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学校教学管理论文

时间:2022-11-30 20:12:45

导语:在学校教学管理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学校教学管理论文

第1篇

当前多数学校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①评估功能和模式单一。目前多数职业学校评估模式基本上都是采用美国心理学家泰勒的“目标行为模式”,目的在于强化教育行政管理和督导工作,是一种由上级部门组织的行政评估。而专家评估、社会评估、自我评估的成分却很少,这势必影响教育评估的全面性和被评对象的积极性。②对教育评估缺乏校验。没有评估体系的校验,教育评估就有可能失去了检查、监督、自我认识、自我批评、自我提高功能,就很难保证各个环节的合理无误。

二、完善职业学校教学管理的对策

1.教学管理组织的构建

(1)构建“协作型”教学管理。教学管理组织具有多目标、多层次和组织活动开展的多序列性。一是学校领导层成员之间的团结协作。从普遍意义上讲,我国职业学校一般实行的是校长负责制,副校长作为校长的助手,实行分工管理。即为最为简单的直线—职能型组织结构,如果各职能部门与直线部门之间目标不统一,对于需要多部门合作的事项,责任的归属难以确定,信息传递路线较长,反馈较慢,难以适应环境的迅速变化。因此,作为学校领导层成员,必须在团结、协作的前提下分工负责。二是教学管理操作层成员间的协作。要顺应职业教育改革发展需要,职业学校教学管理就应进一步强调各成员间的协作。但是随着社会对职业学校毕业生要求的提高,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发生了很大变化,各专业和学科之间出现交叉,这就要求教师的综合业务素质不断提高。面对新的形势,各专业和学科之间成员的协作显得尤为重要。(2)建立“学习型”的教学管理组织。根据职业教育发展需要,努力构建“学习型”教学管理组织。职业学校中所有成员要面对现实,加强学习,超越自我,学校要充分考虑到个人成长对组织成功的价值,积极创建鼓励个人发展的组织环境,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教师进行团体学习,有助于教师形成共同的正确认识,促进创建良性、积极向上的竞争环境,有利于将教师的学习目标和学校的组织发展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3)坚持贯彻“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职业院校的教学管理组织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各学院、系、部成为教学管理的实体性组织,充分调动学科带头人、教学骨干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真正实现以教学为中心,以从事教学一线的教师为主体的管理体系。同时创建以人为本的机制,使广大教职工积极向上、精神饱满地投入工作。可以通过目标激励、奖惩激励、情感激励、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等方式,调动人的积极性,确保人在管理体制中的核心地位,培养人的使命感、成就感、荣誉感,使人在工作和学习中发挥出主人翁精神。(4)加快教学管理组织网络化进程。教学管理组织网络化不但能缩短教学与其他组织的时空距离,形成开放的教学管理平台,简化教学管理层次,丰富教学管理组织的信息资源,更为重要的是能够促进自主型组织结构的形成。网络化管理模式是未来组织结构的重要特征,学校教学管理组织要有前瞻性,要加快教学管理组织网络化进程。

2.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控体系的构建

第2篇

教学管理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科学化的教学管理,都是为了实现高效、低耗的目的,“向科学管理要质量”便是这个道理。有效教学管理就是以教学的全过程为对象,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运用现代科学管理的理论、原则和方法,对教学工作进行决策、计划、组织、实施、检查、指导、总结、提高,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以保证教育教学目标实现的活动。随着二期课程教材改革的全面实施,新的课程理念更加深入人心,教育技术的信息化、现代化也在加快。然而,多数农村学校在教学管理的实施过程中,仍然沿袭着传统模式,并存在着一些非常突出的问题。譬如:管理流程有间断,不连贯;管理内容粗线条,不精细;科研工作浅层次,不深入;奖惩制度有缺陷,不完善;聚焦课堂较被动,不到位等。如何进一步改进和加强教学管理,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也就再一次突出地摆到了学校工作的中心地位。树立民主合作的教学观教学管理过程,不仅是受教育者的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也是一种复杂的心理体验过程,一种在一定时空范围内的社会化实践过程,是师生之间多向、多形式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互动过程。要形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使教学管理与教学活动成为师生共同探索,共同享受成功喜悦,实现教学相长的目的。树立优质高效的效益观合理地利用有限的教学资源,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收益,这正是效能准则所强调的。因此,有效教学管理就是要追求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让学生收到尽可能多的实效,应体现教学管理方法的优化和管理手段的现代化,实现教学管理的优质高效。建章立制,规范教学行为在梳理各项规章制度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学校“减负增效”的工作意见,明确了各项工作要求,确保严格执行国家颁发的课程计划,开齐课程、上足课时,并严格执行课外书面作业量规定,严禁违规使用教辅用书,坚决落实学生每天体育锻炼不少于一小时的要求。同时,要狠抓过程管理,通过听课、学生问卷访谈、年级调研等方式,及时把握、调控各科教学动态,确保“减负增效”要求到位、有效、不走样、不偏向。

聚焦课堂,开展有效研究

“专题性”研究针对平时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加以提炼,形成研究专题,教研活动与小专题研究相结合,教师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围绕专题开展交流、讨论,在不同教师的思想火花的碰撞中,共享资源,拓宽思路,提升认识,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如笔者所在学校数学组的《小学数学学习方式的改变研究》、语文组的《小学语文阅读策略的研究》、英语组的《小学英语有效作业设计的研究》等,以解决实际问题,共同提高教学能力的目的。“同课异构”研究同课异构指根据学生实际、现有的教学条件和教师自身的特点,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这种“同课异构”的校本教学研究贴近课堂教学实际,转化的是与教师日常教学生活密切相关的思想与行为,不是做课秀。将新课程的精神与理念融合到具体的课堂教学行为与实践中,让教师群体自我实践、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从而促使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思想与课堂行为进行反思。“跟进式课例”研究学校以教研组为单位,先采用“各人构思——集中交流——每人写出个案——交流讨论——达成共识——形成教案(学案)”的备课方式;然后,再由一人主教、教研组集体听课;听完课之后,大家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再次修改;修改之后再次讲授,反复磨合,直至满意为止。这样的研究过程,不仅能够提升教师个体的业务水平,而且为教研组的工作开展提供了积极探索的模式。

搭建平台,促进专业发展

建立教师成长档案袋加快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一直是教学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对教师需求的关注和成长的规划正在被努力地追寻和培育,为了加强对教师的管理,设计了《珍珠湖小学青年教师成长档案袋》,分“我的基本信息”“我的成长计划”“我的教育科研”“我的工作成果”等四大方面,它记录着教师在专业成长过程中的三年发展计划,所参与的教育教学活动以及收获与困惑、感悟与感动、知能与情感、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开展课题研究活动在教学管理中,要注重引导教师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对自己及同伴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引导教师多进行教学反思来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同时,开展以“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自主互动,有效研究”“弘扬人文科学,倡导有效教育”“一课三练”等为主题的课题研讨活动。通过研究发现,在教学上的成功与失败,总结出经验,提高了课堂教学中的教学行为、师生交往与教学效果,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第3篇

