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14 04:00:02
导语:在思想政治理论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04-0019-02
要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效果,不仅需要教师具备自身魅力、学术信念、高尚人品、广博学识,还需要讲究语言艺术。任何教育教学都要讲究语言的锤炼和运用,做到语言的规范纯洁、准确鲜明、生动幽默,语言修养达到了高水平,教学才会有无形的吸引力。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在语言的运用方面有着更高的要求,也有它的特殊性。
一、锤炼运用生活化的语言
(一)明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殊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同于其他课程,具有极强的思想性、政治性,不仅仅是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而是要提升大学生的思想、净化灵魂,更要关注大学生的思想转变和道德践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点是育人,而不是教书。作为一名理论课教师,不能因现实社会中存在的某些阴暗面和不平事而放弃自己的理想与信念,怀疑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优良的政治思想品格是教师人格魅力的基础, 教师只有对自己讲授的理论真诚信服,才有利于大学生接受,只有教师认同自己所讲的理论,才能让大学生认同;如果教师自己不认同,不可能让学生认同和接受。教师有坚定的学术信念,才能真正说服、打动学生,理论才能真正进入学生的头脑。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回归教育的本质,“从本质上说,教育是以心灵感应心灵的过程”[1],是心灵之间的高度默契,所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应当回归到心灵深处”[2],让大学生感受到你在乎他、关心他、真正理解他。提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生就会头疼,因为大学生觉得理论课讲的都是空洞的大道理。因此,理论课教师只有运用生活化的语言和事例,才能让大学生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并非教条与桎梏,并不是只讲空洞的大道理,而是至性真情的流露,是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论课只有用生活化的语言,才有利于大学生接受,才不会高高在上。
(二)把教材语言转换成为教学语言
教学绝对不是简单地照本宣科,教师只有在吃透吃准教材的基础上,才可能把教材语言转换成为教学语言和课堂语言。教材语言是书面化的语言,书面语言更正式,也更严谨,如果教师完全讲述教材那是在背书,不是讲课,教师需要把教材转换成讲稿,这是一次创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教师对教材的深刻把握、吃准吃透,讲稿是教师讲课的大纲,要有目的性、逻辑性,教材有着无法替代的地位,教师必须依托教材,绝不能脱离教材内容,完全根据自己的好恶设计所谓的教学内容体系。教学语言是一切教学活动最基本的教学行为,任何思想都要借助一定的语言才能表达出来。教师要把自己的思想如实地传达给学生,必须讲究语言的准确鲜明,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更要有鲜明的政治立场和学术信念,要让大学生坚信,教师必须有坚定的科学信仰;让大学生树立共同理想,教师更要有理想;让学生知荣明耻,教师更要做出表率。 讲授内容不仅要有层次性,论证翔实,一环扣一环,而且结论必须明确鲜明。教师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以及师生之间信息的传递和情感的交流,都必须以语言作为凭借。
(三)把教学语言转换成为课堂语言
教师讲课绝对不是简单念讲稿,还需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把讲稿转换成课堂语言,这是二次创造。课堂语言包括口语、书面语和态势语。口语要生活化,书面语要准确,态势语要生动。态势语是无形的语言,包括姿态和表情。姿态有讲课的姿势和手势,教师的姿势要落落大方,站态端正、坐态端庄、行走自然;教师的手势是无形的教具,适当地运用手势有利于教学,但手势的运用也要把握好度,既不能太少,也不能太多,太少则死板,缺乏生气和感染力;太多显得琐碎烦乱,不利于教学内容的表达。而表情是沟通师生之间感情的重要纽带,表情包括面部表情与言语表情,面部表情最重要的是眼神和笑容,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教师讲课要尽可能地看每个学生,当教师的眼睛与某个学生对视时,学生会感到教师给他一个人在讲课,会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也可以通过眼神的交流反馈出学生是否听懂、是否喜欢。
二、熟悉当代大学生特有的语言
(一)了解网络语言
教师在两次创造中要熟悉当代青年学生特有的语言,例如,网络语言和流行语言等。网络语言是伴随着网络的发展而新兴的一种有别于传统平面媒介的语言形式。它以简洁生动的形式,得到了广大网友的偏爱,发展神速,尤其大学生是网络的主体,也是运用网络语言的主体。近些年来,网络语言已经跳出网络,开始频频在电视、广播、报纸杂志上亮相。出现许多五彩缤纷的词汇,比如:“不错”即长成这样子不是你的错,“天生丽质”即天生没有利用价值,“爬虫”即上网,“河蟹”即被删除、被屏蔽了,“酱紫”即“这样子”,“DD”即弟弟,“JJ”即姐姐,“7456”即气死我了等。如果教师不熟悉网络语言,就很难与大学生沟通;如果教师熟悉网络语言,与大学生的距离就会自然地拉近。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恰如其分地使用青年学生熟悉的网络语言,学生会有认同感,会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调动课堂气氛,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也便于学生接受所讲授的内容。
(二)知晓流行语言
流行语言是某一时期、某一范围广为传播的词语,又称时尚语言。例如:hold住、萌、给力、被就业、艳照门、数码控、穿越、很有范、伤不起等。这些流行词语,被人们活学活用,如果理论课教师对此一无所知,就很难与大学生进行交流。理论课教师不仅要知晓流行语言,而且应是现代时尚的。如果理论课教师是现代时尚的,思想前卫,思维活跃,就能唤醒大学生;教师知晓流行语,同样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但是也要让大学生懂得流行的未必都是好的,语言可以丰富,但绝对不能低俗;教师讲课可以通俗,但通俗不是庸俗。每个人都可以张扬个性,但个性不是出位;可以突出新潮,但新潮也不能过于随便;时代需要创新,但创新不是另类,更不是低俗。
三、追求语言的简洁和简单
(一)不把简单问题复杂化
语言是思想的外衣,语言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传达信息与学生进行交流的主要手段,教师要想更有效地启发学生的求知欲,拨动学生上进的心弦,把知识与真理送进学生的心田,就必须讲究语言艺术。教师每天都在给学生传授知识,解疑释惑,教师的讲解、点拨、引导、启发对学生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在讲授思想政治理论时, 如果是常识性、公理性问题就没有必要绕弯子,更没有必要把问题搞得晦涩难懂,该简单的时候就简单,用简明的语言、 直接的例子把问题讲清楚,学生也易于理解和接受。把简单的问题讲得复杂,学生会很反感,会认为教师在卖弄,已经是无效甚至失败的开始。实践证明,没有不爱听的课,只有教师没有讲好的课。教师说话是给学生听的,简单明了、生动形象才会引起学生的兴趣,切忌把简单问题复杂化。
(二)把复杂的问题讲简单
把复杂问题讲简单,这对教师的要求更高,教师只有对问题有深刻的认识,对知识有准确的掌握,对学术前沿有充分的了解,才能把复杂的问题讲得简单,才能体现出教师的真正水平。简单与复杂相对,简单即简单明了,通俗易懂;复杂即繁杂繁复,难以分析、解答或理解。教师只有将复杂问题简单化,才能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才能使大学生学习理论更容易、更简单。教师用幽默的方式说出晦涩的理论、用生动的事例阐述严肃的真理、用恰当的视频论述深刻的道理,更有利于大学生学习。教师对有难度的知识讲得通俗,学生听课就会感到轻松,自然就喜欢听课,简单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激发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简单不是随便,教师要精心设计每一堂课,事例要贴切,语言要平实,视频要恰当,做到重点突出、有条理。简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思维方式,教师要学会化繁为简。
