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体育教师专业技术

时间:2022-10-05 00:06:40

导语:在体育教师专业技术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体育教师专业技术

第1篇

关键词:眼视光技术;实践教学体系;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5-0126-02

眼视光技术是实践性、应用性非常强的专业,要求学生除掌握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外,更要具有扎实过硬的实践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培养过程中,必须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职业经验和职业技能的获得。济宁职业技术学院为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积极探索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体系,构建和实施了眼视光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实现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一体化。

以就业为导向,构建和实施实践教学目标体系

高职教育实践教学是一种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主要目标的教学方式,它在高职教育教学过程中相对于理论教学独立存在但又与之相辅相成,主要通过有计划地组织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操作、实习等教学环节巩固和深化与专业培养目标相关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基本技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实践教学目标体系的确立是以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按照图1的方式构建完成的。

眼视光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目标是指学生经过三年的培养,应考取 “眼镜验光员”和“眼镜定配工”职业资格证书(国家三级),具备两个工种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素质。

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构建和实施“全方位”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践教学内容课程体系 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是实践教学目标任务的具体化。为保证教学内容能够紧跟行业发展、紧贴一线实际。我院通过定期举办“山东省眼镜高峰论坛”,召开由实践专家、行业专家和社会各界学者参加的专业建设研讨会、毕业生座谈会以及校企合作、实地调研,对眼镜行业所涵盖的职业岗位进行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归纳出本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工作能力,然后根据每个工作任务和职业工作能力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与素质,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践教学内容课程体系,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能力培养体系如图2所示。

构建和实施强化学生能力培养的多层次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在教学总体设计中,构建和实施多层次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第一学期安排《眼镜营销实务》课程的见习,学生深入眼镜店等工作岗位,了解行业现状和商品知识,形成对行业专业的初步认识。第二学期和第三学期,结合行业实际讲授专业理论和进行职业道德教育,重点进行初级和中级职业技能实训,引导学生走进行业企业,勤工俭学,锻炼职业技能,培养学生初步的职业素质。第四学期继续开展社会实践,加强学生职业技能的进一步提高,引导学生到实际工作岗位积累实践经验。第五学期安排学生到校外实训实习基地等进行顶岗实习,训练专业技能,接触、处理各种病例,使学生了解、掌握职业岗位实际所需要的知识、各种技能,加强职业道德、敬业精神、与人相处的能力等方面的培养。第六学期主要安排学生进行职业技能的强化训练和临床社会实践,安排专家讲座,拓展专业知识与技能,尽快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完成相应级别职业技能鉴定考核和取证。

强化质量意识,构建和实施实践教学管理与评价体系

构建和实施实践教学管理与评价体系,是加强宏观管理,促进实践教学质量快速提高的主要手段,它在整个体系中起着信息反馈和调控作用。

为强化实践教学质量,一方面,加强校企合作,积极探索基地共建、订单培养、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各种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制定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方案、顶岗实习质量评价标准、实训指导教师管理办法、实训基地管理办法;构建和实施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另一方面,我院将全面质量管理(简称TQC)和ISO9000的管理思想进行有机结合,应用于高职实践教学质量的控制过程中,构建和实施了实践教学的质量控制体系,如图3所示。

实践教学考核的重点应放在职业技能和职业资格证书获取上,既要考出实际能力,又要避免敷衍了事走过场。

加强校企合作,构建和实施实践教学保障体系

加强校企合作,构建和实施专兼职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师资队伍建设是保证高职高专院校教学质量和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技能性人才的重要因素。应加大骨干师资的培养力度,以创新的理念培养专业建设带头人;加强校企合作,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制定并形成能长期良性循环的多元化培训机制和运作模式,在组织建制、人事制度、队伍建设、资源共享等方面做到更优化,形成一支高素质专兼职结合的“双师型”优秀教学团队。

加强校企合作,构建和实施强化学生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条件 高素质、高质量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标志是具有较高的技术应用和实践应用能力。在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我们坚持效益原则、导向性原则、可持续性原则及动态发展性原则,在原有力学、电学、光学、综合验光、配镜和隐形眼镜实验实训室的基础上,改建了眼镜光学实训室;扩大充实了综合验光、配镜和隐形眼镜实训室;新建视功能检查实训室、眼镜检测实训室、验光配镜中心、视光网络中心。同时,按照校内校外实训互补、互利共赢的原则,本专业还与日本豪雅(上海)光学有限公司、济宁医联眼镜有限公司等企业签订协议,建立起15多家规模多样、功能完善、分布合理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保证每位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有半年以上的顶岗实习,提高了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为学生就业和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翟轰.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概述[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出版社,2002.

[2]俞仲文.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实践教学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3]王刚.全过程控制和高职教育教学质量[J].中国高教研究,2004,(4).

[4]王前新,卢红学.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构建机制与保障体系[J].职业技术教育,2003,(1).

第2篇

1.构建了“融合交叉、多元整合”的实践和理论教学体系

课题组构建的“融合交叉、多元整合”实践教学体系中专业核心教学和训练涵盖了一般专业课程模块、专业技术课程模块、专业技能训练模块和综合实践课程模块,满足从新学徒—普通技工—熟练技工—高技能人才的职业生涯成长规律。一般专业模块将机电技术领域中必备的技术理论和基础技能有机整合实现综合化;专业技术课程将机电技术领域中某种技术知识和技术应用方法有机整合;专业技能训练课程将典型的工作过程系统化和项目化,突出熟练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综合实践课程突出综合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形成了“以校为主、校企合作”实践教学课程开发的方法

借鉴国内外课程开发的模式,通过实践研究明确了学校教师和企业人员在课程开发各阶段的作用,形成了“以校为主、校企合作”课程开发的具体方法:

(1)市场调研,定位人才的需求。课题组首先进行集体研讨,确定调研对象、调研内容(如设备情况、技术力量、企业发展、人才构成等)并制定调研表;其次深入企业分别对企业的人事负责人、企业老总、技术骨干、毕业生等开展各种调研活动,形成专业调研报告。