[关键词]中小学;学校文化;教育管理

学校文化建设是目前基础教育领域内的一个热门话题。不少学校近年来大张旗鼓地开展“文化建设运动”,有的还不惜重金聘请大学教授为其“策划”“包装”;也有一些学校“处乱不惊”,默默地追寻着教育的文化真谛,深耕细作,把校园经营得“沉香四溢”“景深意远”。毋庸讳言,中小学校追求“文化建设”是一件好事,说明我们的一些校长对教育的认识开始嬗变,渴望品尝教育的“味道”,我们的基础教育正在向着“真质”的方向发展,实乃大幸!然而,我们也需要在这“热火朝天”的追逐中保持一份清醒的头脑。当前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我们应该采取哪些对策来解决这些问题?笔者近期进行了一些针对性调研,提出以下粗浅认识和建议。

一、认识不足,意识不强

笔者在调研中发现,多数中小学对建设学校文化的认识不足,意识不强。这种状况在农村中小学比较普遍。农村中小学学校管理理念和方式大多停留在20世纪70~80年代的水平,以经验型管理为主,主要是应付日常性工作,或按照上面的要求上传下达,重形式,轻内涵,缺少独立思考和个性创新。此外,近几年中小学布局调整,新建中小学数量较多,特别是城镇新建中小学数量较多。新建学校的“硬件”建设堪称一流,但“软件”建设特别是学校文化建设十分薄弱。中小学校为什么要进行文化建设?笔者在调研中常常向部分“重视”文化建设的学校校长提出这一问题。多数回答是“为使学校更有特色,更有影响,办成名校”,回答“一些有名的学校在搞,我们觉得很好,学着搞”的也不在少数。可见,多数中小学对学校文化建设的意义缺少深刻和全面的理解,有的甚至人云亦云,没有从深层次上树立起自觉进行学校文化建设的意识。

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通知》指出:“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育人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展现校长教育理念、学校特色的重要平台,是规范办学的重要体现,也是德育体系中亟待加强的重要方面。”中小学校园文化通过校风教风学风、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人文和自然的校园环境等给学生带来潜移默化而深刻的影响。良好的校园文化以鲜明正确的导向引导、鼓舞学生,以内在的力量凝聚、激励学生,以独特的氛围影响、规范学生。大力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实施引导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这一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努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对建设学校文化不能停留在一般性认识上,更不能停留在追求形式上的“花拳绣腿”上,而是要提高到丰富学校教育内涵、真正进行素质教育和培养四有新人的根本措施的高度来认识,提高到是为了追求教育真谛的高度来认识。

二、概念模糊,理解片面

关于学校文化,目前在理论上还没有十分确定的界定。所以,一些中小学校长对其概念的理解更是模糊的、混乱的,也不乏极端片面的理解。很多学校把学校文化等同于校园文化、墙壁文化,强调的是学校环境文化设施的呈现,在这方面舍得花巨资,有些甚至把学校搞得像公园、文化广场或者图画展览馆。学校文化建设在表面上大做文章。我们很难严谨地描述文化的真正内涵,但可以作出这样的理解:文化既是过去创造和积累起来的文明,又是正不断创造和不断积累着的文明。文化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造”出来的。教育是传承人类文化的主要渠道。同时,教育也是创造新文化,推动人类文化不断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学校自从人类历史上出现就逐步发展为教育的主要形态,学校文化随之产生并发展。在传承与创造的共同作用下,学校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具有其特有的属性——传承和创新。伴随着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学校文化也必然不断积累、发展,并不断创新、进步。我们需要明确:学校文化不能等同于校园文化,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学校文化是上位概念,校园文化仅仅是学校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下位概念。学校文化是深层次内涵和特质的全部概括,校园文化仅仅是浅表层次的部分描述。两者不可同日而语,如果我们把学校文化等同于校园文化,那就差之千里也失之千里了。

我们从文化是物质和精神的总和的内涵来理解,学校文化可分为学校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方面:物质文化——以实物形态存在的文化因素,主要包括校园环境、绿化美化、建筑设施、师生服饰、标牌展板等;精神文化——以精神形态存在的文化因素,包括教育理念、核心价值、管理方式、课程内容、师生行为、人际关系等。从发展的角度,学校文化还是尊重和敬畏历史、继承、吐纳、扬弃、发展、创新,是理性、科学、规律、规范、秉持、个性,等等。

三、功利驱动,注重形式

我们不能否认有不少的学校领导是源自于对事业的崇高追求和高度的责任感,来进行着学校文化建设的探索和实践。但是,由于我国大多数地方的学校管理体制基本上还是以行政手段来提拔、任用、考核教育干部和学校校长,这些教育干部和学校校长也同样用行政手段来管理教育和学校。一些教育干部和学校为了获得上级的“青睐”而不遗余力地搞一些“形象工程”和“面子工程”,以尽快出“政绩”,获得提拔重用的资本,也就不足为怪了。在学校文化建设上,不为少数的学校是出自于功利主义,为了“粉饰门面”。所以,求大、求奇、求怪、求轰轰烈烈的重形式、轻内涵的现象十分普遍。

学校文化建设的真正目的是建设有丰富内涵的教育机体,培养有教养的学生。真正意义的学校文化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统一体,两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学校物质文化是精神文化的物质外壳,学校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灵魂和核心。我们评价学校文化水平的高低,不应是以校园是否开阔、绿化美化是否豪华、建筑是否漂亮、标语是否响亮等为标准,而是要以学校建设是否符合当地经济发展条件、学校发展是否符合教育发展需要、建筑设施是否安全和经济实用、绿化美化是否整洁与和谐等为标准;不应以制度严厉与文本健全、师生行为整齐划一、学生考试分数名列前茅等为标准,而是要以教育理念是否科学、核心价值是否正确、管理方式是否民主、人际关系是否融洽、师生精神是否愉悦、课程建设是否合理、学校氛围是否宽松和谐、教育质量是否全面等为标准。学校在进行文化建设时也要端正态度,消除功利心理,本着对事业、对学生负责的态度,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点滴积累,精雕细刻,扎扎实实地锤炼学校文化。四、缺少规划,不能持续

做事没有规划或虽有“规划”但形同虚设,是目前学校文化建设的一大问题。很多学校的学校文化建设缺少整体设计、长远规划、统筹兼顾、分步实施的工作策略。不少学校是今天从哪儿看到些东西感觉挺好,搬过来折腾一番;明天又从哪儿看到些东西感觉挺好,再搬过来折腾一番;今天这位校长是一种规划,明天换了校长就换一种规划。如:来了“国学热”就一窝蜂地搞“国学”,来了“诵读热”就一窝蜂地搞“诵读”,来了“校园舞热”就一窝蜂地搞“校园舞”,等等。

