逻辑顺序展开,引导学生根据教材的逻辑顺序熟悉、理解教材内容。其次,在讲解中不要什么新问题都合盘托出,应给学生留有看书学习的余地;学生在接受教师讲解的同时,也要重视看书学习,根据教材的提示主动发现有关的结论。
2.教师的讲解要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充分展现教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为了使学生在旧知识的基础上更好地理解新知识,教师在讲解中一定要紧紧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引导学生利用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去实现新的数学知识结构同原有认知结构的联系。在这方面,教材已经给我们作了很好的布置。因此,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更好理解。3.用直观手段为学生的理解提供必要的帮助。小学生的思维特征决定了他们在数学学习中的抽象逻辑思维活动要有必要的感性材料作支持才能顺利进行。这在客观上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除了努力提高讲解水平外,还要加强实际操作和直观教学,利用动作和感知来密切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理解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生对教师讲授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三)巩固运用阶段
引导学生对已经理解的知识加以巩固和运用,使其真正把握,这既是教师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步骤,同时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基本阶段。这一阶段对于学生加深数学知识的理解、强化知识的保持、练习技能和发展能力都具有其它阶段无法替代的功能。严格地讲,巩固和运用是两种不同的活动,前者是指在理解的基础上将所学知识牢牢地记住,后者是指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新问题,但在教学实践中两者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通常很难作出严格的划分,因此将两者综合成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一个基本阶段。从活动过程的构成来看,这一阶段虽然主要是学生的练习,但由于学生的练习始终离不开教师的必要指导,因此巩固运用阶段仍然是一个教师教的过程和学生学的过程相互适应、协调统一的活动过程。这一阶段在具体实施中要注重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1.组织学生有效地练习。
练习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对已学知识的更高层次的重新熟悉。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巩固知识,在教学中要非凡注重搞好两种形式的练习摘要:一是新授课教学中的巩固练习,通过这种练习及时强化新知识;二是练习课,通过集中练习进一步巩固知识,发展数学能力。
2.搞好数学知识的整理和复习。
首先,复习要及时、经常,既要重视阶段性复习,也要重视平时的经常性复习;其次,要注重教给学生科学的复习方法,并让他们养成自觉复习所学数学知识的习惯。另外,还要非凡注重引导学生加强数学知识的归纳整理,使所学知识系统化、结构化,以此提高数学知识的把握水平。
3.注重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新问题,以强化数学知识的实际运用,促进知识的进一步巩固。
(四)总结评价阶段
总结评价是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最后一个阶段,这一阶段要对前三个阶段的展开情况以及整个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效果进行必要的检查总结,并作出公正、客观的评价,为下一个教学过程的设计提供科学的依据。总结评价,不仅是宏观上的单元、学期以及整个小学阶段教学过程的一个基本环节,而且也是微观上的课堂教学过程的一个必要步骤,它是构成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这一阶段在具体实施中要注重处理好三个新问题摘要:一要确立好总结评价的标准,其标准既要全面反映知识把握、能力培养和思想品德教育等内容,又要具体规定知识把握和能力培养的层次要求;二要重视师生的自我总结和评价;三要突出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上述四个基本阶段,是根据小学数学教学过程进行的一般程序和普遍规律而划分的,它只反映了小学数学教学过程顺序结构的基本框架,至于每一阶段中的具体内容和实施办法,则有赖于广大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具体情况去灵活处理。
小学数学教学,作为一种以小学数学教材为中介的师生双方教和学的共同活动,它既是一种动态的多维结构,更是一个有序的连续过程。探明这个过程的本质和特征、要素和结构、实施程序和步骤,不仅是小学数学学科教学理论探究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同时也是小学数学教学实践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实际新问题。
一、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本质和特征
(一)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本质
什么是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教学论认为摘要:教学过程既是一种非凡的熟悉过程,又是一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它是熟悉和发展相统一的活动过程。笔者认为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可作这样的表述摘要: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在小学数学教学目的指引下,以小学数学教材为中介,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主动把握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形成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熟悉和发展相统一的活动过程。
我们还可以对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本质作出进一步的表述摘要:从结构来看,它是一个以教师、学生、教材、教学目的和教学方法为基本要素的多维结构;从功能来看,它是一个教师引导学生把握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形成良好心理品质的熟悉和发展相统一的过程;从性质来讲,它又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师生相互功能的双边活动过程。
(二)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基本特征
1.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以小学生为熟悉主体,以基本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为熟悉对象的非凡熟悉过程。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熟悉主体是学龄儿童,这一年龄阶段儿童的思维正处在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的阶段,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仍然带有较明显的具体形象性。他们对生动具体的事物熟悉较清楚,但对抽象概括的知识理解和把握却往往感到困难。再从熟悉对象来看,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所熟悉的主要是客观世界中的一些最基本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这些内容虽然反映的是人类在熟悉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方面的早期成果,但和其它学科相比较,它们仍然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等特征。