(2)任务分析,明确职业能力。工作任务分析是针对专业技术应用工作领域岗位群中若干个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实施的分析,参照职业资格鉴定部门等有关部门颁发的职业上岗资格和技术等级标准,剖析从事这些岗位(群)所具备的各项职业能力的过程。

(3)课程分析,确定培养方案。课程分析是将工作领域中的典型工作任务转换成学习领域中课程设置的关键技术,教师学习课程专家先进的课程理念结合职业能力分析表。

(4)教学分析,制定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根据工作任务分析和人才培养方案分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实施、评价、教材编写及实验实训设备要求做出了一些指导和建议,教师可通过下企业实践、与企业专业合作、企业产品开发等手段,形成典型的工作任务及其相应的学习领域课程。

3.创新了“校内校外、整合互动”机电类专业实践基地的建设

(1)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整合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功能。校内实训基地主要通过证书嵌入式理实一体化教学或项目教学实现职业资格考证、课程设计、技能竞赛、优才培养活动、创新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机电专业基础技能、专项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则以工学结合的方式,完成认识实习、社会实践、定岗实习、毕业设计等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2)以机电大类专业为整体,布局校内实践教学基地。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自动化技术的广泛应用,学生涉及的跨专业领域的知识和技能越来越多,这就要求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将专业公共性、课程匹配性、专业特色性、技术应用性等有机结合、系统布局,达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效果。

(3)学校在新校区规划建设中,借鉴新加坡“教学工厂”的理念,并按照机电类专业产业群或技术应用大类实施布局,最大限度地实现相近、相似、相关专业资源的共享。

(4)以校企合作共建为突破,实现基地的开放互动。课题组在总结学校多年校企合作办学经验的基础上,初步达成了“整合——互动”式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共识。

(5)以条块结合为管理理念,完善实践教学制度建设。“条块结合”是指教务处和专业系部共同管理校内实践教学基地;“以块为主”是指教务处的管理职责是共享协调、监督指导、质量控制等,系部则要对实践教学基地的仪器、设备、场地、使用、资产、学员、教师以及维护维修等实施全面管理。

4.归纳了“行动导向、学生主体”机电类实践课程实施的策略

(1)行动导向实践教学常用典型方法的归纳。行动导向教学强调“思维”和“行动”的统一,它分为实验导向性教学、问题导向性教学和项目导向性教学三个层面。课题组在实践的基础上归纳出了机电类专业实践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有:四阶段教学法;头脑风暴法;思维导图法;引导文教学法;项目教学法。

第3篇

关键词: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数字媒体 教学体系

一、引言

高等教育中的数字媒体专业是一个新兴的交叉学科,它是顺应社会的发展、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升级而兴起的一个新兴学科,是信息学科向文化艺术领域拓展的新方向,是当今最前沿的、将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一个宽口径应用型专业。数字媒体艺术是文化、艺术与技术的融合,在艺术创意与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数字媒体从业人员要具有创新意识。在数字技术不断发展更迭的时代,数字媒体艺术的创作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它还需要创作人员具有完善的知识结构和全新的认知与判断能力。也就是说数字媒体艺术人才不但需要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较高的数字技术能力,还需要有丰富的想象力、开阔的艺术创作思维。只有具备应用实践技术基础,创新性才能得以发挥,如虎添翼。

二、数字媒体专业教学现状分析

为了培养社会急需的高素质数字媒体技术人才,国内外不少高校重视数字媒体专业的人才培养。在人文艺术素质提高的同时,加强学生面向网络、新型的数字媒体技术研究与开发能力,得了可喜的成果,大大推动了数字媒体产业的蓬勃发展。究其成功的因素,大致有以下几点:

1、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数字媒体专业应用性强,实践教学内容针对性和实用性强。可根据课程特点,采用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法等,将项目或完整案例分解为多个局部案例,对应不同的知识点和技能点,通过案例精讲理论和方法,通过课内实践基本掌握局部技能点。

2、加强技术与艺术的结合。数字媒体专业应培养学生较强的多媒体技术应用和开发能力,同时具有艺术鉴赏基础,从而使学生既具有计算机数字媒体专业设计和制作能力,又具有艺术创意能力。

3、个性化培养方式灵活。各个高校也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选择范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选择,学校按照自身学科的发展和学生的选择进行特色教育。

但就各高校数字媒体专业的发展现状看来,传统的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虽然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是实践教学缺少层次化。而数字媒体专业不同于传统的专业,是一个复合交叉专业,因此,人才培养更应该循序渐进,按照由低到高、由基础素养到专业技能再到创新能力这样一个完整的体系,培养厚基础、强实践的应用创新型数字媒体专业人才。

三、基于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平台的数字媒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1.数字媒体专业主干课程的综合案例设计。对每门主干课程,要将课程中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技术相结合,设计一个囊括该课程主要理论、算法、原理和软件操作技术或编程技术的综合案例,将这些案例作为主线构成数字媒体基础实验项目和应用实验项目。学生在实现该项目的过程中,可培养分析和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

2.围绕综合案例开展新型实践教学。在实践教学中,可将案例分解成与各个主要知识点对应的小模块,教师讲解每个模块的实现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并将每一模块都设计成可专项训练的实验项目,学生自主完成各模块并最终整合成整个案例。

3.将案例教学与培养学生专业技术能力的各类科技竞赛相结合。可将案例与齐鲁软件大赛、ACM大赛相结合,案例中涉及这些大赛所需的知识、获奖大赛中的题目作为案例的一个组成部分,从而激发学生对专业基础实践项目的兴趣,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

四、总结与展望

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改变,教学实践体系也将不断改进。我们将继续加强与企业的合作,跟踪数字媒体专业的发展趋势与企业需求的新变化,不断完善我们的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促进文化产业、数字媒体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廖琪男 廖玉 龚秋华 佟小娟 王继军 面向应用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计算机教育,2009,(18)。