学校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经过长期积累和沉淀。学校要深耕本土,广学博取,汲取精华。我们的学校文化建设要立足于优秀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立足于优秀的本土地域传统文化,立足于本校优秀的历史传统文化。学校要从本校实际出发,花费一些力气,很好地进行研究和论证,确定本校的特色、发展优势和远景目标,制订出切合实际的发展行动规划,然后坚持不懈地分步实施。学校要精选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精华,让老师和学生去学习、去受熏陶。传统文化并不都是优秀的,也有糟粕。本土地域是人生于斯、长于斯的热土,有爱这片热土的情感,才有爱国的情感。学校要使孩子懂得家乡的历史、熟悉家乡的今天。老学校应该好好整理自己的历史,感悟沧桑变化,体会那些永恒不变的精神;新建学校要重视自身教育精神的凝聚和锤炼、文献资料的积累和丰富,学习优秀学校的文化,不断积淀自己的文化。此外,学校还要重视学习国外优秀的文化,汲取其精华,为我所用。

五、研究不足,引领不力

学校在文化建设上存在上述问题,有学校自身的原因,也有外部的原因。一方面,我们不能把责任全部推到学校身上。我国教育理论界对学校文化建设的研究十分薄弱是不争的事实。到目前,我们还没有形成较为系统的学校文化建设理论体系。不同文化背景和发展历史下的人的思维方式、认知方式和行为方式是有差别的,教育价值观、教育方式方法也相应是有差别的。中华民族的教育肯定有其自身特有的规律可循。然而遗憾的是,我国的教育理论研究界却没有研究建立起这样的理论体系。由于没有权威的科学理论作为引领,我国的学校文化建设群龙无首、无章可循自然就不足为怪了。另一方面,许多学校有建设学校文化的良好愿望和积极热情,但由于学校领导、教师对学校文化的研究不够深入和全面,虽然十分努力,但学校文化建设的深度、广度、科学性、结构性和系统性都十分薄弱,所作的一些工作只是星星点点,浅尝辄止,难以持续和深入下去。

第4篇

基于技工院校生源特点,作为教学和管理老师,应该更加关注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引导,规范学生的行为,这就要求教师关心爱护并尊重学生,让学生感受到学校以及教师对他们的信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由厌学转变为乐学。学生掌握技能是否过硬,是否能够适应企业的需求,对技工院校的教师来说,是最紧迫和现实的考验,这就要求教师自身技能过硬,及时了解和掌握行业的发展变化趋势和技能革新情况。适时调整教学重点和方向,以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可以尝试“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一方面教师可以走入企业学习和了解新的工艺方法,另一方面还可以聘请企业的高技能人才,走进学校及时为学生演示和培训最新的工艺技能。这种师傅带徒弟的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直接动手,对于企业和学校而言是一种双赢的选择。

二、建立奖惩及激励机制加强教学管理

目前,就各类技校而言,学生学习主动性差,学生自认为学习成绩好坏跟自身利益关系不大,奖惩措施和留级制度不完善,考试不及格无非是补考一次,抱着无所谓的心态学习,同时学生的优劣也很难和毕业分配挂钩,从而严重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助长了厌学风气,这种不良风气的扩散,给正常的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学生课堂纪律较差,迟到、旷课等违规违纪现象屡见不鲜,由此造成恶性循环,对此应建立激励机制,使学生由起初的“被管教”式学习逐步转变为自觉并喜爱学习,为此可设立奖学金制度及考勤制度,奖励那些成绩好,能够认真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的优秀学生,树立典型,同时对那些屡教不改,不能认真上课、扰乱课堂秩序、不遵守学校规章制度的学生采取惩罚措施,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从而逐步规范教学及日常管理,逐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三、加强学生的管理、合理安排教学

秉承先做人后做事的理念,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引导,同时避免压迫式的管理,作为教师应该关心爱护和尊重学生,使其愿意并自觉规范言行举止。在教学安排上以掌握一技之长为核心,注重技能训练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公共基础课教学,积极探索教学革新。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使其远离不良的习惯和生活方式,为学生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学习氛围。

四、采取有效措施落实实验、实训及实习

技工院校区别与普通学校的一个重要特点,体现为社会对技工院校的毕业生的技能要求及期待更高,基于目前我校乳品专业教学实习场所简单,学生进入企业实习仅能做包装等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工作,从而导致学生家长及社会对毕业生认同度较低,毕业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较弱,学校应加大学生在实验、实训及实习教学等方面的投入。一方面构建能够满足学生基本实习要求的实验实习场所,另一方面采取“走出去”及“引进来”的策略定期选派实习及实验指导教师到企业学习,并及时了解行业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面向社会吸引优秀的专业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到学校任教,使学生的技能快速提高,同时提升办学水平。

五、总结

第5篇

【关键词】互联网;特教学校;德育管理

据新华网北京5月17日报道,我国已成为全球信息通信业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截至今年第一季度,我国互联网上网人数达到1.44亿,其中宽带上网用户9700万户。由此可见,互联网在我国各地、各领域的迅速发展,对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随着网络技术的成熟发展,各门学科争相占据这一互动交往平台。网络所涉及的内容除了科学技术外,人文科学领域的知识也逐步地丰富了起来,蕴涵于其中的价值思想也是多种多样。网络内容呈现出多样复杂性特征,对于普通的网络使用者来说,由于时间和地理的跨度,以及内容的信息符号化,网络交往的确是具有虚拟隐蔽性。而从网络使用者的年龄分布来看,18岁以下的用户2000年1月仅占2.4%,到2002年7月就达到了16.3%,到2006年学生用户已经达到了40%,这体现了互联网生力军年轻化的国际性趋势。在特殊教育学校,学生们由于生理上的缺陷而形成的特殊性格、心理往往使他们脱离集体,自我封闭,这使得他们更加愿意通过网络来倾诉自己的烦恼,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网络成为他们表达内心世界的最好渠道。但是由于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理性分辨是非的能力差,而信息量巨大,内容丰富,方式多样的网络使得特教学校对学生德育管理的难度与日俱增。特别是多样复杂的内容,多元的价值,虚拟隐蔽的交往将使特教学校的德育在网络时代面临严峻的挑战。

在网络化时代,特教学校德育管理并非是一帆风顺的。网络时代的德育管理者必须对网络影响德育的方方面面都有所了解,不是一味简单地拒绝、抵制,而是在全面了解的基础上,对网络进行充分地开发利用。我们特教学校德育管理者应紧跟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按照党在新时期的教育方针政策适时地调整学校德育方法手段,发挥学校德育管理的主导作用,对学生的德育管理应在学校、家庭和社会一致的前提下,遵循导、督、防、诲四项原则。

