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培养人考察意见

时间:2022-05-26 01:58:56

导语:在培养人考察意见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培养人考察意见

第1篇

一、学院党委高度重视,健全保证发展学生党员质量的工作机制。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更宽的视野、更高的境界、更有力的措施,把优秀青年培养成为党员、凝聚在党的旗帜下,是我们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

1、坚持把在大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纳入重要日程。

学院党委定期专题研究发展党员工作,每年举行学生党建研讨会和支部书记研讨班,重点研究提高发展党员质量的举措。党委书记坚持亲自抓发展党员工作,为积极分子讲党课、与发展对象谈心、参加支部发展会。

2、健全保证党员发展质量的制度体系。

针对发展党员工作,先后出台了10多项制度,确保发展党员工作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一是谈心制度。即使党支部人手再少,工作再忙,也必须在学生提出申请的几天之内,由党支部派专人同申请人谈话,予以热情切实的鼓励,决不能让申请书“石沉大海”。二是培养人制度。注意选择那些党性强、对入党积极分子满怀政治热情、而且熟悉培养工作的党员作为培养人。对每一位要求入党的积极分子,确定两个培养人(一个是教师党员,一个是学生党员),由专人负责。培养人经常深入到入党积极分子所在班级广泛了解本人情况,倾听意见,这样能够避免片面性、主观性,提高培养工作的质量。三是进行严格的日常管理。对入党积极分子的日常管理有四个方面的措施,即:程序规范化,由计算机输入设计好的表格,分别记载入党积极分子的政治表现、家庭状况,行为奖惩、学习成绩等等;结构合理化,即培养人的搭配要合理,两个培养人要师生结合,课内外结合;结果公开化,即培养对象的进步情况定期在党内通报,交流,发展前还要交给所在班级的群众进行评议,进行质量认定;管理制度化,即对入党积极分子的管理作为制度严格地作出一系列规定,同时设专人负责,定期提交党支部委员会研究。

3、建强发展党员工作队伍。

在完善基层书记教育培训、二级院系党总支协调把关、党委组织部检查督促的工作机制基础上,切实增强工作力量。学院党委注意选拔那些有强烈事业心和责任感、富有牺牲精神、善于感情投入的同志担任学生党支部书记、学生党支部委员。他们能力较强,在日常工作中便于和学生接触,有一定的党内生活经验,能够担负起对学生党员和积极分子教育和规范的责任;此外,学院先后在二级院系设立了兼职组织员、增设了党建辅导员和党建助理,重点负责发展党员材料的工作。

二、加强党性教育锻炼,努力端正入党积极分子入党动机。

保证学生党员质量,关键在于端正入党积极分子的入党动机,增强他们的党性修养,促使他们真正在思想上入党。为此,我们针对一些积极分子对党缺乏深刻了解、党性观念不强,个别学生对党的忠诚度不高、入党带有功利主义色彩等问题,多形式、多渠道重点加强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党性教育,帮助他们提高政治素质,坚定理想、对党忠诚。一是利用重要契机。抓住大一新生军训、参加重大活动等时机,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二是加大对入党积极分子的理论培训力度。改变传统的只有单一的学院举办的党校培训制度,建立学院、系部两级培训体系。系部党总支和党支部通过指导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开展“学,上党课”等活动,帮助他们端正入党动机;在此基础上把优秀的入党积极分子推荐到学院党校继续学习,增强入党积极分子对党的历史、党所肩负重任的认识和理解。三是强化示范引导。每年以入党积极分子为骨干,组织千名学生参加主题实践和校友访谈活动,感悟铁科人的社会责任和崇高使命。组织关工委退休老教师与学生支部结成对子,使学生汲取老党员的政治营养;引导全院向把一生奉献教育事业的朱旭、黄元珍、马丽华等先进典型学习,用榜样的力量净化入党积极分子的心灵。四是搞好自我教育。指导入党积极分子办好铁路科技学院报、汇贤诗文社、兰亭书法协会等“一报一社一会”,使之成为学习党的理论、增强党性观念的红色园地。

三、坚持标准条件,严把党员队伍“入口关”。

面对学生入党愿望强烈、入党积极分子逐年增多的情况,我们严格掌握党员标准,努力做到好中选好,优中选优,在发展党员的工作中,坚持标准、严格手续,成熟一个发展一个,不突击发展。普遍建立了发展前和转正前的公示制度、预审制度。对不符合标准的坚决不予发展,以保证党的纯洁性。一是严格考察发展对象。在二级院系党总支成立了党员发展预审小组,在团支部推优、发展前公示等基础上,注意听取身边师生对发展对象的反映,重点考察对党的认识和入党动机。二是确保入党材料客观完备。明确二级院系党总支和支部的材料准备和材料审查责任,有关责任人要对材料内容和质量签字确认,确保材料客观、准确反映入党对象的真实情况。党委工作部每年对入党对象的材料逐一审查,不合格的退回修改补充。仅2013年就因发现材料有问题而对2人作出了撤销发展程序的处理。三是切实把好转正环节。注重引导预备党员在日常学习、课外活动、就业选择等方面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特别是督促他们积极参加党内活动,过好组织生活,不断加强党性锻炼。在预备党员转正时,深入了解他们的党员意识、发挥作用等情况,对具备党员条件的及时转正,不具备条件的延期转正处理。

第2篇

一个人不可能是全才,也不可能一无是处。一所学校的教师,由于受教育程度和资历的不同,知识的积淀和性格爱好的不同,形成了教师在业务能力和兴趣特长上的差异。作为学校的管理者,要调动每一位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发挥每一位教师的特长,组成一个优秀的教师团队。以我任职数十年的工作经验,觉得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才能增强教师凝聚力:

1.以校长的表率作用凝聚教师

作为一名校长,应严于律己,宽以待人,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要有强烈的事业心。面对几百名学生的成长和几十名教师的工作生活,应感到重任在身,马虎不得,轻浮不得,应全身心投入工作。其次,校长要善于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政策水平、业务水平和领导艺术,这样学生出现的问题才能看得准,处理得恰当,教师们才会佩服你。再者,校长应廉洁自律。权力使用时,一定要为集体的利益,尽到自己的责任。另外,应在政治上、生活上关心教师,教师有困难应主动过问,能办到的要积极帮助,有病要挤出时间去看望,教师家有婚、丧事,校长必须亲自参加。逢年过节群发信息问好,使教师感到校长是心目中的支柱。校长要淡泊名利才能产生崇高的人格,才能在教师的心目中产生一种尊严,教师对校长才能产生亲切感,产生信任的力量,产生支柱的力量。在校长的影响下,教师们对学校的工作产生责任感,并能做到积极参加,全力以赴地去做。在实践中,我体会到要凝聚教师的力量,既要靠真理的力量,又要靠校长的人格力量。

2.以先进典型、模范行为凝聚教师

教师这个群体有强烈的荣誉感和成就感,每个个体都比较好胜、好强,不甘落后,盼望先进。他们所做的工作,取得的成绩,并非就需要多少报酬,主要是期望得到承认,领导对他们所做的工作,所取得的成绩,在例会上予以口头表扬,给予肯定并宣传,教师心理就能得到安慰和平衡,也就很满足了。领导在工作中要注意发现和总结好人好事及敬业者,对每个教师及每个科室在工作中取得的成绩,都应及时总结、宣传,大的活动可进行物质奖励。作为一名领导也应会用榜样的力量来树正气,鼓励大家,教育大家。我在当中学校长和学区主任期间的实践证明,定期组织班子成员或骨干教师外出考察学习,使大家见见世面,开阔眼界,也能增强凝聚力,大家考察返校后都能踏实工作,积极性极高。这样一来学校就形成奋发向上的氛围,会以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大家互相配合,互相促进,努力工作。