(三)好的教学是浅入深出
教学不是深入浅出,而是浅入深出。教师如果仅仅考虑深入,不了解大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不了解学生的兴趣,根本达不到教学目的。以事例作为教学的切入点,使大学生通过一个个鲜活人物的事迹以及一个个具体例证来理解有关理论,教学是唤醒,如果教学只强调灌输,实际上是对学生高级本能的蔑视和控制。理论课教师需要弱化知识性教育,激活思想,把趣味性与深刻性结合起来,仅有趣味性而无深刻性不能引导思想,而思想的深刻性在于对现实的解释力,从现实出发,使思想政治理论课走进大学生,融入大学生的心灵。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种“以人育人”的活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以生命去影响生命,以心灵感应心灵,如果学生的心灵没有被感应到,一切的说教都是没有用的,“教育之道,道在心灵”[3]。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只有真正关注大学生,以情感人,才能使学生的天性得以健康的发展,才能使学生做一名懂得责任、懂得感恩的人,真正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参考文献: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实效性 途径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际效果。只要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就会有效果,只不过效果不同而已。那么,如何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呢?
1.建立一支政治素质与专业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目前,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状况不容乐观。①某些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缺乏系统的专业知识,业务能力差。有些教师所学专业并不是思想政治理论专业或相关专业,专业不对口的现象非常普遍。从事德育教学的专业应该是哲学、心理学、教育学、思想道德教育专业等文科专业。据统计理工科院校中有80%以上的德育教师是没有经过以上专业培训的,60%以上是非文科专业毕业的。甚至有一些高校把在改革中下岗的行政人员安排到思想品德教研室做教师工作。这些教师没有经过理论上更高的修养,只能根据他们对德育的朴素理解来进行教学活动。由于德育具有通俗性、普世性和生活中人人都可参与性等特点,所以对于一些人尤其是高校领导来说,谁都可以充当德育教师。②有的德育教师的精力外流,当教师不是为了教学,而是利用高校教师不坐班的条件,谋取第二职业,既可以达到自己不丢编制,获取津贴,又可以在校外获得自己其他利益,而德育教师不过是其次要的角色。③还有一些德育教师由于不是本学科专业毕业,专业之间互相不能衔接,实现不了集体备课,表现为教学中各自为政,随意性大。④近年高校改革步骤加大,教师科研和教学压力大,体力和精力相对不足,影响课堂教学质量。⑤有少数教师为了课时费等经济利益越来越缺乏责任心,在课堂教学中以播放录像作为教学的主要手段,既能满足学生心理,又能减轻自己的负担。教书育人的伟大情怀早已抛之脑后。
教师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导师,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传播者和建设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有赖于高水平的教师,有赖于有着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伟大的人格魅力的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政治性、理论性、政策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不仅要求教师要有坚定的政治信仰,还要求有扎实的理论和学术水平,要有对教学方法和规律的深刻把握。教师应精通自己的专业,有广博的知识结构,并努力使教学反映相关学科的学术前沿。因此,各高校应严格师资引进制度,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入口关。另外,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当经常培训。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教育管理部门按期组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训;各高校也支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考研究生、考博士生;鼓励教师参加国家级研讨会,到其他大学做访问学者;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门还通过集体备课等形式互相学习,这对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十分有益。同时教师更要做到自我学习和进步,使自己成为政治立场坚定,知识渊博的合格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
2.在坚持教学大纲的前提下,针对教学对象的特点设计教学,做到有的放矢。首先,教师要掌握吃透教材。教材是一课之本,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需要高质量的教材。这次由中央审订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4门课程的新教材,比较好地贴近大学生的思想与生活,是高质量的教材。要真正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教师就必须学习、钻研、掌握、吃透新教材。新教材较以前的教材篇幅短,内容精练、形式规范、提纲挈领,为广大教师提供了根据具体的教学实际和学生思想状况发挥的空间。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的具体特点,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设计、组织教学过程、形成符合自己教学特点的教学体系。要注意的是,教师不管怎样设计自己的教学体系,都不能脱离“教材体系”,即必须坚持大纲的要求。其次,要了解学生的政治敏感性、价值趋向、参与意识、心理素质及是否有强烈的求知欲等。要了解和把握大学生的思想脉搏、关心的问题、个性特征和实际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既肩负着用科学的理论教育大学生,打造科学的灵魂,又要解决大学生生活实践中产生的思想问题。所以在开展教育前,教育者要通过调查弄清大学生关心什么,考虑什么,怀疑什么,肯定什么,了解不了解应该了解的科学理论。大学生的文化、经历、性格差异较大,有心事,有疙瘩不一定都会主动说出来,因而教育者必须与大学生打成一片,在与大学生的接触中了解,了解中省察,省察中把握。若教育者对大学生的脉搏摸得不准,对大学生的需要没有搞清,则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就无从谈起,其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关键词]考试改革 考试目的 考试功能 考试方式 考试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4-0109-04
考试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对于学生的学习活动和教师的教学活动都会产生重大的影响。近几年来,考试改革的呼声颇高,改革的尝试很多,取得的成果也令人瞩目,但是在考什么、怎么考问题上仍然存在相当多的困惑甚至感到无所适从。因此有必要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改革进行深刻反思,以推动考试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进而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改善。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改革的现状
