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我有一个梦想演讲词

时间:2022-10-27 04:05:18

导语:在我有一个梦想演讲词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我有一个梦想演讲词

第1篇

“今天这堂课上的好累!提问没人回答。”“今天又是我唱独角戏,学生不理睬我。”老师们又唠叨着,他们的眼睛里流露着无奈与疲惫。听到这样的叹息,我的内心也忐忑不安。一想到课堂上有气无力的回答声,漠然的眼神,察觉自己也陷入这样的教学困境。现在的学生心有疑问便手机一按,上网浏览一下,疑惑顿解。获取信息的手段多样而迅捷,让学生不再在意老师的讲解,不再动脑思考老师的问题,创新力,想象力逐渐下降。怎样让学生的视线回到课堂上来,是现在课堂教学的迫在眉睫的难题。

密斯・凡・德罗是20世纪世界最伟大的建筑师之一,在被要求用一句最概括的话来描述他成功的原因时,他只说了五个字“魔鬼在细节”。他认为,不管你的建筑设计方案如何恢弘大气,如果对细节的把握不到位,就不能称之为一件好作品。细节的准确、生动可以成就一件伟大的作品,细节的疏忽会毁坏一个宏伟的规划。同理,能吸引住学生,能完成教学目标的一节课也离不开如细节。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以下细节方能挽回学生远离语文的心。

一、用情暖心,亲师信道。

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与愿望而产生的一种心理体验。心理学研究表明,情绪和情感对行为活动具有支配作用,并指引和维持活动的方向。重视情感教育,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把激发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作为提高教学效果的手段。古人常说"亲其师而信其道",它说明了师生感情与教育效果的关系。因此,教师要重视感情的投资,要以自己真挚的爱唤起学生的共鸣,通过自己的言行、表情向学生传递亲切、鼓励、尊重、信任的情感信息,这样,有助于良好课堂气氛的形成,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如提前候课时,轻轻放下手中的书本,为学生掩上灌进冷风的门,课前亲切的问候,轻松的一个玩笑,拍拍学生的肩膀,一句句简短而有力的鼓励,学生沮丧时,递过的一张张温馨的小卡片,利用班级文化墙,打造书香班级。可亲可近的老师形象和温馨的学习环境为课堂加了分。

二、教W互动,激发兴趣。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课堂教学中,老师用饱含浓郁感情语言朗诵课文,或播放适宜的背景音乐来调节学生情绪,或据课文内容融入相关故事配合讲解,或投影图文并茂的幻灯片,对学生的提问而注意个体差异,对回答问题的学生给予肯定赞美。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促进了融洽的师生关系,融洽的师生关系又成为教学活动中宝贵的动力源泉,这就形成了良性循环,使教学活动充满了生机和活力。教师在课前设计好教学互动,不管是分组讨论式教学,辩论式教学,还是表演式教学,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机会,给平台让他们能大胆发表看法,敢向老师质疑,分享探究时查询到的观点,师生共同分析,让思想与思想碰撞,智慧与智慧较量。当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体验到了创造的欢乐,又充分地显露了自己个性时,就能实现师生间的知识同步、思维共振、感情共鸣。学生在轻松的状态中释放出巨大的学习潜能,学得轻松、愉快,心中就不会对课堂厌烦,这样就能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

三、精简知识,以点带面。

一个人要学的东西很多很多,而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尤其是在现阶段下,高中生要学习的学科多,知识庞杂,许多学生不堪其重,由此产生厌学情绪。而当今的社会是一个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苛刻的社会,社会呼唤的不是仅掌握某一特定学科知识的人,而是需要能将分散存在的知识融会贯通,创造出新的知识并付诸新的应用途径的人。因此,老师的责任只在于教会孩子们将知识以点面形式融会贯通的能力。语文学科的教学要求是方方面面的,既有字、词、句、段 、篇、章方面的要求,又有语法、修辞、写法参悟上的要求。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一味求全,教学效率低下不说,就是学生也是难以接受的。以点带面,有的放矢的阅读教学思想就要求我们 纵观教学全局,牢牢把握重要训练点,一切教学活动围绕重要训练点,真正做到点面结合,有的放矢。比如新教材高中第一册第三单元是演讲词单元,学习这一单元就是要让学生懂得演讲词这一文体,不仅具有议论文特点,具的较强的逻辑性、针对性、鼓动性、口语化特点,为达到演讲目的还需动情,运用多用表达技巧等等。因此,该单元的教学,就要尽可能根据演讲词的要点来选择问点,安排教学程序。例如在上《我有一个梦想》一文时,根据单元教学目标,我设计了如下几个问题来引导学生自读:

(1)、这次演讲是针对什么人进行的?

(2)、这次演讲的时间、地点、场合各是什么?为什么要选择这个时间、地点、场合?

(3)、这次演讲涉及了哪些内容?都是对谁有利?

(4)、这次演讲想要达到什么目的?最终达到了吗?其中运用的哪些表达方式?

第2篇

一、范读领跑,方法多样

一堂声情并茂,娓娓动听的朗读课,能丰富学生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给人一种艺术的氛围。

1.范读,必不可少。范读对学生是一个很好的指导作用。范读传达着教师本人的态度,范读时的鲜明的爱憎,强烈地影响着学生,使他们的思想感情和教师发生共鸣。比如:在教学苏轼的《水调歌头》时,我先范读了一遍,学生们听得十分入神,看得出他们都被吸引住了,这不仅能帮助学生正音,而且能唤起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对朗读的兴趣。

2.个别朗读。指定学生朗读,能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对课文有深刻的印象。同时对学生发音清楚、洪亮,态度大方等方面又是个很好的训练。

3.分组朗读。这是一种集体朗读,要求整齐,快慢适中,顾全大局。分组朗读无形中又是一种竞赛,容易调动学生积极性。

4.齐读。齐读要面向全体学生,能够充分发扬协作精神,可以营造热烈的课堂气氛,适用于课文的重点语段,在分析点拨之后来加深印象。

5.自由朗读。自由朗读时,学生的语调、语速、感情可以反复试读,不受集体约束,这样也会加深学生独特的感受。

6.分角色朗读。分角色朗读要求学生能正确该出人物语气,表达人物感情,要通过人物语言表现出人物性格。学习戏剧就特别适合这种朗读方法,在教学《日出》《钦差大臣》《茶馆》等时学生们纷纷参与,课堂气氛活跃,又能深入理解课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学生是有着独特个性和鲜活生命的个体,由于知识积累、情感体验、思维水平不同,对同一部作品的理解会有一定的差异,在朗读方法的运用上也应有所不同。

二、创设情境,增强效果

对于语文课而言,创设朗读情境,不但会激发学生朗读兴趣,培养学生情感,而且会有助于学生记忆和理解朗读的内容,增强朗读效果。在创设朗读教学的情境时,可以将音乐、视频、图片、网络等多媒体引进课堂,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中,学生们很快就会被带入课本所描述的内容中,被深深地吸引、感染。在教学国学课《弟子规》时,播放了歌曲《牵手》,在这样的音乐背景下学生朗读自己写的与亲人的故事,有种特别温暖感人的意境,无论是讲的学生还是听的学生无不被感染,收到了非常好的情感教育效果。

三、创造机会,培养习惯

既然朗读教学在语文课堂教学占有突出地位,那么在朗读教学中尽可能创造机会、培养学生正确朗读的技巧和习惯,就是教师的重要职责了。首先,教师要想法设法创造机会,确保每个学生有足够时间进行朗读训练。利用晨读、自习课、课外活动、节假日、演出等场合,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有区别的朗读训练。在教学演讲词《我有一个梦想》之后,我就在班级举行了小型的演讲比赛活动,题目就是《我有一个梦想》,学生们自己写稿,背稿,练习。到台前来展示给大家,这就是很好的朗读的训练。其次,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朗读习惯,及时纠正坏习惯。朗读不是比嗓门、练发声,而是理解读,用情读,用心读。