3.以民主管理凝聚教师

教师是做好学校工作的决定力量。充分地相信教师,尊重教师,关心教师,发挥教师的主人翁地位是凝聚教师的关键。学校除坚持每周例会制以外,还要定期召开教代会,审议学校的工作,研究大家关心的热点问题,会上教师提出的建议要认真对待,能办到要积极去办,办不到的或一时办不到的,要做好解释,得到教师的理解。对学校各项制度的出台,学校的大型维修、改建等大举措,及时召开教代会进行讨论,征求意见,不要一个人说了算,要群策群力,然后拿到行政会上研究决定。教师对自己参与制定的制度或建议的认可,既感到自信,又能自觉执行。另外,作为校长,对评优、评先、评职称和学校财务账,一定要认真细致,做到公正、公平、公开透明。这样就不会产生矛盾和疑惑。领导者也应安排机会让大家发表意见,注意从谈心和会议中听取教师的意见,听取教师的意见也是对教师的尊重,这样教师和领导关系融洽,相互信任,是做好工作的关键。

4.以造就名师、搭建平台凝聚教师

作为一名校长,还要当好伯乐。不要因为校长的“小心眼”而误了教师的前途,这就需要校长要识人,会用人,培养人,对于教师中的骨干要善于重用,对于优秀者可提升到领导岗位上来,如果教师有升迁的机会,校长一定要成人之美,这样能使教师认识到这个领导甘做人梯,工作有奔头,千里马常有,这就需要培养,不能说这是骨干不能走,从中作梗。作为学校领导,要经常性地深入到教师当中,用发展的眼光评价教师的教学工作和日常行为,努力寻找教师教学中的闪光点,及时给予激励评价,让教师充分感到成功的喜悦,使他们树立并增强教育教学的自信心,取得教育教学的更大成功。不断向上、向外推荐自己的“精英”,这也是增强教师凝聚力不可缺少的环节。

第3篇

关键词:我国微电子产业;人才培养模式;运行机制

引言

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创新微电子产业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我国微电子产业持续发展能力,教育部于2016年4月颁布了《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加强集成电路人才培养的意见》(教高[2016]1号)。新形势下,“律规性”人才培养模式难以适应我国微电子产业发展的需要,微电子产业人才供需开始失衡,人才培养面临新的挑战,如何有针对性地构建微电子产业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制约提高微电子产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问题。由此,客观分析我国微电子产业人才培养现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对于促进我国微电子产业健康发展、提高微电子产业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构建微电子产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思路

当下,我国开始微电子专业的高校多采用“专才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仅有少部分高校正着手改革,实施“平台+模块”的课程结构模式。美国的应用型大学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研发能力,如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该校所设的微电子专业本科4年,分为高年级和低年级两个阶段。培养的学生具有广博的专业基础、良好的思维能力和优秀的创新能力,能胜任企业高端研发工作。美国的研究型大学注重专业应用的培训,如罗彻斯特理工学院所设置的微电子专业,学制5年,分为3个层次,培养的学生善于使用软件和仪器,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美国微电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可知,首先,不断加大对专业建设和教育模式等方面的改革;其次,加强自主创新,国家要制订相关政策,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再次,对高校功能重新定位。最后,微电子专业跨学科势在必行。

推动发展的动力源于人才的合作,而培养人才则又需依靠高校。产业需要人才,高校培养人才,这是人才供需机制的基本前提。微电子产业亦是如此,其技术发展阶段大致可分为4个阶段,即预研阶段、开发阶段、产业化阶段和生产阶段,即自然科学家首先进行技术基础研究,然后到工程师的技术开发,接着是技术产业化阶段,最后到生产车间。由此,产业发展和人才供需对应关系可由下图(图1)来说明。

从纵向看,高校培养人才进行产品开发和科学研究等工作,职业院校培养技术员等层次的人才进行生产。从横向看,高校应进行学科革新,开发相应的课程体系。微电子产业是新兴产业,若想满足其发展需要,仅靠高校是不行的,我国微电子产业的现状和美国的经验皆给我们以深刻启发。微电子产业人才培养实现供需对话,换言之,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层次应反馈至高校,并帮助高校积极地设置相应专业,以培养所需的跨学科人才。

2微电子产业人才培养模式述略与解读

2.1微电子产业人才培养模式述略

在组织理论基础和目前改革背景的前提下,微电子产业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改进以满足其持续发展需要。高校的运作主要靠计划调节,人才培养模式主要表现为供需的单一线性关系(见图2)。培养多少,如何培养,培养标准较为固定,政府、高校和企业之职责处于分割状态,高校所培养出的准人才,企业亦进行类似培训后方能上岗,如此,延长了人才培养周期,影响了微电子产业发展。

随着高新产业发展的需要,人才培养应相应变革,以建立一种循环的、互动的培养模式。该模式所要解决的问题应依据产业需求培养人才,这涉及到政府、高校和企业的利益。政府发展微电子产业,必须依靠微电子技术进步,而技术进步的动力则源于科研实力和人才培养,其推动力主要是通过高校实现。政府、高校和企业之间有一种循环反馈的互动机制,这是构建微电子产业人才培养模式之目的,模式见上图(图3)。

2.2微电子产业人才培养模式解读

构建该模式的初衷源于微电子产业发展的需求,故图示中有需求与培养模式这一提法。微电子产业人才将涉及政府、高校、企业等各方利益,各方应从其职责出发,共同确定人才培养层次分布,以为微电子产业人才培养提出建议。高校应根据企业发展需要,开展学科改造和建设,亦可通过实习教育和企业考察等方式,与企业形成相互反馈的动态机制,以实现“精益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从人才培养层次而言,职业学院和专科院校等应主要培养工程技术员,研究型和本科院校应主要培养工程师和科研人员,不同高校的合作方式是有区别的,研究型和本科院校在科研合作过程中实现人才培养共赢。对于高校和企业的合作,政府主要进行宏观协调,通过政策来鼓励合作。该模式旨在政府、高校和企业三方在对话基础上,实现人才供需平衡。人才培养质量主要取决于高校的课程体系、学科设置及其实施方式和效果。该模式的实施需要新的运行机制,以满足微电子产业发展需要。

3微电子产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机制

3.1产学之间:高校企业积极合作

要顺利实施微电子产业人才培养模式,需要高校与企业改变原有的人才供需单向通道,实现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产学合作的前提是高校以竞争者身份面对人才培养,积极找寻人才需求的信息。研究人员和教师可通过到企业实践和技术指导等方式了解企业需求,以明确其研究方向。同时,微电子产业应改变以往的消极被动,主动地与高校对话,与高校建立共同培养人才与合作研究的伙伴关系,开展合作性研究,以推动技术发展和产业升级。此外,政府应通过政策和资金的鼓励与支持,以提高校企合作水平,如建立大学工业园,使其能真正成为科研、教育和生产相结合的基地,以促进其共同发展与进步。

3.2高校内部:相关学科之间重组

高校内部相关学科之间重组可保障人才培养质量。微电子学科属于新兴学科,包括光、热、机、电、磁等诸方面内容,需要依据微电子技术需求,选择各领域相关知识,以形成新的学科体系。组建新的跨学科除时间上不断演进外,管理体制必须灵活。学科之间重组不仅包括重新设计課程内容,而且包括师资、设备和管理等资源的共同利用。目前,我国高校自主设置学科的权限还很不够,组建跨学科则有很多壁垒。把各相关的专业组合成新的跨学科,需要针对微电子产业发展特点,调动各学科所有资源,以实现高校内部整合。所培养的学生应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灵活的思维能力,应既懂集成电路设计又懂整机系统设计,既了解集成电路知识又精通管理的经营性人才,这是高校内部各学科整合之目的。

3.3企业内部:人力资源整合优化

首先,企业内部应有人人平等的合作精神。微电子产业发展需要研发人员、管理人员和加工人员,只有人人平等合作,才能真正地实现其自身价值。其次,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合作统一。人才培养目标合作统一是企业内部人力资源整合优化的关键。若不能协调统一地供给人才,企业则无法有效地整合优化人力资源。最后,产业内部之间合作。在平等理念的引导下,在企业内部,高校所培养的人才很容易构建一个学习型组织。如果各类人才能够在企业内部实现团队合作,不断地提升自己,提升企业竞争力,那么高校所培养的微电子产业人才和企业人才需求目标才能实现真正统一,从而促进微电子产业健康发展。