[2]尹文龙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教学实践体系探讨[J].计算机教育,2008,(15),23―27。

第4篇

关键词:电子技术 一体化教学 效果

一、一体化教学体系的探索

当前,一体化教学已成为技工学校教学改革的重点,也是提高技工学校教学水平的重要手段。对于电子技术与应用专业一体化教学改革,我们首先根据职业资格鉴定要求,从相关企业的岗位分析入手,召开企业专家访谈会,总结出这些岗位所需的知识点,技能点的要求,再根据职业情景模拟和职业能力分析的同一性原则,形成职业性专业体系,接着将学生应掌握的内容分成若干个模块,每个模块依据不同的知识和技能又分成若干个子项目,每个项目都有具体知识和技能要求。

该专业需要学习电气识图、电工基础、电工电子仪器仪表使用、电子产品装配与检测技术、无线电知识、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安全用电、无线电调试等课程,经过改革的教学过程以模块教学为主线,突出职业特色,强化技能训练,将理论教学内容融入到各实践教学环节之中,以基本训练为基础,适当增加一些综合性、创新性及实践性较强的实验,拉近校企距离,真正为社会培养出高技能人才。

依据模块化课程标准及技能鉴定标准,按科学性、针对性、实用性、有效性、适时性原则编写出教材。学校电气系已初步编制出校本教材,同时加强一体化教师的培养,建设项目课程一体化教学基地。

二、一体化教学的实践

电子技术与应用专业的一体化课程的教学全部放在实验室进行,由传统的教学转变为“知识+操作技能”的全新的一体化教学模式。为此,将电子技术与应用专业课程整合为2个模块10个子模块进行一体化模块式教学,每个模块都给出要掌握的知识点和要达到的操作技能。在使学生掌握常用专业知识基础的前提下,熟悉电子元器件特性、电子技术、手工焊接技术等专业基本技能,能分析判断各模块电路发生故障的原因和部位。提高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和组装各种电路的水平,重点要求学生掌握各模块的知识点及对各模块电路的功能测试、分析与应用。

理论知识点安排应合理。对于每个模块中理论知识点的讲授,要进行合理的安排。有的模块要放在学生动手操作前讲述,如电子元器件的检测,老师必须要边讲解边示范,然后让学生动手操作练习,引导学生入门。有的则可放在实验后用讨论、提问、总结的等形式获得。

由浅入深,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对于每个模块的教学,要由浅入深,开始的几个模块都要将电路原理图中的元件与实物进行对照说明,引导学生使用导线和挂箱搭接线路,在万能板上设计电路装配图。对于模块与模块之间的知识技能连接点,也一定要向学生阐述清楚。

三、一体化教学评价方法的创新

在一体化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是多样化的,立体的,如讲解法、演示法、头脑风暴法、项目教学法和讨论法等等。与之相应的评价方法也需改革,制定与职业教育特点、社会需求相适应的评价体系。突出技能、能力考核,加强过程考核,构建能力考核、技能考核、知识考核、过程考核、职业素养考核于一体的评价体系。根据企业、行业用人标准,结合职业资格技能鉴定,制定以能力为本位、以产品为对象的考核标准。组建由学校、社会、企业、行业等多方参加的评价机构,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分析。

四、一体化教学的效果

电子技术与应用专业一体化实施后,我们对试点班进行了测评。学生对电子产品的制作,电子技术的理论知识,仪器仪表的使用,安全知识,相关法律法规等知识点和技能点均比传统教学的学生掌握得更到位,特别是对于一些不爱学习的学生有很大的改变,喜欢参与到小组中来主动完成任务,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通过与学生交流分析,一体化教学把枯燥的、难理解的电路原理变的更容易理解。一体化教学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以实验室、实训室为中心,使教学时间和教学设备的利用率大大提高,使教学内容更具有针对性,真正实现教、学、做的有机结合。

五、结语

电子技术与应用专业一体化教学改革是一项探索性和实践性的工作,职业院校采用一体化教学有助于改善目前传统的教学方法,对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专业课的教学质量大有帮助,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拓宽学生的就业面,全面促进学校的建设和发展,有利于为社会培养出真正的高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创新 能力 实践教学 人才培养 艺术设计

实践教学是巩固专业理论知识,加深对理论知识认知,促进理论知识与实际运用互相转化的有效手段,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重要环节;是专业教育理论联系实际,锻炼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联系人才能力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纽带。随着当前社会经济与科技的飞速发展,对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不断提出新的要求,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在整个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愈加凸显出来,如何构建一个既符合专业教学规律又符合社会对人才培养能力需要的实践教学体系,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

一、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鉴于艺术设计专业纳入高等教育体系的时间不长,我国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和人才培养体系仍在摸索和改进的过程之中。由于认识和积累的不足,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中还存在诸多问题,集中表现为以下现象,一是由于初期的艺术设计专业多从美术专业延伸过来或隶属于美术专业院校,将传统美术教育方法直接转移或嫁接到艺术设计教育体系成为最简单快捷的做法,形成美术化的艺术设计教育实践体系,但由于美术教育和设计教育总体框架的兼容不够,思维模式和工作方式差异过大,导致人才培养过程中问题较为突出,需予以反思。二是由于艺术设计专业需要工科的基本知识,尤其是在实践教学方面强调科学化、体系化的实践训练,导致出现简单套用工科专业实践教学模式,过于强调规范、标准和程序等概念,忽视了美的标准多元化特征和学生创新设计思维能力的培养,这类现象多出现于一些综合类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和院系。以上现象导致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存在以下主要问题,亟待解决。

(一)实践教学体系设计的针对性不强。现有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多采取调整或迁移的手法,沿用美术教育的实践框架,或套用工科的实践模式,无法适应艺术设计专业对人才能力培养的需求。