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而言,针对考试改革的探索从来就没有停顿过。随着“05方案”的实施,教学改革的力度明显加大,考试环节能不能适应新的形势要求,能不能与其他教学环节相协调,已经成为制约教学改革进一步深化的重要因素。因此,各高校纷纷采取相应措施,进行了各种有益的尝试,有力地推进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试改革。总体来讲,呈现出了以下几个特点:
1 考试方式多样化。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基本上采用单一的闭卷方式进行,而现行的考试方式主要有闭卷法、开卷法、笔试法、口试法、课堂考试法、平时成绩积累法、论文考试法、实践考试法、免试激励法,等等。这些方式还有不同的组合变式,并且这些组合变式因其吸纳考试方式的种类不同、各种类所占的比例不同,进一步形成了诸多的子变式。所以,目前究竟有多少种考试方式,恐怕很难统计准确。
2 考试范围扩大化。现在的考试不仅注重对理论知识的考核,而且将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也纳入到考核范围,特别是随着实践教学的开展,对于学生课外实践活动的考核更是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
3 考试成绩构成复杂化。随着考试范围的扩大,需要进行考核的项目种类也增加了很多,而且为了便于对学生情况进行合理的评定,每个项目又制定了较为详细的考核指标体系,如此一来,一门课程的最终成绩必然是由多个部分所构成。比较常见的有期末考试、期中考试、课堂表现(如课堂考勤、听课状况、课堂讨论发言等)、课外行为表现(如无偿献血、拾金不昧、见义勇为、考试作弊、打架斗殴等)、课后作业情况、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参加公益活动、志愿者服务等),甚至有的学校将学生参加各种竞赛及获奖情况都纳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成绩评定中。这就使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成绩构成的复杂程度远远超过了一般课程考试。
4 考试主体多元化。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传统考试中,任课教师是唯一的考试主体,考试的全过程都是由任课教师组织实施。但是,随着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改革的不断推进,不仅纳入到考试范围的项目增加了很多,而且有些项目的考核不可能由任课教师亲自组织实施,当然任课教师也不适合作为考试主体对学生的成绩进行评定。于是考试主体由任课教师扩展到了辅导员、班主任、学生所在院系、相关职能部门共同参与,甚至扩展到了学生本身的自评和互评。
5 考试手段现代化。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以及现代信息技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运用,考试手段也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纸质答卷,电子化考试已经开始进入到实际的考试环节,诸如利用计算机系统进行考试、制作并提交电子版材料等现代化考试手段,以其高效便捷的优点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改革的探索如此活跃,表明了考试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并普遍采取了实际的行动,以开阔的思路和大胆的尝试,将探索的触角深入到考试环节的各个方面,为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建立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考试模式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改革存在的问题
论文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思想 思想性
论文摘要:“思想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乃至思想政治教育学各个环节的个性化特征,但由于各种原因而并未充分彰显,明确并落实思想性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深化和实效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之“思想性”界定及表现
“思想”一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其含义有所不同。如,哲学论域中的“思想”是指相对于感觉、印象的一种认识成果,属于理性认识,有时也可指一种理论体系。而思想政治教育学中的“思想”则指的是思想意识,涵盖了意识中全部感性形式和理性形式,但侧重理性形式[1],是指支配人的行为、态度的主观观念、主观意识、主观精神,是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学特点的范畴[2]。“思想性”是指以思想、观念为涵载,强调思辨而非经验,价值主导而非价值中立,承载着价值判断、伦理追求、道德呼吁的特征和属性。思想性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有着充分的表现。
1.提升受教育者的思想认识水平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目标
在学科特性上,思想政治教育学明显不同,其目标是直接而明确的培育某种观念、思想取向,意在使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心理素质、人格及行为实践等方面达到预想结果。而其他学科的取向是知识性或称做学术性的,不直接涉及与知识相关的观念和思想的培育。思想政治教育学尽管作为一个学科也有自己的学术性特征,但其最终取向却不是传承和增进知识形态的思想政治理论体系,而是培养和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观念水平。
2.思想、观念性教育主导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和形式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十分广泛,但无一例外都是观念教育,观念教育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落脚点,也决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要素和结构。思想政治理论课以观念教育为内容取向,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这当然不等于说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进行观念上的说教,但却明确了一点,即要围绕观念教育选择有效的载体和形式,在潜移默化中实现观念培育的目标。而知识性的内容则必须突出其思想性,而不作简单的知识和学术传承。另外,与课程紧密相关的多种灵活多样的载体和形式,如社会实践活动,都是有效的教育形式,但必须注意,这些载体和形式的运用必须以思想观念的培养为主导,做到为思想教育所用。
3.受教育者的思想觉悟和精神境界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效果的评价标准
思想政治理论课效果的评价标准是思想性的,强调课程对受教育者主观思想观念的改进和提升,具体来说就是在促进受教育者的思想观念以为理论指导和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主导方面所达到的效果。这迥异于常见的学术性标准,后者注重对某学科领域的知识的掌握以及增进和积累。政治学和伦理学传承和发展政治和伦理道德的知识体系,可能培养出政治学和伦理学学者,却未必能培养出政治家和道德高尚的人。思想政治理论课从根本上说不是在传播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培养系统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体系的学者,而是要受教育者的思想境界和道德心理素质有所提升。
二、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性实现的认识误区
1.泛政治性使思政课无法触动并提升受教育者的思想观念