4结语

第4篇

1.1 总体生源减少,内部生源分布不平衡

近年,形势更加严峻,成人高考的网上报名人数甚至少于计划数。在成人教育内部,专业生源分布进一步不平衡,热门专业生源尚可,一般专业难以为继,冷门专业门可罗雀。总之,普高扩招给成招带来了巨大影响,总体上生源锐减,内部生源分布进一步不平衡。就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成人大专招生情况为例:2007年招生400多人、2008年招生350多人、2009年招生350人左右,2010年招生300多人、2011年招生不足200人、2012年招生不足50人、2013年招生不足200人,招生形势严峻。

1.2 办学条件差,人力财力投入不足

目前,成人教育是依托普高的设施、资源和力量来办学的。把成人教育简单地作为学校创收、教师增收的途径。忽视了成人教育应有的社会效益,使得成人教育在普通高校中的地位被边缘化,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由此在一定程度上压缩了成人教育的发展空间,进一步影响了成人教育教学质量的稳定与提升。

1.3 社会认同感不强

成人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人才和促进就业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是当前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在现实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社会很多方面对成人教育的认同度不高,往往还存在着认知偏见。很多人总是有这种观点:成人教育只是普通学校教育的补充,只有普通院校才是正规教育。认知上出现偏差,那么政策上就会出现偏颇,所以成人教育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和排挤,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成人教育的正常发展。总而言之,成人教育的社会认知程度不高,在很大程度上对其发展形成了强大的阻碍。

1.4 教材和教学缺乏成人特色

教材是人才培养的基础,成人教育缺乏有自己特色的教材,一般是借用普通本专科教材,甚至套用普通本专科的教学计划、培养模式,还有些教材十几年都不变,这显然培养不出有特色的成教人才。而且理论的东西较多,实际操作、可行性的东西少,这不符合成人教育应变能力强、灵活性强的特性。

2 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应对之策

2.1 正确认识数量与质量、速度与效益的辩证关系,坚持规模与质量相统一的原则

发展是硬道理,但发展必须是可持续的发展,不是简单的规模扩张和数量增加,而是确保质量基础上的发展,是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普通高校设立函授站点时,要按照国家和省级教育主管部门有关文件规定,严格审核设立站点单位的办学资格。从办学指导思想、师资条件、管理队伍、教学设施、社会声誉等方面进行考察,依法签订建站协议,上报教育主管部门审批备案。

2.2 深化改革,转变观念,树立成人教育面向全社会的办学思想

对成人教育的投入,不仅包括成人教育的基础设施,也包括成人教育的软件方面。这其中包括师资力量、教育氛围等,这种对成人教育的投入是我国成人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当前,普通高校成人教育既要走出“赚钱工具”的狭隘误区,又要超越“学历补偿”、“知识补课”的原始视域,以新的教育观念引导自身的改革与发展。知识经济的到来,学习型社会的临近,为成人高等教育开拓了新的发展空间,成人高等教育必须进一步拓宽办学思路,寻找新的增长点。

2.3 进一步强化成人教育的重要性

成人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人才和促进就业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是当前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制定关于成人教育的相关法律及制度。根据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可以先行出台一部针对成人教育这一特殊领域的总体性专门法规,从而对成人教育的作用、地位、管理、评价、投入、运作、奖惩等作出详尽的解释和规定。这其中包括法定的成人学习费用分担制度与带薪休假制度,以保障在职人员的终身学习权利,由此保障成人终身学习的公平性,为处境不利的弱势成年人群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

2.4 推进成人教材建设的改革创新。

多年来,成人教育在教材建设方面比较滞后,特别是成人学历教育,基本是照搬普通高校的教材。因此,必须加强成人教材的建设。具体应做到以下三点:一是鼓励教师自己编写成人教材。这些教材要突出成人教育特色,突出岗位培训和技能培训。二是以更富有弹性、选择性和灵活性的教材供学员和教师使用,以代替常用的固定不变的教材。三是征求任课教师和学生在教材选用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根据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淘汰一些偏难、偏重理论知识的教材,选用相对简单、实用性强的教材。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科学地论证并组织编写特色教材和指导书,确保教学内容跟上知识经济发展,逐步建立适应学生工作能力的培养、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教材教辅体系。

2.5 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成人教育机构以及成人教育中各个环节的监督

这些环节包括学术型成人教育的入学资格,成人教育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时间、强度、质量的保证,以及作为成人教育成果的评价体系及标准等。只有在以上环节中强化监督保证,才能使我国成人教育有序发展,使成人教育真正起到其应起的作用。。包括以下两点:一、建立健全成人教育相关法律法规。成人教育立法是国家对成人教育的有力保障和监督。伴随着成教的发展,同时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如什么学校可以办远程教育,对成人学历如何把关,文凭泛滥现象如何杜绝等问题没有明确的标准,以及办学资格的审查、评估和认定等。二、完善成人教育管理评估机制。一些教育主管部门监督不力,把关不严,面对一些院校不看对象乱设教学点、乱办学、乱发文凭的教育腐败现象不能或不及时处理解决。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对成人教育办学点进行检查或评估,表彰工作成绩优异的办学点,对办学条件不能保证、管理混乱的办学点,应当及时进行整顿。

第5篇

关键词:中学;绩效 ;考核 ;优化

绩效考核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运用好绩效考核体系,对调动全体教职工的积极性有极大的帮助,对促进学校的发展和改革有深远的意义,但目前对学校绩效考核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学校是培养人的场所,这种特殊性加大了绩效考核的难度。首先,学校教学工作是需要团队合作的,很难考核团队工作中的个人价值。学校培养的对象是学生,很难用定量的指标来衡量教师的成果。而绩效考核又是学校工作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因而建立科学完善的绩效考核管理体系是很有必要的,也是迫在眉睫的工作。

一、学校现行绩效考核中存在的不足

学校绩效考核是在上级主管部门指导下实施和开展的,但学校是一个培养人的场所,这一特殊的性质使得考核的终端结果很难量化,而且过程太长。例如用学生成绩来体现教师业绩时,因生源质量差异较难做到平等,不考虑入学成绩的差异,就会影响一部分教师的积极性。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改革时,其成效往往要一年后才能体现,而我们的绩效考核是以学期为单位的,不利于调动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的改革。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量化的工作量无法体现教师真正的工作

教师的工作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即使是教学的内容不变,但学生变了,它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也就必须进行改变。而教师的工作很多是隐性的工作,例如备课,网上下载一份教案和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去备一份教案,二者的工作量是截然不同的。而在过程管理中,很难考核教师的隐性工作量,老师在探索管理过程中付出了许多的努力,无法用量化来衡量。在教学工作中教师开展教学的改革,实施课题的研究,表面上她还是备一节课上一节课,但她所需要付出的劳动更多,而这也往往无法用量化来衡量。因而在绩效考核过程中,一些教师的创意和隐性工作很难考核。

2. 团队协作的工作难以体现个人的价值

有人说教师的工作是“抬轿子”工作,我们培养的对象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因而各学科要有团队合作精神。学校提倡的集体备课通过同伴互学,达到提升教学水平,这也需要加强团队精神。学生的成长需要有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而这个环境的营造同样需要所有教师的共同努力。绩效考核如果只考核教师个人的业绩,那么就会产生不良的导向,忽略了团队的精神。如果以班级为单位实行考核,又不利于体现团队中个人的价值,因而在绩效考核中要处理好团队与个人的关系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3.差别不大的绩效工资无法体现教师工作的差异

一所学校的绩效工资总额是不变的,大家都想从中多拿一点,那么必然就有人少拿一点,不可能做到人人满意。例如教师教学工作量的差异在绩效工资中只能有所区别,可能一节课的差异就是2―3元,多上课的认为多上一节课绩效体现得太少有意见,而少上课的认为这是学校的统一安排,差距不能太大,因而造成人人不满意。教师的工作有很多是隐性的工作,没办法做到所有工作在绩效里体现,有些教师抱怨干了许多的活,但是在绩效里没有体现。所以许多教师总觉得自己没有得到公正的待遇。

4.不明确的绩效考核标准消磨了教师的工作热情

教师是育人的工作,教师的业绩往往与生源的素质有一定的关系,而且学生的综合素质的考评很难用量化来体现。素质教育实施以来,其中一个重要的观念转变就是改变以往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素质的唯一标准,而学生的综合素质如何来考察是当前教育改革中的一大难题,目前未能很好地解决。因而教绩的标准很难量化,加大了绩效考核的难度。