四、恰当评价,给予信心

语文朗读教学中,教师的态度和评价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因素。要鼓励学生树立能读好、读更好、要读好的自信心和决心。要特别注意的是鼓励性、肯定性的点评切勿流于形式化、简单化。以前在朗读教学中存在着单一的、空洞的、格式化的点评现象。在评价时爱说:“你读得非常好!”“你读得真不错!”“你读得比较好,但需要再努把力!”……这等于没有点评,根本起不到鼓励和引导的作用。其实,教师应用心聆听学生的朗读,切实发现他们朗读中的优点和不足,有时甚至具体到一个词、一句话、一个语调、一个动作。要让他们知道好在哪里、不足有哪些。朗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急于一时,要有耐心,长期坚持下去,相信朗读教学一定会成效卓著。

第3篇

关键词: 语文教学 高效课堂 教学能力

高效课堂是指在教学活动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打造高效课堂能使学生使用最少的时间和精力投入而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以适应目前的社会和个人的需求。

一、增强教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积极提高教学能力

课堂是由教师主导的,教师的引导至关重要。高效课堂要求教师有高度的责任心、丰富的知识储备和高超的教学技能。

1.教师要热爱工作,热爱学生,喜欢课堂。

教师若热爱教育事业,将教育当做自己毕生的事业,则会热爱自己所从事的专业,喜欢自己的课堂和学生。这样才能让学生喜欢上你的课,“亲其师,信其道”,学生爱上你的课才会相信你的话。教师必须爱学生,只有以热爱教育为前提,才能全心投入教学,创造高质量的课堂。

2.教师要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升教学魅力。

“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老师应努力钻研教材,不断学习新知识,把最新信息融入教学中,与时俱进。教师要用渊博的知识、高尚的师德、坦荡的为人、较强的责任心、富有感染力、亲和力和较强的课堂驾驭能力等提升个人魅力,在课堂中精神饱满,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用激情点燃学生的心灵,“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很多课文都不是独立存在的,要更好的上好一节课,教师必须弄清楚课文的时代背景,作者的写作背景,以便上课时给学生创设作者写作时的情境,让学生融入作者当时的时代中,使学生把思维转移到作者写作的那个点上。学生一旦置身于课文中,课堂就很容易实现高效了。比如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一文,这篇课文同美国的种族问题有关系,教师如果对美国150年前的南北战争和“解放黑奴宣言”非常熟悉,了解了美国种族歧视是缘来已久的,就能够很好地给学生介绍,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发表这篇演讲的重要意义。教师再给学生补充美国的经济构成及发展状况,让学生把思想转到美国的那个时期。由于学生对这些有了充分的了解,便能很轻松地领悟到演讲词中的那张“空头支票”的妙处。语文课堂是否高效的体现之一是学生能否应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举一反三,把学到的知识进行迁移和应用。这需要教师有大量的材料进行拓展训练。这些材料在表达及结构思路上与课文的知识有相同之处,能应用课堂上涉及的知识进行加工和再创造就能解决,达到知识的巩固加深和纵横迁移。然而,“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要丰富知识就需要积极查阅各类数据,利用网络等方法搜集、了解大量的信息,对信息进行整理,把它们变为自己的知识,为打造高效课堂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改进课堂教学环节,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教学能力很大程度上决定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效率,让学生的脑袋活动起来将实现课堂的高效。语文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因此,应该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成为主动参与者,教师努力挖掘课文中的情趣特点,采取民主的教学态度,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让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中活跃起来。例如在《核舟记》“船头坐三人”这一段的教学时,让学生充分利用教室里的物品进行表演,相互协作表演佛印及“苏黄共阅一手卷”的各种动作神态,通过即兴表演、朗读,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理解文言文,使得古文背诵这一教学难点在表演中顺利完成。在传统课堂中,教师一般是不断地向学生灌输知识点,这样学生容易疲劳,无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效果不好。通过设置剧情这种教学活动,科学、合理地利用学生的活动,调动各种有利因素,让课堂气氛活跃,使学生乐在其中。在活动过程中,教师的巧妙引导使学生养成自主思考和自主学习的习惯,通过自我“张扬”掌握知识,以自我表现的形式理解、深化知识,并转化成素质。通过教师的灵活设计,课堂教学达到事半而功倍的效果。课堂教学不应拘泥于固定不变的程式,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要灵活地纳入一些成功的经验和弹性灵活的成分,多利用学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课堂的高效。