一、因势利导原则

由于特教学校学生理性思维发展不成熟,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较差,思想免疫力不强,学生主体行为容易失范。因此,要求教师加强网络资源的利用,发挥德育管理的主导功能,优化网络环境利用网络开展多样的德育活动,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实现自我教育和管理。而引导的关键所在是,使学生进行目的性学习、娱乐活动,提供有益的网络活动场所。为此,学校应给学生介绍一些有益学习的网站,并自觉建设形式灵活多样、轻松活泼的校园网站,满足学生的要求,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因势利导”,把学生吸引过来。而不是放纵学生的行为,使学生流向非法网页或沉迷于游戏等,影响学生的学业和思想品德。也不是一味的禁止,导致学生的逆反,或落后于时展的步伐。

为此,网络时代的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素质基础。首先要有网络德育意识。在网络时代,增强教师网络德育意识是搞好德育管理的关键。在网络多元文化的价值冲突中,我们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网络技术对学生思想品德影响的桥梁纽带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按照党和国家既定的教育方针政策进行德育管理,保证德育管理的方向的可靠性,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其次,是网络主体意识。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互联网得以完整体现。为此,教师必须改变工作作风,认识到学生自主性对德育管理的意义,以“人本”关怀学生方能适应网络背景下的德育。第三,教师应有一定的网络资源意识。网络资源非常丰富,教师只要能主动获得信息和利用信息,就能有针对性地对学生选择信息提供指导。

二、勤查严督原则

目前,学生的网络技术水平普遍比较高,教师除了过硬的思想素质外,同时,还必须具有娴熟的现代教育技术,因此,提高广大教师计算机技术和运用网络技术的能力已是当务之急。熟练地操纵网络、驾御网络能及时地处理网络中所产生的问题,比如说,制作网页,设置防火墙,服务器等等。不仅保证了德育的方向性,还使德育工作更加生动形象,更具吸引力和影响力。也只有在教师熟练地掌握了网络的技能和技巧后,教师才能真正在网络时代起到德育管理过程中的引导和监督作用。

由于网络的匿名性和随意性,互联网有使学生个体的独立性、自主性得到了充分地发挥,个性得到了张扬的一面,但是,残疾学生由于生理上的缺陷,往往会形成与健全孩子不同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他们把握道德认知能力较差、政治方向的能力和思想抵御能力不强,因此,在积极引导,尊重学生的前提下,教师也应该对学生的网络使用情况勤查严督。经常性地检查浏览历史记录,对于合理的予以鼓励;对于非法地行为应及时地教育、制止。学校是以课堂教学为主,教师使用网络的主动性也较强,易于操控。较难的是,社会中的“网吧”和家庭网络的使用控制。因此除了学校外,家庭和社会都应该对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负起责任来,加强德育网络的有机联系。这样才能对学生网络使用真正的“勤查严督”。

三、防微杜渐原则

“防微杜渐”原则,不是禁止学生使用互联网,而是针对学生个体多样性、差异性的客观存在而作出必要且适当的反应。在网络信息良莠不齐的情形下,构建相关的监控机制,加强对网络信息的控制,或运用行政、法律、技术等手段控制信息源也是必要的。

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这要更多地依赖于社会网络技术。特教学校德育工作者的网络技术是比较有限,而目前的特教学校学生的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教师有时也是有心无力,对学生的说教如“过耳之风”难见成效。有人说,新时代的文盲是不识电脑网络者。因此,不仅学校教师要普及网络应用知识,家长们也要对此问题加于重视。如今,不少家长还是“电脑盲”,对孩子的思想品德的管理乏力。

就如此情况而言,有关技术部门应承担起在思想价值等方面保护特教学校生的义务和责任。通过编写一定的程序限制学生登录不良网站浏览不良的信息,并为他们引入科学、健康的信息软件,搭建健康有益的网络信息平台。除此之外,学校还要借助行政手段加强对社会上网吧的监控和管理,取缔非法网吧。尽可能从源头上减少黑、黄、赌、毒等信息垃圾的传播。贯彻“防微杜渐”原则,真正做到德育内容上纯洁性,增强学校德育效果。

四、谆谆教诲原则

一些学生“道听途说”,或使用搜索引擎时获得的某些网站极具蛊惑性和诱惑性的信息,只要思想上稍微懈怠就容易误入歧途。为了特教学校学生的健康成长,学校、家庭和社会应贯彻“谆谆教诲”原则。正如孔子所说:“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1]在这里,贯彻“谆谆教诲”原则,应以鼓励先进为主,批评教育为辅,树立榜样模范积极引导,逐步规范网络德育。

首先,引导学生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文化,积极抵制网络不良文化的影响,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吸收网络文化,培养学生的自制力和道德判断能力,这也确实是网络德育的任务之一。并且也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伦理”,杜绝不文明的网上行为,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自觉规范网上行为,杜绝网上破坏的发生。与此同时,还要对学生通过网络取得的成绩予与鼓励和表彰,以模范榜样典型促进学生健康使用网络。其次,学校也要适时地对学生进行网络心理咨询,及时地对非正常心理行为进行疏导、纠偏,以解决学校德育中存在的隐患。长时间的上网,对学生的心理有很大的影响,很容易患上网络成瘾综合症。建立网络心理咨询站,借助网络的匿名性,隐蔽性,在自身努力及老师的帮助下,可以使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求得心理平衡,达到医治心理疾病的效果。最后,还应提及的是,对学生的监督教育也绝不是学校一方的事情,也要求家长和社会共同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不仅要给特教学校德育营建一个良好的小环境,而且还要给特教学校德育营建一个良好的社会大环境。

网络时代德育管理已经引起了不少德育理论工作者和特教学校德育管理者的关注,网络德育管理是与网络科学技术息息相关,网络德育建设的滞后,将影响着特教学校德育效果的增强。由此,亟需特教学校的德育管理者以及社会各界在认清时展的形势,加强思想建设的同时,也积极提高科学文化素质,与时俱进,全面认识“网络”特征,充分贯彻“导、督、防、诲”四项原则,加强德育网络联系,保障网络时代特教学校学生沿着正确的教育方向健康地成长发展。

第6篇

众所周知,不管在何种类型的机构单位中开展何种类型的管理活动,都是需要耗费一定的费用成本和相关资源的。那么,在各类学校中开展后勤管理工作同样也是如此。既然如此,为何还非得在学校中开展后勤管理工作,这自然是有一定的必要性。概括起来,在学校内部开展后勤管理工作的必要性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第一,在学校内部开展实施高效的后勤管理工作,可以为整个学校的教学活动和整体发展创造出一个载体与平台,从而更加有助于学校教学活动中的各项事务的衔接与协作。第二,在学校内部开展实施高效的后勤管理工作,可以为学校的日常教学活动以及整体发展提供充足的物质资源以及其他方面所需的资源条件,从而为学校的发展起到稳定的和巨大的支撑作用。第三,在学校内部开展实施高效的后勤管理工作,可以及时地和高效地解决教师和学生在学校生活中的困境忧虑,从而使学校的员工能够更加专心地做好教学工作和其他方面的本职工作,进而就有助于学校教学质量水平的不断提高。通过以上几点意义,可以看出,从宏观层面来看,在学校内部开展实施高效的后勤管理工作,对于实现学校的长远发展目标,推动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和壮大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现实作用。