二、优化学校绩效考核评价的措施

绩效考核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但不可否认,绩效考核是学校管理改革的一大举措,对于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有积极的作用,不能因为有问题而停止绩效的改革,把绩效变成一种平均分配的方案,而是要面对问题,大胆探索,解决绩效考核中的问题,完善绩效评估体系,使之成为学校管理的有效措施。

1.学校的管理层要树立正确的管理理念

首先管理者要更新观念,树立正确的绩效观,在绩效管理中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做好宣传和动员工作,使教师明确管理者的工作思路,并在全体教师中集思广益解决绩效的问题,让教师明白学校的难处,取得绝大多数教师的支持,才能发挥学校绩效管理的功能。

(1)决策者要具有发展的眼光,要围绕着学校的发展方向、构建特色学校、提高教学质量等核心问题来设计绩效考核体系,而不是为了减少教师的意见实行均分。例如我校办学的指导思想是实施创新教育,培育合格加特长的学生,因而在评价体系中把“合格”“特长”的学生培养作为重点考评指标,这样才能够通过几年不断的努力,在教师中强化这一理念,从而推进学校办学水平的提高。

(2)在制定考评指标时,让教师代表参与,听取一线教师的意见,充分体现教师主人翁精神,也使得绩效的考评体系更容易被教师接受。通过教代会进行讨论,能使得评估体系更加完善。

(3)把考评体系中的难点直接交全体教师讨论,征集意见。这样做能够使教师明确学校在制定考评体系中的难题,有利于教师理解学校的难处,减少负面的效果。

(4)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地收集反馈意见,为下次修订考核办法提供依据,真正重视教师的意见。在评估体系的实施过程中,最大的难题往往是度的把握。有些问题只有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才能发现,出现了问题就必须要进行修订,并及时向教师表明修改的原则和执行的时间,让教师明确学校是重视教师的意见,并勇于承认错误,解决问题,这有利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5)在评价过程和考核的过程中要严格按预先设定的方案进行,不要随意以领导的意志而改变。要充分体现用制度管理人,这可以减少教师的意见。如有重大问题需修订的时候,一定要经教代会的讨论通过,而不是通过行政会的决议。

以人为本的绩效管理理念可以集思广益,使考核更容易得到广大教师的支持和理解,对推进学校的绩效考核有着深远的意义。

2.学校要建立完整的绩效评价体系

一个好的绩效评价体系必须拥有一套完整的评价过程。中学的绩效考核不合理,往往体现在完整性评价体系的缺失。因为学校的绩效评价往往不是从全面整体评价一位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入手,而是仅作为等级课时费的发放标准,这导致的结果往往是教师对评价结果一无所知,或者根本就看不懂,最终是不会再关注评价和绩效考核了。由此可以看出,一套完整的绩效评价体系是多么重要了。完整的绩效评价体系包括评价前的意见征求,制定评价标准,实施过程考核,考核结果的评价、反馈等方面。学校可以由年段长在召开年段会时收集全体老师的绩效评价建议,各年段收集的评价建议整理好交由教代会审议通过,形成学校的绩效评价标准发回给各位教师,如若有修改建议的以书面形式提交评议小组。评价标准出来后,由年段长和教研组长组成的评价小组逐条按标准对教师的工作进行评价打分,结果出来后发回年段,对评价结果进行反馈。完整的绩效评价体系操作过程相对而言确实较为复杂,但对教师的评价应该是比较科学、公正和合理的。

3.实行过程的评估和结果的评估相统一的评价方法

学校的绩效考核很难制定统一量化的标准,因而在实施绩效考核的过程中必须把过程的评估和结果的评估相统一。在当前的教育形式下,教师业绩终端结果的评价越来越难。例如高考已经不再公布成绩,无法用高考的成绩作为高三教师的业绩;初中的年考逐步取消,期末考试的成绩无法进行横向对比。有些教师一个人教一个年段,对其教绩的评估就显得特别的困难。在这种形式下,必须要找到一种替代的方法来衡量教绩。在实践操作中就必须重视过程管理,如果教师的教学常规做得好,我们就应当承认他的教学质量上去了。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过程管理的重要性越来越体现出来,因此,绩效的评估一定要坚持过程与结果并重的原则,克服以往只看结果不看过程的缺陷。但要对过程进行考评难度还是很大。教师的教学过程主要在备课、上课、作业批改、课外辅导等几个环节,这些环节中有些环节是隐性工作,较难考核。因而要积极地探讨评价的方式,我校主要通过构建活动平台,开展教师的各类竞赛来考核教师的教学过程。例如对备课和上课的考核,通过建立骨干教师评选的平台来实施,所有教师均可申报骨干教师培养对象,由教务处提出明确的工作要求,每学期均举办教师课堂教学竞赛,把竞赛的结果作为考核的内容之一。通过骨干教师的培养和评选,调动教师参与课堂教学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总的来说,过程的评估需要一个活动竞赛的平台,要吸引教师积极地参与,严格地考评,就能发挥过程考评的效果。

4.建立单项评估和综合评估相结合的考评指标

在绩效实施过程中,有些教师抱怨有些隐性的教师工作无法在考评指标中体现,例如与学生谈心、做思想工作、家访等教育工作不能在绩效中体现。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应设立多项的单项考核指标,如评选校德育先进个人、教研先进个人、班级管理能手、教学能手、学生最喜爱的教师等,并列入绩效考评体系中。这样使考评的指标涵盖的范围更加广泛,通过这些先进教师的评选,使得管理制度更加落于实处,推动学校的发展。

5.监控绩效的评估过程并及时研讨完善

第6篇

2004年实施的高职高专专业目录将高职专业划分为19个大类,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是财经类专业中的一个小类,该专业的特点有:(1)理论性强。会计电算化专业的特点是应用性极强,理论学习依据的是会计准则,会计实务的依据仍然是会计准则,因此理论学习内容转化为实务工作的跨度不大,也就是说,理论学习在会计类专业的学习中占据重要地位,理论学习好的学生在实际工作岗位能够迅速适应会计工作的需要。因此,做好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衔接,以体现专业知识的应用性显得尤为重要。(2)逻辑性强。会计电算化专业的逻辑性较强,遵循会计的思维模式从原始记录到最终的财务成果,按照一定的逻辑思维模式形成最终的会计报告,所以必须经过会计电算化专业的系统学习才可以掌握这种逻辑思维方式。怎样通过学习模式的改变使得逻辑性较强的专业学习变得容易、清晰也是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改革探索的方向。(3)实践性强。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性极强,如“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电算化会计”“国家税收”等课程更是实战性课程,所以必须加强练习,达到学以致用。

二、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现有培养模式存在的缺陷

1.学科教学体系痕迹严重,课程设置不合理。

目前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受传统学科教学体系的影响比较大,一些课程的内容不适应职业的需要,像“统计学基础”“管理会计”等课程的内容,理论与实际工作衔接较少,仍然停留在理论层次。而课程体系中,理论教学依然占据主要地位,具体体现在课程设置、课时安排、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方面。虽然很多学校开设了会计实训课,但由于受资料、师资等各方面条件限制往往流于形式,无法形成实践课程体系,教学效果不明显。

2.教材、课件适用性不强。

(1)对项目的理解不正确,有的教材、课件把以前的章节改为项目,没有对职业的工作过程进行深入研究、对工作项目进行区分。(2)项目之间的内容衔接有空当,有的教材、课件试图以岗位为核心来展开会计工作,岗位之间的衔接没有很好地组织,或者直接空缺。(3)教材、课件缺乏教师的活动设计,一个项目就是一个知识单元,能力目标表现为以前的需掌握的知识点,没有从真正意义上根据项目特点进行创新的教学活动设计。

3.师资教学水平有限。

从目前高职院校的师资来看,多数教师教学任务重,培训机会少,长期脱离会计工作,甚至有些教师毕业后直接被安排到教学岗位,会计工作经验严重缺乏。相对于会计专业的实践性特点,师资水平尚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目标,无法承担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重任。