所谓泛政治性,是指在教学中过度强调课程的政治性,把教学简化为政治说教的倾向。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即通常所说的阶级性、意识形态性,其含义是说没有超越阶级和非阶级的思想体系,其目标是要完成统治阶级的“思想的生产和分配”[3]。政治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特征,但思想政治教育却不可以简单地在本质层面展开,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政治性”的误读反倒会制约思想政治教育政治性的实现。表现之一是把所有的教学内容都上升到意识形态的高度,即通常所说的“上纲上线”,并且为了做到这一点,不惜牵强附会,甚至肆意歪曲。表现之二是把思想政治教育等同于政治教育,在教学内容的构建中过度突出政治教育方面的内容,对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等内容轻描淡写。表现之三是在教学手段上进行舆论宣传和政治说教,以宣传口号代替理论的逻辑展开,把思想和理论教育演变成政治蛊惑和行动动员。这种“泛政治性”倾向最致命的缺点是没能把思想政治教育落实到思想层面上,无法通过理论的透彻解读来触动并提升受教育者的思想观念,使受教育者坚定理论的指导地位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相反,过度的政治渲染还会拉大思想和理论与受教育者的距离,阻滞甚至降低受教育者的思想理论水平。
2.学术依附性使思政课囿于知识积累而非思想水平的提升
所谓学术依附性,主要是指弱化思想观念培育而强化知识性、学术性积累的倾向。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术性还相当孱弱,学术地位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但学术性的追求必须是在对本学科的学术特性充分认识和把握的条件下来展开,且不可简单套用其他学科的学术轨道。有的教师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当做专业课进行教学,认为这样的教学才有深度和力度,但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效果来看,这种所谓学术化风格恰恰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上的一个误区。从理论上说,追求教学的
学术性恰好用知识性掩盖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特有的思想性特征;从实践上说,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对象大都是非该专业甚至都不是人文社会科学类的学生,从课程的数量和学生的学习时间和能力等方面考虑,学生不可能完成对课程知识体系的充分把握和学术积累,遑论基于这一知识性积累而提升思想和观念水平。
3.重理论环节而轻实践环节使思想教育与现实脱节而缺乏实效
社会实践和课堂教学一样,都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认识论和西方的教育理论都明确了社会实践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必要性和重要地位。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相对成熟,自我意识强,情绪、情感丰富,并且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乐于独立思考,具备了一定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通过社会实践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时期。由于在社会实践中接触到的都是活生生的社会现实,而非书本上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学生们无法通过简单的背诵、记忆完成任务,必须迫使自己作出认识和思考,这无疑是落实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性的一种再好不过的途径。但长期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实践环节或者被忽视乃至名存实亡,或者虽有严格的社会实践安排但却缺失思想性的主导,甚至沦为变相的旅游。
三、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性的对策
1.贯彻针对性、形象性、层递性原则,突出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上的思想性
针对性是指课程内容的选择要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每个人即便没有受过系统的教育,也都会形成对某些问题的观点和看法,都会有自己的“原初思想”。当然,由于理论素养的缺乏,这种“原初思想”和我们所要求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还有或大或小的差距。从这种差距出发,遴选并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体系,就很容易与学生的思想产生呼应,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致。形象性是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体系不可以太抽象和理论化,而要尽可能地形象生动,有感染力。这不只是要求运用视听资料,更重要的是应尽可能地从现实生活中寻找、选取那些学生日常经历的,有深刻寓意的鲜活素材,结合这些素材提升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思想境界。思想教育会因为与现实生活的结合而不再产生距离感,在润物细无声中达成目标。层递性是指在课程内容的构建中遵循思想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使教学内容呈现出不同的层次并在时间上依次递进,例如要把课程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在内容上作出调整和整合,以符合学生思想发生发展的实际,有利于学生思想上的接受和提升。
2.明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有学术取向
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术支撑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效果的深厚基础,但必须凸显自身的特色。首先,“合思想教育性”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学术研究的独有视角,是学术个性所在,它所展示的是以思想教育为目的的研究而非单纯的理论研究。“合思想教育性”应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学术研究的一个基本方向和独特研究领域,能否在这一领域有所作为,关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价值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学术地位。其次,赋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研究以学术地位并加强其学术性研究。长期以来,教学方法的研究不被视为学术研究,在论文的分类上就有学术论文和教学论文之别,后者显然没有得到学术承认。这种观念的形成与各专业学术研究在整个学术领域的强势地位有关,它所强调的是学术积累而不是思想和观念的教化。以观念和思想教化为宗旨的思想政治教育应比任何其他学术领域都更重视教学方法研究,否定方法研究的学术性是十分荒唐的。再次,建立具有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自身特色的,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效果为核心的学术评价标准。这对于本学科确立独特的学术领域,凝聚和培育学术人才,提升在整个学术界的地位,具有重要的意义。
3.突出思想性在整个社会实践过程中的主导地位
在社会实践的准备阶段,要使选题富有思想意义,与课堂理论教学有衔接,作出详细、可行的实践计划并作必要的技术准备,以保证社会实践的深度;在行动阶段,要进行全时段的导引和监督,保证社会实践的方向和力度;在最关键的总结阶段,除了严格要求,更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创新社会实践成果的形式,使学生的思想和观念以最便捷的途径、最大的容量表现出来,同时还要挖掘学生最深刻的内心感受。总之,思想性主导的社会实践既要有“量”——使学生广泛思考,又要有“度”——使学生的思想观念获得深度提升。
参考文献
[1]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01-102.
【关键词】实效性 评估标准 动机