2.加强和提高学校后勤管理工作水平的措施要点

2.1树立一切“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

既然学校开展后勤管理工作是为了使师生在学校生活中更加舒服安心,从而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水平。那么,在实施后勤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就应该加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也就是说,在学校后勤管理过程中的任何一项规定、任何一个工作环节都应该切实考虑到学校内师生的实际需要和诉求。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地为师生解决困境难题,提供最优质和最贴心的服务,进而有助于他们安心教学和学习,并且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水平的目的。

2.2建立和健全学校内部的民主管理机构

这个主要是指作为在学校内部直接负责后勤管理工作的总务处,就是学校内部的民主管理机构。这一职能部门一定要建立和健全投诉处理、回访制度、员工绩效考核、师生奖惩制度以及动态监督控制管理制度等相关的民主管理体制。这样一来,既可以及时地了解与掌握学校内师生的校园生活状况以及教学状况,并且及时地予以解决改进,又可以监测到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师生的非合理行为,并且及时地采取惩处解决措施,进而就能够使学校的后勤管理工作对学校的发展与壮大起到积极的推动促进作用。

2.3加强注重提升后勤人员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

第7篇

我们在开展高校管理的时候要有计划的组织学生直接从事实际的操作,现在目前很多的高校都在讨论和开展实践的教学工作,但是从实践教学的效果来看我们国家的教学整体水平不是很高,还是处在起步的阶段,通过分析我们能够知道教学发展缓慢的原因有几个原因。

(一)惯性思维的影响

在传统的教学思维观念当中还是比较倾向于老师的说教,对于实践教学方式不是很重视,通过对我国的高等教育教学进行研究来看,很多高校都是忽略实践教学,老师重视知识的传授但是却轻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现在很多老师的这些想法还是没有改变,在进行办学的时候学者的观念非常的陈旧,没有看到外面形式的变化,还有很重视理论教学的发展,实践教学成为了理论教学的辅助,开展的实践教学也不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能力,只是把实践教学当成了一种加深有关理论课程理解以及进行掌握的工具,没有起到真正的实践作用。

(二)开展实践教学体系不完整

现在实践教学的课程设置是不是很到位。很多高校在新的形势下面能充分的认识到实践教学对于大学生就业发展的重要性,还有就是在制定教学计划的时候增加一些实践教学相关的课程,但是对于课程的设置很随意没有科学性和合理性,这是因为很多的教育工作者总是认为实践教学只是我们开展理论教学中的一个环节、一个补充。尤其文科类的学科,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被弱化,在开展教学的时候总是存在者注重理论、轻视实践的情况,对于知识很重视,但是轻视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开展能力培养的时候忽视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落后

学习要有方法,老师是“传道授业解惑”,所以老师要运用方法来指导学生学习,现在我们在开展教学的时候还是以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为主,一些外国比较推崇的教学方法比如说讨论法、案例教学法、项目课题研究法等,在高校教学中运用的不是很广泛。一般来说老师在进行实践活动开始的时候,都是把实践教学的步骤给学生介绍,学生在进行活动的时候完全是按照老师给的套路学习,只是机械性的完成一些大纲学习内容,学生基本上没有真正地开展过主动思考。当学生离开了老师就会感觉不知所措,学生的独立创造性会被日渐消蚀。

二.开始实践教学的对策分析

我们在进行研究的时候了解了实践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就要转变教学观念,要从学校和学生的实际出发,富有针对性的开展相关的措施和培养计划,有切实的措施开对实践教学进行监控。

(一)提高实践教学的思想意识

我们要从思想上对实践教学进行重视,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的体系。因为思想才能够决定行动,开展教学的时候要注重理论教学。要重新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构建,实践是我们进行创新的基础,所以我们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让实践教学不再是教育教学的从属地位。我们摆在高校面前的一个比较重要的任务就是要给学生一个综合性和设计性比较强的时间环境,这样可以保证每一个学生在4年的学习时间里面都能接受想的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在进行学习的时候不仅仅能够掌握扎实的理论课程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基本学习技能,这样可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想在进行实践的时候制定出来比较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就要进一步的制定出来合理的教学计划,要对教学计划和教学实践理论的比例进行适当的调整,在开展课程的时候要给学生讲授更多的关于他们走向社会所要具备的能力,通过这些来设计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在同凑安排中,运用教学文件的形式进行固定。

(二)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我们能够知道在进行教学的时候,一支合理的实践教学队伍建设也是开展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所有高校在开展开展老师引进的时候要引进一些高速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不但在理论知识上面有所建树,在实践教学方面也能够开展教学,要提高老师的工资收入和待遇,这样可以留住一线比较优秀的老师;可以对于那些素质好实践能力强的老师进行培训,把他们送到实践基地或者相关的部门进行实践培养,提高老师的整体队伍建设。加大专家队伍的建设,高校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可以聘请一些企事业单位的专业来到学校进行理论实践的讲座,这样通过多种渠道建设来加强师资队伍。

三.结语

第8篇

在新型的课改背景中,小学教育教学的管理至关重要,然而,在现实之中,我国小学教育教学管理还存在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整个小学教育的质量。本文例举主要问题如下。

1.1 管理观念落后

由于新课程改革是教育教学中新的教学理念,所以,在实际操作之中,学校的管理者以及学校的多数教师,根本无法从从传统的教学理念中转变过来,而且,在实际应用当中也不能够完全的与教学内容融合,新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课程理念、校本理念、评价理念等等,但受制于传统思维定势,学校的管理者和教师难以在短时间内把握这些管理思想,更难运用到学校管理实践中。在陈旧的管理理念下,管理改革很难推进。

1.2 管理者认识不足

目前我国很多教育教学的管理者都缺乏一种学习的积极性,很多管理者依旧沿用以往传统的管理措施和手段,很难转变这种方式,所以,缺乏管理的创新性,对于教育教学管理的认识较弱,认为管理就是自上到下的监管过程,这种落后的思想,很难与新课改的理念相互融合。

1.3 教育教学管理目标不明确

在新课改背景下,很多教育教学的管理对数都处于一种摸索中,所以,实际中往往存在一定的盲目性,这种盲目性导致教师在采用教学方法的时候不够准确,缺乏明确的目的性,教学管理没有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引起了教学的混乱,进而造成教育教学管理呈现一种瘫痪状态。