4.实践教学模式单一。

校内实训室是学校开展实训课的主要方式。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都配有会计实训室,提供实验条件。但就实训室建设来说,有场所但教学软件不达标,仿真度不高,多数实训资料是以制造业手工账为主,经济业务类型简单,资料陈旧,脱离会计实务,学生难以通过一套账了解会计工作全貌,全面掌握会计技能。特别是税收管理征收方面实训欠缺,相对于纳税实务在企业的重要性,学校的实训课内容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校企合作最多的模式是建立合作企业,目前会计电算化专业与企业的合作进展缓慢。需要学校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模式,为学生争取更多的见习机会。基于以上几点,我们认为有必要在会计电算化专业培养模式上进行全新改革。文章提出“双主体、三因素、四阶段”的人才培养理念,希望为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建设提供一条新的思路。

三、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双主体、三因素、四阶段”人才培养理念

任何一种培养模式都需要首先考虑谁来培养人才、培养什么规格的人才、如何培养人才的问题。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双主体、三因素、四阶段”的人才培养理念主张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现有人才培养模式。

1“.双主体”解决谁来培养人的问题。

“双主体”即将学校与企业作为人才培养的两个重要主体。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提供者、企业作为人才的需求者,两者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有共同诉求,两者共同参与到人才培养中,将理论与实践、知识与技能、动脑与动手、教育与就业、专业与职业紧密结合起来,并体现在职业教育培养的每一个环节中。

2“.三因素”解决培养什么规格的人的问题。

“三因素”指双证书、能力、实力三个因素。双证书是指学生除了获得毕业证书外,还需获得职业资格证书,以此增加学生在就业方面的竞争力。能力是指学生需要具有的岗位职业能力之外所必需的核心技能、基本技能、知行技能、必要技能。因此,我们所定义的能力内涵由最初的岗位职业能力演化为岗位职业能力与基本技能的结合。实力是人的综合素养,包括个人性格、品德、与人相处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总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为培养具有良好文化素养及会计职业道德,熟悉会计制度及财经法律法规,掌握会计核算、财务管理、纳税申报、内部审计等基本知识,熟练运用计算机进行会计业务处理,具备会计实务操作等方面的专业技能,能够在中小型企业、会计师事务所胜任出纳、会计、审计、财务管理岗位等工作的技能型人才。

3“.四阶段”解决怎么培养人才的问题。

“四阶段”包括企业认知、理论教学、实训教学、顶岗实习四个阶段。企业认知应该放在教学的第一环节,通过企业实地考察、企业专家讲座、模拟实验室、视频资料等各种形式使学生对以后工作岗位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引导学生向往未来职业。理论教学是教学体系改革的重要一环,为会计实训奠定基础。选择任何一种高职会计教材必须注意教学内容的层次性和逻辑性,教师应认真组织教学活动,以项目驱动、案例教学、示范教学等多元化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扎实的理论基础,为后续实训课程教学做好铺垫。实训教学是理论教学的延续和深化,对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职业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学校在会计电算化实验室搭建模拟企业平台用来进行模拟企业实习,提供真实企业的业务处理环境和业务流程,训练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动手能力。学校在安排教学时,应该根据学生认知需要灵活安排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可以先理论教学、后实训教学;也可以理论学习和实训教学穿行;也可以将一个学期分成两个小学期,一年实行四学期制等。顶岗实习是最后的环节,通过前三个阶段的认知和学习,在毕业前夕,采用专业安排和自主选择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投身于企业,独立完成一个岗位的工作,达到合格职业人的要求。

四、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实施路径

1.调整教学计划,优化课程结构。

(1)按照“双主体”的思路,在教学计划方面应考虑企业作为一方主体的要求,根据职业发展需要制订教学计划,增加实践教学课时和环节,突出实践能力培养。陕西工商职业学院通过多方努力,与本地多家大中型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的良好关系,双方在人才培养问题上积极沟通,达成共识。在制订会计电算化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时,尊重企业对人才的品质和能力要求,力争将企业需求和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培养企业需要的技能人才。(2)在课程结构方面,调整理论课与实训课的开设顺序,部分课程采取理论课和实训课穿行,部分课程采用半学期理论课、半学期实践课的模式。整体上增加实践课课时比重,实践课课时比例应达到总课时的50%以上。(3)将会计资格考试课程与相关课程结合,增加课时,有针对性地进行考前训练,提高学生过关率。

2.加强会计实训教材建设,建立实训课程体系。

(1)面对实训教材不适宜的问题,专业教研室应积极推进教材编写工作。根据教师上课心得和课程设计的要求,按照工学结合的目的组织素材。(2)重视会计职业岗位分析,根据岗位需求设计课件。课程设计中要体现具体工作过程,以真实的企业业务作为实训资料,并不断更新,体现专业教学的实践性和职业性。(3)编制实践课程项目指导书,使得教师在执行时有依有据。根据会计岗位,学校设置出纳实训课、基础会计实训课、成本实训课、中级财务会计实训课、审计实训课、电子报税实训课、财务管理实训课、财务分析实训课,形成完整的实训课程体系,增加学生对岗位工作的认识,提高学生的综合业务能力。在课程安排方面,遵循学生认知规律,从理论到实践,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逐渐过渡,最终完成整个职业能力的训练。

3.重视实训实施过程,建立动态监控机制。

整个实训过程在机房或实训室完成,做好对教学过程的监控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措施。(1)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每周召开教学工作交流会。(2)专业教研室共同制定实训课件,科学筛选材料,重点完成岗位职责和业务流程的设计。(3)建立学生实训操作手册,由学生记录每次实训内容、实训步骤、实训心得及意见,专业教研室定期总结,发现问题,探讨改进方法。(4)建立听课制度。每月每个任课教师需听课2次,并填写听课记录,提出意见,由教研室反馈信息。

4.多途径提高师资团队水平。

(1)建立教师社会实践制度。教师每年至少需要参加社会实践两周,到企业学习交流,以更新知识体系,获取新信息。支持年轻教师接洽校外记账业务,更多地接触会计实务,增加工作经验。(2)聘用工作经验丰富的教师作为兼职教师,并长期合作。(3)组织教师集体参加会计继续教育和行业会计知识培训,扩展知识领域,提高专业水平。

5.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

第7篇

关键词:管理队伍 建设 人才强教 深化

教务处作为学校主管教学的职能部门,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培养一支素质高、业务精、服务意识强的管理队伍是高校必须做好的基本工作。围绕“人才强教”深化工作,北京联合大学教务处近年来积极探索,努力打造高素质的管理队伍。

一、静下心来培训——提素质

加强管理人员管理技能、业务知识等方面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

为进一步提高学校教学管理队伍的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结合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实践,有计划地对教学管理队伍系统地进行质量工程项目培训、实践教学改革与建设培训、教学督导工作培训、学籍管理工作培训等。每次培训工作都力求求真务实,不走过场;在创新上下功夫,提升管理素质。培训中力求做到:一是充分合理地安排、利用好时间,做到既完成培训工作,又互相沟通交流。二是聘请社会知名专家或在重点高校相关领域工作卓有成效的领导、教授现场讲座,通过培训,起到开阔眼界、借鉴经验的作用。有的学院领导培训后立即与专家交流,并约定聘请专家到学院做深入的讲座、研讨。三是紧密结合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具体的操作要求详细进行培训,使每一位相关教学管理人员明确工作目标、掌握工作安排,从而积极有效地开展工作,保证教学管理工作井然有序。

二、活动起来研讨——去“短板”

通过近些年来学校的教学改革实践,以及管理队伍的建设,教务处的教学管理改革又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这主要体现在围绕搞好教学质量工程,做好提升教学品质计划和2011版培养方案做了大量工作。随着教育部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三十条意见》,国家提出要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这对学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务处注重把“人才强教深化计划”工作与日常工作紧密结合,以“人才强教”促日常工作开展。为了保证工作的实效性,保证出台的政策科学、严谨、切实、可行,充分发挥研讨的作用,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最大化地激发其潜力,相互研讨、交流、借鉴、学习,真正做到“研”起来,“讨”起来。比如,实践教学改革与建设培训工作会上,就外请专家做了《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创新人才》、《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的外语实验教学》等专题报告,同时,还请了本校相关学院的教学院长、系主任、实验教学中心主任分别结合工作实际针对如何搞好实践教学进行了经验交流。会场上研讨氛围良好、宽松,讲座者与参会者之间敞开心扉、畅所欲言,促进了学校之间、学院之间、学院与直属教学单位之间的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在教学督导工作总结会上,各督导专家结合督导工作中发现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等内容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讨论中,专家们针对性地分析、研究问题,分析不同做法的利弊,优点、缺点倾囊而出,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和方案,最大限度地了消灭薄弱环节,改进工作,提高教学质量。