为了使文章讨论的问题能得出实际的结论,能更有效的应用于本人目前的实践工作,并对同行有所启发,笔者选择研究操作性更强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即时效应作为本文“实效性”讨论的主要范围。
本文所研究的即时效应是指,大学生在校期间以及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上,教与学所产生的可观察和评价的,师生双方都能体验到的一些效果。笔者认为即时效应包括的范围很大,包括学校、课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育教学的过程目标,也包括学生知识、能力等结果目标。可以涉及师生关系、学生学习动机、学生态度和行为的改变,学生的作业及考试结果等。
教学能否取得预期效果取决于诸多教学环节,而课堂管理是保证教学环节正常甚至很好完成的关键。笔者认为,在课堂管理中,全部参与者所表现的那些看得见的影响有效教学的积极消极状况,都由其参与者内部心理动机所决定。因此,课堂管理归根结底要从参与者的动机的激发着力。
动机在心理学上一般被认为涉及行为的发端、方向、强度和持续性,一般做名词讲,做动词时多称为激励,通过激发和鼓励,使人们产生一种内在驱动力,使之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过程。
动机分为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两类,内在动机(或内在激励)指的是任务本身的兴趣或愉悦带来的动机,这存在于个体内部而非依赖于任何外部力量的驱动。内在动机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被社会心理学家和教育心理学家们所关注。被内在动机激励学生更可能愿意进行这项任务并且在任务过程中提升自己的技能和能力。外在动机(或外在激励)指的是从事某个活动的行为是为了取得外部收入,这种动机常常与内在动机相抵触。外在动机来源于个体的外部。通常的外在动机如金钱、分数、强迫、惩罚等。竞争总体上也属于外在动机,因为它鼓励人们打败胜过其他人,而非享受行为内在的回报。有观点认为个体的独特性与任务取得的奖杯徽章也属于外在动机。
一、教与学的动机的激发
(一)教师教育动机的重要性
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特点,要求教师也有适当的动机强度,教师动机包括:求知、探索的兴趣、成就感,这些因素与学生动机相同,但由于师生不同的年龄、经历和社会角色区别,教师还有一些与学生不同的动机因素,如主动与学生建立和谐关系的需要、为人师表的角色要求、生存和职业的压力等。本文提出教与学的动机的激发,把教师教育动机作为一个因素,与笔者强调关系的重要性之间存在有机联系,它是和谐师生关系的具体体现,教师有适当的动机强度,可以感染、引发学生的积极情绪,可以营造积极课堂教学氛围,可以使双方更加投入、专注学习任务,提高学生认知效果,激发学生创造力。
(二)学生动机的激发
在笔者看来,如果能让学生主动走进教室,进入角色,与教师共同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接受学习的环境和学习的引导者,才能真正开始学习本身。
1.可能的外在诱因
诱发愉悦体验。正如笔者前文分析的,对和谐师生关系的愉悦体验是师生都希望的,爱屋及乌,学生爱老师并连同爱老师的课,愿意接受教学这个过程,这种接受不仅是指对内容的接受,或者说关键不是对教学内容的接受,而是对教学过程以及展开教学的主体之一的教师本人的接受。
让学生认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的意义和价值。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使学生成人的教育,有益个体社会化,成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可以使学生终身受益。如果学生理解学习的意义和价值,可以激起积极的情绪体验,学生学习自觉性、主动性提高,学习效果明显,这样一来,可以被老师同学认可,体验成就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将不断增强。
2.学生内在的探索未知的需要
老师要把课程内容吃透,并予以扩展、深化,采取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使学生经常面对新异刺激,增强学生学习兴趣。针对艺术院校学生以形象思维见长的特点,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形象的画面演示加强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视觉和听觉的刺激比单一的听觉刺激对学生影响显然更大,更有可能在短时间内吸引他们的注意。这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达到。另外,根据讲课内容,选择一个适当的话题,结合现实,和学生一起讨论,辩论,这样既可以调动大家积极性,也可以让教师在较短时间了解更多同学的特点。
3.给予学生适当强度的竞争压力
积极争取学校主管部门和教学机构对改进教学的支持,针对不同班级和不同特点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安排设置相应的考试和考核内容和形式,激发有利于调动学生注意、记忆、思维、意志和情绪等心理能力的动机强度。但压力不宜过大,否则可能适得其反。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水平本身较低,如果再设置较高的考核标准,给学生较大的学习压力,根据动机理论,他们的动机水平会相应降低。
4.特殊个体的动机激发
因为笔者任教于一所全日制艺术院校,艺术院校文化课程分数普遍比同类普通学校偏低,因此这里的特殊个体是指高考文化考试成绩达到一般甚至重大大学分数线的艺术院校学生。这些少数学生与艺术院校其他学生同时坐在课堂上,他/她体验不到成就感。老师可以利用网络或预约面谈的方式与他/她就一些人文类话题进行比课堂教学更深入的交流。还可以向他/她推荐更多的图书,引导帮助他/她进入自己喜欢的知识领域。
既然动机如此重要,那我们如何能够得知动机是否得到充分激发了呢?或者说动机可以量化吗?
>> 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理论依据 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浅析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建设的原则 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价值 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设计依据 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机制创新 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形式及其实施 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方法与途径探究 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 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实践教学平台的构建 论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新路径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探论 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基本特征 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评价方式 论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的实践教学 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实施策略 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论新媒体环境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浅析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实践教学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4] 朱磊.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限性和无限性[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2):31.
[5] 孟凤英,王婉军.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践教学一体化[J].现代教育科学,2013(5):151.