1.4 管理系统开放性不足

目前我国教育教学管理系统都是自上而下、从里到外的监督形式,而且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很大程度上无法吸收和采纳教师、家长、学生以及社会的意见和建议,因此,很难对底层中的问题进行及时的解决,严重的影响了管理的效率和准确性。

2.解决小学教育教学管理中存在问题的方法

要想从根本中解决目前我国小学教育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就一定要针对性的采取相关措施,进而,快速的提高其时效性,本文总结方法如下。

2.1 加强理论学习,转变管理观念

管理观念是指引管理工作的先导,因此,在目前我国小学教育教学管理中一定要从转变观念入手,要定期举办一些管理培训活动,通过相关的理论学习,使得管理者明确新课改的指导意义,提升教学管理者的专业技能,转变教学管理者的思想观念,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其乐于接受新型的教育教学理念,从而,提升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高效性。

2.2 改变培养方式,提高管理能力

对于小学新课改过程中,教师才是课改的主体,因为,只有教师的理念转变了,才会使得学生从新课改中受益,所以,教育教学的管理者,应当重视教师的素质培养,积极的为教师的教学创造条件,优化各种教学资源的使用,同时,教育教学管理者应当制定相关的激励制度,从实际中迅速的提升教师专业技能和知识。管理者要对青年骨干教师给予足够的重视,比如在学校内部进行新老搭配,以老带新,实现优势互补,举行多层次的听课互动,要求青年教师准备汇报课,骨干教师展示精品课,在互相交流中推动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2.3 明确管理目标

在小学教育教学管理中,一定要制定相关的管理目标,只有目标确立了才会有努力的方向,对于教学方面应当制定目标为:教师能够自觉的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承担起教育教学责任。有了目标教师以及教育管理者才会共同的向着目标前进,管理者才会认识现实教师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而采取相应的措施给与解决。同时,在管理方面应当制定目标:管理者做出决策要符合规范、民主、人性化的标准。这样的目标能够使管理者在制定相关制度以及计划的时候,详细的考虑现实,有利于管理工作的开展。

2.4 促进管理系统的开放

第9篇

一、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本质和特征

(一)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本质

什么是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教学论认为摘要:教学过程既是一种非凡的熟悉过程,又是一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它是熟悉和发展相统一的活动过程。笔者认为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可作这样的表述摘要: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在小学数学教学目的指引下,以小学数学教材为中介,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主动把握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形成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熟悉和发展相统一的活动过程。

我们还可以对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本质作出进一步的表述摘要:从结构来看,它是一个以教师、学生、教材、教学目的和教学方法为基本要素的多维结构;从功能来看,它是一个教师引导学生把握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形成良好心理品质的熟悉和发展相统一的过程;从性质来讲,它又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师生相互功能的双边活动过程。

(二)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基本特征

1.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以小学生为熟悉主体,以基本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为熟悉对象的非凡熟悉过程。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熟悉主体是学龄儿童,这一年龄阶段儿童的思维正处在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的阶段,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仍然带有较明显的具体形象性。他们对生动具体的事物熟悉较清楚,但对抽象概括的知识理解和把握却往往感到困难。再从熟悉对象来看,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所熟悉的主要是客观世界中的一些最基本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这些内容虽然反映的是人类在熟悉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方面的早期成果,但和其它学科相比较,它们仍然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等特征。

熟悉主体和熟悉对象的非凡性决定了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熟悉过程的个性特征。首先,熟悉主体思维的具体形象性和熟悉对象的抽象概括性决定了小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对感性材料的依靠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加强实际操作和直观教学;其次,熟悉对象严密的逻辑性决定了学生熟悉过程中不可逾越的阶段性和严格的顺序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严格遵循儿童的熟悉发展顺序和小学数学教材结构的逻辑顺序。

2.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以发展初步逻辑思维能力为核心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要求学生在扎扎实实地把握数学知识的基础上,提高计算能力、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新问题的能力,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学科特征决定了学生数学知识的把握和思想品德的养成都是和良好的数学能力分不开的。而计算、空间观念和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新问题等能力的形成又是以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为基础的。因此,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以发展初步逻辑思维能力为核心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这是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有别于其它学科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特征。

3.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以小学数学教材为中介的师生教和学相互功能的活动过程。

小学数学教材是数学知识的载体,它既是教师教的依据又是学生学的对象。整个教学过程都是紧紧围绕教材内容展开的,小学数学教材是连接师生教和学的中介。从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相互影响来看,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教和学相互功能的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教学的主导,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不仅决定着学生学的进程,还影响着学的方法。在教和学的相互功能中,教师通过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卓有成效地熟悉、理解、把握教材内容,把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成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从而使教师的教对学生的学产生积极的促进功能。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通过对小学数学教材内容的主动学习和把握,把人类在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方面的一些最基本的熟悉成果转化成自己的熟悉。这种转化,体现了师生教和学相互功能的效果。

二、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构成

(一)教学目的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是一种有着特定的教学对象和具体的教学内容的学科教学过程,它是一种有计划、有步骤的活动过程。因此,整个过程及其过程中教师教的活动和学生学的活动都必然有其明确的目的,没有目的或目的不明确的师生活动既不能称之为教学活动,更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小学数学教学目的是构成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必不可少的一个基本要素,它不像教师、学生、教材等要素那样客观具体,它是以观念的形式预先存在于师生头脑里的活动结果和追求目标。由于教师和学生头脑里有了这种追求的目标,才保证整个教学过程始终沿着既定的方向向前发展。小学数学教学目的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具有统帅全局的功能,它不仅决定着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影响着教学手段和方法的使用,同时还制约着教学活动结构的布置和教学进程的发展。

(二)教师

教师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调控者。因此,小学数学教师是构成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一个核心要素,没有小学数学教师便没有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片面强调学生的主体功能而忽视教师的主导功能,似乎教师不教学生也能学好数学,这是对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本质的一种歪曲。由此可见,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本质属性决定了教师在其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和功能,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这种功能将会越来越明显。

(三)学生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虽然学生自身的年龄特征和熟悉水平和数学学科特征决定了他们的学习活动只有在教师的具体指导下才能进行,但是教师的指导和帮助对他们来说归根结底只是一种外因。“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功能。”①学生的发展最终要通过他们自身的主观努力才能实现,无论是数学知识的把握,还是数学能力和良好思想品德的养成,从根本上来讲都不是教师教会的,而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己主动学习获得的。由此表明摘要: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各项教学任务都不能由教师强加于学生去完成,只能靠学生自己的主观努力,通过积极主动地学习去实现。

再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诸要素来看,假如离开了学生这个主体,教学目的的导向功能、教师的主导功能、教材内容的中介功能以及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价值,不仅无法体现出来,而且也没有存在的必要。由此可见,教学过程中各种要素的功能和功能,最终都要通过学生的变化和发展体现出来。从这个角度来讲,小学生的学习活动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构成中是一个最活跃的因素,他们的发展水平是全面反映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及其效果的量表。