三、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提高课堂实效

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微课等先进的科技手段运用得逐渐广泛,利用它们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已成为教育教学的普遍方法。多媒体可以通过声、文、图、像等多角度地对人的眼、耳等感官进行刺激,使大脑形成较深的印象和记忆,从而增强教学效果。如学习《小石潭记》时,我通过多媒体手段,一面向学生展示山水,一面引导学生鉴赏,使学生产生现场体验的感觉,走进柳宗元细腻的情感世界,更充分了领略那优美山水的深远意境。又如“微课”,它实现了“翻转课堂”,可以让学生自己掌控学习。我们可以将“微课”发到班级QQ或校园网上,生动、有声有音的“微课”视频可以让学生在课外就能很方便地看到教师的“微课”视频,使教学可以在轻松的氛围中进行,节奏全由自己掌握。可以多次学习,也可以跳过自己已清楚的部分,不用担心遗漏或跟不上教学节奏,甚至还可以通过聊天软件向教师和同学探讨。通过结合各种科技手段,教师可以增大内容量,更有针对性,从而打造高效课堂。

总之,随着语文教学不断发展,我们对语文教学做更深层的探索,想方设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积极探索先进的教学方法,灵活运用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第4篇

一、当前苏教版教材当中外国作品教学现状

(一)教师角度

1.缺少文化背景的描述首先,外国的文学作品需要让学生能够充分地了解该作品涉及的文化背景,在此基础之上才能充分地了解作品的内涵。文学作品当中含有作者进行创作的文化以及社会背景,它们与我国已有的文学作品不同,由于认知不同,学生对它们的理解相对有限,因此需要老师作为讲解者来详细描述文化作品的背景,让学生们能够形成一个对外国文学所处的文化背景的全面认知,不但能够让学生们学习外国文学作品,同时还能拓宽学生的知识储备,继而提升文化素养。不过在现实教学中,这一点并没有被充分地重视,很多老师都非常含糊地进行描述,甚至一部分老师自己就不够了解外国文学的背景。比如在经典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当中,外国文化中非常重要且深厚的舞会文化,还有在成年男子之间进行的决斗等,都包含着具有丰富内涵的文化背景,教师如果不能对其进行全面的描述,那么就必然不能让学生们对其有一个全面的认知。

2.教学的方式缺乏创新很大一部分老师都认为,在进行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当中,需要采用具有高度创新性的教学模式,不过在实际教学的过程当中却很少有老师能够将这样的想法加以实践,依然选择一些比较传统的教学方式:按照字词到句子再到段落进行讲述,之后总结作者的写作特色等,教师讲述,学生倾听,方式非常单调,学生很难提起兴趣,甚至可能导致学生们认为外国的文学作品和我国自有的文化作品是一样的,难以提升重视程度,自然很难感受到其中含有的特殊内涵。

(二)学生角度

1.知识体系薄弱大部分高中生由于自小就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接受的知识大多都是本土的文学内容。在高中阶段,大部分地区都不需要学生过多地掌握外国文学的发展历史,不过假如可以形成一个对外国文学基本的认知,对于更好地进行语文学习是非常有益的。目前大部分教材当中涉及的外国文学作品都不能系统地按照外国文学实际发展的历程来进行编选,导致学生们很难形成比较清楚的文学知识理论体系,比方说文学流派(横向)的发展以及时间(纵向)发展这两种体系,学生对于外国文学的认知大部分情况下都非常片面。