[6] 李大健.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三三制”实践教学模式[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9):72.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构建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存在的不足
高校开展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活动在培养人才方面的意义和作用有目共睹。但是,相对于其在高等教育中应该承担的责任和应该发挥的作用而言,它还远未达到应有的广度和深度。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参加人数受到限制
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开展的环节,每一名学生都应该参与其中。但多年来,各高校开展的与理论课有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已经“异化”为只有少数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参加的、在寒暑假假期集中进行的活动,这些活动展得轰轰烈烈,实践报告也是写得有声有色,但大多数学生个体的实践教学活动却只要求在社会实践表格上加盖任意单位红章了事,甚至在一些高校连填写社会实践表格的要求也省去。以点代面的社会实践严重偏离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基本目的与要求,教育教学实效受到严重影响。
(二)时间安排、内容、质量等方面缺乏保障
现在,多数高校并没有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纳入教学体系中,理论课实践教学已成为仅仅在寒暑假进行的突击性、阶段性的活动,且处于“三无”状况(无教学大纲,无教学要求,无时间保证),结果是随意性较大,目的性、系统性不强。这种方式的实践教学既使学生缺少在时间上量的积累、思想上质的飞跃,又不符合教育效果要反复强化的规律,影响了学生良好素质的内化及行为方式的养成。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活动对大学生素质与能力的培养,与纳入正规教学计划中的课程相比,前者具有后者不可比拟的优势。它们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应该把它们放在与课堂教学同等重要的位置上。
(三)教学经费得不到保障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得到学校的经费资助。因为,无论是课堂实践教学、与理论课实践教学相关的大学生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教学,还是理论课教师自身充电一外出学习、参观、考察、培训,以及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等,都需要一定的资金做后盾。但由于种种客观原因,往往使上述目标的实现有海市蜃楼的感觉。
二、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探索
(一)开展课堂实践教学
对于有些问题,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时常存在着认识上的差异,要统一绝大多数学生的思想,使他们认可、接受教师灌输的主流意识形态,仅仅依靠教师的说教是达不到目的的,而课堂实践教学(即演讲、辩论、情景模拟等形式)是能够让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教师的观点、见解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演讲、辩论、情景模拟等教学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能使学生在辨析不同观点的过程中明辨是非,认同教师的观点,接纳主流思想与科学原理,最终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解决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问题的目标指向。
(二)延伸社团活动
大学校园里的社团活动因其易于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而受到学生们的热烈欢迎与积极推崇,一直是高校参与人数最多的课外活动,它对丰富校园文化、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它能充分照顾到大学生的内心需要与体验,能有效地消除他们的逆反心理,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它是大学生在自觉自愿、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的一种有效的实践方式。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借助这个平台,与团委、学生工作部门共同协商,将社团活动延伸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活动中。设立符合理论课实践教学的主题,把理论课所要传授的思想观念、价值体系渗透和潜隐到学生社团活动的过程当中,通过各类活动促进大学生对理论课的教育内容进行思考、理解、择取、整合并内化为自己的思想、信念,使他们的境界得到提升,能力获得提高。
(三)开展社会实践教学
作为大学生必修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长期以来得到充分关注和发展,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及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成果,在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素养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现代素质教育要求:“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让每个学生都能最大限度地体验成功的”,不能只着眼于少数的学生,要把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都发挥出来,让学生都能最大限度地体验成功的喜悦。作为专业的体育院校学生的来源较为复杂,有基础差的单招学生,也有文化基础好的优秀生,加上一些外在条件的影响比如生长环境、学习方法等,学生的成绩差距很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一刀切”的教学方法与素质教育的理念是背道而驰的。因此,根据体育专业学校的自身专业化的特殊性,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探索出一条有利学生发展的教学之路是非常必要的。而在众多的探索中,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实行的情境模拟教学就是一种很好的教育尝试。情境是一种有意识的、特别选择的能引发主体情感体验的环境。情境模拟教学是在情境教育基础上进一步引申和拓展而衍生出来的一种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它集情境教学、模拟训练教学、实践教学、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的优点于一身、注重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的、能够迅速提高素质教育水平。所谓情境模拟教学,就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通过多种手段对教学内容进行充实、重组和改造,立足于学生的实际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接近现实情况下扮演某种角色或进入某种心理状态,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以加深感受、深化认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并提高学生素质和能力的教学方法。