(四)教材

教材是教师教的依据、学生学的对象,是教学活动中师生相互功能的中介,是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具体化。它不仅规定了小学数学学科教学的具体内容,而且还确定了教学的程序。不论是教师教的活动还是学生学的活动,都必须严格按照教材所布置的逻辑顺序进行。任何离开教材内容的教学活动,都不能构成严格的小学数学学科教学意义上的教学过程。因此,小学数学教材和教师、学生一样,也是构成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一个基本要素。

小学数学教材就其实质来讲,它是一种知识结构,是人类有关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熟悉成果,是教材编写者思维过程的记载。在教学中,教师应以教材为依据,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去再现教材编写者隐藏在教材内的思维过程,以此带动学生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在头脑里建立起和教材知识结构相适应的数学认知结构。

(五)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一个完整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还应包括必要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狭义的教学手段通常是指除教材以外的教学媒体,包括实物、模型、投影、录像、电影、计算机等。从本质上讲,我们可以把教学手段理解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的工具。教学方法是指师生在教学活动中所采用的工作和学习方式。从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联系来看,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所使用的方法包括教学媒体的使用。假如把教学手段视为教学工具,那么教学方法就包括对教学工具的运用。正是基于这种熟悉,笔者认为可以把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合起来作为构成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一个要素。

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对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来说,虽然不是起决定功能的要素,但是它们对教学过程及其效果的影响也是不能低估的。实践证实,完备的教学手段和科学的教学方法,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

上述五个要素集中概括了构成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五大主要组成部分。在这些组成部分中,教师、学生、教材是构成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主要成分,非凡是教师和学生更是两个最活跃的基本要素,这两大要素对整个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构成及其效果具有决定性的功能。

三、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阶段是指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基本程序,通常表现为一些相对固定的教学环节。由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共同的双边活动过程,在其阶段的划分上既要考虑教师教的过程又要考虑学生学的过程,更要考虑两者的相互适应。根据教的过程和学的过程必须相互适应、协调统一的原则,笔者将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划分为以下四个基本阶段。

(一)教学预备阶段

教学预备,在这里概指教师教的预备和学生学的预备,这一阶段既是教师教的过程的起始环节,同时也是学生学的过程的起始环节。

教师教的预备过程,就其表现形式而言,主要是一个学习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教学目的要求,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情况,设计教学任务,选择教学手段和方法,在此基础上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是一个教学工作的预备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教学心理预备过程。首先,在制定教学方案的过程中教师要给整个教学过程设计具体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教学目的一旦确定下来就会以观念的形式存在于教师的头脑中并成为教学中追求的目标。这样,在教学过程中要实现什么目的以及如何去实现这个目的,教师一开始就有充分的心理预备。其次,由于教学方案要预先设计整个教学过程,所以教学中采用哪些手段和方法,如何组织和调控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胸中有数,早有思想预备。显而易见,这一阶段对教师教的活动来说,具有心理定向和心理动力功能。

学生的学习预备,也包括知识预备和心理预备两方面。前者是指在开始新课学习以前,有意识地复习和新知识有紧密联系的旧知识,唤起对旧知识的积极回忆,并以此作为学习新知识的基矗后者主要是指教学前通过教师告诉学生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及其在今后学习中的地位、功能以及怎样学习这些知识,让学生初步明确下一阶段的学习任务,产生学习需要,并自觉预习将要学习的教材内容。不过,学生学习预备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启发、激励的方法和技巧。假如方法得当,对学生的学习就会产生极大的促进功能。如一位老师在教学“圆的周长”前启发学生摘要:“正方形、长方形的周长大家都会算了,你们会计算圆的周长吗?其实,圆的周长和它的直径之间始终存在着一个固定不变的倍数关系,只要找到了这个倍数关系计算圆的周长就不难了。怎样去发现这个倍数关系和用这个倍数关系计算圆的周长呢?在明天的学习中大家就会明白的。”结果学生的求知欲空前高涨,绝大多数学生在课前还自觉地作了预习,可见学习预备的重要功能。

(二)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理解相互功能阶段

这是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它对整个教学过程的效果起着决定性的功能。在这一阶段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系统地提示、讲解教材内容;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全面感知、理解教师所讲授的内容,从而把教材知识结构转化成数学认知结构。这既是教师教的活动和学生学的活动发生相互功能的阶段,又是新的数学知识同学生原有认知结构建立实质性联系的阶段。这一阶段对于学生内化数学知识,扩充原有数学认知结构或建立新的数学认知结构都具有至关重要的功能。从表面看,在这一阶段只是教师和学生两大要素发生相互功能,实际上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其它各构成要素都对该阶段产生制约功能。首先,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理解都必须以小学数学教材内容为依据和对象,小学数学教材是师生相互功能赖以发生的中介;其次,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理解都不能离开教学目的去漫无边际地发散,只能按照小学数学教学目的指引的方向展开;再次,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理解都要借助一定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可见,这一阶段是一个受多种因素制约的复杂过程。

根据实践经验,在具体实施这一步骤时要重点处理好以下几个新问题。

1.充分发挥教材的中介功能。

首先,教师的讲解要紧紧围绕教材内容及其逻辑顺序展开,引导学生根据教材的逻辑顺序熟悉、理解教材内容。其次,在讲解中不要什么新问题都合盘托出,应给学生留有看书学习的余地;学生在接受教师讲解的同时,也要重视看书学习,根据教材的提示主动发现有关的结论。

2.教师的讲解要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充分展现教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为了使学生在旧知识的基础上更好地理解新知识,教师在讲解中一定要紧紧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引导学生利用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去实现新的数学知识结构同原有认知结构的联系。在这方面,教材已经给我们作了很好的布置。因此,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更好理解。3.用直观手段为学生的理解提供必要的帮助。小学生的思维特征决定了他们在数学学习中的抽象逻辑思维活动要有必要的感性材料作支持才能顺利进行。这在客观上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除了努力提高讲解水平外,还要加强实际操作和直观教学,利用动作和感知来密切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理解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生对教师讲授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三)巩固运用阶段

引导学生对已经理解的知识加以巩固和运用,使其真正把握,这既是教师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步骤,同时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基本阶段。这一阶段对于学生加深数学知识的理解、强化知识的保持、练习技能和发展能力都具有其它阶段无法替代的功能。严格地讲,巩固和运用是两种不同的活动,前者是指在理解的基础上将所学知识牢牢地记住,后者是指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新问题,但在教学实践中两者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通常很难作出严格的划分,因此将两者综合成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一个基本阶段。从活动过程的构成来看,这一阶段虽然主要是学生的练习,但由于学生的练习始终离不开教师的必要指导,因此巩固运用阶段仍然是一个教师教的过程和学生学的过程相互适应、协调统一的活动过程。这一阶段在具体实施中要注重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1.组织学生有效地练习。