(二)实践教学体系内容陈旧。艺术设计专业最显著的特征是对社会审美发展变化的及时把握,并将其转化为可见的艺术形式、风格和界面,但现有的实践教学体系对外界变化不敏感,对社会、科技和专业技术发展的追踪性差,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风格等无法及时融入到实践教学中去,对现代专业的仪器设备、材料和技术涉及较少,实践教学活动中教师专注于经验的灌输,而非新理论、新技术的总结、创新和发展,导致学生进入社会后难以适应或适应期延长,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

(三)实践教学模式过于严谨刻板。创新能力培养是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创新能力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思维创新能力,二是实践创新能力,三是反思与评价能力。现有的实践教学模式过于强调对既有程序、规律的遵循,实践教学活动中程式化严重,缺乏革新创造精神,忽视了该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要求,造成学生创新设计能力不足。

二、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创新能力的构成

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创新能力是指通过特定方法与手段培养、锻炼学生在设计实践过程中创造性提出方案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思维创新能力。思维创新能力是艺术设计专业创新人才的核心能力,始终活跃于整个创新活动过程之中,通过思维创新能力培养,使学生具备设计创新意识和创新原动力。思维创新能力是指作为创新主体的设计人员所掌握的知识、经验及其感受,受特定条件触发使其思维方式发生改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构想、理论以及观点等方面的能力。

(二)实践创新能力。实践创新能力是艺术设计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学生在设计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并对问题创造性地提出解决方案。实践创新能力是指作为创新主体的设计人员将其创造性的设计思维付诸实现,并通过设计实践活动不断修正思维方向,实现最终的设计创新目的。实践是检验设计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通过设计实践与设计理论的互动和调试,形成从理性认知到实践把握的二次飞跃。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是对这一过程最为恰当的注解。

(三)反思与评价能力。反思能力是指对设计思维和实践正确性的一种判断和调控能力,属于基本认知能力范畴;评价能力是指对自身及他人的设计思维和实践是否符合客观要求的认识和判断能力,属于自我意识范畴。反思与评价活动是设计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反思与评价能力是设计活动中对设计对象认知和把握的基本手段,是创新能力结构中重要的人格性因素,缺少这种能力将会破坏创新能力结构的完整性,阻碍创新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三、基于能力培养的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优化构建与实施

实践教学体系必然包含三个基本内容,即实践教学纲要、实践教师和实践教学的硬件平台。实践教学纲要是实践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实践教学的任务、形式和内容,必须具备体系性、前瞻性和操作的灵活性;实践教师是实践纲要的贯彻者和实施者,实践教学效果的好坏最终通过实践教师的教学活动和成果体现出来;实践教学的硬件平台建设是实践教学的基本保障条件,是学生在校期间模拟实际设计环境的最佳场所。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是一个动态过程,需紧密跟踪社会主流技术和设备发展的步伐,现代设计作品需借助现代的技术手段和设备才能得以实现,所以,实践教学平台的技术含量决定了实践教学的质量和层次。

第6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实习课;设施园艺学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定位是培养面向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型人才[1],与普通教育和大学教育相比较,高等职业教育侧重于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2],因此实习课的教学质量好坏往往是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完成的关键步骤。笔者结合自己多年从事职业教育的体会和多次考察国内外先进职业教育机构的思考,以《设施园艺学》课程为例,浅谈如何提高高职教育园艺技术专业实习课的教学质量。

1、提高教师自身的实践技能

教师是教育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在教育活动的整个过程中,教师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实践技能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实习教学质量,因此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对提高教学质量至关重要。实践技能包括生产设备、实习仪器的使用、实践操作的熟练程度、规范性以及准确性等等。实践技能的提高,一方面要求教师反复练习;另一方面要求教师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方法,包括外出学习和交流。

2、精选实习内容

以《设施园艺学》课程为例,实习课的内容主要有三大板块:一是园艺设施的类型、结构性能与应用;二是园艺设施环境条件及调控;三是代表性蔬菜、果树的设施栽培技术。结合第一大板块,应开设园艺设施类型的识别与调查实验项目,使学生了解我区(起码做到拉萨市周围)主要园艺设施的类型、结构特点及应用情况;结合第二大板块,开设电热温床的设计与安装,大棚(温室)温湿度、光照的日变化观测等实习项目,使学生掌握设施内最常用的提高地温的设备电线的设计方法与安装过程,还可进行实地观测棚室内一天的温度、湿度、光照等变化,总结环境条件的变化规律,以及在生产上采取的相应的措施;结合第三大板块,应开设蔬菜播种、移苗实验和温室果树越冬防寒实验,使学生能够基本掌握蔬菜的常规育苗方法及当地果树的一些栽培管理措施。

3、认真细致地做好实习准备工作

要使学生获得正确、规范化的实习操作技术和方法,教师的示范作用非常重要。教师的每一步操作都必须一丝不苟,严格按照规范化的要求进行。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每个实习项目的教学前,都应按照实习内容的要求进行周密准备,反复演练,使自己的操作规范、熟练。把实习中使用的设备、材料记录清楚,以免在准备时遗忘东西,或者对预期结果不清楚,不会解释等等。而且还要在反复的练习中找出将来学生操作时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注意事项,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在实习中及时提醒学生,这是学生动手实习时能否成功的关键。比如在电热温床的设计与安装实习中,教师要事先按照实习指导准备仪器材料,在温室内选好铺设地点,还要提前检查电热线是否合格,有无破损,调试和安装控温仪,并熟悉接线方法等。在大棚(温室)温湿度日变化观测实验中,要预先调试电子存储式温湿度记录仪,清空里面存储的数据,并在电脑上安装驱动程序,以备将来学生实习进行完后能在电脑上输出并分析数据。