2.阅读量较低大部分高中生对于外国的文学作品所拥有的阅读量都相对比较低,甚至大部分学生都还仅仅停留在《格林童话》《安徒生故事》等比较低龄化的读物上,阅读量比较多的学生可能会涉及《老人与海》等名著,但是单单依靠这些作品是不能形成阅读量的累积的。没有足够的阅读量,自然无法充分地理解文学作品当中包含的深刻内涵,从自身角度出发的解读自然也不存在,即便学生能够存在一定的兴趣,也不能让他们更深层次地感受外国的文学作品当中包含的深刻内涵。

3.阅读兴趣低下自从升上高中之后,大部分学生的学业都开始变得紧张,学业的负担也在逐渐加重,高中三年都要为高考服务,阅读一些文学作品自然成了奢求,即使有学生能够进行课外书籍的阅读,也单纯限制于能够提升考试写作的内容,因此,就算一些学生对于外国的文学作品存在阅读的兴趣,也没有机会来实现。阅读的机会非常有限,导致作品在学生们的认知当中比较难形成印象,大多都是非常浅显的认知,甚至是一点都不了解。

二、解决当前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提升对作品文化内涵的重视

首先需要向学生们详细地说明外国文学的创作特征,保证学生们能够对外国的文学作品有充分的了解和思想准备;之后适当地关注作品的创作背景,教师不但可以在课前进行介绍,也可以在讲课的过程当中适当地穿插,还能够在课堂的尾声进行延伸。比如说,老师在讲授《我有一个梦想》这篇文章的时候,由于大部分学生都没有经历过外国的“圣经文化”熏陶,因此很难理解其中的宗教文化以及种族歧视的痛苦,比较难产生共鸣,因此老师可以适当地介绍基督教的文化背景、美国的黑人运动背景等,让学生们充分地理解在演讲词当中蕴含的愿望以及呼喊;最后,重点阐述作家创作的风格,比方说莎士比亚比较常用诗句来打动阅读者,而欧•亨利则比较擅长打造意外的结局,达尔文的文章当中则包含着科学家非常谨慎的思维以及非常冷静的笔触,这都是引导学生进行阅读的重点。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避免学生对作者产生“标签化”,比方说《鸟啼》这篇课文,虽然其文笔相对比较优美,不过并不符合劳伦斯的主要风格,因此教师需要进行解释。

(二)完善教学方法

首先需要提倡一种新的学习模式,让学生们自主学习,针对外国的文学作品,不能采用传统的面对面授课方式,可以采用自主合作的办法,将学生们对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将学生们分成几个小组,分别负责不同的作品,搜集不同的相关资料,之后整合,完成课件,让学生们合作进行授课,之后各个小组之间进行互相评分,老师再进行总体评分。另外,老师还可以结合不同的作品所具备的不同特点来选择不同的授课方式,让学生们能够积极参与。比方说,在学习课文《辛德勒的名单》过程中,老师可以选择同名影视作品其中的片段,并无声播放,让学生们按照课文为其配音;又比如,《罗密欧与朱丽叶》这篇文章的时候,老师可以让几位同学表演指定的段落,通过剧情的还原,让学生们了解到课文的内容。在这种表演式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们能够更好地了解课文的感情内涵。除此之外,在一些条件相对比较好的课堂当中,教师还可以将网络资源与课本内容结合起来,以此来扩充语文教材当中不足的部分,借助网络的广阔内容,在最短时间内清除由于文化的差异形成的理解障碍,让学生们理解外国的文学作品内容的过程更加顺利且更加完整。

(三)确定教学的目标

想要让外国的文学作品彻底融入高中教材当中,老师在改善教学方法的基础之上更重要的是需要明确语文教学的目标。外国的文学作品不但是提升学生文化学习水平的好工具,同时带来了大量的外国文化风情,让学生们充分地了解到外面世界的精彩之处,避免学生故步自封。历史经验已经大量地证明,固守已有文化是注定要落后的,教师必须清楚,对外国的文学作品进行学习不单纯是为了得到卷面当中的几个分数,更重要的是提升学生的语文水平,锻炼多元文化的思维能力,强化文化意识,对学生文学的素养以及审美水平都有非常好的影响,拉动学生思维能力,实现教育的根本目标。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