二、情境模拟教学在体育院校思政课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我国现阶段高等院校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主要包括: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这些课程开设的目的是着眼于引导和帮助学生掌握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确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宗旨是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因此可以这样认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由一系列观念教育组成,不只是一般的知识教育,其核心是培养学生在对思想政治理论的认知、情感和意志。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不仅仅要求学生掌握理论知识,更需要大学生获得某种感同身受的直接体验,从而获得个体信念上的一种认同,由此才会导致相应的行动,从而达到我国高校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初衷。这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客观需要,是改革传统教学模式的必然要求,也是适应“十二五”期间实施“本科教学工程”的必然之举。而当今时代,体育院校的学生大多性格比较外向、热情直率、乐于表现,参与意识强,乐于尝试新鲜事物,个性鲜明思维活跃,同时,体育院校学生文化层次参差不齐,政治理论水平有高有低,对理论性学习内容常有枯燥无趣之感,对政治学习的兴趣也日趋下降。针对体院学生的特点和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的特点,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中应引入情境模拟教学法来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情境教学直观形象、情真意切、理寓于境的特点有助于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学“活”起来,有助于让学生关注生活、强调课程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课程理念落到实处,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参与其中,与案例情境中的人或事产生互动,并根据就具体情境中具体问题的不同选择,导致案例发展有不同过程和不同结果。通过对不同过程和不同结果的不同体验和反思,引导、启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体悟和理解,并提高学生在特定情境中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直接关系到学生政治素养的切实提高和体育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情境模拟教学模式探析
情境模拟教学模式中,对教师提出了比以往更高的要求,教师的课前准备、活动的精心布置与安排以及活动结果的总结与反馈中,教师的指导作用更加明显,尤其体现在情景模拟教学的内容、程序及考核的设计方面。
(一)教学内容设计
对于哪些教学内容采取情境教学这是开展教学活动的起端,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所学专业或方向,紧抓学生特点,改变课本章节,预设若干专题,在内容的选择上要关注当前热点、焦点事件,情境的创设要贴近生活,具有真实性,并且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同时重视听取学生的意见及合理采纳,这样学生在参与过程中,主动性更高,对于课本中的理论理解得更透彻。比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崭新的大学生活、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就业观都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着密切联系。
(二)教学程序设计
情境教学程序大致包括以下环节:1.情境模拟活动的确定。教师根据课时安排和学生人数确定所要进行的情境模拟活动以及活动的具体时间。2.编制活动方案。根据所确定的情景模拟活动主题,由教师和学生根据学生的人数和现有的教学资源共同来编制活动细化方案。3.设计模拟活动场景。在现有的教学资源之中,通过学生着装的变化等手段尽量模拟大学生求职活动场景。如组织学生参加毕业年级的就业招聘会,能够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就业的压力与用人单位的需求,从而在低年级就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4.设计角色,进行任务分工。5.先期知识准备。学生根据自己的角色和任务分工,利用网络、图书馆资源了解相关背景,进行先期准备活动。6.活动进行和总结评定。教师作为情境模拟活动进程的控制者和学生情境模拟行为的评价者参与情境模拟活动,并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情境教学体验结束后,教师应在课堂上及时对该过程尤其是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进行总结,并提出意见和建议,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不足,并在未来的其他思政课实践模拟活动中予以改善。这一总结的过程一定要避免教师的个人主观意见,尽量多角度地看问题。在教学程序设计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情境的创设,情境创设最常采用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角色扮演创设情境。此种方式的采用主要是为了增强学生的参与度,学生在亲自扮演角色体验角色的过程中,可以更好地对课程内容进行领会和理解。2.利用社会实践活动创设情境。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的体验都是真实的,例如法律基础中关于掌握法律的尊严性以及我国司法程序的内容,如果把课堂搬到法庭上,使学生有机会参与一次真实案例的旁听,对学生而言更具冲击力与说服力,可以增强学生对教材理论与知识的理解,打破课堂与社会的界限,能更具实效性的完成教学目的。3.利用新媒体技术创设虚拟情境。互联网以及移动终端技术的普及可以使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内容更为丰富,教学互动更为便捷,学生也更容易被带入利用新媒体技术所常设的虚拟情境。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网络技术将任务以文本、音频或视频的形式呈现给学生。
(三)教学考核设计
政治理论课程的考核方式不能采取传统单一的考试方式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情境模式教学需要采取丰富且灵活的考核方式,重点考核学生对知识理论的融会贯通、能力与素养的提升。在考核方式的选择上,可以在情境的创设中、角色的扮演中、小组的讨论中以及案例的分析等各个环节中,根据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以及运用来灵活打分。
四、结语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利用地方资源的重要意义
地方资源,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人们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全部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总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始终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开展,还需要依赖于一定的资源环境进行活动。故而,地方资源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地方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主要包括地方的自然资源(如土地、光、热、动植物等)和社会资源(如场地空间、组织、知识、社会关系等)。这些资源不仅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还为其提供了客观现实的教育内容,同时,这一过程也是不断形成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过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需要占据一定的土地或场地空间将大学生聚集起来,并且运用一定的知识、理论实现教育目标,进而使其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认知和理解社会现象和社会角色,把握社会关系。而这一过程中,无一不是资源,且无不促进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深化。由于不同区域的地理位置、经济水平、文化源流、民族传统和科教水平等差异,使得地方资源也各具特色。这也为不同区域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了不同的教育资源,这也将使得不同区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依据不同的文化背景而发展,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内容。思想政治理论课始终坚持指导思想一元化,同时又与多种文化思想并存这一现实,也要求实现具有地方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发展模式。由此可见,地方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为实现有针对性的、有地方特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提供了保障。