4、激发学生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4.1让学生参与实习准备、设计的全过程

为了使学生对实习全过程有一个整体、全面地认识,教师在讲解完实习目的要求、方法和注意事项后,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分发仪器和材料,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案进行实习,其中包括自己选择并准备实习材料,自己选择实施地点,设计操作方式等等。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对实习的热情度,增加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每个学生都非常关心自己小组的实验结果,同时也关心其他小组的结果,并且互相对比,从而避免了抄袭实习报告的现象发生。这种做法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学生牢牢记住了实习方法与要领,一旦以后在工作中涉及这方面的内容,很容易回想起来,极大地提高了实习课的效果。

4.2增加学生亲自动手的机会

在实践中,好多实习可能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导致大多数情况是教师带学生参观,完了写实验总结的模式,这在职业教育中一定要尽可能的避免,想方设法让学生多参与,多动手。比如在大棚(温室)温湿度、光照的日变化观测实验中,教师带领学生掌握实习设计方法后,让每个学生都自己动手进行观测,仪器不够的话,可以自己安排时间测定,不必都在上实习课的时间进行,这样学生可以在没有课的情况下,自己选择一天时间,独立使用仪器在大棚或温室内观测温湿度、光照的变化特点。从而每个学生都有一套自己的实验数据,可以依据自己测得的数据进行分析说明。这样不但增加了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还增强了责任感,培养了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使实习效果显著提高。

5、实习后总结和成绩评定

5.1始终坚持实习完总结

受教学安排、上课季节和实习内容等因素的限制,有的实习不能按时完成,或者在规定的时间内刚好完成,实结往往被删略,替代的是学生的一纸实验报告。这种现象在职业教育中是一定要避免的。教师必须在每次实习完或下次上课时腾出时间对实习进行全面、系统地总结,着重对上次实习内容简明扼要地预习,并针对学生在实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详细地分析与解答。当然教师还要要求学生按时完成实习报告,然后批改报告,就学生的实习结果再进行分析,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和结果分析说明时出现的问题。

5.2细分考核标准,严格考核评定成绩

在实习成绩的评定上,要做到细分、严格、公平、公正。在实习前要给学生讲清楚实习课对高职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实习期间的纪律、要求等,尤其是要明确考核标准,考核细节,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在整个实习期间要按照要求严格执行,决不能姑息迁就一些不认真的少数同学。要做到每次实习达不到要求绝不勉强通过,这样做在一定程度上会引起学生的重视。另外,为了客观地给出实习成绩,最好将实习成绩分成出勤成绩、在实验室和田间的操作成绩及报告成绩(含思考题)三部分,并在每次上课前就对学生讲清楚。具体做法是:每次上课都点名或签到;对实习过程中学生的操作技能和出现的问题,教师要认真当场记录,作为考核成绩的依据;对敷衍的要严肃批评;对实验报告中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说明以及思考题的解答等给予认真批改。这样的考核评定,既可加强学生对实验课的重视,又对提高教学质量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总之,要提高高职教育园艺技术专业实习课的教学质量,任课教师必须具备过硬的实践技能,在精选实习内容的基础上认真做好准备工作,特别是在讲课过程中要时刻注意调动学生对实习课的积极性,使学生乐意去做实验,这样才能培养出真正具有独立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好学生,也使他们为将来在日益激烈的人才竞争中有更多的知识储备。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实践教学体系;规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TP3-4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一门以技术为主,以培养社会所需的计算机应用型人才为教学目标的专业,极为重视实践教学。其中,实验教学体系指的是以培养专业性的人才为目标,以理论教学为指导,通过设置专业课程以及配置各个实践教学环节而建立起的一套内容体系。实验教学课程主要包括教学实习、科技训练、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学生科学研究及社会实践等多项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原则

各高校为了培养出具备高素质、高技能的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就要构建一套以激发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其实践能力的富有特色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为了实现实践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充分发挥出实践教学的优势,在构建其教学体系的过程中,需要满足目标性、实践性、层次性、规范性等原则[1]。

(1)目标性指的是在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到专业知识及职业技能要求,从而提出具体的实践教学目标;(2)实践性是指构建的实践教学体系必须具备一定的实践性和科学性,满足各项操作需求;(3)层次性指的是为了使得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循序渐进的发展,因而分层次、分阶段地将实践教学进行逐步的深化;(4)规范性则是指是实践教学体系必须与学校的人才培养计划相适应,规范其教学内容和形式。下图1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图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2.1 实践课程的设置缺乏合理性。由于我国部分高等院校的课程时间短,学科结束匆忙,因而在设置相关课程时,常常会缺乏必要的科学性与规范性。目前,学校现存的一些培养方案已远不能满足新形势次下,高等教育理念的要求与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

2.2 实践教学内容与形式落后。我国大多院校存在实验教学内容与形式落后的现象。在教学内容上,严重脱离了社会的实际需求,依然停留在传统的陈旧内容层面,缺少必要的与时俱进;在教学形式上,未能科学合理地安排各项实践课程,教学模式落后,存在一定的随意性。这些做法均严重影响了学校实践教学的质量。

2.3 学校的实验设备不足。一些高等院校由于不够重视实践教学,再加上缺乏必要的教学经费,因此经常出现实验室不够不足以及设备无法满足企业实际发展需求的现象。由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有着极高的硬件要求,倘若学校实验条件落后,那么便会对实践教学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

2.4 师资力量缺乏。随着高校不断扩展,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已无法满足日益增多的学生的教学需求。此外,由于学校的待遇较低,很难留住高素质的计算机专业教师,再加上分配制度缺乏一定的公平性和合理性,导致学校严重缺乏实践教师与相关的技术人才[2]。

3 加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规范措施

3.1 改进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方案。随着我国现代化社会主义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对计算机行业的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不但需要掌握理论知识和技术维护、编程等专业技能,更需要具备强有力的创新能力。因此,各高校首先应当明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与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区别,防止出现职业化的教育倾向;此外,根据社会市场的实际需求,制定出结合理论与实践的计算机人才培养方案,科学合理地选择实践教学的内容和课程,以培养知识、素质与能力全面发展的计算机人才为培养目标。完善课程体系框架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体系最为重要的方面。下图2为计算机课程体系框架:

图2 课程体系框架

3.2 加大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力度。实践教学的开展在验证各项教学理论的同时,有效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创新能力的提高。其中,课内实践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为实践教学体系的两个主要内容。为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高等院校不但需要为学生建立充足的校内实践平台和基地,同时还要建立一定数量的校外实习基地,从而为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提供足够的锻炼机会,从而为其在将来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打下扎实的基础。课程体系创新能够实现实践教学体系的完善。图3为“岗位+拓展”模块课程体系的基本结构:

图3 “岗位+拓展”模块课程体系的基本结构

3.3 更新学校的实验仪器设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不但需要设定相应的实验课程,而且还需用到相关的仪器设备。目前,随着社会建设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显著进步,企业实际运用的设备与学校实践教学的仪器设备具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各高校在购置仪器设备时,需以社会实际需求出发,充分借鉴国外先进的技术,挑选符合工业实际要求的设备。学校为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型计算机人才,就要建立并完善体现出现代技术理论的校内实训中心和相关实验室[3]。

3.4 加强学校师资力量的建设。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学校可以安排教师到优秀的企业单位中进行实地学习,在亲身实践过程中,教师便能够充分了解企业对人才的各项要求,从而制定出相应的实践方案,培养出社会所需的人才类型。此外,学校还可邀请资深专家和企业优秀人才来学校进行学术交流,从而建立一支高素质、高能力的教师队伍,使学校适应新形势下的社会需求。

4 结束语

综上可知,作为对实践要求较高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尤为关键。规范的实践教学,能有效促进学生实践能力、问题的解决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提升,为学校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浩,胡学钢,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建设[J].计算机教育,2012(22):73-74.

[2]肖利,李海波,刘茂军.全面实施物理实验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素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26):123-125.

[3]张辉宜,吴光龙.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2):114-115.

第8篇

【关键字】虚拟项目教学,数字媒体设计与制作专业,UI界面设计

近年来,被誉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数字媒体产业迅猛发展,数字技术的进步对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各行各业也伴随着出现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大。据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公告:数字媒体设计与制作专业已被列为国家12个重点振兴产业对应的高职高专专业之一。基于这一现实环境,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进一步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纷纷开设数字媒体设计与制作专业,以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的应用行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一、教学内容

《UI界面设计》课程是数字媒体设计与制作专业中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程,也是一门操作性强的实践课程。本课程主要研究用户界面设计流程及制作方法。它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课程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

1、目标分析。通过UI界面设计原则与方法讲解,使学生具备以下能力:(1)了解人机交互的概念。(2)会比较不同时期用户界面特点。(3)理解用户界面设计的原则。(4)学会综合运用数字色彩与图文表现及图形输出等基础知识。(5)掌握以用户为中心的界面设计流程及制作方法。(6)能够对用户界面进行可用性测试和评估。

2、内容整合。为进一步实现目标,使学生达到相应的能力,我们对课程内容进行了理论知识与设计实践的整合,较以往专注于“先理论,后实践”而言,本课程实施“理论与实践同步实施”的思路,将UI界面设计有关于社会学、心理学、人文学科等领域的知识由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在实践中穿插讲解,并在实践中验证理论结果,最终达到学生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

二、教学方法

虚拟项目教学模式是建立在项目教学模式上的一种教学范式,主要体现为由教师虚拟项目,学生以虚拟项目为任务驱动,实现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也就是说,教师根据特定的课程内容、知识的难易程度、学生的认知水平,来进行项目的虚拟设定,除教师的知识点引导外,有关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的实施,都由学生来完成。学生通过对项目的进行,了解并把握过程中的开发、实施、评价等基本要求,锻炼自己独立参与项目制作的能力。

三、教学实践

1、确定任务。由教师搜集相关用户界面设计的行业应用信息,了解市场需求动态。在大二学生已具备独立完成图形创意设计、色彩设计的专业能力上,最终确定虚拟项目任务为以“某灯具品牌的网站界面设计与制作”为例探索用户界面设计与制作。

2、制定计划。由学生制定项目计划,确定工作步骤和程序,获得教师认可后方可实施计划。教师指导:首先,从用户体验角度出发,确定网站设计的五个步骤――目标设计、功能设计、结构设计、布局设计、视觉设计。其次,讲解网站界面设计的原则:以用户为中心原则、统一性原则、简易性原则。

3、项目实施。

①目标设计。教师带领学生分析目标设计内涵,并确定目标内容。网站目标:通过界面设计形成品牌模式、进行品牌营销。用户目标:面向国内需求的消费者,通过界面的视觉效应,使之对产品类型有深入了解。

②功能设计。教师与学生对网站界面设计功能进行探讨,可选用头脑风暴的方式拓展思维,最终确定功能设计方案:体现品牌创立与发展;展示企业荣誉证书;呈现室内分类灯具及应用工程案例;行业领域最新资讯平台;提供服务的技术资源;加盟合作交流区;邮箱号、地址及联系电话等。

③结构设计。建立在目标设计和功能设计的基础上,学生可开拓思维,梳理出结构。如,(1)导航包括首页、关于我们、实力见证、产品中心、工程案例、资讯中心、技术资源、加盟合作、联系我们。(2)产品图包括整体、面罩、散热器、灯体、驱动电源、接口、应用场景、色温示意等图。

④布局设计。学生搜集界面设计布局样式,通过分析、比较,结合界面布局的最新设计样式,在结构设计的基础上进行布局规划,做到区域的整体性、简洁性、易懂性。

⑤视觉设计。依据布局区域,学生进行每个区域的文字、图片、色彩设计。最终运用所学数字色彩的属性进行界面色彩定位。

4、检查评估。学生进行整体设计的检查,并模拟交互行为,通过模拟反馈,了解观看及操作网站的感受,自写评估感受,补充想要达到的设计效果。这些都拓展了书本上的知识范围,达到了相关课程知识的完整性融合。