熟悉主体和熟悉对象的非凡性决定了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熟悉过程的个性特征。首先,熟悉主体思维的具体形象性和熟悉对象的抽象概括性决定了小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对感性材料的依靠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加强实际操作和直观教学;其次,熟悉对象严密的逻辑性决定了学生熟悉过程中不可逾越的阶段性和严格的顺序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严格遵循儿童的熟悉发展顺序和小学数学教材结构的逻辑顺序。
2.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以发展初步逻辑思维能力为核心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要求学生在扎扎实实地把握数学知识的基础上,提高计算能力、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新问题的能力,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学科特征决定了学生数学知识的把握和思想品德的养成都是和良好的数学能力分不开的。而计算、空间观念和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新问题等能力的形成又是以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为基础的。因此,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以发展初步逻辑思维能力为核心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这是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有别于其它学科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特征。
3.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以小学数学教材为中介的师生教和学相互功能的活动过程。
小学数学教材是数学知识的载体,它既是教师教的依据又是学生学的对象。整个教学过程都是紧紧围绕教材内容展开的,小学数学教材是连接师生教和学的中介。从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相互影响来看,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教和学相互功能的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教学的主导,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不仅决定着学生学的进程,还影响着学的方法。在教和学的相互功能中,教师通过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卓有成效地熟悉、理解、把握教材内容,把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成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从而使教师的教对学生的学产生积极的促进功能。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通过对小学数学教材内容的主动学习和把握,把人类在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方面的一些最基本的熟悉成果转化成自己的熟悉。这种转化,体现了师生教和学相互功能的效果。
二、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构成
(一)教学目的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是一种有着特定的教学对象和具体的教学内容的学科教学过程,它是一种有计划、有步骤的活动过程。因此,整个过程及其过程中教师教的活动和学生学的活动都必然有其明确的目的,没有目的或目的不明确的师生活动既不能称之为教学活动,更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小学数学教学目的是构成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必不可少的一个基本要素,它不像教师、学生、教材等要素那样客观具体,它是以观念的形式预先存在于师生头脑里的活动结果和追求目标。由于教师和学生头脑里有了这种追求的目标,才保证整个教学过程始终沿着既定的方向向前发展。小学数学教学目的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具有统帅全局的功能,它不仅决定着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影响着教学手段和方法的使用,同时还制约着教学活动结构的布置和教学进程的发展。
(二)教师
教师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调控者。因此,小学数学教师是构成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一个核心要素,没有小学数学教师便没有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片面强调学生的主体功能而忽视教师的主导功能,似乎教师不教学生也能学好数学,这是对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本质的一种歪曲。由此可见,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本质属性决定了教师在其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和功能,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这种功能将会越来越明显。
(三)学生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虽然学生自身的年龄特征和熟悉水平和数学学科特征决定了他们的学习活动只有在教师的具体指导下才能进行,但是教师的指导和帮助对他们来说归根结底只是一种外因。“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功能。”①学生的发展最终要通过他们自身的主观努力才能实现,无论是数学知识的把握,还是数学能力和良好思想品德的养成,从根本上来讲都不是教师教会的,而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己主动学习获得的。由此表明摘要: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各项教学任务都不能由教师强加于学生去完成,只能靠学生自己的主观努力,通过积极主动地学习去实现。
再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诸要素来看,假如离开了学生这个主体,教学目的的导向功能、教师的主导功能、教材内容的中介功能以及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价值,不仅无法体现出来,而且也没有存在的必要。由此可见,教学过程中各种要素的功能和功能,最终都要通过学生的变化和发展体现出来。从这个角度来讲,小学生的学习活动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构成中是一个最活跃的因素,他们的发展水平是全面反映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及其效果的量表。
(四)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