三、集思广益定方案——谋发展

近两年,2011版本科培养计划方案的制(修)订工作是学校的一项重点工程,为此,全校上下开展了大量的工作。为了广泛地了解各学院情况,听取合理的意见、建议,校教务处多次召开了各层面的会议,分阶段、分步骤开展新版培养方案的制(修)订工作。工作初期,结合教学副校长提出的制(修)订2011版本科培养方案应思考和把握好的三个问题,即规范性问题、创新性问题、专业特色问题,全体人员分文史经管和理工两个组,分别做了专题汇报。汇报内容涉及国(境)内外同类高校培养方案调研及相关分析,用人单位、毕业生、在校生对课程设置的意见建设及相关分析,现行培养方案中存在的不足和对2011版培养方案的意见、建议等等。汇报中,大家都报着对学校发展极强的责任心、使命感,提出了非常中肯的意见、建议,为制(修)定出一个切实、合理、有效、科学的新版培养方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工作中期,针对各学院制订出的各专业教学大纲和培养方案严格把关,组织强大的专家团,结合每一个专业细致把脉,逐一审核,发现问题,及时反馈修改,保证了培养方案的有效制订。

四、规范科学定制度——强管理

制度化、规范化是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特点。大力进行制度建设,对原有制度进行再健全、完善,并建立新的规章制度,进一步规范教育教学管理,积极开展校内规章制度的制(修)定工作,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近年来,结合教育部、北京市教委的教育教学改革要求,结合学校的改革实践,校教务处先后制(修)定了20余个文件。包括:《北京联合大学教育教学督导工作条例》、《北京联合大学校级及以上本科精品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基本要求》、《北京联合大学领导干部听课查课制度》、《北京联合大学教学质量学生评价工作管理办法》、《关于制订2011版普通本科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关于制订2011版普通本科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关于制订2011版普通本科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2011版普通本科培养方案制订工作实施方案》、《北京联合大学考试管理规定》、《北京联合大学学生成绩管理办法》、《北京联合大学关于制订普通本科课程简介的规定》、《北京联合大学关于制订普通本科课程简介的规定》、《北京联合大学学士学位授予规定》、《北京联合大学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学籍管理暂行规定》、《北京联合大学学生成绩管理办法》、《北京联合大学本科生修读双学位、第二专业与辅修专业管理办法》、《北京联合大学学历学位证书管理办法》等。各项规章制度的出台,为教学管理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奠定了基础,使各项教学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提高了教学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

五、带着问题走出去——开眼界

“请进来,走出去”的理念在管理实践工作中已充分体现出了其价值内涵。为更好地发挥“走出去”的作用,把北京联合大学的信息交流出去,把外面的先进做法引回来,结合实际灵活运用,教务处提出了一定要带着问题“走出去”的要求。为此,教务处根据工作需要,在“人才强教深化计划”方案基础上,多次派人外出参加培训、学习、考察、调研。在教育部高等学校地矿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全体会议和全国综合性大学教务处长联席会议上,介绍了北京联合大学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情况,并且带回了其他兄弟院校的先进做法和工作经验,对联大教学改革与发展起了很大的借鉴作用。

第8篇

[论文摘要]我国教育督导制度的恢复重建,有效地推进了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但总体而言,我国的教育督导工作依然存在一些明显的弊端。只有组建权威高效的教育督导机构,确立平等合作的教育督导主客体地位,建设内行专业的教育督导队伍,实施科学合理的教育督导方式,才能有效地发挥教育督导的积极作用,贯彻教育方针、政策与法规,推动我国基础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教育督导是在长期的教育管理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对教育、教学和管理活动进行检查、监督、评价和指导的一种基本制度,是现代教育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我国教育督导制度的恢复重建,教育督导工作不断得到加强和改善,有效地推进了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但总体而言,我国的教育督导工作依然存在一些明显的弊端———教育督导机构设置不合理、教育督导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教育督导主客体地位不平等、教育督导方式不科学等,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育督导功能的充分发挥。为加强和改进教育督导工作,有效贯彻教育方针、政策和法规,推动我国基础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必须进一步加强我国教育督导制度建设,使其与我国的教育决策、执行相协调,以适应教育督导实践的需要。

一、组建权威高效的教育督导机构

1.建立由政府直接管理的教育督导机构

衡量一个机构设置是否合理的标准之一,就是考察该机构的层级关系是否清楚,是否符合统一领导与统一指挥的原则,避免多头领导与多头指挥。我国的教育督导机构虽然在形式上是由人民政府设立的,实际上却是由教育行政部门代管,其初衷是在“督政”时由人民政府指挥,在“督学”时服从教育行政部门指挥,兼顾“督政”与“督学”两方面工作。但在实践中这种情况常使教育督导机构处于十分尴尬的地位,教育督导机构与教育行政部门、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的关系很难处理,导致教育督导机构难以有效地履行自己的职责。鉴于此,应改变教育督导机构由教育行政部门代管的体制,推行教育督导委派制,教育督导部门应直接对同级政府负责,同时接受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业务指导和监督,并在政府主管教育的行政首长领导下,与同级教育行政部门协同工作、互通情报。这样,在行政隶属关系上,教育督导机构作为人民政府的一级机构,直接受人民政府管辖;在教育督导业务上,教育督导机构受上级教育督导部门的指导,与教育行政部门并列,教育行政部门以实施和执行为主,而教育督导部门以评价和监督为主。

2.合理划分教育督导机构与教育行政管理机构的职责

教育督导机构专门负责监控任务,行使国家督导教育的权力,对下进行监督、检查、评估、指导,对上进行反馈、参谋,其工作内容是广泛和综合的,但不参与日常行政工作的推动和执行。教育行政机构则专门负责决策和执行任务,行使国家管理教育的权力。由于教育督导机构和同级教育行政机构的性质、任务、职责范围各不相同,工作的角度、内容和方式也不尽相同,因此可以通过划分彼此职责,做到明确分工,各负其责。教育督导机构在督导检查前应与教育行政机构沟通信息,交流工作计划和安排,努力做到在工作内容和时间上不重叠。教育督导机构应主动邀请同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有关职能处(科)室负责同志参加教育督导检查工作。包括对于口头的或书面的回复意见、督导报告、督导通知书等督导检查的结果,教育督导机构要主动听取同级教育行政机构主管领导及有关职能处(科)室负责人的意见,力求取得认识上的一致,以形成正确的督导意见。教育督导机构和同级教育行政机构对各自了解和掌握的基层工作信息和动态,对一些重大的或带有倾向性的问题的评估与分析意见及准备采取的对策,要定期互通情况,交换意见。

二、确立平等合作的教育督导主客体地位

1.更新思想,确立教育督导新观念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督导表现为一种居高临下的行政视察,目的在于检查和考核学校和教师工作的优劣,造成教育督导人员与学校、教师的矛盾与冲突。借鉴国外教育督导的有益经验,我们应更新教育督导观念,确立督导主体与督导对象平等合作的教育督导观。为此,必须改革凭借等级的职位和权力进行督导的旧观念,以合作意识和集体参与代替强制和命令,以权力平衡代替消极的服从;必须改革单纯以检查监督或奖惩为手段的旧观念,用热情的关怀和激励、内行的指导或辅导,真心实意地与被督导者共同研究探索并鼓励其自我改进、自我成长的创新精神。