5、应用测试。检验一个界面设计的标准即不是某个项目开发者的意见也不是项目成员投票的结果,而是最终用户的感受。所以界面设计要和用户研究紧密结合,通过市场调研,为最终用户设计满意的视觉效果。制作者赴灯具品牌市场进行走访,向多个品牌商老板展示已完成的界面设计,询问感受及改进内容,客观记录,并修改不足。通过实地现场调研,极大地激发了同学们的探索热情,倾听品牌商的建议,更对自己的设计有了进一步改进认识。

以《UI界面设计》课程为例进行的虚拟项目教学模式的实践,围绕“边学边用、边用边学”,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乐趣,这一模式也培养了学生独立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商业经济下催生的数字产业中设计与制作人才更加注重其个人对项目的感受能力、理解能力、制作能力,虚拟项目教学模式的应用能够为将来学生的毕业创作打下良好的基础,锻炼学生真正走向工作岗位,承担起设计师的专业能力。

第9篇

关键词:校企双主体;软件技术专业;实训教学模式;科大讯飞班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32-7294-04

实训是职业技能实际训练的简称,是指在学校控制状态下,按照人才培养规律与目标,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训练的教学过程。实训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与技能,实现学校和企业的无缝链接。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为贯彻落实教高[2006]16号文件和《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0-2015年)的精神,为适应地区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满足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率先迈出“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新步伐,与安徽省著名上市企业安徽科大讯飞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科大讯飞)紧密合作,以软件技术专业为试点,合作成立了“科大讯飞班”,实行“双主体”(学校、企业两个主体)办学。并根据软件技术专业的职业岗位需求,研发出了一套软件技术专业实训教学模式,为企业培养了一批符合职业岗位需求的优秀软件人才,走出了一条富有特色与成效的道路。

1 校企双主体办学模式

1.1校企双主体的提出

校企双主体是指学校与企业共同作为办学主体,突破了一般校企合作中学校为主、企业为辅的局限,是学校与企业深层次合作的结果。

校企双主体由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与科大讯飞于2011年成立“科大讯飞班”时首次共同提出。它以学校与企业的共同利益为基础,以资源共享或优势互补为前提,以文化共融为切入,以师资共建为核心,以课程共设、教学共管、基地共建为依托,有明确的合作目标、合作期限和合作规则。在合作过程中双方遵循共同规划、共同组织、共同建设、共同管理、共享成果、共担风险的原则。

1.2校企双主体办学的模式与优势

“科大讯飞班”实行校企双主体办学模式,采用“1.5 + 1.5”培养模式组织教学。学生入学后,前1.5年在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完成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部分职业能力课程的学习与实训;后1.5年进入科大讯飞完成其他职业能力课程的学习与实训、综合项目实训、生产性实训及顶岗实习。在整个三年的学习中,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专业教师与科大讯飞工程师都全程参与。

“科大讯飞班”一经成立,就具有独特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带给学生全方位的提升,特别是技能提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享受到科大优秀的教学资源,同时得到全国一流企业里一流工程师的言传身教,提升的不单是技术能力,更能学到一流企业的企业文化和学生最需要的职业素养,为其成为真正的职业人打下良好的基础。

2)学生可以在科大讯飞提供的实习实训项目里选择自己喜欢的岗位,只有给了学生最想要的才能最大化地激发其学习热情,同时不同岗位间的学生可以进行心得交流,使学生在企业学习期间内完成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化,真正实现学校和企业的无缝链接。

2 基于校企双主体的软件技术专业实训教学模式的构建

2.1 传统软件技术专业实训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软件技术专业多年来坚持教学改革,形成了一套适合本专业的实训教学模式,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随着软件行业的快速发展,这套实训教学模式所展现的问题日益突出,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专注培养学生软件开发能力,忽略软件行业其他岗位能力培养

软件技术专业有软件模块开发、软件产品测试、软件技术支持等多个职业岗位,而传统的实训教学模式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只注重软件模块开发岗位的岗位能力,而忽视了其他岗位能力的培养。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从事软件开发工作,而无法胜任其他职业岗位。

2)实训教学内容单一,不符合专业职业岗位需求

软件技术专业传统的实训教学内容主要有课程单元实训、课程综合实训和顶岗实习,每个学生在进行顶岗实习之前,都需要完成所有的课程单元实训和综合实训。本专业的职业岗位不止一个,并且每个学生都有个体差异,一般的学生不可能对所有的课程实训感兴趣。这种让所有学生完成同一实训内容的做法,缺乏针对性,不能很好地培养真正符合职业岗位需求的职业人。

2.2 构建符合软件技术专业职业岗位需求的实训教学模式

通过走访软件行业协会、深入软件企业调查、召开专家委员会议等多种形式,软件技术专业共确定了软件模块开发、软件产品测试、软件技术支持、软件产品销售、技术文员、物料采购等六个典型职业岗位。结合软件技术专业的职业岗位需求,以及“科大讯飞班”的“1.5 + 1.5”校企双主体培养模式,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与科大讯飞经过深入研究,共同构建了一套适合软件技术专业的实训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

该实训教学模式共包括六个层次,从上至下、从左至右依次为职业岗位认知实习、专业基础课程的单元实训与综合实训、职业能力课程的单元实训与综合实训、综合项目实训、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其中第二层和第三层的部分课程在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完成,第三层的剩余课程和其他各层在科大讯飞完成。这六个层次的实习实训内容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递进式的加深训练,每个层次的实训内容、组织形式、过程管理与评估方式均不相同。各层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层 职业岗位认知实习

职业岗位认知实习于新生入学后一周内在校企合作企业(科大讯飞)进行,主要以参观考察为主,包括听取行业、职业岗位等相关讲座。本实习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对软件技术专业有一个感性认识,让学生了解软件行业需求,了解软件企业的职业岗位及岗位能力要求,为学生学好本专业、选择职业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二层 专业基础课程的单元实训与综合实训