练习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对已学知识的更高层次的重新熟悉。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巩固知识,在教学中要非凡注重搞好两种形式的练习摘要:一是新授课教学中的巩固练习,通过这种练习及时强化新知识;二是练习课,通过集中练习进一步巩固知识,发展数学能力。

2.搞好数学知识的整理和复习。

首先,复习要及时、经常,既要重视阶段性复习,也要重视平时的经常性复习;其次,要注重教给学生科学的复习方法,并让他们养成自觉复习所学数学知识的习惯。另外,还要非凡注重引导学生加强数学知识的归纳整理,使所学知识系统化、结构化,以此提高数学知识的把握水平。

3.注重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新问题,以强化数学知识的实际运用,促进知识的进一步巩固。

(四)总结评价阶段

总结评价是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最后一个阶段,这一阶段要对前三个阶段的展开情况以及整个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效果进行必要的检查总结,并作出公正、客观的评价,为下一个教学过程的设计提供科学的依据。总结评价,不仅是宏观上的单元、学期以及整个小学阶段教学过程的一个基本环节,而且也是微观上的课堂教学过程的一个必要步骤,它是构成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这一阶段在具体实施中要注重处理好三个新问题摘要:一要确立好总结评价的标准,其标准既要全面反映知识把握、能力培养和思想品德教育等内容,又要具体规定知识把握和能力培养的层次要求;二要重视师生的自我总结和评价;三要突出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上述四个基本阶段,是根据小学数学教学过程进行的一般程序和普遍规律而划分的,它只反映了小学数学教学过程顺序结构的基本框架,至于每一阶段中的具体内容和实施办法,则有赖于广大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具体情况去灵活处理。

小学数学教学,作为一种以小学数学教材为中介的师生双方教和学的共同活动,它既是一种动态的多维结构,更是一个有序的连续过程。探明这个过程的本质和特征、要素和结构、实施程序和步骤,不仅是小学数学学科教学理论探究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同时也是小学数学教学实践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实际新问题。

一、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本质和特征

(一)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本质

什么是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教学论认为摘要:教学过程既是一种非凡的熟悉过程,又是一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它是熟悉和发展相统一的活动过程。笔者认为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可作这样的表述摘要: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在小学数学教学目的指引下,以小学数学教材为中介,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主动把握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形成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熟悉和发展相统一的活动过程。

我们还可以对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本质作出进一步的表述摘要:从结构来看,它是一个以教师、学生、教材、教学目的和教学方法为基本要素的多维结构;从功能来看,它是一个教师引导学生把握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形成良好心理品质的熟悉和发展相统一的过程;从性质来讲,它又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师生相互功能的双边活动过程。

(二)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基本特征

1.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以小学生为熟悉主体,以基本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为熟悉对象的非凡熟悉过程。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熟悉主体是学龄儿童,这一年龄阶段儿童的思维正处在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的阶段,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仍然带有较明显的具体形象性。他们对生动具体的事物熟悉较清楚,但对抽象概括的知识理解和把握却往往感到困难。再从熟悉对象来看,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所熟悉的主要是客观世界中的一些最基本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这些内容虽然反映的是人类在熟悉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方面的早期成果,但和其它学科相比较,它们仍然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等特征。

熟悉主体和熟悉对象的非凡性决定了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熟悉过程的个性特征。首先,熟悉主体思维的具体形象性和熟悉对象的抽象概括性决定了小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对感性材料的依靠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加强实际操作和直观教学;其次,熟悉对象严密的逻辑性决定了学生熟悉过程中不可逾越的阶段性和严格的顺序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严格遵循儿童的熟悉发展顺序和小学数学教材结构的逻辑顺序。

2.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以发展初步逻辑思维能力为核心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要求学生在扎扎实实地把握数学知识的基础上,提高计算能力、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新问题的能力,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学科特征决定了学生数学知识的把握和思想品德的养成都是和良好的数学能力分不开的。而计算、空间观念和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新问题等能力的形成又是以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为基础的。因此,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以发展初步逻辑思维能力为核心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这是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有别于其它学科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特征。

3.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以小学数学教材为中介的师生教和学相互功能的活动过程。

小学数学教材是数学知识的载体,它既是教师教的依据又是学生学的对象。整个教学过程都是紧紧围绕教材内容展开的,小学数学教材是连接师生教和学的中介。从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相互影响来看,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教和学相互功能的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教学的主导,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不仅决定着学生学的进程,还影响着学的方法。在教和学的相互功能中,教师通过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卓有成效地熟悉、理解、把握教材内容,把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成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从而使教师的教对学生的学产生积极的促进功能。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通过对小学数学教材内容的主动学习和把握,把人类在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方面的一些最基本的熟悉成果转化成自己的熟悉。这种转化,体现了师生教和学相互功能的效果。

二、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构成

(一)教学目的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是一种有着特定的教学对象和具体的教学内容的学科教学过程,它是一种有计划、有步骤的活动过程。因此,整个过程及其过程中教师教的活动和学生学的活动都必然有其明确的目的,没有目的或目的不明确的师生活动既不能称之为教学活动,更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小学数学教学目的是构成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必不可少的一个基本要素,它不像教师、学生、教材等要素那样客观具体,它是以观念的形式预先存在于师生头脑里的活动结果和追求目标。由于教师和学生头脑里有了这种追求的目标,才保证整个教学过程始终沿着既定的方向向前发展。小学数学教学目的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具有统帅全局的功能,它不仅决定着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影响着教学手段和方法的使用,同时还制约着教学活动结构的布置和教学进程的发展。

(二)教师

教师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调控者。因此,小学数学教师是构成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一个核心要素,没有小学数学教师便没有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片面强调学生的主体功能而忽视教师的主导功能,似乎教师不教学生也能学好数学,这是对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本质的一种歪曲。由此可见,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本质属性决定了教师在其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和功能,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这种功能将会越来越明显。

(三)学生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虽然学生自身的年龄特征和熟悉水平和数学学科特征决定了他们的学习活动只有在教师的具体指导下才能进行,但是教师的指导和帮助对他们来说归根结底只是一种外因。“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功能。”①学生的发展最终要通过他们自身的主观努力才能实现,无论是数学知识的把握,还是数学能力和良好思想品德的养成,从根本上来讲都不是教师教会的,而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己主动学习获得的。由此表明摘要: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各项教学任务都不能由教师强加于学生去完成,只能靠学生自己的主观努力,通过积极主动地学习去实现。

再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诸要素来看,假如离开了学生这个主体,教学目的的导向功能、教师的主导功能、教材内容的中介功能以及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价值,不仅无法体现出来,而且也没有存在的必要。由此可见,教学过程中各种要素的功能和功能,最终都要通过学生的变化和发展体现出来。从这个角度来讲,小学生的学习活动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构成中是一个最活跃的因素,他们的发展水平是全面反映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及其效果的量表。

(四)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