2.重视教育督导过程中教育督导主客体之间的协调与合作

教育督导的过程同时也应该是协调与合作的过程。督导主体只有发动督导对象积极参与,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才能保证教育督导工作的客观性和结论的科学性、全面性,最大限度地避免主观随意性。现代教育督导不应把督导对象置于被指责、控制的地位,不应用文件、指示、指标等对他们的工作进行简单的干预和限制,不应把督导对象作为检查、评价、调节、纠偏的主体,而应以合作意识、内行的指导或辅导对他们进行帮助和导向。这样,“督”与“被督”之间才会目标一致、情感相通,“督”的导向作用和“被督”的主体作用才能达到最优结合。在教育督导的过程中,督导人员要广泛听取督导对象的意见,与他们坦率真诚地交换意见,允许不同观点的争鸣,允许不同意见的争论。只有这样,才能增强“认同”感,激发自觉“参与”的积极性,使整个督导过程成为共同探讨教育思想、教育方针、培养目标、教学方法的过程,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三、建设内行专业的教育督导队伍

1.建立教育督导资格证书制度,确定教育督导职务系列

教育督导资格证书制度的建立是教育督导队伍专业化的必备条件。教育督导资格证书制度在我国几乎还是空白,因此,必须尽快建立我国教育督导资格证书制度,对教育督导人员的任职条件、获得资格的程序、在何种情况下取消其资格以及资格获得者的权利与义务等做出明确具体的规定。在此基础上,确定教育督导人员的职务系列。教育督导专业职务系列的设立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应该在充分征求劳动、人事、编制等部门意见的前提下,在不违背政策与职业分工原则的基础上设立。在设立教育督导专业职务系列时,应充分考虑教育督导人员兼具行政与专业的性质,适当兼顾两者的特点,先行试点,待取得经验后再行推广。

2.强化教育督导人员的专业意识,加强教育督导人员的队伍建设

教育督导专业化是教育督导人员个体专业社会化的连续过程,教育督导人员的信念、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其专业化的内在动因。教育督导人员应对自身从事的督导工作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培养专业意识和敬业精神,以主人翁的态度提高自身专业素质,进而促进教育督导队伍的整体建设。为此,要适当加强对教育督导专业精神的宣传教育,营造教育督导人员专业发展的氛围,为教育督导人员的专业发展创设必要的条件。

转贴于

3.建立有效的培训机制,重视教育督导人员的培训工作

在培训方式方面,应以有利于工作、有利于教育督导人员的专业发展为着眼点,既可以与高等学校合作搞培训,也可以安排教育督导人员在专业的培训机构接受培训,还可以实行“当地为主”的培训方式;在培训内容方面,应区分不同从业人员的需要,提供相应的教育基本理论、教育督导理论、教育管理理论、教育政策与法规、教育督导技术与方法等方面的帮助;在培训时间的安排方面,应结合工作实践举办形式多样的短期培训和研修班,并为教育督导人员提供适宜的学习条件,创设学习氛围,鼓励教育督导人员养成边工作边学习、积极自学的习惯,使“工作——学习——研修”一体化,形成良好的学习机制。

四、实施科学合理的教育督导方式

1.形成性督导与终结性督导相结合

形成性督导即对中小学校教育过程的督导,其主要特点是注重过程的每一环节、每一岗位、每一阶段,而对活动的结果则较少注意。其主要目的是,在中小学校实施教育的过程中,边施教边督导,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工作和调整教育目标;终结性督导即对中小学校教育结果的督导,其主要目的是了解中小学校教育目标和管理目标实现的程度,为教育行政部门实施奖惩提供依据。这种督导不能改进本期工作,只能提供本期工作结果的反馈信息,但它对下一期工作的改进和提高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鉴于形成性督导与终结性督导各有优缺点,在对中小学校的教育督导中,要把两种形式结合起来。如果只从结果督导的角度衡量一所学校为社会提供人才的质量,就难以很好的指导学校的发展。因为结果是既成事实,不能改变。因此,教育督导除了考察学校教育活动的结果,还要考察其活动的过程,了解其原有的基础,从而准确地判定督导评估对象的进展状况,对活动结果做出更为客观的判断。

2.静态督导与动态督导相结合

静态督导就是对学校的已有条件和已经达到的实际水平的督导,如,对学校的校舍、设备、经费、现有领导结构、教师的素质、学生的质量等的评估;动态督导就是对学校正在发展的运动状态的督导,如,学校的发展规划、学校现有条件的运用和管理、各项工作的筹划和安排、学校教育教学的改革、师生积极性的调动等。

静态督导是对学校现有办学条件的督导,评价学校的已有成绩;而动态督导则是评估学校在已有条件下是如何运动发展、如何运用已有条件创造最大价值的。静态督导和动态督导在现实中都是不可或缺的,应该结合起来进行。如果不进行静态督导,就难以看出学校的教育活动的实施背景及其客观价值的大小,就会影响督导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如果不进行动态督导,就难以看出学校的发展和被督导对象的人为努力程度以及积极性的大小。因此,必须将两者结合起来,以获得对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全面认识。

3.定性督导与定量督导相结合

定性督导是对事物的质的确定,即根据督导者的认识和经验对被督导者的状况从性质上进行分析和评价,它能够有效地处理教育过程中那些难以用客观方法定量描述的因素,突出事物的特点,使人们认识事物的性质和特点;定量督导是对事物量的描述,即对教育过程及其结果从数量分析的角度进行督导,其特点是资料翔实可靠,分析客观精确,因而具有较高的客观性和可靠性,也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学校教育活动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其效用既有许多可测性,又有大量的不确定性。因此,在教育督导中,对于能量化的内容可以做量化处理,而对于一时难以量化的要素,则不必勉强量化,可以只做出定性分析。如果一味追求量化,势必使督导有失科学,并可能挫伤学校领导和教师的积极性。

4.定期督导与经常督导相结合

定期督导是以中小学的教育周期为时限进行的督导,如,学期督导、学年督导等,其特点是系统全面,结果可靠;经常督导则是在学校工作进行中,随时组织专项的督导,如,课堂教学督导、体育卫生督导等,其特点是简单明了,易于推行。为使学校教育督导工作正常、持久地开展,并取得相应的成效,在教育督导的过程中,应将两者有机结合。平时可不定期地进行一些经常性的、小型的单项督导,在此基础上,定期进行全面综合督导。定期督导工作结束后,要在一定范围内公布督导结果,帮助学校总结经验,汲取教训,研究改进措施。

[参考文献]

[1]黄崴.现代教育督导引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第9篇

学院继续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的总体要求是:坚持紧扣主题、把握导向,抓住重点、带动全面,做到统筹协调、科学安排、确保成效。要把继续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与深入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和总书记在*考察工作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结合起来,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结合起来,与加强学院党建工作结合起来,增强解放思想的针对性,着力探索加快学院发展的新思路、新途径、新举措。紧密结合我院实际,围绕学院发展规模问题、办学特色问题、产学结合问题、利用外资问题、科学管理问题、积累和消费问题等6个问题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凝聚力量。

学院继续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的主要任务:

(一)围绕学院发展问题,继续解放思想,大力推进学院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近年来,学院的建设发展取得新的成绩,20*年学院通过了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并获优秀等级,20*年学院获*文明单位、*教育厅安全文明学校和卫生学校,成为*级示范性高职学院建设单位,但学院的基础建设和校园规模与我们创建一流高职院校的目标存在较大的差距。*就这么一所专门为商务事业培养人才的高职院校,每年要求就读我院的学生大大超过录取计划,并且还在不断的增加,由于学院的规模问题,有多少老百姓的子女失去了读好书的机会。学院如何发展,这是一个深层次的发展战略问题,有的同志思想转不过弯来。我们要通过继续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正确分析把握职业教育发展和我院发展的实际情况;认清形势,抓住主要矛盾,寻找发展差距,增强加快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进一步转变发展理念、调整发展思路、创新发展举措,着重讨论学院如何又好又快发展的问题;把握又好又快发展与又快又好发展的内在关系,明确没有规模发展,学校就谈不上真正的发展,没有内涵的发展,便没有学校科学的发展,寻求内涵发展与规模发展的最佳接洽点,做到又好又快发展;始终坚持以学院发展为第一要务,把学院的发展作为最大的政治、最硬的道理、最紧迫的任务,争取在较长的时期内保持又快又好发展,完成学院“十一五”规划的宏伟目标。