本层次是软件技术专业的学生必须经历的环节。其中课程单元实训是在课程某一单元的教学完成后进行的实训,主要培养学生在该单元中所应具有的基本技能;课程综合实训是在本门课程的教学全部完成后进行的实训,一般用1~2周时间完成,主要培养学生的课程内容综合运用能力。

所有专业基础课程的综合实训完成后,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果和自身特长,引导学生选择以后所要从事的职业岗位(每个学生只允许选择一个职业岗位),后续的实习实训只针对所选择的职业岗位进行。

第三层 职业能力课程的单元实训与综合实训

从本层次开始所进行的课程教学与实习实训都是基于职业岗位的。不同的职业岗位所设置的职业能力课程不一样。例如,软件模块开发岗位设置的主要职业能力课程有软件架构及原型设计工具、桌面应用程序开发、Web应用程序开发、Android软件开发等;软件产品测试岗位设置的主要职业能力课程有测试用例设计方法和实践、QTP自动化测试、软件质量管理等。每个职业岗位对应的职业能力课程都需要进行课程单元实训与综合实训,具体实训方式和所培养的能力与第二层实训相同。

第四层 综合项目实训

综合项目实训是从职业岗位能力需求出发,使用科大讯飞真实项目,在8~12周内,按照软件企业相应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使学生采用分组方式进行实训。本层次实训一般使用多个实训项目,从不同的角度,培养学生多门课程的综合运用能力、职业岗位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例如,软件产品测试岗位使用的综合实训项目有ATMS假勤系统、门户网站系统等,其中ATMS假勤系统培养学生对软件质量管理、测试用例设计方法和实践、缺陷管理及工具Bugzilla等课程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其他技能。

第五层 生产性实训

经过综合项目实训,学生已经具有较强的职业岗位能力与素质。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岗位适应能力与职业素质,本层次安排了生产性实训。在本层次中,学生在实训老师的指导下,使用5~8周时间,在科大讯飞参与实际项目开发,生产出一定的“产品”。生产性实训的整个过程与实际的工作过程完全一致。

第六层 顶岗实习

顶岗实习能使学生完全履行其实习岗位的所有职责,是学生实现零距离就业的最好方式。顶岗实习一般至少需要半年时间。通过顶岗实习,学生基本熟悉了职业岗位的工作流程,具有职业岗位所要求的各种技能与素质。

3 基于校企双主体的软件技术专业实训教学过程管理

要使基于校企双主体的软件技术专业实训教学模式得以顺利实施,科学的实训教学过程管理是不可或缺的。实训教学过程管理应包括三个部分:质量管理、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

3.1 质量管理

质量管理是整个实训教学过程管理的重点,质量评测体系可以较好地量化、评估学生当前状态以及与目标偏差情况,以确保实训教学严格按计划、按目标方向进行。质量管理方案如图2所示。

3.2 教学管理

校企双方应成立专门的教学管理团队,建立相应的教学管理制度。通过教学管理团队实施对实训教学的管理与监督,保证正常教学秩序,顺利完成实训教学任务。教学管理制度主要包括:

1) 教学总结制度

教学总结制度要求实训指导老师根据阶段教学情况给出教学总结,并上交教学管理团队。教学管理团队对出现的问题及时予以解决。

2) 教学督导制度

教学督导制度要求教学管理团队经常性地安排人员实施教学督导。

3) 学生推荐制度

学生推荐制度要求实训指导老师在学期末对每个学生进行评价,对于优秀的学生可以提供社会实践推荐信等。

3.3 学生管理

对学生正确的管理和监督是整个实训教学顺利实施的基础。因此,在加强教学和质量管理的同时必须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学生管理的基本内容如下:

1) 日常管理

日常管理包括学生的日常考勤管理、生活和心理疏导等,由实训班级辅导员负责实施。除此之外,每个学期末实训班级辅导员需要对学生进行学期评估。

2) 日报/周报制度

为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状况,校企双方应共同开发实训教学平台,提供在线答疑、在线测试、在线学习和在线教学管理等功能。应要求学生及时通过实训教学平台填写日报和周报。实训班级辅导员应及时收集并统计学生情况,及时反馈给教学管理团队。

3) 调查反馈

教学管理团队通过实训教学平台教学调查,学生应在平台中认真填写并提交。

4 结束语

基于校企双主体的软件技术专业实训教学模式,是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与科大讯飞深度合作的成果。该实训教学模式在“科大讯飞班”实施虽然只有两年多的时间,却取得了非常喜人的成绩。在2012年3月全国计算机二级C语言等级考试中,“科大讯飞班”中一个只有35人的班级,就有21人获得了证书,考试通过率高达60%。在2012年10月举办的第七届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中,“科大讯飞班”学生参加了C语言程序设计比赛,获得了安徽省高职院校中的最好成绩;在2013年5月和7月举办的第四届“蓝桥杯”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创业大赛中,“科大讯飞班”13名参赛学生全部获奖,其中获得全国一等奖1项、全国二等奖1项、全国三等奖3项、省级奖13项,为此我校被评为本届大赛的优胜学校;在2013年9月举办的“科大讯飞班”实训成果汇报会中,各个职业岗位的学生代表分别展示了他们的实训成果,并赢得了台下师生的一阵阵掌声。与会的苏传芳院长在总结发言时用“惊讶”、“完美”等词语来表扬学生们取得的成功。

实施的结果表明,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岗位技能得到了大幅度提高,这充分说明了基于校企双主体的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实训教学模式是正确有效的,为高职院校各专业的实训教学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1] 曹晓明.浅谈校企合作班学生管理[J].中国电力教育,2010(9):152-153.

[2] 肖细梅.创新实训教学模式 提升人才培养层次[J].成人教育,2011(5):92-93.

[3] 钱雨烨.高职院校实训教学研究与探索[J].科技资讯, 2012(34):240.