二、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利用地方资源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利用地方资源的意识不足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如何,关键在于大学生所接受的知识的内化程度。若是所传授的知识与地方性的社会环境、思想文化等相违背,这必然会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的可信度降低,从而影响大学生接受和认可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有学者指出,“当前,思想文化呈现多样性,有些人的观念处于迷乱状态;伦理有所缺失,人性出现某些扭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严峻的挑战……很多时候,我们对本土充满太多人为的误读,这个词也因此而被附加了太多负面的标签:封闭、自足、肤浅等”。人们由于主、客观原因对地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相对较少,使其不能很好地服务于思想政治理论课。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利用地方资源的路径单一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利用地方资源的途径主要有三种:一是参观具有历史性、纪念性的人文景点,如红色革命胜地、博物馆、纪念馆等;二是各种知识性题材的教育资源,如电影、纪录片、文字材料等;三是以志愿活动为主的社会实践活动,如社会调查、支援活动等。这些路径作为基本的、主要的利用地方资源的途径具有代表性、易于操作,却不能满足当前大学生的需要,未能坚持与时俱进,利用的路径仍旧太单一。当前,大学生对即时媒体、网络媒体的依赖度甚高,而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程度仍旧不高,并且利用过程中问题层出不穷,如网络道德、网络安全、网络暴力等问题。由此可见,思想政治理论课利用地方资源需要不断解决路径问题。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利用地方资源缺少制度保障
制度一般指要求成员共同遵守的按一定程序办事的规章或行为准则。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发和利用地方资源的效果不明显:一方面,因为开发和利用的技术限制,经验匮乏;另一方面,由于相关制度不完善,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缺乏社会各界的支持,学校在拓展教学资源平台时受到限制。例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制度就限制了多样的课程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薄弱,对社会的认知和理解缺少实地考察和体验。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在于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时,对大学生数量的考察、师资力量的有限、教学目标的评价等方面的制度设计缺乏科学性,也就是说,相关的制度保障措施薄弱。
三、充分利用地方资源,优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一)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利用地方资源的意识
地方资源是构成社会文化的重要支撑和根本动力,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重要依托,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发展具有基础性作用。而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利用地方资源,尤其是社会文化资源的意识淡薄,这不仅体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主动开发和利用地方资源的意识不够,而且还体现在教育管理部门和高校缺乏对地方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意识不足。因此,为增强对地方资源利用意识应该从两方面进行突破:一方面,要不断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参与要素对地方资源的利用意识。这不仅要在教学目标的设置、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注重利用地方资源,并在教育过程中实现对所在地区、地域的奉献;还应引导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主动参与到地方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
(二)拓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利用地方资源的方法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根据教学目标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式教学、体验式教学、研究式教学和音像式教学四种。而在国际化背景下,“当代大学生政治思想由整齐、单一向复杂、多样转变,从理想与单纯走向现实与成熟,奉献型、无条件服从社会或国家需要的单一化正在被现实的、具有明确功利倾向的、个人色彩突出的多样化人生追求所取代,政治冷漠、对政治生活不满的极端表达和对深层次政治问题的认识偏差依然普遍。”可见,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正发生巨大的变化,接受外界信息的能力也不断增强,同时,辨识信息的能力亟待提高。而地方资源的内生性,有助于丰富教学方法,拓展教学平台。实践式教学。实践教学方法能够很好地利用地方资源,使大学生真正投身于社会之中,体验和感悟社会角色,参与社会关系,从而对社会所要求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有深刻地认知和理解,内化为自身所认可并遵守的规范,并外化为社会行为。自主探究式教学。自主探究式教学依托地方资源开发,以问题为导向进行专题式教学,进而完成专题教学中的重点问题和难题。例如,采取小组合作方法,选择不同主题(与区域内的社会问题)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行科学研究,形成报告,进而实现对问题的深度理解,实现社会化过程。网络(即时)媒体教学。网络(即时)媒体教学是依托网络资源或即时媒体平台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进行传授,如对地方的正面新闻、重大事件、历史记录等进行宣传教育,进行潜移默化地渗透式影响,或通过即时媒体平台补充教育内容,进行教学交流与难题解答等。这一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拓展教学内容,而且能够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三)完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地方资源利用制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