(二)围绕学院办学特色问题,继续加大培育力度,形成外向型人才培养特色。建校以来,我院的外向型人才培养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目前*和全国外向型人才匮乏,加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经济区域规划的实施和泛*经济区域合作的加快,*将再次成为外商投资的热土,成为我国与东盟和世界各国交往的主要市场,外向型人才的需求量更是与日俱增。几年来我们在外向型人才培养方面目光短浅,思路比较狭隘,还没有真正闯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外向型人才培养的路子;在办学指导思想和人才培养模式方面没有冲破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没有放眼世界眼光。继续解放思想大讨论,我们要以更加开阔的视野,调整发展战略思维,不断增强开放合作意识,进一步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树立世界眼光,利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经济区规划开发建设的机遇,多方位、多区域与东南亚各国合作,闯出一条外向型人才培养的新路子;利用已经建立的良好学校合作、校企合作关系,拓宽交流渠道,扩大交流范围,提高交流层次;组织教师围绕外向型人才培养,编写具有我校外向型人才培养特色的教材;建设一支由外教、企业高级技术革新人员和学校教师组成的品德好、素质高、技能精的适应外向型人才培养的教师队伍。树立外向型人才培养特色,在观念上、行动上、体制上解决影响和束缚对外交流合作的突出问题,不断提高外向型人才的培养水平。

(三)围绕产学结合问题,创新改革思路,提升职业教育的广度和深度。高等职业院校的产学结合具有四个层面的涵义,一是学校与公司企业的合作,应围绕市场办专业,针对企业岗位设置课程,实现专业设置、课程结构与企业需求的“零距离”。二是课堂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即依据理论搞实训,根据岗位练技能,力求岗位适应期的“零时间”。三是学业教育与就业创业教育相结合,就业创业技能的培训是产学结合的一个重要内容,产品的“出口畅”才能使招生的“进口旺”,力求就业的“零等待”。四是学科专业品牌建设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结合,建设品牌专业生产实训基地和指导中心,力求学校产品与社会产品的“零对接”。近年来,学院积极推进校企合作的产学结合模式,目前,已拥有7个校内实验(实训)室和89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有了2个属于自己的公司,一个是*经贸对外服务公司,另一个是*商业汽车运输公司,学校利用自己的办学优势,每年都为公司企业培训业务骨干和技术人员,毕业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很受用人单位的青睐,极大地促进了学院专业建设、教学改革和毕业生就业等工作。随着学院的大发展,我们还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拓宽思路,着力在校中有企、企中有校上做文,最全面把我们现有的两个企业搞活,使它真正为教学服务;利用金陵校区建设,积极引进公司企业到学校投资建设,合作办学,实现校中有企;围绕学院的学科专业品牌建设实训基地,如建设股票交易中心,旅游纪念品实训基地,开设对外营业的旅馆饭店,开办物流中心等等,力争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建设品牌专业生产实训基地和指导中心,实现学校产品与社会产品的“零对接”;进一步创新高职教育机制,使校企合作、产学结合教育在组织结构、合作形式、合作内容、运行机制、合作模式等方面发生全新变化,在广度和深度上有所突破,更好的为商务行业、企业培养人才。

(四)围绕利用外资问题,增强合作意识,促进学院全面可持续大发展。党的十七大提出: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党和国家十分重视高等职业教育,但是,长期以来,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投资很少,我院建校至今,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基本上没投入一分钱,全靠学院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建设起来的,近年来,通过利用外资(社会资金和境外资金)促进了学院的发展,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通过BOT方式,引进社会资金3000多万元,建成综合实训大楼和办公大楼,大大地改善了办学条件。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利用外资问题上形成了共识。目前,制约学院继续发展的“瓶颈”问题是资金问题。在继续解放思想大讨论中,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坚持改革开放,坚定利用外资促进学院大发展的信心和决心,解决前进中的问题。紧紧抓住阻碍学院发展规模的资金、土地等主要矛盾,明确利用外资进行金陵校区开发建设的大方向,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更好、更合理的利用外来资金加快学院建设。要树立为外商服务,为投资者服务的意识,不断改善学院的投资环境,吸引外资到校合资办学或合作办学,确保学院在解放思想大讨论过程中得到大发展。

(五)围绕科学管理问题,增强危机忧患意识,推动学院教育教学发展再上新台阶。深刻理解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加强和深化学院的科学管理,理顺学院与各系部、部门等方面的关系,必须克服因循守旧的思想观念,锐意改革创新,不断提高学院的管理水平。今年学院将进一步推进院系二级管理,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的改革,解决影响学院发展的体制与机制问题,建立健全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努力做到以制度管人、管事。通过继续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抓住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和学院恢复建校30周年的契机,加快重要制度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步伐,着力在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学院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六)围绕积累和消费问题,增强奉献服务意识,提高学院教职工的主人翁责任感。积累和消费的关系是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的关系问题,是学院的发展与教职工生活的关系问题,重视积累是为了学院的可持续再发展,确保教职工的长远利益;重视消费是为了改善教职工生活,确保教职工的切身利益。建校30年来,学院在保证教职工利益的基础上,克服国家财政拨款少的困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断加强教育投入,使学院的国有资产积累由建校初的几百万达到现在的近两个亿,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在积累和消费的问题上有些教职工还存在个人利益高于学院利益、集体利益的思想。我们要通过继续解放思想大讨论,正确把握积累与消费的关系,找出积累、消费与充分发挥教职工积极性的最佳结合点;继续加大教育教学投入,确保学院的可持续发展;围绕学院的民生问题,切实解决教职工的福利待遇问题;今年重点抓好分配制度改革,完善奖励机制;抓好明秀校区开发,解决职工住房难问题;教职工也要增强奉献服务意识,提高主人翁责任感,把学院发展放在第一位,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二位,多为学院做贡献,实现创建一流职业学院的目标。

三、继续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的方法步骤

这次继续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用3个月左右时间,分三个阶段进行。具体方法步骤如下:

(一)学习动员阶段(2月21日至3月28日)。主要任务是抓好组织发动,加强学习和宣传,营造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的强大舆论声势和良好校园氛围,为整个活动奠定思想基础。各支部、各部门要按照学院党委的统一部署,结合实际,制定活动方案,广泛动员和宣传。要重点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和总书记在*考察工作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学习科学发展观。要建立健全学习制度,举办多种形式的报告会、学习会、讨论会,帮助党员干部学习理论,认清形势,理清思路,在学习的基础上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更新观念。

(二)讨论调研阶段(3月28日至4月28日)。主要任务是围绕通过改革创新实现科学发展、加快发展调查研究和讨论交流,为科学决策奠定基础。各支部、各部门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把握学院情况,了解本部门的实际情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广泛征求师生员工的意见建议,撰写调查报告,总结推广师生员工在实践中创造的好经验、好办法,在凝聚群众智慧中解放思想。要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围绕解决学院和本支部、本部门存在的主要问题深入开展集中大讨论,通过广泛讨论认真查找差距和不足,进行分析梳理,形成决策意见。

(三)完善措施阶段(4月28日至5月28日)。主要任务是集中研究改进工作的意见,形成解决问题、加快发展的方法、措施、政策和制度,推动工作。各支部、各部门要针对学习讨论阶段查找出的问题与差距,制定具体的对策意见,形成推动学院科学发展、快速发展的办法、措施、政策、制度,着力解决存在问题。学院党委对本次活动要进行督促检查,确保继续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的成果转化为解决问题、促进工作的实际行动。要认真总结继续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的成功做法和经验,培养和推出典型,形成总结性报告。学院召开总结大会,表彰本次活动中的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总结学院本次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

四、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各支部、各部门要进一步增强政治责任感,把继续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作为当前一项重要工作,精心组织,妥善安排,在更高层次、更深程度、更广范围上扎实推进继续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统一思想,明确任务,以思想大解放推进学校大发展。

(一)成立领导机构。学院成立继续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领导小组,负责活动的组织领导和协调。各支部、各部门由主要负责人任第一责任人亲自抓,并明确责任,精心策划,周密安排,分类指导,真正把活动抓紧抓好,抓出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